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入深出”读《心声》——《心声》教学案例_陈幼芬
“浅入深出”读《心声》 ——《心声》教学案例
陈幼芬
一、教学设想:
《心声》是当代作家黄蓓佳的一篇儿童小说,情节简单,语言浅近,但却和《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这样的名家大作一起编入了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中。如果只对小说进行情节梳理、人物分析和语言品味,这不仅是对文本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课堂资源的浪费。所以,我决定抓住重点,突出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小说表现手法的探讨来把握人物形象,并理解“心声”的多重含
义,即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通过对文本重要内容的分析和阅读实践体验“共鸣”对阅读的促进作用。
二、过程描述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交流阅读初感。
设置此环节目的是了解学生原有阅读水平和阅读倾向,并为下面的教学活动作铺垫。通过交流,发现学生已经能对小说进行“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方面的技术分析,不过还存在人物分析片面、主题理解单一等诸多不足之处。
(二)细读课文,寻找共鸣点。
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要关注认知的对象,还应关注认知本身。如何利用积极的阅读心理,唤醒学生,唤醒文本,使阅读成为一项由情感和理智共同参与的求知审美活动,以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是这堂课我想要探索的一个点。
“细读课文,寻找共鸣点”,也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具体深入的了解,而不是一鳞半爪的粗浅印象,以避免下面的教学活动成为脱离文本的架空行为。活动开展前,我自己作了如下示范,让学生有本可依:
请同学们翻到96页,看文中这样一句话:“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身为老师,我完全理解程老师的心情,也十分同情她当时的处境。她是一个走上教学岗位没几年的青年教师,这堂课也许是她教学生涯中的第一堂公开课,她太想成功了。可是学生们的表现太使她失望了,她不得不请李京京这个她拒绝过的学生挽救局面。她真是无可奈何啊!
教师示范之后,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把自己产生的共鸣记录在课文相应的地方。十分钟后交流。从学生交流的情况来看,与主人公李京京产生的共鸣较多,同情、理解、赞赏都有。这很正常。我们能理解同一阶层的人,而不同阶层的人之间则会产生隔阂,正如鲁迅先生在《故乡》里写到的杨二嫂、闰土与“我”的彼此隔膜,其实就是隔在不同阶层之间的一堵厚厚的墙。如果我们的共鸣只能停留在这种自然状态上,而不能展开更深更广意义上的对话,那么阅读的价值将受损,阅读的能力也无法提升。所以,下面的教学环节,在完成既定教学内容的同时,努力在这方面作了引导。
(三)分析京京的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多重含义。(以下是部分环节的教学实录)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我发现大家跟京京的共鸣最多,这是因为作者主要运用心理描写来塑造京京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心理描写,作者把京京内心深处最细微的想法都直接展示在读者的面前,使我们能够读懂京京的心声。请同学们把课文中所有京京的心理描写找出来,再跟同桌讨论一下,看看可以归纳成几类。
生1:京京的心理有两块比较集中的内容,一是京京回忆童年生活,思念乡下爷爷;二是对朗读《万卡》的强烈渴望。其他内容就比较杂,我一时归纳不出来。
师: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2:我感觉有的是京京对老师不让他读课文的不解,有的是京京遭到同学误解时的委屈,有的是京京看到赵小桢怯场时的同情,有的是京京对《万卡》的理解。
师:请每位同学选择一两处认真研读,看看这些心理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从中可以看出京京是个怎样的孩子。
(因为有前面“寻找共鸣点”的阅读活动垫底,此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生3:我从京京对爷爷的思念中看出京京是个可怜的孩子,他在现实生活 中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只好从回忆中寻找慰藉。
生4:公开课上,连赵小桢都怯场了,京京却郑重地举起手,出色地朗读完课文,这表明他很勇敢。
师:他一直很勇敢吗?
生5:以前的他并不勇敢,而是很胆小。公开课上他战胜了自己。师:所以,这节公开课将成为京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京京的成长中,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6: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这实际上是作者想告诉京京这一类孩子的心声。)
生8 :我看到京京想读课文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说明京京是个执著的孩子。师:你说的“执著”怎么讲?
生9:京京想读课文的愿望已经遭到两次打击,但他仍然没有放弃,不正表明他的执著吗?
师:你说的两次打击指哪两次?
生10:一次是被程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由一口拒绝,还有一次是指出赵小桢朗读错误时遭到同学的误解和嘲笑。
师:这两处也有京京的心理描写,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
生11:说明老师对京京不公正,不给京京表现自己的机会;同学对京京的 不尊重,不理解。
师:同学对京京不尊重不友好,京京呢?他是怎样对待同学的?从中你又能看出京京是怎样一个孩子?
生12:京京是个善良的孩子。
生13:老师,我觉得作者把京京写得这么善良不真实。如果是我,不可能 这样宽容大度的。
(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人物,对课文写法大胆质疑,我马上予以肯定。另一位学生又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生14:我觉得作者把京京写得这样善良是有道理的。因为京京从小在乡下生活,还保持着乡下人的纯朴本性,不会像城里小市民那样尖酸刻薄势利。
(显然这位学生已经在联系学过的文章了。触类旁通正是我们教学所追求 的最高境界。他的回答也得到了同学们的赞许。)我顺势作了引导: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作者在京京身上寄托了美好的愿望——人,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不过你对小市民的看法有点偏激,要知道,小市民也有小市民的苦处。比如杨二嫂、胡屠户、菲利浦夫妇,作者在讽刺揭露的同时也传达了对人物的同情,我们要读懂作者的心声。当我们憎恨人物丑陋的言行或敬佩人物高尚的品质时,如能追问 “他为什么会这样”,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老师不给京京表现自己的机会,京京想读课文是为了表现自己吗?
生15:课本95页写着:“他真想念。不是想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这说明他只是想借朗读课文宣泄自己的感情,传达自己的心声。
师:什么心声?
生16:想得到家庭的温暖。
生17:我想京京是因为太喜欢这篇小说了,他觉得别人那样读是对文章的糟蹋。
师:也可以这么说。那么为什么京京的朗读能获得成功呢?
生18:这是因为京京与万卡同呼吸,共命运,感同身受,他虽然嗓子有点沙哑,但他是用心去读的,投入了全部的感情,所以他的朗读征服了大家。
师:听了京京的朗读,谁最感动? 生19:我认为是赵小桢,你看她都哭了。师:赵小桢的抽泣有几层含义?
生20:一是被京京朗读的精彩所感动,二是感激京京,是他救了她的场; 同时也为自己以前对京京的不友好的态度感到内疚。
生21:我认为是程老师。小孩毕竟是小孩。你看程老师,她是过了好一会儿,才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京京面前,声音发颤地请他把课文读完。说话的语气神态跟当初拒绝京京时截然不同了。
(看来,学生也能理解别的人物了。)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为京京感到欣慰呢?从今以后,京京肯定能得到 老师的关爱和同学的友情。你们说是吗?(学生大都信服地点头。)京京的渴望亲情的心愿也能得到满足吗?
生22:我想是的。课文结尾写到京京要给爷爷写一封信,爷爷收到信后肯定会来看他,或许爸爸妈妈会重归于好,京京就能得到亲人的关爱了。
师:你用“或许”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生23:因为很多事情不见得能一下子改变。
师:这说明京京的人生之路将是坎坷而又漫长的。让我们为京京祝福吧。不过,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这样结尾的好处是什么?
生24:故事情节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许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间,而且引人深思。
师:从以上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京京是个纯真善良执著勇敢的孩子,京京的心声就是对亲情、友情和师爱的渴望。这一切作者是借助心理描写来表现的。课题“心声”本来就有心理描写的意思在里面。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京京丰富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不表现在语言上?作者为什么选择“心理描写”作为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呢?这个问题有点难。我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课文,想想作者塑造人物及方法。又让他们相互讨论。最后终于认识到,是京京特殊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京京忧郁、敏感、内向、胆怯甚至有点自卑的个性,再加上他不善言谈,无法把自己心灵美好的一面充分展示在同学老师乃至父母的面前,而这又造成了京京跟外界的隔膜,使京京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于是他更加怀念过去的美好生活。这一切都表现在了京京的心理活动中。表现手法是为塑造形象服务的,作者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四)深入探究,体会小说艺术手段的精妙之处。
课文虽然只是一篇儿童小说,但是思想内涵的丰富深刻,艺术手段的炉火纯青,不亚于同单元的其他作品。加上浅显的文字,跟学生生活毫无隔阂的内容,降低了探究的难度,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以安排了多角度深入探究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探究话题,从中选择有能力解决有兴趣探索的点进行研读,或者自己寻找值得探究的点进行分析研究。
三、探究点举例: 1.在小说情节的第二个片断中,作者让京京在一片小树林里独自朗读课文,回忆往事,思念爷爷。为什么这一切要发生在无人的小树林里,而不是别的地方?
2.“对呀,只有老师才有资格说这个话。„„京京说的又算个什么呢?”这是京京指出赵小桢朗读错误时同学们的心理活动。想一想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
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作了很有见地的解释。如第一个话题:因为京京是个十分内向的孩子,他跟老师、同学、父母的交流很少,孤独的他与万卡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他感觉找到了一个知音,他与万卡与作者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小树林静谧的环境又为这种交流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再者,小树林这样的环境跟京京与万卡原先的生活环境极为相似,也有助于勾起京京对往事的回忆,从而与人物产生更多更深的共鸣。这片小树林是属于京京的自由天地。
另外,学生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
1.“京京刚走出教室,琅琅的读书声就从背后追了上来”,请分析“追”字的表达作用。
2.作者为什么大量引用《万卡》一文中的内容?
3.京京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之后,为什么会产生向老师道歉的想法? 4.作者表现李京京主要用心理描写,塑造其他人物又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略)
四、教学反思:
语文课既要精心设计,又要灵活生成。“研究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是我事先预设好的内容。教学的第一步“交流阅读初感”则是为了寻找最佳生成点。
先解决“对京京的心理描写的作用”,再探讨“为什么对京京采用心理描写的
方法”,因为这是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至于学生在探讨过程中会分析京京的哪些心理,先分析什么,后分析什么,哪些分析得深刻到位,哪些分析得肤浅或有偏差,这都不是教师事先能够预设好的。但是,我还是认为能预设好的一定要预设好,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例如,在这堂课中我想到公开课“作秀”现象是个敏感的话题,学生也许会片面理解,于是在“寻找共鸣点”这一环节,我以自己对程老师一处心理描写的理解为例,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一定程度上矫正了学生在“阅读初感”交流中暴露出来的喜欢对人事作简单是非判断的幼稚的阅读习惯。而学生提到京京的善良不真实的阅读感受,我根本没有想到,最后是一位学生解了我的围。这就是“生成”的魅力,它往往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绝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学生的阅读会停留在原有的水平和层面上。教师要大胆处理文本,选择最能激励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说,我们要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文本的难易深浅优劣,并不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浅易的文本正因为浅易而没有了文字的障碍,更有利于教师对文本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挖掘,组合成全新的教学内容。文本的瑕疵,如果处理得当,反倒是绝好的教材。因此,对本文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情节梳理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上,而是试图通过深层次多角度的挖掘,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写作规律。从“深入探究”环节开展比较顺利当中,可以看出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
我们要让人物活在学生的心中,那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细节丰满的心脏还在跳动的人物。通过阅读,对于人物的喜悦和痛楚你都能感同身受,对于人物的每一个隐秘的想法,你都了如指掌。你不但知道他在想什么,你还知道他为什么这样想。你仿佛就是文中的人物,又仿佛是人物灵魂的偷窥者。你所读到的只是人物的某个想法或某段经历,你又仿佛了解了他的一生。你所读的小说,作者也许只塑造了一两个人物,但是你又仿佛洞察了那个社会那个时代。这些,是我们阅读小说应该得到的乐趣,应该达到的高度。这样的阅读,才能起到最大限度地指导学生生活和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作用。
小说形象分析不能像政治斗争那样给人物贴简单的标签,要体现文学的特点。京京是个比较单纯的人物形象,但要真正了解他,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教学过程中有个细节值得注意。一个学生提到京京是个勇敢的孩子。事实上京京是个胆怯的孩子。在整篇文章中,他说的话都是结结巴巴嘟嘟囔囔的。正因为他战胜了原有的胆怯,勇敢地举手要求朗读,才更加难能可贵,这是他个性的巨大进步。但我们仍然不能说京京是个勇敢的孩子,因为最后他想到给爷爷写信,还打算躲到小树林里去呢!我们只能说京京是个胆怯而又不失勇敢的孩子。由此我想到,我们在阅读小说分析人物的时候,不仅要把人物看成立体的,还要把人物放到四维的时空中去考察,理清人物个性形成的原因,预测人物个性发展的方向。这样的阅读,或许是更有价值的阅读。这一点,在本课学习中我的引导还做得不够,没有作理论上的提升,也没有拓展到其他人物身上,“出”得还欠“深”欠“广”!
(陈幼芬 慈溪市庵东初级中学)
第二篇:《心声》教学案例-精选文档
《心声》教学案例
《心声》教学案例 关 注 每 一 位 学 生 背景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作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
第 1 页 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而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心声》就是一篇充分体现上述新课程新理念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李京京的男生,因为有着和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他特别想在程老师的公开课上朗读一段课文,并在课前主动向程老师提出。但因他嗓子沙哑,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李京京没有放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他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基于此,文章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心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
第 2 页 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我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 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
第 3 页 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读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我觉得他很有自信。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的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第 4 页 生5:我特别讨厌像程老师这样的人!
生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都很好。
生7:课文中有一个人物叫赵小桢的学生,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生8: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理解探究
师: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师。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心声”呢? 生1:我觉得这是李京京同学的心声。他特别思念住在乡下的爷爷,想早日见到爷爷。他渴望亲情。
生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生3: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声。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
第 5 页 读者,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生4: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本是一块净土,不容弄虚作假。他们呼唤教育要返璞归真。
四、教师小结(略)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
进一步来说,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要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它自己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了出来。日本的一所小学流行一种这样的理念,他们认为“教室就是让孩子出差错的地方”。在日本,离开了学校你就不
第 6 页 能犯错误,但是学生在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我个人的理解,犯错误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一时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第三,就是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像这节课上,我写错了一个字,学生立即给我主动的指了出来,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那是一种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习惯,再这样既宽松、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围之下,学生才敢于指出老师的过错,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处于一种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之中。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方法的转变。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的分析,怎么理解等等。像教读《心声》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第一是理解性的读,把课文读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课文中
第 7 页 有可争论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探究,因此需要设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但又不能过多,防止出现“蜻蜓点水”,分析布头,加讲解不透的问题。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学生的整体感知大都一样,现在学生就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这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解读。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章中李京京现象透视出来的有关教育的深层问题。
但不管怎样,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中一切以发展为本的精神,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说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愿我们教师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第 8 页
第三篇:初中语文《心声》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
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作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而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心声》就是一篇充分体现上述新课程新理念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李京京的男生,因为有着和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他特别想在程老师的公开课上朗读一段课文,并在课前主动向程老师提出。但因他嗓子沙哑,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李京京没有放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他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基于此,文章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心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我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
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读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我觉得他很有自信。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的这不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生5:我特别讨厌像程老师这样的人!
生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都很好。
生7:课文中有一个人物叫赵小桢的学生,他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他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生8: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三、理解探究
师: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无私的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心声”呢?
生1:我觉得这是李京京同学的心声。他特别思念住在乡下的爷爷,想早日见到爷爷。他渴望亲情。
生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生3: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声。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读者,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生4: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教育本是一块净土,不容弄虚作假。他们呼唤教育要返璞归真。
四、教师分析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在一种心理感到很安全,思想很自由、很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很高亢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就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是说,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考察的内容,就是课堂的教育氛围、环境: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的?教师会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情景,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氛围?
进一步来说,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要自由。我们要求课堂要有规范,要有纪律,但是课堂规范和课堂纪律最核心的实质与理念就就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无拘无束,这是最基本的东西。
第二,要有宽松的氛围。所谓宽松,我想就是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把它自己的经验、最个性化的东西充分表达了出来。日本的一所小学流行一种这样的理念,他们认为“教室就是让孩子出差错的地方”。在日本,离开了学校你就不能犯错误,但是学生在学校是允许犯错误的。我个人的理解,犯错误就是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一时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我们的课程,如果不能够将孩子的经验、孩子的认识真正整合起来,那么孩子的经验就无法完成再构,形成新的体验,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第三,就是民主。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像这节课上,我写错了一个字,学生立即给我主动的指了出来,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那是一种感情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习惯,再这样既宽松、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围之下,学生才敢于指出老师的过错,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处于一种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之中。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方法的转变。
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有对课文的分析,怎么理解等等。像教读《心声》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第一是理解性的读,把课文读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课文中有可争论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探究,因此需要设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但又不能过多,防止出现“蜻蜓点水”,分析布头,加讲解不透的问题。因为此前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学生的整体感知大都一样,现在学生就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这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解读。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章中李京京现象透视出来的有关教育的深层问题。
但不管怎样,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中一切以发展为本的精神,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说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愿我们教师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
END
—
第四篇:《心声》自读课文教学设计(推荐)
《心 声》自读课文教学设计
主讲老师:舒利平
教材分析:
《心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文章无论从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地塑造、以及内容的现实性都极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但九年级学生快已经接触过小说,学生对小说的特点已有一定的认识,能自己独立的读小说,并理解小说了,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学生在在自学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情节;再在课堂上从自主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题,明确“心声”的含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小组讨论和全班集体交流来分析文章人物形象,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多角度把握文章的主题。
情感与价值观:在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以及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含义,培养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谈话法,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想听听同学们月考后的感受,抽签决定本次口头作文开始,计时三分钟。老师小结这位同学的月考后的感受,用一个词概括他的“心声”,并启示同学们适当的在自己相信的同学面前倾吐自己的心声这未尝不是一种释放紧张内心、缓解压力的一种好办法。今天我就来作一回听众,用心去倾听一下黄蓓佳笔下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有兴趣吗?
二、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目标:
读教材导语,及课后一个练习题,结合自读课文特点,给本次课我们确定几个目标,学生畅所欲言,并集体规纳三个目标,并请几个学生上台来写下这几个目标。规纳后参考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概括本文故事?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理解文题“心声”的含义,把握本文的主题。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限时八分钟,每分钟五百个字,并在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边打个记号。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希望你能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3、学生来集体评议朗读的学生读得怎样?李京京为什么会读得这样好,那怎样才能读好文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小结:李京京读得好是因为李京京与“万卡”经历相似,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李京京理
解“万卡”的内心感受,“万卡”想念爷爷,他也想念爷爷。李京京觉得文中的“万卡”就是自己。(课文第19—24段)
要想读好文章,就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要从小说中走出来,(联系生活),又要走到小说中去(思考小说人物内心)。
四、学生自主学习,再交流对课文的理解。交流读后感:
1、读完课文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建议同学们从字词理解,从内容概括,人物评价,主题思考,也可从刚才三个学习目标中去谈你得到的感受,也可以质疑,问几个为什么?
建议用以下这几句式回答:我知道
、我发
现
、我认为
、我对 有疑问。
2、学生小组交流,每人讲一个方面,组内为每一个组员打ABCD等级。
3、全班再交流同学们的发现与理解。老师作适当点拔,并适当引导、启发、规纳,尤其是要引导同学们对人物的认识,对“心声”的理解。(这是本课实现目标的关键,老师要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来处理应对课堂上任何问题)
教学进程中注意迁引以下问题:
1、在概述文章事件时要及时补充大家容易丢掉的插叙内容,2、在认识文章人物时要抓住文章具体内容,重点认识李京京和程老师;
3、理解心声含义时首先是结人文中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再联系作者的心声迁出本文的主题;
4、适当地引导同学从写作手法上探究一点技巧。
五、集体整理学习后的成果:
建议从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几个方面来理解课文,用“我来概括 我来评 我来理解 ”这个句子来回答。
六、课外拓展:建议从以下两个题目中拓展。作短暂时间的准备。参考题:
1、从李京京的身上你得到哪些启示?特别是做人方面的。
2、学生向大家自主倾吐一下自己对老师、对同学、对家长埋藏在自己内心的话。
七、总结:这篇小说用真诚、纯朴、善良感动了各位同学,各位同学也用你们的真诚纯朴感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我相信教育的前景是美好的,未来也是美好的,相信我也会不断地改进我自己,完善我自己,因为我也不是圣人,我也有许多不足,我们都有许多不足,但是我相信只要有信心,没有办不到的事。
八、板书设计:
心 声 黄蓓佳
情节:
人物:李京京 真诚 勇敢 追求美好生活
程老师 认真 好强 自信
弄虚作假
主题:希望老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追求幸福安宁美好的生活
第五篇:《传递心声致敬先锋》线上教学案例
疫情期间
钉钉相伴
----《传递心声致敬先锋》线上教学案例
孙吴三小:赵庆红
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各行各业都受到疫情的影响,学校按照省市县有关停课不停学的有关精神开展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孙吴县第三小学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线上开课工作方案》等精神,迅速行动,制定线上教学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全体教师网上备课、上课
在校领导科学部署和安排下,开展了有效的线上教学。线上教学不比真实课堂,它更具挑战性。因为我们看不见学生上课的状态,所以对于每节课的设计我都要下更多的功夫。现在线上教学已经开展六周了,我作为一名四年级班主任兼语文教师也引领学生来一场丰富、有趣的学习之旅。下面分享一下一节班会课的教学案例。
一、案例的背景分析
2020年的春节是与众不同的,这个鼠年“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武汉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后,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各行各业的人员行动起来抗击疫情。当我们都响应国家号召,躲在家里预防疫情时,有这样一群人挺身而出,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放弃和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刻,不顾自己的安危,义无反顾地冲向抗病毒“一线”,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最值得我们尊敬和感谢的人。孙吴县第三小学按照上级指示,迅速行动,科学部署,上下一心,积极投入到抗疫阻击战中。我将引导我们四年四班的全体学生,认真学习疾病预防知识。用手抄报、绘画、录制视频等形式,做疫情防控宣传员,向抗击疫情的先锋致敬!上好疫情下的“人生大课”,给孩子们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生命观。
二、案例的过程描述
《传递心声,致敬先锋》这节班会课的内容的核心在于带领学生学习疾病预防知识,使学生懂得自我保护,消除胆怯心理,了解抗“疫”在一线的工作人员的艰辛,要懂得感恩,像他们致敬。引导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响应国家号召待在家里,待在家里也是为祖国做贡献。
师:同学们今年的春节是与众不同的,大家知道为什么与众不同吗?
生甲连麦:今年有疫情。
生乙连麦:新冠肺炎正在肆虐,武汉许多人都得病了。
师:是啊,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出现在我们的祖国。同学们我们不要害怕,要相信祖国,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取得胜利。但是在疫情肆虐的当今,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做好防护。下面我们来共同了解新型冠状病毒、临床症状及其防护知识。(师讲新型冠状病毒、临床症状及其防护知识)
师:学习了这些知识,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1公屏打字:只要我们做好防护,新型冠状病毒并不可怕。
生2公屏打字:我懂得了如何做好防护,我们一定不出门,响应国家号召。
生3公屏打字:我们待在家里要好好学习,也是为祖国做贡献。
师:是呀,我们应响应国家号召,不出门,不聚集。可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逆行而上,冲到抗疫第一线。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播放视频:钟南山、李兰娟等抗疫一线英雄感人事迹)
师4:看完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5连麦:这些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像他们学习。
生6连麦: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是我们祖国最美的人,我们要像他们致敬。
生7连麦: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真是太辛苦了!我们和他们比我们太幸福了,我们应该宅在家里,不为祖国添负担。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当我们的国家有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我们今后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8公屏打字:我要做一名像钟南山爷爷那样的人,为祖国做贡献。
生9公屏打字:当国家有难的时候,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祖国做贡献。
生10: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师总结:同学们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一线工作人员在前方抗疫,我们一定在后方支援。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春天的脚步已经来临,我们一起期待更好的明天!
师留作业:录制小视频或者制作手抄报、绘画等形式向抗疫一线人员致敬。
三、案例的理念反思
此次线上学习活动是班主任教师在充分把握育人契机的同时,创新德育模式的重要表现,真正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育”的指导思想,起到了引导学生在疫情防控中培养爱国情怀、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孩子们深刻的懂得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不屈脊梁的民族,永远不会被打倒。
这节课的教学,孩子们体验了与众不同、新颖有趣的线上和线下互动的教学方式,学习兴趣盎然,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能认真完成!录制的视频、绘画及手抄报都能表达真情实感。这背后少不了用心负责的家长,更少不了我们付出辛苦的老师!家长们真诚朴实的话语激励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在线上教学的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