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江安学校 胡红梅
教学设想: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一种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的知识,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特别是借助直线图形研究曲线图形的思维方法。从空间观念角度来讲,对学生是一个学习飞跃,对于圆的特征的学习认识,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以及今后圆柱,圆锥来说都是基础知识。
1、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在活动中学习新知
本节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学课本,自主探索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画一画等多种活动,逐步形成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
1、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的知识,建立清晰表象。
教学反思
对于圆,学生在小学低段已经初步认识过。六年级学习圆,目的是为了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它的特征,为后面的圆柱、圆锥的学习打基础。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掌握圆的特征以及如何正确的画圆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课堂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
一、注重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衔接,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复习近平面上的直线图形,通过生活中圆形物体的图片引出圆,比较圆与直线图形的不同,认识了圆是一种曲线图形。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物体上的圆,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让他们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课后感觉这样的导入较缺乏新颖。可能用四驱车导入更好,让学生组装四驱车,明白车轮组装时车轴要装在车轮中心点,从而引入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认识和学习圆的特征。
二、注重了对学习方式的关注、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总是先获得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让学生先是通过折叠找出了圆心,再讲讲对于圆的一些了解。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概括出半径、直径概念及有关圆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结合了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个过程比较顺利,在后面的相应练习中可以看出学生掌握的不错。
三、充分的发挥多媒体及辅助教学具的作用
在自学课本后,学生对于圆已经有了认识,通过课件的展示,对于圆各部分的名称的定义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从而起到了对知识认识的深化作用。多媒体课件起了很好的把抽象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作用。
四、体现了主体与主导作用的统一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其中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自学课本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画半径、画直径,动脑探究圆的特征,通过实践操作来获得、验正课本上的知识。学习画圆时,学生自己动手画,画不同大小的圆,提出遇到的困难,同学帮助解决。通过互相的交流、讨论画圆的方法,初步掌握画圆的步骤。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营造出宽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但画圆是有一定难点的,圆规学生也不曾使用过,所以有一部分学生画得不好,主要是画法还没掌握好,这部分内容不应该太过放手,还是要以教为主,老师演示画法,学生总结步骤,再尝试画一画,相信这样学生掌握的效果会更好些。整体来讲,教学目标达到,教学重、难点突出,效果还好。
附教案
《圆的认识》教案
南昌市江安学校
胡红梅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十一册 第85--8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字母表示圆心,直径和半径。
2、理解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画圆的操作步骤。
4、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圆的特征,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圆的正确画法 教法、学法:
本堂课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用活动探究法,使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操作,认识圆的特征,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相互合作,创造性地以不同方法画圆,相互交流。
教学具准备:圆规 直尺 笔 圆纸片 剖开的乒乓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它们都是由线段围成的,是平面上的直线图形。
2、课件:展示圆形物体的图片
3、师:这些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它们的轮廓都是圆的)
4、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圆的认识”。(课件)
5、师:那么,圆和直线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它是由曲线围成的。所以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二、新课
(一)圆的认识
1、师: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就有一些物体上有圆,大家能举例说说吗?(让学生说一说)学生一定会讲到车轮。
注意:有的学生把球体误解为圆,纠正为球的横截面才是圆形的面,可以演示剖开的乒乓球。
2、我们知道车轮是圆形的,那车轴应该装在车轴的哪里呢?(车轮的中心)
3、请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假如它就是车轮,我们要给它装车轴,我们要先找到它的什么?(中心点)你能不能找到这个中心点?(能)下面请大家找出圆纸片的中心点,把它点出来。
4、学生演示找点的方法(对折、尺量、圆规)
5、师:大家知道圆中心这一点叫什么吗?(圆心、用字母O表示)
6、师:除了圆心,你还知道些什么呢?(直径、半径、弦、弧)(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师: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它们有什么样的特征?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把书翻到86面,自学86面的内容,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内容。(最多3分钟)
2、现在有谁愿意说说什么是半径?(学生说概念)电脑演示定义,并在屏幕上出现A、B、C三点。
师:根据你对半径的认识,圆心O点和哪点相连的线段才是半径?(B)为什么?(A在圆内,C在圆外,只有B在圆上)
师:对,课件连接OB,线段OB就是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
3、师:什么是直径?(学生说概念)电脑演示
课件展示:三条线段(一条是直径;一条过圆心但两端在圆外;另一条两端在圆上,但却不过圆心。)师:三条线段中,有没有直径?(有)是哪些?其他的为什么不是? 师:如何变动,才能使它们变成直径(课件展示)
4、下面,是实践操作活动,动动手
(1)在圆纸片上画出半径,任意选几条进行测量。(2)在圆纸片上画出直径,任意选几条进行测量。(3)比较圆纸片上的直径与半径,你会发现什么? 学生操作,进行交流。
师:下面请大家来汇报你的活动结果。
生: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 有无数条直径,长度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5、练习
直径与半径的计算。(三)画圆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也知道了它的特征,你能画圆吗?(能)那就请大家来画圆,画圆时想想:
(1)你是用什么画的?(2)你是怎么画的?
(3)你能画出大小不同的圆吗?
2、请一个同学说说是怎么画的?老师来演示。
有谁和他的方法不同?(可能会出现不用圆规的方法)
3、你们能画出大小不同的圆吗?(引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大家找的到圆心吗?(定圆心)
5、请同学总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6、请同学们画出半径为3厘米的圆,标出圆心、半径、直径。(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圆认识》教学反思
《圆认识》教学反思
《圆认识》教学反思1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定点”“定长”)。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并没有给出圆的本质特征的描述,但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对此加以体会,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初步感受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如:骑过自行车,有一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一些了解,但只是直观的认识,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使学生深切体会圆的特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低年级时对圆已有初步地感知,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由认识平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好动、贪玩是他们的天性,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最受学生欢迎,只有抓住学生的特点,投其所好,注重体验,才会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轻松、愉快、有所创造地学习。
《圆认识》教学反思2
我执教的内容是“圆的认识”,以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点和性质还是比较困难的,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又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正处在逻辑抽象思维形成的阶段上,要使他们全面、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就应该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就说一说这节课的具体方法:
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学生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从生活中引入圆,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抽象出圆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例如,在教学中,同学们用各种学具创造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自己“做”数学的过程,因此,要将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转变为在操作中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观察等一系列活动中,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但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在课堂上还不够放手,如果能够给孩子更充足的时间去创造、探索、交流、合作、发现,可能孩子们的收获会更多。
《圆认识》教学反思3
今天早上第一节在4班上了《圆》这一章的第一节。效果很差。
首先是学生在犯困。明明昨晚已经回校上晚修,今天却毫无精神状态,有两个趴台,有两个边听边打瞌睡。
其次,我的讲课逻辑性不强,这应该也是导致学生犯困的原因。这节课知识点零散,都是概念:圆的定义、弦、弧、等圆、等弧。教材上有一道例题,证明矩形的四点共圆。
我是讲完所有的概念,才开始讲这道例题,有点唐突。应该在讲完圆的定义,就讲例题。下面进行修正:
(1)用一条线段旋转得到圆的第一种定义(板书)(符号)
——得出圆周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圆的第一个性质:同圆的'半径相等。
——等腰三角形。
(2)反过来,如果这些点到某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那么它们一定在同一个个圆上。如圆规画圆。
例题:证明矩形的四个顶点共圆。
练习:证明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共圆。
高分突破第7题
(3)研究完圆周上的点,现在来研究线段。在圆上任意取两个点,连接,这样的线段就叫做弦。
问:这样的弦有多少?直径是弦吗?
问:怎么证明直径是最长的弦?(提醒:关键是长度的比较)
(4)曲线——弧——优弧和劣弧。表示方法。
按照点——直线——曲线的逻辑顺序展开教学。下午到另一个班实践下,看看是否会好一些。
《圆认识》教学反思4
上完《圆的认识》后,有一天看到华应龙老师曾就这节课的处理提出三个问题,对照自己的刚结束的课,觉得自己的课真是缺乏深度。这三个问题是这样的:
第一,是否只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圆的特征;
我们班在上《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说起圆来滔滔不绝,可是在这一课的练习中,出现了如下问题: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判断题出错多,这显示了学生对概念还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或者考虑问题还不够细致。
究其原因,上课时学生的回答,是自学能力好的同学的展示,不能保证每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有些内容还要采用独立完成的效果会好一些。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学生之间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还要处理学生自己学习中动手与动脑的关系。
第二,是否只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
刚看到这个问题觉得很好笑,觉得没有必要给学生提出来。可是仔细分析: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规一个脚可以看作是定点,两脚之间可以看作是定长,所以可以画出圆。学生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才对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不只是停留在书中的叙述。第三,是否只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仔细挖掘圆的史料,我发现了不少可以利用的地方。在学生对圆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以后,可以引用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说过的:在所有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以此引发学生研究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在探究圆的特征结束之后,可以呈现墨子的一句话:圆,一中同长。让学生用掌握的一些知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关于圆的.史料记载,还可以巩固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引用《周髀算经》中关于圆的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拓展对圆的认识。在学生理解意思以后,进一步引导思考:如正方形的边长是16厘米,你能从中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让学生进一步关注圆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为后继学习埋下伏笔。
三个问题对照完毕,真是感觉学海无涯,作舟恨晚,以后上课之前真是要好好思考,重新审视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这样上完课才不会觉得后悔。
关于如何上“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的一些想法
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上好概念课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素质发展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概念课的进行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教学方式:
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虽然能让课堂环节进行的快一些,但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将概念寓于现实社会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虽然让学生亲身经历这种设计所用的时间要多一些,但所谓莫道不砍柴工。用方法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就像有句话说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记住了。
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当一个单元的概念比较多时,上好第一课时大感受课尤为重要,新课进行时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本节课的内容所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经历“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概念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第二次与生活的联系是一种自觉与提升。每个环节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换个角度思考,换个角度听课
——听课后的的一些思考
这几天听了几天课,感觉自己的角色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来回转换。虽然在他人的课堂中,上课人不会把我们当学生;但在他人课堂中,我们却可以站在了学生这一面。在自己的课堂上,尽管我们努力地想做到“因材施教”,由于立场的不同,使得我们离现实中的学生仍然很远,毕竟主观上的努力是难以改变客观上的立场与角色认知的。在他人的课堂中,给了我们走近学生,并站在学生立场上观察课堂的机会。一旦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察课堂,就会给我们两个非常大的启示:一是决定课堂进程的,并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是学生的学习进程;二是判断课堂教学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并不是教师本人能力如何与表现如何,而是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帮助有多大。
在他人的课堂上,如果我们放弃学生立场,就会与上课人结成同盟,将课堂中的优势归因于教师个人的能力,将课堂中的劣势归因于学生或者外在的环境,从而错失站在学生立场设计与体验课堂教学的机会。当我们在他人的课堂中,能够站在学生立场上体验课堂进程并感受到课堂真正的目的;再次回到自己课堂时,不但会改变自己的课堂理念,而且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离学生学习更近,因此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深度。课堂教学的深度,并不在于站在教师立场上如何设计与策划,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的花枝招展;而是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简捷而又有力,从而更易于被学生群体理解与接受。
所以,听课时换个角度挺好。
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后的一些想法
分数、百分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改进并加强分数应用题教学,使它们能够恰当地反映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目的性和实践性,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认真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此,我谈几点个人认识和学习体会。
数学应用题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数量关系。确定了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得到解决方法,因此应用题教学应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把握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由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跟整数应用题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它们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既了解其共性,又能懂得它们的特殊性,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既含有整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又具有新的数量关系,这新的数量关系通常分为三种情况,或者叫做分数的三种基本应用题:(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除法应用题。(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除法应用题。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比较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当它们的倍数等于1或大于1的时候,通常称为“几倍”;当它们的倍数小于1的时候,通常称为“几分之几”。学习了百分数以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就统一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了。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除法应用题。这是分数乘法的逆向题,也是学生容易与分数乘法相混淆的问题,新大纲规定在分数四则计算的前面要学习简易方程,到这里用列方程解答,可避免乘、除法混淆。
实践证明: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组合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加强交叉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数量关系,能沟通相关应用题的联系,能弄清这类题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对分数应用题结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自学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
《圆认识》教学反思5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完成了《圆的认识》的教学,自我感觉良好。本想到里面的一些概念不难理解,学生已能非常熟练的画圆,觉得晚上的家庭作业应该不错,直到看到上交的家庭作业才发现自己对学生的估计实在是过高。出现了如下问题:
1、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
2、判断题突出了对概念还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或者考虑问题还不够细致。
3、审题还不够仔细,不能完全按要求做题。
分析原因:
1、在课上画圆,学生知道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可家庭作业中就忘了这回事,说明老师的强调还不够到位或方式欠佳,所以学生的印象不够深,没有形成习惯。
2、一些概念的应用练习,出现错误,一方面,说明学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另一方面也说明课堂练习设计还存在问题。
例如,对概念及其他记忆性知识的学习,如果仅靠老师讲、学生看书,跟不上形式变化的练习,就很难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应在课上采取填空、判断、选择等方式,在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达到运用的程度。而课堂上的这类练习,仅仅用课件展示,学生起来回答,这样又不好保证每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有些练习还要采用书面独立完成的效果会好一些。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要牢记合作是为了个体更好
的'学习,不能为合作而合作。
3、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还需要引导。
通过分析发现自己存在几大不足:
(1)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对学生学习的预见性也就差一些。
(2)自己在备课中,对练习的设计还有待加强。
(3)板书还不够规范。
针对出现的问题,今后注意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重视练习在学生知识掌握、理解、巩固运用中所起的作用。
《圆认识》教学反思6
圆的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直线图形特征的探索方法、并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以后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等知识打下基础。
一、把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利用变化的幻灯片实现课堂有效学习。
学生对圆并不陌生,生活中这个完美的曲边图形几乎处处可见,全部学生都能从若干个平面图形中挑出圆。学生看到的圆一般都是静态的,而圆的本质特点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动点的轨迹,这和直边图形有着本质的区别。要想让学生感悟圆的图形性质特征,就需要让学生看到动点,看到圆“动态生成”的过程——点动成线。
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图形,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隐形的线段——半径和隐形的点——圆心上。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学数学。
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对圆的认识我的设计是从画圆开始。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尝试自己画圆,然后展示所画的圆并说说用什么画的,重点放在用圆规规范画圆上。利用投影,先展示学生用圆规画圆的过程,然后让其他学生补充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使学生明确画圆时的定点、定长。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画圆可以利用手中的现有圆形物体来描画,也可以用圆规画出更规范的圆。
三、创设开放的生活情境,展现学生的不同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但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必然的。学生在生活经验、认知特点、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要求教师要适当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本节课几处开放性的设问都为学生创造了机会,使其不同思维都能在课堂中闪光。例如在解决“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这一问题时,学生就展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水平。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发现在同一圆内所有半径相等。学生用量的方法量出多条半径的长度,从而推断出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四、课后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最后的探索圆的`特性没有时间上,第二学生对于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没有很深的感悟,第三,学生动手操作上还有许多的问题。
针对这三方面,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一)、可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让学生对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圆和我们以前研究过的平面图形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让后交流后汇报。学生的第一感受是圆没有角,这样的感知让学生摸的时候就很容易体会,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实际上只要最后总结出圆的线条不是直的而是弯的,那么,老师就可以总结出圆是曲线图形。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创作圆,只要学生有一种即可,让后让学生介绍。有些学生画出的圆不是很标准,那么老师就可以自然过度到,下一部分画圆的最一般工具是圆规。
(二)、介绍完半径和直径后,可让学生通过练一练,判断哪条是直径哪条是半径?并量出他们的长度,你发现什么?判断可以同桌相互说,量完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什么?在这道题中,学生会发现在同一个圆内,直径是半径的两倍。这样学生有自身的感知后,再得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才足够深刻,然后出示两道画图题:1、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2、画一个直径为3厘米的圆。再让学生在画圆中感知,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同时指出,圆规两脚间的举例是圆的半径。
(三)、最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对圆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包括对称轴,以及回到生活中的事例,如:学校要建一个圆形的水池,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等等。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而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圆认识》教学反思7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对圆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和已经系统的掌握了平面的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从生活中引入,感悟生活数学。
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出示了奥运五环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接着让学生照生活中的圆,再欣赏准备好的课件,这样就会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也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证实:思维往往是从活动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活动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们通过活动,发现了圆的特征,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学生能归纳出概念,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感,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学生亲自体验,自己归纳方法。
教学画圆时,我们有想以前一样,一边讲解一边画圆,而是在介绍圆规之后,让学生姊姊试着画,让后说说是怎样画圆的,这样借助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动态生成的资源中得到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根据情况,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归纳: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半径决定了圆的到校,学生在民主,友好的.气氛中知识得到了理解和掌握。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时我出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判断,通过选择,通过动手画,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
1、画圆的时候,教师知道的不够,因此学生画的不够好,不够快。
2、练习题的设计要灵活多变。
《圆认识》教学反思8
我们曾听过的《圆的认识》这节课中,谁都不敢放弃这样的一个知识点教学:圆内、圆外、圆上,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用“圆内、圆外、圆上”如此精确而到位的数学语言,来表述圆的直径、半径的概念,以体现数学教学的内在的“严谨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其实,如果我们在意一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水平,像“圆内、圆外、圆上”这样所谓的知识点,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的感知。放手将数学知识独立建构的权利交给学生,多在意学生知识的内化,多给学生一点自我建构与理解的时间与空间,这岂不是更好?
只可惜,在很多的小学数学课中,一些非数学本质但已约定俗成的所谓的数学结论或概念,一直成为困挠一线教师的顽症。
是啊,数学教学,为何一定要在知识与技能的圈里打转?我不否认必要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不排斥必要且有效的双基训练。但,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但张老师这节课,就没有让儿童的视野局限于“圆内、圆外与圆上”这种名词的堆积,他在意的是学生在操作与交流中内心的感悟,他在意的是“圆”作为美与力的象征,不应肢解开来,以一种生硬呈现在学生面前。我想,这也许就是他这节“美不胜收”的数学课的数学文化观及其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
新的世纪,理应有与时俱进的数学教育观,更应有体现中国教育本土文化理念的教学论与课程观,而这一切,就取决于真正有效的建立起一种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数学文化思想,前几天通过网络听了张齐华老师上的一堂同样的课,可谓受益匪浅,张老师在这节课中,将这样的数学文化极其充分的展示出来:
师生情感的交流,是真诚而热烈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在求知欲被充分激发起来的情境下,开展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
在这节课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欣赏者而存在于儿童的学习过程之中,他让学生拥有自我选择画圆工具的方法,并让儿童在画中,学会选择与放弃;他让儿童从水纹泛起的圆中,体验一种自然界与数学神秘的联系与力量;他让儿童在“没有没有规矩,也成方圆”的情境体验中,理解了来自儿童生活经验的自然辩证法。而这一切,没有丝毫的暗示,有的只是对学生积极探究的一种肯定。
当学会画圆时,有学生交流说:“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样出现了一个圆。”
教师没有为学生的不守规矩而漠视对儿童创造才能的肯定。于是,张老师说: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能在白纸上最终“画”出一个圆,但他们的创造仍然是十分美妙的,不是吗?(生热烈鼓掌)
这掌声,其实是来自学生内心的一种欣赏与激励,这并不是由教师发出鼓掌指令下响起的掌声,才是心绪的一种真实而美好的流淌。
是啊,退一步,只是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稍稍向后退一步,必定会与学生走得更近,会更好的走进儿童的心中,这样的退,也许正是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中的“无为”之境吧。
《圆认识》教学反思9
“自学-交流-应用”课堂教学模式,是由朱玉如校长主持构建的。这种模式的最终要义是指向学生的发展,得到全校数学老师的积极响应,各个年段的老师根据本年段的特点,积极地做着教学尝试。我校也多次开展了围绕该模式进行的教学研讨,在实践中暴露问题,在问题中调整方式,然后再投入实践。也许,三两句话步量不出我们实践的长度,但是,从课堂中呈现的老师理念的转变却可以窥得一二。
以前两天卫林灵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为例。
教师少说,熬得住!
绝大多数教师的职业生命在教学习惯中度过。老师“要说话”的习惯怕已是根深蒂固。但这是一种可怕的习惯,事实证明,这会抢占学生表达的机会,剥夺学生说话的权利,成为学生变成被动学习者的幕后杀手。卫老师在这节课上,说的真的不多。她把习惯认知上属于她的台词和时间交还给了孩子。
镜头一:总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步骤。
老师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用圆规画圆,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并通过相互间的.评价自然引出新的话题: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交流固然充分到位,这时,老师追问:你能说说用圆规画圆有哪些步骤吗?有了之前的对比和交流,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自是张口就来。这个环节中,老师的发言只有几句。
镜头二:小组合作,研究同一圆内直径、半径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操作也带有很大的挑战性,但是老师并没有怕学生出错,出声反复提醒,而是真的把操作探索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只做了两件事:1.出示研究目标,2..组织学生全面交流。
《圆认识》教学反思10
一、联系生活,体现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说出身边的物体哪些是圆形的,让学生初步了解圆形的。课结束时引导学生开展游戏活动,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如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发现圆的一些特征;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看书,发现同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懂得归纳知识的一般方法,同时学会了观察、实验、操作、发现等学习方法,并伴随新知识的获得,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圆认识》教学反思11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目标是在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认识直径和半径;认识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半径,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教材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圆,然后画圆,最后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的做法,体验感受圆的特征。这也是我们一般教学的几个环节。
上了几节课,却没有体现出生生互动为主的教学氛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还存在这样的问题;
1、生本课堂体现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引导者,合作者。自己的角色没有真正的转变,所以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问的多,而没有关注大家的想法,所以课堂缺少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2、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当学生回答与问题无关的'问题时,教师应心中有数,不要被无关的问题牵着跑,从而离题万里。
3、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自己就是缺乏驾驭教材和孩子的能力。
4、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容易答不到点子的时候,总是再把学生的思维在拽到这里,无形之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总之,只有吃透教材,了解学情,具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是上好生本课堂的关键。
《圆认识》教学反思12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展示课。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对这次展示活动的准备。
《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一共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教学模式:
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
2、情境创设提出自行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操作讨论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画圆——首尾照应解决问题。通过几次试教,发现第一套方案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现的顺序来进行教学,其实,对于教学我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为创造情境而去创造。这并不符合我们教学的宗旨。我们的教学,可以异彩纷呈,但是应该给学生呈现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装饰只能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在试教的过程中,同时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平时一堂课,上过了也就过了,最多自己对某些成功或失败处进行反思。而在集体研讨时,才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究,如果给无限的时间,研讨也将会是无限的。
第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
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餐盒、蛋糕等与现实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讨论套圈活动场地设计方案,怎样在操场画一个半径是3米的圆。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
1、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板书中的'圆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进而理解圆上有无数个点”、“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部分内容教材里没有安排,但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补充这一内容对圆的概念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3、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4、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画圆的方法,特别是没有在画的过程中认识、领悟到:半径的长度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圆认识》教学反思13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
课的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
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圆认识》教学反思14
《圆的认识》这一节公开课,是一节30分钟的课。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念。圆,是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所以我在教学中,联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使学生认识圆。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圆和生活的联系
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还是先复习了对其他平面图形的认识,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等。关于复习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不应再详细引导学生面积或者周长计算公式的由来。我通过圆形的建筑和生活中常见物品中的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圆形,使学生感知了圆形在生活中的广泛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操作认识圆
本课时我设计的操作有: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画圆,画圆方法有两种,第一是借助圆形实物在外圈画一圈,第二是借助圆规画圆。对于后者,其实学生已经有了画圆的经验,那么关键是在于画圆的具体操作过程。我巧妙的利用了自己画圆时出现的失误,引导学生发现,画圆的要点,定圆心,定半径,旋转一周。
在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有多少条时,我设计的.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比赛,30秒看谁画的半径多?1分钟折直径,看谁折的直径多?在学生的操作中,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圆的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同圆里,半径相等,直径相等。我设计的两个操作,其实课后反思,只应该设计第一个活动,第二个应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直径是有无数条的。活动设计的多,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浪费了时间,同时呢,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三、自学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对于圆心、半径、直径的名称,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早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学习名称时,我让根据提示自学。自学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对于简单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自学。通过指一指圆心的位置,再通过找关键信息,知道半径和直径,画一画,折一折,加深对名称的认识。结合习题,巩固了对名称的认识。
四、不足之处
这是一节30分钟的课,但是我设计的部分还包括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考虑时间因素不充分。对于乡村学生,基础较差,我总是放不开手,一些知识讲的太细,学生会的知识讲的太多,这也导致了占用了后面的一些时间。教学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说,这是今后我教学要思考实践的一个问题。语言方面,我也要改进自己,多一些幽默,多一些风趣。
《圆认识》教学反思15
我执教的“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的内容。它是在低年级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前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由认识平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由此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三方面理念:
1、体现主体与主导作用的统一。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充分画圆和折圆观察后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中的圆,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先自己尝试发现,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体会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讲授,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知,而不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2、借助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创造一个圆,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他们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和多种工具创造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3、体现数学联系生活。
《课标》指出:“人类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应当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样这样的联系也应当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课集中体现在两个教学环节上:第一是“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办法创造圆”这个环节。因为学生在认识圆之前,已经对圆有大量的生活经验,所以让学生想出各种办法得到圆,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圆其实离我们生活很近,它就在我们的身边;第二个体现是在教学的最后,在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来说说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此环节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在看到生活中的圆时能力所能及地对这些生活现象利用数学知识来作出解释。这样就更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三篇:《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联系生活,体现生活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物体哪些是圆形的。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1、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
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如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发现圆的一些特征;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看书,发现同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也相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懂得归纳知识的一般方法,同时学会了观察、实验、操作、发现等学习方法,并伴随新知识的获得,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 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3.应用知识,体验价值。提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机演示自制教具车轮,让学生再好奇,愉悦的氛围中明白了车轮做成圆的车就跑的既快又稳道理。这些生活化的问题,对学生既有挑战性又体现了学习的乐趣。正真体现了数学来源生活又服务生活。
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材料,教学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
第四篇:《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创造性设计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交流中要学数学,会学数学和乐学数学,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
一、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三、体验知识与应用的联系,升华学生的求知欲。
《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通过说说生活中的圆,感受圆在生活中广泛应用。最后通过讨论: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把圆的特征知识再次升华。
第五篇:《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15~118页。
目标预设
知识技能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领悟画圆的方法,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能结合自学、交流、探索等活动,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情感态度使学生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1.交流: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无所不在。
2.结合波纹、向日葵等事物,进一步带领学生领略圆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画圆剪圆──首次感知。
(1)学生尝试画圆。通过交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将“画指定半径的圆”这一要求巧妙地孕伏其中。
(2)剪圆。既帮助学生感知圆的特征,又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准备素材。
2.认识概念──初尝成功。
结合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为探究活动做好认知层面的铺垫。
1.开放探究──体验特征。
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初步明确探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圆片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支持性材料,共同研究圆的特征,并将研究过程中的发现记录下来。教师以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学生的研究活动。对有困难的研究小组提供支持。并收集学生中有价值的发现,以备交流。
2.交流展示──共享发现。
将学生探索过程中生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发现汇集成“我们的发现”,并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深化理解,直至建构起对于圆的完整、系统的认识。
1.基本练习。
(1)判断:图中的哪一条线段是圆的半径或直径?(图略)
(2)口答:根据半径求出直径。根据直径求出半径。(题略)
(说明:本项练习没有单独设置。而是结合上面的“交流展示”环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穿插。)
2.史料链接。
介绍我国数学史上关于圆的研究记载,比如“圆,一中同长也”(《墨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周髀算经》),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此外,教师结合相应史料的介绍,比如“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将一些联想题、开放题自然穿插其中,既渗透了数学历史、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像能力。
3.解释应用。
引导学生运用圆的特征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比如“水纹为什么是圆形的”,“盛开的向日葵为什么是圆形的”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生活。
4.圆与人文。
借助多媒体,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比如“圆与桥梁设计”、“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国结”、“圆与中外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等,引导学生感受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体会圆的美学与人文价值。
教学反思
数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我们着眼“过程”与“凝聚”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己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承认“数学是一种过程”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基于此,教学伊始,我们选择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人,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的圆”和“欣赏人文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感受、提升认识,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选为了参加区的竞赛课,通过三次试教,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修改教案我认为本节课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一、从生活中提炼对圆的认识
数学与我们生活是紧密联系的,通过设计先让学生欣赏带有圆形的图片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圆,再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圆感知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圆与我们其他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明白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从而得出圆是由曲线围城的其他平面图形是由直线围成的。
二、在实践操作中,感悟在纸上用圆规画圆的优点
课前让学生准备带有圆形的物体和圆规,让孩子们在自己实践操作中充分体验用圆形物体画圆与圆规画圆的区别,再充分让孩子们说,在交流中得出用圆规画的优越性以及使用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
三、指导自学,交流对圆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我们知道画圆,那么怎样来介绍这个圆,数学上是不是有专门的数学语言来描叙了”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交流时充分让孩子们说,使他们对圆心、直径、半径认识并结合在自己所画圆的中找圆心、半径、直径。在实际操作经历中对概验的理性认识,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顺水推舟提升对圆特征的了解。
四、探索圆其他方面的特征
课前给学生准备一个圆,让学生找出这个圆的半径、直径、圆心。可以说这个环节是本节课亮点,圆不是自己画的怎样来找他各部分名称呢?孩子们要经历思维的碰窜会努力的想办法来找,这时老师鼓励他们在合作交流探索中使孩子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五、巧妙设计练习,丰富学生对圆的认识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设计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发现更多生活的小秘密。
课后反思:
1、数学课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体验,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课要让学生“动”起来,要在动手中体验与感悟。但这种“动”是有目的的动,是为了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与活动经验的动。这节课安排学生在画圆时感悟与体验,正确地把握了教学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关注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并创设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思考,把外在的操作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了数学活动的价值。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加深提炼的,数学知识的形成只有在学生的深刻感悟体验中才能让学生内化成自己的。思维的本身就是要经历感悟体验到升华。
2、数学课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安排在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利用老师发的圆片探索圆的特征,比老师直接传授要深刻理解。同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数学课要把握好课堂的生存与预设
把握好课堂的生存与预设,老师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要机智、灵敏同时还要全方位的把握好教材。预设一切的可能把握好课堂的生存问题。教师需要有良好的教学功底。
4、数学课要让学生“活“起来,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
借别人的班上公开课,首先存在的是上课教师要与学生的沟通,怎样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对上课的老师有个良好的印象,课堂上能与老师很好的配合?
(1)作为教师首先要用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价与鼓励。
(3)适时关注学生的生存找准“支点”灵机应变适当调整教学环节。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3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对圆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和已经系统的掌握了平面的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从生活中引入,感悟生活数学。
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出示了奥运五环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接着让学生照生活中的圆,再欣赏准备好的课件,这样就会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也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证实:思维往往是从活动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活动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们通过活动,发现了圆的特征,教师适时的引导,使学生能归纳出概念,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功感,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学生亲自体验,自己归纳方法。
教学画圆时,我们有想以前一样,一边讲解一边画圆,而是在介绍圆规之后,让学生姊姊试着画,让后说说是怎样画圆的,这样借助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动态生成的资源中得到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根据情况,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归纳: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半径决定了圆的到校,学生在民主,友好的气氛中知识得到了理解和掌握。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时我出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判断,通过选择,通过动手画,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
1、画圆的时候,教师知道的不够,因此学生画的不够好,不够快。
2、练习题的设计要灵活多变。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4《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是小数六年级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曲线围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在本节课教学时,先让学生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观察生活中的圆,二是画圆。这就首先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建立正确的圆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感性认识上的准备。
2、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做为主线。
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意义的基础上,我将课本中圆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探究,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则真正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对于圆心——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上都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时,用“折”、“画”、“量”的方法得到了学生所需的知识。学生在探究中情绪高涨,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当然,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又学会了
分工合作的先进方法,将要操作的部分分工落实后又做交流,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当然,透过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
1、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
2、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5通过课后分析,感觉学生对于这部分教材要求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画圆的方法掌握不错。极少数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说在同一圆内,课上我举出两个半径不同的圆,来说明同一圆内的含义。我认为教师课前应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对教学的合理、有效的设计。
整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学生的个人预习,还是小组同伴之间的互助交流,都比以前有所改进,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所体现。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很好。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想对本课教学设计作出如下调整:
(1)、引课利用ppt幻灯片,使学生真正看清生活的圆确实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使学生在认识生活中圆的同时,更增添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
(2)、对于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画圆等环节的教学中,多次让学生动手画圆,多次合作交流,使学生逐步通过每一次画圆对圆的认识、理解更深入一步。
(3)、画圆环节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出画圆的技巧、圆心的位置和半径与圆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等。
我认为课堂上再加入ppt幻灯片,课堂一定是生动直观的,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6[片断一]说圆、画圆——初步感知圆
师:同学们,玩过飞镖吗?有三个小朋友在玩飞镖。(出示图)比一比,谁的成绩最好?你是怎么想的?
生:那个男生的成绩最好。因为他掷在内圈,离靶心最近。
师:另外两个人的成绩谁更好一些?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差不多。因为他们掷在同一个圈上。
师:为什么掷在同一个圈上成绩差不多?
生:离中心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着靶上的圆)像这种形状叫——
生:圆。(课件呈现抽象出圆的过程,板书:圆)
师:不仅靶上有圆,像光碟、钟面、五环、橙子的切面等都是圆形的。(课件分别出示这些物品)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能见到圆?
生:茶杯上,硬币上,胶带纸上……
师:看来,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把这些物体上的圆画下来,可以看出圆是一种平面图形。如果让你来画,你会怎么画?
生1:我会用物体上的圆来描。
生2:我会用圆规来画。
师:课前,我们准备了一些画圆的工具,请你打开1号信封,任意选择一样画一个圆,好吗?
学生画圆。
师:我们请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是怎样画圆的?
生1:我是绕着硬币的边画一圈的。
生2:我是利用尺上的圆洞来画的。
生3:我是用圆规画的。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画圆的?
学生边说边操作,教师有机地归纳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师:现在请你自己确定一个距离,我们一起来画一个圆。画完后,请大家把它剪下来。
学生画圆、剪圆。
师:(出示其他平面图形)你有没有发现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圆没有角,圆很光滑,边不是直的,圆容易滚动……
师: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反思]
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惟一一个曲线图形。学生已有的认识常见的直线图形的经验将有助于认识曲线图形,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在教学开始时,我创设了三个小朋友掷飞镖的情境,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首先,靶上的圆是本课的学习内容;其次,通过比较掷飞镖的成绩,引导学生感知靶上有大小不一的圆,掷飞镖的成绩好坏与飞镖离靶心的距离有关,并渗透了同圆的半径相等。
由于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有圆形的面,并且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因此,圆的形状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真正认识圆的教学是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开始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画圆的工具(包括圆规),一方面为学生自己选择工具想办法画一个圆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用实物描出圆、用绳子绕一圈画出圆既不方便,也不准确,从而愿意学习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借助实物描出圆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了圆的边是曲线,圆是曲线图形。学生学习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是通过与教师的对话实现的,并经历了充分的体验和交流的过程。用圆规画圆,有助于学生初步体会圆的形成过程,并为接下来进一步研究圆的特征积累感性经验。
[片断二]画圆、用圆——进一步认识圆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形,你能以它的对角线的交点O为圆心,在里面画一个圆吗?
学生自己画圆。
师:同桌两人比一比,画的圆一样大吗?怎么会不一样大的?
生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一样。
生2:圆的半径不一样。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0毫米,在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它的半径应是多少毫米?你能试着画一画吗?
学生再次画圆。
师:你画的圆半径是多少?
生:20毫米。因为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师:很好。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一个更大的圆,你觉得可以怎样画?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播放在操场上画圆的录像。
生:在操场上画圆和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
师:这是一个圆形花坛,为了解决人工喷水难的问题,想用自动喷头来给这个花坛喷水,想一想,这个喷头装在哪里比较合适?如果这个花坛的直径是12米,这个喷头的喷水距离应该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略)
师:(出示课始学生掷飞镖的情境)现在,你知道这两位同学的成绩为什么一样吗?
生:因为他们掷的在同一个圆内。
[反思]
练习设计重在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圆的认识。这种认识,有的是伴随着观察和测量的操作实现的,有的是通过再一次的画圆而感悟的,有的是伴随着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体会的。比如,在正方形内两次画圆,第一次画圆,能体会一个正方形内可以画出许多个大小不同的圆,圆的大小与它的半径有关;第二次画圆,感受圆与外接正方形的联系,即正方形中最大的圆的直径与其边长相等。再如,让学生观察教师如何在操场上画一个较大的圆,进一步理解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沟通各种画圆方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进一步解释生活中的安装喷水装置的问题,既对圆的有关概念及特征进行了巩固,又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7《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高年级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
1、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贯穿其中。例如:让学生 自主尝试画圆的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等。在各个探究活动中力求使学崭露出他们的个性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探究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圆形的;讨论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等环节,都注意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以学生为本
在对圆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学习,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圆的概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8上完《圆的认识》后,有一天看到华应龙老师曾就这节课的处理提出三个问题,对照自己的刚结束的课,觉得自己的课真是缺乏深度。这三个问题是这样的:
第一,是否只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圆的特征;
我们班在上《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说起圆来滔滔不绝,可是在这一课的练习中,出现了如下问题: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判断题出错多,这显示了学生对概念还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或者考虑问题还不够细致。
究其原因,上课时学生的回答,是自学能力好的同学的展示,不能保证每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有些内容还要采用独立完成的效果会好一些。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学生之间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还要处理学生自己学习中动手与动脑的关系。
第二,是否只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
刚看到这个问题觉得很好笑,觉得没有必要给学生提出来。可是仔细分析: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规一个脚可以看作是定点,两脚之间可以看作是定长,所以可以画出圆。学生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才对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不只是停留在书中的叙述。第三,是否只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仔细挖掘圆的史料,我发现了不少可以利用的地方。在学生对圆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以后,可以引用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说过的:在所有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以此引发学生研究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在探究圆的特征结束之后,可以呈现墨子的一句话:圆,一中同长。让学生用掌握的一些知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代关于圆的史料记载,还可以巩固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引用《周髀算经》中关于圆的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拓展对圆的认识。在学生理解意思以后,进一步引导思考:如正方形的边长是16厘米,你能从中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让学生进一步关注圆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为后继学习埋下伏笔。
三个问题对照完毕,真是感觉学海无涯,作舟恨晚,以后上课之前真是要好好思考,重新审视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这样上完课才不会觉得后悔。
关于如何上“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的一些想法
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上好概念课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素质发展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概念课的进行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教学方式:
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虽然能让课堂环节进行的快一些,但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将概念寓于现实社会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虽然让学生亲身经历这种设计所用的时间要多一些,但所谓莫道不砍柴工。用方法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就像有句话说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记住了。
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当一个单元的概念比较多时,上好第一课时大感受课尤为重要,新课进行时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本节课的内容所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经历“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概念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第二次与生活的联系是一种自觉与提升。每个环节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换个角度思考,换个角度听课
——听课后的的一些思考
这几天听了几天课,感觉自己的角色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来回转换。虽然在他人的课堂中,上课人不会把我们当学生;但在他人课堂中,我们却可以站在了学生这一面。在自己的课堂上,尽管我们努力地想做到“因材施教”,由于立场的不同,使得我们离现实中的学生仍然很远,毕竟主观上的努力是难以改变客观上的立场与角色认知的。在他人的课堂中,给了我们走近学生,并站在学生立场上观察课堂的机会。一旦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察课堂,就会给我们两个非常大的启示:一是决定课堂进程的,并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是学生的学习进程;二是判断课堂教学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并不是教师本人能力如何与表现如何,而是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帮助有多大。
在他人的课堂上,如果我们放弃学生立场,就会与上课人结成同盟,将课堂中的优势归因于教师个人的能力,将课堂中的劣势归因于学生或者外在的环境,从而错失站在学生立场设计与体验课堂教学的机会。当我们在他人的课堂中,能够站在学生立场上体验课堂进程并感受到课堂真正的目的;再次回到自己课堂时,不但会改变自己的课堂理念,而且会让自己的课堂教学离学生学习更近,因此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深度。课堂教学的深度,并不在于站在教师立场上如何设计与策划,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的花枝招展;而是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简捷而又有力,从而更易于被学生群体理解与接受。
所以,听课时换个角度挺好。
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后的一些想法
分数、百分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小学应用题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改进并加强分数应用题教学,使它们能够恰当地反映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目的性和实践性,真正做到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认真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此,我谈几点个人认识和学习体会。
数学应用题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数量关系。确定了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得到解决方法,因此应用题教学应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分析,把握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由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跟整数应用题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它们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既了解其共性,又能懂得它们的特殊性,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既含有整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又具有新的数量关系,这新的数量关系通常分为三种情况,或者叫做分数的三种基本应用题:(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除法应用题。(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除法应用题。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比较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当它们的倍数等于1或大于1的时候,通常称为“几倍”;当它们的倍数小于1的时候,通常称为“几分之几”。学习了百分数以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就统一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了。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除法应用题。这是分数乘法的逆向题,也是学生容易与分数乘法相混淆的问题,新大纲规定在分数四则计算的前面要学习简易方程,到这里用列方程解答,可避免乘、除法混淆。
实践证明: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组合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加强交叉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数量关系,能沟通相关应用题的联系,能弄清这类题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对分数应用题结构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自学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9我执教的内容是“圆的认识”,以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点和性质还是比较困难的,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又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学生正处在逻辑抽象思维形成的阶段上,要使他们全面、正确的理解数学概念,就应该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面,我就说一说这节课的具体方法:
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来自现实生活,学生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从生活中引入圆,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抽象出圆的表象,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例如,在教学中,同学们用各种学具创造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自己“做”数学的过程,因此,要将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转变为在操作中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观察等一系列活动中,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但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在课堂上还不够放手,如果能够给孩子更充足的时间去创造、探索、交流、合作、发现,可能孩子们的收获会更多。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学生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唯一一个曲线图形。教材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让学生用各种方法画圆,从而得出圆的各部分名称,最后引导学生借助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体验圆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也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及圆柱圆锥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在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用圆规画圆。
在教学中我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下面先来反思一下这一节课的设计:
课前设计了欣赏套圈游戏的活动,目的是拉近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为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埋下伏笔。
本节课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没有从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圆引入,而是在开篇点题之后,出示一个神秘的信封,问学生:你能把信封里的圆摸出来吗?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能”时,我用课件出示了信封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理解直线图形和曲线图形的区别,再出示不规则的曲线图形和椭圆形,感悟圆形的规则和饱满,本来想让学生真实的摸一摸,但是由于时间关系就省略了这个环节。表面上看是游戏,其实这一环节的真正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比较初步感知圆形的特征,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物体上的圆,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原型,也为下面学生用物体描圆做了准备。
之后,让学生尝试画圆,画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会用圆形物体的轮廓描圆了,为什么非要学习用圆规画圆呢?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物体或工具画一个圆,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学生自己就会发现用实物画圆时大小是固定的,而圆规可以通过调整两脚间的距离画出任意大小的圆来,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圆规画圆的需要。
至于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是在学生学习画圆的基础上给出的。因为这些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这里安排了自学环节,学生自学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只要学生明白了概念的本质就行了。
在本课还安排了动手实践的环节,也是这节课很关键的环节,因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画圆,再把自己画好的圆剪下来,然后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等活动去进行自主探索发现。交流汇报的环节,尽量通过“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对于他们的回答,你还有什么补充?”“谁能向他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进行横向交流,生生互动,争取在大家的相互补充完善下获取圆的知识,掌握圆的特征。
因为数学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那么我就在教学即将结束,适时向学生介绍墨子的“一中同长”、介绍古代的“画圆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感受、提升认识,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深深的印在学生的心间。
在练习环节,先让学生想办法画出半径2米的圆,让学生知道用圆规可以画圆,用绳子也可以画圆,从而掌握画圆的本质,对理解圆的特征也是相得益彰的。再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要这样站,这正是圆内在的魅力。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最后课尾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给生活带来的美,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维持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设计是本着这些意图去设计的,但是实践起来还是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探究的时间还是不够充分,导致在发现圆的奥秘时显得有些仓促,没有达到人人都有所发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1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
课的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
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2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目标是在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认识直径和半径;认识在同一个圆中,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半径,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教材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圆,然后画圆,最后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的做法,体验感受圆的特征。这也是我们一般教学的几个环节。
上了几节课,却没有体现出生生互动为主的教学氛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还存在这样的问题;
1、生本课堂体现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引导者,合作者。自己的角色没有真正的转变,所以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问的多,而没有关注大家的想法,所以课堂缺少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2、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当学生回答与问题无关的问题时,教师应心中有数,不要被无关的问题牵着跑,从而离题万里。
3、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自己就是缺乏驾驭教材和孩子的能力。
4、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容易答不到点子的时候,总是再把学生的思维在拽到这里,无形之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总之,只有吃透教材,了解学情,具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是上好生本课堂的关键。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3这节课属公开课,优质课等经常选定的内容,要想有更多的创新,的确很难。在集体备课时,本组教师打破了课本固定的教学顺序。将着眼点放在了学生操作、实验、探索和发现上。反思自己本课教学如下:
课时,没有规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只备这节课的知识要点和一些操作活动的设想。本人所教的“圆的认识”的教学顺序虽然与集体备课时的不同,但教学目的和手段相同,那就是激励学生从尝试读书入手,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程序,为自我学习定向。让学生在自学课本中自主探索圆的有关知识,发现什么新知识就说什么,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把“学生跟随教师的课前预设”变成“教师跟随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路去引导探讨”。
二、重点放在设计操作活动和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新知。学生通过折圆形纸片,领悟到圆心、半径、直径的特征;通过画半径、直径的比赛活动,明白“在同圆中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通过量同圆中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发现“同圆中的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通过尝试画圆的活动,领悟到“画圆的方法步骤、圆心确定位置、半径确定大小”等等。这样把“教师讲授新知,教师操作演示活动”变成“教师设计活动,学生操作活动,领悟新知”,同时还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自己悟懂的知识。有了学生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数一数等“动”的实践活动,有了学生在活动中自悟的学习基石,内化新知,发展提高之目的自然会达到。
探索的方法,促进创造式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中,我补充了许多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如用课件演示小动画,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等,富有趣味,生动活泼,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而且引导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有用的数学。另外,在最后还穿插了一些人文方面的小知识,如《墨经》中的关于圆的研究等,在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不足之处的: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反馈的形式比较单一。如一开始时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画圆这一环节,我反馈的方式是请学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还有谁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学生有的说用瓶盖画;有的说用圆形的尺画;有的说用光盘画等等。其实这些方法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借助圆形物体来画圆。学生一个个来说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交流、反馈的面很狭窄。如果这个时候,我这样提问:“同样都是借助于圆形物体来画圆的同学请举手。”然后请那些没举手的学生来介绍其他画圆的方法,不但交流反馈的范围能够从个别学生延伸到所有学生,而且交流出来的画圆方法可能会更多一些,而不会仅局限于用物体来画这一种。
从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看到: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提出更多的跟本上不同的见解,学生的素质会提高,能力就会发展。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4本节课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当教圆的画法时我不是直接讲解示范画圆,而是放手让学生动手试着画圆后再进行交流不同的画圆方法。我在此基础上总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通过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放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在学之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预习,学生亲自操作,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探索圆的特征,由于是学生的发现,再加上教师的合理的引导,学生知识的生成度较高。让学生自己去“走”,在学生“行走”的过程中强健“肌肉”,坚硬“骨骼”。学生的数学能力在细微处得到发展和提高。这节课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探究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对于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交流圆的特征时这一环节交流的还不够充分,生生、师生互动不够,有效预习不到位,使学生无话可交流。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认识了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认识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由于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的常见物体中引出圆,再凭借圆形物体画出圆,然后利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在此基础上,通过测量、比较和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以及它们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并没有给出圆的本质特征的描述,但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对此加以体会,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圆的定义提供了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
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对圆有了初步认识,加之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缘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积累,只是在概念上尚不具体化,同时已经学过了几种常见图形认识,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和抽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前学的几种常见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则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无论从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故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列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所见到的圆形物体,引出圆的概念,了解圆的特征。圆的相关知识与特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都能获得,“学”数学就是“做”数学;而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应当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为自己的探索所得提供科学验证和知识深化、运用的机会。通过认识圆、画圆过程,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圆,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的现象。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圆形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圆形物体的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使学生深切体会圆的特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并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师在黑板上板书“圆”字,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指名回答)
生:十五的月亮、轮胎、月饼、圆脸蛋、唱片……
师:一个“圆”字让大家浮想联翩,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无处不在,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你想不想亲自动手画一个?用你手上的工具动手画一画。问: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
师:刚才大家用各种工具画了圆,但是,大家可能也发现了,有的工具并不好用,而且大多数只能画一种大小的圆,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很方便地画各种大小的圆呢?是什么?
生:圆规。
师:对,这个工具就是圆规,圆规就是专门用来画圆的工具(生拿出自己的圆规观察),圆规有一个小圆柄,画圆时手要握住这个小圆柄,还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画圆时,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只脚要叉开,手握住小圆柄旋转一周。
师:你能试着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吗?(生画圆)
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用圆规画圆的过程(组织交流)
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大家看,我们在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1、注意圆规这个针尖要固定在一个点上,我们画的图形才够圆。(板书:1、定点)
2、圆规的两只脚之间的长度不能变,否则圆形不能闭合。(板书:2、定长)
3、要用手握住圆规的这个小圆柄旋转一周。(板书:3、旋转)
师:同学们,现在大家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再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圆,看看是否画得更顺畅了。(生画圆)
师:现在大家都已经学会画圆了,那么同学们再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画的圆都一样大呢?
师:对!我们可以让两只脚固定,这样就可以画出固定大小的圆了。现在我们先拿出直尺,让针尖和铅笔头之间的距离是3厘米,把圆规固定好,在纸上画一个圆。
师:这个针尖是什么?(圆心)用什么字母表示?(O)圆心,顾名思义就是圆的中心,刚才我们画的两个圆一样大,但位置不同,想一想:圆的位置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圆心)圆心可以确定一个圆的位置,针尖固定在哪个位置,圆就在那个位置。(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师:大家看这个刚才画的两脚距离是3厘米的圆,要是有人问这个圆有多大,你们怎么回答呢?(半径3厘米的圆),对这个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用什么字母表示?(r)(指导书写r,说说什么是半径,作相应的练习)
师:请你在纸上画一个圆,比原来的圆要小得多。请你在纸上再画一个圆,比原来的圆要大得多。(生画)
师:刚才我们画了大小不同的两个圆,谁来说一说:圆的大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同学们,你们再想一想,在同一个圆里,这样的半径可以画几条呢?现在我们来做个小小的竞赛,怎么样?在一分钟内看看哪位同学在同一个圆里画的半径又多又好。(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请同学们用尺子来量一量这些半径,它们的长度到底是怎样的。(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师:除了半径以外在圆中还有能决定圆的大小的线段吗?
生:直径。
师画一条直径,讲解: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什么字母表示(d)(做相应的练习)
师:如果我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画直径,想一想:能够画出圆的所有直径吗?(板书:有无数条直径),同样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也相等吗?(板书:所有的直径也相等)
师:请同学们量一量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发现?(r=d=2r)
师: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比较快。(师报半径,生说直径;师报直径,生说半径。)
师:大家还记得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吗?(生拿圆片折,发现交流)
师:同学们学得可真不错,大家有没有兴趣接受新的挑战呢?
1、判断题。
(1)在一个圆中,有一个圆心,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3)半径总是直径的一半。( )
(4)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
(5)圆内直径是最长的线段。( )
(6)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2、欣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