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时间:2019-05-12 23:2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第一篇: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铜梁二中

赵芳

内容摘要:历史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更新观念,用好教材,创设活跃而民主的课堂,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习激情。有效的自主探究,能极大的调动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创造热情。多样的课后总结,能引导学生反思,拨活学生能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关键词:新课改

提高

教学

效益

目前全国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历史教学相应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评价机制都有了新的变化。作为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是实施新理念的关键,搞好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能有效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取决于实施者的理念和教学艺术,我通过二年的新课程教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方面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研究学生的特点与基础,促进成长。

研究学生本身特点与基础,就是要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与学应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行为,教要得法,学要主动。曾经看到过一则故事:一位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让家长很苦恼。有一天,父亲无意中把一个椰子壳锯成两半,给孩子当饭碗,结果那天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碗,他就能自己吃下去。这种“椰壳效应”,给了我们深刻启示:如果在教学上我们也多从学生的兴趣考虑设计教学,该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学生新、求异的思维需求,那么,我们还会担心学生不想学、没兴趣吗?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一节课,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认识水平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不仅讲得生动,妙趣横生,而且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如果照本宣科,不仅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兴趣全无,而且事倍功半。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历史教学效果,急需我们的教学模式由教师“一言堂”变为学生“参与式”,将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转为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有合理的运用参与式教学才能使学生全心地投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体验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无穷乐趣,他们才能真正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动力;巧用探究、讨论、辩论的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巧设活动课,增强学生自我组织能力;活用史料,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效果。

二、备课与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老师要备好一堂历史课不容易,因为谁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备好高中历史课起码应做到:有先进教学理念,解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个人素质。要上好每节课,备好课是前提,只有备好课才能教好课。凡有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来说。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要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备课中,我们可以重整教材,要求学生对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并把这些相关内容整理好以及附有相应的练习的资料发下来,这样一来,课上学生不但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讨,还能通过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总结规律,为课堂学习铺平道路。同时还要挖掘教材,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知识落实、方法传授等方面。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和挖掘 1 教材,使我们的教学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采用看书归纳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以达到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和深刻挖掘。阅读归纳,看似传统陈旧,平淡无奇,但却能充分考察教师的教学功力,否则会导致认识的偏差的,对今后高三构建学生整体网络知识结构不利。这时,老师的引导就很重要,出奇制胜。

教学设计要考虑单一性与整合性相结合。重点考虑五种设计:课堂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设计、课堂知识的逻辑结构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法设计,课堂教学安排的节奏设计、课堂中师生双方的情绪结构设计,要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归类整理,使教学设计一直处于审视自我、共同矫正、共同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又使教师逐步形成以课改理念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备课观、教案观。另外,还要充分考虑“预案”式教案。教学设计不是以往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安排,让学生钻进自己备课设计“下的套”之中;要充分考虑提倡“预案”式教案,设计不必面面俱到,主要思考教学实施中的大方向、关键内容,把握整体目标走向即可。历史教师应该学会,及时捕捉师生互动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把师生互动和探究引入纵深,真正将教案转变为学案,以学生为转移,促进学生的学。

新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从结构体例上都与以前的教学大纲不同,蕴涵着丰富的新教育理念。历史教师对这些新观念的领悟、接受、实践,要经历转变过程,新理念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设计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反思,让它更加完善,更加完美。正如聂幼犁先生所言“我们宁愿为它种上虽然不是完美的,甚至是有相当缺点的,但却是生机勃勃的幼苗;而不是埋下在形式上虽然十分完美,但实质上却是‘旧药新汤’的种子”。

三、树立老师个人形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历史教学中,第一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亲切自然的言谈,诙谐风趣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知识就能较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活跃课堂氛围(但要注意节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想学”,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进一步培养教学机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指教师随机应变地对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突发性问题进行迅速、巧妙而正确的处理与引导的一种心理能力,又称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是“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尽管教师上课前做了充分地的准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面对心理状况复杂的学生,和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往往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性问题,以至严重地干扰的了教师正常的教学情绪,影响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如:上公开课时突然停电了,事先做好的多媒体课件用不起来;课堂上,学生突然举手提出一个不是老师事先要问的问题;或者学生提出的问题连老师也无法回答。这时教师的应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具备很强的“史内功”和“史外功”,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

四、课堂教学:导、启、探、思。

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强,教学效果往往越好。因此,学生能否主动参与,进而形成高涨的学习情趣,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所以历史教师要认真研究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本文就本人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如何使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活“起来。

1、导——刺激学生好奇心,鲜活课本知识。

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的“定调”。导入相当于“凤头”,内容好不好听,要看上课前简简单单的导入。好的导入可以引人入胜,学生会被将要学习的内容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导入非常重要,要设法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整个课堂中都感觉具有挑战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要处理好导入,技巧在课堂,功夫应该下在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多看书、报、影视,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设计导入语时才有丰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特点,这样才能用生动的导入语来达到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学生特点,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

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较真实的历史情景导入课堂教学,以便将学生带进角色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鲜活课本知识。如在《中国的古代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展示图片(商王祭天),然后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商朝神话传说导入新课,这样既刺激了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学生一下子就被课本知识所吸引,鲜活了课本知识。同时又为下一步的学习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启——启动学生求知欲,盘活课堂氛围。

导入新课内容后,我们首先进行预习情况的检查。通常我们都会在课前布置预习,但很少进行检查。这一步骤是很有必要的。检查的形式可以用提问,如:你在预习完这节课后了解到了哪些历史知识?预习后,你有何疑问?也可以让学生发言提问,(教师做好笔记,以便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适时解答)。通过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更好更快地使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既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调节侧重点。又盘活了课堂气氛。

3、探——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激活学生创造热情。

参与才能“活”。课堂没有学生参与,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作壁上观,学习效益也就无从谈起。教师要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课前巧设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课下小组合作搜集资料,课上选学生代表展示资料,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好途径。课堂上展示和分享搜集的成果和快乐时,学生往往精力集中,热情高涨。

探究主题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比较抽象,讲起来比较苍白无力的问题。如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的雕版印刷时,教师可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工具(橡皮、小刀等)在课堂上雕刻几个简单的汉字,然后将学生雕刻的汉字收集起来,让学生代表在课堂上排版、印刷。这样,不仅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了调动,同时也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玩活”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另外,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教师可以组织专题讨论、辩论会、历史知识竞赛、诗歌朗诵、到附近的历史文化遗迹参观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使历史课真正“活”起来。如《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一课,讲授唐朝诗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一次小型的班级唐诗朗诵会,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4、思——引导学生反思,拨活学生能动性。

课堂内容的总结,可走三步:个别发言——集体质疑——查漏补缺。通过以上步骤完成教学内容的小结,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反思。拨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提倡教师需要进行教学反思的同时,也要求让学生来完成教学内容的小结,正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反思的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

古希腊人普鲁塔戈在3000年前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只有让学生更喜欢走进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才能使历史学习真正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才能真正的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

五、自我发展:反思、交流、专业提高

课堂是食,课后是消化吸收。课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学案对学习内容作进一步的整理,归纳。重点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重点,梳理知识体系,归纳学习方法。鼓励学生 完成拓展性的训练内容并让学生在自习课上进行交流得失,进行激烈的讨论,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深度,最终将所学知识学会运用,专业得到提高。

总之,在新课改下上好一节历史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群体的团结和长期的努力,需要学科的配合,更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由于我校学生基础较差,特别是面临2013年重庆高考改革,我们更应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研究,与时俱进,为实现有效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朱汉国、马世力主编:《历史必修1、2、3教师教学用书》,2009年7月第4版。、张莲英 《课堂教学实效例谈》、钱洪潮 《谈谈历史提问中“度”的把握》

4、《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5、汪瀛:《关于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二篇: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曾说过:课改不改不行,失败也不行,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应该说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市的教育教学教研状况都有了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新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教研制度的转变上;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例如: 新的教育理念顺势深入人心;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得到验证;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程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拓宽和开发等。虽然课程改革的理念、想法很好,但是由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以行政方式自上而下推进的,各项准备工作并不充分,配套措施、培训、资金等方面跟不上,而且课程改革又在多个领域、多个侧面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所以在实施中存在不少的问题,部分行政管理部门、校长、教师对当前推行课程改革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均不太满意,从而对改革最终能否成功表示怀疑。同时,我们在解读新课标、观摩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以及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时常也能听到、看到、遇到课改的一些问题,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也存在着一些困惑,下面我就新课标的实施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对新课改的一些感悟

(一)感悟之一:关于“情景的创设”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于是乎在这种课改潜能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十分重视“情景的创设”,不管是习题课、概念课、应用题课还是实践活动课都有一个“情景的创设”,上课一开始往往呈现这样一种教学流程: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学习新课„„为此,不少教师都要绞尽脑汁、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去创设一个“情景”,当然一个好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是所有的课的导入都必须有一个“情景的创设”,《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

因此我们在“情景的创设”中,首先要注意:情景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课的内容和不同的学段来创设,切忌牵强附会,让情景成为课堂的“摆设”或使情景牵强化、庸俗化。其次,“情景的创设”必须目的明确,切忌在情景中“兜圈子”、“绕远路”。

(二)感悟之二:关于“教师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容器”、“仓库”,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也就谈不上主体地位的突出。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这一主体,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有些教师似乎没有在新课程中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他们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一切不管”,课堂上教师不讲授,完全是学生的活动,还美其名曰“敢于放手”,教师的作用被淡化,渐渐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作为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仍然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因此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观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而且是信息的重组者;不仅是对话的提问者,而且是疑问的激发者;不仅是学习的辅导者,而且是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课堂的管理者,而且是课堂的合作者;不仅是学业的评价者,而且是成长的记录者。在这里,强调后者并不等于否定前者。

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过程,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某种程度上讲,因为学生正处于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还有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要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

(三)感悟之三:关于“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验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提倡合作学习几乎成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代名词。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

在大多数的教师观念中,合作学习主要适宜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的完成,因而课堂中呈现出来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是同学们“合作”找出老师布置的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中的哪一页然后派一个代表进行回答。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因为这样简单的任务根本无须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更多的应该是在当学生个人遇到难以独立解决的学习任务时应用,通过合作学习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所以,“国外已有的研究认为,合作学习方式适宜

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另外,如果教学目标本身包含了人际交往品质与能力培养的话,那么,就更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合作中学会合作”。(《人民教育》2004年第5期盛群力文“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

在一般的合作学习中,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形式。当老师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一些老师说,新课程让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也来自以上原因。因此我们在小组合作时,一要把握好时机;二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三要进行合理地分组;四要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真正让小组合作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

(四)感悟之四:关于“课堂评价”

标准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要多用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因此,在如今的一些公开课课堂上,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我们常能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或者“你真了不起”的表扬声,然后全班学生“啪啪啪”的鼓掌声,因此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有的还能在额头上得到一颗五角星,更有的还能得到老师准备的一份意外礼物!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教师已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情感领域,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的学习,注重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其实,过多外在的鼓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赞赏实在太多太滥,它将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必然带来更多的迷失。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不要过多过滥,当然也要肯定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回答,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学生回答和解题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在作评价。在一定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不必匆忙地作出评价,既不要肯定,也不要否定,要善于接纳学生,乐意听学生说,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得到发展。

三、对新课改的几点建议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教学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治学严谨认真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三)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例如教学立体图形这一节课时,可以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又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⑴组织一次对称面具制作比赛。用卡片,纸板,甚至三合板来制作。要学生制作对称图案的面具,并进行比赛,参加的学生一定会在笑声中感到创造的乐趣。⑵收集有对称图案的昆虫、动物的照片,进行展览。⑶教师开始借助一幅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滑稽的大头娃娃的头像,通

过“眼睛的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这样的过程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让学生对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关于“再创造”,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是这样解释的:“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如在“相似三角形”一章中有这样的例题:“已知:在Rt△ABC中,CD是AB上的高线。求证:△ACD∽△CBD∽△ABC”。当把它的结论隐去改编为“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出那些结论?”变为结论开发题时,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提出了许多结论,如:⑴∠ACD=∠B,∠BCD=∠A ⑵△ACD∽△CBD,△CBD∽△ABC,△ACD∽△ABC(例题要求的结论)⑶CD=AD×BD,AC=AD×AB,BC=BD×AB(射影定理)等。还可以继续深入:如果把条件和结论互换,命题是否成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又得出了许多命题。如:⑴已知∠ACD=∠B,∠BCD=∠A,求证:CA⊥BC,CD⊥AB(成立)⑵已知CA⊥BC,AC2=AD×AB,求证:,CD⊥AB,CD=AD×BD(成立)⑶已知BC=BD×AB,AC=AD×AB,求证:,CD⊥AB,CA⊥BC(成立)⑷已知∠ACD=∠B,AC=AD×AB,求证:CA⊥BC,CD⊥AB(不成立)⑸已知∠BCD=∠A,AC=AD×AB 求证:CA⊥BC,CD⊥AB(成立)通过这样的演变和探索,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从而达到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做一题而通一类的目的。

五)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如数学中的数“线段条数”。图上有多少线段呢?先数单个的AB、BC、CD、DE共四条,再数中间有一个点的AC、„,然后相加,生活中的数客人数目、一栋楼房的门窗数目;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主要指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拦成平行四边形、车轮成圆形等等,这其中固有物理属性等原因,另一方面,也有数学原因,诸如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性,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聚光镜用到焦点等等。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相信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和解决好以上问题,教学业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书越来越难教”,这是我们一线老师的共同感慨。如何体现新理念,需要教师自我否定,“扬弃”习惯的教法,这是一个痛苦的脱变过程;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处在实验研究的初始阶段,没有标准可依,没有模式可仿,又谈何容易?感性地走近学生,学生是一个猜不完的谜;理性地研究课堂,课堂是一个解不完的结。我们只能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共同成长。

理科教研组

2013-7-1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理科教研组

安广金

2013-7-1

第三篇: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意

班佑完小:周么措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这种课堂环境的重组和优化,大大推进了课改的深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条件。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中,教师头脑中要有儿童意识,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一切为了儿童的学习。不能光考虑教师怎么教,还要考虑儿童怎么学?要用体现儿童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儿童的生活,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通过与儿童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变化是课堂环境改变的基础和推动力。在课堂上,老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交流彼此思想,老师不断地去点燃学生,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讨论,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师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老师更多是指引者,学生像车,老师往车上加的是油,而不是上货,一节课下来,学生意犹未尽,课堂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望。相比之下,我们才真正明白在课堂上摆正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老师要蹲下去看学生,只有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对等的位置上,才能赢得学生。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圈内的事,我们应知道学生喜欢看什么书,喜欢听什么音乐,他们都谈论些什么话题等等,并力求走进他们的心里,去切实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觉得我们的教育、教学是与孩子的自身成长与发展相协调一致的。二.三位一体教学目标。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三.灵动鲜活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给思维的“活”提供条件,学生得到了解放,教材变得开放了,教学过程开放了,教学时空也变得开放了。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乃至片面性,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正评价或对待的自由和权利等等。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现在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就语文而言,它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老师更多地引导学生进入“大语文”的天地。

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变得灵动活泼,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而是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新课程的“教学时空”变得延展开放,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封闭、狭小,眼界限于书本的籓篱。新课程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只局限于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

新课程的课堂的灵动与鲜活,不仅表现在表面上内容、形式、情境上的“活”,还表现在实质上的知识吸收、经验形成、智力活动、能力手提高、情感体验、精神升华、生命发展的“活”。

第四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创新课堂教学

提高学习效率

创新课堂教学 提高学习效率

数字化社会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可是作为培育新世纪人才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却效益不高。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改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分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正确认识课程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课程也是复杂的“会话”。课程的内涵已经发展为新的趋势: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会话的本质;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基于这种理念,课堂教学就不再仅仅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共同与教材的“会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会话”。

正确认识教学 教学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基于这一理念,课堂上的“师道尊严”就非摒弃不可了。教师心目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同等价值的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愉快、和谐的。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心灵的开放、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这样认识教学,教师便不会“满堂灌”、“一刀切”、“一锅煮”了;学生也不会听你讲,学你做,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正确认识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学会获取,培养学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势必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课堂具有智慧性的挑战,教学的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二、转变教学行为

首先,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作为主持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其次,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一道去找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那种认为学生们只是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第三,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作为帮助者,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第四,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一步步走向学习目标。作为引导者,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成性。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和自然,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第五,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要求教师必须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者、学生学习的仲裁者,转变为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三、转变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教师运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制作课件上课,改变了粉笔加黑板,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到课堂,节省了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挥主动性,同时也传输了新的教育观念;信息技术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图像处理和视听技术集成在一起,实现计算机对不同媒体的信息存贮、传递加工、变换和检索,改变了传统教育对文字和印刷技术的过度依赖,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地呈现教学信息。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不仅可以用文字、语音协同描述,还可以用三维实景虚拟现实过程;对于不可视的变化,无法触摸的物体或有危险的场所,甚至自然界或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事件,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去展现,而且,同一教学内容还用多种信息形式来表现,这有利于克服书本文字单一和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益,也促进了个性化教学。

四、转变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对学习方式变革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习方式是学习质量的基本变量,高质量的学习效率必须依赖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决定着学习方式的层次、单一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也相对单一,层次也不够高;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方式的要求必然具有多元性,高质量、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必然体现出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

创新课堂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

1.1教学目标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其中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因此,在教学模式运作过程中突出育人的目标和功能,就不能单纯地依赖课堂教学,而是要以课程知识为载体的,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环节,同时施以其它教育和教学形式。如“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不能简单地等同思想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同时辅之以社会实践、征文比赛、专家报告等第二课堂形式,是实现“思政课”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

1.2“学与教”参与式教学角色模式

肯定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承认学生具有主动参与教学的权力,既体现了 现代 教育的理念,同时又适应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入耳、人脑、人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1.3多样化的教师授课模式

由于课堂教学涉及的多学科性以及对象的接受能力的程度不同,灵活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如专题式、案例式、讨论式、问题式等,使课堂教学授课模式具有多样性、复合性和互补性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4教学组织模式

新型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模式。其主要内容是:在组织形式上采取课堂教学与组织其它教学活动相结合,如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 教学、社会实践、讲演及辩论等。

1.5教学考评模式

教学考评是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学目标复合性和讲课模式及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考评模式在考评内容上,要从知识、能力、信念、行为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在 考试 方法的改革中做到以下几个“结合”:一是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课堂教学考试不能没有知识考核,但知识考核的内容不宜过细过深过偏,把重点放在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理解、掌握、运用上。二是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以一次考试决定成绩不利于全过程督促、检查学生学习,因此平时考核就显得很重要。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日常表现、研读课外书籍、作业、小测验、回答问题、发言、出勤、笔记情况等纳入考核范围,记入课程成绩等,力求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考核的做法,相对而言更具有准确性和说服力。三是题目考核与论文考核相结合。题目考核重在全面检查知识理解掌握情况,论文考核则重在检查知识综合运用情况。考评方式的改革有助于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也可以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压力。

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2.1更新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活动,其本质就是育人。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 发展 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明确提出教育应遵循 自然 本性相一致。当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更是明确主张:“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这些理论集中到一点,就是强调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完善的人格,也就是说教会受教育者学会做人。

教育不只是一种活动,更重要的是在受教育者身上体现某些素质和某些教育影响。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教育者有目的,有选择地传递社会信息和受教育者内心体验相统一的过程。教育必须经过个体内心、配合个性自觉行为的转化来完成。爱因斯坦曾说:“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思维的独立性让人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此,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施主体性教育。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要,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的目的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题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如何做到主体性教育,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实际上是校正了过去单纯的把受教育者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显现出被教育者作为人的客观存在,尊重其自身的尊严和人格,维护其独立性的使命,帮助被教育者,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开启他们的心智和良知,完善他们的人格。为此,教育中就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尊重他们的权利、关心他们的需要,全面理解他们,增强对他们的服务意识。同时,要融入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关心、体贴他们。

2.2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和便于接受课堂教学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落实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长期以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理念,形成“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演讲,学生听讲。这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能得到尊重与发挥,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因而也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此必须致力于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科学教学方法体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方法体系,由基本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方法(即教辅活动)两类构成。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有:教师主导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参与式(学生试讲)教学法、“自学——讨论——发言——提问——讲评一一 总结 ”穿插组合的功能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等。常用的教辅活动有:课内演讲、时事评论、课堂辩论、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这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读书、主题讨论、辩论、演讲、社会实践、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的参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与教师的课堂讲授相呼应,弥补教师讲课的不足: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讲授与讨论、提问、自学等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2.3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 教育 的主渠道,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 发展 水平。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单一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是要丰富教学手段。以影视、计算 机多媒体技术、幻灯等为工具进行课堂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手段 现代 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课件,有利于教学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借助书本、语言和板书进行课堂教学的狭隘天地,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动态的、有声有色的,具有真实感、立体感的教学空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其次,是采取多样式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既可以结合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对关系到学生自身利益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也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善疑巧问,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这是因为大学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质疑,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如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再次是活跃课堂气氛,运用激情打动学生、运用热情感化学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教学的内容是理性的、严肃的,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运用语言表达这些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内容时,更需要 艺术 性语言,以情动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美的旋律,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感情的气氛。教师要使用富于感情色彩的、充满生气和热情的词语才能抓住学生、激励和鼓舞他们去行动。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情才能达理。有位学生在作业中这样描述一位教师在讲课时的激情对他的影响:“张老师您讲‘思想道德修养课’十几年了,还能有如此激情和热情,您的这种执着精神让我不得不接受您的观点。”同时,教师用激情饱满的声音和语言极为投入的状态,本身也向学生表达了教师敬业乐业的精神风范,给学生以身示教的垂范。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快乐。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3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结果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效果是明显的,它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力地激发了教师认真教学,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子的热情和责任感。

3.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高校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上台阶,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本末倒置,偏重于从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忽视在教学目标与要求上寻求与学生学习内在需要的统一性。新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定位教学起始目标和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诱发学生从课堂获取新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动机,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我们在“思政课”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而不注重行,只讲大道理不顾小道理。思想教育必须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层层递进,才能逐步提高。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注意让学生自我寻找、发现自己的不文明现象,从这些小事人手分析原因,提示学生不应只重认知而不重实际行为。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就如同一位学生所描述的:“老师在讲理论的同时,附上许多生动、鲜活的例子,这些例子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本身就是我们生活的一种体现。而且,在这些例子中又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我们没有理由不接受。老师每每在分析这些问题时,我就会感觉到深埋在心底里的各种问题,好像也被一一解答,从黑暗中找到了光明,心理发出强烈的共鸣与感谢”。

3.2明显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新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 科学 的教学方法体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 考试 方式,把考试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环节和阶段,把学习内容和要求通过不同形式全部转化为有明确指向的考核目标,不仅对学习结果进行成绩评定,而且更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手段或思维创新程度的考核与成绩评定。促使学生不仅重视“学会”的结果,也重视“会学”能力的训练。一名学生在教学反馈材料中写到:“以往我们在课堂上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现在不同了,老师将读书笔记、课堂笔记、心得体会、讨论发言、课堂考勤等和灵活的考核方式结合起来,极大地改变了我们被动学习的状态,减轻了学习的压力,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

3.3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激发了教师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从事课堂教学工作的兴趣

长期以来,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听课,教与学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互动关系。对待理论课,不仅学生厌学,而且教师厌教。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克服了这一难题。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也激发了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师生共同探讨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平等互动式的交流与沟通,教学相长,使教师教好理论课的信心倍增。

向课堂主战场要效益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只有构建新课堂,加强课堂研究和改革,才能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才能更好地凸现新课程的理念,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终生发展的要求。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

一.提高高效课堂教学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提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引导、导向。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的一个开始。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强化朗读感悟――以读促解,以情促悟,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2.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

3..让学生思考,自己总结结论。

课改后,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

二、明确目标,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步步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堂课很充实,是一节效果好、效率高的好课。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1、提倡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心理学教学以输斑式为主,即课堂上你讲我听,考试采用死记硬背这种教法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极大压抑了学生的理智,导致了学生思想任化,创新能力葵缩。我在课下认真备课,每堂课的课堂模式不一定都相同,备课中除了备知识还要备学生,什么课用什么样的方式,这种教法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有助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善问是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排除障碍、勇于探索的表现。课堂上我对敢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学生总是给予热情洋尘的鼓励和表扬,努力帮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会提问题是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的标志,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我还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如从预习中发现问题,围绕教材的重、难点设疑;向教师、教材提出不同的惫见;从自己的生活、活动中发现问题等。

3、建立合作学习机制

良好的合作能力是创造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缺乏合作沟通,这不利于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有鉴于此,我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个性特点互补的原则分成十个学习小组,每节课均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学习,如:让学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互批作业、。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怠识、表现意识、尊重意识,从而达到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目的 三.由“先教后学”变“先学后教”

以前好多老师只注重教师的教,一进课堂就独霸讲坛,滔滔不绝,满堂灌.使学生昏昏欲睡,信息吸收率低,做练习、做作业时间太少,新知学得糊里糊涂,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师却要求学生课后去看书.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效率低下,效果极差.素质教育主张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不断地开发潜能,促进主体性进一步发展.通过教育改革,使我树立了全方位的学生意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先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充分预习,先学后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可以有的放矢,重点讲解学生不理解、不会的知识点.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依据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四.以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为突破教育评价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积极探索多元化评价的新思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该校一改过去单以分数等级为标准的评价方式,积极开展温暖式评价。

1.学科评价,温暖化,各学科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人实际,巧选鼓励为主、培养自信、委婉点评不足的语言,实施温暖化评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句句温馨的评价语,如一缕缕温暖的阳光普洒在学生渴求理解、进步、鼓励、向上的心田。

2.综合素质大家评。从个人的卫生、体育、纪律、劳动习惯等方面,开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班级评价,让学生也担当了评价的主人。加强了学生成长的自我体验,提高了自我教育意识。评价出“倾听之星”“合作之星”“劳动之星” “绘画之星” “书法之星” “爱心大使”等称号,让学生收获着沉甸甸的幸福,体验着成长的快乐。

3、开展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4.考试评价

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开展活动如:读书比赛、演讲比赛、抽测积累量、即兴作文等考察学生的各项素质。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创新教育已取得举国上下的共识。作为基础教育母机的师范学校,更应把创新教育作为自己办学的主导方向,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未来教师,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师资。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为了做到这一点,上课时我尽力做到微笑、倾听、鼓励,用饱满的徽情去激活学生的情感,以风趣幽默、宫于哲理的教学语言去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诸如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已被实践证明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伴有轻松感、愉悦感、成功感,从而思维敏锐,敢想、敢问、敢说、敢试。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情景中乐学、在兴趣中实践,并致力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沉浸在学习的愉悦和成功的体验之中,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第五篇: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益

摘要 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是摆在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讨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它不仅可以降低师生不必要精力物力的付出,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效益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下面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教学的准备----有效的备课。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们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我们应该依据“有效教学”理论对教师备课进行改革。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把握三维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程序性目标(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逐步形成素质。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只有自觉地、全身心地钻研教材、教法,深入细致地研究学生,不断创造创新的教法备好每一节时,下功夫求真、求实、求新,教学反思深刻、及时、真实,实践沉淀“真经”,过程积淀“智慧”,必然能够探索出新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径。

(二)、重点突出,解决难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解决难点既是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际问题,有的数学教师苦于找不到教材中的重点,有的虽然找到了重点,也设计不出突出重点的方法;有的虽然在教案中标明了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与关键,但是,在实际讲解中却又没有落到实处。重点突出,就是教学要抓住数学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一方面,要明确什么是重点和如何突出重点;另一方面,在教学实施中做到重点内容真正放到重点地位。以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课为例,说说本人的做法。

1、利用多媒体演示:①慧星的运行轨道 ②圆锥被平面所截,自然地引出圆锥曲线定义。这样,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圆锥曲线,了解它们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圆锥曲线”这个名称的来历,加深对圆锥曲线的认识,培养对本章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利用多媒体演示:椭圆的第一定义。可由两位同学动手演示。能使学生掌握椭圆的本质特征,以便正确得出椭圆的定义,接着结合多媒体演示:椭圆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几个关键:“在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的和为常数”、“常数大于”,同时注意与圆的定义相比较,引导学生得出得出椭圆的定义。在求椭圆的方程时,首先要建立直角坐标系。为了使方程简单,必须注意坐标系的选择。回顾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法,由学生完成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前面分析过,如何化简含有两个根号的式子是学习的难点,因此我们要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一是加强学生对式子的观察、分析;多做铺垫;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复习中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使难点化解,重点突出,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运算能力。具体做法是:通过观察式子:含有两个根号,方程中字母超过三个,且次数高,项数多,化简时要经过两次平方。回忆含有根号的式子化简的一般方法,含有一个根号的式子该如何处理?含有两个根号的式子又该如何处理?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得出化简过程,但实施起来也是一个难点,这时可与学生一起展开此过程,由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与细心。此时可适当放慢速度,让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引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 2 标准方程。

3.加强训练,及时巩固。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化简方法,以 在y轴上(a,b,c的意义同上),再来求一次椭圆的方程。同学们做完后,教师指出:这个方程也叫做椭圆的标准方程,它表示的是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至此,估计基本能达到预定目标,可向学生指出椭圆的简单的性质,为下面的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师要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反思,指的是教师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过程。反思的有效性体现在两个递进的层次上:一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二是教师获得新的理解力,包括新的信念的形成,反思能力的增强以及价值观与态度的优化,等等。如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课后,本人做了如下反思:本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椭圆模型来自于现实世界,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也让学生看到了椭圆是圆锥的一个截面,知道了圆锥曲线名称的来由(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圆锥的不同角度的截面)。但这个设计对空间画图、空间想象力要求比较高,学生自己探求发现 “到两定点距离的和为常数”“常数大于 ”还有困难,还需要进一步设置“脚手架”,另外情境的趣味性、生动性、椭圆的动态生成、描述都有待加强。我们在借助于反思,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从而让新课程的理念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生根发芽。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学”不只是有效教学的一个环节,它将成为“有效教学”的寄托。

(四)、重视情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作用。多年来,数学教学普遍重视分数,分数高就认为是学数学的苗子,否则就认为数学低能儿。大部分学生在分数面前以失败的心态面对数学,以失落的情感远离数学。这对数学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内伤。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数学教育中严重的情感缺失,情感作为学生精神生活的 3 主宰,决不能再忽视了。为此,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同时新课程标准在评价中也提出:“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知道,“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无不伴随着情感活动”。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培养过程也与教师的情感作用密不可分。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因素,它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师生之间心理相容,感情真挚,学生会更尊重老师,对他所教的课就会产生兴趣,对其教学也会更易于接受。学生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亲切的气氛就地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保证学习数学时思维清晰,反应敏捷。反之,如对老师产生了恐惧,则对他所教的课也不会产生兴趣,甚至因人废事,讨厌这门课。在这点上,我们应努力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师德要求来做,使教学既充满激情,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

下载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数学兴趣 乐教乐学 教学效益 [内容摘要]:我们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无法改变社会上还存在的一些应试教育的体制以及学校和家长追求学......

    如何在新课改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在新课标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已是人所共知。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既忽视作......

    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效率 摘要:《美术课程》明确指出:“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

    如何在新课改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在新课改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改提高 课堂教学 效率 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在新课改的今天,一定要努力学习和探索......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组织化学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组织化学课堂教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本文结合参加课改培训的心得体会,谈谈在新课改下应如何组织和设计化学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余店中学余崇进“新课改”成了教育改革的前沿用语,每一次教改浪潮都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主旋律,而主旋律都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反思 周宏家 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快两年了,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中进行教学。认真回顾这两年来的教学工作,现对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思考,将反思所得总结如......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