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学校:锦屏县启蒙小学 姓名:龙根兰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仓小——蔡群
小学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从小学语文来看,一般质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同时,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如教学《鸟的天堂》,出示课题后,学生问:“天堂”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出示了课题《一定要争气》后,学生质疑: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怎样争气的?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凡卡》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4、在教学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有生问:周总理贵为一国,工作是那么劳苦、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小官员工作不认真,还贪污受贿呢?此问更是拓展了学生思维。
总之,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机,是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开端,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途径,我在教学中努力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扩大学生词汇量的方法很多。教学中,让学生识记生字、词语,多读课文,读熟课文,背诵课文。教会学生查字典、词典,培养学生遇到生字、新词会使用工具书帮助理解,积累好词佳句。课外让学生多读健康有益的课外书,并积累好词佳句。
工作和学习同样重要,工作中要注意调节,努力工作的同时要挤出时间加倍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期简报设计太巧妙,让我开阔眼界,丰富知识。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开课艺术的方法——开课艺术探微之二
本文作者:范振宇 发表时间:2007-6-7
作者单位: 古迹坪小学 联系方式:www.cdswwc@163.con 所谓艺术,是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而开课艺术,是指富有创造性的开课方式和方法。根据这个定义,教者在开课时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就应该是教材、教学参考书中没有的,是根据教材、学生、课型的特点,教者创造出来的。
不管是哪类教材、哪类学生,也不管是哪类课型、哪类教师,所创造出来的开课艺术,都应该对孩子起到“收心移情”、“引发兴趣”、“激发欲望”的艺术效果。笔者在这里只就小学语文、数学新授课的开课艺术,作如下一些探索。
一、创造巧、妙、趣的艺术方法,对孩子进行收心移情
孩子在课外活动中,听见上课铃声进入课堂。虽然人已坐在课堂上,但心却还在课外活动的情景中游荡、激动,有的甚至还在为某一“得意”而手舞足蹈,为某一“失意”而耿耿于怀。要让孩子的心、孩子的情转移到课堂上来,直接的说孩子们上课了,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什么,大家要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等等,肯定是得不到教师
所希望的目的的。笔者认为,使用如下这些艺术方法,可以得到教师所希望的目的。
1、用巧、妙、趣的教具,抓住孩子的视觉
运用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道具和表演手法,抓住孩子的视觉,给孩子以新、奇、乐的感觉,使孩子们很快在不知不觉中,淡忘那些在课外活动中的“兴奋”与“不平”的情景,从而把心和情都转移到课堂情景中来。
如教学《美丽的公鸡》、《骄傲的孔雀》、《小蝌蚪找妈妈》、《狼和小羊》.......时,把公鸡、孔雀、蝌蚪、狼、小羊......的道具摆在讲桌上,用于化装表演课本剧,抓住孩子的视觉;又如教学《方程》、《千克(公斤)的认识》、《圆的认识》......时,教师拿着天平、手称、两端栓着粉笔的绳子(代圆规)......进入课堂,就很巧、妙、趣的抓住了孩子的视觉,使孩子的心、孩子的情很快地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课堂情景中来了。
2、用巧、妙、趣的声音,抓住孩子的听觉
运用相声、口技、音乐、生活故事、童话故事、幽默风趣的语言等艺术方法,抓住孩子的听觉,给孩子以新、奇、乐的感觉,使孩子很快淡忘课外活动中,那些“得意”或“失意”的情景,从而把心和情都不知不觉地转移到课堂情景中来。
如教学《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一上课就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曲、《春之声》的乐曲......;又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上课就问:“孩子们,你们看见鱼是在哪里游的?见过鱼游到纸上吗?”再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上课就讲《八戒
分瓜》的故事;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上课就讲《猴子摘桃与分桃》的故事;教学《乘法分配律》,一上课就讲《老人与青年卖葱与买葱》的故事......;这些是孩子感到新鲜和奇怪的,一下就抓住了孩子的听觉,使孩子在新、奇、乐中,很快地不知不觉地,就淡忘了课外活动中的那些“得意”与“失意”,从而把心和情都转移到课堂情景中来了。
二、创造奇、绝、悬、疑的艺术方法,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奇,是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的、违反常理的事件、想法和做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能得到出奇制胜效果的方式和方法;绝,是极,是最,是独一无二,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方式和方法;悬,即把孩子的“口味”悬挂起来,给孩子内心制造出一种恨不能马上就“吃”(我想学)的迫切心态,也就是文艺创作中的“丢包袱”,我们所说的悬念;疑,是不确定、不肯定,有待深入、发展、研究后才能解决的问题,给孩子内心制造出一种希望马上就看到结果(我要学)的迫切需要。奇、绝、悬、疑的艺术方法,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蕴涵于某一艺术方法的过程之中。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开课时教师对孩子们说:“今天我要请孩子们考考我。”这话孩子们就感到“奇”和“悬”,平常都是老师考我们,哪有我们考老师的呢?这又是“疑”。接下去老师告诉孩子们:“你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两个内角的和告诉我,看我能否说出另一个角的度数。”于是孩子们兴趣盎然,踊跃考老师,结果老师都一一回答正确了。孩子们想:“老师没有看见我们画和量,这么多人画和量的第三个角的度数都不一样,都没有告诉老师,老师
怎么就都能一一回答出来呢?”这便是奇、绝、悬、疑都融为一体了。用奇、绝、悬、疑的艺术方法开课,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归属游戏激趣型。此外,还有表演激趣型,故事激趣型,比赛激趣型,直观操作激趣型,谈话激趣型,审美激趣型,成功体验激趣型,等等。
三、运用顺水推舟的艺术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
所谓顺水推舟,即指在巧、妙、趣、奇、绝、悬、疑的艺术效果得到之后,教师顺势对孩子进行学习欲望的激发。因为,在开课短短的两、三分钟,最多五分钟的时间内,教师所创造的开课艺术,要完成“收心移情”、“引发兴趣”、“激发欲望”三个具有先后顺序的连续性目标,时间的间隔是非常短暂的,有的甚至很难清楚地划分出时间上的界限来。往往是三个目标用同一个游戏,或同一个故事,或同一个谜语,或同一个悬念,或同一个操作,或同一首儿歌......来完成的。因此,“激发欲望”的艺术方法,是“收心移情”、“引发兴趣”艺术方法的顺水推舟或延伸。
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师先讲《八戒分瓜》的故事:八戒说把这堆西瓜的二分之一分给小猴,小猴说二分之一太少,我要这堆西瓜的四分之一。八戒同意地笑了,小猴也高兴地笑了。这个故事到此,已收到了“收心移情”、“引发兴趣”艺术效果。紧接着教师问孩子们:“谁的笑最傻?为什么?”这顺水推舟的一问,便起到了“激发欲望”的艺术效果。
又如教学《圆的周长》,教师先用多媒体屏幕演示:两只小兔在草地上跑步,白兔沿正方形路线跑了一周,黑兔沿圆形路线跑了一周。白兔和黑兔争论,都说自己跑的路线最多。开课到此已收到了“收心移
情”、“引发兴趣”艺术效果。紧接着教师问孩子们:“要想当个公正判官,我们应该怎么办?”这问便起到了“激发欲望”的艺术效果。再如教学《奇妙的“眼睛”》,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用谜语开课,起到了“收心移情”、“引发兴趣”艺术效果。紧接着告诉孩子们 :“课文里讲的眼睛并不是人的眼睛,但这些眼睛能够看到人的眼睛不能看到的东西。你们想知道这些奇妙的眼睛到底是什么吗?”这一问便起到了“激发欲望”的艺术效果。总之,开课艺术的方式方法很多,很多。需要教师紧紧根据教材、学生、课型等特点去创造,切不可游离教材、学生、课型等特点去为艺术而艺术,也不可占用太多的时间去喧宾夺主。开课艺术要达到的“收心移情”、“引发兴趣”、“激发欲望”三个目标,虽然具有先后次序和连续性,但是,三个目标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既不可割裂开来,更不可顾此失彼。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叙事1
教
学
叙
事
殷玉荣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根据高年级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一堂以自主合作为模式的课堂教学。既在学习课文《开天辟地》一文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盘古是神还是人,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当到小组讨论时,我信步走到学生中间,一幅让我深思的场面呈现在我的面前,只见一个组的组员在为谁先回答而争吵的面红耳赤,当我走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骤然停止。另一个组:一位女生见到了我,如同见到了裁判,立刻举手后便说:“老师,他说错了,应该是这样的„„”而那位同学则抢白道:“我没错!”为了不引起大的波动,我回到讲台。当我环视四周,在教室的角落处,另一组中有一名同学正呆呆地坐着。他好象对大家的讨论并不感兴趣。短短的讨论时间到了。几位同学进行了回答,很快解决了问题。一节课很快结束了。但不知为什么我却没有感觉到轻松,那个呆呆的眼神和那两张争执的面孔我始终不能忘记。它使我在思考:什么样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合作学习,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学生值得讨论而同时又能吸引学生参与的问题呢?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无论教师的每一步都应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必须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例如:组长、记录人等。从而达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另外,当学生之间发生争议时,教师要给学生方法,组织意见一致的同学进行辨题,即有必要讨论再讨论。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参与。讨论并与其他意见进行争辩,切不可放之不管。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是大家希望解决的问题。此外,教师还要把握当出现新知识时,需要新能力时再进行讨论。新课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这一变革有如春风拂面,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体会到了新的活力。然而我们教育者应看到并关注那些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挖掘其内涵。这是某一节课,某一周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更不是浮于研究学习的表面。合作学习也应该因课而定,因人而异,不能为了迎合课改,不分析实际随便套用,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是靠老师的不断引导,让学生不断体验,终究领悟,努力接受新知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