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意见5篇

时间:2019-05-12 23:0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意见》。

第一篇: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意见

教高[2006]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有关高等学校: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和人事部、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6〕69号),进一步推动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探索我国医学教育培养全科医学、社区护理人才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培训全科医学人才和社区护理人才中的作用,加强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对全科医学教育、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积极为社区卫生服务培训全科医师、护士,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是高等医学院校服务于城市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医学教育适应医学服务模式变革的内在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学科建设和全科医学、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大投入,把全科医学教育、社区护理学教育、全科医师培训纳入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中统筹规划,建立推动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和社区护理学教育的有效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高等医学院校要积极探索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和社区护理学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优化资源配置,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提供合格的医学人才。

二、进一步完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教育工作

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人才培养,院校教育是基础。高等医学院校应将对医学生开展的全科医学知识与技能教育作为一项基本任务,进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在医学类专业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将全科医学基本理论教育和加强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保健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之中;护理学本、专科专业教育要开设社区护理学课程,重视与社区护理相关课程的设置,积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体现全人照顾模式的临床教学活动。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材建设,组织编写一批高质量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相关教材和培训教材,完善临床教学和社区实习使用的辅助教材系列。院校医学教育要为医学类专业学生、护理学专业学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及将来在专科医疗实践中开展全科医疗协调性服务打好知识、能力、素质基础。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是全科医师培训的主渠道。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在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对全科医学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给予专门研究和重点支持。高等医学院校要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举办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教育,培养全科医学师资和学科带头人;高等医学院校要发挥教育学科优势,建立合格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工作;积极承担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加快全科医师培养速度。加强对社区卫生人才继续教育的研究,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中的继续医学教育提供教育资源。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卫生服务队伍的发展对全科医学、社区护理等方面人才的迫切需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机制,认真研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高等医学院校可通过向高年级医学类专业学生开设全科医学课程选修模块的方式,鼓励、引导毕业生到城市社区服务机构工作。

三、大力推进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在我国是新兴学科,学术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高等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加快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学科建设,构建学科发展平台。有条件的医学院校要成立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系、社区护理学系,将该类学科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整体规划之中,设立鼓励专任教师、临床教师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人员开展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相关学科科学研究的项目,制定提升学科学术水平的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学科的快速成长。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高等医学院校要制订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人员编制、职称评聘、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尽快改善专任全科医学学科教师匮乏的状况。鼓励高水平临床教师和临床专家承担全科医学教学任务,加强临床教学和社区教学的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充实、优化教师队伍。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师资培养列入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发展,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师队伍。

四、加强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临床和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医学生社区实践教学

临床和社区实践是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的重要环节。高等医学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全科医学临床教学基地以及社区护士培训基地,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医院-社区”联合性质的实践教学基地,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建设一批能体现全科医疗服务模式以及防治结合特点的示范性全科医学临床教学基地和社区护士培训基地。结合预防医学社会实践教学,要统筹安排医学类专业学生在全科医学临床教学基地的实习活动,实习时间原则上不短于2周。

高等医学院校应承担全科医学临床教学基地、社区护士培训基地的师资和人员培训任务,加强社区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五、大力开展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教学的建设与改革工作

为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政府有关部门以及高等学校应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相关政策与运行机制的研究和探索,重点加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所需人才培养途径与相关配套政策的研究,解决全科医学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难点和关键问题。高等医学院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学科与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有关教学要素的研究,充实结合国情的全科医学与社区护理学教学案例,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改革,探索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的应用,满足医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〇〇六年十月三十一日

第二篇:全科医学规范化教育几点体会

全科医学规范化教

育几点体会

全科医学规范化教育是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重点。但在教学的实施上,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交流。为培养高水平的全科医学人才,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人才及师资紧缺问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及复旦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申请到美国中华医学基金(CMB)的资助,开始举办“ CMB 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班”。该班含有内科研究生班课程,成绩优秀者,可以申请内科硕士学位。目前第一期 20 名学员已完成第一年学习。

1.培训对象:为保证学员的医学基本知识达到一定标准,要求所有学员均具有医学本科学历并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由于培训历时 4 年,要求报名时具有所在单位的同意证明。2.培训方法

2.1 培训时间:该班计划举办四期,每期学员接受培训 4 年。第一年集中脱产学习8 个月,以后每年脱产学习4 个月。

2.2 培训内容:卫生部 9 本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及部分内科研究生课程(根据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公布的研究生课程设置)。

2.3 培训方式:采用临床与实习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角色扮演与病例讨论结合等多样化方式,加深学员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员实践能力。

3.几点体会 第一期学员目前已完成第一年前四个月的学习,主要学习了《全科医学概论》,《社区预防与保健》、《临床诊断学》等。教学过程中,在保证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3.1 学员的医学知识基础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起点较高的医师能掌握这些新知识,很好地把医学本科育的知识与全科医学知识衔接起来,担负起全科医学持续发展的重任。

3.2 灵活的教学方式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手段。全科医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科学,要求全科医师灵活运用全科医学知识对待不同的人。全科医学教育又是本科后继续教育,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适合成人的特点。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3.2.1 以问题为导向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员人人参与。如在人际交流的单元学习中,教师一开始就让每个学员写出一件自己最难忘的一次人际冲突事件,从中选出有代表性

的案例进行讨论及分析,使学员学到生动的交流技巧。

3.2.2 角色扮演 一方面角色扮演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员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另一方面,角色扮演是一面镜子,学员可以在其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如在“人际关系”、“以人为本的健康照顾”章节的授课过程中,学员扮演案例中的不同角色: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并对“医患交流”过程进行录像,然后进行讨论、分析,指出正确的医患关系。学员对此反应积极。

3.2.3 理论结合实践 我国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主要是一级医院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层医院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医务人员较少且主要分布在二级医院,20 名学员中大部分来自二级和三级医院,仅有 3 人来自一级医院,而他们从事基层卫生服务工作 1 人为 5 年,1 人为 1 年。另一人为半年,全科实践经验尚有不足。因此,为使学员更好地理解全科医学理论,教学中结合社区实践来提高学员的认识。如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照顾”一章的教学中,学员分组深入社区,在社区卫生站的家庭医师带领下,进行了家庭病床随访。随访结束后,每位学员都以全科医师的身份做出家庭功能评估报告。另外,学员均是具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医师,在教学时充分发挥三级医院临床及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密切结合临床病例,特别是社区工作经验进行讲解。

3.2.4 采访录像 对受到社区群众称赞的社区医师进行实地采访 , 并对其部分社区工作进行全过程录像。回来后以放录像的形式进行课堂教育,使学员对全科医师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仅联系了理论,同时进行了医德教育。

3.2.5 从实战出发,加强计算机的教学 计算机在社区卫生管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作为高水平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对象,计算机的应用是必须掌握的内容。由于学员来自全国不同地方,计算机知识基础参差不齐,为使学员尽快掌握社区常用分析软件的应用,我们充分发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计算机教学条件,把教学演示与上机实习紧密结合,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学员也能顺利掌握计算机的应用。

3.3 课程安排要得当。由于学员是均由各单位选派,长期脱产学习是不现实的,只能短期集中学习。而他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还包含有研究生课程,这就要求负责教学的各部门密切合作,在课程的设置、课程的衔接等方面统筹规划,把课程合理地安排好。

3.4 对社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学员中相当一部分人对社区的认识模糊,培训前有 80% 的学员不知道“六位一体”的内容,约 15% 的学员认为全科不是一门专科;对《全科医学概论》的理解及《社区预防与保健》在社区中的应用方面兴趣不浓厚。4.存在的问题

4.1 如何营造一个支持全科医学发展的环境 学员对将来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工作环境普遍表示担心。从长远发展看,高水平的全科医师队伍是全科医学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政府部门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目标的保证。政府部门应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地位,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偿政策,加快组建高水平的全科医师队伍,营造一个支持全科医学发展的环境,吸引高素质的人员进入全科领域,形成良性竞争,促进全科医学发展,也可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4.2 如何使学员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本期学员多来自二级医院,其中很多医院尚未开展全科或社区卫生服务。他们回去后如何开展全科工作,充分发挥所学,是地方卫生部门及选派单位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4.3 团队合作 全科医师不是万能医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需要团队合作。目前在社区卫生团队如何组织,如何配合,以及职称认定方面如何区分等方面尚没有明确,这对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有很大影响。

全科医学是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历史性结合的一门新兴科学,通过这一结合能更好地弥合临床与预防的裂痕。因此,在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均有较好发展的高等医学院校应改变旧有的教育框架,培养出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能真正结合临床与预防的高质量的全科医师。

第三篇:全科医学社区培训住宿管理制度

学员住宿须知

为了给社区实习学员营造一个安全、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使学员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1、不准在学员宿舍会客或留宿人员。

2、做好宿舍卫生,每日需有人打扫,要本着干净、文雅、舒适、优美的原则进行布置。

3、宿舍是学员集体生活的地方,必须讲究文明住宿,应保持安静,任何人不得在楼道、宿舍打架、斗殴、集众赌博;不准在楼内踢球,大声喧哗等。

5、自觉遵守作息制度,按时起床、就寝,特殊情况晚归宿舍者,要向办公室登记,方可入楼。

6、爱护公物,不损坏基地的公共物品。

绥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四篇:全科医学社区实践考核方案流程

罗湖区中医院社区基地 全科医学社区实践考核流程

1、考试分碧波和莲塘两个考场,碧波、田贝、凤凰社康的护士在碧波社区基地进行考试;莲塘、莲花、西岭、长岭、新兴社康护士在莲塘社区基地进行考试。

2、分院、莲塘社康门口处咨询保安,保安指引至碧波、莲塘社康中心一、二楼输液大厅。(13:45—14:00)于一、二楼输液区门口签到处签名,上缴个人实习手册(必须把每个项目的个人鉴定部分填写完整)。负责人:陈凌燕、张培红、陈惠玲

3、(14:00—15:00)在健教室进行理论考试。

负责人: 姚丽娜

黄玉媚

4、(15:00—17:30)于一、二楼全科诊室考操作。

5、负责人:张筱良、张建军、姚丽娜、黄玉媚

6、考核时间: 碧波社康基地3月 25日 下午

莲塘社康基地3月26日下午

罗湖区中医院社管中心

2013年3月13日

第五篇:第九章 中医全科医学的教育与科研

第九章 中医全科医学的教育与科研 第一节 中医全科医学的教育

一、全科医学的教育现状

(一)国外全科医学的教育现状 1.英国

英国是最早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国家之一,庙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部分组成。英国的医学生大部分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他们通常需要接受五年医学教育,其中包括4~10周的全科医学必修课和选修课,并有8周的社区实习,使学生们较早接触全科医学教育和实践。约50%的毕业生选择从事全科。医生的职业,这部分人在经过医院一年实习,成为注册医生以后还要接受为期三年严格而规范的全科医生培训。培训由医院轮转(临床培训)、社区医疗(社区培训)和长期穿插性社区学习三种形式组成。培训结束,必须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得全科医生证书,成为英国皇家全科医学学会的会员。此后进行的继续教育是非强迫性的,但大多数全科医生都会参加,英国政府每年为每个全科医生提供2400英镑的继续教育费用。

2.美国

美国的家庭医学教育是非常规范而严格的,采用传统四年医学教育制度,医学生大都从读完四年大学本科后毕业的大学生中招收。目前美国95%以上有医学专业的大学设有家庭医学院或家庭医学部,所有的医学生必须接受至少两周的家庭医学训练。从医学院校毕业后,还需要接受三年家庭医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二年主要在大医院或社区医院培训,但每周至少2~3个半天到社区诊所实习;第三年主要在社区诊所培训。这期间,每年必须参加AAFP组织的统一考试,合格者进入下一阶段培训。三年培训结束后,参加全国统考合格方可获得家庭医生资格证书。此后,执业注册的家庭医生每六年必须参加AAFP组织的家庭医生资格再认证考试,合格者才能再次注册执业。3.意大利

在意大利,不是所有医生都能担当全科医生职责的,政府对社区健康服务的医生有其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全科医生都要持证上岗。一般情况下,大学毕业后的准医生,都要经过4~5年再深造和培训,具备相当的临床工作经验,并经过卫生部门的严格考试,在取得社区全科医生资格后,方可担任全科医生。目前,意大利全国约有全科医生38000名,加上有执业资格、仅在周末参加服务的全科医生,实际上全科医生的人数已达45000人,约占全国执业医生总数的14%以上。

(二)我国全科医学的教育现状

1989年l1月,以北京第一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为开端,中国内地引进了全科医学这一新学科。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写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并明确规定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包括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医疗与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保健等。由此促进了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和对多种全科医疗模式尝试与探索。

2000年,我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做出了“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的重要决策。北京、上海、浙江、山东等经济较发达省份均启动了全科医学专业及专业方向的教育培训及资格认证工作。其中北京市挂靠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成立了北京市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主要负责对北京市全科医学培训工作的规划、指导、实施和协调,落实各项培训任务,开展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和教材编写工作,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培训的考核。同时,负责对各区县培训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以及培训实施过程的管理、监督和评估工作。上海市在2001年7月成立了上海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并在全市社区卫生中心医生中开展了全科医师的培训工作。在中山医院等部分三级医院中开设了全科医学科,组织了多期全科医师 规范化培训班,加强了全科医学专业建设。为了充实全科医师队伍,上海市还面向全国招收全科医师。浙江大学医学院在全国率先招收了全科医学本科专业学生,所毕业的学生充实了全科医学人才队伍。通常医学本科毕业后进入三级医院的住院医师需要接受3~4年的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的内容以临床各学科为主,融人全科医学概念、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社会人文科学等。考核合格后,晋升为全科主治医师。

一、我国中医全科医师的培养

人才培养是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成败的关键,当前普遍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人员整体水平偏低现象,影响了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质量,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难以发挥。

目前各地中医药系统都在探索如何促进中医药进社区和培养中医全科医师,大部分地方采取了对社区医务人员培训中医药知识或对社区中医师培训全科医学知识的做法,由于前者缺乏中医基础知识,对中医思维的认同不一,因而难以保障中医药在社区的深化应用;而后者虽然具备了中医基础知识,但由于全科医师是在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下产生的,面对的服务对象、服务需求、服务方式、服务环境条件都与专科医生有很大的差异,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需要花费昀时间也较长。

2006年6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对人才培养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要求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中医药毕业后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将中医类别全科医学专业执业医师培训与资格考试逐步结合起来;同时,大力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其他医护人员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

(一)院校教育

医学教育模式必须紧紧围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高等中医药院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探索中医全科医学教育新模式,完善中医药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卫生部《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要求:在高等院校医学专业中设立全科医学有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医学生了解全科医学思想、内容及全科医师的工作任务和方式。并为其将来成为全科医生或作为专科医生与全科医生进行沟通协作打下基础。

(二)规范化培训

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属于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培训对象为高等中医院校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师。经过规范化培训,达到人事部、卫生部《临床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规定的主治医师的基本条件和以下要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具有良好的医德和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熟悉中医学、全科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新进展,并能用以指导实际工作。

3.具备中医全科医学思维能力和诊疗策略,在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中发挥技术骨干作用;能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帮助社区居民合理使用医疗资源,享受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

培训时间为3~4年,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集中进行中医全科医学理论课程学习。第二阶段:临床培训,主要在三级、二级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同时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第三阶段:社区实践,进入社区培训基地,在上级全科医师的指导下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三)岗位培训

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是属于社区中医医师继续教育中的上岗培训,对从事或即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中医执业医师,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进行。通过培训掌握全科医学概念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熟练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开展社区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达到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执业的基本要求。培训后经省市卫生部门统一组织考试,合格者颁发《中医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合格证书作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中医全科医学工作,申请注册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范围中“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的条件之一。培训共50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0学时,实践教学200学时。

三、基地建设

中医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是实施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的主要单位,主要承担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接纳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和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组织的适宜技术等专项培训等。一个中医全稃医师培训基地一般由一个理论教学点、二个临床实践点、三个社区实习点组成。理论教学点必须是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学校,能进行不同形式的中医类别全科理论教学,临床实践点必须是三、二级中医医院,“能开展不同形式的中医类别全科临床教学和实践,社区实习点必须是有规范全科、中医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满足不同形式的中医类别全科教育社区实习要求。

第二节 中医全科医学的科研

一、学科基础

中医全科医学是中医学与全科医学的融合。开展中医全科医学的科学研究需要中医学、社会医学、社区医学以及行为科学的内容,也需要科研设计、卫生统计的基础知识。从中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特性来看,开展中医全科医学科研特别需要以下学科的基础。

(一)循证医学

传统医学以个人经验为主来进行临床活动,致使一些真正有效的疗法因未被公众了解而长期未被临床采用,一些实际无效甚至有害的疗法因从理论上推断可能有效而长期被广泛使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循证医学不断发展,提出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昀研究结果为依据,不论是临床医生开其处方、专家制定治疗指南,还是政府制定医疗、卫生决策,都应根据现有的、最可靠的科学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

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领域中的迅猛发展也为中医全科医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二)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流行病学的概念是John Paul最早于1938年提出的一当时他认为鉴于病人的社会性,可从群体病人发生事件的概率去认证个体病例。现代临床流行病学是将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引入临床医学领域,从患者的个体诊治扩大到群体特征的研究,用严格的设计、衡量和评价来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的规律。作为一门科学的方法学,临床流行病学是中医全科医学科研的常用工具。

(三)卫生经济学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全科医疗是抑制卫生费用上涨,充分利用卫生资源的有效手段。卫生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能使有限的经济资源满足社会和居民不断上涨的医疗保健需求。达到卫生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合理使用的目的。作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守门人”,中医全科医生更需具有参与医疗保健费用的管理、抑制卫生费用上涨的职责。中医全科医生要掌握卫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等。

二、科研范畴

(一)中医药科研的范畴

中医药科学研究与其他自然科学研究一样,是认识客观事物、探索未知的认识过程,它是研究人体正常生理、病理、健康和疾病的科学。其任务是揭示人体生命的本质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现象和机制,认识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客观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提供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然而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涉及领域很广,故中医药学的研究内容有其独特韵方面,依据研究途径和方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文献研究

中医药学文献浩如烟海,在文献研究中,文献整理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充分理解前人认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归纳或提出新的设想。中医药学文献研究的重点在古代文献,但也必须重视现代中医荮学文献的研究。2.临床研究

中医临床科研大体包括:①中医中药理论学说的临床验证及阐明;②证候特征、证候病机以及证候与疾病和方剂的相关性研究;③各种病证诊疗标准的规范性临床研究;④复方配伍研究、不同药量配伍的类方量效相关研究,方证相应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确有疗效方剂的效应物质基础、药效作用机理及其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⑤经络与针灸的理论及临床疗效研究;⑥气功的原理及临床疗效研究;⑦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整理、验证及专家系统韵功能模拟研究;⑧中医外治法的临床研究;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⑩中药剂型改革与给药途径的临床研究等等。3.实验研究

所谓实验研究,是指在非试因素受到严格控制下,观察被试因素的实验效应的研究。实验研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实验研究是指实验室研究,广义的实验研究除实验室研究外,还包括前瞻性临床研究。由于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因此实验研究也成为中医药科研的主体部分。

4.调查研究

从一定意义上说,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流行病学方法,广泛开展现场调查,这是中医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5.边缘学科渗透性研究

边缘学科的渗透,这是科学发展的趋向之一。应用心理学、时间医学、气象学、物理学、化学、控制论及系统论研究中医药学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通过集成生物学、药物化学、物理学、信息学等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药有效成分群辨识技术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群功效关联性评价技术研究、基于有效成分群的中药组方设计技术研究、探索针灸效应的信息传导机制、适宜中药特点的外用制剂共性技术研究等。6.有关中医的社会科学研究

如中医辩证法、中医方法论、中医教育学、中医人才学、中医管理学研究、中医全科医学管理研究等。

(二)中医全科医学科研的范畴及现状 1.中医全科医学临床问题研究

包括全科/家庭医疗中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治疗、预防与康复以及特殊病例报告等。2.流行病学研究

(1)中医全科医学中常见问题的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

(2)疾病发生及流行相关的情境、个人、家庭的功能状态及环境因素的研究。(3)对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的评价。

(4)高患病率及高死亡率危险因素的辨析与干预效果研究。(5)中医全科医学医疗效率和效果研究。3.卫生服务研究

包括中医药卫生服务需求和需要评估、医疗人力资源及设施的分布利用、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成本一效益分析、转诊与会诊情境及效果,以及有关健康管理与政策的研究等。4.中医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包括中医全科医学的教育课程、方式方法、教育投入产出分析以及自学评估的方法等。5.中医药与行为学、心理学及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如居民健康及疾病就诊中的心理行为、与中医全科医生的医患关系,个人心理问题上中医药的于预等研究。

三、科研设计的基本要素

中医全科医学科研设计与其他学科一样,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被试(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和反应(因素的效应),也称为科研设计的“三要素”。科研设计的创新性与先进性完全取决于研究者如何选择与安排这三个要素。

(一)被试因素的确定

一般来讲,应当选择最重要因素或主要因素作为被试因素。中医学科研中的被试因素因研究目的而异,可以是某个中医或中药理论问题、中药复方、单味药的有效成分或其他。关于被试因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被试因素的数目及水平(1)单因素单水平

这是科研中最常见的实验类型。如夏枯草对肾性高血压患者降压作用的观察,就属于这类实验。这类实验的条件易于控制,简单易行,但若有多个因素待试时,则进度太慢。(2)单因素多水平

这是单因素多组群的实验。如调经促孕丸不同剂量对排卵的影响,便属于这类实验。珍贵中药、毒性较大的药物或新药剂量的最佳选择,往往需要采用这类实验。(3)多因素单水平

比较不同有效成分、不同单位中药或复方的疗效或不同囡素在某一疾病发病学中的作用通常采用这类实验。如黄芩不同成分对Ag-IgE反应影响的体外观察。(4)多因素多水平

摸索化验或培养的最佳条件、探索联合用药的最佳方案,通常都用这类实验。中医方剂大多是由多味药组成,为了分清主次,明确彼此间相互影响以及探索最佳组成,往往也需要采用这类实验。如观察知柏地黄丸诸成分对去势雌性大鼠雌激素的影响。2.被试因素与施加方式的标准化

被试因素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与施加方法等,都应通过查阅文献和预备试验找出各自的“最适条件”,然后订出有关常规及制度,使之相对固定。一旦进入正式实验,不允许轻易改变,如确需改变,一般应将被试因素实验条件改变前后的实验结果分别予以处理。如被试因素系中药,则应正确选择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并使之标准化和相对固定化。同一中药或复方,不同剂型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煎剂,由于煎法不同,其有效成分与含量也会有所差异,如煮沸后,继续久煎则易于挥发的成分可能损失较多,但水溶成分浸出较充分;倘若通以蒸气,温度高,但煎煮时间短,则挥发成分损失相对较少,然而水溶成分浸出也相对减少。因此煎煮方法与时间都应选择最佳条件,并将其固定下来。3.给药途径与剂量

给药途径不同,药物吸收速度与作用方式亦异。同一中药口服与非胃肠道给药,其作用可能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正确选择给药途径,这对中医药科研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剂量选择要统一。

(二)受试对象的选择

在医学科研中,作为受试对象的前提是所选对象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①必须对被试因素敏感;②反应必须比较稳定。此外,存在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宜作为一般临床科研的受试对象:①存在影响反应结果的并发症;②危重状态;③多种疗法无效(机体反应性和致病因素与一般病例不同);④不能配合者。但若专门研究并发症、危重病症或顽固性(难治性)病症,理所当然地应以这类患者作为受试对象。

(三)反应指标的选定

被试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所产生的反应或效应总是通过具体实验指标来反映的,因此反应指标的正确选定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反应指标必须具有关联性、客观化,其灵敏度能正确反映被试因素对受试对象所引起的反应,测定方法要精确,实验方法必须规范化和固定化。

中医药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在选择科研三要素时,务必尽量体现中医的特色。①被试因素应是中医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大体上说,中医学的理、法、方、药有大量内容需要研究,均可作为被试因素。②受试对象的选择应当贯彻病证结合的原则:中医治疗疾病的特点是辨证施治。临床上既可以有异病同证,也可以有同病异证。如果只辨证不辨病,在治疗上仅有发病学治疗,而无病因学治疗,这显然是不全面的。同样,如果只辨病不辨证,仅有病因学治疗,而无发病学治疗,这在不少情况下也是徒劳无益的。其次,传统的辨证主要是根据症状、体征、脉象与舌象,这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某些疾病的一定阶段可能有病无证,同样,某些疾病的早期可能有证无病,因此,中医临床科研的受试对象的选择,必须贯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③观察指标的选择必须有利于中医的创新与发展:如指标的 客观化、诊断指标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疗效判定指标的合理化。

四、科研的主要内容

(一)病因和发病因素的研究

病因学研究是寻找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各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临床流行病学依靠概率论和统计学评价各相关因素与疾病发生的联系紧密程度,即机体暴露于某危险因素后疾病发生概率的大小。具体又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两类。全科医生进行病因学研究时常采用观察性研究。研究者在不干预观察对象的情况下,观察各种可能的暴露因子是否存在,再测定暴露因子对健康的影响。

医院的临床医生看到的病人往往是疾病自然史的后期,很难直接观察到危险因素暴露的早期。而社区全科医疗综合性和连续性服务的特点使全科医生对患者暴露的危险因素的种类和强度有详尽、早期的了解,既可对危险因素与疾病的联系作回顾性的分析,也可作前瞻性的观察。同时应用已知的知识对已暴露于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生某种疾病的概率进行预测,如预测冬季寒凝血瘀诱发高血压、脑病、心血管疾病增高的可能性、脾虚肝旺引发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可能性、脾虚引起妊娠期贫血的可能性。观察性研究可再分为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

1.描述性研究

在无对照组的情况下,仅观察所研究的对象,在某时间所存在与健康相关特定因素(如人、时、地),经量化后描述其分布的情况。

观察性研究多从描述性研究开始,通过收集常规记录资料或通过调查资料来描述疾病(或健康问题)在时间、地点和人群的分布特征。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全科医疗门诊疾病分布”、“高血压病人的中医证型分布”等均属此类研究。描述性研究能提供某疾病或现象的流行病学特征的资料,有时还可提供一些病因的线索。但描述性研究只能来提出假说,不能证实假说。证实假说需进行分析性研究。2.、分析性研究(1)现况研究

又称横断面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现况研究是研究特定时间与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有关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其特点是所研究的暴露因子(如年龄、性别、住处、,职业、吸烟习惯等)与疾病同时存在,探讨其相关性,因而一般不进行时间上因果关系的分析。现况研究有以下目的。

①描述疾病的分布(如不同年龄、性别的现患率)或者进行社区诊断。

②描述某些变量和疾病的关系如中医证型、血脂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

③做经常性疾病检测,如进行定期的高血压流行病学现况研究。调查与决定暴露于某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

(2)病例对照研究

又称回顾性研究。在人群中收集某种疾病患者作为病例组,随机选取与病例组性别年龄等条件相似的非该患者做对照组。在两组对象中用同样方法,回顾调查有无暴露于欲研究的危险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对比两组的暴露状况,计算该因素与疾病的联系程度。即“由果推因”。

(3)队列研究

是一种前瞻性研究。研究时将一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暴露组和非暴露组,观察一定时期两组人群中某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进行比较,以确定该暴露因素-疾病的联系,即“由因及果”。得到的结果比病例对照研究更为可靠。

(二)临床疗效的评价

中医全科医生治疗病人时不能单靠个人经验,应凭借现有的最好的科学依据来指导临床实践。同时中医全科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与病人广泛直接的接触又为中医全科医生参与对各种防治手段(药物、手术、预防措施等)的效果评价研究赋予十分有利的条件。

近几十年来,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于其优越性和科学性,成为考核和评价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临床随机试验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随机原则

除处理因素(治疗)以外,很多其他因素如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期、病理和先前的治疗,均可影响治疗结果。通过随机手段决定病人是入选到治疗组还是对照组,便可将影响因素均衡地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选择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2.对照原则

病人给予治疗措施后产生的治疗反应的程度,除与治疗措施有关外,还同疾病的自然史(自愈、自限或自发缓解),病人的状况及心理反应(安慰剂效应或“霍桑效应”)有关。在临床上观察到的“疗效”实际上是处理因素和非处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试验中合理设置对照组就可将非处理因素的作用在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得到均衡,将治疗措施的真实作用揭示出来。

3.盲法原则

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心理因素可影响治疗结果,试验者、评估者和分析者处于对试验方案的偏爱或偏见,试验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旅加主观影响,从而产生偏倚,使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干扰。于是人们提出了试验分组的盲法原则,如果仅仅是受试者不知道自身属于试验组还是对照组,这称“单盲”;如果受试者和试验者均不知道,称为“双盲”;如果受试者、试验者以及主持分析者在试验结束前都不知道分组情况,则称“三盲”。以上盲法可根据试验的性质和条件选用,事实上,出于伦理原因,实际工作中很少用三盲设计。

(三)预后的判定

预后是指疾病的自然史或临床过程中,发生某一结果(如出现并发症、致残或死亡)的概率,预后判断就是对疾病发生后出现某一结果的可能性进行预测。病人的预后判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临床指标,这是因为:①有助于医生,和病人了解疾病发展的趋势和后果;②认识影响疾病预后的主要因素(预后因素),制订相应的防治方案;③根据疾病自然发展趋势和后果,正确评价治疗措施的效果。

中医全科区生在临床实践中接触的病人不少是处于疾病早期和临床前期,由于早期干预和治疗,其预后很可能不同于住院病人的预后。因此,开展对社区内早期病人预后和预后因素的研究,对指导中医全科医疗实践有重要意义。

疾病预后的结果变量用率来表示,如生存率、缓解率、复发率、痊愈率等。临床医生所关心的是各种预后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如病人的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女病人的月经和生育状况,疾病的病理分型、证候分型、临床分期,所采用的治疗措施等等。研究时需对足够数量的样本(病人)进行随访,记录结果变量出现的时间,对有关预后因素做单因素或多因素分析。预后判断研究既可用于了解有关预后因素影响的大小,也可比较各种治疗措施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五、科研的具体步骤

(一)准备阶段 1.选题和立题

研究者首先应从日常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选择迫切需要解决而结合文献阅读确定尚未解决的问题,选作研究的课题。社区中医全科医疗中的相对重要和可行的研究课题,如:①季节与六气变化与疾病的关系研究;②危险因素的中医药干预效果研究;③常见病、慢性病的中医药诊疗效果研究;④中医综合疗法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应用效果评价;⑤对疾病的自然史或疾病的预后及预后因素作研究;⑥因社区诊断的需要,对有关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状况作定量研究,如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病死率等;⑦对人群中发现的特殊病例或综合征作描述性报道;⑧中医证型分布与疾病发生的关系等等。在立题的时候要考虑到课题的必要性,即与人群的健康有重大关系的选题或与医学科学发展有影响的课题;考虑其可行性,即课题的实施已具备文献、材料、设备、研究人员等基本条件,并可通过努力申请课题经费,进一步争取必要的条件支持;考虑其科学性,即中医科研选题的科学性,主要看是否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设计是否符合生物学及统计学原理,实验方法是否先进可靠。科学性关系到科研的成败,必须深思熟虑。2.查阅文献

3.成立假说及研究目标 4.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是指导研究进行的“图纸”。一般在研究方案中应明确下列问题:①研究对象、样本及样本含量;②所需资料的种类;③收集资料的方法;④统计分析方法;⑤主要评价或研究指标;⑥研究中主要偏倚的防止;⑦研究的进度及经费预算;⑧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及必要的条件。

5.设备购置及人员培训。

(二)执行阶段 1.预试验研究

主要是检验研究计划的可行性。2.收集资料

据研究目的和选题的不同,资料的收集方法不尽相同。一般有调查法、文献法和试验法。(1)文献法

是利用现有的第一手或第二手资料,如人口普查、生命统计、疾病、病历、统计年鉴、调查报告、记录、期刊、报纸、专著、通讯等进行资料收集。除作为某些研究课题收集资料的方法外,文献法是任何研究选题所必须采用的方法。(2)试验法

是在研究课题的要求和需要下,设计试验,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取得所需资料。(3)现场调查

是流行病学研究和社会医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它是根据所需要的信息设计调查表格或选用统一的量表,通过信访、访谈等方式,获得资料。现场调查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医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三)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资料

整理分析资料是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审核,补充不完整的部分,剔除不真实、不合要求的部分,并按分析资料的要求进行分类。若需计算机处理,则进行编码录入。用研究方案中设计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果。2.解释结果

描述研究结果的含义、意义、应用前景,从正面解释阳性结果、阐述研究成果,并从反面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分析解释阴性结果,建议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内容。3.论文的写作和发表

研究论文的撰写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道,也是十分重要的工序,其目的是总结研究工作的发现,上升到理论高度,用于指导医疗实践;同时通过论文的会议交流或正式发表,使更多的医学同行能共享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并为医学知识的宝库增添财富。

下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意见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意见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