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读写结合”
——实现“读写结合”有效性之我见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逐渐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也是广大教师不断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们发现,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读,其最终的目的是读为写服务,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读写结合”不但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且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读是吸收,写是倾吐,读影响和制约着写,写又反过来促进了读,所以在课堂上不仅要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更要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练习写,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并能有效,让“读写结合”不再是我们的一种理念,不再只是我们的一句口号,现以我的亲身经历谈一谈对“读写结合”的实践和体会。
一、深入挖掘文本,寻找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要想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利用好教材,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入钻研文本,要在把握课文主旨、感悟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领悟其在表达上的特点、作用和效果,即既要弄明白文本写的是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还要弄明白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文本,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表达方法,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如某位教师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时,就找到了我们
以往忽略的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文章的作者在写青年观鱼和画鱼时,不仅有真实的描写,还由此展开了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显得更加具体、生动。教师就着重抓住这一点,不仅训练学生的朗读,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描写生活中见到的情景,使文章显得更加具体生动。
还有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抓住作者采用大量的幻象来描写小女孩的心里活动的写作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学到描写心理活动的又一方法,显得那么有趣和有效。
以上两个例子表明读写训练的结合点,有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教师在备课时,解读教材时,结合学生的学情挖掘出来的,从而实现读为写服务,读为实践服务。
二、读写结合灵活安排,加大训练密度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处而蹴,而是经常训练才能得到提高。除了教师要深挖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外,一些常规的小练笔应常抓不懈。
如课文后明确要求写的小练笔。就以四年级上册为例,课文后明确要求写的小练笔有4处:第11课《去年的树》中的小练笔“我有很多话要对鸟儿说,我先说一说,再写下来。”第18课《颐和园》中的小练笔“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第21课《搭石》中的小练笔“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第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中的小练笔“我要把这篇课文读给爸爸、妈妈或别的长辈听,请他们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把这些写的训练渗透于阅读教学中,随文安排这些小练笔,给学生搭建一座座桥梁,营造一种良好的写作氛围。
除了教材明确要求写的小练笔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的提示,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引导学生从读学写,以写促读。
灵动补白——打开封闭的心灵,补出灵动的火花。如教学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这一课时,当了解到爸爸要求“我”把刚钓到的大鲈鱼放了的时候,“我”先急切地问,再大声争辩,最后无奈地乞求,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插入说:“如果你就是文中的作者,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你的心里会怎样想,会怎样做?请把你的感受写一写。”这样的一个写作练习与语文阅读密切结合在一起,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的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还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对写作的兴趣,从而实现读写结合。
真情表白——情到深处自然浓,书写下来最动人。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益的启示,一个激发灵感唤起写作冲动的具体情景,使他们通过实际的体验,唤起兴趣,自然就有话可说。如我在教学《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这篇文章时,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然后我就向同学们提了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将它写下来。学生从读学写,既加深了对“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这句话 的认识,又学到了在生活中如何去实践“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这个道理,有效实现读写结合。
想象续写——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课文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故事性强。学生学到结尾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续写。如学完《小木偶的故事》后,我就提出问题:小女巫把人类所有的表情都给了小木偶后,在小木偶的身上又会发生哪些故事呢?请你接着编下去。实践证明,故事性强的文章学生喜欢读,而趣味性的写作,学生也“乐”写,“愿”写。
三、读写有的放矢,不能厚此薄彼
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必须有效衔接在一起。在当前,如果一味地去强调写而忽视了读,写就会陷入盲目性,写者会江郎才尽。但如果只强调读而忽视了写,读也会失去有效的巩固和检验机会,读者会失去读的目的,从而不知为何读,读为何。因此,读和写应有的放矢,不能厚此薄彼。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教育理论家则认为:“读”属于理解系统,“写”则属于表达系统,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就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和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要追问阅读的程度。”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水平决定于阅读的程度。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大部分是经典文章,在寓意、题材、体裁、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具,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抓住每一个契机,以读导写、读写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
一、过好字、词、句关,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生阅读课文,是通过字、词、句来理解内容,同时又学习了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从阅读讲,抓字、词、句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是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作文讲,阅读课中抓字、词、句教学,又是在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为字、词、句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基本材料,没有一定的字、词、句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的重现这种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字、词、句时要联系到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字、词、句毛病,及时地加以点明。在教学中,对字的音、形、义;词的引申义、比喻义、近义词、多义词;句子的深刻涵义、关键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以及句子的主从关系都要让学生理解。在理解的同时,抓运用,多进行模仿练习。另外,还要通过摘录优词、佳句、成语、谚语和古诗词来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
二、学会仿写,掌握技能
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分为全仿和点仿。小学阶段的仿写主要是点仿,也就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找准和把握仿写的“点”。教材中设置了很多的仿写,比如诗歌的仿写。诗歌的格式一般都比较整齐、统一,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易于仿写。诗歌的仿写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遣词造句和格式特点,也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利用补白,训练想象
“补白”是指充分利用文本留白,创设情境,给予学生想象的时间与空间,走进文本,超越文本的课堂练笔。学生进行想象补白的过程,既是学生由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向真情流露情感转化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在与文本自由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享受到自主创造的快乐,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文章的补白包括:主题深化点的补白,情节高潮点的补白和对标点符号处(省略号)进行的补白。
四、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多读生活,多写生活。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在自己的采蜜本上,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一边作笔记;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且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子,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源泉之一。但是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技巧,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阅读有利于写作,写作也需要阅读。只要我们教会学生在“万卷书”中不倦遨游,在“笔墨”之中辛勤耕耘,就一定会建好“读写结合”这座大厦。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总是将它们孤立起来进行教授,所以导致大多数学生写起作文来愁眉苦脸,难以动笔或语言生涩。而每一单元才进行一次的作文训练,学生因为练笔次数少,很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下面就从“以读促写,仿写结合”的角度,浅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的一些思路及做法:
一、多作积累 夯实基础
多多积累,夯实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有丰富语言积累的认识,通过语文学习从而具有较丰富的积累”。“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让学生明白:对课文的理解、感悟、鉴赏及仿写是积累语言的基本方法。教学课文时,我提倡学生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佳句拿来为我所用。每篇课文学完之后,我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且有意识地在写话和作文中进行运用。每学完一个单元,我还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把一个单元的优美词语、句段整理并要求学生背诵积累,初步学习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让优美的词句,深邃的思想,精警的智慧化为自己的血肉,才能迁移运用,随心所欲,才能呼之欲出,挥洒自如。例如:学了《桂林山水》后,让学生以《我爱家乡的山》、《我爱家乡的水》、《美丽的家乡》等为题,选写一篇赞美家乡的文章,并要求学生写作时,运用本文的写作方法及优美的词语。因此,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我平时督促学生诵读优秀诗文,阅读儿童读物,等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逐步培养学生养成随手摘录、写心得体会、记日记的好习惯,这些素材的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夯实基础,同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搜集写作方法,从一句话,到一段话,到一个片段,甚至一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学生在将来的作文中都可将其内化,为自己所用,巩固、提高写作能力。
二、学会仿写 掌握技能
学会仿写,掌握技能。有的老师认为:学生作文不能模仿,理由是模仿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仿写不是抄袭,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搬用。老师不要怕学生模仿,而是要教会学生模仿,并在模仿的过程中提高、发展、创造、再创造。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以范例的章法为章法,依章循法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通过对范例进行分析、理解和仿写,从而使学生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和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学会仿写,掌握技能,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多多练笔 获得提升
多读多练,获得提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通过练笔的方式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课文,比如每周一篇的作文,可以改为两篇。这第二篇作文学生自由来命题,写对一件事的感受、看法均可,均要求当堂完成。同时要求每天一篇日记;每学完一篇课文做一次片段小练笔等等。由此,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仿写结合,既能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又能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探讨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的简称。当前之所以要强调读写结合,由于某些教师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各自孤立起来,割裂开来,搞单打一的教学,不能取得互相促进的效果。更有甚者,有人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以作文教学为中心,阅读教学为作文教学服务,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把阅读教学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其结果作文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因此,认真研究、探讨读写结合的问题,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读写结合?其必要性何在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之所以要读写结合,其主要根据是:
首先,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功能和小学作作文教学的任务所决定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提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识字的基本途径,有利于巩固提高识字质量,为作文打下基础。”这是对阅读教学的地位和功能的重要表述。阅读教学既要为作文打下基础,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一方面要培养阅读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其次,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过程和作文教学过程所要求的。阅读教学过程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这正如《大纲》所指出的:“教师要通过语言文字,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情感的。”前者是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由现象到本质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侧重于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后者与前者是一个相反方向的过程,即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的分析、深究过程。它从思想到文字,从内容到形式,从本质到现象。这个过程侧重于运用,指导学生学习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延续和提高,两者不可分割,互相促进,读写能力的培养就是这样统一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而作文教学过程是一种“双重转化”过程。在作文教学中,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学生的“头脑”转化。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重转化。然后,学生对已获得的思想认识,向语言文字表达转化。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重转化。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作文教学中能否顺利地进行双重转化,关键在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作文教学本身也要求同阅读教学必须紧密结合。
再次,读写结合又是符合系统论的整体原理的。整体原理要求在一个系统中,不仅应当充分发挥各部分的功能作用,更要注意发挥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新功能。阅读教学具有吸收作用,积累语言材料作用和发展智力、思想情感陶冶作用等等;阅读教材又具有范文作用,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榜样。而写作是阅读的运用,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理解语言能力的提高,因而作文对阅读具有促进和强化作用。因此,从整体原理看,读写紧密结合,有利于更好
地完成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从上可见,读写结合是非常必要的。正确地处理两者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读写结合呢?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根据读写结合的要求,提出以下一些想法与做法:
一是关于读写的结合的基本途径问题。探讨读写结合,必须明确读写结合的基本途径。而要对读写结合基本途径的研究,必须对读和写的路子进行一番分析。大家知道,读的路子是从阅读语言文字到理解内容再到体会思想感情,写的路子是从想要表达思想感情到选择内容再到运用语言文字。两条路子虽然走向不同,但两者在语言文字、内容、思想感情几个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开展读写结合就应当紧紧抓住这些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注意观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抓住重点,抓住特点。我们抓住了这五个方面进行训练,就是抓住了读写结合的基本途径。比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段落与层次(言之有序),就促使学生写文章时也能注意先后的顺序,写的文章具有条理性。同样,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们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先后的写作顺序,学生经过自己的写作实践之后,读别人的文章时往往就会比较自觉地去理解文章的段落和层次。正由于这样,我们把以上五点作为读写结合的基本途径。
二是关于读写结合的着力点问题。读写结合的着力点是什么?这是研究读写结合的关键问题。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实践表明,读写结合的着力点应当是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阅读教学来看,阅读教学是教给儿童学会一篇篇的课文,培养与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而任何一篇课文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能就文字论文字,必须与认识客观事物结合起来。学生对课文能否理解得正确,理解得透彻,不仅与语文水平有关,与认识能力的高低也是分不开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认识事物,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提高认识能力,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再从作文教学来看,学生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便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得具体,才可能表达得具体;对客观事物认识得深刻,才有可能表达得深刻。总之,学生的文章写得如何,与他们的认识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由于这样,读写结合的着力点就要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上下真功夫。这就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奠定基础。
三是关于研究读写结合序列的主要线索问题。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写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应当研究读写结合的序列,使读写结合有个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合理安排。那么,研究读写结合序列的主要线索是什么?从实践中的经验来看,研究读写结合序列的主要线索应当是“一个中心两条线”。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发展思维与发展语言相结合为中心。发展思维与发展语言的辩证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问题,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要始终如一地抓住这个中心。无论是教给儿童阅读课文或是指导儿童写作,都要“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无论是写人、记事、状物和写景,都要有具体内容,反映客观事物;都要一层一层地叙述,要求有条有理。这些具体内容和有条有理,都应当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它既能启发儿童的思维,又能发展儿童的语言。所以,研究读写结合的序列,必须要以发展思维与发展语言相结合为中心。所谓两条线:一是纵线。阅读教学的训练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词和句的训练、段的训练、篇的训练;作文教学可分为四步走,即说话训练、写话训练、片断训练、综合训练。二是横线。阅读教学应当重视观察、思维与理解的三结合;作文教学应当重视观察、思维与表达的三结合。研究读写结合的序列,就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条线,穿插结合,交织成网,使之形成一个读写结合的训练系统。
四是关于读写结合的对应规律问题。广东省小学特级教师丁有宽同志,长期以来从事读写结合的实验研究。他在“读为基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课题研究中,深入研究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相机地进行写作教学,又研究了通过写作训练如何进一步巩固阅读的成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总结了读写结合的七条对应规律:1.从读学解题,作文结合练审题和拟题;2.从读学归纳中心,作文结合练怎样表现中心;3.从读学分段、概括段意,作文结合练拟写作提纲;4.从读学区分文章主次,作文结合练怎样安排详略;5.从读学捕捉中心段,作文结合练怎样突出中心;6.从读学品评词句,作文结合练怎样遣词造句;7.从读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作文结合练观察方法。他总结出的这七条读写结合的对应规律,揭示了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对我们探讨读写结合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五是关于如何深入探讨以写促读的问题。读与写的关系,是互相促进、辩证的统一。在读写结合的研究中,应当看到,读为写打好基础研究得较多,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相对来说,以写促读研究得较少,这是一个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应当明确,读写结合,不限于读什么就写什么,也不一定先读后写,有时可以先写后读,以写促读。比如,有的教师很重视指导学生看课外书籍和写读书笔记,开始时写的读后感各式各样,摸不到规律。当学了《读书笔记一则》以后,如何写读书笔记,学生豁然开朗,兴趣倍增。除此之外,结合作文,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也是一种以写促读的方法,同样能够收到提高写作促进阅读的效果。比如,一位教师以《春》为题,让学生写春景。要完成这个任务,除了仔细观察之外,还要用优美的词句来表达。不少学生为了写好这篇文章,课外进行了大量阅读,写出了热情洋溢赞美春的抒情小散文。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指导儿童学习一种写法,并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多次练习才能掌握。这就要求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读写结合,在反复交替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好一时难以掌握的东西,并转化为能力。为语文教学的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的成绩。
小学三年级课堂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点
上传: 吴爱霞 更新时间:2013-2-4 9:20:22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要避免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作文水平。为此,本人根据学校课题小学实效性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计划,制定了三年级“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这一研究方案。
阅读与写作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本人认为,如果所有的讲读课仅让学生读读课文,谈谈对课文的理解,那收获将是片面的、局部的。相反,如果在讲读课文时,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找到某个写作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填补课文的空白,效果就不同了。一方面,从学生写的片段,可以看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反馈方式;另一方面,这种片段练习,让学生从小处着眼,联系上下文来写,学生不会无从着手,畏难情绪较小。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觉得写作不是件难事。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作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崔峦同志也说:“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如何结合这两种能力,才能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轻松写作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结合阅读,读中仿写
作文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才能提高作文水平?传统的做法就是“练、练、练”。但是,学生作文水平似乎也没提高多少。这无疑是我们教师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师生“束手无策”变为“有章可循”,使文章由无序到有序。我认为要加强阅读教学,通过阅读中的学习,学会写作的方法。因为读是知识的积累,是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所以,加强阅读是重要的,从读学写更是重中之重。例如:从课文中学习连句成段的方法。刚刚接触作文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没有顺序或重点。我们应 注意从有关课文中找到一些典型写法的段落,指导学生运用教材中的基本段或写片段作文,减缓作文坡度,让他们逐步掌握连句成段的方法和规律,形成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调动学生作文学习的积极性。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在上完这课后,我要求学生模仿《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写法按照时间顺序写一写家乡的田野。结果只用了一节课,大部分的同学就写出来了。
二、强化阅读,读中学写
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强,为什么作文还是平平呢?我认为原因只有一个:练笔少,阅读知识得不到巩固、运用,造成了读写分离。虽然读是写的基础,但有了这个基础不见得写作就没问题了,如同有了丰收的五谷不一定就有美酒一样。读和写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必须要让写的训练挤入阅读课堂,推行以训练为主,在写中巩固阅读知识,以促进两种能力的转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现典型处,设计写的训练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他们的抽象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写作,只能是“空中楼阁”,不够现实。
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阅读课时,尽量发现一些构段方式较典型的段落给学生分析,并让他们“照葫芦画瓢”进行仿写训练。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自然段,先用一句话概括“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接着从鸟的天下——树多(成为鸟的天下的原因)——鸟多(树多鸟必然多)——鸟蛋多(鸟多鸟蛋必然也多)——鸟粪多,使人确定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我分析完段落,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段落结构特点后,我又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特点进行写段的训练。之后,我又扩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运用此法去写任何一个他们喜欢的人物或小动物,把人物其中的一个特点或性格品质写具体;把小动物的外形、性格、特点等写具体。为此,我设计了一个提示填空:
(1)我的爸爸工作可认真了,()。
(2)我的()真()啊!
在语文课文中,还有很多典型构段形式,有总分总结构的,有分总结构的,还有的是中间过渡段。遇到这些典型处,我都会及时地引导学生“画瓢”,甚至遇到一些典型句式,我也会引导学生说上一两句。如本篇课文中要求用“甚至”造句。“甚至”是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学生不容易理解,我就随即设计了这么一个练习填空:
(1)教室里非常安静,甚至。
(2)小红检查作业可认真啦!甚至。这个练习使学生一目了然的知道该怎样造句,很快掌握了“甚至”一词的用法。
通过这样有步骤的从读到写的训练,有效地形成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写作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寻觅对话处,增加写的训练
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在人物的语言前加上适当的提示语,那就给读者打开了一个探索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寻找这个“窗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在上《小摄影师》一课,讲到“高尔基告诉秘书: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儿就一定让他进来”时,我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小男孩会来吗?并增加了这样的练习:
当他们再见面时,高尔基激动地说: “..”
小男孩兴高采烈地说: “..”
学生通过此项练习了解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抓住空白处,扩展写的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巧妙恰当地进行拓展练笔的训练,既迁移了知识,又联系学生实际,培养了学生能力,净化了学生心灵,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给予树》一课是一篇爱意流动的课文,在文章的结尾,在感悟语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语境,领悟文情,理解教材内涵之美。教师动情地引导:在金吉娅的帮助下,圣诞节那天晚上,那个小女孩收到她曾一直盼望的洋娃娃,当得到礼物时她心里肯定既高兴又感动,或许今年的圣诞节她过得最快乐,假如你是这个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写下来。有的同学这样写道:“金吉娅姐姐,谢谢你让我在圣诞夜收到了我心爱的洋娃娃。我会将它带在身旁,也会记住金吉娅姐姐给予我的爱,等我长大了,也要把自己的爱献给更多的人..”学生与教材进行了生命的对话,在对话中还原了人性之美,明白了使别人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的道理,进一步丰厚文化与精神底蕴。
三、训练朗读,读写结合
以读代讲,读写结合。例如《盘古开天地》一课第四自然段的教学:
师: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世界万物真是神奇。怎么读才能把这段的特点表达出来,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着练一练。
(生自读课文)
师:我想为同学们服务(朗读)一次,请你们欣赏。
(师配合画面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学生带入那令人震撼的情境中)
1.将本段文字变换方式呈现
师:这段文字短句整齐,节奏感很强。我们来合作,我读前一个短句,请同学们接读后面的句子。(出示“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学生接读后面的句子“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以此类推完成第一次的文本建构)
师:我们的初次合作非常愉快,请留意老师又把这段文字变了一下,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回你们先读,我来接。
(出示“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学生读后教师接后面的句子,读“是他呼出的气息”,以此类推完成第二次的文本建构,然后指名学生读整段话)
2.让学生进行创作性地编写
师:想象得多奇妙呀!让我们也来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一次飞翔。(请学生进行创作性的编写,为其提供一个思路:我想把手放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
(请学生补充下划线处缺失的内容)
他的头发飞上天空,变成了()
他坚硬的牙齿和骨骼()
他高大的身躯()
他的最后一缕目光()
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写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交流时你争我抢,都愿意把自己的语句展示给全班同学。
由此可见,读和写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写作水平。阅读能力提高了,就能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从而摄取文章的语言精华和表达技巧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便是阅读提高了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表达,使在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更具体、更实在,比在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提高了一步,再去阅读又有了新的提高,这样,写作又促进了阅读。这也是我们教学中的传统经验。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两句话充分说明“多读”、“熟读”对提高写作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鲁迅先生曾经讲过:“必须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种正确对待阅读和写作关系的经验我们必须吸取。
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扇窗户,应该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刚从自由自在的游戏、玩耍中进入正规的学习生活,更要让他们感受到书中世界的美妙和精彩,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新教材已为学生感受阅读乐趣设计了许多平台,我们既要善用新教材,更要积极创造条件,有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享受语文、享受阅读,让阅读课堂成为快乐的天地,让写作成为孩子展示自我放飞个性的平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读写结合训练点集锦 [复制链接]
网站工作室 网站工作室 当前离线 积分858480.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3-9-12 11:10:05 |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 言
读写结合教学是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从教材文本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习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去年10月份我们召开了全旗“读写结合”教学研讨活动,初步收获了一些好的经验,分享了大家的一些智慧。之后,锦山小学、锦山中心校、十家中心校三所学校还把这一内容确定为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因此,无论是从丁有宽老师那样的名师大家的经验看,还是从我们身边的老师的感悟说,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夯实“读写结合”教学环节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我们常说对于一篇课文我们要走进去,再走出来。不仅要知道文章表达了什么,还要知道文章是怎样表达的。可是究竟怎样走出来,怎样让学生知道文章是如何表达的?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得没有抓手,缺少具体的操作策略。鉴于此,我们有了充分发掘教材资源,让读写结合教学具体化,系列化的灵动。希望能够探索出一套一到六年级读写结合教学经验材料。材料一以贯之,循序渐进,成系列的体现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过程。同时能够体现什么样的教材内容要让学生学些什么,教师可以怎样引导学生学,学到什么程度。
经过广泛探讨,我们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局领导、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我们聘请的承担编写任务的六位优秀教师,牺牲了整个一个寒假的休息时间,为我们编写了高质量的“读写结合教学环节设计”,这是他们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心血之作,在此我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相信有了“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作为参考,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这一环节教学设计时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优势资源会得到很好的发挥,进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具体编写时我们以《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为依据,确定每一学段,每一册,每一单元乃至每一课的读写训练点。参考的信息整理筛选如下:
第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质要求我们在进行读写教学时,既要关注技法,又要关注精神,这样二者才有统一性的结合。因为技法和精神又是包含过于丰富的概念,所以课标又很细致的给我们规定了不同阶段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具体到小学三个学段,课标里有这样的要求:首先从整体上要求孩子们既要具有爱祖国,重集体,讲团结,求事实的人文精神,又要掌握说汉语,用汉字,文从字顺,口齿清晰的工具性要求。其次是三个学段的不同要求:
第一学段,读的方面要求在培养习惯的基础上让孩子们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是读什么的问题。另外,要求孩子们在诵读诗歌古诗等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这是怎么读的问题。写的方面要求孩子们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另外要学会使用学过的词语,这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
第二学段,读的方面同样是在培养习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以上的这些内容,不只是向我们说明了读什么,怎么读,还有读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是详尽而丰富的。写的方面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等。第三学段,读的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这些读的要求较之前两个学段有了更加深入的要求。写的方面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个人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等。“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包括前言、目录、单元整体训练说明和每一课的读写结合训练点设计。前言部分是我们活动的总纲,里面有我们开展这一活动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每一单元的整体说明是对本单元读写内容和能力训练要求的的总述,体现出各阶段各部分内容的训练目标。每一篇课文,我们设计了1——4个读写结合点,部分附有下水文,为大家进行这一环节设计时提供参考。美文欣赏部分,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开拓学生的视野,充实教师的教学。
如何用好“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我们编写组有如下建议:编写“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是针对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写的训练薄弱的情况采取的一种具体措施,希望借此能够加强阅读课堂教学中写的训练。因此,本材料只为进行写的训练这一教学环节提供备课参考,不能代替教师的教案。参考时,材料中设计的结合点不用面面俱到,要有选择性的使用,教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实际自行设计读与写的结合点。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倡不局限于教材,可以有更广泛的拓展和引导,厚积薄发为妙。此外,尤其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不能因为重视了学生写的能力训练,而忽视了识字写字、朗读等能力的训练,更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成了一个又一个习作能力训练的叠加,肢解了课文内容,淡化了课文情感,把语文课上成了练习课。我们编写一到六年级“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希望能给大家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切实的帮助。但是,由于我们的才力所限,又是初次使用,难免有所疏漏。为了能够不断完善设计内容,及时分享大家工作中的点滴收获,让更多的老师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让“读写结合环节教学设计”的内容更臻于完美,我们特成立了“喀旗小学语文教师二群”QQ群(群号:287224791),建立了全旗小学语文教师网络教研组。欢迎您的参与。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早在古代人们就意识到读能导写,读能促写,读与写要有机结合。《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与生活相结合,与活动相结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是习作的基础。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大部分是经典文章,在寓意、题材、体裁、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具,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抓住每一个契机,以读导写、读写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
要想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必须根据教材特点找准契机,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以下,是我在读写结合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抓“题眼”
文章的题目称为题眼。“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就会对它一见钟情。”我们的学生在作文自拟标题时,往往发生偏题或离题的现象,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题与文的统一性。因此,选择不同类型的标题对学生进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确立文章标题的方式有多种,以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为例:以事件命题的文章,如《包公审驴》《飞向月球》《和时间赛跑》《朱鹮飞回来了》;以人物命题的文章,如《挑山工》《孔子和学生》;以时间命题的文章,如《下雪的早晨》;以地点命题的文章,如《草原》《丝绸之路》;以事物命题的文章如《中国结》《太阳》《落花生》。帮助学生了解分析文章确立标题的方式,引导他们在写作中尝试用恰当的方式确立文章标题。在每次的习作完成之后,将全班孩子的文章题目进行罗列、梳理,全班进行交流、分析、评比,帮助学生掌握确立文章题目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抓仿写
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分为全仿和点仿。小学阶段的仿写主要是点仿,也就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找准和把握仿写的“点”。教材中设置了很多的仿写,比如诗歌的仿写。诗歌的格式一般都比较整齐、统一,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易于仿写。诗歌的仿写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遣词造句和格式特点,也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学习了《大地的话》之后,我马上让孩子们创编,有个孩子写道:“假如你是蝴蝶/请在我胸前飞/这里有芬芳的花朵/茵茵的绿草/流淌的小溪/你可以在花朵中酣睡/在溪水上欣赏自己的舞姿/不论你跳的什么舞/我都觉得很美……”有特殊句式的仿写,如《三月桃花水》中这句:“风从窗缝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让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这一系列的动词把风写成了人,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体会人们激动的心情。待学生明白写法后,趁热打铁,进行读写结合,要求学生仿照这段写作方法写一段话,就有孩子写道:“哥哥一把抓过录取通知书,飞奔到教室,高声喊道:‘我考上了!我考上了!’”又如《种一片太阳花》中有这么一句:“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禁不住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前欣赏起来。”这句话采用侧面烘托的方式,写出了太阳花的美和惹人喜爱。在了解了这种写法以后,有孩子写道:“这个故事太吸引人了,连班上最爱走神的小明都听得津津有味。”事实证明,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只要教师把规律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
三、抓补白
“补白”是指充分利用文本留白,创设情境,给予学生想象的时间与空间,走进文本,超越文本的课堂练笔。学生进行想象补白的过程,既是学生由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向真情流露情感转化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在与文本自由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享受到自主创造的快乐,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文章的补白包括:主题深化点的补白,情节高潮点的补白和对标点符号处(省略号)进行的补白。主题深化点的补白,以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的一篇文章《炮手》为例——在体会了炮手的矛盾、挣扎、痛苦之后,我紧接着问:数年过后炮手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又会发生什么?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这篇文章。于是,孩子们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写道:炮手回到家,看见家中一片狼藉,杂草长到了一人多高。听村里人说,妻儿老小在战争中全部死了,他伤心欲绝……有的写道:炮手回到家乡,看见自家的房屋修缮一新。这时从屋里走出了一位妇人和一位少年,正是他的妻子和孩子,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对标点符号处(省略号)进行的补白,以《语言的魅力》为例——文中有一句话:“春天到了,可是……”“可是”什么?诗人让•比浩勒并没有写出来,给过往的行人留足了想象的空间,这时候我对学生说:如果你是路过的行人,看到这句话、看到这位盲老人你会想些什么?请你把这段话补充完整。于是就有:春天到了,可是他却看不到明媚的阳光,看不到盛开的鲜花,看不到翩翩飞舞的蝴蝶……春天到了,可是盲老人却看不到蓝天白云,看不到垂柳飘动她的长发,看不到孩子们在草地上欢快地追逐,他真可怜啊……
可见,在教学中,我们应抓住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空白”,重视“空白”,巧用“空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围绕一个知识点、情感点发散开去,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或联想,化虚为实,化简为详。这样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可以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促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抓缩写
缩写就是把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字数,压缩成一篇较短的文章,而且能保留它的主要内容,使人一目了然。缩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适当删减,也就是删去文章中的次要人物、次要内容;另一种是适当概括,即把文章中的叙述、描写及对话进行概括。这两种方法通常结合运用。比如四年级下册《草帽计》的缩写,我首先要求学生列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口述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按字数要求开始缩写。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简要的写出故事的梗概。我们知道,缩写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通过缩写可以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也可以提高我们由繁化简、精炼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这方面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五、抓情绪
许多时候,教师会带领学生进入到一篇文章学习的高潮,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趣高涨,兴奋点也被激起来了,正是进行作文创作的好时机。比如,在学习了《太阳》一课后,学生开始交流自己收集的太阳的相关资料,然后我请了几名同学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资料,随着信息量的不断扩大,学生对太阳更加充满好奇,疑问越来越多,表达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时候,我让孩子们掏出本子,把自己想对太阳说的话写下来。孩子们兴趣浓烈,才思如泉涌:太阳啊,太阳,你是那么高高在上,光芒四射,令人不感抬头观察你的行踪。你有着无限的权利,你的神力温暖着我们的心窝……太阳/太阳/你是那么大/会不会是吸收自然的能量/也会不会是身体里有剩余的光芒……你是调皮的孩子/每天在路上追你/你却从一个山丘/跑到另一个山丘……学生的兴奋点一旦被激起,就会觉得不吐不快,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今,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习作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习作归习作,“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习作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并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能以读悟写,以读促写,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巧抓读写结合点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巧抓读写结合点;八步区步头镇中心校彭燕娥电话:138078432;读写结合,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
1、抓精彩段落,给学生提供仿写空间;从现今教学成功案例和教学实践证明,仿写顺乎小学生;
2、抓贴近学生生活的篇章让学生随心所欲进行片段描;生活即文章,当一些和学生的生活贴近的文章出现时,;
3、对文本欲言又止处进行拓展;影视剧中-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巧抓读写结合点
八步区步头镇中心校 彭燕娥 电话:***
读写结合,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教材为依托,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因而依托教材,巧抓读写结合点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就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且让学生不会产生写的畏难情绪。那么如何才能巧抓“读”“写”结合的点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抓精彩段落,给学生提供仿写空间
从现今教学成功案例和教学实践证明,仿写顺乎小学生模仿心理,能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是小学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只要引导得法,扬其利,避其弊,仿写就不会束缚学生思维,一些消极作用完全可以避免。引导学生在作文时借鉴名篇的某些情节,学一学名家的语言表达技巧和风格,时间长了,就能在写作时找到自己的
感觉,同样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里仿写不光是内容的仿写,更是表达方法的模仿。例如我们的经典课文《莫高窟》第三段。虽然这段话只有4句话,第一句总写了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然后在介绍有各种各样的壁画。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介绍的段落对于小学生写作,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一段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你觉得那里写得好的地方。有的学生说到:“用上了有??有??有??还有的??的句式,让我们觉得壁画确实很多。”有的学生说到:“课文里还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感觉壁画的美就在我们面前。”有的学生说:“课文还用了排比的句式,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学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也想请你们来试一试,当当小作家,观察一下我们学校中亭里的小菊花,请同学们进校门注意观察,看看这些菊花的花瓣、花蕾的形状、颜色、味道,再以“小菊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呀!”为总句,按照观察顺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体的说一说。学生有例子模仿,效果非常的好。把这些小菊花写得非常的生动,美丽。我想通过这样的练习,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
2、抓贴近学生生活的篇章让学生随心所欲进行片段描写
生活即文章,当一些和学生的生活贴近的文章出现时,很易勾起学生对自生生活片段的回忆,如《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全文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果实成熟的
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本课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在描写石榴花与石榴果时,运用了比喻与拟人,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学生在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后,我趁热打铁,随即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水果,先让学生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能连贯地自己表述句子,然后让学生品尝一下水果,说说尝到的味道。学生不但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还从中丰富了词汇。一篇短小的习作很快就能出炉。
3、对文本欲言又止处进行拓展
影视剧中常常会给我们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最终会是什么结局,它就不告诉你,其实这也编导也无法去决定,于是乎给观众留下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少课文留有空白,可引导学生进行空白补充式的读写结合训练。“补白”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技巧,是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和说明,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整,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体悟文本所表现的情感。让学生进行补白,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还挖掘了课文潜藏的意义,使学生乐于学习、探索和表达。例如学习了《狐狸与乌鸦》这个故事后,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感慨狐狸太狡猾了,乌鸦太愚笨了。这时,我趁热打铁,说道:“如果让狐狸和乌鸦再相遇一次,结果会怎样呢?请你们以此续编这个故事”。孩子们兴趣盎然,一个个不同的相遇情景在他们的笔尖呈现出来。又如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讲的是小红马讥笑小骆驼的高驼峰、大脚掌和双层睫毛难看,小骆驼很难过,妈妈知道
后,便带领小骆驼走了一趟沙漠,结果小骆驼知道了自己特殊身体外形的特殊作用,由自卑变得自信起来。我在结束课文教学时,让学生以《再遇小红马》为题续写课文,结果,孩子们仿佛一个个都变成了激情洋溢、充满自信的小骆驼,续写得动情入理,洋洋洒洒。创设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补课文的空白,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上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还提升了其言语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能在阅读教学中认真督导学生做到以上几点,一定能激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使他们懂得作文,会写作文,乐写作文,并且还能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文来。虽然这个过程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般非一朝一夕能实现,但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认真督导、贯彻,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让师生共同走进快乐的作文课堂。
课堂上随机地进行读写结合练习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举措,我在五年级进行了语文读写结合的尝试,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为提高习作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朗读促语言文字的积累。
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对语言的感受和积累,而不是理性分析。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如能熟读成诵,课文的语言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时会自然涌上笔端,大大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我在教学中发现本班学生词汇积累量比较少,所以我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有意识地对一些有特点的词语进行积累。比如,《我的长生果》一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我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积累。并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这些词语说话写话。除了词语积累,在教学文本中如遇到一些文字比较优美的书面化的语言也不妨让学生积累一下。
二、以随文练笔促语言文字的吸收消化。
随文练笔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训练,其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紧随阅读教学且形式多样。但是一节课内,教师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只能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几个训练点,即选几个供学生训练用的“例子”。选择好“例子”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课文中有许多具有特殊结构的典型句段,老师可以意识地进行渗透。如《走遍天下书为侣》一文,文中开篇就用了一个疑问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接下来又用自己一个比较出人意料的答案强调了读书对自己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在了解了这一写作特色之后,我就布置学生模仿这一开头方法来介绍自己的一种爱好……有的学生写到:假如你独自一人漫步在回家的路上,你会做些什么?哼一支歌曲,吹一段口哨,还是 欣赏路边的风景?如果你问到我,我就会告诉你,我会展开奇思妙想,去畅想未来……
高年段学生的阅读要求是首先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因此,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昂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几个词,让学生用这几个词语简单地介绍一下“五壮士”这几个人物。通过对课文中这些词语的运用,学生对五壮士这些英雄的形象感受就更深刻了。学生在理清文章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语言,概括提炼课文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这种练笔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以化“我”入文促情感的激发。
学生的写作缺乏真情实感,是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重要问题。所以,在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化“我”入文,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生今后写作中的情感激发奠定基础。学习文章,既要能出,即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之做理性的分析,更要能入,即以参与者的身份和文中的人物同欣喜,共悲伤,在感情上融入,用心灵去感受,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课文。
譬如,我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就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课文中的我,听了爸爸的话,你会怎么对他说?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写一段话。从孩子写的内容看,学生的确理解了课文中爸爸这个人物的内心所想,发自内心的赞同爸爸坚守道德的高尚情操。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应该为阅读而阅读,为习作而习作,只有将阅读与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阅读的时候“瞄着”表达,我们的课堂才会是真正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提高的课堂。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
谢玉萍
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总是将它们孤立起来进行教学,所以导致大多数学生写起作文来愁眉苦脸,难以动笔或语言生涩。而每一单元才进行一次的作文训练,学生因为练笔次数少,很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下面就从“以读促写,仿写结合”的角度,浅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的一些思路及做法:
(一)以读为主,反复熟读,品读精悟。
“文不读熟不开讲。”学习课文首先要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把这当作“死”任务,要求人人做到。确保每个人达到读正确、流利。然后才是读出感情。这就要“精读”——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在阅读课上,我们就力求扎扎实实做到这一点。
以重点词为突破口,在课文中提炼出的重点词,读透了,品出滋味了,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摘抄积累运用。
别人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学会借鉴。毕竟人类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前人的经验,是书本上学来的。如果一切知识都要从自己的实践中得来,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而且,每篇课文学完之后,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且有意识地在写话和作文中进行运用。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们还会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把一个单元的优美词语、句段整理并背诵积累,再在日记、作文中运用。
(二)诵读仿写内化。
郭沫若所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这是我们提倡的仿写。仿写是写作的捷径,仿写是内化别人的内容为自己服务,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既然课文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仿写的资源,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它。需要指出的是,仿写不是抄袭,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搬用。它要在读懂值得模仿的他作,认清其超越自己的佳处,领会其精神和风格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拿来”。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是依据课文材料,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仿写句子
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句话给人的感觉这么美?从而引出“打比方”这种修辞手法。在明白了“打比方”这种手法之后,又让同学们用“打比方”的方法造句。
2、仿写段落
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们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
3、仿写思路
课本中有很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能接受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抓住了这一宝贵的资源。如《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钱学森》《詹天佑》《给家乡孩子的信》《鞋匠的儿子》等课文,都是写人的课文,作者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的品质,这些课文上完后,我们布置学生仿照课文写写家乡的名人、身边的熟人。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学习的迁移,培养读写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断定了基础。
(三)想象补空
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读写结合的方法很多,可以对课文中一个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和发挥,可以给课文续写,或假设另外一种情况进行写作,也可以填补课文的空白点。根据课文内容,对文中没有继续说下去或没有说出的部分展开想象,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利用课本内容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这样的读写结合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练笔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因为写是由读物而生,写能有效地促进对读物的理解。通过读写结合,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
读写结合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构段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作文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
应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作文难写,小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是因为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习作水平低下。如何让学生喜欢习作,提高习作水平,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告诉了我们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学生读的书多了,接触好文章多了,积累的优美语句、各种表达方式的句子就多了,写起来便会得心应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学习运用语言。语文教师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就能使阅读为写作服务。近年来,我在高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习作相结合,取得了一点收获。
以读导写。阅读分课内、课外阅读,我在课内阅读教学中以课文为例,结合课文教给学生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写作方法,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中体会到为了表达一定的内容,作者是怎样准确、生动、鲜明地使用语言的,做到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课,作者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桂林山水静、清、绿和奇、秀、险的特点。教学时,我组织小组、男女、全班学生齐读和背诵文中的排比句,让学生感受文中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和语句的优美,感悟到文中的排比句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生学完本课,我运用课文中的排比修辞方法,指导学生仿写家乡的某处景物,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积累,精读课文和阅读课文的精彩片段,我都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学生头脑中的词语、句子丰富了,习作时就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颐和园》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物,作者巧用过 渡句连接上下文。我在教学中抓住文中的过渡句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过渡句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指导学生写参观、游览记的习作时,要按地点的变换、时间的变化有序的记叙,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
以写促读。语文教师要改变小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的现象,就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博览群书,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让学更好地从“阅读”中学“写作”,从写作中寻求阅读,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的体裁是童话故事。课文中有启发孩子自己去明白“幸福是什么”的智慧女儿;有珍惜友情的小鸟;还有帮助小木偶学会多种表情的小女巫。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知道了童话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教人学会勇敢、热情、善良、乐观、慈爱,反对卑鄙、怯懦、邪恶、虚伪。这个单元的习作是要求学生写一篇童话,这也是写童话的起步。学生学习了四篇童话故事就开始写童话,他们的写作对象、想象力都比较单一。我组织学生去学校图书室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名著,要求每人借一本童话课外阅读,交换阅读。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童话故事就丰富了,习作中的童话故事也就丰富多彩了。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是写想象习作,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是写说明文的习作。在这两次习作前,我让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有关科幻、科普的书阅读,了解自己写作对象未来的发展,收集与自己习作有关的动物、植物数据。学生带着习作要求去阅读课外书籍,有动力,有欲望,产生阅读兴趣,形成习作灵感。阅读为孩子习作积累了材料,这样学生就不怕、不厌作文了。
读写结合。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联系的,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享 受到阅读的快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还要把阅读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让学生持之以恒、练笔不止,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在阅读中的快乐、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快乐,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快乐,写作兴趣,写作形式要多样化,语文教师利用课文不同体裁的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改写、续写等练习。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的体裁是说明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向学生介绍名胜古迹。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将课文《鲸》《新型玻璃》赋予童话,用第一人称“鲸的自述”“ 新型玻璃的自述”先在小组和全班介绍鲸和新型玻璃。对于介绍名胜古迹的课文,我指导学生采用小导游形式介绍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鲸的自述”“ 新型玻璃的自述”以及小导游教学活动,将课本变成剧本,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兴趣。我又将他们的阅读兴趣引用到写作中,以“鲸的自述”“ 新型玻璃的自述”“介绍一名胜古迹”为题写一篇习作,有一名学生的习作“ 新型玻璃的自述”还见报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彩色的翅膀》,写了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从黑龙江带一箱小昆虫回小岛的事。学生学完这一课,我要求学生“给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写一封信”。学生在信中写到:“岛上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没有土地,没有蔬菜,没有昆虫,但你们辛勤的付出却换来了甘甜的西瓜。你让我明白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这就是阅读的感悟,习作的收获。
续写就是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教材中很多课文故事性强,富有较深的意蕴,结尾常常让人意犹未尽,这就为续写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穷人》的结尾,桑娜 告诉丈夫自己已经两个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可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丈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度过一个有一个难关?这些问题牵动着孩子的心。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作,把想象的故事写下来。学生想象桑娜会白天在家带孩子,晚上丈夫回家后她去替别人织毛衣;丈夫每天会早一点出海,晚一点回家,多打点鱼,挣钱给孩子买吃的、穿的。孩子长大后,桑娜夫妇讲述了孩子的身世。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后,知恩图报,十分孝敬桑娜夫妇,一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阅读与写作的收获!
课内与课外习作相结合。课堂上读写结合是学生习作成长的一个园地,课外读写更是学生成长的一片沃土。寒暑假写日记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一个途径。学生在寒暑假里,帮助家人做家务,与大人一起下田地干活,帮助、关心他人的事,读了一本好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把耳闻目睹的事、亲身经历的事记下来,既为自己的课内习作积累材料,又能培养自己的勤于写作的习惯。但我不是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而是两、三天写一篇日记。学生每个假期写的日记,我都要浏览一遍,择优推荐发表,激发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学生看到自己写的日记发表了,还拿到了稿费,尝到了写作的甜头。既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写作兴趣。孩子们写作的体裁也多了,记叙文、读后感、童话、儿歌。自2012年至今,我的学生有20 余篇习作发表。家长们看到孩子的成长,感到由衷的高兴。他们说:“我们看中的不是稿费的多少,而是看到对孩子的鼓励、影响有多大。”这就是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魅力!
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龙川小学储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