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江苏教师.2011.10
教改前沿
浅析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李 妍
()赣州市黄金中学,江西 赣州 34100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单纯注重传授知识的方法。探究式教学是 摘 要: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新型教学方式,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A 文献标识码: 在我们众多数学老师心目中,实施多年的概念、定 众所周知,理—例题—练习—作业的数学课教学过程一直被认为是最为行 之有效的教学程序,并且在实践中也起 着很重要的作用。不 过,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这一模式缺乏对学生探究意识、习惯 和 能 力 的培养。也就是说,如果在上述的几个环节中渗透或实施探究教 学,那效果也就会更上一层楼。而且这也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 》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 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 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 „„引导学生质疑、。同发展,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数学课堂的探究式教 学,是 指 在 我 们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主 动 地 观 察、发 现 问 题,提 出 质 疑、假 设 或 猜 想,通 过 分 析、思考、表达与交流、批判、反思等活动,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并 获得数学思维和解决 问 题 的 能 力。这些探究活动 体 现 和 贯 穿 于 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
首先,借助数学定理、公式的教学,培养探究意识。在我们现今使用的新版数学教材中,相 当 部 分 定 理、公 式 的 出现都被设计成探究性 的 问 题:如多边形的内角 和 定 理、平移 的 特征等。这是因为学生完全能够胜任这些定理的发现工作,所以 只要我们把握好编者意 图,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把 一 些 学 生 运 用已有的知识、方法能够解决的定理留给他们自己去探索,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教学达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更好地培养 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为例:在已知三角形内 角和为1的基础上,如何得到其他多边形的内角和呢?假若我 80°们放手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我想他们能相当顺利地找到 应 对 方法。
其次,引导学生质疑,进行合理探究。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提出问题要 比 发 现 问 题、解 决 问 题 更 难得多。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开 展质疑,进行合理探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教学平行四边 形 性 质 时,我们可以让学 生 事 先 准 备 两 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平行 四 边 形,将它们叠放在一起,设 对 角 线 的 交点为 用大头针将点 O 固定,把上面的平行四边 形 绕 点 按 O,O 逆时针方向旋转 1,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 80°自尝试,发现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通 过 操 作,学 生 体 会 到 上 下两个平行四边形能够 完 全 重 合,由 此,可 以 得 到平行 四 边 形 是 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两条对角线 的 交 点。两 组 对 边 相 等,两组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教学时注意到了这些性质都不 是通过论证得出的,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利 用 前 面 所 学 的 中心对称性得出,把旧知识转化为新知识。如果疑难仍得不到解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0-029-01
决,老师再适时加以点拨,释疑解难,给以明确的解答。
再次,通过习题教学,培养探究习惯。
数学教材中每一节教学内容都附 有大量的例题和练习。对 于这些例题和练习,通常我们都是按部就班,先讲解例题,然后进 行系列练习,以获得巩 固。但如果我们对 此能精心设计一下,比 如变化为一题多解、一题 多 变,那能成为培养学生 探 究习惯 的 好 题材。
:例如:已知:在△ABC 中,D、E 分别是AC、AB 上的点,BD、交 于 求 证 等 腰 三 CE O,BD= ∠ACE,BD=CE,BC 为 ∠E△A角形。
对于这道题,首先,我们可以鼓励和要求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培养他们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分析和求 解 的 能 力。其 次,我 们 可 以将此题来个脱胎换骨,改编成如下一个问题:
中,的 点,于O,给 △ABC D、E 分别是 AC、AB 上 BD、CE 交 出如下四 个 条 件:BD= CE ② EO= DO ③BE ① ∠E∠D∠B∠C 上 述 四 个 条 件 中,哪 两 个条件可以判定出 =CD ④OB=OC,为等腰三角形。△ABC 最后,我们还可以由学生们自己列 举 条 件,看看还有哪些条 件的组合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当然这一层次的练习,难度高的 多了,不能适用于全体学生。
最后,适当布置探究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布置作 业、是为了复习旧知,巩 固 新 知,培 养 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 发 现 的 能 力。而能力是在解 决 实 际 问 题 的 过程中形成的,学生不亲自动手解决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 题,是无法提高探究能 力 的。因 此,在 知 识 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之后,布置一些贴近教材内容、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的、有一定难度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去探究它的解决 方 法,探 究 它 的 各种变式和引申,这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颇有裨益。例如,在学生学习了立体图形的相 关 内 容 后,布 置 下 面 的 问 题作为作业。如为了美化校园、学校准备在一块长方形空地上分 别种植四种不同的花草、现将这块空地按下列要求分成四块:()1分割后的整个图形是 轴 对 称 图 形.()四块图形的形状相同;(23)四块图形的面积相等.请按上述要求分别是画出4种以上的分割 方法。这些题目没有规 定 性 的 要 求,学 生 可以进行丰富的想象,充分展示几何图形的应用。
总的说来,实施探究式教学能改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 被 动 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启 发他们对新知识、新 方 法的发现和探究,亲身体验研究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这能促使他 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 29 —
第二篇: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论文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与研究杂染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以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在谈到数学教育时指出:“我坚信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希望作为教师,无论在讲台上,在讨论班里,还是在我们写的书或文章里,要反复强调这一点,要训练学生成为比我们更强的问题提出者和问题解决者。”创设问题有下列两点要求:
﹙1﹚创设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乐意接受问题的挑战。
﹙2﹚创设的问题具有障碍性。“障碍”是导致问题有价值的根本原因,哪怕学生在越过障碍时遇到困难,教师应是学生越过障碍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实验探究。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三、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四、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
1、交流自学成果。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2、合作学习,探究疑难。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讨论中,教师要做到:
(1)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
(2)要发现多种结论,特别注意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变教案为学案;
(3)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及时发现优点,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激发表现欲,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五、课后留创新作业,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留因材施教的作业。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2、留课外自学的作业。课外自学的作业,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留想象的作业。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本中可延伸、可拓展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到教学相长。
第三篇: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红河州泸西县中枢镇初级中学 马一高
内容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究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国家教育部最近公布的物理、地理、生物等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几乎都将探究教学置于突出地位。探究教学“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本文结合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对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教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关键词:探究教学 创设 经历 评估交流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在情景中设置有思考价值、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提出新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例如在讲“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一节时,创设探索情景:据报载:“一乘客往高速行驶的列车外投掷杂物,结果击中一铁路工人,使其当场昏迷,一个小小馒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学生在这一新奇的情境中,必然会对本节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经历知识形成过程,重视实验探究
物理教学实质上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过程。任何一个概念、定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实验、体验、揣摩、模拟这个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进行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时,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先提出问题,由牛顿观察到苹果落地,联想到月亮为何不会落地?思考如果在高山顶上把苹果高速抛出,苹果会落地吗?然后探究新知:由行星的运动规律,猜想太阳对行星的吸引作用,再进一步探究吸引作用的本质规律,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行星对卫星的吸引、太阳对行星的吸引,它们的吸引力都是本质相同、规律也相同的力,再推广到万有引力定律,最后通过卡文迪许扭秤实验进行验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追根溯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来龙去脉清楚,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过程教学,学生不只是获得一些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获得探索科学的方法。
三、自制教具,优化探究过程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个物理实验就是一个完整的物理情景,让学生亲眼看一些物理现象,亲手做一些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来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但往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限于地区差异,各学校教学资源的配备不尽如人意,不是器材本身太小,就是太老,很难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所授知识的特点,创造性的自制一些低成本,但却明显、直观的教具来充实物理课堂。也可鼓励学生利用手头的一些器材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对设计的方案加以引导、评估,体现了学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惯性知识时,做小车实验时,有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一反常规,没有按课本上的实验探究,而是别出心裁地采用一根弹簧来代替车上的木块,当小车忽然启动或停止时,可以更清楚的观察到物体的运动情况,使实验现象更为明显,更生动有趣。
在学习声现象时,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在从家里带来的小鼓上放上了一些纸做的小人,当敲击时,小人就会翩翩起舞。当学生走上讲台,向大家演示这一系列生动活泼的小实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其它同学的创造热情,纷纷加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使探究过程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学习方式,一系列新颖、独到的小实验被带入到课堂中来。
四、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凸显探究 多媒体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在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利用将实验探究过程不断重放或定位,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同时多媒体课件也可列举出大量生动的实例、图片,让学生感到学习是有趣的,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特别在有些生涩的物理实验中,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熔化和凝固》一节的教学中,在做晶体熔化规律实验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晶体的熔化规律往往很难通过实验得出,而学生限于当前的知识经验,很难理解,此时,我们就提倡实验演示为辅,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了晶体熔化的具体过程,生动地展现出了晶体熔化时状态变化的特点,温度的变化规律,最终总结出晶体熔化规律,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五、评估交流,总结反思,发展探究
评估交流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反思,哪些问题弄懂了,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操作中有没有失误,设计合不合理,测量结果是否可靠……。让学生有意识地“自我评估”,学会自我发现,及时总结,及时调整,先讨论,再交流,课后将心得体会写下来,例如在做“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有同学提出:①测量过程中,改变电池的节数改变电压,如果电路闭合时间太长,测量会有误差,可能是由于电阻发热引起的;②过程中应更换定值电阻反复实验,至少测量三组以上;③前面学习了滑动变阻器和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在利用滑动变阻调节电压时,应尽量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变化(如1V、2V、3V……),这样分析处理数据时方便些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的智慧所在,学生的点滴闪光点。教师做好课堂记录,记录学生的成长和变化,在适当的时候公开表扬或私下沟通,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在整个探究教学中,评价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环节。其实,当学生一走进实验室,作为教师,就应该留心观察,主要是去发现学生好的、积极的、新奇的、独特的表现,评价要及时。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应该对他们参与物理学习的欲望和参与状况进行积极的评价,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的选取与组织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要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知识的教育、观念的培养、能力的训练既要为学生近期的学习打下基础,还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和终身教育。教学设计要在组织知识、选择方法、设计问题、设计实验、研究学生活动等方面下功夫。要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不应该简单回顾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理解,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而应该是引导学生从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直观感觉的理解→伽利略对运动和力的粗略描述→笛卡尔对运动描述的进一步升华→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这样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科学规律的得出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正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只要我们加强学习、研究,努力实践,认真总结,让科学探究贯穿于物理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就能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四篇:浅谈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浅谈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
摘要:探究式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W质量。所以,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简要分析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积极作用,指出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方式,以期能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探究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085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围绕教学内容,自主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初中数学教师主要依靠教材内容,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导致探究范围狭窄、探究资源不足,所以,在实行新课改的形势下,借助信息技术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拓宽探究范围,补充探究资源,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信息技术对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积极作用
1.丰富初中数学的探究资源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拓宽教学空间,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整理有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借鉴、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辅助教学活动,以创建良好的数学学习根据,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拓宽初中数学的探究渠道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给人们的沟通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在群里公布学习任务,探讨数学问题,以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发布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分享,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3.借助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
在运用信息技术之前,许多初中数学教师主要依靠教材内容,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学习范围狭窄、探究兴趣不高,而借助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迅捷性,合理补充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探究空间,可以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在以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讲解教材内容,不能逐一指导学生,而学生只能依靠教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笔记复习教学内容,使得学习效率较低,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优盘等工具,复制、记录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在课下进行学习、复习,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方式
1.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探究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以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许多初中数学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工具有限,难以直观、具体地展现教学内容,使教学效率低下,所以,在信息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造合适的探究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分析、探究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和圆相关的位置关系》时,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圆和点、线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仔细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问题的设计,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数学水平,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探究氛围,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解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方式时,初中数学计算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利用拼图软件随意拼凑出不同的图形,然后利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3.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共同学习数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反比例函数的图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反比例函数的象限、对称轴、最值问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4.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初中生处于成长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较强,而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味采用灌输式的模式,传授数学知识,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一些经典的题目,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讲解一下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把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拓宽教学渠道,丰富教学资源,努力构建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玉凤.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刍探[J].理科考试研究,2015(16).(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市容县杨村第二中学 537500)
第五篇: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广元市利州区嘉陵一中 赵勇
摘要:关于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新课程已经指明了教育方向,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如何转换角色、探究式教学的意义等本文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阐明方法和策略。
关键字:探究课 “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 问题和策略 物理实验和实践 教师与学生角色 教育人性化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探究式”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最后练”的传统模式,把问题的提出、模式的建立、猜想的预见、假设的论证、结论的应用提升为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在知、情、能三个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但是要在平时课堂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还是有很多难点。探究式教学过程的问题和策略、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教师和学生角色和让教育回归人性方面很值得我们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以自己的教学经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探究式教学”过程的问题和策略
探究式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与科学探究有所不同。科学探究中,探究者并不知自己的探究结果会是怎样的,而探究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是有着明确探究结果的,虽然这些结果学生并不知晓。如果没有达到这些探究结果,探究教学是不成功的。科学探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远比探究教学的情境复杂,无关变量特别多,而探究教学中的问题情境一般是无关变量较少。大多数科学探究活动都以结论的得出而告终,1 而探究教学中这一过程并未完结,还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挖掘教育的价值。探究教学的实质是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方式,一般的程序应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1.提出问题的策略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点
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下面探究环节。要将学生引入他们认为值得探究问题中,教师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必须问在学生有疑之处。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采取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在教学策略上我们可以称它为变换提出问题角度的策略。如:“光的传播”一节课,教材上这样提出问题的:“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教师如果按照教材上的问题原封不动地提出,可以想像,学生面对一个他早已熟悉的问题,猜想和假设会很快趋向一致,探究兴趣当然也就降低很多。教师若变换提问的角度,提出“大家都知道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哪里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这样的问题是学生不熟悉,很快会引起他们的注意。采取魔术表演引入探究,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提问,教师的教学策略就是要实施应具有使问题开放的引导语。如:你想知道什么?你发现了什么?等。如,在“探究熔化与凝固的条件”一节课,教师采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学设计。教师首先给出了一春暖花开时节,冰冻河水开始熔化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这自然现象是物质有固态变为液态的变化过程。接下来,教师问:“关于冰化成水,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接下来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教师将他们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2.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的策略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来实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遇到的不同问题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当学生提不出假设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假设的策略;当学生假设过于发散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从个人假设转化到团体的共同假设的策略;当学生的假设不能继续深入时,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角度提问的策略。例如,探究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很难想到材料弹性因素,教师就可以从生活经验入手,从各种利用弹性势能的事实中,找出材料因素。
3.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的策略
交流探究结果是探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而且又极为重要的一环。让学生交流探究结果也可以为其他人提供问题、检验实证材料、找出错误的推理、发现实证资料所不能证明的观点,以及根据同一观察资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释的机会。交流结果能够引入新问题,也能加强实证资料与已有学科知识,以及学生提出的解释之间的联系。交流结果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交流中遇到的困难,提高表达能力,并加深对科学论证方法的认识。探究教学中的交流与科学研究中的交流不同,不要求术语精确,形式规范。它可以形式多样,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教师可以按照课标对交流环节能力的要求,由低向高循序渐进的要求学生。给学生创造交流合作机会的策略。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各种方式的交流合作十分重要,许多工作不可能由单独的个人完成。因此,合作意识是现代人的一种必要的品质。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1)听辨的技能: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分析,判断,同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2)表达的技能: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3 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3)交流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4)合作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让学生不光学习到科学家们发明的科学知识,更要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探究学习”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与“探究教学”对应,应该有“探究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要重视能力的培养,从学习的各个环节入手,“以生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步教授。“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主要应用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探究学习”强调教师的任务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受到“探究学习”思想的启发,本人根据教学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了有关“探究学习”的研究,主要做法如下:
1.从物理实验入手
通过实验这一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总是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教师通过对教学各个环节巧妙安排,给学生以最大化的动手实验空间,可以是一两个取材简单、趣味的小实验,也可以是教师或师生共同事先准备好的较为复杂的实验,不论实验是否成功,只要学生能自己动手,教师就能从中获得教授关键概念的机会,就能从课程一开始就使学生置身于奇妙的物理世界当中,紧紧抓住学生,从而体现“探究学习”的主要过程和方法,以“空间”换“时间”,使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4 例如大气压强的概念对初中学生是十分抽象的,我们可以由日常生活的吸附于光滑物体上的皮碗儿,再引入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样同学们会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在串、并联电路中,对于总电压和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的关系,没有实验的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直观很多而且容易了解记忆。“探究学习”使学生有了极大的自主和兴趣,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比如设计几个小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让同学们合作或靠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让学生在室外测量正常行走、竞走和跑步时的平均速度,使其充分理解、明确讲平均速度的时候,应该是运动物体在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所以,我认为“探究学习”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
2.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和多样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要想学好物理,必须先打好数学基础。物理过程的描述很大一部分要通过数学计算和推导来实现,所以要想使“探究学习”顺利进行,则必须要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是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物理思维方法的重点,从“探究学习”的角度上来说,教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规律的推导、推理当中,让学生不但能推导验证物理规律的正确性,而且从中体会物理学家研究物理规律的艰辛。从而使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扎实牢固,为以后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所以,我认为“探究学习”的第二个特点是“加强数学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必要的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物理过程直观化、交互化,体现 5 探究学习手段的现代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网络,访问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获得最新的教育理念、最新的教学方法、最新的学习方法、最有用的教育教学资料。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可以将适合学生学习、教师授课的素材组织建立学科网站,利用其交互性提供诸如:教学重点难点、同步练习、单元测试、科技活动案例、物理学习论坛等栏目,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从不同方面获得对自己有益的知识,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受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彻底贯彻;可以利用其效率高、容量大、高速度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更新,教学效果的反馈、校正。作为一名身处新世纪的物理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努力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信息技术方面不断学习、探究,从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用好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这一现代教育工具。
4.在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培养积极学习,探索物理学奥妙的个性品格
“探究学习”第四个特点是“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这种探究态度和积极性,只能在自主地抓取自然事物、现象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这种个性的品格或积极的态度,在我国学者来看,属于外智力因素,在西方学者看来,属于情感目标范畴。外智力因素对认知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某一方面可以说是兴趣,“兴趣能使学生努力求知,勤奋钻研,乐而不倦,专心致志地学习。情感目标的达成,离不开认知学习,即在自主地抓住自然事物、现象的探究活动中才能形成。所以情感目标的达成要从认知学习开始。离开这一点、6 谈什么学科态度的培养都是一句空话。为此,教者要提高教学质量,唤起学生希望的火花和自信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培养情感目标的良好起点。
三、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从“主导者”到“主持人”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以主导者的身份,以知识的先知者的姿态,向学生传授知识,要求学生跟着教师思路直接接受已有的知识。教师的“主导”使得学生受到的控制太多了,他们不得不跟着教师一起走,尽管这些东西自己可能不一定需要。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化为教学的主持人,成为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资源的供给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探究式教学的课堂实施一个人要使现有的知识成为他自己的知识,他必须亲自从事“发现的行动”,学生就是“发现者”。
1.从“主导者”到“主持人”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是以主导者的身份,以知识的先知者的姿态,向学生传授知识,要求学生跟着教师思路直接接受已有的知识。教师的“主导”使得学生受到的控制太多了,他们不得不跟着教师一起走,尽管这些东西自己可能不一定需要。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化为教学的主持人,成为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资源的供给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2.从“确定者”到“预定者”
教师的作用由学习的步骤、目标和程序的“确定者”,转化为学习目标和程序的“预定者”。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必确定学生在某一个研究活动中应该得到什么,学生的研究目的由学生自己确定。另一方面,学习的程序不再由教师确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学习的步骤。他们可以增加自己所需的步骤,也可以省略不需要的步骤。
3.从“反馈者”到“评价者”
在探究式教学理念中,教师将由传统的考试结果的反馈者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转变。教师不再是检测成绩的提供和分析者,而是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估量和建议;不单纯是“考试者”“试卷讲改人”和“裁判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协助者”。要具备正确的学生观,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看成学生的良师,更要把自己作为学生的益友和伙伴,这样才能为探究式教学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只有老师率先破除师道尊严,走下讲台,深入学生,放下架子虚心听取学生意见,才能使学生具有课堂主人意识,创建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4.学生由“听众”“观众”变为“发现者”
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承认并信任学生中潜藏着的极大的智慧和才干,只要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只要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自由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好习惯,学生研究自己找到的材料要比研究教师提供给他们的材料更来劲,更感兴趣。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前准备的材料,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程度,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发现”是学生人生道路上必须的能力。
四、在探究过程中让教育回归人性本质
因为探究课提供了一个自由和广阔的舞台,可以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飞翔,探讨的内容可能涉及社会、生活、科学前沿、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能充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协作的能力,特别对后进生提高有非常大帮助,因为求实是学习物理的生命,所用的探究过程都以事实和实验为前提,还有探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鼓励、协作、肯定、分享等都使得教育显示出人性和爱的光芒。
1.探究活动必须过程与结果并重
“探究活动中,探究过程比探究结果更重要”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探究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是踊跃的发现者,设计的思想者,成功的享受者。细化探究的过程,有利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成功的自豪。例如,很多后进生不能精确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且探究出想要的结果,但是他们在探究各个环节中表现出来的任何好的表现老师都应该及时发现,并且展示和鼓励,这对后进生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2.探究活动应经历适度的挫折与失败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的精神与价值的基础。即使学生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但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探究过程的挫折、错误、弯路乃至失败,对学生虽然有教育价值,但在多数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从而让探究在经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这样的老师学生最受学生欢迎和爱戴,让教学变成也能满足情感要求的有效平台。
3.探究活动必须全员参与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要留心学生的行为,防止部分优秀学生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让每个学生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个学生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还要考虑利用其它时机给予他们适合其水平和需要的探究任务。最终实现所有学生的探究能力都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长进。
上述因素都体现出平等,公平,人性的教育本质,同时对于学生思维习惯、认知习惯甚至生活习惯和评判事物的价值观方面都会有深远影响。
总之,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燃孩子们心灵的智慧火花。9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探究能力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所创见,有所发现。长此以往,必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更深远的是,教师鼓励学生将探究课题实际运用到生产生活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大胆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科学的愿望。作为老师要勇于承担教育本质传承的重任,在学习和探究中体现真理和人性化才是对人类的首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启权《现代教学论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夏正江、梅珍兰《对研究性课程内涵的一种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席日晶《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思考》,新课程研究。
[5]廖伯琴《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