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

时间:2019-05-12 23:0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进新课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进新课程》。

第一篇:走进新课程

平凉五中高中新课程改革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与通用技术实施情况汇报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一年多,经过近一年的新课程改革实验,目前我校参与课改的高一高二学生有1100多名,为高中新课程改革我们共投入资金50多万,制定完善各项制度30多项,组织参加各类培训20多场次,印发各种资料80多份,达200多页,组织新课程课堂交流课180多节,基本探索初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思路。

下面围绕我校新课程选修课、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做如下的汇报。

一、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我校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尤其是学生活动方面,有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年级组、教研组分别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活动。学习制定了《平凉五中新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平凉五中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平凉五中新课程社区服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学分认定办法用于指导综合实践工作的开展。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我校对此非常重视。一是学习开展各种活动,在高一开展的经典诗文朗诵比赛、happy english英语歌曲比赛,高二作文竞赛,培养 锻炼了一大批学生的演讲能力和写作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平凉五中报》、《当代五中》、平凉五中校园广播等平台,一方面调动学生写作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事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三是以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德育工作为重点,长期坚持开学典礼、月考表彰大会、周一升国旗仪式、国旗下演讲等活动,进行法制、安全、德育教育。四是结合社区活动,组织高一高二学生一班为单位上街打扫卫生4次,充分利用我校距离平凉市儿童福利院近的特点,以班为单位组织学生到儿童福利院打扫卫生活动6次,组织我校文艺队参加表演4次,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服务的体验,在活动中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五是每届高一新生开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成为学生们的一种宝贵的难得的经历。

我校发给记录卡《平凉五中学生社区服务活动记录表》,要求必须盖有服务单位及社区的章子,学生完成了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学习都予以认定学分并存档。

二、选修模块Ⅰ的开设方案

我校制定了《平凉五中新课程选修制度》等相关文件,将各学科选修模块Ⅰ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整理,在教研组会上根据教师的广泛交流,提出了一件和建议,由学校制定了《平凉五中各学科模块Ⅰ实施意见》《平凉五中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选课提供了要求和保障。在高二开设选修课的做法是:

1、语文学科目开设的选修课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语 言文字应用”两个模块将来从限选得5个系列中选3个模块学习。

2、数学课目前开设的文科是“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方程、倒数及其应用”,理科是“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看见中得向量与立体几何”,将来文科要开设“选修1-2”,理科开设“选修2-

2、2-3”文理科还要在系列3和系列4中选修4个专题学习。

3、英语学科目前开设“英语6”,以后开设“英语7”和“英语8”。

4、物理学科目前开设的是文科“选修1-1”,“理科3-1和3-2”,将来理科学生在“选修2-2或者选修3-

3、选修3-

4、选修3-5”中,至少还应该选择修习2个模块。

5、化学学科目前开设的文科是“选修1:化学与生活”,理科开设“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将来理科学生在选修2、3、5中至少选2个模块学习。

6、生物学科将来在理科开设“选修

1、选修3”2个模块中至少选1个模块学习。

7、历史学科将来文科文科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等4个模块中至少选2个模块学习。

8、地理学科将来在文科的3个模块中至少选2个模块学习;理科至少选1个模块学习。

9、政治学科根据新课标高考,暂不开设选修课。

10、体育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结合我校的实际已经在高二开设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田径、武术等选修课。

11、音乐开设选修模块的“唱歌”和校本选修的“舞蹈”。

三、开齐开好新课程实验的全部课程,尤其重视技术、实验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十分重视课程的开设工作,我们的原则是有条件的一定开全、开齐,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开设。

通用技术课程共4个学分,主要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面对技术世界信心,以及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强调对技术设计的改进与优化,强化对技术的理解和使用。目前我们开设了技术与设计模块一,每周暂开1课时,配备了客人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利用现有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上劲量用音像资料、教学挂图、教学投影片、教学光盘、各种辅导资料等手段进行初步的通用技术教学。我校还充分发掘教师资源,技术设计课程,如我校教师郭锐设计开发的《家电维修与校发明》目前已经形成教材并用于课堂教学,在郭锐老师的带动下,在高二学生中开展了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弓收集到作品120多件,学校结果评比对有创意的20位学生进行了表彰奖励,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建设通用技术实验室,一些时间活动无法进行,但是我们将努力最终开全所有的通用技术课程。

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为了进一步指导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去年课改一开始,我校制定了《平凉五中关于开展“七环节”学案型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首先改变过去的教案为导学案,要求老师明确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写自己的导学案。其次,我校要求课堂教学也有原来的传统方式转变为使用导学案自主探究、合作解疑、精讲点拨、巩固拓展四个环 节的教学模式。每节课前老师把自己编写的导学案印发给学生,对本节课的目标予以展示和说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然后合作探究,初步解决导学案中设计的练习,形成合作结果。接着老师对学生有疑问地地方及合作的成果进行精讲点拨,最后进行巩固拓展、布置作业。尽管我校学生的基础薄弱,但是我们在努力的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习惯,逐步推进我校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此我们还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下对学生进行了分组结合,以有利于课堂讨论探究。

为了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督察,特别是对“七环节”教学法的督察,我们由课改督察小组负责,实行包级、包组、包科目的办法,对每一个高一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听评,发现亮点及时推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对不过关的老师进行多次的督导,直至完全能够使用新课改理念教学。

本学期,针对课改中暴露的实际问题,为了便于老师操作,我校又将七环节教学法浓缩为“五环节”教学法。五环节是:

1、展示目标,2、自学探究,3、合作交流,4、精讲点拨,5、巩固检测。每个环节有特定的任务和学习方法,不能随意改变。单位时间内,紧扣任务,周密安排,整堂课要求充满师生互动。要求老师严格按照五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五、举行了新课改现场研讨课、观摩活动,通过公开示范课,进行了新课改研讨交流。

学校举办了2届迎春杯课堂教学赛讲,在全校展开了新课程课堂 教学的交流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五环节课堂教学法,活动中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同课异构”等形式各异的活动,相互讨论交流经验,或同校内商讨,或某一科的课任教师聚集在一起切磋。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每一学期上好一堂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公开课,写好一篇学习新课改的心得体会。对于有特色的经验和心得体会,我们还在全校的教师会议上进行推广。最后我校对60多名表现优秀的老师进行了表彰奖励,起到了典型引领的作用。

经过实践,我校选派业务能力强,新课改理念精的6名老师参加了区教育局、市教育局举办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获得市级一等奖1个,区级一等奖1个,区级二等奖4个。

六、精心组织校园活动,着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进一步强化我校的特色教育,我校成立了体育训练队、启航美术训练队、乐之艺美术训练班,小百灵合唱团、书法培训班等各种学术社团共8个,开展各类活动达20次之多,充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素质。

我校还创办了“平凉五中名师讲堂”,每周二、周五个举办一次,分别安排初中、高中的一位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积累的老师在多媒体室讲课,有学习方法,经验的讲解,有高考中考的指导,有人生前途的指点,去年有侯志远、魏向卿等老师进行了教材的演讲,今年马四辈演讲了《材料作文的写作》、高晓燕《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郭瑞卿《高考历史与文化常识》、祁镇平《语文让你更具魅力》、崔兆允《高中历史阶梯方法》等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示了我校老师渊博的知识和 风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七、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课,并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每周1课时,由专任教师任课。我校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主要分为准备阶段(包括动员、成立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指导教师集中学习与培训、指导教师精选参考性研究课题,学生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确定小组长,指导教师。选题可以选取老师提供的参考课题也可以是自主选择的其它领域的课题)、实施阶段(包括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工作、初步研究成果汇总、交流、小结等)、结题阶段和总结反思阶段。

我校共印制下发《平凉五中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报告册》120多册,《平凉五中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课题库》120多册,给学生提供课题350多个,每班学生以6-8人为一个小组,选取一个课题开展研究,开题研究的课题有71个,目前已经有26个课题完成了研究任务,大部分课题旨在研究之中。

通过学习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文化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开发校本课程,丰富校园生活

校本课程的开设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基于此,学校成立了平凉五中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正式启动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我们目前已开发了六个方面的校本教材,其中《篆刻——微缩的文字景观》及 《剪纸艺术》、《钢琴艺术》、《家电维修》《书法》《舞蹈艺术》等教材,而且已经正式编印成册,并且开始给学生上课。

虽然我们为新课改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与兄弟学校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学习新课程理念和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努力进行新课程的实践工作,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我们的工作,力争把我们的工作做的更好。

谢谢!

2011-12-7

第二篇:走进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读后感

纳林希里小学 白建平

暑假,我拜读了朱慕菊教授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一书。我深刻地了解新课改,切实将课改精神渗透到我的课堂中。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出书中的点点滴滴,它们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对教学,对新课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走进新课程》中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这里,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点。传统的学习,学生以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其他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迅速以及知识获得途径的增多迫使我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方式也必然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和理念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努力在师生之间创造亲、助、乐的人际情境,激励学生平等和谐地质疑问难,思想上相互交流和撞击,使学生在有思想张力的氛围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思维的亮点,从而使师生在互动互进中达成教学目标。《走进新课程》还告诉我们,对于教师而言,也要学习,而且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惑、答疑,正如“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这说明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而且在这个储备知识中还应该有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确实要拥有足够的知识,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好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得快、学得好。作为教师一定要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潜移默化的把这些方向和价值观传给学生,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让孩子学会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另外我们更要承认,态度和毅力对教师而言同样重要。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身为教师,你必须有毅力成为一辈子的学习者,这样你才能不断以全新的观点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一个知识点讲一遍容易,讲上千遍不易,身为教师,你必须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心甘情愿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讲上几十遍几百遍同一个知识点。处理一件小事容易,处理无数件小事不易,身为教师,你必须做好每天处理成百上千件小事的准备,不能忽视任何一件小事的存在,因为每件小事里可能都写有孩子成长的足迹。《走进新课程》真的带我进一步走进了新课程,也使我认识到了新课程的深刻性,确实,要想真正读懂新课程,成功成为新课标下的优秀教师,我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我想阅读和学习也会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第三篇:走进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

第一章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第一节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是否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2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3-5

A、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和人文素养的人具备条件53、为什么说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5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7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9

第二节课程改革的目标

1、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什么?112、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2-15

A、三级课程管理的影响1

5第二章课程结构

第一节课程结构的调整

1、为什么要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我国课程结构的不足)17下-18

A、课程类型有4种172、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83、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20

A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

出,体现在3方面204、怎样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的? 22

第二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4、新课程体系中现行的分科课程有什么变化发展?分科的优缺点及分科课程的特点 255、本次课改设置了哪些综合课程?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26-28

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

7、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征是什么?298、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0-31

A综合实践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三方面的联系 329、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哪些原则?32-3410、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

34-35

A、各门学科有效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这时因为:3511、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36-381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38-4013、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40-42

A、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特点:4214、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43-45

第四节绿色证书教育

15、农村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及其其他技术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

么?46-47

第三章新课程标准

第一节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

1、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49

A、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 492、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50-513、为什么本次课改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有何区别)51-53

第二节新课程标准的结构

1、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532、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标准是怎样制定的?57-583、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61-64

第三节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

1、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在目标和内容框架上有什么区别和突破吗?66-109

第四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一节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本次教学改革的特点和主要任务是什么?111-112

第二节教学观与学生观

1、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113-1142、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153、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1164、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118-1195、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20-121

A学生是发展的人

B学生是独特的人

6、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122-123

A如何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124

第三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

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124-127

A为什么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252、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128-129

A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如何尊重学生?128

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如何促进学呢?128

第四节学习方式

1、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30

A转变学习方式究竟意味着什么?130-131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31-133

A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第五节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1、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136-137

A现在学校管理存在的弊端 135-136

第六节现代教学技术

1、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138-139

第五章新课程评价

第一节课程评价的发展与改革重点

1、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41-1442、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新课程评价改革重点是什么?145-148

A学生评价改革重点教师评价改革重点对课程实施评价改革重点146-1473、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建议有哪些?148-149

A课程评价改革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50

B课程评价改革中工作突破口151

第二节学生评价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151-155

A评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的指标体系151-152

B、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还需要的注意点 1542、作为主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如何运用成长记录袋这种质性的学生评价方法?156-157

A使用成长记录袋,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158-159

B对成长记录袋如何进行评分?1593、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有什么样的启示?160-161

第三节教师评价

1、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162-167

A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 1622、如何开展教师自评?167-1693、学生家长如何共同参与教师评价?170

A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时掌握一些原则170-1714、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带来了哪些变化? 174

第四节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评价

1、课程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76

A对课程实施情况做出整体的综合的判断,需要注意:1772、如何通过学校评价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学校评价体系177-178

第五节考试改革

1、评价改革就是考试改革吗?考试改革的方向是什么?181-1842、如何看待这样一种说法: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185-1873、如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187-189

第六章新课程的管理

第一节:课程管理的基本趋势

1、为什么一些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在强化集中的时候,我们还要推行权力下放的课程管理政策?192-1932、课程管理权力的下放会不会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194-195

第二节课程管理政策与制度

1、怎样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96-1972、三级课程管理主体各自的职责是什么?197-1983、国家课程只是国家的责任吗?国家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不是可以完全不管了?2004、原来的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是校本课程吗?2005、不考试的课程会不会落空?2036、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是什么?2057、国家有哪些基本的教材管理制度?205-2068、什么样的人可以编写教材?2079、教材审定制包括哪些内容?207-20810、为什么要逐步建立以学校选用为基础的教材管理机制?209

第七章课程资源

第一节:课程资源的意义

1、怎样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2112、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哪些?如何开发和利用?212-2133、课程改革为什么要强调课程资源的作用?2134、我们有教课书,为什么还要提出课程资源的问题?214-215

第二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平困地区和薄弱学校也有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吗?2162、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吗?217-2183、新教材有什么特点?2203、怎样筛选课程资源?220-2214、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221

A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222-22

3第八章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

第一节新课程组织与推进的基本思路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与推进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第二节新课程推进的基本方针与总体规划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的基本方针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方针?229-230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进工作的总体规划是什么?230-231

第三节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实验任务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什么?231-2332、不是实验区的地方和学校,应该为不久的将来参与和实验新课程做些什么准备?233-234

第四节新课程的支持保障体系

1、如何做好课程改革的支持保障工作?234-2352、为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要发生哪些变化?236-2383、哪些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大学的课程中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职责239

第五节新课程的有效落实

1、如何保证新课程的有效落实?240-241

第四篇:走进新课程(一)

走进新课程

(一)第一章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相信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有人提出,1992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大纲(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刚刚过去的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其原因也在于此。

20世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在社会发生如此急剧变革的时期,各国的教育必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革,其中,涉及面甚广,可以被称做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就有三次。在这三次世界性的课程改革期间,为了使改革达到预期目的,各国在教育方面所作的其规模或大或小的调整、完善更是难以胜数。

20世纪中国的教育也始终处于不断变革的历史进程之中。清朝末年学堂的兴办,癸卯学制的颁布,辛亥革命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期间的教育改革姑且不论,仅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多年的时间而言,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脱胎于欧、美、日等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教育体制。尽管由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国家所处的地域等存在着种种差异,各国的教育表现出互不相同的特点,有其个性的一面,然而,由于它们都是孕育、发展、完善于工业经济时代,所以,它们又表现出了非常相似的共同的特点,又有其共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由于它对于工业经济时代各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国政府对于教育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越来越自觉地把教育作为实现国家目的的重要手段,以至于许多有识之士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20世纪50年代,出

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之所以不约而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原因也在于此。

2.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具有哪些特征?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特征做出准确的概括并非易事,在这里,我们只谈对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几个时代发展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肇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的生产、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预示着人类发展新时代的到来。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发表的《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此后,“知识经济”一词便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人类曾经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由于从20世纪如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因此,知识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相当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的原材料、工具、资本,而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所谓知识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知识、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和传递工作的劳动者。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将改变“文盲”这一概念的传统内涵,“文盲”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第二个特征是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刚刚过去的20世纪,人类曾经经历过空前惨烈的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所谓“冷战”时期,发生过150余场战争,而因战争造成的死亡人数多达2000万左右。“冷战”结束后,被“冷战”长期掩盖的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宗教团体之间长期潜在的矛盾、冲突日益突现出来,国际间的竞争空前激烈。美目的霸权主义削弱了联合国与其他国际组织的权威和本应发挥的作用;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幌子粗暴践踏他国主权;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信息霸权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渗透,都使和平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如果说既往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军事实力等方面,那么,当前的国际竞争则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第三个特征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科学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造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事实上,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乃是人

类自身在善良动机下滥用技术的“副产品”。应该特别指出的是,除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被破坏之外,由于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长期压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困境还表现为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的削弱或丧失,而这恰恰是任何现代科学技术或物质力量都无能为力的事情。正是由于对上述问题的清醒认识,人们开始对工业化以来的社会发展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并从20世纪70年代起,提出了诸如协调发展模式、文化价值重构模式等各种新的发展模式。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8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们共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总之,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在21世纪,除了必须对人类既往的所作所为进行客观的评价之外,我们还必须妥善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上述对当前时代的三个主要特征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3.为什么说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曾做出过举世公认的、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然而,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使我国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

发展中国家来说,本次课程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在向我们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向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即所谓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抓住人类生产方式转变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我们就可以尽快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超越它们。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先例。19世纪中期,在幕府统治下的日本,遭遇到的是同我国清朝政府相类似的命运。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抓住了19世纪后半期产业革命的机遇,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跃成为现代工业强国。其他如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等所谓“后发型国家”,在19世纪后半期的迅速崛起,同当时正在进行的产业革命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事例充分说明,生产方式的变革可以促成国家非常规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还是一个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口大国。如前所述,对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来说,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换言之,同过去时代发展主要依赖于为数不多的精英人物相比较,当前我们更需要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致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在“人口众多”这一既成的、不可更改的事实面前,除了继续执行控制人口增长的长期国策之外,充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就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我国教育无可推诿的重大责任。

诚然,我国能否很好地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变革这一历史机遇,能否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然而,教育毕竟是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历史经验已经证明,教育在把握人类自身命运、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由于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综合国力竞争必将聚焦到教育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乃是世界各国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将占据主动的地位,谁就将有可能最终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基于对教育功能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我国的教育已经被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了更好地担负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地反思我国教育的现状,并认真地思考究竟应该如何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

4.为什么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因而,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对于知识而言,人们惟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是不符合时代需要的。

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更像动词(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而不是名词(即知识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额外的负担;并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臵,有时甚至作为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始终萦怀于中国人民心中的“强国梦”,伴随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爆炸”,以及普遍存在于“后发型国家”一定发展阶段教育之选拔功能的突显等因素,又使我国学校的课程体系表现出下列一些特征: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现在,人们已经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种种弊端概括为“应试教育”。

李岚清副总理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号召多而落实的措施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陈至立部长在此次会议上所做的报告中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我国1986年实施义务教育至今才十余年,尚缺乏构建和实施义务教育课程的经验积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从1996年7月开始,组织了六所高等师范院校的有关专家研讨并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方案,并于1997年5月在九个省、市对城、乡16000多名学生、2000多名校长和教师、部分社会知名人士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凸现出现行课程方案所显示的种种问题: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我们必须看到,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就曾指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九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基础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因此,振兴教育,全民有责。我国广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以及行政管理工作者正是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胸怀全国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爱,脚踏实地地投身于这次课程改革中去的。

5.各个国家的课程改革有什么特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如果要把各个国家,哪怕是重要国家的课程改革一一列举出来,无疑将是一份很长的清单。然而,各国目前课程形成的历史及其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着非常相似的特点,而且,处于同一时代的世界各国教育或学校课程必然会面临相同的问题,所以尽管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但各国的课程改革还是表现出以下一些共同趋势。

第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教育受到了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除了大量增加拨款给予教育改革以财政支持之外,由政府支持并组织有关专家、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家长等参与的各种研究报告、课程改革方案、教育法律、教育政策等文件纷纷出台。仅在80年代,美国此类文件即达数百份之多。1990年,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曾召集各州州长在弗吉尼亚大学举行了。教育首脑会议”,提出《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此后,美国又提出了关于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等学科的全国统一标

准。其他如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等国政府也都制定了课程标准或类似课程标准的文件。就亚洲的情况而言,日本的课程审议会议于1998年发表了关于改善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审议报告,同年,文部省颁布了相当于课程标准的《学习指导要领》。韩国教育部在1996年的《韩国教育》白皮书中提出了韩国第六次课程改革的目标。而在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课程改革中,行政部门的组织、发动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之间的关系。

20世纪教育发展的历程表明,满足各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展的需要乃是各国不同时期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惟一的追求目标,而学生的发展几乎成为了一种教育奢侈品。正像前面已经提到的那样,严峻的事实已经表明,离开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需要而片面追求物质生产高速度发展,离开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即人文精神的发展,已经使人类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警觉。毫无疑问,国家发展的需要依然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首选目标。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1997年的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为了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对美国的挑战,必须要让每一个学生学到在激动人心的21世纪里取胜的东西。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变始终是日本政要的目标。然而,与既往的做法不同的是,这次课程改革不再把学生看做是装载知识的容器,或攫取自然资源、从事物质生产的工具,而是把今天的学生当做国家和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人,因而非常注重学生的发展,因为这不仅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促进学生的发展既具有“手段”的价值,又具有“目的”的意义。

第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苏联的课程改革,不仅历时长久,而且规模浩大,然而就其内涵来说,却是非常有限的。尽管两国的国情以及理论基础互不相同,然而它们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科学和文化知识。因此,两国都耗时费力地组织了各门学科的第一流专家重新编写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以容纳各类“最新”“最先进”的知识。这次课程改革除了重新厘定课程目标之外,还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其组织方法、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涉及“课程”的几乎所有方面加以改革。

源自《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

第五篇:《走进新课程》考试题

《走进新课程》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目标、目标和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学科本位、科目过多

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索

、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

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评价的甄别与选拔

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教学内容

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

方式和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

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B)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C)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答案参考《走进新课程》125页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五、论述题(15分)

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答案参考《走进新课程》160或142页

2005年山东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统一考试

通识培训内容试题(义务教育阶段)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目一二三四五总分

得分

评阅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目标、过程与方法

目标和

情感与态度

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教材、课堂

、教师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学科本位、相互独立

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 综合实践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主动参与

、勤于动手

、乐于探究。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 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

、评估

和 考试命题

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

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

的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

方式和

教师教学

方式的变革。

评阅人

二、选择题(从每个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在答案题号上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B).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1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A.)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1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

(C)

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

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

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

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1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

(B.)

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

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评阅人

三、判断题(在你认为正确或错误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或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

17、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18、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

19、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

20、《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21、《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

22、《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

2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

24、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

25、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

评阅人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26、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

2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27、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

2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8、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2分)。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2分);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6分

评阅人

五、论述题(15分)

29、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29、要点:(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分)。(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5分)。

2005年山东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统一考试

通识培训内容试题(义务教育阶段)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师、课堂、书本

4、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综合课程

5、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教学、评估、考试命题

8、甄别与选拔

9、开发者

10、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师生互动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B

12、A

13、C

14、A

15、B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请参考答案要点酌情打分。

26、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

27、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分)。

28、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2分)。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2分);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6分)。

五、论述题(共15分)

29、要点:(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分)。(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5分)。

下载走进新课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进新课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 ——《走进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在我们翘首期盼中,在我们的声声呼唤下,新课改终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迈入了我们的课堂,与我们朝夕相伴了。虽然我和同学们与课改同......

    走进新课程复习材料

    “走进新课程”校本培训考试复习题一、 填空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走进新课程试题.

    走进新课程试题(三—案例专集 1、[案例]“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

    走进新课程有感

    走进新课程有感 我收获很大。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收获: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进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的教学组织,应以......

    浅谈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浅谈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体系在课堂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之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

    走进新课程提纲

    走进新课程复习提纲 1、当前整个时代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同时代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可以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

    《走进新课程》测试题

    《走进新课程》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 ( B )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

    走进新课程试题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 面向未来 ”,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