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壮丽的青春》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1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语文上册《壮丽的青春》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壮丽的青春》教学设计》。

第一篇:四年级语文上册《壮丽的青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2.了解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的经过,学习他奋不顾身排险,把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崇高精神。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遇险排险这部分的内容。

【学习难点】体会欧阳海这种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

【学习准备】收集有关欧阳海的资料,以及当代英雄的事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自己喜欢的名言吗?都有哪些你自己喜欢的名言呢?

学生说自己喜欢的名言。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了一句,请看(出示)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看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这是欧阳海在自己的日记中写的一句朴实无华的话,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欧阳海。板书课题:壮丽的青春。

你对欧阳海有那些认识呢?说说你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自学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自己来读懂,有信心吗?你们准备怎么读懂?

学生说自己的方法,大家互相启发。

请同学们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出示阅读要求: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通过小组合作或者查字典的方式解决。

2.自由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遇险排险牺牲)

3.边读边在你的头脑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场面。

4.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抓住文章中人物的动作、神情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弄懂课文内容中你遇到的问题,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采取有感情的读、说体会等方式汇报自己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三、重点探究,体会感情

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具体表现在哪里?欧阳海是怎么挺身而出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1.出示有关句子:

情况万分危急(出示有关句子:列车驶近了&&死活不动&&就要发生&&越逼越近&&)

你从那些字词中了解到了情况的危急?读读,谈谈你的感受。

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感叹号所表达的感情。

2.欧阳害挺身而出(出示有关句子:箭步飞身&&抢&&脸不变色&&心不跳&&推出&&)

读一读,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读到这里,我想你一定被欧阳海的精神所感动,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说。再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一场惨祸就这样避免了,可是我们的战士欧阳海却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注意把此时此刻的感受读出来,读出你对欧阳海的崇敬之情,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假如你就站在旁边,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把你要说的话说一说。

交流、评价学生所说的内容。

现在就在欧阳海牺牲的地方有一尊他的塑像,要是你来写塑像的介绍,你会怎么写?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鼓励。

四、总结拓展

1、在紧急关头欧阳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勇气来牺牲自己解救别人?你是怎么认为的,你明白为什么说是壮丽的青春?请你来谈谈。

学生谈自己的认识,感受欧阳海那种舍生忘死的精神。

第二篇:壮丽的青春

壮丽的青春

-----看《恰同学少年》有感

我万万没有想到,要不是学校组织观看的话,我差一点错过了对一师学子最有意义的影片---《恰同学少年》。应该是大学生不得不看的电影吧。看完后我们都百感交集,久久不能平静。

毛泽东为首的这批热血青年们实在太可敬太可爱了。他们不仅仅在学习书本知识上刻苦勤奋,而且勤于思考。积极向上,不断进步。他们敢想、感做、敢研究,敢反抗。听他们滔滔不绝地谈论他们的思之所得,便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他们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照亮中国的希望之路。从“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们豪言壮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他们积极、真诚、有理想、有抱负,有献身社会的热忱,每个人都是那么杰出,共同演奏着青春的奔放与精彩。毛泽东有崇高的信念,远大的理想,他一直都是不断的思考着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前途命运问题,因为心忧天下,所以魄力十足。十分刻苦,从他出场的第一个镜头便是倒立着看书,他看书看到痴迷的地步,始终对知识抱着强烈的渴望,优异的成绩让人刮目相看。他充满爱心,爱他的家人,爱着人民和国家。即使三天没吃饭,也将大半才买的烧饼送给乞讨的小女孩,即使自己可以全身而退,但为了长沙民众,他提着脑袋去谈判,因为爱,所以要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他异常聪明,不仅在学习上表现突出,领导能力上超强,更看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磨练了超强的体魄与智慧。蔡和森在贫困中仍努力向上,成绩优异且品德出众,始终积极乐观,克己为人。萧子升才华横溢,谦谦君子,在关键时刻也大义凛然,为人正直,踏实,对学问一丝不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向警予和陶斯咏。巾帼不让须眉。聪明,勇敢,坚强,有崇高的理想,追求真理,关心国家,追求自身的不断进步与生命的价值,凡事以人民的利益为先,反映了新时代进步青年中的女性风貌,通过这些优秀的大学生,我们看到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年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问正义和真理及人民的解放事业挺身而出,心忧天下。好多次都被他们的伟大情怀感动得泪流满面,这比保尔的精神更加打动大学生的心,更加地激动人心。尤其贫贱母子之间的深情更是弥足珍贵催人泪下。如果说他们对对祖国的爱有据可寻,那就是对他的亲人的爱。因为爱得深沉,所以奋不顾身,在寻求幸福与成功的路上始终保持一颗赤诚之心,才不会如刘俊卿一样一步步错下去,才会为自己为家奋斗到为人民为祖国奋斗,成就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人生。从侧面来说,也得益于一群良师的教导,所以我们作为一师范的学生也会感到骄傲。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觉得仅仅努力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毛泽东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讨论的优点特别鲜明。我们现在缺乏对学问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入思考,更不用说与同学老师讨论交流了。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就不可能有深刻的见解,也难有思想上的进步。缺乏学术讨论与交流的氛围也减低了大学生能说会道的能力,失去共同提高,以学交机会。我觉得这方面有等于加强,多开展辩论赛等活动,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生活。

06级英教十班 邬赛红

观<<同学少年>>有感

看完<<恰同学少年>>这部描写毛泽东等一大批进步青年在湖南一师学习生涯的大型青春偶像剧后,使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我不断地问自己:现在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读好书,以后将成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好我们的学生.学生时代的毛泽东严重偏科,文化科.时政科门门是优,而对其不感兴趣的理化科却曾有过难及格的现象.可是这并没有影响他在学校的发展,同学们爱戴他,拥护他;老师们喜欢他,给予他帮助.为什么呢?这就归根于当时一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当然这又不得不说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时局所致.当时的中华民国正处于帝国主义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而这种爱国青年的大胆,对国事的关心,不顾一切的对知识的追求固然会引起同学的钦佩,老师的赞许.虽然当板仓先生问到毛泽东的志向是什么时,他说不知道,其实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只是在他没有足够的实力(掌握足够的知识)去实现他心中那个潜在的抱负时,他是不会轻易说出口的.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在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坚定它,向着它不断地努力,直至实现它.在片中我最欣赏的是板仓先生的因材施教和对学生的信赖.然后他能在学生犯错误时,运用心理战术,在不损学生面子有可以让学生接受并自觉的承认错误.不愧是一个好老师!我想以后即将成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学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然而不仅仅如此,我想,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还得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因材施教”使其发挥最大的优势,而没有压制其兴趣爱好.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即将会成为一个培养优秀学生的好老师.很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观看<<恰同学少年>>这部影片的机会,它确实让我受益匪浅.05级英教10班 0405305443 蔡恒 品教育好剧,扬青春浩气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一部以“同学少年”为主题,描写毛泽东等一大批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生涯的大型青春剧《恰同学少年》,除了立意新颖、清新自然外,还有很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教育意义,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主题。

突破传统教学方式之典范人物该属教育先驱徐特立,作为一师“教育学”的兼职教师,徐特立的第一堂课是带一年级学生到乡下一所小学去参观,感受“什么是小学教育?”另一堂课是根据学生写出的文章,选择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整个课堂热烈而活跃,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却遭到驻校“督学”的强烈反对。哪怕是今天来看,也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不幸的是,当今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灌输式教学为主,为什么?因为这样教课最省事,无论教师的水平如何,也都能应付过去。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存在偏科问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在学校的发展,这就是归功于当时一师先进的“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而没有压制其兴趣爱好,没有把他们全部培养成“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伟人后来辉煌的成就,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一种怎么样的教育,这是值得一些人深思的。

相信看过《恰同学少年》的朋友,都会为毛泽东他们的青春岁月深深打动,在热血沸腾之余,甚至会悔恨自己的少年时光的碌碌无为,恨不得马上加入到他们那个朝气蓬勃的团体中,享受一段别样精彩的青春,但是我们作为现在的一师学生,却丝毫没有心忧天下的责任,让我不禁感到深深的愧疚,都是同学少年,毛泽东忧国忧民心系天下,而我们少年之时,人生抱负无非就是考个大学,找个体面的工作罢了,更有甚者为了不让别人考试成绩超过自己,白天在教室装出一副轻松的样子,晚上玩命的学习,其内心之阴暗,倒颇有些神似刘俊卿了,更可怕的是,当今的同学少年们,“刘俊卿”的数量实在太多……少年强,则中国强,如果我们的少年,都强在了与同学分数的竞争之中,那中国的强大,就让人不太敢奢望了。我也不相信,仅仅立志于考高分的同学,会有一个值得回味的青春,因为人的价值,绝对不该体现在自我的利益得失,更在于一种社会的认可。

如果演绎激情飞扬的青春,毛泽东们已经给了大家一个精彩的答案,那就是:把学习把人生紧密的同中国的命运结合起来,为中华之崛起,为人民之幸福,竭尽所能;为理想为信念,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如果胸怀如此,你的青春绝对不会在平庸中度过,哪怕同样面对题山题海,你也不会觉得是在为父母读书,在为功名奋斗,因为你只是在通过读书这个过程,构建一座实现更大人生理想的桥梁,就算你不能成为毛泽东一样的伟人,你也能在日后回首往事时,少一些对名利的遗憾,多一些对人生的满足:为国为民,做了该做的事,今生无悔!

06英语教育7班 彭 婧

潇湘才俊 魅力非凡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不少人都曾经这样问过自己:“人生之路到底该如何去走?”记得一位哲人这样说过:“走好每一步,这就是你的人生。”是啊,人生之路说长也长,因为它是你一生意义的诠释;人生之路说短也短,因为你生活过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人生。每一个人都在设计自己的人生,都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世界这个大百花园里,我只是百花园里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平凡的小草却有着一个不平凡的梦想。看了《恰同学少年》之后,深深的被潇湘才俊们那独特的非凡魅力所感染,并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

大凡看过《恰同学少年》的人,都会从中学到很多,感触很多。作为一师学子的我,更多了一份别样的感受,为母校而感到光荣与骄傲,为着领袖毛主席这样的学长而自豪。《恰同学少年》中的每个场里都会带给大家很多东西,我想这也是《恰同学少年》能够在当下韩剧流行的时刻,赢得如此多的观众认可的重要因素吧!我想更重要的因素是年青时代的伟人们所展现出来的那种非凡的胆识,吃苦耐劳、顽强拼搏、持之以恒、奋发进取的不屈不挠,敢于创新,勇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的品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闪光的地方!

从这部23集电视连续剧中,我们看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青年时的非凡魅力。[1]爱书,爱读书。只要手里有本好书,就会忘记时间,忘记吃饭,细心做笔记,不懂勤问。每次开学、放学都可以看到他挑的担子,一头是生活用品,另一头全是书。舍不得花几文钱给自己买双鞋,却舍得花钱买本好书。杨昌济老师提醒过很多次要他买鞋,甚至给了他一块钱要他买,但他却最后因为看到好书,一时兴起,忘了买鞋,而又把钱换成了书。最后,杨老师亲自为他买了一双鞋。毛泽东勤读书、善思考,从开始老师不怎么喜欢的学生,成为老师心目中最认可的学生。[2]他敢于创新,敢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敢于对旧观念提出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虽然有时也会犯错,但经老师开导,会主动承认错误。那一场景印象很深,毛泽东经杨昌济老师侧面开导后,深夜到仲老师家承认自己的过错,在仲老不肯原谅的情况下,毛泽东在门外站了整整一夜,淋了一夜的雨,终于用自己的诚心与毅力感动了仲老,并从此让仲老对他有了很大的改观。[3]胆识过人。毛泽东的胆量也许是《恰同学少年》中最让大家敬佩的地方吧!其中有一场景给我的印象最深,就是最后一集中,毛泽东、潇子升、蔡和森三人与溃军谈判,到现在想想那一幕,仍会令我心惊胆颤,冒一身冷汗。溃军3000多人且都带有枪,而毛泽东率领的200多名学生军,无一支枪,但他凭借过人的智慧策略,用炮竹扩张声势,赢得面对相对庞大敌人的优势,并在接受敌人要求的谈判过程中,表现得镇定自若,态度坚决,面对突发的意外,敌人把枪口对着毛泽东的那样紧张的时刻,面对生命随时危机时刻,毛泽东也没有惧怕,而仍面不改色,态度坚决,自信的面对溃军,最后取得了这场兵力如此悬殊的无硝烟的战争的胜利。真的才智过人,胆量惊人哦!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很多时候,伟人们能在很多事情上取得成功,与他的性格和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而得经验是有必然联系的。人的能力如同地下的煤,需要去发现它并开发出来,这样它才会有机会发光发热,造福人类社会。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只有在成长的道路上克服自己的缺点,作一个乐观、开朗、自信、宽容、真诚的人,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我们才会在再大的困难面前也会信心百倍的。

无法知道自己能否做得最好,就尽力让自己做得更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生,必须准确把握住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该忙什么。心中要是高悬远景,就会勇猛前进,如果自己认定失败,就永远不会成功。你自信能够成功,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增加。没有自信,没有目的,你就会府仰由人,一事无成!

06商英5班 廖 兰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前一阵上映的一部以毛泽东等人在一师求学生活为背景的红色教育连续剧《恰同学少年》,之后一直在各大电视台热播。该剧对为世人敬仰与爱戴的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如何“激扬文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形象做了全新的塑造,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球,除此外,剧中“一师”培育出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叱咤风云的人物的教育模式,更是值得社会各界有关人士深思。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哪个国家,教育都是立国强民的根本,而且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像我们国家的教育就经历了从家传、私塾、游说、书院、学堂发展到规范统一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这种阶梯式、宝塔式的教育模式。求学目的也从断文识字、能写会算的应用欲逐步发展到博学深究、应试出第、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学而优则仕”的应试欲。从科举制度的废止,旧教育制度的打破到新教育制度的建立,应试教育似乎一直占据着教育者的思维。而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党就提出了明确的教育方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如何丰富这一教育方针的内涵,求教育的人完全可以从《恰同学少年》中领悟某些答案。

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人著文对高分低能的“应试教育”提出严厉批评,随后不久“素质教育”便应运而生。但由于教育的根本体制尚未得到改变,“素质教育”终究敌不过高考麾下的“应试教育”而成为了应时的口号与点缀的“饰物”。

应试教育,即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完成统编教材教学内容为根本,从填、灌、压为方法,以题海战士为策略,以升学率为唯一效果。这样子一来学校教师压力大,学生负担重,累了家长、苦了孩子。应试教育使人们又回到了万事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陈腐思维理念,把读书求功名视为望子成龙的唯一途径。

素质教育,即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在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启迪和满足学生求知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学生走上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恰同学少年》正是体现了“湖南一师”这样满足学生求知欲,正确引导学生承担社会责任,规范学生言行举止,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注重挖掘学生个性,倡导学生“锋芒宽容”,注重、善待、欣赏学生的多元化思想和特性独立,激活学生强势智慧,让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这是教育界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该遵循的规律。从剧中的某些情节还可很清楚地感受到其教育方法的灵活性…

一、“旁敲侧击”的批评教育方法

当毛泽东在课堂上顶撞 袁吉 老师后,学校要给他处分时,老师们结合他的性格,想到的是这样做是否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最终还是由 杨昌济 老师(先生)的一番旁敲侧击,才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雨夜登袁府,向 老师认错。此等教育,用心良苦,又岂是简单的表扬、批评所能与之比拟的?

二、“以身作则”的日常教育方法

剧中的教育者才是真正为国为民办实事的人。毫无一点铜臭味,他们拿自己的薪水教育自己的学生,不必整天应付没完没了的检查,也不必整日等着领导的督促才去工作。师道尊严,为人师表。让我们感觉到那时的教育可以经世改用,修身平性、激人奋进、立志有为的。

当蔡和森为刘俊卿浪费粮食气愤,而刘又为蔡吃剩窝窝头而耻笑于他的时候,徐特立看到后,一声不响,拿起窝窝头就吃,边吃还说道:“真香啊!”让蔡和森、蔡畅和在场的同学感动。徐特立以身作则既批评了刘俊卿的行为,也从另一方面教育了其他同学要珍惜粮食。诸位说还有什么方法能比这更为贴切?

三、“实践和探讨”的民主教学方法

教师亲自带学生到社会中去,考察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学生也从调查实践中真正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回来后师生民主探讨性地进行研究、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似乎开了民主教学的先河。

教育学生,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才会有多样性。回想当今的教育,多元化教育却难以冲破升学率、考试分数和重点大学入学通知书的束缚。学生的另类、多元和锋芒尖锐思维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小,他们的创造力不断萎缩。应试能力虽然很强,实践能力却惊人地萎软,这与毛泽东的学生时代相比,不得不说当今的素质教育程度的确不够高。也许有人会找托词,说是因为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其实我们的国家一直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如果学校社会都能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多样化人才是可以得到发展的。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教育规律,摒弃那些急功近利和狭隘性的教育,让教育拥有着独立自主的驱动力。大胆地去尝试探索使素质教育与高考的齐头并进。这样一来,相信一定可以为当今时代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

06级英教7班 周 玉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一剧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蔡和森等老一辈领导人革命家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生活等情形。它的情节扣人心弦,生动有趣,且富有强烈的教育意义,看了真让人受益匪浅。

剧中有大量的情节描述了毛泽东的学习方法,杨昌济、徐特立等导师的为人师表的风范,也让我联想到自己的。我是否也会遇到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我是否也有同他们一般的热情激昂,信心百倍,我是否也会为了一本喜欢的书而放弃美食,显然我是很难做到。但他们应该学着去放弃,学着去喜欢。

剧中导师杨昌济的形象是我最喜欢的,他的博学,他的风范以及他的处理风格是为人所仰慕。他宁愿站在一个三尺讲台上教出几个得意的门生,而不愿在仕途中同泥合污,宁愿得罪维护封建思想的纪督学,也要坚持维护自己的真理,他关心学生,任学生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独特的方法教育学生,让他们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当然剧中也会有许多悲剧性的人物。像赵一贞,她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成为那个时代的前卫女性,但她总也不能摆脱那个时代封建思想的束缚,面对逼婚,也只能不甘愿的顺从,最后以结束生命来抗议。她是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新的思想在蓬勃发展,可怕的一切还尚未完全打破,于是就萌发出了那种渴望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又不得不服从于暴力,服从于封建思想。

《恰同学少年》一剧也生动地再现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小范围内革命的发展以及国家局势的动荡,为后来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剧中那纯正的友情,青涩的爱情,纯朴的师生情让人感动致极。也羡慕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大胆,他们的雄心壮志,同时也佩服他们的勇气,他们的毅力。看了它以后,我的感触很深,我们现在也在如他们风华正茂,却多了一份堕落,少了一份热情,多得是沉沦,沉沦的让人害怕,面对他们,我知道我应该反思,应该做什么了。

06商英7班 赵 露 玲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经过一周的观看《恰同学少年》后,我深有感触。剧中主要以描写毛泽东在一师求学的经历,剧中毛泽东一是积极向上,珍惜人生的态度,二是刻苦求学,努力从中华文明和世界先进文明中汲取营养。剧中的青年学子们,以博鉴群书为荣,不但熟读经典,而且涉猎广泛,剧中毛泽东提倡不要读死书,这一点对于现在的学生非常重要,现在的部分学生往往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而成天抱着书看,死读书,而不活用,就成为了所谓“死书呆”,这对于学生是非常不利的,另外,毛泽东还提倡在学习之余,要加强身体的锻炼,打破“东亚病夫”的招牌,这对于现在的学生是不可忽略的,而且,当时的毛泽东还编了一套健身操,并在学校内部广泛传开,给当时的学生的身体带来了不小的好处,剧中还有令我印象深刻的毛泽东与萧子升的游学经历,他们在暑假期间,身上不带一分钱,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在外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这一点我实在佩服,敢问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父母手上的掌上明珠,而又有几个能像他们那样呢?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剧中的结尾处,毛泽东利用自己的胆识和机智,利用平时在学校进行军事化训练的两百名学生,成功地打败了三千名国民党,这种辉煌事迹,对于一名当时只是学生的毛泽东,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累计的经验和敢于赌一把的精神,这实属难得,但是,作为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仅从毛泽东的一篇入学文章,就以看出了毛泽东的非凡大气与惊人胆量,而且断定此学生以后将“必成大器”。

第一师范自1903年成立至今已有104年的历史了,在过去的100多年里,是波澜壮阔的100年,造就巨人的100年,毛泽东曾经说过:“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好的基础”“第一师范是个好学校”。在此我们应向全国大学生倡议都来观看此剧,让心灵随着电视剧中的情节一起震荡,感受一师特有的文化气息。

这一部《恰同学少年》电视剧在还原历史、还原细节、还原人物的理念下,再现了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风华正茂的青年的学习生活和青春岁月。剧中的毛泽东在许多方面都为当今的青少年做出了极好的榜样,以及剧中的那批志存高远、一心奋发图强的年青人,上下求索,他们思考的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他们的需求,把小我融入国家民族的命运中去,这部电视剧表达出的那种催人奋进的价值取向,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这些品质让我的心灵深深的震撼。

04小教外语系英语教育3班 周 洁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如此豪言壮语及不凡的气势,竟出自一位风华正茂的年青人之口。站在橘子洲头,他的眼神向比江面尽头更远处望去,没有半丝茫然,唯有无比的坚定、坚定和坚定……

其实早就听大家说中央一套有在播《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最大的看点就是该剧是在咱们的老校区拍的,讲述的是毛泽东及他的朋友们年轻时的一些故事。当时我是很不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同学为了看这部电视剧,而“不惜一切代价”。直到上上周学校开绿灯似的,要求我们全体学生必须观看时,仅仅第一集哦,我就被完全卷进去了。一周下来,最深的感受就是:真的很值得看!

毛泽东其实也只是一个平常人,他也会有一般人的固执和冲动,然而他却还有许多人不曾拥有的谋略和胆识。每次与别人因为学问而发生争执时,一般最后妥协的都不会是他,他的态度总是那么坚定!然而与国文袁老师的那次冲突,却让我记忆犹新。他们都是不善用言语表达的人,袁老师的恨铁不成钢与毛泽东的百般不理解,真的是“匹配至极”。直到最后,在板昌先生的指导下,毛泽东才恍然大悟,为了请求仲老先生的原谅,他竟在雷雨交加的庭院站了整整一夜,那种精神足以让我震撼,足以让我无语!

至于毛泽东在战术上的谋略与胆识,那可谓是堪称一绝,面对生死的那种临危不惧与从容的心态,实在是无人能及。就连我们观众都吓得心惊胆战,摒住呼吸啦,他倒好,顺手端起一杯白开水漫不经心地喝下去。

“知音永远是最完美的深交,知己永远是最贴切的默契”我从来不怀疑这个世上有真正的友情,然而像毛泽东与蔡和森及萧子升之间,尤其是毛泽东和蔡和森之间的那种毫无保留、无所不谈的友情,完全没有功利,完全没有欺骗,纯洁而高尚!真的是倘若人生有这样几个,哪怕仅仅一个,也不枉此生啦!

只是让我觉得好笑的是毛泽东,当然还有蔡和森他们在感情上的木讷和呆滞。还记得那一夜,蔡和森问毛泽东“你最亲近的人是谁”这一幕,毛泽东的回答,那不能不说是经典啊!

说实在话,在观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剧后,我的整个思绪在记忆中飞,感慨颇深,流了很多泪,也学到了许多的知识。毛泽东说过: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希望今后的自己,也能像剧中的人物一样,越飞越高!

06商英7班 许 艳

少年之力量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前途似海,事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以毛泽东为首的一师学生朗诵的少年强国篇响彻了整个一师,他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遵.剧终,我却久久不能从剧中走出,我深深地被毛泽东(毛润之),萧子升(亦称萧菩萨),蔡和森三人的友谊所感动,为他们因读书而得到的快乐而快乐,为他们勇敢地凭智慧胆识而打败奉军挽救了整个长沙城而欢呼喝彩,为他们巧妙的换印汤芗铭为袁世凯称帝时所作的讲义而偷捏冷汗,为毛泽东、蔡和森有个伟大的母亲而感动流泪,为......校园里仍飘荡着《恰同学少年》中激励人心的旋律,毛泽东生于地主这家,他勤劳而顽固的父亲认为读书无用,反对毛泽东继续求学.而毛对知识的渴望,却如同一头饥饿的牛闯进了菜园,毅然的选择来到省城长沙寻找他的梦想,经过多次换校,最终选择了一师这所极具诱惑力的师范学校.杨昌济 —一师的伦理学教师,他在第一堂课就问他的学生:“你的梦想是什么?”

很多学生都一一回答了,有的是想当一名教师,消除人民的愚昧,有的是想当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有的是想当关云将军,为国捐躯,有的是想做人上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而当杨昌济问毛泽东时,他沉重的回答:“我不知道.”这令同学们和杨老师都非常惊讶!“我的梦想是什么?我几乎天天想,但是没想到答案.老师,您的梦想是什么?”

杨昌济没有即时回答,而是在黑板上写下,“强避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这充分体现了杨昌济以教书育人,培养经国济事之人才为己任的理想.杨昌济笑对毛泽东说:“我不要你现在回答 我的问题,但是,五年之后,也就是你走出一师之时,请你告诉我,你的理想是什么.一定要记住.”毛泽东很肯定地说:“一定.” 杨昌济从毛泽东的眼睛中看出,他绝非池中之物,是可造之才,就凭他那坚毅而有神地眼神,铿锵有力的语气,关心时事的劲头,看书的痴劲,是否是他杨昌济所寻找的大木呢? 毛泽东从那之后,一直在找寻,探索他的理想.他的刻苦努力真令我们当代大学生惭愧不已.他每天摸黑就起床,先淋了冷水浴,使自己头脑清醒,然后在操场上大声朗诵;他上课认真听讲,做好每一次笔记,有疑问的地主作上记号,当天查询并记好,然后还会写读书笔记,感想,一旦拿到一本好书,他一定要看懂看完才罢休,他所看过的书,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借别人的,都是“惨不忍睹”的结果,因为好的地方他会划出来,疑点会补上去,有何感想也会写在上面,以至于萧子升两兄弟再也不敢借书给他.他这股读书的劲头,反观我们自己,有多少人逃课,有多少人听讲,有多少人起来早读,又有多少人有他的那种读书态度.我们真的应该反思,反思.刘俊卿,家境贫困,他的父亲靠卖臭豆腐把他送进了一师学堂,别人一个铜板可换八片臭豆腐,他的父亲每天就这样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凑起来,只为自己的儿子刘俊卿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自己每天中午舍不得吃,只吃点玉米渣饼果腹,即使身体有病,女儿阿秀的王家当丫鬟的工钱八块大洋给他去治病,他却不舍得花一个铜板,而刘俊卿一句学校要交钱买书,就拿走了八块大洋,结果他是看上了王家少爷 — 王子鹏,脚上的那双皮鞋,极度虚荣心的他骗走了老父亲的八块大洋,刚好买了一双新皮鞋,八块大洋,一个铜板换八片臭豆腐,八块大洋是多少个铜板啊!刘俊卿怎么就意识不到老父亲的咳嗽声呢!!他的良知完全被虚荣心给独占了.而同样家境贫困的蔡和森,当他得知母亲,妹妹工作的火柴厂倒闭了,而家里桌上,篮子里,箩筐里,全都是火柴盒,却换不到一分钱时,蔡和森望着那些火柴盒国,心情十分沉重,伤心却又不能表露,毅然地再次背上他的擦鞋箱去街头擦鞋,他的母亲葛健豪只允许他在周末去,决不能耽误学习,听到妈妈的允许,蔡非常高兴,他为能为这艰苦的家接济点钱而万分开心.看到刘俊卿,蔡和森,月光如水代青年有多少人为了那点毫无意义地虚荣心,而忘记了父母亲日益变白的双鬓,日益苍老的身影,俭朴的生活作风,又有多少学生能像蔡和森一样,放下所谓的面子,而在大街上替人擦皮鞋,在你为刘俊卿那样毫无良知而愤慨时,你是否想到自己又是如何做的.少年乃国之将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21世纪中国,世界发展的重担就在我们这一代青年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05级商英11班 梁 满 婷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过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胸雄于地球则国雄与地球。

——梁启超

怀着对革命领袖的无比崇敬,怀着对穿越历史精神的怀念,我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连续剧。在剧中,我深深地为毛泽东的胸怀天下和他和他同学们充满朝气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革命气概所震撼,深刻地感受了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过动的非凡的风采。并以自己在毛泽东就读过的母校——一师就读为荣,自豪。

青年毛泽东曾经在长沙生活,学习,工作过。上世纪20年代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反动势力为维护起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反扑,革命斗争风起云涌。这个时期国内外发生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十月革命”,等大事。在进行革命活动中,毛泽东结识了很多朋友,很多同志,并积极引导他们与广大工人农民相结合。他在湖南第一师范院校的几年里,他和他的同学们一起登岳麓山,一起玩橘子洲,一起到湘江游泳……他们满怀崇高理想,关心国事;他们忧国忧民,指说江山大事 ;他们爱憎分明,激浊而扬清,对黑暗现实进行彻底的批判;他们蔑视权贵,严厉痛斥当时那些祸国殃民的封建军阀。1916年暑假,毛泽东与蔡和等组成“新民学会”,办《湘江评论》、《新湖南》,发动**。1919年底,毛泽东领导了有名的“驱张”运动,最终迫使张敬尧退出了湖南。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在当时湖南开展的多次反军阀斗争中都是主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对理想,对事业充满信心,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民主、自由、进步,以自己远大的革命志向敢于对人民的敌人做顽强反抗,英勇斗争。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他们才华旺盛之时,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何等的潇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又是何等的执着和豪迈。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说的都是关于少年志向与事业,实现理想抱负的辨证关系。志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想,二是实现理想所必备的毅力和意志。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因此,胸怀远大理想,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应当是中国青少年报效祖国的首要任务,也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走向世界的最重要的力量之源。

毛泽东虽已不在了,但他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却永放光芒。年过半百的毛泽东曾经在莫斯科对中国留学生语重心长的发表演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象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神采飞扬的演说穿越历史的时空在年轻的中国大地上回荡。

永远的青年!永远的少年!

英语教育11班

夏 江 盈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在《恰同学少年》这部电影还未作为“形势与政策”课中必修的一门时,我略微从我身边的同学口中获悉:这部电影有得看头。当时迫于自己手头事情过多,仿佛就抽出那么一点时间去观注这部轰动全国的连续剧,都觉得有点“浪费”时间。后来学校统一要求我们集体观看,那我还有什么理由或借口不去,去一睹这部电影的风采之所在。

第一次,迟到了几分钟,我心里有点不快,但还是静下心来看。边看还不停地问着旁边的同学:这位个子高大,像个东北大汉的人是谁——毛泽东;那位相貌清秀,才华出众的又是谁——蔡和森……在基本熟知剧中的人物角色后,我的眼球渐渐地被剧情所吸引。心绪也随剧情的发展而起伏。鲜明的人物个性,幽默的对白,令全场的同学时时好,当然也不会少许多快乐。他们的朝气,他们的血气,他们的神气,给人的是一种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全新感受。第一次接受过这种精神上的洗礼,以后再也没有迟到。

就这样,我一次比一次看得入神,一次比一次有新的体会,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震颤。我们为蔡和森的艰苦奋斗而称赞,为毛泽东的豪放大度而欣赏不已,却为刘俊清的背叛甚为痛恨。特别是剧中有几处令我个人深有感触的细节:第一个场景是在食堂,蔡和森同志为节俭,为不浪费一颗粮食而一个人拾起摊在桌子上的红著窝窝头一个劲地吃,不料糟到刘俊清的人生攻击,当场将蔡和森的尊严斥得一败涂地,幸好有我可亲可敬的徐特立校长在,为了一个学生的自尊,自己也全顾不上面子,跟着一起吃起了红著窝窝头。多么伟大的一位老师啊!第二个场景是在大会厅,正当孔校长对全体同学进行爱国教育,号召大家起来抵制日本对华的“亲善”政策时,不料被刘俊清这个叛徒告密,并将其敌人带入校园,对孔校长进行逮捕。而孔校长在全校其它师生的共同掩护下而逃离危险境地,而刘俊清为报复孔校长不顾亲情、友情,伤害了自己的同学,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多么叫人心碎万分!

另外,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突出的主题思想,就是对教育改革的探讨,即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剧情中展现了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方法,方式令我们十分敬佩,另外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也令我们羡慕不矣,他们的用攻,他们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是我们每一位一师学子的榜样。作为师范类学校的一名学员,我们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无限的内在潜能,将来成为一名人民的优秀教师,成为学术上的佼佼者?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其次,面对当今经济的压迫与驱使,我们又如何以一种更为理性的心态平衡我们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仍然需要解决。

看完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我人生的思想财富又厚实了不少!

05英教10班 陈 振 武

感悟青春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青春为什么如此绚丽动人?青春的魅力为什么任凭时间的洗礼也经久不衰?

谷智鑫(扮演毛泽东)说:青春在于本质,不在于年代的新旧,任何时代的人都曾经历过青春,古往今来,青春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那便是阳光,是朝气蓬勃,是扫除一切阴暗与猥琐的光明无暇。

《恰同学少年》就是一部很好地诠释了青春魅力的青春剧,它以毛泽东在一师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初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学生追求真理,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美的友情,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一批优秀教师的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话题。

青春需要不懈的磨练,锐意的进取,就是在“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感人肺腑的鼓励下,毛泽东每天坚持冷水浴,在狂风暴雨中锻炼,在南门口车水马龙的闹市中读书 ;也是因为“中国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勉励下,毛泽东,蔡和森等夜游岳麓山,并在大雨中直呼“风雨雷电”,豪气冲天,假期的毛泽东,萧子升身无分文去游学却逍遥自在;大胜三千溃军的同学们机警勇敢,沉着稳重......这一切的一切,我们亦应当如此,因为我们正直青春年少,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陶斯咏他们大叫“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也可以,中国的发展壮大需要我们,所以我们没有理由颓废,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有责任“主中国之沉浮”!

青春需要我们有坚强的自控力,时常与虚荣心作斗争。剧中的反面人物刘俊卿想必被我们大多数人所唾弃,他可以称那为了供他读书而日夜在外卖臭豆腐的父亲为自己的挑夫,并且面无愧容,这是何等的“难得”啊!他可以与少爷出身的王子鹏糟蹋学校分发的粮食,并且当众侮辱捡吃他剩下的窝窝头的蔡和森,多么的“风流倜傥”!拿着父亲的血汗钱,肆意挥霍,穿着用“我要买书 ”从父亲那骗来的钱买来的皮鞋,好不潇洒!......或许,我们都批判刘俊卿,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是,看看我们的身边,是不是也有这么一些“刘”呢?前不久,我们有同学丢了一套刚买回家仅穿了一次的衣服,为什么衣服好好地晾在外面也有人要偷?人穷要穷得有志气,要人穷志不穷,我们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把我们送到学校是为了让我们学习做人,学习知识,而不是让我们学会怎样跟人攀比,怎么享受,我们要向洪战辉那样一批不顾家庭困难而低头的现代大学生学习,贫困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向贫困屈服,因贫困而误入歧途!

青春魅力的展现也需要正确的指导,正因为有了杨昌济,孔昭绶这么一批秉天地之正气,继承湖湘学派学以致用,不拘一格,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优秀伯乐,才识别了毛泽东等可日行万里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千里马。教师是我们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今,我们正处于求学之期,我们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去尊敬我们的每一位老师,我们要发扬毛泽东那种“他(徐特立)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是我的老师,将来还是我的老师”的尊师精神,成名后的伟人尚如此尊师,更何况我们呢?

真正的青春偶像,是亿万里挑一的人中豪杰,他们也许有豪放,有蔑视一切的刚强性格,但他们更为理想,为抱负,为整个世界的明天而努力拼搏!

我们正值青春年少,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只为“主”我中国之“沉浮”!

06英教6班 蒋 旭 芳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那些人,那些事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观完《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后,心情异常澎湃,许许多多思绪涌入脑海.首先是几个印象深刻的人物.毛泽东,他是个传奇般的英雄人物.他豪迈,智慧,胆识过人.为了学到真正的知识,他换了很多学校,尽管遭到父亲的责骂.为了了解最新的时事,他宁可穿着破鞋也买回最新的报纸和书籍.在学友们眼里,他是那么的有主见,那么敏锐的思考问题.他用自己的才识赢得大家的认同和赞赏.在他意识到自己顶撞袁老师是犯错误时,毅然不顾天晚,赶去老师家中道歉,为求得老师的原谅,他在大雨里站了一个晚上.他尊师的行为,难道不是我们所学习所钦佩的吗?在混乱的军阀时期,他仅仅率领200学生打败3000人的军队,够胆量吧.要说他,还有很多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而第一师范有这样的学生真的很骄傲,而全中国有这样的领导人真的是幸运的.蔡和生,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他了解母亲的负担,于是他边读书边去擦皮鞋,从不觉得那是下贱的活.他为了妹妹填饱肚子,把自己的窝窝头让给妹妹吃,还撒谎说自己已经翅果了.之后,便偷偷的拾别人吃剩的窝窝头而遭到别人的耻笑.生活的艰辛,让他变得更坚强了.徐特立老师,人们的好老师.当时学生们都称他为“徐叫花子”因为他总是:一身粗布衣服,一双草鞋;每天和学生一样进出食堂,连教师食堂每天的1毛钱也舍不得话.可是经校长说明,才知道徐老师的工资是最高的,而他的钱用去建小学了,那儿的小孩子上学是免费的.他无私的胸怀,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是众人所敬仰的!剧中的刘俊卿真让人讨厌.老父亲起早贪黑卖臭豆腐,只为给他上学挣钱,自己咳嗽也不顾,一家人日子已经很拮据了.而他刘俊卿却在学校和同学攀比.居然在公共场合说父亲是他雇的挑夫,这简直是败类.着难道不是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最终却成蛇的真实写照吗? 作为父母,作为学生看到这样的事实都是应该作些思考的.其次,是剧中所展现的是民国初年,为了发展教育事业,让贫困学生求学,实行:全免学杂费、食宿费,发放津贴的优惠政策,招收优秀的学生学习师范.如今国家富裕了,经济也大发展了,然而那些政策却没了,学费反而上涨了数十倍.可喜的是,前不久的两会公布了六所师范学校将实行免费入学.这个新举措对租金教育供品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将使农村贫困家庭上学的孩子多一个光明和轻松的选择,同时也会在社会上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当时的第一师范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在毛泽东存在严重的偏科问题时,学校并没有对他进行批评,而是讨论怎样来教育好学生.学校简直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发挥其最大优势.而不是压制其兴趣爱好,把他们培养成”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而今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这是值得一些人深思的.”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发掘特长“这是教育界在任何时代都应遵循的规律.这部以”同学少年“为主题,描写毛泽东等一大批进步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生涯的大型青春电视剧,除了立意新颖,清新自然外,还有很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教育意义,是值得大家去观赏的好剧.06级商务英语12班

张文静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看<<恰同学少年>>之后,让我感受万千.作为一师范的学生,我觉得我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如出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如蔡和森,萧三,何叔衡等.同时也有着一批培养了这一时期伟人的老师们如杨昌济,袁吉天,徐特立以及校长孔绍绶等等.但是也出现了刘俊卿这样可恶又可悲的败类.<<恰同学少年>>里的毛泽东是有头脑,有胆识,敢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他在学期间,创立了一系列的文学社讨论文学,关心国家兴亡等等.从那时侯起,他就有着远大的报复.他有着广阔的胸襟发出”山川在我脚下,大地在我怀中“的感慨.毛泽东的军事才能绝对是无人能比拟的.1918年11月18日,当北洋军攻打长沙的时候,由于桂军救援还没有到达长沙,可以说长沙完全就是空城.在这种情况下 ,毛泽东与一师的学生一起与北洋军作战.他们用自己的木枪击败了北洋溃兵三千人,保住了千年古城长沙.孔绍绶校长在记录这一次战争的时候,他说毛泽东”通身是胆“,毛泽东在后来谈起这次作战说这是他生平首次指挥的战争.<<恰同学少年>>里面的很多情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也让我震撼.当年一师范的校长孔绍绶,他是一位敢与根据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人;敢于打破旧的不合理的学校规章制度,培养创新精神的人.一位学生既可敬又可畏的人.但在当时一定的时期内,也有不被老师和同学理解的时候,汤屠夫---汤芗铭去他们学校观察后,要求孔绍绶去特办公的地方,在路上孔绍绶亲眼看到几个饥饿儿童妇女由于没有饭吃抢了一点米被汤芗铭枪杀,他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无可奈何,所以在汤屠夫叫一师范的学生写关于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的好处的时候,孔绍绶流泪了,经过他的深思熟虑,不在乎不被老师和同学理解,为了保全学生和一师范, 他接受了.在关于五七国耻日的演讲时,孔校长提出”卧薪尝胆,振兴中国“的言辞.一国之未来,由青年担当.由此可以看出校长对青年学生的希望.在这部电视剧里让我感到非常愤怒的是像刘俊卿这样狼心狗肺的东西.”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什么儿女却不但没有体会到父亲的用心,还要一次一次地伤害他,直到亲手杀了他.当父亲送刘俊卿上学是,别的学生都是自己自立,而他却让他的父亲帮他挑担子,更令人伤心的是说这是他的挑夫.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这种人留到社会上有什么用,就算他本事再大,也会更加是国家的祸害.难道他却不知道百事孝为先吗?更令人可悲的是,父亲为儿子的罪行保护校长,而儿子却亲手杀了自己的父亲,一个为了儿子整天奔波,为了儿子下跪求别人借钱给他读书,为了儿子什么事都不让他干把一切都给了儿子, 结果却被儿子所害.在此,我想说的是刘俊卿就是一个连畜生都不如的人,一个走狗,卖国贼,出卖自己灵魂的人.我也不否认他父亲对儿子的溺爱存在太多的问题,让他做一个比富少爷还要少爷百倍的穷少爷.还有太多的人是我想要说的,如蔡和森的智慧和他沉着冷静的思想,杨昌济在培养毛泽东成才路上给予他的指导以及资助和鼓励成就了时代的伟人.最后我想说的是,<<恰同学少年>>绝对只得我们看无数次,虽然我们已经是毛泽东时代快一百年的人了,但是他那种学习的精神做人做事的原则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失.06商务英语9班 尹 姣

抒亘古 谱千秋

漫天飞舞的花粉,像一场悄然而至的回忆,沉默中的百年学府,在晨舞中又屹立了一个世纪。低矮的花朵,像伏地的孩童,在松枝上凝成不忍的泪滴。

湿漉漉的省城,黑白砖瓦,古朴式的城堡校园,一群优秀青年志存高远,博览群书,熟读经典,涉猎广泛,在变乱与纷争中探求真理

——这便是《恰同学少年》的剧情简要。

“自古英雄出少年,飞横跋扈为谁狂,年轻勇破腐成规,气盛敢与天作对”从选材到谋篇除了立意新颖、清新自然之外,其跌宕起伏的情节,传奇色彩的经历,无怪乎网络人士称之为“一个长相、身段、气质、才华和能力都无可挑剔的待嫁姑娘”。

而最让我们余音绕梁、低头沉思之处则在于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教育意义,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社会紧密相关的主题。

民国初年,一师校长孔昭绶为发展教育事业,让贫困学生求学,实行“全免学杂费、食宿费、发放津贴的优惠政策,其目的只为招收优秀的有志青年.如今,国家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经济迅猛奔小康,然优惠政策却销声匿迹,学费一涨再涨.可喜的是,最近几年部分师范学校实行全面入学.这个新举措对促进教育公平与当今提倡的和谐发展有很大意义,将使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上大学的孩子多一个光明和轻松的选择,同时也在社会上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郁学术氛围.中国之教育将如何走,又该走向何方“因材施、尊重个性、挖掘特长”我想应是如今科教兴国必须遵循的定律.毛泽东在读书时,偏科现象尤为显著,但这并没影响到他在学校的发展,追根究底还得归功于当时一师先进的“尊重个性之发展”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发挥其最大的优势,与当时古板的严格压制其兴趣爱好、以腐朽的八股文为教育文书的社会背景相背离,我们不禁感慨: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伟人后来辉煌的成就.时常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剧中青年高声的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的情景,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勇敢的挑起将旧中国,改变民族的命运任重道远的重负.他们是铸写着中华民族灵魂的一批热血青年,是饱含忧国情怀意气风华,激扬文字的青年.是时局动荡寻找出路的所在.他们奋斗不懈与坚定的眼神,似乎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民族胜利的曙光.“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从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口气游完湘江的意气勃发的少年,到井冈山上按指导按阶级成分斗争,到领导中国人民推翻旧制…….那些浴血奋斗,沉着睿智的历史事实,打动我们的不仅是昂扬向上、勇往直前、敢作敢为的青春不羁;更多的是一师学校老师全身心系在学生学习的精神,只要能促进学生的成长,便大力支持.比如自由的结社,自由的办刊.亦如毛主席后来所说的“没有湖南第一师范的五年半学习,就没有后来的毛泽东”。

从《恰同学少年》的剧情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与当今大学校园萎靡风气相反的另一缕新风:志存高远、报效祖国、上下求索,更多的考虑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他人的需求.这些无不有效的激励并教育当代的年轻人,为迎接我国2008奥运,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奠基石.“美哉中华美少年,他日神州竞风流,或许中央已,书院深深茂.晓雾重重看日出,大地茫茫风雨骤……..”作为第一师范的后来者,我们应从伟人杰出事迹中受到启发,应继承他们优良的传统,弘扬和发展我校悠久的”百年学府,千年师范”的历史文化底蕴.商务英语8班 刘 淑 芝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在学校组织看完《恰同学少年》这部连续剧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视以一师为背景,展现了一幅由孔昭绶,杨昌济等名师与毛泽东,蔡和森等有志青年共同生活的美好画卷。“衡山西、岳麓东……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在这雄壮的第一师范校歌声中,这些白衣胜雪的青年为这所湖湘千年学府谱写了壮丽的一笔。

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校园里,毛泽东与他的同学们充满蓬勃的朝气,热情向上。他们挑灯夜读,锻炼身体,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勤俭节约,互相帮助,不因贫困而影响学习。他们建立读书会,谈理想,谈志向,将自己的生活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的生活才算真正的大学生活,才是我们真正向往的大学生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在青春年少时期,正是风采、才华旺盛之时,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何等的萧洒;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又是何等的执着和豪迈。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回过头来。看看今天我们的大学生活,真是有天壤之别。早晨睡到七八点,想逃课就逃。在教室里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课外活动除了上网就没有其他的。整天想的就是毕业以后怎么挣钱,从来不关心国家大事。为什么如今的物质生活变好了,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却如此空虚,这真的需要我们好好的反思。

相信看过<恰同学少年>的朋友,都会为毛泽东们的青春岁月深深打动,在热血沸腾之余,只希望我们能真正被他们所感化,向他们学习,成为一代有志的青年。

是啊,都是同学少年,毛泽东忧国忧民心系天下,而我们少年之时,人生抱负无非就是考个大学,找个体面的工作罢了.更有的人为了不让别人考试成绩超过自己,白天在学校装出一副轻松的样子麻痹对手,晚上回家玩儿命的学习,其内心之阴暗,倒颇有些神似刘俊卿了.更可怕的是,当今的同学少年们,“刘俊卿”的数量实在太多......少年强,则中国强.如果我们的少年,都强在了与同学分数的竞争之中,那中国的强大,就让人不太敢奢望了.我也不相信,仅仅立志于考高分的同学,会有一个值得回味的青春.因为人的价值,绝对不该体现在自我的利益得失,更在于一种社会的认可.如何演绎激情飞扬的青春,毛泽东们已经给了大家一个精彩的答案,那就是:把学习、把人生紧密的同中国的命运结合起来,为中华之崛起,为人民之幸福,竭尽所能;为理想、为信念,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如果胸怀如此,你的青春绝对不会在平庸中渡过,哪怕同样面对题山题海,你也不会觉得是在为父母读书、在为功名奋斗,因为你只是在通过读书这个过程,构建一座实现更大人生理想的桥梁.就算你不能成为毛泽东一样的伟人,你也能在日后回首往事时,少一些对名利的遗憾,多一些对人生的满足:为国为民,做了该做的事,今生无悔!

06商英9班 李 梅

亲情至尊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恰同学少年>>观后,不仅使我感受到了青春激昂的劲头;而且同时领悟到了情深意重的内涵;但更让我沐浴了亲情至尊的感动.首先是毛泽东的母亲,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一位仁慈节约的母亲.每日没夜地劳作,却始终没有让自己过得好一点.一心一意为了他们一家.无私奉献着.就是在最后自己生病了也是一样,然而在当代,不是一样存在这样伟大的母亲吗?

我想到了我的母亲,一位和毛泽东母亲一样伟大的母亲.为了我们几兄妹,不远万里到沿海地区去打工,去当清洁工.独自陪伴着寂寞身处他方,为了省钱她不断压缩自己的生活费,尽可能往家里多寄一点钱.为了省钱连过年也舍不得回来.常常用一句话当作美丽的借口."过年人多,懒得挤."而在内心应该是多么地想家啊!但从不让我们知道她的苦楚,只是默默地奉献着忍受着.其实这些我都能理解!

其次是毛泽东的父亲,一位典型害羞的农村汉子.其实心里特别关心毛泽东,但却始终要压抑着自己的父爱.保持他那颗善良的虚荣心.但他的行为无一不表现对孩子们的爱,对家人的爱.因为父亲在表达爱的方面永远是株害羞草.他们只懂得悄无声息地奉献.从不敢大声说出自己的爱.其实有时尽管很愿意.

昨天妹妹打电话告诉我,爸爸因工受伤了.我没言语,只是长时间的沉默.眼泪不由自主地不听使唤地往下掉.父亲常常一个人在家,尽管是劳累了一天.但回家总是一个人,空荡荡的屋子就只有一个人.然而现在受伤了还是一个人,没有照顾,没有人关怀.父亲总是这样.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去年开学我们需要那么多学费,为了不让我们担忧.他只是只字不提.怕我们不信还把钱的由来算给我们听.我真是个不懂事的孩子,这一切还真是昨天才知道!他总是说只要我们幸福快乐,他就幸福快乐!

这次受伤了,也不准知情的所有人告诉我们,怕我们担忧.虽已经一个多月了,但他还真有能力蒙过了那么久.他总是喜欢默默地无私奉献.宁愿把所有的苦累一个人承担,也要我们过得好一点.

真的.家永远是避风雨的港湾.不管你是对是错,不管你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会无条件地接纳你.在你伤心时,他们会给你安慰;在你失落时,他们会给你温暖.在任何时候,他们都会倾尽能力地关怀你.他们从来都不求任何回报.只希望孩子们过得好就行,只是那么一个小小的愿望而已!

因此,作为儿女的我们,一定要捍卫亲情至尊,才能对得起我们亲爱的父母亲,劳累的父母亲!而在此时,只愿父母亲都能健康快乐!

06商务英语12班 夏 芳 叶

好心态 , 好人生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在雄壮,激昂的音乐声中,看完了<<恰同学少年>>的最后一集.走出教室,心情依然无比激动,剧中的一幕幕仍不时在脑海中闪现.<<恰同学少年>>全剧生动再现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伟大人物青年时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求学历程.他们这一群人有理想,有抱负,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许多精神品质,仍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同时,剧中的那个自私,虚伪人人讨厌的刘俊卿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刘俊卿这一特殊人物的性格特征,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每当和同学谈到刘俊卿的时候,总是喜欢用一个”坏“字来形容他.他真的天生就那么坏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他也曾优秀过,正如他父亲所说”是块读书的料子“.他曾拥有远大的理想,他想上法律学校学法律,最终成为一名法官.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想,理想是推动人上进的原动力,是一种寻求真善美的意识.就像刘俊卿这样一个梦想成为给人公正的法官的人,我们能说他的本质是坏的吗?

可遗憾的是,一个本质良好的人,却在困难重重的环境中屈服了.由于家里太穷,刘俊卿没能如愿上法律学校学法律,却只能上培养小学教师不收学费的第一师范,而当小学教师并不是他的梦想.矛盾的心理使他的心态发生了改变,他在心里深深责怪自己的父亲无能,无法让自己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这时的他,却不知道将要跟他进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有许多都是优秀的人才.并且他们中的很多人跟刘俊卿有着相似的经历,但是他们从来都没有埋怨过谁,一心只想着寻求更多的知识,在困难面前,他们仍然豪情万丈.刘俊卿认为因为穷,他才没有选择的机会.于是,他一心想着的不是寻求更多的知识,更多的真理.而是如何考第一,如何出人头地,最终摆脱”穷“的命运.急切使自己出人头地的想法更进一步地使刘俊卿原本追求上进的心变得畸形,他不能容忍别人比他优秀.当刘俊卿知道和他同时报考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中有长沙著名才子--蔡和森,湘乡才子--萧子升,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一个偶然的机会,刘俊卿在父亲的臭豆腐摊前碰到萧子升两兄弟,并看到萧子升两兄弟的入学考试作文.趁两兄弟不注意的时候,刘俊卿竟偷去了他们的作文,并将作文无情地撕毁.这时的刘俊卿以为第一名非他莫属了,可现实没那么幸运,在所招的80名学生中他只考了个第6名,满怀自信的他看到成绩时,感觉像受了耻辱似的,气得连自己的父亲都不予理睬.从这里我们可看出扭曲的心态已让刘俊卿的心胸变得是多么的狭窄,没有半点男子汉该有的广阔胸襟.在接下来的事件中 ,我们也见足了他虚伪的一面.升学第一天,当年迈的父亲挑着沉重的行李担子送他到学校时,他竟然在老师,同学,妹妹面前,无情地说父亲只是自己雇来的一个挑夫.看到这一幕,让人多么的寒心啊!

本来家里条件特差的刘俊卿,为了能在同学中显现他的优越性,逼着本来就欠了一身债的父亲给钱买来价值不菲的皮鞋,当众羞辱不忍看者他浪费粮食而吃掉他剩饭的蔡和森......享受这些违背良心而得来的”优越感“,我想他的心里应该也不那么好受.为了心爱的女朋友,为了吃上官粮,刘俊卿再一次又一次违背良心做事,考试舞弊,鼓励中日亲善.校长在多次给他机会,但他不懂得珍惜后,决定将其开除.这时的刘俊卿不但没有悔改之心,还以为自己是不幸的人,对校长怀恨在心,跑到袁世凯亲信汤芗铭处告密,出卖自己的校长.当他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狼心狗肺,只有选择尽自己的能力替儿子赎罪掩护校长脱离危险,自己却倒在血泊之中.可惜天下没有后悔药可吃,刘俊卿再也无法挽回父亲的生命.刘俊卿凭借自己的虚伪,终于吃上了”官粮“,当了一个小小的侦缉队队长.并用这小小的权力,一次又一次带人去害自己昔日的同窗,谁的劝阻都不听.他口口声声说最爱的女朋友也曾劝他离开是非之地,可他却不舍.在功利与爱情面前,他选择了功利.我们常说”好人好梦“,的确如此,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反之亦然.正如我们所想的,刘俊卿没有一个好下场,进入土匪窝,但是最终又在自己所读过的地方被土匪杀死.刘俊卿在死前说过一段话:自己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想努力挽回却无力,越是挣扎就陷得越深,使自己一步一步走向无法回头的境地.也许,刘俊卿对自己的这段总结是最准确的,可是一切无法改变.上苍在赋予一个人以生命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一定的能力.就像一粒树种子,假以时日,即可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可问题就在于,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有多少棵幼苗能够经得住风吹雨打雪压霜侵而毫不动摇.事实证明,总有一部分在外面不利的条件下变得屈曲,甚至折断.要想成为参天大树,就要在任何情况下都坚韧不拔,保持良好的心态.生活似镜,你”笑“它”笑“,你”哭“它”哭".有好的心态,必定会赢得好的生活.06级商英5班 刘 玮

如沐春风

——观《恰同学少年》

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学生看了《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真是太精彩啦!非常值得大家认真的去品味,相信观者都会受益匪浅的。我一回到寝室,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有太多的想说了!

主人公毛泽东不愧于“伟人”的称号,他成功的经验值得所有青年人借鉴。他骨子里的不做好事誓不罢休的恒劲;他废寝忘食读书的钻劲;他嗜书如命的啃劲;他知错就改的忍劲;他乐于助人的诚劲。他......这诸多的优点难道不值得大家从中汲取营养吗?尤其是我们这些青少年—祖国未来的栋梁!

看完了此电视剧,我作为一个第一师范的学生,作为一个未来的老师,我不得不好好反省我自己.想想我以后成为一名教师,谁不望生成材呢?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要。老师的所作所为,绝不能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百花齐放才是。在此剧中,我最佩服的就是为人师的杨昌济了,是他的思想、学识影响、教育了毛泽东,为我们中华民族培养出了伟人。当然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教师也是人啊,因此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了。但我个人认为,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用同一尺度来衡量学生,更不能以个人的标准来区分学生的优劣。我们能做的应该是优其所长,补其所短。

此剧中的蔡和森也是现在青年人学习的榜样。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还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为了减轻母亲肩上的担子,他边读书边擦皮鞋,从不以在路边干下贱活为耻。他为了妹妹能填饱肚子,把自己的饭让给妹妹,还撒谎说已吃过了。之后便偷偷地去捡别人吃剩的窝窝头而遭到别的同学的羞辱。而生活的艰辛,并未让他屈服。

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剧中的徐特立老师了。当时学校许多学生都叫他“徐叫花子”。乍一瞧,还真名副其实:一身粗布衣服,一双草鞋;每天与学生共餐,连教师食堂每天的1毛钱也舍不得花。可经校长介绍,徐老师的工资最高。他的钱哪儿去了呢?原来他建了一所小学,那儿所有的孩子上学都免费。他,无私的胸怀,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剧中的学生刘俊卿,身上就有许多不良习气。老父亲冒严寒顶酷暑靠卖臭豆腐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日子已经够拮据的了。可刘俊卿呢,攀比心理十分严重。不管父亲能否承受重负,偏要与纨绔子弟看齐。居然在公众场合说自己的父亲是雇的挑夫。这能说不是教育失败的一面吗?难道不是有些父母望子成龙而最终却成了蛇的真实写照吗?这,的确应该成为有些父母的一面镜子。悬崖勒马,为时不晚。

此剧,它的教育意义太深刻了,从中真的可以学到很多.我希望我的朋友抽空看看此剧,一定会大有裨益的。同时我也会大力的推荐给我的家人看,让全家人一起来感受这份教育的洗涤!

06级英语教育12班 肖 惠 兜不住的泪珠,凝不了的思想

——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初看这部<<恰同学少年>>时,我对它并没有多大的好感.我大致认为现代的商业性电视剧,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个混杂的三角恋爱,再加上一些肉麻的色情片段,抑或再添一个无关痛痒的或喜或悲的结局.然而,当我看到剧中“毛泽东”豪情万丈的话语时,心中对此剧的向往油然添几许…….<<恰同学少年>>是黄晖编剧,龚若飞导演,由谷智鑫,钱芳,康然,钱枫等人主演的.可以说是一个较严肃的<无关很多儿女长情的另类红色剧本.本剧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陶斯咏…….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的纯美爱情故事.<<恰同学少年>>的主线是一群知识分子他们的求学经历和感情经历.充满着时代鲜红的烙印.但他们同样渴望生活的安稳和幸福,希冀情感的温馨和甜润.不同的是他们是知识分子,他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是高于其他群体的,继承了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瞧我,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拙见却把此剧的主要人物介绍抛在脑后了,还是回到我的初衷上来吧.现在就容我用我有限的记忆和水平来谈谈这个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及我个人的些许思想吧!孔昭绶----第一师范的校长,现代民主教育思想家.大力推行新教育理论,开门纳贤,聘请“板仓先生”---杨昌济,黎锦熙,苑仲谦等中外学者.孔校长是个开明人士并没有固守学校的旧制度,在发现毛泽东的才学时也并没有用旧制度来框住他,而是将毛泽东作为一个特殊的人才来培养.提倡“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心得 教育理念.这样一个校长,居然全然没有一点校长的架子,与学生融于一堂,俨然像一个父亲教育着儿女,这样一个校长自然是让人钦佩的.让人折服他的勇气,他先是避论时事,后又觉醒地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先在汤乡铭的威逼下贴下”中日亲善的征文启事”后又觉悟知错.难得的是有勇气在数百师生中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也许正是因为有如此开明的校长才使得杨昌济这样名扬中外的学士尽心尽力地为一师奉献着…..也正是因为他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精神让先生们对书房,对讲台,对学问的痴迷,对学生的爱!相反的纪墨鸿虽也是一位知识分子却在**中失去了 自我,抛弃了自己的信念,主张那些顽固的旧式的教学!可见,知识分子虽是时代的先锋但依附在他们身上仍然有旧的落后的痕迹!纪墨鸿所谄媚的汤乡铭拥戴袁世凯的复辟,有着斯文的外表却是有着丑恶的内心,是一头披着羊皮的狼,视人们的生命如粪土.而汤乡铭最后的仓皇逃离与袁世凯的忧郁而亡说明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也说明.好的东西,总是会沐浴着阳光总是会被接受的,这中间只存在一个时间的问题!提到“湘江三友”必然是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此三人了.毛泽东是几经周折在一师的招募考试中应考并考取在一师求学.与他同行的便是萧子升两兄弟后又结识蔡和森.毛泽东是位有责任感,将强国富民的使命为己任的有抱负的学子.他慷慨激昂的演说仍在耳边:”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过智,少年富则过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如此大气,敢于突破旧思想的优秀学生,他的新思想,忧国忧民,思索救国的精神似火山喷发.在那么一个文学理论是非多的氛围中却从不压抑自己.我想:他的“读书会”,夜学,体育理念…….他的点字层出不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全中国!蔡和森,萧子升与之相比之下虽没有毛泽东的胆大,却是很稳重,含蓄又不乏个人思想,很理性的两个人.他们感情细腻,办事稳重有见解.蔡和森和向警予的纯美爱情, 萧子升对陶斯咏的爱慕,都体现了他们柔情的一面.当然这柔情的一面毛泽东也是有的,易永畦的离去,毛泽东为他作的悼词,至今读起来也是让人潸然泪下:”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果真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情处!与这“湘江三友”相比.刘俊卿则必会遭人唾弃!人穷志不坚,一心只想往上爬,过上流生活,不惜舍下尊严,考试作弊….这样脆弱的灵魂,受不住压力而变形…….眼里充溢着钱财和地位,甚而六亲不认.刘俊卿的父亲,可怜他一份沉甸甸的爱,望子成龙却一场空!而一贞,向往自由恋爱,对刘俊卿的满腔爱恋终也化为烟灭,她在爱情里迷失了自我,同时也彰显出新时代一个知识女性的矜持和情感操守.而她的自杀也是来自对爱情的绝望!只落下一个“爱也悲怆,恨也悲怆”

知识女性当然也不止一贞一个,向警予,陶斯咏,杨开慧等女性也是追求学问,好结学士,追求新思想,开朗又活泼,有勇气为自己所喜欢的事业而拼搏,有勇气朝自己的梦想划桨.总而言之,这一批青年才俊的思想是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而来的,他们的思想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是过渡时期的反光镜.这里面打动我的往往不是他们有多么伟大,往往是在新时代,改革时他们所彰显出来的人格光辉,往往引起我深思的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进步!

05英语教育11班 梁 立 姣

观《恰同学少年》

神奇的时代与神奇的地点奇迹般的在湖南长沙交汇,诞生了一批震惊世界的神奇人物:毛泽东,杨开慧,蔡和森,向警予,肖三,孔昭绶,徐特立,杨昌济, 蔡畅,郭亮,——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通过翔实的资料,生动的情节,逼真地展现了在伟大的时代一代学生的感人故事——神奇呀,长沙!神奇呀,湖南一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不仅脍炙人口,而且激发了几代青年人的豪情壮志。

民国初年,为了发展教育事业,让贫困学生求学,一师实行“全免学杂费、食、宿费,发放津贴”的优惠政策,招收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实乃教育的改革典范。如今,国家富裕了,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优惠政策却全没了,学费反而上涨了数十倍。但可喜的是,前不久,两会公布六所师范学校将实行免费入学。这个新举措对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将使农村和城市贫困家庭上大学的孩子多一份光明,多一份轻松,同时也会在社会上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为了打破以往陈腐的试题局面,实行了招生考试试题公开——“论小学教育”,既考了文化基础,又贴近专业,还全面的考查了学生的能力。想到如今北大研究生复试改革更加挑剔,不再是“一卷定状元”的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动机。未来北大研究生规模不像现在这样动辄万余人,将根据“创新型领导人才”所需要的素质,挑选出具备这种潜质的学生予以培养。将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精雕细琢一批能够登上时代塔尖的杰出人物。而剧中一个毛泽东,一个蔡和森,一个肖子升,他们的文章各成气象,德高望重的袁老先生,一下就从如海的试卷中将他们甄别出来,定为三甲,他尤为欣赏蔡和森文字的敦厚与内敛,他为毛泽东文字的大气叫好,却不主张那样张扬恣肆,因此定位为:蔡和森,毛泽东,肖子升。

徐特立的教育方法。作为一师“教育学”的兼职教师¸徐特立的第一堂课是带一年级学生到乡下一所小学去现场参观,感受“什么是小学教育”?另一堂课是据学生写出的文章,选择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进行课堂辩论,整个课堂热烈而活跃。这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却遭受到驻校“督学”的强烈反对。那怕是今天来看,也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改革,而不幸的是,当今各级各类学校普遍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几乎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理念,为什么?因为这样教课最省事,无论教师的水平如何,也都能应付过去。然而却掩埋了一大批有思想有创意的学生。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一个偏僻的村庄,祖祖辈辈辛勤劳作,父亲对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学会计帐,犟牛一样的毛泽东却执意远去长沙求学,尽管霸道的父亲极力反对,但终于妥协——顽固与慈爱在老父亲身上得到和谐统一。毛泽东,生性坦荡,不拘小节,为人为文,锋芒外露,英气逼人!初来长沙参加考试就以不同凡响的文字引起广泛的关注。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存在偏科问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在学校的发展,这就是归功于当时一师先进的“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而没有压制其兴趣爱好,而没有把他们培养成“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不会有伟人后来辉煌的成就。

06级英语教育12班 谢 贝 看《恰同学少年》有感

终于一口气看完了《恰同学少年》,感觉到蛰伏在体内已久的那种朝气又蠢蠢欲动了。曾几何时,感觉自己做什么都没劲,一个人整天焉焉的,不知自己丢了什么。看了《恰同学少年》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丢了目标,失去了奋斗力,失去了青年人特有的蓬勃的朝气。一个青年没得了朝气,还像个青年吗?没得了目标,人生又有何味?

影片中的毛润之、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这批热血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鼓舞着我们,同时他们的才华令我们折服,在啧啧称赞之时也自叹不如。这确实是一篇青春励志篇,鼓舞着我们奋发向上。

但更令我有更深思考的一个人是刘俊卿。刘俊卿也可以算是个人才,每次仅在蔡和森之下。一师的才子们都是茁壮成长,唯独他令人痛惜,令人深醒。

也许很多人都不喜欢刘俊卿,一看到他就唉声叹气。我却对他很感兴趣。刘俊卿——卖臭豆腐的刘三根的儿子,可能就是因为这让他很自卑,过分的自卑造就了他强烈的自尊与虚荣。

首先是他父亲送他去学校,他当众人的面说他的父亲是他雇来的挑夫。再次是他看到王子鹏的皮鞋很是喜欢,就去试穿。结果被王子鹏碰到了,他很是尴尬,说自己也有一双。后来他打肿脸充胖子,用他父亲辛辛苦苦攒下的用来治病的钱拿去买了鞋子。在买鞋时,还违心地赏给了卖主一个铜板。还有就是他和蔡和森发生的一幕。他亲妹妹来给王子鹏少爷来送饭,他不仅不认,还和王子鹏有滋有味的吃。更有甚者,当王子鹏都意识到搞特殊化不好时,他还硬要摆少爷架子,乱仍粮食。蔡和森和他讲理,他还顶撞别人。特别是看到蔡和森吃他仍的东西时借机侮辱别人,就是因为蔡和森每次都考第一,他气不过。

可刘俊卿并不是彻底的坏蛋,他也有未泯的良知。他对一贞的情,在他父亲坟前的撕心烈肺的哭,还有最后对老师们的尊重,无一不折射出他的良知。他和那些乌合之众混在一起,也能明显得感受到他毕竟是有文化的人。

最让我气愤的是——刘俊卿在怎么坏也只是痛惜——刘俊卿的父亲刘三根,一个穷卖臭豆腐的,与其说是刘俊卿害死了刘三根,还不如说是刘三根自己害死自己并间接害死刘俊卿。刘三根是个穷卖臭豆腐的,刘俊卿是个穷卖臭豆腐的儿子,穷人家的孩子有像刘俊卿这样的吗?自己在学校的脏衣服还要带回来让他父亲洗,就是去个学校,自己的破行李还要让他苍老的爹挑。自己年轻力壮的空手走。用刘三根的话说,他是个读书的,挑不得这么重的东西。有这样的爹,怪不得刘俊卿心安理得的。他父亲也应该对他负点责。

其实又反过来想,刘俊卿整天被他父亲这样捧着,他也知道他父亲是希望他通过读书,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像他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他父亲对他越好,他的压力就越大,但他又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卖臭豆腐的儿子感到自卑,我想这些是导致他虚荣的原因。

他父亲的教育只是他悲惨命运的一个原因。开始学校不知道刘俊卿家里的情况还说的过去,知道了后就不可能看不出刘俊卿的虚荣,为什么就没一个老师能够语重心长的教育他呢?“因材施教”这几个字真的做到了吗?刘俊卿又让我想到教育的目的。

也许很多人都会说,教育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做人。但有几个人真真重视叫做人了呢?这不得不是我以后教学生涯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教育就是教学和育人,不能够单单教学而忽视了育人。

05英教5班

宁 立平观《恰同学少年》有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恰同学少年》中的主人公毛泽东不愧于“伟人”的称号,他成功的经验值得所有青年人借鉴。他有着不做好事誓不罢休的恒劲,他废寝忘食,他视书如命,他知错就改,他乐于助人......着诸多的优点,难道不值得大家从中汲取营养吗?尤其是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需要的是一批奋发向上,品格与智慧并存的优秀青少年。

剧中的学生刘俊卿,身上有许多不良习气,老父亲冒严寒顶酷暑靠卖臭豆腐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日子已经够拮据的了,可刘俊卿却攀比心理非常严重,不管父亲能否承受重担,片要与纨绔子弟看齐。居然在公众场合说父亲是自己雇的挑夫。这能不是教育失败的一面吗?这难道不是某写青少年人格问题的真实写照吗?这的确应该成为某些父母的一面镜子,悬崖勒马,为时不晚。剧中的父亲拼命挣钱为刘俊卿买有钱人家少爷才穿得起的皮鞋,自己却衣衫单薄,补丁加补丁,哎,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刘俊卿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了自己的同学和老师,丢掉了灵魂,形如一具没有思想的空壳......作为老师,谁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学生成材呢?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要。老师的所作所为,绝不能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百花齐放才是。在此剧中,我最佩服的就是杨昌济老师了,是他的思想,学识影响和教育了毛泽东,为我们中华民族培育出了伟人。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教师也是人啊,所以也会有形形色色的。我认为,作为老师,不能用同一尺度来衡量学生,更不能以个人的标准来区分学生的优劣,而应该优其所长,补其所短。

最令我感动的是剧中的“徐大叫花子”徐特立老师了,他工资在老师中是最高的,可他每天与学生共餐,连教师食堂每天的一毛钱都舍不得花,他的钱用来建了一所小学,那儿所有的孩子上学都免费。如此节俭的老师,如此无私的胸怀,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剧中的蔡和森也是现在青年人学习的榜样。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是个非常孝顺,懂事的孩子。为了减轻母亲身上的担子,他边读书边擦皮鞋挣钱,从不以在路边赶下贱活为耻。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畏生活的艰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在还原历史,还原细节,还原任务的理念下,再现了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为代表的一批风华正茂青年的生活和青春岁月。剧中的这批青年人,关心历史,关心时事,自觉把小我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充满着理想,激情和蓬勃向上的青春火力。这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燃起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这部电视剧表达出的那种催人奋进的价值取向,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这些东西让我们的心灵深深地震撼。

剧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批优秀青年,在许多方面都为当今青少年树立了榜样:一是积极向上,珍惜人生的生活态度。二是刻苦求学,努力从中华文明和世界先进文明中汲取营养。剧中的青年学子们,一博览群书为荣,不但熟读经典,而且涉猎广泛。那种“书生意气”无不“挥斥方遒”。

在中国正在向世界赶的过程中,正需要剧中这批青年学子一样的激情,需要他们一样的奋发图强,需要把小我融入到国家的命运中去,需要思考国家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以更坚定的毅力,更坚强的体魄,迎接祖国的明天......06英教6班 张 丽

<<恰同学少年>>有感

对于这部电视,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可是当提起这支沉重的笔时,又不知道从何说起.首先吸引我的是这部电视的拍摄地点---湖南第一师范,所以特别注意它,其次就是想看一下电视里面年轻一代的雄心壮志.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呢?首先,我觉得每个角色都演得很不错,而且很感人,记得很清晰的是有几个镜头都使我流泪.当看到蔡和森为了他的妹妹能吃上好的饭菜,自己却不吃,更感人的是还说自己吃得很饱,当时就的蔡畅好幸福,有这样一个懂事的哥哥,可是刘俊青却百般为难蔡和森,就因为蔡和森懂得粮食来之不易吃了他没吃过的窝窝头,真的很气愤,正巧蔡畅回来了,看到了哥哥被刘俊青为难的这一幕,她心疼得哭了,看到她流泪,我情不自禁的流下了泪水,徐特立的解围,更使得我感动.还有毛泽东对母亲的孝敬是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的,他对母亲的那种爱是发自内心的,是难以言表的,他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是每一个眼神,都能流露出对母亲的爱.记得有这样一个镜头,他的母亲病重,他从偏远的乡下把母亲接到城里看病,一路上与母亲讲话的情景谁不感动?看到这一幕,我陷入了沉思中,在当时的这个社会上,我们做子女的有几个做到了作为了子女应该做的事情?父母真的不容易啊!看完了病,看到他送母亲回乡时,从母亲的眼里看出了对儿子的爱,同时从儿子的眼里看出了对母亲的依依不舍,这一次我又哭了,当时同学说我:呵呵,何时变得这么多愁善感了哦?真的,我只能用一个词来表达我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感动.其次,我想对刘俊青这个角色做点评价.说真的他是一个可恨又可怜的人,开始他不是很坏,只是比平常人多了那么一点嫉妒心,也就是这点嫉妒心使得他走上了头也回不了的道路,我恨他,是因为他那嫉妒心,他的爸爸那么老了,还那么辛苦地挣钱供他读书,他的妹妹同在王家做丫鬟挣钱供他上学,风雨无阻,起早摸黑,而他却为了买那么一双皮鞋却骗他的爸爸说是买书而要钱,还为了虚荣心给了卖皮鞋的老板几文钱,可是他却没有想这钱是怎么挣来的?真的让人气愤.在家里他的爸爸为了他好好学习什么事情都不要他做,可是他呢?竟然这样!更可恨的是,为了报复,他竟然出卖了孔教授和全体学生,也许他并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可是从一开始他就不应该这么做,因为这件事情,他的爸爸也死了,当看到他的爸爸为了孔教授而牺牲时,真的恨透了刘俊青,也为一贞爱上他而不值,很多人都说一朵鲜花插到了牛粪上,可惜,最终他成了叛徒,也因为这样咏琪也死了.真的为刘俊青感到可悲.最后他也死在了坏人的刀下,他说他后悔,也许是吧!虽然他是真的可恨的,但很多时候他又是可怜的.其实,我并不否认他的才华,因为当时的种种社会原因,他的家里很贫困,他总是以为别人看不起他,也就产生了自卑感,往往这种自卑感是的他很痛苦,还有很多方面的优秀得不到认同,其实处在那样的时代,我真的又很同情他,说真的,他也很疼爱自己的父亲和妹妹,只是他用心太急了,他想早点出人头地,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也就是这种错误的心态毁了他一生,真为他感到可悲,也许,当初他放好了心态,那么结果一切都会有所改变.像毛泽东,可以说他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再加上他本身的能力,所以他成功了,杨昌济的栽培也是十分重要的,真的很佩服毛泽东的为人处事,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他都能沉着冷静,而且拥有很强的领导能力,相信没有人不了解毛泽东的,所以在此不做过多的说明.但有一点我必须要说,我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也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我只是想说出我的感想:毛泽东在他的有生之年做错了两件事情,第一就是众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第二就是没有接受陶思咏的感情.也许毛泽东有他自己的理由,可是陶思咏是那么优秀,却没有跟毛泽东在一起,感到很失望的.提起感情,句的他们的感情是那么的纯洁,蔡和森和向警予是天生的一对,看到他们一起不带任何杂质的感情,就会让人觉得快乐,轻松.关于一贞与刘俊青的感情,我并不因为刘俊青个人的原应而否认他们的感情,其实他们的感情也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因为刘俊青的个人原因,很多人并不认同,也会为一贞感到不值.我从来不否认陶思咏对毛泽东的感情,她的感情是纯洁的,可贵的.这部电视里的杨开慧是个可爱的女孩子,她跟毛泽东在一起的情景同样是很开心的,王子鹏对刘俊青的妹妹同样有着可贵的感情.他们是一群单纯并有着斗志的青年,真的很羡慕他们那种单纯的感情.说到这里,突然记得陶思咏敢于为了自己的人生而坚持自己的人生的那种精神,他不同意父母包办的婚姻,王子鹏同样也是,在那样的时代里,这群斗志昂扬的青年有着他们自己的想法,他们的那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的.

第三篇: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模板(通用)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模板(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1

一、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第七册)

2、课题:《观潮》

3、课时: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文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不仅运用多种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铺天盖地的情状和声威,还以观潮的人数和热情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

教学本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观的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见闻。

三、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是由于远离沿海,对海潮没有直观感受的经验,对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很难形成深刻的感知,根据小学生对直观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过程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表现自我,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磁带

2、学生准备

(1)阅读课文,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利用网络搜索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八、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2、读中感悟,感知文中的意象美;

3、入境促说,训练观察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九、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知自然美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潮起潮落吗?下面就跟随这段视频了解一下涨潮时的壮美景象吧。

播放大海潮起潮落的视频。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去感受海潮的壮美。

大自然就像个魔术师,他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刚才我们看到的只是海边常见的涨潮景象,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观潮》这一课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最壮美的潮水——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请大家先读一遍课文,想象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说说钱塘江大潮有哪些特别之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向往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课文的生字生词。(小组汇报)

(2)学生自我阅读课文一遍,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②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下最深印象的句子,就是文章的精彩之所在,也是文本最值得研究的重点处。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2、学习小组间相互交流自主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弄懂课文大意,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津津有味。做到不熟读课文,不读通课文,“不去开讲” 】

(三)研读词语,欣赏语句美

1、浏览课文,请用一个词成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1)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天下奇观”)

(2)比较理解“天下奇观”和“观潮”中的“观”的意思。

【小黑板出示】“观”

a、看,察看;b、看到的景象或样子;c、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选择对应的释义,理解“观”字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

2、自我阅读课文,对照插图,重点理解“奇观”的含义。

3、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4、学生谈观后感,师给予评价,解释“天下奇观”,同时商讨“奇”在哪些方面。(生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辨别“天下奇观”与“观潮”的“观”的区别,从而认清“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层层推进,并运用钱塘江涌潮的录像的放映,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研读课文,自我感悟

1、再次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抓住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研读,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盛况。

3、赏读,欣赏课文的佳词美句: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把它读得精彩些。(学习小对子之间进行听、评活动)

(1)学生先自我尝试。

(2)指明学生进行阅读,并且介绍朗读的技巧,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3)教师小结后范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教师转变角色,共同参与学习,进行朗读示范,学生能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恰当的评议、鼓励。这样,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五)研究拓展,加深理解(见学研知道案003页课后巩固提升)

注:积累运用的主要词语为(1)描写钱塘江潮水气势的四字成语4个;描写人多的词语4个)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钱塘江潮水的认知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有理想的收获,为了弥补他们的“遗漏“。一则让他们积累描写潮水气势、人多的四字成语,主要是从侧面去强化钱塘江潮水的”奇“;二则摘抄相关的语句,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直观地了解钱塘江潮水的恢弘气势。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细品大潮的奇异美

1、(播放录像)录像里潮水的景象,课文也有,请找出。(第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第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听。

3、学生自由朗读,精彩句子在小组里交流,自读品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大潮由远而近的顺序说、也可以结合画面说)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应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给足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读、感悟、理解、体会、交流,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阅读能力,习得阅读方法。】

4、全班品味钱塘江潮水来临时的“奇”。(重点理解第四段“横贯”、“浩浩荡荡”、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1)(小黑板出示描写大潮声音和形状的4个句子)站起来,指给教师看,潮水多高?(用手比画)巨浪从天而降,声音像什么?(用嘴模拟)

(2)默读4个句子,探究: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此时此刻,你面对如此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学生讨论、评论)

(4)归纳、总结:钱塘江大潮与一般的海浪有什么不同?(声音大、浪罕见)

5、想象潮水壮观的情景,指导朗读。

(1)录音机朗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2)潮水从哪儿来?气势是如何的?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吗?(引导学生读出潮水由远而近的变化,读出大潮涌来时的雄浑气势)

6、学生朗读,教师按时间顺序引读,同时播放相应的潮水变化的录象情景。

【设计意图在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想象画面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大潮的雄伟壮观和变化。同时,向学生展示大潮的生动画面,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形象的画面作对照、补充,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学习活动中丰富体验,活跃思维,发展情感。】

7、集体朗读,感受“美”

【设计意图在读中感受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的方法。背诵这两段内容】

8、语言实践:同学们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词句,请你当一回导游,把大潮景象介绍给“旅游团”的“旅客”们听听。(见005页课后巩固提升)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练习。

(2)选派代表进行评说。

【设计意图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

(二)展示环境,感悟人心的奇异情

1、质疑:

(1)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八定为一年一度的观朝日?

(2)为什么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3)潮水没来之前,海塘大堤上有哪些奇异的景象?请用笔画出相关的语句。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你哪个地方最吸引你?

3、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蒙蒙胧胧的,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这个奇异的景象,文中是用哪个词来形容的?(朗读“若隐若现”)

4、此时,观潮的人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设计意图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读读写写,学会表达(见005页之课堂目标达成第3题)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再近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可以是自己的想象)

(2)造句。犹如

(3)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设计意图我们不能满足与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里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正确运用的予以肯定,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总结全文,深化“奇观”

1、讨论探究

(1)小结:作者向我们描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抓住潮的声音、气势和形状具体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作者的描写和看到的视频材料,说一说,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最后归纳总结,整体把握。在对部分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回到整体上来。这个整体把握对前一个整体感知来说,对课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1。观潮

潮来前(境)水平如镜人声鼎沸

观潮来时(声)风平浪静闷雷滚动“天下奇观”

潮来后(形)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由于远离沿海,师生对钱塘江大潮没有直观印象,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借助录像

弥补了这一缺憾。课前利用网络查找,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网络搜索的好处,在学习字词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的效果。

注意让学生辨别异同,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认清“观”的不同用法,并且以此为切入口,通领全文。

朗读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绝不包办代替,而是注重了多种形式的读的应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赛读、视频配音读等等,在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读中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生动画面,体会雄浑的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不足:这堂课的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课文为蓝本,以插图为依托,行语言实践。由于学生之前很少进行这类训练,所以角色有些转换不过来,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这也是我之前没有预想到的。

点评

教师的教学设计详细、严谨,综合起来有以下优点:

1、在情景导入这个过程中,教师从欣赏自然风光图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为下面学文做好铺垫。

2、整堂课都让“读”占鳌头。教师在设计时通过各种朗读形式让学生更深刻的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使学生感悟文中的自然美和语言美。在教学设计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略: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皆披发文身( ) 皆出酒食( )

而:既而渐近( ) 倏而黄烟四起( )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5、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3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教学教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

(板书:声 色)

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字词

出示卡片:

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

(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

出示卡片:

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

(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

(朗读:“人山人海”。)

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

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

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

(板书:闷雷滚动)

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

(板书:人声鼎沸)

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⑴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

(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⑵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

(地平线。)

⑶ 观潮的人们呢?

(板书:沸腾)

(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

(出示小黑板。)

⑴ 说说“声”、“色”的变化。

(板书: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⑵ 拉长到什么程度:

(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

(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

(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

(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

(板书:目瞪口呆)

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

(屏息凝视。)

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述: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是观钱塘江潮的好日子,而钱塘江潮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板书观潮,天下奇观)比较两个“观”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所以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他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钱塘江大潮的到来。

这节课我们虽同作者共同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那么哪个自然段描绘了钱塘江潮的气势呢?(生答第3自然段)

2、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自然段,初步感受一下钱塘江潮的气势。

3、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4、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5、理清这段的顺序。

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潮水的变化是有顺序的。他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水变化的?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练习。同学们自己默读,找出最能体现作者观察顺序的词,再说这段按什么顺序写的。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6、再次指导朗读。师:午后一点左右我们只听到隆隆的响声,看不到江面有什么变化人们的心情就激动起来。读时体现当时人们的心情,没看到江面发生变化时应读得平稳些。当潮由远及近地到来,读时语速逐渐加快,声音越来越大,体现潮的雄伟壮观气势,读得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好。潮西去了,余波尤存,过了好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读时语气、语速逐渐方平缓下来,但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再读,细细的体会一下潮的变化过程。(指名读;男声度;女生读;齐读。)

7、老师指导背诵一遍。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2、有风浪,水面很平静。(风平浪静)

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平线。(水天相接)

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们肯定会有许多感受,先看看课文后的资料夹欣赏一下苏轼观潮后的杰作,再运用书中精彩的语句自己也写一篇读后感。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五、板书:

21、观潮

天 下 奇 观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2、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多媒体显示:钱塘江潮实况录像

2、导语:

3、背景介绍

4、作者简介

二、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杨诚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鲸波(jīnɡ)

2、辨析中学生字

蒙ménɡ混过关柠檬ménɡ朦ménɡ胧艨艟ménɡ chōnɡ憧憬chōnɡ jǐnɡ

罗绮(qǐ)倚yǐ靠崎qí岖

(二)读顺文章,感知内容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三)质疑解疑,读懂文章

1学生个人质疑字、词、句,全班讨论解疑。2学生二人合作翻译课文。

3、抽查翻译情况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词的解释和全文翻译2、积累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检测上节课学习情况

【附:《观潮》日日清一

班级姓名

一、注音或写汉字

雷tínɡ()ménɡ chōnɡ()()善泅()

如lǚ()平地僦赁()罗绮()憧()憬

二、解释词义:

既望()既而()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皆披发文身()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三、翻译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3、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4、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为:“敌船”为火所焚()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观: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方:方其远出海门()方欲行()】

2、背诵与钱塘江潮有关的名人诗歌

二、继续探索研究学习课文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段意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段壮观的场面。

选四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3、感受壮观的画面、赏析精彩的描写

4、小结

5、指导学生背诵喜欢的句或段

三、拓展思维,迁移延伸(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2、赏析“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这两句诗,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

3、假如你是海宁市人民政府的秘书长,由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遍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来时的重点句子;

3、学习作者抓住多个特点,有次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积累课文重点语句,想象文中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钱塘江大潮来潮的声音音频,钱塘江大潮视频;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横贯江面人声鼎沸人山人海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齐头并进奔腾西去

风号浪吼白浪翻滚颤动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这节课我们就让我一起来感受钱塘江的奇特之处。在此之前,来回顾一下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之时的场景,你们有信心能读好吗?请一个小组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掌握情况。】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播放浪潮的声音,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3.既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钱塘江大潮的景象,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到农历八月十八日的盐官镇。

(二)细品课文,领略壮观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平静人山人海)

2.谁能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的心情。(期待)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设计意图:体会潮来之前江面风平浪静,以及江岸上观潮人之多、盼望之切。】

3.到底是怎样神奇壮观的景象让人们如此期盼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一边读一遍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完后思考作者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奇观写具体的。(学生自由朗读)

4.请同学们互相分享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5.全班共同交流,分享心得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出示课件)

谁愿意为大家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雷声是怎样?(轰隆隆)现在江面上是怎样的情景?(风平浪静)是的,江面上毫无动静,却已经听见大潮的声音。如果你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未见其景先闻其声,你此时此刻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采访学生,并让学生表演)

你想看潮,她也想看潮,你蹦一下,她跳一下.....人群越来越激动,说话声越来越大,就像锅里煮开的水一样,这就是“人声鼎沸”,谁能这个词语来造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学生彷佛是观潮人群中的一员,更能体会人们的激动之情。】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潮水的隆隆响声变得越来越大,人群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因为这时候大潮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很激动)刚刚已经人声鼎沸,现在又沸腾。说明随着潮声越来越大,大潮开始出现,人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怎样?(激动不已)。等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大潮的影子了。多高兴,多激动啊,谁愿意来读出人们的心情,读出潮声的变化。

这条白线出现在哪里?(水天相接的地方)让我们看一看水天相接是哪里(出示图片)。原来大潮离我们还很远呢,但是声音却很响。这真是“奇观”。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刚刚白线还在水天相接的远处,一瞬间白线已经向我们移过来了。这速度可真是快啊!白线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长,越来越粗,气势怎样?(滂沱)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白线比喻成什么?(一堵水墙)这堵水墙两丈多高,一丈等于3.3米,两丈等于6.6米,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这样高的浪潮,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气势汹汹势不可挡)

我们来看一看这是怎样的景象(播放视频)。

谁能来读出浪潮的气势汹汹?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一句写出了大潮的声音和形态,还有那位同学喜欢这一句?老师也最喜欢这一句。想来读一读?想把这句话读好可不容易,先得读好关键词语。(指导朗读“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现在老师想来读一读这句话(范读)还有谁想来尝试一下?多么富有力量的语句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你们的朗读让老师看到了白浪翻滚排山倒海而来,听到了千万匹战马咆哮嘶吼的声音。真是震撼人心啊!

同学们,如果老师把这句话改得简洁一点,你们感受一下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更形象地写出了大潮的气势)

出示: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腾而来;那

声音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删减原句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优美词语对描写景物和塑造语句气势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应用好词好句。】

6.退潮的景象

钱塘江来潮时气势如此澎湃,怪不得说它是天下奇观呢!退潮之后又是怎样呢?让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霎时”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退潮之快)

谁来说说退潮后的景象?(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钱塘江大潮来时是那样的排山倒海,可瞬间就奔腾而去,这何尝不是一种奇观呢?就算退潮后江面也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江水涨了两丈高,可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来势汹汹,真真可谓是一场“天下奇观”啊!

(三)写法总结,学以致用

1.现在老师要考一考大家,看谁能以最快速度把序号填在括号里。(出示课件)

填完以后,你发现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呢?(由远及近)

2.潮水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呢?(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潮水的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作者由远及近远仔细观察,抓住了潮水声音和形态两个方面的变化特点,运用恰当的比喻和贴切的词语,将钱塘江大潮这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搬到了我们眼前。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自己描写的景物栩栩如生。

(四)课堂延伸

同学们,大自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壮丽景色等着我们去发现(出示图片),请你们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抓住两三个关键特点,用上贴切的好词,有次序地写上一段介绍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有次序的观察习惯,锻炼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节。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老师简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学习“潮、浩、沸、涨”,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学习“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学习“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潮的壮丽。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

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五、作业

1、背诵第四、五节。

2、收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同学间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观潮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我们浙江省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像美丽如画的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优美自然风光的千岛湖,佛教胜地普陀山……真是举不胜举。我国宋代有大诗人苏轼游览了浙江的一处胜景后,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你们知道他讲的“潮”是哪儿的潮?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C、“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1)大家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写这一天下奇观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3),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4),潮来了。

(5),潮头奔腾西去。

(6)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平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平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习,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1、生闭目听老师范读第2、3小节,听文字,想画面。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B、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终于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怎么喊?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21人,无论在学习习惯、语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a类为优生,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探究的意识较强,通过阅读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并能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有较强的发言积极性。b类为中等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或者一定的提示,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不很强,但其中有一部分也能积极思考并参与发言。c类为基础生,学习能力较弱,主动探究学习意识薄弱,课堂参与兴致不高,需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指导下习得知识,并有所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我重视对两头的兼顾,充分进行个别化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提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部分的学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观潮》课件。

【教学过程】

一、“潮来前”,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⑴师引生答: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⑵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提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讲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⑴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⑵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基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静。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看课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教师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课件你们想不想看呢?”

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看课件。

2、学生看完课件,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⑴知潮声:

让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在学生回答后,将学生回答得最确切的“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板书在黑板上。

⑵知潮形:

用以上的方法,将学生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板书在黑板上。

⑶知其序:

①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

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②再让学生从第3、4自然段中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⑷训其说:

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⑸解其声:

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感觉“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人心魄。

⑹解其形:

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

“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⑺解其情:

教师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课件。

镜头之一:

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潮来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

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绪高涨。

镜头之三:

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⑻表其情:

教师先小结:

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潮前这静”──“潮来之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两丈来高;“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明奇这一问题,让学生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想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动──静──动”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看课件。站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板书设计】

思想线声形线感情线

天下奇观

特殊潮来前(静)(急)

声巨大闷雷鼎沸

越……越……白线(喜)

浪罕见潮来时长粗(动)

城墙

战马(惊)

山崩地裂

水位高潮过后(静)(赞)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教学中我会从这些不足之处进一步摸索求进,找到与孩子们共创造的愉快课堂。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我们浙江省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像美丽如画的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优美自然风光的千岛湖,佛教胜地普陀山……真是举不胜举。我国宋代有大诗人苏轼游览了浙江的一处胜景后,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你们知道他讲的“潮”是哪儿的.潮?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C、“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1)大家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写这一天下奇观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潮来了。

(),潮头奔腾西去。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平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平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习,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1、生闭目听老师范读第2、3小节,听文字,想画面。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B、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终于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怎么喊?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

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5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都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强,好吗?

课件出示:复习词语,理清脉络。

平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师: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大家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师:江潮还没有来,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谁能找出描写江面的句子读一读?

师:那么,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谁能找出描写海塘大堤上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什么,盼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品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

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

(镇海古塔、中山亭、观察台、小山)

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二)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平线)

③ 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 说说“声”“色”的变化。(板书:拉长变粗 水墙 白色战马 山崩地裂)

② 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三)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三、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的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

目标1。

三、教学难点

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认读:

(1)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雉();

溯();僦();绮();溢();

(2)读懂词义:

(a)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

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b)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xxx;

倏尔黄烟四起xxx;

方其远出海门xxx;

(c)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3、研读:

⑴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⑵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赏读:

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⑵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xxx;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xxx;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xxx;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xxx;

写“静”的句子是:xxx;

写“动”的.句子是:xxx;

5、亮点探究:

⑴《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⑵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⑶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⑷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六、课堂练习

1、读,背。

2、课后习题。

七、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状)情;

水战(威)景;

弄潮(技)交;

观潮(盛)融;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文生字新词。

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感其受、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事物的观察规律,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潮去时”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次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理解一些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1一2自然段。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课文3一5自然段,指导朗读背诵。感知作者边看、边听、边看的观察方法,总结深化课文。

一、导入。

1、师启发谈话:第一教时,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是按“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来后”的顺序来写的,并且知道潮来之前的情景:一是目之所及的景物描写,给人以平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二是写前来观潮的人之多,写出了人们焦急等待的心情。这一段从侧面渲染了钱塘江大潮的“奇”。那潮来时,潮来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①学习课文3一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

③学习作者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学文A、学习3、4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①师:文章三四小节,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潮的?b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大潮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②自由朗读。

③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

④欣赏钱塘江潮录相。(解决c)

2、细读理解。

①默读3、4自然段,用[

]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

②师生小结:作者听江潮的声,越来越大;见江潮的形,是越来越状。作者既留心了声音,又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形;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人群情绪的变化。作者这种边看、边听、边想的观察方法,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③重点解决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释“水天相接”

·第3自然段中,讲到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沸膝?·体会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④作者笔下越来越近的浪潮,如此声势浩大,如此雄伟壮观,那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为什么不写人们的表现?(以此作为创造教育的切入点)

3、细品背诵

①师引:这一见,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江潮的“奇”。同学们,这就是祖国山河的一个剪影,这就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带着对钱塘江潮深深之受,熟读、背诵3、4小节。

②小黑板出示背诵线索。B、学习5自然段

1、过渡: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非凡的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奇”。

2、指名读。

3、同桌互说:潮来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抓“余波涌”--持续时间长,神奇。·抓“江水涨”--上涨两丈、水量大、雄伟壮观。

4、小结:这一段,作者用余波和上涨的江水烘托了江潮的“奇”。

三、深化总结。

1、回题读12节,体会“天下奇观”。

2、师:潮来前,江面依然平静,给人以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你说奇不奇?潮来时,声音大,气势壮,奇不奇?潮来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涨两丈来高,你说奇不奇?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天下奇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水天相接、沸腾、横卧、横贯

2、写出带点字词的意思。观潮()观天下奇观()

3、读课文四小节最末句话后填空。

这段话作者是从和两个方面来写江潮的。作者把比作。着力描写了大潮涌来的动感,使人身临其境,表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使学生初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及有关知识。

4.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3.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具准备

电脑、课文软件、电视、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初读课文,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二)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认读生字、朗读课文。

(三) 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四) 学生质疑,老师解难。

二、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点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 按时间顺序给第二段分层,并归纳层意。

(三)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3、4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 抓中心句,导入 新课。

1、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

(1) 师引生答。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说出:“所以吸引了许多中外游人到这里来观潮。”

(2)“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看什么呢?“天下奇观”的“观”又是指什么?

2、质疑。围绕第一自然段,你想知道什么?

3、明任务。学习课文,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的。

(二) 讲读课文。

1、指导学生给第二段分层

提示:第二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该怎样分层,层意如何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自读“潮来前”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1) 划线。用“——”和 “^^^^^”分别划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2) 听、悟。指名读,当读到“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德薄雾。”时,让其他学生说出潮来前江面的最大特点是很平静。当读到“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引导学生说出此时观潮人的心情非常急切。

3、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平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4、电脑重现“潮来时”的景象。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

5、读“潮来时”一段,画出描写“潮声”、“潮形”的句子。

(1) 知潮声。

A.读描写“潮声”的句子。

B.出示投影。

a.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b.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c.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读句子,你们感觉潮声越来越怎样?大到什么程度?

C.看电脑录像,理解“山崩地裂”一词。

D.此时观潮人的心情怎样?

E.再读“潮声”句读出声音巨大和人们惊喜的心情。

(2) 知潮形。

A. 读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出示投影。

a.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到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c.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员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d.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B. 分小小组,讨论体会潮越来越大,猛、近、快、高的特点。

C. 再次观看录像,感受潮的壮美景象。

D. 读出壮观。

(3) 知其序。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潮声和潮形的?找出空间转换的词。

(4) 训其说。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出来。(可加上空间转换词练说)

(5) 3、4自然段中,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6) 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6、指导感情朗读并背诵3、4自然段。

7、学习“潮来后”一段,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8、自己读文,看“潮过后”的录像,说明自己的感受,体会作者的感情。

(1) 思考: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你体会到什么?

(2) 讨论理解“潮来前”江面很平静,与“潮过后”江面恢复平静,两个“平静”意思一样吗?

9、师小结:本文有声有色的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到近地写出了它的变化。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潮声,写得声势浩大;写浪潮,写得气势磅礴。总之,作者给我们形象生动地描给了一个壮观的场面。这场面的确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 总结全文。

(二) 总结写作方法。

(三) 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略)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

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瞭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她高大(),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长城是由()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和()。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而自然段

三、课外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此文章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下载四年级语文上册《壮丽的青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语文上册《壮丽的青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语文上册五彩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五彩池美丽的自然景观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这些句子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3、情感目......

    四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结》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中国结》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五彩池》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五彩池》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四年级语文上册:《五彩池》教学设计。 传说中有个瑶池,那是神仙们住的地方,池里的水有5种颜色,美丽极了师:瑶池只是......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4》教学设计 山东省单县徐寨镇中心小学张世洪 教学目标分析: 我的设计理念是:本次习作的教学设计是从儿童心理出发,用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新颖......

    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长城》教学设计 曹之新 2011年10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2、技能目标: (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封面

    四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第5单元】【 执教: 】 棉花九年制学校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四年级语文上册《珍珠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

    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教学设计范文

    语 文朱习四年级 春教 案娥 复 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一、学生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初步学会独立识字。能运用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