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期末总结宝典

时间:2019-05-12 23:2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概期末总结宝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概期末总结宝典》。

第一篇:毛概期末总结宝典

1.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

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是学习理论的基础。大学生缺乏实践经 验,对理论的学习是不利的,而且,只是掌握所谓的理论,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学习过程中要重视社会实践,多留心生活,将理论与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学习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我们可以观察自己身边的种种,询问老一辈他们的衣食住行的变化等感受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巨大意义。

2、学会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学习。在学习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过程中,一是要学习原著与阅读教材相结合。《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强的课程,有很多我们看似“枯燥无味”的理论。但是通过研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袖的著作和文章,感受一代代中国领导人的智慧风采,才能进行全面的了解,深化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二是学习理论与了解历史相结合。一切的理论都来自于实践,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三是学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比如云课堂,QQ群等,里面有大量的课外资料我们可以阅读。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及时询问。参考答案:对于学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门课,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而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端正学习态度。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但我相信只要找到巧妙的方式,就会有所收获。

2.回归课本,不能忽视教材。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内容,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实事求是,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认真学习云课堂上的课件和资料,利用好共享资源,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题目,独立思考的同时也积极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

5.重视社会实践,适时进行必要的社会考察,为学习奠定实践基础。我们应该在学习时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计划地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来践行课本知识。

6.适当的课外阅读。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教材,应该通过对其他课外读物的学习,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

2、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老师参考:

一、从教学目标上看,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意义重大:(1)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2)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3)学习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的革命风范和崇高品格、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4)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从学习目的上看(见导论二教案),(1)从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角度:(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需要),(2)从培养接班人的角度:(培养接班人的需要),(3)国际政治斗争的需要,(4)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精英,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培养政治信仰、爱国热情、民族尊严。当代大学生是当代杰出青年的集合,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必须具有反和平演变的能力,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旗帜(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的灵魂工程,关系着党的未来、祖国的未来、人民的未来。

三、从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上看,从广义上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会主义理论体系意义重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学习中:

1、它能够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年将要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建立自己的家庭,许多纷繁复杂的事情需要自己思考、分析和处理。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和总结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的方法论,对于从事各种活动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它实事求是的精髓会让大学生学会正确的理论思维方法和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观念。特别是对于师范生来讲,承担起祖国未来的教育重任,应更加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3、让国家继续蓬勃发展,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活力。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

作为国家的希望,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掌握唯物主义,了解辩证法,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知道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一层不变的教条,而是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它需要我们在学习之后,联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索,着眼于在实践中探索,注入其新的活力进而得到发展。

3、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的理解(书P3)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历史,这是有马克思主义蕴含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既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又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主要包括:

(1)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实践性则是它最显著的特征。作为“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其真理性、价值和力量不仅在于它来源于实践,能够经受实践的考验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而且在于它服务于实践。因为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合适中国的发展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中国实际,融合了民族文化、体现了民族特色。同时,也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易于中国大众理解和接受。

(2)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离不开它的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行动根据,而这些事实总是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动。同时,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也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另一方面也也是优秀的历史传统在新的条件下得以传承。

4、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老师解析:(1)从历史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两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即为明证。

(2)从现实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则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大家可从中国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临的特殊国情和特定实践任务出发加以展开分析。

(3)从理论角度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大家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加以论证。答案:(1)它具有其历史依据,即是对中国历史教训的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在中国的开创与不断推进,绝不是偶然的,它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历史阶段都与当时的中国国情相结合,引导中国人民走出困境,并取得发展壮大。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以我们坚信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团结一致,为实现共产主义不断奋斗。

(2)它具有现实依据,即是中国现实问题解决的客观需要。21世纪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时期,特别是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因而,始终坚持与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成文一件历史重任。

(3)它具有理论依据,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的需求。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他们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实践,大胆突破和扬弃了其中的某些具体论断而形成的新的历史性飞跃,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性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其一是毛泽东思想,其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两大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一方面,它们一脉相承在于

有共同的“根”——马克思主义,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根结出的理论果实。另一方面,这几大理论成果又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一点也是一致的,一脉相承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又是与时俱进的关系。从两大理论成果产生的时代背

景及其形成的实践基础来看,它们是与时俱进的。从两大理论成果的内容来看,它们都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为解决新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讲了前人没有说的新话。从两大理论成果的历史意义和创造主体来看,也是与时俱进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首先,这两大理论成果是有统一 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的,而实事求是是这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其次,它们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6.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内涵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第一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它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同时,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创造性的发展。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 结。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毛泽东思想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所以说,一方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是毛泽东思想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

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其次,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在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都直接或间接地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他们或者补充、丰富、发展了毛泽东著作中的某些观点,或者对毛泽东的观点做出精辟阐述,或者运用毛泽东的观点去发现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所以,经过他们共同的努力使马泽东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先导。

7.怎样理解毛泽东的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两个概念应属于交叉关系。具体来说,毛泽东个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思考只有经过实践验证是正确的部分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要分清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的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其中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二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8.科学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所谓科学的评价就是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

首先,我认为毛泽东是一个政治伟人。他的一生联系着中国从求解放走向求富强的两个时期。他的前半生联系着以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为代表的仁人志士未竟的事业,领导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和解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挽救了中华民族,建立了新中国;后半生努力探索和开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经验和教训启迪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开始新的崛起。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的许多丰硕成果,得益于毛泽东的奠基工作;今天的许多大政方针,都能从他那里找到源头和火花。同样,在品行方面,毛泽东有着伟人的风范。他克制自己的欲望,两袖清风、勤俭朴实,对生死有着超然的态度。同样,他有着大禹的献身精神,为了中国革命毛泽东离家三十二年没有回过韶山。他终生过着俭朴的生活,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毛泽东坚持不吃肉,身上浮肿。解放后,毛泽东曾经十年没做衣服,一件睡衣七十三个补丁。他艰苦朴素,思想博大深邃、胸怀坦荡宽广,文韬武略、领导艺术高超,心系人民群众、终生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毛泽东晚年犯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但也有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对于毛泽东思想,我们应该将毛泽东思想与他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分开来。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一生中正确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不但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是应该是中国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老师答案:科学地评价毛泽东: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毛泽东的功绩: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具体有:

一是缔造了一个新中国。

二是开辟了两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斗争道路、有中国特色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道路)

三是创造了战争史上的至少是两大奇迹。(遵义会议后的红军长征、解放战争时期的转战陕北)

四是铸造了光耀世界的三度辉煌业绩(抗日战争时期的辉煌、解放战争时期的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头八年的辉煌)

毛泽东的历史功绩:简单讲有 5 点 ·1.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

·2.创立和发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3.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5.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错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主要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具体参见教材 P15倒数第二段-P16第一段)。

2.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大家可以从历史地位方面进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具体参见教材 P14-15)+自己上面的回答。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1、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何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其原因: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它们都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它们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们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它们都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们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们所处的时代主题都是和平与发展;它们所面临的任务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之间随着时代发展存在递进关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将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映照于时代背景之中,探索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经验总结与理论创新的集体智慧结晶。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原生形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承启部分;而科学发展观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时具有生成意义上的并列关系。邓小平理论重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但是也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及“发展才是硬道理”,回答了党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但也提出了“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对社会主义问题和发展见解。科学发展观重点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回答了社会主义和党的问题。3.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

继承和发展,具有同源性。在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它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在理论的目标定位上,坚持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理论的基本立足点,都以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为基点。参考答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被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因为:

1、思想路线:它们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理论品质:它们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时代主题:它们所处的时代主题都是和平与发展;

4、理论主题:它们都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

5、思想指导:它们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6、立论基础:它们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

7、面临任务:它们所面临的任务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8、内在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阶段性和系统性的内在统一;

9、独特贡献:它们都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新鲜经验,注重探讨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方面都作出了各自的独特贡献;

10、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们都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9、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2、有人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只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一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包含了四个方面。

1.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理论体系与崇高价值体系的统一。

2.历史根据:对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历史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1)对我国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2)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3)对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汲取和借鉴。

3.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是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它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4.时代背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不同。新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东西方两种社会制度斗争的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中心课题。基于此,邓小平作出了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这一概括对于我们党正确认识国际形势,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这个观点是不全面的,应该由以上四个部分构成。

10、主题:邓小平理论产生的主观条件无庸置疑,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那么,邓小平身上所具备的哪些气质或性格特征,有益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推进?通过对这位伟人的了解,对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有何启发?在这一主题下,请大家畅谈对邓小平这位历史伟人的印象和看法。

1、邓小平人格特征: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无私无畏的革命胆略、光明磊落的做人准则、不计恩怨的博大胸怀、高风亮节的领袖风范等等。

2、邓小平人格特征对创立邓小平理论的意义:邓小平作为一代伟人,之所以创造出改变和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光辉业绩和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生涯密切相关,更与他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私无畏的品德、坚忍不拔的意志、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及历史的观点和世界的视野密切相联。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邓论。

3、启示:这些经历对塑造这位中国历史十字路口的引路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反观当代大学生,许多时候也正是缺少了这样一类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带来的磨砺,从而普遍缺少坚韧的意志和民族使命感、责任感”。

还有同学总结道:“永远怀着对光明的期盼,让他挺过三起三落,以及那些不断磕碰的日子;果断勇敢,敢做敢当,让他能够在复出之后,快刀斩乱麻,砸掉权威招牌;超乎常人的格局眼光,让他能提出最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手段,发展蓝图;而仰望星空之后的脚踏实地,让这些蓝图能够真正一步步实现——这一切都是我们最最需要的品质。”

11、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其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其本质要求是:解放思想。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着的事实即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2、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理论来源于实践, 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使之马克思主义化,以中国自己独创性的理论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3、在实践中是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客观真理,正是因为它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4、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即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面目认识它,包括它的现象、本质及其规律)和“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样两层含义。

5、解放思想,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中解放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6、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紧跟时代的步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把握规律性,即更加符合实践发展的客观规律;富于创造性,即更加开拓创新。

7、求真务实,“求真”指承认客观存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事实,为民谋利;“务实”指的是重实际,重实践,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思想原则,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老师解析:

(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参考教材P27)(2)其内容之间的关系(参考教材P28-29或课件P28)

(3)把握四个概念:实事求是的内涵?(参考教材P25第二段)

解放思想的内涵?(参考课件P29)解放思想是针对思想僵化的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等错误倾向提出来的。邓小平: “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 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的内涵?(参考课件P3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体现时代性”,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

求真务实的内涵?(参考课件P32)求真”指承认客观存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把握规律性,避免唯意志论;正视客观事实,尊重事实真相;为民谋利。“务实”指的是重实际,面向实际,深入实际;重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纠正错误;说实话,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务实事,杜绝说大话、说空话;求实效,不搞花架子。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共同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要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同样的,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第二章

1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完成,即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过渡性”就是指动态地发展变化的意思,既然表明新民主主义的特点(经济成分、阶级成分及新旧文化)之间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之中。

(1)经济上:我国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但是社会主义经济力量同非社会主义经济力量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使得这五种经济之间总是处于此消彼长、相互较量的过程之中。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得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2)政治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治的复杂性和相互制约性。我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但它只是一种过渡的政权形态,其目的是领导全国人民,在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后即采取步骤,实现对资产阶级的改造,建立消灭剥削、消灭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

(3)文化上:我国实行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上具有部分社会主义因素,因此本国文化中也有社会主义因素,但是由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去做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文化革命,因此也不是单纯的社会主义文化,而是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其主要使命就是逐步形成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文化。总之,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带有过渡性的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两种因素不断碰撞和较量,但发展的总趋势是,资本主义因素被削弱和限制,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发展壮大最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 即前者是以后者为条件而产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继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主题 ,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实践上继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丰硕成果 , 并从中吸取大量的经验教训 , 在未来的斗争中少走不少弯路 , 缩短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时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思想启蒙运动的深人和人们现代意识的增长 ,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创造了有利的思想文化氛围 , 而马克思主义之被中国人民所接受 , 就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深人 , 带动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 新的生产方式又导致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阶级基础。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革命的两个不同阶段 , 既有相互的一致性 , 又有本质上的区

别。其区别是:第一、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来领导了。第二、所属范畴不同或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从革命的阵线上来说,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第三、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作指导,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第四、革命的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不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 其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所以 , 没有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 , 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蓬勃发展;而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继往开来 , 整个民主主义革命就不完整 , 中国革命也不会取得胜利。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 , 无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 都是不可或缺的。

14、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紧密衔接。区别: A.性质不同 :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社会主义革命属于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范畴。(所属范畴不同)B.对象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C.任务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人民民主自由;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者的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D.目的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进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是“文章的上篇和下篇”。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5.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这一革命性质的把握(1)“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具有双重性质,是从两个不同视角分析得到的结论。

一方面,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基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封建的买办资本,是在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之一,因此,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使这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巨大经济力量集中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手中,形成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营经济,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开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成分中居于领导地位,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属于把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因此,就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所以,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同时又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中国式革命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1)中国式革命道路的依据

①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避开强大的敌人,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②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现实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良好的群众基础;中国革命的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它的政策的正确执行。

(2)中国式革命道路的内容:中国革命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也就是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第三章

17、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参考答案):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联系(参见本章教案)。可以说,后者是对前者的辩证否定(或者说是扬弃)。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但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也遗留了一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但没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还有所发展。社会主义改革从中国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纠正,例如变计划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变单一公有制为多种所有制结构等等,有效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改造中的遗留问题。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之前的状态,而只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综上,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坚持和发展。

主题拓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将非公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而在改革开放中则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试结合对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的认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1)将改造与改革进行比较:找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根据前面的内容)

(2)运用两者关系分析上述观点(联系实际稍作展开分析即可)。(3)总结:“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彻底否定,是不正确的。

(自己答案)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中,对于“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说法并不赞同。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当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 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辩证否定(或者说是扬弃)。

一、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

1.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国正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才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否定社会主义改造, 否定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社会主义改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放。实践证明,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前提。同样,社会主义改革, 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新制, 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在这一层面上他们的目标相同。

二、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考虑到生产资料公有带来的过分集中和不均主义问题,我国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

2、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 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3、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分田单干”有着本质区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集体所有制的性质, 只是经营方式的改变,但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分田单干”和个体经济的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但是,没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所建立起来的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这一前提, 就不可能产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我们之所以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之中, 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具备公有制囊括一切领域和一切方面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基础, 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18、主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

1、自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一点,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试问: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界定 1949-1956 我国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阐明其非独立性和过渡性。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也意味着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我国随之进入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定时期。(2)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1)经济上: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2)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3)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出发来论证其过渡性。(1)国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2)国际: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根据书上内容进行解释)

(4)简要总结。总之,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带有过渡性的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两种因素不断碰撞和较量,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发展壮大,资本主义因素被削弱和限制。

19、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及经验总结(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评价,并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可能带来的现实启示。)从论述题的视角来看这一知识点,可采取以下分析思路:(老师参考答案)(1)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间及内容的简要陈述。(书P58)(2)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66-68),同时结合现实进行阐发。例如: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否也应该注重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以及其它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进行?当前我国的改革是否也应当逐步推进,且处理好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等等。

(3)总结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失误和偏差,同时进行现实反思。(P书68,以及后面的现实启示)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社会主义改革同样不能急于求成;应继续加深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等等。

(4)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对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总体评价。参见教材 P68 最后一段话。

当然,上述四点也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偏差分别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总体评价;二是结合现实进行反思。

(自己答案)社会主义改造,即采取人民政权自上而下的领导,人民群众自下而上的支持的方式,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渡。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两大方面。积极作用: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1)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2)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促进了城乡人民生活的改善,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有利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生产从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到生产合作社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基本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和平赎买的胜利完成,丰富了马列注意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共同的消极作用:

1、要求过急、发展过快、工作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2、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把公有化程度作为衡量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而非生产力作为标准。

3、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因此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起了无所不包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

但总的来说,在对于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比较顺利的实现了如此复杂的困难和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人民的团结,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胜利。

现实启示: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对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深远意义。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3、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伟大、艰巨和长期的任务。并且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葆生机的法宝。

5、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基础上搞经济建设,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充分利用它来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同时,要想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改革长期以来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新体制。

20、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背景和原因(历史必然性)(老师答案)到 1953 年,中国已经具备了将实现工业化提上日程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从国内看,争取国民经济好转的三个条件已经实现:

(1)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有了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这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基本条件。据 1952 年底统计,在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的比重已超过 50 %。这就为有计划地展开以实现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1950 年冬至 1953 年春,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 亿农民分得约 7 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由于生产力发展和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客观要求,到 1952 年底,40% 的农民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

(3)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先天不足,难以承担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了合理调整,通过统购统销、加工订货等方式纳入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通过 “ 五反 ” 运动,揭露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本性,尤其部分不法资本家破坏经济秩序、危害国家利益的 “ 五毒 ” 行为,更引起了党、政府和全国人民的警觉。尽快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势在必然。

从国际上看,朝鲜战场上,战火已经熄灭,周边的局势已经稳定,同时苏联同意给中国提供经济援助。国际条件比较有利。另一方面,尽管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战争的威胁并未消失。特别是国际上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不能排除再次爆发大战的可能。而二战后,各参战国都有个恢复元气、发展经济的问题,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世界范围的工业原料和产品销售市场的矛盾日益加剧,短期内难以再次发动大规模战争。我们必须争取有利时机,加快工业化的建设,增强经济实力,壮大国防,防患未然 21、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还表示至少需要经过20年才会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但到1952年下半年,却开始酝酿马上向社会主义过渡,为什么当时在发展道路选择上会发生如此急剧的转变?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老师参考答案):195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马上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急剧转变的发生不是中共领导人头脑一时发热,而是党中央和毛泽东深思熟虑的结果,是当时我国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具有客观必然性。(具体阐述其历史必然性)

众所周知,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任务完成后,接下来中国面临的任务便是通过工业化、现代化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然而,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的工业化路径选择受到了许多现实制约。

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看,中国是在冷战阴云中启动工业化的。在工业化模式的选择上,面对着美国的大棒和苏联的支援,决策者很容易在情感天平上倒向后者;而且,理智地看,欧美国家海外掠夺 + 资本积累的工业化模式(耗时较长)也不适合当时想迅速实现自强自立的中国。所以,中国在工业化路径上选择了学习以计划经济(国家控制)为特征的“苏联模式”,这也就决定了“废私立公”(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来实现绝大部分社会资源归国家掌控)成为了客观需要。

另一方面,从国内环境来看,当时的工业化建设面临着“粮棉危机”等一系列现实困难(参阅资源孙代尧: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在此背景下,中央采取了从“统购统销”到农业集体化以及资本主义企业国有化等多种变革措施,应当也是应对现实危机的一种不得已选择。

当然,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也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一系列现实条件(具体参见本解析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即后面自己内容)。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中共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放弃了一举过渡的最初设想。综上,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一、发展道路选择上会发生如此急剧的转变的原因:195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马上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急剧转变的发生不是中共领导人头脑一时发热,而是党中央和毛泽东深思熟虑的结果,是当时我国客观形势发展的产物。具有客观必然性。(具体阐述其历史必然性)

二、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原因:20 世纪 50 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由之路, 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己的内容)

1、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1)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给新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方面,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 以及旧的殖民体系的快速瓦解,以及其他国家对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威胁;另一方面,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冷战局面。因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

2)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 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进而更好地巩固工农联盟, 实现国家政权从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向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变。3)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而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发展已迫在眉睫。4)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土地改革完成后, 中国农村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大量存在。它极其脆弱, 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业技术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强,促进了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5)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既是建设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烈要求, 又是解决当时中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迫切要求。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2)已经初步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保障和经济条件。

3)通过没收官僚资本,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 占据了领导地位。

4)在调整工商业和土地改革中创造了一些成功经验和具体办法。

5)国际环境中相对有利的一面为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条件。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中国的国防力量得到大大加强。

我国于 1956 年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在改造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 工作上存的问题和体制上暴露的弊端也不少,但是它有必要性,可能性,不能以改造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失误来贬低其成就,即它是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性伟大胜利。

2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1)历史原因: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中国人民在100 多年长期奋斗和艰苦探索中作出的历史性抉择。

2)现实原因:(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所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些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与资产阶级争夺市场的斗争、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2)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政治条件)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和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的胜利。(3)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文化条件。(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归纳起来说就是国内国际条件已具备。第四章

23、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如何理解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 ?

所谓“始于毛,成于邓”主要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为核心的党的第一、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一种比较形象的概括。毛泽东是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驱者和开拓者,邓小平则是这一伟大事业的集大成者和成功的总设计师。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并做出了巨大贡献。包括,初步提出了关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说,初步提出有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提出了有关思想文化建设的思想。

二、毛泽东探索的成果为邓小平开辟新道路、创立新理论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虽然最终未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他的探索取得的初步成果,对邓小平说来却具有基础性铺垫性作用,从多方面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1)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提出了实事求是地思想录像以及把马克思主义

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为邓小平开辟新道路创立新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2)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毛泽东和邓小平探索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围

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树立了敢于创新的理论品格。毛泽东敢于创新,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邓小平的探索起到了示范作用,成功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三、毛泽东探索的失误为邓小平开辟新道路创立新理论提供重要的借鉴。

邓小平认识到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地思想路线,搞清社会主义实质,坚持正确的认识方法。

四、邓小平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与失的“扬弃”

例如,对于毛泽东探索留下的成功与失误经验、正确与错误思想,邓小平采取了扬弃的辨证态度,对正确的东西坚持下去,错误的东西坚决改正从而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出误区走向正确的方向。例如坚持毛泽东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但又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把它调整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发展战略步骤也从“两步走”调整为“三步走”。

24、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教训总结 1.认知: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一刻也没有停止对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即使是在发生严重失误的岁月里也是如此。面对国内相对低下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及科教水平,拥护共产主义思想上的不成熟的国情以及国外复杂多变的形势,我国踏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艰难探索。

1、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的重大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

(2)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汲取了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了许多独创性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三、经验教训

1、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不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过于乐观、急于求成和脱离实际的估计,开始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历程。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总结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义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就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历史留下的伤痛并没有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伟大工程,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第五章

25、回首前苏联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历史进程,在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有哪些教训值得我们铭记?

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到中国共产党,都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经历了艰难曲折、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体现出科学预见、历史反思和实践检验的综合。

前苏联: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脱离实际,盲目乐观,超越阶段,左倾冒进;赫鲁晓夫也提出苏联将 20 年建成共产主义;勃烈日涅夫冒进到顶峰,宣布苏联已处于发达社会主义阶段;戈尔巴乔夫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果,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及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在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指导下,使苏联解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从1957年下半年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以上种种教训告诉了我们:

1、必须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必须从理论上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从实践上正确认识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把理论紧密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实事求是地去解决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坚持社会主义,也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5、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老师参考答案)苏联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探索,揭示了实事求是地把握本国国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是避免犯“左”和右的错误的关键。社会主义本身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论基础。我们必须吸取前苏联的教训,把握好我国的基本国情,否则会葬送我们的事业。

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包括一些制度安排和发展目标,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纠正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制度和体制进行了带有根本性的改革,对发展目标和步骤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同时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保证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既然我国社会主义之所以叫做初级阶段,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不发达,因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那么,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也是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30多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了这种“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如果不注重这种“统一”,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外的方面,就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

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有人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所有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答:该说法错误。原因:太过于绝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所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应该从1956年到21世纪50年代左右结束。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等方面,处于社会主义之初的中国远远落后,因此是个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必须经历漫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只有将社会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正确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正确的政策和方针。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就明确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首要因素。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三个方面,特色道路,特色理论体系,特色制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制度体系。

内在联系: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前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和实际,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和根本依据,即“特色”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目标是经济的发展,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所以社会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必然历史时期。

28、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请结合教材第五章内容谈谈你的认识。(P99-P100)

答: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确定表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将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首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在我国现阶段,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还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 然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给我们奠定社会主义建设必需的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去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奠定自己的物质基础。(2)我国现实国情。经济方面: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发展中经济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人口多,底子薄,科技创新能力不够。政治: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文化方面: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这种情况表明,我国至今远未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正在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存难度较大,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等。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成熟的社会主义。

总之,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才能把握我国社会的具体国情,并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教材P97-98)

我国的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前提,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到社会主义发达阶段的过渡。它们都面临着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都采取用资本主义积极因素为发展社会主义的政策;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

种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无产阶级领

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等,都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过渡时期的历史继 承,同时它们在经济基础、主要矛盾、中心任务、实践基础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1)经济基础:我国现阶段虽然是多种生产关系并存,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支配地位,人与人在生产中结成了平等的关系,按劳分配已成为主要的分配方式。它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具有本质区别。

(2)政治目的:现阶段仍需要人民民主专政,但所处理的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阶级斗争

问题,因为作为完整意义上的剥削阶级已经不存在了,其根本任务是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两条道路的斗争、两个阶级的斗争转化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4)基本任务: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 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六章:

3主题: 我们眼中的社会主义

1、在第五、六章中,我们将一起去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本国实际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与认知。请大家畅谈一下自己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吧。在你看来: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应该怎样?社会主义不应该怎样?

解析:历史渊源来看,社会主义一开始是作为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思潮和运动而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核心内容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无情揭露和尖锐批判,提倡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而二战前的社会主义运动则主要以推翻现实的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人民政权为运动目标,并强调在一国革命的基础上最终掀起世界革命,以便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决定了,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首先得思考“什么是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已存在了好几百年的历史,因此我们对它的了解要远比社会主义充分。例如,在制度特征上,它以私营经济为主,并借着雇佣或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推崇“自由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与这种制度相适应,它在价值观上较注重个人利益,弘扬个体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等等。

我们不能不承认,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发展中展现出了它在推动经济效率递增方面的魔力。美国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这种魔力源于资本主义内在的超强的创新能力。他将健康运转的资本主义制度描述为一个兼容并包、自下而上的有机体,它能让各种各样的新想法有机会相互竞争从而得以发展,幸运的话,还能在市场中得到应用。这个“发现过程”让资本主义具有比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或社团主义等制度更强的创新能力;后者过于官僚化,不利于了解来自下层的想法,而那些得以传递到上层的想法,也不太可能获得其所有社会伙伴的首肯。

但问题在于,资本主义是否能一直保持自己的健康运转呢?看起来事实并非如此。在自由市场模式下,并非每个人都具有对等的创新潜力,也并非每个投资主体每时每刻都能理性地做出最佳投资选择,事实上,人的逐利冲动往往会导致种种短期决策的出台并最终毁掉自身。所以,我们不难看到,上世纪以来,各种市场失灵如污染、食品安全、保健医疗制度缺乏、失业、财富不均和教育不公等等,在资本主义世界也曾一一出现。而本世纪初,即便是已逐步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各项制度较完备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面对让他们头疼的金融危机。更何况,世界上发达国家只有十几个而已,还有众多实行资本主义的国家,发展速度没有中国快,问题却一点不比中国少。所以,我们决不能因为少数国家人均收入较高、社会福利较好就简单地判断资本主义是一种十全十美,适合一切国家的社会制度。如果说当年“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是因为列强入侵、战乱频仍等内外因素影响的话,那么今天的中国出于国情(实际)的考量,更不能简单地选择资本主义。贫富差距拉大、政治腐败严重、道德沦丧等问题的出现是否是因为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呢?在我看来刚好相反。恰恰是因为在生产力不发达、基础薄弱的背景下迂回曲折地过度借鉴了私有制、自由市场模式等资本主义要素的结果。人性自利的一面与物质利益至上的市场模式结合在一起,造就了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这事实上再一次印证了马克思当年批判资本主义的意义所在。由此再来看社会主义,结合历史和现实可以得出两点结论:(1)在某种程度上,“社

会主义”实质上是我们社会理想的反映。(2)现实的“社会主义”与作为我们社会理想的“社会主义”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历史上看,社会主义是与资本主义相伴相生的一种社会思潮,它试图通过社会调节和社会控制等制度设计来克服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弊端以实现社会公正、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从 1516 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的出版算起,这种思潮至今已存在了将近500 年的时间。它一度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掀起惊涛骇浪(当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一度如火如荼),还曾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苏联初期建设成功示范的背景下影响了东欧以及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发展轨迹。这些事实均可证明,与资本主义内在弊端的客观存在一样,社会主义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然而,社会主义制度毕竟还只产生了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在某些方面甚至还不如资本主义制度完善。种种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使得社会主义最终在经济政治文化不发达的东方环境中生根发芽,并孕育出了的“苏联模式”式的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种种极左行为,不仅未能很好地体现自身的优越性,相反却招来了许多诟病。对于这种社会主义,邓小平曾评价说,虽然说我们搞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管理等等),但其实不够格。事实的确如此。而要想让社会主义变得够格,就必须不断努力为其创设“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这一基本前提,所以我们开始“补课”,甚至于借鉴资本主义的一些要素来推动生产力发展————这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开始失去与资本主义的清晰界限,甚至导致了价值观层面的一些混乱,但却实属在发展路径上不能不做的选择。

因此,我们不能将所有问题的产生归因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是因,而应被当作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来看待。为使结果产生,我们更应该思考能为社会的良性发展贡献些什么。在我看来,当下的中国假如不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不树立能凝聚人心的社会理想,而是简单地倒向对西式制度的效仿,问题会变得更为复杂,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利益诉求不一所导致的政治动荡以及人们在固有信念被一朝摧垮后的精神迷失,必将纷沓而至,那未必是我们所乐见的。

最后要指出的是,由理想出发来批判现实很重要——实质上社会批判精神正是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根本特征之一,但是,我们显然不能仅仅只是简单地批判或质疑,而是应当在批判的同时不断地反思? 我眼中的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既然社会主义是代替资本主义的制度,那么社会主义制度就应当是:公有制、计划生产、按劳分配。在中国,社会主义就是:政治上,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即坚持共产党领导),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思想上,以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私有制、无政府生产、按资本分配等),被资产阶级统治,一切行为是从资产阶级所出发,建立在资产阶级当政下的民主、自由、人权也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自由、人权。虽然对无产阶级有一些相应的民主、自由、人权,但前提是保障其统治,及资产阶级的利益。在经济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在思想文化上,利益至上,资本最大。天赋人权,民主自由、重商主义,冷嘲热讽。同样,邓小平也提出了4个“什么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以及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

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到中国共产党,都对此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经历了艰难曲折、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体现出科学预见、历史反思和实践检验的综合。

前苏联: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脱离实际,盲目乐观,超越阶段,左倾冒进;赫鲁晓夫也提出苏联将 20 年建成共产主义;勃烈日涅夫冒进到顶峰,宣布苏联已处于发达社会主义阶段;戈尔巴乔夫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果,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及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在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指导下,使苏联解体。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从1957年下半年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以上种种教训告诉了我们:

1、必须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2、必须从理论上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从实践上正确认识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把理论紧密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实事求是地去解决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坚持社会主义,也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5、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3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说 :“ 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 , 但事实上不够格。” 怎样理解 “ 不够格 ” ?

原由:邓小平所说的“不够格”是指现实的社会主义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里所描述的社会主义。“不够格”不是说我们搞的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说我们不具备条件去搞社会主义,而是指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克思从理论上阐明的那种资本主义已经发展成熟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从各个方面都已高于资本主义的崭新的社会制度。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远远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比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更富裕,而真正在各方面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才是够格的,才是马克思所讲的未来社会。

科学含义:

1、“不够格”社会主义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尽管我国迄今为止生产力水平发展程度尚未达到马恩对社会主义建设所要求的生产力水平,但并不能由此判断我国是资本主义社会。

2、“不够格”社会主义不能和“不是社会主义”划等号。“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的论断主要是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从实际的国情出发,得出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意义的复归的同时,也是对中国的实际情况作出了科学地阐释。

3、指明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并找到了中国实现“够格”社会主义的途径,即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贫穷”既是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客观存在,更是一部分人得出的主观认识,使得贫穷和落后成为了现实社会主义的孪生姐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虽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与马克思的各方面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还有很大一段差距,在实践中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

对我国仍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的论断,既有益于我们正确看待中国现实社会中非社会主义现象的存在,又有利于国家制定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尽快实现由“不够格”到“够格”的转变。

33、对以人为本的理解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以人为本“。谈谈你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理解,并结合现实社会发展事例或个人生活体会论述一下如何做到”以人为本“。(老师参考答案)1、关于“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特征,也是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最根本的区别。以人为本,意味着发展的价值取向。值得说明的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一词所描述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只有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有意义时,才是有价值的。由此可见,只有能满足人不同层次需求的发展才是有价值的发展,也才是科学的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

那么,作为主体的“人”的需求有哪些呢?我们可以对“人”做以下三个层次的区分:

(1)作为“个体”的人。我们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个体。作为个体,我们需要彰显个性,自由全面地发展,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人”(个人)为本,就需要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为我们创设能实现上述目的的环境(例如:教育环境的改善)。

(2)作为“群体”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不可能独自为生,而是生来就归属于某个或多个特定的群体。不同的人群聚集在一起,也就构成了整个社会。由这一层次的“人”的需要出发,需要关注的是各个不同群体的和平共处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以“人”(人群、社会)为本,就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协调发展,努力协调好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例如:城乡关系、东中西区域关系等),同时实现群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

(3)作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整体”的人——人类。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我们需要关注人类文明的传承,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以“人”(人类)为本,就需要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关注可持续发展,力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怎样做——要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了解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什么?

——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 ——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归纳:经济建设要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合法权益;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生态建设要着眼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自己答案)在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时空中的“人”有着不同的、具体的内涵。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立足于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所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及其根本利益为本。

(1)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所有这些都是对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科学概括和进一步深化 , 都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内涵和深刻本质所在。(2)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观点与鲜明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使隶属于其中的个人获得彻底解放,真正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即把权力交给人民,让人民当家作主。(3)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提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任务、途径和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实现劳动人民的解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4)以人为本涵纳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特点和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加强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以人为本反映了个人、集体、社会和国家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一方面,以人为本中的人当然要落实到个人,离开了个人就没有人的集合体,就没有群众、阶级、阶层和政党,因而也就没有了社会。另一方面,个人又是社会中的一员,离开了集体、社会、国家,所谓个人利益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今,经济飞速发展,急功近利越显突出,“以GDP为本”亦即是以“眼前利益为本”越演越烈。持此“本”者,往往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甚至不惜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以牺牲最广大人民群众长远和整体的利益为代价。但在中外记者会上,李克强也谈到了“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提高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的GDP”。

具体措施:

1、要看GDP,但不能“唯GDP”。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经济社会发展是政绩,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政绩;立竿见影的发展是政绩,打基础作铺垫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政绩,解决民生问题也是政绩。

2、“不简单以GDP论英雄”。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3、既要GDP,又要绿色GDP。发展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

34、发展、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胡锦涛则强调: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试结合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谈谈你对发展的认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和第一要务。

(参考答案)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观点实际上是在强调发展对我国和执政党的重大意义;而胡锦涛的观点则侧重于关注发展的科学内涵以及方式。与此相适应,大家的论述也应从三个层次进行:(1)发展的科学内涵;(2)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科学内涵:一是发展同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紧密相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的。二是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是最大的发展。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三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持续性、全面性,不断寻求发展的科学内涵和理想状态。四是发展要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第二,这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第三,这是党实现对所承担历史责任的需要。1)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3)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3)联系我国实际谈如何发展(P119)

(自己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及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顺应时代主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积极探索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不断创新发展理论,为促进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发展理论的共同点在于:一是理论渊源的一脉相承,即都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作为基础;二是发展理论主题的一脉相承,即都是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三是发展理论立论基点的一脉相承,即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点,四是发展理论目的的一脉相承,即都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理论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邓小平的发展观着重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江泽民的发展观着重强调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的发展观着重强调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这些不同的侧重点体现了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上与时俱进的关系。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发展实践方面的共同点在于: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二是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不动摇;三是坚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动摇。

其实践的不同点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领导党和人民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推动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改革深入发展时期,江泽民针对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新世纪,胡锦涛在继续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把社会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政策。

35、如何理解“中国梦”的内涵?试从国家、民族、个人等多个层面谈谈你对中国梦实现途径的看法。答:“中国梦”的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振兴,师资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并将其传递给全世界,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民幸福,即人民权利保障更加充分、人人得享共同发展。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最终目的,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梦的实现途径:(P124)

国家:

1、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走了30多年,历史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2、必须坚持“实干兴邦”。“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是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国梦的实现,不是空谈,而是实干,坚持实干兴邦的品格应把国家建设好、把军队建设好、把党建设好。

3、必须坚持和平发展。我们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

民族:

1、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为之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

2、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

个人: 13亿人心要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或理想,或大或小,或远或近,这是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然后为之做出不懈努力,勇于担当,脚踏实地,甘于奉献。最后,也正是一个个小小的梦想组合起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强盛之梦。

36、中国梦

一、对中国梦的理解:中国梦是理想与现实、共性与个性、世情与国情、静态与动态、合力与张力、求同与存异、刚性和柔性、国富和民福的统一,它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可纵向从过去、现在、未来,横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构建由强盛中国梦、法治中国梦、文明中国梦、和谐中国梦、美丽中国梦与幸福中国梦组成的“5+1”立体结构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作为一个伟大的梦想,不是空中楼阁式的空想,而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远大理想,是民意所系、国魂所在。

(好的段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我的中国梦——师梦

国家由人民组成,国家由众多小家组成,实现中国梦既是实现国家梦又是实现小家的梦,家是国的家,国是家的国。没有国家的稳定、安宁,就不会有小家的幸福、安康;国与家、家与国互为依托,互为前提。所以每一个人的“中国梦”汇聚在一起,才能实现最终的“中国梦”。

一壶清茶饮尽沧桑风雨,板书流韵洗尽岁月铅华。明月又圆窗前人影浮现,书声一片往事又如从前。多少年深夜未眠心默默无私奉献,只为求知的眼、只为心中神圣诺言。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梦想。小时候,老师告诉我,知识改变命运,于是我在知识的海洋中努力地汲取知识;长大后,我也想成为那个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老师,传播更多的知识给孩子们。于是,我来到了华师,开始了我的师梦之旅。是的,我的“中国梦”就是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演绎自己绚烂的人生。

二、采取的措施

(参考)我的中国梦就是中国高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需要国家和学校两方面通力合作。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学生的最终成绩和前途不应只凭一次高考来确定,而应该考察学生的平时表现,以及在兴趣爱好方面的建树,最后综合打出分数,凭借这一分数来进行大学的录取。虽然还是按照分数来选拔人才,但是这时的分数已经包含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首先是课程进度方面不能太赶,要给老师和学生充分的时间熟悉教材和必要的课外读物,而不是单纯地熟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其次是在教学目标方面,不能把升学率作为唯一的目标,高中生可以说正处于人生比较迷茫的一个阶段,他们需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人比做学问重要,碰到一时的成绩不理想等问题,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批评。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工作以后一定会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表达和主动思考,并且在第一堂课上就告诉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理想的重要性和珍惜生活的必要性。虽然我经过了应试教育的磨练,不一定能做得多好,但是我愿意为了“教书育人”这样一个中国梦做出我自己的努力。

1、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要依靠两种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神,它们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作为一名人名教师,我想爱国主义不仅是对祖国崇高的热爱,还应该爱人民,爱自己的学生。

2、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师负责教给学生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俗话说:若想教给学生半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所以,作为在校大学生,作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在自己有限的大学学习期间,努力将专业知识掌握牢固,为以后做好准备。

3、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扎实的教学技能。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因此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掌握、理解教育价值论和教学方法论。再次,当今世界正面临深刻的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教师要想较好地面对时刻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校期间,心理学,马基,毛概等这些看似不比专业课重要的公共必修课,很值得我认真去学习。以及还需要积极训练自己的教师技能,包括粉笔字、普通话、教态等,积极在学校举办的教师技能大赛等相关比赛,不断获得成长,珍惜大四实习机会,在真正的环境中不断改进自己。

4、培养师德。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感情,一切从人出发,着眼于人的自我完善;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考察问题,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关爱自己的学生;老师实际工作中,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在自我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应该在生活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教师素养,如平时多和周围的老师接触,不断受到熏染,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

5、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教师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中自我独特性的表现,由外在教学要素的个性化和内在个性心理特征、道德、审美等方面的个性表现相互影响而形成。好的教学风格可以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进步。作为一名师范生,首先可以在学习、实习过程中,学习、研究其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教学风格,然后加以模仿,总结,最后加入自己的独特的个性的教学因素,获得自己的教学风格。

记得,进大学的那一天,校长告诉我们作为一名优秀的人名教师,就要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目标,在大学四年中,不断向这个目标迈进。如今,我的大学生涯,已快过半,时间变得越来越紧,要做的事也将越来越多,希望自己在忙碌中会有所收获!系列问题:、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

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是这个国家对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全局性的谋划。它一般以经济发展为主,同时包括有社会发展的内容,故通常称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它在一切经济社会活动中居于纲领性的地位,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征。全局性是指对发展过程总体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或某些方面所做的统筹和谋划;长远性是指发展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而不是一年或几年的短暂时期所做的统筹和谋划;具有根本性,实质是解决发展过程中重大的、关键的、生死攸关问题的方针和谋划。

3、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小康 1)什么是小康?从狭义理解,“小康”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从广义理解,除经济生活之外,它还涉及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小康”既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也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水平。

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2)总体小康: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全面小康:我们要在二十一世纪,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小康就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

第七章

37、关于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1、理论依据。改革开放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的。从背景来看,当时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直接的矛盾。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还有则是社会主义的制度需要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充满活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有新的思路,这个新的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文化体制的改革。、时代依据。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把握时代潮流、努力与世界接轨的必然结论。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改革开放成为各国发展的潮流,西方和东欧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开放,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国际环境来看,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的经济水平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只有顺利时代潮流,实行改革开放,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依据。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顺利完成,但是随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也使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巨大损失,整个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国民经济也到了即将崩溃的边缘。在此背景下,中国必须进行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以此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可以取得巨大的发展成就。

综上可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追赶时代的潮流,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之路。

38、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主要是从其时代背景和意义两大方面出发。2.改革的背景 国内情况:“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的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严重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饱受物资短缺之苦。乱久思治,穷则思变,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严重的局势,成为人心所向。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在经济、科技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拉大。同时,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追求和平、求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为我国改革提供了外部条件。因此,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出路。

三、改革的意义

1、党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在思想路线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场大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实力飞速提高、实现综合国力的由弱变强;使人民生活改善、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使我国国际竞争力得以提升、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2、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 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年来的伟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富民强国之路走下去。

39.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举例说明改革的发展对你的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

改革是一次伟大的革命:

1、从目的和功能来看,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 的障碍 , 使中国摆脱贫落后的状态。革命推翻阻碍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反动统治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归根到底,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而改革也是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更自觉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的革命。

2、从作用来看,改革和革命特定社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因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解放

生产力,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3、从成就来看,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经行根本性的变革。他

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从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与革命一样,已经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所以改革是中国又一场伟大的革命。

改革又是一场新的革命(主要与第一次革命相比较):

1、内容和对象不同:第一次革命是对旧的社会制度的革命,是革“三大敌人”的命,消灭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剥削制度。第二次革命是对旧的体制的革命,是革生产关系的某些不适应或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旧的体制的命,是改革旧的社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的体制,因而它不是社会制度的革命。

2、性质不同:第一次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形式和手段不同: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这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严格遵循的一条原则。第一次革命所要解决的是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必须采取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斗争方法。第二次革命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具体体制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因而它不需要采取群众性大规模阶级斗争的形式,而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自觉进行。

因此,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改革的发展对我的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

衣:从原来的讲究温暖、实用、经济,还经常穿哥哥姐姐留下来的衣服,到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经济的提高,我可以根据经济状况,选择不同风格、样式、颜色的衣服。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从原来满足填饱肚子的基本要求,有时候还常常吃不饱,天天吃蔬菜、白饭,到现在能够讲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住: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化的深入,我家由原来的小土屋,常常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通过整改,住到了统一的房子,宽敞明亮。

行: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原来从农村到市中心至少得3个小时,所以晕车的我一直很少到市里去玩,但是现在修建高速公路后,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而且,刚上大一的时候,从家到武汉需要坐17个小时的火车,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很难受,到现在,只需要坐7个小时的动车就够了,方便快捷。

40、如何理解“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一论述,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深刻阐述了坚持改革开放对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意义,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谋远虑、责任担当和继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鼓舞了为全国人民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心士气。

1、规律性: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是说改革开放永远不会完结。它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从时间方面强调任何时候必须永远坚持改革开放;从空间方面强调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也决定了它的规律性,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到“摸着石头过河”,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村起步到全方位改革开放,再到全面深化改革蓝图的实施,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不断向客观事物“必然的王国”迈进。

2、实践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不仅充分证明了 30 年多

来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而且为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了实践支撑和宝贵经验。因此,总书记指出:正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方法论: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正确的方法论。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 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里的两个“关键一招”,都是方法论的具体体现。

4、惟一性:“回头没有出路”。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论述,以结论性的语言宣告:中国改革开放永远不会结束,党的基本路线永远不能动摇,改革开放政策永远不会变。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5、使命感:永远飘扬的旗帜。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论

述,再次向全国人民举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宣誓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政策走向,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改革开放新的动员令。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意味着我们党将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奋力推进改革开放,面对困难和问题,必须进一步坚定信心,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勇于冲破观念障碍,破除利益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向顽瘴固疾开刀,以更强的改革开放力度、更大的社会活力,谋求更广的发展空间。

41、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回首这30多年,你会对我国的改革作

出怎样的评价?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基本经验?带来了哪些重要启示?

一、评价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是不容否定的,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事实胜于雄辩。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的巨大建设成就是不容抹杀的。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了,国际地位提高了。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是全面的改革。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做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也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改革,而是在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的同时,也推动了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重要启示

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确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比如,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在人们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人们对一些具体的改革政策产生了一些疑问,也一度在社会上引起这样那样的争论。但是,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一个国情非常复杂、基础十分薄弱的社会主义大国中进行改革,又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推进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需要探索,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的改革大方向、目标都是正确的。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

二、经验

:第一,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不断推动改革进程。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第二,坚持全面改革与重点推进相结合。第三,坚持渐进式改革策略。

第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是解决社会矛盾正确而有效的途径。围绕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把改革作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又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稳定是前提,中国必须稳定,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总之,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促进的。没有改革,我们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没有发展,我们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也就不可能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

三、重要启示

1、必须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中国国情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

2、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正是通过解放思想,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不断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释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因此,30年来,在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还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努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4、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共产党,才能成为改革的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将13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依靠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和集中起来的无穷智慧,夺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发展的新成就。

5、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它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又促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41.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

改革既是过去成功的法宝,也是今后克服困难进一步取得成功的必然选择。总结过去,“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向未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广泛性深刻性前所未有,鲜明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史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最广泛、最深刻 的一场变革。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所谓全面提升,概括起来说,可以叫做练好“四大内功”或叫“基本功”。一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通过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完善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布局。三是通过改革,推动社会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利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四是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所谓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质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社会的和谐稳定,二是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第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三个进一步解放”(即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42、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

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可以用“22614”这个数字来梳理和记忆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的重点内容,即两条重要指导思想;两个层次目标;六个领域改革;一个改革重点;四条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经验

①两条重要指导思想: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二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

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两个层次目标: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阶段性目标是:到2020 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③六个领域改革:《决定》提出的改革内容涉及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涵盖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六大领域。④一个改革重点。《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⑤四条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经验: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积极稳妥)。

43、如何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提供了重要经验:四个坚持

①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③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第二篇:毛概复习宝典(定稿)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P3-

5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P5-7

3.结合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P7-9,13-16

4.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P22第2段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地位。P18-2

36.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P28-29

7.党的历代领导人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分别有哪些贡献? P24-27

8.如何正确理解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内在关联?P28-29

9.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29-

3110.实事求是对大学生的成长有什么启示和作用?P27-28

第二章

1.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条件是什么?P34-38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P38-43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P42-43

4.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P47-49

5.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P49-

536.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P38-

427.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P44-46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有哪些?P47、49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P56-57

2.简述过渡时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61-66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P66-69

4.试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历史意义。P71-7

35.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什么?P59-6

16.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是什么?P69-71

第四章

1.如何理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P76

2.阐述毛泽东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P77-81

3.如何理解毛泽东关于“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P81-8

24.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P85-89

第五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P96-98

2.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对外开放的统一?P106最后一段到107页第2段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P107-109

第六章

1.怎样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P113-11

4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科学发展的关系?P115-116,119-120

3.简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P120-121

4.试述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和思想内涵。P122-124

第七章

1.怎样理解“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P129-131尤其是130页最后1段到131第2段

2.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在论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时,明确提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即“两个不能否定”。应如何正确理解“两个不能否定”?(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3.全面深化改革为什么要把“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P13

34.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P137-138

5.如何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P141-1

42第八章

1.结合实际,谈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P144-146尤其是146第2段

2.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P148第1段,149最后1段;P44经济纲领

3.结合近年来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谈谈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并试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涵和实现思路。P153-15

54.试述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要求、基本原则、总目标和主要任务。P161第2、3、4段;162第2段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P163-16

56.试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P165

7.试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建设思路。P170页第2、3、4段

8.如何正确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我国经济转型之间的关系?P173(我们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大力发展“绿色经

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把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到集约型增长上来,注重高科技、高技术的投入,做到低消耗、低污染、低破坏,确保高效益、高产出、高质量,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产业升级为主线,以产城融合为重点,以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为增长路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路子,努力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努力构建二三产业协同并重、第一产业特色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探寻经济转型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第九章

1.谈一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必要性。P179-181

2.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P191

第十章

1.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P203-205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P209

第十一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P214-217

2.为什么说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P221

3.为什么说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P225

第十二章

1.为什么说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P242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P244-250

第三篇:毛概期末总结

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程总结

时间流逝飞快,1个学期的时间弹指一挥间就过去了。有关毛概实践课程的小组课题调研工作也按照计划,渐渐来到了尾声。回顾这个学期,我们第9小组梦之翼的成员,从认识、集结、合作,从陌生到充满默契,从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到一个团结的集体,我们一起经历了小组选题、收集资料、制作开题报告及PPT、制作问卷、外出调研、参观博物馆、参观敬老院、制作调研报告及小组展示PPT以及最后的资料整理等工作。每个人尽心尽力,吃苦耐劳,如今我们也迎来了丰收的时期。

还记得初次的选题,我们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每次都小心翼翼,生怕老师不满意我们的选题。终于,在经历了若干次选题后,我们选择了《电视广告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的调查分析》这一个课题。我们的理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里不仅有电视,还添置了电脑。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和电视机可以看到很多的节目,而在节目播放期间,也会播放出很多的电视广告。这使得大学生看到很多的广告,而其中部分大学生对于这些电视广告未能理智对待,而且这些电视广告也捉住了他们的心理,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在选完课题后,我们非常兴奋,都迫不及待开展我们这个课题的相关活动和调查。

在经历了收集资料和开题报告的制作后,我们小组也迎来了本学期的一个关键时期,及外出的调研活动。关于活动,我们策划许久。不仅仅是活动的时间、地点的选取,还有一些场地的申请,以及天气状况、交通工具考量和安排等。终于,我们的外出活动安排在10月8日。当天,我们毛概实践小组的成员早早起床于7点半左右在学校的孙中山铜像旁完成集结。我们共计11人将分11辆自行车,前往南洋理工学院派发问卷调查,然后马不蹄停前往离学校大约15-17公里外的从化市区的从化博物馆参观。一切都按照计划,竟然有序的进行着。

在南洋理工派发完问卷后,我们随后不久便抵达了从化博物馆。经历了长时间的骑车跋涉后,我们的组员早已筋疲力尽。博物馆的一楼展示了各种群众性的收藏、书画、摄影作品等。其中令我映像比较深的一副写着“正能量”的毛笔字作品,其字迹大方有劲,颇有阳刚之气。博物馆二楼是从化文物展,上面放置了许许多多以前从化农民务农时的农具和一些家居用品。其中,有一盏悬挂的摆钟和用于裁缝的织布机与我老家以前的有几分相似之处。三楼则从化革命史展。里面详细介绍了云台山战役,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三场战争的情况,同时也收集了许多革命文物,比如子弹、钢盔、军服等。

随后,我和毛概实践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在离学校后门有一段距离的乌土村敬老院进行了持续半天的义工实践。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将自己作为他们其中的一员,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吃饭;给他们读报纸、讲外面的新鲜事以及时代新变化;听他们讲述属于他们的年轻时代故事;跟他们交流思想和情感„„半天下来我们感悟很多也收获很多。我们尤其认识到,我们要懂得感恩。像这些老人,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有的甚至丧失生活的自理能力,他们在年轻时给我们的社会、他人做出贡献,而现在他们老了,正需要社会的帮助时,家庭的冷漠和不负责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捉襟见肘,着实让老人们流泪伤心。再回来的路上,我们大家经讨论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自己,更要担负起社会责任,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社会。

在完成了小组外出活动之后,我们小组开始着手准备社会实践的调研报告。我们从回收的问卷以及收集的资料得出了结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自主心理。2.消费的模仿趋向。3.消费的攀比行为。同时,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力是较高的,首先他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广告向消费者传播商品和品牌信息,就可以让消费者形成对商品特别是对品牌形象的认知,然后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广告通过大力渲染消费或购买商品之后的美妙效果,利用大学生追求时尚、品质、攀比的心理机制创造效应,指导人们的消费与购买行为。最后,我们也有针对性的总结出两点建议:(1)大学生应该树立合理的消费观。(2)要形成大学生的消费风气。

最后,我们小组的工作也迎来了收尾阶段。我们不仅要将进行资料的整理、刻录,而且也开始在准备最后的小组PPT展示,将我们这个学期的调查成果展现给老师和其他的同学们。希望老师、同学们能肯定和满意我们小组所完成的工作。同时,我也很感激这个学期我们小组每个成员一直以来的努力,因为这门课程让我学习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第四篇:毛概期末主要

第一章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第二章

1、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第三章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背靠帝国主义,通过国家垄断金融机构,滥发纸币和国债而疯狂侵吞社会财富,通过建立国家专卖制度控制大量商品和物资而大肆牟取暴利,通过超经济的特权垄断一些行业的经营权而压迫和兼并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要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a 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由于中国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的彻底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的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b 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我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一是坚决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二是分布集中,有利于组织和团结,三是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c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4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他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a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b 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c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第四章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度形式。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队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

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第五章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出处《邓小平南方谈话》 第六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3)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与对外开放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对于江泽民这段话我们该如何理解?江泽民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答:表明的意思是:那些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没有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这样的观点只看到市场经济具有的共性,没有看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制度的不同个性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作为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都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3.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实行股份制有利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有利于实现转换机制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4.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

答: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低位和作用决定的。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条件;能够更好地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能够更好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5.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九章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主体。

2、基层民主的基本形式:中国已经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3、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应注意把握: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物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求。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第十章

1、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第十一章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

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材料分析,农村住房、医疗保险)

a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b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c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d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e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大力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要加快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与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

f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必须把完善社会管理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第十二章

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第十四章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岗位流动加快。

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造者。第十五章

1、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五篇:2014 毛概期末试题答案

第二部分试题

一、选择题(以下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选项号码填入答题卡内。每题1分,共20分)

1、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于(D)

A、五四运动时期

B、遵义会议以后和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是(C)

A、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B、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C、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D、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3、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在创造性地进一步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C)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D)

A、发展

B、以人为本

C、统筹兼顾

D、全面协调可持续

5、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B)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6、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B)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7、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纲领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是(A)

A、保护民族工商业

B、没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8、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B)

A、民族资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开明士绅

9、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纲领规定,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在中国建立一个

A、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A)

B、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D、资产阶级共和国

10、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核心的是(D)

A、思想政治工作

B、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民主集中制

D、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1、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

A、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完成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完成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D、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B)

A、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B、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人口多,劳动者素质不高

D、“五位一体总布局”

13、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A)

A、改革

B、发展

C、开放

D、稳定

14、邓小平1988年9月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A)

A、第一生产力

B、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C、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D、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15、“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提出这一观点的是(C)

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16、改革开放是(C)

A、力量之源

B、立国之本C、强国之路D、兴国之要

17、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A)

A、四马分肥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统筹兼顾

18、在全面改革中,重点是(B)

A、政治体制改革

B、经济体制改革

C、文化体制改革

D、科技体制改革

19、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丰富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是(A)

A、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B、实现公民个人成长与国家同步进步

C、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繁荣 D、实现每个公民个人人生出彩

20、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必须(D)A、不要陷入姓“资”、姓“社”的争论 B、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D、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选择题(以下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选项号码填入答题卡内,少选、多选、选错均不得分。每题1分,共20分)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的说法是(ABCD)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关于毛泽东思想,正确的说法是(ACD)

A、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B、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C、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由六个方面原理构成D、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3、关于创新,以下正确的说法是(ABCD)

A、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灵魂

B、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C、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D、必须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4、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是(BCD)

A、实事求是

B、统一战线

C、武装斗争

D、党的建设

5、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的经济成分主要有(ABCD)

A、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B、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C、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6、毛泽东在1928年10月和11月撰写的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基础的文章是(AC)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井冈山的斗争》

D、《战争和战略问题》

7、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BC)

A、按劳分配

B、公有制占主体

C、共同富裕

D、解放生产力

8、关于我国小康社会建设,中国十八大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是(ACD)

A、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C、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

D、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存在疑问)

9、关于我国改革开放,正确的说法是(ABCD)

A、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B、它不是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基本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C、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

D、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0、全面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ABCD)

A、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B、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C、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D、形成竞争新优势

三、判断题(请对以下说法正确与否作出判断,在答题卡内打√或×。每题1分,共20分)

1、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毛泽东为中国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缔造建立了卓著功勋,但晚年也犯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因此,就其一生而言是功过各半。×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它们的基本点都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4、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要反对资本主义,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与时俱进。×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范畴。×

7、近代中国社会国情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要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8、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9、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级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0、坚持以维稳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主要经验。×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都是共产党领导,都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都居主导地位,两种社会在根本性质上是一致的。×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13、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问题上,发展是前提,稳定是目的,改革是动力。×

14、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建立具有不同内容统一战线,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15、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16、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17、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其性质是对抗性的。×

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所犯的错误表明,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并不是完全正确的。×

19、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作用。×

20、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内在关系是什么? 答: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为什么说中国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邓小平为什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答:①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②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纠正了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任务。

4、如何正确处理党的基本路线中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答:①既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③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理论作出了哪些丰富和发展?

答: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主要矛盾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一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五、材料分析题(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1 现阶段我们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建立人民公社首先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而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积极地做好准备。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1958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刊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2 毛泽东于1958年8月4日视察了徐水之后,8月6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陈正人到徐水,传达了中央关于在徐水搞共产主义试点的指示。在中央部门和省、地委的帮助下,县委于8月22日制定了《关于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规划(草案)》,提出了“大跃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规定:1959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到1963年即进入伟大的共产主义社会。

9月15日,河北徐水成立了“徐水县人民总公社”(后改称徐水人民公社),实现县社合一,经济上由县一级统一核算。徐水成为提前实现“共产主义的实验基地”。9月20日,徐水人民公社发布关于实行供给制的决定,对全县人民供给制的“15”包:吃饭、穿衣、住房、鞋、袜、毛巾、肥皂、灯油、火柴、烤火费、洗澡、理发、看电影、医疗、丧葬。······

徐水规定吃饭不要钱,但无论是机关食堂,还是对外营业饭馆,三个月就被吃垮了台。徐水县委虽然对“共产主义试验”作了多方面设计,无奈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县的财力不足,难以持续下去。11月,县里筹款550万元,给全县社员发了一次工资及部分生活用款。12月,又筹了90万元,仍与需要相差很大,便挪用商业上的资金700万元,造成商业资金不能周转。于是,这种供给制的“共产主义”便随之夭折了。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河北人民出版社,第180页—181页 材料3 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9—380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各位代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4 卡夫丁峡谷本是古罗马城附近的一条峡谷。在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期间,是古罗马的必经之地,萨姆尼特人在此伏击并打败了古罗马军队卡夫丁峡谷遂成为灾难性的遭遇的代名词。1881年3月,马克思在给俄国“劳动解放社”的主要成员查苏利奇的信中,把卡夫丁峡谷比喻为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他写道: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7页)。

———《思想政治工作大辞典》 回答:

(2)请综合材料

1、材料2,指出其对社会主义认识存在什么错误?

答:①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速度,忽视了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立足本国国情,没能坚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②对于社会的矛盾的认识错误,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始终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③错误的认为一大三公就是社会主义,认为平均主义,消灭商品和货币,实行供给制和公共食堂就是社会主义,误把按劳分配认识是按需分配,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④忽视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客观规律,混淆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⑤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还将处于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忽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

(2)材料3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你认为造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是由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的,从而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②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条件决定的。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我国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完善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

③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决定的。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经济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同当今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3)材料4提出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国内理论界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提出了东方经济、政治、文化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而经过革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必须“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事实上对东方经济、政治、文化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持怀疑态度的。如果你认同前一种观点,那么对于像中国这样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落后国家而言,马克思所指出的必须“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意味着什么?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不是表明中国退却回去“补资本主义的课”?

答:⑴中国这样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而是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之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所指出的必须“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说明如果不能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先进方式,而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实现是十分荒谬和愚昧无知的。其主要用意是指生产力发展的不可跨越性和生产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的可跨越性。

虽然俄国国内生产力不够发达,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影响了俄国,使俄国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的矛盾都影响了俄国,使俄国生产力和革命力量都有了发展,才使得俄国有了跨越的可能。

⑵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理论是我们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在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过程中,对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做出的科学论断。虽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生产力水平还相对低下,目前我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不是补资本主义的课,而是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好。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目标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用比资本主义更小的代价和较少的曲折、较短的时间,来实现现代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要借鉴一些资本主义的一些成功经验,但不能与资本主义相提并论。

下载毛概期末总结宝典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概期末总结宝典.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期末复习题

    前言和结束语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哪两次历史性飞跃。3、我们应该始终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有哪些?参考答案:1、什么是马......

    毛概期末 最新(5篇)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 说,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 步同中国实践、 中国历史、 中国......

    毛概期末大题

    名词解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

    毛概2018版期末

    毛概2018版(第八章到十四章思考题期末重点)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P193)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

    毛概期末论文

    风华正茂好文章 姓名:陈杰 学号:1503090118 学院: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班级:材料教改151任课教师:于庆峰 论文标题: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带给我们的启示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毛概期末论文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高校大学生要深入学习领会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永恒的主题,......

    毛概期末复习资料

    毛概期末复习资料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答: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

    期末毛概大题参考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在题为《论新阶段》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