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共5篇)

时间:2019-05-12 23:16: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本剧,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本剧,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

第一篇:课本剧,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

课本剧,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教学奉行“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箴言,重“言”轻“文”;学生被“之乎者也”弄得头昏脑涨,日生厌倦之情。这样的文言文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让文言文的课堂鲜活起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语文老师深思的课题。笔者以课本剧表演为依托,在文言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字:高中 文言文教学 课本剧 有效教学

文言文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于漪老师形象地称之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文明的地质层”,它在母语教育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可惜的是,有些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箴言,重“言”轻“文;学生被“之乎者也”弄得头昏脑涨,日生厌倦之情。这样的文言文课堂,死气沉沉。新课程改革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让文言文的课堂鲜活起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语文老师深思的课题。笔者以课本剧为依托,在文言文有效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研究。

一、精心准备课本剧,落实文言基础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必修4中的一篇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按常规方式串讲,课堂难免沉闷枯燥。而《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通过描写人物来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因此,笔者认为它适合以课本剧为载体来进行教学。首先,给每个学习小组发放导学案,学生预习课文后结合注释完成课前练习。接着,梳理情节,弄清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老师在多媒体上展示排演课本剧的步骤、评价标准等具体要求。由于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所以同学们在准备阶段就兴趣浓厚,大家跃跃欲试。了解基本要求后,每个小组经讨论选定一个情节编课本剧,从编剧到演员都尊重学生的意愿,组内合理分工,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可以请教老师。有一个组在排练“渑池之会”时,遇到了课下注解没有提到的句子“于是相如前进缶”,按现代汉语的词义理解“前进”一词总觉得别扭,于是组员着急地向老师寻求帮助。原来,“前进”在此处应理解为“上前进献”,属于古今异义,老师点拨释疑后,学生豁然开朗,欣然回到座位,更加投入地和组员编排剧本。看到学生满足的神情,笔者也感到欣慰,相较以往一味灌输文言字词句的“满堂灌”,这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落实了基础知识。而教学中有些疑难问题,会在精心准备课本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迎刃而解。

二、激情表演课本剧,发展学生个性

在表演中,细节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细节好比一只只萤火虫,当它聚集起来时,发出的光芒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增加细节动作,融入创造性的表演。当表演到“相如张目叱之”时,学生演员瞪大双眼,大义凛然,高声呵斥“左右侍臣”,“侍从们”马上低下头,纷纷退出。他们将相如不畏强暴之勇,不怕牺牲之勇表演得生动传神,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大声叫好。有的小组选择用方言表演,由于没有了语言隔膜,又不必循规蹈矩,充满地域色彩的语言和称谓,妙趣横生。当表演到“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时,学生演员假装摸了摸胡子,用方言加入相如的内心独白:我还是不和他见面的好些,免得引起矛盾。接着做一个牵缰绳的动作,还对观众们眨了眨眼睛,赶紧躲在门后。同学们捧腹大笑。在笑声中,同学们感受到相如隐忍退让之勇,大智若愚之智。有的组挑战文言文的方式表演课本剧,尽管难度大,但学生们热情十足。在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有的同学个性大胆,表演夸张而富有感染力;有的同学,性格内敛,主动担任群众演员;有的同学奇思妙想,就地取材提供道具。虽然分工不同,但都为表演课本剧出谋划策,各尽所能。从而兼顾到学生间的差异,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多层评价课本剧,师生有效互动

准备课本剧和表演课本剧对艺术形象的感知往往不够完整,只有反复诵读,多次体验,多方比较,才能深入品味艺术性高的作品。因此,表演后的评价不可忽视。笔者采用了多层评价的方式。一是学生演员代表自评,可谈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表演方式,题材等取舍等。二是小组内学生互评,选出最佳主角,最佳配角,最佳编导,并阐述理由。三是教师总评,明确标准应侧重于对文本的理解,人物的塑造和创性细节的成功之处,同时指出还须完善的地方。在评价的过程中,课堂是动态的,有时会产生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位男生评价某同学扮演的廉颇向蔺相如一介书生低头,实在太懦弱了。这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最终,在老师的点拨下,大家都认识到,廉将军正是凭借“知错”的精神和“请罪”的勇气,而获得了我们极大的尊重。古语有云:“知耻近乎勇”。我们说蔺相如有隐忍退让之勇,其实,廉颇也很勇敢,这种另类的勇敢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引入多层评价机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同时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也更好地实现了德育目标。

无论是准备过程中,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编排过程中,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据理力争;还是表演时的自信大胆,默契配合,这些都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而老师的评价和对全局的把握也增强了师生的有效互动。从而打破传统文言文课堂上教师累死累活,学生无事可做的局面。

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强的文章改变为戏剧形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适合改变为课本剧,它往往适合叙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育实际,摸索出让学生乐学的教育方式,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并发扬光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教师,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当要最大程度利用课本资源,力求课堂鲜活生动,多给学生搭建展示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2、杨利《中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研究》;

3、凌青《别样的文言文教学课堂―以文言文课本剧促有效教学》。

第二篇:课本剧,让文言文课堂火起来 论文

课本剧,让文言文教学“火”起来

摘要:在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教学奉行“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学生也被之乎者也弄得头昏脑胀,这样的文言文课堂,学生提不起兴趣,课堂死气沉沉。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合理的使用课本剧,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热情似火,仿佛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兴奋剂,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本剧的编演,能把枯燥的课堂变得激情似火,活跃度极高,充分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笔者以课本剧表演为依托,在文言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字:文言文教学

课本剧

有效教学 在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对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而文言文是我们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它在母语教育中作用不可忽视,但是纵观当今的文言课堂,几乎教师都是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咬文嚼字,学生学起来也比较厌倦,文言文课堂也比较沉默,毫无生气,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文言文的课堂火起来,如何有效于文言文的教学是我们语文老师深思的课题,笔者认为课本剧的编演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手段并且行之有效。

一、在课本剧表演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本剧因其具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而受到学生的欢迎。调查表明,百分之百的学生愿意在语文课堂上欣赏本班同学表演的课本剧,并有大部分同学对参加表演跃跃欲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会入迷。课本剧表演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学生喜欢看,喜欢演,对表演课本剧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喜欢在同伴面前展示在家的才华,表演欲望强烈,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学生变成了主角,展现了丰富的创造力,从着手准备到排演,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言文,查阅相关资料,熟知时代背景,弄清人物性格,改编的都是名著名篇,演的都是著名角色,学生在深入了解读作品,研究人物的同时,还可以创造性的理解和活化人物形象,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新的学习形式既大大的增强了语文课堂的艺术效果,活跃语文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普遍提高,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不失时机给予学生们关于戏剧的一些知识,告诉他们表演课本剧具备的较高的朗诵、表演技巧及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他们一定会对语文充满浓厚的兴趣。

如《唐雎不辱使命》是通过描写人物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如果按照常规方式 串讲的话,课堂难免沉闷枯燥。课文中有很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和情节,我认为更适合以课本剧的表演为载体来进行教学,要演好唐沮、秦王、安陵君三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小组演员召开专题会议,分配任务,具体落实,几位主要演员要合作揣摩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在研究中确定最佳底本,接着,在演练过程中,要根据个人特长分担或调整各自的角色,将极具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首先是给每个小组发放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弄清文章中的字词,梳理情节,揣摩对话,老师展示排剧本的步骤,评价标准等要求,学生了解基本要求后,从编剧到演员都尊重学生的意愿,组内合理分工,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可以请教老师。老师点拨释疑后,学生豁然开朗,欣然回到座位,更加投入地和组员编排剧本。看到学生满足的神情,笔者也感到欣慰,相较以往一味灌输文言字词句的“满堂灌”,这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落实了基础知识。而教学中有些疑难问题,会在精心准备课本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迎刃而解。

二、在课本剧表演中发展学生个性与潜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新大纲也指出:“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在表演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增加细节动作,融入创造性表演。当表演到

学生演员瞪大双眼,大义凛然,高声呵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班上一男生是全班的调皮大王,学习习惯很不好,各科成绩都不好,通过这次的文言课本剧表演,我发现他很具有表演天赋,他在表演中充当唐踞角色,只见他,学生都给他热烈的掌声,从这次表演之后,学生都对他刮目相看了。

三、在课本剧表演中更易促进生生、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们在排练和演出中亲密合作,无形中增加了同学之间的互相沟通,小组之间的相互合作,加强了友谊和团结,学习起来就有一个快乐的心境,以积极的心态,尽心经历的去表演,相互补充,相互提建议,相互帮助,他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就更高了,当表演成功时,相互鼓励赞赏,当表演失败时,相互查找自己的不足。教师也多了一份笑容,也多一份轻松,多一份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多一份对学生的理解和包容,在活动中和他们积极参与,共同研究,学生不再对老师敬而远之,师生在活动中都感受到了愉悦,语文的学习也突破了师生原来的界限,在活动中,一些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声中看到了自我的价值,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在语文课堂中更能集中精力,认真听课了,积极表现自我,学生的封闭的心灵也敞开了,交流的机会也多了,师生沟通的机会也多了,由此也更能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对语文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文言文的学习,综上所述,课本剧也能成为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纽带。

演课本剧,发展学生个性

在表演中,细节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细节好比一只只萤火虫,当它聚集起来时,发出的光芒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笔者鼓励学生大胆增加细节动作,融入创造性的表演。当表演到“相如张目叱之”时,学生演员瞪大双眼,大义凛然,高声呵斥“左右侍臣”,“侍从们”马上低下头,纷纷退出。他们将相如不畏强暴之勇,不怕牺牲之勇表演得生动传神,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大声叫好。有的小组选择用方言表演,由于没有了语言隔膜,又不必循规蹈矩,充满地域色彩的语言和称谓,妙趣横生。当表演到“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时,学生演员假装摸了摸胡子,用方言加入相如的内心独白:我还是不和他见面的好些,免得引起矛盾。接着做一个牵缰绳的动作,还对观众们眨了眨眼睛,赶紧躲在门后。同学们捧腹大笑。在笑声中,同学们感受到相如隐忍退让之勇,大智若愚之智。有的组挑战文言文的方式表演课本剧,尽管难度大,但学生们热情十足。在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任务,有的同学个性大胆,表演夸张而富有感染力;有的同学,性格内敛,主动担任群众演员;有的同学奇思妙想,就地取材提供道具。虽然分工不同,但都为表演课本剧出谋划策,各尽所能。从而兼顾到学生间的差异,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上过一次舞台,常使人终生难忘。青年学生有着旺盛的精力,他们很愿意使语文课本中的故事“动”起来,使课堂、生活搞得热热闹闹,自己也因此而学到本领、增长才干。编演课本剧,全面培养了学生素质,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不仅化被动的写作为主动的投入,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而且使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极大地加强和提高。更有价值的是,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大大地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动力及兴趣。

同学们把课本剧搬上了舞台,张扬了他们的个性,发挥了他们的潜能,让天赋得到充分的展示,智慧碰撞出的,不只是点点火花,而是熊熊燃烧的火炬。苏霖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是的,尽情燃烧吧!相信我们炼出的,绝不会是破铜烂铁,而是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可促进生生、师生间融洽关系的形成 多层评价课本剧,师生有效互动

准备课本剧和表演课本剧对艺术形象的感知往往不够完整,只有反复诵读,多次体验,多方比较,才能深入品味艺术性高的作品。因此,表演后的评价不可忽视。笔者采用了多层评价的方式。一是学生演员代表自评,可谈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表演方式,题材等取舍等。二是小组内学生互评,选出最佳主角,最佳配角,最佳编导,并阐述理由。三是教师总评,明确标准应侧重于对文本的理解,人物的塑造和创性细节的成功之处,同时指出还须完善的地方。在评价的过程中,课堂是动态的,有时会产生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一位男生评价某同学扮演的廉颇向蔺相如一介书生低头,实在太懦弱了。这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最终,在老师的点拨下,大家都认识到,廉将军正是凭借“知错”的精神和“请罪”的勇气,而获得了我们极大的尊重。古语有云:“知耻近乎勇”。我们说蔺相如有隐忍退让之勇,其实,廉颇也很勇敢,这种另类的勇敢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引入多层评价机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同时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也更好地实现了德育目标。

无论是准备过程中,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编排过程中,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据理力争;还是表演时的自信大胆,默契配合,这些都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而老师的评价和对全局的把握也增强了师生的有效互动。从而打破传统文言文课堂上教师累死累活,学生无事可做的局面。

课本剧就是把课文中叙事性强的文章改变为戏剧形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适合改变为课本剧,它往往适合叙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育实际,摸索出让学生乐学的教育方式,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并发扬光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教师,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当要最大程度利用课本资源,力求课堂鲜活生动,多给学生搭建展示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评”定“演”。要做好演后的“善后”工作。第一、要做好三“评”:(1)评编演。汇演后及时组织讨论,评论编演水平的高低,评论演出过程中的得与失,尤其要评演出中的成功与创新之处,同时要实事求是地提出要努力的方向和要克服的主要问题。(2)评对课文的理解。编演后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已提高到另一层次,我们要相互交流“有差异的理解”,进而实现有差异的发展,绝对不强求标准化的理解。(3)评价和反思自己能力与素质的提高程度。要求学生们写下自己的演出体会或反思笔记,通过批判性的反思,以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第二、要做好三“记录”:(1)优质的演出,可用录像机记下来,制作成光盘,作为永久性资料保存。(2)优秀的演员,可用成长记录袋记下他们的“历史功绩”,作为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优选好的“资本”。(3)优秀的底本,可以保存到学校资料室,作为课题资料保护好,可以惠及下一届的同学。

我在学校组织了一个课本剧兴趣小组,并开展了一系列课本剧活动。我让学生自由组成若干小组,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剧本编写的要求,在课文中找出要改编的篇目,讨论编写剧本。在改编过程中,我随时巡视、答疑,学生改编的积极性很高,常会为一个细节的处理争得面红耳赤。由于他们兴趣大,改编的速度很快。在批改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成绩,而且他们能够大胆创新,传统剧、方言组、现代版、音乐剧等,花样翻新,出人意料。尤其是方言组和现代版的作品,夹杂了许多现代时髦语言、英语、网络语言,又有妙语穿插其间,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

剧本写好后。我就组织学生排练、演出,要求把剧本内容高质量地表现出来。在排练过程中,学生认真严肃,常常利用休息时间练习表演,十分投入。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显其能,配合默契。他们准备充分,考虑周到,设计细致。其用心之良苦令很多老师非常感动,也令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身上蕴藏着不可低估的潜力。

写,挥洒自如,拓展尽在细节

“写”,就是在演出前后让学生挥洒自如地写剧本、写点评、写活动感言。

写剧本是一种再创作,如果仅仅是依据课文内容去改编的话,那充其量也就是个格式的转换,不会有什么新意,不会有什么成就。因此,改编时我们既要保持原作的创作意图,又要故事情节更紧凑,人物性格更鲜明,有自己独到的一面。怎样做到这些?细节,关注细节,选择最有利于自己创新的地方加以充分想象,将其润色、放大、夸张、细化,直到剧本鲜活灵动充满新鲜血液为止。成语《滥竽充数》中有句“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如果仅仅是平铺直叙,那这个故事的改编就会很平淡,于是我们在改写剧本的时候,依然保持南郭处士吹牛的本色,加以想象甚至是穿越,然后故事就风趣幽默而又颇具讽刺意味了。

在课本剧活动中,因为同学们都参与其中了,尤其是演出和评价让他们很兴奋很过瘾,因此他们往往会有很多深刻的感受,于是,我们的写作便有了源头活水,具备了把作文写好的前提条件。

那么怎样指导他们把这么经典的素材写好呢?细节,一定要把握好细节,否则,大家只是把活动经过简单记录一下,那就难免空泛平淡、千篇一律了。

第三篇:让小班化教学教学“活”起来

让小班化教学教学“活”起来

新窑镇戚家川小学 吴宏海

目前,一个小班化教学专题教改正在我校积极实施。实施小班化教学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成果。因此,我们的小班化教学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主要应做到三点:即课堂“活”起来,课间“动”起来,课外“松”起来。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做法。

一、小班化教学课堂要“活”起来

所谓小班化教学课堂要“活”起来,就是课堂教学要自始至终充满活力。

(一)创设快活的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的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可以说,激情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尊重学生的意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平等地对待学生,以人文的关怀珍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爱的心境中快活。

其次,教师要“讨好”学生。所谓“讨好”学生,就是与学生做朋友,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操作,一起讨论,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教师不仅要作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且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交往,倾心交流,让学生在自信中享受快活。

最后,教师要支撑学生。教师要作为学生心灵与学习的支撑者,使丧失兴趣的学生兴趣盎然,有兴趣的学生更加充满激情;使学习障碍者柳暗花明,学习成功者敢问新路。当学生出现错误的认识和偏差时,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错误所在;当学生紧张、压抑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使学生情绪饱满,敢想敢说,乐于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给予适时“点拨”,帮助他们克服思维障碍;当学生经过思考得到正确的结论时,教师要给予热情的赞赏,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和驾驭知识的乐趣。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师智慧的支撑中,自我成功,自我快乐。

(二)设计鲜活的教学内容。

创新不是凭空的臆造,而要插上知识的翅膀才能腾飞。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学语文课本知识早已是人类创造的现成财富,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仍不失为“新发现”,也是一种创新。可见,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不能机械地照本宣科,而要动态的传授知识,使教学内容生动、鲜活。然而,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其精力主要放在如何摆布课本,如何把课本知识讲清,很难做到教学内容的鲜活,更谈不上根据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科学地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因而,我们应该重建“教材观念”,革除“惟书唯上”的陋习。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做到以教材为基本素材,以现实生活为保鲜剂,以历史和科学为催化剂。

我认为,其一,课本也好,教参也好,都应是供选材的基本素材,都可以进行加工处理。教师要善于调整和重组教材,充分挖掘创新因素,补充创新内容。其二,选择和设计的教学内容必须注重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是他们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是他们感兴趣、乐意做的,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是能够使他们提出问题、产生想象的。其

三、要把语文知识和名家名篇这一宝贵的财富和与现代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使陈旧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

(三)讲究灵活的教学策略。

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一切方法,我们都可以叫做教学策略。策略的灵活,有赖于方法的综合。教材是个例子,教学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推陈出新,关键在于灵活的、综合的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不拘一格地教,学生可以不拘一格地学,让学生感到什么都是新的,形成一种极强的求知欲望。换言之,课堂应该是开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变的。应该努力做到:“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多说一说。学生的想、看、做、说,都是在教师灵活的、综合的策略引导下展开的。可以说,教学策略的活,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只有让课堂教学充满快活的气氛、鲜活的知识、灵活的教法,把每节课都作为学生探索创新的一次历程,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充满快活,实现鲜活,展现灵活!

二、小班化教学课间要“动”起来

所谓课间“动”起来,就是指要改掉以往课间活动中的重室外、轻室内;重体育游戏、轻科技艺术;重活动本身、轻学科结合等状况,充分让孩子们在各种课间活动中享受舒展的快乐,使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成为名符其实的魅力课间。以往,我们的课间活动无非就是“伸伸臂,弯弯腰,大家来做广播操”,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一盘散沙。记得老版本的小学语文上课本曾有一篇《课间十分钟》的习作例文,文中写到:“‘丁零零,丁零零„„’下课铃声又响了,尽管它有点单调,可在我们小学生听来,它就像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老师一听到它,就下课让我们休息或做游戏。这时,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尽情游戏。哦,我们快乐的课间十分钟!课间十分钟,我和同学常常在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游戏。‘老鹰捉小鸡’刺激好玩,‘摸人游戏’紧张有趣,‘悠悠球’花样新颖,‘一二三木头人’锻炼了同学们的反应能力,‘踢毽子’、‘跳橡皮筋’、‘打乒乓球’等更是锻炼了我们的体力,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 ”但文中所描写的情景现在在我们许多学校很难看到。小班化教学的课间就要提倡这种具有魅力的课间活动,真正把课间还给学生。

(一)魅力课间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1、坚持教育性、艺术性、健身性、趣味性原则。魅力课间活动要坚持育人的宗旨,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寓学于乐、寓炼于乐、寓艺于乐。

2、坚持全面性原则。魅力课间活动要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魅力课间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并形成在普及与提高的基础上良性发展的局面。

3、坚持全体性原则。魅力课间活动的开展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从学生参与面的大小和人类多少选择好魅力课间活动的项目。形成人人参与课外文体活动,个个都有喜爱项目的魅力课间活动新局面。

4、坚持自主自愿与积极引导相结合原则。在组织学生参加魅力课间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鼓励、引导是必要的,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权和自主活动权,在组织活动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讨论、组织、操作、交流和评价的环境和氛围。

5、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在魅力课间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要制定出安全措施、应急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魅力课间的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可分为班级活动、分组活动。班级活动是指全班级的集中活动。其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地点集中,内容便于统一安排,能够做到统一领导,督促检查,相互促进。分组活动是指以兴趣小组等为单位活动。分组活动规模小、人数少,地点可以分散,方式灵活,便于组织和区别不同情况,并能发挥文体骨干的作用。

三、小班化教学课外要“松”起来

实施小班化教学,课外活动要“松”起来,这里的“松”起来,就是要还学生一个轻松课外。毕竟仅有魅力课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间再精彩也只有十分钟啊!因此,课外活动是课间活动的必要补充和拓展延伸。学生因整天的繁重学习而精神不振,身体疲倦,这时人人心想一节课外活动(或体育)课轻松一下。所以开展好课外活动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一)课外活动的意义

首先,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社会化。课外活动由于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自愿组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才能得到了施展,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参与意识等也进一步发展。有人认为“交往和社交策略尤其可以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而获得”,校内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在这里,学生渐渐习得一些成人社会的行为,同时,学生还要解决一些与同伴相处的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从童年向成人转化。

其次,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化。没有个性化,所谓个性的社会化就失去了现实意义,甚至是不可能的。社会要求各种各样的人才为他服务,在这一点上,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一致的,课外活动恰好能够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体在个性化方面的需要。

第三,课外活动给学习生活增添了乐趣。一般来说,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参加的,他们没有多少心理负担,有的只是探索的愉悦;另外,相对于课内学习,课外活动内容比较新颖,容易给人以新鲜刺激,使人身心得到享受;课外活动也能帮助学生学会利用闲暇,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其精神生活。

第四,课外活动在发挥学生特长发面也有重要作用。在普及层次的课外活动中,通过有计划的丰富多采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发展自己特长的领域,尤其对一些差生来说。另外,在提高层次的课外活动中,一部分学生可以脱颖而出。国内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学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学校教育虽然给他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专业方面的成就,往往是与他们在青少年时代的课外兴趣和活动相联系的。

(二)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说到活动内容的多样化,以往大多数教师上课外活动因思想重视不够,所以铃声一响,走到学生跟前说:“你们自由活动”,或者说“做作业去”。小班化的课外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特长进行分组。如音乐组、美术组、跳绳组、球类组、手工制作组等等,如果活动时不分组,老师让同学们做“老鹰捉小鸡”和“猫拉老鼠”或“跳绳”等内容的活动。部分学生喜欢,但部分就不喜欢。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要引导、勤观察,善于发现每个同学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是非常必要的。

2.对活动内容的阶段调整。为什么要对活动内容进行阶段性的调整呢?因为几周活动内容不变,甚至一学期过去还天天是那两三个内容,怎么能使同学们不厌烦呢?这与人们吃饭相似。连吃几天一样的饭,你肯定会心想今天需换个“口味”另吃一顿吧!

3.要多设计一些新鲜的活动内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课外活动中,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实验,制作一个作品,完成一项劳动,研讨一个课题,取得一个科学数据等各种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缜密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团结互助、爱科学、爱劳动、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等品德。又如搞科技制作与实验,制作标本、模型、进行种植、养殖试验,植树、种花草等,都需要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在动手中遇到难题,便需要学生动脑反复思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把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此外,学生参加各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和公益劳动,能够发展学生的艺术兴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调节大脑,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愉快活泼,活跃身心,增进学生的健康。

总之,在课外活动中,通过生动形象的教育和亲身的实践,往往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篇: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应试教育的樊篱,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脱离生活实际的被动写作,感情虚假的无病呻吟,注重结果的单一评价等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效率低下。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目标,为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改革,走活作文教学这一盘棋,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㈠作文教学观念陈旧

传统的作文教学偏重阅读练习,轻视作文指导。有的教师甚至一学期没有一堂真正的作文评析指导课,不做一次作文的评批。偏重作文技能,忽视品德修养。学生说一套做一套,谎话、假话连篇,形成双重人格。偏重命题要求,忽视学生对写作的内在心理需求。有的教师命题远离学生生活,或反复作同类题型练习,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笔下无物。偏重语言表达,注重文采,忽视学生在文章中所闪现的思维的火花。㈡作文教学环境封闭

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闭门造车”,学生“依样画瓢”。二点一线的学习生活,狭小窒息的写作空间,静态封闭的教学体系,使教师忽视了自身的教学创造力,更扼杀了学生的写作创造力。㈢作文教学目标有偏差

尽人皆知,在中学阶段所要培养的是写作适应实际需要的一般文章的能力。至于文学创作能力,不是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但是,目前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上偏离了这个标准,常常以新概念作文大赛为范本,刻意地拔高写作基本要求,使绝大多数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乐趣,反而陷入苦恼,厌倦的境地。

而且,在“应试教育”的阴影笼罩下,作文训练也跟着考试指挥棒转,大量类似的应考作文训练,必然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批评最中肯,呼吁最强烈,而作文教学也确实成了语文教师的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

二、整合作文教学资源,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㈠作文与生活体验相结合,提倡“生活化写作”教学理念。

曹雪芹有句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叶圣陶形象地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他的《中学作文教学导论》中把观察生活作为学习作文重要的基本功,他用诗化的语言告诉我们,“文章不应当是硬做出来的,而应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

笔者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好作文在“做”与“不做”之间。所谓“做”就是要遵循一定的写作规范,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所谓“不做”就是文章应当面对生活有感而发,象泉水般从心间流出,而不是无病呻吟或刻意拔高。

新课标中对说真话,对自由表达,对创新精神特别强调:“写自己想说的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念。”“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种理论导向十分鲜明。关键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做到用自己纯洁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好奇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纯真的语言去表达。那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让学生的写作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那么,如何将这种理念转化为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

写作目标生活化。在教师给出的话题中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以“感受校园生活”为大目标,再列出小目标:

1、一扇待开启的门——走近教师,2、同桌的你——走近同学,3、风景这边独好——观察学习环境,4、给我一双慧眼——观察学习活动。对目标的解释(包括子目标)充分生活化,以免在目标转变成教学行为时产生异化。保证写作指导能够顺着生活化写作的方向。

写作过程生活化。作为语文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生活丰富的人并且善于带领学生去开展活动,体验生活。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写作对象,获取更为深入的人生体验,延长写作者 的情感触须,使自己的心灵变得丰富而厚实,使写作与心灵同步成长。

写作形式生活化。鼓励学生用随笔的形式自由的写作,形式的自由其目的在于打开精神的自由之门。用随笔来张扬学生独立的个性。所谓凸现“个性”,其实并非要求学生独树一帜,与众不同,而是希望学生能够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真情实感,体现精神的自由。

生活有多广阔,作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作为教师关键在于为学生搭建自由写作的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的表达他们所感知的生活,尊重他们的生活体验,唤回他们的青春话语权,让他们与生活保持最亲密的接触,让作文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㈡作文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提出“为做人而写作”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中各学科教学内容中无处不存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尤其是《语文》、《科学》、《思想政治》和《社会历史》等学科。这为作文整合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道德教育素材。

如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九单元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与七年级的《思想政治》课中所安排的学习内容“孝敬与爱心”正好出现了共同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件事”,也可以要求学生“回忆父母为我做的事”,来进行道德教育,并借此契机,布置写作任务。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孝敬教育”过程中,自然能体会到父母深情,从而做到“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这样的整合资源还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善于抓住时机,适时引导,促使学生诉诸于文。㈢作文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提倡“为学习而写作”的教学理念。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将学科知识与语文作文教学相结合,有利于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提升思维能力。作文教学与自然学科结合,可进行相关内容的实验报告、自然科学小论文、环境保护调查等项目的训练;作文教学与艺术学科相结合,可进行艺术欣赏评论类的写作训练;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相结合,拓宽作文信息源,指导学生健康地进行网上交流,编写短信等。

不仅如此,如:语文老师与生物老师的一堂合作课“观察落叶”。语文老师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由落叶联想到季节,联想到人生;生物老师从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叶面形状,了解落叶特征及其作用,制作树叶标本。最后以《发现与思考》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用入说明、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

又如语文老师与音乐老师的一堂合作课课“我最喜爱的流行歌曲”。语文老师从歌词内涵出发,让学生体味歌词所体现的思想美和语言美;音乐老师从音律节奏出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美。最后以《我最喜爱的流行歌曲》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展开联想。

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学生将所接受的知识,延伸到智力思维上,或者说将课堂书本思维适时地切换到学生的智力思维频道上去了。同时,体现了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充分地发展了学生的交互思维能力,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写作视野。

三、改变作文评价方法,让作文教学“活”起来

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局面,让学生、家长也来参与学生作文的评价,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将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集中评价和单独评价、综合评价和专题评价结合起来。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形成性评价,可采取成长记录袋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水平的不同时期的习作,记录下学生成长的轨迹,注意发现学生获得的点滴进步,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评价纬度多元化:不只关注学生的作文成绩,还要注意学生在作文时的情感、态度,将考查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学生写作时的兴趣、动机、意志等。

总之,要改正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作文的唯一标准,强调评价的发展功能、诊断功能,既要让学生从评价中得知自己的不足,更要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己所取得的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作文的兴趣,增强作文的信心,在评价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第五篇: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载课本剧,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本剧,让文言文教学“活”起来(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人物 “活”起来(精选五篇)

    让人物活起来之人物描写训练(作文指导课) 塔中 段海鹰 教学目标: 1.认识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2.训练学生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能力,并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

    怎样让人物“活”起来

    怎样让人物“活”起来? ——描写方法的妙用 树木岭学校周唯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在老师和同学的启发、点拨下,明晰思路,把握材......

    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赵子惠 【摘要】多媒体是架设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让......

    让作业批改“活”起来

    让作业批改“活”起来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数学作业的......

    如何让小学生作文“活”起来

    如何小学生作文“活”起来 梧州市藤县岭景镇罗江小学陈宏远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发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想......

    让语文作业“活”起来

    让语文作业“活”起来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的封闭、狭隘和应试教育的导向,使得那些强调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作业桎梏着孩子们,压抑着孩子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

    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阆中市柏垭镇高观中心校: 唐会容田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应拓宽学生学习的途径和运用知识......

    让英语课堂教学“活”起来[范文]

    让英语课堂教学“活”起来 实施目标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学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从小抓起,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