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高校大学生军事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国内高校大学生军事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作者:左恩臻、李正旺、特日格勒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也标志着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展现于世人面前,近年来诸如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战争表现了信息化条件下新形式军队的巨大威力,如何提升军队的信息素养成为各国军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大学生作为国家战略后备力量,同样需要具有一定的军事信息素养,才能保障我国在面临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时拥有更多的后备力量。
关键词:军事信息素养、信息化战争、国防教育
一、军事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波尔·泽考斯基(Paul Zurkowrki)于 1974年提出,并被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简言之,信息素养就是获取、评估以及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它包涵诸多方面:(1)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2)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生学习的水平;(3)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及运用;(4)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对需求的了解及确认;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信息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信息组织及处理并作出决策。综上所述,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1996年美国教育部认为:“这种知识已成为一个人的基本技能,正如读、写、算等技能一样。”
军事信息素养,是指军人适应信息时代需要,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应对信息战争等方面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主要由军事基本素养,军事技术素养,军事专业素养和军事综合素养四个层面组成。
二、军事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在步入全面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战争作为一种全新的战争形态,开始登上现代战争的舞台。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战争形态,是信息化军队运用信息、信息系统和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在这种战争形态下,战争双方哪一方能够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哪一方就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最终获取战争的胜利。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其信息化水平也居于世界前列。在二战后多场现代战争中,美国军队利用其信息化的优势,取得了多次胜利。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人类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或者叫转折的战争,在信息化战争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自从海湾战争以来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承前启后作用的战争。它们既是典型的工业时代机械化战争、又明显的表现出了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的
主要特征,几场战争几乎都使用了全新的武器和全新的战法,每场战争都给人们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在距离最近的利比亚战争中,北约具备绝对的信息优势,开展了长期的空袭作战,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
要在信息战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要提高军人的军事信息素养。
1、重视人才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必然结果。
进入信息社会以后,作为一个具有文明修养的人,甚至于要作为一般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工作的人,应该能够积极、正确、有效地应用信息系统,正确认识与了解信息技术,掌握信息传播的途径与方法,利用与开发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这就是说,他们除了需要读、写、算等工业社会所应具备的文化素养外,还应具备适应信息社会所特有的修养与能力。这种修养与能力就是信息素养。军事人才作为信息社会的一员,要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具备信息素养。开展的军队信息素养教育,就是对军校的教员、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普及信息知识教育,以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增强信息能力,提高其信息素养。培养军队现代化建设所需合格人才是军校的根本任务和立校之本,面对知识、信息时代的挑战,军队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信息高素养人才和信息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2、重视军事人才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军队建设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军队建设正向信息化发展。提高部队信息能力,获取并保持信息优势,已经成为部队建设的重要问题。与之相适应,军事人才的信息素养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和提高部队的信息能力,都需要军事人才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如果没有与具有较高水平信息素养的人相结合,信息技术含量再高的武器装备,也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战斗力;再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也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成为敌方的突破口。因此,培养与提高军事人才的信息素养也是提高部队信息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建设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3、重视提高军事人才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我军官兵信息素养现状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军部队的广泛应用,对官兵的素养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但我军官兵信息素养的现状与这种要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信息意识淡漠,信息安全意识和知识缺乏,信息能力不高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已经影响了信息技术装备作用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事斗争准备工作的进行。在军队,网络环境改变了读者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数字图书馆、网络教学使不具备信息能力的人员感到纷繁复杂,不知所措。特别是一些指挥院校,传统上注重训练,而对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自学能力等要求不高,致使军队院校学生用户信息素养相对不高。因此,对他们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当前军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内容。
4、信息素养教育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新的世纪里,世界新军事革命已经走近我们,这场以武器装备信息化和信息对未来战争的支撑为核心内容的军事革命赋予我们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以新的内容,给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传统的国防科技情报服务保障模式等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军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从传统战争中的辅助作用、从属地位上升到决定作用、主导地位,成为支配物质和能量的一个关键要素。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部队战斗力的形成和综合国防实力的增强。准确、及时、全面、精练的科技信息成为首长决策、武器研发、装备管理、部队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和依托。军队人员的信息素养尤为关键,它是未来军队教育、训练、信息作战,进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主
力军,是军队的基石,因此有必要加大军队人员的信息素养培养,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性和信息获取、分析、整序、分发等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国内大学生军事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国防教育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威胁的建设与斗争。对全民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社会活动。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的高校学生,有义务接受国防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军事信息素养教育,能够提升国防后备力量,为军队提供更多的高等知识人才,提升全军的知识水平,进而形成更高的国防力量。
现阶段,在校大学生接受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信息意识的教育、信息技术与能力的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安全教育等三方面教育。
1、信息意识的教育
信息素质教育的第一步就是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教育首先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的载体形式,信息的特点,信息传播的规律,信息存储的方式,信息管理系统和机构,网络、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信息支持系统等新的信息技术和概念。让他们建立对现代信息环境的正确认识,使他们懂得: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必须能有利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不能取代人类自身的发展,应完整和客观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性质、功能和局限。其次,要在学习中建立起对信息的批判反应模式,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区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防范和拒绝那些被污染的信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察能力和虚拟环境下的自我防护意识。
2、信息技术、能力教育
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信息技术与能力教育。这就是教育人们提高对信息技术的技术认识特别是应用认识,以达到能使大多数人胜任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1)外语知识
英文在信息世界特别是网络软件及网络资源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网上90%的信息资源是英文资源,要想及时跟踪获取先进国家的最新信息、资料,首先要突破语言障碍。因此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特别是英语已是当前军事人员必备的一种工具。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字表达能力,因为人们不仅浏览过滤、筛选繁杂的信息,还要用准确、清晰、简明的文字来撰写各种信息、专题报告、综述、学术论文等,以便与人相互交流与推广,进一步提高个人信息素质。
2)计算机应用知识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工作、训练都要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的,如军事办公自动化、文档处理、后勤自动化、参谋自动化作业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系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简单维修与保护,以及操作技巧、软件使用等知识。这是信息环境下军事技能最基本的必备条件。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及相关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在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培养上,应强调对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3)网络知识
各军事单位局域网的普遍使用,数字化资料档案馆、网络数据库的创建与使用,网上信息传递与存取,网上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军事网络教育,网络战,信息战,这些都要求军事人员必须了解网络基础知识,掌握网络基本技能与应用技术(如Browse,BBS,E-mail,WWW,IRC,FTP,Telnet)。
3、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安全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呈现瞬息万变的特征。面对纷繁杂乱的信息,军队要教育学生遵守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和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注意使用信息资源时的过滤和选择,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与错误思潮的干扰和侵蚀,及时处理个别学生使用信息的违规行为,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上网和学习、生活的关系,珍惜上网时间,防止上网过度,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
四、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措施
1、提高认识,提升信息素质教育工作的地位
在军事信息化的今天,军事斗争所需要的合格军事人才不仅要有军事素质,而且也必须具备现代信息素质。把军事人才信息素质教育当作军校的重要工作,不是突发奇想,而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军队建设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未来军事斗争对军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军校一定要把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当成图重要工作来抓,而不是当作附带性工作一般性地应付一下。在安排教学计划,制定学院发展规划时,都应把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慎重考虑。
2、加大信息技术教育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1)对于信息素质教育的传授者来说,首先自己必须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和教育能力,然后才能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因此,一个军队拥有高信息素质的教员队伍尤为重要,必须把信息技术教员的引进、培养、进修工作抓好,在相应的办公环境、教学硬件配置、教学软件、资料的配备等方面给予资金优惠政策,让信息技术教员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引导、带动作用。
2)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定上,要大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删除过时的无用的教学内容,使更新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把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引入课堂,使学生能够及时地学到新的信息知识,掌握新的操作信息的技能,逐步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
3)修订教学计划,扩大信息技术的学习时间,建立一套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教学方案。现今全军院校推广的网络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可以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其它专业课的学习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必须从硬件、软件加大投入,切实可行地执行上去。
3、校图书馆是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校图书馆在提高军事人才知识层面信息素质方面的作用,可以通过3个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来推动学生知识层面信息素质的提高。军事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层面的信息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信息知识、信息安全知识和信息战知识。这些知识都可以从图书馆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中获得。学生在从图书馆获得相关的知识信息后,通过消化和吸收,自身的知识水平必然会有所提高。二是通过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对学生进行的知识灌输,可以直接推动学生相关知识素质的提高。三是通过图书馆开展的一些服务,对军事人才的获取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现在,大多数校图书馆都建有电子阅览室,开展网络信息和馆藏电子信息的查询服务。由于这些阅览室允许读者自己上机操作,自己直找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因而学生在电子阅览室查找信息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学到的信息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的过程。因为学生要查找信息,就要
操作信息系统,就要对查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这些都需以前学到的相关知识做基础。通过操作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等环节对信息素质有关知识的运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印象会更深,理解也更透彻。学生通过使用电子阅览室设备查找所需信息,在实际操作能力得以提高的同时,对所学的知识也进行了巩固。
五、参考文献
1.《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AYA010034)2.《美军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及启示》朱乃波,张莉(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北京 101416)3.《信息化条件下军队院校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研究》
第二篇:浅谈信息素养教育
浅谈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
信息技术组 吴爱玲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知识经济的兴起,不得不迫使我们反思现代化人才的培养问题,虽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 教育的基点定位在培养人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当然包括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将成为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但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与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也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开拓出充足的空间,现行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上,扎实有效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实际上是在学科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渗透进行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将信息素养作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把握了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从而找到了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教育,要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必须先理解什么是信息素养?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关于信息素养,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和解释。可以说: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这个概念:
1、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
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1年第4季度报告提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学习技能(指读、写、算)、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是其中一个方面,它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
2、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
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而具体来说,信息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四个方面:
1.信息意识。
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信息知识。
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人们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3.信息能力。
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未来社会的要求。
4.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信息素养的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二、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不同时代,基础学力的组成是不同的。100多年前,中国读书人的基础学力主要包含读和写两个方面,读主要是背四书五经,写指写毛笔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与写的内容渐渐变了,学习文史、科学知识替代了狭隘的四书五经,硬笔书法取代了毛笔书法。新中国成立以后,基础学力包含了读、写、算等方面,而且对读、写、算也赋予了新的内涵。例如,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备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而是以语文阅读能力为基础,包括外语阅读能力、数学阅读能力、科技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阅读能力;而运算能力不仅包含纸笔演算、心算、口算,还包含了应用计算器、计算机完成基本计算的能力。今天,基于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使“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成为共识。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的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儿童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素养与读、写、算等能力一起构成新时代儿童适应未来社会、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学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直面“培养儿童的信息素养”这一问题,陈至立部长更是强调要“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宝贵的人力资源。”
正是为了赶上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于2000年制定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明确指出中学信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使用的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从2001年起,我国要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实践能力,期望全国中小学生好好学习,提高信息素养,赶超世界信息化的步伐。
三、如何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不是靠单一的学科教学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一个良好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主渠道,通过抓好信息技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进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可以做到的有以下几点:
1、上好信息技术课——教与学的方式应反映师生自主、自觉运用信息的意识。
由于惯性的作用,绝大多数学校中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这种单
一、被动的教与学的方式占据着统治性的地位,在这种形态下,教师的作用只是牢牢地控制住学生,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教师垄断了“沟通”,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这种现状,与21世纪的新型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培养学生在未来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生存能力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学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信息化的逐步实现,今后的教学将会受到丰富多样的媒体与人力的支持,教与学的方式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因此,师生必须加强自主、自觉运用信息的意识,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一定要站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这个层面去上好每一堂课。
而如何上好呢?这个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需要教师细微到课堂中的每一处教育,例如:在新生第一次到电脑室上课时,就要着重进行信息技术课有别于其它课程的上机制度的教育,从正常开启、关闭电脑,离开时摆放好凳子,检查设备等环节,让学生慢慢形成一种:“负责任地使用信息及信息工具”的意识,以利于今后的进一步学习。而接下来,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对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有一定了解和掌握。但我们不能因此将信息技术课变成计算机操作、软件使用的技能课。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即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提高信息素养最终是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时,应尽量使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接近,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中有生活,生活中有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巨大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有先进的课程思想,又有落实的教学行为,信息技术课才能高屋建瓴,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基本信息素养的主渠道。
2、创造学生学习致用的舞台
(1)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通过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所学知识,促进知识的内化、迁移,从而转变为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深度兴趣。
(2)将信息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育中
在知识与信息的现代,知识信息生成、应用和陈旧的周期在以加速度的态势急剧缩短,教育要想在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中求得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就必须调整学校课程的内容,剔除业已陈旧的、繁琐艰深的内容,增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及与现时代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应将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结构的基本支撑点有机地融合到各门学科中,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我校教室全部为多媒体教室,我校95%以上教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能利用熟练地使用网络资源,将图、文、声、像、乐等形式结合起来,实现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我校各科教师结合课题研究都要运用中央电教馆资源、市基础教育信息网资源以及我校网站的资源,教师们以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基础,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集体研究出教学通案,做出课件,使
信息技术渗透到每个学科。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进步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在与每个学科的亲密接触中,普遍重视教给学生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进步成为可喜的现实。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校具有浓厚的信息技术氛围,使学生的才华有了充分施展的舞台,发掘了自身的潜能,增强了自己的信心,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而且还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加强了他们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以及创新的能力,使课堂的教学得以延伸。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信息时代中信息的涌现形式,其本质就在于以信息虚构了一个生存的空间,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物质世界与人的交换方式,在这个空间,人们需要用知识和信息来解决生存中的一切问题,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了生存条件和命运。为了提高我国在21世纪的国际生存力与竞争力,让家庭、学校和社会来共同关注教育,共创全民学习文化氛围,提高全民信息素养。
第三篇: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11数接本201120404151陈星
〔摘 要〕 当今社会,由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信息素养内涵、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描述,并提出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大学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中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方针,信息化对高等教育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为了培养面向未来的合格人才,迎接
信息时代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强化内容广泛的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素养列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把学生培养成具有
信息素养的人。信息素养教育是关系到大学生如何立足信息化社会的一个基本点。它不是超前教育观念,而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是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理念。
1当代大学生传统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
素养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养目标的教育过程,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起初,素养被认为是一种读、写与理解所必须的基本能力,20世纪5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素养是借助书写在日常生活中行使职责的一种能力,即读写技能与签名能力,而传统的大学素养教育则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宗旨。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知识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传统意义上的素养教育内涵将面临新的挑战。
2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信息素养是对信息社会中人的信息行为能力、独立学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概括性描述的一个概念,由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所以形成了信息素养的各种不同定义或描述。狭义的信息素养是指具有应付和适应信息技术的能力。广义的信息素养是关于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的能力。
目前使用最多、传播较广的信息素养定义是美国图书馆协会所给出的,即:“具备信息素养的人应该知道何时需,并拥有找到、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进行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进行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
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去寻找信息,并如何去利用信息。他们能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因为他们总能寻找到为作出决策所需的信息。”
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为宗旨的教育。信息素养的内容就是通过让学生了解信息的本质和特征,了解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方法及其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信息意识(又称情报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意识术语在情报科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情报现象的思想观点和人的情报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事物、现象从情报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意识表现为人对信息的敏感性和重视程度,以及以信息所采取的态度及处理方法。信息意识强的人,由于重视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能从众多的信息中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能够抢先捕捉良机,从而取得成功,面对缤纷
复杂的信息边界,要求学生具有敏感的主动的信息意识,以信息采取积极的态度,具有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3.1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硬件环境
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全方位的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良好的信息硬件环境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目前教育科研网已经覆盖了我国大部分的高等学校,以此为基础完善校园网络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信息资源的机会。加强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的信息中心的作用,在传统的图书文献采访基础上,加强数据库、电子文献与多媒体文献的建设,为读者提供多元化信息资源。
3.2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信息素养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活动,它最初源于文献检索技能教育,通过开设文献情报检索课程,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能力。传统教育体制下,高校图书馆是为高校的教育和研究服务的,一直作为教辅机构存在,图书馆的传统教育职能是以图书馆利用为目的。但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快速增长,每一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图书馆利用教育已经超越传统的图书馆职能而扩及更广的概念———知识管理,不再只限于如何利用图书馆,而且包括信息的利用与处理(表1)。图书馆将凭借其在信息资源建设、研究以及信息技术人才与服务方面的优势,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
3.3构建利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
专业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建设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国外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大六教学法”,将信息
素养教育分为:(1)定义问题———我们的问题是什么;(2)搜寻策略———我们如何发现信息;(3)获取信息———我们找到了何种信息;(4)使用信息———哪些是重要信息;(5)整合信息———如何将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创新;(6)评价———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这在信息素养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一思想也成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架构应包括:信息学的基础知识、图书馆的利用、电脑与网络等技能培训、创新信息与知识的出版和媒体呈现等。
3.4创建图书馆馆员与教师的伙伴关系
图书馆馆员在课程规划与课程整合中的作用还未被广泛接受,在课程设计与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实际上,图书馆馆员在信息素养教育中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专业课教师的伙伴,这是更有效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的必要条件。在教授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与如何批判的选择信息的过程中,图书馆馆员应该与教师合作,协助教师进行课程单元的设计,将信息技能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以使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信息素养同步提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5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与评价体系
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将为不同的高校设定了一个统一的标准,这给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课程设计及对学生信息技能进行评价的依据,使所有的学生获得均等的信息素养教育机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4积极推进信息素养教育。
4.1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规划中
高等学校应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根据学校专业设置、科研方向等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地、科学地、合理地研究,形成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并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规划。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师资质量。除专门培养一批专职教师外,还要大力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使其担负起信息素养教育者的角色。
4.2加大信息教育课程的改革
2002年元月,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在此之前举行过4次关于文献检索课的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改名为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表明文献检索课教学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文献检索课要重视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加大计算机检索教学内容的比重。其次,应该认识到信息素养的提高不仅仅是技巧的掌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观念的形成,信息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要贴近专业,要渗透到其它课程的教学中,促进其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并且应把原来只停留在本专业文献检索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向其他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文献检索中进行扩展,注意与具体的学科专业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检索技能的教育对所学的任何学科进行某一方面的钻研。
4.3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和条件
由于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受教育者要在不断的使用信息过程中认知信息,因此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信息环境的支撑。首先高校图书馆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环境,长期的文献积累和文献的序化努力奠定了高校图书馆在新经济时期的知识基础设施地位,也使其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课堂和实习基地,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信息资源、检索工具和信息导航的保障。因此当前高等学校应大力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使其立足培养现代人才,立足于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保障,使其成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中心和用户信息素养教育中心。此外应加强高等学校整体信息环境的改善,将学生置信息“场”中,改善网络运行状况,并尽可能将现有设施充分发挥效益。
5信息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
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的因素很多,而且信息素质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的教育、熏陶。可喜的是,现在大中小学校都在研究和实践信息化教育,非常注重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培养,提出了很多的评价标准和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相信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将来,大学生都会拥有优秀的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芳芳.小学语文教师信息素养培养途径、方法的研
究[EB].http:∥edu329.51.net/lun-liu.htm,2002.[2]陈文勇,杨晓光.国外信息素养定义和信息素养标准
研究成果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0,[3]李太平.信息教育———论纲[EB].http:∥/xxhlt/lt21.htm,2002.[4]钟秉林.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J].中
国高教研究,2000,[4]严丽.信息素质析义[J].情报资料工作,2003,2,[5]顾明远.终身教育———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思潮[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第四篇: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
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归因及对策初探
摘 要:本文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 大学生舞蹈教育 对策
大学生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的对策措施,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舞蹈教育较其它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对一些高等院校舞蹈教育的广泛调查中发现,各个大学实施舞蹈教育的标准和方法各不相同,有些学校把舞蹈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列入社科部。有些学校设立单独的艺术中心,建立大学生舞蹈团,把舞蹈团归属于学校团委。有些学校则习惯性的把舞蹈列入体育系,开设舞蹈选修课。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个大学的经济状况、舞蹈教室、舞蹈师资还不够完备。不过短短几年内,随着人们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视,舞蹈教育不断发展,成为今天学校素质教育里一项重要内容。尽管尽管各高校实施舞蹈教育的方法和标准各异,但都重视舞蹈教育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和教育功用,充分发挥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塑造良好的体态美中的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一直倡导对高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走进大学课堂,使许多关心舞蹈教育的人感到欣慰,同时,怎样使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地发挥作用,也成为每个从事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目的是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否则,舞蹈教育在艺术教育中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难以接轨。从这个视角出发,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更多的是从事实践性教育,普及面不大
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舞蹈作品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为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节目排练。由于受年龄身体条件的限制,许多普通学生对舞蹈课的学习没有信心,害怕学习舞蹈,特别是在农科学生身上尤为严重。所以从舞蹈作品学习上进入更深入的教学尤为困难。而在从事校园文化活动中,舞蹈更多的是让学生观赏,参与性不强,如果对舞蹈的欣赏能力不强很难达成共鸣。因此,舞蹈教育的受众人群不如其他艺术门类,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和其他艺术类课程相比受重视程度不够。
(二)舞蹈课的内容设置没有与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以提高技能及欣赏水平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艺术情趣及对“美”的认识为中心。舞蹈教育只重视学生技能的提高和艺术思维能力的发展。没有把提高学生的艺术认识与培养创造性人才相结合。普通高校培养人才大多以科学思维能力为重点,艺术思维的形象性,可以完善并影响、促进科学的逻辑思维。虽然科学思维严谨、抽象,与艺术思维的感性化、形象化有本质区别,但事实上,人的思维方式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具有复合性的特点。艺术思维具有感性形象的特点,当其与科学思维相结合时,两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更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启发与弥补逻辑思维,有助于科学思维获得成功。所以,高等院校特别是农科类占主流的院校的艺术教育若忽视与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相结合,就会与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脱节。
(三)舞蹈教育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
舞蹈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艺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洞察力,还应该将舞蹈与其它人文社会学科转化成综合的感受力,即舞蹈教育的重点应从舞蹈本体转移到与其它学科结合上,如与美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的结合。刘青弋教授曾说:“舞蹈的跨学科理论主要包括舞蹈与人文社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舞蹈美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以及与自然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方面的研究。”举例来说,在实践课上要强调舞蹈知识普及。在上欣赏课时,当我们讲完作者、创作动机、表现内容、结构欣赏后,应将课堂内容再延伸一步,启发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的角度阐述出来,从而丰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内容。
(四)舞蹈教育未在艺术类教育体系中确立明晰的地位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的艺术课程大多以选修课为主,其中包括任选课与限选课。所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技能技巧为主的课程,如歌唱技巧、各种乐器的学习、舞蹈作品的选学等,此类选修课程的开课门数、规模因受各高校所具备的场地、经费、师资力量所限制而各不相同;另一类是为解决学生选学艺术类课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而开设的,如基本乐理和舞蹈基训等,此类选修课各高校一般都有;第三类是欣赏类的课程,不同学校开设此类选修课的内容各不相同,有古典音乐欣赏、有民族音乐欣赏、有西方音乐欣赏、有经曲音乐欣赏、有歌剧舞剧或剧目欣赏、还有单纯的专题音乐欣赏和舞蹈作品欣赏(高校有的不多)等。以上三类课程在各普通高校艺术类选修课中所占有比例各不相同,并没有统一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
二、归因分析
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说是认识不足,在思想认识上对舞蹈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观念限制,舞蹈教育的规模有待以充分的扩展,在思想认识上更注重艺术类以外的文化知识的教育,而轻视舞蹈教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从对脑科学的认识而言,过去人们低估了舞蹈艺术对右脑的开发作用。科学家认为:左脑具理智、右脑富感情,右脑可参左脑作决策,人的言与行的和谐有赖于左右脑的互补作用。从古至今,人们对左脑的训练主要靠文明社会的语言和文字进行教育,长期造成了人左脑的训练居于优势而右脑发达不足,严重失衡横不利于个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高校普遍存在着对右脑开发不足,情感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相对较弱的局面。
对高等院校学生的情商教育认识不够。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更加适应社会,智商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人的情商在社会发展中能够使人的智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在艺术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中,无论是前人的观察还是后人的具体艺术实践,都告诉我们艺术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是一种双向关系的联系,受教育的人是通过艺术作品来启发艺术认识的。作为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容形式及体裁的繁衍,风格的形成以及艺术历史的发展,认识观念的多样化,都是为一定的时代背景,一定的社会条件,一定的生活条件所制约;艺术作品的形成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间接的、曲折的反映,这种反应是通过人的情感这一中间环节形成的,在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受艺术作品启发而产生的认识观念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从客观的角度讲,高等院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的比例在从事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中比例很小,甚至有的学校艺术教育没有舞蹈教师。而且从事舞蹈教学的教师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不是很多。另外单纯的受过舞蹈专业学习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师的非复合性也成为我们推进舞蹈教育的障碍。舞蹈教师由于受传统艺术教育的影响,自身素质的缺陷,教学方法的传统化、舞蹈专业化、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加之教师在学校中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同时由于普通高校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师少而且没有形成气候,学术交流普遍不足。
三、对高校大学生舞蹈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引导大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同时,更要注意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开发科学的智慧为科学教育服务。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状况,笔者认为,舞蹈教育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进行改革。
实行“一主多辅”的课程体系显然将舞蹈艺术类课程列为各高校主干课程的想法并不现实。实际上舞蹈艺术类课程开设的种类越多,分科越细,越让学生无从选择。所以,应将众多舞蹈选修课科学地化整归一,加长课时,减少门类。无论开设什么类别的科目,应首先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设一门在内容体系上具有渐近性、复合性的课程,即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舞蹈艺术类的课程应以此门课程为主,其它课程为辅。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此门课程设置为学生的一门舞蹈艺术类必修课。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无从选择的情况,同时也为选学其它门类的舞蹈扩大了空间。同时要贯彻好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辅助性舞蹈艺术类课程的设置 3 上,开设一些舞蹈美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社会学、艺术哲学等交叉学科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注意实践性教育形式,在进行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课堂讲授的形式外,还应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例如,舞蹈交流协会、沙龙、专题讨论等。在开展此类活动的过程中,除了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外,还应针对不同艺术水准的学生组织活动。可以以艺术骨干分子作为“点”去带动普通学生,激发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与爱好,自发成立舞蹈团、艺术工作室等。扩大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创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以致用,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深化进而达到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
完善师资的专业知识结构。目前,普通高校中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教师的知识结构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舞蹈专业知识的学习,二是对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美学知识的学习。只有培养出具有复合性知识结构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复合性的人才。所以,对高校舞蹈艺术类教师进行多学科的知识培训,是舞蹈艺术教育素质的一个关键环节。
总之,目前普通高校的舞蹈教育,需要重新确立培养目标,即由以技法教育为主转向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综合发展教育。所谓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综合发展,首先是艺术素质的发展,即舞蹈教育关注学生的素质提高而不是简单的“学习”、“欣赏”上。艺术素质综合发展,还需要把舞蹈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从而为培养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起到交叉互补的作用。培养目标是人才成长的方向和标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和指导。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转向,将会影响到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活动组织等舞蹈教学实践,将会对舞蹈艺术教育师资提出更多的要求,将把普通高校学生的艺术素质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最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平心.舞蹈教育: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3)[2]平心.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4)
[3]刘青弋.对应新世纪.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学科定位与建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1)
[4]刘青弋.体现:舞蹈文化研究的根本[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2:(1)
[5] 王国宾等.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2:(2)
第五篇:国内电镀行业现状调查报告
仿金电镀工艺
在装饰电镀工艺中,仿金电镀是应用面最广的电镀工艺,国内电镀行业现状调查报告。灯饰、锁具、吊扇、箱包、打火机、眼镜架、领带夹等各种制品虽然有着各式各样的外表,但绝大部份仍然是金色镀层,获得金色外观的方法很多,有镀真金、镀铜锌、铜锡或铜锡仿金,着金色电泳漆,代金胶工艺等。其中仿金电镀是普遍使用的工艺。
铜锌、铜锡或铜锌锡合金电镀溶液中最常用,也最稳定的是氰化镀液。国内工厂一般都使用自己配制的合金电镀溶液。外资工厂和一部份国内工厂使用外国电镀原材料商提供的青铜盐。其工艺配方和操作条件为:
青铜盐 氨 水 温 度 DK
~90 g/L 1~2 ml/L 35~45°C 0.2~0.9 A/dm2
镀液组成:Cu 15~18 g/L Zn 6~8 g/L 游离NaCN 8~10 g/L
由于仿金镀层在空气中极易变色,因此,镀后处理极为重要,调查报告《国内电镀行业现状调查报告》。首先要进行钝化处理。虽然使用含六价铬的化学钝化效果也不错,但碱性重铬酸钾的电解钝化对防止仿金镀层变色效果更好,获得工厂的广泛应用。电解钝化的工艺配方和操作条件为: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http://www.xiexiebang.com/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名 称
范 围
仿金电解钝化粉
50~100克/升
阴极电流密度
1~1.5A/dm2
pH值
12.5~14.0
温度
常温
阳极
不锈钢
时间
1~1.5分钟
电解钝化时,镀件作阴极。
要注意保持阳极表面清洁,若阳极表面产生黑色膜,应提出槽外经水洗→酸洗→水洗干净后,再放回镀槽内。
为保证钝化质量,槽液pH值应不低于12.5,电流1A/dm2以上,如为恒电压则5-6V。
钝化后的工件必须经过充分的水洗,再作切水和切油处理。其工艺流程如下:
仿金→水洗→水洗→电解钝化→超声波水清洗→水洗一次→切水→切油。
切水是用切水剂脱去工件表面的水份,因此工件表面变得不亲水,切油是去掉工件表面的不亲水的切水剂,然后烘干喷漆。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