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论文1(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23:1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术教学论文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术教学论文1》。

第一篇:美术教学论文1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从属于艺术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那么,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就我近几年在从事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如“用画笔美化我们的教室”活动,号召学生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上绘出美妙的图画,美化我们的教室环境。听了这个消息,同学们都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大家有了施展才能的天地了!一到上课教室里就呈现出一片热闹的景象。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手挥画笔,尽情的用画笔创造着美、展现着美,无拘无束地发挥着自己的豪情,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施展了他们的美术才能,而且乐此不疲。我们还经常搞一些画展:“我能行”、“我画的最棒”、“露一手”、“看我的”等美术活动。这些活动给学生更多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的机会。

二、突出主体地位 营造创新氛围

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为基本模式。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才是教学的真正主题,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艺术就要不断创新,就要张扬个性,有时候就要突破权威。这就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非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心情较好、情绪愉快、观察灵敏、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相对来说,知识是有限的,而人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培养和发展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这样学生作画紧张,感到美术课枯燥,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颇有不敢越雷池一步之感。这样就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有时候“胡思乱想”也许能有创新。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十几岁的孩子,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如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幅《未来的学校》,多数学生画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美丽学校,但有一个学生把未来的学校建在了月球上。我问他为什么要把学校建到月球上,他理直气壮的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世界人口急剧的增加,地球有一天会承受不了……”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想法,表扬了他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我认为只要学生的作品能够和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达到统一,即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我就会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结果。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死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科学评价 鼓励创新 “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位学生,不论其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学生总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教学中,我既热情鼓励绘画好的学生,更要想对绘画基础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的批评责备,更不能把它说的一无是处,学生的错误中往往有合理成分,教师应满腔热情的给予肯定,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欲。

第二篇:[小学美术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1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杨述钧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 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 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 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 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 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 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 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 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 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 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 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 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 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 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 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 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 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 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 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 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 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 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 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 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 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 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

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 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 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 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 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 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 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 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 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 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 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 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 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

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 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 》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三角城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 了。

第三篇:优秀美术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想象”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许多教师也都在小学美术课中进行着想象教学的实践。然而,由于观念的偏差、研究的匮乏,多数“想象”只求形式,不重内化,声势浩荡的“想象”还只是游走在美术课的边缘,并没有真正有效地融入美术教学,这无疑会导致美术课的浮夸和低效。因此,我们有必要反思新课程背景下一路走来的“想象”,努力把它融入到小学美术有效学习的主干线上来。

一“、无效想象”,游走在美术课的边缘

(一)游离教材要求的“空泛想象”教师是课程有效实施的积极主体,但是,如果脱离了教材规范,随意制订教学目标实施想象教学,那么,美术课中的想象训练就会呈无序状态。让学生想象,这一点无疑是准确的。但毕竟,美术教学不同于口语训练课,它的隐性、即时和生成,都是为促进更有效的美术学习。

(二)忽视教材内涵的“形式想象”有些教师美其名曰是实施想象教学,实质是为了“想象”而“想象”,纯属形式主义。

(三)超越教材意义的“冗余想象”有些教师喜欢把自己对教材的通透解读全盘传递给学生,信息的扩张、情绪的渲染、思想的填充,一定程度上,这种凌驾于学生接受水平之上的想象,就成了课堂教学华丽的装饰,那“想象”的意义也就消解殆尽。这样的教学环节已经超越了教学赋予的意义,而成了小学生在美术课中的精神负载。

二、探寻美术课中“有效想象”的路径综合当前美术课中“想象”训练的偏差现象,我们有必要对美术课中的“有效想象”的“适时、适度、适量、适情”进行思考与实践,追求“想象”训练与美术教学相融无痕的境界。

(一)巧用“感官”,激发想象力孩子的想象是敏感而丰富的,稍纵即逝,所以光会“想”还不够,更要善于表现“想”。如何表现?也就是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1.用“眼”观察,收集灵感引导学生学会用“三只眼”看世界。第一只眼睛去看美术类书籍,从书中吸取美术营养;第二只眼睛看自然,以自然为师;第三只眼睛观察社会,到社会中寻找画材,产生灵感,积累美术素材,丰富想象力。2.用“耳”听闻,引发联想听音作画是美术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作画时,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引发联想,启动想象的翅膀,将音转化成形,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3.用“手”触摸,触发想象让孩子用手触摸各种各样的物体,边摸边想象,刺激孩子的触觉系统,然后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联系“实际”,追寻最佳点学生的想象能力不是自然产生的,它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经验的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追寻想象训练的最佳点。1.水杯的联想老师出示一个圆形,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印有圆形的纸上画出各种事物,比赛谁画得变化图形最多。然后出示范例“水杯”,请学生自主研究:水杯变成了什么?加了哪些关键图形?还可以变成什么?再让学生小组探讨:图形联想中添加的图形数量宜少而精,还是多多亦善?2.形的联想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能把它想象成一幅什么画呢?小孩子的头、钟表、机器人、屋顶„„还能画出什么呢?这种独特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正是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动心,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了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作胆识。3.线的联想师出示几组波浪线,请小朋友认真琢磨一下,这几组线条像什么?我们加上几笔能画出什么来?在请小朋友联想后得出:连绵起伏的群山、舞动的绸带、煮熟的方便面、卷发、大海、涨潮、画中房子的瓦、风吹麦浪、网花、跳动着的音符、大海的波涛、飞舞的丝带、蠕动的蚯蚓„„可以说,丰富的“想象”得益于厚积的“生活”。4“.风”的联想通过“大风吹来时,会出现什么情景?”问题,留有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随意联想,然后才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作画时,老师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变形、夸张、抽象组合等方法,让学生自由地去造型、去表现。这时,就会展现出多种多样风吹的情境。可见,学生的智慧在这样的观察和想象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细作“尾声”,延续想象力下课了,曲终人散,但是师生对教材中情趣境界的跨越时空的眷恋和追求,则如余音绕梁这样的课堂“尾声”,无疑是每位美术教师想追寻的。细作“尾声”,不仅能增添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能为孩子们开启想象的大门,引导他们发现美、创造美。课的结尾,需要教师找准课内外的契合点以教材延续生活,给他们大一些的绘画纸,去掉束缚想象思维的边边框框,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用笔大胆豪放,让他们毫无顾忌地涂抹出自己的世界。因为,课外世界是美术课“有效想象”的灵魂支柱。纵观美术课中“有效想象”的路径,笔者认为,只要学会因树为屋,在立足教材、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纵横开掘孩子的想象力,呵护孩子的想象种子,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久而久之,学生受益就会很大,小学美术教学就会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想象佳境,“想象”就会走向“如雨入水,相融无痕”的境界,学生和教师的美术生命也会因此而润泽丰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要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就是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结合教改纲要,讨论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个性培养;素质教育

近几年,学校不断加强对美育的重视,美术教育的发展态势日趋良好。但在发展中,一些问题也显露了出来,尤以美术教育观念为问题之根本。旧的美术教育观念一般走两个极端:一种是一味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文化课教育而忽视美术教育;一种是片面追求美术专业技术的培养,只重视美术教育而忽略文化课教育。这两种美术教育观依然存在于我国的大多数学校。21世纪是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社会需要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着力发展素质教育。小学美术教育是孩子认识和学习美术的起点,我们应该认识到,美术教育,尤其是启蒙性质的美术教育,它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培养画家或专业美术从业者,而是面对所有学生的普及性的美育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个性思维和审美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小学的美术教育又有不同于中学美术教育之处,在中学阶段,美术教育开始传授学生绘画技法,向学生介绍美术史论知识,让学生对于绘画、雕塑等各类美术形式有更加深入和综合的了解,是一种常识教育。但小学美术教育是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起点,它的任务是启发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开发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在这些任务完成的同时,去发现那些表现出美术天分的孩子。

一、化被动为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写到“: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中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深层次、浅层次等);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的一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对学习的最终成果起决定性作用。如:有的孩子在开始学习时并不善于绘画,但他既不找教师指导,也不向同学请教,而是找同学代替他画。再如:有的学生学习画水粉画的时候,不去自己探索如何调配颜料,而是直接用别人调好的,当问及他为什么不自己试试时,学生会说“:自己不太会调,又怕比别人慢,就直接用别人调好的来画了。”

二、兴趣产生创造力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师无一例外地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全心全意投入到美术的学习当中去,但在实际教学里,多数学生对自己的美术天分并不很有信心,他们把美术学习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为此,教师们要尽量把美术课变成学生想学的、爱学的科目,或者说,把学习美术变为学生的内在学习行为。这就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实现。学美术本就应是一件快乐的事,要让学生喜欢学美术,就要让他们在学美术时体会快乐,不把学美术当成一种负担。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当学生对美术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学生自然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在小学生的眼里,看到的所有事物都像出在童话王国里一样,一切都充满了神奇并且富有梦幻色彩。所以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也经常充满着大胆的想象与个性的表现。但是作为成人的我们,被技法和风格所束缚,常常不能理解学生的画作,这时就要求教师走进学生内心,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世界。肯定和鼓励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创作中只要有创新,教师就应给予鼓励,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张扬学生的个性天赋在小学美术的学习中,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程度,一定会受学生自身特点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之外,更应该注意的是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当今的美术教育应该是多元的,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观察,去体验生活,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能力。小学的美术学习重在接受美学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掌握技法。在教学完成后,学生如果具有了独立思考、个性表达的能力,就标志着美术教学的成功。我们要认识到,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育的对象并不一定要成为美术专业从业者,所以我们对学生不应实施专业的美术教育,而是要传授给学生创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为学生全面健康地成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游戏”设计

【摘要】在谈及儿童美术教育时,一位台湾学者曾经感慨地说:“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在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这样的情况层出不穷;而如何使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且学得好、学得欢?如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有益、有用的知识与技能?也成为了一直困扰我并成为我需要探讨的问题。【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游戏”设计 《美术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很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力求使教材的基础性、科学性、开发性、趣味性得到有机的结合。于是我尝试着让各种游戏活动走进了美术课堂。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游戏”是一个将课堂教学气氛轻松化、教学趣味化,从而实现美术教育目标的可行方法,它更是拉近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重要途径。

一、教学中游戏种类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情和教学环节的需要,设计了以下几种游戏:

(一)激发学生兴趣的诱导性游戏。这种游戏一般设计在教学的开始环节,它是整节课的导入、基础,是学生开始学习新课的线索。同时,在导入时插入游戏环节,这样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使学生集中精神的目的,为进入课程的下一环节作铺垫。表现案例:上教版美术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二课《水迹象什么》,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游戏,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在纸上任意地泼洒水,从而形成水迹,可以任意的摇动、抖动手中的纸,为水迹造型。在我宣布要玩游戏时,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安静地等待着游戏的开始,可以看出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尝试,学生掌握了水迹形成的方法,有一部分小朋友完成的作品经过了有意识的加工效果很好,为下一环节的想象做好了铺垫。同时,这种直观的活动使得学生可以一边玩一边通过实验直接感受到水迹形成的乐趣,远远超过了听老师枯燥的讲解。

(二)引发学生思维的探究性游戏。这种游戏是新课讲授重点,它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基础,通过这种游戏,学生能从无意识的“玩”到有意识的“玩”,就是通过游戏发现了有趣的事情,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表现案例一:在上教版美术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二课《摇啊摇》一课中,我结合语文课中填空题的形式,设计了一个添字游戏“半圆形象___,添加___变成___”,先由教师做示范,孩子们开始觉得很好玩,纷纷摹仿,后来学生自己就能创造出几种不同的形象,然后将自己想象的形象涂画在自己手中的半圆形上,使其变化出独特的形象,这是老师怎么讲解怎么示范也达不到的效果。表现案例二:在上教版美术教材二年级《塑个可爱小动物》一课时,我运用游戏的方式解决了“寻找动物特征”这一环节。运用动物的特征来进行猜谜游戏,例如:在课上,我的示范谜语是“他有一双像扇子一样的大耳朵,长长的大鼻子,粗壮的大腿和胖胖的身体,你们说它是谁呢?”学生一致回答“大象”;我充分运用了大象最明显同时也是学生最了解的特征来进行猜谜,在进行这样的游戏时,学生不但找到了动物的特征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一举多得。

(三)诱导学生积极表现的评价游戏。表现案例一:在进行上教版美术教材二年级第一学期《喜清蛋糕》、《开开心心玩花灯》以及《我也会剪小窗花》这些课的教学时,当同学们做完各种作品时,我们模拟了一个买卖交易的现场,一部分同学叫卖,一部分同学当顾客买东西。在买卖的过程中,用语言交流,使自评互评在游戏中有趣地进行,远远超过了只是老师批改作业的范围,学生创作热情高,把自己融入现实生活,让美术教学与热爱生活紧密结合,让评价在交流中展开,使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实用与魅力。表现案例二:我在教上教版美术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美化人行道》一课时,让学生把画好的图案摆在教室的空地上,教师领着同学们走走由自己作品美化的人行道,把手中的小红星贴在自己喜欢的图案上,并讲讲自己喜欢的理由,这种体验超过老师批改作业时给的五角星,学生也更喜欢,而且在交流中,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游戏设计反思在教学中运用游戏时有利于加强教学实效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我就游戏教学中的注意问题进项说明。不论是哪一种美术游戏,都是为教学活动而服务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因此,设计游戏时也应该注意:

(一)每次游戏都要精心设计,潜心思索,不能游离于教材与目标之外,不能让学生只在“玩”,而忽略了“学”。

(二)游戏中组织教学非常重要,既要有纪律的约束,又要不失游戏的乐趣,所以学生的“收”、“放”要自如,可以想一些办法,如:游戏活动时,选好小组长协作管理,特别是室外游戏,安全也应放在首位。

(三)美术教学不同于音乐,所以要有静,也要有动,动后也能静,有序地进行游戏,才能顺利地推进教学环节。不论是哪一种美术游戏,都是为教学活动而服务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因此,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游戏教学占的比重不宜太重,它的运用是丰富教学的一种途径,但不能牵强附会,必须明确美术教学的目的,有目的地进行游戏。不能让学生只“玩”,而忽略了“学”。游戏中组织教学非常重要,既要有纪律的约束,又要不失游戏的乐趣,所以学生的“收”、“放”要自如,作为教师要做好总体的安排与协调。可以想一些办法,如:游戏活动时,选好小组长协作管理,特别是室外游戏,安全也应放在首位。

综上所述,美术课中游戏教学的恰当运用将会丰富课堂美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成为一种学习动力,更全面的发挥美育作用,让学生在美术游戏中体验到真、善、美。长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思考

美术欣赏教学就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美术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美术欣赏课教学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德育和智育过程是知识体系和道德规范的个体内化过程。在德育和智育过程中,个体所发展的主要是理性,而理性与情感对个体而言是同等重要的。作为美育重要途径的美术欣赏课教学,通过美术欣赏课教学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发展人的感性。其次,通过美术欣赏课教学可以发展人的主体性。美术教育通过形象的、直观的、感性的方式,使个体获得审美的愉悦。审美活动不是强制的,人在美术欣赏课中可以自由地去感受美。审美需要主体能动地参与其中,而不需要外力的强迫。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个体都需要具有主体意识,这样,审美活动才可以进行。最后,通过美术欣赏课教学可以培养人的个性。人是感性存在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理性以抽象为特征,强调普遍性、确定性,而个体在审美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获得并展示自己丰富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不追求同一和确定,恰恰相反,其价值正在于这种独特性。如果说德育和智育主要发展了人的德行和心智等方面的个性,那么美育则发展了人的审美等方面的个性。

二、采取积极措施,上好美术欣赏课

1、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永远是正确的代名词,许多学生在思考问题前首先是考虑老师是什么观点,在提问前老师有什么潜台词,在评论学生发言对老师是否流露出倾向性,这些都会成为学生选择自己思路时依据,要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老师一定要走下“神圣的讲台”,要让学生明白,老师在问题的讨论中,也只是个观点,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交流,真诚相待。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学生独创思维的引导者;是学生在探究中指导者;论点争论时的组织者;学生独创观点的总结者。对不同的观点,教师当然不能以高深的学问来压学生,而应该以学生学过的知识解释问题,这样就容易使课堂气氛活跃。

2、注意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兴趣点,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也就是要确立课堂教学目标,注重落脚点,避免师生教与学的盲目性,并能使师生及时调控教学的方法和过程。因此,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切合实际。确立目标方式多种多样,可教师口述,可用小黑板、投影展示,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也可在课堂教学的总结中点明等等。一堂课只要解决

一、两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就可以了,涉及面不能广,要集中,便于学生把握,使学生学有所获。教材中有大量的美术作品(作者)是学生以前在一些读物中或课外活动中见过,为大家所熟知,现从审美角度来分析、欣赏这些作品或了解这些作者时,我们可以作为兴趣点的问题来讨论、分析。这样,课堂气氛会很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更高,更便于触类旁通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愉快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兴趣点问题,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认真完成教学任务。

3、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投身于作品的情境中,开启爱美之心。美术欣赏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没有升学考试压力,学生学习全凭兴趣,而大多数学生对美术知之甚少,因此,这种兴趣主要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去引导,去激发,去培养,引导、激发学生进入一个欣赏者的角色,培养学生具有欣赏美的能力。如果教师一人从头讲到尾,一种灌输的注入式教学,是无趣味可言的,是不可取的。所谓欣赏,应该激发起观者的情感,投身于作品的情境中,是具有审美愉悦的。这就要求教师除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外,还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4、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我尝试着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有趣的课堂教学中来。在制作课件时,我让它分段显示,再进行全卷的浏览,这么一来,学生们对这幅画的每个细节都了解的很清楚。所以,从实践中走来,我认为现代化多媒体在美术欣赏课中的运用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总之,作为高中美术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目的、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取得最佳教学效果。高中美术设计模块教学培养学生创意思维 摘要:本文通过游戏、学习和思维创造三个环节,来论述高中美术设计模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

关键词:高中;美术设计;创意思维

美术属于艺术教育,真正的艺术教育是非功利的,因此好的艺术教育也应该远离功利才能真正到达人的心灵。高中是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阶段,高中美术应该成为学生人文基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得曾经有人说过: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新课改形势下,高中美术课程比课改前增多了,不但有美术鉴赏的理论课程,还有美术激发训练课程,一共有3个必修学分,9个模块的选修课程。然而,美术课程作为艺术课程的一部分,没有必修课程模块,只有必修学分。学生只要在九个选修模块中选修3个模块的内容并达到规定的课时量,学习成绩合格者就可以拿到3个学分。因此,如何开展模块的教学,如何把模块教学转化成为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动力?第一环节游戏游戏是人类一种古老的活动,它所具有的自由、愉悦、兴趣、创造、表演的特性,使其拥有了自由驰骋,自主创新的自由精神;平等参与,双相交流的对话精神;敢于标新,善于立异的创造精神;展现个性,提升情感的人格精神。在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新颖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都是与其他教学科目不同的,同时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贴近与广泛联系也会大大地吸引学生。弗洛伊德就强调游戏的快感功能,指出游戏对人生的积极意义。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尹少淳就指出:“美术活动并不像音乐那样具有游戏性,但是新课改之后的美术课程,不纯粹是语言的鉴赏课了,已经注入了能够使学生去参与体验的情境模块。现代艺术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学生要亲身参与体会带有游戏性的教学过程”。轻松的学习氛围,愉快的学习心情,有趣的学习方式,自由发挥的空间,加上我们老师的细心和正确引导,会让学生的潜力得到无限发挥。第二环节学习通过“设计模块”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3.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4.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第三环节思维创造1.设计教学的基本目标。表面上看我们在学习设计,实际上在培养学生对人的关怀。设计关系到造物的活动,而造物活动的目的是为人类生活的方便、舒适,因此,造物活动最基本的指向是人,造物活动只有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才能彰显其价值。同时,造物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攸关人的生存和发展,通过设计,我们也能帮助学生体验和认知人类的基本行为。

2.获得高品质的行为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行为的效率和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行为主体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表面上看,是一种外在的行为,但与行为者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设计学习,会促进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

3.帮助学生学会从功能的角度思考问题。造物活动往往与功能联系在一起,功能则包含则实用、审美等方面。要完成一次造物活动,首先需要明确其功能目的,然后根据功能目的选择材料、形态、结构。因此,经常性地进行设计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目的性,降低盲目性,形成从功能思考造物活动乃至其他活动的习惯。

4.学会创意,追求卓越和新颖。在人类的所有的品质中,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最为宝贵的,因为创意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我们个人生活的源泉。设计活动集中体现了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设计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对自己对创造性的追求,可以引导学生摆脱平庸,追求卓越,摆脱俗套,追求新颖。艺术设计是处于艺术与科学的边缘学科,科学技术是设计成功的保证。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是四围时空造型设计,以视觉、触觉、听觉、嗅觉、温度感觉传达为综合感觉的特征,以对空间整体形象的氛围体现进行创作。

因此,室内设计成为人体感官全方位综合接受美感的设计项目。此阶段是思维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归纳,以收敛、逻辑思维为主。

一九九四年7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在普通高中开设“艺术欣赏”必修课的通知,这是我国美术教育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填补了长期以来我国高中不开艺术课的空白。在高中开设美术课,是为有机地衔接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的任务是为激活广大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鲜明独立的创造个性,以促进学生形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格和品质。自99年接手高中美术欣赏课以来已有八个春秋,不管是自己上课,还是听其他老师上美术欣赏课,感受颇多,在此谈谈个人看法。一. 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泛泛,怎么办?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大多数学生不喜欢美术欣赏课,部分学生上课时总是争分夺秒地做数学、物理、化学作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上课时经常出现没有学生回应的尴尬场面,对此,我们该怎么办?

(故事1)上高二美术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时,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我提问“为什么说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那么漂亮?”大部分学生没有反应,一位在做其他科作业的学生头也不抬说:“因为它够农村!”当时,我非常生气,想不到学生对于中国古建筑的评价是这样的不堪,毫不犹豫就否定了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的中国古代建筑。可见她根本对我国璀璨的古代建筑文化完全不理解。不甘心放过这样无知的学生,更不愿意让学生看到我因此生气,尽管他们已经猜到我生气啦。迅速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微笑地说:“是吗,你们也这样认为?许多外国朋友在见到我国的古建筑都赞叹不已,认为中国古代建筑是一幅美丽的色彩画,你们有认真去欣赏过吗?”许多等着看我发火的 学生就这样被带到一幅幅“美丽的色彩画”前,那个发表“谬论”的学生也不例外。紧接着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点、缺点及其艺术特点,就这样一步步顺利完成了教学计划。(思考)学生不喜欢美术欣赏课,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程序或方法,以至于让人感到不知所云或枯燥无味。第二,学生觉得所讲的内容远离他们的实际生活,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最后是美术欣赏是一门非高考科目,没有考试压力,一部分学生觉得没有必要花时间去学。以上原因使得美术欣赏教学常常出现令人尴尬的场面。我认为教师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就应该了解学生喜欢的美术题材内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在备课时选择与高中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选择与高中生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能激发高中生兴趣的作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高中生情趣的、易于高中生接受与理解的作品。可采取以下方法:

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已感兴趣的内容、题材。

2、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以接近中学生化”的加工、处理。

3、可以选择本地画家的优秀创作作品,作为补充材料。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也是这样,如果有着精彩的导入,那么接下来的教学也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二. 教学缺乏说服力怎么办?

审美是因人而异的。教师与学生在客观上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学识的差异和社会阅历的差异,在主观上存在着意向差异、趣味差异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经常产生审美分歧,出现教学缺乏说服力的情况。对此,我们该怎么办?

(故事2)在高二美术欣赏《剪纸艺术》课堂上,对于地域性较强的剪纸艺术,学生认为一点也不美,如:有些人物的造型象青蛙;有些动物造型中有些花和锯齿形„„这时,我马上把中国民间剪纸的形式特征如夸张变形的造型,锯齿纹、旋涡问、云纹等介绍给学生,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和内容,其中各种吉祥图案的象征和喻意,或包含有传说和故事。使学生逐步了解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内涵。努力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慢慢接受中国的民间艺术。

(思考)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中,喜欢穿牛仔服和玩电动玩具长大的高中生,要他们去关注并认同民间艺术,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是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置身于学生当中,了解他们的习惯、爱好和特点,才能把握他们的审美倾向,从而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有说服力的评价。在教学中如果出现意见分歧,老师应该马上从学生的外在和内在的变化中去“对症下药”。最终达到化解矛盾、促进教学的目的。三. 课堂上,面对学生提出的另类问题,怎么办?

日常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尴尬”。上着课,突然有学生问一些与本课内容无关,我们又不太熟识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另类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故事三)在高二美术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这堂课上,学生问:“人民大会堂这个建筑是利用中国建筑风格吗?为什么有柱子,而且还是十一根柱子?”冷不丁听到这个问题,前半个问题还好解决,至于为什么是十一根柱子,我就回答不出来啦。我只能说:“至于为什么是十一根柱子,请同学们课后查资料,下节课告诉我,好吗?”

(思考)高中美术欣赏以开阔高中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教学宗旨。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重点。作为教师应具备丰厚的专业技能知识、美术史论、文学、历史、地理等知识,因此美术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时刻关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敢于挑战新教法,争取“抢”在最前。

美术欣赏课,如果教师按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课,在课始出示范画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欣赏成了‘讲赏”。而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我认为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

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流);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自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的欣赏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高中开设欣赏课是近几年的事,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层次定位,几乎无例可寻,无法可依,所以教师必须寻找适合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方法。同时,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和美术史论知识,而美术史论知识是大部分中学美术教师的薄弱环节。在知识不断发展更新的今天,如何在克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历史知识和提高自身审美素养是当务之急。

第四篇:美术鉴赏论文1

罗丹雕塑作品鉴赏-《思想者》

学号: 201005332 姓名:葛相怡

《思想者》约1880年/青铜,70.80 x 34.93 x 59.69 厘米,现收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

提到雕塑,我们会马上想到的是《米洛斯的维纳斯》,《大卫》《思想者》这些耳熟能详的雕塑。其中,我最为熟知的就是《思想者》。它是罗丹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而作,本来是放在大门顶上的。后来放大后与《地狱之门》(《地狱之门》出自但丁神曲)尺寸差不多,并取名字---《思想者·诗人》,在莫奈·罗丹巴黎联展中展出。1904年放大版石膏像在伦敦展出。同年同年铜雕像在巴黎的的全国美术展中展出,它被放在大宫殿中心穹顶下贵宾的位置。

这是一个形体美与性格美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这是一个被痛苦和烦恼困扰着,苦苦思索并注视着人间痛苦的形象。他的每一块肌肉都处于紧张状志,似乎身体都在帮助着头脑苦苦思索。这个形象典型地表现了人物内在的思想情感,是人物外在形体与个性特征高度统一的杰作。

看到《思想者》,首先打动我们的是他健硕的身躯,裸体像将他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表现得分明而有力量感。这样就不禁与我们的观念中的一些东西产生矛盾-----一个思想者不应该是一个大脑充满智慧,而身躯羸弱的人吗?从而由这个矛盾引发了欣赏着对于罗丹立意的

思考。

我想,罗丹所要表达的是一个思想者思考的基础应该来自体力劳动的摔打和磨练,就像寓言里写的那样,一个只会抬着头仰望星空的预言家连脚下的陷阱都看不到,更不用说创造出伟大的思想了。

列宁曾经说:到巴黎去不可不看一看罗丹的这件名作。这座雕塑曾命名“诗人”,原打算把它作为但丁的形像,后来罗丹决定让它一丝不挂,坐在自己的系列雕塑作品《地狱之门》的上方。“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因而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曾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关于罗丹为什么要用这尊粗壮结实的裸体形象来创造《思想者》,并准备把它安放在他的大件浮雕门饰《地狱之门》的顶上,不妨用罗丹自己的几句话来解释,他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样看法的人,裸体是最具有丰富意义的。”雕刻家在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痛。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他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动,紧紧地向内聚拢和团缩,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罗丹认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表现的,所以,他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籍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思想者》采用了俯身低头支颏的坐姿。首先:雕像要体现的是一种直面人类死亡与苦难的思想,这应当是一种理性、冷静、深刻,充满着矛盾痛苦的心智活动过程。要体现这样一种痛苦思索的主题,雕像的总体动态趋向应当是相对比较“沉静”、“沉重”、“沉凝”的。而与站姿相比,将身躯、肢体折叠收缩起来的坐姿,更有重量感、体积感,沉稳厚重,更适于表现这样一个主题。

采用这样一种俯身低头的坐姿,是因为雕像在《地狱之门》这件巨雕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使其需要与处于其下方的群雕有一种交流、呼应乃至统领的关系,而这种俯身低头下视的姿态自然是最合适的

曾有人问过罗丹,为什么要用粗壮结实的裸体形象来创造《思想者》?他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样看法的人,裸体是最具有丰富意义的。”

你看,他的整个形态卷成一团,那隆起的骨骼非常分明,紧绷的肌肉十分显眼。作者是借此以显示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他的苦闷、他的不安、他的挣扎,他正处在深思熟虑之中……

正如罗丹所说:“他不仅用大脑、张大的鼻翼和紧闭的嘴唇思考,他还用胳膊、腿、背上的肌肉思考,用握紧的拳头和紧张的脚趾思考。”如果不用裸体,那么这一切都无法实现。

第五篇:美术鉴赏论文1

题目:

对郑板桥《竹石图》的鉴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班级:1002班

姓名:戚雅男

学号:201046910232

美术鉴赏论文

对郑板桥《竹石图》的鉴赏

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郑板桥便是其中的一位奇才。郑板桥,又名郑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对于郑板桥的评价,当代绘画大师徐悲鸿曾在郑板桥的一幅兰竹条幅上跋:“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画更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该评可谓是至高的评价,郑板桥的“怪”就是思想奇;“思想奇”而繁衍出他的文奇、书奇、画奇,处事的行为奇,浑然出一位“中国近三万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

竹子作为独立的画种出现很早。唐、五代纯以浓墨画竹,至北宋文同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苏轼及后朝的赵孟頫、王绂等皆以此为宗,以写实为主:竹竿较粗,竹叶较细,结构比例准确。至清代郑燮为之一变,独创“板桥竹”,造型削繁就简。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但

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此《竹石图》是郑板桥作于1753年作于潍县时期的作品,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居官七年,留下了不少的作品,这一时期对郑板桥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此期间,正际他艺术创作勃发,造诣精湛时期。无论是诗词、书画、散文、碑记,还是书札,大都揭露了当时官场黑暗和社会矛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激越的艺术活力。

此《竹石图》是郑板桥艺术迈向成熟期的一件作品,所绘修竹,极重竹的物态和物性,重视“胸中之竹”与大自然之竹的一致性,与其晚年的“胸有成竹”之竹更为繁密,法度严然而不刻板。先以谈墨绘制远伸的竹叶,再以稍浓的墨色提取竹叶,无限的增添了竹叶的空间感和厚度感,竹枝以篆书为之,遒劲有力,枝叶以草书中锋书写,潇洒流畅,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通过此张作品认识到,大师的产生并非空隙来风,是有过程的,他是尊循客观事发发展的普通规律的。竹竿细挺有韧性,而叶肥如柳、桃叶,具不似之似妙,而且竹子虚心自强、劲直向上的品性,被赋予坚贞高洁的寓意。《竹石图》修竹数枝,秀石几块,形简而意足,是板桥六十二岁的作品,‘总观全局,气势俊朗萧散,卓然不群。竹自姿致疏落,顾盼有情,石则拔地直耸,瘦硬秀拔,笔致灵动疏爽,竹浓石淡,浓淡辉映,妙趣横生。题画行款独具特色,大小、正斜、疏密、浓淡灵巧有致地排列起来,使诗书画和谐地融在一起,增强构图的形式美,并通过题跋,表露出自己的思想及创作动机。“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无竹,则留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渐老年兄属,乾隆甲戌重九日板桥郑燮画。”钤“七品官耳”、“丙辰进土”印。

他又在《竹石图》中题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者由萧萧飘动的竹叶子而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说明作者确有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他不满现实,愤世疾俗,从竹子的劲节坚韧,比喻和旧势力作斗争的顽强精神,并且表现了作者对官场黑暗的愤懑之情。

下载美术教学论文1(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术教学论文1(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术鉴赏论文1

    《撑阳伞的女人》作品赏析 中心摘要:以"光为画面主角"的印象派最伟大的大师莫奈曾经画过二幅《撑阳伞的女人》,一幅作于1875年,一幅画于1886年。两副几乎同样的以撑阳伞的女人......

    美术教学论文

    论文 所属章节 专题八 美术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与对策/专题作业 分值截止提交时间 2012.12.27 作业类型 必做作业 作业要求 1、选择你熟悉的一堂美术课,对其教学重点和难点......

    美术教学论文

    改革初中美术教学的几点尝试 审美能力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作为其主要课业的欣赏教学,由于传统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束缚及教学条件的制约,目前。多数学校远未发挥它......

    美术教学论文

    美术教学论文: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 一、情意性的加强是一个明显的动势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的美术教育也在进一步发展。所谓发展一方 面......

    美术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于礼忠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潜能的一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

    美术教学论文(最终定稿)

    美术教学论文 榆林市第十一小学康春芳 美术课程是一个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很多老师都说,上美术......

    美术教学论文

    引导语:美术一直都是一门非常有趣的科目,亦是很多人都喜欢的,那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美术教学论文模板,欢迎阅读!一、模拟课堂的实验(一)教学思路主题确定了,如何进行教......

    教学论文1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5)(6)班为两个文科班,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除少数学生外,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态度已有好转,上课认真听讲,作业独立完成,学习方法越来越有效。虽然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