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抓好三项举措培养农村住宿生良好学习习惯
抓好三项举措培养农村住宿生良好学习习惯
摘 要:住宿生的常规管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开展常规养成教育的同时,在寄宿制学生“吃、住、行、学”的管理过程中,只有优化细节管理,强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才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培养住宿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问题,以期与各位老师共同商榷。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生习惯;养成“习惯决定命运”。而习惯是人们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巨大力量,终生受益;反之,从小忽略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让不良习惯发展成恶习,将贻误终身。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渗透到一日的学习、生活活动中,在生活中教,游戏中学,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在学习活动中促进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下边根据笔者的经验谈谈住宿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问题。
一、优化常规管理,强化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意识
(1)规范《学生一日常规》,提高规范意识。在贯彻《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过程中,我结合学生住宿生活的特点,依据《学生一日常规》,《学生乘车行为细则》、《学生就餐行为细则》、《学生住宿行为细则》等,对学生日常自我安全保护、文明行为、卫生习惯、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出明确的要求,从而增强了在每一生活细节中的规范意识,引发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2)强化日常检查指导,在管理中养成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总是在日常小事的反复中形成的。为此,我注重了学生日常行为细节的检查与指导。学校建立了“卫生纪律日检查”、“安全行为督查员”、“行为规范监督岗”等检查指导机制,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进行检查指导。形成了学生管理过程中各岗位教师的协调教育行为。在培养学生良好学生卫生习惯中,生活指导教师、任课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进行具体指导,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规范,习惯得到养成。
二、优化自主实践,构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舞台
(1)学会一套安全本领。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学会的安全知识和生活规律及可能发生安全威胁,自己制订自我保护办法,严格坚持自我实践。学生在遵守交通规则、远离施工现场、拒绝地摊食品、同学友好相处、自觉列队离校等安全自护内容,并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完善,长期坚持实践。在掌握自护本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遵规守纪、文明交往、饮食卫生等良好的习惯。
(2)学会一项体育爱好。为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增强,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每日早晨的晨练活动,成立了学生“长跑”、“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的需要。在长期的锻炼中形成自己的一项体育爱好,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3)学会一门艺术特长。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们构建舞蹈、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的艺术校本课程。让学生们自主选择参加学习,并在住宿的自主时间里进入功能教室,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艺术特长学习。培养了追求“真、善、美”等习惯。
(4)增添一份爱心。平时,我们发现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孝敬父母、友爱同学”等类似的话语,并能积极地讨论,但事实上,能够做到的少之又少。为此,我要求学生每周做一件关爱他人的小事,“我帮同学做点事”、“我为爸妈做点事”、“小同学的被单我来洗”、“我给父母做饭吃”等等,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认识提升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养成热爱劳动,关怀他人,奉献爱心的良好习惯。
(5)自办一件自主作业。引导学生每周,完成一件自主作业。这件作业与常规作业的不同是学生根据自己当日学习内容,自己编制并进行解答的,可以是书画形式,也可以是动手实践,完成后,同学间展示交流,每周选出一份最满意的有创新学习特点的一件交老师,批阅并放入学生成长档案。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欣喜地发现,住宿生的秩序更加好了,自学能力与学习成绩全面得到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得以形成。
(6)开展一种环保行动。从小培养学生环境责任感,在保护环境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我又一关注点。开展了“爱家乡、爱校园,从环保开始”活动,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一种环保的卫生行动。学生自发组成“卫生清洗组”、“废品回收组”、“垃圾净化组”、“花草树木保护组”、“餐厅卫生清理组”等,学生宿舍,各种教室、食堂餐厅、厕所等。学生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等习惯逐步形成。
三、优化校园诵读,提升学生良好习惯氛围
(1)经典诵读活动。根据不同学年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认知规律,开设了每周一节的“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诵读指导老师组织制定课程计划、方案,纳入教学常规管理之中,学生在诵读校本课中,记忆、理解、交流、合作中提升了诵读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诵读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诵读的兴趣,延伸了诵读内涵。
(2)经典艺术表演。将每年的六月确定为“经典诵读艺术节”。开展“古诗词书画赛”、“经典诵读比赛”、“诵读心得演讲会”等艺术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文化经典以舞蹈、书画、演唱等形式展示出来,增强了文化经典的感染力,陶冶了学生热爱文化经典的情感,深化了对文化经典的理解,传承了民族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严格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教会学生做人。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第二篇: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
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
广西桂平市南木镇和社小学 赖杰燕
(电话:***邮编:537226)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农村小学的老师,我深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以下是我对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下认识。
一、兴趣、训练促习惯养成从小抓起,越早越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容易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所以抓学生不良习惯的转化、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来说,都是一个艰苦甚至是痛苦的过程。我的做法是:反复训练、严格把关、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在对学生进行排队出操训练时,我要求学生集合站队做到“静、快、齐”,听到口令,老师数三下,“声落、动止、队形成”。慢了,解散重做,做好了表扬,反复训练,直到达到要求,形成习惯为止。
二、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并持之以恒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要将要求转化为学生可具体操作的行为方式和程序,这对低年级儿童和初始训练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例如,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可设计成下面这样四方面的要求:①看——全神贯注地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②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③想——开动脑筋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和同学的回答,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④做——认真动手操作实践和进行练习。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三、情感带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至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低年级的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作为班主任要创设更多教育机会,使学生在入情入理的教育中体验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为此,我每天都会利用好晨会课时间,及时把班中出现的情况和发生的事情,和孩子们一起分析,引导他们学会辨别好坏。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对做了错事的学生提出要求,寄予希望,使孩子们体会到,老师是爱他们的。何振明是我们班的皮大王,一开学我就让他做领读的小老师,带领大家早
读。站在讲台上的他站得规规矩矩,领读的声音非常的响亮,做好了同学的榜样。但好景不长,不久他的坏习惯就暴露出来了,上课插嘴,做小动作。我就跟他谈心,了解他内心真实的想法,他说:“老师,我知道这样做不对,我想改的,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我就耐心地教育他说:“老师知道一个人的坏习惯是不可能一下子改掉的,可是不能以这个作为挡箭牌,老师建议你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每天要改掉一点,自己督促自己,老师也随时提醒帮助你,好吗?”他听了非常开心,一下课就写了个纸条给我,表示了自己的决心,就这样,他每天都会来问我今天表现得好不好?如果我说好,他就会一蹦老高,如果我说你表现得还不够,他就会悄悄地做一些好事,现在他上课总是积极发言,课余还主动去督促帮助班里的后进生呢!,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节抓
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第三篇: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专题
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迎河中学蒋鸿元
农村学生生活环境较城里孩子差,他们在学习环境上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得不到足够的信息指导与帮助。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了初中以后,由于知识复杂程度与难度加大,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学习十分吃力,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很有必要。提高农村中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才能让他们在学海里健康平稳地航行。
一、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
(一)农村初中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现实状况
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②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③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④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作笔记的习惯;⑤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⑥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⑦学习懒散,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⑧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很难适应学习,同时也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
(二)形成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学生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1、学生自身因素。现在的初中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懒惰,怕吃苦、不爱动手动脑。没有平时的点滴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难以形成的。
2、教师方面的因素。青少年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由于青少年身心都处于快速变化的阶段,自制能力不够,做事常不能持之以恒,需要教师经常旁敲侧击地进行跟进、督促。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有相当一部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是知识教育重于方法与能
力教育,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的指导、跟进、督促不足,是造成良好学习习惯难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3、家庭因素。现在农村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学生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监管。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也由于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低,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应有的知识,通常把重点放在“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上,对于孩子的学习通常是不过问,顺其自然。长此以往,随着问题的日积月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逐步丧失,因此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较城里学生差。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上述情况,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1、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教师引导、督促,学生反复强化训练原则。由于农村学生特殊的环境导致了他们获得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信息较少,在学习过程中又得不到家长的及时指导,对于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知之较少,因此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借鉴、分析、总结、归纳出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技巧,然后向学生介绍,传授给学生,再由学生进行反复强化训练,消化运用。
(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原则。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学生长期坚持,教师也要经常督促,整个过程充满着对学生意志的磨练。
(3)坚持共性与个体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学习方法、习惯有共性的东西,但也因人而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还应结合个体差异区别对待。
2、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由教师将学习习惯的知识内容融合于每堂课的内容中,在课堂上进行讲授、示范、引导。
(2)对于已经传授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指导、督促、检查。
(3)建立学生交流机制,定期让学生对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讨论、交流。举办学习习惯交流会,用学生的真实感受现身说法。
(4)建立学校家庭的连动机制,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知识要点编印成小册子发给每位学生家长,要求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及时跟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5)学会观察。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观察方法适合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适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教师应尽已所能地想办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给学生多种观察的方法,并启发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观察方法去精心地观察。
(6)掌握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探究相似的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和精神,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就知识与探究过程的关系而言,任何人都需要运用他们已经掌握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与经验,在察的基础上对观察到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做出解释,提出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新的理解,从而深化和增长自身的科学知识,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应该从提出问题入手,引导他们提出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7)树立自信心。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只有自信,人才能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才能克服种种困难,迎接新的希望。然而,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尤其是中学生正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借助语文课对其进行自信心培养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和谐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来启发、引导、点拨他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无论是分组讨论还是集中发言,只要他们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我们都要予以表扬。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你认为这句话应当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段好吗”“你的说法就是创新”“你真聪明”“你的想法都把老师打动了”„„只有这样,每一个课堂上的学生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
(8)唤起参与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
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我们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参与合作意识的教育。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参悟其中。如教学《核舟记》介绍船头、船尾那两段时,让学生模仿人物的动作,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起来了。课文内容一下就弄懂了。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能让学生很快融入其中,学生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这样的教学行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与督促,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很有意义的。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始终把握住这一关键。
第四篇: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石堤中学谭琴
农村学生生活环境较城里孩子差,他们在学习环境上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得不到足够的信息指导与帮助。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了初中以后,由于知识复杂程度与难度加大,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学习十分吃力,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很有必要。提高农村中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才能让他们在学海里健康平稳地航行。
一、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实际情况
(一)农村初中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现实状况
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②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③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④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作笔记的习惯;⑤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⑥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⑦学习懒散,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⑧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很难适应学习,同时也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
(二)形成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学生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1、学生自身因素。现在的初中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懒惰,怕吃苦、不爱动手动脑。没有平时的点滴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难以形成的。
2、教师方面的因素。青少年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由于青少年身心都处于快速变化的阶段,自制能力不够,做事常不能持之以恒,需要教师经常旁敲侧击地进行跟进、督促。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有相当一部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是知识教育重于方法与能力教育,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的指导、跟进、督促不足,是造成良好学习习惯难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3、家庭因素。现在农村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学生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监管。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戚朋友也由于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低,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应有的知识,通常把重点放在“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上,对于孩子的学习通常是不过问,顺其自然。长此以往,随着问题的日积月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逐步丧失,因此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都较城里学生差。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1、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教师引导、督促,学生反复强化训练原则。由于农村学生特殊的环境导致了他们获得有关学习方法的知识、信息较少,在学习过程中又得不到家长的及时指导,对于何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知之较少,因此首先要求教师要善于借鉴、分析、总结、归纳出一些较好的学习方法、技巧,然后向学生介绍,传授给学生,再由学生进行反复强化训练,消化运用。
(2)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原则。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学生长期坚持,教师也要经常督促,整个过程充满着对学生意志的磨练。
(3)坚持共性与个体差异相结合的原则。学习方法、习惯有共性的东西,但也因人而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还应结合个体差异区别对待。
2、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由教师将学习习惯的知识内容融合于每堂课的内容中,在课堂上进行讲授、示范、引导。
(2)对于已经传授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指导、督促、检查。
(3)建立学生交流机制,定期让学生对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讨论、交流。举办学习习惯交流会,用学生的真实感受现身说法。
(4)建立学校家庭的连动机制,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知识要点编印成小册子发给每位学生家长,要求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及时跟进,共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5)学会观察。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观察方法适合于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适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教师应尽已所能地想办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给学生多种观察的方法,并启发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观察方法去精心地观察。
(6)树立自信心。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只有自信,人才能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才能克服种种困难,迎接新的希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用和谐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来启发、引导、点拨他们,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无论是分组讨论还是集中发言,只要他们能表达自己的见解,我们都要予以表扬。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与督促,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很有意义的。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始终把握住这一关键。
第五篇: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举措
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举措
【摘 要】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还对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说话清晰有力、言语流畅、交流顺利、阅读理解力强、阅读广泛、写作流畅、词汇量大以及博学多才等等。
【关键词】小学生 阅读习惯 培养
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程标准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挑选出学生最喜欢的课文或名著,组织学生在晨读期间进行阅读,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复述故事,并每月初评选“读书之星”。在课堂上,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著和奇闻逸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外,利用班级图书角张贴一些优秀小学生作文作品和学生喜欢的课外读物供学生阅读,在书架上放一些国学经典、名人名著、历史地理等书籍,拓宽学生阅读面。每月举办一些“读书比赛活动”,内容都是一些学生平时课外读物涉及的名人轶事,并奖励优胜者一些课外读物,以此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善于阅读
组织成立阅读小组,在班级黑板报、学习园地张贴读后感、手抄报、优秀作文、杂文、书法等各类阅读刊物,墙壁上挂着历史名人名言警句,全方位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依靠环境的熏陶、榜样的引领,让学生耳濡目染,亲近阅读。同时,我以从“文化书香 阅读经典”入手,积极营造“人人是教师,处处皆课堂”的阅读环境,积极开展“好书推荐”活动,使教室充满浓浓的书香气息,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坚持阅读
一是保证阅读时间。在学校里,除了早读课专门给学生阅读外,还特意在每篇课文前安排了专门的阅读。另外,在下午上课前20分钟内也划定了阅读专用时间,保证每天的阅读时间充足。每天留给学生的必做作业也是阅读,次日上课前随机抽查他们的阅读内容,周末完成一篇读后感,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二是保证阅读书源。发动有条件的学生自愿购买几本书,组建班级图书角,实现学生书籍资源共享,保证学生有足量的书籍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专栏上每周抄上一段或一篇好文章。我也经常将自己阅读过的一些旧刊杂志、书籍分享给学生,达到“一本书普惠一个班级”的高效转换。
四、传授方法,让学生动笔阅读
边阅读边思考,必要时动动笔,可以抓住重点,帮助理解。“画线圈点做记号”不但能加深对关键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背诵的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揣摩研读作品的兴趣,有利于培养阅读习惯和提高自学能力。“摘录引用记笔记”可以随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素材和语言词句非常有利。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培养学生动笔阅读习惯。
1.在预习课文时,让学生标记自然段序号,并圈出文中的生字词,画出关键字词和重点句、中心句等。目的是可以让学生统领全文、把握文意,并且掌握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学会生僻字词。
2.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用“?”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随后反复多读几遍进行推敲,争取弄清其含义,还是不能理解的将进行交流反馈以扫清阅读障碍。
3.在精读课文时,让学生标记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要求学生用“――”在空白处做出批注,可以是阅读心得、联想、见解等等,并反复诵读,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语言。
4.一篇课文结束后,让学生写读书笔记。笔记内容包括摘录文章精彩的语句和学习文章心得体会。目的让学生养成“多摘”、“多写”的好习惯。“多摘”是为了将来的应用积累知识;“多写”是为了强化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的总体回忆与感受。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已被摆在了教学目标的首位。同时,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而提高语文素养最基本的途径就是阅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此,让我们一起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作者单位:江西省遂川县禾源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谭莎莎.浅谈传统语文教育对中学生语感培养的启示[J].课程与教学论:语文,2010.[2]杨金林.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J].新一代:理论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