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试题A

时间:2019-05-12 23:1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论试题A》,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与教学论试题A》。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A

浙江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

使用学生:

考试时间:120分钟

出卷时间:

****年**月**日

说明:考生应将全部答案都写在答卷纸上,否则作无效处理。

一、名词解释(4个,16分)

1、综合课程

2、课程实施

3、课程与教学评价

4、隐性课程

二、简答题(4个,24分)

1、简述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势

2、列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关课程目标的规定

3、举例说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4、列举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三、理解题(2个,20分)

1、什么是教学?

2、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四、分析题(1个,40分)

谈谈你的教学生涯中最深刻的一件事,并用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原理分析之。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A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综合课程:是指这样一种课程组织取向: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2、课程实施:是将某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得具体过程。

3、课程与教学的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活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4、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当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势

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2、列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有关课程目标的规定

知识(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结果性目标:

技能(模仿水平、独立操作水平、迁移水平)体验性目标:经历(感受)水平;反应(认同)水平;领悟(内化)水平

3、举例说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相关课程:物理、化学、数学在某些主题上的联系,历史、地理、公民在某些主题上的关联。

融合课程:历史、地理、公民融合为综合社会科,物理、化学、生物融合为综合理科,植物学、动物学、解剖学、生理学融合为生物学,西方历史;西方地理、西方音乐、西方文学融合为西方文明。

广域课程:“19世纪西移美洲的移民”。

(也可不根据以上要点回答。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4、列举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以评价的作用性质为准,把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以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为准,把评价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以评价关注的焦点为准,把评价分为效果评价与内在评价;以参与评价的人员是否课程设计的参加者为准,把评价分为内部人员评价与外部人员评价;以评价使用的方法为准,把评价分为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三、理解题:

1、什么是教学? 要点:

广义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回答时要有一定的分析。也可不根据以上要点回答,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2、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要点:

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

狭义: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回答时要有一定的分析。也可不根据以上要点回答,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四、分析题

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中央电大2002—2003学第二学期)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课程与教学目标是 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 ”和“技能领域”。

2.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融合课程和 三种形态。

4.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要完善教师 体系,促进教师 成长。

5.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6.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中有四个要素:传播者、、和受传者。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lo分)1.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 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A.教育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哲学

2. 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A.华生 B.罗杰斯 C.杜威 D.斯金纳 3.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A.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4.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和环境因素。()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 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 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 5.下面不属于教学语言艺术特点的是()A.科学性 B.教育性进制 C.启发性 D.正规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2.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4.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2.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五、实例分析题(共30分)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培养目标 情感领域 2.强制性

3.相关课程 广域课程 4.教育 专业 5.时间与空间

6.信息 媒体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D 2.D 3.B

4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1)多种取向的综合。

(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2.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

(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A 5.D 3

3.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4.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1)目标评价模式。(2)外观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

(4)自然评价模式。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一)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二)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1)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2)国际的视野和中国的特色。(3)全瞻社会又关爱个体。

(三)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课程目标形成体系。(1)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2.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选择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时,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根据学生变量。

五、实例分析(30分)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模拟题

(仅供参考)

一、填空(10分)

1、________________是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问题。

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________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的主张。

3、在帕森斯等人的影响下,杰克逊第一次在他的著作《教育生活》中使用“____________”一词。

4、课程设计中涉及的课程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________四种。

5、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基于对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辩证认识,在课程的设计取向上以____________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6、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7、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网络包括了下列三个维度的目标:基础知识与技能、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发展过程、____________的统一。

二、单项选择(10分)

1、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的课程与教学观,主要是受____哲学流派的影响? A、存在主义

B、实用主义

C、分析哲学

D、人本主义

2、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我们应当设计不同的课程目标:在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则____较为合适;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则____更佳。

A、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 B、表现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C、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行为目标

3、下列哪种课程设计模式主张教师参与课程设计?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集体审议模式 D、自然模式

4、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属于____。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5、以下哪国主要实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 A、美国 B、俄罗斯 C、日本 D、法国

6、新教育派认为,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中,_______应该是中心。A、教材 B、教师 C、学生

7、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是____。

A、整体性 B、简约性 C、操作性 D、针对性

8、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开放课堂 D、班级授课

9、________阶段,标志着教学手段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现代化阶段。A、高新技术阶段 B、直观教具阶段 C、视听媒体阶段 D、文字书籍阶段

10、以某一类评价对象的群体的整体状况为参照系的评价叫做____;西方的目标参照测验,属于一种____。

A、绝对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终结性评价

三、简答(30分)

1、分析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2、简述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

3、什么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4、通过何种方式实现课程的整合?

5、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原则是什么?

四、论述(30分)

1、试述五种课程设计取向的含义并简要评价。

2、运用课程实施的有关理论分析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促进实施的策略。

五、实例分析(20分)

教材第197—199页介绍了上海大同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请结合有关理论,评析其取得成效的原因。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的教育家是【

A.查特斯

B.坦纳

C.泰罗

D.博比特

2.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加涅和【

A.布里格斯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麦克尼尔

3.在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 A.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B.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C.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D.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4.将课程各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进行组织的基本标准是【

】 A.阶段性和顺序性

B.阶段性和连续性 C.阶段性和整合性

D.连续性和顺序性

5.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6.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论专家是【

】 A.泰勒

B.博比特

C.查特斯

D.坦纳

8.以下主要“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的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C.培养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

9.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等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10.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11.一些评价专家认为,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有效的评价模式是【

】 A.目标达成模式

B.行为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12.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学的教育学”被称为【

A.理性教育学

B.思辨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活动教育学 13.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14.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活动兴趣

D.解放兴趣

15.“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它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所关心的问题”,持这种观点的评价专家是【

】 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莱斯

D.利维

1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 A.主体

B.资源

C.脚手架

D.意义建构

17.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

18.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19.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在2400年前就为我们确立了教学对话的范型,即【

】 A.精神助产术

B.设计教学法

C.发现学习

D.掌握学习

20.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这种评估被称为【

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1.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 A.初级学习

B.高级学习

C.分散学习

D.集中学习22.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观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

D.有意义机械学习

23.以下能体现杜威的关于儿童、学科、社会相统一的课程开发理念的是【

】 A.主动作业

B.连续性原则

C.实践理性

D.二元论

24.“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A.教学的教育性

B.教学的直观性 C.教学的因材施教

D.教学的循序渐进 25.一般认为,最早倡导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教育家是【

】 A.雅各布斯

B.埃利奥特

C.康茨

D.罗杰斯 26.美国教育家杰克逊提出的概念是【

A.STS课程

B.隐性课程

C.附带学习

D.副学习

2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28.以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作为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的是【

】 A.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B.学科结构运动 C.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D.进步主义运动 29.“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30.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体验模式

D.情境模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学科结构的基本涵义。

32.将当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时必须要遵循哪三条原则? 33.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

34.简述杜威的“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步骤。

35.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有什么样的区别?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义务教育制度确立以后中国课程教材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后应朝怎样的方向努力?

37.论述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并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38.以下是有关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关系的一段论述: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各有长短,既都不全面,又都含有合理因素,都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支持它们存在的条件。同时,它们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又都不是一样的。搞单一化和绝对化是行不通的。要解决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孰优孰劣之争,必须摆脱多年来影响教学论和课程论领域的理论脱离实际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如实地、准确地、全面地反映实际,不要把这两类各具特点、各有侧重的课程论搞成水火不容的两大营垒,不能像国外的‘现代派’或‘进步派’把学科课程论批判得一无是处。‛

请根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应如何认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12(本站推荐)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A.进步主义运动

B.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C.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D.学科结构运动 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并将其界定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斯宾塞

C.杜威

D.克伯屈

3.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

C.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4.“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体现的是()A.“经验论”思想

B.“兴趣论”思想 C.“文化论”思想

D.“泛智论”思想 5.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是完全相同的,“工作分析”就是“活动分析”,“活动分析”就是“工作分析”

B.“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活动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C.“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工作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D.“活动分析”和“工作分析”完全不同

6.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这种课程理念被称为()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轮形课程

7.“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8.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A.哲学取向

B.心理学取向 C.相互适应取向 D.背离取向

9.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0.“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A.活动兴趣

B.技术兴趣 C.解放兴趣

D.实践兴趣

1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12.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13.帕克赫斯特提出道尔顿计划主要包括三种措施,分别是作业安排、实验室和()A.及时反馈

B.个别指导

C.成绩记录

D.合作学习

14.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是()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15.“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A.课程变革

B.课程采用 C.课程计划

D.课程实施

1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A.主体

B.资源

C.脚手架

D.意义建构

17.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A.独立论

B.统一论

C.平行论

D.超越论

18.“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A.《老师,再见!》

B.《爱的教育》 C.《班级生活》

D.《隐性课程论》

19.“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A.学习准备

B.学科结构 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

20.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B.《实验教学论》的出版 C.《大教学论》的出版

D.《爱弥儿》的出版 21.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教育家是()A.皮特斯

B.麦克尼尔

C.斯腾豪斯

D.斯皮伯格

22.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A.随机性

B.活动性

C.连续性

D.积极性

23.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2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25.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A.学科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6.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的教育家是()A.布里格斯 B.麦克尼尔 C.维果茨基

D.裴斯泰洛齐

27.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2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认为“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自我完善

B.兴趣发展 C.德性养成D.持续生长 29.“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课程是一系列事件”;“课程是学生有机会学习的东西”;“课程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以上观点强调课程是一种

()A.制度课程

B.体验课程 C.理想课程

D.正式课程

30.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旷世教育名著是

()A.《爱弥儿》

B.《爱的教育》

C.《教育漫话》

D.《理想国》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

32.简述科学、艺术、道德整合的基本内涵。

33.列出三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及其代表人物。34.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3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大原则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班级授课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

37.结合实际论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38.以下是一则“荷花淀”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学生自读《荷花淀》全文,总体了解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步,学生读后思考:本文哪些方面可作为学习主题?本节课又可以哪一方面为学习主题?自己定向后,交给小组讨论,最后全班讨论。教师不作任何指示和暗示,只作组织者和倾听者。全班形成的共识是:本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值得学习,其中形式更突出一些,所以本节课以艺术特色为学习主题。艺术特色中,又以景物描写、语言描写为研读主题。学生中个性化的研读主题则有细节描写、选材构思、全文风格等。第三步,引导。由于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学习小说,所以教师作些研读方法上的引导:1.研读时要找一些典型的句段,深入地品味欣赏,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2.欣赏后要能表达出感受,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要能用散文化的情感性语言表达,而不能用“这说明”之类的理性化语言抽象地分析。使得自己阅读本文是一种享受,人家听了你的赏析也是一种享受,能激起听者阅读《荷花淀》的兴趣,也想一读为快。

第四步,学生带着定向的主题和研读方法开始研读欣赏,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进行探索。课堂上给他们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品味欣赏。

第五步,每位同学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研读感受,然后相互讨论补充。各组同时进行。

第六步,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每位代表发言结束后,班里任何一位同学都可自由发言,或点评,或补充,或纠正。教师只作为认真的倾听者,对任何发言都表现出鼓励和赞赏的神情,以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在学生比较充分地对《荷花淀》一文的艺术特色研读讨论的基础上(有十之七八乃至十之八九),教师作最后的引导。这引导不是下结论,更不是发布标准答案(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而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员,谈谈自己对《荷花淀》艺术特色的研读感受,让学生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以上这则教学设计反映了什么教学思想?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及教师的作用。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2017年秋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课程作为学科。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3.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①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②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

③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

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答: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在反思一下学校的教育,往往把分数、排名判断为学生好坏的标准。故而教师、家长都在督促、强迫学生拼命的往前挤名次。使得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在个性方面也会被束缚。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普遍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也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以至于不太适应大学较为松散的教育模式,而淡出了优秀行列。而第十名至二十名的学生,他们成绩不是很优秀,但相对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比较轻松,兴趣比较广泛,由于没有前十名那样的学习压力,他们在兴趣爱好上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一类的学生不会引起老师太多的注意,因此有着较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健康的学习态度,这也使得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后劲很足,而且有着很好的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的工作环境。他们创造着自己的机会,而不是让机会受他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制约。如今好学生突然成绩下降的例子不少见了。家长和教师在苦恼寻找原因时,是否会想过这可能是学生对分数教育的不满和反抗。我们总是一味地注重排名和分数而忽略了

学生自身的心理想法和兴趣爱好的发挥。学前教育一直在提倡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面对着应试教育,我们将孩子的智力束缚在了课本上。对如今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沉重的分数压力以及呆板地课本学习让他们感到厌烦。最终导致了他们厌学、弃学。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是社会需要的人,还是教师喜欢的人?社会所要选择的人,是能做事的人,还是能背知识点的人?我们将孩子的兴趣收起,把他们束缚在课本上,最终做了应试教育的傀儡。社会需要的是灵活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头脑,兴趣是不断提高创造力的最好的老师。家长和老师收起的不仅是孩子的玩物,还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最终孩子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厌学弃学、要么成了空有理论木讷的书呆子。这是社会喜欢的人才吗?很明显,这不是!所以,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锻炼他们的生活本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广泛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读课本的书,追究成绩!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是好学生。

初夏早上六点,清亮透明的月儿还躲藏在云朵里,不忍离去,校园内行人稀少,我骑着单车,晃晃悠悠的耷拉着星松的睡眼。校园内景色如常,照样是绿意盈盈,枝繁叶茂,鸟儿歌唱。经过西区公园,看那碧绿的草地,飞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这里寻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车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记挂北区的荷塘。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败叶,一片萧条的景色:湖水变成墨绿色,没有鱼儿游动,四处不见了鸟儿的踪影,只有莲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洁大叔撑着竹竿,乘一叶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烂的枯叶残枝挑上船。几个小孩用长长的铁钩把莲蓬勾上岸,取下里头成熟的莲子。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试题A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试题A.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H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H卷) 一、填空 1.课程与教学目标是_________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_________”和......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G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G卷) 一、填空题 1、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________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__________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

    大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填空 1.美术“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简称。 2.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么教”的问题。 3.课程论里的学科是知识的意义,而“经验”这个......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

    课程与教学论模拟试题(附答案) 一.填空题1.()()(),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2.()中的()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3.()标志......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6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7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15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1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2017年秋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答: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