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与设计大题答案

时间:2019-05-12 23:5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原理与设计大题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原理与设计大题答案》。

第一篇:教育学原理与设计大题答案

1发现法:1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保持。2教学中提供了便于学生解决问题的信息,可增加学生的智慧潜能。3通过发现可以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发其对知识的兴趣。4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技能。

2简述使能目标和起点能力之间的关系。答:1教学目标是学习所要达到的终点,而学生的起点能力则是学习的开始,也是教学设计的开始。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必须有一个能同化它的且与它相关联的知识,可以是上位的、下位的或平行的知识结构。这就是学习的起点。2教学设计包括两类目标,一类目标是学生在课程学习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目标,即学习任务的终点目标,这是在教学设计开始时就应当首先明确的。第二类目标是课程学习进行过程中必须达到的目标,因为它们是前一类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故被成为“使能目标”,即学生从其起点行为开始,为了实现终点目标而必须先期达到的子目标系列。3所以,使能目标可以定义为介于起点能力与终点能力之间的学生尚未掌握的知识技能

3比较新教学模式“激活原知识”和传统教学“复习”这两个环节的异同。答:

4提纲式板书特点:提纲式板书提纲擎领。脉络清晰,易于掌握,在教学中实践运用最广。全面反映。

5简述教学目标的意义。答:1教学目标指导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实现所期待的变化,即选择或组合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2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学目标能是学生将自己的注意指向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是学生了解教学重点从而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促进知识的习得,保持和运用。此为还有助于学生根据目标检查自己的学习评估学习的效果,就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3教学目标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4教学目标还有交流功能,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明了教学的目的,同时他们还清楚地告诉学生:在课堂结束时我怎样才能观察到将要完成得任务。

6简述讲演法的优点。答:教师能够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特别是在所要传授的内容还没有可资运用的书面材料的情况下,这一优点尤其突出,因为在讲授中,教师可以亲自向学生呈现学科的基本内容,直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讲授法的优点还在于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可以用不同词语陈述相同的内容,从而有助于理解;讲授中有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强化;在讲授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听课对象、设备和教材对讲授内容灵活处理。此外,大多数教师(特别是大学教师)感到,讲授法比其他教学方法更容易掌握,而且安全可靠性。

7、比较新教学模式“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和传统教学“组织上课”这两个环节的异同。:(1)传统教学着眼于教师的行为,新的教学模型着眼于师生双向(2)传统教学模型没有知分类学习的思想,新的教学模型反映了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

8、简述教学设计的意义。答:1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2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培养4有利于加速青年教师的培养 综合题:

1、教学目标的三个功能:1教学目标指导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所期待的变化及选择或组合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2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的学习(一般有注意的的学习,是在具体教学目标引导下的学习)3教学目标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一节课或一个教题或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自编测验题,评测教与学效果)

2、任务分析的三个步骤:1教学任务分析 2分析达到终点目标的各项先能知识和技能 3诊断学生的学习准备,确定教学起点

9教学目标陈述1目标应陈述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2目标的陈述应有助于导教。导学,导测评

注意事项1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2用经过心理学界定的动词和n陈述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观察和测量

10任务分的目的1学习的总体目标和各级子目标2工作技能学习目标or具体目标的操作成分3一项工作or任务以什么知识(陈述性or程序性or策略性知识)出现4要教的任务,技能和目标是什么5完成任务及学习效应遵循的顺序6如何选择or设计支持学习的教学活动策略和技术7如何选择适当的媒体和学习环境8如何构建学习成绩的评估和评价方法

11课堂教学任务分析:从明确学生的终点能力(即教学目标)开始,到找到终点能力得以实现的所有先决条件而终止的过程包括目标陈述学习结果的类型分析,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

重点:合作学习

设计附加问题

先行组织者

12什么叫行为目标,过程目标,表现性目标。马杰的行为目标。

另一种说法是什么叫含糊的教学目标,什么叫不含糊目标

答;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还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即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过程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唤起性的,而非规定性的,“不是规定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所习得的行为,而是描述教育中的'际遇' 马杰行为目标具有三个要素1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即有可观察的行为2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条件,3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13什么是任务分析,任务分析作用,起点终点过程的分析 答任务分析:广义的任务分析不但包括作业分析还应包括需要分析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特征和学习环境等的分析。而狭义的分析,仅从教学课堂的层面来进行任务分析,只进行课堂所需要的人物分析,包括目标陈述,学习结果分类,学习层次分析和学习条件分析以及学生起点能力分析。任务分析作用:有助于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习理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联系起来,有助于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有助于教师领会和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起点终点过程的分析:起点能力是学习的开始,终点,学习课程必须达到的目标。14教学目标三导

答导教。导学。导测评

15陈述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

答 陈:学生原认知结构中如果缺乏适当的上位概念同化新知识,教师就要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寻找相应的概念或命题,设计一个包容水平,概括水平较高的组织者,利用这个组织者的桥梁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材料。比:认知结构中原通话点不清晰,不稳定。设计一个修补性的组织者以恢复清晰度并提高同化点的活动水平16布鲁姆的六个目标,给它们排序

答1知识2领会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17符号标志的依据,心理学依据

(使得材料更加明显)作用:有效地改变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原材料的结构更加清晰一目了然。教学含义:1.对不熟练的学习者更为有效,加强了教材的概念结构和组织2.能促进概念性材料的保持,强化了学生的选择性保持,也引导学生对材料的内容结构融会贯通。3.最典型特征:假借其他有意义的符号系统,有明显的外在逻辑性。18主观测试客观测试优缺点

答可在较短时间里测试较多内容,取样广泛和系统化,有助于提高测验的信度和效度,评分客观迅速。缺点主要是编写不易,对于高层次能力的测验,具有一定的困难和局限。19Z分数公式

_ 相对评价1偏值差Z标准分数=(X原始分数—X平均分)/(S标准差)

20设计附加问题:意义在于从外部去控制学习者的注意。在问题阅读前提出,它就影响学生的选择性注意,问题在阅读后提出,使学生发生对问题信息的回忆并使学生对回忆的问题信息在加工也可以回到材料重新阅读相关信息,这是一种逆向影响。附加问题设计的策略1选择性 在一个陌生材料里获取“是什么”的信息比较容易2回忆加工 阅读以后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智慧技能发展,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设计成“怎么办”一类问题。

21先行组织者:奥苏泊尔组织者是呈现材料之前先呈现一个引导性材料。类别有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教学含义:1提高了学生对某类材料的理解当内容不太容易被学生把握时,先行组织者作用更明显。2运用具体模型作为先行组织者更有助于学习。3有助于促进学习的迁移

22合作学习:优点:1在改革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里质量等方面效果显著,被誉为“近十多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2还对学生其他方面有影响,如改善了小组间的人际关系,增强了学生的自尊,是学生对待学校的态度更加积极。3改方式就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和广泛地和其他成员交换和修改意义理解,就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智慧技能的成长以及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23、简述布卢姆对教学目标的新旧分配。

答:布卢姆等人于20实际五六十年代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他们将总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由高到低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种水平。情感领域的分类依据价值内化程度由低到高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五级。动作技能目标分为直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七级。在对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的修订中,采用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进行分类。知识维度有四种水平,依次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维度的目标则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第二篇:教育学大题及答案

1.试论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答: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来选择教法。而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只有教师明擦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有好的教学结果。

2.材料分析

有的人说我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也一样可以教好书,所以不用学教育学。

答案:他们这是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摸索,更有效率的实现教育目的。

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学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理论根基。缺少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就难以取得成就。孔子是个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他不仅拥有经验,还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实习”“温故知新等”,都是孔子总结教育经验而提出来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实践的人,是不应该也不会轻视教育理论的。

第三篇:教育学大题

1.狭义的教育定义

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二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统一教育实践活动中,构成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同时二者又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他们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和活动目的,即教育内容和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3.《学记》阐述的教学原则

1)教学相长的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预时孙摩的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3)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4)长善救失的原则:因材施教 5)启发诱导的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4.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区别

他们教育思想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三个不同中心上: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而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5.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 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6.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生产性、科学性、世俗性、国际性、终身性和革命性。

7.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八项发展的任务: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六是发展继续教育;

七是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六项保障任务: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保障经费投入;

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四是推进依法治教;

五是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履行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职责;

六是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突出的问题,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提出了政府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8.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3)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9.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3)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10.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作用: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2)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 3)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4)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11.教育现代化的含义和内容

含义: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现代教育的历史变化过程。第一,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变化过程。第二,教育现代化的实质是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第三,教育现代化是基于教育传统的现代化。第四,教育现代化也是在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的过程中实现的。内容:第一,教育观念现代化;

第二,教育目标现代化; 第三,教育内容现代化;

第四,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第五,教师队伍现代化; 第六,教育管理现代化; 第七,教育设备现代化; 第八,教育制度现代化。

12.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13.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

1)环境的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和复杂性

2)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1)只有遵循人的发展的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2)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

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15.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

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影响教育目的确定的主要依据。

二、人自身的发展特点和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三、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16.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指标。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等。

17.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等。

1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19.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20.素质教育的实施

1)切实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2)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 3)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缓解升学压力; 4)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5)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6)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7)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位本位的用人方式; 8)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21.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它具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他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概括起来,时间上延展和空间上包容共同构成了终身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2.教师应当依法执教

首先,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法律信念,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重要保证。再次,教师应当具有自觉地法律意识,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关键所在。

23.教师的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成长发展的权利

4)按时获得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好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6)参加进修或其它方式的培训。

24.教师如何做好诊断者

1)教师要掌握关于人的一系列知识

2)教师需要掌握一系列教育诊断的工具和方法 3)教师要花比较多的时间多做诊断性评价的工作

25.教师如何做好指导者 1)要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

2)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

3)教师要懂得思想指导、行为指导、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4)建立学习、生活与心理辅导的机制

5)教师自己要善于自主学习,努力保持心理的健康和身心的快乐。

26.教师如何做好评价者 1)要端正评价观

2)教师要掌握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评价方法 3)教师还要注意与家长、学生就评价结果进行沟通 4)教师要学会激励的策略

27.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一)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

(三)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28.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9.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0.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1)尊师爱生:指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尊重、关爱。

2)民主平等:教师与学生有平等的人格地位,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相互之间存在依赖关系

3)教学相长: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促进的。

31.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指在教育教学情境下,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主要途径和形式。积极的互动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师生互动的模式:教师引发诱导的行为;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回应予以评价。师生对话:是指教师与学生围绕人生大事而展开的语言交流,实质是思想的碰撞。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在师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相互悦纳,心灵相通。

32.学科课程的主要特点

①从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的; ②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③重视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33.综合课程的特点

综合课程论倡导的综合课程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改进类型,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其优点在于它有利于促进知识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缺点主要是教科书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

34.课程计划设计的一般原则

1)注重课程水准的合适性 2)充分体现均衡性 3)具有充分的灵活性

4)课程计划本身及其中的重要提法要保持稳定性和科学性

35.学科课程标准设计的一般原则

1)要保持基本要求 2)要有一定的选择性 3)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4)要体现课程中最精华的知识,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3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放性: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3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

3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的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制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39.教学的任务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基本任务)

(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三)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健康。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0.教学过程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2)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3)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41.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考过)(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42.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

(2)知识和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3)贯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3.教学过程基本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又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考过)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发展又为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3)坚持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4.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直观性原则(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5.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启发性原则(考过)(1)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46.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巩固性原则(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抓好学生的复习环节和运用环节(3)教复习和记忆的方法

47.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循序渐进原则(1)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

(3)教学要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48.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原则(考过)

(1)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2)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

49.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2)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50.备课的要求

1)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梗概 2)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3)要根据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4)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51.布置和批改作业的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要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适宜,难度适度,可以分层次

3)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对复杂的作业可以适当提示 4)及时检查和批改作业

52.班级授课制的概念和意义

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意义:1)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53.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根据 1)教学任务和目标 2)教学内容

3)学生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

此外,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师特点等因素也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

54.常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

1)讲授的内容要有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讲清难点,突出重点 2)讲授的方式方法要有启发性,不是简单灌输

3)讲授的语言要生动、通俗、形象,要清晰、准确、精炼、有条理,语速适当。

55.常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语言传递为主—谈话法 1)教师要做充分准备,对谈话的内容要求提问的对象等都要周密准备,并拟定谈话提纲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度,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问题要有启发性,形式要多样化,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

3)谈话时教师要注意启发诱导,因势利导,同时应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4)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小结,概括问题的正确答案,指出谈话过程中的优缺点。

56.常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

1)演示前,教师要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弄清演示的目的,选择好演示的教具 明确演示的关键、做好演示的准备

2)演示时,要结合讲授进行。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到演示活动;演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3)演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观察到的结论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57.常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 1)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

2)练习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师要教给学生练习的方法。注意练习的时间、分量等

4)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要及时检查。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58.常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实际训练为主—实验法 1)实验要有计划,明确目的和内容

2)实验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具体操作的要求 3)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

4)实验后,教师要对实验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59.网络教学的优势

1)网络教学能使全球教育资源高度共享 2)网络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网络教学能把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因材施教 4)网络教学有助于改变师生关系

60.教学手段的操作要求 1)适时、适度,注重实效

2)电教屏幕不能代替黑板,教具演示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操作 3)必须做好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61.德育的任务

(一)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62.《教育规划纲要》对中小学的德育内容的要求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与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63.德育过程的矛盾

1)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2)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3)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64.德育过程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考过)

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知即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道德情感,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向前发展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各有其相互独立性。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此外知、情、意、行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因此我们要全面培养协调发展。

65.德育过程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实现这种转换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品德的真正形成。教育是外因,思想斗争是内因。斗争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因此,在德育中要处理好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

66.德育过程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活动和交往时品德形成的源泉,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因此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的教育性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在活动和交往中,学生主动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德育过程就是对各种影响进行干预、协调的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此外,在活动和交往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品德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67.德育过程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的特点,要求教育者长期一贯、耐心细致的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68.贯彻德育原则的要求—方向性原则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和体系武装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新思想、新观念,同时在实践中逐步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和判断善恶的能力。(3)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

69.贯彻德育原则的要求—知行统一原则(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70.贯彻德育原则的要求—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考过)

(1)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

71.贯彻德育原则的要求—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3)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

72.贯彻德育原则的要求—因材施教原则(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2)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73.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教育(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悬,以增强教育效果

74.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榜样示范(1)要选好示范的榜样

(2)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不要停留在表面模仿的层次上(3)激起学习榜样的敬慕之情

(4)要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调节行为,提高境界

75.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指导实践(1)运用实践锻炼的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锻炼。一种是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的常规训练;另一种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的锻炼。(2)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与提高他们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3)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有序有恒的要求,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4)要不断地督促检查使之坚持(5)调动学生实践锻炼的主动性

76.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陶冶教育(1)要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3)与启发说服相结合77.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品德评价(1)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正确的态度(2)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坚持标准

(3)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4)把奖惩和教育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目的,不为了奖惩而奖惩

78.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1)在思想认识上要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

2)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 3)注意发挥和引导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4)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5)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

79.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原则

平行性原则

民主与自主的原则

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目标原则

80.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选题、制定活动计划、活动实施与总结。

81.中小学校本研究和教学研究

中小学校本研究是指以中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一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校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中小学教学研究是关于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研究,简称教研。教学工作是中小学的中心工作,因而关于它的研究在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中有重要地位。

校本研究和教学研究的“交集”称为校本教研,即指以解决中小学教学问题为目的而进行的研究。

第四篇:教育学大题

一、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战略:

能否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达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实践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需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方略和措施。

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落实优先发展的启动点。要教育广大群众克服读书无用的思想,消除轻视女童受教育的偏见,从而营造一种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教育和氛围。②投入优厚,预算优先——落实优先发展的物质保障。发展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教育经费的问题,能否真正的做到优先发展教育,关键要看教育投入是否合理到位。只有解决好教育经费的问题,教育优先发展才有可能成为现实。③实现“两基”保证“两全”——落实优先发展的核心内容。“两基”指的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是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必须实现“两基”,保证“两全”④依法治教,依法施教——落实优先发展的制约机制。法律、法规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要优先发展教育,建立、健全各项教育法规是当务之急。因此各级领导再抓教育的同时,应该将处理“教育优先”问题的“人治”转为“法治“,用法制确保“教育优先”的战略地位和实施过程,这才是我们民族、我们国家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教育现代化的相关(可能考它的内容)

(一)其内涵界定:从历史变迁的角度界定,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推进教育从旧模式向新模式转变的历史进程。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并借此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二)其基本特征:教育现代化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改革过程中,与传统教育改革相比,教育现代化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基本特征。①教育民主化。民主是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问题。教育民主化指民主原则在教育领域中的深化和扩展,一般包括两层含义,即教育的普及化和教育的主体性。②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使教育从教育思想到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带来了整个教育的革命。③教育开放化。教育的开放性是由当代社会发展的开放性特点决定的,具体而言,它集中体现在四方面:教育的社会化、教育的一体化、教育的功能整合、教育的国际化。④教育信息化。我们应切实把握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关系,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水平和程度,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它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本质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和普遍规律

(三)其内容:准确的把握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对于确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和实施途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教育观念现代化。它可以理解为人们的教育心态、价值、思想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变化,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及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这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及投入力度,影响着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和质量。实践实验证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现代化。2)、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加快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和必经之路,即教育现代化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来实现的,主要包括学科设置、课程知识体系和教材内容等方面的现代化。3)、教育手段现代化。它的主体就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运用。4)、教育管理现代化。它指管理队伍、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它是一个全方位的变革、完善的过程。其内容包括:管理体制现代化、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手段方法现代化 5)、教育素质现代化。教师的职业角色具有多样化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多样化的素质。首先,教师的学历资格要达到要求。其次,教师的教育观念要现代化。再次,教师要具备现代化的职业道德素质。最后,教师需要具有现代化的知识结构。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特点

(一)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正是教师通过各种方法,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的过程,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不断更新,丰富,深化和成熟的过程。

1、专业知识:可以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论性知识包括教什么的知识和怎样教的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应用并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影响的必备心理特征。具体变现在:1)、了解学生及与学生交往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5)、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精神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奉献和热爱。

2)、对专业理想的永无止境的追求。3)、对专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自觉性。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1)专业发展的自主性。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专业发展的方向性。3)专业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从量变到质变、从新手到专家,表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4)专业发展的差异性。指教师发展存在速度、水平、风格等方面的差异。5)情境性。它指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具体的、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该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育方法。不同领域或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技术。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一方面,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和学习要求不同;另一方面,同一学科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也不一致。3)、根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方法。4)、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选择教学方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了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5)、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条件的优劣对教学方法功能的全面发挥也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更会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教学方法的功能。

运用的注意事项:1)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的运用教学方法。2)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都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3)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参与性。

五、世界各国在20世纪末期的教育改革具有哪些普遍的时代特征和一些共同点?

(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表现在教育改革受到全国上下的重视和支持,获得了立法的有力保证。

(二)教育改革重点是基础教育,由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基础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体国民的义务教育,“它是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名族的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另一方面,基础教育也制约着高等教育的质量。

(三)改进课程结构,完善评估措施。首先,试图建立一种社会化和人性化相协调的课程体系。其次,增删调整课程内容。再次,强调基础学科的教学。最后,重视完善评估措施。

(四)调整培养目标,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关注个性教育。发达国家均瞄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和定位。重建道德教育、确立德育的优先地位,已成为各国政治家、教育家的共识。重视个性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五)进行教师教育改革,重视教师专业化,提高师资水平。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六、材料分析:果子、果实。

(1)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中小学常用的哪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它对于教师有哪些基本的要求。

答题要点:这个案例主要运用了中小学常用的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以 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活动的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 维活动,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谈话要有计划性,并拟定谈话提纲。要把谈话主题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起来,要灵活掌握谈话技巧,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 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具有思考余地,对问题的提出要简明扼要,忌模棱两可及暗示性,要启发学生思考,并做好谈话总结等。

(2)材料体现了哪种教育原则?

【常用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直观性和抽象性统一的原则5)、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6)、系统性和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7)、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8)、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它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密切配合、协调共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时,应做到下列基本要求:1)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2)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3)创造最佳的学习状态。4)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七、德育。

1、德育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手段(包括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二)、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引导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德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运动,养成德育主体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德育的原则

(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

此原则又称知行统一原则,指实施德育时,要把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观念的教育与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形成道德习惯。

(二)要个要求尊重、信任并重

指的是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信任结合起来,使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并行

是指教育者对学生要以说理启迪、疏通引导、启发自觉为主,同时辅以必要的纪律,二者相结合,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包括两层含义:意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集体;二是要通过集体来教育每一个学生。

(五)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

指学校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来把来自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按一定方向有计划、有系统的发展。

3、德育的内容

(一)德育内容的选择

1、德育内容的根本性制约影响因素

德育内容,是由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并受到建立在这一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

2、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影响因素

选择德育内容的直接影响因素有三点:首先是社会的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

(二)教育内容的确定

我过国教育内容应当从三个方面加以确定。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

基本道德是历史上传承下来并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个体生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日常行为规范是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及其他道德品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教育

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教育主要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法制观念教育等等。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是人们对待世界和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生活或目标的向往与追求。

4、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施 p287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我们应根据新形式下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建立多层次,可持续性德目标导向,形成整体化,全方位,开放式的德育网络,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探索德育的新形式,新途径,以保证德育的实效。

1、构建“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理念,以人为中心进行教育,增强学习德育的实效性。

2、构建多元化的德育理念,实现多元德育综合创新,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1)德育途径的多元化(2)德育内涵的多元化

第五篇:管理学原理试题和大题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题和大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请从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1.关于管理的含义,下列词语中()的表述不确切。A.激励、约束 B.协调、沟通 C.放任、自由 D.理顺、调整

2.在TL茨划分的几种主要的管理学理论流振中,()主张通过分析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A.管理过程学派 B.经验学派 C.系统管理学派 D.管理科学学派

3.管理学界对行为科学的研究是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迅速成为影响巨大的理论流派。A.科学管理理论 B.人际关系学说 C.经营管理理论 D.权变理论学派 4.下列关于计划的描述正确的是()。

A.企业目标是追逐利润,因此计划工作只需考虑经济效益 B.计划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面面俱到 C.计划与决策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D.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 5.销售人员意见综合预测方法主要适用于()。A.丸市场预测 B.技术预测 c.战略规划预测 D.财务预测

6.某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已知各方案的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分别为:甲方案5000 511 100;乙方案15000{r11 60;丙方案25000和 40,目前企业的产量可以达到610,那么企业应该选择()才能实现成本最低。A.甲方案 B.乙方案 C.丙方案 D.无法碗定

7.下列关于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描述正确的是()。A.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共同决定组织规模 B.为了保证管理效果,管理幅度越大越好

c.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规模成正比关系 D.管理幅度越窄,管理层次就越多,组织结构就呈扁平型 8.领导是领导者向下属施加影响的行为,领导的实质在于()。A.影响 B.权利 C.职位 D.职责

9.控制系统是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组成,符合控制目的,具有自身功能的管理系统,其中控制主体是指()。

A.具有上次之分的一个组织的全部行为活动 B.控制行为所需的媒介物或方式 C.控制活动所针对的人、财、物和信息

D.控制活动中的各级管理人员及其所属的职能部门 10.下列对现代冲突理论的理解不确切的是()。A.冲突可以为组织带来活力,因此管理者要制造各种冲突 B.管理者的任务主要是管理好冲突,减少不利影响 C.冲突具有正面和反面、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性质 D.适当的冲突可以给组织带来好处 11.管理的最终目的是()。

A.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 B.有效地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C.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D.制定组织目标 12.诸葛亮“借东风”给周瑜的典故说明了()的重要性。A.预测 B.决策 C.计划 D.联合

13.激励手段之一是“工作丰富化”,其含义是()。A.增加工作内容 B.使工作具有挑战性且富有意义 C.工作内容更具挑战性 D.消除工作的单调乏味 14.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是()。A.企业目标 D.权责利关系 C.分工合作关系 D.一项管理职能

15.上级与下级的沟通中,如果上级发问:“你有意见吗?”“你明白吗?”这说明领导者在沟通中()。A.善于积极倾听 B.比较谦虚 C.态度积极友好 D.善于运用反馈

二、判断正误(下列各题有对有错,对的划√;错的划X并改正。每小 题2分,共20分)1.管理的一般职能来源于管理的科学性性质,内容是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维护生产关系。()2.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对企业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实行全局性管理。()3.计划工作事关重大,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一定要做好计划工作,中下级管理人员不必做计划。()4.头脑风暴法进行预测关键是要取得参与人员的一致意见。()5.区分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和控股型组织结构的最明显特征是分支机构(事业部和子公司)是否是独立法人。()6.扁平型组织结构有利于领导控制,但会影响下属的工作积极性。()7.在一个组织中,领导的工作绩效是由领导者个人的工作成绩表现出来的。()8.根据期望理论,如果激励的效价足够大,则可以达到很高的激励水平。()9.为了实现有效控制的要求,控制工作一定要严格按照计划的标准来检查,应加强刚性原则,避免灵活性原则。()10.非正式沟通容易传播小道消息,因此组织要极力避免。()

三、简答题(每小题lo分,共30分。要点应展开,否则酌情扣分)1.简述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2.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有哪些?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四、案例分析(20分)陈华已经在一家IT公司工作了5个年头。在这期间,他从普通编程员升到资深的编程分析员。他对自己所服务的这家公司相当满意,不管是工作职位还是收入,都让陈华感到有成就感,而且他还为工作中的创造性要求所激励。

一个周末的下午,陈华和他的朋友及同事王迪一起打高尔夫球。他了解到他所在的部门新雇了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编程分析员。尽管陈华是个好脾气的人,但当他听说这位新来者的起薪仅比他现在的工资少30元时,不禁发火了。

下周一的早上,陈华找到了人事部主任李江林,问他自己听说的事是不是真的,李江林带有歉意地说,确有这么回事,但他试图解释公司的处境:“陈华,编程分析员的市场相当紧俏,为使公司能吸引合格的人虽,我们不得不提供较高的起薪。我们非常需要增加一名编程分析员,因此我们只能这么做。”

陈华问能否相应调高他的工资。李江林回答说:“你的工资需按照正常的绩效评估时间评定后再调。你干得非常不错!我相信老板到时会给你提薪的。”陈华在向李扛林道了声“打扰了!”便离开了他的办公室,边走边不停地摇头,很对自己在公司的前途感到疑虑。问题:

1.本例描述的事件对陈华的工作动力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分)2.哪一种激励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陈华的困惑?简述其理论内容。(s分)3.你觉得李江林的解释会让陈华感到满意吗,请说明理由.(4分)4.你认为公司应当对陈华采取什么措施?为什么?(4分)

管理学基础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请从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每小题2分,共 30分)1.C 2.B 3.B 4.D 5.A 6.C 7.A 8.A 9,D 10.A 11.B 12.A 13.B 14.A 15.D

二、判断正误(下列各题有对有错,对的划√;错的划X并改正。每小题2分,共20分)1.(X)把“科学性”改为“二重性” 2.(√)

3.(X)计划工作在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中普遍存在,均很重要 4.(X)关键是引起思维共振,产生创造性思维 5.(√)

6.(X)扁平型组织结构有利于信息沟通,有利于调动下级人员的积极性 7.(X)是由被领导者的群体活动的成效表现出来的 8.(X)效价和期望值都较高时,才能取得较高的激励水平

9.(X)控制工作应该有一定的弹性,要遵循灵活性原则,及时纠正计划中的疏忽,才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10.(X)非正式沟通是沟通的重要形式,充分利用可以成为正式沟通的重要补充。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要点应展开,否则酌情扣分)1.简述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科学管理理论是美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是由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有:(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2)科学的选择和培训工人;(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4)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职能工长制;(6)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2.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有哪些? 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主要有:(1)业务培训;(2)管理理论;(3)管理能力;

(4)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等方面。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五大层次:

第一层次的需要是生理上的需要。是为维持人类自身生命的基本需要,如食物、水、衣着、住所和睡眠。第二层次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是有关人类避免危险的需要。

第三层次是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当生理及安全得到相当的满足,友爱和归属方面的需要 便占据主要地位。第四层次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人们一旦满足了归属的需要,他们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即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

第五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一层一层地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四、案例分析(20分)解答提示:

1.事件会对陈华的工作动力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因为对于陈华来说,他在工作中所获得的激励主要来自于成就激励和创造性激励,而体现他的成就的重要表现或者说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薪水,当他感觉自己的固成就感而带来的自信受到打击,处境很尴尬时,一个有成就需要的人就会有很强的受挫感,会影响其工作的动力。

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理论内容;

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了一种激励理论,又称为社会比较理论。公平理论认为,激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人的报酬是否公平,个人主观地将自己投入(诸如努力、经济、教育等许多因素)同别人相比,看自己所得的报酬是否公正或公平。如果认为自己所获得的报酬不公平,就可能产生不满,降低产出的数量、质量,甚至离开这个组织;如果认为报酬是公平的,就会继续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上工作;如果认为个人报酬比认为的公平报酬大,则会更加努力地工作。

该理论还指出,职工的某些不公平感虽然可以暂时忍耐,但如果长时间维持,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3.这种解释不会让陈华感到满意,可以说没有什么作用.因为陈华需要的不是对这件事本身给出一个复杂或简单的理由,而是需要对这个事件所反映的深层次的问题给予解释,即长久以来以及今后自己在公司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的问题,李江华的解释只能使陈华理解为“在公司里你无所谓,只是非常普通的一个成员”,同时还透露了一个更加不好的信息,“公司非常需要编程分析员,你不是公司可以依赖的力量,你还不如一个新人”,那么赖以支撑其努力工作的力量就不复存在了。4.如果重视老员工的作用,就不应当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公司有许多措施可以采取,最主要的是增加陈华的公平感。如果按照程序无法尽快增加陈华的薪水,那么就应该采用其他方式提高其成就满足感觉,让其心理状态至少感觉公平.比如职务提升、工作丰富化、委任陈华担任新聘人员的指导教师等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甲、乙两人一同大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并同在一间科室工作,两人的工资也被定在同一档次:每月1000元。一年试用期过后,甲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200元,而乙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500元。甲拿到1200元工资后很高兴,因为比原来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得知乙的月工资是1500元后,则十分气愤,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试通过公平理论分析甲的心理以及管理者的对策。答:(1)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主要受工资报酬的影响,包括绝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的数量)与相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与他人实际收入的比值)两种。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进行横向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自己过去付出的劳动和报酬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便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因而心情舒畅,安心工作;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低于他人的收支比例,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低于过去的收支比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对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在本案例中,甲做纵向比较时的高兴在于与过去比其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与乙进行横向比较时,发觉自己的工资比乙少了300元,由此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2)管理者应对甲、乙两人的工资差异进行认真分析,如果原因在于乙比甲能力强、贡献大,应时及对甲作出解释,使甲重新认定自我、找出差距所在、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甲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原因在于管理者对甲、乙的能力与贡献判断失误,应及时、果断的纠正失误,重新制定甲、乙的工资标准。

2.俗话说“货比三家”,消费者购物时往往在心理上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首先借助感知与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获得理性认识,再加以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试由以上过程分析认识中感知与思维的关系。答:(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不同感觉加以联系和综合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感知是形成表象并产生思维的直接基础。

(2)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综合分析,形成知觉,对事物有了较完整的形象。感觉、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3)人们为加强对事物的认识,还借助记忆把过去生活实践感知过的东西、体验过的情感或知识经验,在头脑中重复反映出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仅通过感知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琮以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过渡,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征和内在联系,全面地、本质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个思维过程(包括记忆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阶段。

3.心理学家曾作过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一个陌生人。对第一组说,这是一个外倾型的人;对第二组说,这个人是内倾型的;在第三组,先讲述这个人的我外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内倾特征;在第四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内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外倾特征。然后,让这四个组学生分别想象出对这个陌生人的印象。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得到的印象是显然易见的。在第三和第四组中,关于这个陌生人的印象完全符合提供信息的顺序,总是先提供的信息占优势。也就是说,第三组学生普遍把陌生人想象为外倾型,第四组普通把他想象为内倾型。第二段,给另外两级学生按上述第三和第四组同样的顺序描述一个人,所不同的是在先描述他的内倾或外倾特征之后,中间插做其他事情,如让学生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数学习题,然后再描述相反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最后描述的特征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试分析该实验所提示的心理效应。答:(1)该实验证明了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客观存在。其中,第一段实验说明了优先效应的存在;第二段实验说明了近因效应的存在。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2)该实验不仅证明了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客观存在,而且证明了两种效应发生作用的不同条件。一般来说,在感知陌生人时优先效应起着更大的作用;而在感知熟悉的人时,如果在熟悉的人的行为上出现某种新异的表现,则近因效应起更大的作用。

4.当我们看到教室的讲台时,我们几乎在获得该讲台的知觉的同时,赋予了这张讲台在教学工具方面的意义。这是思维的结果,讲台是直接的、具体的,但教学工具则是间接的,抽象的。试分析上述现象所表明的知觉与思维的关系。

答:该材料表明,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知觉与思维密不可分: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学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案例题2:

7.一企业有两个生产同类产品的车间,A车间的凝聚力明显弱于B车间,但A车间的生产效率又明显高于B车间。

请分析以上现象的成因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提高B车间生产效率的对策。答:(1)对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凝聚力的状况对生产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诱是除凝聚力外的另一重要变量,两者共同影响生产效率。无论凝聚力强弱如何,积极诱导都能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高;而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低。此外,凝聚力强的群体比凝聚力弱的群体更易受诱导因素的影响,在积极诱导条件下凝聚力强的群体的生产效率更高,在消极诱导条件下凝聚力强的群体的生产效率反而更低。在本案例中,A车间虽然凝聚力弱于B车间,但车间主管理采取的是积极诱导方式;而B车间虽然凝聚力强于A车间,但车间主管采取的是消极诱导方式,而且正因为其凝聚力强,所以在消极诱导下,其生产效率则更低。(2)从管理角度讲,上级主管部门应对B车间主管的思想状况、态度、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劝其纠正自己对车间群体的诱导方式;如拒不纠正,可考虑撤换其职务。

8.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答:(1)上述材料表明: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一的阶级或阶层的成员,作为阶级或阶层的成员,所形成的个性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阶级或阶层的烙印。

9.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了一个实验。他给被试者看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等五种品质的表格,要求被试者想像一个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被试者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想像为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然后,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者根据这五种品质想像出一个适合的人。结果发现,被试者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克服该实验所揭示的效应? 答:(1)该实验表明:表格所列的最后那种品质起着晕轮作用,影响了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由一点作出对这个人整体面貌的判断。

(2)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个体在掌握有关知觉对象信息很少的情况下作出总体判断的结果,或是只从自己的偏好出发,带着个人偏见去衡量别人的结果。要克服晕轮效应,必须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坚持认识人与事的全面性、动态性和客观性。①要在深入了解和全面观察、分析一个人的言行后,才对其作出评价;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与事,切忌用静止的眼光和成见去“盖棺定论”;③要以客观的标准评价人,不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

10.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设计了一个实验:被试者是一些四年级、七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给学生一张问卷,其中有几条关于道德问题的判断,学生应对这些判断表示赞成或反对。问题很简单,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公认的准则作出回答。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把这些道德的判断列入一张更长的项目单之中,而在学生回答之前给予暗示,指明其他人都赞成的错误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极少接受暗示、屈从压力而改变其原来的主意,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改变主意。试分析这一实验所揭示的问题。答:(1)该实验表明,群体的压力并不是人们改变主意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关键因素是遵循集体的崇高思想、目的和价值观念,具有“集体主义自决”品质的人只在非原则性问题上表现出顺从,而在原则性问题上则坚持已见。

(2)一个人接受多数人的意见,可能是屈服于压力,怕被孤立;也可能是为了实现群体的理想和信念而采取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措施,即“集体主义自决”。“集体主义自决”指的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指导,对群体的意见经过独立分析之后所作出的行为瓜,当认为群体的意见正确时予以支持,并非由群体的压力改变了他的意见;当认为群体的意见是一种原则性错误时,则抗拒群体的压力,坚持不从众。

31.指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者,并简要说明该学派的基本观点。

答案: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者是法约尔。法约尔的著述很多,1916年出版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他的研究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出发的,把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当作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有关管理的、得到普遍承认的理论,是经过普遍经验检验并得到论证的一套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体系。

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大职能并不是企业管理者个人责任,它同企业经营的其它五大活动一样,是一种分配于领导人与整个组织成员之间的工作。

32.简要说明例行问题及处理例行问题的特点。

答案:例行问题的特点:从根本上说,不是要每次都作决策,而是要建立某些制度、规则或政策,使得当问题重复发 生时,不必再作决策,而只需根据已有的制度和规则按例行程序处理即可。

33.简述管理工作中应如何适当地限制职能职权。答案:适当限制职能职权的使用:

限制使用范围——限于解决如何做、何时做等方面的问题,再扩大就会取消直线人员的工作; 限制使用级别——下一级职能职权不应越过上一级直线职权

34.简要说明主管间轮换的优缺点。

答案:在主管职位间轮换。这种轮换是在组织的同一层次上的各个不同部门的主管职务上进行的。这种轮换的目的是使将要提拔到较高层次的主管人员,在不同的职务上根据各部门的不同特点,学习实际的管理经验。这种方法不要求主管人员对部门活动有很深的了解,而是强调他们全面管理技能的提高,使他们积累在不同管理部门的经验,以胜任较高层次上的管理工作。这种轮换的优点是可以开阔主管人员的视野,了解各部门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全面综合管理能力;同时,也可以从中考察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实际的管理能力。缺点则是这种轮换会影响各个部门的相对稳定性。

2008—2009学第一学期《管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1.关于管理的含义,下列选项中(C)的表述不确切。A.激励、约束 B.协调、沟通 C.放任、自由 D.理顺、调整

2.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提出了不同于古典管理理论的新观点和新思想,创立了(B)A.人文关系学说 B.人际关系学说 C.行为科学学说 D.社会关系学说

3.下列关于计划工作基本特征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A.计划是高层管理者的职责范畴 B.计划工作居首要地位 C.计划工作是有目的的行为 D.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

4.企业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 地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C)原则。A.现实性 B.协调性 C.权变性 D.关键性

5.下面决策方法中,选项(D)具有“匿名性”的特点。A.群众评议法 B.哥顿法 C.头脑风暴法 D.特尔菲法

6.销售人员意见综合预测方法主要适用于(A)。A.市场预测 B.长期预测 C.战略规划预测 D.财务预测

7.某产品有三个生产方案,其成本状况为:甲方案固定成本为5000,单位变动成本为lOO;乙方案固定成本为12000,单位变动成本为60;丙方案固定成本为30000,单位变动成本为30。若丙方案为最佳方案,则产量为(D)。A.150 B.300 C.500 D.700

8.20世纪初期,有一位社会学家提出了建立“理想的组织模式”的设想,他就是(C)A.巴纳德 B.孔茨 C.韦伯 D.厄威克

9.如果企业进行小批量产品的生产,那么,它需要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设计、生产,对企业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这种企业适于采用(B)组织形式。A.集权式 B.分权式 C.均权式 D.不确定

lo.评价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影响能力,有关信息的获得来源于(B)。A.上级人员 B.下属人员 C.高层领导 D.协作部门

11.领导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A)侧重于研究领导人的性格、素质方面的特征。A.性格理论阶段 B.行为理论阶段 C.效用领导阶段 D.权变理论阶段

12.布莱克和莫顿在管理方格理论中对最具代表性的五种领导类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其中任务式领导的特点是(A)。A.对生产和工作的完成情况很关心,很少注意下属的士气、情绪和发展状况 B.对生产和人的关心度都很小,领导仅扮演“信使”的角色 C.注重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环境,不关心任务完成情况 D.对人和任务都给予中等程度的关心,维持正常的生产效率和说得过去的土气

13.控制系统是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其中控制主体是指(D)。A.具有主次之分的一个组织的全部行为活动 B.控制行为所需的媒介物或方式 C.控制活动所针对的人、财、物和信息 D.控制活动中的各级管理人员及其所属的职能部门

14.下列对现代冲突理论的理解不确切的是(A)。A.冲突可以为组织带来活力,因此管理者要制造各种冲突 B.管理者的任务主要是管理好冲突,减少不利影响 C.冲突具有正面和反面、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性质 D.适当的冲突可以给组织带来好处

15.下列关于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描述正确的是(A)。A.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共同决定组织规模 B.为了保证管理效果,管理幅度越大越好 C.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规模成正比关系 D。管理幅度越窄,管理层次就越多,组织结构就呈扁平型

二、判断并改错(下列各题有对有错,对的划√;错的划X并改正。16.泰罗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17,计划工作是讲求效率的。因此,制定计划时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其他的都是次要的。()18.组织作为人的集合,就是每个人的加总。()19.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预测关键是要取得参与人员的一致意见。()20.当外部环境处于剧烈变化状态时,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一些临时性的部门、通畅的信息传递、分权程度的提高,发挥员工的潜力,减少外部环境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21.扁平型组织结构有利于领导控制,但会影响下属的工作积极性。()22.阿吉利斯认为,领导方式会影响人的成熟过程,如果让职工长期从事简单的重 复性工作会造成依赖心理,从而阻碍其向成熟发展。()23.表彰和奖励能起到激励的作用,批评和惩罚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24,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25.现代冲突理论认为,管理者应尽可能防止和消除冲突。()

一、单项选择(请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优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每小题2分,共30分)1.C 2.B 3.A 4.C 5.D 6.A 7.D 8.C 9.B 10.B 11.A 12.A 13.D 14.A 15.A

二、判断并改错(下列各题有对有错,对的划√;错的划X并改正。每小题2分,共20分)16.(√)。17.(X)制定计划时除了考虑经济效益外,还要考虑非经济方面的因素。18.(X)组织作为人的集合,不是简单的毫无关联的个人的加总,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有意识地协同劳动而产生的群体。19.(X)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预测的关键是引起思想共振,产生创造性思维。20.(√)21.(X)扁平型组织结构有利于信息沟通,有利于调动下级人员的积极性。22.(√)23.(X)奖励和惩罚不一定能起到激励作用,只有得当的奖励和惩罚,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24.(√)25.(X)现代冲突理论认为,管理者要管理好冲突,减少不利影响,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下载教育学原理与设计大题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原理与设计大题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教育学原理》 一、概念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2.教育的本体功能:即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可看成教育的职能。......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 思想品德 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 课程 。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

    新疆师范大学2014教育学原理复试笔试大题

    新疆师范大学2014教育学原理复试笔试大题 1、谈谈你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2、材料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3、谈谈你对孟子和荀子的教育主张 4、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5、谈谈你所......

    1-教育学大题

    1. 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答: 杜威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对当时流行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以及在赫尔巴特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活动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冠之为“......

    教育学原理考试题目及答案

    0、教育定义: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战国时期思想家于思说:“修道谓之教。”教育家苟子认为:“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2、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案、教育环境等 3、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沛西能 人类教育......

    教育学原理(模版)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陈光铭)(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150022)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面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