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时间:2019-05-12 23:2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贞丰县长田中学 勾明精 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首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实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大突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具体就是如何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等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这个要求,我认为首要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自身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感知事物。这时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就变得比较敏锐,逻辑记忆增强,想象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增强。兴趣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比较顺利地进行,并富有成效。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好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和老师构成的双边活动,而农村学生受到地域、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到了初中,学生的兴趣和志向正处在一个最佳的培养方面,而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情感易受他人感染。而所谓的学习困难生,其实除了一小部分是智力问题外,大多数是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造成的。因此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不仅会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还为其他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在农村初中,孩子们是比较单纯的,尤其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进入了初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他们在成长中出现了许多缺陷,农村初中教师必须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情况下要培养

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使学生尊重你,信服你,钦佩你,就必须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用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其次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民主平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切忌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无端训斥,漫骂,甚至横眉怒对,冷眼相加,冷嘲热讽。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学习困难生。对待学习困难生,尤其应当倍加关怀、真诚帮助。再次是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教师用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事实上,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感受;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传授,这样的教师即使知识渊博,也不会受学生的欢迎。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创设情境,引导质疑,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学习能力,不仅与其知识储备和智慧有关,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学习的求知欲密切相关。学生的求知欲是对新异事物进行积极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驱力。然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是凭空产生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最有效策略,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来激疑,提出问题。那么,如何创设情境,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创新地学习呢?

首先,必须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大胆提问。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走进学生,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多用大拇指,少用食指,多用鼓励的语言,以宽容心对待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合作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有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进行探讨,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敢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树立其自信心,这样,学生就没有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其次,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当老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越活跃,越深刻。在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争相提问,并让其积极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起来就特别有兴趣,也特别亲切。在知识的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

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越高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为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由课堂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心灵沟通的知心朋友,多和学生交流,谈谈学习,谈谈生活,谈谈未来。增强师生间的了解,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沟通师生间的感情,消除师生间的代沟。从而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中,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在知识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巧妙组织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导向,使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从而进入积极参与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优化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契机。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

三、优化教学方法,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

1、以教材为本,厚古重今变教法

现在农村初中新人教版教材,无论时文或经典,都是精挑细选。用好他们,发掘其中激趣的有利因素。是保持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坚实基础。

学生学语文,最首要的是知道这些知识的重要作用,知道这是他一生所必需的知识。对此,叶圣陶先生曾形象地指出:“孩子看见人步行,非常艳羡,于是本着他的足的本能,努力学步,后来竟自己能走了。”新人教版的教材,在课本的扉页上都有“写在前面”的话。它是对语文内涵最权威的阐述,用好它,就成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敲门砖。

学生学语文,对不同的教与学方式的反应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与时俱进。叶圣陶先生早就主张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课上提出问题开展讨论,教师相机诱导。“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新课程的实践也证明,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用好教材,要特别重视上好综合实践课。这是人教版教材最大的亮点。“教师的知识终究是教师的,与学生没有关系„„学生总要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所需求,自己去研究解决的办法,还要自己证实过,经历过,才会得到真的知识。”这是叶圣陶先生就对我们的忠告。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强烈地感觉到语文知识的重要作用,更加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兴趣持久性的最好加力。

用好教材,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革新阅读的方式、方法。现在的孩子,少有对文字直接感兴趣的。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布置好学生看电视、电影的作业,比如:坚持收看《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先让他们被名著中的离奇情节精彩场面吸引住,再引导他们阅读文本。在校期间,充分利用好“模式三”的远程教育资源,选看课文中节选的部分,增强他们阅读课文文本的趣味。只是

在“他们忽略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提醒一下,他们弄错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纠正一下,他们遗漏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补充一下,不过如此而已。”这是叶圣陶先生早也阐明的阅读教学的精要。

用好教材,要“不薄今人厚古人”,大力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作为“新新人类”的学生,只有走进他们的阅读世界,才可能引领他们的阅读方向。因此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教材中课外古诗文的阅读,仅仅是文学大观园里的一枝出墙的红杏。以此为抓手,要引导他们沐浴诗风词韵。更多的教材中只字未提的当红作家的作品,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选择性地推荐,尊重他们的阅读激情,引导他们作一种扬弃的欣赏。这样古今中外、时文经典皆有涉猎,能更好地满足孩子们兴趣的广泛性。

2、着眼于诱导,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同样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扭曲变形,“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已经严重挫伤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语文变了味。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诱导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求新知的认识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3、着力于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导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恰当地把语文知识由浅入深地分层教学,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主动去探究、发现、思考、总结规律,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在教学中可有机运用“引导——发现法”,“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法”,“知识竞赛法”等加与引导。

4、着重于点拨,变“难学”为“易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差,语文教学仍然是教师起“主导”作用,“讲课”仍然是老师讲。

我们不妨用“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吧。我们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叫着“画龙”,把老师的精要点拨,深入发掘叫着“点睛”。“画龙”要做大量工作,龙身的绘制可以多姿多彩,万千变化,但是无睛,它是不是真龙,是不是活龙还很难说。所以离不开老师“点睛”之语。于漪老师曾说:“‘睛’乃关键之笔,传神之笔,‘点’与不‘点’,迥然不同。点睛之龙,破壁而去,乘云上天;不点睛者仍留于壁,其中显然有真假之分,死活之别。这一‘点’,点出了要旨,赋予了生命,起了质的变化;这一‘点’,笔力千钧,工夫深厚。画龙须这关键的一笔,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既要善于‘画龙’,通过一篇篇范文的教学,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更要学会‘点睛’,学会准确地掌握文章精要,言简意赅地开启学生思维门扉,以收豁然贯通、印象深刻之效。”我对于漪的话深有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只在关键地方加以点拨,以触发学生

思维的火花,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新课程改革下的农村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师生一道在“画龙”上下工夫,在“点睛”上花大力。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改变传统的过于注重“教”,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应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要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1、让学生学会讨论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活”的艺术,尤其是语文教学。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要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在就需要学生“活” 起来,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大胆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如在教学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文中父亲身体肥胖、行动不便,而“我”是一个棒小伙子,买橘子一事应让年轻力壮的“我”去,而不应让年老多病的“父亲”去。这一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诱发了讨论的最佳时机,学生探究情绪高涨,经过他们的激烈讨论,深切地感悟到父爱的伟大。教学中一定有很多这样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

2、让学生学会自主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如果学习仅是学生通过教科书这个载体、教师的讲解这个媒介来进行的话,那么学习起来被动枯燥,又哪有兴趣可言?采取一种新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熟悉每一个故事的背景,走进那个特定的时代,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把握每一个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篇都蕴含着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每一段文字都折射出作者爱恨情愁的思想感情。如果课下安排学生借助网络、书籍,走进特定的时代,走进作者的生活,把握每一个沧海横流的岁月的脉搏,还原课文到原始的生活中,让人物动起来,无疑,每一篇课文都会充满灵性。反之,如果教师只是自己课下去做这些工作,就会剥夺学生课外自学的权力,同时也夺去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有意识的把课内的每一篇文章当作一个例子和媒介,由它去引出课外那浩淼无边的文学海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

努力去感受文学之美。学生可以从中汲取无穷的营养,来满足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和欲望。

3、调动学生的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教师上课时注意感情不投入,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木然若鸡,语言枯燥乏味,„„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哪里有学习兴趣,哪里有激情!怎能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呢?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体验某种情感,让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火。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是老师真挚的感情、热情洋溢的语言,得到的是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往今来,无数先哲仁人都践行者这一颠扑不破的育人真理。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于今天方兴未艾的新课程改革语文而言,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7日发布)

2、柳菊兴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第二版)

3、张淑芬《明用方致学,亲师乃信道——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素质教育杂志》)

4、王开荣 《兴趣决定成败》(《贵州教育科研》总第96期)

5、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第二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汶源中学 魏传华

在学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往往是辛苦的,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使学生信服你,认为你是他在求学经历中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值得钦敬,值得崇拜。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你的周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学生的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也就会得以提高。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一是教师自始至终要正确认识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亲近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同时也要让学生走近你,不要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训斥,甚至怒目以待冷嘲热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的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映,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映中丧失殆尽。”二是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丰富课堂的情感内涵。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成品加工厂,而是情感丰富的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像奔涌的河流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要想使课堂教学臻于活的境界,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教师丰富的情感磁石般的吸引学生,他们便会自主的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体验;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二、精心设计导语,“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上好一课的关键一环,而解决这个“关键”的关键便 在于导语的设计。一个好的课文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我以前在讲《狼》这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很快的走进了课本。导入能紧扣课文内容,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

三、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就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面前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情性心理便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在讲解《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优美的题画诗,但是从画的题目分析,苏轼诗中有一点欠缺的内容,大家能否把它找出来。”此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诗人的诗也会有缺欠,这实在出乎他们的意料。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最终找出诗中没有写到“晚”的内容。学生们想象画面上应该有夕阳的,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春江晚 景”。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诗的内容和题画诗的特点。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提问的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诱发兴味。

四、运用现代技术,增强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录音、录象、幻灯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散文《听潮》时,我制作了展现海景的课件,在放映大海涨潮、落潮景色画面的同时,配上有海水涨潮、退潮的声音,再伴以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被深深地感染,真正领略了“海的美”。

五、提供成功机会,促进学习兴趣

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在赏析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时,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理解。如有的同学认为“直”字表明诗人王维正直不阿的人品,“圆”字则暗指当时社会官场上大多数人的圆滑世故,随即又有同学进一步指出大漠中的孤烟是形容王维的刚正使得他在当时颇 受排挤,孤立无援却仍不改初衷的高贵节操;而长河里的落日则比喻腐朽势力们已是夕阳近黄昏了,预示了他们已经衰颓败落的结局。我大大地表扬了学生们能说出这些任何资料上都没有的新颖见解。

语文课堂教学是科学、是艺术。它应是一片知识甘泉流淌的园地与师生心灵交流的园地,是学生训练思维、提高技能的实验田。教师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在教学正确运用榜样事例、名人名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何开展这一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教室里张贴名人名言警句,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豪情,如清代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司汤达的“一个人只要强烈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期目的。”;“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也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轮流书写一些哲理性的句子。二是经常宣讲一些名人的成功事例,越王勾践、大文豪蒲松龄、曹雪芹的成功来激励学生立大志、吃大苦、建大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故事感人,学生觉得生动有趣,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倍感振奋,语文基础差的学生,也感到语文课的趣味性。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这在教学中的具体途径甚多,就看我们如何去运用。我想在这方面是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思考、去探索的。

第三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汉语言文学系2006级本科(2)班 唐开尧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

提高

关系

形象

兴趣 关键语句: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提供成功机会,促进学习兴趣

在学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往往是辛苦的,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使学生信服你,认为你是他在求学经历中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值得钦敬,值得崇拜。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你的周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学生的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也就会得以提高。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一是教师自始至终要正确认识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亲近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同时也要让学生走近你,不要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训斥,甚至怒目以待冷嘲热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的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映,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映中丧失殆尽。”二是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丰富课堂的情感内涵。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成品加工厂,而是情感丰富的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像奔涌的河流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要想使课堂教学臻于活的境界,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教师丰富的情感磁石般的吸引学生,他们便会自主的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体验;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上好一课的关键一环,而解决这个“关键”的关键便在于导语的设计。一个好的课文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我以前在讲《狼》这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选择了哪种方式呢?”这样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很快的走进了课本。导入能紧扣课文内容,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新课。

三、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就告诉我们,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面前一旦出现了问题,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情性心理便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善于引发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在讲解《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优美的题画诗,但是从画的题目分析,苏轼诗中有一点欠缺的内容,大家能否把它找出来。”此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诗人的诗也会有缺欠,这实在出乎他们的意料。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最终找出诗中没有写到“晚”的内容。学生们想象画面上应该有夕阳的,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春江晚景”。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此诗的内容和题画诗的特点。由此可见,恰当地运用提问的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诱发兴味。

四、运用现代技术,增强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录音、录象、幻灯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散文《听潮》时,我制作了展现海景的课件,在放映大海涨潮、落潮景色画面的同时,配上有海水涨潮、退潮的声音,再伴以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被深深地感染,真正领略了“海的美”。

五、提供成功机会,促进学习兴趣

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在赏析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时,学生们纷纷谈了自己的理解。如有的同学认为“直”字表明诗人王维正直不阿的人品,“圆”字则暗指当时社会官场上大多数人的圆滑世故,随即又有同学进一步指出大漠中的孤烟是形容王维的刚正使得他在当时颇受排挤,孤立无援却仍不改初衷的高贵节操;而长河里的落日则比喻腐朽势力们已是夕阳近黄昏了,预示了他们已经衰颓败落的结局。我大大地表扬了学生们能说出这些任何资料上都没有的新颖见解。

语文课堂教学是科学、是艺术。它应是一片知识甘泉流淌的园地与师生心灵交流的园地,是学生训练思维、提高技能的实验田。教师采取新鲜活泼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在教学正确运用榜样事例、名人名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何开展这一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教室里张贴名人名言警句,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豪情,如清代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司汤达的“一个人只要强烈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期目的。”;“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也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轮流书写一些哲理性的句子。二是经常宣讲一些名人的成功事例,越王勾践、大文豪蒲松龄、曹雪芹的成功来激励学生立大志、吃大苦、建大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故事感人,学生觉得生动有趣,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倍感振奋,语文基础差的学生,也感到语文课的趣味性。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大力探讨和研究的。这在教学中的具体途径甚多,就看我们如何去运用。我想在这方面是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思考、去探索的,去为美丽的社会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四篇:中学生作文学习兴趣培养

中学生作文学习兴趣培养

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觉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要提高作文写作能力,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有通过用“眼睛看”、“耳朵听”、“脑子想”、“手指写”,并于此循环锻炼、反复加强,写作水平才能有所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看、听、想、写”这四个方面,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和需要等因素,努力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使应用文写作教学水平与质量有所提高。

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农村中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一些。可供阅读的书籍较贫乏,学生的知识容量相应地变小,而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亲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何必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当中父母的态度又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养成的致命一击。以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把按教学计划教完课文作为硬任务,并且尽心尽力地去教完教好,因为它与考试有极重要又很明显的关系。而把教作文当作软任务,少教几次作文都无防。当然,这和目前的应试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一味为考试而写作,势必使学生失去了对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总之,兴趣的产生,有时是天生的,更多是后天形成。农村中学生对作文兴趣的产生更多是靠语文教师的精心培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如何给他们的语文补充营养?

一、丰富作文训练方式、方法。

1、教师写“下水作文”,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写“下水文”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无论教师的写作水平如何,与学生一同投入写作的“海洋”游上几个来回,都会使同行的学生兴奋不已。其好处有几方面:一是教师从自身的体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等等,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尽情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这本身就体现出语文教学迷人的人性色彩,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得以实现,必然会给写作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三是教师敢于把自己的“下水文”拿进讲评课堂,与学生作文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挑刺,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一个评判过程,必然会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大增,并始终保持战胜老师的“欲望”。

2.教师巧妙利用批改,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1)快速批阅,及时反馈 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滋味。

(2)多给鼓励,少给批评

每个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取得的成果,理应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先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肯定的评价。

(3)批改具体,不能空泛

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

3.让学生亲近生活,拓宽作文视野。

按心理学的观点,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逐渐把“老师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觉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作文的源泉。文章是客观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生活正是广阔的海洋,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积极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才能从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要注意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光有生活,而没有体验,往往写不出鲜活生动的文章来。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有目的、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丰富知识,让其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宝藏。

二、通过阅读,积累语言。

1、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为写作打好基础。每当我讲到课本上的现代文名家名篇时,我都会让学生选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摘录下来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有时凡是遇到对学生写作有好处的篇目我都让学生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内容字数多少都不限。而对于古诗文,我都是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美好意境或优美的画面描述出来。通过这些方法,我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而且又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2、利用课外读物,扩大阅读量,积累语言。开展丰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能仅仅靠语文课堂,大家都知道,语文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们农村学校条件差:图书少、网络信息不发达,学生几乎没有什么书可读,再加上学生学习时间紧,读书的时间很少。其实,只要我们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

(1)持之以恒地向学生选送优美的时文,尽可能地弥补语文学习环境的先天不足。优美的时文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如果我们将其汇集起来,送给学生,那么学生就能用较短的时间,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

(2)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各种活动,诸如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辨论会等;

(3)鼓励学生大胆参加有关的征文活动,积极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发动学生自编刊物,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发表欲。

总之,只要学生留心观察、用心读书、欢心活动,便会有自己的想法:想法的形成和想法的表达都要用到语言文字。

3、积极想办法改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农村学生语文学不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阅读量的不够。在农村这样一个缺少阅读条件、阅读氛围的环境里,学生们是很难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先成为学生阅读的眼睛,把他们带入文学的殿堂,然后再慢慢培养阅读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讲故事”,所讲的内容可以结合课文,也可以从课外信手拈来,只要能提高语文修养,可以不必受主题、题材、表现形式的束缚。学生在老师的熏陶下,便会慢慢地对文学产生兴趣,便会试着去搜寻那一类的文学作品,从而喜欢上文学作品,慢慢地便养成了阅读审美的好习惯。

在阅读中,帮学生解决书本的来源问题。每学期初,要求学生每人互相借两本好的阅读书或者作文选、读者文摘、意林、语文报、中学生阅读、智慧背囊、让中学生感动的中外故事等,成立班级读书角,学生在学习之余随时都可以阅读,而且每个学生都可以读到不同的书,这就弥补了书少的不足。解决的方式其实并不少,关键在于师生之间对阅读的重视与否。恰如荀子所说的关键在于为与不为:[2] “为之则难者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三、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改善阅读环境。

开展丰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能仅仅靠语文课堂,大家都知道,语文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有人会说,农村缺少开展课外活动的条件。其实,只要我们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制订计划,统筹安排。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随意性强。进行课外阅读必须从温州的实际出发,结合课堂教学,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重点做到时间落实列入课程表,雷打不动。还应把课外阅读计划纳入语文教学计划,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阅读与作文相配合,统筹安排。辨明关系,提高认识。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偏重于言情武打漫画等消遣类的书籍,针对这种情况,或举办专题讲座,或进行个别引导,帮助学生辨明几种关系,提高认识。一是消遣与求知的关系;二是流行与需要的关系;三是拙作与杰作的关系。具体引导,激发兴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个别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次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配合教学,选择读物。学期或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的系统的清单。重点要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传授方法,培养习惯。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截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传授这些发要指导学生在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另外,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师应分阶段地开展一些活动: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网上作文比赛等等。组织这些活动要有计划,认真实施,才有效果。

总之,只要学生留心观察、用心读书、欢心活动,便会有自己的想法:想法的形成和想法的表达都要用到语言文字。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在培养作文兴趣方面,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但同学们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看自己爱看的书,写自己想说的话。当然,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是有了学习的动力,而要真正学好语文还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求学历程总是艰辛的,但你若有了审美的欲望与求学的兴趣,便能使作文写作驾轻就熟,即使再苦,也是乐在其中,让学生感受“学海无涯乐作舟”。

第五篇: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论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王家宏

(陕西理工学院体育学院02级2班陕西汉中 723000)

指导教师:贺国侠

[摘 要]: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望获得新知识,探究新事物,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情绪及与这种情绪相联系的一种认识倾向。这种倾向和一定的情感联系。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并在学习过程中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觉得书本是他的良师益友,从中受到启迪,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青少年成才的“起点”的关键要素之一。

[关键词]: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目的1前 言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它是学生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原动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兴趣与学习好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该学科知识的需要,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么人学习效率的提高又会加深他对该学科的兴趣。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1]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要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乐于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目前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总体现状

目前,一些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加之目前尚不够完善的教育体制以及教师、家长所实施的不正确的教育方法等外因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作为教育工作者,正确分析和掌握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研究有效的预防和解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积极的兴趣并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如何培养学学生习兴趣

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兴趣所激发的,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应在课内外都受到相应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课堂上,老师应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乐意参与学习,使课堂具有吸引力。在家里,家长应与孩子多交流,使其对学习目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使孩子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来看待学习,而家长也应多鼓励孩子,使他们对学习有信心。

3.1 加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3.1.1加强学生感情教育,诱导学生学习兴趣

“在许多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到良好的师生关系特别是师生间融洽的关系能够使师

.生亲密合作,造成愉快的气氛,成为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内驱力,使学生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产生兴趣和爱好,消除了恐惧焦虑等负担,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教师应当处理好师生关

[2]系,加强对学生的感情教育”。

首先,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专业实际,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让他们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广泛应用,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肯定的学习情感使他们认识到,想胜任未来工作,现在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其次,教师要增强对学生的感情投入。通过日常教学中许多细微之处对学生科学引导、热情帮助,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爱心,沟通师生感情,使之“亲其师,信其道”,这样使师生之间有感情的共鸣,学生对所学课程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遵循“表扬加帮助的原则,避免批评与训斥。”

3.1.2运用电教媒体和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中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的特点,应当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利用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和教学录像等丰富的感情材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 并且应当注重发挥电化教学特有的“鲜明色彩”、“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课,把静止的东西变成活动的东西,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唤起求知欲,引起对所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战胜疲劳的新力量。

3.1.3运用语言艺术引起兴趣

风趣幽默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召唤力和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一个形象的比喻,几句简单幽默、风趣的语言,就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凡是优秀的教师都善于用风趣、幽默、精彩的语言来描述所教问题,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许多知识可以编成押韵的口诀或顺口溜,既生动有趣又便于记忆,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3.1.4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竞赛,培养兴趣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与成就,让学生交流研讨学习的方法和玩味学科趣题,为学生开设课外选修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可以组织组与组,班与班之间的一些比赛,制造积极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动力,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3.1.5通过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老师喜欢学生乖乖的听课,从而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鸦雀无声,这样不利于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因此,老师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4]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从

而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升华学生学习兴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大的兴趣。

3.2加强家长的辅助作用,积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信心

3.2.1找到孩子不喜欢学习的原因,并帮助解决

孩子不喜欢学习的原因非常复杂。如果我们加以探讨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孩子不喜欢读书,而是某种因素导致的,如上学被老师批评了,读错字遭到同学的讥笑,想看电视却被迫写作业等等。这些原因逐渐在内心堆积起来后,使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所以,父母首先要和孩子自由沟通,以温和的态度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读书。这里,孩子什么话都可以说,不管他的理由多么可笑,父母也不可责骂或取笑。当孩子把不喜欢读书的理由都说出来之后,孩子自己就会发现他不喜欢学习的原因并不是学习本身,而是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被讥笑,想看电视却与读书相冲突,或其它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相关环境。所以,父母应了解孩子的问

题所在,并且正确引导孩子克服困难,从而达到让孩子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来学习。

3.2.2鼓励孩子获得成功

[5].父母应该以积极、鼓励的态度对自己的孩子,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如

果孩子学习较好,经常获奖,他的自尊心就会得到满足,有较强的自信心,对学习有兴趣,更有信心,从而不断进步,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孩子学习不好,或较差就会厌恶学习,对学习时兴趣,甚至对自己丧失信心。所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家长的鼓励和积极肯定的评价对孩子尤其重要。家长应与孩子经常交流,了解孩子在想些什么,对孩子的要求要结合实际,不能偏高,或者偏低,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孩子才会对学习有兴趣。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学会拼音和常用汉字后,可让他们给外地的亲戚写封短信,并请求远方的亲人抽空给孩子回信,让他们尝到学习的实际效用,这样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诸如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家长应该特别要注意发现孩子在学习以外的优点和长处,并对此进行肯定鼓励的回答,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3.2.3利用“报酬效应”激发学习积极性

在做功课时,有想睡觉、看电视、吃零食等的诱惑时,就可反用此法。自己设定在达到某个目标或阶段后,以奖赏的形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说只有达到规定的程度之后才可做自己期盼的事情。如此一来,孩子可能为了及早得到奖赏而专心致志地学习,并尽可能缩短学习时间以求得满足。像这样快乐的记忆比被迫强记更牢靠、更持久。

3.3加强孩子对学习目的及学习目标的教育

动机是激励人的行动,以达到一定的目的的内在原因,人的行为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而动机是产生于人的需要,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对学生来说动机在学习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在教

[3]学中,必须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目的教育,从而强化学习动机。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管

老师和家长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最终还是要靠学生的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如果他们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成绩。

3.3.1积极的期望,从小目标做起

积极期望就是从改善学习者自身的心理状态入手,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充满信心,相信该学科是非常有趣的,自己一定会对这门学科产生信心。想象中的“兴趣”会推动我们认真学习该学科,从而导致对此学科真正感兴趣。从可以达到的小目标开始。在学习之初,确定小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可定得太高,应从努力可达到的目标开始。不断的进步会提高学习的信心。不要期望在短期内将成绩提高上去,有的同学往往努力学习一两周,结果发现成绩提高不大,就失去信心,从而厌恶学习。持之以恒地努力,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是实现大目标的开始。

3.3.2了解学习目的,间接建立学习兴趣

学习目的,是指某学科的学习结果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该学科。当学习该学科没有太强的吸引力时,对最终目标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多半都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而学习又是学生的天职,不能不学,所以要认真了解每门学科的学习目的。看书上的绪言部分,听老师介绍学科发展的趋势,或从国家、社会的发展前景的高度去看待各门学科。如果我们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就会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从而对各科的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

3.3.3转移兴趣

每个人在少年儿童时期都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如爱玩汽车、爱下棋等。到了高年级后,就应当去发现、了解与爱好有关的知识,如怎样当个好驾驶员?汽车是如何发动的?汽车的构造原理是什么?我所学的知识中那些和它们有关系?这样就把对学习的兴趣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爱因斯坦中学时只对物理感兴趣,不喜欢数学,后来他在向纵深研究物理时发现数学是其基础,便又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又如你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而对写作非常感兴趣。这样你可以通过写作练习,体会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积

极性。

4结论

学生好的成绩的取得仅仅依靠智力因素是不够的,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老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的培养,积极鼓励孩子,并使孩子对自己的学习目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习兴趣的研究,有益于探索教育及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相信在以后它会有更好的发展,在教育界得到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http:///11/03/2005/1206/602.htm 怎样培养学深的学习兴趣 2006,6,20.[2] 王诗坤,杨曦.注重师生关系 培养创新人才[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2001,3.18(2):122.[3] 韩新民.谈化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0.8(4):111.[4] 苟秀英.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激励学生主动学习[J].四川教育学院学,2005,10.21(10):37.[5] http:///ReadNews.asp?NewsID=1361 教育培养孩子的体会, 2006,6,20.The study interest and the study method

Wang Jia-ho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0,Shaanxi, China)

Tutor: He Guo-xia

Abstract: The study interest is the students’ longing for obtaining the knowledge, inquiring into things, and participating in the study activities—a tendency which is a learning activity of a positive mood.The study interest affects the academic record, student’s individual condition and students’ study foundation.The successful teaching is not the compulsion, but stimulation of the student's interests.When th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was stimulated, it can make students have a strong desire for seeking knowledge.And students will be willing to study, liking studying and happily to study.Moreover they will study it lively, better and then they will obtain big success.Key words: study motivation;study foundation;study intention

下载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湖南省安乡县城北中学 :潘红岩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但是在我国,由于家庭误导和学校注重学......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模版]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张议尹 (贵州毕节一中)教书十载,常常听见不少语文教师发出感慨“语文难教”,与此同时又总是听见学生私下议论“语文难学”,这“难教”与“......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商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商培养 巧家县第三中学 董刚焕 内容摘要: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

    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

    学科教学研究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试想,一个教师,如果学生对历史教学毫无兴趣,那么,要想学好历史,提高历史成绩无疑是一种空想。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说:如......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论文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和培养、巩固和提高,是提高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英语(论坛)的前提,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浅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摘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伟人的话,都诠释了兴趣对学好一门功课......

    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烙印在现代中学生心中的读书之道,直接导致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难怪历史科教师发出了“历史课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