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大题

时间:2019-05-12 23:17: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大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大题》。

第一篇:心理学大题

1.什么是学习?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学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1)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这里的“经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总结出来的经验,而是指“经历”,是个体通过某种活动来获得经验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信息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做某种事情,可以是观察别人的活动,也可以是阅读或听讲等。(2)由于学习必然发生的变化有时立即见诸于行为,有时这种变化未必立即见诸于行为,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见诸于行为。因此,有的性理学家把这种情况视为行为潜能的变化。然而,认知学习理论家则认为,由于学习的发生引起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故应直接视为思维的变化。当然,无论是思维或行为的变化,都是比较持久的。

(3)不能简单地认为行为的变化等同于学习的存在。学习的产生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学习发生之后将要引起行为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并不一定马上发生,有时发生产之后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出现行为的变化。而且,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存在。有机体的行为变化不仅可以由学习引起,也可以由本能、疲劳、适应和成熟等 引起,由这些引起的行为变化就不能称之为学习的行为变化。

(4)学习是一个广义概念,它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动物也存在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以对学习做出这样的界定: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2.如何根据五种智力技能的层级关系安排教学顺序?

安排教学顺序时,应该遵循由低到高学习水平层级顺序: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智慧技能。每一级智力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力技能的获得为前提,最复杂的智力技能则是把许多简单的技能组合起来。

比如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中,要教学生区分词性,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别不同的词有着不同的作用(辨别),然后让学生找出一些词的共同点并将词按照共同点分类(区分概念),然后给出规范的词性如名词、代词的定义(定义概念),之后教给学生各类词组句的用法(规则),并且最后能够在句子中区分出各个词的词性(高级规则)。

3.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给我们什么启示?

(1)很明显,有意义的与机械的,接受的与发现的,这是划分学习的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的两个维度。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或机械的,关键是这种学习是否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讲授得法,就不会导致学生机械地学习。

(2)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充分认识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掌握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判断学生用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是否巩固和清晰,就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了解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方法很多,如课前、课中、课后和学生进行交流,批改作业,专项知识检查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关键是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广泛收集和分析反馈信息。

(3)运用“先行组织者”,同化理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现代心理学认为:合理的知 识结构有利于吸纳旧的知识或概念,形成新的知识和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应运用先行组织者,认知同化理论,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前面我们说过,先行组织者有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组织者,用于为新知识提供一个上位的类属者;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它通过比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类似的或邻近的知识的异同,提高二者的可辨别性,从而促进对新知识的学习。由此可见,运用先行组织者可以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并说明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知识框架。那么,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应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材料,这些材料的内容介于新旧知识之间,同时又高度概括地包含了将要学的新知识的关键内容,对学生理解新知识起到桥梁作用,为学生同化新知识创造条件。同时,根据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一方面应提供适当的范例,促进上位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教师应找准恰当的上位概念,促进下位概念的同化。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4)根据学生年龄的增长,培养不同的学习动机。有意义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我们可以把学习的心向理解为学习动机。而根据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这三种成分是随着年龄、性别、社会文化、社会阶层、种族和个性结构等方面的因素的不同而变化的。

(5)重视认知与情感的融合。综观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虽然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涉及了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因素,但他的“同化”理论和“逐渐分化,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主要是围绕一个中心———“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只为了一个目的———优化认知结构。因此,他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发展。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目标从单纯以知识掌握为目的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转变,从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认知和情感的融合。因此,一方面,在教学时教师要在客观认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组织特点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序,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最终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现行的课程和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应把科学家或自己对该学科的深入探索和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一同带给学生,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热忱和兴趣,最终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真正融合。

4.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理论对教学具有什么意义?

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理论对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内隐学习的现象出现在很多领域,如第二语言的学习、社会行为的习得以及运动技能的完善等,并且学习和记忆的效果十分持久。内隐学习的研究证明,学习复杂任务时,人们常常以内隐的直觉方式进行,这就提醒我们,教育应当适当地引入内隐学习。

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好地创立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其中;传授知识时,应该尽量直观展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课堂中应安排更多能让学生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避免只是用语言描述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2)内隐记忆包括三种类型:经典性条件作用、程序记忆与启动效应。经典性条件作用提醒我们要从潜意识层面降低疏导学生的焦虑;程序记忆提醒我们在教授程序性知识时应该让学生多实践练习,所谓“熟能生巧”;启动效应提醒我们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脑海中已有知识,并连接所学新知识,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

5.学习理论存在哪些流派?它们是如何发展的?

学习理论存在构造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心理学派、人本主义学派等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19世纪末产生,由冯特提出,由铁钦纳发扬光大。主张内省,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之后很快遭到心理学各学派的批评,止步于冯特和铁钦纳一代。

(2)机能主义学派:创始人是詹姆士和杜威。在构造主义之后兴起,反对构造主义将意识还原为元素,着重研究意识与环境的关系。

(3)格式塔学派:20世纪初出现,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与构造主义针锋相对,主张心理研究是一个整体,强调采用综合方法研究心理学。但在遗传环境的问题上错误强调遗传作用,主观唯心,缺乏行为主义的说服力。

(4)行为主义学派:20世纪出现,反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否认意识、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实验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刺激-反应模式。

(5)认知心理学派:20世纪60年代出现,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并把认知作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过程。研究方法继承行为主义,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6)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应运而生,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行为主义不重视人类本身特征,认为认知心理学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

6.中性刺激怎么变为条件刺激?

将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反复多次配对呈现,中性刺激就成为条件刺激。如在巴布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里,讲中性刺激铃声和无条件刺激肉末多次结合,即摇铃给肉末,铃声逐渐成为条件刺激,狗听铃而分泌唾液。

7.如何利用经典性条件作用帮助学生热爱某门学科?

(1)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提供温暖、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教师的语气温柔,目光充满鼓励和期待,面部表情柔和等。(2)帮助学生克服窘境。如果学生在班级面前回答问题时遇到困难,教师给予要引导帮助,而不是嘲笑讽刺;如果学生不愿意回答课堂提问,可以先向他提问一些简单而明确的问题,并对其主动回答给予积极评价。

(3)帮助学生摆脱考试焦虑。疏导学生的焦虑情绪,不过分渲染考试分数的重要性,让考试发挥检测学习效果的作用而不仅仅是残酷排名。

8.如何利用普雷马克原理来识别出学习者的最佳强化物? 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或者是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利用这一原理时,要着重了解学习者的年龄心理各项特点,采用观察或者调查的方式,找出学习者的高频行为,从而确定其喜好,将这一喜好作为最佳强化物。

9.如何利用强化程序来教学习者习得并维持一个新行为?

第二篇:教育心理学大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备了解问题2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2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3具有不平衡性4具有个体差异性

3.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4.简述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2帮助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自我体验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5.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6.实现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1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3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7.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重视对关系的了解2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3发现学习与接收学习

8.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主要区别:1人类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2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3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通过以言语为中介来实现

9.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人格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请论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答: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晚期、青少年期、青年期、成人期、老年期.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育的方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1.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论2需要层次论3动机归因理论4成就动机理论5自我效能感

2.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1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2设置合理的目标3进行正确的归因

3.如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1使任务更有兴趣2引发认知冲突3合理使用表扬4合适的反馈

4.影响迁移的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定式

5.教师怎样实现为迁移而教:1精选教材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5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6.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7.课堂上有效的概括方法:1用好正反比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自觉地进行概括

8.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1诊断错误观念2引发认知冲突3理解新观念4应用新观念5反思观念的转变过程

9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1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2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10.技能及其特点: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1.技能的作用:1节和控制动作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调教3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12.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3.动作技能培训应该注意些什么:1准确的示范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联系3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4.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1对象脱离了支持物2进程压缩3应用高效率

15.心智技能的培养: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联系应用机会

16.复述策略的方法: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3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4多种感官参与5复习形式多样化6注意复习时间合理安排7试图回忆8画线

17精细加工策略的方法:1记忆术2做笔记3提问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8常用的记忆术:1位置记忆法2缩减和编歌诀3关键词发4谐音联想法5视觉想象6语义联想

19资源管理策略: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4学习工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0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的控制6个人自我效能感

学习策略的训练方法:知道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20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和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21问题:在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1算法式2启发式3

2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知识经验3定式与功能固着

23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的教学: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贮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以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24如何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25中学生平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

26: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1家庭教育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27良好的态度形成与培养:1有效的说服——正.反面论据2榜样示范3价值澄清4群体约定5赏罚控制 28心理健康的标准:1绪稳定乐观2人际关系和谐3人格完整4正确的自我观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29中学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30心理会谈中教师运用的辅导方法:1倾听2鼓励3询问4反应5澄清6面质

31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1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2寻求发展,即引导学生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担负起生活的责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及作为社会成员的良好社会功能,过积极而有效率的生活 32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

33教学目标及意义:教学目标指教师在教学之前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够获得的学习结果

意义: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2指导教学策略的运用3指引学生学习

34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几个层次:1知识2领会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35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几个层次:1接收2反应3形成价值观念4组织5价值体系个性化

36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完成的教学事项: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的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7直接教学的的主要活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联系6每周或没月的复习

38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1发现学习2情境学习3合作学习

39个别化教学的模式有哪几个:1程序教学2计算机辅助学习3掌握学习

40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2班集体的特点3学生的责任感4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41:群体动力的表现1群体凝聚力2群体规范3课堂气氛4课堂里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42:教师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课堂气氛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课堂气氛3教师的移情影响课堂气氛4教师的焦虑影响课堂气氛

43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2群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44课堂问题行为的常用处理方法;1预防2非言语暗示3表扬4言语提醒5有意忽视6转移注意 45非测验的评价技术:1案卷分析2观察3情感评价

46教师要充当的主要角色:1知识的传播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共民4教学的研究者 47教师的成长历程: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感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

48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2微型教学训练3教学决策训练4校本训练5反思教学训练

49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1反思日记2详细描述3交流讨论4行动研究

第三篇:心理学大题知识点

心理学大题知识点

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联系: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方面的目标。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1)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直觉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小学生

(2)小学生数学学习是进行初步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

(3)小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形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

(4)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着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1)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正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思维的支持。(2)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稳定性与普遍性,同时存在一定的可变性。

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

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

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堂观察表:

观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学生是否积极

观察学生是否自信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

观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观察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大题总结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师的作用

4教育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5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

五.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1.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性

2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3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

4.青春初期心理发展的矛盾与教育

5.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6.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和主要特征

7.青少年自我意识突变的原因及特征

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性格差异及其教育的意义

五.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和给教师的启示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第三章

1.学习的含义

2.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

3.联接学习理论

4.顿悟学习说

5.发现学习及其特征

6.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条件

五.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育的意义。

第四章

1.动机的意义和功能

2.学习需要的三个因素

3.学习期待和影响学习期待的原因

4.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内容

5自我实现理论的教育意义

6.成就动机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7.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8.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9.成败归因理论

10.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

1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第五章

1.知识的类型

2.知识表征形式

3.知识学习的类型

4.知识学习的过程

5.知识获得的环节和提高方法

6.教学中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

7.记忆及其记忆的一般过程

8.记忆的类型

9.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各自的特点 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1遗忘的原因

12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13.如何促进迁移的教学

五.1.遗忘的规律

2.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第六章

1.技能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2.动作技能的成分

3.动作技能的分类

4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不同特点

5.心智技能的种类

6.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7.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8.动作技能如何训练

9.练习进程的一般趋势

10.如何有效练习

11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动作形成的阶段 12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13心智技能的原型模型与形成阶段 14心智技能的培养

五.1.技能学习和知识学习的关系

第七章

1.学习策略的含义

2.学习策略的分类

3.复述策略

4.精细加工策略

5.组织策略

6.元认知的含义

7.元认知策略

8.资源管理策略

9.学习时间管理

10.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五.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和步骤

第八章

1.问题解决的种类

2.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

3.问题解决的类型

4.问题解决的过程

5.问题解决的策略

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7.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8.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9.影响创造性培养的因素

10.培养创造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11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第九章

1.智力落后的特征

2.学习障碍的特征

3.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特征

4.情绪和行为障碍特征

5.鉴别天才学生的指标

6.IDEA‘97六项规定

7.教育特殊学生的教学策略

8.美国特殊教育形式

9.促进特殊学生的社会整合和成长五1.对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的教学

2.对天才学生的教学

第十章

1.态度的结构

2.品德心理结构

3.影响态度与品德的一般条件

4.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5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五.1.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论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第十一章

1.心理健康的意义与标准

2.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3.心理评估的方法

4.强化训练法的形式、原则

5.强化训练法的程序

五.1.观察结果的记录方式

2.开展学习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

第十二章

1.教学行为目标的确立方式

2.布鲁姆对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

3.克拉斯沃对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

4.教学对象的分析

5.个别化教学的特征

五.1.教学设计的流程

2.对教学事项的理解

第十三章

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2.社会助长作用及原因

3.社会阻抑剂原因

4.社会助长和社会阻抑发生的决定因素

5.群体规范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

6.课堂心理气氛的类型

7.课堂纪律的功能

8.课堂纪律管理的一般策略

9.协调正式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五1.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主要因素

2.课堂管理的功能

第十四章

1.教学评价的分类

2.教学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3.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4.有效自编测验的指标

5.访谈法的含义、类型、特点及实施

6.观察法的含义、分类及实施

7.案卷分析法的含义、类型及实施

8.效度的分类

9.提高测验信度的方法

10.合理评分的步骤

11.标准化测验的要求

五1.教学评价、测量、测验之间的关系

2.教师自编测验的编制

第十五章

1.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

2.教师胜任特征的表现

3.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4.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5.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6.教师的威信影响教育成效的原因

7.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方法

8.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方法

9.教师期望效应发挥作用的机制

10.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

11.教师成长的历程

12.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

1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4.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五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差异

第五篇:中小学生教师资格证 心理学必背大题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布鲁纳在美国教育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3、心理发展的含义具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威信型、放任型、忽视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5、健康人格的建构: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

6、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地自我体验3.帮助中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7、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8、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9、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2.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3.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

10、桑代克的试误学习论 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1、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指刺激出现但反应不再出现或消失的过程)

2、泛化: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使我们的学习从一种情景迁移到另一种情景

3、辨别(分化):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使我们对不同的情景作出不同的恰当反应,以避免盲目行动。

1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规律:个体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人大多数的行为)。

1、强化: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消惩罚)。

2、逃避条件作用(看到路边垃圾站绕道走)

3、回避条件作用(听说前面有垃圾站时绕道走),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型条件作用。

4、消退

5、惩罚,不是负强化。

13、实现意义学习主要的条件:

一、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二、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三、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点。

14、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重视对关系的了解;

(二)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

(三)发现学习(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

15、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研究性学习(一般过程:

1、形成假设以解释事件或解决问题;

2、搜集数据来验证假设;

3、得出假设;

4、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教学对话;认知师徒法和互惠教学。

16、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般情况是一致的,但不是完全成正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以学习行为为中介,主要表现为:一定范围内有一致性;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学习任务的难度、学生的个性不同而不同。

17、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树立自信心:

(一)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设置合理的目标

(三)进行归因训练

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一)使任务更有趣

(二)引发认知冲突

(三)合理使用表扬

(四)合适的反馈

18、迁移的作用:

(一)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潜意识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三)迁移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19、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相应的背景水平;原经验的组织性;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

3、学习定势

20、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学促进迁移(为迁移而教)?

1、精选教材,重现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的编排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和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

5、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21、在课堂上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率);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22、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措施: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23、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

1、引发学习者对原有观念的不满;

2、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可理解性;

3、显示新观念的合理性;

4、使学习者意识到新观念的有效性。

24、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

1、诊断错误观念;

2、引发认知冲突;

3、理解新观念;

4、应用新观念;

5、反思观念转变过程。

25、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

26、技能的基本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7、能力与技能的关系:区别:(1)性质上看,技能指顺利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属于具体的操作程序,能力是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属于个体表现的倾向性。(2)范围上看,技能的活动方式有特定性,某种活动方式只适用于某类活动的效率中并影响着活动。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它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并影响着活动的效率。联系:(1)技能的形成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2)技能的形成促进能力的发展。

28、技能的作用:

(一)调节和控制动作;

(二)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

(三)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29、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0、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内化

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一)对象脱离了支持物;

(二)进程压缩;

(三)应用的高效率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练习、应用的机会。

3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监控性原则

6、个人自我效能感

3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总结、提问、析疑、预测)

5、合作学习模式

33、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

2、理解与表征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问题的一般方法:算法式;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

3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

3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1)在具体学科学习中,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以促进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3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3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2、智力。

3、个性。高创造性一般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36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接受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独特性;提供榜样。

3、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发散思维训练;学会容忍模糊性;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37、态度与品德的关系:两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区别:

一、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品德——深;态度——浅。

38、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二年级时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39、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等。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等。

3、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40、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一)、有效的说服——正反论据 ;

(二)、榜样示范;

(三)、价值澄清(经历的三个阶段: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

(四)、群体约定;

(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六)、角色扮演;

(七)、小组道德讨论。

41、心理健康的标准:

1、情绪稳定、乐观;

2、人际关系和谐;

3、人格完整;

4、正确的自我观;

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4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1)焦虑症(考试焦虑)(2)抑郁症(3)强迫症: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4)恐怖症(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偏执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冲动型人格、回避型人格(6)性偏差(7)进食障碍(8)睡眠障碍

4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租金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44、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1、有针对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45、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试(调节与适应);寻求发展。

46、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47、教学目标的意义: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导学生学习。

48、组织教学过程

一、教学事项:引起学生注意;提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教学方法:

(一)语言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二)直观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三)实践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

(四)自学的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49、教学策略:

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呈现新材料;提供有指导的练习;提供反馈和纠正;提供独立的练习;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发现教学

2、情境学习

3、合作学习

三、个别化教学:

1、程序教学

2、计算机辅助教学

3、掌握学习

50、课堂管理的目标:

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

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5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划分为参与式和监督式。

2、班集体的特点:班集体的规模和班级的性质。

3、学生的责任感。

4、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52、课堂群体的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承担的任务而相互交往、协同活动(3)各群体成员都收到共同的社会规犯的制约。

53、群体动力的表现:

1、群体凝聚力

2、群体规范

3、课堂气氛 教师对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课堂气氛: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课堂气氛(3)教师的移情影响课堂气氛(4)教师的焦虑水平影响课堂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1、吸引与排斥;

2、合作与竞争

54、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一)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二)学校鉴别学生学习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三)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55、教师充当的角色:

1、知识的传播者

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3、榜样和模范公民

4、教学的研究者

56、教师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教师职业需要具有某些特殊的认知能力,主要指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和形式、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的特点、教学情境等加以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教师的监控能力与职业成就的关系:体现在1、对自己教学活动事前计划与安排;

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

3、对自己的教学互动进行调节、修正。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教师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人格特征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影响着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最显著的人格特征是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四)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57、专家型教师的能力特点:

(一)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1、特定的学科知识

2、一般的教育学知识

3、特定的内容的教育学知识

4、实践性知识

(二)、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1、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且有预见性

2、教学技能程序化、自动化

3、教学监控能力强

4、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妥当应对纪律

(三)、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58、影响教师成长因素: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系统过程

59、教师成长的历程: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60、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

2、微型教学训练

3、教学决策训练

4、校本培训

5、反思教学经验(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6、教师参与研究

下载心理学大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大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题

    四、简答题 1. 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是什么?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

    大题

    一.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大题

    46.某校校长与学校间存在关系的E-R图如下,试将其转换为关系模式。 47.请画出某学院购置设备的数据流程图: 由需购置设备的部门填空申请表格,将此表格送交设备科,设备科填写预算......

    宪法大题

    一、 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 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制原则、权力制约。资产阶级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通用以上原则,但是表现不同,尤其是权力制约原则。 (一) 保障基本人权原则 人权......

    机械设计大题

    1.键和花键的应用和特点平键:特点:结构简单,对中性好,装拆,维护方便。应用:用于轴径大于100mm,对中性要求不高且载荷较大的重机械中 花键:承载能力强,导向性好,对中性好,互换性好,加工......

    党课大题

    1、党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党的性质是什么?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

    教育学大题

    1. 狭义的教育定义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

    综合大题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 30.材料 某班黑板旁边贴着一张班规:值日卫生不整洁者,每人每次罚款1元;上课教师提问回答不出者,每人每次罚款2元;上课迟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