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细节研究》研究报告
一、内容提要 在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智慧和艺术,将细节“做大”,实现言语与意义的交融,知识与精神的和谐共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通过调查、文献、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等方法,组织实施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细节的设计与应用策略的研究。组织实施了小学数学教学细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通过细节研究,形成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法和策略。情感细节是培育有效教学的土壤,课堂细节决定有效教学的成败,得力的小助手是有效教学的后备力量。
二、课题界定
“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简言之,就是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细节是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教学行为的微观分解,它处于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的,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激活、联接和延续作用。教学细节是外显的,是可以从外部进行观察的教学行为或教学行为的组合,具有外显性和可观察性。建立在外显性和可观察性基础上的教学细节,是教学信息输出和输入的重要信息反馈途径,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外部行为做出相应的学习行为,老师也通过观察学生的外部行为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教学细节是特定情境中的有效教学手段,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三、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二)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相统一。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学习中具有一定的潜力。
四、课题论证
(一)、文献综述
为了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细节研究”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关注教学设计的细节。根据教学的需要,或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或为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或为了突破重难点,进行教学设计,设计某些细节。
2、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细节。课堂教学是很难预测的,它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闪烁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只要关注、珍视细节,那么课堂将是一个课堂“动态”的,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
3、关注教学评价的细节,课堂评价客观准确,评价应该关注课堂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4、缺乏小学数学教学细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细节的设计与应用策略的研究。
(二)、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关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细节的实践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关注小学数学细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形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3)通过小学数学细节的设计与应用策略的研究,了解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专业素质。
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试图通过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细节的实践研究及实施策略的构建,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细节研究,形成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3、通过实验研究,改变观念,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实验操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过程 研究内容
1、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细节的设计与应用策略的研究。“有效教学的细节”并非是随意摘取一段,而是要选择重要的、有价值的细节,大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从学生角度:对学生成长起重要作用的,如:对教材的理解、对基础的掌握、对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从教师角度:对教师讲是较难处理,存在问题或困惑的。如:教师的设计,不受学生欢迎;学生的突然发问,而教师没有准备;课堂教学中发生意外情况等;从课堂教学角度:是处于教学中的重要位置的。如:新课导入、课堂问答、范例演讲、课堂反馈、归纳小结等。形成可供教师课堂教学参考的系列化的案例。
2、组织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细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我们要研究教学细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联系,及如何注重细节的设计,让教师和学生更好的互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细节的设计与应用策略的研究及细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此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建立课题研究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3、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研究细节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实施方案。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2008年4月——5月
(1)做好课题的选题及论证工作。(2)收集资料,制定课题方案,进行申报。2.实施阶段
2008年6月 —2009年3月
(1)完成文献的检索,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3)组织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细节的设计与应用。3.总结阶段
2009年4月 ——5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有关资料。(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做好课题结题工作。(3)充实和完善研究成果,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1、情感细节是培育有效教学的土壤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关系是教与学、师与生双向交流的基础,学生是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体,只有认知主体主动、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放下教师的威严,见到学生主动打招呼,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尽自己的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和睦,和睦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赖以生存的土壤。案例: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送走了毕业班,迎来了新的班级。因为是平均分班,所以这个班的学生来自原来二年级的6个班。才刚上了两天课,我就发现一个问题,有几个孩子脸上整天只有一个表情,就是愁眉苦脸,看了叫人心疼,这般年龄的孩子的脸上应该永远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哪有不会笑的?于是,一天上完课,我便叫住其中一个孩子问:“怎么不开心呢?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呀?老师能不能帮你呢?”那孩子没有回答,抿着嘴,摇了摇头跑开了。我心里却越发疑惑起来,因为我发现,他们不仅愁眉苦脸,与别的孩子的关系也疏远的很。后来,通过与其他孩子的交流,知道了这个疑问的答案:学习成绩不好。我的心变得沉重了,一个班四五十个孩子,学习成绩肯定有好坏之分,而孩子们似乎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交朋友的标准,因此,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便渐渐孤立了。但每个孩子都应该是快乐的,谁都没有剥夺他们快乐的权利,一定要把他们的快乐找回来还给他们。我向他们原来的老师和同学了解他们过去的情况,向班主任了解现在的表现,向家长了解他们在家的情况,向同班同学了解他们的点点滴滴。结果有点出乎意料,这几个孩子的问题惊人地相似,都是晚上回家不做家庭作业,每天早上先挨老师批评,然后再补作业,没有了课间,没有了活动的时间,没有了快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年的时间就变成了今天的恶性循环——痛苦地重复着每一天。了解到他们不被喜爱的心境,我每天早晨见到他们都主动和他们打招呼,送给他们一个灿烂的笑容。开始,他们是很不好意思地笑笑便快速跑开,后来,小声地回应一声“数学老师早!”现在却能主动与我打招呼。课堂上,多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鼓励他们。放学后,在教室里陪他们做完家庭作业再回家。渐渐地,他们开始自觉地完成作业,不用挨批评;渐渐地,他们上课变得专心了,总是坐的笔直地认真听讲;渐渐地,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开始有其他孩子围绕在他们身边;渐渐地,笑容回到了他们的脸上。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们的变化真的很大,现在已经不用我陪着做家庭作业了,有的孩子偶尔还会不做作业,但老师的宽容使他能自己认识到错误,立即改正。我为他们找回了快乐的同时自己也感到无比快乐,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我所做的都是一个教师应该做的,能够做的,轻而易举便能做到的,真的只是一点点。孩子们需要爱,需要肯定,更需要帮助。而这些对我们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微笑,一句肯定,一点时间。在此我不想评论家长的责任,作为教师,我们尽力了吗?家长不懂教育可以原谅,教师不懂教育能原谅吗?我们的教师在一味责备孩子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呢?是不是只看到了孩子们的成绩、分数而忽略了他们的痛苦与困难。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引导那些幼小的心灵健康成长,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中健康快乐生活的人。爱学生就应该时时刻刻为他们着想,他们的需要对我们来讲,真的简单到就像举手之劳。
这件事使我想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暑假中闲着无事,便去新华书店淘书,无意中看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刚看了几页,就被它吸引,毫不犹豫买下它,回家仔细阅读。我花了3天时间读完这本书,真实地感受到了讲台上的李镇西,学生眼中的李镇西,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李镇西,对教育执著和痴情的李镇西。爱心让他走进学生的心灵,爱心让他享受到教育的快乐。爱心教育早已不是什么“新潮观点”:从孔子的“爱乎,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德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学生并不是我们的亲生孩子,但同样的,他们也没像亲生孩子那样向我们索要那么多的爱,往往只要一点点爱,就足够了。一点点的爱与行动,就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带着教育的愉悦走向社会,带着感激、幸福走向生活。这才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者的追求。
2、课堂细节决定有效教学的成败
(1)课堂细节应让学生感受温暖,为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最有活力、最坚实的基础。
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决定成败!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预备铃响了以后教师拿着书匆匆赶往教室的情景,由于学校大,楼层高,办公室较远,有的教师第二遍铃响了还没有赶到教室,一节数学课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从心理上物质上做好准备,当然就不会有良好的开端。如果教师能提前3分钟进课堂,不仅可以自己做好上课的各种准备工作,而且可以督促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保证有效教学的时间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这种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使他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打无准备之战,那样成功就离你不远了。影响课堂教学的细节很多,如: 来到课堂时,你是否面带着微笑呢? 叫起立时,你是否环视了学生呢? 讲解过程中,你给予学困生至少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了吗? 练习过程中,你耐心地辅导过至少一位中等生和学困生吗?下课前,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吗?下课了,你是否也带着有所获的微笑离开呢?纵然这些仅仅是课堂上最平常、最细小的行为,但由于通过这些行为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是有血有肉的、温暖的、关注他们内心的,所以能使知识具有生命活力,从而为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最有活力、最坚实的基础。
(2)关注、珍视课堂教学细节,打造“动态”的,有“生命力”的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关注的细节,在这里就谈谈几个最常见的细节的处理:(A)、课堂需要学生独自思考
现在的课堂,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随后马上要求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很活跃,你说,我说,大家说,热热闹闹一节课。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思维的深度不够。其实,我们可以对这个现象进行一个简单的剖析:如果学生不假思索就触及到问题的本质,那说明问题本身不具备讨论的价值;如果问题比较难,要求学生马上进行交流,算不算强人所难? 课堂需要深思。学生自己没有进行思考就不能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解法,当然就不可能在交流的时候形成思维的碰撞。即使交流起来了,也是浅层次的,不可能触及到问题的本质,长期如此,还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好问题同时,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己单独进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B)、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中的提问应该有数学味 数学课堂情境创设中的提问应该有数学味,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而且在问题情境创设中不仅仅能提出数学问题,最好还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案例:
《认识乘法》,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生3:我发现小河里有鱼儿在游呢!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的跳动着。
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在啄虫子?
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 生7:那两座房子是小鸡家的还是小兔家的?
生8: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像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
生9:我发现那座大房子门前有路通向小桥,而小房子门前却没有路。„„
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
在这个案例中出现的情况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经常出现,虽然气氛之热烈是空前的,可课的性质却变了。数学课堂的情景创设是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其目的不外是:激发兴趣、激起认知冲突,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在刚才的情景创设中,我们感觉到学生的兴趣是充分被调动起来,但是它却完全失去了数学味!给人的感觉好象是语文的看图说话课!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细细研究,其原因就是出在:课堂提问生活味浓了,数学味没有了!
一个不适当的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向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其实,在出示情景图后教师只要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两种,即鸡和兔)它们是怎样站立的?(兔是每2只站在一起,鸡是每3只一堆)接着引导学生2只2只地数小兔,3只3只地数小鸡,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这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初步感知了“几个几”的生活现象,为接下来学习乘法的含义作了必要的准备。(C)、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有序表达
在很多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进行表述的时候,往往是一个学生说一样,而且还怕一个学生把全部都说完了,其他的学生没有说的!导致整个课堂学生参与学习的量不够。要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完整的、有序的表达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呢,理由有下面几个:从课堂教学时间上看,一个学生只回答看到的一样东西,显然在时间上比一个学生回答多样问题要费时多一些,这样的教学效率相对低下。从学生交往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表达和倾听,说的这一个学生一定要把自己看见的东西,一一有条理的表达出来,而听的学生要认真、仔细有耐心的听,这样才有利于交流,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看,一个学生只说一种,只能让学生的思维零散,对完整解决问题是不利的。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全面的看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有序地观察物体。一个学生一下子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说出来,需要这个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其余的学生要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显然在思考性上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得力的小助手是有效教学的后备力量。班级授课制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因人而教,虽然课堂上老师会尽量照顾到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但要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是不可能的。而小助手却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随时随地的辅导是教师所不能及的。通过小助手来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帮助者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让被帮助者学习上不断进步,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彼此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小助手是教师手中的风筝,她们可以自由地飞翔,但教师一定要拽紧系着风筝的那根线,不断地加以监督与调控。我用一年的时间在班级培养了八个小助手,期末考试其中的七个都考了100分,只有一个得了98分。我教的三年级是去年暑假平均分班的,分班时综合均分控制在1分以内,一年下来,我的班级均分比最好的班级高出5分,比最差的班级高出10分,而我上的课远远没有其他教师多,作业只是按规定完成了练习册的内容,没有给学生增加任何其它负担。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的小助手们,期末总结时我对小助手们表示感谢,对每一个努力进取的孩子表示感谢,并号召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小助手的行列,我的目标是下学年再培养八个新助手,让有效教学的后备力量更大更强。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让教育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充盈课堂。这样,我们就能在细节处见精神、显功夫,就能在打造细节的同时成就人生,成就完美。
(六)、实践成果
1、在本校上了一节公开课和一节观摩课。
2、在外校做了《关注教育细节 成就有效教学》的讲座2场。
3、《关注教育细节 成就有效教学》论文获区一等奖。
4、所教班级数学期末成绩全校排名第一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报告
XX学校:方正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的基本性质首先是“工具”,是人们用语言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用语文来学习知识,用语文来学习与交流的工具。
有效教学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被提出并加以实践了,主要的实践者之一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结合我国现如今的教育来理解这句话,意思就是要做到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指导,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两者间的相互作用,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需要恰当地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以小学语文这一科目的特点为教学前提,制定适合小学生理解学习的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教学计划得到有效实施,使得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双倍提高,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近年来,过高地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功能,这是对语文教学的片面认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所有课程所担负的共同任务,决非仅仅指语文一个学科;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语文学科的教学能够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思想教育,但这是在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向。所以,语文学科的性质应首先定位于工具性,渗透人文性。基于此,我在近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时效性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将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语文教学的改革一直不停地在进行着,但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旧的传统教学模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之所以要研究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因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不足,这些问题急待被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偏离了语文课的本质。
语文课的特点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却不能很好地把握住语文课的特点。比如,有的老师把《三顾茅庐》上成了 历史课;把《七颗钻石》上成了思品课;把《人类的“老师”》上成了科学课,把《特殊的葬礼》上成了环保课等。他们忽视了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不重视识字写字教学,训练不到位,学生识字量不够,写字不规范;不注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阅读教学不渗透写作因素,读写脱节;基本功训练的形式机械单调,书面练习设计老套。其实,这些人是根本没弄明白语文的本质,不知道语文课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2.过度解析课文内容。
部分教师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特点,引领学生感悟文本,而是把课文内容挖掘得特别深,分析得非常透,很精彩,很到位,唯恐学生不会。结果使本来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生动形象、感染力很强的作品,被教者烦琐的讲解,肢解成了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课文的整体美感,内在联系全被破坏,文章的精髓与灵魂也无法真正领悟,更谈不上情感的陶冶、语感的培养。到头来,教师费尽不少,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没什么提高。
3.教师分析讲解代替学生读书和积累。
由于授课时间紧,教师唯恐完不成教学任务,将大量时间花在教材的讲读上。阅读课堂上都充斥着词句训练、篇章分析等教学,学生阅读量和习作量太少,不利于学生发展;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课堂教学老师包办代替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少,自己活动的时间少。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对优秀语言材料的记忆、背诵和对汉字的练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4.重形式轻落实。
小学语文教学中形式主义的东西还普遍存在。名曰培养综合性语文素养,实则三维目标都未落实,语文课没有语文味;盲目拓展,舍本求末,课文内容未落实却花大量时间泛泛地拓展学习;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花哨多样,虚花不实,滥用多媒体牵制了教学。再者,满堂讲变成了满堂问,阅读教学游离于文本。学生读书甚少,教师缺少读的指导与训练,看不出学生读书的进步。问题式教学,用课前从文中抽出的三五个问题牵着学生逗来转去;热衷于打外围战,教学不深入字里行间,浮于表面,纠缠枝节。
5.合作交流表面化严重。
课堂上经常看到的场面:教师随便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只注重合作学习形式,可是随意性太强。只重视合作学习的结果,又对小组学习的过程缺乏指导,没有注意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只注重合作,却没有保证充足的合作时间,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和个性的培养。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们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却迷失了方向。由以前教师“牵”着学生走,变成了学生“牵”着教师走。这种“极端的自主”最终带来的将是课堂上的“放任自流”和课后的“一无所获”。
6.滥用多媒体教学。
很多教师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一种课堂“包装”,凡是能使用多媒体的环节都努力使用,不能使用的也想方设法添加,认为用就比不用好,用多就比用少好,结果乱七八糟用了一大堆,讲课老师手忙脚乱,听课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效果却华而不实。有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花费很多精力制作课件,而往往把学科的特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忽略了,结果偏离了教学目标,上成了“四不象”的课。有些老师为了给课堂加些点缀,结果学生们都把精力集中到课件上。不科学地运用教学手段往往会限制或误导学生,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因为小学语文课堂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分析,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总结出了一下一些改进策略:
1.回归语文本质。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 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就是说,要使语文学科完成其工具学科的使命,根本目的应该落实到使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上,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2.扎扎实实落实听说读写。
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总任务。我们说语文教学实效性不高,主要指培养出来的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低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真正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应该从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书本教材与学生发生联系的媒介,又是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的中介,通过阅读优秀文章可以学习借鉴写作方法、写作经验;反过来写作也可以从某个侧面了解阅读效果如何;阅读之后交流阅读体会,听与说既可成为阅读的延伸,反过来又可评价阅读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把课堂教学改革定位于阅读。
3.树立大语文教学教学观。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之一,把学生困 于教室一隅,局囿于语文教材,远离社会实践,缺乏生活的积累,是无论如何搞不好语文教学的。不要只依赖于课堂35分钟,仅有课堂35分钟是学不好语文的。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生活的需要,是精神的需要,使语文学习变得充满活力。可以大搞课外阅读,可以创办文学刊物,可以进行社会调查;可以讲故事,可以搞朗诵,可以演课本剧,可以组织辩论赛;可以猜灯谜,可以对对联,形式多种多样。这些活动,学生不仅非常喜欢,而且还锻炼了听说读写思多种能力,有力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4.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
语文课必须致力于强化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贫乏是学习语文的致命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要达到100万字。要达到该标准,仅靠课内是办不到的,必须强化课外阅读,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教材的选择,教材的处理、教学任务的制定,命题取材的导向,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务必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对教材中的文章不一定都要教,可以只教基本篇目与非基本篇目中的精美文章,另选范文加强积累。只有量达到了,才会带来质的变化,还可以读促写。教师要开列书目,向学生推荐名 家名著以及最近佳作,让学生广泛涉猎,汲取百家之长。坚持阅读,培养语感,提升人生境界,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做到厚积薄发。坚持让学生写周记、读书笔记、摘收佳句,积累素材。学期末,召开读书报告会,交流读书体会。
5.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果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对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6.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 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会随时随地、坚持不断地进行总结反思,善于发现偏差、纠正误区、找准对策,做到在反思中前进,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全方位思考,寻求正确的结论,引领学生自主地进行信息加工,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不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造就能够创新,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才。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郑皆权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
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第几》,在拓展部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4根火柴和1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置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我预想中的2种情况,即把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铅笔处在第二的位置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火柴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1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
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同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我们呼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拥有积极而亢奋的情感。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郑皆权建湖县钟庄小学)
第四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下灯小学 王玉梅
摘要:一直以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都是广大数学教师的追求。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师只有立足现实,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
一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数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最基本的要求:会学习,会听讲,会做作业。
会学习;这一要求包括能做好课前预习,能独立思考问题,能提出问题,能与他人合作学习等。
会听讲;课堂学习是学习的关键,而会听讲又是关键中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应该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听讲,听懂了再去做题。
会做作业:在平时教师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先把题目最少读3遍,审清题目再做,特别是学生在练习计算题时,由于学生的马虎导致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计算能力合理布置习题,有针对性地练习,可以从心理上减轻学生对于数学练习的为难情绪,使学生能够在习题练习的过程之中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保证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习题练习。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可以每天都给学生留几道计算题,有难度,就留两道,比较简单的,就留四道,学习好的同学很快就可以交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在放学前交上就可以,实在交不上的,还可到第二天上课前。这些计算题,教师都要一一批阅,发现错误,及时帮助学生改正,帮助学生树立数学知识学习的自信心。
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要用数学来解决一些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不能让其真正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数学的重要性,那么他们很难通过书本的学习,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就无法通过数学的学习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了。相反,如果将数学的学习融入社会生活中,其产生的影响就完全不一样了。例如,小学生去超市买零食后,结账时却发现自己没有零钱付账,这时就需要小学生自己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计算一下超市工作人员需要找自己多少零钱。在这个计算过程中,小学生不但复习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对数学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但如果小学生没进行过这方面的学习,而只是单纯地在课堂上,2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内容讲解,虽然他也能拿着超市工作人员找回的零钱回家,但却无法锻炼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对数学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就无法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 认真上好每一节数学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数学的教师都知道,每一节数学课教学都不能马虎,每节课都应该把它当成示范课、优质课来讲。有句话说得好:数学题,只有自己做出来了,才叫做真正会做了。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严谨施教,认真把握好课堂40分钟,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要实现高效课堂就得巧妙安排好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效利用小学生注意力相对较为集中的课堂教学前20钟的时间,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数学的知识概念通常都比较不容易理解,而且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也非常枯燥,数学知识的学习内容也相对比较单一,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很不利。因此,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记住的数学知识遗忘都很快,还有一部分同学经常把数学知识记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现状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数学概念讲解得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容易记住而又不易忘记。如为了让学生分清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两个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语句:“计数单位没有‘位’,有‘位’的是数位”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在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时,教师除了教会学生认识具体的物体外,还应经常让学生去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与面积,让学生感知1厘米、1分米、1米有多长,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宽,让他们估计我们的学校有多少公顷,使他们增加数感,不至于出现较多的一支铅笔有12米长、一张床有2厘米长类似的“洋相”。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回顾中自然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严谨与理性的思维为学生讲解知识,有效保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是“畅所欲言”的课堂,学生在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探索,学生在教学活动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到了张扬,数学课堂教学的气氛也是异常活跃。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每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实践中的不懈追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走向辉煌。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研究小结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在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亮点的同时,也看到了课堂教学中的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预设与生成冲突等现象。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我校课题实验小组作了一些具体工作,现将本的情况进行简单小结。
一、以教研组为单位,在集体备课中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月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开题,我们实验教师以年级为单位分别选定了子课题,如合理组建合作小组策略研究、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研究、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策略的有效性指导研究、小学数学不同学习领域中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等,撰写了微型课题研究方案。
学校每周一的下午课后为集体备课时间,各年级组实验教师围绕子课题在教研组内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对课堂进行精心的预设;在实验教师研讨课后,学校领导进行点评,实验教师反思课堂教学,针对课堂中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环节,讨论解决问题的途径,形成新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二、以网络为平台,在交流对话中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月份,仙桃市教科院组织了“有效教学网研”活动,各实验教师热情参与,或总结有效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或反思低效课堂教学的失败教训,或介绍他人有效课堂教学的精彩片断,内容涉及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等等,在网上交流和讨论中,进一步领会、理解、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途径策略。
三、以“创新杯”比武为阵地,在观摩比武中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十一月,学校举行“创新杯”课堂教学比武,以“实效、提升”为活动宗旨,让所有实验教师在比武活动中围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展示、交流和研究。
比武分为有效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研究案例等环节进行。通过对教师教育行为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进一步改善教师自身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