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23:0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前方》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前方》教学反思》。

第一篇:《前方》教学反思

《前方》教学反思

曹文轩先生的摄影散文《前方》收在苏教版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专题,第二版块“乡关何处”里。该文是无关功利的纯文学,文字清新,意蕴隽永,充满对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作为一片摄影散文,《前方》融合了摄影作品的直观性、生动性和散文的富于联想性、自由性,为作家留置了很广的艺术空间。

也正因为其创作空间的广瀚,给教者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难处,似乎它的内容只可意会未可言传。本文针对笔者在两个班级的课堂教学过程作一些思考。首先再现一下当时的教学过程及教学设想。

在导入的链条上,我从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里剪辑了一个片断,即《前方》第三段中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用意是让学生能对自然界中动物迁徙的习性和欲望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为进一步激发他们思考人的“离家”、“远行”演好前戏。

下面我采用了三步骤教学法。第一部初涉文本世界,采用的具体方法是听与读,于此同时投影仪上放映的内容是“本文作者由摄影作品主要想到了哪些?”听,大概用时6—7分钟,使学生通过对朗诵者感情基调的体味来把握作者对人类悲剧性实质的悲悯情怀。接下来,学生自由阅读,围绕“本文的核心观点读”。读完后,让学生回答该问题。因为作者是首先提出见解然后加以阐述,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比较容易的。作者联想的内容主要归纳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板书三个核心观点)。课堂上这个环节比较顺利,学生很快就找到作者的核心观点了。

第二步骤,为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首先由学生找出疑惑不解的问题,然后分组讨论,经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找出疑惑,教师在参与讨论中。问题有:

1、在叙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一段,为何说“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2、为什么人“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明确:本文所谓“苦旅”其实是精神追寻的无尽无止而导致的人心灵上的无所凭藉。同样,“家、家园和家乡”也就是行而上的精神寄托;前方则是理想的召唤。令我沮丧的是,学生反应比较迟钝,在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并不热情。对“家、家园、家乡”、“路上”、“流浪”等抽象与具象交相融合的字眼搞不清。提出上述问题的确花费了我不小启发之功。

第三步骤,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手脑并用在文本的对话栏里进行评点。评点作品是要注意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然后将点评和同学进行交换阅读。我随意找了几位同学读了他 1 给的点评,又让全班对他们的评语加以点评。发现学生的点评过于千篇一律,而且基本是对作者原文的再利用,没有自己的“专利品”。

另外,课后我发现走廊里来来往往的学生尽在谈论着刚才课堂上放映的动物大迁徙视频片断,几乎没有多少人在谈论着“人生实质上是一场悲剧”等更深刻的东西。我捉摸着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呢?于是,我在给另外一个班级上课之前细细地研究了自己的教案,作了修改。

上课了,我没有像前一节课那样放映视频,而是直接提供给学生引导性的话语: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流动十分频繁。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了一幅照片,名为《前方》。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展开联想。

出乎我意料的是,学生的想象空间很是宽广,想象力十分丰富(尽管有一个学生想的“太歪了”)。由于我在第一个班级上课时认为本课大头戏就是研习作者对人生实质的观点,忽略了文本的文体特点,这节课则在导语之后及时介绍了摄影散文的特点。然后提醒学生注意作者是如何围绕照片展开联想的。经过听、自由读之后学生都能找到作者在第一段由图片切入,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第十段又回到图片“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最后一段是对文章的呼应。

然后,在教学流程的第二个步骤,在教室、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中,我打破了专题内的板块限制。比如在探讨“人又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时,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它与“漂泊的旅人”板块中的《乡土情结》联系在一起(《乡土情结》中的“乡土”是实指的家、家园、家乡;而本课的“家”则是指人的精神归宿)。结果发现学生几乎都能将《乡土情结》中的原话引用来解释本文的部分观点。由此我深受启发,新教材与旧教材在内容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旧教材是按照题材或体裁来结构全书的,而新教材的一个专题不是简单的包括四篇、五篇文章,而是具有相关性、梯度性的,那么教学上唯有体现出“板块性”才符合教材的编写者们的初衷。而且经过全班的研讨,很有质量的问题也被提出来了,就是,既然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是一场悲剧,那人类为何还有必要“走啊走!,一直向前流浪?(该问题实质上也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我向学生解释:人生的追求确实是一场悲剧,然而是悲壮的,而绝不是悲惨的!是迎风长啸,而不是抢地号呼!并且举了夸父逐日的例子:夸父为了抓住自己的理想,耗尽了心血,尽管如此也没能追到太阳,然而他投出的手杖却化为一片生机盎然的桃林,这不正能说明人类总是以自己悲壮的前行而留下美丽的诗篇,英雄的传奇的吗?还引用了卡特.瓦尔特《我与他》里的一句话:渴望外出和思念归乡是一对孪生姐妹,他表现了人类的矛盾心理,只有真正的人才能彻底消除这种心理。上面研讨步骤的整体性把握果然起到了实效,在第三步骤学生对文本评点的环节,有几位同学把前面文章的话语与自己的思考相结合并且引到了评点内容里。如:即便鹏举鸿飞,鱼游濠水也只是在家的影子里徘徊(人回不了家);无家漂泊的流浪汉啊,什么时候你这颗兰花才能扎下根,什么时候你这秋蓬才能觅得栖息之所?以上都化用了《乡土情结》里的句子。学生参与意识浓厚,踊跃发表自己对同学,对文本的见解。

经过这两节课的实践,确实能够比较出来一些东西。就拿第一节课的导入来说,就很有娱乐的味道,视频放出来后不少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于那生动的画面上,而在下面的研讨中他们就显得打不起精神了。也许上完这节课,然后放映视频作为欣赏课还是可以的。另外就是文本研习本身大概是教师的长处,然而却是学生的短处。因为文中充斥着形而上的思考,巨象和抽象的交相融合,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所以如果一节课的大多数时间都是用来思考,教师应该唤起学生的知识回忆,以便他们能够自觉地用前面学过的内容来思考当前的内容。这大概也是新教材编写者在每个专题各版块之间设有梯度的原因之一。我在第一个班级上的那堂课,前半段时间活跃,而后半段“冷清”大概是没能做到调集学生的知识积累,因而他们尽管课前预习了但仍然对文本有隔阂,比较陌生。

现在想来,如果按着第一节课的思路上下去,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使他们懒于思考。过早的精彩画面的展示和比较严肃地对人生话题的思考,这两个在感觉上落差极大的阶段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而脱离了板块结合的学习,不仅不利于学生养成整体性思维习惯,而且文本的能够内化于学生的知识含量也不会因为课文数量的增加而有质的提高。那么,第一节课只能将学生引导到这样曲折的前方了,这是怎样的前方啊!

第二篇:《前方》教学实录

师:很高兴和同学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前方》。

课前大家对这篇文章质疑,提了不少问题,我看了一下,主要问题有三个:

一、这篇文章中“家”到底有什么寓意,为什么说人生是一场苦旅;

二、一会说要“离家“,一会说要“归家”,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摄影散文”有什么特点。我们这节课就来合作研讨这些问题。(投影《前方》照片)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也非常多。一个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题目就叫《前方》。请大家认真看这幅照片,你看见了什么?由这幅照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来说一下。生1:我看到了几双眼睛,几双在凝望着前方的眼睛,就像书上写的一样,他们可能都没有离过家,所以他们的眼神是充满了对前方的期待与希望。旁边那个男的可能是在远方受到了伤害而归来的。

师:看得非常仔细。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说一下。

生2:我看到的是他们迷茫的眼神。我觉得他们可能有的人是在归家,有的人是在离家。离家的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同时又感到很害怕,所以他们的眼神是迷茫的。归家的人也许是在外面受到了伤害,所以带着悲伤的神情。

师:很好,读出照片丰富的内容。曹文轩看到了这幅照片以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

这篇文章属于一种新兴的文体,称之为“摄影散文”。所谓“摄影散文”,一摄影二散文,它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我们知道摄影它最大的优势就是视觉上的直观性,具有冲击力,而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所以摄影散文就把两者的长处有机的结合起来,两者融为一体。《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摄影散文。(板书“摄影散文”)

文章12个小节,它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这样看文章实际上分几个部分? 生:三个部分。师:第一段就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由这幅画面切入,第二部分是作者展开联想,写他的感想、感触,最后一段,文章又回到了这幅照片上来。现在曹老师的问题是,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即联想的这一部分中,曹文轩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找好的同学同座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生1:我认为有三个观点。第一个就是第2段说的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第二个就是第10段说的人生实际是一场苦旅,第三个最后一个是第11段中说的人时刻都想离家,而在离家的过程中又时刻想着已远去的或久已不见的家。

生2:我认为第一个观点应该是人离家是有各方面的原因的。师:为什么?

生2:因为第3段写的是历史的原因,第5段写的是外界诱惑的原因,第6段写到离家是出于无奈,所以我认为它前面几段写的都是离家的原因。

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为什么这一句是作者的核心观点呢?因为这一句有很大的统摄性。刚才同学做了精辟的分析,它统摄了下面若干个段,比如离家走向前方是人类古老的习性,外面世界广大而且精彩,家对自己身心的压抑,还有前方对人的召唤。所以这是核心观点。再往下看,大家也提到,眼中和心中有一个前方。接下去第10段,“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刚才同学也提到了,这句话非常关键,作者对这句话作了非常充分的阐发。还有离家归家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矛盾关系,如果用我们课本上的话来讲,就是“人的悲剧性的实质”是什么。我们把这三条拎出来,就是作者由这幅画面所想到的内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板书三个核心观点)作者阐发了这些感想之后,最后回到了这幅画面,但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同时在结构上也呼应文章的开头。(板书)

全班齐读作品第10、11、12小节。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很好。对文章比较熟悉,切分、断句也比较合理。看第10节,作者有个核心观点,那就是“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生1:人的一生总是要去追逐理想,在追逐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很多的挫折,所以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师:你的意思就是奋斗是艰辛的,道路是坎坷的,所以人生是一场苦旅。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谈谈。

生2:人在家的时候总是受到外界的诱惑想要离开家,而离家在外受到挫折时又想回到家,所以我认为人生是一场苦旅。

师:你的意思就是文中第10段的例子,作者举了《围城》的例子,举了这幅照片的例子,举了丰子恺散文的例子,说:你看,在这拥挤的车厢里,在这样颠簸的路途中,人生正是一场苦旅。大家还有没有看到,作者还说到还有人坐在豪华的游轮上,坐在舒服的飞机和火车上,请大家看原文,作者有没有在原文中对“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提醒大家注意上下文。

生3:我觉得人在家的时候会有一种孤独感,所以就要离家去寻找精神寄托,而在寻找的过程中又始终会想家,所以说人生是一场苦旅。

师:你的回答有自己的思考,但曹老师问的是作者的看法是什么,假如作者有自己的思考,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先把这个思考找到,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把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带进去,这样我们既把握了原文,又从原文中跳了出来有了自己的感触,这样的阅读质量才比较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作者在文中有没有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我觉得是在第11节,他说因为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永远在路上流浪,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之中,所以说人生是一场苦旅。师:讲得很好。大家看这个句子,在段落中起什么作用? 生:小结前文,引出后文。生:承上启下。

师:很好。哪一句承上,哪一句启下?

生:前一句承上,小结前文;后一句启下,引出下文。师:好,答案就藏在承上句中,是不是? 生:(点头领悟)

师:作者说人生是想达到目的地而达不到目的地,始终在往前走,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完全达到目的地,苦就苦在这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始终都是在路上。刚才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在路上”是什么意思?“流浪”是什么意思?这里的“在路上”、“流浪”都并非实指,而是说人处在离家与归家中间的求索、漂泊状态。

我们换个角度再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大家看句子中的“实质上”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生1:“实质上”不能删掉。我觉得人在很多时候是很成功的,但这些成功都是建立在一段一段的痛苦之上的,所以说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

生2:我也认为不能删掉。人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表面上看很难用一句话概括,所以必须加上“实质上。” 生3:“实质上”不能去掉,因为它限定,是从本质上说,从生活现象上说,各人在生活中的情况不一样,未必都是“苦旅”。

师:很好。大家看原文,原文中这个问题他讲得很好。他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火车和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所以“实质上”不能去掉。师:好的,我们接下去讨论第二个令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人的“悲剧性”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话回答。

生1: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师:很好,我们可以通过“在于”“更在于”这样的外在的表达形式来把握。还有没有了? 生2:还有“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师:曹老师很赞赏大家的悟性。(板书三个答案)我们全班来齐读这三句话。(生齐读)师:这三句话其实是一个递进的关系。那么当中就有一个问题,这个“家”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这篇文章中,很多词语都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实的意思,一是虚的意思。比如这里的“家”,既实指那个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又虚指精神上的一种寄托与归宿。这三句中“家”的意思,是在这两者之间不断地跳跃。文中还有“路”、“流浪”等也都具有双关含义,既是实指,同时兼有形而上的哲学思考的意味。

师:我们讨论第三个问题。“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古诗词中思念家乡的作品太多了,而曹文轩在这篇文章中强调的却是“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那么离家和归家之见到底是什么关系?大家几个同学商量一下,然后每个小组派个代表来发言。

生1:首先我认为离家和归家都是人内心的一种愿望,离家是为了更好地追逐自己美好的理想,而归家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这两者表面看起来是有一定的矛盾,但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生2:我觉得就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一样,人在离开家的时候总是想回家,而回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的感觉,所以就又想离家。

师:你这个概括很有意思,人始终是在进进出出,来来往往。还有没有不同意见?我们班读书最多的女生是谁?请她来谈。(学生小声议论)

生4:前方是外面世界的理想。人对理想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可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前方又是永远的精神栖息地,人最终还是要有一种归属感,归家是永恒的。师:我们班最富有思想的男生是谁?请这位同学来谈一下。(大家笑,七嘴八舌推荐)

生5:我觉得家就像一个圆,人就是这个圆周上的一个点,人骨子里的野性迫使人们总是想摆脱这个点的束缚,但最终属于自己的还是这个点,摆脱这个点的束缚后,有的人走不远就只能客死他乡,有的人坚持的久些最终还是要回到这个属于他自己的点。家还像一个沙漏的下半部分,当沙子处在下面时,看到上面的空间如此的宽广就特别地向往上面的世界,而当把沙漏倒过来时,却又拼命的往下挤。

师:谢谢你精彩的发言。家是我们人生的出发点,时时刻刻都在召唤着我们,我们始终都在围绕着家进进出出。有人说这种进进出出不是悲剧吗?这是一种悲剧,但这个悲剧不是悲惨而是悲壮,是崇高。我想起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佛斯。上帝罚他把一次次把滚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顶,西西佛斯在这日复一日悲壮的宿命中,获得挑战荒谬战胜庸常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同样,在“离家”与“出家”的进出之中,你有了精神追求。寻觅着精神家园,你的人生与众不同。我想这个问题课后大家还可以进一步的去思考。

师:最后我们针对第11、12小节中你最欣赏的一点进行评点。请大家把课前写好的点评拿出来。互相交换看看,推荐好的一起来欣赏。

生1:我的评点是文中最经典的那句“总想到达目的地却又总不能到达目的”,评语是:“人生就在不断地探索,总是不能满足于现状。” 生2:我评点的是十一段的第一句话,评语是:“人在家中的时候总想着要离家,在离家后又总想着归家,这也是一种苦吧,选择的同时就必须放弃。” 生3:我评的是文中引用的怀乡诗。评语是:“大量引用怀乡诗,说明归家是古代现代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生4:我喜欢的是“那位崔灏„„”一句。评语是:“用想像的画面形象地告诉人们:人无法还家,即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生5:我喜欢结尾段,越读越觉得有韵味,分析一下,一是用了疑问的语气,二是有具象的味道。所以我的评点:用疑问语气、具象手法点题,给人无穷的联想。

师:大家都动了脑筋,评点有个性、有特色、有水平。比较而言,你们更喜欢哪几则评点?(学生纷纷议论,最后认为后三则更好)

师:我也喜欢后三位同学的评点。对原文理解得透,点评准确、到位。

这节课我们是由画面进入文本,在文本阅读中,首先是抓住作者的核心观点,通过理解核心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我们自己的感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样读文章,我们才受用。

课后作业:总结“摄影散文”的特点,与同学互相推荐阅读一篇你喜爱的“摄影散文。下课。教后思考

这是新入选教科书的文章,充满现代人文气息,老师学生都喜欢,但是教学上有难度,怎样教出语文味也很来值得探讨。在教学上要抓住三个要点:

一、弄懂这篇文章中几个关键的核心语句,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在此基础上把它与本专题其他讲归家的文章比较,获得对思乡情结的现代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这是一篇摄影文章,反映出现代散文的写法上的新趋势:叙议结合,往往由场景生发开来展开议论,又由议论转入具体的画面场景,词语往往都兼有实指意和某种形而上的虚指含义,充满了浓郁的思辨色彩,也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

怎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这些基本问题呢?我采用的办法是:大处着眼、细部入手,也就是依据专题和板块的内涵,从文本的个性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和步骤。具体地说,就是先从摄影散文的特点入手,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抓住作者的三个核心观点,用多种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来理解这些观点。其中第一个观点相对浅易,可以一带而过;第二个观点学生都懂,但意思往往不大理解,可以依据上下文找出作者自己的回答;第三个句子是分条概括,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阐释,丰富对原文观点的理解。这样设计结构上由总到分到总,方法指导上涉及信息筛选、关键词理解、分条概括、文意阐发等,具有丰富的阅读实践内容和较高的阅读思维含金量。最后再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评点互相展示、评出优劣,老师相机点拨,真正教出语文味来。

本文采用文本研习的教学方式,应该说这种方式是我们老师教学的长项,但是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应该有新的追求。具体到这篇课文里,就是依据专题的内涵选择有丰富内涵的教学素材,重点突破,让点上的知识辐射到面上,照亮全文,照亮学生的精神。我们不孤立地追求人文性,而是抓住听说读写这些语文本质的东西,让人文精神自然而然地去浸润学生,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第三篇:《前方》

《前方》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尝试进行简单评点。

3、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解读自己认为内涵比较深刻的句子,感受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方法,与文本对话,感悟语句表达的深意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评点。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方”是一个抽象而充满诗意的名词,“前方”可以使我们产生无穷的联想,它以独特的魅力引领我们去探索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纯真梦想,而这过程就是艰辛的人生旅途。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赏析一下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的摄影散文。

二、简介作家、文体(出示投影,结合课下注释):

曹文轩,生于1954年,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作品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少儿成长小说三步曲)。

曹文轩先生以《前方》为题而写的摄影散文,它由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而引发。所谓摄影散文就是对摄影作品作一番解读、鉴赏,进行联想和想象,穿插描写、议论、抒情写成的散文。

三、检查字词

迁徙(xǐ)袭击(xí)按捺不住(nà)憔悴(qiáo cuì)颠簸(bǒ)

惶惑(huáng)温馨(xīn)惦念(diàn)崔颢(hào)

四、文本研读

1.观察图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师:我们在早读课上已经很好的阅读这篇课文,对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全文共12节,由摄影图片切入,然后产生联想进行思考,最后又归于画面。首先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小节,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切入画面的?作者选择怎样的角度进行观察思考的。明确:图片展现的是一个拥挤的老式公交车车厢,其中有一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外。切入点:猜测画面人物的行动目的,可能是归家或远行。作者其实想归纳这样一个事实,既无论是归家还是远行,他们正在路上。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把握重点

师:摄影散文的重心在作者由画面发生的思考上,课前布置了同学们预习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思考见解的语句,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明确: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同时加以提示:这样的语句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段首或段末)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和他们的一些见解,适时的补充分析。最后总结归纳,以投影展示:

①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

②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③人的悲剧性实质

3、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师:为什么会引发这些思考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结合课文内容来探讨一下作者提出的这三个观念。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提出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克制不住”说明?(离家的欲望很强烈,甚至是与身俱来的)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罗列了那些原因说明人的离家。结合课文中的一些语句,并用一些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①迁徙的习性

②外界的诱惑

③出于无奈

④理想的召唤

为了表达出这种强烈的离家欲望,作者用了“克制不住”一词,文中这一方面是如何体现的呢?找出这方面写的好的地方来点评一下。

(1)动物迁徙类比人类迁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

多媒体展示图片(离家是人的本性,是人内心的需要,是一种本能)

(2)外界的诱惑(谁也不愿意做井底之蛙,总想出去走一走,去闯一闯,去见识一下外面的花花世界)

播放《外面的世界》并显示课题,结合对于歌词的理解。

(3)出于无奈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曾经看过的一些影视剧作品,举例,直观感受。(或结合《乡土情结》中离家的几种情况对比分析)

(4)理想的召唤

前方——理想

由于理想的召唤,人们不知疲倦地走着,因此就有了路。这条路是一条追寻梦想的路,是人生之路,是人生的旅途,而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这里由理想的召唤又引申出人类流浪的天性,而这人类流浪天性,也出于命运。

播放《橄榄树》并显示歌词,相互结合理解。

4.重点阅读,难点突破

(1)师:请同学们阅读第十节,因为前方(理想),于是他便开始离家开始流浪,走在路上,踏上旅途,而这个旅途却是一场苦旅,人生的实质也是苦旅。路途上的苦不堪言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有的人坐在豪华的艇上,舒适的飞机中,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场苦旅?

明确:作家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具体的生活状况,更是深切关注着人的精神状态,人的身体或许并不在流浪,但人的心灵却是一直都在流浪。作家将现实中的路抽象为人生之路,命运之路,人生实质上一场精神的苦旅。

(苦旅——肉体,精神)

(2)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两小节,并思考:人的悲剧性实质包含怎样的深刻的含义?明确:

①“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目的地:心灵的归宿、寄托,精神家园

人生总在不断探索,总是不能满足现状,因此永远无法到达理想的彼岸,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场苦旅,是因为理想难以事项,精神难有归宿。

②“而(其实应当是„还‟)在于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③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还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无法还家:一直在流浪,无法找到一生的归宿

实实在在的家——精神家园

离家-想家(乡愁、乡思)

无法还家

还家-无家

概括起来作者告诉我这样的悲剧实质,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这个悲剧其实是人一直在生命的旅途上追寻理想,追寻精神的家园,但始终找不到,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

(3)朗读并分析作者解读崔灏的诗

明确:崔所念想的那个家并不是遮风挡雨的那个实在的家,而是由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他登楼呼唤的是能给他带来精神安慰的栖身之所。

“家”是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息之所。

“前方”是理想,是精神的目的地;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5.朗诵崔诗,小结课文

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离家依然要归家,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地,更是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不到达它却是一场没有结局的悲剧。作者揭示的正是人类精神与理想无所皈依的生存处境。

五、拓展讨论

作者为什么要向我们揭示人生悲剧性实质?是不是要我们对人生旅途产生畏惧,不要追求精神的家园呢?

明确: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作者揭示的是人生存的真实境遇,目的是发人深省,更好的走好人生之路。这种悲剧本身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人因为对外界未知、新奇的渴望,对于理想的追求,离开家园,朝向远方,这是人类进步、发展、、壮大的前提。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有了精神的追求,人生也就充实起来,能够体现生命的价值。所以作者揭示悲剧性意义不是悲惨的,不是悲壮的,而是崇高的!这是一种崇高的悲剧性。为了崇高,屈原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崇高,海伦.凯勒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也要为人们送去祝福”;为了崇高,巴金一生真言,光明磊落,用跨越百年的赤诚,诠释了他一生惟一的心愿:“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结束语:同学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人生的旅途很艰辛,尽管四壁茫茫,八面空空,但我们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用你年轻的生命,年轻的心,痛苦着你的痛苦,幸福着你的幸福,追寻自己最初的梦想,精神的故乡。

五、小结

第四篇:《前方》教学设计(改)

《前方》教学设计(简)

汉语言文学081 张晓薇

一、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音乐《橄榄树》(预计上课铃响2—3分前)

展示摄影图片,讨论:你由这张图片想到了什么?(如正在旅途人的欣悦心情,如离家时的无依无靠)

曹文轩又从这幅图片中看出了什么?阅读文章1~7段,请找出原文回答。原文1~2段。

作者从这幅图片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欲望。他这么说有什么依据吗?【应阅读哪几段?】

2.离家的四个原因。(自由快速诵读3—7段)①迁徙的习性

细读:人类的祖先是有怎样迁徙的习性的?(和动物一样)②外界的诱惑

细读:外面的世界如何?(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如有刺激性。)人对外界有怎样的心理感触?(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③压迫的无奈(不得不离家)④前方的召唤

细读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说明了前方怎样?(文中:不确定性)人对前方的不确定性有怎样的状态?(兴奋,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所在句子用了排比加强了气势,表达对前方追逐的激动程度)

前方:理想【到底是不是“理想”能够涵盖“前方”的内涵?望深思】

【小结】:“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句话统摄了下面这5个段落。离家流浪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的需求。如橄榄树的作词者三毛,走遍千山万水,一生经历的是一条曲曲折折充满神奇色彩的路。人们往往不大清楚外面的世界的真情,凭着想象绘出许多精彩的色块,常常羡慕流浪的生活,心中总有一个“出去”的念头。另外对困守一隅的人们来说,前方更是有魅力的。面对早已熟悉的一切,失去了原有的新奇,自然会生出厌倦的情绪。而前方的不确定性,却令人既紧张又新奇,既刺激又欢喜,告别家乡,去寻找理想,这种流浪就像一首朦胧诗带上了浓郁的浪漫色彩。正如作者所说“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3.连接家和前方的是“路”,如何理解“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 【要点】每个人在内心都有自己追寻的目标,因而,人生旅程就是一路前行的过程。4.对于人生旅程,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作者是从哪几个层面来说的呢?【先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如果找得不顺利,再读一读。】(齐读第十段)

苦旅:①身体的苦。旅途艰辛和苦不堪言。②精神的苦。

比较: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就是一场苦旅。【两句话建议PPT显示,可以组织讨论,注意听取学生意见】

【明确】苦旅具体的说是境遇之苦和精神之苦。文中说的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汽车或飞机,所以具象上说不一定都是苦旅。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理想的目的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苦都是一样的。???【理解有待深入】

5.从精神层面上来说,人生是一场苦旅的悲剧主要有几层含义?

细读:“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家乡”。悲剧②:到处流浪,惦念家乡。悲剧③:无法还家;悲剧④:还家无家。

还家无家,家的另一重含义:人的精神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重点)

6.在作者眼中,人生是一场苦苦寻觅精神家园的旅程,想要到达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悲剧。那么,作家是不是要我们视人生为畏途,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呢?

【明确】:伟大的幸福是战胜巨大的痛苦所产生的生命崇高感,生命力取决于所承受的痛苦的分量,生命力强盛的人会在大痛苦袭来之时感到的格外振奋。

联系“归家”:人总想找到精神的归宿,前方表面上写远行,实际上写的是寻找“能够寄托心灵的地方”,这个精神归宿,在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中。

【扩充】:

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7. 课文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最后又写归家,是否矛盾?

讨论:不矛盾。为了追求理想,我们离家;为了寻觅精神家园,我们又归家;表面上两者是不一样的,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一种归属。

小结:

这篇散文从图片开始说起,由“离家”想到了“前方”,由“前方”展开了对人生旅程的本质意义的思考。这种由图片拓展开去的散文,我们称为摄影散文。这种散文有一个特定名称:摄影散文 介绍摄影散文。

二、板书设计

前方 曹文轩 迁徙的习性

家 外界的诱惑 路 前方(家)

压迫的无奈

前方的召唤

第五篇:《前方》教案

《前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简单了解摄影散文的特点,学习文章中联想和虚实结合、反弹琵琶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体悟文章立意,并作出点评。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对人类心灵家园、精神归宿的哲学思考。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2、理解作者对人类心灵家园、精神归宿的哲学思考。

三、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直观演示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朴树的《平凡之路》)刚刚给同学们听的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正如歌词中所写的:我曾经拥有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想挣扎却无法自拔。人生的路无数次让我们欢笑与流泪,让我们失落与忐忑,然而冥冥中这条路也是我们唯一要走的路。人生中有些东西,可能回游离于视线之外,但始终寸步未离你的心间。明天依旧,路途遥远,而我们都在路上,奔向前方。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这张照片,从这幅图片中,你看到了些什么?(请学生发言,最后由教师总结。“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有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同学们对这幅画的理解是这样的,曹文轩先生呢也观察了这幅图,并由此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前方》。

(二)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197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是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代表作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细米》《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三)简介摄影散文

介绍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它是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一幅或若干幅的摄影画面的展示,运用散文语言,形象地创造生活世界、塑造人物、抒发情感的综合艺术形式。这种文体兼具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直观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灵活。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动物世界、舌尖上的中国)

(三)检查预习迁徙(xǐ)袭(xí)击 按捺(nà)不住 憔悴(qiáo cuì)颠簸(bǒ)惶(huáng)惑 温馨(xīn)抛锚(máo)

(三)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全文,并找一找文章中有哪些作者对这张照片的直接描述。

(第1、8、10、12段,并总结:车——破旧、简陋、拥挤不堪,人——惶惑与迷茫)2.请同学们再迅速浏览一遍文章,看看课文是如何划分段落的?

(第一段(1):由照片引出话题;第二段(2-11):展开联想,抒发感触;第三段(12):回到照片,呼应开头)

3.简单分析第一段:从照片切入(“他们去哪儿”,“他们”指谁?),提出离家(归家或远行)这个主题,说明大家都正在路上,由照片的到最初的体验。4.第二部分分析

(1)请同学再次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找出作者在第二部分提出了哪些核心观点围绕哪几个方面抒发了感悟?

(①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②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③人的悲剧性实质)

(2)作者在第二段中提出了“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个观点,为什么作者会得出这个观点,引起人们产生离家欲望的原因有哪些呢?请同学依据课文分析概括一下。(原因:第3、4段:迁徙的习性;第5段:外界的诱惑;第6段:无奈的压迫;第7段:前方的召唤,分别分析补充,如人类第一次大迁徙是为了吃海鲜、毕业生一味向往北上广、家庭的压迫等)

(3)对第七段中的“前方”进行分析理解,请同学回答,文中的“前方”指的是什么,与课题《前方》的含义有何不同?(第七段中的“前方”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空间概念,它等同于理想,理想在召唤我们前进,奔向我们的精神目的地、精神家园。课题《前方》一方面。以照片为例,既指路和旅途的前方,又虚指人的理想,虚实结合。)

(4)请同学回答第8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过渡作用,把读者思绪从联想感悟中拉回到摄影作品中,再围绕作品展开另一个观点的解读、鉴赏、议论和抒情。)

(5)第9自然段中,“路连接着家和前方。”这里的“路”指的是什么?(不是单纯的道路、大街小巷,是人生之路。)

(6)如何理解“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这句话?(人的肉体在家里,可是灵魂找不到可以停靠和休憩的港湾,心灵就会有浓重的漂泊感与孤寂感。在人生的路上找不到心灵的家园和归宿。如长时间的假期会让人变得百无聊赖。)(7)第10段中写到了作者对去前方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这也是作者的第二个核心观点,那么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生之旅究竟苦在哪里?(皮肉之苦:拥挤不堪、坑洼不平、颠簸、东倒西歪;

精神之苦:惶惑、茫然、不安、无奈、焦躁不宁、索然无味)

(8)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坐在豪华游艇、舒适飞机、火车上旅行的人,并且发出质疑“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物质条件好、免受身体之苦的人不一定能免于精神之苦,因为大家都需要努力追寻自身的精神家园。)

(9)“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中的“实质”可以删去么?为什么?

(不能删去。苦旅具体的说是境遇之苦和精神之苦,文中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的是舒适的汽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理想上的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所以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10)第十一段中,作者提到了人的悲剧性实质,那么作者认为人的悲剧性实质有哪些呢?(三重悲剧:①到处流浪,惦念家乡; ②无法还家(引用大量诗句证明,并借诗句加以佐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③还家无家)(11)如何理解“还家而无家”?

(可以依据崔颢的诗来分析,崔颢是在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零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被谁遗弃?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在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来,空留白云千载;在空间上,眼下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我的家乡在哪里呢?崔颢的家乡在河南开封,离黄鹤楼有点远又不太远,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发问呢?我想任何一个早年离乡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么?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走在外面又没完没了地思念,结果终于傻傻地问自己家乡究竟在哪里。由崔颢诗点出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一种近似于宗教的皈依感。)(12)文章在第二段中写道“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而在第11段中却又写道“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作者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不矛盾。本文的主题涉及的是对“家”的追寻。“家”已不是普通的生养之地,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精神的栖息之所,人的精神家园。离家是为了寻求理想归宿,归家是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心灵安慰。

这种写法是“反弹琵琶”。作者一改前人“恋家”“归家”的思绪和呐喊,非常理性地分析了人类远行的原因和出走与乡愁的关系。阐述了“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一观点,这样使作品主旨深刻,内蕴更加丰厚。突出强调了人苦苦追寻的“家园”是“精神家园”。

简单介绍“反弹琵琶”的写作手法:反弹琵琶,即逆向思维。突破思维定势,从人们淡忘甚至遗忘的角度切入,或从常规的反面入手,往往会别有洞天,使你的文章独辟蹊径,熠熠生辉。写出见解新颖独特的文章。)5.想一想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如何?

(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

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

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掘。)

(四)总结教学

1.写作特色:1.联想与想象2.虚实结合3.反弹琵琶

2.作者从一幅照片写到了人们的离家,从离家看到了人们在精神受到的折磨(思乡)。虚实结合,这种折磨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乡愁,而更是一种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寻求精神上的依托感、依靠感,这种对家园的眷恋与追求是为了使人不再有精神上的孤独感。“家”实际上已成为离家人们的精神寄托、精神归宿。3.学习完文章,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文,体会不一样的内涵。

(五)比较阅读摄影散文《生命的绿色》

(六)教师寄语: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汪国真《热爱生命》

(七)布置作业:自选一张摄影作品,运用联想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摄影散文。

七.板书设计

前方

曹文轩

前方→理想、未知的人生

路→人生之路

家→心灵家园、精神归宿

下载《前方》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前方》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前方》教案(精选合集)

    【预习提示】一、走近作者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

    《前方》教案

    教学目标:1.在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并比较与前两篇文章立意上的区别;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教学重点、难点:1.立意上......

    前方教案

    前方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通过反复阅读、评点交流等,理解文中“前方”“家”“在路上”等词的含义,理解作者对人生......

    前方是什么读后感

    《前方是什么》读后感 到今天为止,我才读完了吴非老师的著作《前方是什么》。读这本书竟然断断续续地用了一个月。因为在这期间,我为准备自学考试耽误了一些时间,又因为一些学......

    前方教案

    前方教案 曹文轩 主备者:庄雯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摄影散文这种新型的文学体裁,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提出的观点。......

    前方教学设计(小编整理)

    《前方》 教学设想: 1.教材分析: 《前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丰厚,蕴味深刻,写法独特。人在离家远行途中,不断地回望故乡;思念故乡却害怕回家;即使回了家却依旧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作者......

    《爱在前方》观后感

    《爱在前方》观后感5篇《爱在前方》观后感1在上周的晚上,我们全班学生在教室观看了电影《爱在前方》,我深受感动。该片主要讲述了爷爷年逾古稀,身患重病,打算在自我去世前为自我......

    《看着前方》读后感

    《看着前方》读后感 当你忧伤时,请看着前方;当你迷茫时,请看着前方;当你失望时,请看着前方,只有一刻不停地看着前方,你才能领悟到生活哲理,体会到生活价值。 我最近读了《看着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