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大题

时间:2019-05-13 23:2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大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大题》。

第一篇:教育学大题

1.狭义的教育定义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二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统一教育实践活动中,构成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同时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他们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和活动目的,即教育内容和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3.《学记》阐述的教学原则

1)教学相长的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预时孙摩的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3)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4)长善救失的原则:因材施教 5)启发诱导的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4.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区别

他们教育思想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三个不同中心上: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而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5.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 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6.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生产性、科学性、世俗性、国际性、终身性和革命性。

7.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八项发展的任务: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六是发展继续教育;

七是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六项保障任务: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保障经费投入;

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四是推进依法治教;

五是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履行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职责;

六是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突出的问题,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提出了政府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8.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3)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9.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3)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10.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作用: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2)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 3)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4)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11.教育现代化的含义和内容

含义: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现代教育的历史变化过程。第一,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变化过程。第二,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第三,教育现代化是基于教育传统的现代化。第四,教育现代化也是在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的过程中实现的。内容:第一,教育观念现代化;

第二,教育目标现代化; 第三,教育内容现代化;

第四,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第五,教师队伍现代化; 第六,教育管理现代化; 第七,教育设备现代化; 第八,教育制度现代化。

12.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13.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

1)环境的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和复杂性

2)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1)只有遵循人的发展的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2)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15.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

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影响教育目的确定的主要依据。

二、人自身的发展特点和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三、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16.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指标。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等。

17.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等。

1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19.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20.素质教育的实施

1)切实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2)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 3)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缓解升学压力; 4)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5)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6)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7)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位本位的用人方式; 8)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21.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它具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他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概括起来,时间上延展和空间上包容共同构成了终身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2.教师应当依法执教

首先,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法律信念,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重要保证。再次,教师应当具有自觉地法律意识,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关键所在。

23.教师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成长发展的权利

4)按时获得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好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6)参加进修或其它方式的培训。

24.教师如何做好诊断者

1)教师要掌握关于人的一系列知识

2)教师需要掌握一系列教育诊断的工具和方法 3)教师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多做诊断性评价的工作

25.教师如何做好指导者 1)要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

2)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

3)教师要懂得思想指导、行为指导、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4)建立学习、生活与心理辅导的机制

5)教师自己要善于自主学习,努力保持心理的健康和身心的快乐。

26.教师如何做好评价者 1)要端正评价观

2)教师要掌握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评价方法 3)教师还要注意与家长、学生就评价结果进行沟通 4)教师要学会激励的策略

27.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一)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

(三)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28.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9.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0.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1)尊师爱生:指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尊重、关爱。

2)民主平等:教师与学生有平等的人格地位,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相互之间存在依赖关系

3)教学相长: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促进的。

31.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指在教育教学情境下,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主要途径和形式。积极的互动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师生互动的模式:教师引发诱导的行为;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回应予以评价。师生对话:是指教师与学生围绕人生大事而展开的语言交流,实质是思想的碰撞。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在师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相互悦纳,心灵相通。

32.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

①从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的; ②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③重视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33.综合课程的特点

综合课程论倡导的综合课程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改进类型,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其优点在于它有利于促进知识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缺点主要是教科书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

34.课程计划设计的一般原则

1)注重课程水准的合适性 2)充分体现均衡性 3)具有充分的灵活性

4)课程计划本身及其中的重要提法要保持稳定性和科学性

35.学科课程标准设计的一般原则

1)要保持基本要求 2)要有一定的选择性 3)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4)要体现课程中最精华的知识,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3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放性: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3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3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的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制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39.教学的任务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基本任务)

(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三)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健康。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0.教学过程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2)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3)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41.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考过)(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42.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

(2)知识和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3)贯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3.教学过程基本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又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考过)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坚持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4.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直观性原则(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5.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启发性原则(考过)(1)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46.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巩固性原则(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抓好学生的复习环节和运用环节(3)教复习和记忆的方法

47.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循序渐进原则(1)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

(3)教学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48.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原则(考过)

(1)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2)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

49.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2)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50.备课的要求

1)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梗概 2)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3)要根据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4)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51.布置和批改作业的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适宜,难度适度,可以分层次

3)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对复杂的作业可以适当提示 4)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

52.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和意义

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意义:1)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53.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根据 1)教学任务和目标 2)教学内容

3)学生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

此外,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师特点等因素也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

54.常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

1)讲授的内容要有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讲清难点,突出重点 2)讲授的方式方法要有启发性,不是简单灌输

3)讲授的语言要生动、通俗、形象,要清晰、准确、精炼、有条理,语速适当。

55.常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语言传递为主—谈话法 1)教师要做充分准备,对谈话的内容要求提问的对象等都要周密准备,并拟定谈话提纲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度,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要有启发性,形式要多样化,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

3)谈话时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因势利导,同时应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4)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小结,概括问题的正确答案,指出谈话过程中的优缺点。

56.常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

1)演示前,教师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弄清演示的目的,选择好演示的教具 明确演示的关键、做好演示的准备

2)演示时,要结合讲授进行。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到演示活动;演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3)演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观察到的结论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57.常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 1)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

2)练习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师要教给学生练习的方法。注意练习的时间、分量等

4)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要及时检查。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58.常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实际训练为主—实验法 1)实验要有计划,明确目的和内容

2)实验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具体操作的要求 3)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

4)实验后,教师要对实验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59.网络教学的优势

1)网络教学能使全球教育资源高度共享 2)网络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网络教学能把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因材施教 4)网络教学有助于改变师生关系

60.教学手段的操作要求 1)适时、适度,注重实效

2)电教屏幕不能代替黑板,教具演示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操作 3)必须做好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61.德育的任务

(一)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62.《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小学的德育内容的要求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与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63.德育过程的矛盾

1)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2)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3)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64.德育过程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考过)

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知即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向前发展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各有其相互独立性。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此外知、情、意、行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因此我们要全面培养协调发展。

65.德育过程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实现这种转换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品德的真正形成。教育是外因,思想斗争是内因。斗争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因此,在德育中要处理好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

66.德育过程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活动和交往时品德形成的源泉,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因此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的教育性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在活动和交往中,学生主动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德育过程就是对各种影响进行干预、协调的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此外,在活动和交往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品德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67.德育过程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的特点,要求教育者长期一贯、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68.贯彻德育原则的要求—方向性原则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和体系武装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新思想、新观念,同时在实践中逐步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和判断善恶的能力。(3)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

69.贯彻德育原则的要求—知行统一原则(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70.贯彻德育原则的要求—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考过)

(1)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

71.贯彻德育原则的要求—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3)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

72.贯彻德育原则的要求—因材施教原则(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2)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73.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教育(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悬,以增强教育效果

74.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榜样示范(1)要选好示范的榜样

(2)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不要停留在表面模仿的层次上(3)激起学习榜样的敬慕之情

(4)要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调节行为,提高境界

75.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指导实践(1)运用实践锻炼的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锻炼。一种是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的常规训练;另一种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的锻炼。(2)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与提高他们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3)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有序有恒的要求,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4)要不断地督促检查使之坚持(5)调动学生实践锻炼的主动性

76.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陶冶教育(1)要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3)与启发说服相结合77.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品德评价(1)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2)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

(3)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4)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目的,不为了奖惩而奖惩

78.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1)在思想认识上要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

2)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 3)注意发挥和引导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4)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5)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

79.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原则

平行性原则

民主与自主的原则

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目标原则

80.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选题、制定活动计划、活动实施与总结。

81.中小学校本研究和教学研究

中小学校本研究是指以中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一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校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中小学教学研究是关于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研究,简称教研。教学工作是中小学的中心工作,因而关于它的研究在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中有重要地位。

校本研究和教学研究的“交集”称为校本教研,即指以解决中小学教学问题为目的而进行的研究。

第二篇:教育学大题

一、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战略:

能否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达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实践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方略和措施。

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落实优先发展的启动点。要教育广大群众克服读书无用的思想,消除轻视女童受教育的偏见,从而营造一种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育和氛围。②投入优厚,预算优先——落实优先发展的物质保障。发展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经费的问题,能否真正的做到优先发展教育,关键要看教育投入是否合理到位。只有解决好教育经费的问题,教育优先发展才有可能成为现实。③实现“两基”保证“两全”——落实优先发展的核心内容。“两基”指的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是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必须实现“两基”,保证“两全”④依法治教,依法施教——落实优先发展的制约机制。法律、法规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要优先发展教育,建立、健全各项教育法规是当务之急。因此各级领导再抓教育的同时,应该将处理“教育优先”问题的“人治”转为“法治“,用法制确保“教育优先”的战略地位和实施过程,这才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教育现代化的相关(可能考它的内容)

(一)其内涵界定:从历史变迁的角度界定,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推进教育从旧模式向新模式转变的历史进程。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并借此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二)其基本特征:教育现代化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改革过程中,与传统教育改革相比,教育现代化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基本特征。①教育民主化。民主是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问题。教育民主化指民主原则在教育领域中的深化和扩展,一般包括两层含义,即教育的普及化和教育的主体性。②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使教育从教育思想到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带来了整个教育的革命。③教育开放化。教育的开放性是由当代社会发展的开放性特点决定的,具体而言,它集中体现在四方面:教育的社会化、教育的一体化、教育的功能整合、教育的国际化。④教育信息化。我们应切实把握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关系,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水平和程度,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它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本质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和普遍规律

(三)其内容:准确的把握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对于确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和实施途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教育观念现代化。它可以理解为人们的教育心态、价值、思想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变化,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及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及投入力度,影响着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和质量。实践实验证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现代化。2)、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加快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即教育现代化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来实现的,主要包括学科设置、课程知识体系和教材内容等方面的现代化。3)、教育手段现代化。它的主体就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运用。4)、教育管理现代化。它指管理队伍、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它是一个全方位的变革、完善的过程。其内容包括:管理体制现代化、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手段方法现代化 5)、教育素质现代化。教师的职业角色具有多样化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多样化的素质。首先,教师的学历资格要达到要求。其次,教师的教育观念要现代化。再次,教师要具备现代化的职业道德素质。最后,教师需要具有现代化的知识结构。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特点

(一)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正是教师通过各种方法,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的过程,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不断更新,丰富,深化和成熟的过程。

1、专业知识:可以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论性知识包括教什么的知识和怎样教的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应用并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影响的必备心理特征。具体变现在:1)、了解学生及与学生交往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精神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奉献和热爱。

2)、对专业理想的永无止境的追求。3)、对专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自觉性。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1)专业发展的自主性。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专业发展的方向性。3)专业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从量变到质变、从新手到专家,表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4)专业发展的差异性。指教师发展存在速度、水平、风格等方面的差异。5)情境性。它指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具体的、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该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育方法。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术。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一方面,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和学习要求不同;另一方面,同一学科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也不一致。3)、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5)、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条件的优劣对教学方法功能的全面发挥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会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教学方法的功能。

运用的注意事项:1)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的运用教学方法。2)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都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3)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五、世界各国在20世纪末期的教育改革具有哪些普遍的时代特征和一些共同点?

(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表现在教育改革受到全国上下的重视和支持,获得了立法的有力保证。

(二)教育改革重点是基础教育,由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基础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体国民的义务教育,“它是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名族的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另一方面,基础教育也制约着高等教育的质量。

(三)改进课程结构,完善评估措施。首先,试图建立一种社会化和人性化相协调的课程体系。其次,增删调整课程内容。再次,强调基础学科的教学。最后,重视完善评估措施。

(四)调整培养目标,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关注个性教育。发达国家均瞄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和定位。重建道德教育、确立德育的优先地位,已成为各国政治家、教育家的共识。重视个性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五)进行教师教育改革,重视教师专业化,提高师资水平。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六、材料分析:果子、果实。

(1)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中小学常用的哪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它对于教师有哪些基本的要求。

答题要点:这个案例主要运用了中小学常用的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以 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活动的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 维活动,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谈话要有计划性,并拟定谈话提纲。要把谈话主题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起来,要灵活掌握谈话技巧,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 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具有思考余地,对问题的提出要简明扼要,忌模棱两可及暗示性,要启发学生思考,并做好谈话总结等。

(2)材料体现了哪种教育原则?

【常用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直观性和抽象性统一的原则5)、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6)、系统性和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7)、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8)、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它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密切配合、协调共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时,应做到下列基本要求:1)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3)创造最佳的学习状态。4)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七、德育。

1、德育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手段(包括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引导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德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运动,养成德育主体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德育的原则

(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

此原则又称知行统一原则,指实施德育时,要把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观念的教育与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形成道德习惯。

(二)要个要求尊重、信任并重

指的是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并行

是指教育者对学生要以说理启迪、疏通引导、启发自觉为主,同时辅以必要的纪律,二者相结合,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包括两层含义:意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集体;二是要通过集体来教育每一个学生。

(五)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

指学校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来把来自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按一定方向有计划、有系统的发展。

3、德育的内容

(一)德育内容的选择

1、德育内容的根本性制约影响因素

德育内容,是由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并受到建立在这一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

2、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影响因素

选择德育内容的直接影响因素有三点:首先是社会的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

(二)教育内容的确定

我过国教育内容应当从三个方面加以确定。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

基本道德是历史上传承下来并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个体生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日常行为规范是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及其他道德品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教育

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教育主要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制观念教育等等。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是人们对待世界和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生活或目标的向往与追求。

4、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施 p287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我们应根据新形式下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建立多层次,可持续性德目标导向,形成整体化,全方位,开放式的德育网络,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探索德育的新形式,新途径,以保证德育的实效。

1、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以人为中心进行教育,增强学习德育的实效性。

2、构建多元化的德育理念,实现多元德育综合创新,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1)德育途径的多元化(2)德育内涵的多元化

第三篇:教育学大题及答案

1.试论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答: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来选择教法。而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只有教师明擦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有好的教学结果。

2.材料分析

有的人说我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也一样可以教好书,所以不用学教育学。

答案:他们这是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摸索,更有效率的实现教育目的。

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学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理论根基。缺少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就难以取得成就。孔子是个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他不仅拥有经验,还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实习”“温故知新等”,都是孔子总结教育经验而提出来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实践的人,是不应该也不会轻视教育理论的。

第四篇:1-教育学大题

1.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答: 杜威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对当时流行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以及在赫尔巴特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活动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冠之为“传统教育”,同时,杜威则将自己所主张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传统的教育学派,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理论则日益显露出了严重的弊端。他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学生个人经验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把课堂教学变成了千篇一律的五个阶段的僵化格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进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他反对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传统的课堂教,注重从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探索活动进行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确实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在获取或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但这种活动教学很难组织好,要求儿童事事经过实践获取知识,违反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忽视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因而使学生得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不论是杜威还是赫尔巴特,由于他们是同属于现代社会的,所以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还是有一些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共同的或永恒的东西存在;他们所关注的一些重要教育问题,至今也仍然是现代社会所关注的重要方面。只不过由于他们各自强调的侧重点不同,才引起了对于他们的教育思想的不同理解。

3.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规模迅速增长:教育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的函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2.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系统由双轨制向单轨制急剧转变,逐渐建立起统一的,具有多种职能的,相互沟通的学校系统,以取代筛选性强,相互分立,互不沟通的学校系统,综合形成了基本的学校组织形式.3.内涵逐渐扩大:不断地扩大和深化,涵盖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4.不平等严重存在:指由差别造成的接受正规教育的不平等,例如农村或城市地区,性别,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况以及少数民族血统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4.全民教育与终生教育对于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教育已远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教育也不再是青少年一代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教育改革也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受教育权成为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权利,全民教育的理念不断从理论走向实践。5.教育民主化的本质是什么? 1.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方针?第一,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和文化知识能力的同样以;第二,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求在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的方针.两者的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培养人”的规定性;两者的区别:教育目的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方针突出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

教育与人的发展

6.为什么说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在这三大因素中,与遗传、环境相比,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不仅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而且可以能动地调整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还能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施加系统地影响。但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所以,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发挥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答: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引导着个体发展的方向;第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科学和深刻;第三,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第四,个体的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部分地也是受到教育影响的结果.7.何为素质?它与个性有何关系? 答:素质指人们与生俱来的感官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在结构上和机能上的一系列稳定的特点而言.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和本性.在理解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我认为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是相互联系,相素制约的统一体。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素质教育为个性发展提供了生存基础和发展环境,个性发展又丰富了素质教育内涵。其二:个性发展以主体素质为支撑条件,而个性发展又反作用于主体素质的发展。即良好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而个性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素质的提高。所以说,素质结构的完善过程就是良好个性形成发展的过程。

8.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任务

内涵: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可分为三个层次,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有两个含义,一是所有的学生的素质都要得到提高,达到某一教育阶段所提出的素质标准和要求;二是各种素质都要得到提高,不能重此轻彼,或重彼轻此,只有两个全面都付诸实施,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做人.做人是素质教育的起码要求,只有学会做人的学生,他们才算是养成一定的素质;第二,成才.做人是成才的基础,成才是做人的升华,只有学会做人的学生,他们才会成才.培养学生成材方面,必须采取”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的举措,勿千遍一律地提出过高的期望值.任务:第一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素质整体的基础层,身体素质不好,其他各种素质也不会好,机识别的素质好也很难发出其相应的作用;第二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核心层,每一个学生都是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接受各种素质教育,心理活动积极,就会主动地去接受教育,从而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第三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社会素质主要由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劳技等素质构成,社会素质是有身体素质为基础,以心理素质为中介而获得,形成的,它居于素质整体结构的最高层,又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5.我们应建立怎样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答:1.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现代的师生关系倡导的事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处于半成熟的,发展中的个体,需要读他们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3.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在知识上,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一位教育工作者真正的威信在于他的人格力量,它会对学生产生众生的影响.同样,学生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做出反应,还会以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2.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强调学习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或模仿来形成和改变行为。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说、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巴甫洛夫开创了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理论的先河。桑代克依据动物尝试错误的实验,提出了学习的三条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说,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性与发现式的学习。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苛勒(德)的格式塔(完形)学说、托尔曼(美)的认知目的学说、布鲁纳(美)的发现学习说等。苛勒的格式塔(完形)学说强调学习的“顿悟”或完形作用。托尔曼设计了著名的潜伏学习实验,证明在强化前学习就已经出现。布鲁纳提出了学习的同化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并提倡发现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罗杰斯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说为代表。罗杰斯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要观点:

1、学习有意义、有价值、有好处的材料

2、学习应该是愉快的,学习负担不能过重、不能强迫

3、懂得怎样学习,即主动发现、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

4、自我评价主要是分析自己,不和别人比较

5、自己决定学什么和自己发动学习活动

6、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社会学习理论主要观点:认为人类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

社会学习理论以班杜拉(美)为代表,他认为观察是学习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强调榜样作用。他还提出了“交互决定论”。“交互决定论”:行为、个体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将某因素放在其他因素之上的位置。智力因素(IQ)与学业成绩的相关表现出随年级的提高相关系数逐步降低的趋势。

5.知识与技能有什么特点?答:1.知识能够用言语来交谈,技能通常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2.知识的基本单位是意义,技能的基本单位是规则;3.知识的单位结构具有多样性,而技能的基本结构具有一致性;4.知识的记忆呈现非独立的网络性,而技能的记忆呈现独立版块;5.知识的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征,而技能的前以诚信啊序列转移的特征.知识和技能学习: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知识属于数据结构,由事实即“是什么”组成;技能属于程序结构,由方法即“如何做”组成。知识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奥苏倍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意义学习。“意义”是指一种由符号引起的、通过精确和分化、能够清晰地用言语表达出来的认知内容或意识内容。意义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联系的过程。“心向”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新学习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结果,学生的旧知识得以改造,新知识获得了新的意义。知识学习的成效取决于的内部条件(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和心向)和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应具有逻辑意义)。知识学习的过程分为知识的获得、保持、再现三个阶段知识获得有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即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接受学习中,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概念的联系有三种基本关系,即下为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技能是指经过练习形成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技能分为动作(运动)技能和心智(智力)技能两类。技能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分解模仿、整体掌握、协调熟练三个阶段。人在技能学习过程中,指导、练习、反馈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技能练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产生一般有三个原因:一是知识和方法的障碍;二是思维障碍;三是情绪和身体上的障碍。

6.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与”学会学习”? 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学习迁移从对学习的影响方向与结果来看,可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正迁移与负迁移。“为迁移而教”对于优化教材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为迁移而教”(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迁移)的注意点

1、把具有较高概括性、包摄性、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教材的中心。

2、注重对比练习,防止负迁移。

3、把握学习时间,强调规范训练。学习者根据个人基础与特点以及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并加以训练,这就是学会学习.

8.MI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有什么启示? 答:

1、教学观:倡导“对症下药”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即教学中提供兼顾多元智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学生观:学生无“差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因此,要进行赏识教育,扬长避短,根据不同的智力潜能提供适应的教育。

3、评价观:抛弃以传统的智力测验和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提倡多样化评价,即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学习情境进行评价,真实反映出每个学生的优势领域

2.试比较不同课程论主张的同异答: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早期代表是斯宾塞,核心代表是赫尔巴特,还包括要素主义的科南特和结构论的布鲁纳。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提出在学校课程中自然科学知识应占最重要的位置。赫尔巴特提出编制课程应以科学为基础,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为轴心,设置相应的课程。国要素主义的思想成为美国20世纪50年代末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并将数学、自然科学、外语称为“新三艺”。布鲁纳认为学科结构应由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三种结构组成。

人文主义课程论的主要观点:人文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确定课程。人文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杜威、罗杰斯等。卢梭是人文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人物,“发现儿童”是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

杜威提出了以儿童社会生活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文主义课程论掀起一个新的高潮,强调实施三类课程,即学术性课程、人际关系课程和自我意识、自我实现课程。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主要观点: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社会再造主义的课程思想最早反映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书中。近代的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代表作是《教育漫话》。当代的代表人物当数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和帕森斯。迪尔凯姆认为,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群体的作用得到发挥,个体才能得益。

3.当代课程的内容结构与形式结构有哪些特征?答:一是重视完整性和课程整体功能:课程是培养未来人的蓝图,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然重视完整性目标和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二是稳定基础课和课程综合化:稳定基础课的目标是尊重公民基本素质,提高公民基础学习能力,综合化课程既是科学发展的要求有事学生认识和把握科学知识基础的需要,也是为了避免增设新学科造成学生课业负担.三是重视统一性和课程多样化:当代课程发展的另一势态是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的交互影响,长短互补的选择.课程结构中人们注重必修课的限定性,同时拓展选修课的多样化和灵活化.当代课程的形式结构大体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构成。学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发展为中心,课程范围和教学内容选择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组织,它突破学科局限、重视直接经验、主张“做中学”。我国当代可称为活动课程的主要为课外活动课程,其特点: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教学主体的创造性潜在课程又称隐性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对。它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它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景之中,包括物质情景,文化情景,人际情景,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5.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是什么?答:本世纪开始的我国课程改革是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目标如下:

1、课程功能:改变注重传授学科知识,强调掌握“双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态度、价值观。

2、课程结构:改变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改变内容难、繁、偏、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适合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知识技能。

4、课程实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获取、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

5、课程评价: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择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功能。

6、课程管理:改变国家集中管理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内容:1.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2.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3.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主要贡献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和障碍。赫尔巴特从目的与手段出发构建他的教学理论体系,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关于教学的解释框架。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把道德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一概念是他教育学体系的核心。赫尔巴特教学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赫尔巴特学派。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发展取向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哲学取向,另一条是心理取向。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发生在德国、前苏联、日本和中国;心理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发生在美国。尔巴特的学说在前苏联和中国被改造。教学论的伦理学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学论的认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认识论。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四个教学阶段: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清楚(明了):由教师提示教材,使学生领会所学的事实。联想:使学生把所提示的事实与从前所知的事实相联合,进行联想,造成新的观念。系统:使学生了解新旧事实之间的关系之后,能进行归纳而得到一个原则或一个概念。方法:使学生把所求得的原则应用在新的问题上或新的事实上。

其弟子席勒等人将其改造为五阶段:准备、提示、联想、概括和运用。预备:就是用问答方式,使学生回忆过去的经验和有关的事实,为学习新教材做准备。并说明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知道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这里有引起动机、明确目的含意,使学生产生一种期待解决问题的心理。提示:教师提出新教材或一些事例让学生观察。即要使学生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及与此有关的旧经验。比较或联想:就是把提示的教材加以分析和说明,然后与旧经验相比较、分类并加以排列,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总结:是分析比较的结果,综合概括成结论或原则。应用:给学生习题,使学生应用所得的原则或知识结论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对新知识、新原则有更深的了解,并验证结论、原则的正确性。

5.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述评答: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1、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的特定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有两个特征:一是用学生的外显行为来陈述目标;二是目标要有层次结构。

2、教学过程:斯金纳认为,若要学生作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据此形成了一种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所谓相倚组织,就是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这种教学过程有以下五个阶段:”:(1)具体说明想要得到的行为结果;(2)评价行为;(3)安排相倚关系(强化);(4)实施方案;(5)评价方案。

3、教学方法: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的有效进行有赖于三个条件:一是小步骤呈现学习材料;二是及时反馈;三是学习者自定步调学习。据此,斯金纳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法。程序教学是指将教材分成连续的小步子(问题),严格地按逻辑编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模式。斯金纳对程序学习的处理有两种形式:一是“直线式”;二是“分支式”。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的材料除了以书本形式,还可用教学仪器或计算机来呈现,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6.认知教学理论述评答:认知心理学家批判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而不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认知结构的形成或改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布鲁纳认为,教学理论必须考虑三件事,即学生的本性、知识的本质和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因此提出了相应的四条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强化原则。布鲁纳的知识结构(知识基本结构)是指某一知识领域内事实、概念、观念、公理、定理、定律等的组合方式。布鲁纳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发现法。其特征为:(1)强调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和发现知识);(2)强调直觉思维(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3)强调内在动机(利用发现活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4)强调信息提取(记忆不在于储存而是提取,学生参与发现有利于信息的组织、储存和提取)。发现法是指学生运用教师提供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提出哪些学习策略?

1、复述策略:背诵或说出条目;摘录和标出重点

2、同化策略:新旧知识对接

3、组织策略:对新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4、元认知策略:检查并修正自己的理解过程

5、情感动力策略:保持警觉但要放松,以克服考试焦虑

7.情感教学理论述评答: 情感教学理论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为代表。批判认知心理学只关注人的行为和认知等从属方面,忽视了人的情感。情感教学理论的其主要观点

1、教学目标:主张教学即促进,即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教学阶段: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促进者,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促进学生的成长。这种教学过程包括五个阶段:(1)确定帮助的情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感情);(2)探索问题(鼓励学生自己界定问题);(3)形成见识(学生自由发表看法);(4)计划和抉择(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5)整合(学生获得深刻的见识)。

3、教学方法:主张意义学习。意义学习是一种全人参与、自我发起、自我评价并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意义学习也是非指导性教学。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

4、师生关系:认为教师是“促进者”,要发挥其作用,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态度品质,即真诚、接受、理解

8.构建主义教学论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吗? 答: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教学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获四大属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引起了一场当代教学理论的革命。皮亚杰、布鲁纳、维果斯基等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前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维果斯基在人的心理发展上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的作用,这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情境”: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意义建构”:这里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意义建构是指帮助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较深刻的理解。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2.教学策略有哪些主要类型?举例说明.

加涅的九种教学策略加涅综合各种微观教学策略,于1968年提出了对有效开展教学至关重要的九种教学策略:

1、利用改变刺激的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2、告知学习目标,使学生知晓教学的重要性和相关性

3、刺激回忆前提性知识,使之同新知识相结合

4、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刺激材料

5、根据所学知识的难易和学生的智力水平,提供学习指导

6、引出表示所期望的学习的行为、作出行为正确与否的反馈,以便加以强化或抑制

8、评价行为一边评价学习

9、通过提供检索的线索和策略来增强记忆,促进迁移

加涅在1985年又提出了学生的管理策略和学习的指导策略,对上述教学策略作了补充。盖奇的七种教学策略盖奇于1978年提出了针对提高阅读和算术成绩的七种教学策略,称 为“教师七要”:

1、制定一整套规则,使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

2、教师要在教室中经常走动,答疑和检查同时进行,注意课堂表现

3、作业要有趣、有意义,难易适中

4、尽量减少集中教诲的做法,把每日课程表写在黑板上等

5、提问时先叫学生名字,要使所有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相同

6、不断启发学习落后的学生回答问题

7、提供大量的简短的反馈 库宁的教学管理策略库宁于1970年提出成功的教学管理策略应包括:(1)制定留有余地的学习计划;(2)确定进度和难度以及使学习活动多样化;(3)一直保持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4)在课堂同时应付几件事情;(5)观察并做出反应;(6)把教学活动相适当的目标引导;(7)注意学生集体活动。

申继亮对教学策略的分类申继亮等人将教学策略与解决问题的一般教学过程模式联系起来,考察教学策略的内部结构,认为教学策略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由两种主要成分构成。第一层次是监控策略,主要成分是关于操作原则的知识,其功能是指示策略运用者“应该做什么”,体现在四个方面:支配、控制、监控、调节。第二层次是应对策略,由关于操作程序的知识组成,其功能是指示策略运用者“应该怎么做”。应对策略由判断策略、计划策略、执行策略、评价策略构成。

顾泠沅对教学策略的分类顾泠沅根据教学过程的构成因素,把教学策略分为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型策略四种类型。内容型策略是关于如何有效地提供学习内容的策略,有强调知识结构和追求知识发生过程两个类别,也就是结构化策略(如何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和问题化策略(如何构建从“个别—抽取特征—一般原理”的程序)。形式型策略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包括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学习三种类别。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应致力于科学的分类,确立教学方法的分类体系。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教学策略提供了新的前景。综合型策略直接从教学的目标、任务出发,以教学经验为基础多方面综合展开。近年出现教师主导和学生自学(发现和合作学习等)两个主要取向。

4.对青浦实验建立起来的四条教学原理与教学策略怎么评价?上海青浦县的教学改革实验,对大量的原型教学经验进行筛选,提出了具有简约性的四个教学具体原理: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并提出了基于这些原理的教学策略体系。

基于情意原理的教学策略基于情意原理的教学策略就是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努力保持学习热情以提高学习成绩的策略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应努力发掘下列三种可能性:问题作为出发点(创设问题情景)、面对适度的困难(因人而异设置障碍)、根据结果调整学习(避免气馁或自满现象)。个体的中枢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是促进人之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基于序进原理的教学策略 基于序进原理的教学策略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以保证学生学得进、跟得上的策略。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积累过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知识的结构化也就是有序化。确定知识的有序划分时要避免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两类处置不当的现象:一类是确定的序列梯度太大,一类是序列梯度太小。基于活动原理的教学策略基于活动原理的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课内外活动,提高学习效果的策略。

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相转化的有效途径。事实表明,赫尔巴特开创的接受式教学与杜威力主的活动式教学有明显接近的趋势。教学论研究中极其重要的是:一要确定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二是灵活地运用包括儿童中心主义所主张的适当的教学方法或方式。基于反馈原理的教学策略基于反馈原理的教学策略就是及时反馈学习结果和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和教师不断调整、改进学习和教学方法的策略。教师根据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了解,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5.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可概括为:问题情境——指导尝试——变式训练——系统归纳——反馈调节五个环节。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应包括五个环节:

1、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

2、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即指导学生亲自探究、发现、应用等活动。

3、组织分水平的变式训练。即练习应具有合适的梯度及提供变式。

4、连续地构造知识系统。即指导学生归纳出新知识的一般结论并吸收。

5、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调节。即制定目标细目,随时了解学习效果。

六、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一致性。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P236-238)1.道德两难问题——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2.道德两难问题的作用:①测量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②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③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其意识到各种不同的道德规范和不同的人的道德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④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⑤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3.道德两难问题的设计要求:①设计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或可信的,是学生能够理解的;②设计的情境必须包含两种道德规范且只包含两种道德规范,不宜过于复杂;③涉及的两种道德规范在设计的情境中必须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引起学生道德认识上的失衡,从而发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发展的作用。4.道德两难问题的素材来源:①虚构的道德两难问题;②以学科内容为基础的道德两难问题;③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道德两难问题。评论: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向世人提供了一种重视理性思维的德育模式,展示了一种从基础理论到开发应用的研究模式。在当代学校德育模式中,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可能是理论基础最为坚实的模式。

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借鉴作用: ①道德判断发展的六阶段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总的说是可信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②将发展性原则运用于学校德育,以开创多种新的模式; ③借鉴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局限性: ①可能带有西方的文化偏见; ②可能带有性别偏见; ③未能对道德发展不可逆定理作出圆满的解释; ④忽视道德发展中的情感因素。

七、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模式。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P253)评论:体谅模式的特色与贡献在于提供了一整套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开放性情境教材,并为教师理解和使用这套教材提供了一系列的教师指南,使体谅模式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性。更可贵的是:指南全面展示了教材的编制思想和方法,使得教师有可能根据它的思路开发出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其适用性广并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着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发: ①将“学会关心”视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方面,并建立层层推进的目标体系; ②这套目标体系应当通过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社会情境的教材体现出来; ③这套教材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并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社会戏剧、文字创作、图画创作、小组讨论等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 ①其理论基础既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又带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让人疑惑; ②其道德分类系统对不同年龄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冲突情境的普遍适用性遭到怀疑; ③其关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的“社会试验期”的理论假设受到质疑。

教育平等的含义:1.人即目的,又有尊重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与只有发展,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2.教育权利平等原则:指受教育权利,教育上的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原则:使每个人有均等的入学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有均等的对待,均等的学习成功机会4.差别性原则对待:教育效果受每个人的天赋,机会,机遇而不同机会均等不可能机械地实现,需对每个个体以不同的教育对待,但差别性原则为基本前提是,使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获得和其他人同等的利益.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平等的根源.特点:1.从低到高的封闭系统2.强调选择和竞争和年龄限制3.以升学为宗旨4.社会的工具5.文凭为选择人才的标准和依据6.教育承担选择之责.

第五篇:教育学大题

教育学50重点大题考研论坛注册 登录 标签

帮助

考研书店

考研家园

考研资料

研招信息

考研加油站

距离2010年考研只有88天了,请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加油!

考研论坛 » 教育 » 教育学50重点大题

2010年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齐鲁书社考研真题及辅导书 教育学考研核心习题集2010年新版考研图书热销任汝芬2010考研政治全程辅导

用影像记录你的考研生活各校历年考研真题下载Free!老妖精法硕指南火热预订2010年研究生招生信息总汇欢迎在此刊登广告

175 12345678910››...12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商品 发布悬赏 发布活动 发布辩论 发布视频 Google提供的广告 北京授课 双证工程硕士

应届生,大专毕业两年,本科无学位 皆可报考,高通过率!报名:010-86935363bjxtedu.com/xm/cd/edm-me.html

打印 教育学50重点大题

本主题由 雨点521 于 2009-1-20 13:37 设置高亮

thsph1983

新手上路

帖子9 精华0 积分35 威望30 K币8 元 注册时间2008-10-31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楼主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0-31 13:26 只看该作者

教育学50重点大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此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受教育者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创造性和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主体性特征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

(3)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首先,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其次,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教育内容内在地包括教育目标。因为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标准,是教育内容传授的出发点和归宿。

(4)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学法两个方法。就教育者的教法而言有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与实践的方法;就受教育者的学法而言有发现式和接受式两大类。

3、现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突出了教育为政治服务的特点。而现代,现代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且日益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要求进一步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加强学校与生产部门的联系,这就表现了现代教育为生产服务的特点。教育是培养各种劳动力最有效的途径。

(2)现代教育的普及性。现代教育打破了古代教育被统治者独占的局面。现代生产不仅要求培养各种专门人才,而且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3)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整个教育网络突破了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系统、多规格、多功能的教育机制和机构。

(4)教育具有商品性。商品经济决定了教育的最后产品——劳动力具有商品性,因而教育也要服从市场规律,具有商品性。并不是说教育只具有商品性这样一个特征,更不意味着使教育的一切方面都要商品化。例如,基础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未来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方面,属免费义务教育,就不能商品化。

(5)教育具有科学性。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生产培养劳动力。教育的科学性决定了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方面。现代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占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它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6)教育具有发展性。任何教育都具有发展性。不过古代教育的控制性要高于发展性,现代学校教育不但要使每个公民成为具有一定思想的不同类型和水平的劳动者,而且还要使每个公民的个性都得到比较全面和比较充分的发展。

(7)教育具有阶级性。在有阶级的社会中,教育是具有阶级性的。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为本阶级培养具有一定思想意识的人,是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各自的阶级属性。在阶级性问题上现代教育和古代文明社会的教育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4、未来教育有何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看,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种特点。

(1)追求教育的国际化

20世纪的前半叶,世界各国之间由于政治、科技和其他种种原因,多数国家之间是孤立的、封闭的,彼此互不沟通,互不联系,也互不了解。但进入50年代以后,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国际间的联系日益频繁,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国际接轨立刻突出了国际通用人才的必要。进入90年代,有些国家开始建立国际学校,设立国际课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能在末来的国际事务中大显身手的人才。21世纪将强化这种趋势。追求教育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将是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因为经济的国际化,商品贸易的国际流通,必然带来国际间交往的增加,从而产生以通晓国际经济、商贸、法律、会计、金融、交通、公安等各类人才的渴求,促使各类国际性学校的诞生。

(2)追求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争取和标榜的权利之一,也是资产阶级对封建地主阶级斗争的胜利成果。在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资产阶级虽对其教育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免费制度、大学的奖学金制度等,但真正的民主与公平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民主是关于国家制度的问题,是一种政治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民主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手段,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直接或间接掌握国家政权。因此,在剥削制度下,有了剥削阶级的民主,就没有被剥削阶级的民主,劳动人民在形式上享有平等、自由、民主,实际上始终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教育民主问题将依然是21世纪教育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通过教育改革实现教育民主化,其基本要求是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身心发展程度的受教育者,在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各方面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3)追求教育的多样化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教育的单一化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共同课题。教育单一化的主要表现是:办学形式、教育结构、学制、课程、培养模式等趋同或划一,培养目标上强调共性,缺乏个性。在教育过程上主张同步化、集中化、标准化,忽视差别和个性。教育的单一化是传统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反映。教育的多样化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要求决定的。社会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社会行业和部门的多层次与多类别,客观上要求的层次和类型必须多种多样。同时,人的价值取向、理想需求和智力发展程度不同。以及工作、生活、年龄等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对社会和人的需求现实,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基点出发去构建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学制、课程、质量标准到具体的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等,都应在21世纪有一些新的特点。

(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有影响的国际教育思潮,到80年代中以后,终身教育的思想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同。21世纪,终身教育将继续成为各国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其主要原因是: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闲暇时间增多,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可能。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大了生产中的科技和文化投入,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求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从而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客观必要性。

各国对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使得教育的发展更贴近受教育者的需求,从而为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现实性。

学习化社会的出现和人的思想道德觉悟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就业的学历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都必将强化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在21世纪的扩散和普及。

(5)追求教育的现代化

追求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将是21世纪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流。20世纪后半叶,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实践教育现代化的历程上做了种种尝试和努力,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制度到教育的硬件设施、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管理乃至教师素质的提高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一番现代化的陶冶和改造。21世纪的教育现代化,除继续进行上述各方面的现代化改革之外,将推进教育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将包括:科学划分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标准,追求现代化的实质的改变、效益的提高、内容的完善、质量的提升。总之,教育现代化将向内涵式方向发展,把人的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教育将在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上向前大大地推进一步,总体水平上也将出现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化。

5、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这是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这种教育目的是社会的总体上的教育目的,它可能是由某个人(如教育家、政治家等)提出、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也可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1)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的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社会主义社会只存在分工的不同,但人人都应该是劳动者,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要培养的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劳动者。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劳动者,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造就这种新型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理想要求。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劳动者的具体提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社会主义劳动者两种职能的统一要求,即社会主义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是合格的建设者,在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中是接班人。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德、智、体等几方面的发展既各有其作用,是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素质;又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成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第一个层次是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第三个层次的每一因素(德、智、体、美、劳)又由多种因素组成。如果继续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层次和组成因素。目前,我国教育学对教育目的的研究,还主要是在较高层次上讨论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必要的,但又是空泛、抽象的。只有深入了解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结构,才能设计出具体化、系列化、科学化的培养目标。这对于指导教育实践,评价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质量都是有益的。

(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阶级社会的教育从来都具有阶级性,但一切剥削阶级的教育目的,从来都极力掩饰其阶级实质,表述上一贯笼统抽象,尽量把他们的教育目的说成是为整个社会利益服务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明确提出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型的劳动者。这种新型劳动者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德才兼备;既有科学的世界观,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既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又有远大的共产主义思想。这些都反映出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7、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涵义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同义语,提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搞文字游戏,没有实际意义。这一观点可称作“同义说”。第二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含义完全不同,二者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否定。这可称作“排斥说”。第三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即不是同义反复,也不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我国的教育目的过于概括和具体化,很难操作,教育目的本身存在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者心目中的教育目的等多种层次,其价值判断难于转化为事实判断,在贯彻教育目的的实践中易于出现混乱和误解,因此非常有必要使教育目的具体化,素质教育正是这种具体化的形式,这种观点可称为“具体化说”。

8、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根据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政治素质,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立场,情感和态度。“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国史国情教育等都属于政治素质教育的范畴。思想素质,主要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问题,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民族精神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教育属于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素质,主要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包括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训练。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着重解决基础学科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基础科学知识,以及识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基本的劳动技能等,为适应自身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职业岗位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科学文化和技能的基础。身体素质教育,是要运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段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其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的方法,还要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和普及各种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心理素质主要指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包括顽强的意志力,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成就感、荣誉感以及面对困难、失败的承受力等各种正常心态的发展培育和心理失衡、心理矛盾、心理疾病的自我调整与矫治。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善于控制、把握自己的能力及调整心理冲突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方面发展,把以淘汰、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而不是与素质教育平行或并列的一种教育。

9、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1)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有促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10、教育具有哪些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它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社会统治、维系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即使是通过加强法治的手段实施社会政治控制也是与加强教育密切相关的,法的控制本质上也是法治思想的教育而实现。

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政治人才是指社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各级政治人才都需要通过教育培养。

其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这是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功能的另一突出表现。社会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造就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国家、政府或执政常所希求的政治理想与信念。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政治的“恒定性”是相对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社会政治的变革也会发生。从总体上看,社会政治变革是不断趋于前进与进步。教育则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对于社会政治变革具有强烈的反作用。

其一,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的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意识,表明社会政治的平等与开放。教育的普及,深深地蕴藏着一种变革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业已在现代社会政治领域中得以展现。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更有力地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与进步。

其二,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宏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在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宏扬优良道德,形成正确的舆论,同时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革新。教育能力的主导作用在于它能张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因素,抑制与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从而为推进社会政治的先进化服务。

其三,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依赖于教育而推动。民主意识、观念的养成,非教育不能达到。民主意识又与科学意识紧密相关。缺乏科学知识素养也就无法提高民主的素养。所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体国民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实现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11、教育具有哪些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在现代社会得以加强。现代物质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的发展与变革又强烈地反作用于现代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关于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应立足于现代教育对现代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1)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教育担负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社会再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再生产而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教育和训练。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培养、训练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上。教育正是通过向各种生产部门输送经过培训的更加熟练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增长。

(2)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社会,同时也将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社会。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点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首先促进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有力地促进现代社会各种领域和各种层面的变化。科技革命缘何如此持续推进?显然,这依赖于教育的贡献。

首先,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与再生产科学知识相一致。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人能掌握它并应用于生产中去,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教育以极为简约的方式同时也以极为广泛的形式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教育是促进科技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科技革命和科技发展与现代教育革命和教育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不只是有科技革命才有教育革命,而同时是有教育革命才有科技革命。

12、教育有哪些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传递与传播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具体表现为:教育为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现代教育与文化创造紧密结合,成为促使文化变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军。(3)教育具有普及文化、提高人的文化水平的功能。首先表现为扫除文盲;其次表现为使原来少数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被更多的人或全民所掌握;还表现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方面。(4)教育具有整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

13、教育在人口发展中有何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的另一表现。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文化构成教育生长的土壤和条件,教育惟有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方能生存与发展。然而,教育在受制于社会文化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教育具有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及融合文化等功能。

(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人类文化的传承固然可以物或物化的观念形态存在,但更多地是以人的心理、行为方式存在。无论是何种文化的传承,都需要以人对文化的理解为中介。人对文化的理解则需要依赖于教育。教育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社会通过教育将人类的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文化藉助于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

社会文化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发展就意味着要有创新。没有文化的创新自然也无真实意义上的文化发展。而文化之创新则需要通过教育而实现。一方面,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总是着眼于古为今用,传承文化的过程也是文化更新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急剧变革,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必然要求教育突破原有的文化范成,实现对文化的创造、拓展与更新。

教育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还有融合不同文化的作用。

14、教育的生态功能的作用是什么?

现代社会教育的生态功能是教育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起的作用。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人类逐渐成了大自然的主人,但同时自然资源的渐趋衰竭和生态环境的明显退化也成为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保护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教育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通过环境教育提高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责任;二是通过发展创造科学技术,有效地解决生态问题,提高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和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正因为现代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所以重视和普及环境教育,并在学校中实施环境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

15、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其“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的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首先表现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个体观念是指个体对于社会事物的看法和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思想。个体的观念也是其思维活动的结果。个体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前景和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乃是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而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看,正是个体内化社会观念的过程,即是人的观念的社会化过程。在人的观念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对教育作广义的理解,可以这样认为,人的观念的形成一刻也离不开教育。即使对于任一具体的个体,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但这种不同的观念也是不同教育的结果。没有教育的参与,人的观念的形成便不可思议。

我们所期望于教育的,就是在个体观念的社会化过程中,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帮助人们形成社会所需要的观念。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促进个体政治观念的社会化和道德观念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社会化

个体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一点早已成为教育学的共识。教育学关于人的智力发展的研究也揭示出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性、历史性特征。在人的智力、能力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功能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教育指导或规范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

教育对个体的智力、能力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社会的要求进行的。作为开发人的智力、能力的教育资源(主要指教育内容)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智慧积累的结果。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同时又需要教育的指导与规范。首先,不同阶段的教育或不同类别的教育,指导与规范着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方向。个体智力、能力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这在总体上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同时又受教育的指导与规范。教育将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引导到适应社会生存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其次。教育也规范着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发展。教育以特有的目标、内容以及特有的方式与途径规范着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它规范着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所可能指向的目标与水平。

教育加速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教育因其传授的人类科学文化具有简约化、浓缩化的特点,所以它对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起着催化剂与加速剂的作用。人类之所以持续不懈地运用教育并发展教育,其根本动因就在于它能缩短人类的认识客观世界的历程。教育传授书本知识可能不受个体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大大提高个体认识的起点,促进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个体智力与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发展过程的速度如何,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教育发挥的作用如何。教育对于促进个体智力、能力发展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影响人的智力、能力发展的因素的作用所无法比拟的。

(3)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社会职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科技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联。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变革客观上要求教育的变革。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的使命。在现代社会中,个体谋求某种社会职业通常是以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的,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的手段。

教育也是促进个体的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个体的身份是指个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身份社会化与职业社会化有相联系的一面。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即人的身份)往往相一致。在这种意义上,个体的身份社会化也是以接受相关的教育与训练为前提的。个体的身份社会化与职业社会化也有相区别的一面,个体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或所具有的身份与从事的职业并非是统一的。身份是一种更具广泛性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非职业性的身份与地位也是与其所具备的教育素养分不开的。任何社会身份都程度不同地蕴含着对教育的需求,教育对促进个体身份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6、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什么作用?

⑴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⑵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人口质量,改善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育。⑶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⑷教育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7、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或专业特点)是什么?

第一,教师是为社会服务的,是培养人的事业。第二,教师的形成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第三,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能够负责处理。即教师有自己的专业权力。第四,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第五,教师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上综合起来看比较高。

18、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化?如何理解?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和结果,以及社会为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化,一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在理解上,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专业是复合性的专业,包括学科的专业性,也包括教育的专业性。而教育的专业性,是一种技艺性的专业,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技能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第二,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是一个多方面多主体努力的过程,既需要教师自身的巨大努力,也需要国家、政府、大学的努力。第三,教师专业化有多方面的内涵,即服务宗旨或专门功能、专业训练、专业权限、专业团体、专业地位。第四,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努力过程。

19、教师的劳动有何特点?

(1)复杂性

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点,而且又都处在不同的发展变化之中,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教育的主体。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是一种以知识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为主要形式的过程,是一种综合运用、消化、传递、发现知识和技能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再次,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完成艰巨复杂的劳动任务,必须配合家庭、社会来进行,把工作深入到家庭和社会。

(2)创造性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劳动都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但教师的劳动则要求有更灵活的创造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需要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但它决不能单纯模仿或机械重复,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以及教材的理解,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普遍规律,选择最能奏效的方法与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

(3)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要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的素质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教育的效果。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

(4)长期性

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

首先,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教师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打下的基础,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他们终身发展的宝贵财富。

(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教师的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教师的劳动从劳动手段角度讲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汇于教师的集体劳动之中,教育工作需要教师的群体劳动。

教师劳动的群体和个体统一性,要求教师要协调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处理好自身与教师群体的关系,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

现代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现代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角色是:学生的诊断师,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评价者与激励者,学生的管理者,研究者,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不断进取的人。

20、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1)教育思想素养。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2)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作用。

(3)知识素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因此,具有比较渊博合理的知识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4)能力素养。一定的能力素养是进行和完成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5)身心素养。教师劳动是一种充满高度创造性的繁重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兼有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做保证。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其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

21、现代教师道德素养的作用是什么?

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上。教师祟高的道德素养和伟大的人格是为学生所敬仰的直接原因,教师的道德素养是最强大的教育力量。

其次,体现在教师劳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对自身工作与工作态度的调节、对师生关系的调节、对教师与其它人际关系的调节三方面。

再次,体现在对社会的影响作用。在广泛的社会接触中,教师的人格和行为举止为世人所瞩目。并通过培养学生使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在社会发扬光大。

还有,体现在对教师自身人格的陶冶上。教师自觉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能够有效地帮助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和水平,在面对诸多的困惑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能够保持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

22、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1)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教师为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方向。

(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既应学有专攻,又应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这既是由于各门学科之间的密切相关,又是由于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他们迫切地希望教师能在多方面知识上满足他们的要求。教师的知识越广博,越能做到知识讲解的透彻生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密切与学生的关系,成为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这里包括教师应当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知识,了解教育工作的原理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只有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克服教育工作的盲目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懂得并掌握了教育的规律和理论,直接决定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和效率。

23、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内容?

(1)组织教学的能力

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教学的能力,它是教师能否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高超的组织教学的能力,能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出来,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编制教学进展计划和教案的能力;分析和重组教材体系的能力;运用教学参考书及编写补充教材的能力;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制作教具的能力;收集、整理、归纳教学反馈信息的能力等。

(2)对教育影响的传导能力

教师要善于掌握并运用教育影响去作用于学生,要使教师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感情等变为影响学生的教育力量,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传导工具。其中,语言是传导的最重要工具。因此,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师的语言表达体现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要求,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形象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做到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同时,教师在进行语言表达时要快慢适中、抑扬顿锉、富含感情,并及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恰当地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充分发挥语言在传导信息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教师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人体表达能力也是传导教育影响的重要工具。

(3)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面对班集体进行教育工作,其组织管理能力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这种组织管理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教师面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群体,既要把课堂组织得有条不紊,使学生有秩序地学习,又要创造出思维活跃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二是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这主要是针对班主任而言,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具有培养一个良好班集体的能力。

(4)科研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指各级各类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与教育教学相关课题的总结、实验及创造发明的能力。它不仅是高校教师必备的能力,同时也是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他们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应具有对他人成果进行分析、鉴别并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因为教育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把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教学质量和自身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24、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特点?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学生仅仅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来对待,忽视学生身心的整体性。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既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教育所要实现的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从教育学意义上看,学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而不是被割裂开的、片面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如果不从人的整体性上来理解和对待学生,那么,教育措施就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教育活动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作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2)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青少年学生不是成人的雏形,而是具有身心不稳定特点的可塑性极强的个体和群体。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并不是已经达到发展的顶峰和终极,而是还都处在不断变化和趋向于成熟的过程中。这就意味着,学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和很强的可塑性。也正是由于青少年学生各方面发展都不够成熟,因此获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就成为他们发展中的必然需要。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学生犯错,而不应求全责备,要求他们做到十完十美。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学生身上的缺点和错误,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消极对待,而要从中发现积极的进步的东西,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在以学习为主的各种活动中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从中得到发展的。而且这种学习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不同,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规范化学习。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质和量都发生着重要影响。

25、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一方面我们要肯定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要接受教育,一切的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同时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特性。学生的客体地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

26、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1)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其中生理成熟以性机能的成熟为标志,而心理成熟以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这两方面的成熟是不同步的,一般来说,生理成熟要早于心理成熟。另外,学生发展的速度在整个发展进程中也不是匀速前进的,而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的发展状态,体现出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发展的顺序性:学生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展开的。如身体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周、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发展则按照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顺序发展。

(3)发展的阶段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顺序性必然导致不同的发展阶段。学生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阶段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跨入到另一阶段。而在不同发展阶段,尽管学生都表现出个体差异,但还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某一年龄阶段学生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年龄特征。

(4)发展的个别差异:学生的发展除了共同的年龄特征外,还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造成的。

27、师生关系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专制型这一类型是以命令、权威、服从、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对学生不够热爱和尊重,常使用权威和强制手段管理学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苛刻。学生对教师缺乏了解,表面畏服,背后抗拒,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缺少交流、沟通和作用,关系疏远,甚至紧张和对立。

放任型这一类是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对工作不负责,对学生也缺乏感情,对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学生对教师也持有无所谓的态度,消极对待教师的要求。师生之间交往甚少,交流有限,既缺少相互期望和帮助、也无明显的冲突和对抗,关系冷淡。

民主型这种类型是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热爱、关心、尊重和信任学生,既利用权威,又用自己的学识、才能和品德去教育学生。学生理解和尊重教师,师生之间交往较多,互相支持配合,关系融洽、密切。

这种关系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创造精神以及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人格力量,这也是师生关系的最佳模式,是我们所应努力做到的。

28、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哪些特征?

(1)民主平等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在科学真理面前,师生之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并不意味着削弱权威,反而还会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民主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2)尊师爱生

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教师,教师应当热爱学生,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友爱、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师德规范,是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反映,它能使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高度负责。如果教师不热爱学生,就会失去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就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工作的成效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它能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赖,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

(3)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及其教育目的,才能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使自己的知识和教育能得以发挥和发展;学生只有了解教师和教师职业特点,才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获得自己的知识,促进智能和品德的发展。所以,师生双方是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29、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是什么?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在正常的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了解和情感的产生是从课堂教学开始的。教师的诸多素质如德和才,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观念等都会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出来。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也是了解学生的开始。通过各种信息,教师对他所面对的教育集体进行整体判断,并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逐步深入熟悉每一位学生。教学活动对师生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阐述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赢得学生的尊重,展示对学生的爱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2)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在课外活动中建立起来的。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补充。在课外活动中,师生双方的关系形态多种多样,因此师生双方的相互了解是立体的、多侧面的,它使师生双方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显得丰满、充实、有血有肉,其关系也变得丰富多彩。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的教育作用也是多层次多类别的。教师要在课外活动中充实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给学生树立崇高的榜样。同时,让学生不断了解自己,自己不断了解学生,达到师生双方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的和谐、教育关系与心理关系的和谐、集体关系与个体关系的的谐。

(3)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校外活动相对于学校教育活动来说,目的不很具体,计划性、组织性不那么周密,但是这种淡化了教育痕迹的活动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有时候,这种活动也是强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善不良师生关系的必由之路和变通手段。因此,师生关系建立的多种途径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内外,而且要在校外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增强教育的立体效果。

30、课程的含义是什么?

课程的含义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科目(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生物课程等。这样狭义的课程就同教学科目(学科)成为同义语了。

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对课程本质的深入研究,课程的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程已不仅仅指那些明确陈述的、外显的、正式的教学和教育的内容,即显性课程,也包括那些并非用言语陈述的潜隐的、非正式的、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教学内容,即隐性课程。课程不仅包括按课程表所组织起来的全部课内教学内容,而且也包括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各种课外教学内容;课程不仅局限于各种科目静态的集合,它还包括对学科教学顺序、进程、时限等方面的统筹安排。至此概括地说:课程就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31、课程有哪些类型?

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学校课程日益丰富和定型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根据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验来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这是课程的基本类型。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学科课程论认为各学科的逻辑体系,反映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教学内容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严格地按每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教材。分科学习,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

在当代出现的“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等课程形式,都是对传统学科课程的改进和扩展,是对其主流地位的巩固和加强。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2)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来区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32、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校课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课程发展史和当代各国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来看,最主要的受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三方面制约。

(1)社会需求

这里所谓社会是社会结构,它包括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它们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课程是这些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共同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培养新的劳动者和新的政治继承人的需要;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但社会因素对课程的需求往往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通过教育方针、政策、有关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

(2)科学知识的进步

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课程的重要源泉。课程内容总是从人类积累的知识总和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体现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和精华。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学校课程的完善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基本是同步的;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式都有显著影响。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有类似情况;科学知识的分类对学校的课程内容,尤其是课程设置有着重大的影响。

(3)儿童身心的发展

课程是要学生掌握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就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等等,都是影响课程的重要因素。其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制约。不同学段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其课程目标也各异;对课程设置的制约。学者们的长期研究认为,个体发展有六个方面的共同需在:认识活动的需要、价值定向活动的需要、操作活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审美活动的需要、体力活动的需要。课程设置不仅反映社会需求和科学知识发展情况,也要反映个体的这种共同需求。因此,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所设计的课程体系中几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包含了上述六个方面的内容;对教材编制的制约。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制约着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只有把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材才能受学生欢迎。

综上所述,社会需求决定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知识的更新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及组织形式的改变;学生身心发展强烈影响各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材组织。

33、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34、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有哪些?

1、课程选择

课程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指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选择活动使教师能够在决定教什么的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课程选择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教师要有选择的权力,同时还要有可供选择的空间。此外,课程选择对教师的专业资质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对此我们不能低估。因为课程选择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而长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掌握课程选择的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发展。目前我国下放权力的课程机制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特别是课程市场机制远未发育成熟。所以,我们的选择余地是非常有限的,一般的教师还很难真切地感受到课程选择的知识和经验的重要价值。但是市场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课程市场机制的建立已是势不可挡。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准备,特别是教师教育必须提供这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实践。

2、课程改编

课程改编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学程上的修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改编主要是指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堂情境。此外,它也包括某些学校对国外引进课程的翻译和本土化改造。在一个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社会中,教师可能面临越来越多的课程改编任务。

3、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必须减少因知识剧增对课程数量的影响,防止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课程补充

课程补充是指以提高国定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课程补充材料可以是矫正性和补救性练习、报纸和期刊剪报、声像材料、教学片和电影短剧、图画、模型、图表、游戏和电脑光盘。这些材料有助于实现内在于正规课程中的课程目标。在学校这一级,教师既可以在市面上挑选补充材料,或者与同事一道合作开发,也可以独自进行开发。

5、课程拓展

课程拓展是指以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拓展材料的目标是拓宽正规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内化价值观和掌握技能的机会。这些东西与学生所学课程专题有关,但却超出了正规课程所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6、课程新编

校本课程开发也可以开发全新的课程板块和课程单元,我们把这类课程开发活动叫做课程新编。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课程即我们所说的“乡土教材”以及时事专题课程,就可以归为这一类型。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发新兴的专题或学科领域,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这也属于课程新编活动。这种课程新编活动大大提高了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过,为保证学生基础学力的实现,同时又兼顾各个学校的差异性,大多数教育系统的课程政策把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新编活动限定在整个学校课程计划的10~30%的范围内。

35、教学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师通过沟通和交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获得个性化发展,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多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6、什么是教学模式?当代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哪几种?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而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程序,它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当代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1)系统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生系统记忆——复现知识技能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活动体系。

(2)程序教学模式。是把教材分成连续的小块,严格按照逻辑编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活动体系,主要用于具体的技能、观念或其他内部或外部的行为方式的传授与学习。

(3)发现学习教学模式。主张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发现来学习,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索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的一种教学摸式。

(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强调形成一个有利于学习者发展自身能力的环境,使学生在接受教师援助的同时能认识自身,分析自身的问题,而且掌握自我实现的能力。

(5)合作教学模式。

37、什么是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王策三著《教学论稿》

(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李秉德《教学论》

(4)教学原则是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教学行为规范。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确定的,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王逢主编《学与教的原理》

(5)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般原理。上海华东师大编写组的《教育学》

38、什么叫教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施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

39、什么叫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1)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把年龄大致相同的一群学生编成一个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进度并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分科对学生进行教育。班级授课的产生适应了科学知识丰富、科学门类增多、知识技能日益复杂这一趋势,反映了在受教育人数增多的形势下人们对学校教学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并扩大教学的教育效果

(2)教学的辅助形式和特殊形式

现场教学。这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园地等生产现场或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划分小组进行。它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

个别指导。班级教学较多地从学生的年龄、程度等共性出发进行集体教学,但是每个学生在学习上总是存在着差异,因此,为了适应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学习优秀的、一般的或较差的学生都应辅以个别指导。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可以在课内进行,但主要是通过课外的个别答疑、对学生的课外作业、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检查或批改等方式来进行的。由于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录音、录相等视听媒体来指导个别学生的学习。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个别指导对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或提高落后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

复式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的一节课内,向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偏僻的山区小学校,由于学生少、教师少而且校舍和教学设备又较差,有不少地方是采用这种形式。它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采用复式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做好各方面的组织工作,组织得好的复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不低于单式的课堂教学。

40、什么叫课外活动?有何特点?

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课外活动的特点主要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

41、学校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及微观组织文化。学校文化从其构成上来说,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42、学校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1)学校文化是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的无形的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软约束性的文化

(3)学校文化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文化

(4)学校文化是一种有个性的文化

43、学校文化具有哪些功能?

(1)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推动学生。为把他们自身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促使教师职工自觉地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教育任务,把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内化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作用。

(2)约束作用:校园文化约束作用表现为校园文化使信念、价值观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一发生,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形成一种行为规范来制约人们的行为,以此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

(3)凝聚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使师生员工对学校产生一种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激励作用: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往往能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自觉行为,化外部动力为内在动力;激励教职员工为实现自身价值和学校发展而勇于牺牲、乐于奉献。

44、学制的含义是什么?

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45、学制未来有什么发展趋势?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重视早期教育;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46、义务教育的含义是什么?具有什么特性?

(1)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有两个基本的特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普遍性是指义务教育的对象是全社会范围内的适龄儿童,不分民族、种族、社会地位和贫富贵贱;不分男女性别,所有的适龄儿童都无条件享受和履行义务教育。强制性是指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保证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和要求。因此,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另一特性。

47、终身教育的含义和基本任务是什么?

终身教育的涵义:”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在各个发展阶段之间的有机联系。即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

终身教育的基本任务:使人们为变化做好准备。最终目标是通过不间断的努力去构建更美好的生活。

48、素质教育思想的含义及特征是什么?

内涵:全面贯彻党的教学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特征: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实质:实质在于是一种导向思想。指导学校和教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规律、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核心和重点:重点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学生的创新精神或创造能力

主渠道:课堂教学

49、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和理论基础是什么?

其一是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于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态而超前投入;

其二是,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在这里,”优先是指在全局中与其他非优先的事务相比较而言,是指在长远的多种事物不能够齐头并进时,在排序上使某一事务相行而言。"故教育优先发展又可称超前发展或教育先行。

教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即教育的三性--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构成了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

50、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1)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

一般特征:①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发展他们的体力。不仅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同时也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的充分的发展。②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打破同步化、集中化,根据受教育者工作、生活、年龄等不同特点,从学制、课程、质量标准到具体的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尽可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使他们能在多种选择中必能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的、一统天下的局面,积极寻求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单位教育的合作③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丰富学生的个性。

内在特征: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前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使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即满足所有公民受教育的希望。二是指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后者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负责;二是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教育学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雨点521 威望 +30 精品文章o(∩_∩)o...2008-11-2 19:58

UID2918249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0 小时 最后登录2008-10-31 查看详细资料TOP

thsph1983

新手上路

帖子9 精华0 积分35 威望30 K币8 元 注册时间2008-10-31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沙发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0-31 13:27 只看该作者

uhdhdijdijiddwjdijjd

UID2918249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0 小时 最后登录2008-10-31 查看详细资料TOP

xiaofei0112

新手上路

帖子8 精华0 积分16 威望0 K币16 元 注册时间2007-12-21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板凳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2 16:50 只看该作者

这么好的帖子,顶一下

UID2453246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7 小时 最后登录2009-8-29 查看详细资料TOP

pingadguo

新手上路

帖子9 精华0 积分18 威望0 K币18 元 注册时间2008-11-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2 17:29 只看该作者

xx谢谢

UID2922379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2 小时 最后登录2008-12-12 查看详细资料TOP

wanggnag1988

新手上路

帖子26 精华0 积分52 威望0 K币52 元 注册时间2008-11-1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3 10:36 只看该作者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UID2920513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5 小时 最后登录2009-8-27 查看详细资料TOP

admireyou

新手上路

帖子22 精华0 积分53 威望30 K币24 元 注册时间2008-8-27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4 15:02 只看该作者

真好

辛苦咯

抱走

UID2781615 阅读权限10 性别女 在线时间49 小时 最后登录2009-9-25 查看详细资料TOP

小慧乖乖

新手上路

帖子4 精华0 积分8 威望0 K币8 元 注册时间2008-6-1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5 16:53 只看该作者

好贴!:loveliness:

UID2680008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7 小时 最后登录2009-3-30 查看详细资料TOP

ivan0712

新手上路

帖子34 精华0 积分45 威望0 K币45 元 注册时间2008-4-18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6 21:43 只看该作者

好的东西啊

UID2605121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2 小时 最后登录2009-8-2 查看详细资料TOP

莎莎家的蜜糖

新手上路

帖子15 精华0 积分10 威望0 K币10 元 注册时间2008-9-1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9 15:33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了~~~

UID2816321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1 小时 最后登录2009-3-10 查看详细资料TOP

九月授衣

新手上路

帖子8 精华0 积分16 威望0 K币16 元 注册时间2008-7-25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9 17:33 只看该作者

辛苦啦!万分感谢啊!

UID2735183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9 小时 最后登录2009-8-20 查看详细资料TOP

zhangzhiyuan14

新手上路

帖子6 精华0 积分0 威望0 K币0 元 注册时间2008-11-9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9 18:00 只看该作者

多谢了。。。。。。

UID2933045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0 小时 最后登录2008-11-9 查看详细资料TOP

beiwei23

新手上路

帖子2 精华0 积分4 威望0 K币4 元 注册时间2008-11-9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9 19:27 只看该作者

谢谢啦.......UID2933051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2 小时 最后登录2008-11-27 查看详细资料TOP

xiaolizi1988

新手上路

帖子25 精华0 积分49 威望0 K币48 元 注册时间2008-9-17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9 22:09 只看该作者

感谢啊!真的好厉害啊。。

UID2827930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最后登录2009-10-2 查看详细资料TOP

在在的花

新手上路

帖子26 精华0 积分28 威望0 K币27 元 注册时间2008-10-26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10 16:32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啊·~

好人啊好人·~

UID2910106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23 小时 最后登录2009-9-16 查看详细资料TOP

骑扫把的巫婆

新手上路

帖子21 精华0 积分44 威望0 K币44 元 注册时间2006-6-8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11 21:02 只看该作者

好啊!

UID1587612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11 小时 最后登录2009-1-10 查看详细资料TOP

175 12345678910››...12 Google提供的广告

北京授课 双证工程硕士

应届生,大专毕业两年,本科无学位 皆可报考,高通过率!报名:010-86935363bjxtedu.com/xm/cd/edm-me.html 免责声明:所有帖子仅代表发帖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责任。

请您务必遵守中国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本站的相关用户守则,共同营造和谐文明的网络氛围。谢谢您的合作。

© 1999-2008 考研加油站 京ICP证030754号

电子公告服务(BBS)电信业务审批[2003]字第798号 / 因特网信息服务(ICP)电信业务审批[2003]字第936号 /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1635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09-10-12 13:45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清除 CookiesSiteMap考研-TOP Powered by Discuz!6.1.0 Licensed

Processed in 0.011951 second(s), 8 queries.

下载教育学大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大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原理与设计大题答案

    1发现法:1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保持。2教学中提供了便于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可增加学生的智慧潜能。3通过发现可以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发其对知识的兴趣。4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大题范文大全

    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制约的作用体现在: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2,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3,政治任务影响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4,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大题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

    教育学考试大纲大题总结(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

    新疆师范大学2014教育学原理复试笔试大题

    新疆师范大学2014教育学原理复试笔试大题 1、谈谈你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2、材料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3、谈谈你对孟子和荀子的教育主张 4、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5、谈谈你所......

    大题

    四、简答题 1. 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是什么?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

    大题

    一.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大题

    46.某校校长与学校间存在关系的E-R图如下,试将其转换为关系模式。 47.请画出某学院购置设备的数据流程图: 由需购置设备的部门填空申请表格,将此表格送交设备科,设备科填写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