第一篇: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心得体会不要谈功劳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心得体会:不要谈功劳
杨恒均的《用实践检验“真理”,用什么来检验“实践”?》一文在总结“过去三十取得巨大成绩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答案都离不开经济改革”。中国之所以会有经济改革,那是因为“三十年前的那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就是“以邓小平、叶剑英老一辈否定“两个凡是”,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政治运动为开始。”
接着,杨桓均又说,“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当初对‘两个凡是’的批判,如果不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如果没有确立判断真理的新标准,三十年改革开放不是能否取得如此大成绩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不会有这三十年的改革开放!”
我觉得这个问题似是而非。如果当初邓小平没有当政,中国的执政党领袖不否定“两个凡是”。中国的那个时候会是怎样,现在又会怎样?其实我们并没有答案。我们只是相当然的想,今天的中国比昨天的中国,富裕了一百倍一千倍,我们把这功劳都推在了邓小平一个人身上。可是,我们又怎么能知道,如果邓小平不执政,另一个中国人掌领中国的政权,它带给中国人的,就一定是比现在更坏的局面而不是更阳光灿烂的光景呢?所以,我们的思维是很成问题的,中国只有了这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经济成绩,而经济腐败和官场腐败,已经在世界上最黑暗国家排行榜中“名列前矛”。可是,大多数的中国人,总是陶醉于自己国家当前的欣欣向荣,而忌讳于自己的国家曾经的污点和现在的混乱。
在“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规模的总结成绩展望未来的活动相继登场”中,种种歌功颂德的声音占尽了主流;很少有人愿意反省,中国的福利制度,卫生环境,人口问题,贫富悬殊。他们就看到了经济成绩。更没有人去研究,去探寻,在中国成为妇孺皆知的“改革开放”这个名词,为什么叫做“改革开放”;大清被般坚炮厉的洋人强行打开,不是一直在“拥抱世界”吗?当初是谁闭关锁国的呢?如果在新中国建立之际,中国就与“国际接轨”那也没有现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感激涕零的“改革开放”行为了。假如在那时,中国人就与世界融为一体,中国人现在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比“后改革开放时代”的现在是好几十倍还是一百倍呢?这都是“有迹可寻”的。可是,在我们的媒体和网络上,却鲜有这样追究的声音。中国的经济和文明,已经“人为地”倒退了几十年。难道这也有值得大唱赞歌的地方吗?
为什么,我们只看到自己的成绩,却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呢?为什么我们只看到我们的光,却看不到我们的暗呢?虽然当初是邓小平否定了“两个凡是”。那也是他应该做的,因为他否定的只是他们党内曾经共同拥戴的一个错误决定。他们党内做错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后来某个人“纠正”过来。我觉得,这不能算是功劳,依然应该作为错误,编成问责的经典案例。
当然,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的政治局面也许是更坏,而中国人依然在贫穷和暴政中度日如年。也许会走向黑暗的另一面,更好。因为当制度坏到一定的时候,它就会腐朽,就会分崩离析。一个新的有秩序的世界就会在罪恶的制度废墟上重新建立。
所以,我绝不赞成,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开各种各样无耻的庆功会;实际上,我们应该开的是抗议中国闭关锁国××周年追债会。只有这种的追债会能在中国大地上明目张胆地召开,那么,中国人才不会在政治上犯错误。更不会因为某一个权力人物犯错误了,另一个权力人物纠正过来了,我们就要一生一世都要对后一个权力人物感恩戴德。我们应该记住,在公民社会中,那都是他们应该做的。一个党派,因为本身的决策原因,导致了中国经济和政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现在是亡羊补牢,可是,对这种亡羊补牢的行为,我们为何只剩下单一的感恩,而忘了正是他们的团体“站错了队”,才有了曾经不堪回首的中国历史,也有了今天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在我们纪念或吹嘘某个伟大的,改革总设计师时,别忘了,他只是带头亡羊补牢的人;更别忘了,如果没有过去的与资本国家划清界限的愚蠢行为,我们的生活,真的是“原来可以更美的!”
第二篇: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1)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着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着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
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亲身经历者和思想推动者,同时也是这段历史最敏锐的审视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对于改革开放,厉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个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个是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证券市场,第三个是民营经济的兴起。”农村家庭承包制这一制度变革的主要贡献,是在当时条件下,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促进农民的生产,从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们进行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由于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中国有了证券市场。尽管在当时它还是很不完善,但毕竟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证券市场开辟了道路。尽管股份制曾经受到过各种怀疑、甚至责难,但中国的股份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终于取得了成就。对于民营经济,厉以宁指出,虽然当初出现时也是面临各种责难,不过在民营企业不断成长以后,大家真正感到民营企业的确至关重要。就业问题是谁帮助解决得最多?是民营企业,7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岗位是在民营企业中,很多城市中的税收主要是民营企业提供的,我们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民营经济的兴起调动了许多人创业的积极性,这对长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可以说,能认识到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
第三篇: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三十年的时间对于历史的长河如流星划过天际般,稍纵即逝。然而,对于中国,三十年的风雨沧桑又是那么曲折,那么艰辛。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拨乱反正全面展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步骤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得到健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从封建,贫穷,落后,一步步走向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春天。
三十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触手可及。
接下来我将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分别向大家介绍,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的变化。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衣橱处在绿、蓝、黑、灰的“统治时代”,上世纪70年代,人们的衣服全都是以“灰蓝黑”为主色调,要是有谁能穿上件绿色的军装则显得格外光荣。西方曾戏称中国人为“蓝蚂蚁”。到了80年代,衣服的样式多了起来,同时也出现了色彩。90年代,街上服装店一家连着一家的营业了。而今,颜色由30年前的一枝独
秀,到现在的百花齐放,款式由简约变时尚,由单调变复杂,“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服饰的颜色、质地、款式、做工等也都变得更为讲究了。不同季节、不同场合常常会需要不同的服饰,今天中国的时装界也充斥着国际时尚元素。就比如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服饰可谓“丰富多彩”。
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小时候经常听老一辈说起粮票的故事,虽然未曾亲身经历,但感触也较为深刻。改革开放前物资短缺、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良,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有时候能吃上一个窝窝头都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而今,物质极大丰富,宝宝喝上了牛奶,学生尝到了肯德基麦当劳,老年人也吃到了以前不敢奢望的补品。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80年代我们吃四只脚的(猪牛羊),90年代我们吃两只脚的(鸡鸭鹅),现在我们吃一只脚的(蘑菇)。八十年代我们吃四只脚的十因为那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家畜肉类不在紧张。90年代我们吃两只脚的,那是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逐渐从只吃肉走向营养好的选择。现在我们吃一只脚的是人们提倡生命科学,绿色食品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蔬菜类都属于“一只脚”。
家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温暖,安全。想象一下若是“屋漏
偏遭连夜雨”的场景又怎能让人感受到温暖?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而今,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以前,有这样一句顺口溜:“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车摔跤。”它形象说明了人们出行难的问题。建国初期—交通不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有时候如果有人生病了,也只能徒步到很远的地方去治疗。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我想当时拥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并不亚于现在拥有一辆小轿车。如今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私家车随处可见。出门便有公交车或者的士。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我们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和惊叹的伟大成就。这是解放思想的 30年,是解决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30年,是披荆斩棘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30年,是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30年。这是不平凡的30年,是光辉的30年,是伟大的30年。改革开放已步入“而立”之年,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将更加生机勃勃。
第四篇:学习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心得体会
收看学习中共中央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
心 得 体 会
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同时也感到,生在今天的中国,是我们的幸运。
我生于1982年,那时,改革开放已经有四个年头了,我小的时候就经常听到长辈们提到以前的艰苦生活,印象最深的就是隔壁的老奶奶,她总说,在她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自己跟着后母生活,后母对她很不好,干活总是让她干最脏、最累的,不但吃饭不让吃饱,而且,晚上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自己只有在厨房坐在小凳子上睡觉。夏天还好,冬天根本就睡不着。好不容易熬到结婚,可是,婚后婆婆对她很挑剔,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直到她生了一个儿子,她在家里的地位才稍有提高。说到伤心处,总见她泪水涟涟。每当说到现在的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生活,她的脸上就盛开了一朵漂亮的菊花。她说现在多幸福啊,居然还能在不过年的时候吃上肉,还有机会吃到苹果。这是她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再说我自己的情况,小的时候,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过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才有足够的饺子吃,才可以在走亲戚的时候,吃到水果、糖、果子和肉;运气好的时候,还能讨到压岁钱,虽然不多,但是对自己来说,应该是一笔巨款了,我上初中的时候,家庭条件就稍微好点了,家里还买了电视,每周回家的时候基本上都能吃到肉了,每个季节都会有新衣服穿,每周上学的时候,妈妈还会给一点零用钱。上高中以后,家里种了几亩果树,家里居然有存款了,而且把爸爸妈妈结婚时的茅草房全部推倒,盖上了红砖青瓦的房子,还做了几件比较时髦的家具。到我上大学的时候,家里又开始举债了,不过爸爸妈妈一点也不担心,他们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的。如今我大学毕业快四年了,家里的情况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弟弟和弟媳出去打工了,家里的收入一年竟然有一两万了,这是在八九十年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三十年,是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三十年,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同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香港特别行政区在祖国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度过难关;1999年,澳门也没有任何悬念的回到祖国的怀抱;2001年,我国成功申办奥运会,举国为之沸腾;在 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争中,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战胜了强大的灾害;同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升空,这标志着我国在探索宇宙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2008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吉祥的数字,同样,2008也注定一是个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伊始,南方就发生了雪灾,全国人民把手伸向了南方灾区,雪灾过去了,西藏的藏独分子又来破坏来自不易得和平环境,更让人气愤的是,他们居然把罪恶的手伸向象征奥运神圣的火炬;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的8.0级的特大地震,这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这场灾难使得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得到了空前的激发,全国人民把温暖的手伸向灾区人民,全国人民的心和灾区人民紧密相连,国家更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和灾区人民一起渡过难关,灾难最艰难的日子过去了,中国人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奥运会,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奥运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奥运健儿更是创造了骄人的战绩;当人们还沉浸在奥运的狂热的时候,三鹿事件给国人的心灵抹上了沉重的一笔,但是,神舟七号的圆满成功,又让中国人民精神大振,容光焕发,国际金融风暴给中国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冲击。
一系列光荣与成绩、灾难与不幸,都伴随着岁月的推移接踵而来,面对着一切,通过30年改革开放日益强大的中国,能从容的应对所有的灾难和不幸,坦然的接受所有的光荣和赞誉,无论多少的成绩都会成为过去,我们更看重的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深刻的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同时感到身上单子的沉重,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努力当一个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合格教师,更要那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仅要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还 要在思想道德上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学习党的最新的理论的新的政策法规,提高政治敏感性,做合格的党员。
改革开放的30年,即是辉煌的过去,又是另一个辉煌的开始,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财富,提高了国际地位,增加了国际影响力。相信,在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会创造更多的辉煌!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的变化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中国便走上了这条以变化促发展的改革开放之路,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我们回首三十周年的中国变化发展,我们知道,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谈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历史是继续前进的基础,也是开创未来的启示。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走下去,继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继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奋斗。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对改革开放作了重要阐述,对指导改革开放发挥了重大作用。党的十七大对2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作了大跨度的回顾总结。党内外普遍认为,这一回顾总结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要联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联系我们各自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着重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七大集中论述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原因和背景,着重领会和把握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目的和性质,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胡锦涛说,近2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中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胡锦涛指出,虽然中国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中国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前进道路上仍然面对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还需要长期不懈地艰苦努力
中国便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的思想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
二、改革开放中国城市的变化
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时代变迁的一种体现,而社会的变迁往往最直接反映在城市。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变化之一:消费结构明显升级,“衣食住行”消费位次发生变化:“食”的消费比重开始让位于“衣住行”。私房、私车大踏步走进居民生活。城市生活方式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家庭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首先是“衣食住行”中的消费位次发生了明显变化:“食”的消费位次开始让位于“衣住行”。长期以来,衣食住行中的“食”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最高,居民收入的大部分主要用于解决“吃饭”问题,其他消费很少。如今这一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跨过“温饱线”的城市居民,食品类消费比重逐年下降,城市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0%以下。居民的消费重点正在发生转移:住房、交通、通讯、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开支明显增加。人们越来越舍得“花钱买时间”、“花钱买教育”、“花钱买健康”„„
城市居民的家庭电脑、电话普及率快速上升,通信消费支出成为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项目。据统计,2001年城市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34部,家用电脑13台,80%的家庭拥有固定电话。过去被视为“奢侈品”的手机,如今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日常用品。在首都北京,手机用户目前已达600多万,平均每2个北京人就拥有一部手机。
中国社科院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2001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为428元,教育支出的增幅仅次于交通通信支出。北京零点调查公司不久前对上海、武汉、北京、广州、成都5个城市的一份健身调查显示,北京平均每个人一年用于体育健身的消费达到888元,不少人一年的健身费用接近5000元。私房、私车不再是梦。建设部最新消息,90年代以来,城镇居民已经成为住房投资和消费的主体,个人购买商品住宅的比例超过了93%,居民住房自有率达80%。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称:今年上半年,北京市三大汽车交易市场共销售汽车4·14万多辆,其中私人购车比例已达90%。
城市生活方式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人们的衣着从过去注重“结实耐穿”逐步向展示个性风采和与国际时尚“接轨”。上世纪80年代初“街上流行红裙子”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城市越来越难见“流行色”。人际交往也日趋“现代化”:过去亲朋好友逢年过节相互走动,往往是送些食物礼品或“压岁钱”,如今送鲜花贺卡、礼品书籍蔚然成风。据报道,仅北京市2001年春节鲜花就卖了1亿元!过年过节方式则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回家”过年人潮涌动的同时,选择“离家”过年的城里人似乎越来越多。许多城里人春节举家到外地度假--南方人到北方看雪,北方人到南方看海,春节出游人数一年多过一年,今年春节期间,居民出游就达5158万人次。新兴的“电话、手机短信息、网络贺卡”拜年逐渐取代传统的“串门拜年”。社会学家指出:从另一角度看,现在“年味”有些变淡,恰恰折射出社会生活的进步。
变化之二: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市民生活从“静态”走向“动态”。生活方式个性分层,“小资”时尚浪漫生活模式引人注目。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收入增长和工作时间缩短,人们拥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
自1995年5月起,我国实行了5天工作制,加上近年来“五一”、“十一”、“春节”延长假和其他假日,职工全年法定休息日(不包括带薪休假)已经超过110天,1990年中国城市职工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为7小时19分钟,1997年下降为5小时37分钟。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走出家门加入“周边游”、“跨省游”和“出国游”行列,一个个“旅游黄金周”的涌现,带给人们新的感觉和快乐。走出家门、走出国门“看世界”,被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列入自己安排的“休闲出行表”。
对外开放以来逐渐形成的“都市白领”一族,其生活方式变化尤其显著,堪称引领时尚潮流的先锋。追求时尚品牌服饰、拥有较高学历和工作收入、思想“前卫”、模仿西方某些生活方式的所谓“小资”生活,近年在大城市逐渐流行。
改革开放中涌现的新阶层,使都市生活方式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新景观。改革开放之前,城市居民大部分在全民或集体单位就业,工资收入差距不大,生活方式也基本相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得到承认,民营、个体、私营、外资、中外合资等多种经济形式快速发展,涌现了一批包括科技影视体育明星、企业家在内的“先富人群”。这些被称为新阶层的“富人”中,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提前进入“富裕生活”轨道,过上了与一般市民不一般的生活。高收入使他们拥有轿车、别墅和各种高消费机会和能力,是名副其实的高消费群体,一般市民望尘莫及。社会学家认为,这一高消费群体由于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依托,生活水平远远超过一般民众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他们的生活方式没有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准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某些出轨的生活方式,社会应该加以规范、引导,不能盲目追捧,更不值得大众效仿。
变化之三:率先步入“数字时代”。家电和电脑网络的普及,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e化生活”实实在在,不再是少数人的时尚。
科技的进步和普及,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带给市民更多的实惠。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洗衣机、微波炉、吸尘器、电烤炉等家用电器的普及,以及生育子女数的减少,使家务劳动强度大为降低,城市居民的家务劳动时间明显缩短:据统计,1997年我国城市女性职工平均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为3小时3分钟,比1990年减少了1小时20分钟;男性职工的家务劳动时间从2小时10分钟下降为1小时43分钟。与此同时,家政服务业近年迅速崛起,家务劳动社会化趋势日益明显。有人统计,1996年我国城市居民家庭平均在外就餐20次,这一数字目前不断刷新。在南方许多城市,许多人不愿再为一日三餐耗费太多精力,早、午餐大都选择以快餐形式解决。人们从简单的家务劳动中得到解脱,投入更具效益的“炒股”等活动,以求实现更高的劳动价值。
手机、呼机、电脑、金融卡的普及应用,直接改变了城市生活的节奏,提高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效率。“e化生活”成为实实在在的大众生活,不再是都市少数人的时尚。传统的寄信、发电报和电传方式,正被E-mail、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代替,人际沟通和信息交流变得更快捷、有效。过去,一封信跨越太平洋寄达美国要1个月时间,而今电子邮件只需要几秒钟。现在写信、发电报的人越来越少,导致“电报业务萎缩”,国家电信部门不得不自今年8月1日起宣布取消祖国大陆发往台湾地区的电报业务。而在这之前,有百年历史的“电报汇款”也已经在我国全面“退休”。“网络生活”不再神秘,“上网”不再是一种时髦,而是市民生活、工作的现实需要。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货币、网络学校等日益普及,网上订票、购物、咨询等服务项目无所不能,极大方便了市民生活。
以常州为例,高速公路网络全部形成,建设京沪高铁、沪宁城际两条铁路常州段,完成飞机场改造升级。南部新城基本建成,北部新城初具规模,老城区经过改造呈现崭新面貌。建设城市快速高架环,快速公交网基本形成,奥体中心、文化中心、传媒中心等一批功能性建筑建成投运,所有菜市场全部改造提升。新运河建成景观航道,老运河经改造逐步成为城市文化和旅游品牌。城市里的绿化面积也比以前多了很多。随着30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常州的城市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常州近几年的发展可谓是最快的。首先,在天宁区的这一断变化最大,以前的红梅公园只有个文笔塔,现在新修了天宁宝塔。同时红梅公园的开放,也让广大市民多了个休闲娱乐的好场所。再看快速公交一线的正式开通,为我市的交通带了便利,市民也有更多的出行选择。接着,是新区——中华恐龙园,可谓是常州的代表性旅游产业,为常州的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商机。最后,钟楼区那边的高房,一座座拔地而起,为市民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不仅是常州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常州的教育同样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30年来,常州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教育规模及整体实力得到长足发展,教育质量、教育效益显著提高,逐步构建了现代人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了各级各类教育基础更加雄厚、特色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明显的良好发展态势。
“六五”后期,常州市制订了“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相应发展高等教育,努力办好师范教育和改革发展成人教育”的教育事业发展方针,全面掀开了教育事业改革开放的新篇章。1978年建立江苏石油化工学院,1979年全市恢复职工培训,1984年基本扫除文盲,1985年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8年被确定为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1993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4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1995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1998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市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2002年100%的乡镇和99%的直属中小学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2003年常州大学城一期工程竣工,2007年金坛、溧阳、武进基本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基础教育高质量,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幼儿园177所,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98.81%,比1983年的42.66%提高了56.15个百分点。全市共有普通高中41所、普通初中128所、普通小学234所,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3.39%,比1983年的87.9%提高了15.49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09%,比1983年的39%提高了60.09个百分点。省级优质中小学比例达50.62%、就读学生比例64.54%以上,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38%(全省37%),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42年。职业教育高水平,到2007年底,全市职业学校由1977年的7所发展到27所,其中高等职业学校7所、中等职业学校20所,其中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7所,省级职教示范专业33个,省优质职业学校比例73%以上、就读学生比例88%以上,在籍学生由1977年1203人增加到82614人,普高职高学生比由1977年的24.3:1调整稳定为1:1,职校生一次性就业率和中级工达标率分别在96%和98%以上,另有成人中专学历教育学生1311人。高等教育有特色,到2007年底,全市普通高等院校从无到有、发展到12所,建有23个硕士点、40多个本科专业、50多个专科专业,其中省部级重点学科达6个,在籍全日制大学生119131人,其中硕士生880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6%以上,另有在籍成人学历教育学生20546人。科教城发展日新月异,城内院校均以优秀等次通过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信息学院通过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评审,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各类大赛共获团体或个人一等奖20余项。社会教育有成效,改革开放初期,全市社会教育、成人教育近乎空白,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2个、省级社区教育培训学院5个、省级社区教育中心7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7个,共有社会力量办学机构500多家、年均提供各类社会培训达150万人次以上,基本形成了广覆盖、多层次、开放式的全民学习教育网络,为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发生的变化世人瞩目,对中国农民来说,某种程度上来讲,对很多人是一场梦一样,发生这么大、这么深刻的变化。举几个简单的数据来说明,首先解决了“温饱问题”,包括农民的温饱和整个国家过去都是实行配给制,要粮票、油票、豆腐票,现在都没有了,不用拿票了,说明农产品供给极大丰富。从供给方面,比如说粮食,粮食在1978年改革之前我国粮食总产量在6000亿斤多一点,到了去年粮食总产量是10030亿斤,30年内粮食增产60%以上,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做到这一条,解决了温饱问题。
而且从2007年开始,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各地政府共同努力,已经在全国普遍建立了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概去年年底全国农村3400万农民纳入低保,从这一点上来讲解决了农民,同时也是整个国家的温饱问题。因此后来在城里头,工业、商业其他方面的改革开放,相当重要的基础就是提供了足够的食品,使得市场极大地丰富起来了。
但是总体来讲,城乡之间,就是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本来讲是先进的城市经济和落后的农村经济,这是技术方面的,但是这两种结果带来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和城里相比,农民的收入相对于城里来说,每个人的收入仅仅相当于城里人的1/3左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30年的改革开放给农业、农村带来很大的变化,给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实惠,也使得整个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发展有了比较雄厚的基础。但是由于过去农村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太多,30年的改革还仅仅是解决了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从当前的城乡发展差距来看,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更快发展的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
这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之后,中央政府明确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个就是要求把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去。现在中国有34000多个乡镇,64万多个村。从目前来看,每个乡镇都通水泥路是不成问题的。另外,就是85%以上的行政村都有了公交班车,农民出行比较方便,这都是最近几年实现的。1998年以后,国家加大投入,大概一共投入2千多亿,帮助农村改造电网。所以现在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都有了电,一部分特别边远的,大电网拉过去经济效益不好。国家想办法在当地开发小水利,给他们进行太阳能、风能的发电等等,来解决照明问题。所以,我想再往前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以逐渐向城市靠近,当然差距还会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住房。农村居民很少在经济生活的指标上能超过城里人的,但是住房是超过城里人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没有农村大。当然农民自己的房子是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大一点是有道理的。很重要的一条,过去是茅草房,现在逐步改造成砖房,再进一步是改造成水泥,有的改造成两三层小楼房。在一些发达地区,大概农民的房屋改造有三四次,后来经济又富裕了,看到人家有更好的,又去学人家,拆了重盖。
还有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我们讲的最多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农民的合作医疗,这些方面最近几年有非常大的变化。到2007年,全国农村县以下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九年制的一共有1.48亿,从去年开始已经完全免交学杂费,读书不用交钱。从去年9月份秋季开学开始,对将近1.5孩子,政府提供免费的教科书,这其中还有700-800万由于家庭比较远,需要寄宿,对这些孩子政府还给他们提供一些补助,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
从医疗来说,目前有7亿多农民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水平虽然不高,去年以前的水平每个农民自己出10块钱,中央政府贴20块钱,地方政府再贴20块钱,就是50块钱,但少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从2008年开始,中央决定提高这个水平,大家都发一份,农民出20元,地方政府出40元,中央政府也出40元,就是一百块钱。另外刚才讲农村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属于社保网,对农民来说公共服务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最近这几年中国宏观经济态势比较好,经济增长比较快,居民收入增长也比较快,和这个是
直接有关的。所以讲城市经济或者讲宏观经济和农村经济是紧密相连了,农村经济发展得好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就提供了一个非常稳固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发展好,又使得国家有更多财力解决农村的基础建设,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再一次证明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非常具有针对性,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样以常州周边农村为例,与1978年相比,常州农业劳动力减少了61万人,农业人口比重由84.5%降低至50%以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率由1978年的20.3%上升到2007年的77.0%,城市化率由15.5%提高到60.9%。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3元上升到2007年的9033元,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6.7%。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报酬性收入达5850元,相当于1983年的70.9倍。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1978年的60.5:26.9:12.6调整为11.1:55.6:33.2。
“改革开放的变化太大了,尤其是农民从土地上松了绑。这是几千年来做梦都没有想到的。”薛家镇中巷村书记周卫成说。1971年工作、1980年就当大队书记的周卫成,是30年农村变化的最好见证人。“绝大部分人只能老老实实种田。”周卫成回忆说,当时村里有1800多人,守着2650亩地度日。但那个年代,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社员们干活从早混到晚,粮食产量很低,“人哄地皮,地哄肚皮‟,一个劳动力干一年活,每年只能分到450斤毛粮(稻谷),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更要命的是,当时农民是牢牢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力要归队、每天要出工,家里的猪粪也被当作集体财产统一处置。“外出一天要罚双倍的工,还要生产队甚至是公社打证明,如果没打,很可能被民兵抓住,送去学习班。”周卫成说,正因为这样,村里不少人尽管有手艺,也不敢出去。
这种局面从1979年底被逐渐打破,当时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其他地方实行,常武地区也逐步开始。“当时只知道要分田,县里的意见也不统一,开会时县长和副县长在主席台上就闹起来了。”周卫成还清楚地记得那戏剧性的一幕。
作为一种趋势,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迅速推开了,中巷村也开始掀开了新的一页。“一付苗篮八根绳,挑着苗篮上北门”,有村民开始做一些贩菜的小买卖,辛苦,但比种田赚得多,另有不少人靠养鱼、养猪、种植林果等改善了生活,到上世纪80年代末,村里出了“万元户”。
从1985年开始,中巷村逐步办起了电磁线厂、五金厂、石粉厂、自行车厂、灯具厂等近10个企业,壮大了集体资产,也吸纳了一批村民进厂。周卫成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有2万平方米左右的厂房,集体资产3200多万元,村民们每年都有红利。大部分年轻人进了企业,经商的也有近200人,村民的腰包鼓了,1/3的人家有了汽车。
“归根到底一句话,改革开放„解套‟了农民,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当了28年村书记的周卫成这样总结说。
“当时是按计划分配,不允许你有想法。”金华洪回忆说,自己1981年中专毕业去了上海缝纫机厂,亲戚朋友都挺羡慕。
金华洪很珍惜这个工作,一步步从学徒做到销售代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上世纪90年代初,缝纫机厂的效益开始滑坡。
“那时一直在考虑,要不要跨出辞职这一步,毕竟敲了铁饭碗。”金华洪说,看到常州的民营经济迸发出强大活力,大大小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学、朋友不少人成了老板。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提出辞职,回常州寻找新出路。
1994年,金华洪进入常州市民营企业常恒集团,做起了销售员。尽管辗转全国各地很辛苦,但他认为自己是幸运儿:工作上没有遇到大的坎坷,销售业绩一直不错,并成为公司的一名股东。
如果金华洪留在常恒集团,生活可以很富足。但他认为,市场化的急速推进开启了广阔的天地,只要有闯劲,有能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2005年,人到中年的金华洪创办了华宙电子电器有限公司。金华洪再次获得了成功。华宙电子创办当年就投产,前年和去年的销售额分别达到1.5亿元和1.8亿元。不久前,金华洪又新上了项目,专门为IT产品生产电镀材料。
从捧“铁饭碗”到自己找饭碗,金华洪觉得,以前的人事分配制度固然让人安定,但越捧越死。打破“铁饭碗”,带来的是人的活力、社会的活力。
回首改革开放,一切都是从人的解放开始,不仅松动了思想上的锁链,手脚上的镣铐也被打破,整个社会突然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张力。
四、改革开放30年
30年过去了,真可谓是弹指一挥间。在这30年中,我们的祖**亲----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 变化。这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从1978年到2008年,我们走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整整30年。中国社会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崛起的速度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中国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就是用30年的时间把贫困人口从两亿减少到2000多万,在“中国人真的站起来了”的惊呼声中,我们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30岁韶华!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巨大变化,为我们伟大人民的劳动欢呼喝彩。同时坚定信念,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继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