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境教学在初中思品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在初中思品中的应用
思礼镇初级中学 思品 杨勇
情境教学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其创造思维。
研究性学习观强调,要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而问题情景教学法,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视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探索研究的作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它无疑和研究性学习观是一致的。
情境是师生对话、交流场所,是学生自主学习载体,是学生激活经验生长点。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活动。在初中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已被广大教师采纳。
如学习第三课《腾飞的东方巨龙》的《感受共和国的巨变》这一项目时,我叫学生列举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写一边简短的“国旗下的讲话”稿,并让学生对着黑板上面悬挂的国旗朗读学生自己写的作品,然后我再强调应该把这种强烈的爱国热情升华为爱国情操,自然达到了学习的目标。
又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时政演讲和点评的活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引导学生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加强对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族气节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等。
陶行知说“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生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陶行知在这里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认识规律,他明确指出“学习”就是实践,“教学做合一”的“做”则是更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并不是仅停留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上,而是“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生活,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平时的活动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节,提供背景资料,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从而提出具有独创的见解,可见活动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另外在活动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广泛收集资料,提出问题,又在相互合作中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到校外开展深入的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这些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如在学习初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二项目《我们在行动》之第二层次《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调查、了解当地政府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引领学生观察党和国家目前所做的工作;在课堂活动中,我在学生掌握环保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问题,查根源,进行更层次的思考,鼓励学生寻找、思考行之有效的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措施,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争做“当代绿色公民”。
4、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靠学生学习的结果来检验。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思想品德通过活动教学,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式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般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思想政治课学习特点的有机结合,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要既重过程,也要结果。其次,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专题或项目范围应以课程标准(或教材)为依据,也要采用开放性的学习方式,但不能完全脱离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其三,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必须坚持自主性和实践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亲身体验转化为内在的道德素养,激励学生不断在实践中超越自我,促进学生自主地获得德育知识。
四、实施活动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军事竞争、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竞争的关键是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人。而学校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谓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它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的特点。根据这一理解,在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1、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其质量和水平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根据当今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具有传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功能,它需要借助教材,通过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最终达到健康人格培养的目的。新教材的活动课为教师的创新教育、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供了依据。
2、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行思想政治活动课,是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要求,是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它以活动来代替过去的运用,说明对学生的要求有进一步的提高,要求学生把学到的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有关实践,去加深理解,并运用到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之中,以达到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目的。因此,活动课决不是放任自由的活动,而是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勇于创新,大胆设计、精心组织,创设生动活泼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接受知识、内化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精神。这样的情境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灌输式教学方式,而转向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自觉地在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我的思想和行动,把教师的情感内化为自我情感,把每一次学习都作为一次新的创作过程,并在这样的创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体现自我的价值。因此,情境教学的过程,是对教材的再创作过程,是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发挥的过程。
3、在活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动性。
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研究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使之在动态中掌握知识,内化情感,树立信念,指导行动,以达到政治课知行统一的要求,是教师、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借助教材的教学互动过程。在活动教学中,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在实现自身的社会角色转化中,内化情感,坚定信念,指导行动。进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现行思想政治活动课,既有要求学生先查找资料或访问,然后把查找或访问的内容运用到活动课中,又有要求学生在活动课中用自己所学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因此,它是常规课堂活动教学与大课堂教学的统一。新教材对活动课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它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突出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加强活动实践教学的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活动,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认识社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4、在实施活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1)按部就班。教材中有活动者是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的,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应按教材安排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教学。
(2)优化重组。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有些内容比较相近,目的相同,可以重新组合,或增减,或合并,以达到优化过程,提高效率的目的,加之有很多活动的开展受到场地、物质条件、经费、时间的局限,且还要考虑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因素,优化重组显得尤为重要。
(3)横向联合。目前,政治、语文、历史等各学科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在很多改革的方式方法上很相似,并且它们与政治学科内容相近甚至相同,尤其是语文课内外衔接与政治开放式教学有很多相互融合的东西。例如,“为正义高歌”演讲比赛就可以与语文演讲比赛联合进行,各有体现,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活动中既增长学生知识、提高能力,又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第二篇:案例教学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案例的目的在于提供真实而典型的材料,供学生分析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编选案例时要反复推敲,筛选能精确地、鲜明地反映教学内容特点的案例,运用这些典型的案例能使更多的同学产生“顿悟”的感觉,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应用案例教学的涵义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它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选择的原则
2.1 目的性原则。教学案例的选择一定要与本堂课的教学目的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而不是单纯为引起学生兴趣或注意来作为选取标准。否则将使学生偏离学习的方向,破坏整个教学结构,效果适得其反。
2.2 针对性原则。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教学案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案例若太难太偏,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案例和寻求答案,那就偏离了向学生展示案例的初衷,反而额外增加了教学难度,得不偿失。
2.3 启发性原则。教师向学生提供的教学案例应该达到引人思考、启迪智慧的效果。通过对案例的思索,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会大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其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3.1 精选案例。案例的目的在于提供真实而典型的材料,供学生分析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编选案例时要反复推敲,筛选能精确地、鲜明地反映教学内容特点的案例,运用这些典型的案例能使更多的同学产生“顿悟”的感觉,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对外开放”的内容时,选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案例,长达15年的“入世”历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一个缩影,这里面浓缩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力度等许多问题,通过透视、分析这一案例,学生对“对外开放”问题就有了一个全然的认识和了解。
3.2 案例引入。案例的引入需要一定的技巧,这里的技巧是指呈现案例时要把握好时机,还要选择恰当的、灵活多变的呈现形式。有的案例放在教学某个课题之前展现,有的案例放在教学某个课题之后展现,这要视课题本身的特点而定,其实这还不是主要的,呈现案例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学情。
3.3 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将案例内容与相应的政治理论联系起来,循着案例事件发展的进程,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3.4 总结评述。这一阶段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先做总结,然后由教师来做总结和点评,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生开阔视野,调整视角,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3.5 评价反思。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可以采用两种途径:一是让学生评课,通过书面问卷调查或者口述调查等形式进行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概念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师自我评价,教师要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是比较困难的,但有些简单的问题还是可以进行自我评价的,如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关注?教师自己是否做好充分准备?案例是否真实,是否符合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堂中是否有一种自由氛围?是否使课堂在饶有趣味中伴随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思考? 使用“案例教学法”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4.1 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相通之处,二者都要通过一定的事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案例教学是把学生放在实际的环境中,让其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交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是为了使一个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
4.2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案例教学中,核心是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主体是学生,教师则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的参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案例的选择、小组的划分、讨论中的引导、恰当的点评等,都要求教师既要当好“导演”,又要当好“ 演员”。
总之,“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最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改变了以往教师单纯讲授、注入式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篇:导学案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导学案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下洼二中 王新燕
从上学年开始,学校开始尝试“导学案”教学模式研究,“导学案”教学模式不是对课堂教学的重新定位,而是对“阅读、体验、互动、巩固”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提炼,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作为一名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大胆使用该模式,同时对太谷模式不断整合,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有利于提高质量的教学模式,现将自己实施课改进行阶段总结。
一、理论依据
导学案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为特色的新型教学方法,其产生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生
命力。
1、导学案教学法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的主体地位,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
2、导学案教学法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导学案教学法解决了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3、导学案教学法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通过所学的内容,在知行方面获得提高和发展。导学案教学法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自由发表
见解、不断获得知行的提高。
二、教学流程
(一)编写导学案
1、概括标明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学过程的路标和教学检测的标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将课标要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结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
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2、科学设置导读问题。
心理学强调“问题即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我们努力把思想品德教学变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改变教师把真理直接“奉献”给学生的做法,努力做到质疑而导其思。学生对照提纲阅读教材、整理概括,通过预习能在整体上了解所学内容,并对所学内容有粗浅、感性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理性学习作好知识上的铺垫。
3、灵活设计练习内容。学习是为了运用,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导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思想品德科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性存在的疑点、反映社会热点,然后把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形成性的练习思考题。“题型”的选择应根据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合理设计,恰当安排,对简单知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以帮助学生鉴别、识记、对理解运用知识点可设计辨析题、分析说明题、引导学生在思辨、分析
问题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导学案的运用
1、正确把握“导学”与“自学”。“导学案”编写好后,课前下发给学生,以备上课时使用。提前下发让学生预习完成不太现实,农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从小未养成预习良好习惯,在初中思品课中培养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只能放在课堂上完成。上课后,学生根据“导读题”自主学习,教师作三点指导:一是读书要快,尽量节省时间;二是学生在读书中找出的问题在书中勾画出来;在“导学案”上填出来;三是学生初步感知教材的基础上要让他们进行形成性练习作初步尝试,做到动眼、动手、动脑。
2、真正做到师生共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在及时的点拨和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值得注意事,学生完成自学并不等于教学的完成,二恰恰是教学的开始,这时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有深度和广度,否则,教学流于知识的重复讲解,将使学生失去信心,弄巧成拙。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程中每个框题的教学,教师根据导学案中的主干知识框架,用提问的方式把知识要点过一遍,并运用针对性练习把“练”这一环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通过提问、讨论、辨析、点拨和训练,使学生在探讨解决一个个问题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
三、结果与反思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导学案教学法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有效的,其主要意义在于:
1、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导学案”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学习,目标步骤清晰,可以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习惯。
2、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通过导读学生有了认知冲突,教与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只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疑点,而不是面面俱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导学案”提纲充分展现课堂的学习任务和课堂知识结构,学生对照“导学案”,只须做适当的记录,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和学生做课堂笔记的时间,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
3、更加便于搞好考前复习
将若干个导学案结合起来就是一份很不错的复习资料,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再现学习情景,提高复习的效果。
4、切实减轻课外负担。“导学案”在导学和助学上的作用大,大部分学生所学知识能在课堂内消化、理解、巩固、提高,很多思维训练和练习都能在课堂上完成,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5、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学生在自学时间可能提出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甚至是教师没有考虑到的问题,课上收集这些问题,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导学案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还有几个问题有待解决与提高。一是在“导”这一环节上,有时显得还不是那么轻松自如;在:“讲”的环节上,由于受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讲得还是过多。二是在导学案设计上清楚完整地反映了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但缺少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思考的空间,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这是我们以后编写导学案上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三是为了提高和检查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如讨论、训练和考试,加强对残缺知识进行有效校正和补救,防止知识缺陷或积少成多,实现知识的有效学习。四是从长远看,“导学案教学法”不应停留在追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与质量的提高,而应通过围绕“学案式”教法的使用使学生会学习,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题意识以及自我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生活的主人。
总之,“导学案教学法”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灌、学生装的费时低效的教法,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将导学案教学法引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相当大的程度上化解思想品德课程所面临的教与学的矛盾,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获得一个理想的硕果。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科学发展 国强民安
3.1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地位、作用;了解现代科技与教育的作用;知道“科教兴国”的含义及意义。
能力目标:理解我国走科学发展道路的紧迫性、必然性,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参与实践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为祖国的强大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难点:科教兴国战略。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法,讨论法等。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学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2016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者,启发学生思考:这体现了我国在实施什么战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导入复习3.1课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2、出示复习目标
(1)识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理解科技和教育的作用。(2)知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和中学生分别如何做。
3、熟读课文
4、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图。
二、引探
活动一: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材料。活动探究:
(1)针对材料一中反映的问题,我国必须坚持实施哪些战略?(2)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原因。(3)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出谋划策。
3、交流展示: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选出最适合题目的答案,然后展示。
4、小结
刚才的探究我们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人人有责,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投入到科技创新的热潮呢?引出下一个活动。活动二:培养创新人才
1、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材料。
2017年4月26日,我国第二艘自行研制的航空母舰正式出坞下水等。
2、活动探究:
(1)上述材料共同传递出哪些信息?
(2)作为中学生,我们如何在推进科技发展的征程中建立功勋?
3、交流展示: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选出最适合题目的答案,然后展示。
4、小结
三、引练(多媒体展示习题)
四、引展
一、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中国奥运健儿勇创佳绩,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登上奥运会最高领奖台„„ 思考:(1)我国在科技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2)厉害了,我的国!科技成果呈井喷状态说明了什么?
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第四篇:初中思品课教学情境的创设
初中思品课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以直观方式,借助一定的物品、设备或形式,创设出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和场景,能促使学生对教学问题思考探索,在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获得丰富的情感态度体验。
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有一个重要的规律: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在初中阶段,学生形象思维仍占较重比例,教师亦应注重创设情境。
一、取材生活
生活实际,是学生最熟悉、最了解也是最感兴趣的。许多思品课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如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国内外时局、轶闻趣事、权利义务、经济纠纷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雷锋活动影像、参观游览、物价房产、新闻时事报道、惠民工程等。
二、学科知识融合
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将历史、地理、生物和语文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加强学科联系,实现知识迁移衔接,过渡自然,易于理解接受。
三、语言法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注重教学语言的技巧性,能使课堂轻松、活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描述地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言行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沐浴在情感世界中,能激发学习兴趣。
1设疑提问
古人云,“学则需疑”。“怀疑”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有效动力。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功夫,克服学生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旧知去进行新知的探求,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兴趣浓了,思维也就活跃了。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相关的疑问,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逐步深入地探索问题的实质,主动学习。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①提问要有一定难度。这个难度要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要适度。②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难点知识,学生在思考时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几个有梯度的题目,由简入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③问题要能诱发学生反思,从问题的解决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即把整个学习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良性循环。
2制造悬念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插播一段《法律时空》中的遗产继承纠纷,关键时刻提出出嫁的女儿想参与遗产继承是否合适的疑问,暂停播放,引导学生思考,以激发兴趣。
3新闻时事法
思想政治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有着鲜明的时代性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讲述一些当前社会新闻或时政,不仅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用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回到现实社会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故事激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与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者典故创设教学情境,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如《今日说法》、《东方时空》等栏目片段,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既能帮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又能营造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活跃班级气氛,吸引学生思考相关课本知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5想象和联想类比 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如,知识点的归类整理,纵向横向的对比分析,相似中的异同分析。
6设身处地情感共鸣
可以提供多种假设情景,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彼情彼境,引起感情共鸣,加深认识,有助理解所学内容。
四、实践活动法 1场景角色模拟
就是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假设或假想,从而扮演某种角色,去展示情境,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使枯燥的教材转化为学生的形象表现,学生在形象表现中掌握知识。角色法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自己也成了整个情境的一部分,既是情境的感受者,又是情境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角色扮演法中所展示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有利于情境中蕴含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契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点,从而使地理教学更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自己创设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是情境的创设者又是情境的体验者,更好地在情境中理解掌握知识。比如,在讲到罪行法定时,我就让四个同学上来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和律师,通过模拟法庭辩论审判、判决执行等情景,帮助理解法院制度,明确司法公正,增强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
2游戏竞赛
规则知识点的理解,结合遵守公共秩序,模拟交警指挥,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和感悟,明白其中的含义和意义。教学 “心理健康”一节时,我们借助“做健康文明的中学生”的演讲比赛,认真聆听很有个性的演讲,赛后进行心得交流和讨论,表达自己对健康的含义的理解,加深印象。
3素材积累实践操作
利用材料或资料,进行数据、数量等方面的直方图、饼图和表格等制作分析,通过数据归纳道理或揭示规律。
4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
如组织学生参加杨善洲植树造林先进事迹报告会,了解人物事迹,丰富知识,加深敬业奉献精神的理解,激发认同感,形成仿效先进的习惯。
五、教育技术辅助呈现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随着学校硬件设备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通过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视频、音频、图片资料,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性,适时又适度地运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索,并丰富情感体验。
总之,情境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创设场景,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生活化的情境,能更好地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来强化或同化所学的新知识;情境信息资源来源的多元化,亦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获得更多的情感态度体验。情境教学是提高思品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第五篇:《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运用的研究》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运用的研究》
结题报告
摘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法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灌输和道德行为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其必要性。通过探讨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以及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利用视频展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和问题深化情境发挥情境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运用 思考
本课题题目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运用的研究》。课题组通过对目前在校初中生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研究,了解初中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本课题于2014年7月被县教研室批准为立项课题以来,经过一年的努力,在各级教育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参加了县级的培训,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略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忽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结果带来了教学中重知识轻生活、重认知轻情感、重服从轻自主等倾向。我校是农村初中学校,在全县评比中整体不错,但思品学科名次偏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利于克服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法存在的弊端,促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让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二、研究目的:
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离开了教学情境,也就难以高效地进行教学,我们选择“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研究”这一课题,意在探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加丰富多彩的组织教学,通过选择实施合适的教学情境等活动,寻求既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最终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更加新颖、宽松,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思想品德课堂主动展现自己的窗口和舞台。
三、课题界定: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方法。“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境是教学双方的关系,情由境生,学生对道德情感的共鸣离不开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是指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具体教学中,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社会现象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政治道德情操和认知活动完美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大,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因此,思想品德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丰富多样的、自主参与的活动,提升生活经验,完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技能,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创设情境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用策略,情境教学犹如一缕清新的春风,给看似沉闷、说教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是克服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弊端的需要,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书本知识是教师上课的范围,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教师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而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克服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弊端,其本质是通过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
2、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兴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合适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期待感继而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让每一位学生慢慢对《思想品德》 产生兴趣,提升学习欲望,慢慢爱上《思想品德》 这门学科。
3、是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初中阶段是学习的“黄金” 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也是科学世界观形成的初步时期。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及心理的发展,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征: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兴趣广泛、爱玩好动等等。运用情境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感性体验,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
4、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坚持“以学为本”真正摆正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如今的教学课堂上再不是教师机械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逐渐转变成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就是以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作诱发物,经老师之情作导体,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组织、引发、释疑、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思维活动进一步向事物的纵横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发展能力、体现自我。
5、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需要,“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就是注重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与行为实践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实现学生知识内化,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等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更科学,并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2、行动研究法
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通过案例分析,对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课堂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3、访谈法
通过个别谈话了解学生在参与教师教学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加以详细的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并在备课时仔细斟酌这些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研究内容:
1.(1).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2)情境创设类型的探究。(3)情境创设的效果的研究。(4)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研究。(5)师生合作意识的探究。
2.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在情境创设中的角色。(1)设计者(2)组织者(3)引导者(4)促进者
3.全面评价情境创设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1)课题准备阶段:
2014年7月----2015年10月;(2)课题实施阶段:
2014年11月----2015年4月;(3)课题总结阶段: 2015年5月---2015年6月。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实到实处,真正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我们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不同的年级组调查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对教师创设情境和学生参与能力培养的实施情况,并针对调查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试验计划和活动安排,以保证课题研究能顺利开展,且达到规范化、常态化。
2.组织全体成员广泛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定期进行交流,结合日常教学进行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专题讨论。如:《深挖教材资源,培养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的能力》等,经常围绕课题研究决一些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并在不同年级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大力实施情境创设教学。
3.配合学校重大教研活动,从学生只在课堂学习知识突破到从社会各个领域获取新知,注重课堂延伸加强新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树立“从生活到思品,从思品到社会”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形成良好习惯,注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发展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1.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了解了师生在思品课堂上的一些不足。⑴课堂上教师教学时时事材料运用的少。
⑵学生对情境材料的分析大多运用语文语言,而思品语言运用较少。语言表述抓不住重点,口语化严重。
2.同时探讨出了材料分析题的常见题型
文字型材料题。这是中考材料题的传统题型。较好的运用教学法后,中考中的大难题材料分析题也就迎刃而解。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
⑴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时事材料。
⑵师生在切入教材时要学会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人物等,联系所学,找出与之相关的思品概念。
⑶规范学科语言,尽量使用思品术语来回答。
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研究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的运用,调动学生学习思品的学习积极性。课题研究虽接近尾声,但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仍在继续,教学研究还在继续,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能力,我将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在实验的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 1.教学任务紧,进行调查分析的时间不够充裕。课题组教师为此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反复琢磨精心设计,以期能使调查分析顺利进行。
2.部分学生对这次调查认识不清,态度不端正,出现了一些无效的问卷。
3、从问卷调查来看,学生在材料分析题解答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大部分学生对材料分析题的理解不够重视,答题技巧欠缺。
4、情境教学法在运用技巧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八、参考文献
[1] 于水婧.浅谈问题情境教学法[J].素质教育论坛, 2010,(4): 102.[2] 吴少荣, 曾宪志.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1:12, 25, 56.[3] 徐建云.情境教学法在政治课堂中的教学初探[J].科教纵横, 2009,(6): 11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5] 江学文.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如何实施情境教学法[J].素质教育论坛, 2008,(6): 110.[6] 郝婷婷.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J].新西部, 2009,(6): 120, 122.[7] 吴少荣, 曾宪志.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 32, 42, 58.[8] 吴少荣, 曾宪志.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
22、72.[9] 季华.论情境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博览, 2010,(6): 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