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关注科学诵读欣赏(一)古诗二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苏教版解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新设计
本诵读与欣赏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引读”“诵读”“赏读”“辨读”“说读”“写读”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阅读素养的习得练习,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教学目标
1.诵读,理解大意,领悟情感。2.赏读,探究意象,感悟意境。3.辨读,求同析异,品味语言。3学情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选入苏教2011课标版(2016年起始)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中。经历小学阶段的学习后,七年级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有所了解,其中对写友情的诗相对更熟悉一些。经过前四个单元所选诗歌的学习,他们对诗歌的基本特点的了解有所加深。因而,他们在学习这首诗时已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储备,以及较高程度的心理上的悦纳。但是,他们的积累还不丰厚,探究意象、感悟意境、求同析异、品味语言的诗歌阅读素养还未养成,需要不断习得,需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4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大意,领悟情感;探究意象,感悟意境。难点:探究意象,感悟意境;求同析异,品味语言。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引读
今天,我们上诵读欣赏课,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投影片一】
大家注意一下“遥”这个字的写法:爪子头,下面一个缶字,再加上一个走字底。【板书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活动2【活动】诵读
1.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诵读,大声地读,不要掉字,不要加字。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预备 1 读。【投影片二】
2.大家的朗读很流畅,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如你是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左迁龙标,写好这首诗后,会怎样读?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当一回李白,读一读这首诗,好不好? 3.读完后,请同学们评一评,再说说你评价的依据是什么。提示:是题目,是诗句,是诗后面的赏析提示,还是注解,或者是诗歌的一些常识? 4.听了大家的评价后,老师也想当一回李白,读一读这首诗。5.读完了这首诗,老师想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 ①把自己当成李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②语速缓慢一些,尽量读出凄凉的感觉。③情感基调深沉一些,尽量读出同情与关切之情。
④读好韵脚:啼、溪、西,读到这三个字时把声音拖长一些,以收到一唱三叹的效果。【投影片三】
⑤读出抑扬顿挫,按普通话的声调,读出平仄相间,以表现惆怅之情。【投影片四】 6.大家先按照前面说的方法自由地尝试朗读一下,读完后再齐读一下。活动3【活动】赏读
接下来,我们要完成上这一课的第二个要求,就是欣赏。
1.请再次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说说李白是如何表达对王昌龄的十分同情与关切之情的。【投影片五】
2.同学们说说都还不错,如果把同学说的概括起来,加以整理,扣住构思立意或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有条不紊地说出来,那就更好了。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助读资料,看看人家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出来的。【投影片五】插入超级链接——助读视频资料
3.看了这段视频,我想大家应该认识概括整理的重要性了吧。整理后变零碎为整体,变零乱为有序。
老师根据大家的发言与刚才的视频讲解,结合自已的理解,对这首诗的内容和写法了做了一个梳理。
【板书二】扣题写景,融情于景;承景叙事,言情于事;因事化物,寄情于物;借物念人,抒情于念。
这四句诗从中国传统的文章学的观点看,符合“起承转合”的规律。【板书三】起承转合
4.刚才的视频讲解当中,重点提到了“明月”这个意象。【投影片六】助读材料: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个别物象的融合;意象是诗的主体,没有意象也就没有诗。
那么,“明月”这个意象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研究“明月”。【投影片七】作者为什么选择“明月” 这个意象来寄“愁心” 呢?(友情提示:明月在形状、光线、质地、空间、时间、温度、地域、文化渊源、作者的创作特点等方面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能与“愁心”联系上吗?)(1)形状感受——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光线感受——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质地感受——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4)空间感受——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5)时间感受——皓月长存,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6)温度感受(色调感受)——冷色调,有凄清之特点,与愁思相吻合。
(7)地域感受——扬州的明月天下闻名,杜牧有诗《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代诗人徐凝有诗《寄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投影片八】
(8)文化的渊源——有咏明月的传统。
(9)作者的特点——对明月情有独钟。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投影片九】
总之,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怀人、念远之情。【板书四】意象独特
用课本108页诗后的赏析提示中的话说,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读来回味无穷。【板书五】意境新颖
“明月”这个意象和其他意象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就营造出悲凉、惆怅、怀人、念远的新颖 意境。这样的意境显得开阔、宏大、奔放,这与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和飞动的艺术想像力是分不开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助读材料,加深对“意境”的了解。【投影片十】助读材料:意境 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首诗,进一步感悟这首诗美妙新颖的意境。活动4【活动】辨读
1.过渡:本节课的第三个要求是辨析。课本108页注解④说“随风:一作随君”,那么,你认为 “随君直到夜郎西”与“随风直到夜郎西”哪一个更恰当?为什么?【投影片十一】 2.除了课本注解中提到的异文以外,这首诗还有课本注释没有提到的异文:首句写作“扬州花落子规啼”,那么,你认为“扬州花落子规啼”与“杨花落尽子规啼”哪一个更恰当?为什么?【投影片十二】
提示: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解答,言之有理即可。以下内容可供参考:从全诗判断,作“杨州花落子规啼”更合理,因为诗中似以地名串掇诗句,扬州、龙标、五溪、夜郎,分别是寄诗之地、被贬之地、路线、方向、蛮荒处所,四个地名巧妙嵌入诗中,甚为妥帖。这样首句点明寄诗在扬州,时令为春暮,只有寂寞的子规在悲啼。次句以龙标比王昌龄,点出经行的路线需过五溪。末句“随风”又作“随君”,两异文表面看虽无涉诗句的解读,但仍需辨清。“随君”从前后文关系看比“随风”更合理,因为是寄诗,按照体例,当然称“随君”好。前句已点明“我寄愁心”给“明月”了,当然是寄托李白愁心的明月的光辉照着昌龄西行,则“随君”是最恰当的安排,既然是月光伴随昌龄行走,月光是不会“随风”才布洒的,因此,李白的寄情不是通过风而是通过明月,也就是说李白将他对友人命运的牵挂投射于明月,再由明月折射给友人。古人很重视明月传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有明月才“与人万里长相随”,因此,“明月伴君”才讲得通。若是“愁心随风”,又何必寄情于月呢?何况李白寄诗在扬州,扬州最有名的是明月,当然会因月寄情,明月“随君”了。活动5【练习】说读
1.这堂课上到现在,你能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2.看来,大家的收获不小。下面,我们来做练习,检验一下大家的收获。
①【投影片十三】如果将此诗拍成MTV(音乐电视),你来做导演,将选择哪些景物,设计怎样的场景表现此诗的意境? 提示:能结合诗句,言之有理即可。
②【投影片十四】请结合下面的句子,比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赠汪伦》这两首诗在具体写法上的异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提示:言之有理即可。以下内容可供参考: 先说异: ①送的人不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送王昌龄,《赠汪伦》是汪伦送李白。②描写的景物不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明月,《赠汪伦》写潭水。
③写法不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抒情;《赠汪伦》运用夸张手法借潭水写友情的深厚。
④感情不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思念与关切的情感;《赠汪伦》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再说同: 两者描绘意象,营造意境的创作手法是相同的。3.最后,我们伴随一段音像,吟唱这首诗。
活动6【作业】写读
小练笔: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如果你化作明月,见到王昌龄会对他说些什么?如果你就是王昌龄,读到这首诗心里会怎么想? 活动7【讲授】板书设计 附: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起
扣题写景
融情于景
承
承景叙事
言情于事
意象独特 转
因事化物
寄情于物
意境新颖 合借物念人
抒情于念
第二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一、目标设计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教学 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教学过程
(一)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二)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五)1.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注释: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2.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六)合作学习
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要点: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愁心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5.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好友被贬官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7.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七)小结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链接〗以月寄情的句子
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
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八)练习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答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4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
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九)总结储存,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学了本诗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
2、课外延伸:
①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②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几首诗的意境。
第三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近体诗
形成年代?唐代之前?唐代
格律要求?较少限制?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古诗,古风?律诗,绝句
举例?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第四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4.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教学过程】
导语: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
近体诗 形成年代
唐代之前
唐代 格律要求
较少限制
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
古诗,古风
律诗,绝句 举例
登幽州台歌
送杜少府(律)
闻王昌龄(绝)
二、读:
/ 4
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
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龙标:地名,本是王昌龄迁谪之地,这里指王昌龄本人,古人常以籍贯、职务、任职之地名称其本人。
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 4
7.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8.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寄:寄托,托付。与:给。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9.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于明月?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10.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 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11.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什么叫把客观事物人格化?就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让它同样具有情感。
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
12.“夜郎”:此处的夜郎不是指贵州的古夜郎国,而是指湖南的夜郎县。
诗意是:即使你在比本来就很遥远的夜郎还要遥远的地方,我的思念与牵挂也如明月一样千里伴君行。
13.“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
/ 4
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
14.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浪漫和浪漫主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15.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16.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17.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
/ 4
第五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注释〗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
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
和贵州东部。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链接〗以月寄情的句子
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
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答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
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4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