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点,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写作的指导,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之所以提倡读写结合,是因为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选择的,有的还是名家之作,这无疑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写结合?读写结合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一、读写结合的方式
读写结合可采用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方式进行。
1、仿写。即模仿作者的某种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的训练:如《乡下人家》可模仿作者写景的方法,即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适当采用比喻、拟人的写法,描写某一种景物;又如《慈母情深》对人物的对话描写很有特色,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对话描写的片断练习,从而加深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度。
2、续写。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结尾处言未尽,而意犹在,教师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接着课文的结尾写下去,如《家乡的桥》结尾处这样写道:“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悠悠的风,轻轻荡漾的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要梦乡中“我”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可指导学生把它写下来。
3、缩写。有些课文篇幅较长,适合指导学生进行缩写练习。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篇幅较长,可指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用较简洁 的语言,把课文缩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4、改写。改写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改变人称即把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改写成第三人称或把用第三人称写的课文改写成第一人称;另一种情况是把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
二、读写结合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要真正地起到指导学生写作,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准结合点。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和训练,要找准结合点,也就是说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恰当地进行,如果牵强附会,硬性结合,那收效就不会很大了。
2、写作指导要到位。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读写结合,写作的指导均应过细、到位。也就是说通过指导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写什么?怎样写?也只有如此,这样的读写结合才是有效的。
3、要坚持不懈。读写结合应贯穿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钻教材,找准结合点,并对学生的写作训练进行细致地指导,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得到不断提高。
总之,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是学好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值得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引河里小学 吴艳艳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到所学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相互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的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谴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该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有帮助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至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 1.从词句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是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水》这一课时,我觉得“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这句话的“滑过了”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换词的方法,体会“滑过了”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滑下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流下来”“躺下来”之类的词语,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滑下来”一词写出了水流过我们身体时的美好感受,进一步说明了我们平时是多么的缺水,多么渴望水。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的准确。在学生的写作中,他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上一些好的词语。2.从标点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者想象。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学期中的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在地十九小节中有这样一句:“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写到辖区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在这一小节中有一个省略号,对于这个省略号千万不能轻易放过,因为在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处,实际上却存在着极其丰富的“有”。抓住这个符号,让孩子也来当当小作家,充分展开想象: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同学们有的说:一行热泪从彭德怀的眼中奔涌而出;有的说:彭德怀想起了和大黑骡子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等等。教学中抓住这一切入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想象,同时又深化了主题。3.从典型段落入手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可以让学生模仿的段落。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段落展开读写结合。例如我们的经典课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不管从整篇课文来看,还是从各小节来看,都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的写作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结束后,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提了两个问题:1.本篇课文是围绕文中的哪一句话来写的?课文第2、3、4自然段,作者分别扣住哪句话具体描写的?学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也想请你们来试一试,当当小作家,观察一下我们学校中亭里的小菊花,请同学们进校门注意观察,看看这些菊花的花瓣、花蕾的形状、颜色、味道,再以“小菊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呀!”为总句,按照观察顺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体的说一说。学生有例子模仿,效果非常的好。把这些小菊花写得非常的生动,美丽。我想通过这样的练习,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4.从结尾入手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的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学习了可文具《公仪休拒收礼物》之后,学生明白了供仪休清明廉洁的崇高品质。教师可以启发:如果下次再有人给公仪休送鱼,子明又会怎样说和怎样做呢?学生受到启示之后驰骋想象。
二、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多读生活,多写生活。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在自己的采蜜本上,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一边作笔记;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且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子,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源泉之一。但是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是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技巧,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阅读有利于写作,写作也需要阅读。只要我们教会学生在“万卷书”中不倦遨游,在“笔墨”之中辛勤耕耘,就一定会建好“读写结合”这座大厦。
太平村小学
颜丽 2010.6
第三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始终成为困扰广大师生的最大难题,通过加强小学生课外读写,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开辟小学生作文课堂训练新通道。
一、读写结合的几种做法
读写结合做法很多,大家对读写结合的做法的理解也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做法。
1、读写自然结合。文章读多了,自然就能写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章”等等。这都是传统的看法和做法。
2、读什么,写什么;读一篇,写一篇,读的目的是为了写。有的教师为了突出这种读写结合,甚至阅读课上时间都平分秋色,一般的时间进行读,另一半时间进行写,读写完全按比例的结合。
3、以单元训练主题带动读写结合。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积累,读写有要求,但是不机械,又形式多样。如课后小练笔,有添写空白,有续写,有仿写等;单元安排的读写练习,紧扣学生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想说,要说,会说。
二、阅读习作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优秀作品给人的启示太多,光靠脑记不行,还要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做读书笔记。在小学生作文启蒙阶段,我们一方面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典范性作品及小学生优秀作文,一方面有意识让学生定期摘抄好词佳句或片段,完成阅读记录卡,补充学生词汇量,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力,提升应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新课标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阅读与写作,吸收与表达,一个是进,一个是出,从外到内,从内到外,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文章可以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然有所领会,可以作为写作的借鉴。”由此可见,阅读应成为作文积蓄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在每天课前三分钟,由全班学生轮流为大家朗读阅读卡片,定期收集阅读卡片,组织全班性、小组内的学习交流,供同学评赏。由教师及时指点,给予鼓励,促进和巩固学生做读书笔记这一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阅读过程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是一个过程,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过程,是通过书面语言理解别人思想感情的一个过程,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中的感知对象和识字中的感知对象不同,它们不是一个个单字和词,而是由有连贯性的词、句子、段落而组成的篇章。在感知语言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进行“感知、理解、欣赏、评价”。通过反复默读、朗读等形式感受,对文章内容有个初步认识;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推理、判断、联想”等思维过程以及兴趣、注意、情感、意志、记忆等心理活动过程,达到比较深入的理解。
从阅读认识过程分析,一般经历两个过程:
一是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首先感受的必然是语言文字,先识字,读懂字词,在读懂句子,由句子读懂段落含义,进而读懂全篇;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达到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个过程是由局部到整体、有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过程,也是由形式到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结,仅仅是阅读的一半,达到初步理解的水平,要完成阅读的全过程,还必须要提高到另一个过程。
二是由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即理解作者写文章的全过程。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思路。从已理解的思想内容为出发点,看看文章的作者为表达思想内容,是如何立意、构思的;又如何选材、组织材料的;怎样布局谋篇,又是怎样准确地遣词造句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道理是怎样阐述的等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不但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会学到一些写作方法。如,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目的搞明白,就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作者的思路搞清楚,就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段落和层次;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就会加深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其感情色彩等。这个过程是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形式的过程。总值从从局部到整体,在从整体到局部,然后还要回到整体。从语言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这一全过程体现了读写结合。
自由撰写
模仿是学习写作技巧的一条基本途径,也是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必须加强学生创断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吴增棋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庚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就可以让学生成为“自由撰稿人”了。
1、自命题作文。“生活处处皆文章”。教学实践中应让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大胆地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五彩缤纷的现实社会,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生活中最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自我命题,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每周一篇,长短不限,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题目,交教师挑选,教师综合全班的意见,公布选题,供大家作为自命题作文参考。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让学生放手写,并给予成功激励,是拓宽获取成功体验的途径。比如,开辟习作园地,学生想写就写,想评就评,作品想贴就贴;组织学生向报刊杂志广播电台投稿;参与各类作文竞赛;编订班级优秀作文选或鼓励学生编订自己的习作集;师生间交流沟通等等,树立“重在参与”意识,通过多种实践,摘取成功的果实,获得成功体验。、想象作文。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人类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作文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特别强调“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引导学生变“变,编一编,想一想,让时光倒流或“预支”,让天地浓缩或扩展。贯穿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八千里,思路八方洞开,一定能写出立意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的妙文佳作来。
现有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课外阅读,缺乏写作材料,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
其实,阅读与习作是紧密相连的,辩证统一的,阅读中积累,习作中运用。积累不运用,积累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大量灵活的积累,也就不存在运用。所以教者必须树立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的教学观。否则为阅读而阅读,为作文而作文,把二者对立起来,或孤立起来,都将学不好语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是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要流于形式。更不要把习作看成是语文园地要求的那点内容,应把习作,不仅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要把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实现新可改的要求,学生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实现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得好的境界。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教育理论家则认为:“读”属于理解系统,“写”则属于表达系统,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就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和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要追问阅读的程度。”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水平决定于阅读的程度。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大部分是经典文章,在寓意、题材、体裁、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具,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抓住每一个契机,以读导写、读写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
一、过好字、词、句关,积累语言材料
教学生阅读课文,是通过字、词、句来理解内容,同时又学习了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从阅读讲,抓字、词、句的语言基本功训练,是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作文讲,阅读课中抓字、词、句教学,又是在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因为字、词、句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基本材料,没有一定的字、词、句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的重现这种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字、词、句时要联系到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字、词、句毛病,及时地加以点明。在教学中,对字的音、形、义;词的引申义、比喻义、近义词、多义词;句子的深刻涵义、关键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以及句子的主从关系都要让学生理解。在理解的同时,抓运用,多进行模仿练习。另外,还要通过摘录优词、佳句、成语、谚语和古诗词来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
二、学会仿写,掌握技能
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分为全仿和点仿。小学阶段的仿写主要是点仿,也就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找准和把握仿写的“点”。教材中设置了很多的仿写,比如诗歌的仿写。诗歌的格式一般都比较整齐、统一,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易于仿写。诗歌的仿写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遣词造句和格式特点,也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利用补白,训练想象
“补白”是指充分利用文本留白,创设情境,给予学生想象的时间与空间,走进文本,超越文本的课堂练笔。学生进行想象补白的过程,既是学生由感悟和品味语言文字向真情流露情感转化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在与文本自由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能充分享受到自主创造的快乐,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文章的补白包括:主题深化点的补白,情节高潮点的补白和对标点符号处(省略号)进行的补白。
四、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
让学生多读生活,多写生活。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在自己的采蜜本上,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一边作笔记;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且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子,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源泉之一。但是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技巧,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阅读和写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阅读有利于写作,写作也需要阅读。只要我们教会学生在“万卷书”中不倦遨游,在“笔墨”之中辛勤耕耘,就一定会建好“读写结合”这座大厦。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和“写”
关键词:抓优美句子
重点段落
有机结合课外阅读
众所周知,很少聪明的孩子语文成绩往往不太突出,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语文时有两怕:“一是怕读书,二是怕作文。”不少老师也多有这样的感叹:让学生读一遍课文真难啊!课堂上尚且如此,课外阅读就不用说了。说起作文课就害怕,写起作文就头疼,但又不能不写,只能马马虎虎应付从事,三言两语,一篇文章就“诞生”了。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怎能提高呢?我认为读是写的基础,写实读的提高。注重读写结合,善于发掘阅读课文中写作的素材,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到所学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相互沟通,细水长流。
一、以课本为基础 深挖读写结合点
教材是最好的范文,是多位专家精心筛选的。这些范文大都是名家名作,语言堪称典范。作者擅长遣词造句,语言具有规范美、艺术美、思想美„„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借鉴他们的优点,挖掘教材的内涵,让学生模仿名家锤炼词语、运用语言布局谋篇„„把它作为作文的拐棍,一旦路走熟了就可以扔掉拐棍,大胆写作,大胆创新。所以,在教学中应让阅读和写作巧妙地结合起来,以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
1.抓优美词句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是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换词的方法,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向上长,才能长出来。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的准确。在学生的写作中,他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上一些好的词语。
2.注重标点符号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者想象。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学期中的课文《太阳是大家的》,在第二节诗中写到:“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她把小树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在海边戏水,看他们扬起欢乐的浪花„„”在这节诗中有一个省略号,对于这个省略号千万不能轻易放过,因为在这些看似“无”的空白之处,实际上却存在着极其丰富的“有”。抓住这个符号,让孩子也来当当小诗人,充分展开想象,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教学中抓住这一切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想象,同时又深化了主题。
3.突出重点段落 在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可以让学生模仿的段落。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段落展开读写结合。例如我们的经典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段。虽然这段话只有4句话,第一句总写了西沙群岛鱼很多。然后在介绍有各种各样的鱼。这种先总的介绍,再分别具体介绍的段落对于刚步入写作的小学生来说,有很强的示范性。于是教学到这,我让学生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自由谈谈读了这一段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你觉得那里写得好的地方。有的学生说到:“用上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让我们觉得鱼确实很多。”有的学生说到:“课文里还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感觉鱼的样子就在我们面前。”学生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于是我趁热打铁:现在我也想请你们来试一试,当当小作家,观察一下我们学校中亭里的小菊花,请同学们进校门注意观察,看看这些菊花的花瓣、花蕾的形状、颜色、味道,再以“小菊花盛开了,多么美丽呀!”为总句,按照观察顺序把菊花的形、色、味具体的说一说。学生有例子模仿,效果非常的好。把这些小菊花写得非常的生动,美丽。我想通过这样的练习,这种总分式的段落表达形式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生了根。作文难关不攻自破。
4.相机训练读写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的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学习了《小摄影师》之后,学生明白了高尔基关心下一代的崇高品质。教师可以启发:如果小男孩再次来找高尔基会发生什么事呢?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对话?小男孩又会怎么做呢?学生受到启示之后驰骋想象。
如:《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注重文章的首尾照应。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首尾照应的句子,充分地读,认真体会首尾照应的写法,然后运用作者这种方法,教师以《一件傻事》写下一个开头:“岁月流逝,童年一去不复返,但是童年的桩桩趣事至今记忆犹新,尤其是干的那一件傻事,至今想起来还忍不住想„„”让学生根据这个开头续一个结尾。有了范文的指引,学生特别感兴趣,并很快就续出了挺不错的结尾。有的学生写道:“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每当想起我干的那件傻事,就不由得脸红色了。”
二、以课外阅读为导向 提高训练效果
让学生多读生活,多写生活。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的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如要求学生在自己的采蜜本上,一定要坚持一边阅读,一边作笔记;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并且坚持写日记,周记。这样训练,同样可以达到读写有机结合之目的。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子,根深才能叶茂。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源泉之一。但是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是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技巧,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有利于写作,写作也需要阅读。教学中,要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达到读写结合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