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说课 Microsoft Word 文档

时间:2019-05-12 23:0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验说课 Microsoft Word 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验说课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篇:实验说课 Microsoft Word 文档

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鉴定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鉴定》,说课的主要内容是鉴定生物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实验方法及步骤,下面我就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内容本节课的内容选自高一上册人教版义务教科书《生物学》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本节课的中心是:学习并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识记双缩脲试剂的组成成分及使用方法2. 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实验原理,牢记颜色变化现象能力目标1. 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基本操作步骤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验鉴定性实验的操作过程重点与难点重点(1)识记双缩脲试剂的配制方法(2)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基本操作步骤难点:(1)根据此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设计实验鉴别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存在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提问法、演示法、谈话法、归纳法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实验材料:鸡蛋蛋清稀释液;实验试剂:已准备好的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纳溶液),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实验仪器:试管、试管夹、大小烧杯、滴管、量筒(2)新课导入:通过让学生回忆前面学习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引出本节可的学习内容(3)通过PPT展示实验原理,由老师讲解实验原理;通过PPT展示实验材料、器材、试剂等,讲解实验材料、试剂的配置方法;老师提问:思考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成分及使用区别?(4)由PPT动画演示实验操作步骤,老师跟着PPT演示进行实验并讲解,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5)内容总结:提出实验中的几点注意事项,如蛋清的稀释度及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6)知识巩固:以表格对比的形式让学生回答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成分、使用方法的区别;让学生回顾知识填空回顾本堂课重、难点说板书设计我将板书本堂课标题,并分五个部分及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来板书我本堂课的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二篇:牛二实验说课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详细教学前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及难点、实验仪器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八个方面来向大家汇报。教材分析

探究性实验是高中物理新课程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正是探究性实验,实验安排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之前,对于学生来说,比验证性的实验难度要大,所以对本节教材主要做以下两点分析:

1、从教材前后联系来看,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学习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认知过程的必然,这一节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基础,所以本节课实验能否成功对于下一节的学习非常关键。

2、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课涉及到控制变量法、图象法,是高中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所以更要好好把握。学情分析

1、具备的学科知识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及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但学生对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理解只是简单的定性关系。

2、学生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本实验中,老师只要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都能完成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但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方面能力有限,应加强引导。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探究过程与方法

通过控制变量法,使学生充分体会探究问题,与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借助多媒体辅助,利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讨论分析与交流,最后总结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教法设计

将学生分成两人为一实验小组。两个实验小组为一讨论小组,在实验中设置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其中穿插适当的探究性讨论和探究性提问,边讨论边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交流讨论,最后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共识。学法指导

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学器材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气源、两个光电门和与之配套的数字计时器,滑块、滑片、细线、小桶、天平、砝码、细沙、弹簧秤、小车、木块、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打点器、纸带、秒表、毫米刻度尺、垫木、橡皮筋等。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过程,包括六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预设的两个问题:

1、质量接近的普通轿车从0加速到100Km/h 时至少10s而F1赛车需要时间不超过2.5s?为什么赛车的加速度比较大?

2、并驾齐驱的大货车和小汽车在同样大的制动力作用下,哪种车更容易刹车?

借助多媒体显示,利用了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克服了文字说明的抽象乏味的缺陷,展示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中相关现象,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请同学们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同时教师利用课件提供一些图片,对学生进行启发。)

第二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实例分析与交流讨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速度大小既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好铺垫。

第三个环节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提出:探究加速度,力与质量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什么实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并用多媒体显示控制变量法的含义。我追问:具体如何控制?引导学生得出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思路,即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物体所受的力不变,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接着通过设置新的问题:

1、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

2、如何为运动的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外力?又如何测出这个外力呢?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定向的探究,并逐步走向自由探究,这个环节中主要包括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就设计过程而言,学生主要是在进行智慧技能的学习。教师不妨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个别重要条件予以提醒,如需要平衡摩擦力,小车质量需远大于钩码的质量等,但不过多干涉学生的活动。最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的表格。第五个环节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这一步骤主要要求学生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并且能做到如实记录实验数据,认识到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我进行适当引导以突破做好实验这个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加强学生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设计好的表格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第五个环节是师生共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我将有代表性的三组实验数据输入到excel表格中,然后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动手画a-F与a-1/m图象,讨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之后我再借助CAI软件画出这两个图象,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对“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的结论达成共识。

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评估与反思

结合教学前设计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估、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方法、需要改进的方面与希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教学反思

最后谈一谈我的教学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个是本节课能遵循教学规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另一个是在探究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认知程度。

最主要的是,本堂课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电脑的辅助功能设置了由浅入深、前后连贯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定向探究把学生逐步引向自由探究,最终确定了实验方案,对学生有困难的时候,如实验装置的安装和实验操作过程中我利用巡视指导学生实验的机会,解答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学生能在科学探究的海洋中,增强了参与意识,展现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达到了学有兴趣、学有所得的目的,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1、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多,高效率、全方位地组织教学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第三篇:玩气球实验说课

玩气球》实验教学

1、课题:玩气球

2、教学中的困惑及设计该实验的原因:空气不同于其他的物质,能看得见,摸得着。空口说教这节课效果一直不好。怎样让学生知道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是这节课需要突破的难点,而通过实验则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难题,从而在学生面前揭开空气的面纱,对空气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

3、实验设计:

实验一:

实验名称:吹气球。

实验器材:气球

实验注意问题:注意卫生,不能多个人共用一个气球。

实验价值:通过此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空气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实验过程:

1、出示气球,大家认识它吗?玩过它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玩气球的?

2、小组交流不同玩气球的方法。

(嘴吹、气筒打)

3、下面我们一起做吹气球的游戏好不好?板书:吹气球

分发气球,小组合作一起玩气球。

嘴吹气球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气球饱了,或者气球鼓起来了)

1)

讨论:气球为什么会鼓起来?或者气球里面装满了什么东西?

(装满了口中吹进去的气)

小结:吹进气球里的气就是“空气”。板书:空气

2)

这些吹进气球的空气是哪里来的?(嘴里)那嘴里的空气呢?(体内)体内的空气又是哪里来的呢?(用鼻子吸进去的)

3)

鼻子吸进去的空气又是哪里的?

实验二:

实验名称:找身边的空气

实验器材:塑料袋

实验注意问题:无

实验价值: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再次感知空气的存在,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知空气占据空间。

实验过程:

1、出示一个塑料袋,在眼前挥舞,用手立即捂住塑料袋口,展示给学生,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袋子鼓起来了)。猜一猜:袋子里面装的是什么?(空气)

小结:袋子里面是空气,这说明我的面前就有空气。

2、看看你们的周围有没有空气,能不能捕捉一些送给你的同桌?

学生试验。

3、接受礼物的同学,请你观察一下袋子里面的礼物(空气),它是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用鼻子闻一闻,眼睛看一看,舌头尝一尝。

4、小结:周围到处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透明的气体。

实验三:

实验名称:找物体中有空隙的地方的空气

实验器材:粉笔、空矿泉水瓶子、砖块、玻璃水槽。

实验注意问题:水槽水不宜太满、砖块选空隙较大的。

实验价值: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空气无处不在,而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实验过程:

1、引入:我们周围的空间有空气,那么物体的空间有空气吗?猜测一下:这个瓶子里有空气吗?出示空矿泉水瓶子。

2、试验验证(—):空瓶子放入水槽。现象-----有气泡冒出。

3、揭示现象:瓶子里本来装满的是空气,当瓶子放入水槽中,水就会进入瓶子里,水挤占了瓶子内部的空间,空气被挤出瓶外,然后从水中排除,就出现我们看到的冒泡现象。

4、试验验证(二):粉笔、砖块放入水中冒水泡)(观察现象)。小组交流,汇报现象产生的原因。

5、小结:有空隙的地方就会有空气,空气没有固定的形状。

实验四:

实验名称:空气的流动性

实验器材:饮料瓶、气球、玻璃水槽、杯子、剪刀、钉子。

实验注意问题:注意安全。

实验价值:通过实验,学生进一步感知空气占据空间,并且会流动。

实验过程:

1、试验方法:讲将一只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将气球口反套在瓶口上,扎紧,用力吹吹球。有什么发现?(气球吹不大)

2、小组交流: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小结:气球吹不大是因为瓶子内部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3、能想什么办法让瓶子里的空气吹大?

小组交流,汇报方法:将瓶子戳一个小孔,让瓶子里的空气排放出来。

1、试验验证:小组合作。(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2、根据试验中的现象判断,空气具有什么性质?

3、小组交流:汇报结果。(空气会占据空间,而且会流动)。

第四篇:罗山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说课专用纸

说课题目

说课学科说课教师

说教材分析:

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流程、设计理念:

罗山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说课稿专用纸

罗山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说课稿专用纸

第五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说课(范文)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说课稿

寿阳一中 张丽霞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的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这四部分的编排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体现了孟德尔的探索过程,也把学科内在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规律很好地统一了起来。

与原教材比较,有了一些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框架。其次,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最后,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2的开篇,引导学生认识到基因(遗传因子)的存在,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索基因的位置、实质和功能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这节课既是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二)的基础,也是学习第二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重要基础,还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和进化做铺垫。并且,本节的孟德尔实验的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也贯穿后面的学习中。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必修2的重点内容。二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是高二理科生,目前高中阶段的生物教材已学完,即将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数学的概率计算及统计基础,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本节是必修2高一的内容,学生遗忘严重,对知识缺乏准确、系统的理解,并且对知识点的整合能力和灵活应运能力较低。三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能力方面:领悟假说演绎法,发展科学思维;运用数学统计法和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对于本节复习课,我们旨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点及对知识的灵活应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及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2)体验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这几个内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法学法 1 学法

(1)课前完成学案的知识回顾部分,提高对知识分析、整理归纳能力,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结合教材、学案跟随老师提出的问题串,展开思考和讨论,(3)适时地进行课堂练习和技能训练,提高运用分离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法:学案导学法、问题串法、讲解法 六 教学过程: 1 导入

在必修1我们从细胞水平上认识了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那么必修2我们进一步从分子水平去认识生命系统的发生和发展。本模块遗传与进化教材是按科学发现的先后编排--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

基因是如何发现的-----------------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基因如何行使作用-----------------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怎样的变化---第五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基因的变化-----------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中基因如何变化-----------第七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踏着140年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足迹去学习基因是如何发现的?

(在导入中我有意识的建立整体框架,将课程内容的逻辑主线清晰地刻画出来,有利于宏观把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2 课堂检测强调基础知识

检测学生对杂交、自交、测交、性状、相对性状、性状分离、各种符号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纠正,并强调自交不仅是一朵花,一植株的自我交配,基因型相同的两植株的交配也属于自交。强调相对性状的概念----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型。并口头出题让学生判断例如:豌豆的圆粒与黄粒、兔的长毛与短毛、棉花的细绒

与长绒

让学生根据学案说出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和人工杂交实验过程 3 师生共同复习本节的四个基本内容

此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在课前已填写完成,教师在检查学生完成情况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将这四个内容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帮助学生学会科学的实验和思维方法,进一步将知识点系统化、调理化。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子一代自交的实验结果分别对多对性状进行逐一观察分析,提出问题,为什么子一代只有一种性状,子二代出现亲本的两种性状并且比例为3:1?

通过推理想象,提出能解释问题的假说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大写字母表示显性遗传因子,小写字母表示隐性遗传因子。⑵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⑶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⑷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通过测交实验演绎推理验证分离现象。请2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孟德尔杂交实验及测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分析,其他同学在作业本上写。

P DD(高茎)×dd(高茎)

F1 Dd(高茎)

× ↓○

F2 DD(高茎):Dd(高茎):dd(高茎)

1: 2: 1 让学生指出书写的错误及不规范之处再次强调书写格式的规范。让学生对孟德尔假说进行应运,并规范书写遗传图解。

最后得出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实质),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孟德尔对多对性状做了杂交实验,观察总结出一致的现象,大胆地提出四点超时代设想,建立颗粒性遗传的假说。验证假说时他避开当时科技局限,没有直接验证,而是另辟蹊径设计测交实验来验证。孟德尔这种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大胆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是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的。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也被誉为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之一。4 知识扩展深化

通过前面的知识再现、梳理活化,现在我们通过习题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能力。这也是我们这节复习课的重要任务。我将对分离定律及其应用分为四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一一攻破。

(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我们对教材中的实验进一步拓展深化,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①小桶和桶中的小球分别代表什么?对桶中小球的数量有什么要求,2桶中的小球数量是否必须一致?②例题中甲乙同学的行为模拟的是什么?并完成例1。学生展开讨论,5分钟后学生展示讨论交流的结果。教师给予适当的点评、纠正。我们现在知道D、d是一对的遗传因子,形成D、d 2种配子,小球就代表配子,因此每个桶中D、d的数量必须一致;小桶代表生殖器官,雌雄配子数量不同,往往是雄配子远远多于雌配子,因此2桶中小球数量不一定相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模拟了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现在例1对我们来说就易容反掌。

(二)相对性状中显隐性判断及显性纯合子、杂合子的判断

例2题是对分离定律的应运,非常具有代表性。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解答,展示答案。最后教师讲解、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本题根据性状分离现象组合二判断出显、隐性,圆显、皱隐,并得出组合二亲本基因型为Rr×Rr,已知显隐性组合一为rr×rr,组合三根据基因填充法和分离比为1:1得出组合三为Rr×rr.第一步:判断显、隐性性状(方法有两种)

①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显现的亲本性状为显性性状。②据“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第二步:确定基因型

②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逆推型)

方法一:基因填充法。先根据亲代表现型写出能确定的基因,如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可用A_ 来表示,那么隐性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一种aa,根据子代中一对基因分别来自两个亲本,可推出亲代中未知的基因。

方法二,隐性纯合突破法。如果子代中有隐性个体存在,它往往是逆推过程中的突破口,因为隐性个体是纯合子(aa),因此亲代基因型中必然都有一个a基因,然后再根据亲代的表现型进一步判断。

方法三:分离比法:Aa×Aa 3:1 Aa×aa 1:1 AA×AA 1 aa×aa 1 AA×aa 1

学生分析解决例3中遗传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有关概率的计算

(四)杂合子逐代自交

通过我们的复习总结以及目前学生已有的数学概率知识,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例4和例5。所以关于这2种类型的习题,我们请2名同学到黑板上解题并写出解题过程。

例4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点评,讲解。

例5 根据我们以写出的连续自交一代、二代、三代的结果,推断出连续自交n代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2n,根据此公式得出若想提高植物纯合子的比例可采用连续自交的方法。5 当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踏着孟德尔的研究足迹学习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说,根据假说内容演绎推理测交实验验证,最后得出分离定律,进一步认识理解了分离定律的实质,并学会应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我给学生总结了“一般步骤,两个工具,三类常见题型,四种后代比例”这四点。总结的每一点都可以在具体的题目中加以应用。思考的一般步骤是(1)确定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2)写出隐性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3)根据上下代关系,确定显性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两个工具是:连线法,棋盘法。三类常见题型是:(1)分别由显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遗传病问题(2)系谱图问题(3)动植物的育种问题。七 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加强学生的活动,注重学生的反馈,让学生思考,充分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系统化、逻辑化总结概括,引导学生认同并学会科学的学习、思维方法。本节课采用复习课的一般模式:知识再现——梳理知识——拓展深化——例题精炼。我觉得本节课应是一节较成功的复习课。若想对本节知识达到准确、熟练地应运还要课后再做一部分习题。

下载实验说课 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验说课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课

    南江县北极乡小学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研讨会汇报内容记录 时间:-----2012---6-----5 地点:办公室 主讲人员:罗朝勇 参加人员:中心小学全体教师 汇报内容:如何说课 通过本次南江县小......

    说课模版

    关于 的说课稿 各位专家领导,早上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是高中数学新教材......

    说课

    说课稿 一、自我介绍:姓名、单位、课题 二、说课内容 1、说教材: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①、所授学科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宏观——微观的......

    说课

    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 教材分析 1.教学思路分析 ——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 教学基本思路 教材主要处理的是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说,美术家究竟怎样......

    说课

    《倔强的贝多芬》说课稿 一、说教材 《倔强的贝多芬》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次音乐会上,不堪忍受贵族的侮辱而愤......

    说课

    (二)典型“模板” 1、说课稿(郑成成) 93.22分尊敬的各位考官(或评委): 大家好!(鞠躬)我是小学语文组第----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写课题) 下面我从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

    说课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落花生》 1、说教材内容: 《落花生》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第四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单元的每篇课文都包含着深刻的如何做人的哲......

    说课 文档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宜昌市第十八中学 章世英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