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二

时间:2019-05-12 23:2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二》。

第一篇: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二

第七章 语文教学过程

第一节 语文教学过程的历史考察

一、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历史考察。我国最早采用班级上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同文馆。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班级制逐渐成为全国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两种影响特别深广的教学过程结构模式:赫尔巴特的“四段论”和凯洛夫的“五环节”。我国的语文教学解放前主要受赫尔巴特的“四段论”的影响,解放后又全盘照搬凯洛夫的“五环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对课堂教学首开结构分析的先河,并且第一个系统地把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他明确指出,教师给学生传授任何新观念,都必须严格依照这个统觉理论来进行,并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的后继者又把四段发展成五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和应用。解放后,从50年代开始,凯洛夫的“五环节”广泛传播。“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四段论”与“五环节”的共同点:

1、在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上,都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

2、在对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上,都主张“教师中心”

3、在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上,都没有从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来反映教学的整体特征。

二、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改革实践: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结构模式。读是基础,议是关键,练是应用,讲贯穿始终,是要学生在读中了解教学内容,在议中开动脑筋,消化掌握,在讲中豁然开朗,在练中举一反三。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的“导读基本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设计了四种基本课式:“自读课(核心)、教读课、作业课、复读课”。湖北大学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他把学生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八环节中六个主体环节改成六种基本课型,即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小结。这四种教学过程的结构有下列特点:

1、教学指导思想的根本性转变。(新结构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学生智能的发展。首先,它体现在教学的主攻方向和衡量学生学习的标准上,不仅在于学生是否读懂了,还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科学的读书方法,真正会读了。其次,新结构都把自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最终目的。第三、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2、教与学关系的转变。

3、师生之间信息传递方式的转变,建立起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课堂教学也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总之,新结构能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增加了班级的活动总量,从而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节 语文教学过程的系统分析

教学过程的逻辑就在于它以独特的现实情境(主要是对话)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所谓“接受文本”,指的就是“理解文本”。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生活化”,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如何使我们的教学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不超越了具体情境的课题。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空间看,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环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的元素,所谓“教学的相互作用”,就是指这四个元素相互协调,形成协同作用。系统的运行就是过程。从时间看,课堂教学总是由若干阶段所组成的独立段落,在进程和顺序上渗透往返,曲折盘旋。我们可以把教学定向(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反思作为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素。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定向开始。成功的教学过程总是通过反馈实现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明晰的教学目标作为引导。总之,在定向阶段,把教学目标交给学生,开辟了一条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节行为标准和强化学习意志的新途径。“弹性教学目标的主张”即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水平确定一个基本目标,而对优生不予限制,对暂时逊一筹的学生不加苛求,让他们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有所加减,尽量让教学目标落在他们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以确保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

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教学目标与学生现实发展水平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支配和决定着每一个细小的教学活动,规定和影响着教学过程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实际上有四个:

1、语文教师是施教主体

2、学生是学习主体

3、文本作者是创作主体

4、教材编者是编辑主体。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分明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也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相互作用。“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第三节 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

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要正确处理多元文化与优秀民族文化的关系(把全球化与民族化结合起来。);在心智和谐方面,要正确处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智力实质上就是认识能力,一般认为它由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构成,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非智力因素广泛地说,智力因素以外一切心理因素都是,狭义地说,它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学习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智力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感受——情感——意志、性格的非智力因素的活动过程。作为完整的心理过程的学习活动,它总是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在认知领域,要正确处理知识、能力、智力之间的关系。(智力是联结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的中介,它主要由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五要素组成。语文能力,指把语文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能够分析和处理语文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在语文能力培养上,要正确处理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在把握学科学习上的特点上同,要正确处理注重体验感悟与进行科学训练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与手段上,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传统,一方面要加强现代化,因为教育毕竟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与时俱进的语文课程,迫切要求增强课程的现代意识,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两者的整合将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语文教学模式的最大突破,就是诞生了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在教学主客体的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学生主体与尊重文本的关系(认识学生主体,首先,这是指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其次,这是指学生的“学”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尊重文本作者主的创作主体性,是指任何读者都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去作天马行空的“开掘”。尊重文本作者主的创作主体性,对学生而言,就是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倾听者的位置上”,而不是批判者的位置上。只有做到了尊重学生主体和尊重文本的统一,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才能成为可能。);在学习方式上,要正确处理研究性学生与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关系(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语文教学内部的研究性学习,它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它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一回事,但两者也有相通的地方,如:它们都强调需要确定研究的主题,强调学习要保持自主性、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的特点,强调要注重学习的全过程,而不是单一的学习结果。要搞好研究性学习,至少需要协调好三种关系:

1、理解与探究

2、自主与合作

3、解疑与存疑。研究性学习重在研究的过程,不断发现问题,引起思考,从而培养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成见的探索精神。)

第八章

阅读教学 第一节

阅读能力概述

一、阅读能力的构成阅读心理学家艾伟提出了阅读能力的构成和分类问题及其理解和速度之关系问题。把阅读能力分为四项:

1、迅速浏览,摄取大意的能力

2、精心详读,记取细节的能力

3、综览全章,挈取纲领的能力

4、玩味原文,推取含义的能力。

现代阅读学的奠其人叶圣陶一向把阅读归为良好的阅读习惯。把属于基础训练的精读能力分为六项。这“六能”包括认知性查读,扩展性参读,分析性解读,意会性整读,欣赏性品读,鉴定性评读,自成序列。张志公认为所谓阅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理解、记忆和速度。章熊认为:从阅读理解的需要来看,有效的阅读应该具备以下四种能力:认知和筛选能力;阐释能力;组合和调整能力;扩展能力。钱梦龙认为:“阅读能力目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

1、阅读常规(使用工具书,圈点勾画,质疑问难)

2、阅读方式(音读、视读、抄读)

3、阅读步骤(认读、辨体、解题、提要、问答、述评、复习)

4、阅读心理(内驱力、注意力、意志力、记忆力、思考力、想像力)

二、阅读能力结构研究的缺憾

阅读能力结构研究的要旨是对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的分解和组合。然而,在以往能力要素的分解和组合中。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1、将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放在同一平面上并列。

2、将不同性质的阅读能力放在同一子系统排列在一起。

3、将阅读表述力,即用口头和书面表达阅读心得和输出能力,排斥在阅读能力之外。

4、将阅读操作技能和阅读能力系统等量齐观,或者轻视阅读知识在阅读能力产生中的先导作用等。

三、阅读能力的纵横结构

(一)阅读能力的纵向层级

1、阅读感知力(具备基本识字量和词汇量;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能辨析词语之间在语义方面的内在联系;能依据上下文语素独立推断陌生词语的近似义;能在熟悉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辨析结构复杂的长句;能辨识印刷字号字体和图像、表格、标点等非文字符号,乃至书写的格式;能辨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各种表达文体)

2、阅读理解力(抓住中心句;抓住重点主线,抽取段落意义的能力;理清思路,依据段落间的关系概括章、节意义的能力;遵循文脉,抓住文眼,归纳文篇主旨的能力。)

3、阅读鉴赏力(对作品思想观点正确性和社会意义评价;对作品具体材料真实性和典型意义的评价;对作品章法、语言艺术性和创作意义的评价;对作品气质、风格独特性和审美意义的评价。)

4、阅读迁移力(按过程分解为三项:阅读借鉴力;阅读表达;阅读类化力)

5、阅读创造力(置换要素,补充加深作品加深作品内涵的能力;重新组合,改变作品结构意蕴的能力;以散思维,批评匤正,熔铸作品新意的能力;双向迁移,独立发挥读者创见的能力。)总之,感知以求读“通”,理解以求读“懂”,鉴赏以求读“化”,迁移以求读“活”,创造以求读“新”。

(二)阅读能力的横向贯串

1、阅读选择力

2、阅读思考力

3、阅读想像力

4、阅读记忆力

5、阅读时效力

阅读能力结构要素的核心是“理解”,从阅读理解的客观标准看,读者必须占领阅读思维的四维空间:一要还原作品本意,二要领会作者的用意,三要灌注读者的主体意识,四要认清作品的社会价值。第二节

国际上关于阅读及阅读能力的研究

一、阅读和阅读能力的定义

高卡夫把阅读的研究对象按三种不同时体分成三大类:一秒钟阅读、一分钟阅读、一年阅读。并提出著名的工式:阅读理解=译码*语言理解

阅读包括两大领域:词语认读和篇章理解。所谓“阅读能力”,可界定为:读者理解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阅读能力的发展

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学生首先能够解码(“一秒钏阅读”),并进而能够理解(“一分钟阅读”);二是然后学生能够通过理解篇章“一分钟阅读”,汲取世界的知识(“一年阅读”)。

(一)阅读的基础阶段

(二)阅读的发展阶段

(三)基础阶段至发展阶段的过渡。

三、阅读的过程与结果

(一)阅读的过程

从阅读的过程来说,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同步完成许多不同层次的认知活动,从阅读的结果来说,读者理解文章就是要把文章建构成一个多维的心理表达结构。按阅读的过程,可以把阅读理解能力划分为四个层次:能寻找明显的数据,直接推论,整合并解释篇章,评价篇章内容及语言形式。

(二)阅读的结果

是把语言构成的篇章转化为可储存在记忆之中并理解的心理表达结构。阅读理解结果的两个方面:“篇章格局”和“情境模型”。

四、阅读理解

所谓的理解,指读者能够把由文字写成的篇章构成“篇章格局”与“情境模型”,读者的这种能力便是阅读理解能力。这种能力大致由四个环节构成:

1、寻找明显信息

2、直接推论

3、联系性推论

4、联想性推论

理解是文章的语言与读者的生活经验相融合的过程,推论担当了主要角色。因此,指导学生如何根据线索,调动已有知识,作出推论,是阅读理解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读者对所阅读的题材愈熟悉,愈能作出自动的联系性推论和自发的联想性推论地,理解也愈有效。

五、综合并解释篇章

推论其实是读者整合篇章的过程。

(一)主旨

范迪克提出了三种删减内容的经典规则——“宏观规则”

1、删除

2、概括

3、建构

(二)层次组织

梅耶的篇章结构学说认为,篇章上下文之间,主要以五种关系连贯起来:

1、阐释

2、比较——对照、衬托、类比

3、因由——因果、理由

4、序列

5、解难,阅读教学的要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五种文章组织关系,知道连贯文章,并能够自行概括文章的主旨。要让学生同时经历这三种学习过程,可以利用组织图表完成 这些学习过程,即安排一个“文章——图表——主旨”三环节阅读教学法。

一般而言,不同的图表表达不同的文章组织关系:

1、概念图——阐释

2、表格——比较

3、鱼骨图——因由

4、时轴线——序列

5、问题/解决图表——解难

(三)图式结构

兰加尔按篇章是否按时序组织及篇章是否涉及具体的人物这两项标准将篇章分成:说明类;程序类;行为类;记叙类。

说明与记叙是学生最常 接触的两种文体。说明文可采用分析结构以把握主旨的阅读方法,这类文章的说明图式一般由层次组织构成,主旨可由层次组织进行推导。一个叙事工的故事图式由四个环节构成:其一,背景介绍故事发生的时空和人物。其二,目的(或问题)是故事的核心。其三,方法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其四,结果交代主角能否成功达成目的。

主旨、层次组织、图式结构是读者解释篇章的三种策略。综合篇章的过程也是解释篇章的过程。综合并解释文章内容常见于以下的阅读目的(1、识别文章的全文信息及中心思想

2、为角色设想另一套行动模式

3、比较急反驳文章数据

4、推论故事的基调和态度

5、从文章数据中解释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加以应用。

(四)、篇章评价及小结

1、评论篇章内容及语言形式。

2、小结

阅读活动先由字词法入手,读者寻出字面的明显意义,据此推论字面未明显透露的隐含信息,借以连贯、整合全篇,在此过程中逐渐构成篇章结构和情境模型,读者并监察这一过程是否顺利,或者是否与已有的知识冲突,如果有,思考如何处理;即“字词、“推论”、“整合”、“评价”等四个过程,字面明显义是理解的开始,推论是理解的关键,综合及解释是理解最重要的环节,监控及评价决定理解是否高效。读者在阅读活动中逐渐在两维中先下而上,又上下互动互补地把篇章由物理的存在,具体化为认知的、社会的存在,最终建立了“篇章表达”与“情境模型”两方面的心理表达。

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目前在学校流行的阅读教学观是建立在20世纪初期和中期行为主义理论和目标人类学之上的。

学生用来理解文章的原有知识是最重要的。除了原知识外,熟练读者还具有一系列灵活而恰当的策略。于是,阅读策略教学应运而生。所谓阅读策略就是指读者用来理解各种文章的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知活动计划。所谓策略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要求的意识,掌握和运用恰当的策略来完成学习任务,形成监控策略运用的能力。阅读策略教学比阅读技能训练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策略教学观认为阅读能力是整体性的,阅读是读者的原有知识和文章的信息相互作用而建构文章的意义模式。阅读是积极的过程。策略教学与技能教学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目的不同策略强调读者扔意识地详细地计划认知活动。而技能则往往认为是自动化习惯行为。第二、复杂程度不同,策略强调阅读是在整体理解的背景下进行推理去建构和重构文章的意义。而技能则把理解看作是一系列分技能相加。第三、灵活性不同。策略具有广泛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读者要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文章和阅读目的。而技能从教学来说,即使不是刻板的,也起码暗示一成不变地运用于所有的文章。第四、有无意识的区别。策略运用元认知意识。而技能则认为通过反复练习和训练,读者就能在阅读任何文章中自动地或下意识地运用技能。第五、读者观不同。阅读策略观把读者看作是积极的学习者。而阅读技能观则把读者看作是被动的,只要掌握一系列分技能。

二、“阅读策略”教学

内容是什么?

(一)确定重要内容(区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的策略。文章的重要内容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确定,一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重要意思。二是读者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二)概括信息策略(指在阅读中简明扼要地写出所读材料的内容梗概,它是对原读物的浓缩,反映原文章的主旨,在阅读中运用概括信息策略,有利于促进分析加工和整合加工的认知活动。)

(三)推理信息策略(推理是阅读理解的核心。所谓推理策略,是指读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自己的原有知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阅读推倒理策略有三个特点:一是语言环境对阅读推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是推理是文章提供的信息和读者原有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三是推理的结果是创造出新的语义信息。)

(四)质疑释疑策略(首先,质疑释疑在阅读中起到导向作用,其次,质疑释疑可以促进积极的信息加工活动,再次,质疑和释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最后,质疑释疑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从而加深对文章的信息加工。)

(五)监控理解策略(一是定向二是计划三是检查四是调节五是评价。监控理解最主要的是两个组成部分:即意识到理解的正确性和深度;以及当发现理解失败时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

(六)激活原有知识策略(第一,在阅读前激活原有知识,能使学生产生阅读期望或图式。第二,阅读时激活原有知识,能使学生运用原有知识来补足文章里省略的信息。)总之,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主要依赖于自己的原有知识与要获取的新信息的交互作用。第九章

写作教学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写作教学中的问题有:

一、重“知”轻“能”;

二、重“外”轻“内”;

三、重“写”轻“说”;

四、重“理”轻“情”;

五、重“文”轻“境”。

第二节

写作教学改革研究

一、写作能力研究概览

长期以来,“写作能力”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核心词,培养写作能力是写作教学的基本任务。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写作教学新理念:

1、刷新写作观,恢复写作本体意义。《课标》指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改革的意图是希望实现由“结果性写作教学”向“过程性写作教学”转变;

2、提倡个性化写作,凸显写作主体。《课标》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了鼓励自主写作,倡导自由表达,在写作教材部分有两项重要的改革:一是改进题目设计,注意留出弹性空间,二是从七年级下学期开始设计了“自由作文”单元,开辟了“自主作文区”。)”

三、创新的写作教学实践举隅

一、1979年,刘腓腓、高原就尝试建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其目的是试图扭转写作知识训练为本的传统写作教学思路。

二、当前,从封闭走向开放是写作教学改革的又一亮点。

三、近两年,高校写作教师与研究者纷纷关注甚至直接参与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与实践,如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用自己十余年的业余时间到小学、初中、高中支教授作文,摸索写作教学的规律,编写小学《快乐大作文》、初中《趣味大作文》和高中《高中大作文》。

第三节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写作与写作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写作的天然联系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主要指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技术。

写作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就是表达与交流,信息技术的产生首先改变的是人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以及方式。计算机目前最为普遍的教育性用途是文字处理。(文字的输入、输出与编辑)

二、信息技术赋予写作教学的发展契机:

(一)丰富写作资源。(目前至少有三种建设写作素材库的方式:其一,软件、平台系统中的写作素材库。其二,相关网站导航。其三,是写作网站或一般语文网站上开放的写作素材与网下个人电子写作素材库。)

(二)赋予自由发表的空间。(第一,写作主体能在广阔的虚拟空间中自由选择发表的时间和场所。第二,写作主体自由地选择表达的形式,自由地表达想表达的内容。)

(三)拓宽交流的渠道,(日常写作教学中至少有三种写作交流方式可适用于网络:师生互动型、生生互动型、专家参与型)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写作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对写作内容新取向的包容分寸(学校写作教学需要在警惕与宽容之间把握分寸。)

(二)、新的写作形式带来的困扰(对于中学写作教学而言也许基本的态度是积极面对种种新的写作形式,但前提是能意识到种种写作形式的特质及其对于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特定意义。)

(三)、新的评价方式及其质量与意义问题(敏感于“跟贴”这类新的写作评价方式,并关注“跟帖”的质量,这应该属于学校写作教学的任务范围。)第十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节

教学情境中的口语交际的特点

口语的特征:

1、有大量辅助的言语手段参与(如眼神手势)

2、充分运用多种语音手段(如重音停顿)

3、多使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词语

4、句子形式灵活简便

5、话题的中心比较随意。书面语的特征:

1、书面语语序结构相对稳定

2、多选用书面词语、术语、和文言词语

3、句子成分结构完备

4、话题中心突出。

一、日常口语与进入教学的口语交际的区别

日常生活中使用口语以意图的实现为宗旨。而进入教学的口语交际课程所担负的任务则要复杂得多。

1、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各类口语交际过程

2、培养学生对自己所说的和如何去说保持敏锐的感知能力

3、使所有学生获得机会和资源发展语言能力,满足他们追求生活目标的需求

4、引导学生调整口头、书面以及视觉语言习惯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以达到学习娱乐和交流等不同的个人目的5、引导他们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阶层在语言模式上的差异

6、使学生熟练地批判地使用大众传媒等。

口语交际教学具有三大特征:

1、全面性

2、反思性(是要求学生在具有口语交际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有感知、概括进而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3、思辨性

二、具有教学意义的口语交际的特点

1、口脑一致性(即言语表达与思维结果的同步性);

2、过程交互性(强调行为过程和意图实现的特点)

3、及时效果性。

口语交际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口语交际”的两项课程功能:其一口语与思维的紧密关联使得口语交际课程成为训练快速进行资料收集、思考认证和分析概括等思维方法的重要手段。其

二、交际的互动性质使得口语交际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社交技巧、沟通方式、成功实现个人的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三、教学实践中容易与口语交际相混淆的若干概念

(一)口语交际教学不同于读写教学(“口脑一致性”即口语与逻辑思维之间的同构关系,使得口语交际的训练更偏向于一种强调操作性的语言教学而不是强调经典解读的文学教学。)

(二)口语交际教学大于戏剧教学(戏剧必须忠实地依据蓝本,不是原创性的口语活动,训练目的,也不在于交流信息和处理事件,不针对现实生活。)

(三)口语交际教学与口头练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1、口头练习时问题或话题一般都是老师指定的,说的内容是可以预料的,而口语交际训练时说话人需要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和信息,自己控制说话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不可预知的。

2、口头练习是完成老师的指定要求,而交际训练一定有着信息落差,交谈者因为某些社会的或个人的理由而进行交际,3、口头练习只是完成作业,而口语交际训练后学生得到了信息,交流了感情,完成的是交际目的4、口头练习时听众往往只有老师,老师关注的是答案对不对,而交际训练总是在小组中的几个人之间进行的,大家关心的是内容而不是对错。

5、口头练习时老师往往以标准的语言形式来要求学生,而在真实交际中语言往往是变异的,不完整的甚至是不合法的,但却是有利于交际的。口语交际的实质是真实交际的演练,它重视的是在互动中的语言学习,而不是书面语的口头表达。)

(四)口语交际教学不是普通话教学(口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教普通话,教普通话可以成为口语交际教学中一个有附加条件的组成部分。这个条件就是普通话是当地的官方语言。)

(五)母语的口语交际教学不可以变相为对外汉语的口语教学。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背景和课程取向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理论背景

(一)视域融合理论与口语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口语交际绝对不是自说自话的过程,不能以为理解仅仅只是对方的责任。实际上,双方都有义务促进对方对自己话语的理解。)

(二)会话策略理论和意图的实现。(这一理论在教学中意义在于老师有必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熟悉各类社交场合及其相关礼仪。学生应该了解不同社交活动的程序和要求,明确具体的话语要求,即在某个特定的场合,哪些话应该说,可以说的和不能说的。还需要理解不同话语社群之间的差异。)

(三)主体间性理论和口语的本质(这一理论指导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地与他人交流。要认识到交际的技巧只能通过交际行为本身得以提高,而且自身的社会化也只有通过与人交际才能实现。交际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形式,孤僻寡言是不利于人格发展的。)

二、口语交际素养的本质 :一种对话构建中的能力,它强调双方视域的融合以及对交际方式及其象征意义的同时把握,是个体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生存的元能力。这一定位强调了口语交际教学所应该具有的自主性、合作性、对话性和探究性。

三、口语交际的取向: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精神有效地进行人际交流。(具体表现:能够理解和评价说话者传递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信息,有准备地或即席地发表演说,采用言语的或非言语的策略进行交流和解决冲突,有效地参与讨论、戏剧和其他需要合作的工作,能正确地接受、理解、评价和利用媒体信息。)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操作

一、课程编制的方针和内容:我们的义务课标在“阶段目标”一节分四个学段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描述。

二、教学行为的指导性原则:

(一)知识的建构性和口语交际环境的创设(新的学习概念认为:知识不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

(二)知识的社会性与口语交际共同体的组织(新的学习概念认为: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

(三)知识的情境性和口语实习场的创建。(新的学习概念认为:认知和学习的交互特征和实践的重要性,中心问题就是创建实习场。)

(四)知识的黓会性与口语交际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新的学习概念认为:隐含在人的行为模式和处理实践的情感中的默会知识可以在与他人和与环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默会知识的复杂性和实用性会随着时间和经验的日益丰富而增加。)总之,由于口语交际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能够成为体现全新学习概念的最佳载体。在以上地教学原则的指引下,口语交际的教学就有可能超载语言学习的藩篱,成为思维锻炼、逻辑形成、认知培养和心志成长的有力途径。

三、口语交际能力的达标和评价

(一)评价的依据(要对开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行评价,首先需要制定各个阶段听说教学的具体目标,这是与课程编制的方针和内容紧密相连的,有什么样的内容和目标,就有什么样的等级水平的达标标准。)

(二)评价的方式(教师要作出判断要根据如下的原则:

1、教师在评判学生的口语水平时,要依据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考虑学生个人的优点和弱项。决不可以凭一次课业得出评价结果。)

2、单独的某次课业不可能覆盖达标标准的所有方面。但它可以为学生达到达标标准的某些方面提供证据。老师可以把某次课业和学生的前后课业综合起来,以此作为判断学生符合达标标准的哪一级水平。

3、为学生提供机会展示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4、学生需要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表明自己的交际能力。教师应当在教学安排和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不同情境的口语交际活动。另外,学生在口语方面的进步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在应对谈话时,越来越自信和游刃有余,恰当地使用普通话或本民族语言,对语言的理解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地参与讨论。

第四节 口语交际基本素养和课堂操练要点:口语交际的教学可以采取单独进行,或者与语文课中的其他课型甚至其他课程相结合的做法。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清醒地强调以下一些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要点,配合教学目标设计和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

一、能力分化(1、按年级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高中的教学重点分别为发展口语基础技能、参与各类交际活动以及研究交际与媒体问题。

2、按口语本身的内容构成来分,有倾听、记忆、表达和应对四大类能力。

3、也可以借助口语类型来分:听、说、小组讨论和戏剧

4、借助典型的口语形式来分:访谈、讨论、辩论、演讲、戏剧等。)

二、活动形式:(访谈、讨论、辩论、演讲、戏剧等。教师安排的活动所有主题都要与学生们的日常经验相联系,能够反映出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中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和组织、应对他人的态度、表达的流利程度和有效性。)

三、媒介分析(学生的媒介素养包括:能够理解人们在个人和公众生活中使用媒体的方式;能够理解受众和媒体内容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媒体内容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是如何产生的;能够理解和分辨媒体的商业和宣传性质;使用媒体与特定受众交流。老师需要通过观摩、鉴赏和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

第二篇: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三

第十一章

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教学设计: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第一,语文教师是设计者;第二、语文教学设计,说到底就是学程设计。一定要坚持以学习者及其活动为中心;第三、语文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要了解本学科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走向。目前教学设计有多种模型及其变式,例如过程展开型、问题解决型等。

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标是国家或地区颁布的指导和规范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献,它具有法规性和强制性,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个时期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与规定。语文课标集中体现和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语文观是当下国人语文生活对语文教学要求的学科自觉。具体而言,语文课标对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它是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性文献和重要依据。语文课标的研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洞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建构新的语文观

3、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所教学段的目标。)

二、充分了解学生(要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就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建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都具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和潜能的观点,并以此指导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了解包括成长背景、学习动机与需要、认知状况等。其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关键。第一、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第二、最近发展区;第三、了解学生的学习团队——学习者共同体的构成与智能状况。)

三、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对学科内容的透彻理解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它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解读和加工上。首先,能够确认并解释本学科的关键概念和基本技能。其次,了角本学科的全部知识和细节。最后,是对当前学科内容的课程方法的熟悉程度。)

四、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第一、教学效能感,只有中等强度的教学效能才是最有利于教学实施的。第二、教师作为学习者,对语文学科及其相关内容的感悟、体验与沉醉。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资源,在教学设计时,应有资源意识,将自身作为开发课程与教 学资源的内容之一。)

五、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

(依据不同的知识类型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是进行语文学科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对策略教学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论是过程展开型还是问题解决型,都要强化师生的策略意识。第二,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联系教学情境,把策略运用的内部思维过程,借助相关的媒介外化出来,以便于学习者对其作进一步的了解、内化、为后续的自觉应用提供支持。第三、注意总结、归纳有价值的教学策略,善于发现,收集教学策略,尽可能地丰富策略包的内存。)

第二节、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阶段——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效果预测、)第十二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第一节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一、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 狭义的理解有三种:其一,信息技术就是信息处理技术,因而将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其

二、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其

三、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技术的指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技术,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为核心,包括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含义的界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整合为一体,使之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目前整合的重点是在课程实施层面,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语文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种整合不仅包括学科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还包括构建新型的语文教与学的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立足点是语文)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关注的焦点是语文课程而非计算机。

有研究者根据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第二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第三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整 合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原因“

(一)、信息技术飞速以展推动了语文课程的改革;

(二)、培养现代人必备的“读、写、口语交际和信息”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潮流;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是随着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思维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课程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石”,传播理论为课程整合提供了信息论基础,思维科学理论为课程整合搭建了“桥梁”。这些理论从不同层面共同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第二节

语言课程的质变及教学的转型

一、现代信息技术引发语文课程五大质变:

(一)、教学环境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只局限于“场所,”而且还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等”要素。)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教为中心转为学为中心。单一的班级制转变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假设”、“主动探究”“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过程,将教学过程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从而,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动态的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四)教学媒体的转变(传统的教科书、黑板、视听媒体向现代教学媒体即:教科书、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转变)

(五)、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开发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老师、教育的研究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

二、语文“听、说、读、写”教学亟待转变(1、阅读由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文字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数据库对话中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2、写作工具由纸笔到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写作方式由单一的文字手稿转向图文并茂、声形并蝐的多媒体写作;写作过程由传统的构思、成稿、修改的线性的静态结构转向超文本,任意流动的网状动态结构。

3、交际方式已由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走向远程交流,虚拟空间对话,网上各式各样的交谈、讨论区,可以随时自由平等地即兴交谈。)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何克强教授主持的语文“四结合”和“跨越式”教学改革试验等,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一)、多媒体、网络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各地探索出了许多阅读整合模式如“主题探索式阅读模式”、“支架法教学模式”、“互动拓展阅读模式,这些模式依托多媒体、网络为教学提供的丰富资源环境,通过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从而提高信息加工和应用能力以及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基本都包括这四个环节: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建构应用;效果测评”)。

(二)多媒体、网络与写作教学整合(强调思维加工的“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式”;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作文教学模式”;以及“看图作文三维教学模式”、“命题作文三维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多由“创设情境、搜集素材、表达修改、评议发表”环节组成。)

(三)多媒体、网络与口语交际教学整合(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来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说话情境)

总之,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于语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及时、迅速地开拓了信息通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 了学生感知、选择和快速浏览能力、感悟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表达、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强化了自我效能感,增强了自信心,通过协作学习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当然,实践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教学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重形式、忽视过程和结果;教学模式的结构大同小异、表述基本雷同;教学模式的研究还过于笼统,没有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相应调整;教学模式适用条件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有些教学模式中,多媒体网络更多的是 发挥演示功能。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未来发展空间。

(一)个别化语文教学——智能辅助教学系统

(二)电子化语文教材

(三)虚拟化教室

我们需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在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它有自身优势,如提供可快速提取的大量教学信息,并实现教学信息的优化组合;提供互动、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发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载体。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避免走入误区,不要让机器主宰课堂,甚至走向唯技术主义,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它教学资源。

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网络平台建构

网络写作教学,为师生建立起一个交互性网络平台,为写作教学插上了翅膀。在网络环境下,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他们可以通过写作张扬个性、发表见解、互通信息、互相学习等。一旦写作有了读者,具备了交际的实际意义,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教学系统的建构,《这样作文》系统按写作学习的一般过程设计,分为感受积累、思索求新、表情达意三大块。其间贯穿了观察、联想、想象等能力点的教学板块,并打破了年极界限,按学习者个体发展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分为基础和提高两级。每个教学板块又细分为“引你入门”、“指点迷津”、“实践提高”、“习作借鉴”、“名篇欣赏”。

二、资料库系统建构:资料库按景、物、人、事、理、情、技、体八部分展开。

三、网络互动系统的建构(实现功能:学生分组、我的文稿、学生授权、查看作文、双人交流、多人交流、信息发送、查看信息、查看计算机名、资源管理、远程控制。)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

第一节

语文教学范式的时代转型

一、语文教学范式的界定(范式这一概念最早是 由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

我们可以把语言教学范式界定为:语文教师群体对语文教学共同的认知、公认价值和常用技术的总和。)

二、接受教学范式的弊病:传统语文即接受范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独白式教学,它承认并维护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力中心地位,学生则以知识“容器”的身份存在。这就造成了“满堂灌”、“满堂讲”的封闭、孤立、静止的教学方式,实质上这种教学方式只是一种知识的复制或再现,注重的结果即知识的掌握,至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被忽略。

三、对话范式出现的必然(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话是教育的基本精神,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对话教学的理念成为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理念。)第二节

对话的概念、类型和前提

一、对话的概念: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到了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那里认为对话是一种方法论,对话是达成现代交往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一条途径。对话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基本方式,对话具有隐喻意义和实际意义。对话不能单纯以形式来判断,关键是看其是否具有对话的品质。对话的品质就是交流,就是相互的理解。对话不一定通过言语来进行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举手投足之间可能都在进行着对话。隐喻意义上的对话强调的是对话的精神与品质,实际意义上的对话强调的是对话的行为方式与效果等。隐喻意义上的对话促进实际意义上的对话实际意义上的对话以隐喻意义上的对话为指引。

二、对话的类型:(1、从对话主体间平等的程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独白式对话、主客式对话和平等式对话

2、从对话的效用性可以把对话分为有效对话和无效对话

3、从对话的真假程度来分,可分为真对话和假对话

4、从对话的言语活动方式来分,可分为显性对话和隐性对话

5、从对话的适用场合来分,何分为日常对话、教学对话

6、从对话程度的深浅来分:深度对话、浅层对话

7、对话声音不同的质:单调对话、复调对话

8、是否具有反思性:反思性对话、非反思性对话

9、对话的表现形成:作为隐 喻的对话、作为实然的对话

10、从对话者的态度与情绪方面来分:对抗性对话、合作性对话

11、从哲学方面分:作为本体论的对话、作为认识论的对话、作为方法论的对话

12、从对话的规模来分:微型对话、中型对话、大型对话。)

三、对话的前提

(一)巴赫金的对话前提(1、对差异性存在的确认。

2、对存在未完成性片面性的确认。

3、对人的社会性的确认

就对话的具体情境而言,对话需要一种共同统觉背景。对话的进行需要说者和听者有共同的统觉背景。)

(二)弗莱雷的对话前提:(爱与谦虚的态度。

所以在教学对话中师生每个人都应该以爱、平等、谦逊、信任的态度投入其中,而不能采取相反或破坏性的态度。)

(三)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理解前结构指的是,人们进行理解活动的背景知识的总和。此“理解前结构”由三前构成,即前有、前见、前设。)

巴赫金的对话前提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对话存在的必要。教育的前提是差异,如果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差异也就不需要教育。有差异就需要有对话。所以对话是教育的内在需要并且是本质需要。弗莱雷的对话前提对我们创设对话环境是有积极意义的。而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对人与文本的阅读对话和师生对话以及自我对话都有借鉴意义。

第三节

语言对话教学的理论支点

一、指向自我实现的教学目的观(对话式教学由于其反思性,摆脱了教育仅仅向外的指向,而指向人的内心世界与内部需要,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旨归。

对话式教学并不排斥追求外在的知识与能力,但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话维护学生自身的价值和利益。总之,对话式教学最终是要落实到自我对话上的。老师 和学生通过自我对话最终实现自我确认、自我认同、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和自我解放、自我实现。)

二、教学合作观(在对话式教学里面,教学是师生合作共同进行的主题探究式和问题解决式学。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结成“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型组织”。老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组织中的平等成员。他们在本质上一体两面的。教师是一位富有经验的伙伴,学生是一位正在成长中的新手。

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发展问题的活动。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内在追求,也是教师的任务与职责所在,这样教师与学生 就内在地联结在一起。这就是他们合作的基础所在。学生的发展是师生的共同目标。)

三、交往生成方法论(对话式教学所用的教学方式是交往生成的方法,交往生成最大的特点是打破教师权威所制订的既定教学设计或教学程序,给予新生思想以充分生成的机会与空间。交往生成所指向的最终目标是“悬置”的,而不是“实现”的。交往生成的方法具有两端性。一端是教师的指导,一端是学生的学习。在交往中生成学习认知的结果,也在交往中生成师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生成师生互尊互爱的品质,生成对话的精神、态度、能力、品质等。)

四、深度师生关系的建构(教育成功的表现不仅在学生习得了知识与能力,也表现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构本身就表现出教育性,富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构是教会学生如何与人交流、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过程,是真正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过程。所以师生关系的建构并不是教育 的附属而是教育的本体追求之一。

深度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之间在知识、能力、性格、态度等多方面的相互深入了解与认识,也表现为师生之间情感的逐渐加深。深度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之间生命的相遇,而不仅仅是教学任务的相遇。对话教学所追求的平等、民主、真诚、合作、理解、宽容、关心等品质,为建构深度师生关系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

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模式

阅读教学对话则是指师生之间展开的课堂教学对话。语文教学对话可以从阅读对话、教学对话和自我对话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阅读对话: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读者与文本本身的对话;另一方面是读者与文本相关的对话。

1、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何以可能(1)、言语的模糊性和意会性(2)、文本空间(3)、意义空间(文本空间是可以确定的,但意义空间却是无限敞开的。换言之,文本空间是由作者有意无意留出的,意义空间却由作者呈现出来,甚至由读者创造出来的。)(4)、读者空间(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充电的过程,是读者获得知识与意义的过程,也是读者知识结构、内心深处不断提高、调整、调适的过程。)

2、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第一、进行相关知识的针对性指导,第二、随课文举 例,教会学生提问。第三、帮助学生清除阅读对话障碍。)

3、读者与文本相关者的对话(首先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元的,即理解作者意图的对话。其次,是读者通过文本与文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对话。还有一层对话是读者通过文本与课文编辑者的对话。)

(二)课堂教学对话

这五种课堂教学互动分别是:(1)、教师和学生个体间的互动(2)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3)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4)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5)、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

我们以对话的内在空间存在形式把对话教学的结构理解为以下几种:

1、上下互动式

2、对等互动式

3、交错互动式(上下式和对等式结构交错出现)

4、视域融合式(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对话都理解为视域融合式。对话者之间所具有的是差异,是各不相同的视域。对话以一种视域融合的结构方式存在。你不断进入我的视域,我不断进入你的视域,对话者之间不断进入对方的视野,互相弥补,最后达到共同视域。)

(三)自我对话(自我对话在通常意义上是指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的对话;也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的反思性理解。自我对话同时也是完全开放的,它也应该是在与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自我的对话不仅包括自我对过去之我的反思性理解,在与他人对话中进行反思性理解,还包括在这两种反思的相互作用中反思理解自我。)

二、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

(一)语文教学中假对话的表现

1、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A在教师权威压力下,学生不敢、不愿表达自己真实意图,这就很容易说言不由衷的话。B在老师方面,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而掩盖真实意图,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

真正的教学对话的 试金石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其疑问与见解。对话的一个追求是真诚、真实。)

2、游离主题的对话(有主观游离和客观游离两种情况)

3、不具实质的对话(课堂教学中的这种假对话(无效对话)主要是教师不能提出具有深度的引导性问题所致,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足所致。)

4、独白式对话(教师用自己的标准答案否定了全体学生的答案,并要求或强制学生接受他的答案。)

5、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在两条逻辑线上展开,根本没 有思想与观点的碰撞,根本没有理解的试图。而对话的本质就是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对话。)

(二)避免教学假对话的措施

1、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

2、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3、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

4、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5、教师要提高对话素养。

三、语文教学对话思考(对话教学在不同教学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层次,它并不是一直在同一个对话层次上进行的,但无论在何种层次上的教学都具有对话性。对话应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理念,每个教师与学生都应学会并具有对话品质。对话讲求平等、民主、开放等,但并不是说只有对话才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追求对话教学同时也要允许其他教学的存在。)第十四章

语文考试与评价

第一节

当前我国的语文课程评价改革

一、传统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考试的形式主要是回忆式的纸笔测验。这种考试丢失了学习过程中的许多重要内涵,如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意能力,以及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等)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一)、评价目的片面(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的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

(二)、评价范围狭窄(把评价范围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是强调知识和技能取向。而现在拳课标是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建构的,因此评价也必须紧紧抓住三个维度进行。)

(三)、评价手段单一(过多地强调量化的评价手段在,而忽视定性的研究。)

(四)评价主体局限(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是评价主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这种状况严重违背了以主体培养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

二、课程标准中的几个重要评价思想(第一、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在课程评价的取向上摒弃片面的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课程的全貌。第三,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第四,在课程评价主体上,注意将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 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此外,“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的原则、方法,与重视定性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的改革趋势相适应。)

第二节

关于完美语文考试的若干思考(教育评价就其目的不同,通常分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类型。)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语文考试,从命题的指导思想看,它至少应体现下列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水平。二是有利于突破旧有的评价模式,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评估体系,为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依据。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对平日的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目前条件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考试改革至少可以作以下几点探讨:

一、要突出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从一分语文试卷来说,它离不开局部测试与整体测试,但应加强整体测试。)

二、语文考试要加强综合性(语文考试有单项性测试与综合性测试,应进一步加强综合性测试。就阅读测试而言,所谓综合性,一般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语言材料应该具有综合性,即通常意义上的篇章或语段;二是测试的内容应该具有综合性,即使是测试知识和能力也不应是单一的。)

三、注重语感,知识的查考要尽可能地结合语境。(语境既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焦点,也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最终获得解决的前提条件。结合语境考语文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

四、主观式试题与客观式试题相结合,应更重视主观式试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在一份试卷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客观式试题和主观式试题的不同编制上。主观式试题的本质特点就是注重过程,注重语言应用,因此校之客观式试题,它更容易检 测学生的语文的实际水平。)

五、加强对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也不可能创新。考核语言文化的积累要体现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同,方法不同,考试评价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

第三节

国外语文考试举隅

一、英国:对高中生的考查主要侧重于能力,而非需要大量记忆的知识,内容也要宽泛很多。语言占60%文学占20%口头表达占20%,英国的语文考试,着眼于语文教学全过程,它避免了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弊病,有三大显著变化:一是从内容上看,基本上取消了语法知识方面的考试,从形式上看,既有笔试,还有口试,而且是被作为正式考试内容确定下来的。二是把考试与平时大量的练习结合起来。三是教师可以参与对本校学生的考评。英国最新的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把听说读写的要求具体化为十级,作为衡量学生达到某种水平的标志。

二、法国:法国的语文考试非常重视毕业阶段的考试,如高中分会考前考试 和会考两种。会考前考试,笔试4小时,试题3个供考生任选:分析辩论性文章;文学评论;写一篇以文学为主题的论文。会考前考试还有口试,时间20分钟。毕业会考也分为口语考试与书面考试两种形式。总之不管是采用侧重于平时作业与考试结合的模式,还是采用侧重于毕业阶段考试的模式,语文考试突出了考查语文实践能力,反映了听、说、读、写都重要的教育思想。

三、美国:ACT是由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公司主持的大学入学考试。ACT组试由四个分测验组成,其中“语言分测验”和“阅读分测验”的内容及一些方法与我国语文考试有相似之处。(一、)ACT语言阅读分测验的组成1、分测验的组成及其考查范围(新版本的测验分为语言、数学、阅读、科学推理四个分测验。这些分测验各自由“测量方面”、“试题项目”“试题”三个测量层次构成,测量结果除了报告测验的总分之外,还要报告“测量方面”层次的子分数。ACT语言分测验分成两个测量方面:a、应用方法,指对标准书面英语惯例的理解b、修辞技能。ACT阅读分测验是以测验所用文字材料的学科范畴来划分“测量方面”的,分成a社会研究b自然科学c艺术d文学四个方面。)

2、试题编制与考查水平:(ACT语言分测验所有的试题分别来自于五篇短文,它们对语言表达的整体性和上下文语境关 联的要求比较高,一些试题的答案选项包含了书面表达惯例的多方面要求,另一些试题则是对整个一节文字或一篇文章而论的。ACT阅读分测验的试题自称不考查短文之外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记忆力,不考查词语和逻辑规则。ACT语言、阅读分测验的测量均采用多项选择题题型。)

3、测量与时限:ACT语言分测验共有75个试题,时限为45分钟,包含读通、读懂和检查的时间。ACT阅读分测验共有40个试题,时限为35分钟。

(二)ACT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学能测验的启示:第一、ACT语言阅读分测验并不局限于中学课内教学的内容,它凭借各种学科“全域式”的书面语言文字材料设计了新的问题情景,增强了学能测验鉴别和预测的效用。第二、ACT抓住了“语言”、“阅读”能力测量中有效的考查项目。这些项目在学科课程中是具有统摄力量的,又是可以分解的,是简约而丰富的,因此便可以分量表的方式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与组合。第三、ACT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单纯的“短文+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考查“语言”、“阅读”中多种技能和综合程度较高的能力水平。它在短文与问题之间、题干与选择项之间的命题思路对我国语文考试是颇有启发的(首先,ACT挑选的短文往往带有“研究性”的色彩。其次,ACT的短文与问题的有机组合造成了“活”的能力题。)第四、ACT具有充分的题量,这既是能力测验在时间强度上对被试的一种要求,又提高了测验的信度。第五、ACT不考查作文,不直接考查“语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六、ACT没有提供能力因素的定义,以及这些因素的结构描述。第十五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得出的重要命题,又是语文教师应对课程改革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同时也是他们获得专业成长必然的策略选择。

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其基本含义为:

1、教师专业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教师专业发展 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目前我国对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和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主要提出五个方面的要求:

1、更新观念,加深教师对专业化意义的认识

2、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

3、建立建全教师教育制度

4、加强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5、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辩证关系:课程与教师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首先、课程改革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

语文教师在与新课程同步发展时应做到: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和其它材料。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应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开展校本研究,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向

教师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那就是: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别的教师和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自我发展。

教师作为课堂教师、同事和职业团体一员的构想,提供了一种判断教师专业发展性质和结果的标准:首先,教师专业发展要以用教师课堂工作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和判断力的提高来衡量;其次,教师专业发展也可用其专业团体所作的贡献来衡量;再次,教师专业发展还要用教学工作在个人生活中的意义来评判。

当前世界教育学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可归为如下 三类取向:

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具有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

2、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主要目的不在于外在的、技术性知识的获取,而是在于通过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反思”,促进教师对于自己、自己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物、事有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以促进所谓“反思性实践”为追求。)

3、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最理想的方式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即由小组的教师相互合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式。)

第二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以终身学习为发展的坚实基础(终身教育的思想确立了教师教育的如下新原则:

1、连续性原则

2、一体化原则

3、可发展性原则。终身学习思想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培养三段制: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培训、在职培训三个阶段。教师提高自己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思考,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地成长。)

二、以自我反思为发展的重要方式。(反思性教学具体说来,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第二、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第三、反思性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因此,反思性教学是把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要求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的教学。)

教师的反思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努力:第一、教师对自己语文教学的专业行为和活动作反思。它的作用是直接促进教师对专业的改进,提高教学效益。(反思的内容可以包括

1、把课前设计的期望目标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反思。

2、把学生的需求、收获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反思。

3、利用各种资源,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第二、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作反思。

三、以校本教研为发展的主要依托。

(一)、语文校本教研的概念(所谓校本教研,指的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所谓校本教研,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二)、语文校本教研的主要特征(第一、语文校本教研的主体是语文教师;第二、语文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第三、研究对象是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则语文教师自己的问题;第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

(三)、语文样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语文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点是:学校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语文校本旗帜鲜明地强调以下在三个基本理念:

1、学校应该是语文教学研究的基地。

2、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主体

3、师生共同发展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考察语文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连结起来。))

第三节

语文教师的教育创新

(语文教师要进行教育创新离不开三个方面:

一、富有创新精神(首先必须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其次、必须不断改革,勇于探索。

二、善于利用教育环境

三、善于发掘自身潜能。))

语文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教学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单一化、程式化、模式化是教学方法的大忌。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积累、总结、提高和创新。教师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和处理上,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教学的创造性体现在运用和优化教法上,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再次,教学的创造性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法复习重点

简答论述

★教学法的“法”有两层含义?

一是方法论的含义,即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

二是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中学语文教学法课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语文学科的性质,可作如下表述:

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

1、语文学科是基础课——是工作与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

2、语文学科是文化基础课——指其饱含思想文化内涵。

3、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强调这门学科主要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在其他。有关的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陶冶,要围绕和渗透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

★语文学科的特点:

1、语文学科的技能性和实践性。

2、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3、语文学科的社会性与综合性。★根据什么来确定学科的目的任务呢?

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2、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3、社会需要。

4、学生的年龄特征。

★正确理解中学语文学科目的任务,要注意以下各点:

1、培养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目标,是语文教学问题的中心所在。

2、围绕读写听说能力训练来进行。

3、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4、重在打好基础。

★一份比较完备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其基础内容应包括如下各项:

1、语文学科的任务及其重要性;

2、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3、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

4、语文学科的教学法提示。

★学科的教学法提示,在内容上有哪些基本要求?

1、紧扣学科教学的特点

2、是文字准确简明。

★教学目的是依据学科教学的总任务来确定的。确定的方向主要有哪些?

1、知识积累,2、能力形成,3、思想培育。

★语文教材的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

1、智德启迪。德,在这里主要是指思想品德修养,其中包括对国家、民族、社会、自然、事业、他人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的感情,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和感情所产生的坚定的纯正的、高尚的行为。智,在这里是指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

2、语文历练。

3、语言积累。

4、知识扩展。

★如何使用好中学语文教材?

一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能有实实在在的“货色”给学生; 二是要有责任心,即愿意花力气,下苦功夫,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三、依纲守本,用活教材。

强调依纲守本,这是教学活动的原则性的体现。

1、灵活处理教学程序;

2、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

★确定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的依据: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根本原则。

1、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规律。

2、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统一的规律。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是紧密地融为一体的。

3、读、写、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

4、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渗透性。

★如何贯彻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1、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3、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

4、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

5、培养非智力因素。

★确定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的依据: 教学方法的两重性、多样性、受制约性等特征。

1、教学方法具有两重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教学方法的受制约性。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与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

2、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至为重要的课题。

3、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4、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具体指导可以从一般思想方法的指导、一般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学习的一般方法的指导和语文课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的指导、语文听说读写学习方法的指导五个方面入手。

★中学生自学能力的构成:

1、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

2、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

3、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

4、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

★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要素有哪些?

1、认读能力

2、理解能力

3、鉴赏能力

4、评价能力

★阅读教学的一般目的:

1、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造就品格。、2、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课文教学的过程:一篇课文的教学必须符合两个规律,一是“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的阅读规律,二是“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的教学规律。

★ 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五个环节:

1、认读;

2、了解课文大意;

3、对课文内容作种种划分,以达到深入理解;

4、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扩展;

5、结合课文作练习、留作业。

★导入的类型:

1、总结情况,检查预习;

2、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3、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4、渲染气氛,调动情绪。

5、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引起动机的有效方法:

1、鼓励:鼓励对任何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鼓励是对给以充分肯定的反馈信息,会起到强化的作用。

2、及时了解个人成绩;

3、明确学习目标;

4、获得成功的满足;

5、共同讨论的影响;

6、限时和竞争的影响。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2、提问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

★中学作文教学的意义:

1、在语文学科内部的意义: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

2、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意义: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文教学的要求:

1、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螺旋式提高。

2、与听、说、读相结合。

3、同生活密切结合。

4、严格训练,注重实践作文训练有很强的实践性。

★积累材料的问题包括:

1、定向性积累材料

2、随机性积累材料的训练:

★中学作文技法训练的内容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构思。

★作文育人的训练主要内容包括:

1、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修养。

4、培养学生优良文德文风。

5、培养良好写作习惯。

★常见的作文训练方式:

1、口头作文训练

2、命题作文训练★

3、其他形式的作文训练

★作文中情境的创设有三种方式: 一是展现,二是捕捉,三是提供。

★作文指导包括:①作文前指导;②作文时指导。

★作文批改可遵循下列几个原则:①内容兼顾形式。②多就少改。③多批少改。④多表扬少批评。⑤因材施教。

★认真写好作文批语应做到哪几点?

1、批语要实事求是。

2、批语要突出重点。

3、批语要有启发性。

★听说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听说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有益于发展他们的智力。听说与说话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听说与说话的能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智力潜能的标志。

3、听说训练会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

★在听说训练中,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评)应当以鼓励为主;

②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评)应当是具体的,对学生有切实的帮助,尽量避免空洞的评价和要求。

★把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分为“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和“读写听说知识”四类。

★对语文基础知识,大纲作出了具体提示:

1、汉语知识:语音、标点符号、汉字、词、短语、句子、修辞、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2、文体知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3、文学知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

1、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

2、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的特点。

3、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的特点。

★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1、内容健康丰富与形式生动活泼相结合的原则。

2、寓教于乐,尊重自愿与积极指导、热情扶持相结合的原则。

3、发现人才、发挥特长,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4、立足课内,利用课外,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考试的功能:

1、促进学习的功能。

2、选择的功能。

3、反馈功能。考试的结果可以提供各种反馈信息,一是对试题、试卷自身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

★考试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考试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下面只介绍与教学关系较大的几种。

1、学业考试、水平考试、学能考试、诊断性考试。

2、标准参照考试和常模参照考试。以解释分数的方法来看,可以分为标准参照和常模参照两类。

3、难度考试和速度考试。

4、个别考试、小规模考试和大规模考试。根据考试规模的大小,可以分为个别考试、小规模考试和大规模考试。

★阅读的能力因素:感知;筛选;解释;综合、归纳;推导、联想。

★构成误差的教师方面的主要因素: A、思维定势。B、风格偏爱。C、第一印象。D、位置效应。E、光环效应。

F、在大规模考试中最容易出现趋中倾向。一是打“保险分”;二是连续作战容易疲劳,反应的灵敏程度降低,对作文优劣的区分能力减弱。

★多媒体教学的理论依据:

1、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2、思维科学的理论。

3、传播学理论。

★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目的明确,讲究实效;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功能。

(二)、各种媒体综合运用,有机结合;运用多种媒体,从视、听、触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

(三)、及时反馈、调控;多媒体教学从要求及时的反馈以进行调控。

(四)、师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任何一方不积极参与,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学生对教师“教”的反馈,①教师要从各种渠道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信息量越大,判断就越准确。

②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反馈。

1、教师方面:①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②选择最恰当的媒体,准备好软件。③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的反应作出正确判断,迅速采取调整措施。

名词解释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语文:“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式确定使用的。中国历史上的语文教育,是综合在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的混合型的教育之中。“五四”运动以后,言文一致,国语统一成了时代潮流。在小学、初中设“国语”课,高中仍沿用“国文”。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物,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的凭借物。

综合组元法:在30年代中期,开明书店出版了夏丐尊、叶圣陶编的《国文百八课》,一种综合组元法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

教学原则: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则。

发现阅读法:在正确理解读物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读物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新意义的一种读书方法

阅读教学过程:在教学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于教材(课文)的认读、理解的过程,就是阅读教学过程。

略读:对精读中所获得的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训练方法。

朗读: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这就是朗读。

心智技能:一般的心智技能是在一般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的。像观察、倾听、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属于一般的心智技能。专门的心智技能活动是在某种专门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和反映出来的。

★导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往往要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定向性积累材料:就是引导学生在确定了写作对象后,按照一定的序列,沿着一定的方向,去调查,去采访,去阅读,从中发现问题。这种定向注意的对象,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①能够给人以新的认识;②能够给人以美感的事物;③能够给人以教育的事物。

口头作文训练:口头作文是在一般说话训练的基础上锻炼学生构思成文的能力,它需要“成文”,需要“构思”,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口头作文训练的方式灵活多样,如:口述片断,扩展描述,讲述梗概,接续补充,口述全文,即席演讲、辩论等。

命题作文:是由教师直接出示作文文题,规定题材体裁,规定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其他形式的作文训练:创设情景作文训练。所谓创设情景作文训练,是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景”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学生身处其中,观察、思考、想象、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拟景,然后写成作文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作文指导:是教师依照作文教学计划,出示作文题后,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取材、构思、修改方面的指导。

教师的示范与指导:教师在听话方面上应当准确、敏锐,善于领悟,辨析力强。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简练、畅达,努力做到生动而略带幽默感,并将语病减少到最低限度。

知识短文:是指教材中用一定篇幅专门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文章(或文段)。这种知识短文,有的附在单元后,有的放在一本书的末尾。

标准参照考试:又称“目标参照考试”,它用以测量考生是否达到某种事先决定的目标或标准。这种考试有明确的及格标准,应试者可以百分之百通过,也可以一个也没有通过。

常模参照考试:是把一个考生的成绩放在考生团体来衡量,也就是与其他同类考生的成绩相比较,从而判断该考生的水平。它通过建立百分位的常模来起选拔的作用,所以称为常模参照。通常采用的所谓“排名次”的做法,就是一种常模参照的方法。

鉴别力:在教育测量学中称为“区分度”。区分度指试题对应试者水平差异区分能力。

道德情操修养:教师对社会文明的承前启后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理应一身正气,为人师表,道德情操高尚。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法复习重点

倦墨专用

中学语文教学法复习重点(最新资料)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教学法的“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方法论的含义,即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二是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中学语文教学法课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式确定使用的。中国历史上的语文教育,是综合在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的混合型的教育之中。“五四”运动以后,言文一致,国语统一成了时代潮流。在小学、初中设“国语”课,高中仍沿用“国文”。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因此,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可作如下表述: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

1、语文学科是基础课——是工作与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

2、语文学科是文化基础课——指其饱含思想文化内涵。

3、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强调这门学科主要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在其他。有关的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陶冶,要围绕和渗透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

★语文学科的特点:

1、语文学科的技能性和实践性。

2、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3、语文学科的社会性与综合性。

★根据什么来确定学科的目的任务呢?

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2、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3、社会需要。

4、学生的年龄特征。

★正确理解中学语文学科目的任务,要注意以下各点:

1、培养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目标,是语文教学问题的中心所在。

2、围绕读写听说能力训练来进行。

3、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4、重在打好基础。

★一份比较完备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其基础内容应包括如下各项:

1、语文学科的任务及其重要性;

2、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是依据学科教学的总任务来确定的。确定的方向主要有三:一是知识积累,二是能力形成,三是思想培育。

3、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

4、语文学科的教学法提示。学科的教学法提示,在内容上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紧扣学科教学的特点,二是文字准确简明。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物,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的凭借物。

★语文教材的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

1、智德启迪。德,在这里主要是指思想品德修养,其中包括对国家、民族、社会、自然、事业、他人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的感情,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和感情所产生的坚定的纯正的、高尚的行为。智,在这里是指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

2、语文历练。

3、语言积累。

4、知识扩展。

★综合组元法。在30年代中期,开明书店出版了夏丐尊、叶圣陶编的《国文百八课》,一种综合组元法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国文百八课》中的108“课”,实际上就是108个单元。★如何使用好中学语文教材?(抓住要点)

用好教科书,充分发挥教科书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关键是教师要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能有实实在在的“货色”给学生;二是要有责任心,即愿意花力气,下苦功夫,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还得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审慎选择,把握特点。教科书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根据:

1、根据主观意趣来选择;

2、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所谓把握教科书的特点,主要是指:

1、把握教科书总体结构的特点;

2、把握教科书的体例特点;

3、把握教育教学任务在教科书中是如何体现、如何落实的。

二、总揽全局,点面统筹。

1、把握好整套书和一册书;

2、一册书和一个单元;

3、一个单元和一个教学项目。总之,“总揽全局,点面统筹”就是要求我们用系统的方法来驾驭教科书。

三、依纲守本,用活教材。强调依纲守本,这是教学活动的原则性的体现。

1、灵活处理教学程序;

2、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

★教学原则是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则。

★确定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的依据: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根本原则。

1、倦墨专用 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规律。语文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一定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语文形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思想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来表现。

2、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统一的规律。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是紧密地融为一体的。

3、读、写、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

4、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渗透性。语文各个教学阶段、各种教学形式、各种训练方式中都渗透着德育美育因素。

★如何贯彻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1、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更多的词汇、语汇,以形成更多的概念、判断。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

3、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可以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的思维训练,可以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训练,进行“个别——一般——个别”的思维训练。

4、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

5、培养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因素的强大的推动力。(教学实例《范进中举》:进行读、写、听、说的语文训练,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概括、分析、比较、想象、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P89)★确定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的依据:教学方法的两重性、多样性、受制约性等特征。

1、教学方法具有两重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教学方法的受制约性。任何教学方法都受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特点、教学时间和设备条件等的制约。(教学实例《皇帝的新装》P97)《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看,运用了自学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地分析,运用了讲述、提问、讨论、批注、练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与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

2、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至为重要的课题。

3、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4、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具体指导可以从一般思想方法的指导、一般学习方法的指导、语文学习的一般方法的指导和语文课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的指导、语文听说读写学习方法的指导五个方面入手。

★发现阅读法:在正确理解读物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读物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新意义的一种读书方法。

★中学生自学能力的构成:

1、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

2、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包括能够熟练地翻查常用的工具书,正确选用注释,能够根据学习目的查找资料、编制目录索引,能够根据读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阅读速度,能对读物作圈点、摘要、笔记、评注等。

3、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

4、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包括有比较明确稳定的语文学习动机,有比较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有较坚强的语文学习习惯,有一定的自我检测、自我调控的个性修养等。

★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要素应当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阅读教学的一般目的:叶圣陶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认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1、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造就品格。阅读还可以影响人的情感,这种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就是“移情”。

2、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心理学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就是习惯。

★阅读教学过程:在教学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于教材(课文)的认读、理解的过程,就是阅读教学过程。★

课文教学的过程:一篇课文的教学必须符合两个规律,一是“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的阅读规律,一是“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的教学规律。

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五个环节:

1、认读;

2、了解课文大意;

3、对课文内容作种种划分,以达到深入理解;

4、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扩展;

5、结合课文作练习、留作业。

★略读:对精读中所获得的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训练方法。

★朗读: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这就是朗读。

★一般的心智技能是在一般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的。像观察、倾听、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属于一般的心智技能。专门的心智技能活动是在某种专门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和反映出来的。阅读教学技能就是一种专门心智技能。

★导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往往要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导入的类型:

1、总结情况,检查预习;

2、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倦墨专用

3、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4、渲染气氛,调动情绪。

5、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引起动机的有效方法:

1、鼓励:鼓励对任何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鼓励是对给以充分肯定的反馈信息,会起到强化的作用。

2、及时了解个人成绩;

3、明确学习目标;

4、获得成功的满足;

5、共同讨论的影响;

6、限时和竞争的影响。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2、提问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唯其如此,才能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到正确的途径上来。

★中学作文教学的意义:

1、在语文学科内部的意义: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

2、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意义: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文教学的要求:

1、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螺旋式提高。从实际出发,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模仿到创新,从易到难。

2、与听、说、读相结合。

3、同生活密切结合。

4、严格训练,注重实践作文训练有很强的实践性。

★积累材料的问题包括:

1、定向性积累材料,就是引导学生在确定了写作对象后,按照一定的序列,沿着一定的方向,去调查,去采访,去阅读,从中发现问题。这种定向注意的对象,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①能够给人以新的认识;②能够给人以美感的事物;③能够给人以教育的事物。

2、随机性积累材料的训练:预先没有确定好积累的对象和范围,因生活的触发,情思的敏感,随机适时地产生观察的动机的一种训练。许多教师在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写观察笔记,写“日知录”,写“忽然想到集”,写“生活素描”等。

★中学作文技法训练的内容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构思。

★作文育人的训练:作文如做人。作文育人的训练应贯穿于上述各项训练之中,其主要内容包括:

1、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修养。

4、培养学生优良文德文风。

5、培养良好写作习惯。

★常见的作文训练方式:

1、口头作文训练:口头作文是在一般说话训练的基础上锻炼学生构思成文的能力,它需要“成文”,需要“构思”,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口头作文训练的方式灵活多样,如:口述片断,扩展描述,讲述梗概,接续补充,口述全文,即席演讲、辩论等。

★命题作文是由教师直接出示作文文题,规定题材体裁,规定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其他形式的作文训练:

1、创设情景作文训练。所谓创设情景作文训练,是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景”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学生身处其中,观察、思考、想象、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拟景,然后写成作文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作文中情境的创设有三种方式:一是展现,二是捕捉,三是提供。

★作文指导是教师依照作文教学计划,出示作文题后,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取材、构思、修改方面的指导。包括:①作文前指导;②作文时指导。

★作文批改可遵循下列几个原则:①内容兼顾形式。②多就少改。③多批少改。④多表扬少批评。⑤因材施教。

★认真写好作文批语:

1、批语要实事求是。要在批语中使学生体会自己作文的价值,体会到作文的乐趣。

2、批语要突出重点。要抓住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倾向。这里说的重点,是指学生在提高写作水平中的突破口。

3、批语要有启发性。教师在作文批语中教给学生以作文的思想方法和写作方法。★听说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听说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有益于发展他们的智力。听说与说话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听说与说话的能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智力潜能的标志。

3、听说训练会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示范与指导:教师在听话方面上应当准确、敏锐,善于领悟,辨析力强。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简练、畅达,努力做到生动而略带幽默感,并将语病减少到最低限度。在听说训练中,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评)应当以鼓励为主;②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评)应当是具体的,对学生有切实的帮助,尽量避免空洞的评价和要求。★把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分为“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和“读写听说知识”四类。

倦墨专用 对语文基础知识,大纲作出了具体提示:

1、汉语知识:语音、标点符号、汉字、词、短语、句子、修辞、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2、文体知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3、文学知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知识短文是指教材中用一定篇幅专门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文章(或文段)。这种知识短文,有的附在单元后,有的放在一本书的末尾。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

1、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

2、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的特点。

3、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的特点。★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1、内容健康丰富与形式生动活泼相结合的原则。

2、寓教于乐,尊重自愿与积极指导、热情扶持相结合的原则。

3、发现人才、发挥特长,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4、立足课内,利用课外,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考试的功能:

1、促进学习的功能。考试通常都伴之以复习,复习不应该是所学过内容的简单重复和记忆,而应是系统化的归纳、整理和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考试是一种能够引起行为反应的刺激。

2、选择的功能。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选拔性考试(如升学考试、求职考试或职业定向测试等)的选择功能最为明显。社会影响很大的选拔考试势必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3、反馈功能。考试的结果可以提供各种反馈信息,一是对试题、试卷自身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考试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考试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下面只介绍与教学关系较大的几种。

1、学业考试、水平考试、学能考试、诊断性考试。

2、标准参照考试和常模参照考试。以解释分数的方法来看,可以分为标准参照和常模参照两类。

标准参照考试又称“目标参照考试”,它用以测量考生是否达到某种事先决定的目标或标准。这种考试有明确的及格标准,应试者可以百分之百通过,也可以一个也没有通过。

常模参照考试是把一个考生的成绩放在考生团体来衡量,也就是与其他同类考生的成绩相比较,从而判断该考生的水平。它通过建立百分位的常模来起选拔的作用,所以称为常模参照。通常采用的所谓“排名次”的做法,就是一种常模参照的方法。

3、难度考试和速度考试。根据考试的要求,可以分为难度考试和速度考试。

4、个别考试、小规模考试和大规模考试。根据考试规模的大小,可以分为个别考试、小规模考试和大规模考试。★鉴别力在教育测量学中称为“区分度”。区分度指试题对应试者水平差异区分能力。★阅读的能力因素:感知;筛选;解释;综合、归纳;推导、联想。

★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评分的差别是评分摆动幅度极大的主要原因。构成误差的教师方面的主要因素:A、思维定势。B、风格偏爱。C、第一印象。D、位置效应。E、光环效应。F、在大规模考试中最容易出现趋中倾向。一是打“保险分”;二是连续作战容易疲劳,反应的灵敏程度降低,对作文优劣的区分能力减弱。★多媒体教学的理论依据:

1、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2、思维科学的理论。

3、传播学理论。

★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目的明确,讲究实效;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功能。

(二)、各种媒体综合运用,有机结合;运用多种媒体,从视、听、触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

(三)、及时反馈、调控;多媒体教学从要求及时的反馈以进行调控。一是学生对教师“教”的反馈,一是教师对学生“学”的反馈。①教师要从各种渠道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信息量越大,判断就越准确。②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反馈。

(四)、师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任何一方不积极参与,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1、教师方面:①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②选择最恰当的媒体,准备好软件。③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的反应作出正确判断,迅速采取调整措施。

2、学生方面。

★道德情操修养:教师对社会文明的承前启后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理应一身正气,为人师表,道德情操高尚。

1、热爱学生,献身语文教育。

2、遵纪守法,情操高尚。

3、团结协作,互相尊重。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法

语文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教学法的“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方法论的含义,即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二是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中学语文教学法课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语文”实际上指的是汉语文。汉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语文”作为一个学科名称,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正式确定使用的。中国历史上的语文教育,是综合在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内容的混合型的教育之中。“五四”运动以后,言文一致,国语统一成了时代潮流。在小学、初中设“国语”课,高中仍沿用“国文”。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因此,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可作如下表述: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

1、语文学科是基础课——是工作与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

2、语文学科是文化基础课——指其饱含思想文化内涵。

3、语文学科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强调这门学科主要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不在其他。有关的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陶冶,要围绕和渗透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

★语文学科的特点:

1、语文学科的技能性和实践性。

2、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人文性。

3、语文学科的社会性与综合性。

★根据什么来确定学科的目的任务呢?

1、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2、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3、社会需要。

4、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理解中学语文学科目的任务,要注意以下各点:

1、培养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目标,是语文教学问题的中心所在。

2、围绕读写听说能力训练来进行。

3、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4、重在打好基础。

语文教材

★一份比较完备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其基础内容应包括如下各项:

1、语文学科的任务及其重要性;

2、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是依据学科教学的总任务来确定的。确定的方向主要有三:一是知识积累,二是能力形成,三是思想培育。

3、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

4、语文学科的教学法提示。学科的教学法提示,在内容上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紧扣学科教学的特点,二是文字准确简明。★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物,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的凭借物。

★语文教材的功能特点主要体现在:

1、智德启迪。德,在这里主要是指思想品德修养,其中包括对国家、民族、社会、自然、事业、他人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的感情,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和感情所产生的坚定的纯正的、高尚的行为。智,在这里是指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

2、语文历练。

3、语言积累。

4、知识扩展。★综合组元法。在30年代中期,开明书店出版了夏丐尊、叶圣陶编的《国文百八课》,一种综合组元法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国文百八课》中的108“课”,实际上就是108个单元。★如何使用好中学语文教材?(抓住要点)

用好教科书,充分发挥教科书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关键是教师要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能有实实在在的“货色”给学生;二是要有责任心,即愿意花力气,下苦功夫,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还得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审慎选择,把握特点。教科书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根据:

1、根据主观意趣来选择;

2、根据客观条件来选择。所谓把握教科书的特点,主要是指:

1、把握教科书总体结构的特点;

2、把握教科书的体例特点;

3、把握教育教学任务在教科书中是如何体现、如何落实的。

二、总揽全局,点面统筹。

1、把握好整套书和一册书;

2、一册书和一个单元;

3、一个单元和一个教学项目。总之,“总揽全局,点面统筹”就是要求我们用系统的方法来驾驭教科书。

三、依纲守本,用活教材。强调依纲守本,这是教学活动的原则性的体现。

1、灵活处理教学程序;

2、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

教学方法与原则

★教学原则是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则。

★确定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的依据: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和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根本原则。

1、语文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规律。语文思想内容决定语文形式,一定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语文形式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思想内容要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来表现。

2、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统一的规律。语文教学中智育、德育、美育是紧密地融为一体的。

3、读、写、听、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任务。

4、语文教学中德育、美育的渗透性。语文各个教学阶段、各种教学形式、各种训练方式中都渗透着德育美育因素。

★如何贯彻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1、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积累更多的词汇、语汇,以形成更多的概念、判断。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

3、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可以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的思维训练,可以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的思维训练,进行“个别——一般——个别”的思维训练。

4、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

5、培养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因素的强大的推动力。(教学实例《范进中举》:进行读、写、听、说的语文训练,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概括、分析、比较、想象、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P89)

★确定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的依据:教学方法的两重性、多样性、受制约性等特征。

1、教学方法具有两重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积极方面,也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教学方法的受制约性。任何教学方法都受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特点、教学时间和设备条件等的制约。(教学实例《皇帝的新装》P97)《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设计,从整体上看,运用了自学与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地分析,运用了讲述、提问、讨论、批注、练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配合原则。★语文学习方法指导与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培养。

2、语文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至为重要的课题。

3、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4、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阅读

★发现阅读法:在正确理解读物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读物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新意义的一种读书方法。

★中学生自学能力的构成:

1、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

2、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包括能够熟练地翻查常用的工具书,正确选用注释,能够根据学习目的查找资料、编制目录索引,能够根据读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阅读速度,能对读物作圈点、摘要、笔记、评注等。

3、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

4、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包括有比较明确稳定的语文学习动机,有比较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有较坚强的语文学习习惯,有一定的自我检测、自我调控的个性修养等。

★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要素应当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阅读教学的一般目的:叶圣陶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认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

1、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造就品格。阅读还可以影响人的情感,这种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就是“移情”。

2、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3、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心理学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某种行动的需要,就是习惯。

★阅读教学过程:在教学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于教材(课文)的认读、理解的过程,就是阅读教学过程。

课文教学的过程:一篇课文的教学必须符合两个规律,一是“感知——理解——鉴赏、评价”的阅读规律,一是“预习——听课——巩固、运用”的教学规律。★

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五个环节:

1、认读;

2、了解课文大意;

3、对课文内容作种种划分,以达到深入理解;

4、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扩展;

5、结合课文作练习、留作业。

★略读:对精读中所获得的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训练方法。

★朗读: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这就是朗读。★一般的心智技能是在一般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的。像观察、倾听、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属于一般的心智技能。专门的心智技能活动是在某种专门的心智活动中形成起来和反映出来的。阅读教学技能就是一种专门心智技能。

★导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往往要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导入的类型:

1、总结情况,检查预习;

2、承上启下,建立联系;

3、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4、渲染气氛,调动情绪。

5、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引起动机的有效方法:

1、鼓励:鼓励对任何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鼓励是对给以充分肯定的反馈信息,会起到强化的作用。

2、及时了解个人成绩;

3、明确学习目标;

4、获得成功的满足;

5、共同讨论的影响;

6、限时和竞争的影响。★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1、提问的目的要明确,意图要清楚。

2、提问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唯其如此,才能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到正确的途径上来。

作文

★中学作文教学的意义:

1、在语文学科内部的意义: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

2、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意义: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文教学的要求:

1、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螺旋式提高。从实际出发,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模仿到创新,从易到难。

2、与听、说、读相结合。

3、同生活密切结合。

4、严格训练,注重实践作文训练有很强的实践性。

★积累材料的问题包括:

1、定向性积累材料,就是引导学生在确定了写作对象后,按照一定的序列,沿着一定的方向,去调查,去采访,去阅读,从中发现问题。这种定向注意的对象,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①能够给人以新的认识;②能够给人以美感的事物;③能够给人以教育的事物。

2、随机性积累材料的训练:预先没有确定好积累的对象和范围,因生活的触发,情思的敏感,随机适时地产生观察的动机的一种训练。许多教师在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写观察笔记,写“日知录”,写“忽然想到集”,写“生活素描”等。

★中学作文技法训练的内容主要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构思。★作文育人的训练:作文如做人。作文育人的训练应贯穿于上述各项训练之中,其主要内容包括:

1、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修养。

4、培养学生优良文德文风。

5、培养良好写作习惯。

★常见的作文训练方式:

1、口头作文训练:口头作文是在一般说话训练的基础上锻炼学生构思成文的能力,它需要“成文”,需要“构思”,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口头作文训练的方式灵活多样,如:口述片断,扩展描述,讲述梗概,接续补充,口述全文,即席演讲、辩论等。

★命题作文是由教师直接出示作文文题,规定题材体裁,规定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其他形式的作文训练:

1、创设情景作文训练。所谓创设情景作文训练,是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景”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学生身处其中,观察、思考、想象、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拟景,然后写成作文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作文中情境的创设有三种方式:一是展现,二是捕捉,三是提供。

★作文指导是教师依照作文教学计划,出示作文题后,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取材、构思、修改方面的指导。包括:①作文前指导;②作文时指导。

★作文批改可遵循下列几个原则:①内容兼顾形式。②多就少改。③多批少改。④多表扬少批评。⑤因材施教。

★认真写好作文批语:

1、批语要实事求是。要在批语中使学生体会自己作文的价值,体会到作文的乐趣。

2、批语要突出重点。要抓住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倾向。

3、批语要有启发性。教师在作文批语中教给学生以作文的思想方法和写作方法。

听说

★听说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听说能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有益于发展他们的智力。听说与说话包含着复杂的心智活动。听说与说话的能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智力潜能的标志。

3、听说训练会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示范与指导:教师在听话方面上应当准确、敏锐,善于领悟,辨析力强。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准确、简练、畅达,努力做到生动而略带幽默感,并将语病减少到最低限度。在听说训练中,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评)应当以鼓励为主;②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评)应当是具体的,对学生有切实的帮助,尽量避免空洞的评价和要求。

★把中学语文基础知识分为“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和“读写听说知识”四类。

对语文基础知识,大纲作出了具体提示:

1、汉语知识:语音、标点符号、汉字、词、短语、句子、修辞、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2、文体知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3、文学知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常识;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 知识短文是指教材中用一定篇幅专门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文章(或文段)。这种知识短文,有的附在单元后,有的放在一本书的末尾。

语文课外活动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

1、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

2、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的特点。

3、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的特点。★语文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1、内容健康丰富与形式生动活泼相结合的原则。

2、寓教于乐,尊重自愿与积极指导、热情扶持相结合的原则。

3、发现人才、发挥特长,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4、立足课内,利用课外,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考试的功能:

1、促进学习的功能。考试通常都伴之以复习,复习不应该是所学过内容的简单重复和记忆,而应是系统化的归纳、整理和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考试是一种能够引起行为反应的刺激。

2、选择的功能。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选拔性考试(如升学考试、求职考试或职业定向测试等)的选择功能最为明显。社会影响很大的选拔考试势必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3、反馈功能。考试的结果可以提供各种反馈信息,一是对试题、试卷自身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考试的分类:

1、学业考试、水平考试、学能考试、诊断性考试。

2、标准参照考试和常模参照考试。以解释分数的方法来看,可以分为标准参照和常模参照两类。

标准参照考试又称“目标参照考试”,它用以测量考生是否达到某种事先决定的目标或标准。这种考试有明确的及格标准,应试者可以百分之百通过,也可以一个也没有通过。

常模参照考试是把一个考生的成绩放在考生团体来衡量,也就是与其他同类考生的成绩相比较,从而判断该考生的水平。它通过建立百分位的常模来起选拔的作用,所以称为常模参照。通常采用的所谓“排名次”的做法,就是一种常模参照的方法。

3、难度考试和速度考试。根据考试的要求,可以分为难度考试和速度考试。

4、个别考试、小规模考试和大规模考试。根据考试规模的大小,可以分为个别考试、小规模考试和大规模考试。

★鉴别力在教育测量学中称为“区分度”。区分度指试题对应试者水平差异区分能力。★阅读的能力因素:感知;筛选;解释;综合、归纳;推导、联想。

★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评分的差别是评分摆动幅度极大的主要原因。构成误差的教师方面的主要因素:A、思维定势。B、风格偏爱。C、第一印象。D、位置效应。E、光环效应。F、在大规模考试中最容易出现趋中倾向。一是打“保险分”;二是连续作战容易疲劳,反应的灵敏程度降低,对作文优劣的区分能力减弱。★多媒体教学的理论依据:

1、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2、思维科学的理论。

3、传播学理论。

★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目的明确,讲究实效;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功能。

(二)、各种媒体综合运用,有机结合;运用多种媒体,从视、听、触等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

(三)、及时反馈、调控;多媒体教学从要求及时的反馈以进行调控。一是学生对教师“教”的反馈,一是教师对学生“学”的反馈。①教师要从各种渠道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信息量越大,判断就越准确。②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反馈。

(四)、师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任何一方不积极参与,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1、教师方面:①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②选择最恰当的媒体,准备好软件。③课堂上认真观察学生的反应作出正确判断,迅速采取调整措施。

2、学生方面。

★道德情操修养:教师对社会文明的承前启后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理应一身正气,为人师表,道德情操高尚。

1、热爱学生,献身语文教育。

2、遵纪守法,情操高尚。

3、团结协作,互相尊重。

下载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二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习重点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辅导要点 第一部分了解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 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念 (一)背景: 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

    中学语文教学法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 _____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传递者和创造者。 2. ____________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方......

    中学语文教学法

    1什么是教学?什么是课程?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他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

    学习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感受

    学习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感受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面对自己接受了十几年的语文教育,我想多多少少都有着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看法。如今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我,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

    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 188

    鲁迅当时处于白色恐怖的“刀丛”之中,随时有被杀害的可能,他想把这首“小诗”作为绝命诗写在衣里上。但衣服是黑的,无法写。表现 他正视当时的险恶环境,准备随时献身的精神......

    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 136

    的。在必须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少数人的利益的社会发展阶段,这种教育评价制度就是人们无法避免的选择。历来的考试都曾经使千万人极度焦虑,但也为社会选拔了精英。......

    中学语文教学法要点范文合集

    中学语文教学法 名词解释: 1. 中学语文教学法:指的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在各门公共课.专业课教学基础上,为培养学生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法题库- 140

    21010951述评:有资料介绍,我国学生到国外读书,中学、大学读得都不错,读研究生差 异就显示出来了。最明显的差异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差。你对这 种现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