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之我见
农村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之我见
作者:陈泰锋 指导老师:陈道谆
(海尾中学,昌江,572700)
摘 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特别是语文学习,要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中进行,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语文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课程改革的实施为语文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自由空间,广大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尝试。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老套、学生主体地位缺失,严重制约了语文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一些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理不清、考不好。总是将每一个文本肢解为若干知识点,塞进“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详尽地“讲”,认为不讲全面、不讲透彻就对不住学生,就体现不出自己的水平,甚至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还有的教师死盯住课本,千篇一律地分析课文。教师过分自信于自己的讲解和分析,而过多的讲解和分析占用了学生大量的体验、积累、思考和演练的时间,让学生在不断地被动接受的过程中渐渐地忽略了自己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摒弃“满堂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推进的今天,一些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自身素质的羁绊,仍习惯于“满堂灌”。一次公开课,一位教师讲《苏州园林》。竟用了整整一节课,课堂几乎成为教师把持的“一统天下”。其间虽略有提问。也只是走过场而已。这位教师介绍得滴水不漏,学生则听得似懂非懂。平心而论,这位教师讲说能力确实不低,讲得也够投入、够累。然而,正是这种辛辛苦苦的灌输,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抑制了学生主动发展。
知心理学派代表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片面地、过多地“教”。只能形成知识
1-1
-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要力争面向全体学生,增加教学的自由度、选择性与灵活性。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与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例如童话故事的教学,一般都从情节入手。但是笔者在组织学生阅读《七颗钻石》时, 没有把情节分析预先设定为教学目标。让学生预习后,进行课堂讨论时,我问:“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否需要赏析?”如果学生说需要赏析,我便组织讨论故事情节;如果学生说不需要赏析。那就放过去。因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明了,结果大多数学生说不需要,于是就跳过了故事情节的分析,直接讨论小姑娘的形象。像这样在教与学双边活动中生成学习目标,凸显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没有必要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统一学生的认识。著名的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说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是非常有见地的。
四、学会提出质疑,让学生实践质疑
质疑是学生提出问题,并希望获得解决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探求真知、向未知领域深入掘进的智力行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质疑、会质疑、善质疑,是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体现。也是课堂教学优化高效的基础。从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看。“质疑”虽有所渗透和体现,但实际效果很难令人满意。许多教师仅仅把质疑当成课堂创新的点缀,质疑所涉及的内容只限于表层化。有价值的更深层次的发现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一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对一些好的质疑漠然视之,生怕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以致完不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有位教师上《木兰诗》一课时,有学生在临近下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可能吗?”这位教师有些不高兴地说道:“这个问题已超出语文学科范畴。下课再说。”这种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甚至压抑学生质疑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
学贵有疑。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打开学生心扉、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的一把“金钥匙”。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掌握知识,远比教师提问,学生找答案,机械记忆知识好。如果我们只注重把每一篇课文当中出现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那么即使学生能在某次考试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他也仅仅是一个只会把各个知识点归纳及运用的“技术操作能手”,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提高。语文新课程的目的并没有实现。所以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
-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
如教材展示了《大堰河》的母子情、《背影》的父子情、《藤野先生》的师生情、《一面》的战友情;《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救国之情,《皇帝的新装》中作者对皇帝的腐朽愚蠢、虚伪自私的讽刺之情,《纪念白求恩》中作者对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的赞扬和崇敬之情,《出师表》中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赤诚忠贞之情,对先主刘备的怀念景仰之情,对贤臣的爱慕渴求之情,对小人的鄙视厌恶之情,等等。可以说,课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使其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的同时,让其“沁人心脾”,仿佛灵魂已被引进美妙无比的“天国”似的,从而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陶冶。
(二)入理——寓情于理
就是要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感染学生。作品主要是抒情言志,而不注重说理。
以理取胜,就违背了形象思维的规律。“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即事以寓情。”(《论文偶记》)作品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
如何其芳在《生活是多么广阔》中对热气腾腾的色彩斑斓的生活画面的描绘,其实是为了揭示“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又多么芬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的伟大真理;柳宗元在《黔之驴》中通过对愚蠢的驴的讽刺,其实是表达对不学无术的权势者的蔑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阐述的哲理,是题旨所在,但它是通过写景抒情表达出来的。作者变替“楼”作“记”为由“楼”发“论”,把画意、诗情凝聚于哲理之中,以小见大,以洞庭一湖扩展到天下国家,从狭隘感情提高到“先忧后乐”,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在作者的说理中,有真诚的劝慰,有亲切的召唤,有热情的期待,一一从胸臆流出,处处拨人心弦,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作者放怀“天下”的襟怀,像洞庭湖那样,开阔明朗;而“先忧后乐”的情感,又像洞庭湖水那样,激荡翻腾,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第二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苏州市相成区湘城中学 陶光
今年初中历史将加盟中考,虽然仅仅15分,但也是个历史性的突破。历史在初中向来是不受学生和老师重视的,课堂教学也大部分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没精打采,或是老师昏天暗地吹牛,学生笑过后什么也没留下。这样的教与学相脱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教学是教与学紧密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认识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并在他们自己头脑里进行,教师是无法代替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忙者,其作用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使其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自主能力。为了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初三的历史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环境。温馨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催化剂”,而且这种环境甚至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就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这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由而真实地表现自己,与教师之间进行知识信息交流。那么怎么样创建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呢?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该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彼此尊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对所谓的差生,他们受惯了别人的冷脸,如果你给他以充分的尊重和鼓励,学生也会尊重老师的。当红女作家苏菁小时侯是个让老师头痛的学生,经常和老师顶撞,她的作品《再坚持一会》中写到关于这点时说,“想制服我很容易,就是尊重我!”我今年所带的初三(4)班是难管出了名的,用上一年历史老师的话说是上课前都要痛苦几分钟才进去的班级,我刚上课的时候,确实也有几位调皮的男生不安分,而我并没有给他们贴上标签,认为他们是差生就瞧不起他们,而是给予充分地尊重和耐心地开导,我说我是年轻老师,就像你们的大姐姐一样,姐姐在给你们上课你们会故意捣乱吗?他们几位不好意思了。我的一次课堂上他们几个集体迟到,我耐心 等他们,他们来了,我说初三
(四)班是个完整的集体,少一个老师上课都不舒服,现在你们都回来了,我们开始上课吧,他们几个难为情地低下头,往后再也不好意思集体迟到了!
(2)放下师道尊严,显现民主,彰显人性化教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其情感表现最好,师生才会彼此尊重、互敬互爱、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每节课前我调整好自己心态,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如果同学没精打采我会大声向他们问好,并会关心地问,今天是不是学习太累了?尤其是下午第一节,中午他们没有午休,所以这时候他们会在下面小声对我说:“是!老师让我们休息会吧!”看着他们稚嫩而疲倦的样子我会很心疼,就说好吧,不过只有5分钟哦!他们会兴奋地乖乖地趴在桌子上睡会儿。“时间到”,我一喊,他们就会振作起来,因为我们都说话算话。(3)感情充沛。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动人,尤其历史教学,讲的都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而如果能恰当地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用语言,用表情表达爱恨以引起师生情感共鸣,那教学效果定是很显著的。
(4)以美激情。教师语言要生动风趣,教态要和蔼可亲,神态该坚定自信,举止应庄重大方,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染,融洽师生情感。
(二)课堂上努力搭建让学生施展才干的舞台。传统的教学中,多数是老师在作滴水不漏的讲解,学生只需全盘吸收就行了,这样很难满足个别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以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并引导其天资得到发展。”同时他又指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价值取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启发问题,思考题和练习题。对层次高的学生要适当加大难度;对层次低的学生分散难点,形成梯度,为他们搭台阶,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也能积极地参与班上的教学活动,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对有特殊才干的学生,应该尽力为她们创造条件,比如有的朗诵好,就像一班的曹益婧同学一直是校升国旗仪式上的主持人,基于她的朗诵特长,我就努力为她创造锻炼的机会。所以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又要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做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有机结合,使学生个 性得到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多方面的建设人才。
(三)循循善诱,师生互动。例如:在讲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时,第一课时讲希腊文明,第二课时该讲讲罗马文明,我请同学们简单复述上天我讲的《荷马史诗》里希腊和特洛伊城之间战争的故事,然后我问,战争结果如何啊?哦对,希腊将特洛伊打败了,那么战败的特洛伊人都死了吗?没有!他们中的部分人逃到意大利半岛建立了新的国家,接下来又发生了许多神奇的故事,有没有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接下来的故事?在我的鼓励下,有的同学站起来能说个大概,然后我表扬一番,在作一点补充,就把罗马国的创始,狼的崇拜给同学们作了精彩描述,接下来问:同学们,罗马的开创容易吗?不容易!对啊,但就这样一个小国后来怎样?回答的很好,成为一地跨亚、欧、非的超级大国,你们感到奇怪吧?想知道为什么吗?想!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下面的只需要老师作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就很明确了。
(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有的课文故事性很强,可以编成小故事,采取自愿的方式,让他们分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在讲到“商鞅变法”“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时就采用这种方法,他们为了熟悉剧情会积极查看些小资料,看表演的同学也在轻松滑稽的表演中对抽象的历史事件有个直观的认识,印象很深刻!
而有的呢,则充分利用手中现有的图片,地图册,或是借助网络,条件准许的话,可以放一些音像片如讲到罗马的奴隶时放《角斗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放《开国大典》,等等。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觉得历史课离我们实际生活很近。
(五)充分利用好新教材。新编《历史与社会》图文并茂,并附有“活动区”“读与思”“大家谈”“知识窗”“文件夹”等,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可以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大家谈”等栏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阅读,即使学生讲的不好,也应该鼓励他尽可能的多说,培养一种自由讨论的氛围,讨论过后,老师该给予热情地表扬。并且在讨论的时候要适当兼顾腼腆的同学,主动邀请他发言,说的不好也要给予鼓励。使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活动与探究”更是学生乐于探究的天地,我在上鸦片战争时,本着锻炼他们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曾让他们回去编辑一张以当年鸦片战争为背景的报纸,分好几个小 版块,像“时事要闻”“生活区”“说三道四”“快活林”等等。交上来的报纸有的让我惊叹,非常出色,然后我挑选一些贴在班级里供大家欣赏。
(六)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考试压力不大,所以只有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想学才能真正学好。最好办法就是将历史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国庆假回来,我问同学们到哪玩了?看到了什么?同学一般都很兴奋,纷纷叫嚷着,那么可以随便请位同学说说,你去南京玩了那么多地方,看了中山陵,了解孙中山为何要把墓址选在那吗?了解孙中山的传奇故事吗?你了解的话是不是就可以充当爸爸妈妈的小导游了?又比如,过端午节了,同学们知道端午节为何吃粽子?哦,纪念屈原,那么屈原又是什么时候的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呢?想了解吧?这些都需要好好学习历史,才能知道。而且很多大家熟悉的政治家他们都是很重视历史学习的,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宝贝女儿大学还是历史系的呢。历史上很多经典故事对今天的军事,经济发展都有很多的借鉴作用!平时也可以借一些趣味历史故事书放在班级传阅。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对历史产生内在需求。
(七)学与练相结合。初中历史很难指望学生课后花大量时间复习,也没那必要,我觉得必须抓好45分钟课堂时间,那么如何在四十五分钟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握教材,有明确意识,抓住基本环节,重视练习,提高教学效率。新教材的配套练习册很好,每节课后我都会留几分钟让他们做相关习题,这个时候,老师也可以和同学们作私下交流,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
总之,初中历史是一门覆盖面广,趣味性强的学科,单纯的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学好历史。
参考书目:《中学历史新教材新教法》 章年海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教师能力学》 罗树华 李洪珍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课程也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师生面前。它以新颖活泼的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教学案例吸引着师生。但是要想上好一节品德课却不是一件易事,特别是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在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点认识。
一、生动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如何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一直以来是我思考的重点,以为备好课就可以上好了。虽然每次都认真备了,但是一到上课课堂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比如学生不想学习,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有些学生什么都听不懂。出现这些现象往往是导入时不够生动,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结果。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才可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介绍自己比较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引言导入法,新编思品教材语言生动活泼,读来琅琅上口,尤其是每一课的开头都有一段十分耐读的“引言”,读来更是亲切、感人。如“为正义高歌”一课,教材的引言这样写道:“当你每天背着书包按时到校学习时;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求救,诚实而不自欺时;当你看到同学的笔坏了而主动递上一支时;当你吃完一支冰糕,小心地将包装纸投入垃圾桶时;当你乘车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身边的老人时„„”
(二)承上启下导入法,思品教材在编排时往往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每一单元、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框之间全都环环紧扣、丝丝相连。教师在讲授每一节新课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前一课学习的内容,以前一课时的内容为引子,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的内容,实现教学的承上启下和平稳过渡。承上启下导入法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做铺垫,符合陶行知先生揭示的“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
(三)矛盾悬念导入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输入的新信息与人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为了吸引学生,在新课导入时,思品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方向地设置疑问,有意识地创设一种矛盾情境,通过留下悬念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解决矛盾的欲望和心态。这种方法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会抛开一切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教学中去。
(四)歌曲导入法,歌曲以其特有的魅力,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不少学生对歌曲趋之若骛,成了新的“追星一族”。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不妨迎合学生的心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利用歌曲这一载体,通过播放一段与新授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来创设情境,激发、感染学生,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迅速进入新的教学氛围。
(五)故事导入法,小故事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也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往往喜欢听故事,思品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六)小品导入法,小品以其诙谐幽默、生动直观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普遍爱好,尤其是对于整天被“圈养”在教室、足不出户的学生,在他们刻板单调的学习生活中适当插入小品,可以释他们生的紧张心理,不失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生情绪的难得的“调味品”。
二、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如何教授新课,教学方法就是这节课是否成功的主宰。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教学方法有很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方法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好奇、好
动的,他们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特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一)任务教学法。提出这节课要完成的任务,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老师可以有的放矢地个别辅导。
(二)小组合作学习汇报,自我完善法。布置完任务后,小组合作学习,在老师的组织下,经过与同学探讨或老师及时准确的点拨,学生通过进一步努力,找到疑难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得到自我完善。
(三)树立榜样,用激励督促学习。评选出最精彩的回答,这样一来,表现较好的学生会在我的课堂上获取成就感和被誉为认同感,有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培养,而暂时表现不太好的学生也会学有榜样,榜样的力量可以督促他们好好练习。
三、有特色的课堂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一)趣味性作业,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用趣味性作业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成为作业的内驱力,让学生在参与作业全过程中有着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教学中,有趣的学习材料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
(二)实践性作业,思品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思想品德》课标积极倡导学生在“做”中学,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新课程下的思品作业要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要成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必须要特别关注生活性作业的设计。
(四)设计竞争性作业, 初中生具有好奇、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适当的引进竞争机制,设计竞争性作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欲望。这样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的争辩中学会了共处,达到了共识。例如教学《创建新集体》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竞争性作业:小辩论;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小明不负众望当上了劳动委员。在放学的路上,小伙伴看到了他,伸出了大拇指说:“真棒,当官啦!”这句话让小明很困惑。要求学生辩一辩:当班干部就是当“官”吗?你是怎么看的呢?问题一出,教室里一下了炸开了锅,学生们精彩的发言,这正是学生在思想与思想的交错,磨合、补充、沟通的基础上达到学习的目标,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的争辩中学会了共处,达到了共识。
(五)设计开放性作业,提供拓展的机会思品作业巧设计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从作业内容的选取到作业形式“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例如教学《责任与角色同在》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开放性作业,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公益劳动和为什么要参加,我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学校附近的、街道进行活动,及时进行“打扫落叶”、“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身边的各种教学资源,运用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积极提升课堂品位,使思品课鲜活、多姿多彩。我感到这对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了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浅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临泉县滑集中心学校:牛利侠
2011-03-23
第四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刘月清
[摘 要] 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活动中,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课题,本文只是在平时语文教学时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兴趣;主体;实践;质疑;素养;
一、变“教”为“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因此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因为有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思维也被激活。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新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在成功的体验中使学生的兴趣受到保护和激励。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时,考虑到学生对雨中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 《我的雨中纸船》为题,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张岱先生描写的雪中的乐园——湖心亭看雪这 一优美雪景“上下一白,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感受其中清新快乐的享受。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充满情趣的雨中生活,与湖心亭看雪这一优美雪景对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四个一”所描写的雪景。“上下一白“的“一”壮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一痕”、“一点”、“一芥”则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此真可谓“一”字境界出矣。同时“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堂课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 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分层要求,激励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即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进生。启发引导他们克服适当的困难开始,不断地迈向成功。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表扬,让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在尝到甜头之后,他们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啃“甘蔗”,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在课堂上,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叫学生进行回答,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如学习了《济南的冬天》一文后,我这样设计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优美句段。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优美句段。
3、仿照课文,写一处景色优美的片断。这三个层次的作业由易到难,分别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因而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激励质疑,启迪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造性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讽刺,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的威信也大打折扣。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例:在教学课文《醉翁亭记》时,突然有个学生向我提问:“‘环滁皆山也’难道滁州城真的是在山谷吗?有那么小的城吗?我没到过重庆,都说重庆是有名的山城,‘环滁皆山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呀?和重庆山城一样吗?”这突如其来的问题一下子把我“问倒”了,开始我只是惊呆,无言以待。后来我坦诚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老师也没有到过这重庆,我们同学中谁到过重庆,见过这样的景象?”这一问学生们立刻趣味盎然,他们见多识广,有几个学生回答说,这是说滁州城的四面都是高山环绕,并不是说在山谷。由于我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学生上语文课大胆发问,敢于提出独到的见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其实,知识浩如烟海,教师不可能万事精通,被学生“问倒”之后,教师要表现出“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千万不能怕尊严而训斥学生。同时,教师还要虚心好学,积极探寻学生所提出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带着新的问号下课,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鼓励他们的创见之疑,创见之问。这样,自主学习就落到实处,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参考文献:
[1]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引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3]引自《语文课程标准》
第五篇: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之我见
浅谈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提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课外阅读。目前,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堪忧。教师应从阅读兴趣的激发、读物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环境的营造诸方面花大力气,在学生课外阅读中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标准课外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的进步史是一部阅读史。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博览群书。当代青少年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要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思维,丰富情感。这一切,离不开阅读。
作家茅盾曾说过:“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谈不到多,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假期阅读。”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总结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得失后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教材的更新永远赶不上时代的节奏,课本上有限的几篇文章决不能培养出曹雪芹、鲁迅、余秋雨这样的大家。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扎扎实实开展课外阅读!
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但是,由于缺少阅读的氛围和必要的引导,由于学业的压力导致阅读时间的不足,由于某些家长及老师的偏见,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一是阅读量远远不够,二是没有质的保证。
鉴于此,笔者打算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课外阅读的指导。
一、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曾说过,对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何愁他们不去读呢?何愁他们不读得“欣然忘食”呢?因此,教师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那么,具体该怎样做呢?
1、以读促读
学生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后,进而引导他们读与之相关的一组文章。如读了《最后一课》,学生有感于都德对韩麦尔先生的深细描绘,教师适时推荐《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再联系古典名著《水浒传》,指出《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性情各异,作者把他们描绘得形像逼肖,呼之欲出,值得深读。又如读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春》之后,再引导学生去阅读其他作家描写春的文章,也可以引导他们读一组关于其他三个季节的文章。此外,还可以由这位作家的某一篇文章延伸到他的其他文章,或由所选作品延伸到背景材料、评论性文章等。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在广阔的课外阅读中涵泳、品味,就能真正做到“得道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以说促读
教师定期组织阅读积极分子介绍文坛新动态,推介新作品,谈自己的阅读心得,讲讲课外阅读的收益。有了榜样示范,有积极分子带动,整个班级的阅读氛围自然要好许多。
3、以看促读
在这样一个资讯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刺激正与书争夺着那些单纯的花季少年。在许多孩子眼里,电视、网络游戏远比书来得亲切生动。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读书量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趋利避害。现在,有许多名著名篇都拍摄成了影视作品,如四大古典名著,现代名著《阿Q正传》、《骆驼祥子》、《子夜》、《茶
馆》、《边城》,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影视作品大多已制成了光盘在市场上出售,假期中,各大电视台也纷纷播映。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作品的同时,收看这些影视作品,他们对原著的阅读兴趣会大大提高。
4、以诵促读
有位外国朋友曾经说过,你们中国人说话就像唱歌似的,真是美极啦!为什么汉语有这样神奇的音感效果呢?原因之一,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教师如能利用汉语的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朗诵课外读物中的精美语段,势必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朗诵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不断认识的过程,朗诵是一种艺术创造!要想朗诵好,就必须潜心钻研原作的风格和感情,这样必然会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和喜爱。当学生爱上了朗诵,可以说他也爱上阅读了。
5、以写促读
教师结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布置写作的话题。如读《水浒传》,可以写一写《〈水浒〉人物系列谈》、《我最欣赏的〈水浒〉英雄》;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写一写《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保尔精神》;读《朝花夕拾》,可以写一写《鲁迅的童年生活》等。这样做就促使学生仔细深入地研读作品。
6、以演促读
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读老舍的《茶馆》,就让学生选取其中的一些片段进行表演。读其他的叙事性作品,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短剧,利用活动课在班内表演。表演的同学固然要精读原作,看完表演的同学也会怀着强烈的欲望争相阅读原著。
7、以展示阅读成果促读
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他们或对作品中的人物品头论足,或对作品的语言、技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此时应适当引导,让他们把写的随笔、读后感整理出来,张贴在教室里展览。学生在尝到初步成功的乐趣之后,阅读的劲头就更足了。
8、以生活情境促读
“书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当学生遇到挫折、困难而迷惘、彷徨时,我会引导他们到书中寻找答案。
有的学生由于考试失利意志消沉,我会推荐他读《贝多芬传》,看看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在失聪后的心路历程,学习他“扼住命运咽喉”的不屈精神。有的学生在取得了一些成绩后骄傲自满了,我便推荐他读爱迪生和居里夫人的传记,看看这两位在各自领域作出非凡贡献的人是何等的谦卑!
二、科学地推荐课外读物
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各类书籍浩如烟海,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很重,时间精力都有限,因此课外读物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开卷并非都有益,有些内容不健康的书报杂志、非法出版物确实会把人们引向歧途,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尤其要警惕。至于一些中学生沉迷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不能自拔,因此荒废了学业的情况也时有所闻,令人忧虑。因此,推荐课外书是使课外阅读逐渐走向有序和高效的基础。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由此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要培养他们的精品意识,帮助他们择真而读(真,真知灼见),择善而读(善,思想健康),择美而读(美,审美情趣)。除《自读课本》和大纲上推荐的中外名著之外,可以向学生推荐由大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古诗文精读》一书,它把大纲上要求阅读的古诗文编辑起来,每篇都有作者简介,又有译文,还有赏析,很适合学生。这些诗文形神俱备,规定学生每天熟读成诵1——2篇,让他们品品词句意蕴,学学鉴赏角度,既赏心悦目,又拓宽思路,也提高了古文修养。同时,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名篇。如《朝花夕拾》、《朱自
清散文集》、《贾平凹散文集》。另外,推荐学生订阅一些既贴近当代生活,又有学习指导意义报刊、杂志。如《语文报》、《中学生阅读》、《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读写天地》等等。它们都是很优秀的读物,这对语文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喜好自己来推荐,教师把关,以收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良好效果。同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教育学生在阅读时不能好高骛远,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三、指导阅读方法
1、“精读”与“略读”并举
中国自古到今积累了精读的丰富经验,阅读教学使用得最多的也是精读法。精读对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增强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对于如此多的书籍报刊,仅用精读法是绝对不行的。现代人要有“一视就理解,一视就成诵”的略读快读能力,而这种能力,既非天生具备,也不是学生自能习得,而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阅读学专家曾祥芹曾在《阅读技法系统》中提出略读的几种方法: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不求甚解法、扩散参读法等,让人受益匪浅。
我觉得,“略读”应始终围绕两点来做文章。一是“量”,二是“质”。既要有“一目十行”的速度,又要有“过目成诵”的能力。这就需要长期大量的练习了。
2、“积累”和“表达”并举
有这样一个比喻,阅读者应该更像蚂蚁、蜘蛛、还是蜜蜂?蚂蚁只会辛勤搬运,比喻读者只重积累,久而久之,难免成为“两脚书橱”。蜘蛛只知吐丝,比喻读者只重表达而忽视积累。只有蜜蜂,它采得百花之粉,酿出醉人之蜜,比喻读者既重积累,又重表达。阅读者应该像蜜蜂一样。
教师在学期初要让学生准备两个本,一本用作摘录妙词佳句、美段好篇。一本用作抒写随笔、读后感。双管齐下,让学生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每隔一段时间,教师要把两本本子收上来批阅,对做得好的肯定表扬,整理展览,对有所懈怠的,要批评帮助,务使学生养成习惯。
3、尊重阅读个体,提倡个性化阅读
阅读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交流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作品的意义不仅仅蕴含在作品中,更不是老师通过讲解告诉学生的,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独立地感知、理解的。
四、营造良好环境
阅读环境可分为“硬件环境”和“软环境”。所谓“硬件环境”主要指阅读的空间环境,比如图书馆、阅览室、橱廊的规模布局、各自功能,各种阅读材料的选配、整合等。这种环境主要依靠学校决策、规划者的努力营建,侧重于物质方面。所谓“软环境”则主要指一种阅读氛围。“软环境”是建立在“硬件环境”的基础上的,固然与学校的努力密不可分,但教师对“软环境”的建设起着决定的作用。教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他们阅读的方法本身就是营造良好“软环境”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这里再重点谈两点。
1、获得各科教师的支持
课外阅读当然是语文老师该管的事。可如果认为它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那就不对了,它需要所有老师的关心支持。有些老师可能会认为:“读什么课外书啊,把课本学好就不错了!”“读这些乱七八糟的书有什么用?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目呢!” 如果这位老师是班主任,更有可能会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这样,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还会高吗?语文教师辛辛苦苦调动起来的阅读积极性又被一盆凉水浇灭了。
语文是基础学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学好语文对学好其他功课是有帮助的。在课程改革蓬勃兴起的今天,数理化题目也正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题目更加灵活,更贴近生活。需要的不仅是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算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教师要反复宣传,务必使各科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在不占用其他功课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应当大家都来提倡多读课外书。
2、获得家长的支持
课外阅读的时间有一大部分在家里。家长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应当让家长明白,孩子们的阅读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引导。然后让家长知道具体的做法:给孩子创造安静的读书空间,给孩子选择足够的好书,给孩子足够的读书时间。
更进一步说,家长要孩子多读书,自己也要多读。一家人共同学习,共同分享读书的乐趣,建立学习型家庭。这种家庭读书氛围将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其效果不言而喻。以上是我对课外阅读指导的几点做法。要做到以上四点,让学生灵活地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刻意地去培养和训练,努力做到多读多练,综合运用,使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这样,就一定能够在较少的时间里,阅读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知识。让学生这只美丽的鸟儿,在语文学习的天空中,借助课内外阅读这对强劲的双翼,展翅高飞吧!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
2、《叶圣陶集》
3、《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4、《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思想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