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体裁法、过程法与结果法的整合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体裁法、过程法与结果法的整合
上海市第八中学
孙篱秋
一、课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版)》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写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但应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策略,强化其跨文化意识,为其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较低。加强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弥补传统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不足是当务之急。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笔者所在学校高三年级英语学科每周的教时比较充沛,从而保证了一周一节英语写作课(每节课60分钟)的可能,拟在写作课上系统向学生传授写作策略,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丰富学生的元认知知识,采取灵活全面的评价方式,并研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在动机、信心、写作技能、写作策略等方面的改变。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以过程-体裁教学法为基础,结合结果教学法中的精粹,形成一套以体裁为载体,注重结果与注重过程相结合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本研究旨在探索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探索系统的写作教学策略,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系统训练学生写作能力,构建有利学生能力发展的较全面的、有机灵活的写作评价体系,形成全新的写作教学模式——以过程-体裁教学法为基础,结合结果教学法中的精粹,以体裁为载体,注重结果与注重过程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策略和技能,培养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切实提高英语实际写作水平,并增强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
(1)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积极性及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2)如何使学生形成有效的英语写作策略?(3)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4)如何评价学生的习作?
三、研究方法和对象
文献研究法:
主要对近年来有关的资料和相关的理论,做出比较性的借鉴研究。
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的方法,了解实验班学生接受系统写作训练前后对于写作的态度、兴趣、对创作过程中困难的认识等各方面感受的改变,与对照班在一学年始末各方面感受的改变作比较。
课堂观察法:
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
实验法:
以高三学生两个教学班为实验班,两个教学班为对照班。实验班在一学年中接受比较系统的写作训练,对照班仅维持原来的日常教学。研究初始,四个班每名学生写
Narration/Description/Exposition/Argumentation体裁文章各一篇,按高考写作部分要求计分。研究结束时,四种不同体裁再各写一篇文章,评分标准不变,比较实验班及对照班前后两次得分的差异,了解实验班学生在写作能力上的改变。
研究主要对象为笔者任教的高三年级两个实验班,共计111名学生,而两个对照班同由另一位教师任教,共计98名学生。实验班、对照班均由一个提高班和一个普通班组成,在前两年的英语学习中平均水平相当,保证了本研究的可行性。每周设一节写作课,系统传授写作策略,写作过程中,以体裁为载体,注重结果与注重过程相结合,以一学年为期,研究实验班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提高。
四、研究的主要步骤
构建以体裁为载体,注重结果与注重过程相结合的写作教学过程:
此过程共九个步骤,前五个步骤在写作课上完成,每节课60分钟。
(1)示范分析(Modeling):这一步骤5分钟。教师通过范文介绍某一体裁,基本分为Narration/Description/Exposition/Argumentation几种,当然也包括一般的应用文,讲解其写作目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让学生对此体裁有一个直观、全面的感性了解。在这个过程中视具体情况穿插写作技巧的传授。
(2)信息收集(Brainstorming):亦即头脑风暴。这一步骤2分钟。教师给出一个主题之后,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无系统性的探究,写下与之有关的任何思考。部分学生开始会不习惯这项活动,但班里总有个性较活泼、思维较活跃的同学可以带动全班积极参与、集思广益。等到学生渐渐习惯了头脑风暴,这项活动就能慢慢地过渡到四人小组再到个人进行,其最终目的是每个学生可以在两分钟内自行收集头脑中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为接下来的写作做好准备。
(3)制定计划(Planning):学生从头脑风暴的所得中挑选所需信息,列出文章大纲,开始谋篇布局。这一步骤3分钟。信息收集阶段所得信息并非全部都能用上,所以对信息的取舍十分重要,这也和学生准备如何发展文章段落紧密相关。文章大纲要求用英语完成,可以是词组或短句。
(4)独立创作(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of text):这一步骤20分钟,时间应严格控制,以养成学生快速成文的习惯。学生模仿范文的特点进行自我创作,目的是学以致用,进一步熟悉该体裁。若此次习作结合写作技巧,教师应鼓励学生尽量尝试使用。独立创作阶段不主张学生翻阅字典等工具书或互相提问,力求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写作。教师在教室里巡视,仅在必要时提供援助。
(5)同伴评议(Peer-conferencing):这是写作课上的最后一个步骤,为时2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作文之后,四人一组,交换阅读他人习作。每人要读三篇文章,时间应控制在每篇四分钟,四分钟后在教师示意下一起更换。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铅笔在他人文章上圈划。同伴评议这个步骤是过程法的精粹,在整个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是很关键的环节。在余下的时间里,学生所要做的就是抓住文章中一到两个最突出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改写建议。在剩下的13分钟里,小组成员互相评议作文,提出建设性意见,互相请教、探讨,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后四个步骤在写作课后完成。
(6)自我修改(Self-revision):写作课结束时,不要求学生立即交上改写完的习作,而是让他们将文章带回继续修改,认真隔行誊清于A4纸的右面三分之二,次日上交。学生根据刚才同伴评议环节中得到的反馈,认真修改文章。改写的过程中,学生要始终在脑海中保持文章的整体感。同时注意措辞和语法,力求避免各种错误,对文章进行精加工。
(7)教师评价(Teacher evaluation):这是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结果与过程并重正体现于此。教师应摈弃传统的写作批改模式,不应将学生的语法、拼写错误等全用红笔圈出加以更正,因为这样做的后果是教师本人就好像在做“短文改错”练习,而学生则觉得自己整篇文章错误百出,几乎没有可取之处,因而焦虑加重,信心受挫。教师应认真阅读学生改写后的习作,对于存在的问题,可先以单线下划,再用提问的方式表明建议如何改进。要仔细寻找文章的可取之处,用描述性的语言予以表扬。
(8)自我评估(Self-evaluation):学生结合教师的评价对文章做出自我评估,这也是对自己先前创作过程的一个回顾与反思。这个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十分重要,能促进学生思考、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教师可针对这一步做一定指导,提供一些问题以便学生在自查时参考。学生结合自己在整个创作改写过程中的感受,然后将自我评估与三稿一并交上。
(9)师生磋商(Conferencing):教师阅读完学生的自我评估和三稿后,可视情况安排与学生就此次写作过程及结果的磋商。此时,教师可帮助学生纠正文章中仍未被改正的错误,并根据学生这次的写作表现及自我评估与其共同设定下次的写作目标——一个既不过低又是通过一定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的目标。这个步骤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后的环节,也是唯一师生单独交流的环节,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交流前教师应认真阅读其自我评估和三稿并字斟句酌磋商的内容,力求向学生输入正确的语句,这也是学生锻炼听说能力的良好机会。
五、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一学年后,实验班、对照班学生每人仍各写叙事文(Narration)/描述文(Description)/说明文(Exposition)/议论文(Argumentation)一篇,计分要求照旧,与研究初期写的四篇文章的得分、质量作比较。
对照实验班、对照班前后测可知:实验班四种体裁作文平均提高由2.94分到3.56分不等,平均提高3.27分,占总分的13.08%;对照班四种体裁作文平均提高由0.6分到0.82分不等,平均提高0.74分,占总分的2.96%。由此可见,体裁法、过程法与结果法整合的写作教学法在实际操作中优势相当明显。
调查结果表明:实验班喜欢英语写作的人数从27增加到了 47,由总人数的24.33%提高为 42.34%,不喜欢英语写作的人数从39降低到了17,由总人数的35.13%减少为15.31%;对照班喜欢英语写作的人数从23 降低到了20,由总人数的23.47%减少为 20.41%,不喜欢英语写作的人数从32增加到了38,由总人数的 32.65%提高为38.77%。由此可见,经过一学年的写作学习,实验班学生普遍提高了写作兴趣,而对照班学生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通过一学年的以体裁为载体,注重结果与注重过程相结合的写作学习,实验班学生不仅提高了写作水
平,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学生在同伴评议环节仅用英语交流,在师生磋商环节,学生也被要求坚持说英语,因此学生在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也频繁地锻炼了听和说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交流完全为了完成真实交际而进行,因此十分自然,毫不做作,这使学生得以在第二学期的英语口试中表现得更好。
在整个写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首先是学习了不少范文,除了了解了各种常见体裁的基本格式和要求,还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其次是在阅读中增强了语感,由于要求认真探究范文,因而学生更能体会语句之间的逻辑联系,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还反映在学生在完形填空测试分数的普遍提高,特别体现在对功能词的把握上。此外,由于学习的范文都是原汁原味的优秀英语作品,学生拓展了视野,提高了对中西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这个写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提高了翻译能力。中译英能力与英语写作水平有着较大的关联。研究结束时,学生的中译英水平普遍得到较明显的提高,这与他们接受了一学年的写作训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译英要求译句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显然仅靠学生平时多做翻译仍然不够,还需要不断的积淀。不同体裁范文的让学生较深入地学习了地道的英语表达,并促使他们尝试用不同方法表达相同的意思;一学年来数十篇习作的成果虽然都以语篇形式呈现,其实也可视为写句练习。另外,一周数篇学习日志虽篇幅受到时间限制不可能很长,却也是很好的练习写句的机会。这些练习以及学生与他人其余形式的英语书面交流都是促使中译英能力提高的积极因素。
总之,在英语学习中,各项基本技能紧密相联,互相促进,写作训练不但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也增强了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研究的总结和分析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写作的积极性及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
熟能生巧。当英语写作已经内化成学生的一种习惯,他们就不再对其怀有畏惧心理。当心中所想流诸笔端,成为他人能理解的较规范的文字时,他们拥有的是成功表达的经验。在系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英语写作的积极性与兴趣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2)如何使学生形成有效的英语写作策略?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策略的指导。在学生了解了整个英语写作过程后,教师讲授每个环节中可分别采取的认知策略,如:示范分析中“如何分析范文”;信息收集中“如何拓宽思维”;制定计划中“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拟写作纲要”;独立创作中“如何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如何迂回表达”、“如何紧扣主题” ;同伴评议中“如何批判性地阅读他人作品”、“如何发现习作的主要问题”、“如何速记同学评议内容” ;自我修改中“如何根据他人反馈修改习作” ;师生磋商中“如何就习作向 老师寻求帮助”等。
除了这些环节中可以运用的认知策略,在整个过程中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以下调控策略:“如
何管理学习档案袋”、“如何预设下一次习作进步目标”、“如何反思写作过程”、“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等。
此外,在与教师、同学、陌生网友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交际策略也得到了发展,如“如何在讨论中引起注意”、“如何迂回表达”、“如何委婉表达”等。在这一学年,学生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利用网络这个平台,锻炼了写作与交际能力。
(3)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
学习档案袋记录了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成长历程,有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水平变化过程。每学期结束前需整理收录最令自己满意的五篇习作这项要求令学生真正当上了自己学习的主人,最佳习作的推选更激励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整个一学年大量的三分钟学习日志的训练让学生不但加快了构思和行文的速度,还养成了生活中自觉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储备的习惯;为学生所熟悉的教材中的课文很好地充当了习作的范文,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改写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师对于学生的写作即时指导更为便捷,而互联网上的英语资源则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并同时锻炼了其写作和阅读的能力;教师与学生间电子邮件的交流既令学生提高了写作兴趣与能力,又不失为增进师生感情的良好渠道。
(4)如何评价学生的习作?
整个习作过程中,同伴评议、教师评价、自我评估及师生磋商这几个环节都以评价为中心。同伴评议时,学生互相评议作文,提出建设性意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评价摈弃了传统的写作批改模式,鼓励学生自行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改进建议提出的方式是令学生易于接受的提问,且每次集中提一到两个较突出的问题,让学生改写时满怀信心;自我评估环节学生结合教师评价对文章的创作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这对于将来的提高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师生磋商时教师不作终结性评论,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增进了学习信心,同时也更明了以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通过互相评价、自我评价及教师评价,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拥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能以积极、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的作品,也学会了评价、学习他人习作。整理学习档案袋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调整自我评价的体验。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由于笔者这一年从事高三教学,所以本研究在高三年级进行。虽然整个一学年研究的时间都得到了保证,但是整个教学研究过程长达一学年,而且这个三法整合的教学模式并非仅包括一周一节为时60分钟的写作课,它需要教师课余同样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每天要与五到六名学生磋商写作过程,又如教师对学生的每篇习作都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认真思考,否则无法向学生提供较详尽、积极的反馈,批改任务比较繁重,对日常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在今后的实际操作中,这个写作教学过程应最适宜在高二年级开展。这是因为高二年级在整个高中阶段的特殊性——既有了高一奠定的良好基础,又不受高三各学科全面复习的冲击和影响。
另外,由于一轮写作教学由九个环节组成,且其中的教师评价、师生磋商环节都比较费时,所以可
将一周一次的写作课改为两周一次,这样教师可以有更充裕的时间做更全面的准备,对一些问题的挖掘也可以更深入。由于平时的写作课都是安排早自修和第一节课连上,所以虽长为一小时,实则占正常教学的一课时,所以改为两周一次的写作课平均每周最多只占用半教时,这样对日常教学的影响很小。一学年一般四十周左右,比较理想的做法应是在高二一学年中共安排十六轮写作教学,每个周期两周。除去开学初、复习考试的几周,所有教学可在三十二周内完成,比较宽松。
按照这样的教学计划,应在高一安排学生大量课外阅读,多接触优秀且特点鲜明的各种体裁的文章,为高二的写作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完整的教学过程结束后,毕业前一学年根据高考写作部分要求进行强化训练,巩固已取得的成绩。
研究的应用价值和推广的可能性:
若此三法合一的写作教学模式在高二年级推广,平均每周仅占用的至多半个课时将成为收益较丰厚的投资。为使高二的写作教学获得最大效益,教师应在高一就作适当的铺垫,如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剖析课文等材料的语篇图式结构及讲解相关写作技巧等。通过高二一学年的写作训练,英语写作应可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他们将掌握一定的写作策略,学会自己计划、监督、反思整个写作过程。在此基础上,高三的写作教学可更注重针对高考写作要求的训练,第二学期可让学生重点练习历届高考作文。最后一学年学生的每篇习作教师除了如常评价以外,还应按高考写作评分要求给出三个小分,让学生明了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第二篇:高中英语写作一句多译法
一句多译:
前述:在英写作中,合理的结构、鲜明的主题固然是一篇好文章所必需的,恰当的选词和灵活多样的句子也是写好文章必不可缺的。句子的一句多译是语言灵活运用的最佳途径,也为文章的畅通另辟了蹊径。英语文章的写作一向重视一义多词的表达,这是由于英美国家的文化,风俗和习惯所造就的。这样的表达让整个文章色彩鲜明,不落俗套,避免了单调,枯燥和乏味。
1、运用同义词语。如:“他上星期生病了”可译为:
(1)He got ill last week.(2)He was ill last week.(3)He fell ill last week.(4)He became ill last week.(5)He was in bad health last week.2、运用同一词语的不同句式结构.如:“他写那篇文章花了三个星期”可译为:
(1)It took him three weeks to write the article.(2)He took three weeks to write the article.(3)The article took him three weeks.(4)To write the article took him three weeks.(5)It took three weeks for him to write the article.(6)Writing the article took him three weeks.3、运用简单句与复合句的相互转换理论。如:
The man standing there is a policeman.→
The man who is standing there is a policeman.What we should do next is unknown.→
What to do next is unknown.We are thinking of how we can finish the work in time.→
We are thinking of how to finish the work in time.4、综合运用同义词语与不同句式。如:“他做完练习后,便出去了”可译为:
(1)After he had finished the exercises, he went out.(2)After he finished the exercises, he went out.(3)Having finished the exercises, he went out.(4)Finishing the exercises, he went out.(5)After finishing the exercises, he went out.(6)The exercises being finished, he went out.(7)The exercises finished, he went out.(8)The exercises having been done, he went out.另外,还可采用修辞等方法,以增进多种表达的本领。
第三篇:统筹高中英语新教材写作教学策略与探索
马英毅工作室(高中英语)
低价出售百度文库财富值帐号 实力见证一切 联系旺旺 whx0910
专业销售爱问共享资料积分帐号 价格公道合理 联系QQ1747-88632
http://whx0910.taobao.com
高中英语新教材写作教学策略与探索
作者:冯春艳文章来源:盐池县师资培训中心
近十几年来,书面表达一直是高考英语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等。而许多学生在此方面丢分甚多,以致影响最后总分。为此,探索如何配合新教材,提高日常写作教学质量和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那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写作能力,以适应新的要求?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新教材特点,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循序渐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英语写作能力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训练。教师应注重抓基本功训练,严格要求学生正确、端正、熟练地书写字母、单词和句子,注意大小写和标点符号。进行组词造句、组句成段练习时,要求学生写出最简单的短句,为以后英语作文打好扎实的基础。这种练习可在学生刚进入高中英语学习时,结合新教材基础知识对其进行专门训练。
二、以课文为范文,进行书面表达实践
新教材课文体裁广泛,内容涉及面广,每个单元均安排了写作练习。每篇写作的体裁和题材与本单元的话题密切相关,难易程度适中,适合学生做改写、缩写及仿效作业等练习。这些练习既训练学生的写作,又巩固课文内容。如学完The sounds of the world 一单元时可指导学生比较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and Modern Chinese music。学完English around the world这一单元时,又可要求学生写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同时教师应对各种文体的要求,如日记、邮件、信、通知的格式等,并给予必要的提示,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时间一到,学生立即停笔,听教师读范文。教师的范文不仅要在格式、内容要点、语法修辞与语言习惯上给学生树立样版,而且要考虑到英语的多种表达方法。学生在经过紧张的思维与写作之后,及时听到一篇比较规范的答卷,比较一下自己的作业,可初步衡量出自己的答题的准确度,找出差距,及时查出作业中的毛病。实践证明这种练习可调动学生积极性,且效果非常明显。如高一新教材第一单元要求学生给朋友写一封电子邮件,这时教师如能够对邮件相关的词汇和格式加以必要的提示,学生文章中所犯的错误必然减少,其自信心会倍增,写作积极性也就自然提高了。
三、自改互改
对照范文,学生先对已查出的表达有误的地方进行初改。考虑到范文不可能把各种表达方式都包括进去,况且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也不尽相同,因此,还可安排学生互改作业。互改以同桌的两人为宜。批改者对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待互相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再更正。若有争议的问题,可当场请教老师。学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心里总是挺高兴的。他们的写作兴趣自然就会提高。最后,要求学生再对全文通读几遍,琢磨一下是否符合要求,尽量做到准确无误。如发现错误,可作最后修改,誊写工整,交老师查阅。
四、及时点评
及时点评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果一味地只强调练,而教师不及时地点评,那么学生作文中的字、词、句的错误就难以得到纠正,尤其是那些Chinglish。所以抓好写作讲评课,及时反馈信息,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为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供各位同仁参考。
1、如在时间紧的情况下,可抽查部分学生的作文评阅,重点抽查中下水平的学生的作文,采用当面批改的形式,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批阅过程中,认真记录写作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错误,为讲评课作材料准备。
3、将一些写得较好的错误较少的习作张贴出来,或讲评时读给全班学生听,给予鼓励。
4、备好、上好讲评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次习作中能有所获。
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课堂上的训练很重要。但学生基本功和课外知识的积累却也是必不可少。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英语文章也是如此。所以我认为要求学生平时多读多背好文章、好句子、谚语、俗语,会对书面表达的提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这些句子、文章往往就在我们身边。
e.g(1)Proverbs:
Do in Rome as Romans do.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2)Useful structure
a.I think that(高中英语第一册上)
b.she/he is fond of„(高中英语第一册上)
c.be used to„„(高中英语第二册上)
d.It is + adj.+ to do sth.(高中英语第一册下)
e.It takes sb.some time/ some money to do sth.(高中英语第一册下)
(3)Good sentences
a.Thank you for teaching us so well.b.Best wishes for Teachers'' Day.c.It''s really nice of you.d.I hope everything goes well.e.We don't think there is anything of interest in your pictures.f.The problem is that 300 people are dying each dayfrom illness caused by smoking.(4)Good examples:
My dear parents,About half a term has passed since I left home.I miss you
very much and hope the letter will give you a little pleasure.Do you remember that I was rather poor inEnglish inGrade1?You were so disappointed that you often blamed me.Now with the help of our teacher and classmates and also because of my hard work, I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Iwill study even harder and will try my best to get goodresult in the coming mid-term exam.Please do not worry about me.I am very well with any-thing that happens around me.I have been used to thelife in the school and get on well with my classmates.I hope you are both happy!
Your loving son,Li Ming.(英语周报高二版11期)
总之,英语书面表达的训练是综合能力的训练之一,单靠以上做法是不够的。大量的多种训练要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因为英语的听说读写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如我国英语界老前辈葛传教授在其专著《英语写作》(The Writing of English)中谈到解决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的困难时说:“You ought to read very carefully.Not only very carefully,but also aloud,and read again and again till you know the passage by heart and write it as if it were your own.”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熟读成诵对写作是多么重要。因此,平时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读多练,坚持不懈,熟能生巧,以至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教者只有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系统训练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学生才能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信心十足,游刃有余。
第四篇:公文写作开头与结尾七法
公文写作开头与结尾七法
学习班开班有一段时间了,学习模式不错,利用碎片化时间,教学、工作、学习都不耽误。每晚群讨论交流又便于知识巩固,而学习笔记更能锻炼大家文字综合与写作能力。今天的这篇文章,就得感谢学员明戈(他已养成天天写学习笔记的好习惯),是基于他学习笔记的扩充与完善。
开头与结尾,很多新手头疼,小编也不例外。有人喜欢开头弄些洋洋洒洒不着调的废话,有人爱在结尾处胡乱拼凑些装腔作势的口号(看文章的很多人应该就爱干这事)。
开头与结尾,就是戴帽与穿靴。在讲座中,小编交待得很清楚,公文写作千万别带高戴和穿长靴。“戴高帽”让文冗长繁杂、言不及义;而“穿长靴”,就有喊口号、唱高调,空泛冗长之嫌。
以下,小编还是不厌其烦地把开头与结尾的七种方法再次分享给大家:
第一部分:开头三法
一是开门见山。首语就切入主题,把写作意图告诉读者,简单明了滴把事情交待清楚。
二是紧扣全文。紧密相扣,紧凑简明,不写与主题无关或关联不大的内容,确保开头短小精悍。
三是概括叙述。对文章主题在宏观上,总体上作高度概括。第二部分:结尾四法 一是有干货。“希望式”或“要求式”结尾要实实在在,提出的要求应该让人看得见、摸得着,不能尽是原则话。
二是有新意。有新东西,有启迪作用,不能是陈词滥调,要能让人眼前一亮。
三是安排巧妙。有些本身不需要结尾的,可以从文章主体中试着砍出一个结尾来,做到别出心裁。这样可使内容实在具体,结构干净利索。
四是有针对性。如果要提号召,一定要结合本单位特色,提出针对性号召。俗气点讲,就是结尾独一无二,具有不可复制性。
第五篇: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立法背景与立法过程评析上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立法背景与立法过程评析上
提要:任何法律的制定都绝不是偶然的,必有其特定的立法背景和成因。文章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等多角度,分析了我国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立法背景;对我国从以基本国策推行到依基本法律推行计划生育,从而制定专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国家立法历程作了必要的梳理和总结。文章还联系实际,对国家立法过程中若干备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如生育政策的立法表述、社会抚养费制度的确立、计划生育奖励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和阐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对依法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长期以来依靠政策和地方立法开展工作的状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2001年12月29日由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2002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是我国立法历史上的重要法律。它首次将我国推行二十多年之久的基本国策终于以基本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从而结束了有国策而无国法(这里指国家基本法律)的历史。国家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要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对稳定低生育水平,保障计划生育事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将对制定该法的立法背景作一扼要分析,对立法过程中若干备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一介绍与评析。
一、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立法背景分析
任何一部法律的制定都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有其特定的立法背景和成因,这些背景因素中往往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有的立法既有国内因素的考虑,还有国际因素的考量。就我
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而言,应该说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笔者试图从国内背景与国际背景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国内背景分析
1、经济背景(因素)分析
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2001年底中国内地的人口总量达到12.76亿1.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但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总人口仍然在以每年1000万左右的速度增加,长期存在高增长量与低生育水平的矛盾,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6亿方能实现零增长。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每年增加1000万人口的状况,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带来巨大的压力。人口过多和人口增长过快始终是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因此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确立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但是长期以来虽有国策却无国家立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长期依靠政策和地方立法开展工作的状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把“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2、社会发展背景(因素)分析
21世纪中国人口的继续增长与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虽然中国的土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但是适合居住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很有限,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中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总面积的7%,却养活着占世界总人口22%的人口。中国耕地面积只有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而印度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5%,人均耕地是中国的两倍;美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0%,人均耕地是中国的9倍;中国的粮食产量居世界第一,人均粮食占有量却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将继续扩大,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长期维持在不足400公斤的低水平上。
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总量的不断扩大,农业资源已经迅速接近承载力的上限,平均每人拥有的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平均每人拥有的草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平均每人拥有的林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平均每人拥有的水资源不到世界水平的1/4.中国还面临着不断增长的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困难。目前,全国每年有近2000万青年人进入劳动年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达到1.2亿人,到2005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超过1.5亿。只有在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坚决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才能使劳动力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位列世界六、七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0美元左右)仍居世界中位左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450美元)。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国家用于发展的资金相对减少,能够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资金不足,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为了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性发展,满足全体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保证当代及子孙后代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选择了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战略决策是正确的。
国家立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从1992年开始,生育水平降至并稳定在更替水平以下。经过近30年的工作,我国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思想已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已被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广大群众的婚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近30年来,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初步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逐步推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举措,迫切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发展完善。
3、政治背景(因素)分析
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国家计划生育管理必须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为了规范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计划生育的行政行为,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必须制定专门法律。
实行计划生育涉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了更好地体现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应当改变以往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对公民重义务、轻权利、重管治、轻服务的状况,国家也急需制定专门法律来明确规定公民履行计划生育义务的同时本应享有的合法权利。
为保障计划生育工作健康、稳定、持续发展,需要由国家立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部门、各类社会组织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应承担的义务及法律责任,以及为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为综合治理我国人口问题提供法律依据。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地方立法,难以完成这一重任,必须由国家制定专门法律予以规范和保障。
此外国家立法也具有较好的地方立法和行政立法基础。人口与计划生育国家立法始于70年代末,前后起草、论证30余稿,为新一轮人口与计划生育国家立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80年代以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制定了计划生育条例(西藏、新疆制定了政府规章),计划生育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制定逐步纳入正轨。广大干部、群众迫切要求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工作。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加快,既对依法治理计划生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国家立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计划生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广大计划生育专兼职人员的法制观念、群众观念、服务观念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依法治理计划生育的法制环境。
国家立法具有坚实的工作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坚持深化改革,从工作的指导方针、改革思路、管理机制以及工作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国家立法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二)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国际背景分析
多年来,我国积极参与人权及人口问题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截止目前,我国已加入的国际人权公约主要有:《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公约》、《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儿童权利公约》等;签署的人口问题国际文件主要有:1974年世界人口会议通过的《世界人口行动纲领》、1984年国际人口会议通过的《墨西哥城人口与发展宣言》、《关于进一步执行〈世界人口行动计划〉的建议》、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国际人口与发展行动纲领》等。我国政府在签署这些公约和文件时,申明中国将在不违背宪法有关计划生育条款规定的情况下履行国际公约、文件所载的义务。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体现国际公约、国际文件对公民生育权的尊重和保护。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认真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改进和提高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水平,履行对国际公约和国际文件的承诺。
为了更好地体现我国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进一步树立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良好形象,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国家也有必要制定专门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国家立法具有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支持和理解。
二、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立法过程述略
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法制建设起步较晚,走过了一条由依靠政策到依靠相关法律、法规到国家制定人口与计划生育专门法律的漫长道路。
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首次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修订的宪法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从1982年起,我国就将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确立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由于当时不具备制定计划生育专门法律的条件,国家只是在通过制定有关婚姻、收养、妇女权益保障、未成年人保护、母婴保健等相关法律时,增加有关计划生育方面的条款,作出若干具体规定。1991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成为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第一部行政法规。1998年8月6日,国务院又对该行政法规进行了修订。为了加快计划生育法制建设,2001年6月13日,国务院又颁布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条例》,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国家立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从地方立法来说,为适应依法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要求,自1980年2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并通过《广东省计划生育条例》开始,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先后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2.我国的计划生育国家立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20多年来立法论证工作始终没有间断过。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0年。邓小平曾指出“人口增长要控制,应该立法”。在此期间,由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8稿,原拟提交1980年召开的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与婚姻法同时讨论,但因条件不够成熟,决定暂不讨论。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到1988年。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是要立法。不立法计划生育不能持久”的指示精神,国家计生委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先后修改了12稿。1988年底,中央认为时机还不够成熟,决定暂不出台。
第三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0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为了使计划生育工作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应积极为制定计划生育法做准备。在制定计划生育法之前,可以先由国务院制定和颁布计划生育条例。”据此,国家计生委从1989年3月起开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条例》,共修改了9稿。1990年
8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决定,待地方计划生育法规执行一段时间,积累了一些经验以后,再考虑制定条例及立法。
第四阶段从1994年到1996年。在1994年1月26日中共中央转发的《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请示》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被列为第二类,即“研究起草、成熟时安排审议的法律草案”,人口与计划生育国家立法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期间国家计生委成立了立法论证小组,抓紧进行与相关部门对人口与计划生育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工作的论证和协调。但经过论证和分析,认为立法的时机仍不成熟。你好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