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继续教育教学反思
继续教育学习反思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暑假)平西坝小学:王奎才
建构主义认为,概念、知识等不是通过外部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在与一定社会文化情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处于不同情境,有着不同主观经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有着不同的意义建构和认识,因此,仅从外部传授现成的理论或知识对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发展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学习者创造有利于他进行意义建构的条件,提供相关的情境、经验和资源。这种理论使得传统的以外部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为特征的规定式师资培训模式向以研究教师自身课堂为特征的反思式,自我教育模式转变,反思模式不是规定或指导教师该如何做,而是通过某些特定的活动,让教师在描述、分析和解释自身教学行为和课堂现象的过程中形成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并据此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理论和实践的脱离。
要有效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师资培养或培训工作,需全面了解教师真实的教学过程、教师素质与在教学实践第一线中自身能力培养和发展状况,了解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背景,现有的教育观念、知识、能力和科研进修状况。有效了解在职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方法倾向,研究兴趣倾向,研究方法倾向,在职进修情况和愿望等。掌握学习者在某一时期内的变化和发展结果,教师在职阶段教学与科研的进步过程和幅度,做出客观分析,培训机构才能够发现教师的特殊需要和特殊需要的教师,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便于培训机构理论观照实践、解释实践和指导实践。而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这种贯穿于实践活动中的理论正是促进教师个人教学理念和行为准则形成和发展的最有效力,也才真正体现出继续教育质量和效果,实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总之,教师教育终身化的教育理念将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进行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备受关注的课题。当前教师的继续教育必须以专业发展为价值取向和目标。这就要求“反思型”教师培养模式取代传统的以传授和训练为特征的“技术型”培养模式。实际上教师的专业发展乃是教师的健全人格,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成长过程。这是一种寻求教师的“人格化”,“个性化”和“文化化”过程,只有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培养反思和研究型教师,使其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智慧,才能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变化的教育实践问题,促进一线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小学继续教育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参与,在培训机构和教师主体互动下构建学习终身化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以适应教育的变革及其新要求。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认识不足,没有把教学当作自己最心爱的事情来完成,尤其在“十二五”继续教育中,关于法制的渗透,很多的教师还没有找到其中的切入点、重要性,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平西坝小学:王奎才
2014年8月
第二篇:中小继续教育教学反思
中小继续教育教学反思
万章文
建构主义认为,概念、知识等不是通过外部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在与一定社会文化情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处于不同情境,有着不同主观经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有着不同的意义建构和认识,因此,仅从外部传授现成的理论或知识对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发展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学习者创造有利于他进行意义建构的条件,提供相关的情境、经验和资源。这种理论使得传统的以外部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为特征的规定式师资培训模式向以研究教师自身课堂为特征的反思式,自我教育模式转变,反思模式不是规定或指导教师该如何做,而是通过某些特定的活动,让教师在描述、分析和解释自身教学行为和课堂现象的过程中形成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并据此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理论和实践的脱离。
要有效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师资培养或培训工作,需全面了解教师真实的教学过程、教师素质与在教学实践第一线中自身能力培养和发展状况,了解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背景,现有的教育观念、知识、能力和科研进修状况。有效了解在职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方法倾向,研究兴趣倾向,研究方法倾向,在职进修情况和愿望等。掌握学习者在某一时期内的变化和发展结果,教师在职阶段教学与科研的进步过程和幅度,做出客观分析,培训机构才能够发现教师的特殊需要和特殊需要的教师,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便于培训机构理论观照实践、解释实践和指导实践。而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这种贯穿于实践活动中的理论正是促进教师个人教学理念和行为准则形成和发展的最有效力,也才真正体现出继续教育质量和效果,实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总之,教师教育终身化的教育理念将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进行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备受关注的课题。当前教师的继续教育必须以专业发展为价值取向和目标。这就要求“反思型”教师培养模式取代传统的以传授和训练为特征的“技术型”培养模式。实际上教师的专业发展乃是教师的健全人格,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成长过程。这是一种寻求教师的“人格化”,“个性化”和“文化化”过程,只有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培养反思和研究型教师,使其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智慧,才能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变化的教育实践问题,促进一线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小学继续教育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参与,在培训机构和教师主体互动下构建学习终身化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以适应教育的变革及其新要求。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认识不足,没有把教学当作自己最心爱的事情来完成,尤其在“十二五”继续教育中,关于法制的渗透,很多的教师还没有找到其中的切入点、重要性,这些都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2011年12月
第三篇:继续教育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继续教育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继续教育教学反思篇1
虽然在学校里接受过教育学理论及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并经过短暂的教育实习。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就变成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实践和理论的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最经济有效的继续教育——教学反思,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强化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而且能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
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继续教育教学反思篇2
反思作为哲人们的工作方法,越来越被我们普通人来使用,特别是管理者。反思是经验学习的工具,经历必须经过反思,才能升华为经验知识。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中,但对思想的思考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今社会和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组织和个人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学习和适应这种变化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让我们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个人学习已经延伸为终身学习、组织学习,不仅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更要在实践中、新事物中快速学习,向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对象学习。学习的方式也在不停地更新,除了传统学习方式,基于网络媒介的学习更是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了方向。认识不到学习的这些变化就给集体反思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
继续教育教学反思篇3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这种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做法毫无疑问可以锻炼和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我们循着这种思路可以彻底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预防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与企业中所倡导的全员持续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谋而合,不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是一脉相承,只是集体反思学习有更进一步的深入。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好的发展。因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教师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
第四篇:小学继续教育教学反思
2011 小继教个人教学反思——赵明礼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这种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做法毫无疑问可以锻炼和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我们循着这种思路可以彻底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预防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与企业中所倡导的全员持续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谋而合,不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是一脉相承,只是集体反思学习有更进一步的深入。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好的发展。因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教师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
虽然在学校里接受过教育学理论及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并经过短暂的教育实习。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就变成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实践和理论的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最经济有效的继续教育——教学反思,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强化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而且能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
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反思作为哲人们的工作方法,越来越被我们普通人来使用,特别是管理者。反思是经验学习的工具,经历必须经过反思,才能升华为经验知识。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中,但对思想的思考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今社会和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组织和个人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学习和适应这种变化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让我们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个人学习已经延伸为终身学习、组织学习,不仅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更要在实践中、新事物中快速学习,向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对象学习。学习的方式也在不停地更新,除了传统学习方式,基于网络媒介的学习更是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了方向。认识不到学习的这些变化就给集体反思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
2012小继教个人教学反思——赵明礼
建构主义认为,概念、知识等不是通过外部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自身在与一定社会文化情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处于不同情境,有着不同主观经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有着不同的意义建构和认识,因此,仅从外部传授现成的理论或知识对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发展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学习者创造有利于他进行意义建构的条件,提供相关的情境、经验和资源。这种理论使得传统的以外部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为特征的规定式师资培训模式向以研究教师自身课堂为特征的反思式,自我教育模式转变,反思模式不是规定或指导教师该如何做,而是通过某些特定的活动,让教师在描述、分析和解释自身教学行为和课堂现象的过程中形成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并据此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克服理论和实践的脱离。要有效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师资培养或培训工作,需全面了解教师真实的教学过程、教师素质与在教学实践第一线中自身能力培养和发展状况,了解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背景,现有的教育观念、知识、能力和科研进修状况。有效了解在职教师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方法倾向,研究兴趣倾向,研究方法倾向,在职进修情况和愿望等。掌握学习者在某一时期内的变化和发展结果,教师在职阶段教学与科研的进步过程和幅度,做出客观分析,培训机构才能够发现教师的特殊需要和特殊需要的教师,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便于培训机构理论观照实践、解释实践和指导实践。而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这种贯穿于实践活动中的理论正是促进教师个人教学理念和行为准则形成和发展的最有效力,也才真正体现出继续教育质量和效果,实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总之,教师教育终身化的教育理念将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进行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备受关注的课题。当前教师的继续教育必须以专业发展为价值取向和目标。这就要求“反思型”教师培养模式取代传统的以传授和训练为特征的“技术型”培养模式。实际上教师的专业发展乃是教师的健全人格,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成长过程。这是一种寻求教师的“人格化”,“个性化”和“文化化”过程,只有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培养反思和研究型教师,使其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智慧,才能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变化的教育实践问题,促进一线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小学继续教育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参与,在培训机构和教师主体互动下构建学习终身化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以适应教育的变革及其新要求。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认识不足,没有把教学当作自己最心爱的事情来完成,尤其在“十二五”继续教育中,关于法制的渗透,很多的教师还没有找到其中的切入点、重要性。2013小继教个人教学反思——赵明礼
一、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两个重要的观念:其一,对中学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其二,我们这些综合科从现在的教育角度上讲不是一门主科,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科。教师对此的定位非常迷惑。但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继续教育教学反思;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时间单位中“年、月;开课时我选择了学生关心、感兴趣的北京申办奥运会这;课中,拉家常式的交谈,创设了师生亲近的气氛,动画;“认识大月、小月,知道各月的天数”是本课的教学目;学生通过“猜一猜”、“算一算”、“看一看”等等;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就是记失误之处,侧重于;课堂是一个创造。
2014小继教个人教学反思——赵明礼
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时间单位中“年、月、日”更为抽象。《年、月、日》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级下学期教材中出现,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学期同样出现了,说明了这一内容的重要性,不过新教材中更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实际教学时,我注重让教学实践更贴近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独特的乐趣。开课时我选择了学生关心、感兴趣的北京申办奥运会这一时事,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也想引发学生争相表述已知的“年、月、日”知识的欲望与热情,唤醒学生已储备的知识经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奠定基础。但由于放录像时间过长,学生由此引发的对年、月、日的兴趣不是很浓,而且早早地把已知新课内容表述出来,减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中,拉家常式的交谈,创设了师生亲近的气氛,动画演示与儿歌把抽象的年、月、日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并富有童趣。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教学中创设的儿歌情境和动画演示能紧紧抓住年、月、日这一教学目标,激起学生对所要学的数学知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谈年、月、日时,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较强的探究欲望。
“认识大月、小月,知道各月的天数”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想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设计制作中,有目的地去查寻每个月的天数,哪几个月是 31 天,哪几个月是 30 天等关键性的问题,想让探究成为他们自身的一种需要。但对于这几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从预见中早已知道了答案,实际教学中学生失去了观察年历的耐心,个个争着举手汇报答案,教师的教学本意没达到,学生的探究也流于形式。
学生通过“猜一猜”、“算一算”、“看一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计算、自己发现、自己概括,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较好地突破了判断闰年的方法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深刻的体验,从而牢固地建构了判断闰年的好办法。从这一教学实践中,我深刻理解了“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自动发现与探索、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去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和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在主动地探究、建构地学习中,亲历探究过程,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他们感受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就是记失误之处,侧重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可以是大的问题,也可以是小的问题。教师通过反思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即使一个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近乎完美的教师,在一节课的某些环节上还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败笔之处。能认真冷静地对整个教学过程加以剖析,回顾、探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略,对今后的再教学积累深层次经验,无疑会有锦上添花之妙用。课堂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奇地方,学生在学习,教师也在学习,两者是相互的。在上面两个片段中,我充分认识到了学生的力量,他们在无形中促使我进步。在片段一中,小宇是一个小调皮,可就是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为什么他平时就不是那么积极呢?我想自己所设计的课是不是还不够吸引人呢?现在的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他们渴望一个能够走进他们世界的老师、朋友。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但是兴趣的产生和强化都离不开我们教师的培养和激发,因此,在以后的课上我不仅要注重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活生生的生活和他们的内心世界。另外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活动,使他们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收获。要对学生的基础、能力、个性等进行深入了解,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活动时考虑学生的差异,分出不同的层次,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使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都有所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在我们多数教师的心中已经牢固地树立起来了。但是,何时我们想到过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呢?我们所理解的民主与平等,学生是怎样认识的呢?由此我认识到真正的民主与平等一定是在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中体现的。有时我们会自认为对待学生的方式是民主的,但是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激发起学生平等交流的欲望,学生依然是被压抑的,他们享受不到平等交流的快乐。对教学过程而言,交流与合作意味着人人参与(包括教师的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它不仅是一种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与合作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达、创造潜能的发掘;对教师而言,交流与合作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地输出,而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交流与合作意味着教师角色的根本转换: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我们又不能被它束缚。教学活动是一种生命活动,它不同于工厂生产产品,囿于教学设计只会窒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精心设计教学
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细致安排一节课的每一分钟,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因此,严格按照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而进行的教学,是以教材、学科为本位而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体现。
2015小继教个人教学反思——赵明礼
从学生眼中看自己,是教师生涯中令人称奇的因素之一。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是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每当我们从学生眼中看自己时,总能了解一些事情,获得一些启发。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以同化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理论的各种观点和见解,而且更应该以一种顺应的态度学习和接受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反思和检查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生成顿悟、直觉、灵感、智慧、想象等多元开放的思维,以改善未来的行为。其次,使用“批判事件调查表”,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每周反馈意见和建议。该调查表是美 国著名教授斯蒂芬
引人的时刻”、“最淡漠的时刻”、“最恰当的行动”、“最困惑的 行动”、“什么最令你惊奇”五方面描述。教师汇总学生的描述后,及时作出对“批判事件”的回答。回答的内容即是教师反思后的结果。其优点表现为:批判事件调查表中的叙述为我们提供了直接而未加过滤的学生体验,这些叙述未受到师生之间权利机制的扭曲,有助于教师及早地发现课程中需要努力解决的任何问题。有助于教师经常了解学生的观点、反应和情感并让他们公开表达出来,在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可以鼓励学生成为反思型学习者,不断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诊断、反思和改善。和同事们谈论教师所做的事情,和同伴一起参加批判对话可以向教师揭示他们对教师教学实践的看法。同事们可以作为一面批判的镜子,反射出教师行动的影像。这些影像常常让我们大吃一惊。他们也面临着与教师同样的危机和困境。当教师聆听他们讲述相同的经历时,就可以检查、重构和扩展教师的实践理论。新课程倡导校本教学研究机制建设,以此为动力推动教师的自主发展。而实现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动对话、交流与合作是至关重要的。另外,教师典型课例剖析也可为教师提供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范型。许多调查表明,专家型教师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他们习惯于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别人成功的经验。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首先,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自己的实践,当一种理论用一种新的、揭示性的方法来阐释一种似是而非的经历时,这种经历就会更容易被理解;当别人的理论说明或肯定了我们私下得到的一种洞察结果时,我们就会感到得到了确证和认可;阅读别人的理论中的个人
洞察结果,会让我们更加重视自己的推理和判断,这对我们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自信来说有着神奇的作用。理论学习还能增强我们的能力,形成我们清晰陈述自己思想的理论基础。
其次,理论可以冲破习惯和经验的束缚。如果没有一种理论的证明和指引,我们就往往会在一个画定了的圈子里漫步,永远走不出来。理论学习可以使我们形成从特殊事件中总结一般化规律的习惯,为熟悉的事件提供不熟悉的阐释和另外的工作方式,从而超越熟悉的圈子。
再次,理论可以使我们的经验得到升华。实践的超越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理论对现实的反思精神,当理论失去了它的指导性之后。那些表面上看来联系实际的做法在本质上很可能背离了实践的要求,导致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偏离甚至有悖于目标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表现了适当的谦恭、足够的勇气、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感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否有耐心、自知之明、亲切感和幽默感等等,调查发现,优秀教师的“教后感”、“教师自传”、“教学日志”包含着对以上问题的深刻思考,表明了他们在“教后”对“教中”反思修正的执著情怀和热切愿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其言行中的不良表现会渐渐消失。当然,随着教师经验的逐步积累和丰富。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随时对自己的教学实施有效的监控和调控。这正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途径和标志。
第五篇:继续教育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读讲议演讨论等多种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师:我们历史课本上的文字是什么字?生:汉字。师:想一想,在没有文字以前,人们靠什么来记事呢?生:结绳记事,特殊符号等.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文字的演变。
二、讲授新课:
(一)文字的演变
师:展示陶器上的符号若干图片,并回顾: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符号是我国早 期文字的雏形这一知识点。生:阅读课文一起来了解甲骨文 师设计问题:你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 生:按教材内容回答。
师补充:在已考证的甲骨文 中,37%的字属象形文字。除此之外,指事、会意、形声等今天主要构字法,甲骨文中都已齐备。这些构字法同后世文字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说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我们今天汉字的基础。
师过渡: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此后又出现什么文字呢?
生:有金文(铭文)、大篆、竹简、丝帛等。师:引导学生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
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一个简要的了解)。这里要特别强调文字的演变和书写工具的演变过程:
字体的变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书写工具的变化:甲骨、青铜器、竹木简、丝帛、纸
师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学生看书找出这一时期的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1、天文:教师结合教材进一步讲解:
强调一:夏朝的某一天,天突然黑下来,百姓吓得四处躲藏,官吏乘做马车没命的狂奔,为什么?
生:因为发生了日食。古代人不懂科学,所以才四处躲藏。老师补充相关知识。(日食,月食现象。)
强调二:“(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1997年3月9日,在我国新疆北部发生了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发生时正好是天亮之际。据你猜测,这是什么现象呢?“天再旦”是何意?你会从1997这次天文现象中得到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是日食。天再旦指的是天亮发生了两次。这说明我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是宝贵的科学资料,运用现代技术研究它,能够取得重大的成果。)
2、历法:
师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生看书总结古代历法的发展过程:
师设计问题:这些发明都与什么有关,你认为这些成就是怎样发明的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由于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古代农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由此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能说明科技是生产发展的最有利的推动力。
师强调:夏朝的历法的出现、商朝历法逐渐完备、战国24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
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深入思考它们的作用,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3.医学:学生看书“认识”扁鹊,可以通过表演看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关于屈原
展示屈原图片说说屈原的故事,激发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好处,激发学生阅读课外知识的兴趣;
欣赏屈原的诗歌了解屈原的贡献;
小组讨论体会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并从中受到启迪2.关于编钟
看教材彩图,让学生听《编钟乐曲》品味优美的音乐,体验古典音乐之美。并了解相关知识。
三、总结认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呢?对于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 ?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四、作业:课后练习、基础训练。随堂提问。
板书设计: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一、文字的演变
字体的变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书写工具的变化:甲骨、青铜器、竹木简、丝帛、纸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日食、月食、天再旦;
夏历、商朝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24节气。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楚辞 整套编钟
教学反思
本课涉及范围广,知识点也特别多。但也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照本宣科,一定索然寡味。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让学生阅读教材寻找知识点、看图片、讲故事、表演、讨论等等。从头到尾贯穿了学生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教师对重难点问题的把握要恰到好处,并且要突出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文字的演变以及书写工具的变化,是两条既平行又交叉的线,学生容易混淆;历法从夏历出现到商朝逐渐完备到战国的二十四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都要特别强调,学生才有印象。
三是充分挖掘利用教材内容。一般情况下,小字内容都让学生自己看,但这一课的小字部分都是很丰富历史材料,通过分析材料再得出历史结论,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四是注意知识的融合。比如端午节与夏历,相关的公历、阳历、农历、阴历;传统节日与现代节日的对比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这样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不足:一是课件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不够好,往往是展示的东西多了,讲和记的时间就少了。二是板书设计,因为内容多,头绪多,还可以寻找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