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学科特点
美术学科特点
美术学科作为基础教学的一门科目,主要特点是:全体性,美术学科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关注全体学生的;基础性,为学生打下知识与技能基础,包括育人和美术内容两方面的基础;美术学科还是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其特质在于可视可感的形象性。没有可视可感形象的艺术作品,不成为美术。美术的形象性是物质的、具体的,无需通过中介和想象就能感知。美术的形象性使得美术学科教学不能离开形象性。美术学科教学在借助音乐或是语言等启迪学生,最终必须回归到具体形象,因此美术学科直观教学也就最为普遍和实际。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体验。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把美术学科视作人文学科而不只是技能课程,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开展美术学习是当今世界美术教育的主导潮流。多样性是美术学科显著的特点。美术对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包容,不苛求标准答案,赋予了美术学科多样性的特点。美术不再被理解为仅仅是单纯的技能和技巧的拼凑,但美术的技艺性这一显著特点却不容忽略。美术一词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为“美之术”,这“术”就是各种方法、手段和技能。美术是情感的、文化的、多样的,同时还是技艺的,所以我们的美术学科要兼顾多元,更好地发挥学科育人功能。
第二篇:发挥美术学科特点 搞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发挥美术学科特点 搞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从2003年开始,北戴河区第四中学教务处根据学校学困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中学学困生及诊断对策的研究”的课题,后经秦皇岛市教育局批准,被确定为市级立项科研课题。在学校领导和课题主研教师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开展了大量工作。我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利用美术学科特点,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比较明显的成效。此课题结束后,我又作为主研人申请了一个关于“运用美术手段转化学困生的研究”的市级课题,并在课题结题后仍坚持这项工作(后因工作调动终止)。现回顾如下,便于热爱或致力于此项研究的同仁加以借鉴,为我们的学困生提供帮助,尽一份教师之责。
一、学困生转化的意义和目的
初中阶段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个极特殊的时期,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成绩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再加上学校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生的集体化、统一化、规格化和模式化,很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扼杀学生的潜力,所以极易出现学习困难生。这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很多麻烦,所以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一个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作为中学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努力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让其在美术学习中产生兴趣,尝试成功。进而培养其自信心,并逐渐提高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以达到运用美术手段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二、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过程
1.采取多种形式在我校各班进行学困生的现状摸底调查,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并取得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的支持。
2.收集有关课题的资料,然后进行学习、研究和讨论,不断提高我们的理论修养和科研水平。
3.召开课题组成员开题会,请有关领导参加,并做好记录。
4.为完成课题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美术作品展、书法作品展、美术小组同学座谈会、美术小组活动等;并且组织课题研究对象参加各种美术比赛,让其尝试成功。
5.定期进行阶段性工作总结,写出相关的论文、总结、心得体会。
6.在学生中扩大美术特长生的影响,提高研究对象的声誉。
7.将有关课题的理念、方法论应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加强宣传工作,争取更多的教师加入到这项有意的工作中。
三、学困生转化的研究成果
1.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观念得到了转变,研究课题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教改能力进一步增强,专题论文、教案、研究课、作品等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2.学生的观念得到了转变,绘画水平和审美能力有所提高,发展了形象思维和感知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3.通过培养学困生的美术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满足了成功欲,他们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学困生也提高了学习文化课的兴趣,很多研究对象都成了学习进步生。并且有了新志向,立志成为一个美术工作者。
4.研究对象成了其他学困生的榜样,他们不再敌视教师和学习好的同学,消除了很多教育隐患,班级气氛更和谐。
5.我们美术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效率都有了提高,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也看到了美术课程的价值,更加热爱本职工作。
6.家长、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对我们美术教师的工作表示肯定。
四、下面以一名叫石越的学困生的转化为例来具体谈一谈这项工作的开展
1.寻找目标,确定研究对象。在了解了中学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后,我便在我的美术课上留心观察学生。当时,我发现了石越同学,他少言寡语,一脸憨态,但十分喜欢画画。完成美术作业之后,还喜欢画一些简笔画。借巡回辅导学生作业之机,我主动与石越攀谈,获得了他的一些信息。课下我又向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询问关于石越同学的情况,还向我的美术课代表和其他一些学生作了了解。最后归纳出大家的共识,那就是:石越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差,不爱学习,上课爱开小差,木讷,不大捣乱,喜欢画画却很有个性的学生。他家在北戴河周边的农村,经济条件不好,父母身体也不好。但他比较懂事,经常帮父母做事情。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我很同情石越,便把他确定为我的转化目标。
2.确定切入点,激活上进心。我利用课余时间,找到石越同学作了一次长谈。非常夸大地肯定了他在美术方面,尤其在简笔画方面的天赋,并建议他可以学画漫画。我给他分析了我国漫画画坛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还给他介绍了国际漫画概况,我已经感觉到他内心已燃起希望之火。我为他钉制了一个漫画本,写上了饱含激情的赠语。又为他借来漫画书,限定了主题给他留漫画作业,并讲解了漫画创作要领。就这样,每星期我都能收到石越创作的漫画,而且质量越来越高。我就把他的作品在学校的门厅作了一次展出,全校师生反应强烈,石越的脸上也有了兴奋的笑容。我便趁热打铁,增加了和石越沟通的频率。
3.抛砖引玉,适时转轨。看着石越强烈的创作欲望和脸上逐渐闪现的自信的表情,我一方面大力赞美其绘画才能,一方面抛出了:“唉!石越,你是个绘画天才,要是文化课能好些将来肯定能有大出息!”的话语。石越开始低下头,并向我示意想学好文化课,可就是学不会。我一看石越“上套”了,便大加鼓励,认定其努力必有成效!石越的眼睛变得深沉了,一付暗下决心的样子。之后,我向课题主研人作了汇报,他请示了领导,校领导出面找石越同学谈话,当面肯定了石越的漫画作品,并且约见了石越的家长。我们分别与石越家长进行了长谈,商量了合作教育、帮助石越的方案。
4.尝试成功,树立坚强的自信心。除了漫画之外,我又尝试让石越接受国画作品。他非常认真,进步很快,国画作品颇有味道。这时,我又为石越举办了漫画和国画作品展。全校师生反响更大,尤其对其漫画作品大加赞赏。我又沟通了他的班主任及数、语、外任课教师,提出帮石越补习文化课的请求,他们爽快答应。一时间,石越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家长反馈来的信息也非常好。石越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在期中、期末考试中都成了学习进步生,并且上了年级红榜。
5.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毕竟石越学习基础不好,所以文化课成绩进步到一定程度再提高就有困难,这时,石越有些急躁。我一方面进行安慰、鼓励,一方面让他在美术方面尝试更大的成功。我利用很多业余时间,和他一起画画,不厌其烦地为其讲解,态度十分中肯。而且带他参加了一些较大型的比赛和画展。总之,石越的作品得到了在校师生和社会人士的好评。
6.发挥榜样效应,扩大影响。石越的事例很典型,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北戴河区电视台对他进行了专门报导,秦皇岛晚报也将其归入北四中学困生转化的一个亮点。随着石越的小有名气,好多学习困难、甚至厌学的学生都找到我,要求和我学画。看着这些让其他任课教师头痛的学生和我如此亲昵,对我寄予如此厚望,我一方面是惬意和感动,一方面深深体会到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重要意义。虽然,对石越的培养倾注了我很多的时间、精力,甚至物质上的付出,但是,我却真真正正体会到了做教师的“伟大”乐趣。目送着石越踏入正规美术高中学习,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困生转化是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亲爱的同仁们,让我们发挥美术学科特点,在转化学困生的征途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吧!
(责编 田彩霞)
第三篇:音乐学科特点
音乐学科特点
首先教授讲述如何将理念贯彻到课堂中,什么是以审美为核心,什么是兴趣爱好和动力,如何做关注到全体学生等一系列理念实施的问题,还需要和老师们共同探讨。要把课标的基本精神、特别是跟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原则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当中,作为音乐教师首先要把音乐学科教学的特点搞清楚。
然后提出音乐学科特点包括音乐性、审美性、过程性。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声音艺术,这是音乐本身的特点,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就要关注音乐本身的特点,关注音乐本体。无论是欣赏教学还是唱歌教学,都要始终贯穿音乐的语言。音乐的语言就是旋律、速度、力度、和声等等,在音乐教学中,聆听音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我们教师不能用过多的非音乐的语言来讲解音乐,而脱离音乐,脱离音响。教学要解决问题,设计问题要有一个音乐的目标,不能在音乐课上解决其他学科问题,音乐学科的第一个基本特点就是音乐性。老师要用音乐和学生进行交流,不要把非音乐的东西都搬到音乐课堂上。我们教师要用音乐语言去解决问题是音乐学科的第一个特点。
审美性是音乐课程标准修订后最为突出的一个课程理念。音乐课就不能讲道理,因为这不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学科是以情动人,以美动人的学科,所以我们经常说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在音乐课上跟学生讲道理和灌输一些思想都是没有作用的,我们必须通过音乐的情感力量来打动学习者。音乐艺术的情感性是极其强烈的,音乐艺术在表情的上胜过其他一切学科和艺术。老师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去感动学生。教授建议各位老师既然从事了这样的工作,就不能对音乐无动于衷,永远用理性的态度面对音乐,讲音乐。音乐老师要感性一点,学生也要感性一点。音乐学科是感性的学科,如果我们总是理性的操作,效果一定不会好。音乐审美教育学里有一个词叫“审美渴望”,我们说审美教育说了十年,如果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音乐都缺乏审美渴望,那音乐教学与学习就都没有动力了。所以,音乐教师走进课堂的前提是自己先要感动起来。这牵扯到一些教学心理,我建议老师们可以多研究一点音乐教学心理,这会对我们的音乐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为什么音乐学科要注重情绪,注重情感,注重审美呢?因为审美主要是通过人的情感来完成的。音乐学科的根本机制在于有情感的老师面对一群有情感的学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形成了一个音乐的审美过程。
音乐学科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过程性。它强调教学过程。教学要体现教学过程特别重要,或者用一句话来说,教学过程即是教学目的,它们是统一的。老师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音乐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时间就是过程,一个完整的作品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的。音乐随着时间流动,我们把它叫做流动的艺术,动态的艺术,教师要拿出时间给学生听音乐的时间,我们要体现音乐的时间性和过程性特点。音乐教学的过程性,还要联系三维目标,要注意在实践层面多用音响跟孩子们交流,凸显音乐的过程性。音乐老师应该抓住音乐的特点,音乐教师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起到通道的作用。真正认识音乐学科特点把教学实施做到位,真正通过音乐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第四篇:历史学科特点
历史学科特点、新课改理念及评课关注点
——顾志跃等编著《如何评课》读书摘记一
一、历史学科特点
1、历史学科课程定位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学是研究这一过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学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中学历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培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历史学科的特点
(1)存在形式的过去性。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无法实验,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电影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知历史。正是由于这样,历史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2)认知结构的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认知途径灵活多变,不应从单一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事件,而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认识和思考。认知结构的多样性表现为整体性、因果性和发展性。
A、整体性。历史是人类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留下的“足迹”,因此学习历史要从时间、空间、人物三方面去整体把握。人类活动具有世界性,每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因此学习历史要扩大视野,把历史事件放到世界背景中去考察、定位,形成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立体的、整体的认识。
B、因果性。社会中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 的发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题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的能力的手段之一。
C、发展性。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继往开来的过程,后一个过程总是在前一个过程基础之上的开拓创新;从认识论上看,人们的认识处于发展与深化之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总结历史,认识历史的规律,使之服务于现实和未来。
(3)思维方式的求异性和灵活性。求异思维是针对常规定向思维而言的反向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突破思维定势,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信息处理能力是最主要的历史学科能力。应重视史料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史料进行多方面的真实解读的能力,以及思维与逻辑的严密性。遵循历史与现实、史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以史为鉴”的教育思想。
(4)学科联系的交融性。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其内容异彩纷呈,纵横交错,互为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以历史为依托进行学科间的渗透、综合,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其创新能力。
二、历史学科新课改理念
1、历史学科新课改理念
中学历史课程要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本质,即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奠
定基础,因此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以知识记忆为目标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的简单化做法。
新课改《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1)培育民族精神,树立现代意识;(2)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为主线;(3)多维度构建历史课程框架;(4)研究性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5)重视过程评价和质性评价。
2、新旧历史教学理念的比较
(1)教学目标之比较。传统历史教学目标强调传授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其中知识传授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核心,思想教育是灵魂。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整体设计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知识、技能、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总体目标。
(2)教学手段之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手段以粉笔、黑板、图表、插图、照片、模型等直观教具为主,教学信息大都是静态的,且信息量少,信息渠道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撑。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手段,在对传统教学手段继承、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重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历史教学结构、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改善历史教学效果。
(3)学习方式之比较。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过分强调被动接受式学习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探究,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的“学”,过分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而忽略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过分突出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而放弃社会实践活动,过分注重学习的量与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质与过程。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体验性、问题性、合作性,并将这些视为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4)课程资源之比较。传统的历史教学将教科书及少量的历史挂图等直观材料理解为课程资源的全部。新课改《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它分属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四个层面,包括教参、课外读物、直观教具、视听材料、多媒体资料库、互联网、图书馆、历史博物馆、历史展览馆、历史遗址与遗物、当事人和亲历者的回忆等,新课改课程资源较之传统教学课程资源丰富了不少。
作为课程资源核心的新课程历史教科书,也大量增加了有关文化、科技、社会史等方面的内容,突出了历史学科的丰富性和人文色彩,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生活,这样更好地发挥了教科书作为历史教学的“基本工具”的功能。
(5)学科能力之比较。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定位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历史。这一能力目标空泛,缺乏可操作的层次。
新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能力分为一般学习能力和历史学科特殊能力。一般学习能力又分为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四项能力,这四项能力贯穿历史学习的始终。历史学科特殊能力又可根据递进关系,分为识记鉴别、领会诠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四项,并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挂钩。新课程的能力目标,较之传统目标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历史新课程理念是对传统历史教学理念的批判、继承、创新和发展,广大历史教师应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加深对传统历史教学理念弊端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历史新课程理念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合理性,在历史课程改革中自觉地加以贯彻实施,使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三、历史学科评课关注点
1、看是否符合历史学科教学特点
历史学科特点:遵循历史与现实、史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以史为鉴”的教
育思想。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这里所谓历史的眼光就包括这种整体的眼光,这种史学的洞察力和穿透力,对自己、对社会的洞察力和穿透力。通俗地讲,就是在认识问题时能看得深、看得广、看得远,能看到别人一般看不到的层面,这是一种历史的独特眼光,是史家之法的核心。
课程标准提出,中学历史教学要从史学的思想和方法出发,把握教学内容;从历史认识的角度出发,把握教学方法、手段与策略;从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出发,提高教学效率。要重视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学中去。使用外语进行历史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讲求实效地认真试验和逐步推行。
2、看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
历史课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学习方式的改善,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要鼓励学生广泛运用各种课程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丰富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水平。
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发现不同问题,听辨不同声音,懂得多元理解,敢于“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使历史学真正成为一门启迪心智、沐浴灵府、贞立人格的聪明学、智慧学、人文学。
求真、求实是史学的根本宗旨、原则,是灵魂。有了正确的史料,还有一个如何解释和评价史料的问题。在目前大力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着意为孕育历史学的求真、求实精神而创设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悟治史之精髓。
3、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1)看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看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强调对主干知识的把握,重视知识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所谓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主要指能体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的知识以及重要的历史结论等。
(2)看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看教师是否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史料分析能力。现行教材突出历史学科特点,针对学生实际,适当增添了文献资料的数量和分量,采取了在一段史实旁边设置一则史料,或在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叙述中穿插一段史料的方式,教师在授课中,应当“就地取材”,眼光向下,对于教材中的“第一手资料”要珍惜,不能熟视无睹、轻易放过,不要冷落或遗忘了它们,要主动地引导学生学习史料、读懂史料、理解史料,把教材的正文部分和文献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文献资料融入正文部分。
突出学科能力,注重以学科基本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关注学生综合意识的形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历史学是一门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历史教育就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激起学生一种“天赋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培养一种高尚的情操和趣味,使学生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造就一种成己成物、悲天悯人、民胞物与的宽阔胸怀,升华学生的人生境界,促使学生追问人之为人的终极目的。历史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同哲学、文学一样,从终极目的上来讲是要关注人的心灵和生存状况的。历史课程的讲述要从阶级斗争史转向文明史,从精英视角转向民众视角,从理解的一元化走向多元化解读,从线性思维走向网状思维、立体思考等等。共同呵护学生的心灵,共同关爱学生的成长,这才是历史学科的终极意义。要把学科特点、学科体系和基础教育现状各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相互协调,发挥其培养现代公民的“素质”的作用。
历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动过程。因此,我们在研究考察历史事件时,绝不能孤
立地、静止地去作观察,而应当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去作具体的、动态的分析,既要弄清楚已经逝去的历史事实的存在状态,又要展现这一事件对现在所发生的及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作用和影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这种多维的时间意识,不仅关注“过去时”,还要正视“现在时”,同时着眼“将来时”,学会前瞻后顾、左顾右盼;学会领悟其中蕴涵的那种历史感。
4、看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从历史来自于证据、证据来自于史料的历史认识思维出发,引导学生以课程资源为载体,从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获取历史信息,强调对文献、实物、口述等各种类型史料的阅读、搜集、甄别、整理、分析、对比和综合运用,使学生掌握初步的了解往事的方法,形成基本的思考往事的能力,以促使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
第五篇:英语学科特点
英语学科特点
和其他学科相比,英语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和数理化不同,英语属于语言教育;与同属于语言教育的语文学科相比,它们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英语既是一门技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语言学科,又是一门包罗万象、涉猎广泛的知识学科,同时还是一门集人生哲理与人类成长经验于一体的文学学科。学习英语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把握时代脉搏,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记忆性,新异性,应用性,人文性。
1、记忆性
英语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需要记忆大量的信息,以备后期的输出。要学好英语首先要记单词,记固定搭配,记语法规则,记时态,记句型,记好篇章,记好的表达方法,最后达到灵活运用的地步。
2、新异性
英语学科与我们所熟悉的汉语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而它们所负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大,这就是英语具有很大的新异性。首先,从语言本身来说,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这两种语言在发音、语调、语法、词汇、表达方式等方面差异很大,如英语是表音文字,而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的动词有时态的变化,而汉语的动词则没有时态变化。其次,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英语与汉语所负载的文化有着极大的差异,学习这不得不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和思维模式之间转换,因而增加了学习英语的难度。
3、应用性
作为国际上最通用的语言之一,英语具有鲜明地应用性。学会了就能使用,使用就能够有收获。英语是交际工具,掌握英语就多了一个交流思想、获得信息的途径。目前英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知识信息都以应用为载体,尤其是日新月异而又应用广泛的电脑技术和网络不会英语的话,将带来极大的不方便。
4、人文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但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所学会的又不仅仅是语言。英语的语音、词汇、短语、句型,无疑不具有人文内涵,课文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学习英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异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地理、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使我们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与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