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刚刚考完期末考试,相信大家都发现今年的语文试卷和往年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注重了知识积累,注重了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考察。说明我们教研室的老师们能依据修订过的新课标来编写试题,同时这也给我们语文教师一个信号:单凭以前的填鸭式教学,很难考出好成绩了!
事实上,要提高语文成绩,语文课堂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今天,我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谈谈自己的认识,不到之处,请各位老师及专家予以指正!
一、调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活学生主题意识和发挥主体工作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把主体意识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标杆,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滔滔不绝,口干舌燥地讲个不停,可下面的同学该做什么做什么,老师一提问,课堂上顿时鸦雀无声,一堂课下来,老师累得很,学生收获甚微。原因就在于学生对老师将的内容不感兴趣,课上不买老师的帐。
苏雷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巧取妙法,激趣,导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秘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激趣方法有很多,但需要教师首先要仔细研读教材,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灵活巧妙地选择使用,切记信手拈来,随心所欲。
1、开端激趣引入。一堂课开始的导入环节以趣引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和读书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我在教学《长城》一课时,一开课,先播放了几张我在长城上拍的照片,因为照片的主角是我,孩子们兴趣马上就十分浓厚了,开始小声的议论:这是咱老师的照片;我知道这是老师在长城上拍的;长城我去过,我去的时候„„我没有打断孩子们的议论,细心的观察着他们,我发现去过的孩子在滔滔不绝地谈论着自己的见闻,没有去过的孩子先是沉默,后来马上翻开书去看课文,试图找点自己可以说的内容来。这时候,我马上问孩子们:“你们想知道有关长城的什么内容?”孩子们纷纷举手,我在屏幕上打出一系列学习问题来:长城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修建长城?是怎么修筑起来的?本篇课文想要表达什么思想?一堂独立阅读语文课就这样围绕一连串的问题开始了热闹的读书、圈画、汇报交流活动。这个导课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表演引趣”等。总之,要因课题和课文内容的不同来有目的、有重点科学地选择导入方式。因为一节语文课的开端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了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让教学手段“活”起来。让教学组织过程“活”起来要做到这两个“活”字并不是件易事,但是如果你是个称职的教师,每节课前都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并能动脑筋去想如何让学生对你的课堂感兴趣?如何让你的语文课堂氛围轻松愉快而又有实效?那么你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并通过大胆的实践而又有想不到的收获,逐渐积累成宝贵的教学经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再此情况下,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含量和知识的拓展程度都面临着变革的问题.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以书为本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手段,让传统教学手段“新”起来,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活”起来。通过交互式一体机把课前准备好的教学课件以及与教学相关的知识材料及生活片段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接受知识,增强了解,加深印象。特别是在课堂上直接连接因特网上的相关内容,直接让学生感受到最新最快的观点、材料、背景,对学生掌握知识、拓展视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视听感官结合所接受的信息量大大超过单一感官所接受的信息。还是以《长城》一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用课件展示了长城的远景、近景,对于长城的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的特点理解就非常直观了。这次考试出的画长城的示意图,孩子们印象非常深刻,根本不用复习,几乎没有错误。
传统的教学观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老师的教,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学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后面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死。因此教学过程单调呆板,而新课程倡导下的教学过程,教师要考虑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为“学”服务。因此教师关注的是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教师通过指导预习、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关注课堂生成,用足够地课堂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竞争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教师要想办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我们在教学生字时,可设计“比一比”的竞赛活动,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地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已学生的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小组为单位为竞争对手等等。
3、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兴趣。学生最烦的是教师上课时教得千篇一律,学生挥拳无兴趣。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示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新意,有新意才会感兴趣。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白话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讲戏剧和故事性强的课文,可让学生演一演,体会各个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讲诗歌不妨举行个诗歌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或来个配乐朗诵„„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激趣效果也相当明显。在上《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一课时,课文由两篇书信组成,一封是张国强同学给柯岩的信一封是柯岩的回信。张国强的信中写道的自己被同学疏远之后的心理状态,这种情况在学生中间是十分普遍的,课文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我让学生读完张国强的信之后,先小组讨论,然后每个人给张国强写封回信,再读柯岩的回信,全班接着讨论谁的方法更好。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了解书信的格式,学写了书信,也受到了如何与同学交往的教育。这样的一节课效果就很好。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高各种疑难问题;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能主动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二、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1.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伊始,教师首先必须以真挚的情感、极具亲和力的教态和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语文课上,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教态要亲切自然,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要耐心解答、认真倾听,视学生为朋友,只有在这样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即是学习活动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从而会把自己的学习行动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师解放学生,学生敢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但解放学生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随便学,教师应作好指导和监督、组织和调控,放得过度,学生会乱作一团,毫无学习实效性而言。有效课堂教学的组织,应该是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仔细观察,不是在闲谈,而是在讨论问题。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在静静思考。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教师“放”要有目的,有布置,有指导、有汇报,有检查,有评价。总之“放”出实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动脑筋思考了,也动口表达了,动手实践了。鼓励学生在学完新课后,注重对知识的课外拓展和延伸,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小练笔、作画、表演、操作等拓展内容,让学生发挥想象,学以致用。语文课上,教师要舍得放手,不要用照本宣科式的讲述来,剥夺课堂上学生读书感悟、探究的宝贵时间,努力做到:书本让学生多读,见解让学生多说,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发现,总结让学生说。
3.教师巧妙使用非智力因素,学生激活课堂。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是把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较高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妙用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法,能使课堂“活”起来。因为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举手大胆发表见解,朗读有感情,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听讲认真、造句生动„„这些都应该成为教师表扬和奖励的内容,表扬的话语要真挚,奖励的方式要多样,贴小红花、小星星都可。关注细节,才会有整堂课的成功。
其次,妙用竞争方法,使课堂教学“活“起来。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即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进步;也可以和同桌比,上课谁读书读的好,谁发言次数多,谁回答问题最有见解。
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样能使课堂活起来。教师要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更不能歧视差生,班级要形成关心理解的亲密和谐关系,让学生在班集体彼此尊重,从而真正满足主体的最大需要。
4.巧妙选择运用教学策略落实“三维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生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实施方法有: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竞赛活动等,达成教学目标;组织学生通过读书、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尝试错误和成功,进而完成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各种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并发展个性小特长。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分为两大阶段,一、二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三至六年级以阅读教学为主。
一、二年级的识字方法可采用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方法识字,教师应该做到识字的方法要生动有趣,会读的记住字音,会写的记住字形,可采用顺口溜、字谜、熟字换偏旁、加偏旁、去偏旁的方法。在识字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适度拓展,如教学生字时可让学生扩词、理解、说话,对涉及常识性的知识进行说明。以识字教学为例,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多种形式的学生读书活动来取代教师讲解分析,教师的任务是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组织学生阅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课堂上认真倾听、大胆质疑、探究、敢于想象拓展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难,还没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儿,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儿还不行,老师还可以给学生指思路。
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探钻的体现。凡是学习好的学生都善于提问题,而学习差的同学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他们对学习不精心,囫囵吞枣,即使发问也不愿深入思考,因此,往往似懂非懂。当然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通过实践,我觉得教师可尝试采用以下方法去培养学生会提问的能力:一是注意课前预习的作用。预习不仅是对字、词进行预先学习,更重要是对新文章进行质疑体温,可在读第一遍课文时把不理解的问题记在本上,带着问题再读文,把能解决的问题打上“√”,课堂上拿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同桌间或小组内汇报自己预习时解决了什么问题,讨论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对表现好的同学大张旗鼓地表扬,这样学生读书质疑、思考解疑的积极性就更高了,预习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以疑促思,自觉自动的学习新知。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段引导学生提问,进而组织学生通过读书来解决,可尝试让学生在读文时在书上进行圈画、批注,抓住了重点内容,就不愁没有问题可思考了。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坚持经常方见效果。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习,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更有实效。
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究者的身份出现。教师也可以在练习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开放性题目,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不断实践、总结、反思,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熟练地运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才能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师生间达成智慧的交融和心灵的对话;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美好回忆,成为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王丽君 2013、1、5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高效课堂追求的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的学习。一节课取得好的效率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生命,能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获得发展,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就在我们的课堂上。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所以我们的课堂也要达到学生想学、学会、会学,达到
我校的高效课堂进行了一年的时间,我们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也随之不断的发生改变。因此,当今的课堂学生动手操作的多了,发挥交流的多了,表现展示的多了,课堂上时常是一幅忙碌热闹的景象。可是在我们教学后却经常、也应当反思一个问题:在这60分钟里,学生究竟收获了多少?用另一句话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实效性究竟如何?所以,我觉得要切实取得课堂高效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 把握学情,不断探究,合理设置导学案。
高效课堂,首要问题就是导学案,导学案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学情,保障教学、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因此,导学案的编制必须在充分调研、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展开,要遵循“不贪多只求实”,“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合理设置导学案中每一部分的题目。其次,在导学案的编制过程中要体现,知识的问题化,问题的层次化,问题的探究化,问题的生活化。
要真正了解并把握学情,最基本的操作方法是严格遵守“五步三查”这一具有广泛意义的教学思路,所谓“五步三查”是高效课堂操作的基本模式。其中的“三查”就是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中三个不同的阶段调查学生的学情,以便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此外,因为学生不同、班级情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老师的教学风格也不一样,所以,每个老师都要参与到导学案的编制中。
目前,我们编制导学案的题目难度已基本降至最低,学生接受起来也相对容易多了,我们还要更加努力,依托教材,编制更加符合学情的导学案。
二.动静结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苏霍姆林斯说过:“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大纲中也指出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课堂上,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减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拓宽学生的参与面。课堂教学中,我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用时间来换取学生的思维空间。根据“互助、互补”的原则,教学中要改变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为学生多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因此,应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设计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涉及到各个方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乐园,只有在这样无拘无束、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达到最佳境界,学习进入最佳状态,他们才会爱想、敢想、善想,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让我们的课堂真正达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语文教学更精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达成教学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收益,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那么在课堂中老师应该怎样才能更好的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呢?
一、明确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一堂课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看来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既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到时间的限制。
一堂语文课,要向学生传授几个知识点,培养哪种能力,使他们受到什么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确定性,否则,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抓好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前预习十分重要。预习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资料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点拨课文中的难点,设计精简习题检测,这样,学生轻松,课堂效果良好。
三、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一个人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手段的丰富,学生对许多教学内容已经知晓,甚至司空见惯,再加上课前的预习,往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到学习中来。
四、指导朗读,读中感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五、营造竞争氛围,鼓励展示自我,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时机,适当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不但能活跃气氛、提高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的优秀品格。比如,认读生字时,可以组织开火车读、抢答等形式;识记生字时,可以组织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谜等形式。
学生的一个心理特征是“好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寻找机会,创造“展示”条件,让学生充分“表现”。可以让题目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予以适当鼓励和表扬。可以对课文中的个别章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讲给其他同学听。在他们“表现”自己的同时,检验了他们的自学效果,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与心理素质。有时,还可以围绕一个专题,指导学生写“小习作”,写出自己在学习时的心得体会。这样促使全体同学认真阅读课本,查阅资料,从而使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充实。
六、抓住实质,发挥想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语文教学中,应时刻注意抓住实质的东西,把所学的内容贯穿成一条线,使学生思路贯通,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如《美丽的公鸡》一文,必须抓住“美不美不在外表,要看能不能为人民做事”这个实质问题,通过六幅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中的公鸡形象和神态,根据图片一步一步提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孩子们经过观察、思考、联想、回答、提问,他们对文章的中心理解得深刻,记忆得扎实。
七、走出文本,走向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情与景对比分析。
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类的课文,学生从周恩来从小立下如此远大的理想故事中,能结合现实中的人物,事例进行对比,评价,从而懂得要做一个认真观察,树立目标,勇敢的面对生活的人。
因此,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发现生活的美与丑,荣与耻,这样,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阅读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起到了自我教育的功效,也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品质,积极,乐观,坚强的人生观。
第四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异常繁荣的局面。但是,在热热闹闹的背后,让人担忧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不够。形式多,实效小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引起了老师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应该做好如下的工作。一 抓好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十分重要。预习是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资料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点拨课文中的难点,设计精简习题检测,这样,学生轻松,课堂效果良好。
二、抓好课堂设计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而且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浓浓的人文气息,可以讲解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教师在进行每一篇文章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明确本篇文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那种兴之所至的即兴发挥极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教师应该遵循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明确课堂教学重难点,进行课堂设计,展开适当的教学活动。
三、抓重点句段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重点段,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起到很大的作用。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朗读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比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四、走出文本,走向生活
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情与景加以对比,分析。例如〈〈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三克镭〉〉,〈〈向命运挑战〉〉等一类的课文,学生从宋庆龄尊重劳动人民,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事业,霍金敢于向命运挑战的故事中,能结合现实中的人物,事例进行对比,评价,从而懂得要做一个尊重他人,大公无私,勇敢的面对生活,战胜困难的人。因此,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发现生活的美与丑,荣与耻,这样,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阅读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起到了自我教育的功效,也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品质,积极,乐观,坚强的人生观。
五、努力激发学生情感
我们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释放学生思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列·符·赞科夫认为:学生积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相反,消极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这就说明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对学生的认识、思维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情感,有效催化学生思维,课堂教学有效性便可大大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发现,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听得专心,说得由心,读得用心,写得贴心的特点,并且这一学习过程会让他们经久回味,难以忘怀,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自身也应该充满激情,深入挖掘体悟并且利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从而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六、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文本都应该为学生服务,最大限度的去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就是老师讲解提问,学生举手,获得准许后才能回答,而如果有学生未获得教师批准就脱口而出问题的答案,则被视为“插嘴”,被视为扰乱课堂纪律,甚至被视为是对教师的大不敬。长期以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被粗暴的剥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无从发挥,不难想象,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能收获什么。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坚持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认清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的阶段特征,把学什么、怎么学的话语权交给学生,以此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其次,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上不应该是以往的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增强学生课堂主人翁意识,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并且对学生的思维成果及时反馈、点评,教师与学生通过这样的语文课堂真正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共同成长。
七、适当引入多媒体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有泛滥成灾的趋势,甚至已经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在这些课堂中,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其实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有时候只是传统板书的替代品,这样的多媒体运用造成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提高了多少也值得怀疑。在课堂教学教具的选择中,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而现在很多时候出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的应用显然违反了这一原则。
但是,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有效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能够突出课堂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语文教材中有部分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仅靠教师的讲解很难明白,这个时候多媒体的运用一定是个不错选择。第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引入多媒体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不能一味的注重形象和趣味,而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密度的训练,增加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应该突出强调它的交互性,而不只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的答案也是固定的,学生只是被教师一步步的引入他预先设计好的“圈套”,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教师牵着走,教师被课件牵着走,这个语文课堂就只有一个冷冰冰的语文课件,导致学生思维僵化,这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的悲哀吗?
当然,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的措施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该寻找合适、有效、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应该加强语文课堂空间和时间的管理;应该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应该考虑到生生差异,既不要把学习后进的学生晾在一边,也不能让学习先进的学生“吃不饱”。总之,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继续努力探索,竭尽所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第五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新理念、高效率”课堂展示活动,是一项长期工程,目的是促进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同时也是打造教师研究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我们常说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质量,而是要高质量,怎样才能实现“高质量”,还是要看课堂40分钟的效率和质量。《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第十三条明确要求要“提高课程计划实施质量和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率”。学生的课业负担“减”了,教师的课堂效率“加”了,做好了这对“加减法”,素质教育才算真正落实。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要反思两点:其一,“实效性”如何界定?通过学习,我认为“实效性”指的是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效性不仅指效率,还包括质量,是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有机统一体,讲“实效性”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全面发展为代价。二是实效性不仅指教师教学的实效性,还包括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其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脱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将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学习实效性。
其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就是要“实心实意、实话实说、实事就是”。以语文教学为例,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要“实”,指的是确定的教学目标要鲜明、具体、实在;阅读过程要“实”,指的是教学中解决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要实,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要“实”,指的是指的是语言要素要落实,字、词、句段的理解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解决。能力训练要“实”,指的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的落实。要知道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出来的。教师情感要“实”,要纯真、朴实,没有丝毫的虚情假义、装模装样。教师言行要“实”,要恰到其分,恰到好处,没有半点的娇揉造作、弄虚作假。
“课堂展示”活动是有利于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的,我们展示的是“原生态的课”,而不是“做秀”的课。“课堂展示”活动对于讲课的教师来讲是一次历练,也是大家学习、研究、提高的过程,是大家共同研讨的,是集体的智慧。对听课老师来讲则是一次观摩学习,启发思考的过程,也是促进交流研讨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手段,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好处。一直以来,王校长多次提到要打造“教师研究共同体”,我想,说到底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海绵吸水的精神,不分年级,不分学科,不分时间,不顾面子,不怕献丑,虚心向他人学习,积极地、无私地参与到研究中去。每个人的学习劲头足了,教研组活动落实了,高效了,建设“学习型”校园才有了保证。
素质教育改革给了我们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实验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肥沃的改革土壤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今天的耕耘,一定能为明天编织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画卷!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方法探究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几年来,学校围绕课程改革做了许多工作。每学期的教学专题研讨、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评优等,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减少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使教师的“投入”与“产出”能成正比,用最少的“投入”换得最大的“产出”。
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我们感到目前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是困扰我们提高质量的主要原因。在此问题上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如果我们能把此问题解决的好一些,教学质量相信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那么,影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原因都有哪些呢?
1、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的处理目的性不强。我这样说,可能有些老师不服气:“我们每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都有呀,有的还就是按教学参考书写的,怎么不行?”不错,老师们是写了,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忘了你的教学目标,随意性比较大。常常混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差别。目的是你要达到的地方,是终极点,目标则是这中间的一个一个的站点。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你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我们有些老师的教学目标叙写用在那节课都行,可谓“放之四海皆真理”。
2、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老师讲得多,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我在听课中曾有意识的统计过4位老师课堂提问的情况。一堂课,最多提问11次,重复问题 3个,真正有思考力度的问题(即“必须经过仔细推理得出”)共6个,人均1.5个;“需要通过回忆得到答案”的问题共6个;共提问学生43人次,其中“提问后请自愿回答的人”30人次(却都集中在两三个学生身上),“请不自愿回答的人”13人次。可见思考的力度与广度都不够。老师考虑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会了、掌握了,尤其是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更少关注,不提问,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本生动的课堂只是少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显得冷清。
3、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调动不爱发表意见学生的积极性等,不能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合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无效。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地点思维力度。
4、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够,过多的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上不厌其烦,造成了教师辛苦而无效。
5、对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差异,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方法。如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如何体现层次性;如何在课堂中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
6、课堂教学组织不佳。部分教师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够,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把握不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课堂实效性呢?归纳老师们成功课堂的经验,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实质上要抓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兴趣,首先得明白课堂任务是什么,我们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然后寻找出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把这堂课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结合在这有趣的事例中去。一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任务完成了一半。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抓兴趣中去,哪怕是发现星星般的亮点,我们也要把它渲染成太阳般的耀眼,感染周围学生们的情绪。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性
教育改革的方向、目的,就是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而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强调学生主体化和个性化,只有主体化、个性化才能使知识、能力、人格三者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贯,可能这节课你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
作为“导演”的教师,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任务就是努力使得每个学生达到最佳状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在下列情况时容易达到此项目标,它们分别是:有兴趣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对自己有更高期待时、对教师充满热爱时。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关注差异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行动指南,以提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目标,通过有效的行为养成,充分重视感情交流,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归属感的获得,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订和课堂纪律自治。同时优化课堂,避免形式主义,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时间、空间逐步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没有时间、空间,主体化和个性化就成为一句空话。
那么,学生应该参与什么?
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计划和教材的内容,制定不同阶段的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把它分解成子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上,这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问题的核心在于: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目标的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很难想象,一个人会乐意去做自己不明不白的事情,所以学生参与的第一要素就在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的目标的认同性上。这种认同,就是教师把预想得到的结果告诉学生,并通过启发、说明等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统一和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
其次组织策略上的配合性。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倍至。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否则,教师孤掌难鸣。
再次是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般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名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境界。可是我们注意到,许多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舞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肤浅,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活动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须动脑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讲作者及主要人物、词语的注音、解释,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不敢有自己的见解,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参与,没有体现出深入性,没有展现参与的实质意义,只是被动地应付。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就必须剥离表层的虚幻,去刻意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与展开,使学生达到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最后是结果评价上的接受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教学的质量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评定,以利于下一步调整改进。评价应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明晰优劣、正误和得失;二是能够激励鼓舞学生,使之再接再厉。学生只有从内心认可和接受这种评价,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各种活动的失败,评价才会成为下一步活动的动力和标尺,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当,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出现异议或反感,就会消弱其参与的积极性,给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
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是容易的,我们的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我们的教学过程评价,不但要积极评价优秀学生,还要从那些没有回答好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给他们鼓励,给他们信心,让他们逐步学会,(当然,对不足也要客观的指出,关键在于要把握住学生现有的水平,不要将教师的预想结果强加给每一学生)。总之,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变化,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师的功夫。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一是靠老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要备课充分,适合学生的认真能力和需求;要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要有恰当、适度的检测和评价。二是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坚持钱梦龙先生“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法”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