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式集体备课
八年级数学第三章分式集体备课
初二数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一、活动时间:2015-10-8
二、活动地点:东二东办公室
三、活动内容: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三章《分式》集体备课
四、主备人:张晓焱
五、参加人员:张晓焱 赵福常 赵平
六、活动过程:
本章主要学习分式、分式方程的有关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四则运算,分式方程(仅限于能够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分式是整式之后对代数式的进一步研究,所以研究方法与整式相同。如: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分式、分式方程)的过程,经历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获得分式基本性质以及分式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体会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教学目标:
⒈经历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分式、分式方程)的过程,了解分式、分式方程的概念,体会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⒉经历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获得分式基本性质、分式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与代数恒等变形能力。
⒊熟练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分式不超过两个),会检验分式方程的根。
从本章的知识定位可以看出:(1)分式、分式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型;(2)它与分数、因式分解、一元一次方程、反比例函数有联系,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3)可以培养学生地合情推理能力与代数恒等变形能力。
分式是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的模型,分式方程则是表示这些数量之间相等关系的模型。由于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所以其性质与运算是完全类似的。因此,教材十分注重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思维方法的应用。如:在分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中,采用了观察、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在分式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中,采用了类比小学分数的方法,通过观察、猜想获得;分式方程的概念也是通过抽象、概括获得。这样,既渗透了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合理推理能力;更重要地是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时,形成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发现式学习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分式的化简、求值、运算,也是代数运算的基础,但它完全类似于分数的学习,因此适当控制难度、注重运算法则建立的过程及对运算算理的理解程度是本章的一大特点。如:在分式运算方面,教材的例习题难度都不大,运算步骤不多,并注意一题多解;解分式方程时,注重讨论、交流。整章中都尽可能地将分式的运算置于实际问题之中,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中,探索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体会学习分式、分式方程的价值。本单元课时安排
3.1分式的基本性质 2课时 3.2分式的约分 1课时 3.3分式的乘法与除法 1 课时 3.4分式分式的通分 1课时 3.5分式的加法与减法 3 课时 3.6比和比例 3 课时 3.7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3课时
回顾与思考 2课时
共16课时
单元检测: 单元过关检测题 集体备课心得
我认为集体备课,可以吸取到别人的优点来不断完善自己。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一.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集体备课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可以进行教学交流,讨论在能力训练目标、任务、教学方法、教学的疑点、难点等问题。
在集体备课的时候,由于相互交流,了解他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发现有的老师案例贴合实际,有的老师PPT做的好,有的思路很好的体现五部教学法。在最后的模拟讲课环节中,相互讨论,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经验、成果,调动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让我们对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可以取别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不断进步。
二、加强新老教师交流,促进了合作。
教师的集体备课,促进了教师从意识间的合作走向了行为上的合作,从单一的知识结构形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形成了教师间平等、互助、合作、共进步的良好风尚,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
三、反思改进的方向
集中备课,让我更好的认识自己的不足。让我在交流过程中,更能认识到在课程中有几点不足:课程设计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活动的设计要更符合任务,具备可操作性;PPT的板书要更精练等等。以后会根据这些意见,对自己负责的案例进行调整。
第二篇:第三章分式集体备课发言稿
第三章分式集体备课发言稿
八年级数学组
本章主要学习分式、分式方程的有关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四则运算,分式方程(仅限于能够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1)分式是整式之后对代数式的进一步研究,所以研究方法与整式相同。如: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分式、分式方程)的过程,经历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获得分式基本性质以及分式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体会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⒈经历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分式、分式方程)的过程,了解分式、分式方程的概念,体会分式、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⒉经历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获得分式基本性质、分式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与代数恒等变形能力。
⒊熟练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分式不超过两个),会检验分式方程的根。
从本章的知识定位可以看出:(1)分式、分式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模型;(2)它与分数、因式分解、一元一次方程、反比例函数有联系,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3)可以培养学生地合情推理能力与代数恒等变形能力。
分式是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的模型,分式方程则是表示这些数量之间相等关系的模型。为了体现这一点,教材通过土地沙化的实际问题引入分式概念。在引入分式方程时,教材设置了有关农业生产、学生郊游等实例,并让学生经历建立分式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的意义与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学习分式方程应用时,教材力图使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房屋租金、交水费、服装销售、糖果定价、购买文具等实际问题,以增进数学(分式)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与能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以外)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发展。
由于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所以其性质与运算是完全类似的。因此,教材十分注重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思维方法的应用。如:在分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中,采用了观察、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在分式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中,采用了类比小学分数的方法,通过观察、猜想获得;分式方程的概念也是通过抽象、概括获得。这样,既渗透了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合理推理能力;更重要地是学生在获得这些知识时,形成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发现式学习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分式的化简、求值、运算,也是代数运算的基础,但它完全类似于分数的学习,因此适当控制难度、注重运算法则建立的过程及对运算算理的理解程度是本章的一大特点。如:在分式运算方面,教材的例习题难度都不大,运算步骤不多,并注意一题多解;解分式方程时,注重讨论、交流。整章中都尽可能地将分式的运算置于实际问题之中,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中,探索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体会学习分式、分式方程的价值。
本章突出了类比的思想。如,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分式的运算法则就是类比分数得到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应用也可类比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教学。教学中应通过观察、归纳,让学生体会类比思想方法的实质,总结本章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通过观察、类比、猜想、归纳、尝试等方法提出新问题,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及创新意识。利用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引出数学模型——分式,通过做一做、议一议活动,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分式的概念。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并运用符号进行表示。在给出分式的概念时,应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出整式与分式的异同,一定要抓住分式的实质。讲解时应注意以下两点来加以理解。在分数里,分数的分母是一个具体的数,是否为零一目了然;而在分式里,要明确其是否有意义,就必须分析,讨论分母中所含字母不能取哪些值,以避免分母的代数式的值为零。最后,再让学生结合课堂开始的实际问题去理解。也可采用观察、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结论。通过类比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辨证观点的再认识。
分式的化简与分数极其类似,所以还是采用观察、类比、归纳的办法学习,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获得分式的基本性质。不过要适当控制难度、注重运算法则建立的过程及对运算算理的理解程度。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如下几点:①约分前后分式的值相等;②约分的关键是确定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其思考过程与分解因式中提取公因式时确定公因式的思考过程相似;③约分是对分子、分母的整体进行的,也就是分子的整体和分母的整体都除以同一个因式。
约分训练不宜在本节一步到位。事实上,在后面各节的学习中,学生将继续经历约分过程。分式的约分要用到分解因式,但它只是一种工具,难度不能比第三章难。
此规律可由两条法则概括而成:第一条,分子和分母同时改变符号,分式的值不变。这一条是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推导出来的。第二条,只改变分子(分母)的符号,分式本身的符号也要改变,分式的值才不变。这一条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是推导不出来的。根据分式的意义,分式表示两个整式相除,所以也可以这样说:有理数除法的符号法则“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在分式(两式相除)中同样适用。分式的变号规律在分式变形中经常用到,学生对此又极容易出现错误,所以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算叫做约分。对于一个分数进行约分的方法是:把分子、分母都除以它们的公约数(1除外)。约分的目的是把一个分数化为既约分数。分式的约分和分数的约分类似,下面讨论分式的约分。
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分数)、猜想、归纳、尝试等活动学习分式的运算法则,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及创新意识。教科书为学生探索分式运算的法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对法则的探索过程上,使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全面参与、独立思考。在观察、类比、猜想、尝试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中,发现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可以这样想,等等。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并用数学的符号语言加以表示。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培养学生代数表达能力、运算能力和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用变化观点(函数思想)来认识和解释该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计算器代值验证、进行估推。
在实际问题情景中体会学习分式加减法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通过类比分数,在做一做活动中得到运算法则;通过类比,在例
课堂开始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在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时最常用的方法——列方程(组),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要找出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等量关系。
教材中对于分式方程的概念是从解决一个应用问题中引导出来的,意在向学生说明学习分式方程是实际应用的需要。所以分式方程的概念教师不要通过抽象、概括获得。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然后再与同伴讨论、交流自己的结果,教师补充完善得到。
在引导学生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时,要注意体现“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这种“转化”的思想。另外,对分式方程的解法,只要求掌握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这一要求。
关于解分式方程的教学,着重强调了一个“必须”、两个“基本”和三个“步骤”,即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两个“基本”是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转化”,基本方法是去分母;三个“步骤”是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步骤。)当分式方程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时,扩大了原方程两边代数式中表示未知数的字母的取值范围,有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因此,分式方程必须检验。(值为零的根就是增根,必须舍去。也可将根直接代入原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的值是否相等,这种检验方法尽管烦琐一点,但如果解题过程发生错误而产生错根也能检验出来。(列分式方程解决应用问题比列一次方程(组)要稍微复杂一些。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寻找等量关系、恰当设未知数、确定主要等量关系、用含未知数的分式或整式表示未知量等关键环节,细心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虽然学生以前大都接触过,但在本章的教学中仍要注意复习、总结,并抓住用两个已知量表示第三个量的表达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注意检验、解释所获得结果的合理性。
第三篇:集体备课
答:教师之间要更有成效地开展集体备课,每位成员在参加集体备课前,都要做足准备工作,比如熟悉集体备课内容、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好发言准备;备课中发现的问题、所作的思考以及心得体会,也应记录下来,以便与同伴探讨。
备课组成员的备课质量是提高集体备课质量的关键,集体备课前,可以根据每一位的特长分配“主备”内容,尽量发挥每一位成员的优点、长处,并使之融合成全组教师的共同“长处”,避免个性“短处”可能给教学工作造成的损失。
集体备课时应少讲特殊的、或者本班特点的内容,可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发言:(1)、站在教者、读者、作者或编者的角度深入分析教材内容。(2)、说明教学设计意图,让同伴明白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分析教学环节设计,重点放在目标的达成与重难点的突破设计分析上。(4)、说明作业设计意图。
交流时,每一位成员都应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互动,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智慧,把全体成员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一个优化“共案”。
集体备课中和集体备课后,每一位成员还要根据自己和本班学生特点对“共案”进行调整;尤其是在集体备课中,其他成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个人见解时,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博采众长,或作修改,或在空白处作必要的旁注,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
上完课后,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尽量以书面形式进行记录。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应先交流上次集体备课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可以是反思性的汇报,也可以是展示性的汇报。
为了适应新课程对学科综合化趋势的需要,在重视同学科集体备课活动开展的同时,也要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沟通。有时也可以采取拓展型备课方式,教师可以跨学科参加集体备课,这有利于教师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整合,提高教师开发教材的能力,更有利于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效益。
集体备课内容最终还是依靠单个的教师完成的,所以在提高集体备课成效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保持自己的特点,形成风格,自成一家。
第四篇:集体备课材料
探究主题: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善于发现、合作探究的能力》
一、主题研究的背景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可见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善于发现、合作探究的能力对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提高科学素质是何等的重要。
二、主题研究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合作探究能力方面却存在着诸多弊端,具体表现在:
1.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许多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缺少思考和研究,盲目跟风,把合作探究作为科学课堂的点缀,使其沦落为苍白的形式。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课堂上又是合作探究,又是讨论,又是研究成果展示,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是,最后的结论还是靠老师实验演示得出,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的合作探究等于是表演,流于形式。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做了实验,让学生动手了,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就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其实不然,像有的教师为学生选好了实验器材,规定了实验步骤,学生只要按要求去做就行了。这种方式,造就了学生不会提出问题,不会猜想,缺乏实验的设计能力,并没有真正体验到探究的过程,学会合作探究,学生的能力也没有提高。
基于以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此我们教学团队确立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善于发现、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一研究主题。
三、主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互动合作、自护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合作互动与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养成合作互动与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前期研究成果
经过我们团队前期的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实践,针对这个主题我们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想法。具体采用以下四个策略来进行主题研究:
1、创设有效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持久的探究性趣
2、活用教材,优选教学内容。
3、提供典型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4、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五、课例展示
光与热教学设计
四小
徐艳华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2)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板书设计
光与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光与热》教学设计再设计
四小
徐艳华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播放故事: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出了个很有名的科学家叫阿基米德------胜利了!海岸上的希腊人欣喜若狂,围着阿基米德欢呼起来:“阿基米德真有本事!真了不起!”)
你们说说是什么帮助希腊人民取得胜利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奥秘呢?等我们研究了《光与热》这一课就能解开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
2、同学们,通过前节课学习了,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光源,谁愿意来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光源有哪些?(学生可能会讲到太阳、蜡烛等)
师说:像白炽灯、蜡烛、太阳等这些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它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3、同学们,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行走感觉怎么样?为什么会热呢?(阳光很强烈等)热也说明温度---------(较高);这时太阳下面忽然飘来一片薄云,你的会感到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不热了也说明温度——(不高)梳理并板书:
光强 温度高 光弱 温度低
二、研究光的强弱与温度
(一)、光的强弱和温度的高低到底有没有关系?什么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
(二)、1、根据自己的经验,你们觉得光的强弱和温度有什么关系?猜猜!同组讨论交流,并填在记录表上。
2、科学仅靠猜测可以吗?(要通过实验)讨论实验方案:
(1)、想想怎样才能收集到强光和弱光,看哪位同学最会动脑筋?(提示:可以用上一些仪器)小组讨论后汇报:
(3)、同学们想的方法可真多,大家同意吗?这么说,我们就有这么多种方法验证我们的猜想,因条件限制今天老师只准备这些仪器,那我们就用它们来做!先拿出温度计、手电筒让学生说说名称,接着说今天以手电筒为光源,用它(拿出凸透镜)来收集强光。认识它吗?知道它的聚光特点吗?
老师介绍凸透镜
(4)了解它们,我们就可以分组做实验了,该怎么做呢?(小组交流一下)打算先用几面凸透镜、几把手电筒,再用几面凸透镜、几把手电筒?不同的凸透镜折射出不同的光影,这时该怎么处理?(请一小组上来演示两把手电筒、两面凸透镜。
(5)、仅靠一次实验能把问题搞清楚吗?那么我们要做几次?科学研究一般至少要做三次!我们就做三次吧!
(5)为了保证实验科学准确,你们觉得实验时还要注意什么?
(每组的实验时间要控制一样,每组反光要集中在一个地方;手不要晃)
(6)大家想得真周到,为了保证实验成功,我们还要分工合作。谁拿温度计读温度,谁拿凸透镜、手电筒,谁记录,分工以后再进行实验,确保实验有序地进行。由于时间关系每个小组做3组实验,每次时间为3分钟,为了让温度计读数看的更清楚,可以在桌上它底下放一张白纸。
3、学生做实验
4、在整理数据时,请各组派一名组员上来,把自己研究的结果填在黑板上的表格里。
5、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表格,三次实验中我们用的工具有什么变化?手电筒和凸透镜数量发生了变化,说明光的强度也越来越——强。它们的温度又是怎样变化的?
6、根据上面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出示研究结果)和你们开始的猜测一样吗?
7、为了更直观地了解光的强弱与温度关系,科学家们常常把这些数据画成柱状图。你们会画吗?指名说说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小组合作画柱状图)
引说:通过柱状图,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光越强,温度越————;光越弱,温度越————
三、凹面镜和凸透镜的运用
1、从上面研究中,我们知道了能用凸透镜得到很强的光线、很高的温度,现实中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仪器,也到很强的光,很高的温度,大家想想有哪些仪器?(PPT出示凹面镜)谁来说说?(先让学生说说凹面镜与平时看到的镜子和凹透镜有什么不同?,再说明它是凹面镜)
2、老师介绍凹面镜(做成ppt演示,(动画))
3、人们正是利用这原理,让它为我们带来很多帮助。先让学生说说.展示一下他们的智慧,教师再补充.认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如便携、折叠式太阳灶北京奥运会采火、普里斯特列用凸透镜制得氧气。
四、课的小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收获环节可有可无)
五、课后拓展
1、用不同面镜子等方法继续研究光与热的关系。
2、用冰块制作凹面镜点燃火柴。教学反思:
1、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教学成功的第一环节,老师要从创设情境出发,让学生在宽松的气氛中提出问题。我以学生身边和故事中的的天气引出话题,一下子拉近学生的距离,他们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
2、为了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高低关系”这个问题时,要采用什么仪器,以什么为光源呢?如果,按课文内容,要求通过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的反射来探究光与热的关系,那就得以阳光为光源,而阳光是个不定数,不是你想要就有。假如阴天或阳光不强时,课前我做过多次实验,效果很不明显,更不用说雨天。而且这节课是县优质课评比,时间教育局规定的,没办法另选。我先后用手电筒、充灯,用了好几面镜子反射,温度计一点也没变化。后来我想用到用100瓦白炽灯做成的台灯,结果一试,也不好。怎么办呢?那几天为这个问题我在床上辗转反侧。我请教了好几位科学老师,他们都说,这次的课题有点刁钻,也说不出所以然。
第五篇: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一是定好“集备”时间,确保使“集备”有时间保证。
二是实行超周备课、公开说课,注重说课过程质量。公开说课一般由学科组长先示范,重点培养对象多说课,青年教师学说课。说课要求全学科人员必须参加,由说课人重点说目标与能力培养,说学法与教法,说考纲与教纲,说重难点师生互动双突破,说教学案例与典范„„说课过程要求边说边演示。
三是抓好“集备”评析,共同分析,查漏补缺。此环节由该学科全体教师评析说课人优缺点,学科组长总结评析结果。说课人做好记录,及时修正教学案,扬长补短。
四是重点培养对象点评,学科组长把关。待说课人查漏补缺后,将教学案交重点培养的中青年教师在“集备”时点评。其点评不仅能看出该培养对象的整体水平,也是其得以迅速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点评不足之处由学科组长补充、把关。
五是抓好“集备”成果授课关。整理好的教学案,统一印发,分头上课。同一个年纪几千名师生共享同一个教学案。经过认真细致地抓好以上“集备”五环节,有利于重点培养对象在集体智慧中得到老教师的真传和青年教师的创新启发,在群策群力中迅速提高业务能力,同时使全年级学生共享最优秀教师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