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名词解释1
1.机动记者:又称直属记者,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的采写。机动记者平时没有固定的采写任务,哪里需要哪里去,机动灵活。随时待命。
2.驻外记者:是新闻单位派往国外常驻采访的记者。我国的驻外记者在政治水平上、业务能力及外语水平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3.内参: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即使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些则不宜或暂时不宜公开传播。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
4.采访基点:也叫采访活动的联系点、立脚点。这是记者根据工作需要,选择若干相对稳定的联系点,经常保持联系,并用一定的时间,同那里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上一批推心置腹的朋友。这样,记者就能了解那里的情况,能够摸准那里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采访基点就成了透视整个社会生活的“窗口”。5.新闻角度:“角度”一词,源于摄影。新闻角度是记者采写新闻是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或侧重点。记者只有因时因地地制宜,善于选择最佳角度,才能把新闻事实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
6.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
7.新闻政策: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包括新闻机构的工作原则和编辑方针。
8.采访计划:指记者对于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以及找什么人,提什么问题,阅读什么资料,还有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的方法等。
9.采访对象:即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10.特定报道对象:一般是指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人物、事件,同时也包括象征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极其丰富的事物。
11.记者招待会: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这是集体访问的一种。
12.激发式提问:与激将法相似,可以通过反问、设问或故意错问,以激发对方情绪。13.因事件访问:就某一件事件而进行的访问,旨在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这类访问的重点是弄清新闻五要素。如事情已有结果,则要弄清新闻六要素。14.因人物访问:对新闻人物、著名人士的访问,访问的重点是人,往往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物的纪实性报道的访问。这类访问要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善于抓住事实的细节。
15.特殊方式的采访:指与一点一地、临时性的或分工比较稳定的采访有所不同。当然,其中也都含有对访问和观察手段的运用。具体有巡回采访、易地采访、交叉采访。蹲点采访、隐性采访。
16.易地采访:指记者到本职工作范围以外的地区采访。
17.交叉采访:指记者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同时交叉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这种采访的特点是,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完成采访报道任务,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18.蹲点采访:这是一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采访时间较长的采访分式,蹲点采访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新闻机构根据报道需要,派出记者到一个点里去,进行深入的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有分量的新闻。二是新闻机构派记者参加党政机关统一组织的蹲点工作组,边工作,边采访,点稿完,经验出来了。记者的报道也完成了。
19.同步观察:就是在事物变动的同时,记者在现场实地进行观察。这样,事物所变动的一切,都在记者的视野之中。
20.观察的位置:指记者在现场观察的角度和观察采访对象的位置。
21.采访对象的有意注意:指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如排除外来的噪音与周围人的干扰,认真回忆思索,全神贯注叙述事实材料等。22.采访艺术:是指要采访的思想内容及采访技巧的完美统一。
23.点面结合:这是指采访的基本技术法。它包括多种含义: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通、局部和整体。采访中的点面结合,就是说记者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遍事实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和掌握新闻事实的现象、本质及意义。
24.“自己人效应”律:指当宣传者与受传者在“观点上一致”,“有某种意义上的一切相似性”时。就会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视为知己者,宣传效果也好。25.采访的“透视”法:也叫抓本质,指要透过客观事物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认清事物内在规律性,并实事求是地从中提出具有知道意义的思想观点。
26.宣传政策:指相关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地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
27.原始心理反应:采访对象和记者初次见面,或者得知记者要来采访,一般都会出现一种心理反应。这种最初的心理反应,称为原始心理反应。
28.笔外功夫:主要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和掌握;同时,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熟悉当前形势和社会动向;还要有各方面的只是功底。
29.新闻素材:指记者在采访和查阅有关材料时收集的可能对报道新闻事件有用的种种材料,包括人证材料、物证材料、口头材料、文字材料、图书材料、数字材料等等。30.新闻典型:所谓新闻典型,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是既能放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31.主要角度:新闻常以某一着眼点、侧重点,突出反映事实的内涵。这着眼点、侧重点就是新闻主题的角度。
32.广义主题:也就是报道的中心意旨,如告诉受众以一个动态信息,就要准确反映外部世界的变动情况,使他们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以期有效地调节受众的思维和行为。
33.狭义主题:通过事实的报道表达某一种思想观点的,称之为狭义主题。
34.模糊语言:人们日常的社会交际中,语言的模糊性数普遍的客观存在。因此,新闻语言也保留有“模糊”成分,而不必都像科技语言那样非常精确。新闻模糊语言不是语言含混不清,而是相对精确的语言来说,其精确度较低,但又不失之于确切。35.精确语言:指确凿无误,不夸张,不走样,更不造假;恰如其分,叙事、状物写人得当,不可滥用褒贬之词;清楚明白。使人一目了然,可信无疑的语言。36.文风:指人们在写文章(也包括讲话)时表现出来的风格和风尚,是文章或讲话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点的总和。
37.文采:指文章华丽多采。文采与语言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文采是修饰语言的,基本上是个修辞问题,但又干涉及内容。
38.一句话新闻:顾名思议,即用一句话表述的新闻(消息)。它比简讯更“简”。39.经济新闻:指以反映社会活动和社会问题、社会风气的新闻(消息),旨在崇尚伦理道德并与社会上不良现象作斗争,报道内容包括日常新人新事、婚恋与家庭、社会秩序、风土人情及人口、市政、衣食住行。
40.人物新闻:以写人物为主的一种消息。集中反映人物的主要事迹及其精神风貌,或只报道人物某种行动、某个侧面;尤其是实效性较强,报道迅速及时。
41.特写式消息:也称新闻素描、现场新闻或视觉新闻。它首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42.背景报道:与解释性报道类似,突出报道“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释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与其他相关事物的联系。
43.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等的主要消息载体。44.平行式组接:强调时间系列的同一,表现同一时间里在不同地点发生的同类新闻事件或事实。
45.综合消息:指围绕一个主题思想,从不同侧面概括反映某个事件、问题的全局性情况,或综合报道不同地地区、单位具有同类性质又各有特点的多件新闻事实的新闻载体。
46.答记者问: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展示有关方面负责人或权威人士回答记者提问的内容的消息载体。
47.工作述评:从典型的新闻事实出发,论述某项工作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提出记者的意见和建议。
48.思想述评:抓住有一定倾向性或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情况,从实际材料中提出问题,加以分析,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提高认识。49.硬新闻:一般指的重要的公众事件的报道。
50.软新闻:即重要性不如硬新闻,而有趣味性浓厚的报道。
51.纯新闻:直截了当的事实报道,不加解释分析,不以文采和材料的有趣取胜的新闻。52.主体信息:是一篇消息中最重要、最鲜明、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事实、内容。53.“道”:包含客观之道和主观之道两重含义:客观之道,主要指客观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主观之道,指特定阶级、集团的世界观以及路线方针等。54.“意”指记者通过采访、分析思索活动对客观世界具体事实的理解和认识。它又包括“情”和“理”两个方面。
55.“晒衣绳式导语”:国外对新闻五要素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的贬称。这种新闻诸要素俱全的导语形式,内容复杂,不易分清主次轻重,段落长,字数多,也容易纷乱。犹如把所有的衣服都晒在一条晒衣绳上,难免给人以沉重、杂乱之感。
第二篇:《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上遍
第一章
1.“身入”与“心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对采访来说,“身入”是重要的一步,“心入”是更为重要的一步。只有既“身入”了,又“心入”了,采访才能是“深入”的。
2.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3.新闻背景材料:事件新闻和非事件新闻的发生,新闻人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有它产生的环境、条件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些新闻事实,为了帮助读者、听众更好地理解,需要作些解释和说明。这些原因、条件和解释说明等,都属于新闻的有关背景材料。
4.第一手材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5.采访基点:也叫采访活动的联系点、立脚点。这是记者根据工作需要,选择若干相对稳定的联系点,经常保持联系,并用一定的时间,同那里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上一批推心置腹的朋友。这样,记者就能了解那里的情况,能够摸准那里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采访基点就成了透视整个社会生活的“窗口”。第二章
1.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这是因为他们外出完成一定的新闻采写任务,也是以记者的身份出现的。
2.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3.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4.机动记者:又称直属记者,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的采写。机动记者平时没有固定的采写任务,哪里需要哪里去,机动灵活,随时待命。
5.专业记者: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6.驻外记者:是新闻单位派往国外常驻采访的记者。我国的驻外记者在政治水平、业务能力以及外语水平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7.内参: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即使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些则不宜或暂时不宜公开传播。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第三章
1.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2.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是引导记者进入采访的尚待证实和挖掘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表面性和有待证实的特点。)
3.顿悟性思维:就是脑海中突然闪现出来的某种新念头、新认识、新思想。顿悟,也可以称为一种直觉、一种灵感。4.新闻角度: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的着眼点或侧重点。是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主要是追求报道的新闻价值,好的新闻角度有利于突出新闻价值。报道角度包括采访事实的角度、剖析事实的角度与表达事实的角度。
5.新闻政策: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包括新闻机构的工作原则和编辑方针。
6.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包括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这几个因素。第四章
1.报道思想:是指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2.采访的平时准备:也叫间接准备和广义准备。指的是不以某一次采访活动为目的的经常性准备。3.采访计划:指记者对于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以及找什么人,提什么问题,阅读什么资料,还有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的方法等。
4.采访对象:即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5.特写报道对象:一般是指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人物、事件,同时也包括象征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极其丰富的事物。第五章
1.访问: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记者必须学会并善于访问,否则绝对当不好记者。
2.座谈会:又称调查会,是一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经过座谈会是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把握全局,弄清事实真相。
3.记者招待会: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这是集体访问的一种。
4.激发式提问:与激将法相似,可通过反问、设问或故意错问,以激发对方情绪。
5.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6.心理控制: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记者是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随之做出的相应的心理应变,还要善于使对方的心理状态为记者所影响和制约,这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里控制”;而且所谓“心理控制”,并不是说记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应当让对方保留不同意见并表示理解,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取得共鸣。
7.因事件访问:就某一事件而进行的访问,旨在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这类访问的重点是弄清新闻五要素。如事情已有结果,则要弄清新闻六要素。
8.因人物访问:对新闻人物、著名人士的访问,访问的重点是人,往往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物的纪实性报道的访问。这类访问要善于抓住人物的人性、善于抓住事实的细节。第六章
1.特殊方式的采访:指一点一点地、临时性的或分工比较稳定的采访有所不同的采访。当然,其中也都含有对访问和观察手段的运用。具体有巡回采访,易地采访、交叉采访、蹲点采访、隐性采访。
2.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3.巡回采访:也叫游动采访或旅行采访,是记者按照预定设计好的线路对沿途与采访主题有关的情况进行的采访。它具有开阔记者眼界、使报道样式活泼等优点,适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题材的报道。
4.易地采访:指记者到本职工作范围以外的地区采访。
5.交叉采访:指记者证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同时交*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这种采访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6.蹲点采访:这是一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采访时间较长的采访方式,蹲点采访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新闻机构根据报道需要,派出记者到一个点里去,进行深入的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有分量的新闻。二是新闻机构派记者参加党政机关统一组织的蹲点工作组,边工作、边采访,点搞完,经验出来了,记者的报道也完成了。
7.观察: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
8.同步观察:就是在事物变动的同时,记者在现场实地进行观察。这样,事物所变动的一切,都在记者的视野之中。9.概览:即“鸟橄法”,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大略的、鸟橄式的全面性观察,抓事物的全貌和轮廓,比较准确、完整。10.观察的位置:指记者在现场观察的角度和观察采访对象的位置。
11.细察:就是通常所说的“细察法”,是对某一事物的某个局部或细节,作重点的、仔细的观察。在一次完整的现场观察中,要将概览和细察有机结合。第七章
1.采访对象的有意注意:指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如排除外来的噪音与周围人的干扰,认真回忆思索,全神贯注叙述事实材料等。
2.采访艺术:是指要采访的思想内容及采访技巧的完美统一。
3.点面结合:这是记者采访的基本技法。它包括多种含义: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局部和整体。采访中的点面结合,就是说记者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遍事实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和掌握新闻事实的现象、本质及其意义。
4.“自己人效应”律:指当宣传者与受传者在“观点上一致”,“有某种意义上的一切相似性”时,就会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视为知己者,宣传效果也好。
5.采访的“透视”法:也叫抓本质,指要透过客观事物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认清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并实事求是地从中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
6.宣传政策:指善于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
7.报道角度:指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包括采访事实的角度、剖析事实的角度与表达事实的角度。
8.原始心理反应:采访对象和记者初次见面,或者得知记者要来采访,一般都会出现一种心理反应。这种最初的心理反应,称为原始心理反应。下编--第一章:
1.用事实说话: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2.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通称“新闻五要素” 3.笔外功夫:主要指对客观事实的观察、认识和掌握;同时,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熟悉当前形势和社会动向;还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功底。
4.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5.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仅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第二章
1.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事实所体现的中心思想。新闻题材是能充分说明新闻主题的事实材料。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新闻主题的思考,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联系当前的形势、中心工作和实际情况,思考新闻主题的深化问题。二是比较几种主题思想考虑方案的优劣好差,确定最佳方案。
2.新闻选材: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和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新闻选材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极大,因为选材的过程,实质就是组成新闻从而报道新闻的过程,也就是由客观存在至社会传播的过程。
3.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其组成部分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基本成分。
4.新闻素材:指记者在采访和查阅有关材料时收集的可能对报道新闻事实有用的种种材料,包括人证材料、物证材料、口头材料、文字材料、图书材料、数字材料等等。
5.新闻典型: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既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6.主题角度:新闻常以某一着眼点、侧重点,突出反映事实的内涵。这着眼点、侧重点就是新闻主题的角度。7.广义主题:也就是报道的中心意旨,如告诉受众一个动态信息,就要准确反映外部世界的变动情况,使他们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以期有效地调节受众的思维和行为。
8.狭义主题:通过事实的报道表现某一种思想观点的,称之为狭义主题。第三章
1.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2.模糊语言:人们在日常的社会交际中,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的客观存在。因此,新闻语言也保留有“模糊”的成分,而不必都像科技语言那样非常精确。新闻的模糊语言不是语言含混不清,而是相对于语言来说,其精确度较低,但又不失于确切。
3.精确语言:指确凿无误,不夸张,不走样,更不造假;恰如其分,叙事、状物、写人得当,不可滥用褒贬之词;清楚明白,使人一目了然,可信无疑的语言。
4.文风:文风是指人们在写文章、说话时表现出来的风格和风尚,是文章或讲话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点的总和。
5.新闻文风:新闻文风是人的思想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反映,是人们运用新闻报道手段表现的格调、情趣和作风。6.文采:指文章华丽多彩。文采与语言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文采是修饰语言的,基本上是个修辞问题,但又涉及内容。第四章
1.电头: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用电发往外地称“电”,稿件发给当地的称“讯”。
2.一句话新闻:即用一句话表述的新闻(消息),它比简讯更“简”。
2.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3.非事件性新闻:是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进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等。
4.经济新闻:指以反映经济活动、经济生活为内容的消息报道。它还可以具体分为工业新闻、农业新闻、财贸新闻、金融新闻、交通新闻等等。
5.社会新闻:指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初会风气的新闻(消息),旨在崇尚伦理道德并与社会上不良现象作斗争,报道内容包括日常新人新事、婚恋与家庭、社会秩序、风土人情及人口、市政、衣食住行。
6.人物新闻:以写人物为主的一种消息。集中反映人物的主要事迹及其晋祠风貌,或只报道人物某种行为、某个侧面;尤其是时效性较强,报道迅速及时。
7.特写式新闻:也称新闻素描、现场新闻或视觉新闻。它首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8.目击新闻: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
9.解释性报道:或称为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释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与其他相关事物的联系。这种消息与深度报道(通讯)有去区别,主要是报道简要、及时,不必讲求深广度,也不一定是重大题材。
10.背景报道:与解释性报道类似,突出报道“新闻背后的新闻”。它主要揭示新闻事件的“背景”,即其历史、环境和因果关系,以及事件发生的主客观条件。
11.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
12.平行式组接:强调时间系列的同一,表现同一时间里在不同地点发生的同类新闻事件或事实。
13.综合消息:围绕一个主题思想、从不同侧面概括反映某个事件、问题的全局性情况,或综合报道不同地区、单位具有同类性质又各有特点的多件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特点:1.不受空间的限制 2.由多地、多件新闻事实组成 3.从不同侧面表现共同主题 4.报道面广,声势大的。
14.述评性消息:也叫新闻述评,是一种以述为主,边述边评、夹叙夹议的新闻体裁。类型:形势述评、工作述评、思想述评
特点: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述评结合,夹叙夹议;针对性强,富有思想性。
15.一事一报: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
16.答记者问: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展示有关方面负责人或权威人士回答记者提问的内容的消息体裁。17.工作述评:从典型的新闻事实出发,论述某项工作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提出记者的意见和建议。
18.思想述评:抓住有一定倾向性或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情况,从实际材料中提出问题,加以分析,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提高认识。
19.硬新闻:一般指是重要的公众事件的报道。
20.软新闻:即重要性不如硬新闻,而趣味性浓厚的报道。
21.纯新闻:直截了当的事实报道,不加解释分析,不以文采和材料的有趣取胜的新闻。22.主体新闻:是一篇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事实、内容。
23.“道”:包含客观之道和主观之道两重含义:客观之道,主要指客观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主观之道,指特写阶级、集团的世界观以及路线、方针等。
24.“意”:一指记者通过采访、分析思索活动对客观世界中具体事实的理解和认识。它又包括“情”和“理”两个方面。
25.简讯:包括短讯、快讯简明新闻,它是有三言两语报道事实的一种体裁。特点就是简短。在表现形式上,简讯通常只叙述新闻事实的梗概,不必交代背景材料,几乎不表述新闻事件的具体经过;也可以没有导语,可以不分段。第五章
1.消息结构:消息写作中表达内容和体现新闻主题的谋篇布局,即一条消息组织事实材料、安排层次段落的构思设计。它一般包含突出中心,确定表述次序,处理详略,划分层次段落,考虑呼应和过渡等等。
2.依事适笔:是消息的主体部分按逻辑顺序来写作,即根据事物的内存联系或问题的逻辑关系来组织材料,顺着这个脉络下笔,不受时间顺序的约束。
2.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3.金字塔结构:是按新闻事实发和始末,即依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事实的开始和结束,就是新闻的开头和结尾。它适用二前后时间跨度比较小或者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情节或生动细节的新闻事件,多用于非事件性新闻。
4.散文式结构:指消息写作中适当吸收散文写法。采用散文式结构,消息的开关可以先简笔描绘有关场面、情景、气氛、色彩,或即兴抒发见闻、感触;或引发调动读者的联想,激起读者的兴趣;或设置悬念等;然后,再有节奏地和盘托出新闻事实。
5.地理背景:指关于新闻事实发生地的地理环境特点等背景材料。
6.复合导语:有的消息段落很简短,其导语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段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段组成的导语,称复合导语。“复合导语”的第一自然段称为主导语,其后导语段落,称为次导语,或准导语。
7.人物背景:指关于人物的出身经历、身份职务和性格特点等背景材料。8.社会背景:指关于时代政治背景、国际形势、社会条件等背景材料。
9.晒衣绳式导语:国外对新闻五要素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的贬称。这种新闻诸要素俱全的导语形式,内容繁杂,不易分清主次轻重,段落长,字数多,也容易纷乱。犹如把所有的衣服都晒在一条晒衣绳上,难免给人以沉重、杂乱之感。
10.直接性导语: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它适用于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评述式等。
11.间接性导语: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种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间接体现新闻主题,迂回舒展地引出新闻的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可分为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等。
12.叙述式导语:即在导语中直截了当地用事实说话,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新鲜事实。13.总结式导语:也称概括式导语,在导语中扼要地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14.评述式导语:也称评论式导语,指着重对新闻事实的分析或解释,进行评论的导语。
15.描写式导语:也称描述式导语,即导语中采用描写的方式,再现生动的事实或现场气氛、情景。
16.引用式导语:即导语中引述新闻人物富有特色、情趣的语言,或是引用成语、典故、故事、诗词、谚语、民谣,以及名人名言等,借以点明新闻主题或衬托新闻事实。
17.对比式导语:指进行今昔、正反、彼此等对比的导语。
18.设问式导语:指从事实中引出使人注目问题的导语,可以说,实际上就是设问修辞手段在导语写作中的运用。19.新闻主体:又称为“新闻躯干”,是一篇消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展开新闻内容、阐述新闻主题的关键部分。新闻事实主要在主体部分交代和展开。无论哪一篇消息都不能没有主体部分。
20.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新闻背景的分类: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人物背景、事物背景、知识背景、社会背景。
21.历史背景:指关于事物发展、沿革变化,事物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有关的史实、轶事等背景资料。22.事物背景:指关于事物的性质、特征,彼此的联系、对比,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等背景材料。
23.知识背景:指关于专有名词、述语的解释,有关知识的介绍,以及引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材料、民谣、谚语等背景材料。
24.新闻结尾:是指为了深化新闻主题、强化新闻价值或扩大消息的信息容量,记者根据新闻内容,精心设计的消息的收结部分。它通常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相当多的消息可以是表述完新闻事实便戛然而止,而不必特意写结尾。第六章
1.细节:就是事物的具体化、细腻化,细节也能体现情节。大的细节往往具有情节意义,小的情节、具体的情节又常常是细节性的。2.访问记:这是通迅运用较早较多的一种表现形式。访问对象一般是人物,内容或记人物,或记人物介绍的事件。3.巡礼:是一种观光记,参观记,也称“见闻”。对记者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出的感想,一般采用鸟橄式的眼光,从全局的角度报道形势、事件、或单位,具有现场感、动态感和亲切感的特点。
4.专访:有专一主题专门对象的访问记。
5.侧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或就某些片断展开描述,以回答受众某些方面关心 和感兴趣的问题。
6.主次:指对作品内容重要程度的认识及布局安排,在表现上常以详略区别。“展开”与否是决定主次的条件。7.印象记事:也叫“描写记事”,篇幅不一定很长,但比较注重文学手法的运用以及与读者的交流,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可读性。
8.小故事:是为一般读者所喜闻乐见、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是压缩了的小通讯,但更多的是线索单
一、情节精干和有故事性的新闻事实表现。
9.情节:新闻的情节,指的是新闻报道在展开中心事件过程中有头有尾、发展变化的事实;这类事实本身比较完整,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示报道对象的面貌以及特征或个性。第七章
1.人物通讯:是以人物报道为中心的一种通讯体裁。它以丰富的内涵,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人物,尤其是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成长历程,展现人物精神风貌,从而起到震撼人心、鼓舞受众的积极作用。
2.事件通讯:重表现事件,主要报道具有一定意义的典型新闻事件,并通过事件的报道或提倡某一精神,或说明某个问题,或给人以某种思考或启迪。特征:它所反映的事件的新闻性和典型意义;报道新闻事件的详尽性;报道面比较广泛,写法也较灵活;在叙事中写人。
3.工作通讯:是一种直接反映和知道实际工作的通讯,既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分析当前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去推动工作。它还可以针对某些尚处在萌芽状态的倾向和现象进行实录或剖析,借以明辨是非,把握趋向,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特点:有很强的指导性;有相当的理论色彩。表现手法:体现新闻性;多用典型材料;多用典型材料;形式多样,运笔灵活。
4.风貌通讯:又称“概貌”通讯。主要指一个地区、一条战线新风貌的通讯报道。写作特点及要求:着力反映变化;描述事物的特征;借景抒情、写出感受;富于知识情趣。第八章
1.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2.人物特写:这是以新闻人物为对象的特写。要求精彩地刻画形象,将人物的行为和精神境界表现出来。3.事件特写:是新闻事件的形象化报道,它抓取事件的关键性场面、典型的情节、富有特征的片断或事件发展的高潮,集中描绘,突出地加以再现。
4.场景特写:摄取新闻事实和新闻景观中富有特征和感人的场面,加以描绘。在这里,特别注意动态描写,注意多用动词,多写动作,讲究视点的变化,多方落墨,有点有染。
5.旅游特写:捕捉旅途见闻中生动的、富有特色的片断加以再现,这种特写有时与场景特写很难区分。
6.报告文学:新闻领域里的报告文学,指用于报道新近事实的新闻和文学相结合的边缘文体。它在写作上讲究新闻性和文学性的双重特色,既要取材完全真实而有意义,又要善于用文学手段表现事实,使事实的报道富有艺术的魅力。
7.采访札记:记者将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摘要记录下来,加以公开报道的一种新闻边缘体裁。其题材范围较小,着眼点在于交流信息,推动工作。主要作用有:阐明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匡正视听、明辨事非和提醒注意等。
8.工作研究:作为一种新闻边缘体裁,具有探索性的特点,主要探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包括经验教训、成败得失以及某项具体措施的可行性行为。
9.调查报道:作为调查研究成果形诸文字的书面报道,也是一种新闻边缘文体。它与工作总结、工作通讯相近,不同的是其分析更深刻、理论性更强。它具有信息性、动态性、全面性和具体性等特征。
10.来信:包括读者来信和记者来信,是作者以第一人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的一种报道形式。
第三篇: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
1.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等。2.巡回采访:又称游动采访,旅游采访记者沿着某一预定的路线进行的采访,考察活动。其特点是流动性大,每到一地停留的时间较短,通常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的主题报道。3.事件性新闻: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反映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的或跃进性的。包括大量的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性消息等,事件性新闻十分强调时效性。4.经验性消息:反映某地区或单位在执行党和国家的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所取得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及其显著效果的新闻体裁。他是典型报道的一种,用于推广全局,指导工作。5.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着,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的素质。6.交叉采访:指记者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交叉采访两条或多条新闻。7.描写式导语:也称描述式导语,即采访中采用描写的方式,再现生动的事实或现场气氛,情景。8.新闻特写:指将电影特写和文学特写手法引进新闻写作领域,有现场感的新闻体裁。9.新闻角度:新闻角度是记者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或侧重点,记者需因时因地制宜,善于选择最佳角度,才能把新闻事实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10.现场观察:又称目击式采访,就是记者在新闻现场用眼睛采访,它是一种新闻的采访方式,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查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收集新闻素材和线索。11.上下结合:指记者在提炼表现新闻主题时,要研究形式和任务,把上头的政策,意图同下头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仅要以事实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还要有宏观意识和全局观念。12.视觉新闻: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以取得视觉化效果的新闻。具有消息的特征,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视觉新闻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13.特派记者:是新闻机构为某项重要的采访任务而特别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14.新闻观察:又称目击采访。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查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收集新闻素材和线索。15.调查报告:作为调查研究成果性质与文字的书面报告,也是一种新闻边缘文体。它与工作总结、工作通讯相近,不同的是其分析更加深刻、理论性更强。它具有信息性、动态性、全面性和具体性等特征。16.目击新闻: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这种消息的题材,有时是可预见的,有时带有偶然性。17.倒金字塔结构:是新闻报道者按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的内容层次和各项事实材料,是消息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方式。18.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19.新闻与事实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20.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21.吃透两头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在采访实践中,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22“心入”与“身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23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24专业记者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25.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26.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的美女编辑们27新闻宣传价值所谓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包括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这几个因素。28.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29“耳目喉舌”无产阶段的记者肩负着党的使命,其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耳目喉舌”主要指新闻记者的职责,即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充分发挥记者作为“耳目喉舌”的作用。30.新闻报道思想是指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它体现着新闻报道的方向和意图,表明报道的目的、内容、范围、重点和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31.新闻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32.访问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记者必须学会并善于访问,否则绝对当不好记者。133座谈会又称调查会,是一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经过座谈会是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把握全局,弄清事实真相。34.“搭桥艺术”搭桥是一种采访艺术,也就是斯诺前夫人韦尔斯讲的“斯诺法”,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从“生”到“熟”,在特定的环境下,选择合适话题,目的是为了赢造生动活泼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35.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36.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37.设问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提些假设的问题,从而证实、了解采访对象对某一事件的真实看法。具有易于开拓思路,能谈深谈透的特点。38.新闻采访的观察就是记者在现场“用眼睛采访”,又称目击采访。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收集新闻素材和线索。目击式新闻.39.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40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41.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仅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42.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343新闻主题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中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44.新闻选材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和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新闻选材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极大,因为选材的过程,实质就是组成新闻从而报道新闻的过程,也就是由客观存在至社会传播的过程。45.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其组成部分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基本成分.46.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47.非事件性新闻是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进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等。48.视觉新闻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取得视觉效果的新闻。它立脚点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和概念化。49.一事一报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50.电头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用电发往外地称“电”,稿件发给当地的称“讯”。51.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52新闻导语是就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53.直接性导语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它适用于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和评述式等。54.间接性导语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种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间接体现新闻主题,迂回舒展地引出新闻的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可分为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等。55.新闻典型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既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56.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57新闻文风文风是指人们在写文章、说话时表现出来的风格和风尚。新闻文风是人的思想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反映,是人们运用新闻报道手段表现的格调、情趣和作风。58.“无冕之王”又称第四等级。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段新闻媒体大多属于垄断资本所有。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有是为垄断资本利益服务的,记者不可能摆脱这种格局。59.采访札记是记者将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摘要记录下来,加以公开报道的一种新闻边缘体裁。其题材范围较小,着眼点在于交流信息,推动工作。主要作用有:阐明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匡正视听、明辨事非和提醒注意等。60.解释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四篇:新闻采访与写作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
1、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在,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2、消息: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国内外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的简短报道。它是最重要新闻体裁。
3、通迅: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工作的经验和山川风貌等进行迅速具体生动而又详细的报道,从而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闻体裁。
4、特写:即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断,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
5、倒金字塔字结构:即指按重要性递减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也称倒三角结构。
6、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它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供方向。
7、新闻敏感: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8、新闻角度: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和切入点。
9、新闻价值:是指某些事实固有的,在满足受众新闻需要方面所具有的显在的或潜在的作用。
10、新闻跳笔:新闻跳笔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写作笔法,是指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
新闻跳笔也指记者在写稿时不必过分注意文字上的连贯和上下文的衔接,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跨越。
11、新闻小故事:是通讯的一种体裁,素有“小通讯”、“袖珍通讯”之称。其特点与作用是,从社会生活、社会实际的侧面取材,主要用以反映新人、新事、新气象、新风尚,反映时代洪流的“浪花”,可以收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之效。
12、新闻的五“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简答
1记者在新闻采访提问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提问宜简洁2提问宜具体3提问宜间接4提问宜深刻5提问宜自然6提问宜节制
2消息与通讯的区别:1内容上:消息通常作准确、概括、简要的报道;通讯一般作具体详细的报道。2题材上:消息侧重于记事;通讯即可记事,也可写人。3形式上:消息有一定的格式;通讯没有格式,比较灵活多样。4表达方式上:消息以叙述为主;通讯在以叙述为主的基础上,主张与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5语言使用上:消息简洁明了;通讯则要求生动形象,细致深刻,有一定的文学色彩,6人称不同:消息一般采用第三人称,记者不直接在新闻表达中出现;通讯则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兼用,特别在访问记或新闻特写中一般常采用第一人称。7时效性上:消息比通讯的时效性更高。3人物消息与人物通讯的区别:1容量上:人物消息不如人物通讯容量大。人物消息的写作不像人物通讯那样强调情节、结构和语言上的艺术感染力,要求有较多的生动具体细致的细节。2选材上:人物通讯一般要比较全面、生动地反映一个人的事迹及其成长过程,人物消息往往是写人物事迹中最闪光的一两个片断,写新鲜又有特点的生动事迹。3主题上:人物消息比人物通讯更加要求中心突出,主题单一而集中。4表达上:人物消息偏重于叙述、描写的手法,而人物通讯则可以是灵活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来刻画人物性格细腻的表现人物的思想面貌和精神境界5:时效上:时间性消息比人物通讯强调切近,更侧重在‘新’上做文章
4怎样才能把消息写短?新闻写短,就是要求内容集中文字简洁,篇幅较小,用最经济,最恰当的文字把事实写清,把中心写明。要做到这一点,新闻工作者除了要破除传统的旧观念,树立短新闻意识外,要强化基础素养训练,掌握较强的文字表达,新闻采写功夫,还要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深入一线,反映生活实质把握党的宣传工作的中心,跟上时代的步伐。首先,要取其精华,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其次,新闻要善于化整为零,多搞连续性报道,跟踪报道,变总结式为进行式。
再次,挤掉水分,只讲事实,新闻要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不搞穿靴戴帽。写新闻要学会炼字、炼句,言简意赅。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副词;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复杂句;多用短段落,少用或不用长段落。
5如何判断一条新闻线索的新闻价值?判断新闻线索的新闻价值,主要从新闻价值的5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时新性,指新闻是新近发生并及时传播的。发生与传播的时差越小,新闻价值越大,反之,新闻价值越小。记者判断新闻线索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价值大还是小,首先应该从线索本身进行分析,看这条新闻线索,是否是新近发生的,另外,如果有其他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那么就要考虑从其他角度来报道。
二是接近性。从生活细节中寻找,与受众接触得越多,获得的信息量也就越大,从获得的这些信息中,能够很容易的找出新闻。另外,关注民生,看看老百姓在关心什么问题,要牢牢抓住这些老百姓关心的重要内容,进行报道。三是显著性。有什么歌星来开演唱会,有什么巨星来某城市训练、比赛,有什么大型展览会是第一次举办,有什么博览会是第一次办而且是国际性的,像这些具有显著特点的新闻,记者也应该要注意把握,往往线索就来自报纸的广告,路边的墙报,商场的海报以及同事之间的闲聊。
四是重要性。国家大事,国家政策改变,国家新制度颁发,体育盛事。这些在老百姓眼里都是一等一的大事,都非常关心,而这些事件的新闻线索也是比较好找的,因为通常是通讯员供稿,由媒体集体组织进行报道的大型采访活动。五是趣味性,它指的是受众对新闻感兴趣的程度。这些线索的发现和获得,需要记者有趣味的眼光和思维,在老百姓看来,觉得挺有趣,那么就具有新闻价值,如果是为了满足少部分读者的兴趣,报道色情、暴力等,不仅影响了社会风气,而且会对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6请结合自身的写作实践,谈谈新闻采访对于新闻写作的重要意义?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①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②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③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与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④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实践证明,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
7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初步接触,不明要求2作风浮夸,粗枝大叶3知识不足,真假难辨4道听途说,不经核实5追求生动,合理想象6急功近利,夸大事实7移花接木,牵强附会8沽名钓誉,胡编乱造 8新闻报道有哪些基本要求?1坚持真实性2坚持思想性3坚持时间性4坚持用事实说话
9新闻写作怎样用事实说话?1精选事实2多细节,少议论3多解释,少晦涩4插述场景、背景和人物形象
10新闻的真实性有哪些具体要求?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真实2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3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4新闻中涉及的人物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5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11新闻主体的结构方式有哪些?①倒金字塔式结构 以事实的重要程度为顺序展开②时间顺序结构 按时间顺序展开③按空间顺序展开④按逻辑顺序展开⑤悬念式结构⑥并列式结构
12通讯写作怎样才能写好人物?1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形象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形象3通过生动感人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4要摆正先进人物与周围群众的关系,不要把人物写成“高、大、全”的形象5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5语言简朴具体形象
13请你列出今年下半年国内外新闻的十大热点新闻2011下半年国内外时政热点:
国内:1.庆祝建党九十年隆重热烈.2.甬温线列车追尾伤亡严重 事故调查结论受广泛关注
3.天宫神舟太空交会对接成功我国航天事业再攀新的高峰
4.辛亥百年缅怀先贤 团结奋斗同心复兴
5.十七届六中全会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6.扶贫标准大幅度提高 惠及上亿低收入人口
国外
1.: 苏丹南方独立改变非洲版图
2.“非洲之角”干旱引发人道灾难
3.全球人口超70亿加大发展压力
4.伊朗西方对立加剧伊核危机
5.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
6.卡扎菲死亡
14一条好的新闻导语应具备怎样的要求?1实,这个实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事实,即记者下笔直接扎在事实里,不要拖泥带水。二是指记者写新闻、写导语的态度要朴实、扎实,不要浮。2简,简洁的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3活,即导语写作要讲究艺术,要产生生活力和吸引力,做到“导语一唱歌,读者就跟着哼哼”
第五篇:新闻采访与写作
当代新闻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写作: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和信息,通过写作制定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全过程。关系: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2.采访质量决定写作质量。
3.对于写作的构思也影响到采访的进行。“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
1.故事是什么? 2.故事如何讲述? 一. 新闻与文学创作:
区别:文学创作:含蓄 主观
新闻写作:直白,客观
1、新闻写作是信息,文学创作是艺术。
2、在写作过程中,新闻重采访,文学重写作。
3、新闻写作在进入写作之前必须完成采访,是对采访的来的事实理性选择和真实再现。
4、文学创造则要求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来写作。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二. 1.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新闻写作诗新闻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新闻学板块:新闻业务(采写编评),新闻理论,新闻史 2.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新闻写作决定信息是否传出去。发现——开发——采集——制作——传播(2)。新闻写作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第一章 新闻本源与叙事寓意
一、新闻本源与新闻根据
1、新闻本源: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2)事实胜于雄辩(3)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2、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失实(假新闻):
(1)体制性失实:指某种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影响新闻报道。如:“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大量失实报道。
(2)经济性失实: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强烈作用时造成的新闻失实。
2.新闻根据:
(1)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根据。(2)新闻报道必须新鲜。
A.内容要新。B.提高采写效率“抢新闻”
C.丰富报道手段,形势,“分段报道”广播,电视,网络尤其如此。D.写作中要有明确的时间概念,表明时间“新”。(3)新闻报道要素要完备。
新闻六要素: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 标识性要素:何人,何时,何地。(缺一不可,硬性)
实质性要素:何事,何因,如何。(记者可以表达不同的倾向性和观点)(4)要适当的交代新闻来源。
二.新闻事实与叙事寓意
(“人肉搜索”最初来自猫扑论坛)1.人肉搜索的功能:A核实事件的真实性 B.寻人
C 娱乐或恶搞 D.道德批判。
2.出现的原因:A私人领域公共化。B监督渠道缺少的唯一选择。
C中国社会经历了国家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干预到价值失范和现代性危机的转变。D.后现代的娱乐方式。
3.如何看待和应对网络“人肉搜索”。
A.要有理性自律。B.法治精神。C.公民意识。
媒体审判:媒体因为具有很大的传播影响力,其对案件的预测性报道可能造成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其一,影响舆论,并通过舆论影响法官的独立判案。
其二,就是媒体的不实、不公正报道在法院判决之前和判决之外,直接给案件当事人造成不良的社会评价,或者伤害他们的隐私权 新闻写作中的媒体审判 例:2004马加爵案 责问:客观与平衡 求因:从个体到普遍。
第二章 新闻报道体裁
一、我国新闻报道体裁的分类:
1、按报道分工范围划分:经济新闻,体育新闻,会议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等
2、按报道内容划分:动态新闻,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具备六要素
综合新闻,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多侧面归纳综合报道
3、按篇幅长短划分:一句话新闻,简讯,快讯,短消息、长消息等。
媒体审判:指媒体对司法机关正在办理但尚未定论的民事或刑事等案件的事实和性质,抢先作出大量的带倾向性观点的大量报道
社区报纸:准确提供读者所需的信息。构成社区的三个硬件:银行、教堂、报纸。
二、西方的体裁的分类 1.按传播工具划分:报纸新闻,杂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有线电视新闻,通讯社新闻。
世界上四大通讯社:AP 1982年 美联社
REUTERS 1850年 路透社(英)AFP 1844年 法新社(前身哈瓦斯社)UPI 1907年 合纵国际社(私人)新华社 1931年红色中华通讯社 1937年更名 2.按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范围划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社区报纸。(银行,教堂和报纸是构成社区的基本硬件)
3.按报道内容分:暴力与犯罪新闻,娱乐新闻,天气新闻,讣告等等。
讣告新闻:是对去世者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报道对象可以使达官贵人也可以是平民。在国外,普通小人物的报道占了大部分。
4.按事件的性质的划分:硬新闻,软新闻。
硬新闻:又称“纯消息报道”。指体裁比较严肃的,具有一定时新性的客观事实报道。(有很强的政治性,或者科技性的经济的、军事的、内容比较重大的新闻,表达方式庄重,写法也较为标准,相对变化不多。)如:新闻联播。
软新闻:指人情味味浓,写作手法轻松活拨的社会新闻,在题材上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表现形式上比较活拨,轻松,灵活,多变等。如:《晚间新闻》。
三、从新闻的六要素入手:划分为三大类,每一个实质性要数都可能构成一个报道中心。1.何事:消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
a.动态消息.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
b.综合消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的归纳综合报道
2.何因: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述评报道)3.如何:通讯(详细的展示过程)
第三章 消息
一.消息的基本结构: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新闻结尾,署名。第一节 消息头
一 定义: 一般的新闻在最开头都可以看到用黑体字标示的就是消息头。
如:“本报讯”或新华社北京电,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讯头:本报讯 本报记者某某
电头: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新闻发布单位+新闻发布地点+新闻发布时间)
(如果是报纸,不管是何家报刊都统一采用“本报讯”)二 为什么有些用“电”有些用“讯”呢?
在报纸新闻中,记者向自己所在的媒体发回稿件,无论是否在出版地,可统用讯头。但在外地用电子手段发稿,也可用电头。通讯社新闻统用电头
三.为什么要有消息头?
1.是消息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体(是一种文体标识)。2.它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知识产权,本报所有)。
本报专电:证明此消息本报版权所有,其他媒体不得抄袭。3.表明消息的来源,以利于读者判断。
4.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的联系起来,便其谨慎对待。四. 为什么要加”据”。
报社对于通讯社的电讯稿无权增补修改,但可以删节。经过删节的消息,必须在消息中标明:据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第二节
新闻导语
1.导语是新闻中消息这种体裁所特有的。2.导语处于文章中的开头部分。
(一般的消息导语就是第一段,也有俩个自然段构成的导语,称之为“复合导语”。虚写+实写)3.与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二、导语的演变
导语作为消息文体的特殊术语,是在消息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的 1.第一代导语
产生过程:1844年,美国,电磁电报
1851年,美联社的前身最先采用电报技术(此前是采用书信)1865年,导语作为正式发端
1880年,开始普遍使用
五要素概念的提出:指出导语要素要将五要素纳入其中。第一代导语,又称“全型导语”,因导入冗长又称“晒衣绳导语”。2.第二代导语
产生过程:(1)广播出现对报纸而言是个大的挑战。
读者的要求短时间内更多的消息。
(2)1954年《纽约时报》提出不要把五要素全纳入要挑选最重要最能激起人兴趣的要素。
第二代导语又称“部分要素式导语”“倒金字塔式导语”。(第二代导语是今天新闻写作的主流)。
3.第三代导语就是没有特点,五花八门,多样化,能起到活跃化的作用。
三、导语的任务
开门见山,尽快的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消息中的消息,快报中的快报)灾难性的新闻,灾情一定要上导语,新闻报道尽量用权威机构或人的括语。1.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导语为全篇定音
导语决定消息的基调,消息的主体部分要按这个基调展开叙述。
四、导语的大致类型
依据选取事实,反应事实的主要特点,导语基本可以归为四大类: 1.概述型导语:以概括的,直接的方式写作的导语。
优点:事实信息最为简洁明了,便于被大众接受。广播电视大多采用此类写好概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增强提炼与概括的能力,提炼新闻事实,忽略背景。(2)。用具体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2.描述型导语
与概述型相比,它的特点是:
消息的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
描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采访中要扑捉有形的画面即使未在现场,采访也应当做到“立体化”,让采访对象间接地为你提供一些情景。
(2)描写的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主题,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不能为了
描写而描写)。3.评述型导语。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找相关的,权威的,与记者观点相同额知名人士的观点进行评论。
a.运用直接引语突出新闻事实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内容。b.运用直接引语变换新闻视点,烘托气氛,呈现立体情景。c.间接引语,把别人的话略加整理引出。4.橱窗式导语(一般都是复合型导语)是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
特点:它不是靠议论或描写,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如何标明导语中的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分为: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
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
一对不愿透露姓名或单位名称的新闻提供者予以保密。二因为不少提供消息的人士并非十分重要。
四、导语的修辞技巧
设问:导语以提问的方式开头,主体部分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展开叙述。拟人:导语中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活”起来。
借用:借用诗词典故,歌曲唱词等,为导语增色,这种写法可使得导语富 有情趣,使消息一开头就有诗情画意,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
对比:在导语中,对俩个极端事物进行比较,造成巨大反差,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
直呼:以第二人称“你”或“您”直呼读者,与读者对话,西方称之为“谈话体”。可以将读者拉近,造成一种亲切的交流的气氛。
排比:以结构相同或语气一致的成排的句式构成导语或导语中的一部分,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增强导语的气势,使导语带有节奏感。惊警:以惊醒,警戒的语句,唤起读者的注意。第三节 消息躯干
一、新闻躯干要达到两点:
1.解释和深化导语,展开导语,使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
2.对导语事实加以补充(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补足导语中没有出现的新闻要素,提供其他事实以及与事实有关的文化背景。
第四节 新闻背景 一.什么是新闻背景?
狭义的新闻背景指报道中与新闻事实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情况,社会环境等等。
二.新闻背景的意义。
1.对于受众的意义:帮助受众了解他们所不熟悉的东西
帮助受众加深对新闻事实意义的理解,认识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
2.对作者的意义:帮助作者表达他的立场,观点,思想倾向,是作者巧借事实说话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 新闻背景的种类。
1说明性背景材料 2注释性背景材料
3.对比性背景材料。(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的对比)
4.提示性背景材料。(一个背景材料与令一个背景材料的对比)
第五节
消息结尾
消息结尾加上一定的新闻背景,可以增添消息的人情味和深度
第六节
消息标题
徐宝璜《新闻学》1.便于阅读。2.引人注意 一 消息标题的分类
1.从结构上分: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
1)单一型标题:即指有一种主标题形式的标题,多数为一行标题,也有少数两行标题,仅主标题就能独立承担标题任务。
2)复合型标题:由两行或三行构成,包含主标题和辅助标题。各部分名称及作用:主题(字号最大)
辅题(包含引题和副题。补充主题,加强气氛)
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上铺题,位于主标题之前,起引出主题的作用。
副题:又称子题,下铺题,位于主题后面,是“后勤部队”。起注释,补充,印证主题的作用。复合标题三种结构方式:a.引题+主题b.主题+辅题
c.引题+主题+辅题
2.从表意程度划分:
1)实标题:指表意实在,具体的标题。
特点:具体标明新闻事实。2)虚标题:即虚化,抽象的标题。
特点:烘托气氛,揭示新闻本质,阐明新闻意义等等。二. 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
1.单一型标题都是实标题。
2.复合型标题中一定有一条是实标题。3.题文相符:
a.标题表现的新闻内容要清楚明白。
b.标题中所概括的新闻事实要与新闻报道的内容完全一致。c.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依据,不能任意的拔高夸大。4.生动形象。例:标题: 美“立歼”对手 伊“拉克”敌军
第七节 消息的结构形式 一 结构分类
1、倒金字塔型:每个段落都独立成段(方便删节),按照重要性递减排列。
2、时间顺序式:编年体结构
3、并列结构:概述型导语+消息驱干
4、悬念式结构
二 事件性消息和非事件性消息
事件性消息 非事件性消息 时间上:突发性 渐进的
六要素:何人、何地、何时(都不能少)时间地点不具特别意义 内容上:展示一个点,以具体的题材报道 全面的展示事件
三 精确新闻
定义:新闻机构采用民意调查,内容分析以及实地试验等社会科学的研究的方法来报道新闻,使新闻的内容能更精确的反应和解释社会现象。这种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技巧融为一体的新闻报道方法称为精确新闻报道。
四 《华尔街日报》体新闻
定义:报道新闻时,开头往往讲一个与主题有关的人物的故事,以此再引出所有报道的新闻,进而升华主题,使文章由枯燥、抽象变得引人注目,提高人情味和传播效果。双通道传播:理性传播+情感传播
第四章 通讯
一、什么是通讯?
1.定义: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记录深入而又生动形象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
闻体裁。2.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消息:篇幅较短,时效性很强,有消息头、导语等标识,简略单纯,通讯:篇幅较短,时效性较强,无文体标识,内容详细丰富,创造性强
二 通讯的作用
1.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2.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3.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
三 通讯的类型
1.人物通讯:以人物为中心,反映时代的特点、社会的风貌。
以景写人,注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矛盾冲突中写人,借他人之口刻画人物
2.事件通讯:以事件为中心
3.工作通讯:报道工作中的成就,成功的经验,揭示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选材的指导性强,理性认识寓于新闻事实。
4.风貌通讯:又叫概貌通讯,抓住特点写出特色。
新闻特写: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表现了的片段进行描写。(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要求:现场感、局部化、可视性
会议新闻 :写作时应抓最有新闻信息的事实加以报道,不计较会议程序和规模问题 多媒体报道
信息形态的种类:视觉类媒体 听觉类媒体 触觉类媒体 多媒体信息必须围绕单一的主题 深度报道
一 什么是深度报道
定义: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信息全面组合,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方式
《一个自由而负责人的新闻界》
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可以表象真正意义的脉络。二 起源
前身:解释性新闻 美国20世纪30年代 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
要求:What Why background 西方新闻界的三次写作革命
第一次,18世纪中期
从英国的抒情散文体束缚住解放出来形成
顺序记事新闻写作文体
第二次,19世纪中期 讲究导语写作,以倒金字塔结构为框架的报道 第三次,现在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的写作 1.开头
经常采用“聚焦式“结构(写报道有关的个案最为典型的人 或事件的白描,提供个案场景,引起兴趣
2.过渡主题
在个案与社会问题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再点出主旨使报道由个案转到大问题考察分析上去。
3.发展主题
对大问题进行分析报道,所层面透视主题,使之全方位展现
4.意味深长的结尾
考试题型:(10个填空+10个名词解释+4个简答+1个论述+2条导语+一篇倒金字塔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