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与政治的未来(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22:0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后真相与政治的未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后真相与政治的未来》。

第一篇:后真相与政治的未来

后真相与政治的未来

英国脱欧是2016年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主张脱欧的人设计了一个简单然而十分有效的口号:“夺回控制权”。英国人不分阶层和代际差异被打动,因为每个人都喜欢把钱从布鲁塞尔拿回来并投入国民健康系统的想法。为了在全民公决中获胜,脱欧阵营不惜谎称英国每周要向欧盟支付3.5亿英镑(合5.1亿美元)。虽然众多事实核查者指出该数字为虚构,依然不妨碍它被刷在活动的大巴上,四处揽票。

英国统计局局长安德鲁·迪尔诺特爵士表示,这是在误导且破坏对官方统计数据的信任。财政研究所把该数据称之为“荒谬的”。但脱欧派丝毫不为所动,继续高喊口号:“我们每周向欧盟送去3.5亿英镑。让我们为我们的国民健康系统提供资金。投票离开欧盟。”在赢得全民公投之后,如此耸人听闻的承诺被一位脱欧领导人轻描淡写地当做一个“错误”而打发,而另一位则把它解释为“一个愿望”。[1]

在英国全民公决结束之际,很少有人能够预测到美国人会愚鲁到选举唐纳德·特朗普为总统。这个前真人秀明星过于耸人听闻,过于种族主义与性别主义,过于无视真相,难以想象美国人民会把他送进白宫。然而在自我标榜为“脱欧先生”之后,[2]这位喜欢发推的商业大亨没有令人失望:所有人,请向特朗普总统脱帽致敬!

牛津词典把“后真相”(post-truth)评比为2016年度词汇,抓住了时代精神。所谓后真相被用来描划“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会产生更大影响”的情形。[3]在后真相政治(也称为后事实政治)中,辩论主要被情感诉求所左右,与政策细节相脱离。后真相赋予真相“次要”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它和传统政治有很大的不同,后者虽然始终争论何为真相乃至伪造真相,至少还承认真相的重要性。然而,2016年,在大西洋的两岸,人们似乎都受够了“事实”,这一年将因真相成为滑动概念而为后世所铭记。真相已经变得如此贬值,以前它是政治辩论的黄金标准,现在只不过是一种毫无价值的残币。

由于24小时新闻周期的出现、新闻报道的虚假平衡以及社交媒体的无孔不入,后真相被描述为一个当代问题,但存在一种可能性,它实际上长期以来一直是政治生活的一部分,虽然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并不那么引人注目。有关后真相的最好陈述,可能是乔治·奥威尔作出的。在政治寓言小说《一九八四》中,他建构了一个意识状态被大规模改变的反乌托邦世界,政府宣称自己拥有真相的垄断权,“党叫你不相信你耳闻目睹的东西。这是他们最后的最根本的命令。”[4]

毫不意外,1949年首次出版的这本书,于2017年1月上冲到了了亚马逊美国畅销榜单首位。在美国以外,对《一九八四》的兴趣也在重新点燃。出版商企鹅公司称,该书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销售额比2016年同期增长了五分之一。[5]特朗普就任以来,他的政府及其盟友宣告总统是真相的唯一可靠的来源;[6]将很容易被证伪的假象当做真相来售卖;[7]并且,把谎言冠以“另一种事实”(alternative fact)的“美丽”称呼。[8]德州众议员拉玛·史密斯说:“最好从总统那里直接获得新闻;事实上,这可能是获得未经污染的真相的唯一方法。”特朗普本人向媒体全面宣战,而媒体则回应说,特朗普的媒体之战实则为事实之战,他消除媒体合法性的手段在于,首先消除事实的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一九八四》想不畅销也难。

事实,以及事实背后的真相,究竟发生了什么?讨论后真相,首先要回顾事实的近代历史。

事实的近代史

在《知识的边界》一书中,戴维·温伯格根据事实的基本形式的变化,将事实的近代历史区分为三个阶段。[9]

第一阶段是经典事实时期(Age of Classic Facts),事实相对稀缺,需要付出较大努力才能发现,并且用于证明理论。历史学家将此追溯到17世纪,当英国哲学家和政治家弗兰西斯·培根想要将知识置于更为明确的基础之上时,他发明了一个科学的方法。就像亚里士多德一样,他寻找普遍性的知识。但是,他主张通过一系列个别事物的试验来得出知识。从培根之后,理论不再是从对重大原则的逻辑推理中得出,而是由事实构建,正如房子是由砖所构建的一样。

事实成为知识的一般基础,和解决争论的最终方法。这带来了新的证据原则和新的调查方式,并导致了历史学家芭芭拉·夏皮罗所谓的“事实文化”(the culture of fact):观察或目击到的行为或事物——也就是事实——可以导出真相,事实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域,从法律到科学,从历史到新闻。[10]

之后,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进入了基于数据的事实时期(Age of Databased Facts)。“事实”一度占据的地位现在被“数据”所取代,这造成了很多的认知混乱,不仅是因为收集和权衡事实需要调查、辨别和判断,而且也因为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被外包给机器了。我们现在很少发现事实;相反,我们下载事实。当然,我们也会上传它们。

因为数据堆积如山,所以,我们很快就发明了一系列技术来帮助我们。这些技术主要可分为两类:算法机制和社交机制,尽管大部分工具其实结合了两者。新的过滤技术是毁灭性的,尤其是在知识的权威性这一点上更是如此。一些旧式的知识机制,比如报纸、百科全书、教材等,其权威性来自于它们为其他人过滤信息这一事实。而如果我们的社交网络是我们新的过滤器,那么这种权威就从遥远的专家那里,转移到了我们所熟悉、所喜欢、所尊重的人所构成的这个网络上。

由此我们进入了事实发展史的第三阶段:网络化事实(networked facts)的阶段。如果经典事实和数据事实被看做是从根本上孤立的知识单元,那么网络化的事实则被认为是网络的一部分。网络化事实的一大特点,用温伯格的话讲,是“大到不可知”(too big to know)。有太多的知识,是我们不可能全部知道的。

“大到不可知”造成了一系列后果:第一,可用事实的数量大增,本身就会使人们对真相产生愤世嫉俗的态度。我们可以随手获得如此多的事实,以至于失去了得出结论的能力,因为总是有其他事实支持其他的说法。第二,网络更加强化了我们本来的立场。所有人都更有可能相信确认他们已有意见的“事实”,并驳回那些做不到这一点的“事实”。也就是说,事实与观点之间不再泾渭分明了。第三,有鉴于此,可以看到,不论何种观点,网上都有人不赞成。就算有很多人同意,我们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所有人都同意,除非是在一些最无趣的事实上。

如果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后事实世界”,几乎所有权威信息来源都受到质量和出处皆十分可疑的相反事实的挑战,那么骗子将没有任何理由感到羞耻。在缺乏知识守门人的时代,谁说好的信息会注定战胜坏的信息?最终,“我们看见事实被人们捡起来,摔到墙上,它们自相矛盾,分崩离析,被夸大被模仿。我们正在见证牛顿第二定律的事实版本:在网络上,每个事实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11]

事实的土崩瓦解,正是造成后真相时代来临的最大原因。事实本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分歧的方式。然而,网络化事实却开启了一个充满分歧的网络。已故美国参议员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每个人都可以有他自己的观点,但不可以有他自己的事实。”[12]然而在网络化事实阶段,每个人都开始拥有自己的“事实”。

现实永远可塑?

摆脱事实的重力给人们带来一些十几岁孩子般的喜悦——那些教育和权威的重要象征终于可以被抛弃了,没有人希望不断地被提醒自己的地位和局限。然而还是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场对事实的叛乱现在发生了?

许多人把原因怪罪在技术身上。信息时代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说真话的新时代,反而让谎言如野火一般蔓延开来。事实核查者捕捉谎言的速度赶不上谎言被制造出来的速度。而且,谎言发现了进入人们的头脑和心灵的途径:只需契合人们现有的偏见。相当多互联网公司开发的算法基于用户以前的搜索和点击,因此,每次搜索和每次点击都会发现自己的偏见得到确认。所谓算法过滤,意味着使用个性化算法,预测用户想要的内容,从而呈现与用户已建立的偏好相一致的东西。

媒体的进化也为后真相增添了助力。社交媒体,现在是许多人的主要新闻来源,导致人们进入相似想法的回声室,只带来令自己感觉更好的东西,无论这些东西是否真实。在一个人们从朋友那里获得大量信息的世界里,事实核查无法达到那些最需要它的人手中。而且,还出现了一个悖论:那些积极寻求信息的人往往是占有信息比较多的人,而信息闭塞的人则满足于已有的信息。事实核查尽管构成了最好的解决方案之一,但是,它只能为那些想要其工作的人而工作,而这样的人的数量正逐渐缩小。

此外,经济和社会的不确定性加大了人们对事实的怀疑。如果所有的事实都说你不存在经济上的未来,那你为什么要听事实的呢?在一个不乏蝴蝶效应的世界里,一个印度的小事件会导致有人在马德里失去生计,政府似乎无法控制发生的事态,在此情况下,信任旧的权威机构——政治家、企业家、学者、媒体——听上去像是一场玩笑。英国脱欧派领导人迈克尔·戈夫直言不讳地说,英国人“已经受够了专家”。[13]爱德曼公关公司在一系列国家发布有关人们对政府、企业、媒体和非政府组织信任度的调查。2015年的调查显示,“拥有受信任机构的国家数量在知情公众中已经达到历史最低点”。[14]

矛盾的是,不信任“主流”媒体(被特朗普攻击为“跛脚媒体”)的人,根据美国东北大学的一项研究,更有可能接受虚假信息。“令人惊讶的是,另类新闻的消费者,即试图避免主流媒体‘大规模操纵’ 的消费者,对于虚假主张的注入最易产生感应。”[15]这项研究显示出阴谋论出现的一种有趣机制。阴谋论似乎来自于普通的讽刺评论或明显的虚假内容以某种方式诱使人们轻信的过程。而这似乎又是经由那些主动寻求另类新闻来源的群体来实现的。无论如何,到处都可以看到,健康的怀疑已经被狂热的阴谋论所取代。例如,克里姆林宫控制的电视台发现美国的一切都是阴谋,而英国部分脱欧派眼里则满是英国在遭受德国-法国-欧洲的阴谋的攻击。

最后,令真相和虚假混为一炉的,还有后现代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全面深入,它们在过去30年中从学术界传播到媒体,然后出现在所有地方。这样的思想流派采纳了尼采的格言:没有事实,只有诠释。[16]事件只意味着叙事版本的不同,谎言可以巧辩为“另一种观点”或“意见”,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

意大利学者毛里齐奥·法拉利斯是后现代主义最有说服力的批评者之一,他认为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多世纪以来的思想高潮。启蒙运动的原始动机是把界定现实的权力从神的权威那里掠走,转移到理性的个体手里。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已经把知识的位置移到人的大脑中,康德进一步认为整个现实只能依赖于大脑而存在,然而,如果你唯一可以知道的就是你自己的想法,那么正如叔本华所说的那样,“世界是我的再现”。[17]在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者进一步说“文本之外并无其他”,[18]我们对世界的所有知识都是从强加给我们的权力模式中推断出来的。[19]这导致了法拉利斯总结的三段论:“所有的现实都是由知识构建的,而知识是由权力构建的,因此所有的现实都是由权力构建的。……现实被证明是一种权力的建构物,这使得它既可憎(权力主导我们),又可塑(我们拥有权力)。”[20]

后现代主义认定自己具有解放性,构成使人们免遭压迫性叙述的一种方式。但是,正如法拉利所指出的那样,“媒体民粹主义的到来提供了一种对现实的告别,可它远远不是解放性的”。[21]如果现实永远是可塑的,那么贝卢斯科尼就可以辩解说:“你难道不知道电视上不存在的东西就不曾存在——不论是一个想法、一个政客还是一个产品?”[22]而布什政府就可以使基于错误信息的战争合法化。“当我们采取行动时,我们创造自己的现实”,布什的一位高级顾问卡尔·罗夫告诉《纽约时报杂志》,“当你正在明智地研究这个现实时,我们会再次采取行动,创造其他新的现实”。[23] 更糟的是,通过认定所有的知识都是压迫性的权力,后现代主义实际上剥夺了反对权力的基础理由。相反,它认为理性和智力是宰制的形式,必须通过感情和身体来寻求革命性的解放。宁要情感也不要以事实为基础的论证,由此获得了正当性。我们可以听到脱欧运动最大的资助者阿伦·班克斯对此的回响:“留欧派不停地唠叨事实,事实,事实,事实,事实。那一点用也没有。你必须在情感上与大家形成联系。”[24]

放弃事实即放弃自由

2016年后真相政治的出现,对民主造成巨大挑战。在特朗普到来之前,政治辩论就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虚假信息:粗疏的夸张,精心算计的无前提推论,有意的遗漏,无法证实的指控,蓄意的模糊,彻头彻尾的谎言。只将特朗普与这个据称是不真实的新时代联系起来似乎是错误的;成千上万的人在他之前做了他们的那部分。

令特朗普凸现的是他对真相的蔑视态度。他如此公开地、兴奋地表现出这种蔑视,好似他发现,让所有人都战战兢兢的神话不过是个虚伪的赝品。民主世界第一次遭遇这种“后真相政客”。

即使在一种宽容和道德多元化的文化中,“诚实”和“诚信”也仍然是政治话语中最重要的术语。几乎每一场活动演讲和政治广告都会以某种方式诉诸诚实;候选人的话必须符合他或她的行为,修辞必须与行为一致。

然而,特朗普正确地发现,美国的政治言辞已经变得空洞无物,充斥陈词滥调和虚伪说法,与真相毫无关联。每个人都假装意味他们说过的话是真的,特朗普只是放弃了伪装。特朗普及其追随者不是使用言辞作为表达思想和论据的手段,而是以之作为武器——用以打击对手,或是在对手不知所措的情况下混水摸鱼。

良好的政治辩论与民主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路易斯·布兰迪斯大法官在1927年的“惠特尼诉加利福尼亚案”中写下的协同意见中,描述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是“有效民主所必需的功能”。他向“勇敢而自力更生的人”提出吁求,他们“相信作用于民主政府过程的那种自由而无畏的推理的力量”。布兰代斯坚持说,“如果有时间通过讨论揭露虚假和谬误,通过教育过程来避免邪恶”,对言论造成的伤害所应用的补救办法是更多的是言论,而不是强制的沉默。[25]

使布兰代斯在言论自由史上占据里程碑地位的是,他认为,言论自由是民主政体中公民积极行使政治参与权的根本保障:“那些为我们争得独立的先辈们相信……幸福源于自由,自由来自勇气。他们确信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是发现和传播政治真理不可缺少的手段”;“对自由的最大威胁是那些懒惰的人”。[26]在1919年的“艾布拉姆斯诉美国案”中,奥利佛·霍姆斯大法官在异议意见中表示,即使是不受公众欢迎的思想,也应该有机会在“观念市场”的竞争中接受检验。[27]霍姆斯大法官对言论自由的捍卫建立在抽象基础上,而布兰代斯大法官对言论自由的理解更进一步,将言论自由与民主进程联系在一起。他写道,公民有义务参与统治国家的活动,而且仅当他们能够充分并毫无畏惧地议论和批评政府的政策时,他们的上述义务才得以实现。如果政府可以惩罚某些不受欢迎的观点,那么就会束缚自由,长此以往,民主进程就会被扼杀。因此,言论自由不仅是一项抽象的价值,而且是民主社会最为核心的要素之一。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布兰代斯对政治辩论的重视建立在古希腊的古典共和主义原则之上,相信人们能够拥有集体美德,而政治慎议的目标是共同善。今天,人们是否还能够对“自由而无畏的推理”的力量抱有那么大的信心?特别是相信它是通过民主政府的过程来应用的?这两者实际上都已被证明为艰难之事。而且,布兰代斯认定“更多的言论,而不是强制的沉默”能够对“虚假和谬误”作出补救的看法,似乎也正在变得幼稚起来。

“后真相政客”因为具有认识论的缺陷而无法认识真相:他们不再相信证据,甚至是客观的现实。而没有了事实,新的政治大师就会变成政治化妆师和政治技术专家。如此的后真相政治,会对民主政治造成巨大打击,甚至导致暴政的卷土重来。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蒂莫西·斯奈德在特朗普当选后出版了《论暴政:20世纪的20个教训》一书,其中指出,当你放弃你想要听到的事情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区别,你就是在承认暴政。[28] 斯奈德也提到了美国的建国先哲。他说,先哲们试图保护美国人免受他们所知道的威胁,即那种摧毁了古代民主的暴政。然而,美国的政治秩序所面临的新的威胁,与20世纪的极权主义并无不同。美国人并不比看到民主屈服于各种极权主义的欧洲人更聪明。如果在暴政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那就是,接受不真实构成了暴政的先决条件。我们仿佛在回归奥威尔所描述的真切场景:过去被抹掉,而“抹掉过去”这件事本身又被遗忘,谎言由此成了真话。所以斯奈德斩钉截铁地断言:后真相就是前法西斯主义。他警告说:“放弃事实就是放弃自由。”

然而,正像我们会逃避自由一样,我们有太多的动力放弃事实。在21世纪,无论我们有多“大”的数据、多广的网络、多自由的言论,都无法确定人们是从信仰还是从事实知其所知;并且,可能也没有几个人相信,对任何事情还能够加以充分的证明。

没有统一的背景标准,无以衡量什么是可靠的信息来源、或者可靠的调查方式,因而我们无法就事实达成一致,更不用说价值观。我们不再为真相承担责任,而且缺乏如何将具体事实纳入一个更大整体的能力。基本上,我们放弃了理性,连同我们的公民身份一起。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首先来确定一个事实:事实是好的。事实可能令人不舒服乃至于令人绝望,但只有采用理性的、以事实为基础的解决方案,我们才能期望一个社会的繁荣。人类需要以一套共同的事实为基础进行讨论,而当我们不这样做时,有用的民主辩论也就消失了。但这套共同的事实基础已然很难建立在经验主义之上,我们要么需要找到每个人都同意的除经验主义之外的一些认识论原则,要么需要找到一些方法,不再用理性捍卫经验主义。哲学家迈克尔·林奇怀疑,第一条途径是不可能的,但第二条途径则不无可能。他认为最佳的辩护是共同的实践和道德承诺。[29]

这不禁让人想起200多年前,美国立宪者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向当时的民众提出的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人的社会,是否真能通过反思和选择,建立良好政府?还是命中注定,要依赖机遇和暴力,建立政治制度?”[30]时至今日,我们并未回答好这一问题。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在道德层面,社会的反思越来越缺少意义,选择也越来越少;人们被赶入专断权力的统治下,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机遇和暴力。

为了实现良好的政治共同体,不妨重读《联邦论》,并相应地思考今天的政治。《联邦论》第一篇说得很清楚:

(1)你被要求选择;

(2)你的根本选择是,要一个(罕见的)好政府还是(常见的)坏政府;

(3)你的选择会为你和你的后代以及整个世界带来改变;

(4)人性的缺陷使好的选择变得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的。

这样一个政治填海工程,要求的是愿意提出论据(也就是事实)的领导人,以及愿意考虑论据并有权作出选择的公民。对于此种基于事实的政治的回报将是“反思和选择”的力量的复兴,以及这种力量可以造就的的和平、繁荣和人类共处。不能够开创这样的政治的风险则在于,丧失了对于善治的共同理解,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越来越习惯于彼此强加自己的意志,把任意独断的政府,连同死刑和税收一起,并列为最可靠的事实。

注 释

[1] “Nigel Farage: £350 million pledge to fund the NHS was “"”“"”“"”“"”“"”“"”“"”“"”“"”“"”“"a mistake”,The Telegraph, 24 June 2016, http://www.xiexiebang.com/abs/1403.3344.[16] The Portable Nietzsche,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Walter Kaufmann, New York: Penguin, 1977, p.458.[17] Maurizio Ferraris, “New Realism and New Media: From Documentality to Normativity”,in Philosophy of Emerging Media: Understanding, Appreciation, Application(edited by Juliet Floyd & James E.Katz),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p.60.[18] 雅克·德里达说过,”there is no outside-text“(il n”“"”“"”“"”“"”“"”“"”“"”“"”“"”“"”“y a pas de hors-texte),即“没有外在的文本”。这句话被误译为”there is nothing outside of the text",即“文本之外并无其他”,经常被用来表明德里达认为除了言语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例如米歇尔·福柯的看法就是如此。实际上德里达只是想表示,区分何为“内”、何为“外”简直是不可能的,不可避免的上下文(context)是延异的核心,不存在意义整全的那一刻。

[19] 福柯将知识作为权力的历史表现而进行的考察,参见Michel Foucault,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edited by Colin Gordon),New York: Pantheon, 1980.[20] Maurizio Ferraris, “New Realism and New Media: From Documentality to Normativity”,in Philosophy of Emerging Media: Understanding, Appreciation, Application(edited by Juliet Floyd & James E.Katz),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p.62.[21] Maurizio Ferraris, Introduction to New Realism(translated by Sarah De Sanctis),London: Bloomsbury, 2015, p.21.[22] Alexander Stille, “The Corrupt Reign of Emperor Silvio”,11 March 2010, http://alexanderstille.net/the-corrupt-reign-of-emperor-silvio/.[23] Ron Suskind, “Faith, Certainty and the Presidency of George W.Bush”,New York Times Magazine, October 17, 2004.[24] “Leave donor plans new party to replace Ukip – possibly without Farage in charge”,The Guardian, 29 June 2016,https://www.xiexiebang.com/politics/2016/jun/29/leave-donor-plans-new-party-to-replace-ukip-without-farage.[25] Whitney v.California,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Cornell University Law School,https://www.law.cornell.edu/supremecourt/text/274/357.[26] Whitney v.California,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Cornell University Law School,https://www.law.cornell.edu/supremecourt/text/274/357.[27] Abrams v.United States, Legal Information Institute, Cornell University Law School, https://www.law.cornell.edu/supremecourt/text/250/616.[28] Timothy Snyder, On Tyranny: Twenty Lessons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Tim Duggan Books, 2017.[29] Michael P.Lynch, The Internet of US: Knowing More and Understanding Less in the Age of Big Data, New York: Liverigh, 2017.[30]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詹姆斯·麦迪逊、约翰·杰伊,《联邦论:美国宪法评述》,尹宣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6年,第1页。

第二篇:谈谈网络生活中真相与谬论的甄别

谈谈网络生活中真相与谬论的甄别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的发展,人们和网络的亲密度也越来越高。不仅在家可以享用到便捷稳定的宽带,出门在外,也常常能找到wifi覆盖的区域联网。除此之外,3G,4G等服务,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与乐趣。网络无处不在,丰富着我们的生活。我们通过网络可以查找各个方面的资料,可以学习到不同的知识,可以最快的获得新鲜劲爆的消息,还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得到更多的朋友。在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可以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和对立统一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正面和负面。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不知不觉,其阴暗面也越来越清晰地被人们所知。网络给与人们自由,每个人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畅所欲言,毫无阻碍地传播一些信息或宣泄自己的情感。常常,被人们所传递的消息并非是真实可靠的,一些错误信息的传播,误导了一部分人群,传递了负能量,甚至更严重的情况,还会丑化社会,造成社会困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恶化的影响。由此可看出,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造福人类,一旦用错,可能伤己伤人。对于网络造成的危害,我们应该清楚认识事情的重要性,同时,还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来面对。

一、错误信息随处可见

(一)心脏病突发时吃阿司匹林能救命

前段时间流传“心脏病突发时吃阿司匹林能救命”,有一则微博是这样发表的“在睡眠时心脏病突发,剧烈胸痛足以把人从沉睡中痛醒,立刻口含两颗阿司匹林嚼碎咽下去,接着立刻联络急救中心,然后坐在椅子或沙发上静候援助,千万别躺下!心脏科医师强调,如果每个看到这条微博的人,能够转发10份给其他人,肯定至少有一条命将会被救回,请扩散!”此信息在新浪微博上的发布量达到了三十八万多条,在百度上的搜索达到了一千九百多万条。从这样的数据,可以看出,了解到并转发这条消息的人有很多。人们都是因为善意而转发的,想到可能会救到人,大家都非常积极主动的把这条消息扩散,让更多的人看到。那么,在心脏病突发的时候,口含阿司匹林而且一定不能躺下才是对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条消息后,知道真相的网友开始反对。之后,又有专家给出了答案:阿司匹林对于心脏病人是很重要的,吃阿司匹林的目的是防止心脏病的进展。但是在心脏疾病发作时,临时含阿司匹林是不够凑效的,因为阿司匹林起作用需要几个小时。心脏病一旦突发,唯一的一个总体原则是保持平静,不要再动。

所以,在心脏病突发的时候,口含阿司匹林而且一定不能躺下,这是错误的。微博上的这条消息打着救人的幌子,蒙骗了浏览并相信这可以救人的网民。或许这种错误的指导还给遇上心脏病突发的人造成的不好的后果。

(二)外国小伙子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

这是2013年12月在“国际在线”上发布的新闻。报道称,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自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无法行走,需要该老外负责。外国小伙大惊失色,却被女子死死拖住。最后双方在调解下,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女子方才作罢自行离开。

然而事件的真实情况随后曝光出来:一中年女子经过人行横道时,被一外籍男子驾驶摩托车撞倒。在现场处理过程中,倒地女子称身体不适,民警立即拨打120将其送往附近医院。经检查,该中年女子伤情轻微。老外无证驾驶,车辆被扣且受处罚。

(三)网络购物时图片与实物的差别

除了信息的获得有真有假,我们在网络生活中,还有不得不面对而自己又不能辨别的真假问题。比如,在购物时,让人眼花缭乱的商品会勾起买家购买的欲望。购买到合意的商品后,收到的货物却不一定会让人满意。在这样的一种买卖环境下,大多数买家都会在寻找到相应的商品后,花一点时间看看售后评价、卖家信用等相关信息。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评价和信用也有可能作假,商品详细的信息不一定是可靠的。于是,网购的缺点也越来越不可忽视。

二、造成网络虚假信息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虚假的信息常常是为了哗众取宠,获得利益而发出的。这些信息蒙骗了网民,使他们面对事物失去了正确的理解。有些时候,当虚假信息被曝光,又会引起一部分人的愤慨,造成社会的不和谐。那么,这些伤人的信息为什么会被发表出来呢?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

(一)人们负面情绪的发泄

有些人,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与多不满,负面的情绪无处发泄,而网络,就给与了他们一个自由安全的环境,可以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发表出来。他们所描述的所见所闻所感,没有用标准的尺度来衡量,缺乏真实可靠性。然而,他们描述的信息也很容易被类似的人感悟到,尤其是有着相似经历和感受的人。于是,带有阴影的信息也会很快地扩散。

(二)追逐名利刻意炒作

有一些虚假信息是背后操作者为了得到名或利,刻意制造的假象。这样的假象,在网络新闻方面特别突出。虚假新闻随处可见,这与媒体和公众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名与利的追求,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就需要能刺激到群众能提供群众引发话题的新闻。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竞争,有独家报道,才有人气,才有胜利。所以,在网络中,新闻的真实性在逐步的减少。

(三)网络漏洞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平台,他给予人们相同的身份地位,消除了人们在大多数场合“敢怒不敢言”的心理状态。这样一个自由的平台,不得不说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福利,但这也是网络的漏洞之一,人们的语言文字可以任意发表,不需要通过审核,而且,网络大量信息也难以一一管理,这给管理者造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四)网络道德感的缺失

关于种种造成网络虚假信息的原因,最根本的还是人类本身。一个人,如果有良好的道德感,能清楚的明白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那么,他就能监督好自己,不做害人利己甚至于害人不利己的事。在没有任何阻碍的网络环境中,这份道德感,显得更为重要。

三、如何面对网络上的信息

丰富的网络信息,是我们无穷的宝藏。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拥有的能力。

(一)加强辨别能力 头脑清晰地看待网络上的各种评说,是很有必要的。事情是真是假,我们要有一定认识能力。因此,要加强自我对事物真假的辨别能力。不要看到什么都相信,要客观地看待并进行正确的思考。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如微博、微信、贴吧、空间、群等,常常会见到他人转播的信息或舆论。这时,就很需要我们冷静,头脑清晰地分析信息的可靠性。

(二)不要盲目从众

从众心理使我们大多数时候都会产生的。当一个群体在某一观点上趋向于一致时,我们就会自觉地相信那是真的。即使自己本来有着与大群体不同的想法,也会因为大众的选择而开始怀疑接着否定自己的观点。然而,从众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就如微博上被大量人转发的看起来是传递正能量的信息,当你自认为是好心转发时,造成的并不是好的结果。

(三)遵守网络规则

和现实生活相同的是,网络也有相应的规则。规则的制定,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它维护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不恶意传播负面、虚假的信息是我们需要遵守的规则。恶意挑起是非,引起网络的不和谐也是我们绝对禁止的。我们应遵守规则,成为良好的网民。

四、如何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网络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人,相比于我们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圈更为复杂。为了有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我们该如何行动呢?这需要我们网民、媒体以及政府等一起去共同去建设。

作为网民,不随意宣播虚假负面的消息。同时,若发现不良信息,及时举报遏制,不可在一旁起哄,将事情扩大。成为知法懂法,正确使用法律的网民,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媒体是网络信息传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各媒体都应该重视新闻的真实性,给人们带来真实客观的报道,不可以因为自己的利益,刻意搬弄是非,制造和发表虚假的新闻。关于政府,政府应该是我们维护良好网络环境的强大力量。政府应加强力度,强力制止虚假信息的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健康良好网络环境的重要性,尽力行使我们应有的责任,以积极向上的姿态面对网络生活中的种种事情,我们一定会构建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第三篇:月相与断案3

月相与断案

周义钦/ 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

所谓月相,是人们在地球上所看到的因日地月运动而不断变化的月球发光面的形象,即月球圆缺的各种形状。正如“相”字从木从目,其构形源自伐木人对一颗树的上下左右端相,本义为不断地详细地观看。月相是自然现象之一,夜晚月相的位置及形状,往往能成为还原犯罪现场的关键证据。古今中外巧用月相断案的故事很多,现攫取其中一些典型的以供大家赏析。

1、用上弦月断案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总统,他年轻时当过律师,曾受理过一桩悬案,并由此而名声大振。那年,贫穷的农民阿姆斯特朗被人指控为谋财害命,当时身为律师的林肯查阅了有关案卷后,愿为被告辩护。法庭开庭审理时,被告不断喊冤,而原告证人福尔逊——一个游手好闲的地痞,却一口咬定自己目睹了罪犯作案。证词是这样的:

10月18日晚上11时1刻,我站在一个草堆后面,亲眼看到被告在草堆西边30米处的大树旁作案,因为月光正照在被告脸上,所以我看清了作案人的面目。听众席上有许多人面面相觑,为阿姆斯特朗捏了一把汗。这时,只见林肯从律师座位上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对着证人质询道:“你能肯定当时的时间和地点吗?”福尔逊回答:“完全可以肯定。”听了这句话后,林肯转身对着听众,提高嗓音说:“此案纯属诬告!证词是编造的。”接着,林肯说出一番道理,在场的人们开始沉默了一会,然后是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福尔逊窘得说不出话来,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结果,阿姆斯特朗无罪释放,福尔逊因作伪证,却成了阶下囚。

林肯说了些什么,而使阿姆斯特朗的冤案得以昭雪呢?原来他的辩护词与月相有关。

我们知道,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我们夜晚所看到的月亮是反射了太阳光的结果。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在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月相。在各种月相中,除了满月能整夜可见外,其余的可见时数皆不同,月亮愈圆,可见时愈长,月牙愈窄,可见时愈短。不同日期月相的月出月落时刻不同,且同一日期不同时刻月相在空中的位置也不同。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导致任何天体

南 的视运动方向都是东升西落的,其

满月 视运动速度为15°/小时;又因为月球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的缘故,其公转一周约为29.53日,这样导致每天某时刻的月相位置都要比上一天该时刻的月相位置偏东360°下弦月 上弦月 /29.53,约为12°,即每日月相从东 西 东方升起时要比上一天的迟50分钟左右。农历初一时,日、月基本图1 子夜月相变化图

该素材参考自九年制义务教育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律师林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小小分析家·林肯断案——月光可以作证”。上同升同落,分别在当地的黎明和黄昏;农历初二时,当太阳已西落,月球仍滞后于距西方地平线约12°角距离的天空中;至上弦月时,已偏东90°,约迟升6小时;满月时,偏东180°,约迟升12小时;下弦月时,偏东270°,约迟升18小时;直至下个朔望月的新月时,日、月又同升同落。根据月相的变化规律,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若以子夜时段为标准,如是上弦月,其应位于西方地平线附近,且正要下落;如是满月,其正高悬于南方天空;如是下弦月,则其位于东方地平线附近,且正在升起(如图1所示)。

明白了月相的奥秘后,我们就不能不为林肯的辩护词鼓掌和欢呼了。下面这番话就是林肯律师的辩护词:10月18日是阴历九月初七,那天的月相是上弦月,十一点一刻,月亮已快西沉,月光会从西边照过来。倘若被告面向西方,藏在大树东面草堆后的证人是无法看到作案人的面容的;倘若作案人面向证人,月光则照在作案人后脑勺上,证人又如何能看清30米外的作案者是谁呢(如图2所示)?博学多才的林肯依据月相原理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击中了证人的要害。最后,阿姆斯特朗被宣告无罪释放,福尔逊因作伪证,却成了阶下囚。

图2 林肯断案的场景示意

无独有偶,同样根据上弦月断案的故事还发生在中国。我国宋朝的宰相包拯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大公无私,断案如神,尤喜推理断案。在《少年包青天》电影中就描述了他根据月相巧断焚庙杀僧一案的故事。说的是包拯在秋试中获进士及第,被委任为肇庆知府,他在上任之前回乡省亲途中路经相国寺,顺道探望曾救过自己的展昭,却发现相国寺正办丧事——原来住持了然大师突然圆寂了!了然大师乃展昭之授业恩师,展昭悲愤莫名,包拯同情之,遂加以调查。了然大师是半夜被人谋杀的,当天的月相为农历的上弦月。调查结果,最大的疑凶竟是展昭的师兄圆觉。原来圆觉为争主持之位,遂动了杀机。于是,包拯传唤圆觉,问其案发当晚子夜时分在什么地方,圆觉答曰在寺院的东厢房对月饮酒。包拯厉声反驳道:半夜时月亮刚在西边落下,你在东厢房看什么月?据此揭穿了圆觉的谎言,从而揪出了真凶,伸张了正义。

2、用下弦月断案

该故事发生在英国。说的是一天晚上10点多,人们还未入睡,少年维特的父亲被人杀死在自家后院了。几天以后,警方根据调查情况,以及各种蛛丝马迹的提示,很多人证物证都指向了维特这个未成年的嫌疑犯。维特的继母,以及继母的哥哥——那个维特在法律上的舅舅都信誓旦旦地发誓说,她和他都亲眼看到,在那天晚上,维特用斧头在后院偷袭,杀死了他的父亲。因那晚的月光很明亮,刚好维特把脸转到了房子的这一边,所以他们确信完全看清了凶手的脸。带血的斧头,上面不仅有受害人的血,而且手柄上也有维特的指纹。几名邻居的证词也证明了少年维特的父子关系并不好,有矛盾。作案动机、时间、证人和证词,关键证据血斧头,构成了完美的证据链,都指向了维特的凶手身份。而少年维特却无法提供能为自己辩护的证据,他被警察的逮捕行动吓坏了,他的思维和逻辑已经失去了有效的运转,与法庭的指定辩护人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维特被判谋杀罪名成立的话,他将在成年后被执行死刑。人命关天,青年律师霍华德认识维特的生母,在听说了维特的困境之后特地赶了过来,要求作为维特的辩护人。霍华德核查了所有案件材料,精心为开庭做准备。等到开庭那一天,他却没有提供任何新的证人,也没有上呈任何新的证据,只在公文包里带了一本历书,还带了一本初中地理课本。法庭上,在检控官庭示了所有的证人证词和证据后,霍华德也像检控官一样确认了一遍维特继母和舅舅的证词,同样又特别重复问了一次目击作案的时间,以及月亮的亮光强度,也同样再次确认了他们的视力是正常水平。然后,霍华德打开地理课本,翻到关于下弦月的那一段,发言道:“尊敬的法官阁下,尊敬的陪审员,尊敬的检控官阁下,尊敬的各位先生们,我不得不遗憾的向大家指出两个骗子——控方的五号和六号证人,他们是两个彻头彻尾的骗子,因下弦月为我们做了证。”他把案发当晚所属的下弦月的出现时间复述了一下:下弦月半夜才会出现在天空中,而控方的两名证人所说的作案时间——晚上10点钟,根本就没有月亮在天空出现来提供照明,也根本看不到院子里是否有人在活动,更别提能清清楚楚的看到维特在杀人。霍华德以无罪推论的陈述,最终导致法庭宣布维特的无罪。维特回到了自己冰凉清冷的家里,因为他的继母和那位舅舅先生被收监了。那位舅舅只想让维特去坐牢,好让自己的年轻妹妹单独继承这丰厚的遗产。虽然此案的凶手未抓到,但霍华德因为这一逆天翻转的案子而名扬天下,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

3、用新月断案

这是一个探险破案故事,讲的是农历初三的凌晨路人发现在谷堆边有人遭到谋杀,经过警方的侦破发现这个死者是在初一的夜晚被害的,警察叫几个嫌疑人对案发当晚的天气和活动情况进行交代,其中一个嫌犯说案发时他正迎着明亮的月光走在回家的路上,没有作案的机会。聪明的警察当即断定这个嫌犯正是凶手,因为初一的月相是新月,月亮基本不可见,并不会出现如他所交代的迎着明亮的月光回家的现象。

新月无光,月黑风高,案件多发,这也正常。可嫌犯往往作案心虚,总想掩盖事实真相,反而弄巧成拙。如另有一嫁祸于人的故事,说的是尖峰山上有座庙叫无尘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叫了空师傅,有俩个徒弟,大和尚智渊和小和尚智深。

一次,老和尚了空师傅出一趟远门刚回来,只有大和尚智渊前来开门且急忙禀报:昨晚半夜醒来时到寺庙里查看,发现有一小偷从佛塔上爬下,借助月光发现竟是小和尚智深;他也看到了我,一脸的恐慌,匆忙往后山跑了,等我追过去时没转几个弯就不见了人影。我只能回来,爬上佛塔去看,藏于塔顶的舍利子不见了。请师傅责罚吧!都是弟子无能,让智深这小奸贼偷走了镇庙之宝。

“你清清楚楚在月光下看到了智深的脸,不会错?”了空师傅突然问道。“千真万确!弟子不敢有半句谎言。”智渊和尚镇定地说。了空师傅突然用手指着智渊大声说道:“孽徒,你偷了舍利子杀了人,还不知罪!” 智渊装作冤屈状。

了空师傅继续说道:“我离庙时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正是月圆之日,到今天刚好十七天,昨天应该是九月初一。根据月相,初一应该是无月亮的,所以你是不可能清清楚楚看清智深脸上的表情的。”

智渊一愣,嘴角颤抖再也说不出话来。

4、用满月断案

满月时彻夜光亮,理论上犯罪率应较低;但据有些研究机构宣称,月亮的圆缺变化可能会影响人类的行为,满月时谋杀和严重伤害案件反而会明显增加。话说在日本东北一个叫潮来的海边小镇,一条小河从西向东流过。一个月圆之夜,一桩谋杀案打破了小镇的平静。法医推算出案件应该发生在晚上12点左右,并且警方第二天很快就找到了嫌疑犯。刑警立即对他进行审问。

刑警问:“昨晚12点左右你在哪里?” 嫌犯说:“我在河边钓鱼啊。”

刑警问:“那么你是坐在哪边河岸钓鱼的呢?”

嫌犯说:“在南岸。昨夜是满月,河面上映出的月亮真好看。” 刑警说:“你说谎,这么说罪犯就是你。”

刑警一针见血地戳穿了这个嫌疑犯不在河岸的谎言。因满月时子夜时分月亮应位于南方天空,其倒影在河的南岸是无法看到的。

5、用其他月相断案

在一个重阳节的夜晚,我国一军事重地的资料被盗了,警方迅速出动,展开侦破,很快就抓住了犯罪嫌疑人小王。警方随即对他进行了审问。小王说,那天他和他的朋友在河边露营,黑暗中喝酒谈天到深夜,直到一轮残月升起,天色渐明,众人才散去。他喝多了酒,是由朋友张某送他回的家,回家后他又整整睡了一天,张某可以给他作证。警方又问了张某,张某说案发当时,小王确实不在现场。

可警察却不相信他们的谎言。因重阳是初九,理论上属凸月。农历初七、八的月相为上弦月,黄昏时即位于南方天空,然后继续由东向西移动。重阳节的凸月在黄昏时悬于东南天空,整个上半夜都应可见;而至于下半夜一轮残月从东方的升起,那是农历下旬才能发生的事。由此可见,杜撰的场景是代替不了事实的。

上述案例都是依据月相的出没规律来断案的。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月相作为一种常见的天象,其具有很强的发生发展规律。月相出现的时间、在天空的位置及形状,三者是高度统一的。利用夜晚见月情形及月光下的物象特征,用月相作证犯罪现场,往往成为断案的关键证据。常言说的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有些嫌犯在谎言被揭穿后不思悔改,还抱怨“都是月亮惹的祸”。殊不知:上天是长眼睛的,连月亮都会作证啊!正所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用月相作为还原案件现场的证据是课本知识的有效拓展,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月相的变化规律,使学习具有趣味性,更能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内在逻辑的判断能力。

第四篇:政治2009真题

2009

分析题:

1(1)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答案:所涉及的辩证法基本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反应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因果关系具有反复多样性。“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即同果异因。因果关系中还存在着同因异果和多因多果等复杂现象。华佗通过望色、诊脉,透过现象提示了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提示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和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现象,而本质则要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2)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何启示?

答案: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地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2、(1)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

答案: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回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956年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促使中国共产党回答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加以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来解决这种矛盾,提供了根本的理论依据。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 答案:邓小平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区分开来,找到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不相适应的根源在于体制,明确了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把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五篇:首相与责任内阁的权力

首相权力:

首相的职权虽然绝大部分没有法律正式规定,但根据惯例首相拥有非常广泛的权力。英国政治制度上首相的地位由宪法惯例产生,其权力也由宪法惯例决定。

根据宪法惯例,首相享有下述各种权力:1.代表政府向英王汇报全部情况。2.代表政府在议会中为政府的重大政策进行辩护。3.向英王提出任命内阁成员和其他部长名单,也可要求他们辞职或变更他们的职务。4.主持内阁会议,决定内阁议事日程。5.向英王推荐高级法官、主教和对某些其他官员的任命。6.决定各部职权的划分,决定部的成立、合并和废除。7.对各部业务进行总的指导,解决各部之间的争议。

8、内阁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因此首相有责任回答议会的质询,向议会报告政府的工作。但是,首相作为议会多数党领袖能操纵议会,并且有权建议英王解散议会,宣布重新大选。1742年沃波尔内阁因失去议会支持而集体辞职,由此开创了组阁政党必须在议会中占多数并集体负责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内阁因得不到下院支持而提请国王解散下院,并提前大选,获胜后继续组阁,这一作法也成为惯例。实际上,英国首相的权利比美国总统的权利都大。美国总统对内阁人员只有提名权,而英国首相有任命权。

内阁权力分配:内阁既参与立法,又负责行政,实际控制着下院立法程序,控制着下院及其决策权,宣布提前大选权等,实际上使议会和君主都从属于自己,从而操控着立法权。首相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宪法赋予首相(或总理)的权力大小也不尽相同。对提交议会讨论的政策作出最后的决定。按照议会规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议会与内阁的关系是:最高的立法机关议会产生内阁,阁员大都由议员兼任,内阁必须集体对议会负责,因此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首相、内阁和政府的产生与组成的法定程序:英王任命首相→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英王批准后内阁和政府便告组成。在英国内阁制中,首相一身二任(政府首脑和多数党领袖)是掌握国家实权的关键人物,但是以首相为首的内阁和政府都必须接受议会的监督,如首相有义务向议会报告工作,有责任回答议员的质询。内阁首脑拥有决定性发言权:是政府首脑,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拥有大臣与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的主持权,政策决策权)。内阁大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制与首相相辅相成,内阁首脑(首相或者总理)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领袖。

内阁成员组成:

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

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元首颁布法律、法令和发布文告时,都必须由首相或有关阁员副署。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须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

内阁的成员由内阁的首脑从与其政见相近的议员中挑选,或由参加内阁的各党派协调分配名额产生,然后提请国家元首任命。内阁主要作用:

政府中的高级大臣组成的英国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既操纵立法,又管理行政,被看作是对“国家行政的最高控制”,“政府的主要工具”以及“大多数立法和行政主动性的来源”,总之,它是国家的行政之巅。它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是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包括内政、外交、防务、教育、科研等各项决策。

第二,控制立法。现代社会中由于立法量的增加及其复杂化,议员个人既无设备又缺乏全面的知识和足够的信息来准备复杂的议案,导致政府逐渐加强对立法的控制,政府提出公议案,这种议案都是由内阁提交下院通过的。而且在准备议案中,内阁委员会越来越多的参与其中,即先由内阁列出议案原则,再由他组织有关大臣、文官、专家等一起磋商议案细节,然后交内阁审定。最后提交下院通过。

第三,作为政党的领导。首相是执政党领袖,内阁大臣都是由执政党领导组成的。内阁除了对国家、政府进行行政上的领导外,同时也对其政党行使着领导权。如讨论决定党的方针政策,竞选宣言等,在下院和公众中,为其党的政策、行动进行宣传,解释和辩护等。

解析与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

下载后真相与政治的未来(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后真相与政治的未来(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5专升本政治真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第1题单选 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的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反映论和先验论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第2题......

    2018考研政治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

    断相与相序保护电路

    断相与相序保护电路电子综合目前在工厂的低压配电装置中,大量使用电动机和大功率三相设备的保护装置,这些装置通常仅具有电流和短路等电流保护继电器。以前多种书籍和杂志都刊......

    如何分析中国未来政治走向

    如何分析中国未来政治走向 有一句话我始终是拍相信的,几乎当成真理:只有深刻了解历史的人,方能了解现在,只有了解历史和现在的人,才能准确判断未来。我们不妨按此思路,分析一下中......

    乡镇精准扶贫真相与反思来自基层扶贫工作执行者的心声!5篇

    乡镇精准扶贫真相与反思——来自基层扶贫工作执行者的心声! 【大农微语】“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大农当时看完新闻后的第一反应:“这......

    18政治考研真题

    2018年考研政治试题与答案解析(完整版) ——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 一、单项选样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

    2014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新东方在线:http://www.xiexiebang.com 2014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新东方在线 2014考研于1月4日开始,新东方在线网络课堂考研辅导团队力邀名师第一时间对真题进行深度解析,以下是......

    2014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

    2014年考研真题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爱迪生在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