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及对策
试论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花卉是我国新兴的产业,在花卉业全球迅速崛起的大背景下,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开发品种、生产数量、出口国家逐年增多。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花卉大国。通过对国内花卉市场的调查 ,基本了解我国花卉生产的面积分布、种类布局及花卉市场行情。指出花卉生产的区域性、专业性及花卉品种的高档化是当前花卉业的主要特点 ,同时分析了我国花卉市场发展趋势 ,并对我国花卉业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花卉产业,产业现状,发展前景、对策
前言:花卉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喝社会效益“三效合一”,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三密合一”的绿色朝阳产业。花卉产业作为一项占地面积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大的优势产业,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是吸纳农讯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1】.近10多年来,世界花卉业以年平均25%的速度增长,是世界最具有会理的产业之一【2】。我国现代花卉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有时比较明显,增长迅猛【3】,现已成为我国促进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带动农村农民致富的重要战略产业。一:花卉产业
花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意义。狭义的花卉是指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如凤仙、菊花、一串红、鸡冠花等;广义的花卉除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外,还包括草本或木本的地被植物、花灌木、开花乔木以及盆景等。产业:在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产业主要指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一般而言,每个部门都机制专门生产和制造某种独立的产品,某种意义上每个部门也就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部门,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由此可见,“产业”作为经济学概念,其内含与外延的复杂性。花卉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和最稳定的产业之一。目前世界花卉年消费额已超过2500亿美元,一些有一定基 础和实力的国家,如荷兰、肯尼亚、哥伦比亚、以色列等 都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快发展。众所周知,国土面积只有4.2万平方公里的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贸易 国,荷兰花卉的种子、种苗和种球遍及世界所有的花卉生 产国家。荷兰的花卉质量上乘,品种繁多,价格合理,深 受各国消费者的青睐,花卉业已经成为荷兰农业的支柱产 业。目前荷兰有花木生产企业1.2万多家,种植面积1.1 万多公顷,从业人员7.2万人,花卉业年产值73亿欧元左右,产品80%销往国外,为世界第一大花卉出口国。二: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花卉种植面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花卉业起步较早的云南省是我国最大的鲜花生产基地,而广东省是最大的观叶植物生产及供应中心。全国花卉批发市场已发展到2000多个,新建的花卉批发市场规模大、档次高、设备设施好,一般都有交易厅、冷藏库、运输设备及后勤服务设施等,有的花卉交易中心的规模、设备设施等硬件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三:我国花卉产业存在问题
1:产业结构失调,经济效益较差。
我国花卉投入的产出比为1:(1.5—4)。此外,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观赏植物,绿化苗木和草皮占绝大多数,而附加值较高,且能出口创汇的鲜切花,盆景所占比例有限。
2:花卉质量差,缺乏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花卉消费不断增长,推动了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然而我国高档花卉消费主要依靠进口,花卉出口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成为制约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998年我国花卉中职免约占世界花卉总面积1/3,而花卉进口总额却不足8000万美元,占不到世界花卉贸易总额的千分之一。这表明我国在相当于世界花卉面积1/3的土地上,仅创造出相当于世界花卉贸易总额的千分之一的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花卉产品质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3: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规模小
我国花卉产业是从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政府的扶植力度仍然很欠缺,并且没有相应的扶植政策以及必要的资金支持,使得我国花卉产业发展进程缓慢,规模仍然很小,花卉质量与市场竞争力仍然不高。四:发展对策
1:优化花卉产业结构,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特有的花卉种质 资源,形成特色产品,在高科技设备的基础上形成规模化商品生产。在重视花卉生产的基础上,对产品、技术的开发和市场的建设予以高度的重视。稳定种植面积,适度规模经营,高度集约化管理,发展高新技术产品。2:健全质量监控体系,生产优质花卉
逐步建立健全我国花卉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建立鲜切 花采摘标准、花卉产品质量标准、花卉包装标准、花卉质量检测规则等。对已制定颁布的各项质量标准应在各重要生产示范基地、重点花卉市场等进行大力宣传,并推广实施。3:建立花卉科研体制,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新产品的不断开发、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完善是推动 花卉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是我国花卉产业向前发展的源泉。国家应重点集中资金投资基础研究,大量的应用研究及科技开发应主要由市场主体承担。大学主要从事花卉遗传、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科研院所主要根据市场的需要,侧重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如花卉育种、栽培技术、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开发等。各方协同分工,大力发展我国的花卉产业,使其迈入新的台阶。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花卉从生产、科研、流通、市场到销售,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发展花卉生产,可以带动上游种苗、种球、种子产业,下游花卉加工业、花卉物流业和花卉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温室、机械、花肥、花药、花器、花材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还可以渗透到休闲旅游、医疗、保健、食品、日用化妆品等领域,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5: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花卉不但是物质产品,也是精神产品。它以独特方式愉悦人们心情,阳光人们心态,陶冶人们心灵,净化人们心境,保健人们身心。研究表明,在日常生活中,花卉对人们生理和心理健康大有裨益。以植物栽培和园艺操作活动为特点的园艺疗法,可以丰富精神生活,缓解精神压力,改善身体状态,促进心理健康。
6:建立森林城市、园林城市,把花卉产业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产业加以发展
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成为市民普遍愿望,也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花卉业,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绿化美化材料,提升城市绿化美化水平,这既是城市发展对花卉产业的要求,也是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在看到有利条件同时,也要看到诸多不利因素。一是城市迅速扩张导致自然资源紧缺,土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成本快速上升,从而削弱了我国花卉业的传统竞争优势。二是发端于城郊和农村的花卉产业发展,受到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地区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滞后等因素制约。三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花卉生产环境保护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和约束。四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花卉业面临消费需求升级、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
参考文献 :
【1】 田明华,冉福祥,杨秀英。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建议 【2】 吴青君。我国花卉产业及其发展对策
【3】 蔡新民,陈昌铭。发展三明花卉产业的几点思考
第二篇: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 ,世界花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这为中国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契机。文章对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 ,中国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优越的条件 ,如花卉种质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科技力量雄厚、劳动力廉价等。同时也存在着制度不完善、成果转化慢、发展不平衡、生产盲目性大等制约因素。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通过政策的保障性、法律的调控性来保证花卉、人才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以及花卉商品相关技术、信息的完善性 ,真正依靠科技进步来发展花卉产业 ,为实现中国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 要] 针对我国花卉产业现状、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将这些内容表述出来,并且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有利于我国花卉业发展所应采取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花卉 产业现状 发展对策
花卉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黄金产业”。当前花卉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如何抓住机遇,加快花卉业的发展,已成为国内花卉业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深入调研国内外花卉业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寻求有效的应对措施,将有助于推动国内花卉业的发展。
一、国内花卉产业的现状
1.花卉生产现状。我国花卉生产现状总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生产面积逐步增大,在2000年已达14.8万公顷占同年世界花卉生产总面积的30%。二是生产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已初步形成了以云南、广东为主的鲜切花生产中心,两省的鲜切花供应量占全国鲜切花供应量的一半以上;以广东、江苏、四川、上海为主的盆花生产中心;以上海、江苏、浙江、四川、云南为主的花卉种苗生产中心。三是花卉生产的技术与设施由传统型向采用新技术、新设施转变。
2.花卉贸易及消费现状。近年来,我国花卉出口贸易稳步提高。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的全国花卉出口贸易额为2830.1万美元、2001年为8003.8万美元、2002年为8283.17万美元、2003年上升到了9756.8万美元,分别比前三年增长244.75%、21.91%、17.79%。在我国花卉出口较稳定增长的同时,花卉进口量也迅速增加,并且进口增长幅度大于出口增长幅度。在消费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花卉消费水平很低,中国花卉消费金额每年仅有0.7欧元,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人均花卉消费水平很低;中国花卉消费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农村花卉消费几乎为空白,中小城市的消费也比较少。
3.花卉科研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重视花卉科研,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关的资助主要渠道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各省市自然基金,与技术开发特别是与高新技术开发有关的资助渠道主要有中央和部委、各省市、各地方的农林局和园林局。1996年~2000年直接用于花卉的科研经费近80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省级以上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重点花卉企业65个机在1998年~2001年有关花卉的科研成果和在研项目共328项。研究内容包括:(1)花卉种质资源及其利用;(2)花卉新品种引进、改良、繁育,包括引进、种子工程、种球繁育;(3)花卉生物技术;(4)花卉栽培与生产技术;(5)花卉采后技术。
二、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花卉业成就喜人,但花卉产业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主要有:(1)研发投入少。目前我国对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较少,而且技术力量分散。
(2)新品种开发和保护工作力度不够。据估计,中国花卉市场上草花种子的80%是从国外进口的。中国的花卉新品种选育与花卉产业发展极不相配,严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花卉新特优品种,这已成为制约中国花卉产业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突出问题。据报道,情人节最受欢迎的月季切花“泰坦尼克”,中国每种植一棵,都要向荷兰莫尔海姆公司交纳8.5元的新品种保护费,如果不交纳品种保护费就不可能走出国门。(3)花卉产品结构严重失衡。我国花卉销售八成以上是观叶植物、绿化苗木和草皮,鲜切花和盆花所占比例有限。
(4)流通方式落后。花卉的流通和交易时间快慢决定价值的高低,荷兰等先进国家的花卉批发市场一般以拍卖交易的方式,而我国仍以对手交易为主,交易规模小、管理效益低。(5)国际市场开拓不力。我国花卉出口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质量监控,没有形成品牌、品种和技术优势,另一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出口管理环境不佳。
(6)宏观管理不足,花卉产业的发展盲目性较大。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作保障,花卉产业化需要科学的管理办法,然而中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政策法规来保证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事花卉产业的人员大多是缺乏专业培训的花农小农经济思想极为严重,唯利是图,从而导致花卉市场混乱,无序竞争严重。
三、花卉产业发展的思考和策略
针对国内外花卉业发展现状、科研情况及我国花卉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花卉产业的科技投入,加速品种创新。虽然中国的花卉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但产值却不足世界花卉贸易总额的1%,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花色品种,很多花卉企业现在仅仅发挥着引进、栽培、繁殖的功能,没有自己的品种,企业可以与科研院所合作,运用基因工程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快新品种的培育进程。可以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又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在生产、销售、推广上的优势。
2.优化产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特有的花卉种质资源,形成有特色的产品。加快培育优新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场,花卉品质改良中心,加快国内花卉野生资源的开发、驯化和示范推广,同时加强对国外花卉品种的引进和培育。
3.健全合理完善的流通网络。完善合理的信息和流通体系是发展花卉业的必需前提。流通网络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花卉生产和销售是一对矛盾,是发展花卉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已经健全了供销渠道的系统化管理,如荷兰设立的花卉拍卖市场,我国是否可以借鉴。目前我国的花卉交易市场尚不健全,全国花卉市场网络还没有形成,因而要改变目前花卉企业供求脱节、流通不畅、封闭、零散的状况,就需要合理规划,形成流畅的全国花卉交易市场网络,使花卉产业健康、顺利的发展。
4.利用资源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在花卉生产成本中,设施能源成本占较大比重。一些国家缺乏优越的自然条件,只能利用设施和能源来弥补,提高了生产成本。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丰富多样,适合多种花卉生长,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按照“适地生产”的原则,通过合理规划和区域布局,大大降低能源和设施投入,实现低成本目标。另外,花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人口多,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占优势,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在产业竞争中具相对比较优势。我国花卉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独特的优势,权威人士分析,21世纪的世界花卉中心将移至亚洲,中国将成为世界花卉界公认的最具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国家。在发展花卉产业中要善于扬长避短,不但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全面与国际接轨,更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的种质资源,挖掘、开发独特的花卉品种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才能参与国际花卉业的竞争。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参考文献:
[1]王隆清: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05.33 [2]刘晓静:我国花卉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农业科技管理,2005.24 [3]李俊龙:我国花卉产业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长江大学学报,2006,3 [4]王 婷:我国花卉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九江学院学报,2005.1 [5]姚 莲:我国花卉业产业化现状与发展对策.北方园艺,2005.2 [6]赵梁军:我国花卉种业现状与发展战略.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
观
赏
学院:机电学院 班级:电气 姓名:乔中才 学号:植 物 学
122
20120344207
第三篇: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现状及对策(精选)
提要 第三方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种新兴服务模式,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规模与效率以及物流与信息相结合所反映出的巨大价值。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入研究第三方物流,对促进我国物流企业跨越式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竞争力;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一、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物流是指有形产品从产出源点到最终消费点的流动储存活动,具体包括运输、保管、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现代物流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追求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服务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随着社会大生产的扩大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应运而生。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机构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营业务,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其前身一般是运输业、仓储业等从事物流活动及相关的行业。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在委托方物流需求的推动下,从简单的存储、运输等单项活动转为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其中包括物流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设计建议最优物流方案、物流全程的信息搜集、管理等。第三方物流与传统的运输、仓储以及物流配送服务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基本特征:一是第三方物流是合同导向的一系列服务过程。一般来说,第三方物流公司能提供仓库管理、运输管理、订单处理、产品回收、搬运装卸、物流信息系统、产品安装装配、运送、报关、运输谈判等近30种物流服务;二是第三方物流是个性化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对象一般都较少,只有一家或几家,服务时间却较长。这是因为需求方的业务流程各不一样,而物流、信息流是随价值流流动的,因而要求第三方物流服务应按照客户的业务流程来定制;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建立联盟关系。依靠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支撑,第三方物流的企业之间充分共享信息,在物流方面通过契约实现优势互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从收费原则来看,它们之间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SWOT分析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的优势。国外第三方物流厂商所具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丰富行业知识和实际运营经验,先进的IT系统,雄厚的资金实力,与国际物流客户有良好的关系。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上述各方面与国外的第三方物流厂商仍有很大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厂商没有自己的优势。
1、由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中远国际货运公司和中国储运总公司等,它们的优势是拥有全国性的运输网络、物流业务基础和经营网络、设施和企业规模等,以及与中央和地方良好的关系。
2、由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型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中海物流公司等,它们的主要优势体现在拥有大量现成的物流基础设施和专用设备、面积较大的库区园地和完善的管理机制,而且对本土的市场更加熟悉,所以发展比较快。
3、过去国家直接管理的垄断性的集团公司,如中铁物流、中国邮政等,它们的主要优势体现在运输、仓储网络范围广、网点多,而且由于多年的经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劣势
1、物流服务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功能单一,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够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无法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令一些想寻求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退避三尺。
2、物流渠道较单一。从物流渠道的状况来看,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浪费较大: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EDI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
3、技术设备落后。从物流技术设备的状况看,一是物流设施设备水平较低,机械化程度不高;二是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所有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提高,影响了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工具的荷载率以及仓储设备的空间利用率;三是企业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订单管理、库存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服务功能较弱,从而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面临的机遇
1、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我国政府特别强调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动制造和商业企业从“企业内部物流”向“外包和专业化的物流”转变,并鼓励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制造和商业企业与一些储运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快物流市场对外开放进程,督促国内物流公司与外国公司合作来提高物流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力。对于试点物流企业,国家经贸委将在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倾斜。
2、物流市场需求的增加。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降低物流成本,集中精力开发核心业务的重要性。这些企业愿意选择第三方物流满足自己的物流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市场逐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跨国公司也逐渐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投入,而跨国企业一般在规划建设之时就会考虑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生产能力,不会规划太多物流设施,而准备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这必然会带来更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
(四)我国第三方物流面临的威胁
1、外来竞争者的挑战。“入世”后,更多的国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将陆续进军我国物流市场。国外物流企业将凭借其熟练的物流操作手段、高度的专业化作业等优势及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方式,将给我国物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使之处于不利的境地。此外,国外物流企业有来自总部强有力的财务支持,这将给我国物流企业规模的扩大带来威胁。
2、第四方物流的挑战。当人们在对第三方物流的理解上还懵懂的时候,第四方物流已经迫不及待地跃出水面,成为物流产业又一关注的焦点。第四方物流的出现势必在经营理念上带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冲击,是保持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不变,还是寻求新的体制创新,或者是在两者间寻求协调发展,将是企业管理者亟待思考的问题。
三、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对策建议
(一)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物流业竞争力。现代物流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仅是客户物流业务的承包人,而要求其服务延伸到客户的经营活动中,与客户形成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伙伴关系。第三方物流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扩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保障其客户服务水平的硬件基础,是现代化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必须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积极推广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立体仓库、自动分拣设备、专用运输设施和现代化装卸设备等在企业中的使用,在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尤其要重视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的运作实施,因为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实现了物流系统化和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一般都广泛采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如信息化管理系统、电子数据监控系统、现代化立体仓库、条形码扫描等,同时还包括整套的供应链方案设计、港口电子网络化管理、仓库进出货自动化管理、卫星定位系统等。
(三)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实施人才战略。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懂得业务知识,拥有业务技能的各个层次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从业人员。物流企业不仅需要大力引进专业人才,而且需要严格贯彻执行完善的培训和激励制度,不断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首先,应重视物流企业领导人员知识更新和能力调整。特别是企业经营者应自觉学习相关知识,努力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物流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从而驾驭企业在物流市场中抢占经济制高点。其次,应通过各种途径,切实搞好员工队伍的培训。人才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能促进有形资产的快速扩大。只有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才能使体能劳动者转变为智能劳动者,才能使单一型人才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另外,企业还应该积极吸收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把培养企业内部人才和引进企业外部人才、优化职工队伍结构相结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此,要正确地面对现实,采取相应的对策去迎接这种挑战,以谋求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整理编辑:www.xiexiebang.com)
主要参考文献:
[1]公斌.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08.8.[2]方静.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趋势[J].交通企业管理,2008.7.[3]籍丹宁.第三方物流“路在何方”[J].商场现代化,2007.7.[4]李美.探讨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0.
第四篇: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学生姓名:学号: 专业班级:知道教师:
2016年月日
摘 要
2015年,我国军民融合工作全面提速,向深度融合的方向大步迈进。军地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各项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军民结合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国防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当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军工科研院所深入改革,典型军民结合产业良性发展,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模式构建,民参军渠道畅通等。预计2016年,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将是国家及地方国防科技工业“十三五”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类利好政策将会继续推出,军工行业改革将稳步开展,民技参军、民资参军、民智参军的深度将加大,军民融合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目录
第1章 引言………………………………………………………………………………………………………………………….4 第2章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和环境分析……………………………………………………….5
2.1 军民融合工作继续扎实推进……………………………………………………………………………5
2.1.1 针对军民融合的专题调研工作延续开展。……………………………………..5 2.1.2借助各类公开性活动扎实推进具体工作的落实。………………………….5 2.1.3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取得新突破。……………………………………………………5 2.2政策法规建设将不断完善 …………………………………………………………………………………6 2.3典型军民结合产业趋于理性发展 ……………………………………………………………………6
2.3.1 民用核能……………………………………………………………………………………………………6 2.3.2 民用航天……………………………………………………………………………………………………6 2.3.3 民用航空……………………………………………………………………………………………………6 2.3.4 民用船舶……………………………………………………………………………………………………7 2.3.5 军工电子……………………………………………………………………………………………………7 2.3.6 民爆行业……………………………………………………………………………………………………7 2.4 军工行业改革将稳步开展………………………………………………………………………………….7 第3章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的问题……………………………………………………………………………..9
3.1关注军工科研院所改革问题……………………………………………………………………………….9 3.2关注重点军民结合产业发展问题………………………………………………………………………9 3.3关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问题……………………………………………………………………………….9 3.4关注民参军体制机制等问题……………………………………………………………………………..10 第4章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11
4.1通过法治方式推动军民深度融合…………………………………………………………………….11 4.2稳步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改制……………………………………………………………………………..11 4.3促进重点军民结合产业升级……………………………………………………………………………..11 4.4尽快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12 4.5继续推动民参军相关制度改革…………………………………………………………………………12
第1章 引言
2013年3月11日,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习主席指出,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他还强调,“要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
围绕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统筹建设,习主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是对党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关系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为新形势下统筹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时代科技的制高点,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发展潮流,是军民深度融合的重点。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还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在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我们要抓紧转变国防科技成果消机保密理念,尽快转化为民用科技成果,使其在经济建设中迅速转化为国防综合实力。同时,要勇于打破利益藩蓠和垄断,我国目前有13万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只有500多家民营企业进入了军工行业,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都不输于传统军工企业,有的技术水平甚至还领先。如果不能出台相应的政策,从信息沟通、税收优惠、融资投资、风险补偿等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监督,就很难使其融合、深入发展。
融合式发展不仅是要引导国家经济社会资源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建设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实现利益共享,追求双赢乃至多赢,这是军民融合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军地结合产业受到“热捧”。用军工行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政府转型,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共同选择。截至目前,在北京、陕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已有24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专家认为,发展高技术的军工产业,通过航空、航天、船舶、核能和电子等产业的带动,逐步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提高信息化时代的国家核心竞争力,这是利国利军利民之举。
自2014开始年,军民融合工作全面开展,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要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军地相关部门主动作为,加快了融合步伐。展望2016年,军民融合各项利好政策将会进一步出台并落实,为推进军民资源共享、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军民用技术双向转移、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协同创新等营造较好的发展环境,逐步形成全军全民大融合的发展态势。第2章 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现状和环境分析
2.1 军民融合工作继续扎实推进
2014年,国家高层对军民融合保持高度关注,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以及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都强调要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式创新之路。预计2015年,中央及各相关领导将继续关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并将其作为国家及地方国防科技工业“十三五”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军民融合相关工作将扎实推进。2.1.1针对军民融合的专题调研工作延续开展。
2014年,围绕军民融合工作国家相关部门领导进行了密集的专题调研。7月2日至5日,马凯副总理先后到洛阳、武汉等地调研,考察军工及民口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6月29日至7月1日,许达哲副部长在黑龙江省开展调研;9月1日至5日,万钢部长等相关领导在湖北就“军民融合式科技创新发展”进行专题视察。所有调研的核心议题均指向军民融合。预计2015年,在调研基础上,相关部门将深入分析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全面研究并落实军民融合的战略部署。
2.1.2借助各类公开性活动扎实推进具体工作的落实。
2014年,围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军地双方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各类活动。5月26日,总装备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全国工商联联合举办了首届“民营企业高科技成果展览暨军民融合高层论坛”,160余家民营企业参展。10月16日,第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举行,在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论坛上,分享并探讨了“军民融合”成功经验和发展新途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0月底,全国性的军民融合相关论坛、学术交流、座谈会各类学术会议15余次。预计2015年,针对军民融合的相关活动将继续举行,切实推动具体工作的落实。
2.1.3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取得新突破。
2014年,国家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运行良好,为社会各界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总装备部正在建设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站,计划做两套系统:对于涉密信息,将在涉密系统中通过分级分类进行定向发布;对于非涉密的采购需求、公开招标、军品配套要求等将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并提升平台互动功能,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预计2015年初,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站将进入运行阶段,与军民结合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顺畅的交互机制,共同助力军民融合。2.2政策法规建设将不断完善
2014年4月,为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针对军工开放、民参军、军民资源共享、军民科技成果转化、军民结合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等提出了针对性意见,是对前期军民融合相关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利于军民融合向纵深发展。5月,针对民参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局和国家保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吸纳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措施意见》,提出了改进工作的八项主要措施,为优秀民企参军构建起协调顺畅、简明规范、高效有序、安全保密的准入管理制度打下良好基础。10月9日,国防科工局组织召开的座谈会,讨论《国防科技工业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建议(征求意见稿)》,并提出意见建议。预计2015年,在强军战略和深化改革的推动下,相关部门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军民融合,针对军品采购定价制度、合同管理的相关细则以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有望年初出台。
2.3典型军民结合产业趋于理性发展
国家和地方政府借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加速军工先进技术、产品向产业化发展。特别是在一些传统的军工大省以及民用高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军民结合产业尤其是具有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军工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国家及地方一系列政策引导下,保持了稳速发展态势。
2.3.1 民用核能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用核能体系,相关技术不断提升。我国三代核电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部分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核电设备制造国产率得到提高,如中广核位於阳江的机组国产化率最高可达85%。预计2015年,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的前提下,设备国产化率进一步提升,开发海外市场力度将加大,国内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也将提速。
2.3.2民用航天
航天技术应用已辐射到新材料、新能源、精密制造等民用领域,民用航天产值已占到航天总产值半壁江山。其中,北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核心技术取得较大突破,部分芯片的主要指标已接近国际水平。北斗产业园也逐步覆盖全国各大区域,基本形成了基础产品、应用终端、系统应用、运营服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预计2015年,航天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将持续加快,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卫星应用向业务服务型转变的趋势凸显。
2.3.3民用航空
我国民航产业在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继续 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4年,C919大飞机、ARJ21涡扇支线飞机项目不断取得新进展,充分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但不可否认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与国际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在通用航空领域,我国虽然尚处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较猛,全国已建成140多个通用航空产业园。预计2015年,国家将在航空动力、材料等方面继续加大研发投入,C919大型客机或将完成总装并首飞,通航产业规模将保持低速增长。
2.3.4民用船舶
2014年,船舶工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我国船舶出口额、主营业务收入整体上保持增长。尤其是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增长加快,接单占比保持全球第一,其中,上半年新签各类海洋工程装备81艘(座),占世界市场份额提高到32%,居全球第一。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4月,我国自主研发的迄今下潜最深、国产化率最高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海马号”通过了海上验收。预计2015年,船舶行业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经济效益以及船舶出口将延续增长态势。
2.3.5 军工电子
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已居全球前列,但国防工业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如芯片等核心元器件距离国际领先水平差距依然非常大。在未来装备信息化趋势下,通信、探测识别、精确制导等将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预计2015年,将持续加大军事信息化建设投入,进一步提升军工服务器、电脑CPU等核心功能器件的国产化替代进程。
2.3.6 民爆行业
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能源需求持续旺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加大的拉动下,2014年民爆行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上半年,行业累计实现经营总收入347.7亿元,同比增长2.3%。同时,产品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预计2015年,下游的基建行业将继续拉动民爆行业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也将加快,产业布局将日趋合理。
2.4 军工行业改革将稳步开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经济及资本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2014年也因此被称为深化改革元年。6月28日,首届中国军工产融年会举行,来自国家相关部委、科研院所、军工集团、民口配套企业、投资机构等200余家单位参加,探讨如何通过资本市场更好地推动军工行业改革。7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制定印发了《集团公司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2015年工作要点》,大力推进“无禁区”改革。同时,军工行业中被认为科技实力最为雄厚、具有最优质的资产的科研院所改制试点方案已上报有关部门。10月13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明确披露,旗下科研院所已经完成了“一所两制”改革,将成立四大科技产业控股公司作为平台公司,方便科研院所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预计2015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与军工行业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总体方案、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方案等将陆续出台,军工行业将迎来新的改革高潮。第3章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3.1关注军工科研院所改革问题
军工科研院所改制已是大势所趋,从目前正在论证实施的军工科研院所改制情况看,还存在诸多难点。一是目标的清晰界定。正在论证实施的改革方案,主要参照地方事业单位改革模式,简单地对军工科研院所按照统一分类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分类,院所的改革目标和规划尚未从根本上全面论证清楚并加以界定。二是院所的分类。军工科研院所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与调整,许多单位已与最初定位有了很大不同,综合型院所明显增多,职能任务可能涉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先期技术开发、演示验证、型号研制和试验鉴定、技术基础等一个或多个领域,很难按照统一分类的原则和标准将其简单地划分为公益一类、二类或企业。而且未来院所应划为哪一类,由国家还是院所自身来定也有待进一步科学论证。三是相关配套政策跟进。院所改制后科研任务管理如何调整,国防基础研究任务如何保证,军工技改资产如何管理,事业费取消或大幅度减少后如何扶持和激励人才,等等,都需要有一整套新的系统完善的配套政策。目前军工院所改革论证中大家观望多、取舍难。
3.2关注重点军民结合产业发展问题
随着军民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军民结合产业覆盖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既包括传统的“四民”(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航空、民用船舶),也包括利用国防科技优势发展的、与军工技术同源或工艺相近的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安防产品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不同产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不能一概而论,部分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规范管理、合理引导,致使产生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等众多问题。如船舶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就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表现在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突出、产能过剩矛盾加剧等;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尽管发展空间巨大,园区建设异军突起,但大多园区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地理位置分散,行业排名前10位的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全国6%,且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式发展;通用航空产业,随着低空空域的逐步开放,地方政府及民间资本对通航领域的投资热情高涨,全国各地纷纷上马通用航空项目,通航产业园遍地开花,但是依然缺乏规划,同样出现了产品结构雷同、投资单
一、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低、产业集中度较低等问题,产业集群建设和市场发展环境都远未成熟。
3.3关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问题
协同创新作为一种高效的创新组织模式,对于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发挥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指出“要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但是由于技术创新主体、自主创新层次、军民通用标准 等的不协同,我国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的体系还未完全建立。首先,我国军民科研任务管理缺乏顶层统筹,尚未在国家层面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领导体制。民口科研管理机构有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军口科研管理机构有总装备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发改委等。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在国家层面存在的多头分散、政出多门等现象,无法实现军、民科技创新活动的统筹协调。其次,军民分割、行业分割、自我封闭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类创新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组织壁垒,不利于政产学研协同攻关局面的建立。此外,国防重大科技难题的研发投入方面,由于受国防特殊性要求、知识产权制度等的影响,尚未建立起政府、军方、企业、社会资本协同投入的多元化国防科技投资模式;信息交互方面,具备较强专业水平、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服务平台相对较少,特别是体现军与民特质的要素融合平台更加缺乏,信息交流不畅通、不对称较为突出,相关主体对接不畅。多种因素交互,致使科研生产重复、浪费现象严重,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格局难以形成,影响了国防研发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大降低了创新效率。
3.4关注民参军体制机制等问题
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尽管取得了不小进展,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民参军过程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上,准入程序严格,民企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所需资质的审查论证及管理涉及到政府和军方多个部门,虽然《关于加快吸纳优势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的措施意见》今年已出台,但是申请流程长、牵涉部门多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而且在“四证”办好后,企业在后期维护上也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在机制上,面临信息不对称、交流机制不畅等问题,尤其是民企获取军方需求信息难度较大,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多数民企参与程度还不是太深,长期以来基本只能承担三级以外的配套任务,很难从军方或总承单位及时获取技术产品的需求信息,导致自身技术产品与军方需求不能很好的对接;在政策上,军民用标准、投融资、知识产权等政策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亟待更新完善。受上述多重因素不同程度的制约,目前民参军的深度和广度尚显不够。
第4章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4.1通过法治方式推动军民深度融合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明确讲到“加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法治保障”。未来要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军民深度融合。首先,要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统一思想,科学把握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切实形成合力。其次,相关机构协同,主动作为,建立健全法规制度。通过全面梳理军民融合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认真分析制约军民融合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问题,在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的基础上紧密围绕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抓好军民融合相关法制建设,出台针对性地的意见和建议,如改进技术
保密制度、军民技术统一标准等,确保高层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
4.2稳步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改制
在研究和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改革的过程中,可借鉴和学习美国和俄罗斯的成功经验,将基础性、共性技术研发机构与企业分开,但始终要保证一支强大的国防科研“国家队”。首先国家需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型号研制等不同阶段科研特点,对军工科研院所进行科学分类和界定,然后明晰改革思路和方案。对于从事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军工科研院所,继续作为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统归政府直接管理,并由国家建立稳定的科研支持机制,专门从事该类国防科研。而应用型的工程类、工艺类军工院所走市场道路,进行转企改制。其中,以先期技术开发、演示验证和型号研制为主的科研任务,统一划归为转制企业或军工企业进行管理;而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科研任务,根据不同情况由国家相关单位和企业分别或共同管理,促进产研结合。在明晰思路的基础上,再选定部分针对性科研院所进行先行试点。
4.3促进重点军民结合产业升级
首先,国家需要加强全国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对重点发展产业进行全国一盘棋式的规划管理。然后,针对军民通用性强、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台规范管理的相关政策加以支持,引导并加速其成长和推广应用。此外,对于重点关注产业,未来还要围绕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夯实基础,着力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如船舶工业重在创新驱动,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航空工业重在加快培育和发展通用飞机、民用直升机、大型飞机等,解决动力、材料发展等滞后问题;航天工业重在推动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军民用卫星的统筹;核工业重在解决核动力关键软件自动化、后处理、核安全等瓶颈问题,大力发展民用核材料产业;军事电子工业重在突破芯片、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服务器等核心 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产化替代水平。
4.4尽快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
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机制,首先必须结合实际,在国家层面强化统筹规划,在科技研发活动及生产制造活动之间建立有效的衔接网络,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发展创新链路合理有序的全过程管理。其次,国家在政策上也要积极鼓励协同创新。如完善知识产权激励制度,强化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使得民口科研生产单位能“放心”参军、“全心”合作。再次,提高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借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科研模式,成立专门部门,全世界、全领域、全方位扫描高端技术和人才,建立森严的项目决策体制和宽容失败的管理理念。此外,协同创新过程中要高效利用好国防科研投入,提高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关键原材料、核心元器件、军用动力、先进制造工艺、计算机基础软件等技术瓶颈。
4.5继续推动民参军相关制度改革
首先,加大前期政策的落实,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其次,深入贯彻新一届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的思路与要求,政府在许可申请指导和军品市场监管方面加大力度,努力营造适度竞争、规范有序并充满活力的军品市场环境,全力推进军品市场有序开放。第三,在“四证”申请办理方面,探索合并、简化的可行性,审查机制上进一步优化相关程序。一是建立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与军队装备管理部门联合审查制度,审查论证结果双方予以认可。同时,加强二者的沟通协调,探索解决双重认证的问题。二是采取“多证联审”,划分审查论证机构责任区域,赋予部分有能力的中介组织承担审查认证职能,减少现有审查机构的工作量和企业负担。
第五篇: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
我国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
据新华社信息哈尔滨10月13日电(记者高淑华 王建威)有关中国农业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受到进口农产品冲击的忧虑,似乎正在应验,大豆作为我国入世之初最早全线开放的农产品,其整个产业正遭遇国际企业和国外大豆主产国垄断的危机。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大豆产业已处于不安全状态,国家应关注大豆产业战略安全,尽快采取有力措施。
--国内大豆加工业遭遇外资“控盘”危机
据了解,目前已进入我国市场美国ADM公司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美国邦基公司收购了山东日照油脂厂、菏泽油脂厂等企业;美国嘉吉公司收购了华农集团东莞油脂厂、广东阳江丰缘集团等企业,还在南通新建了年处理300万吨大豆的油脂厂;新加坡来宝集团收购了广西钦州大洋油脂厂;新加坡丰益集团分别在山海关和青岛新建了年加工150万吨和120万吨大豆的油脂厂。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首席教授盖钧镒说,我国大豆加工业正在遭遇外资“控盘”危机。
黑龙江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仁礼告诉记者,现在我国大豆产业的外来投资者大都是跨国粮商,他们投资我国大豆加工业是以销售“洋大豆”为前提的。这些跨国粮商在我国大豆加工业或独资或参股经营,参股但一般不要求控股,如ADM收购了华农集团湛江油脂厂30%的股份,却取得了其70%的原料采购权。这说明跨国粮商并不想利用我国大豆加工企业来赚钱,更不想冒大豆加工业的风险,只是想通过参股来获得进口大豆的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大豆企业不可能因为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而做大做强。
目前,外资对我国大豆加工业的控盘使行业产能远超需求,加工设备一半闲置。由外资控制的大型油脂企业,正迅速挤占市场。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锐减,利润总额从2003年的21.8亿元减到2004年的3.7亿元。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大豆行业的低成本扩张还在继续,目前,ADM、嘉吉、邦基等跨国公司已纷纷向黑龙江九三油脂提出合资合作信息,有的提出合作条件是九三油脂要把在大豆产区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分离出去。一旦九三油脂与之合作,我国大豆市场90%以上都将受制于国外。
值得关注的是,现在企业加工进口大豆具有仓储成本低、批量大、信用证结算、质量均
一、运距短等优势,而企业加工国产大豆却有以下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
一是产区大豆加工企业流动资金成本高。在大豆产区黑龙江,企业要达产,必须一次性储备一个榨期的大豆,按现行贷款利率算,每加工一吨大豆约需支付银行利息70元,如九三油脂年加工国产大豆200万吨,仅原料收购每年就需要40多亿元。
二是产区大豆加工企业收储成本高。在国内收购大豆,需面对千家万户,原料到达厂内需包装、运输、储存等费用,每收购一吨大豆约需收储费用75元。在沿海,每吨大豆到达车间的费用不足25元。
三是我国大豆产业竞争的起跑线在沿海,黑龙江大豆运到沿海地区每吨要增加约70元的运输成本。
同时,企业目前收购国产大豆还面临税收难题。按国家税收政策规定,“粮食加工企业收购农民的粮食,进项税抵扣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13%”。在黑龙江收购大豆半径一般是200公里,多数农民只能通过粮食经销商把大豆交到工厂。但税务部门不能把粮商视为“农民”,企业若上门收购面对千家万户成本太高,若收粮商的大豆则无法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还有偷税嫌疑。在沿海,进口大豆增值税发票一船一张,非常方便。这样,谁还愿意加工国产大豆呢?
--“洋大豆”打压国产大豆 部分豆农弃种大豆
黑龙江省农委有关人员介绍,由于种大豆比较效益差,今年一些地区出现了豆农弃种大豆的现象。据了解,由于豆价伤农,我国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部分农民已陆续改种玉米、水稻,但黑河、大兴安岭等黑龙江北部地区有近2000万亩的大豆种植面积没有替代作物,这里的40余万户豆农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一旦我国没有足够的大豆产出,国内的大豆价格、日常消费、食品安全和百姓健康都会受到巨大威胁。由于作为大豆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的大豆加工业被外资所控,不仅会使上游种植业遭受严重打击,还将让下游养殖业难逃噩运。豆粕为养殖业提供60%的蛋白原料,如果大豆受控,势必带动下游养殖业成本上涨,影响城乡农副产品价格,畜牧业也将受制于人。届时,我国大豆产业的上、中、下游环节将全盘为外资所控。
--专家认为,我国大豆产业应自主沉浮
大豆加工业作为我国大豆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不仅影响上游4000多万豆农的利益,关系大豆产业链上1亿多名从业人员的生计,还关系到我国粮食战略安全。为此,大豆主产区干部、农民、大豆加工企业和有关专家一致呼吁,我国大豆产业应自主沉浮,国家有关部门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刻不容缓。
首先,有关部门应从国家粮食战略安全考虑,加强宏观调控,联合制定国家大豆产业振兴战略,将大豆加工纳入国家粮食安全应急体系。从国家战略规划、产业政策上,重新调整大豆加工产业发展方向与产业重点。同时加强对进口大豆总量和节奏的控制,切实维护我国大豆加工企业和豆农的利益。
其次,尽快成立涵盖大豆种植、加工、流通、进出口贸易在内的非盈利性的中国大豆产业协会,改变我国大豆生产、加工、贸易等环节组织化程度低的现状,提高大豆产业组织化程度,增强我国在国际大豆市场的话语权。
第三,加快出台反垄断法,全面评估外资垄断对就业、市场和产业安全的影响。完善外资并购政策,由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外商并购投资项目导向政策和核准管理办法,建立多部门联合审查机制,严格大豆压榨项目的审批。同时,限制跨国粮商进入期货市场。
第四,建立对外联合采购机制。尽快形成一个或几个大豆采购同盟,调控大豆进口数量、节奏和价格;对进口大豆采取全国统一招标制。
第五,出台政策鼓励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加工国产大豆。可按企业加工国产大豆比例确定其进口总量,对加工国产大豆的企业给予补贴或减免税政策。同时,对中小粮商交到加工企业的粮食视为农民销售,允许企业抵扣进项税。
第六,实施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支持政策,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充分发挥国产大豆非转基因与高蛋白质优势,采取产品差别战略,从生产者补贴、市场价格等方面支持国内大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