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年高考美术学科美术学科综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
..。
..《小学美术学科综合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应德梦 赵凯 许小军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分工正从愈来愈细逐步趋向综合,人才的需求正向综合多能发展。因此,就培养人才主渠道的教育而言,已明显地感到,许多问题单靠一个学科的教学已经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由谁来教”的惊呼已是此起彼伏,教育的综合和合作正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审视我们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虽然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已借签了许多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成功有效的方法。如在增强学科趣味性、提高学生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有意提高学生工艺水平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就目前已知的认识水平而言,还是一本好的教材。但毕竟还停留在学科发展这条线上,缺乏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意渗透及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有机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束缚了美术学科自身的活力与内在张力。现行小学美术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有其独立、严密的内容体系,已形成自己的线性发展顺序,但它在顾及自己学科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却往往无法顾及其它学科,学科内容的交叉重复现象在我们的教材里随处可见。如美术第七册《家乡的桥》与常识第八册的《家乡的桥》,虽然在教学具体目标、内容呈示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如果我们打破学科界限把两个内容揉在一起,那课堂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
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发挥分科教学优势的同时,适度打破学科界限,加强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渗透、融合,组织一系列多学科参与的多知识综合性美术活动,增强教学的开放度和适应性,促进学生美术综合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所谓美术学科综合教学,就是美术与其它学科分科的基础上,将各科间有逻辑和自然联系的或者重合交叉的内容综合到美术学科,进行合理的组织调整或合理延伸,使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合理的系统结构,发挥最大的综合教学的整体功能,并由一个或几个教师合作完成美术教学及其它学科延伸、渗透、综合等内容的教学形式。开展美术与其它学科合作的综合教学,其价值有:
1、冲破了原有学科界限,打通了一些学科间边缘知识的盲点,有利于实现学科间知识的融合及学生对科际联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整体性、全面性的美术认知,有利于他们对客观世界整体认识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2、能有效地联结各学科的相同知识点,提高有效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推进教法的创新。
3、能使原先分隔互不相关的学科有更多地联系,学科间有更多地相互配合,增进了解,形成教学合力,有利于美术教师向综合型教师的发展。
4、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对社会美、文学美、自然美、音乐美的体验与感悟。
5、能挖掘更多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美术题材、开发足够的整体课程资源。
二、小学美术综合教学研究的内容
一是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目标,以现行美术教材为主要学习材料,通过美术教师及其它学科教师的联系、合作、实现教学内容、方法、思想等方面的整合,实现优化、互进。二是通过美术综合其它学科的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及综合应用能力。三是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分析,积累有关的资料、数据,为今后小学美术课程的发展提供依据。(一)、小学美术综合教学研究内容确定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小学美术及各学科知识都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严密性、科学性,各学科的教材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小学美术综合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原则,在重视美术学科的逻辑结构的同时,考虑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确定综合教学内容。在知识积累,思维方法,学习能力,基本的概念、规律、法则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相互渗透、结合,形成有机整合、联系、推进,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滚动,形成最佳的效果。
2、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上的综合性;一是学习活动上的综合性。所谓学习活动方式的综合性,是指为完成美术综合教学研究的一个学习主题(或课题)而采取的多种相关的学习活动及其方法,并且以活动为主线体现美术教学中知识、能力、方法、兴趣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有计划的调查、讨论、制作、总结汇报等一系列的具体活动以及情感体验、价值判断等。因此,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体现综合性的原则,从多个层面、多个切口、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3、创造性原则。美术综合教学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它不同于传统的美术课程中的以掌握单纯的美术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活动。富有创造性的美术综合教学则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能从美术的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性认识,使自己在美术的创作活动过程中,提高美术基本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多方面的的创造力,而不光光是美术能力的提高。
4、开放性原则。开放性主要表现在:教师要让学生独立 自主地从事美术学习活动,加强与其它学科间横向联系,重视美术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使美术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小学美术综合教学内容的确定方法
美术综合教学必须有一定的综合内容。根据上述原则,选择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是美术综合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美术综合教学的内容如何确定呢?
1、整合 小学美术综合教学是以现有的分科课程为基础,教学内容立足于教材。通过寻找与其它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点,结合点,实现有机整合,达到综合学习,灵活运用的目的。根据教材,将语文、音乐、体育、常识等各学科的每一册与美术学科相关的教学内容都罗列出来,确定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然后从知识、能力等方面来找其中的横向联系,找到其结合点,有的是从知识上找结合点,有的是内容上找结合点,有的是情感上找结合点。并且根据情况,重新设计美术综合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整理列出了美术综合教学序列表,包括综合科目,综合内容,综合的教学目标,实现有机整合,达到综合学习,灵活运用的目的。(见附一)
2、延伸 美术综合教学的内容以教材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作适当的、合理的延伸。如教学<<家乡的桥>>这一主题,结合语文<<赵洲桥>>、乡土<<桥>>这两个内容,课外适当延伸,了解诸暨各桥的历史、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等等。
3、引进 社会日新月异,生活丰富多彩,当中有着许多联系着美术学科知识,又生动有趣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认知、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视野和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综合联系地多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增加有关信息、商品、科技、环境、电脑等新领域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查找资料和平时生活积累,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整编教学内容,更多地安排了学生讨论、调查、参观、实践操作等内容,使美术教学内容主题鲜明、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比如在悉尼奥运会期间,以“悉尼奥运”为主题进行美术综合教学,使学生能从美术课上不仅知道奥运会的起源、意义、项目设置、以及澳大利亚地理位置、风土人情,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在网上浏览新闻,在校园网上及黑板报上发布奥运快讯和短评
三、小学美术综合教学研究的目标
1、寻找小学美术综合其它学科教学的结合点、渗透点,探索美术学科综合教学的形式、方法、途径与一般规律。
2、通过美术综合其它学科教学的研究,以推进学生综合、横向学习,培养学生联系、辩证、全面的认识事物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及与人合作的意识和习惯。
3、促进教师观念转变,锻炼一支综合型的美术教师队伍。
促进学科教学的变革,为小学综合课程的研究提供依据,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小学美术综合教学研究的过程
(一)、实验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1年8月----2001年10月)
进行课题、方案设计、课题申报工作及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
1)课题组成员及实验参与者对本校美术教学方面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2)请专家、名师对课题的理论论证指导及具体实验操作指导 3)召开课题组研讨会,交流开展课题研究的计划和具体做法。
2、实施阶段(2001年11月----2003年8月)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布置任务,全面、规范地实施实验研究。1)设立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比较性研究(实验小学荷花一至六年级实验(1)班为实验班,一至六年级实验(2)为对照班)2)提供实验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条件
3)通过课题组例会、实验报告等形式,建立良好的研究环境和严谨踏实的研究群体。4)进行规范的实验工作
5)加强课题研究实验的资料建设和管理
3、总结阶段(2003年8月----2003年11月)整理各类资料,分析评估,得出实验结论,撰写研究报告;成果鉴定。
(二)、实验措施
1、加强师资培训。为把教师培养成集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多种能力于一身的综合型教师,我们按照“学习----实践----学习”的思路,开展了以下内容的培训:(1)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教育原理、教学论、知识经济、教育、综合教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请省教科院、高校的专家作有关教育科研和现代教学理论专题讲座,注重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2)、多媒体技术的培训。(3)教育教学策略的提高。主要提高形式为:课题组教师会议;读书笔记及读书报告会制度;研究课制度;教育文摘制度;跨学科听课制度,引导教师关注研究其他学科的教学。这些制度在实验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2、寻找各学科的结合点、渗透点,确定美术综合教学内容。每一门学科的教师负责列出自己所任学科与美术学科相关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再对照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确定可以结合、渗透的知识点,汇总后由课题组教师集体讨论确定综合教学的主题内容和教学目标。
3、实验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强调教学思想统一,教学方法、形式、手段等方面互通互补。由美术学科的教师为主整理、撰写教案,我们探索了适合美术综合教学的电子备课模板,相关学科教师共同执教,互相配合,完成教学任务。每个教案都认真撰写设计意图、提出修改意见、请有关专家点评。
4、重视综合教学质量监控,及时反馈调整。
五、研究成果
1、我们开展了小学四----六年级其它学科与美术学科综合教学内容序列。在教学形式上,创设多种教师协作备课,上课,建立网络,有机整合,渗透,资源共享; 学生班级学习、小组探究、开展主题综合美术活动三结合;在教学目标上,体现“下保底,上不封顶”的开放性;在时间安排上,根据需要,适度打破分课时教学时间,尝试大课教学时间,并把时空适当延伸至学校外。
2、总结了小学美术综合教学的特点,探索了较为典型的美术综合教学模式。特点:
(1)、以合作为基础。美术综合教学必须以合作为基础。综合必须以学科合作为基础,它不仅包括教师与教师的合作,还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通过合作,实现相关内容的整合和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性特长的互补。通过合作,使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活动、成为一个整体,并对它们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调整,促使美术课堂成为与其它学科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合理的系统结构,发挥美术学科的最大的整体功能。
(2)、以问题研究为主线。美术与其它学科综合往往都有一个结合点,这个结合点经常表现为围绕一个主题的相关知识。在美术综合教学中,我们通常以问题研究为主线,将围绕一个主题的相关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融会贯通。如:广告设计、家乡、我们的学校等主题,这些主题有的来源于教材,有的来源于社会和学生实际生活。
(3)、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作为小学各学科均有其独立的、严密的内容体系,但它们的内容存在着交叉现象,这就在客观上为美术综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材基础。因此,我们可以构建“一科多知,多科渗透”的学习方法,具体就是要开展探究性美术学习活动。如“桥”等主题探究美术活动等。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原则,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接触大量的、丰富的对相关第一手材料,指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探索,发现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获得更为宽广的知识,实现了各种知识的整合,能力的迁移,提升了知识的价值。
(4)、以多媒体辅助为重要手段。美术综合教学应该是一个引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探索发现更多知识、接受更多文化熏陶的过程,我们要在活动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相应材料和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因此,要学会利用各种媒体,特别是一些现代教学媒体,如计算机,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这些媒体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模式: 为打破学科间森严的壁垒,使美术学科能与各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形成美术综合教学的最佳效果,我们尝试了下面这些教学:
(1)、包科型 让一个教师包揽一个班的美术及其它二门学科的教学任务。便于教师熟识所综合学科的教材、教法及思维模式,并有机整合,实现学科互通互补,共滋共长。但在实践中发现,这个类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只适宜在低段采用。(2)、接力型 这种模式较适合围绕一定主题进行的综合教学。它是由一个美术教师和几个其它教师分别承担同一主题不同板块的教学任务,并在间断或连续的时间内轮流执教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各科知识的融合,又注意到每个知识点其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如围绕“风筝”这一主题进行教学时,将“风筝”的知识分成“风筝的历史与种类、风筝的制作、放风筝、风筝有关文章的写作”几个板块,由语文、常识、体育、美术教师分别执教。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有相同 之处,是一种配合型的合作方式,相当于拼盘式,前后致的相关内容可以使学生保持兴趣,学习内容在多学科中不断得到加强,可以产生学生据此能够掌握知识的心智的生长点(hoods),当学生以一种哲学的、数值的和创造性的方式学习并处理某一事实或概念时,课程内容的整合就鼓励着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3)、主仆型 这种模式是由一个美术教师为主承担一个主题内容,其他学科教师为辅承担主题中的另外分枝内容。并在连续的一段时间内由一个教师为主执教,另外教师辅助的教学模式。这种主仆型的美术综合教学模式,备课时围绕一个主题,各学科教师一起着手准备资料,资源共享,避免了重担准备,不同学科的综合,促进了教师的交流,使知识、能力互补,容易形成教育合力,较大限度地利用了资源,在主目标的指引下,动态地把握学科、儿童、生活三者的关系。如以“茶”为主题的综合课,围绕茶这一主题,学生交流茶的知识,品茶,欣赏茶具、欣赏茶的歌曲。其中以美术教师为主,音乐、语文教师为仆。这种主仆型的综合模式,加强了学科联系,内容的组织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界限,强调研究的事物的整体性,避免了各科的重复教学,减轻了课业负担,又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克服学科知识的割裂,增强了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和思维能力。
4、实验班学生特长显明,综合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具体表现为:(1)、有浓厚的美术兴趣,美术活动的兴趣远远超过对照班。具体表现如下:A)期末成绩优秀率为90%,远远超过对照班,B)在问卷调查中,对美术的喜好人数远远超过对照班。(2)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结果,同我们实验中始终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以及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分不开的。(3)、爱好广泛,美术特长明显,素质全面。实验班学生在实验的二年中在市级以上的美术竞赛中,曾获奖的达60多人次,在校小报设计、书画比赛中获过奖的有30多人次,在其它学科比赛中获奖人次也远远超过对照班的学生。(可见附二:参加竞赛获奖对比表,附三:综合思维能力测评表)
5、经过实验,教师的业务能力、科研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验不仅培养了一批个性全面,综合素质强的学生,还培养了一批有创新意识、勇于开拓进取的教师。二年来,课题组教师的论文发表、获奖的共十余篇。我们还积累了一定的文字材料,如每位实验教师围绕这一课题摘编的学习资料,教师的教学随笔、教学反思,主题课教案、主题课课件、网页等等。每一位课题组教师不但自己刻苦钻研课题,而且带动全校部分教师积极展开各类综合教学研究,向科研要质量,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气氛。
六、实验研究的体会与后续研究设想
(一)体会
1、小学美术综合教学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为新课标实施作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探索,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2、小学美术综合教学内容丰富新颖,操作性强;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增强。
3、通过课题的实施开展,促进了教师思想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激发了研究教材教法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实验中我们都深有体会,作为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其本功,先进的教学观念、过硬的现代化教学技能,还要有相当全面的知识,相当强的信息情报收集、分析、处理能力。(二)小学美术综合教学存在的一些困难
1、时间的把握 由于现行的教学计划都是按原有的课程设置安排的,而美术综合教学必须有一块相对集中、弹性较强的时间,这就与原有的课时计划发生冲突,由于其中有部分教师都在其他班级中任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另外,单位时间的合理利用也值得思考。我们在搞主题型活动时,总觉得上课时间没把握,事先对教学时间估计不准,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用。如何提高合作的效率,把握好教学的质与量,很值得我们探讨。
2、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课题实施,教师感觉自己知识不够用,对所确定的主题教师本身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课,寻找资料。在课堂上更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地教学机智,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控组织课堂,以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3、教师间的配合 因为习惯了传统的分科独立的状态,教师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的转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综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的角色(主或仆)定位较难把握,可能出现简单的拼盘式,或争主式,难以形成最佳效果。参考文献:
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0 钟启泉著:<<课程设计>>,基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6 廖哲勋著:<<课程学>>,华中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范蔚著:<<当前综合课程设计的难点和策略>>,载于<<课程、教材、教法>>1999.11 方红峰著:<<综合课程的类型及其设计取向>>,载于<<学科教育>>2000.5
第二篇:美术学科
美术学科
萧山区新《美术课程标准》教学法策略研究(主课题之一)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主课题之二)
(一)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研究
1、美术素质教育的理论构建与实践研究
2、美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运用的实践研究
3、美术创新性教学模式与策略的实践研究
4、美术开放性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5、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
6、美术教学素质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7、美术课堂教学最优化导入法的实践探索
8、美术课堂教学最优化程序设计的实践研究
9、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0、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1、美术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实践研究
12、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实践研究
13、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
14、美术新课程“造型·表现”教学法策略研究
15、美术新课程“设计·应用”教学法策略研究
16、美术新课程“综合·探索”教学法策略研究
17、美术新课程“欣赏·述评”教学法策略研究
18、美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方法研究
19、高中美术教育教学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20、教育评价在农村学校美术教学中的功能、作用与意义研究
21、农村初中学生美术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方法研究
22、农村初中学生美术作业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
23、农村初中美术书法教学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24、农村学校美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实践研究
25、农村中小学美术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26、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综合水平评价体系研究
27、农村小学工艺美术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实践研究
28、农村小学美术书法教学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29、农村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30、农村小美术绘画教学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
(二)学习策略指导研究
1、美术研究性学习模式与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美术研究性学习评价标准与方法研究
3、美术学习兴趣激发与培养的实践研究
4、美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5、“合作学习”法在美术学习中的运用研究
6、美术教学中教法与学法一体化的实践研究
7、非智力因素对美术学习的影响研究
8、美术教学中体验性学习法的实践研究
9、美术教学中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法的实践研究
10、美术教学中创新性学习法的实践研究
11、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实践研究
12、加强中国画学习方法指导的实践研究
13、加强记忆画、想象画学习方法指导的实践研究
14、加强工艺设计学习方法指导的实践研究
15、加强儿童画创作方法指导的实践研究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
1、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的目标与内容研究
2、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美术教学中多媒体优化组合的实践与研究
4、美术“电教媒体”制作的实践与研究
5、多媒体电脑对美术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
6、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研究
7、美术录像课最优化教学设计研究
8、计算机CAI辅助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9、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的发展研究
10、优秀美术课件引进推广的实践研究
(四)开展“说课”系列活动研究
1、美术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教研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2、美术“说课”最优化活动形式的实践研究
3、美术“说课”与课堂教学最佳结合的实践研究
4、美术“说课”与提高教师素质关系的研究
5、美术教研组“说课”基本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
6、优化美术说课手段,提高说课质量的实践研究
(五)其它方面研究
1、美术与美育的关系研究
2、美术课程教材优化与教学实践研究
3、现代美术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4、美术课外活动与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5、美术课外活动途径与方式的实践与研究
6、农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7、农村学校美术课外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8、美术教师业务进修的目标与内容研究
9、美术青年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10、提高美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实践与探索
第三篇:中小学英语学科衔接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中小学英语学科衔接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靖江市孤山中心小学江婷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初教育部提出了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外语教育教学管理的思想,这种思想已具体地反映在新英语课程标准之中。小学与初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两个阶段,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连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及成果颇多,但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却不多,已有的研究及成果也有局限性,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在我市还缺乏成功的经验。我市自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后,在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在衔接方面存在两大难题:
一是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均值得关注。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仍存在着小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后,进入初中又从简单的问候语等基本问候重复学习的现象,特别是对在小学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且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学生而言,进入初中后,重复学习,势必浪费时间,机械重复,影响学习的,泯灭拔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波及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导致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下降及教师工作的重复、低效,就会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开展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是我们老师迫在眉睫,义不容辞的科研工作。
二是中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教法和评价方式不一致,导致小学生进入初中学习英语时,出现了学生英语学习严重不适应的情况。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小学英语教学主要通过视、听、说、读、写、玩、演等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而初中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主,渗透语法知识的讲解,通过听、说、读、写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考试是评价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中小学教师之间由于时间、空间、场所的限制,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阵的现象,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相互脱节,极大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中小学英语教学如何衔接,如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性难题。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所界定的“中小学”是指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从英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如何铺垫、衔接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
1、研究我市现行初一和小学英语教材体系中的衔接问题,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现行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教育评价标准、方式对衔接的影响问题,探索中小学衔接阶段的英语教学法和教育实践的连续性。
3、研究现行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学习动机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切实有效地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
(二)研究目标
1、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探索学生知识与能力衔接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3、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方法与措施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对中小学的英语课程与实施(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调查方式(综合性调查,专题调查,典型调查等),分析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展开研究。2.文献法。查阅国家有关中小学英语课程与实施(教学)的相关信息,确定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策略,保证研究成果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3.总结法。探索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总结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最有实际效果的经验,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文字。
4.行动研究法。鼓励教师将教学行动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发现、筛选和研究来自实际的关于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仅提高教育科研的即时应用价值,而且以此帮助教师提高教育科研的技能。
(二)研究措施
1、组成课题研究的队伍
由学校英语组所有成员共同研究。课题负责人:刘玲江婷 课题成员:范小建翁丽季桂萍徐佳
2、提高参与课题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1)课题研究的先导是理论学习,研究者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才能开拓出全新的研究领域。据此,我们积极组织了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国内外现代教育经典理论、新课程改革理论、教育科研方法和教学方法等。(2)组织钻研中小学两方面的教材以及衔接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明确研究目标及内容,提高所有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开展形式研究的活动
(1)组织六、七年级的教师相互听课,了解中小学现状。
组织中小学教师相互听课。听完后再评析。通过听课评析交流,小学教师了解了中学各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的评介方法以后,就能使自己的研究变得有的放矢;而中学教师了解了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就能在教学中发挥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优势,充分挖掘的潜力,更好地进行中学阶段的学习,有的放矢地进行课题研究
(2)开展衔接教学观摩课、教学经验介绍与论文交流等教研活动。
我们定期开展了研究成果的汇报会,如阶段性的研讨课、经验介绍会,并定期形成我们的研究报告。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一)主要成果
1、发现了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材内容与认知结构的脱节
相对而言,学生在小学阶段听、说、读的训练较多,写的训练较少。不少学生到了初一后对字母、单词拼读还是模糊不清,词汇的遗忘率较高,对单词、句子会读但不会写,甚至对学过的单词即不会读,也不会写;不能正确理解语法;有些学生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科学学习方法。
(2)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脱节
小学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说、唱、看图、做游戏等;中学的教学手段主要是任务型教学,倡导教师对学生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中学老师不太注意中小学教法、学法的衔接,学生丧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学生运用英语交际活动的能力不强。(3)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的脱节
小学生步人中学之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学的面孔变生疏了,英语教师的面孔也变了,校园环境变了,英语教材的内容也变了而初中英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也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衔接,更忽视了小学生习惯行为的衔接。
2、找出了衔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使学生无法在知识上衔接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从2001年起,城市、乡村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一般从三年级开始。但至今还有少数小学由于条件所限,无法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即使开设了英语课程的小学,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小学,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水平往往没有真正达到《课标》要求的二级水平。来自不同地区的小学学生一起升入初中后,其整体水平显得参差不齐。初一英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存在的这种水平差异,按部就班,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部分学生因机械重复而失去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的差异使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适应不了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 在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是采用直观法组织教学活动。小学生通过感知语言材料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而到了初中之后,语言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学生除了感知材料外,还必须理解语言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理性思维的方法。一旦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吻合,学生就适应不了理性思维的学习方法。英语的教与英语的学就会相脱离。(3)环境变化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产生障碍
小学生进人中学后,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对校园环境、师生环境和生生环境都感到陌生。例如,大部分初一学生对新教师的教学不适应,包括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板书、讲课时的声音、言谈举止等。小学英语教材基本上是图文并茂,讲究趣味性、直观性;而中学英语课文比较复杂,学生对此感到既好奇,又陌生,又不理解,以至于影响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4)英语教学方式的差异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重要原因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游戏、唱歌、模仿等形式,这些教学形式适应了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玩等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而当他们步入中学后,教师从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朝着培养中学生“初步学习英语的信心”转化。学生再也不会认为英语学习是“好玩”的了,而是作为一种“学习负担”。一旦教师不注意这种情绪变化,学生就容易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3、总结了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1)注意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的衔接
中学英语教师要通读小学英语教材,可经常去听小学英语课,掌握小学英语教学规律,明确小学英语与七年级英语的相同相异处,找准衔接点,包括词汇、语法项目和语言功能等。教师可将初一教材和小学阶段教材中机械重复的部分进行整理编排,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加强或跳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巩固基础,加强薄弱,突出新授”。(2)注意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初一教师应注意给学生设置过渡地带。在初一教学的起始阶段,更宜采用丰富多样的教法,寓教于乐。教师可继续把唱歌、游戏、竞赛等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使他们逐渐度过一个爬坡式的缓冲时期,以适应初一的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语言要生动,注重教学的重难点,要善于将机械得语言项目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培养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能力。这样,既可以维持和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以高质量地实施了目标教学。
(3)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衔接 中学英语教师应维护好学生在小学阶段原有部分好的学习的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喜欢做游戏;听录音、跟读及朗读等。教师还应同时让学生明白进入中学阶段有哪些习惯和方法应随学习的深入进一步发展。在初一起始阶段,教师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要在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主要环节——如何听课、如何做好预习及复习、作业、考试等习惯和方法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提醒、训练和培养。让学生知道如何学、学什么,并逐步做到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注重师生情感的衔接
教师要认真上好一堂导言课。在导言课中,教师要作自我介绍,包括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教学策略与方法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老师,排除师生情感沟通道路上的障碍;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方法、建议等。教师还要创造宽松友好的课堂英语教学环境,讲究教学艺术,用真诚的态度和虚心好学、严谨治学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课堂上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多给学生表扬,少给学生指责和批评,及时鼓励学生的成功,耐心诱导、启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获得他们的敬佩和信赖。(5)注重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的衔接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一第一学期的考试要求不宜太高,既要考虑中学刚刚学过的内容,又要考虑小学学过的内容,避免过难、过偏的内容。考试形式既要考虑笔试,又要考虑听力测试与口试;既要考虑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考虑能力培养的训练;分值尽量合理,考分不宜偏低,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
4、增强和提高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四年的教学研究,教师们意识到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认识活动,同时又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全面、和谐、主动、积极、富有个性发展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潜心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学法、策略,研究影响学生教育的因素等,使教与学有机融合,同步促进,使中小学教学具有连贯性、一致性和发展性。通过课题研究,所有教师加强了理论学习,增强了衔接教学的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研究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升华自己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课题组教师已写出了数篇有关于衔接教学研究的文章,并有多篇论文在市级或省级获奖。
(二)课题的价值
本课题从我市英语学科教学实际情况出发,解决了中小学英语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的衔接,使教师与学生能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有助于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后能和初中教师达到师与生,教与学的双向适应,从而使英语教学少走弯路,减缓坡度,避免分化,节约时间,达到大面积提高我市的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课题研究成果对于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的英语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与英语学科优秀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对教育教学理论具有发展和完善之价值。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虽然本课题已结题,但我们对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还在继续探索和深入。
1、我们的已有研究成果应该及时更大范围地向学校推广,使成果服务于小学和初中一线教学,得益于广大学校,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2、从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中发现,我们的研究不单停留在初一和六年级这两个层面,必须扩展到整个中小学阶段,这样的研究才是完整的。
3、学生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培养是学校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而且每一届的学生的特点又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适应这种新变化。
第四篇:中小学英语学科衔接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中小学英语学科衔接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靖江市孤山中心小学 江婷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初教育部提出了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外语教育教学管理的思想,这种思中。小学与初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两个阶段,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连接。改革开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及成果颇多,但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却不多,已语教学衔接的研究在我市还缺乏成功的经验。我市自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后,面存在两大难题:
一是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均值得关注。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仍中又从简单的问候语等基本问候重复学习的现象,特别是对在小学打下了良好的英言,进入初中后,重复学习,势必浪费时间,机械重复,影响学习的,泯灭拔尖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导致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下降及教师工作的重复、低效此,开展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是我们老师迫在眉睫,义不容辞的科研工作 二是中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教法和评价方式不一致,导致小学生进入初重不适应的情况。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习英英语的自信心;小学英语教学主要通过视、听、说、读、写、玩、演等教学手段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而初中阶段英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主,渗透语法知识的讲解学目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段和形式。中小学教师之间由于时间、空间、场所的限制,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方面相互脱节,极大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中小学英语教学如何衔接,如何促进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所界定的“中小学”是指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从英语教学目观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如何铺垫、衔接学效率及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
1、研究我市现行初一和小学英语教材体系中的衔接问题,切实有效地提高
2、研究现行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教育评价标准、方式对衔接的影学法和教育实践的连续性。
3、研究现行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学习动机等智力因素和非接工作。
(二)研究目标
1、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衔接
2、探索学生知识与能力衔接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3、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方法与措施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对中小学的英语课程与实施(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调型调查等),分析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展开研究。
2.文献法。查阅国家有关中小学英语课程与实施(教学)的相关信息,确定果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3.总结法。探索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总结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最华,形成文字。
4.行动研究法。鼓励教师将教学行动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发现、筛选和研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仅提高教育科研的即时应用价值,而且以此帮
(二)研究措施
1、组成课题研究的队伍
由学校英语组所有成员共同研究。课题负责人:刘玲 江婷
课题成员:范小建 翁丽 季桂萍 徐佳
2、提高参与课题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
(1)课题研究的先导是理论学习,研究者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转变陈旧领域。据此,我们积极组织了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国内外现代教育经典理论、新法等。
(2)组织钻研中小学两方面的教材以及衔接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明确研力和科研能力。
3、开展形式研究的活动
(1)组织六、七年级的教师相互听课,了解中小学现状。
组织中小学教师相互听课。听完后再评析。通过听课评析交流,小学教师方法、教师的评介方法以后,就能使自己的研究变得有的放矢;而中学教师了解挥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优势,充分挖掘的潜力,更好地进行中学阶段的学习,(2)开展衔接教学观摩课、教学经验介绍与论文交流等教研活动。我们定期开展了研究成果的汇报会,如阶段性的研讨课、经验介绍会,并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一)主要成果
1、发现了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材内容与认知结构的脱节
相对而言,学生在小学阶段听、说、读的训练较多,写的训练较少。不少学糊不清,词汇的遗忘率较高,对单词、句子会读但不会写,甚至对学过的单词即不有些学生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科学学习方法。
(2)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脱节
小学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说、唱、看图、做游戏等;中学的教学手段主要是任略的指导。中学老师不太注意中小学教法、学法的衔接,学生丧失对英语的学习强。
(3)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的脱节
小学生步人中学之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学的面孔变生疏了,英语教语教材的内容也变了而初中英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也忽视了师生习惯行为的衔接。
2、找出了衔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使学生无法在知识上衔接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从2001年起一般从三年级开始。但至今还有少数小学由于条件所限,无法从三年级开设英语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小学,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水平往往没有真正达到《课标学学生一起升入初中后,其整体水平显得参差不齐。初一英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部分学生因机械重复而失去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的差异使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适应不了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 在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是采用直观法组织教学活动。小学生通过感知语言中之后,语言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学生除了感知材料外,还必须理解语言材料一旦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吻合,学生就适应不了理性就会相脱离。
(3)环境变化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产生障碍
小学生进人中学后,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对校园环境、师生环境初一学生对新教师的教学不适应,包括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板书、讲课时的声音图文并茂,讲究趣味性、直观性;而中学英语课文比较复杂,学生对此感到既好奇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4)英语教学方式的差异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重要原因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游戏、唱歌、模仿等形式,这些教学形式适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而当他们步入中学后,教师从培养小学生的“好奇步学习英语的信心”转化。学生再也不会认为英语学习是“好玩”的了,而是作这种情绪变化,学生就容易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3、总结了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1)注意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的衔接
中学英语教师要通读小学英语教材,可经常去听小学英语课,掌握小学英语语的相同相异处,找准衔接点,包括词汇、语法项目和语言功能等。教师可将初一分进行整理编排,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加强或跳跃教学。在教学过弱,突出新授”。
(2)注意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初一教师应注意给学生设置过渡地带。在初一教学的起始阶段,更宜采用续把唱歌、游戏、竞赛等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学缓冲时期,以适应初一的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语言要生动,注重教学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培养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能力。这样,既可以维持和质量地实施了目标教学。
(3)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衔接
中学英语教师应维护好学生在小学阶段原有部分好的学习的习惯,如,积音、跟读及朗读等。教师还应同时让学生明白进入中学阶段有哪些习惯和方法应阶段,教师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要在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和好预习及复习、作业、考试等习惯和方法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提醒、训练和培养。到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师生情感的衔接
教师要认真上好一堂导言课。在导言课中,教师要作自我介绍,包括教师的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老师,排除师生情感沟通道路上的障碍;教师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方法、建议等。教师还要创造宽松友好的课堂英语教学环境好学、严谨治学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学生表扬,少给学生指责和批评,及时鼓励学生的成功,耐心诱导、启发学生学情,获得他们的敬佩和信赖。(5)注重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的衔接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一第一学期的考试要求不宜太高,既要学学过的内容,避免过难、过偏的内容。考试形式既要考虑笔试,又要考虑听力测又要考虑能力培养的训练;分值尽量合理,考分不宜偏低,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
4、增强和提高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通过四年的教学研究,教师们意识到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认识获得全面、和谐、主动、积极、富有个性发展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法,研究学生学法、策略,研究影响学生教育的因素等,使教与学有机融合,同致性和发展性。
通过课题研究,所有教师加强了理论学习,增强了衔接教学的观念,积极探在思考中不断升华自己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课题组教师已写出了数篇有关于衔接或省级获奖。
(二)课题的价值
本课题从我市英语学科教学实际情况出发,解决了中小学英语在教学内容惯、学习方法等的衔接,使教师与学生能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有助于小到师与生,教与学的双向适应,从而使英语教学少走弯路,减缓坡度,避免分化语教学质量的目的。课题研究成果对于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的英语教学质量,具有语学科优秀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对教育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虽然本课题已结题,但我们对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还在继续探索和深入。
1、我们的已有研究成果应该及时更大范围地向学校推广,使成果服务于小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2、从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中发现,我们的研究不单停留在初一和六年级段,这样的研究才是完整的。
3、学生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培养是学校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而且每一届法也要不断适应这种新变化。
第五篇:2011美术学科工作计划
2010-2011年级美术学科工作计划
美术学科已经在课程改革中发生了综合性的变化,新的学期,在现有的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美术学科的课程改革还将更加深入地进行。面对美术学科在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中的实际,结合生活中的艺术和学生的美术现状。我将继续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基本点,狠抓课堂教学效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努力提高美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审美,爱美,学美的美肓观。为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现制定出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和学习美术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观念和理念,并运用新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使我的美术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我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通过美术课教学,将欣赏,绘画,工艺融合贯通在一起,以多种有趣的吸引学生的教学手段来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使学生掌握绘画技法,继续接受色彩和国画的传统教学。设计和手工,继续深入学习。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扩大美术的知识面,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在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脱离开书本教材,自己独立的,大胆的,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三、具体工作:
①继续加强美术新课程标准和业务培训,深化教学观念和理念。
本学期,我将继续加强自身的业务培训,利用一切时间,多学,多练,多找自身的不足,多以课堂教学研讨为主要研究活动,加强自己对案例研究,使自己由认识新课程到走进新课程。
②课堂教学活动。
加强课堂教学新理念,新模式及新教法的研究。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开展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学习,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教学研究。”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教材内容,运用新理念,尝试新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教材的特殊处理:
1,新课程改革中虽然不提倡教师板演,但是我觉得适当的示范,也能促进
课程的学习。
2,一些手工课需要涉及一些现成的实物,而课本中的平面实物图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为克服这一不足,我在教学将准备一些实物,使教学更直观,提高教学质量。
3,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我将有些课题进行删减或增加其它的内容,从而更利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本校美术课的特色教学。
4,要求学生作好材料的准备工作。要做到:课前布置,课时检查,课后整理。材料的准备宁可充足有余,不可临时不足,影响教学进程。
五、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课堂秩序,防止意外发生。因为美术课在操作过程中比较活跃是正常的。但不能因此影响教学秩序,影响其他班级上课。
2,自调颜料比较难把握,应该注意课室卫生,用品的清洗。
总之,美术教学活动在遵循基础课程改革精神的前提下,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兴趣,经验,知识的发展为目地,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以及扎实的美术基础知识,学会简单的美术技能和美术创造意识为教学的目标,提高美术教学工作的质量。
2010-2011年级美术学科工作计划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科目,正式进入学校,美术教育中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随着人们对于人自身和社会的认识的深入,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教育的综合性、全面性的认识的提高。目前美术在国际教育界正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最好的发展机遇之时,作为第二实验小学的美术学科的带头人,为了全校美术工作的发展,从而适应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特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美术教育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二、目标: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力图使美术课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成为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加强美术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3、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4、在现代风格的增基调上展现地域文化特色、三、方法与步骤
1、统一备课形式,采取个人、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备课要求统一字体,统一纸张、集体备课的备课方式。意在集众家之长,丰富教师的备课技法,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坚持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坚持互相听课及写好听课笔记,在笔记上体现出先进理念,评价优缺点,使每位教师在听课这一环节中提高授课水平。
3、积极参加各种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研讨会、交流会、公开课等活动,注意收集资料,教改信息,开阔视野,接受新观念,了解新动向,拓展美术教学工作的领域,使美术课程呈现出综合性、多样性的势头。
4、美术兴趣小组的开展,注重学生的“兴趣”二字,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提倡美术兴趣小组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选择。例如,书法、绘画、摄影、剪纸等,投其所好,鼓励发挥其专长,以培养兴趣为主。
5、举行校级美术作品展,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作品的机会,丰富学校的文化生活,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交流经验,增强意识。
6、组织学生参加校级以外的美术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学习美术的动力,并提高学校声誉。
7、美术学科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加强基本功方面的训练与提高,要求美术教师在学期期间至少要参加一次大型的美术作品展览会,以提高自己,增加与外界的交流。
五、管理措施
(一)时间安排:
1、备课,根据进度提前一周备课。
2、听课,每周坚持听课、评课1-2节。
3、兴趣小组,每周活动两次,课外活动进行。
4、六一节举行校级绘画展、橱窗展。
2010-2011年级美术学科工作计划
很快又迎来了新的一学期,本学期我对美术工作进行了精心的计划,具体分析及安排如下:
一、教学目标
(一)绘画
1、观察、认识立方体、圆柱体的透视现象。
2、进行线描写生练习。
3、学习浅显的彩墨画知识,进行彩墨画练习。
(二)工艺
1、学习变体美术字的写法。
2、用剪、折、粘贴等方法制作简单的立体纸工模型。
3、用泥塑的形式制作简单的面具及小动物。
(三)欣赏
1、欣赏中国画。
2、观赏自然物。
二、教学重难难点
(一)重点:
1、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艺术概括力,分析立方体、圆柱体的结构特征,认识立方体、圆柱体的透视变化规律,能写生简单的生活物体透视现象。
2、继续传授中国画笔墨技能,学生进行彩墨画练习;欣赏中国现代中国画大师作品,培养民族自豪感。
3、学习浅显的手工技法。
(二)难点:
1、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实物中提炼几何体的能力。
2、提高学生彩墨画的技法与概括能力,能够独立的完成自己所要想要画的内容。
3、在手工中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能力。
三、教学情况分析:该年级段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尤其是工艺制作较突出,有一定的想象力及表现力,并有较强的欣赏能力。存在问题:
1、班级之间,学生之间对美术课的兴趣,对美术知识的掌握,理解差距较大。
2、部分学生想象狭窄,缺乏表现力。
3、课前教学中双边教学开展一般,部分学生上美术课没有激情。
四、措施:
1、进行班内、班际作品展评,以增强竞争意识及荣誉感,互相学习,提高美术兴趣。
2、充分和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
3、利用直观手段,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欣赏以增加学生欣赏的兴趣,开拓视野,激发兴趣,并辅以技法训练及增强其表现力。
五、具体工作
1、按时开展每两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积极开展新课标下的课改工作;
2、每周参加备课组活动,美术教师集体备课;
3、参加美术优质课观摩活动;
4、认真组织学生准备并参加校六一节美术绘画比赛;
5、筹备培训学校美术书法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