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行知先生与“自主学习”理论知识
陶行知先生与“自主学习”理论知识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中,曾经主张“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让孩子如同中国女子撕下裹脚布一样,把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等“裹头布”统统扯下,使创造力突围而出;二是“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让他们“手脑双挥”;三是“解放小孩子的嘴”,让他们“言论自由”、“每事问”;四是“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以及大社会……”;五是“解放儿童的时间”,把被作业和应考占去的部分时间用来学习人生;六是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
1938年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他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接着,用左手按住鸡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大公鸡就吃米了。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同时,又启发学生要“自主地学习。”
陶先生曾提出:“智育要自学,德育要自治,体育要自强。”他主张“智育注重自学”、“教学做合一”、“学非问不明”,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提倡“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的仓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学生有了这把钥匙,便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仓库和宇宙之宝藏”。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今我们正倡导建立“自学型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旨在把握新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思想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其目标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陶行知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社会生活实际的“做”为中心,认为劳力和劳心的结合才能获得真知。故教育者应转变学生观,深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把被动的学习方式作为辅助,而把主动的学习方式作为主导,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而“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在假教育、假学校、假书本里自骗骗人的人,是假人、先生是假先生,学生是假学生”。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 1 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质疑问难是探究学习的一种好方式,也是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贯的治学思想。陶先生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以此激励学生敢问、勤问、问到底。
要引导学生学会“三问”,最关键的是要鼓励学生敢问。现在,不少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了疑难问题不敢问。究其原因有三怕:怕丢面子、怕同学瞧不起、怕老师有看法,误认为请教别人是不光彩的事情。学习中的“不懂”、“不会”是常事,决非愚笨,而不耻下问,却是一个人好学上进的表现。陶先生对此作了高度评价“不耻下问的态度是一切进步之母”。如若怕这怕那,不懂装懂,不懂不问,到头来反会落个“一问三不知”而让人笑话。
勤问,贵在一个“勤”字。见到好事就去做而不停留,遇到疑难就去问而不过夜。这也就是陶先生倡导的“每事问”的学习精神。勤问是一个人有强烈求知欲的表现,但勤问不是随便问,也不是动辄就问,而是要有准备的问,有目的的问,是经过一番思考后的问。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做到下面四点:一是先学而后问。陶先生认为“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光学不问只是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学问。”二是先思而后问。学习应以思考为基础,向别人问问题,得自己先想一想,先思考研究一番。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有用、最难忘的。三是勤问还须善问,也就是会问。要善于抓准时机,抓住问题的要害,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请教。所以提问前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做到善问。四是勤问必须是诚恳的问、虚心的问。
问到底,就是俗话所说的“打破砂锅问到底”,追根究源,刨根问底,问个明明白白,探究个清清楚楚,不留半点疑问。这是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它源于“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基础之上。满足于似懂非懂,满足于一知半解是“问到底”的大敌。要培养学生敢问、勤问的学习习惯,更要培养学生问到底的精神和毅力,否则,很可能功亏一篑,甚至全功尽弃。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借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我们现在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自动、自由地学习,引导学生敢问、勤问、问到底。促使学生用探索研究的方法、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
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我们必须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他还动情地说:“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偏去抱了别的孩子,为此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可见,良好氛围的创设直接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育人观念,教师能否“想孩子所想,爱孩子所爱”。因此,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必须要有一颗理解孩子的心。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学生的才能和兴趣,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要求教师的教完全与学生的学相配合,怎么样学就怎么样教,学得多不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他认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
会利用“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陶先生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偶一停留,就要落伍!所以必须及时学习。”
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崐 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我们每一个人,能把“一”(指“专一”)“集”(指“搜集”)“钻”(指“钻进去”)“剖”(指“解剖”、“分析”)“韧”(指“坚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你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
民主的教师,必须具有:(—)虚心;
(二)宽容;
(三)与学生共甘苦;
(四)跟民众学习;
(五)跟小孩子学习——这听来是很奇怪的,其实先生必须跟胆小孩子学,他才能了解小孩子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
(六)消极方面,肃清形式、教条、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
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
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第二篇: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了陶行知以后,我的心中又多了一位让我受益匪浅且能鞭策的自己的伟人。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陶行知似乎正是肩负着一种使命诞生在那个处在社会变革,**不安的年代里。家族的衰落,使他的求学之路一波三折,但这并没有阻止机遇垂青于他,启蒙老师的无私教诲和传教士的鼎力帮助正是他的幸运石。若虽有资质但没有机会的青睐,或许伟人也会隐没在茫茫人海中,就像千里马在遇到伯乐之前只是一匹普通的马,在遇见伯乐之后方能显现出其固有的价值。
陶行知先生的成就不仅起因于他的机遇,还在于它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人格魅力。“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陶行知放弃了博士学位和在美国的丰厚待遇毅然回国,去谱绘他心中的蓝图。“人民贫非教育莫予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予知之。”,深忧国难当头的他清醒地意识到唯有教育才能改变祖国的命运,于是他携着一批与他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教育科研试验,不求回报,只为培育出真正就有创新、求真意识的新人民教师。正如他自己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把自己无私奉献给了教育。但当今,越来越多的教师为了评上职称争得头破血流,有些则费尽心思去城市里的学校就职,似乎教师慢慢偏离了教师服务人民的这一信仰,而更多地是刻意追求自己的利益。关于如何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生活”这一全新的观念。人是社会的动物,生活本身就有教育的意义,它来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而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决定着教育。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教育的范围,只有运用了社会的力量,符合了社会的需求才是有效的教育,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改造了社会变改造了个人。他强调生活与教育的时间一致性,社会和学校的空间一致性,学生应当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学校的期间亲自带领学生开山种地,让书本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并使生产经验丰富理论头脑,正如他的那句话“头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但回顾当今的教育,我们接受的教育,大多数时光都是在教室里被动地被老师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很少有动手参与和亲身体验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思维能力弱。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注重单一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学可以相长,唯有分数和升学率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工具,虽然素质教育政策早已被搬上台面,但升学的压力始终抑制了理想的美好,因为升学率,瓦特陨落在教鞭下,牛顿消失在冷眼里,爱迪生受伤在讥笑中。
陶行知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而且尤其注重教师的个人素养。他将教师定义为“社会的改造者”,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充分的条件。健康的体魄是基本,博爱奉献是精神,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感是动力,与时俱进是信仰,教学相长是武器。身为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信阳新,相信教育事业是伟大美好的,并且要不断的吸取知识来武装自己。教师应当将教学相长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不能把自己摆在权威的位置,而要多与学生交流,培养默契。教师还要勇于创新,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因为年年卖旧货的教师必定是会被社会淘汰的。
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教育思想以后,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不是纯粹的教书匠,他是获得知识传播者,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对于我们任重道远,这就需要我们始终跟着陶行知先生的步伐,汲汲进取,孜孜不怠。
第三篇:陶行知先生伴我成长
陶行知先生伴我成长
六(1)班 黄乐涛
他,是中国杰出的思想家,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教育史上的旗帜,他是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一直是我学习的楷模。他的那句“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的名言,时时刻刻都在激励着我,伴我成长。
记得有一次英语比赛,我成功进入了决赛。我很兴奋,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而为了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我一回到家里就背诵为决赛所准备的内容,一直要忙到夜晚九点半。到了比赛的前几天,我已经把所有要记的内容统统印在脑子里,心想: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希望能获得名次。我就这样带着希望一直坚持到决赛那天,但事与愿违,我未能获得名次。此后,我非常沮丧,在学校闷闷不乐,在家里唉声叹气。不愉快的心情一直延续到第五天,当在学校上课,老师讲了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及意思后,我突然“阴云转晴”,不再难过。回到家后,我坐在自己写作业的位置上,沉思了很久很久„„过了十来分钟,我对自己说:“是啊,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每个成功者都经历过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一个很好的基石,而且虽然失败了,但也曾努力过,奋斗过,正是因为失败,才会使你更努力地‘更上一层楼’,这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陶行知先生不愧是良师,他的名言不仅使我找回自信,同样他讲的点石成金故事也让我受益匪浅——
以前在学校,我自以为只要记住书本上和老师所说的知识就可以了,可我一看到“陶行知讲点石成金的故事”后,才知道自己学习方法有点呆板。从此,我不再死记硬背,而是努力探寻学知识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伴我成长!
陶行知与我的成长 六(1)班 应雨童
陶行知先生本名陶文濬,他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他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不但在中国有名,在世界也很有名气,是世界级的人物。
记得有一次,我和同桌因一点小事吵翻了,还在桌子中间画了一条三八线。从此,我俩谁都不能超过这三八线,谁也不搭理谁。这样子过了好几天,我不由地想起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我想:如果我一直独自一人,就不能享受别人给我带来的快乐,就不能和别人一起分享快乐,这样,我生活在世界上,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我主动向同桌道歉,同桌也原谅了我„„我又尽情地分享着来自同学之间的快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的名言激励着我成长。观《大师陶行知》有感
六(1)班 薛忆雯
在今天的班队课上,我们观看了《大师陶行知》这部纪录片,知道了陶行知爷爷的生平事迹与他那坚强不屈的爱国精神,令我思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陶行知爷爷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生活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刻。当时由于清政府的软弱,导致列强入侵,使百姓遭到压迫,让百姓苦不堪言,有时连自己的肚皮都填不饱。他深知要使中国从这个境况中崛起,就必须让中国人都受到很好的教育。于是,他先后创办了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和育才学校等难童学校,让不少遭人轻蔑的儿童得到了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他不畏艰苦,为中国教育打响了重要的第一炮。但令人可惜的是,陶行知爷爷55时便逝世了,全国人民都哭成一片,正如晓庄人民所说:“长江里流的不是水是我们的泪啊!” 陶行知爷爷想让全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从而使中国强大起来的理想是多么伟大啊!他虽然已经逝世了,但是他的爱国精神将永存人间。陶行知爷爷的伟大理想虽然还未完成,但是他的教育思想正在被一代代后人发扬光大。看看现在的中国是多么的繁荣富强啊!这正是因为有了陶行知爷爷的指导,才使中国各地那亿亿万万所学校得以创办,才培养出了那些能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才,才有了那些为祖国争光的中华儿女。
现在,我在宁海县行知实验小学就读,陶行知爷爷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慈祥、和蔼的笑容似乎还在我眼前出现;他那爽朗的笑容和豪迈的宣言似乎还在我耳边回荡„„
在学校里,有许许多多位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教育的教师,他们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我们,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说的就是他们啊!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爷爷一生的写照,我也要向陶行知爷爷学习,努力学习,迎难而上,扎扎实实地学好本领,成为一名能为大众做贡献的人。
教育·中国·强盛
——《大师陶行知》观后感
六(1)班 吴征轩
今天,我看了《大师陶行知》的生平纪录片后,颇有感触。“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影片记述了陶行知先生先从晓庄起步,建立了晓庄师范,后来他又被政府通缉,隐居于上海,出国并回国之后,又来到重庆,建立起了育才小学,培养了诸多人才,为祖国的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
奋斗,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中,陶行知无疑是勇士,真正的勇士!别人用刀枪为祖国的自由做奉献,而他却用纸和笔,为中国的未来谱写更璀璨的诗篇!他知道周围是一片黑暗,但他用那颗光明的心,照亮中国教育的道路!它是一座里程碑,上面刻着那个时代许多孩子的成才梦。他心里装着的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教育事业是他一生的正是写照,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陶行知先生用自己的毕生精力,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成了中国教育命运的曙光。他是我们人民敬重的导师,他让中国的教育充满了希望。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发奋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尽我所能,为祖国的未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第四篇:陶行知先生曾说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在留作业这个常常被忽视的环节,如何体现培养学生的自己学习、自觉学习、自我教育的习惯与能力呢? 下面就语文作业的设计,谈谈我的看法与做法:
一、语文作业可以设计得生动有趣
一些知识点在学过之后就要让学生记住、应用,否则很快就被遗忘,如果等考试时再复习,又像重学一样很是费时费力。于是“文字游戏”作业,应运而生。例如,学习短语知识后,有些学生总是搞不清五种短语关系类型,我设计“分析学生姓名”的作业。我以班长“贾雪山”为例,名字取“假的雪山”之义,是偏正短语;组长“施明明”,名字取“施予光明”之义,是动宾短语;“李周杰”取“无论取李姓还是周姓都是杰出的”之义,是主谓短语等等,学生们觉得很有意思又有意义,分别分析自己的名字,借此时机我又介绍古人取字取号的习惯,让学生尝试以五种短语关系类型给自己取字号,展示自己的志向、情趣。
2008年6月8日的端午节,第一次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正值周日,搜集材料时间还是很充裕的。我设计作业是“端午节手抄报”,经过学生讨论,这份报纸上都应有这些内容:端午节的来历、相关神话传说、与之有关的名人故事、绘画、剪贴,还要注意版面的设计、色彩的搭配、文字的删减等等,两天之后交上来的报纸,有的真是令人意想不到。我把几份优秀作品钉在大黑板上作为一块展板展示,让走过的全年级同学观看评点,听着啧啧称赞之声,小作者们被欣赏的自豪与自信溢于言表,学生表示以后每个传统节日都要做一张手抄报,存放在他们的成长记录袋中。
学习了说明文,阅读要抓住事物特征,如何做到抓准特征呢?我设计模仿《幸运52》猜词游戏形式的作业。比如要猜“板擦”这个词,先定位是工具,再是课堂常用的,再是用来涂掉粉笔字,由大范围到小特点,层层剥笋,最终触及事物本身。
京版第13、14册都有两个特殊单元,包括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民间传说,内容简单易懂,根据学生实际,我设计了讲故事的作业:复述故事,抓住起因、经过、结局,注意描述细节、场景。之后课上开故事会鼓励学生展示,一课多人讲或者多人讲一课,比一比谁讲得完整、生动、细节精彩。
二、语文作业可以设计成系列操作
语文作业天天有,根据授课进度形成系列。我把每篇课文分为识读、解读、品读三个阶段。一般地学习一篇新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段大意等作为第一课时,为识读阶段。生字、易错读误写的,作为重点字词,这些字词的抄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定数量的反复抄写才能形成和巩固记忆。根据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与学生商议后固定为三项作业:第一项注音,字词加拼音,每个写六遍,基本上由学生自己确定写哪些字词,一般10—15个。第二项解词,先查字典,然后把词义抄下来写一遍,词汇来自课后习题和课下注释,一般7个左右。第三项造语段,即把第二项的几个词,按课文中的解词含义编造成一个语段,表达相对完整的一个意思,尽量用上那几个词(也可以有1个或2个用上不)。第二天上课,先抽查听写第一项的生字词,互判后有错的每个仍再写六遍,全部写对的学生此项抄写作业就不再进行;再抽查第三项,比一比几个组学生看谁造的语段内容精彩、用语讲究,选用的解词最多。到第二或第三课时,就进入对课文的解读、赏读阶段,可以对文字或内容留深加工和拓展作业,以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解读、纵横比较和创新理解。如给郭沫若《白鹭》的三个自然段分别起三个优雅的名字,画出三幅美丽的图画,看谁起的名字优雅,与文字吻合;给《望岳》等古诗四首配上背景图案,看谁的绘画最能体现诗词意境,表达作者内心情感。
讲完都德的《最后一课》,请你模仿结尾部分描写声音和人物活动的文字,仿写某种声音、物体、景象,反映出时间、地点、人物心情,暗示情节发展,渲染周围气氛。例如,开头写“上数学课的铃声响了,我真担心(高兴、忧虑、喜欢、厌烦„„),我想回答(验证、展示、纠正、高声说„„)„„;泰格特的小说《窗》发人深省,作业要求:续写结尾,以展示学生们心灵发展痕迹。我采用个性化的评语方式,突出主要的优点:读出了你的勤勉与善良,愿你永远拥有一颗爱的心;与邪恶和丑陋绝战,伸张正义,你是天地英雄;你有一颗哲人的头颅等等,很多学生以写出这样独有的、创新的作业而兴奋,获得个性的评语而自豪。这些内容在课上或课下,基本用5~2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
三、语文作业可以设计得别具一格
由于假期时间较长,大部分同学不能天天在一起学习、玩耍,学生常常觉得放假终于有时间玩了,可又没什么意思了。因此,我在设计作业时,注意采取同学合作的作业形式、注意内容上按时间形成序列,便于今后的学习。
放假前,把全班分成三个大组,每组选出组长,组长可以再发展组员,设计本组的“小虎队假期作业网页”(可以自己起个个性化的网页标题),不同内容和功能的窗口一目了然。比如点击“我们在一起”,以留言的形式,告诉本组同学你某一天的活动,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做了哪些事、有什么收获和烦恼,与好友分享,好像我们大家没有放假分开似的;点击“编创连续故事”,本组同学排好顺序商议好一个主题,如“自私自利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宽容是一种优秀的品质”,由一个人开始写下第一句新颖、奇特、引人入境的语句,比如:我感觉脚下踩了一个软软的东西,低头一看,是一个小巧的钱包。按顺序第二个同学写下第二句话,以推动情节发展,依此类推,编一个紧紧围绕主题的故事,比比个人和团体的创意!点击“图片告诉你”展示的是你旅游的名胜古迹、美情美景,或是你读的书、画的画、新布置的房间、做的手工等等,若再配上言简意赅的解说、优雅的背景音乐,这样的无纸化语文作业,学生都争着去做、去欣赏。
如果没有或者不用电脑,编制一本“我的杂志”也是很好的活动作业。收集、整理是暑假最适宜做的事了,把平时看到、剪报、积攒的文段、图片等等小资料,分门别类,编制一本自己的“活页杂志”,假期过后还可以不断填充内容:
★“精品欣赏”——抄录、剪贴意境高远、语言优美的短文;
★“学习偶像”——抄录、整理自己喜欢的名人、英雄的言论、事迹;
★“网络用语”——“粉丝”、“PK”、“886”新词不断涌现,编个“Q版词典”拿给老爸老妈或“菜鸟”看,他们肯定特别欣赏;
★“故事(成语)新编” ——改编大家熟悉的谚语故事、成语故事等,赋予它新的寓意。自己动动脑筋,找找、编编、改改,你会发现自己也是个编创高手!
★ “名著阅读”——精彩人物、故事欣赏,名著片断,名家经典点评。(暑假寒假交替进行,内容接续,贯通初一至初三。)
★“光环之下”——介绍当红的体育影视明星、流行歌手,发掘他们在成功之前的艰辛历程,激励自己,勉励大家„„
还有综合实践课的听说训练等等,我和学生商议了许多新颖的作业,学生爱做,乐于交流。每每看到我设计的作业,在学生完成展示时的得意与兴奋,羡慕与不服,我就知道我想到了孩子们的心坎里。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我在积极摸索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做一名有方法、因材施教的老师,寄复习巩固于作业之中,我也乐于做下去。
《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作了这样的阐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笔者认为,开放性的语文作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一、设计差异型作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至少有语言智力、数学逻辑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空间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等七种以上的智力。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在于认真地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我们设计和布置作业时也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
教学完一篇课文后,教师应根据所学课文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适合他们的作业。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布置“背诵、积累、拓展”性作业;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摘抄喜欢的段落等。如,教学完《瑞雪》,我设计了如下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完成:(1)摘抄词语10个;(2)背诵课后要求默写的那一段;(3)摘抄文中描写雪景的10个词语等。
又如,教学《初春》时,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的描述,收集有关春天的图画或照片,并介绍图片中的春景;(3)用一段话描写你心中的春天。这三项作业中的第一项为必做的,属于复习巩固知识;第二项作业以兴趣为主,可以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第三项作业以拔高为目的,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创新能力。这样的作业选择权完全属于学生,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调控。
二、设计生活型作业,给学生体验的机会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许多教师已认识到:学生的课内外作业除了要有巩固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而不应是简单的、机械的操作。教师应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语文生活化作业的方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扩展学生的活动时空,进行语文生活化的作业设计,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作业形式主义和机械繁琐的状态。其目的在于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改变单一的语文作业设计模式,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语文作业。把语文作业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观察作业,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例如,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里各种植物的变化,并把它们记录下来,从中感受春天的变化。这样的作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教学《火烧云》时,当学生体会到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后,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火烧云还有哪些形状,然后出示各种形态的火烧云,待学生仔细观察后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说说它是什么样,有什么变化,然后仿照课文的写法把自己喜欢的一种火烧云写下来。
三、设计合作型作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1.与同学合作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我先让学生将之改为课本剧,然后组织心灵手巧的学生做道具,选服装,接着再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扮演,余下的学生做“群众演员”,学生立刻就投入到合作性的作业中了。在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出谋划策,互相帮助,互动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在合作中学到了知识,从而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与家长合作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非常广阔的,教师可结合教材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和家长合作完成的作业。由于这类作业具有浓浓的“亲情感”,所以学生在完成时既可以学到知识,又能增进与父母的感情。
例如,教学完《风筝》,根据现在家长望子(女)成龙心切,不给孩子玩的时间的现象,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利用晚上时间,给爸爸妈妈讲鲁迅《风筝》的故事,然后和家人讨论关于对“游戏”的不同看法,并合作完成一篇习作。这次作业给家长带来很大的震撼,有位学生家长这样写道:“唉,现在想来,以前的教育方式是多么缺乏理性,该改一改了。”而他女儿在文中写道:“听了爸爸那番自我检讨的话,我深深地感到了被理解、被关爱的幸福,也更深地理解了以前爸爸那样对我,其实也是一种爱。”
这样的作业,不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风筝》所蕴含的情感,更让学生与家长在合作中加强了沟通。
四、设计自主型作业,给学生选择的机会
新课程明确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充分说明了倡导自主型作业,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全面考虑学生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
例如,教学《黄河,母亲河》时,我布置了个性化的作业:请大家发挥自己的特长,做一个介
绍母亲河的作业,内容形式不限。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幅关于母亲河的图画,或找几幅关于黄河的名家字画进行介绍;擅长音乐的同学,可以收集关于黄河的歌曲、民谣,并学唱;爱好文学的同学,可以收集有关黄河的古今诗词、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俗语、谚语、成语等,并写一篇赞美黄河的文章;喜爱历史地理的同学,可以收集关于黄河起源、发展历程、人类文化遗址等知识;有环保意识的同学,可以针对黄河断流和水污染这一严重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提出合理化治理方案;会网页制作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介绍黄河的网页,进行比赛;有朗诵才能的同学,可以选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进行配乐朗诵。这样的作业,因可根据特长自主选择,因而使学生产生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作业的乐趣。
总之,设计语文作业必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开放性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同时还应格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注意为每个孩子提供参与活动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语文学习充满信心。(福建安溪县第十小学 杨佩华)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布置作业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语文新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从整合设计的角度出发,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和实践运用。整合教育要求我们根据儿童发展规律,把社会发展的要求创造性的转化,并融入儿童个性发展的需要之中。让学生用眼去发现,用手去创造,用脑去思索,用心去体会,愉快地完成各项作业。
但当今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仍存在一些问题:总量过大,质量偏低,多机械重复,少思维训练。应试教育色彩仍较浓厚。这样的作业练习,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遏制了学生创造力的产生,也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如何扭转这种教学态势,在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标精神呢?在此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浅见,以供参考。
一、依托兴趣,让学生乐学乐做。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我们语文作业的设计首先要从学生兴趣出发,针对学生的教学实践,设计作业内容。抄写类作业的首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记忆生字词。但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对抄写类作业不感兴趣,任凭教师语重心长,学生就是置若罔闻。那我们可否换个花样呢?如 “让学生把生字、词做成生字卡片,并给卡片配上自己喜欢的卡通图画或图案。”又如 “让学生把一些重点的课文片断简单归类,并且按不同主题出一期手抄报,优秀的在班级橱窗内展出。”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后,为了巩固对诗的理解,设计这样的练习:擅长绘画的人,请根据诗的意境画一幅图;擅长习作的人,请把诗改写成文,或者根据“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展开想像写一段话,并用上这一句诗;擅长音乐的人,请根据诗所表达的情感编写乐曲;擅长记忆的人,请记一记词句意思。无论是绘画、改写、造段、编曲,还是记忆,都要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同时也在“活动”中理解
二、多元化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注意学科间的整合渗透,力求形式多样、富以情趣。
新课标明桷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把音、体、美、劳、科学等学科的知识渗透于语文作业之中,淡化学科间的割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的作业设计可让听、说、读、写、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既符合儿童爱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如学了《山行》《枫桥夜泊》等意境优美的诗,要求学生根据诗境为诗配上插图,变文字为画面。作画的过程,即是学生理解诗义、感悟诗境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领悟、鉴赏审美能力。学了《将相和》《晏子使楚》等课文,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情节,自编自演课本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创作才能。学了《桂林山水》《小珊迪》等课文,让学生为课文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诵,选择音乐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文本情感基调的把握过程。学了《曹冲称象》《乌鸦喝水》等文章,让学生做简易实验来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实践证明,学科间知识的交叉渗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树立“大语文”观念,面向生活、拓展延伸。
语文的处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如让学生看电视新闻,摘录要闻并交流;组织参观访问,写参观记,访谈录;饲养小动物,写观察日记;阅读课外读物,办手抄报;从电视、街头收集广告用语,再尝试为某种产品设计广告;节假日为老人、老师、同学写祝愿语,自制贺卡等等。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多样,贴近生活,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其中,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三、多层次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一个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作为教师,必须正视并尊重这种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分层要求,设计作业时应有所侧重,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成“套餐型”,分成ABC三种等级:A类作业相对较难,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C类作业相对简单些,适合于中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做;B类作业处于两类作业之间,适合于中等生做。这样的作业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各自层面上有所发展。
我们还可以把作业设计成“自助餐”型,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每位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选择习题,如学了《新型玻璃》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4项作业(让学生选择其中1—2题做):
1、说说这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课外收集更多的有关玻璃的知识;
2、为这些新型玻璃写广告词;
3、当一回设计师,设计更多的新型玻璃,仿写一篇科普文章;
4、为电视机等设计更新产品,可用图片加文字叙述的形式写一份说明书。这种作业设计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四、发掘课文,给学生创造内涵的机会。
现行的语文课本,是文选型教材,编有反映各种内容的现成文章。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要重视挖掘这些课文的创造因素,通过设计成恰当的练习题来达到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如在教学《称象》一课后,老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
1、用玻璃水缸、铁盒子、砝码、小石子、天平做做称象的实验,并且要求按课文内容边实验边介绍;
2、说说曹冲的办法好在那里?
3、从曹冲称象你想到了什么?通过读课文,边做实验边介绍,通过认真地思考,学生懂得了官员们提出的造一杆大秤和把大象宰了,分成一块块再称的办法都是按照常规思维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是行不通的。而曹冲却跳出了常规思维的圈子,想到了用船来代替大秤,用一块块的石头来代替一块块的肉,最后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曹冲把官员们的两个办法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他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小朋友学习。这样,就充分发掘了课文的创新内涵,渗透了创新精神的教育
总之,作业设计应力求形式多样,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师,要努力用新理念去荡涤传统教学作业观的尘埃,让我们的作业改革能带领学生走出重重困境,一同走进美好的境界。语文作业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然而受应试教育长期的影响,目前小学生语文作业仍然存在既多又滥;既没有思维训练价值,又没有更好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应试训练色彩浓厚等问题。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赋于它新的价值。下面是我的关于如何提高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和做法。
一、作业观念的更新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改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与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承认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是有差异的。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切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同时认识到教师是作业活动的引导者,对学生的作业应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二、语文作业的设计应以“兴趣”为核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有了兴趣,才有真正地参与。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可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既符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又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如学了修改病句,可以设计趣味游戏题,让学生成为“小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
术等。
三、语文作业设计应体现层次性
学生的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又“吃不了”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受年龄差异的影响: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实物感观、形象思维强,却难以理解事物抽象的本质。到三四年级,儿童的概括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可以摆脱被感知的直观物象,揭示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到五年级才开始向更高水平发展。作业设计的层次化要从作业的难度和作业量的分层两方面考虑。
四、语文作业设计的内容应体现综合性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面向生活,“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语文的外延就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故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应联系生活实际,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既要注意语文学科内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
五、作业形式的设计应多样化
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读写训练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且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可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通过多种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成效有显著的影响,作为教师应在自己的实践教学中不断努力地探索,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根本点,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转贴于 中国论
第五篇:陶行知先生诗歌诵读
陶行知先生诗歌诵读
1、《小孩不小歌》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2、《一双手》
小朋友!小朋友!您有一对好宝贝,身上摸摸有没有?找不着吗?您有,您有,不会没有!我告诉您吧!就是您的一双手!
会用这双手,什么也不愁,穿也不愁,吃也不愁,玩也不愁。小朋友啊小朋友:千万别忘记,求友不如求手。
玩秋千,翻筋斗,送糖果儿进嘴,和弟弟双球,数一数您的快乐,哪一样不是靠着这双手?如果您也想去打倒帝国主义,还须拿出您的小拳头。
别学那没有出息的人,好事怕用手。个子那么大,拿不动扫帚!整天逛趟子,一双手儿笼在袖里走。他会抽乌烟,也会打牌九,挨了外国人的嘴巴,忍着气儿不回手。倒会欺弱者,欺人还要人请酒。这样一个人,您看丑不丑?他既有手不会用,何妨打他几把手!
天给我手必有用,精神全在“做”字上。攀上知识最高峰,探取地下万宝藏,铲除人间的不平,创造个世界象天堂儿模样。这些事没有完成,决不可把手儿放。
3、《自立立人歌》
(一)(二)
滴自己的汗,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别人的事帮忙干。
靠人、靠天、靠祖上,不救苦来不救难,不算是好汉。可算是好汉?
(三)(四)
滴大众的汗,大众滴了汗,吃大众的饭,大众得吃饭,大众的事情不肯干。大众的事情大众干。
架子摆成老爷样,若想一个人包办,可算是好汉? 不算是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