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内比教学”活动有感.doc
伏牛昂首不言顿,不待扬鞭自奋蹄
——参加“课内比教学”活动有感
金秋,是希望的季节,奉献的季节,收获的季节。黄冈市“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如火如荼,全市教师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此项活动之中。近段时间以来,我也深入到课内比教学这项活动之中,备课、讲课、听课、评课、磨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现在回头细细品味,感触良多。我虽执教二十余年,然如此大规模、全方位的教学比武尚属首次,能够全程参与,自然收获颇丰。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但是,预设也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说,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对孪生兄弟,彼此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在本次的教学比武中我深有体会。
本次教学比武我执教的是《新目标英语》九年级第六单元《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第一课时。由于本单元的生词很少,语法点是定语从句,因此我大胆尝试,改变了传统的“教单词+讲语法+反复操练”的模式,而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我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创设情景,不断的使用定语,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然后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的例子出发,不断模仿运用定语从句,从而让学生了解定语从句这一语法点。由于是第一节课,主要以听说为主,听为语言输入途径,所以本节课中较多的听力训练活动,除了课本的
听力训练以外,我还设计了交朋友、改编歌曲等其他听力活动,力求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并为其提供最大程度的语言输入。并且通过反复呈现由 that 及 who 引导的定语从句,以及从句中谓语动词的变化,是学生加深对定语从句的印象,并学会灵活运用。由于我设计的活动已十分充分,所以我把课本Section A中2c的活动省去。
起初我认为我的课堂预设已经比较完美了,但是在实际授课时,依旧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例如:在讲到“你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时,学生给出了“可以一起哼唱”这一超出我预设的答案,这时我及时抓住机会,让这个同学现场秀一段,孩子很大方,表演的绘声绘色,点燃了整个课堂的激情。
由此可见,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教师才会在课前、课堂和课后,不仅把自己的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且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这样才不会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教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的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是如此,教案只是教师课前对教学过程一厢情愿的想法,只有付诸实践,才会发现学生其实就是我们最大的资源。二、三人行必有我师
整个教学比武期间,听了不少老师的课,使我深有感触,收获颇多。英语组老师的课,没有故作姿态的“花架子”,没有了霸占课堂的“满堂灌”、“满堂问”,而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真正体现了原生态的教学。通过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何玉芳老师巧妙的运用“海绵宝宝”这一道具,一开场就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整个课堂精彩
纷呈。陈红刚老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极大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整个课堂行云流水。而且通过听课,对我今后的教学有两点重要启示。
1.要倡导自主合作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是《课程标准》的重点之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到我的课堂教学之中,在合作中不断进步。
2.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能够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生本课堂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课堂具有一种张力,一种召唤力,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呼唤着学生富于个性的创造性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寻找固定答案的过程,不再是亦步亦趋地复现教材中知识概念的原意,不是只去忠实地认知而无自己独特的渗透情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创造性过程。
三、不待扬鞭再奋蹄
这次教学比武活动,不仅让我学习到了各位教师的优点,而且让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明白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教师走上讲台,不是重复教案,而是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进行的一次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应深入解读教材,了解课堂,寻找到合适的方法进行课堂生命的再创造。教育的真谛不是升学率、不是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更不是汇报、总结和评比时的数据,而是追求每个学生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让教师和学
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二十年杏坛坚守,二十载春华秋实,我深信:三尺讲台,执教挥鞭,付出汗水自然会有收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成绩!正所谓:伏牛昂首不言顿,不待扬鞭自奋蹄。
《长城谣》教学实录(附教学后记及教研室点评)执教者:平远县茅坪中学 刘琼媛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2、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人情感。
2、学习朗读诗歌。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活动性语文教学法(以探究质疑法为主)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师:(唱《长城长》)“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刚才老师唱的是什么歌?歌词歌唱了什么?(学生回答略)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在华夏儿女心中,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
心中的永恒。谁说起长城,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相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谛听游子的心音。
2、介绍作者
说起席慕蓉,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老师的中学时代,她曾是我们膜拜的偶像。她的诗和散文都写得极美,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有关介绍。(课件展示作者生平,突出她的祖籍,家乡。)(席慕容,1943年出生于重庆,之后随父亲定居台湾。她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的那个莽莽苍苍的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不在那长大,更从未回故乡看看。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她与故乡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关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二、朗读诗歌,整体把握全诗
1、教师范读全诗,把握全诗的感情
(1)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在诗中抒发的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先听老师朗读一遍。(2)读诗要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能把字音读准了,下面请大家根据老师屏幕上的节奏划分,一起朗读一遍全诗。
(3)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说得没错,因为海峡多年的阻隔使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如火如潮。那么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这种思念之情的呢?下面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首诗。
2、生自由朗读。
(1)诗人抒写自己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2)间接抒情要借助具体的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感情,这个物就叫意象。在这首诗里主要的意象有哪些?(长城、黄河)为什么要用这两个意象来抒情呢?
生1:因为诗人的故乡就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诗人想到长城黄河就想到故乡。生2:因为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是啊,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寄托乡思乡愁的对象。
诗人借助长城黄河,尽情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请大家再次朗读全诗,把诗人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
三、品析诗歌
大家已经能把诗歌读得不错了,但是,真要读好一首诗,还需要深入理解、体悟诗人的情感。当我们与诗人产生感情共鸣的时候,才是我们学习进入佳境的时候。同学们想不想读得更好?那就放飞我们想象的翅膀,到诗歌的词句里去,反复涵咏品味吧,相信大家都有一双独具慧心的眼睛。
老师也融入了小组学习的群体之中。
下面各小组选择你们喜欢的一节诗歌,朗读品味,体会诗意,看看谁最懂诗人的心。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生1:我觉得“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写得好,“夺”和“还”说明发生了很多战争。生2:我觉得“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也说明发生了很多战争。师:谁发动了这些战争?(生七嘴八舌:皇帝,君主,统治者„„)师: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点燃了一次又一次战争的烽火,或成功或失败。
生3:“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说得蛮不错的呀!谁还有补充?
生4:我觉得“蹲踞”这个词用得好,写出了长城卧在崇山峻岭中的形象。生5:我从“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这句中读出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师:为什么这样说?(生沉思)谁“悲”谁“欢”? 生5:百姓悲,统治者欢。
师:不管是赢是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灾难。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还有谁要谈谈?
生6:老师,我有个问题,“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诗人为什么要用“你”而不用“长城”?
师:对呀,为什么要用“你”称呼长城,你是第几人称?(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
生7:我觉得用第二人称比较亲切,就好像是面对面跟长城说话一样。师:说得可真好!面对面地倾诉自己火热的衷肠!
生8:老师,我也有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用“无情”“冷眼”来形容长城呢? 师:你要老师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请同学来回答? 生8:我想请XX同学来回答,好吗? 生9:(羞涩地摇摇头)师:有谁能帮帮她?
生10:我觉得“无情”是说长城这个建筑本身是无情的,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长城感情,就像一个人在客观冷静地看待长城内外发生的战争。
师:喔!就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在冷眼看着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很好!那么“冷眼”呢?
生10:“冷眼”是说长城就像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冷眼看着人间的战争。生11:老师,我觉得“冷眼”还表明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师:说得可真棒!大家鼓励一下。(生齐鼓掌)千百年来,长城目睹了中华大地上的征战与杀伐、人世间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荣辱成败,而这些已如白驹过隙,一去不复返,唯有长城依旧横卧在崇山峻岭之中,冷眼看古今,作历史长河中的见证者。作者用“蹲踞冷眼看”客观地刻画长城的形象,借此咏叹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使下面所抒发的乡思、乡愁更深沉、凝重,包涵历史责任感。我们在朗读这一节诗的时候,应该读得缓慢、低沉,突出长城饱经沧桑之感。指名朗读。
好诗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师:长城饱经沧桑,然而诗人对它却充满了无限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说到她,想到她,提起她,便思绪万千。诗人在第二节诗里是怎样抒发对长城的赞美和依恋之情的呢?我们接着品析第二小节。
生1:我觉得“总”字好,“总”是每时都这样,表明诗人每时每刻记着长城。师:日夜牵挂着长城。说得不错。
生2:老师,我有个问题。诗人为什么对长城会“唱不能成声,写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便有烈火焚起”?
师:对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烈火”是指什么?是真的有把火在熊熊燃烧吗? 生:不是,是指诗人炽热的情感。
生3:我觉得是因为在诗人心中,长城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的象征,诗人想起长城,实际是想起了祖国,诗人深爱着祖国,所以才会有这种炽热的感情。
生4:我觉得“唱不能成声”是因为长城上下发生了太多的战争,诗人想到长城就想到了这些战争。
生5:我觉得“烈火”除了是指诗人炽热的感情外,还有对战争的愤懑、憎恨。师:说得太好了,说起长城,说到长城上的血泪史,泣不成声啊!谁还要说说?(生举手)
生:“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指什么? 师:这个问题应该不会太难吧?谁能帮帮她?
生:“万里的躯体”是指长城绵延万里,“千年的面容”是说长城的历史悠久。师:一个是指空间距离,一个是时间跨度,说得对。还有问题吗?
在这里,长城已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长城“千年的面容”“万里的躯体”,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诗人在这一节诗里是抒发了对长城的赞美和依恋。我们读这一节诗的时候,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朗读才能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呢?
生5:我觉得应该以高昂、热烈的情绪读,语速逐渐加快。师:你能给大家读读吗?(生5读,齐鼓掌)
师:经历了烈火的燃烧,诗人的情绪到达了巅峰,思绪转而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那里是诗人祖先居住的根,然而,因为政治的阻隔,她甚至从未与故乡谋面。在她的心中,只有靠着自己的想象去描绘故乡的画卷,在她的想象中,故乡美吗?你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可以感觉到?
生1:在诗人的想像中,故乡很美,我从“今宵月色应如水”可以感觉到。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人想像中的画面吗?(生摇头)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人想像中的故乡的画卷?
生2:在诗人的想像中:阴山下,茫茫的大草原,明朗的夜晚,月亮在空中悬挂,如水的月光倾泻而下,故乡的山水在月光下显得朦朦胧胧,如梦似幻。
师: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卷啊!多想回家看看,无奈,“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只好展开遐想,放飞思绪,梦回故里。一生举手。
师:你还有问题是吗?
生3: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不眠的梦”怎么理解? 师:睡着了才能做梦,“不眠”怎么有“梦”呢?谁说说?
生4:我觉得诗人是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又睡不着,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于入眠。
师:想你念你辗转反侧,何日才能相见,何时能回你身边呢?全诗至此,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谁能把诗人的这种如梦似幻的乡思乡愁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来呢?(一生范读,师评价)
师:到此,我们已经把全诗的诗意进行了解读,对诗人的情感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大家能否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呢?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全班齐读。
师:读了这么多,我们试试看有谁能把这首诗背诵出来,好吗? 指名两生上台背诵。
四、作业
1、古往今来乡思乡愁被人们反复咏唱,你还知道哪些乡愁诗,把它们搜集整理出来。
2、课外阅读席慕容诗,说说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育青校长的脸上露出了笑容。《长城谣》教学后记 刘琼媛
诗歌教学历来提倡多读,为此,在课上我设计了大量的读的环节,有老师的范读,有学生的齐读、自由读、指名读、竞赛读,并要求学生做到当堂背诵,以读代讲,以读促悟。整节课下来,读贯穿了始终。
上课一开始在舒缓的《思乡曲》音乐中,教师充满深情的朗读,把作者那思念亲人、眷念祖国的无尽愁思恰到好处地展示出来,同学们深深地被感染了。接下来的诗歌欣赏、朗读、背诵,便水到渠成了。整节课,老师的充满激情的话语、表情、动作,让学生始终笼罩在浓浓的乡愁之中,与诗人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学生由开始的只能读准字音节奏,到接下来的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较好地把自己的理解体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再到最后的有感情地背诵,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认为最成功的一点就是老师自身始终充满的激情,为课堂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但是在赏析诗歌的过程,当学生不能回答到问题的实质时,因为担心陷在这个环节中走不出来而造成拖堂,结果不是想着怎样有效地去启发学生,而是马上转向别人,没能很好地体现出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导”的作用,同时也是老师的教学机智不够的表现。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特别重视这一点。
另外,对于文本解读的重点,我把这首诗定为是诗人的一曲乡恋之歌,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把学生往这个主题引,我以为这种情感基调对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是易于接受和认同的。其实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
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诗人对于历史的深重追思、反省,对祖国民族的祝愿等方面的情感我未能引导学生深入地去体悟,这是较大的缺陷。以后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因为本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还不到两年时间,在课堂教学方面,我还存在很多不足。这次参加县优质课评比活动,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真挚的指导和中肯的鞭策,让我受益匪浅,在此向他们致以我最真诚的感谢。另外,我还要特别感谢县局教研室的黎红明副主任和我们学校的李育青校长,他们的鼓励、支持和指点,犹如一束温暖的光,照亮着我坚定前行。滴水瓣花总关情,点点滴滴到心头。再次感谢大家,我将在语文教学道路上继续前进,演绎一条精彩的语文之路!教研室点评:
中小学优质课验收评比,我县每学年进行一次。通过评比,锻炼了教师们的教学能力,也因此发现了许多人才。
这次为期八天的全县中小学优质课验收评比,同样又发现了一批人才。茅坪中学语文老师刘琼媛在参赛中有出色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其课例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教师有良好的语言素质。整节课中,老师的话语犹如朗诵一篇散文,优美而抒情,充满了诗意。这应该与课前的精心设计有关,更与教师自身长期的语言基本功训练相关。于漪老师的课例及报告能打动人、感染人,正是因为她的话语如诗如歌,像清澈的甘泉,汩汩流入学生及听众的心田。
二、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文学习重在探究,而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而不是教师的包办),才能让其有真正的得益--阅读能力得以培养,潜能得以充分的挖掘与展示。刘老师的这个课例中,《长城谣》的诗意及蕴含的哲理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们个体或集体探究出来的。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质疑,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发现的过程,学
生在发现过程中感受着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是新课标的精髓,也是我们教改的方向。刘教师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三、重视朗诵及朗读方法指导。整节课中,朗读与探究品析融为一体。
还有不少优点,如课件的精心设计,背景音乐的恰当运用,多种活动性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等。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少需改进的地方。如教师对原诗的理解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评价及引导也还不够到位;教学机智及教学情趣(比如想像与联想的运用,旁征博引,敢于超越课文而又能收放自如)也有待强化。
《礼记·学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喜的是,刘老师在教学后记中已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正是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我们期待着刘老师更为精彩的课例。
第二篇:课内比教学活动有感
“课内比教学”活动有感
自全省中小学“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开展以来,我校积极响应其活动精神,九月初就在校举行了严肃而又隆重的启动仪式。10月8日下午4时,我校六楼教学大厅座无虚席。全校教职员工都屏息凝视着大屏幕,认真聆听了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市二中和襄阳市襄城实验小学的成功经验以及省教育厅厅长陈安丽在会上作的重要讲话。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更是觉得受到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不同于以往的“作秀”而是要寻出那些“平常中的优秀,优秀中的平常”。
在一个多月的教学比武活动中让我看到了同教研组的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老师们。比武充分体现出了老师们的细心、耐心和精心。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教学语言的组织……处处体现出了我们组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极其扎实的工作作风。我在活动中教学的是四年级语文第九课《满山的灯笼火把》,我们组有三名老师讲的是同一篇课文,为了让孩子们把课文学透,又能体现新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自己的教案,撰写了说课稿。教学的过程让孩子们眼看、耳听、用心体悟、内化于心升华为思想,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除了渗透文化知识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满山的灯笼火把》记叙了作者住在农村的外婆家,一天,作者在风雨中坠入田边的土井后的表现,最后被乡村人们救起的感人故事。针对课文作者的情感表现(哭喊着——不哭也不喊——泪如泉涌)非常鲜明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以作者情感为主线,以读贯穿教学始终,注重学生的个性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采用“以读促悟法”为主,“直观教学法、想像描述法”为辅的教学手段。从中感受到人们的善良品质,学习作者遇事善于动脑思考及勇敢坚强的品质。整个教学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让学生读中感悟,边读边悟,边悟边训练。教研组内其他老师都有各自的优点,都有不凡的表现,并且都充分展示每个个人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课内比教学”考察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基本教学技能,结合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手段促进我们教师进一步锤炼教学基本功,促进我们教师专业成长。让我明白作为老师,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只有与同行们互相切磋,大量地阅读,不断的给自己充电,才能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同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锤炼教学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本着不断求新,不断进取的精神去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享受语文的快乐,感受语文课堂独有的魅力。
朱 莉 2011年10月22日
第三篇:“课内比教学”有感
“课内比教学”有感
武当山中学
王常华
去秋以来,紧张而有序的“课内比教学”活动正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我作为其中的一员,经历了赛课、评课等比教学过程,深深感触到这次赛课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教师们精彩纷呈的课堂表现,给我送上的是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课内比教学”活动,让我看到的是一群刻苦钻研,敬业好学、与时俱进的同事。一堂堂精彩的赛课充分体现出了授课教师的细心、耐心和精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语言的精炼、教学课件的恰当运用,更是体现出了各年龄段教师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过硬的教学能力。
近段时间以来,我也深入到课内比教学这项活动之中,听了不少老师的语文课,使我深有感触,收获颇多。这些老师的课,没有故作姿态的“花架子”;没有眼花缭乱的“装饰品”;更没有象公开课那样的“大练兵”。他(她)们 的课,有的如高山流水,娓娓道来;有的象平静的湖面,微波荡漾;还有的似大海的波涛,起伏跌宕。他(她)们时而激情振奋,时而低语吟唱……真是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各领风骚,真正体现了原生态的教学。课堂上,看看这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想到孩子们要求的是什么,他们渴求知识的欲望却如烈火般猛烈。
这次,我教的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讲”删了又删,教学环节减了又减,把能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现的内容斟酌了再斟酌,设计了多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让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公开课上,我首先简单地阐释了课题,并对作者和写作背景也作了简介,接着让学生们听课文朗读——声情并茂外加幽默搞笑的音频与视频播放时,教室里唏嘘不已,笑声不断,同学们完全被抑扬顿挫的朗读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早已没有了上课之初的拘谨……太感谢音频里的朗诵者了,他用不同的音调和语速把几个人物的形象描摹得惟妙惟肖,让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我也不由自主地从同学们愉悦的表情中进入了角色,复述课文时我有模有样,时而手舞足蹈,时而挤眉溜眼,时而模拟人、狗的叫声,时而模仿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时难堪的窘态……学生们深受感染,有几个还主动要求登台表演,这完全超乎我的预想——我的教学经历中从没有出现过学生如此兴奋的场境,他们太投入了。这是多好的意外生成!我没有扫他们的兴,毫不犹豫把讲台交给了他们。四个孩子在讲台上把奥楚蔑洛夫五次变色的场景演绎得活灵活现,异常逼真——没有胆怯,没有扭捏,没有羞涩,有的只是大方,只是创意,只是默契……听课的老师也忍俊不禁,颔首赞许。——原来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善于放手,学生们的灵感和潜能就能得到激发,课堂就能呈现无限生机与活力。接下来的课,我和孩子们完全放开了,神采飞扬,激情洋溢。每一次提问,同学们都讨论热烈,每一次朗读,同学们都声情并茂。课文的重难点,我借助动漫图片展示,予以突破,形象直观地让同学们知道了奥楚蔑洛夫变色的原因,理解了小说要刻画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作品要讽刺的主题思想。
下课铃响了,我和孩子们都意犹未尽,听课的老师也迟迟不肯走出教室。评课时,校长说:“这堂课非常成功。师生关系平等,教师当好了„平等中的首席‟,所以,对话与互动,频繁而有效。教师博观约取,挥洒自如,大胆取舍,充满激情,值得青年教师学习。”校长的点评让我颇有成就感,我再次信服这样的话——“只要心动,就有收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教育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事业,教师只有不断地用源头活水滋补自己,用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支撑自己,才能在这三尺天地绽放希望,传递梦想,在教研课改的浪潮里永驻青春,紧跟时代。愿我的课堂激情永远!
“课内比教学活动”在我校紧张有序的展开,全体教师无不争先恐后,精心设计,一展自己的风采,本次活动可为精彩纷呈,让人受益匪浅。
作为教师我在这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悟:
一、“课内比教学活动”给青年教师们一个互相交流和互相学习的平台。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与情景设置,让孩子们生龙活虎,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让教师们耳目一新。课后教师们互相讨论自己上课后的体验,收获和不足,都能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争取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二、“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展开,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俗话说“杀猪捅屁股”从这次活动中我深深感悟到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特别是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对文本的处理、巩固和拓展时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手段,让学生与教师互动,从而创立高效课堂。这些独特之处不得不让我深思。
三、“课内比教学活动”也是我们青年教师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上完这一节课,我认真反思,觉得收获颇多。备课时认真地查阅资料,精心思考上课流程,力争让流程简洁清晰,课堂内容充实。在充分准备后,我从容迈进课堂,课堂上,我似乎成了一名统率千军的将军,觉得自己能掌控教材、掌控学生,在讲解与点拨中,游刃有度;又似乎成了学生的一位好朋友,倾心的倾听让我融进了他们的心中,也感受到了思想的悸动、青春的发扬。听课的老师们也给我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比如细节的衔接过度问题。老师们的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得更好。所以 “课内比教学”活动意义重大,让老师们明白了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对以后的教学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让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能够快速的成长起来。
我相信经历了这次的历练,我能从容自如地站在讲台上,感谢老师们给我的帮助,让我成长得这么快,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向其他的老师们认真学习他们独特的教学风格,认真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力争让学生对上课更积极更感兴趣,争取把课上得更精彩更多姿多彩。
总之,这次活动让我想到了“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我们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教教科书。只有大量地阅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同时教学有法,教中求法,但无定法,我们要勤于学习,勇于开拓,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定会探索出适合新课标要求、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的最好教法。
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篇:课内比教学有感
“课内比教学”有感
在学校英语教研组的统一安排下,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天紧张而激烈的英语“课内比教学”活动终于圆满完成。作为其中一员的我经历了上课、听课和评课,我觉得这次的听课、评价不仅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一群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同行们,他们个个不甘落后,纷纷奔赴“战场”。听课和赛课,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是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听课,我觉得在教学方面收获的很多。三堂英语课的教学充分体现出了老师们的细心、耐心和精心。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教学语言的组织„„尤其是英语教学活动的呈现,更是体现出了新时代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极其过硬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这几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 创设语言情景教学。每位英语老师总是在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语言知识和内容,在情景中轻松地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中操练,也顺应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
精彩的预热导入,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课堂上孩子们个个生龙活虎,各位老师生动的预热和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在体验分享学习活动。而且每位英语老师都在课前、课文处理、巩固和拓展时采用了Chant, play games等活动手段,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激情。
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自身的素养。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是一堂优质课的关键。老师们准确深刻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形象精练的讲解,清晰流畅美观的书写赏心悦目,更值得我们英语教师学习。
总之,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让我在听课、讲课和评课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长处和不足,而且能以同事的长处来弥
补自己的不足,以同事的短处作为自己教学的警戒,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我发自内心地感叹:这个活动搞得好,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我也要加倍努力,多多借鉴有经验教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逐渐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第五篇:课内比教学有感
课内比教学有感
忠堡中学陈德斌
本学期“课内比教学”活动在我校搞得轰轰烈烈。各学科都在积极开展,全员行动。真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作为老年组教师的我,也积极参加了此次活动,而且亲自上课。一节课下来,本组教师进行了评价:
1.复习旧知识到位;引入新课自然;教学目标制定合理;教学结构紧凑;师生配合默契。
2.听说读写并用,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英语能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3.教者语言富有激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5.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教学效果很好。
通过同学科老师的评价,再加上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自己的教学是非常成功的。但是,11月20—22日参加了在小村中学举行的英语教学大比武,听了十几个年轻教师的课,看到了他们在台上的表演,才深感自己很多方面和他们差距很大。也使我更深的理解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的含义。使我更加明白教师上课要使课堂更加精彩,充满活力,又能达到实际效果的话,应该做到: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艺术魅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语言就是通向心灵的道路。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习惯,逻辑思维的形成都有很大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自己抑扬顿挫的、富有节奏感和亲和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二、教学姿态要有美感
体态语言也叫态势语。它包括人们使用口头用语以及所伴随的手势、面部表情、眼神等。初中学生的思维还比较直观,加之英语学科教学很多时候也应该运用直观方法进行。所以,教师的举手投足都能影响到学生。
三、教师要对学情全面掌控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等,这些不同的因素使教师在备课和授课中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本次教学比武活动中,同是英语学科,朝阳的张老师上的语法教学课且是高年级学生,平常上课的激情就不够。她就采用了富有激情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黄金洞的李老师上的是七年级英语,辨别可数和不可数名词,就充分利用教学图片,让学生表演,竞猜等来练习和区分。忠堡罗老师上的是九年级英语,熟悉手势语和进行时表将来,她就利用自己优美的体态语言和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好的完成了一堂课。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我认识到教育并非是很多人了解的传统教育,即一本书,一支粉笔。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因为合理利用多媒体,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能更加生动及时的、准确真实的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能更好地突破难点。能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参加“课内比教学”活动,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即使不成名也使自己的教学生涯更加靓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