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课改助推山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用课改助推山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毛口乡小田小学 柏朝发
【摘要】:
毛口乡小田小学历经在三年多的研究历程,始终围绕“以课改推进学校教学改革、以课堂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以课题引领学校的特色发展”这条主线,把课题与学校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充分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紧扣研究目标将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行动中,以课堂教学为界,分内层和外层找出了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困难,分析了成因,结合实际制定并在实验中完善了课改对策;遵循“预习——展示——反馈”理念和原则,采用“五步三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初步形成了学校自身的“44135”教学模式。【正文】:
一、研究对象
1、辩证找出了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的困难。以课堂教学为界,分课堂教学以内(内层)和课堂教学以外(外层)方面来通过调研查找,内层如教师的理念及教学方式等软件方面,外层特指制约贫困山区小学课改实施的硬件方面;
2、理性分析了造成贫困山区小学课改困难的成因,如“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培养、对新修订的各科小学课程标准认识有待更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课前设计、课中实践、课后反思”需进一步加强等;
3、实践探索了贫困山区小学课改的对策,如大力实施“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积极完善学校硬件建设,以“走出去、请进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通过“磨课”为主的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的备课、说课、评课、议课、评课能力等,为小学课改的实施铺平道路。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了采取调查法、分析统计法、文献查阅法、行动研究法等。
1、调查法:对新课程改革实施几年以来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与适应程度、课堂教学组织转变情况、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等进行广泛全面的调查,验证、补充研究假设中提出的贫困山区小学新课程改革存在的困难;
2、教育统计法:对调研结果充分进行分析解读,统计贫困山区小学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困难,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
3、文献法:课题组成员分类阅读有关新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献资料,针对贫困山区小学课改存在的实际困难,找出适合解决这些困难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4、行动研究法:结合现有理论和经验,科学探讨解决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困难的对策,在课题实验学校进行实践验证,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有效的验证和完善假设。
三、技术路线 调查研究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的困难,撰写调查报告——分析汇总提出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的困难的对策,选定几所实验学校进行小范围实验,并制定大范围的实验策略实施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信息分析与处理,总结实验工作,对本课题进行修正,形成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的困难、成因及对策,完成结题报告。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找出了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的困难 1.有关内层即课堂教学方面的困难
分别表现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标准和课程管理等各个方面,主要包括:
(1)新的课程理念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相矛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 “以教定学”、“以本为本”、“教路单一”、“学法单一”、“目标单一”、“评价单一”等弊端。
(2)新知识体系与教师已有认知相矛盾,以小学数学五年级解方程为例,新教材要求学生按照“方程两边同时加上(减去)、乘上(除以)不为‘0’的数方程仍然成立”的特性去解方程,而多数教师不知道这一改变,不加强学习,没有经历五年级数学教学的老师教学方程有关的知识时还让学生去记忆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教学方式的矛盾即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掌握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课改需求。(4)活跃的创新思维方式与批判精神的培养滞后不前,学生学习过程受传统课堂的制约,教师只关注学习结果,只注重学生的“学习”,创新思维方式与批判精神的培养也就相当困难。
(5)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困难。2002年9月以来,虽学校和老师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及能力培养上花了很大力气,但离新课程要求的深度和高度还有距离。
(6)如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保持课堂秩序即正确处理新课堂中教师“放”与“收”的度。传统课堂上,教师不敢放手,新课改后,也出现了一批批教师放的干干净净的教师,课堂很“精彩”。就拿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来说,看上去活的“乱七八糟”,其实也存在着一些隐性规律的约束的。新课程教学中,大多教师很难掌握“放”与“收”的度。
(7)如何使课堂讨论具有吸引力,进而围绕本课堂的中心任务进行,解决了“放”与“收”的度的问题,存在讨论的实效性不高等问题。
(8)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学法指导等。
(9)教师对新理念接收困难,不敢、不愿尝试新的教学模式。部分骨干教师认为“教了好好的,为什么要改”;部分老教师认为“怎么改都行,我反正还是用我的老方法。”;部分年轻教师认为“顺其自然,看一看再说”……(10)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滞后。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用一生,很多贫困山区教师忽略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偏重于教学知识的传授。
2.有关外层即课堂教学以外的困难
(1)课改投入与硬件建设不够。课改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课改的投入是相当大的,比如教学现代化建设、文化校园建设以及其它硬件建设等。
(2)评价机制滞后。从基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都有待完善。
(3)小学课改的管理机制不完善。贫困山区信息闭塞,与外界接触少,课改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4)各界对山区小学课改的影响。山区学校学生家庭教育相对城区较弱,课外辅导跟不上,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课改工作的推进。
(5)山区小学校点众多给管理带来的不便。毛口乡校点众多,这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师资力量,且教师的负担较重,一人承担多学科、多课时教学任务,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6)师资的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因各种原因,山区学校存在数量相对不足、学科搭配不合理、年轻教师多、骨干教师少,大多教师属于培训期,山区学校属教师实习或培训基地。
(7)山区小学的学生素质。因学前教育的质量等,山区学校小学生进入一年级前的素质制约着课改的顺利进行,课改推进慢,质量较差。(8)留守儿童增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社会因素影响大于学校教育,制约着学校教育正面推进。
(9)“读书无用论”在贫困山区尤为盛行。山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意识到好像不怎么轻易“成龙、成凤”而农民工收入在党的关怀下越来越可观的时候,读书无用、早早打工,拼一拼自己打天下的意向就变得很强烈。
(二)分析了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困难的成因
综观贫困山区小学存在的各种困难,辩证分析,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集思广益,发现造成以上困难的成因主要有:一是经济基础的制约和硬件设施不完善;二是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及教学观没彻底转变;三是师资培训及督导滞后;四是交通不便,致使在小学课改中城乡、校内交流甚少,甚至有“闭门课改”的现象;五是对新理念的学习把握和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到位;六是新课堂中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惯性影响;七是教师教学任务重,“课前设计、课中实践、课后反思”不够,不能更好执行《教学设计》,课堂各教学环节落实不到位;八是信息闭塞,接收新思想及新理念的渠道狭窄等;九是教师学科搭配不合理,部分学科缺专业教师,“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多,中年骨干教师少”,教师专业发展梯队偶有“断层”现象;十是部分山区学校校本研训意识淡薄,没有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以校为本制度建设”推进慢、质量低下,没有把校本研训作为学校发展内需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需要来抓实抓好;十一是课改工作过程管理不到位,存在“见子打子、应付充数”等现象,没有真正建立起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评价机制;十二是山区学校忙于一般事务性工作,不注重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宣传力度不够,“人人重视教育、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支持教育”的氛围不浓,学校课改问题调研不够,问题查找不准,成因分析不透,制定对策的实效性不强等。
(三)实践了贫困山区小学课改存在困难的对策
综上所述,制约、影响贫困山区小学课改的因素既有来自课堂的内层因素,又有来自课堂之外的外层因素,在辩证分析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寻求科学合理并能有效破解这些困难的过程是课题组研究的重心,更是实现学校快速发展、走向规模办学的过程。
1.外层四措并举,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多教”、强化文化、保障后勤
(1)整合资源,实现规模办学
和许多贫困山区一样,因学校点多面广,校舍简陋短缺,教师严重缺编且质量不高,学生家庭贫困,全乡义务教育长期面对入学率低、辍学率高、教育教学质量偏低的困境。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对课改的意识极度淡薄,全乡课改推进工作缺乏足够的环境,面临重重困难。
经过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办学后,随着学校教师数量增多、软硬件条件得到改善,为课改的推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本课题从立项到实验检验,都建立在这样良好的基础之上,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2)多教统筹,办好优质教育 该课题研究的范围为“贫困山区小学”,但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义务教育阶段下的中小学、幼儿园是紧密相连的,是不可分割的。课题组站在全乡教育科学、均衡发展的高度来看,只有全乡的多种教育形成一体、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结合该乡实际,学校提出了“幼儿是开端、小学是基础、初中出成果、职教作补充”的思路,多教统筹兼顾,促进均衡发展。
(3)强化文化,营造优质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彰显。学校在顺利进行学校布局调整的同时,以一直朝着“文化育人”的方向不断努力,结合本土实际,以“绿化、美化、净化、人文化”为主线,实施了以儒家文化为主打的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优美而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的构建,有效改善了贫困山区小学教育教学的环境,孕育了师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4)保障后勤,全力奠基助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趋强烈,家长对教育孩子、培养孩子更加重视,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吃得饱、学得好、有特长”倍受家长和社会关注,学生到校吃得饱、吃得好已成为留住学生、保障学习,让家长放心的关键。
2.内层五措并举,做到“完善制度强常规、建设队伍增活力、校本研训提素质、推行生态促质量、完善模式求实效”(1)完善制度,实行“制度管理”
学校牢固树立“向管理要质量”的理念,因地制宜创新制订各项常规管理制度。
(2)注入活力,强化“三支队伍”
贫困山区小学课改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队伍,解决“有人做事”的问题。为此,学校注重培养“领导班子、教师、家长”的三支队伍建设。
(3)立足校本,加强教研科研
学校结合课改工作的深入,始终把“教研兴教、科研强校”作为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路,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发展壮大了“乡——片——校”三级教研网络,实行“学年乡主题活动竞赛、学期片际教学研讨、每月学校校本教研”,以中心教研组和课题组为龙头,以“五课”(备课、上课、说课、观课和议课)为主要内容,稳步开展教科研活动,形成了学校独特的教科研模式。
(4)注重生态,推进教学改革
课改的关键在课堂,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转变。根据区教育局构建“生态课堂”的要求,学校借助中国名校共同体的“五步三查”这一教学模式,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全面启动了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遵循了“预习——展示——反馈”的高效学习理念,将课堂环节分为五个基本步骤:独学→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三查”则是指在课堂上进行的三次学情调查:学生独学时一查,组内小展示时二查,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三查。课前以年级组为单位编制出高质量的导学案并提前下发到学生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独学、对学、群学以及组内小展示,教师根据学情调查组织班内大展示,同时进行补充、反馈,并进行当堂达标测评。充分体现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的理念,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人格的健全,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切实做到了把课堂主权还给学生。
(5)完善总结,实施“44135”
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实施一年多的“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改革后,课题组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在专家的引领下,集思广益,完善总结出具有毛口地域特色、可行性较强地“44135”教学模式,并在全乡予以推广。
“44135”教学模式中,第一个“4”就是将教学分为四大板块,即温故知新、引导学习、实践展示、课堂小结;第二个“4”就是“四个有”目标,即有序、有情、有趣、有效;“1”就是提前搞好预习,即提前1-2天布置让学生预习,实现学生自学(独学)、群学;“3”就是指每节课教师要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联系点、新知识点(能力点和重点)和创新拓展点;“5”就是指教学的五个步骤,即“复习检测和温故知新(引导学习)→激情导入和目标解读→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和拓展训练→巩固检测和布置作业”。
初步的改革实验说明,“44135”课堂教学模式遵循了毛口乡小田小学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学生的天性和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轻松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幸福、快乐地学习、成长。课题组在此课题告一段落的基础上,将主推这一教学模式作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丰实,力求将其完善总结为学校颇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全乡教学质量的更好更高更快发展添砖加瓦。
五、建议
课题组在三年多的研究历程中,牢牢抓住山区课改和课题研究这条主线,既找出了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的困难、成因及对策,又在实际工作中创建了一些模式和做法,实现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课改工作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2011版新修订的各科《课程标准》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组织全体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群策群力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撰写经验论文,打造适合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创建特色化学校服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如下几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好、落实好: 1.要更好地推进贫困山区小学课改工作,必须要处理好传统与改革、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在认真总结、科学诊断的基础上嫁接实施,做到不完全否定传统教学,不让课改进入盲区;要理清传统教学的优势,不使课改失去基础;要切实找到传统教学的症结,使课改有好的切入点;准确把握课改的新思想、新内容和新方法,不能使新课改走偏。
2.课改推进重在认识,贵在落实。基层学校特别是贫困山区小学,要努力克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认识,要摒弃“跟风”、“浮在上面”等弊端,要把“嘴上说的、墙上挂的、纸上写的”朴实、务实、扎实地注重实际、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地落实到具体的课改行动上,用课改推进学校工作的纵深发展。
3.关注、关爱、关心学生,方为体现“以人为本”实施“生本教育”的真实所在,做到“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4.课改要课内、课外同时进行。课改要由课内逐步走向课内外同步推进,“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惟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在“知识放到情景中才更有生命力”的启示下,更加注重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采用组织以兴趣活动为主的社团活动,做到“学中做、做中学”。5.课改要用“实作型”的校本教研为其保驾护航。在找准课改工作的起点和终点、重点和难点、切入点和突破点的基础上,运用内容为“备课、上课、说课、观课、议课”的“实打实”的方式,注重师生课改素质养成和能力提高,努力解决好“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程度、做到什么高度”的问题。
6.课改要沿着既定的目标,选择一个好的载体“坚持、坚守”不断前行。
通过“贫困山区小学课改中存在的困难、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组将一如既往地秉承“找准问题是前提、析透成因是手段、定好对策是关键”的理念,以更新的理念、更实的行动、更力的举措、更优的绩效,以“教学、教改、教研”为中心将“课堂、课题、课改”落在实处,按示范学校的标准来将课改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身体力行“教研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课改助推山区小学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课改“撬动”山区教育
课改“撬动”山区教育
——桑植县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纪实
作者:刘茜 刘秋泉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7日-11:41 本文来源于:为先在线
桑植县教育局局长向贤良、副县长王云、政协副主席桂作明听课。
一批批优秀教师成长起来。
桑植县2011年课改经验交流会校长评课会。
桑植县十一学校初二134班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情绪饱满:
“这是我们组的意见,大家看看还有什么补充?”
“我觉得你们组表述不够完整,应该再加上„„”
“我还有新观点,我认为这里不妨这样表达„„”
“我觉得大家都说得很精彩很到位,下面由我来为大家总结吧。”
这是桑植课改中的真实一幕。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山区县,桑植近年来以课改谋变化,以课改促发展,“撬动”了山区教育。如今,来自兄弟县市的“取经”者不计其数,媒体记者也慕名而来——
化解“第一个吃螃蟹者”对这个“螃蟹”的恐惧和忧虑 我们见到桑植县教育局局长向贤良的时候,他正和县教研室主任朱慧勇在十一学校“看课”。大约10多分钟下课铃声响起,教室门口便成了他们和校长、老师们现场议课的地方。我们没有打扰,只是站在一旁静静聆听。尽管他们在讨论时夹杂着方言,但他们那种对课改的执着与专注,那种直击问题、直面不足的评课态度,让初识桑植课改的我们不禁动容。
“3年前,你们还看不到这样的课堂。”向贤良对我们介绍说,2008年上半年,自己上任局长后曾组织多次教学现状大摸底,反馈上来的情况令人忧虑:大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法单一,单边主义、满堂灌比比皆是„„ “我常常看到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初三高三的学生毕业后,将记载着他们生长经历和辛勤求学的课本全撕碎。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课堂没有给孩子们留下快乐的记忆。每当这时我的心情十分沉重。心痛的同时感觉课改一刻也不能停留。”
在这样的背景下,桑植开展了教育到底如何发展的大讨论。在这次大讨论中,向贤良思索和追问着:贫困山区的教育何以突围?出路到底在哪里?他认为,国贫的桑植,必须通过新课程改革来促进教育的跨越发展,从而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他这样说:“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心是从硬件均衡走向质量均衡,质量均衡必须要通过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来实现,而学校内涵发展首先解决的是课堂问题,改革课堂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科学的最经济的路径,是最终的捷径。可以说,撬动教育这个‘地球’的支点是课堂。”
这次大讨论被称为桑植开启课改之旅的“遵义会议”。桑植教育人开始以改革者的姿态吹响课改的集结号。
然而,“另类”的新课堂难免让习惯传统课堂的人们产生观望和畏难情绪。桑植四中校长王兴辉就深有体会:“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我校刚开始推行课改时,就有一些老师‘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有人检查就按课改要求来,没人就按传统的来。这一度让我们很头痛。”
化解“第一个吃螃蟹者”对这个“螃蟹”的恐惧和忧虑,成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首要任务。桑植于是上上下下召开了多种形式的动员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向贤良局长更是亲自上阵,大会小会都要讲,特别是每年教育战线的“千人大会”,他都要费尽心血准备,深入浅出给大家谈课改。去年,因会议议程太多,他一直讲到下午1点多,可是会场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听得入神。张家界市教科院的专家说,向局长真是“比专家还专家”。
但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靠一两次动员会就可以做到的,也不是单靠局长的大声疾呼就可以了,旧的观念根深蒂固,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机制来破解。桑植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再培训,再上岗”的原则,紧把学习和培训关。
桑植的学习和培训突出一个“新”字,即通过学习和培训达到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吃透新的课程标准,通晓新的实验教材,明确新的课程要求的目的。桑植县教育局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教师。首先让大家自觉地在网上系统地学习山东杜郎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岳阳许市中学等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解决值不值得学的问题;其次分期分批组织校长、业务副校长、教研主任到许市、杜郎口、广东等地学习,现场感受气氛,解决学不学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调研分析本校的具体情况,解决学不学得好的问题。
桑植四中的钟丽老师向记者说起,学校邀请全国著名的生本教育专家荆志强老师来演讲,从早上8点到11点,荆老师风趣的报告让我开心让我醉,荆老师的讲解,让我们拔开云雾大开眼界:从学生个性气质加以研究,掌握学生的动态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了解你信任与你谈心,谈家庭谈未来,谈自己的喜乐哀愁,谈他们一切的一切。学生分组(横向和纵向)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合作、倾听、讨论、汇报、展示、质疑。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生本教育理念将会影响我、造就我,使我的学生们在生本的大课堂中学得踏实、学得快乐。
澧源镇中学的燕学鹏老师也谈了自己的感受:“在县教育局组织下,9所实验学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赴广州参加全国生本教育研修班,进行一个多月的学习考查,我聆听了专家学者们的报告后,发现最近两年的课改形式已经非常紧迫了!一些特级教师上公开课,竟然也从讲台上悄悄隐退,把学生推上了课堂舞台。特级教师都课改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进行课改呢?出去了一趟,生本教育理念在我的头脑中逐渐生根发芽。”
教育观念更新,源于长期不断的学习,而教研力量要为此提供保障。他们把一些经验丰富,具有科研能力的一线教师调到教科室工作,并不惜代价从外地引进科研人才,充实到教科室,增强了教科研的力量。同时,加强课题研究,县课题中心研究组,根据课程改革所涉及的各方面的内容,制定出若干课改研究专题,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专题,实验教师再根据学校的专题确定个人的研究课题,从上而下形成了“人人要参与,校校有专题”的科研格局。
联片研训也是很有桑植特色的“一招”。联片研训是桑植的首创,也是省级规划课题正在研究的内容。他们的做法是把分散在几所学校中的研训资源集中起来形成合力,各片区在负责学校的组织与带动下,不仅上示范课,更对本片区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教研室也参加联片研训活动,现场点评每一堂课,开展专题讲座,为教师的成长和课改交流提高搭设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课改推行过程中,向贤良特别重视校长这个层面。“当一个好老师,受益的只是一个班的学生;当一个好校长受益的则是整个学校的学生和一个区域的学生。”他说。
十一学校是“全省课改样板学校”,也是桑植课改龙头校之一。校长潘鸣是新官上任。据他介绍,自2009年6月桑植县拉开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序幕以来,在原校长卓云辉的带领下,十一学校瞄准课堂,将“导学案”教学法作为突破口,积极通过培训会、教学研究等形式对全校教师进行课改通识培训、分学科培训,采用观看专家报告录像、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参与式讨论、说课评课、课题研究等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崭新的姿态站在课改的战线上。
潘校长口中的卓云辉校长,是桑植的“课改名人”。现在,他在基础薄弱的贺龙中学担任校长。为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破冰之旅,他无数回亲自推门听课,深入组织课改教师开展“一人一课”、“推门课”、“同一课”、“典型课”等活动,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像潘校长一样,空壳树中学的陈和锐校长一个学期以来,深入课堂指导全校教师上研讨课100多节,让老师们受益良多。在他的影响下,学校的老师得到不断成长。
紧扣住“三主五步”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总航线”
“三主五步”,是我们在桑植采访时,老师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2009年底,在桑植县课改实验总结会上,教育局长向贤良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 “三主”理念,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他还总结出具有桑植特色的课堂模式:定向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归纳→巩固提升。2010年2月,在县教育局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汇报会上,向贤良将这一模式正式取名为“三主五步教学法”。
对桑植的课改,向贤良一直在深深思索。此前,他亲自安排教研室的人员南下广东华南师范大学,听讲座、观现场、进课堂,并在桑植进行了一年的实地调研。一次,他到澧源中学检查工作,在该校宣传栏前足足站了一个小时。原来,该校已经开始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并总结为四步教学法。他于是多次与“课改先锋”陈前军校长一起切磋,大家反复琢磨推敲后,认为“三主五步”较为科学。
县教研室副主任肖勇这样阐述:“三主五步”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其宗旨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想学、会学、学好,真正感悟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总的航线确定了以后,紧接着当然就是纵深推动,形成特色。
向贤良给我们具体介绍了桑植的“课改进程”:2009年下半年,全县正式拉开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序幕,在全县大部分小学、初中推行,并确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成氛围、三年上台阶、四年出经验、五年当示范”的课堂教学改革中长期目标。各乡镇中心学校均确定了一个以上的实验试点校、实验年级或班级,按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思路开展试点工作;2010年为桑植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年”,他们对实验校、年级或班级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并逐步扩大实验年级与学科范围,初步形成本县、本校课堂教改的基本模式和特色;2011年至今,全县更是全面强势推进课改。
桑植县推行课改,最关键的环节便是课堂大讨论。老师根据学习成绩优劣、家庭条件好坏、性格和兴趣爱好差异等不同因素,将学生分为6-8人的讨论小组,并建立了小组激励和约束机制。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后进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看完了例题能做练习题,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在这种新型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先学、后导、互助”,以探究学习方式替代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形成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实验的教学局面,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自主探索新知的能力。
“大家好,我们是‘为梦想而奋斗小组’,今天由我们来跟大家共同学习这篇《巴东三峡》。”如文章开头说到的,桑植县十一学校初二134班的一堂语文课上,4名学生满怀激情地为同学们讲课,就分工协作十分清楚,一人讲解,两人板书,剩下一人向台下的同学提问,站在教室中间的老师肖华则面带微笑不停向讲台上的学生点头以示鼓励。
这一堂课全程由学生上台展示,不停有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不停有同学纠正前一名同学所讲的不当之处,仅是讲到三峡的特点,同学们也在课堂上争得不可开交,肖华稍加引导后只讲了一句“每个人眼中的‘巴东三峡’都是别样的!”便将学生的思维拉了回来。一节课下来,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共有3个小组上台演示,回答问题则多达20余次。
学生上台讲课,老师可没有闲着。肖华老师认为这种教课方式对老师的要求反而更高了,“看似是学生在讲台上讲课,实际上他们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老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还要充分信任学生。”
“在这样的课堂上,作为学生,只要你愿意,这讲台就是你的。”肖华告诉记者,这种上课方式需要学生提前预习,做好充足的准备。从思考到提问到最后解决,这种方式对学生来说更有满足感,而且小组成员之间还要培养合作、协调和沟通能力,这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也是同步的。他们非常愿意接受,上课更有兴趣了,思维也更活跃了。
“把教学目的隐藏起来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方法,才能润物细无声。”肖华介绍说。课后,该班学生黄昆告诉记者,班上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都给自己的小组起了独特的名字,比如“标新立异”、“登上最高峰”、“璀璨星光”等等,大家都在为了共同进步的目标而努力。
集体备课也是桑植课改的亮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要实现高效率,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让位”,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干,而是花更多时间在课前备课上。课改之前,有些学校虽已实行集体备课,但大多只是流于形式。课改之后,教师的备课流程变成了教师个人自主备课-备课组集体研讨修订-教师个性化加工-跟踪听课-课后反思。
这样环环相扣的备课流程,需要教师从备课环节开始,就要精密地设计课堂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并将学生在预习环节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和整合之后形成“问题链”。同时,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导学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补充问题,以弥补学生自学时的不足。
“活力——探究型”课堂激发了更多年轻教师的热情。今年再次被评上“课改之星”的年轻教师肖玉梅是澧源镇一小的一名教师,从充满疑虑到亲自试水,肖玉梅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查阅资料,与同组老师备课。“现在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作为老师,必须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肖玉梅说。现在每年寒暑假,肖玉梅都要与同组备课的老师完善、优化导学案,总结课改中的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为使“三主五步”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延伸、补充和矫正,增强课堂效果,桑植还组织开展了“大量读写”、“艺术、体育(2+1)”、“学生素质检测”、等主题活动,使生本教育的花朵越开越鲜艳。现在教研室有《澧水文学》促进大量读写,教育局还设想创办《课改动态》专刊,开辟《课改导航》、《专家引领》、《他山之石》、《回音壁》等栏目,并改版更新“桑植教研网”,以期及时反映课改动态,全面营造课改舆论氛围,鼓舞士气,凝结人心。
让师生们都能获得幸福与成功的体验 那么,桑植的课改到底收获了什么?让我们先来看看孩子们的收获。
空壳树中学彭云斐老师对记者说起,班上周华(化名)是个几乎要辍学的学生,由于对学习不感兴趣,认为是自己拖了班上的后腿,总是闷闷不乐;再加上在外打工的父母常年不回家,而家中只剩下爷爷一个人,他想陪爷爷,产生了放弃读书的念头。通过多方面努力,好不容易让他重新回到了课堂,但在他脸上却很少看到笑容。
自“三主五步”课堂以来,周华脸上多了笑容,有时还会主动找我询问自己的表现情况,课堂上也能看到他很自信、完整的发言。特别是在我的语文课上,我并没有事先分配问题,在课堂上由小组讨论设置问题,我以为组长会自己上台展示,没想到展示时却是周华。一开始他说话声音小,吞吞吐吐,语句不连贯,后来慢慢地却看到了不一样的他,声音洪亮,语句连贯。展示结束,教室里不由自主的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课后,他兴奋不已,脸上洋溢了灿烂的笑容。
十一学校的刘亚老师也感受到了学生的变化。去年临近期末考试时,因病需请假一周,这下可让她“犯了难”,没有老师上课,学生怎么办,会不会由此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后来结果证明,这全是杞人忧天。在医院期间,班上的小组长时常打电话给她汇报班级情况;课代表会先批改作业,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再向老师请教。一周后,期末考试结果出来,班上的考试平均分竟然比其他班平均分高10多分。“所以说,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课改。”她说。
课改,激发了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动力。而对于老师,同样充满着幸福与成功的体验。
一直以来,作为中西部落后地区,桑植的教育面临的“师资”等难题一直无法破解。据教育局师训站站长向延华介绍,该县的教师队伍着两大困境,一是知识老化,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二是年龄老化,教师队伍后继乏人,在2002年之后的将近六年时间都没有进一个年轻老师。这严重影响了山区的教育质量。贫困山区教师队伍的“自我造血”的机制在哪儿?桑植人苦苦思索的问题在课改过程中无意中被自然化解。
县教研室主任朱慧勇向我们陈述了化解之道:“争作挂牌教师、课改先进个人、课改名优教师是我们对全县教师提出的目标。活动已经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三年。每所学校的每个学科、每个学段我们都评选出了一批挂牌教师,通过进一步成长而成为课改名优教师。”
刘君,来自桑植四中的年轻老师。他向我们表达了课改中收获的喜悦;“我们学校每年有3个在县里直接记功的指标,而这3个名额往往都是由高考指标来考虑,从去年开始,学校决定每年举办一次教学比武,比武中分数最高的可以直接记县三等功。”他的言语中流露着自豪,去年的教学比武中喜获第一名,享受到了这个政策优惠:“我这也是沾了课改的光,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现在,像刘君这样迅速成长起来的“课改先行者”正带动着更多的教师成为课改的践行者。像骑摩托从桑植的“西藏”白石乡“百里迢迢”来听课的吴贤振;桑植“课改三姐妹”澧源中学的肖芳老师、一小的肖玉梅老师、十一学校的肖华老师,她们都成为第一批挂牌老师„„
县教育局基教股股长朱先怀自豪地告诉记者,“自我造血”机制顺畅后,现在在桑植,往往刚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通过一星期时间的岗前培训,便能顺利上岗并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都得益于课堂模式的构建,它规避了因为教师经验不足或专业素养不高导致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模式让教师迅速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陪伴者,而通过集体备课的导学稿弥补了个别教师专业素养的短板。”朱先怀说。
除此之外,乘着课改的“东风”,一些学校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随着课改的推进,桑植建立了“一校一标”创新平台,对课堂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学校亮点工作等实行一校一标评价,推动和验证“三主五步”课堂教学。两年来,各校依据自身发展需求和趋势,自主选定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自主确定发展方向,自主进行校内评估,以增强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成果丰硕,亮点纷呈。
如十一学校成立科技兴趣小组。学校利用课外活动、节假日对车模兴趣小组学员进行专业培训,带学生到省海陆空模型训练基地,聘请专业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强化训练。近两年来,学生在各级科技竞赛活动中先后有100余人次获奖。澧源镇中学的航模活动也已成为该校最大的亮点,在省市获奖60多人次。
还有桑植一中制定了《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把艺术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成立了艺体组,开设了艺术特长班。开发校本课程。组织音乐、美术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制,截至目前,音乐、美术学科可供学生选修的校本教材有《桑植民歌》、《桑植民间舞蹈》、《素描》、《色彩》、《速写》等,初步形成了音乐、美术校本课程体系。„
成绩也显而易见。通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三主五步”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效果,去年4月,在全省科技创新大赛上,桑植首批“三主五步”实验学校十一学校、刘家坪小学、澧源镇二小等单位的学生获得“三金一银”的历史最好成绩,其中“帅乡生物多”还代表湖南省参加全国的科技创新大赛;桑植一小、二小的教师参加全省的科学课堂成果大赛和全省德育风采教学竞赛获得两项省一等奖(全省第二名);最近,桑植选送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全省综合实践与素质大赛中又获省一等奖。全县教师在国家、省、市举行的各种竞赛活动中,有28人次获国家一、二等奖,286人次获省一、二等奖,获市级奖励的达1266人次,12位教师在全省教学比武中获一等奖,23位教师在全市教学比武中获一等奖。这一切,让贫困山区桑植的教育真正赢得了发展尊严。
采访将要结束,向贤良对记者表示:“我们课改走的是‘四步曲’:第一步,变理念为观念。第二步,是观念变方法。第三步,方法变文化。第四步,文化变信仰。先‘拿来’,再创新。不‘坐而论道’,要‘做而论道’。桑植将强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即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全体教研员要深入一线包校到班。我也要下去包一个学校一个班。让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难题在一线突破,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形象在一线树立。尤其要抓好校长住校制、听课评课制度的落实,开展校长评课竞赛。我还设想建立一个校长定期汇报课改制度,通过汇报看一所学校校长的课改思想和课改推进方式及进程。通过 ‘树旗子’、‘树标兵’,带动、营造课改磁场,重建教育生态,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课改氛围。“
“或许,作为国贫县的桑植课改之路未必会一路坦途,但我们决不会止步。”向贤良的眼界分明已经跨越了大山。
第三篇:用精细化管理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用精细化管理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般来说,精细化管理是提升学校内涵的关键,也是打造学校形象的抓手,实质就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其要求是管理要精心,环节需精细,成果出精品。在这里,精心便是态度,精细就是过程,精品乃是结果。所以,学校都需落实管理责任,规范管理制度,做到人人都是管理者,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用精细化管理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昆山市张浦第二小学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走学校精细化管理的道路,制度管理突出规范化、人性化、个性化,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健全有效制度,落实精细化管理措施
校行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细则,如领导班子全体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每位领导都备好一份《教学日志》,便于监督检查,并作为总结反思的依据。在年级管理中,学校设立年级督查组,让年级组代替行政对教师的学习、备课、上课、辅导等环节进行监控,既节约了管理资源,又便于整体监控。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当好顾问,出谋划策,站在后台;学生当好主角,自主学习,走向前台。在学生管理上,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公约”,对学生在校的每个细节都进行有效的约束,把学生的每一项活动乃至一举一动都纳入了管理的范畴。
立足服务态度,促进精细化管理发展
精细化管理就是规范化管理、个性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学校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对全校师生的人文关怀,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生为本,全面发展”“只有爱满校园,才能幸福完整”等充满温情的标语,既张贴在校园显眼的地方,也深深地烙在师生的心坎里。
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为学生发展服务”应成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要求教师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阳光洒进每个学生心里,让每个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每学年,学校都会要求教师快速记住学生的相貌特征、性格特点及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要求所有教师对班上的学困生、留守生、单亲生做到心中有“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同时,通过家访、家校路路通等平台,进一步了解这“三生”的成长环境、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并和学生一同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在学生不断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基础上,促使他们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不断超越自我。
服务教师,激发教师爱校激情
在实际管理中,学校既重视刚性管理,又注重柔性管理,让教师在校感受到“家”的温暖。在服务教师方面,校长不仅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而且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构建一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本校常组织教师开展才艺展示活动,以及韵律操、健身操和冬季长跑比赛;定期开展教职工篮球赛、乒乓球赛、田径运动会或书画展览等,让每位教师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身来,进入另一个心灵世界,去感受生命的光彩。
关注细节,平凡之中传递真情
把简单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细节见真情,细节定成败。关注细节就是关注师生的一切。学校要求凡是学生向教师问好,教师也要向学生问候;每次教师获奖或论文发表,校长都会在教师全会上通报表扬;学生获奖或发表文章,则在周一的集体晨会上进行表彰;倘若教师生病或家中遇事,行政与工会就会联合慰问;期末考试之后,由班主任牵头到每位学生的家中家访……像这些普通的事、平凡的事,只要坚持做了,就会产生不平凡的效果。
实施发展评价,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学校通过评价改革,逐步加快精细化管理的步伐。经校行政、中层职员和教师自上而下的反复讨论,学校对原来的评价体系进行修改、充实,并制定了《“二小”教师考评细则》《“二小”绩效考核方案》等评价制度。新考评办法坚持多元评价原则,从教师的基本素质、工作状况、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评价。考核结果与教师的提拔、年终评优和绩效工资挂钩。
通过加大行政检查、教师自查、学生监督等环节的考核力度,将教师岗位职责履行评价落实到每天的工作当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引领教职工履行职责,工作精益求精;鼓励教师张扬个性,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一年来,全校有10多位教师在片、市级的“评优课”中获奖;有20多名教师受到市教育局的表彰;有3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的杂志上发表。广大教职工在学校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得到尊重、认可,并得以提升、发展,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效能得到不断提高。
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校园更加优雅整洁,书香芬芳;教师更加严正宽容,平实笃厚;学生更加健康向上,快乐成长。这些都将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积聚能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必将切切实实地为学校早日成为名校奠定坚实厚重的基础。
第四篇:用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用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顺义区第十中学是2004年9月正式成立的一所公立完全中学,由原来的城区顺义三中高中部和后沙峪中学合并成新的完全中学。区、镇两级政府对学校的发展都寄予了厚望,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各种装备可以说是一流的,但如何运用好现代化的办学条件来实现学校的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004年,我们在区教科室的指导下,找到了ESD项目这一良好的发展平台,通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学校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2006年,学校获得北京市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奖; 2007年,学校有两项成果分获北京市ESD项目“十五”成果的二等奖、三等奖。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用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最终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聚合学校有效资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知识和观念的渗透
2006年寒假,我们在所有学科各挑选了一名骨干教师,对课标教材、考试试卷做了一个系统整理,把体现ESD思想的内容整理出来,编成校本培训小册子发给各科教师。
2.通过课堂方式的改进,使学生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
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地理组确立了体验式教学的区级课题,生物组确立了有效解决生物学科学困生学习障碍的区级课题。这些区级课题的立项,使我校的教师逐步从只关注教师的教到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
3.通过环境育人,让学生在文明做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校,最值得品味的是它所拥有的思想文化精神。学校建设必须充分体现书卷气和儒雅的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我们在学生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和策划”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环境建设的活动中来,现在楼道、洗手间、草坪、教室等学生能看见的地方都有了这样的提示语:“守护一片绿,增添一份美”、“绿色校园鸟语花香,环保成果你我共享”、“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等,这些格言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的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我们充分利用实验楼、教学楼的楼道,对师生进行文化熏陶,我们选用了孔孟儒家教育思想的精华和名句:“师以德为本”、“不学礼无以立”,提示师生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在高中教学楼立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牌匾,在初中教学楼用钛金字显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人文情怀,鼓励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生一走进教学楼就会被这种文化包围,久而久之,这些优秀的思想会一点一点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在教室里,我们选用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名句:“滴水必须加入河海才能成为波涛”、“个人是微弱的,集体才是力量”;在运动场四周,我们用了“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健身代表一种蓬勃向上的文化”等鼓励师生去运动、去锻炼,让学校充满向上的、朝气蓬勃的文化。
4.通过活动课的开展,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们关注考试、研究考试,但不唯考试,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考生”,而是培养“学生”,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去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和重点中学的学生一样是中国的一个公民,最终要以一个劳动者的身份进入社会,担当一份社会责任,所以我们不把应对考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而是追求一种更为理想的境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让学生的天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几年来,学校组织了“红五月合唱节”、体育艺术节和文艺汇演,开展“青春飞扬”卡拉OK大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请北京歌剧舞剧院的演员到我校演出文艺节目,举办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项目的比赛,学校还出资举办了“科教兴国”展览,请专家为学生做科普报告,组织学生到神笛陶艺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观看电影,组织住宿生出早操等,通过这些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5.开放学校专用教室,为学生发展提供场地支持
学校的机房、美术教室、阅览室都对学生全天开放,目前,我校还专门筹建了电子阅览室,主要是对学生开放,让他们有更多收集和获得信息的渠道。
二、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建立共同愿景,塑造职业精神
面向“十一五”,我们确立了“以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创建和谐校园”的课题,并把“学习强师、学习兴校”写入《学校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当中。我们借助ESD平台,尝试改变我们的思维,学会以一种可持续的精神和思维方式生活,建立一个和谐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顺义十中。
学校的共同愿景来源于教师的个人愿景而又高于个人愿景,它是个人愿景的有机结合,是教师的共同理想,要将学校愿景贯穿于教师的愿景、将教师的愿景融于学校愿景之中,使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和谐一致。以学校共同愿景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以共同愿景构建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完善群体的事业指向,才能产生有利于共同愿景实现的行为。现在,全校师生员工都认同我们通过有效学习创建和谐的学习型学校的目标,都清楚每学期发展的具体任务,都对自己的职业有短、中期规划,学校教科室给每位教师制作了成长档案,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和持久学习的动力,鼓励教师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个人的成长有机地统一起来。
2.深化校本培训,夯实专业基础
在校本培训工作中,我们在“实效、灵活”上做文章,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优质的培训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实” 就是针对教师现状,狠抓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提高。我们每学期都分层举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我们开展了以“有效复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为主题的初、高三复习教学研究课,以“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体现有效教学的理念”为研究主题的骨干教师示范课,以“和谐课堂”为主题的中、青年教师评优课,以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为展示的主要内容,通过备课、讲课、说课、评课4个步骤,重点考察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难度与密度、把握课堂教学能力以及教学语言和板书4个方面的基本能力。这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活”就是形式活泼,教师参与活跃。除了通过邀请上级教科研部门和有关专家进行定期听课、评课,发现问题,共同研讨,及时解决问题以外,我们更注重挖掘校内优质资源,对不同学习群体进行适时培训。比如,请信息技术老师分模块对教师培训,我校付志永老师对全校任课教师进行了计算机和教室多媒体正确使用与维护的培训,常宇老师给理、化、生教师进行了绎络软件使用培训,吴从兵老师给数学教师进行几何画板的培训;开学初,由政教处组织,请优秀班主任为新班主任进行讲座培训;同时,科研室还对部分科研骨干教师进行沙龙式、闲聊式培训,即不定期召集他们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最近读到的新书、获得的新的信息。通过扎实地学习和实践,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在各级论文征集活动中,我校教师论文的获奖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在刚刚结束的顺义区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我校有9名教师表现优秀并获一等奖,23名教师获得二等奖,16名教师获三等奖;在上学期的学校科研月活动中,刚刚毕业3年的教师已经能成功地为学生开科技讲座。
3.充分利用校外优质教育资源
2006年,我校与北京四中正式合作,成为北京四中唯一的一所分校。我校初、高中多数学科教师已经多次到北京四中参加各种教研活动,老师们感觉受益非浅。此外,我们还利用了师大二附中、北京八中、牛栏山一中的多所名校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来充实自己,不断提升十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007年,北京市已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的实践,我校也被正式批准为北京市新课程改革的样板校。我们将抓住这一良好契机,继续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方法上注重培育学生的“学习力”;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第二课堂,向“死读书、读死书”说“不”,鼓励学生获得“绿色考分”;建好心理健康咨询室,改变学生对接受心理咨询的成见,让学生在沟通和倾诉中解除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实现心灵的自由与解放;多途径、多角度实现对教师的培训,积极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性评价小组组织的活动,有效地克服教师们有可能产生的职业倦怠,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第十中学)
编辑 朱桂英
第五篇:用技能大赛助推旅游管理专业课改
为助推旅游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提高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荆州市导游大赛选拔、储备参赛选手,经济管理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旅游协会于5月23日下午在修远楼楼3202举办2013年职业技能节导游技能大赛决赛。
导游技能大赛是宣传推介荆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传承荆楚文化,展示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绩效的平台,也是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团队对接导游岗位职业标准,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的重要载体。
本次比赛实现了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全覆盖,比赛全过程突出导游职业综合素养。初选阶段,要求报名参赛选手从着装到言行举止都要符合导游人员规范,突出大学生礼仪素养。初赛阶段“自我介绍”环节要求选手突出个人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导游词讲解”环节又分为“致欢迎词”、“景区讲解”和“致欢送词”三部分,选手可任选湖北省导游证考试中的十大景点之一进行现场讲解,评委现场评分;“才艺展示”环节要求选手突出个人才艺,展现综合能力。
19名选手晋级决赛。决赛从仪表仪态、景点讲解以及才艺展示个方面考量选手,比赛执行湖北省导游技能大赛标准。比赛中,选手们举止言谈美观高雅,站姿、步姿、手势自然得体,选手们导游讲解清晰,语言生动,并能与观众进行互动。
经过激烈的角逐,1219班王甜甜获得一等奖,1220班熊琴、1219班杜荣获得二等奖,1218班田雪梅、王雅妮、陶丹获得三等奖。
本文选自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