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如何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浅谈如何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其目的是通过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状况来评价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有效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
为增强备课者的目的性、授课者的实效性、说课者的层次性、评课者的针对性,笔者认为,有以下一些标准,供授课者、听课者、说课者、评课者共同探讨。
一、教学“三维”目标的确立与达成。
教学“三维”目标即教学目标。它包含了三个维度: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立和体现;二是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重构和提升;三是习惯与方法目标的培养和养成。这三个维度的确立与达成,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重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即: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立和体现。
教师的备课、上课,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读书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注意挖掘教材内涵的思想性,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形成文道统一,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注重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二)是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重构和提升。
教师上课能全面揭示课文的知识点,无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注意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进行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智力训练;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是方法与习惯目标的培养和养成。
教师要重在学生自学、认真读书、认真思考问题、认真预习和复习、独立完成作业、勤动笔等习惯的培养;形成动脑、动口、动手和学习卫生的好习惯、好方法。
二、教学“过程”实施的情景与效率。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师生共同参与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其本质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语文学习活动,进行听、说、读、写的有效训练和合理的情感熏陶,从而使学生重构知识,形成和提升语文能力的过程。教者备课、上课及说课者、评课者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
(1)教材的把握、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师能正确理解教材,善于利用、活用和开发教材,体现创造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处理恰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体现经典精华精彩、揭示主题内涵。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做到“三要”:一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二要适宜于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三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具体的说,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科学性,教师要向学生准确无误地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挖掘教材中素质教育的因素,在教学中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教学内容要具有人文性、教育性,能针对儿童、少年的不同特点和思想实际,以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进行思想教育;教育方式要具有训练性和综合性,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形成能力。
(2)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热爱学生的情感、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激情的语言来创设轻松、活跃、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学习氛围,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要和求知动力,使学
(1)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3)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问题设计新颖、开放;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新意和挑战性,答案不唯一;问题呈现形式多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践和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教师从语文学科实际、学生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教学。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恰当地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应用于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感悟积累、语言交流能学以致用,有序进行。
(4)对学生的关注与评价。
教师的每一堂授课,都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提供参与教学活动的广阔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教学、提问、指导要分层进行,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现实反映及需要,适当调整教学的难易度,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5)教法与学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化。
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之上,根据学的需要设计教的内容; 方法选择与运用的出发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要恰当,讲求实效。教师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教学技能的展示。
教师讲授正确;语言风格良好:即语言准确、清晰,语速适中,语调适宜;教态自然大方,仪表端庄,举止得体;善于驾驭课堂,做到活而不乱,有序而不呆板,教学机智灵活,处理突发事件有效。
三、教学“效果”检测的要素与特色。
一是情感、思维、活动的参与。指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兴趣浓郁;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能提出独到见解,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是师生、生生互动。指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交往技能得到增强,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
三是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指各层次学生的知识、创造力、实践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学有所得,同时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四是教学有特色。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特点,同时也表现出所教对象的特点。
从以上内容可以知道,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包含着“三性”:即教学的目标性、过程性、效能性。如果说掌握了以上评价标准,并且把定量与定性评价、教师自评、学生及他人的多元评价、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就会使评价更加客观、真实、有效,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有效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目的。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行理性的激励性评价 田阳县头塘填四联小学
覃猛龙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
(2)果。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我们小学的语文老师均采取肯定的、积极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的确,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一味提倡无原则的激励性评价,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不能真正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兴趣,相反会使学生产生随便应付的学习态度。
记得有次听课:这是一堂气氛活跃、热闹的语文课。从课始到课尾“听取表扬声一片”。无论是读了几个词的,还是写了几个字的,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的,还是回了几句话的,老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好”“真行”“你好棒”的称赞声充满整节课, 老师甚至还兴师动众地要求全班学生一次次掌声鼓励。我想这种一味地为学生叫好,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我们都知道,物极必反,凡是过了头就未必是好的了。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呢?事实上,对孩子而言,不切实际的夸奖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如果课堂评价运用得好,它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反之,如果课堂评价不当,有可能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挫伤,会闭塞学生创造性思维,会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其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在强烈的评价意识和明确的评价目的的基础上,一般地说,评价以激励为主,这种激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激励,如某个学生题做得正确甚至很有独创性,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干脆等,教师就可说:“某某学生答得很精彩”。一种是“后进生”的激励,后进生一般都有很突出的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而在这时,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把爱的阳光洒向那些易被遗忘的角落,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并逐渐由后进生转向优等生。如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反馈中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合理的内容,也就应给予充分肯定。这好比一颗断树,只要还有一根树脉未断,它就还有生存并长成参天大树的可能,关键是能否用百倍的爱心去关心呵护它。
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融注情感教育,做到心诚意切,对学生高度负责。真诚的情感是打动一切的泉源。教师的评价,无论是高明抑或很纯朴,只要真挚诚恳,都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虽然学生年龄小,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却总是和大人一样,也期盼一种真挚诚恳的交流和表达,希望自己被对方认可。教师尤其要忌讳的是不能挖苦讽刺学生。讽刺挖苦没有任何真挚诚恳,它带给学生的往往是一种长期并沉重的心理伤害。评价恰当,不但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支持,也可获得感情上的满足,所以就要求教师要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肯定他的优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的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会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兴趣和动力,教师决不可主观片面地随意否定学生,因为气可鼓而不可泄。当然,也不能把誉美之词当做廉价施舍,那样的话,效果也将适得其反。教师的评价既不能超前,又不能拖后。超前的评价,会让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而滞后的评价则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回应没有被重视和尊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应注意抓住评价的时机,该及时鼓励的就毫不迟疑,不宜立即评判的就不能过早定论。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和热情为终极目的。一位教师在执教某一公开课时,因自己紧张而未及时给予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应有的评价,而在老师想起并再次给予补偿式的评价时,全班的学生竟都“哄”的笑起来了。因为在学生看来这位回答问题的学生完全被老师给“忽视”掉了。只有及时、有效、确切的评价,才能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我的老师,老师是熟悉我并时刻关注我的老师。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他的教学评
(3)价应具有强烈的启迪性,妥善于通过巧妙的教学评价,启动学生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吸引他们注意力,挖掘他们的心理潜力。如一位学生作文中用水晶来比喻小公主的眼睛,教师给予很高评价:“比喻恰切精当”,问“为什么”,学生回答:“透明嘛,用这个比喻写出了孩子心灵的纯洁无瑕”这固然不错,但不够全面,这位老师没有忙于作评价,而是又顺势问了一句:“那为什么不用玻璃呢,它不也透明吗?”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悟出用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童真的纯洁和可贵。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公正的“判决”,从而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评估,并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
教师的课堂评价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有位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完了只是说了一句:“读得不错,希望下次发扬”。就完了, 并没给学生点出不足之处, 如能换成“读得响亮流利,很好,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掌握好语气就更好了。”这种评价, 不仅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知道努力的目标,也会感到一种受到关怀后的温暖。
一名优秀的教师,他的教学评价应具有强烈的启迪性,善于通过巧妙的教学评价,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智力,吸引他们注意力,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就必须加强课堂教学评价艺术修养,使自己“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学习的激励者”,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偶像和学习的楷模。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
(一)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衡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个人智慧、文化修养、师德素质等诸方面的重要手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为主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两大主要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做到评价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引诱”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但就“研讨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反思如下。
一、比读,学生承受心理压力大。
以往教学中常常在研讨课乃至国家级研讨课上,听老师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谁还能比他更好。”先起来的同学需要有勇气才能站起来,压力很大。后起来的同学也必须有比前一位同学更好的本领和更大的勇气,才能站起来。试问:作为老师将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学的勇气做底吗?这看似鼓励的做法,恰恰给予全盘否定。导致的结果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朗读小能手”等的选拔,也恰恰反应了评价应避免的“选优”的要求。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评价的时候,只评价哪个地方读得好,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但不盲从。然后有针对性地读出你的感悟。让人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同学的音质不同、理解不同,允许他们各有千秋,从而进行个性化教育。
二、评价教学中,仍需强调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
1、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
教学设计要做到“虎头豹尾”而不是“虎头蛇尾”。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有的(4)公开课上,老师就让孩子们沉浸在泼水节的欢乐氛围中,在孩子们情真意切的朗读中结束。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大量搜集泼水节及总理资料、图片。学生直观体验到泼水节的快乐。资料有“总理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有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有周总理关心人民的动人故事等。学生感受到总理心里装着人民,是人民的好总理。人民才如此爱戴他,为课文打下很厚实的感情铺垫。接着进入朗读感悟阶段。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示,孩子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尾我设计问题情境:泼水节是快乐的、令人难忘的。总理也是像一般人那样寻找快乐的吗?为什么总理和大家一起过才倍加难忘?这在学生的头脑中荡起涟漪。沉默思考后学生答到:他关心傣族人民。我引导到:总理只关心傣族人民吗?有的同学说:我还知道泼水节时天气较冷,回来后总理得了重感冒。我又引导学生:作为日理万机的总理,是如此为人民操碎了心。你一定还想知道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故事,让我们去寻找总理的伟大足迹,去领略这位伟人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达到课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师精心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去细读、精读,把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思想通过朗读、感悟,感悟后再美读,读后再谈收获。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让语文课堂学习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2、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也应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我课前让同学做充分的准备,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利于教学时,我引导:你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从他们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不仅能获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收获远远大于所获得的知识。这也是新时代小学生必备的素质。
三、无批评的评价是不完整的评价。
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为一味表扬,不说一个不字,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扬的评价,不能很好的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响鼓还需重锤敲”。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响应的措施。如面对学困生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满怀激情。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降低要求。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从而转差。中等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做中心发言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优等生在肯定成绩后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他们比读,让他们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激励自己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18、乙:接下来出场的是五(2)班微笑绿叶中队,他们像绿叶一样鲜亮,像绿叶一样热情,像绿叶一充满生机。微笑绿叶中队——一个朝气蓬勃的集体,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一个生机盎然的乐园。他们背诵的是《弟子规》中泛爱众选段。屈原小学经典诵读大赛主持词
(男)敬爱的各位老师(女)亲爱的同学们(男)大家下午好!(男)今天,我们欢聚在一起,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女)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女)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fù)郁的芳香。(男)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5)悠久的历史文化 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女)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女):中华诗文浩浩荡荡(男):我们在这汉字织就的锦绣中穿行(女):我们在这声韵汇成的河川里徜徉(男):这里有浪漫洒脱的李白(女):这里有忧国忧民的杜甫(男):这里有江南的钟灵毓yu秀(女):这里有塞北的广袤mao苍凉(男):这里有牧童村娃的天真烂漫(女):这里有悯农诗人的谆谆教诲(男):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女):巍巍大中华浩浩民族风(男)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女)它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男)它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女)中国的姓氏文化更是源远流长,男)每一种姓都包含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女)开枝散叶、生生不息,(男)蕴育出优秀的中华儿女。(女)熟悉它,于古于今皆有裨bi益。(男)接下来,请欣赏一年级全体同学带给大家的《百家姓》诵读。(男)中华五千年历史,造就了多少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女)中华五千年历史,又造就了多少忧国忧民、品格高尚的志士。(男)让我们用心来聆听,用心来感受,从中我们一定会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女)下面就请同学们欣赏由二年级同学给我们带来的经典诵读《千字文》(男)恩欲报,怨难忘,报怨短,报恩长,是《弟子规》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女)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是《弟子规》让我们懂得孝顺,学会做事(男)《弟子规》的铿锵音韵还在耳边回响(女)《弟子规》的谆谆教诲还在心头回荡(男)请欣赏由四年级诵读《弟子规》
(6)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即墨市第三实验小学
万金丽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即墨市第三实验小学 万金丽
《语文课程标准》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实施评价应该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应逐步确立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表扬被更多地运用于教学评价,其优势是明显的,它可以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思维,是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催化剂。
在一些公开课听课时,我发现有些教师总是:“表扬他。”生(啪啪啪)。许多教师在课堂中大行表扬之道,一时间,课堂上的溢美之词不绝于耳,“你真棒”“你太了不起了”“你真聪明”„„这样既空又泛的放之四海皆管用的评价,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概予以充分的肯定,教师成了表扬廉价的批发商。这样一来表扬便失去了作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进取的作用。此外,长期经受表扬的学生其耐挫力会显著下降,不能及时发现学习中的不足,使他们无法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有些课堂,只有教师的评价,好像在课堂上,学习是学生的事,而评价则是教师的专利。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缺乏互动,缺少多元互动式的综合评价。一堂课反复出现这种形式,而且成为了一种固定的表扬方式,师生之间就像动物之间的一种条件反射一样,毫无情感。
还有一些课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便发给学生一些小奖品,如小贴画、小红花、小星星、小玩具等。一堂课上评价形式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学生注意力是被吸引住了,但接下来学生再也无法平静或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刺激性不太强烈的学习内容。这种流于形式的评价没有针对性,即使面对表扬,其快乐程度也会下降,更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经常采用发奖品的评价方式很容易使教育走向另一个误区,课堂评价变成了一种物质诱惑,学生注重的只是教师的奖品,而不是学习的内容。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但实质上学生缺少了有深度的思考。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鼓励和表扬是教育的法宝,它们对于学生有着无穷的诱惑力,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一剂兴奋剂,有了这种热情,课堂上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都能自由、和谐的发展。
一代名师于永正在一次公开教学课上不经意中叫到一位男同学读课文,他发现这位同学音质悦耳、吐字清晰,抑扬顿挫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而又声情并茂,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于教师听完他的朗读后,马上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同学握了握手,无比诚挚地说:“你读得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一课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还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顿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
对学生的精彩的发言,老师们这样评价:“你的发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你理解透彻,语言精当,表达流畅且自信满怀,我非常欣赏你!”“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了!”“你懂得比老师还要多!”“你读得比老师还要棒!”
教学中的评价并不能成为教师的“专利”,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也应把评价的权利下放,提倡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即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可以提高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有效、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学生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在我们平时的听课活动或教学中,老师也经常这样做:让学生采用同桌相互检查朗读的方式读课文;当一个同学读课文或回答问题后,教师让其他同学评价优劣;当听写完词语或一段话以后,老师让同桌互改;一节课快要结束了,老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表现如何?等等,这些做法都注重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老师让学生自评或互评同教师的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当好评价过程的引导者、促进者,避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流于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而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与学生共评,使师生互相学习、互相激励、扬长避短,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促使师生共同发展。
评价要恰如其分。虽然肯定与表扬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与喜悦,但教育心理学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骄傲情绪。因此,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激发学生长久的内在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避免廉价的表扬。那种一味地“鼓励、表扬”,会让学生摸不着边际,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好,为什么好。因此,教师要有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恰当肯定学生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反省、自我纠正的机会。“请你再读一遍!”“你模仿他的样子说一说。”“你的意思是对的,你能把话说明白一些吗?”这样,有助于学生修正错误,树立信心,从而使课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流水淌过无痕,教师的评价语应该就是美妙的“地下长河”,你看不到,却能明明白白地感觉到。细细品味,经他们的语言之河流过后,学生心中的谬误得到有效纠正,理解得到升华。留给我们的,没有学生出现错误时的尴尬和自信心的丧失,而是师生交流时感情的融洽,自信的洋溢,智慧的点燃,趣味的激发和学生成长的喜悦。总之,课堂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地制定评价标准和使用恰当的评价方式,积极地发挥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第三篇:如何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全椒县江海小学 王昌兆
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引下,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露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实施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效果不错。
一、阅读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潜心解读文本,没有自己对文本的正确、细微、深入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更谈不上能求得教学的创新、教学品质的提升。
因此,我们要尝试研究这个话题,改变课堂教学现状,让教师从解读文本开始,真正走入文本,走入学生,走入课堂。
1、学生独自解读文本。
这里的‚学生独自解读文本‛,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借助各种学习资料和学习方法初读课文。其解读目标是:识字词、读通读顺读流利课文,知晓课文大意及作者行文思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教材的重难点以及词、句、段、篇、标点持异处质疑问难,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领性、全局性问题,为生生、师生共同解读文本定向。
2、生生合作解读文本。
这里的‚生生合作解读文本‛是指在学生‚独自解读文本‛,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关键词,对上一环节中梳理出的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全面、深入地读议、交流、精读深思,使学生对中心问题达到点、面、纵、横多方位的解读。
3、师生合作解读文本。
这里的‚师生合作解读文本‛,是指在‚学生独自解读文本‛、‚生生合作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对中心问题解读情况及时确定针对性策略,及时组织一条合理开放的教学主线,师生合作解读文本的‚文、道、质‛。其具体操作过程必须遵循‚语言→内容、思想→语言‛的阅读双向心理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网络的普及,使得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手拈来,其中不乏名师关于教学设计的倾力之作。如果奉行‚拿来主义‛,整堂课照本宣科,即使再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研究教材与学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既要研究书后习题以及《补充习题》和《评价手册》中的相关习题,研究教学参考书和备课用书,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学习课文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之后,再参考、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别人的课后反思,在自己的教学预案中充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会学习,让即将实施的多边对话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
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时,根据教学重点,我从最后一自然段入手,设计了教学的三个主要板块:一是动物们看到老虎之前的情形;二是动物们看到老虎之后的情形;三是探究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这样的设计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用动物们前后变化的对比给学生的思路带来极大的冲击,从而很自然地让学生明白狐假虎威的道理。最后,学生谈看法时,说得较为深刻,如‚自己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不能考欺骗的手段来获得别人的敬畏‛,课堂效果达到最大化。
三、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语文‛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
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笔者以为,情境创设应做到‚真、简、明‛。
1、真。所谓‚真情境‛,是指它贴近学生真真切切的生活。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创设生活化的‚真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学习语文,把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这样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全国小学语文特级老师于永正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时,巧妙地创设了小稻秧与杂草的对话,采用师生共同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表演中轻松而又深刻地理解了‚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等词语。这样的情境创设轻松了老师,受益了学生。有位老师在执教《荷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重难点‚冒‛字,他就让好多学生扮演荷叶,让一个学生扮荷花。这样的情境教学设计看似‚生动‛,实则呆板;这样的情境创设,看似‚生活化‛,实则太形式化。教师没有真正发挥此处情境创设的效能。其实,只要用一个简单的课件,出示挨挨挤挤的一堆荷叶,冒出一朵荷花来,学生就能很形象地理解和感受。反思这样的一个教学案例,我们不难看到,教师只有自己扎实地把握课文,充分深入地钻研教材,深入浅出化作教学设计,才能帮助学生越过一个个学习障碍,攀爬一个个学习石阶。
2、简。学语文,扎扎实实,简简单单。许多老师为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环节中创设了大量的情境,大费苦心。道具准备、多媒体音响、环境布置等。如此地苦心劳力,大费周折,学生只见‚形‛而忘‚质‛,完全被迷花了眼,而全然不知教师的真正意图。有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了《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她们同时注意到了‚会师‛‚ 围攻‛‚ 坚守‛这些词语较难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第一位老师课前精心准备了‚方阵模拟图‛,泥塑人物真抢学生眼球,以至于有学生在老师提问时不停地喊着‚我要,我要‛。而第二位老师则利用板画和巧妙的语言渲染,在不露痕迹的情况下将这一教学难点突破。如此简单易行、事半功倍的情境创设是有效的。相较而言,‚简简单单‛教语文,第二位老师做到了。
3、明。‚明‛,就是要明白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实现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情境。不同的情境创设,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的训练和提高都各有侧重。教师应十分明确,在把握文本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的能力不同程度得到锻炼和提高。特级老师王崧舟《望月》一课的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学生把诗词读通读懂以后,王老师以画面音乐为背景,引导学生边听配乐朗诵边把诗词语言想象成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表达。学生最终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口,其意皆若出于吾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
造潜能得到了大大的激发。这样引导训练的目标是‚明确‛的,效果是‚明显‛的,不容质疑的。
四、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与其相适应的语文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①在体会文本有困难时开展合作学习
苏较版教材有许多课文蕴含深刻的道理,在理解上对我们山区里的孩子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在独立探索中出现困难是很
正常的。但如果能由学生自己品读、发现、总结、提炼,这样习得的知识才能印象最深,所感所想才能记忆持久。如: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呢?浅层次的初读表现在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夸赞嫦娥如何美丽善良,乐于接济穷人的品德上。对于嫦娥在遇到险境中透露出的人性美,学生读不透,理解肤浅。这个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追问:‚乡亲们,你们想念嫦娥仅仅因为她美丽善良,常常接济你们吗?‛再组织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给足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时间。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们深深认识到嫦娥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在逄蒙抢夺仙药的险情下她还那么勇敢、机智,以至于情急之下吞服了仙药,舍下了和睦美满的家庭生活。这些情感体验,都是学生在充分阅读、思考、合作交流中产生。②在课堂生成问题时开展合作学习
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整个过程应该是富于思维的灵动的。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认识能力和相关经验的缺乏,对一些教学中的问题个人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学生之间认识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这时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成员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形成辩证统一的认识,从而对把握理解新教材更加丰富和全面。
例如:我教到《雪儿》时,有位学生当堂质疑:‚雪儿在天空中展翅飞翔,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这表示什么意思?而卧并没有给学生正面的解释,而是把问题带入课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前文的学习来感受雪儿重获自由的心情。对于学生参与学习生成的疑问,我没有急着给以正确的解释,而是将小问题‚扩大化‛,引导全体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有人说。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仅进一步梳理了文章的结构与脉络,又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作出了完美的解释,完善了认识结构。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五、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张庆主编曾经说过:‚要重视整体感悟,不要把课文教得很‚碎‛,要抓住皮毛的领子,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语文教学要抓住最主要的,以它为纲领,做到纲举而目张。‛我
一直觉得这番话说得很好,并一直努力实践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青蛙看海》一文时,教师只提出一个纲领性的问题,即‚登山看海成功最佳奖应该发给谁?请陈述理由。‛学生要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必须通读全篇,整体把握,只有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整合,才能把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独特的感受。课堂上,问题少而精,教学节奏就显得简洁、顺畅,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追求高效课堂。曾几何时,当启发式教学风生水起之时,我们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一节课提上百个问题,问题琐碎而繁杂,缺乏系统性和深刻性,老师满堂问,整个教学成了问答式,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没有什么效果。这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六、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必须从只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转移到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上来。
1、运用不同的尺度评价学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
2、评价语言的中肯幽默
幽默风趣的评价好比‚佐料‛,给课堂添加了不少‚滋味‛。魏书生就明确地给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他在课堂上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一个学生读课文读得很不流畅,加字、漏字现象时有发生。老师拍拍他的肩,说:‚看来你还不太关心老师哦。明天,再请你读课文,要读得流畅,有感情,不加字、漏字。你可得当个关心老师的好学生啊!老师期待着!‛在谈笑中,既婉转地点醒了学生,又提出了要求,激发了学生读好课文的愿望。可见教师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能打破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
总之,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四篇:如何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引下,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露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实施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效果不错。
一、阅读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潜心解读文本,没有自己对文本的正确、细微、深入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更谈不上能求得教学的创新、教学品质的提升。
因此,我们要尝试研究这个话题,改变课堂教学现状,让教师从解读文本开始,真正走入文本,走入学生,走入课堂。
1、学生独自解读文本。
这里的‚学生独自解读文本‛,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借助各种学习资料和学习方
晓课文大意及作者行文思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教材的重难点以及词、句、段、篇、标点持异处质疑问难,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领性、全局性问题,为生生、师生共同解读文本定向。
2、生生合作解读文本。
这里的‚生生合作解读文本‛是指在学生‚独自解读文本‛,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关键词,对上一环节中梳理出的统领全文的中心问题,全面、深入地读议、交流、精读深思,使学生对中心问题达到点、面、纵、横多方位的解读。
3、师生合作解读文本。
这里的‚师生合作解读文本‛,是指在‚学生独自解读文本‛、‚生生合作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对中心问题解读情况及时确定针对性策略,及时组织一条合理开放的教学主线,师生合作解读文本的‚文、道、质‛。其具体操作过程必须遵循‚语言→内容、思想→语言‛的阅读双向心理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关于教学设计的倾力之作。如果奉行‚拿来主义‛,整堂课照本宣科,即使再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研究教材与学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既要研究书后习题以及《补充习题》和《评价手册》中的相关习题,研究教学参考书和备课用书,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揣摩学生学习课文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之后,再参考、借鉴别人的教学设计,尤其是别人的课后反思,在自己的教学预案中充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学会学习,让即将实施的多边对话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
我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
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三、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语文‛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笔者以为,情境创设应做到‚真、简、明‛。
1、真。所谓‚真情境‛,是指它贴近学生真真切切的生活。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创设生活化的‚真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随时学习语文,把课堂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这样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全国小学语文特级老师于永正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时,巧妙地创设了小稻秧与杂草的对话,采用师生共同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表演中轻松而又深刻地理解了‚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等词语。这样的情境创设轻松了老师,受益了学生。
有位老师在执教《荷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重难点‚冒‛字,他就让好多学生扮演荷叶,让一个学生扮荷花。这样的情境教学设计看似‚生动‛,实则呆板;这样的情境创设,看似‚生,实则太形式化。教师没有真正发挥此处情境创设的效能。其实,只要用一个简单的课件,出示挨挨挤挤的一堆荷叶,冒出一朵荷花来,学生就能很形象地理解和感受。反思这样的一个教学案例,我们不难看到,教师只有自己扎实地把握课文,充分深入地钻研教材,深入浅出化作教学设计,才能帮助学生越过一个个学习障碍,攀爬一个个学习石阶。
2、简。学语文,扎扎实实,简简单单。许多老师为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环节中创设了大量的情境,大费苦心。道具准备、多媒体音响、环境布置等。如此地苦心劳力,大费周折,学生只见‚形‛而忘‚质‛,完全被迷花了眼,而全然不知教师的真正意图。有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了《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她们同时注意到了‚会师‛‚ 围攻‛‚ 坚守‛这些词语较难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第一位老师课前精心准备了‚方阵模拟图‛,泥塑人物真抢学生眼球,以至于有学生在老师提问时不停地喊着‚我要,我要‛。而第二位老师则利用板画和巧妙的语言渲染,在不露痕迹的情况下将这一教学难点突破。如此简单易行、事半功倍的情境创设是有效的。相较而言,‚简简单单‛教语文,第二位老师做到了。
3、明。‚明‛,就是要明白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实现不同的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情境。不同的情境创设,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的训练和提高都各有侧重。教师应十分
学生的能力不同程度得到锻炼和提高。特级老师王崧舟《望月》一课的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学生把诗词读通读懂以后,王老师以画面音乐为背景,引导学生边听配乐朗诵边把诗词语言想象成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表达。学生最终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口,其意皆若出于吾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得到了大大的激发。这样引导训练的目标是‚明确‛的,效果是‚明显‛的,不容质疑的。
四、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与其相适应的语文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①在体会文本有困难时开展合作学习
苏较版教材有许多课文蕴含深刻的道理,在理解上对我们山区里的孩子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在独立探索中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但如果能由学生自己品读、发现、总结、提炼,这样习得的知识才能印象最深,所感所想才能记忆持久。如:在教学《嫦娥奔月》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呢?浅层次的初读表现在同学们对文本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夸赞嫦娥如何美丽善良,乐于接济穷人的品德上。对于嫦娥在遇到险境中透露出的人性美,学生读不透,理解肤浅。这个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追问:‚乡亲们,你们想念嫦娥仅仅因为她美丽善良,常常接济你们吗?‛再组织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给足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时间。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们深深认识到嫦娥不仅美丽善良,而且在逄蒙抢夺仙药的险情下她还那么勇敢、机智,以至于情急之下吞服了仙药,舍下了和睦美满的家庭生活。这些情感体验,都是学生在充分阅读、思考、合作交流中产生。
②在课堂生成问题时开展合作学习
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认识能力和相关经验的缺乏,对一些教学中的问题个人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学生之间认识问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这时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成员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形成辩证统一的认识,从而对把握理解新教材更加丰富和全面。
例如:我教到《雪儿》时,有位学生当堂质疑:‚雪儿在天空中展翅飞翔,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这表示什么意思?而卧并没有给学生正面的解释,而是把问题带入课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前文的学习来感受雪儿重获自由的心情。对于学生参与学习生成的疑问,我没有急着给以正确的解释,而是将小问题‚扩大化‛,引导全体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们各抒己见,有人说。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仅进一步梳理了文章的结构与脉络,又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作出了完美的解释,完善了认识结构。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五、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张庆主编曾经说过:‚要重视整体感悟,不要把课文教得很‚碎‛,要抓住皮毛的领子,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语文教学要抓住最主要的,以它为纲领,做到纲举而目张。‛我一直觉得这番话说得很好,并一直努力实践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青蛙看海》一文时,教师只提出一个纲领性的问题,即‚登山看海成功最佳奖应该发给谁?请陈述理由。‛学生要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必须通读全篇,整体把握,只有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整合,才能把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独特的感受。课堂上,问题少而精,教学节奏就显得简洁、顺畅,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追求高效课堂。曾几何时,当启发式教学风生水起之时,我们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一节课提上百个问题,问题琐碎而繁杂,缺乏系统性和深刻性,老师满堂问,整个教学成了问答式,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没有什么效果。这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六、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必须从只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转移到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上来。
1、运用不同的尺度评价学生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
2、评价语言的中肯幽默
幽默风趣的评价好比‚佐料‛,给课堂添加了不少‚滋味‛。魏书生就明确地给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他在课堂上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如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一个学生读课文读得很不流畅,加字、漏字现象时有发生。老师拍拍他的肩,说:‚看来你还不太关心老师哦。明天,再请你读课文,要读得流畅,有感情,不加字、漏字。你可得当个关心老师的好学生啊!老师期待着!‛在谈笑中,既婉转地点醒了学生,又提出了要求,激发了学生读好课文的愿望。可见教师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能打破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
总之,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用真诚的语言和宽容的态度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在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语言乏味、评价形式陈旧、评价主体单一等诸多弊端,已经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重视。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
1.1 课堂教学评价贫乏空洞,缺乏启迪性。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更多是 “你真行!”“真了不起!”等模糊的溢美之辞。问题产生的情境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回答问题所显现的价值就不同,并非一句“太棒了!”“好极了!”就能体现出来的。如果一味“太好”、“太棒”,反而会浇灭他们的学习热情。
1.2 课堂教学评价矫揉造作,缺乏真实性。课堂中“你读得很有感情,老师都被陶醉了!”“说的真好,老师都为你的话感动!”等评价不胜枚举。但看看老师的表情,哪里能看得出陶醉与感动呢?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心灵感悟与情感交融,任何“演戏”的成份,都会成为其中不谐和的音符。1.3 课堂教学评价草率武断,缺乏延时性。小学生年龄小,爱表现,可往往越着急越表达不清。教师或是“越俎代庖”替他发言,或是环顾左右,让别的同学发言。在学生没有表达完意见之前,教师过早干预,势必打消学生踊跃发言的积极性。
1.4 课堂教学评价敷衍应付,缺乏客观性。课堂上教师千篇一律“赞赏”、“尊重”学生的发言,从表面上看似乎教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实则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不能因为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迷失了阅读材料给予我们的价值指向。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对策
新课程提倡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全面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交际、阅读、书写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1 多一点变化,少一点雷同,坚持多元化评价。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将评价变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实现个体价值。如在教学《日月潭》一课,一位同学读完课文后,我并没有首先发表意见,而是笑眯眯地问他:“你觉得自己读的怎么样?”他不好意思的摸摸脑袋:“有几个词语读错了,再就是读得没有感情。”我又问其他同学:“大家觉得他读的怎么样?”一只只小手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地举起来:“我觉得他已经读得很好了,非常流利,我要向他学习”、“隐隐约约、树木茂盛、一片朦胧这些词语不太好读,以后我读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他读的语速再慢一点,轻柔一点,会更有感情”。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中,学生学习的劲头十足,信心百倍。教师就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元化评价,引导学生真正领悟到自己究竟“棒”在何处,“好”在何方,激发学生不断求知的欲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自由和谐地发展。
2.2 多一点真情,少一点指责,倡导鼓励性评价。法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性的语言犹如扬帆的劲风,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评价学生时尽可能多一些肯定和赏识,少一些打击和批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时,有一位学生回答正确,但由于胆小,声音很轻。我没有指责她,而是微笑着对她说:“你说得真好,但这么好的回答只有我们两人听见多可惜呀!你能再大声地说一遍,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吗?”她马上自信地点点头,这一次的回答声音洪亮,用词确切,完全没了刚才的紧张、胆怯。
2.3 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武断,注重延时性评价。延时性评价是一种是一种期待和信任,是一种点拨和启发,不但会缓解尴尬的场面,而且还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一位同学情不自禁地说:“现在我家的柳树正在开花呢。” 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没有立即作出评价,而是用赞赏的目光鼓励这位学生继续说下去。他振振有词地说:“春风把我家柳树上的柳絮吹得满地都是,这些柳絮不就是柳树开的花吗?”他的回答令人拍案叫绝。其实这正是生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印象的真实写照,恰恰是学生的独特体验。
2.4 多一点商讨,少一点独断,倡导民主化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不能用“标准答案”来禁锢学生的思维,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展开交流。当然,教师并不是要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和毫无价值取向的中立者,而是要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在教学《动手做做看》一课后,我问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有的说:“大人说的话也不一定正确,只有动手做做看看在知道。”有的说:“我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也要亲自动动手试一试。”这时,又有一个同学举手,他说:“以后我也要想科学家郎志万学习,去哄骗其他的同学。”对于这意想不到的答案,我没有立即否定,也没有立即肯定,而是问其他的同学:“大家认为他说的对吗?”同学们立即展开讨论。有的说:“郎志万并没有哄骗小朋友,他只是为了让小朋友们亲自动手做做看。我们小朋友不能去哄骗别人。” 有的说:“郎志万是善意的哄骗,我们哄骗同学就是恶意的了。”还有的说:“我们可以去哄骗坏人,不让他们伤害我们。”“就是嘛,我们不能哄骗好人,但是对于坏人我们就要去哄骗他们”……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这位“哄骗大家”的同学思想得到了升华,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