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思考与设计

时间:2019-05-12 23:2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思考与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思考与设计》。

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思考与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思考与设计

新课程、新教材,新在教育理念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课堂教学而言,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挖掘、教学手段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下面以“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和内容

人教版《物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育理念,把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作为第一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分成两个层次:学习物理学的知识、方法和通过物理学认识世界。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恰当地确立教学目标,科学的设计教学内容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是千篇一律和一成不变的

教学目标的设定受很多因素制约,如学生情况、老师情况、教学资源的占有量、外界环境限制等,所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不同,即使同一节课,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对象的教学目标也往往不同。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灵活、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在向心加速度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学校分层教学的特点,对于学习基础较薄弱的班级,教学目标侧重于对向心加速度的理解,教学的重点也偏重于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向心加速度公式进行应用与计算,而对于学习基础较为扎实的班级,则在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后,适当侧重于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方法的教学,不仅引导学生完成教科书上“做一做”关于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还引入“微小时间

”的概念,引导学生在时,将圆周运动分解为沿切线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沿半径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进行加速度公式的推导,这样设计不仅渗透了极限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从动力学的角度理解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为学生学习探究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等实例问题提供了分析方法和知识工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了惯性与力在维持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上的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2.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教育素材

教材为教师搭建了活动平台,教师要通过这个平台教给学生什么呢?教知识、教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中挖掘相关的教学因子。例如在行星运动规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安排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一节,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行星的运动,从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演绎与推理、结论的得出、检验论证等,是很好的探究性学习的素材。因此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成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如果因为应试的需要,为多些时间练习运用万有引力公式进行计算,而对本节内容一带而过,那真是暴殄天物。

二、优化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

1.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对知识构建过程的体验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我们教一门科目,不是建造有关这门科目的一个小型现代图书馆,而是使学生亲自进行如数学家思考数学,如史学家思考史学那样,使知识的获得过程体现出来。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件产品”。教师教学生,不是要学生把结果记录下来,而是要使他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最有效的教学过程是体验的过程。体验思维创造的过程,体验应用实践的过程,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喜悦,体验科学的壮美与神奇。

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体现了牛顿的科学智慧;牛顿是一位对概念、规律的普遍意义极其敏感的大科学家。他在《原理》中用几何和求极限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而限于学生知识水平,不可能照搬牛顿的论证,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体会牛顿的思想,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教学片断:

师: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F跟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有关,然而它们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行星的运动简化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那么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就等于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如果设行星的质量为m,速度为v,运行周期为T,行星到太阳的距离为r,则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可以怎样表示?

生:向心力可以表示为

师:在天文观测中我们应该用哪个方程来探究向心力呢?

生:天文观测中难以直接得到行星运动的速度v,但可以得到行星公转的周期T,因此应该用 来表示向心力。

师:能不能根据

得到的结论?

生:不同行星的公转周期是不同的,所以不能说。

师:而且要寻找F跟r的关系,那么表达式中就不应该出现周期T,所以要设法消去上式中的T,应该怎么消呢?

生:可以把开普勒第三定律变形为,代入上式得到:

师:我们注意到是一个与行星无关,而仅与太阳有关的常数,这表明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月球也可以看作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那么地球对月亮的引力是不是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呢?你的结论和①式有什么区别?

生:地球对月亮的引力可能表示为,是个仅与地球有关的常数。

师:用这方法应该还可以得到其他行星对其卫星的引力方程。这些引力方程是如此的相似,是不是在向我们暗示着什么?

生:这些力应该是同种性质的力。

师:对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太阳是施力物,而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太阳也要受到行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引力作用,对于这个引力,太阳又是受力物。对称性是许多物理规律的一个重要特性。如果太阳与行星,行星与卫星间的引力是同种性质的力,那么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是不是也应该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呢?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那么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又可以表示成什么呢?

生:(讨论、推导、交流)……,或

(M为太阳质量,ke是与行星有关的常数)

师:很好,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和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有什么关系?你能结合①、②式得到什么关系?

生:……,这两个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F=F',由①②得: ③

师:如果把这个结论进一步拓展,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应该还可以得到:

师:看到这样的式子,你是不是有些兴奋?是不是能发现些什么?

生:我觉得从

应该可以得到比值应该是个常数。

师:这个想法很大胆,但是从可以下结论认为是常数吗?如果你和某个同学同龄,是不是你们的年龄也是常数呢?

生:(轰然大笑),当然不是。

师:所以你的结论还只能是个猜想或假设,当然这个想法非常具有建设性。不过我们还应该进行验证。

如果这个猜想成立,即(C是一个常数),那么①②式中的又可以怎样表示?如果再把它们代回到①②式,你又能有什么发现?

生:(……)可以得到:

师:注意到是个常数,可以用令,这个结论也可以写成:

从上面的推导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结论不仅对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适用,也适用于行星和卫星间的引力,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已经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呢?

生:(议论)……

师:由于我们的结论是建立在这个猜想成立的基础上的,所以还要进行验证,这就是牛顿著名的月-地检验……。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算,体验检验过程)……。

2.尊重教材编写意图,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以往的一些教育理念和实践中,教科书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作用只是讲解教科书,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科书与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教师、学生与教科书形成一个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丰富、相互补充。教师应该努力促进学生与教科书的直接联系,在教师的影响下,发展和丰富学习的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进入自主学习的境界。

例如从行星运动规律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是《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章的重要内容。在行星运动规律与万有引力定律两节内容之间安排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一节,是为了更突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这个科学过程。如果照搬教材的内容,教学时间显得太宽松,而且并不能让学生充分的体会牛顿的科学智慧。所以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中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做了改进(见上文),并将“月-地检验”提前。这样不仅教学时间变得紧凑,更重要是让学生体验了:从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演绎与推理、结论的得出、检验论证等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而且这样推导更贴近牛顿的思维过程,逻辑也更加严谨。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犹如一部壮丽的科学史诗,它歌颂了前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也展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富有创造而又严谨的科学思维。作为一名践行新课程的物理教师,我们有必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这些科学精神、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科学大师们的思想、智慧传递给我们的学生,传递给世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漆安慎 杜婵英著:普通物理学教程《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越著:《“熵”的教学思考与设计》,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3]《物理教师教学用书》(必修2)人民教育出版社

[4]刘水著:《优教·优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5]川滕博(日)著,吴宗汉,彭双潮 译《川滕教授中学物理教案》

第二篇:高二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高二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摘要】查字典物理网小编编辑整理了高二物理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供广大同学们在暑假期间,复习本门课程,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加深记忆,巩固学过的知识!

【教材分析】

物理学的发端始于人类对理解星体运行的追求。三百多年前,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堪称人类文明与理性探索进程中最壮丽的诗篇,其所体现出的科学智慧的震撼力,至今仍为世人所叹服,它第一次把看似毫不相关的地上与天上运动统一起来,第一次揭示大自然的对称和谐与物理规律表达简洁而含蓄的内在美,并作为牛顿的从 运动现象研究自然力的又一个科学思辨范例,而不断为历代科学家所效仿。从物理学史进程中,可以看出《万有引力定律》这节内容是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 步推演,并与之构成本章的第一单元内容。同时,本节内容也是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在高中物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 绝不能仅限于具体知识的讲解、记忆与实际的应用,更应强调人类对天体运动的认识以及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探究过程,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万有引力定 律发现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上。然而,除了教材与教参已有的介绍外,我们对物理学史上这段辉煌史实真正了解多少?我们能否把握整个发现过程中的探索脉络,并将从中领悟到的思想精髓介绍给学生?由此看来,要教好新教材中的万有引力定律一章,适当扩展相应的知识背景,了解有关牛顿引力理论的现代评述,就显得十 分必要了。

【学生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看,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力、向心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了较 好的理解,并且掌握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动规律,能熟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已经完全具备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起点能力。

从知识建构的进程来看,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从中向学生渗透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推理论证等方法思想,依照 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播放两个视频片段月球绕地球转动和苹果落地,很容易在他们脑中形成这样一个问题: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和地球对苹果的引力会不会就是同一 种力呢?从而为进一步探究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确定了切入点。

然而高一学生其思维方式容易停滞在知识接受层面,而忽视概念间、规律间的相互联系,且很多学生不能建立明确的动态的物理图像或物理情景,进而无法通过同化 和顺应,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入手,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注重创设物理情景,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行互动讨论探究式教 学。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掌握月地检验。

(2)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适用条件,会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习物理规律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引力常量的测量简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提高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重点】

万有引力定律及适用条件。

【教学难点】

月地检验的思路。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过程,让学生在物理情景中主动的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体会这种大胆的猜想、已有理论的应用、巧妙的实验检验和从中体现着的科学探索的精神与方法。

【教学设计过程】

一、新课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遵从平方反比律:。

公式中的G是比例系数,F是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提供行星绕太阳近似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正是这个引力使得行星不能飞离太阳。

『设计说明』:通过上述介绍,旨在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回顾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的前一半,从而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基础,进而引出新课。

二、教授新课

(一)提出猜想

观察视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纠正补充)月球为什么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由于月球受到地球对它的吸引力。

苹果为什么向下运动而不向上运动?

苹果在其重力作用下落向地面。

那么受到的重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由于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而产生的。

我们很自然的想到,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和地球对苹果的引力会不会就是同一种力呢?

按照我们物理学的研究规律,为了解释某种现象,提出猜想,这是理论,然后再去检验是否正确。物理学就是在不断的检验完善中前进的。同样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也需要事实的检验。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设计说明』:通过月球绕地球运转和苹果自由下落的物理情景,唤醒学生脑中当年由苹果落地而引起遐想进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想像力。

(二)月地检验

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互动探究。

检验天上和地上的力是否是同一种力,需要选谁为研究对象?

假定设想成立,天上和地上是同一种力,遵循相同的规律平方反比律,那么苹果和月球受到的力该如何表示呢?

(这是理论猜想)

实际上月球受到的力可以如何求解呢?

(提示:通过天文观测,我们已经知道了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能不能利用圆周运动的知识来求解呢?)

而苹果受到的力我们已经知道为。

猜 测实 际 月 球

苹 果

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验证什么表达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

我们猜想天上地上是同一种力,天上的力是猜想,是理论,地上的力是实际,是检验,我们就是要验证猜想和实际是否相等。只选择一个研究对象月球或苹果,因比 例系数G未知,所以无法检验。我们可以选取两个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比值关系,实际就是月球和苹果的加速度关系,来完成实验的检验,这就是著名的月地检 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检验的思路。

检验思路

① 通过猜想利用引力的平方反比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地球表面苹果的加速度和月球的向心加速度。

② 通过实验观测,利用已有规律,得到月球的向心加速度和地球表面苹果的加速度。

③ 综合以上结果,看加速度比值关系,比较猜想与实验观测的数据,得出结论。

好,请同学们开始验证。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

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理论推导与实验观测得到的结果是相等的。

『设计说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检验思路,进行定量计算,掌握月地检验,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学习物理规律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同时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万有引力定律

猜想:宇宙中一切物体之间会不会都存在这样的力呢? 现在我们提到万有引力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牛顿当时的魄力、胆识和惊人的想象力实在让我们佩服。这最后一步假设,虽然无法得到直接验证,但是我们也没有反驳它的理由,而且,以后的无数事实都支持了这一点万有引力定律。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定律的内容。

1.内容

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即

――《自然哲学的物理原理》1687年牛顿著

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F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单位:N;m1、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单位:kg;r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单位:m;G为万有引力常量。

2.引力常量

牛顿得出了万有引力与物体质量及它们距离的关系,但却无法算出两个天体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因为他不知道引力常量G的值。这个问题在一百多年以后,才被英 国的物理学家卡文迪许(1731年-1810年)在实验室里通过扭秤对几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测量而解决,测出了引力常量G。(展示课件图片,简单讲解实验的原理与思想:铅球之间的引力使T形架转动,带动金属丝扭转,我们可以利用力矩平衡的知识来计算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的大小。因金属丝的扭转程度很小,不易观察测量,所以在T形架上安装了一个小镜,让激光器照出的激光经小镜反射后落在标尺上,小镜转动后,测量光点在标尺上移动的距离,利用光放大的原理确定金属丝的扭转程度,进而测出引力,确定引力常量。)

目前推荐的标准值为G=6.6725910-11Nm2/Kg2,通常取G=6.6710-11Nm2/Kg2,(板书: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它在数值上等于质量是1Kg的物体相距1米时的相互作用力,单位:Nm2/kg2。(强调掌握物理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和以后我们将学习的静电力常量一样,引力常量是自然界中少数几个最重要的物理常量之一。完成扭秤试验后,卡文迪许又测 量了多种物体间的引力,所得结果与利用引力常量G按万有引力定律计算所得结果相同。所以,引力常量的普适性成为万有引力定律正确性的见证,它为万有引力定 律的普遍意义奠定了强有力的实验基础。在导学案上,给大家准备了引力常量测定的资料介绍,希望同学们课下自己阅读,了解其实验的原理与思想。

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已经得到。

问题:如何使用万有引力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呢?学生讨论回答。

好,请看问题!两个质量均为50Kg的人互相接触时的万有引力如果用定律计算,结果好像是无穷大,那么这两个人永远不会分开了。是我们好不容易得到的定律错了?还是我们在使用定律时忽视了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要继续学习的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

3.适用条件

(1)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质点间引力大小的计算。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每个物体的尺寸时,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直接使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模型)

研究相互接触的两个人之间的万有引力时,不能把他们看作质点。(2)当两物体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时,它们间的引力也可直接用公式计算,但式中的r是指两球心间距离。

研究太阳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可以把它们看作质量均匀的球体。

当研究物体不能看成质点时,可以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两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物体上所有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求合力,这是微积分的思想。

万有引力定律产生于对太阳系行星运动的研究,但它对物质运动的适用性却要广泛得多。可以这样说,宇宙中凡有引力参与的一切复杂的现象,无不要归结到这样一条十分简洁的定律之中,这不能不使人惊叹宇宙万物超乎寻常的和谐及人类理性思考所具有的统摄力。

4.实践探究

创设情景:既然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间都有万有引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各自之间或人与物体之间,为什么都对这种作用没有任何感觉呢? 根据情景中数据,学生进行估算:

①请估算两位同学,相距5m远时它们间的万有引力多大?(可设他们的质量为50kg)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代入数据得:F1=6.6710-9N

②已知地球的质量约为6.01024kg,地球半径为6.4106m,请估算其中一位同学和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又是多大?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代入数据得:F2=489N

小结:由此可见通常物体间的万有引力极小,一般不易感觉到。而物体与天体间的万有引力(如人与地球)就不能忽略了。

5.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①普遍性:万有引力存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

②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特殊性: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和物体所在的空间及其他物体存在无关。

④适用性:只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引力。

6.意义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以前上千年才能观测到一颗行星,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的指导,我们在指定位置很快就发现了新的行星,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了极大信心。

『设计说明』:让学生知道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和使用条件,体会物理学许多重大理论的发现,不是简单的实验总结,它需要直觉、想像 力、大胆的猜想和假设。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体会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精巧的实验方法,知道科学研究的长期性,提高学生的科学价值观。通过题目练习,学生进行 估算和比较,从中锻炼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万有引力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加深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课堂小结】

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

一、提出猜想

二、月地检验

1.理论推导

2.实验检验

3.结论

4.更大胆的猜想

三、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

2.适用条件

3.实践探究

4.理解

5.意义

学生体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维过程: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

『设计说明』:通过黑板或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知识,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布置作业】

1.阅读资料,了解引力常量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2.课本问题与练习2、3题。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课下阅读引力常量的测量简介资料,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价值观。【教学设计后记】

本节课我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体会牛顿的伟大,了解科学家提出猜想理论推导实验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选择研究对象入手,设计检验过程,基本解决了学生对月地检验的理解困难,用事实引导学生经历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认识。

总体说来,教学目标基本实现。

第三篇:《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教学设计 刘立刚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太阳与行星的引力后,探究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地面上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是否与太 阳与行星间的作用力是同性质得力,从而得出万有引力定律。课本通过一些逻辑思维的铺垫,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身于历史的背景下,经历一次“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万有引力定律》这节内容是对上两节课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推演,并与之构成本章的第一单元内容。它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同时,本节内容也是下节课教学内容的基础,学生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看,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前,学生已经对力、重力、向心力、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加速度、重力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等概念有了较好的理解,并且掌握自由落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等运动规律,能熟练运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

从知识建构来看,在上一节中学生经历了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探究过程,从中向学生渗透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推理论证等方法思想,依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同时根据上节课“说一说”中的 问题,很容易在他们脑中形成这样一个问题:太阳与行星间引力规律是否适用于我们与地球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我们进一步演绎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之旅”,确定了转接点,也引入本节新课内容。已经完全具备深入探究和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起点能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及公式的适用范围。并会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

3、理解万有引力常量的意义及测定方法,了解卡文迪许实验室。

二、过程与方法

1、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过程的学习中,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与推理论证等方法。

2、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简化问题,建立理想模型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考过程,说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连续性及艰巨性,提高学生科学价值观。

2、经过万有引力常量测定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方法论和物理常量数量级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月-地检验的推到过程。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教学设计

一、新课引入

教师活动

通过上节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规律,那么: 1.行星为什么能够绕太阳运转而不会飞离太阳? 2.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3.可以根据哪些已知规律推导出推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遵从的是什么样的规律?

4.公式中的G是比例系数,F是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正是太阳和行星之间的引力使得行星不能飞 离太阳。那么大家想到过,又是什么力使得地面的物体不能离开地球,总要落回地面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下面我们继续来体验一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维过程。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纠正补充)

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提供作为行星绕太阳近似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从而使得行星不能飞离太阳。

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F与太阳和行星之间的距离r,行星质量m和太阳质量M有关。根据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推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遵从的规律。

二、新课教学

(一)进一步猜想

教师活动

演示:将塑料制成且内部空心的苹果置于某位学生头顶不远处,静止释放。思考:

1.苹果为什么只砸向这位同学,而不是砸向其他同学呢? 2.那么受到重力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3.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否根本就是同一种力?若是这样,物体离地面越远,其受到地球的引力就应该越小,比如我们爬到高山上时,察觉到我们受到重力减小了?为什么?

4.这样的高度比起天体之间的距离来说,简直太小了。如果我们再往远处设想,物体延伸到月球 那么远,物体将会怎么样运动?

学生活动(观察苹果的运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讨论)

1.由于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苹果在其重力作用下,在这位同学头顶正上方可认为做自由落体运动。2.由于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而产生的。

3.可能是同一种力。没有明显减弱,可能因为还不够远。4.可能这个物体会象月球那样绕着地球运动。

(二)月-地检验

教师活动

假定上述猜想成立,月球和苹果的地位相当,则地球对月球的力与地球对苹果的力应该同样遵从“平方反比”律,即,那么月球轨道上的物体受到的引力比他在地面附近受到的引力要小。创设

8情景:在牛顿时代,重力加速度g、月-地的距离r、月球的公转周期T都能精确的测定,已知r=3.8×10m,2T=27 .3天,g=9.8m/s,月球轨道半径即月-地的距离r为地球半径R的60倍,那么: ①在月球轨道上的物体受到的引力F1是它在地面附近受到的引力F2 的几分之一? ②物体在月球轨道上的加速度a(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是它在地面附近下落的加速度g重力加速度(力加速度)的几分之一?可见:用数据说明上述设想的正确性,牛顿的设想经受了事实的检验,地球对月球的力,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力真是同一种力。至此,平方反比律已经扩展到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对地面物体之间。

学生活动(通过创设情景中数据,让学生进行定量计算)

①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月球轨道上的物体受到的引力,物体在地面附近受到的,则有

②设质量为m的物体在月球的轨道上运动的加速度(月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为a,则,r=60R,得,代入数据解得

(三)万有引力定律

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地球对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引力。那么我们可以更大胆设想:是否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力?很可能有,只是因为我们身边的物体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我们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一规律推广到自然界中任意两个物体间,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 学生活动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

1.什么是万有引力?并举出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怎样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如何?并注明每个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3.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4.你认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何深远意义? 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A.普遍性:万有引力存在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只不过一般物体的质量与星球相比太小了,他们 之间的万有引力也非常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B.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特殊性: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和物体所在的空间及其他物体存在无关。

D.适用性:只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引力,当物体之间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时,物体可看成质点;当两物 体是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时,它们间的引力也可直接用公式计算,但式中的r是指两球心间的距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教材P70-71,教师引导总结)。

1.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日对地、地对月、地对地面上物体的引力都是其实例。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两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F为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单位:N.m1、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单位:kgr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单位:m.G为万有引力-11 2222. 常量:G=6.67×10N·m/kg,它在数值上等于质量是1Kg的物体相距米时的相互作用力,单位:N·m/kg

注意:只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引力,当物体之间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时,物体可看成质点;当两物体是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时,它们间的引力也可直接用公式计算,但式中的r是指两球心间的距离。4.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有着重要的物理意义:它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对科学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了极大信心,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四)万有引力常量

教师活动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却没有给出引力恒量的数值。由于一般物体间的引力非常小,用实验测定极其困难。直到一百多年之后,才由英国的卡文迪许用精巧的扭秤测出。动画展示:(教材中没有,补充给学生,如右图)并介绍构造、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一起分析

原理。测引力(极小)转化为测引力矩,再转化为测石英丝扭转角度,最后转化为光点在刻度尺上移动的距离(较大)。根据预先求出的石英丝扭转力矩跟扭转角度的关系,可以证明出扭转力矩,进而求得引力,-11 22确定引力恒量的值G=6.754×10N·m/kg。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教材,思考问题:

1.试比较卡文迪许测定引力常量的值G和现代引力常量G。并尝试说明卡文迪许在测G值时巧妙 在哪里?

2.引力常量的测定有何实际意义?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掌握了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通过月-地检验及其推广,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及适用条件。

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后我们可以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求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求重力加速度。板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

一、月-地检验

猜想:天上与人间的力可能是同性质的力 检验:月-地检验

结论:两种计算结果一样,验证了是同性质的力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

2、表达式

3、使用条件

4、理解

三、引力常量的测定 课堂练习

1、关于半块砖与整块砖的重力加速度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A.由于半块砖的质量是整块砖的一半,故半块砖的重力加速度是整块砖的2倍 B.由于半块砖的重力是整块砖的一半,故半块砖的重力加速度是整块砖的一半 C.同一地点的半块砖与整块砖的重力加速度相同,与其质量、重力无关 D.无法确定二者间的关系

2、关于万有引力常量G,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在国际单位制中,G的单位是m/kg B.在国际单位制中,G的数值等于两个质量各1kg的物体,相距1C.在不同星球上,G的数值不一样 D.在不同的单位制中,G的数值不一样

3、要使两物体间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可采用的方法是()A.使两物体的质量各减少一半,距离保持不变 B.使两物体间距离增至原来的2倍,质量不变 C.使其中一个物体质量减为原来的1/4,距离不变 D.使两物体质量及它们之间的距离都减为原来的1/4 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问题与练习中的问题。

查找阅读牛顿生平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设计积极贯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主导作用表现在,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问题的背景,引导学生学习;注意把握激发、疏导、深化、迁移、创造等环节,发展学生思维;注意评价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达到会学的目的。

在课堂上,应积极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对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研究,体现出直觉思维与理论思维的结合,并利用归纳的方法,体现了再现思维与创造思维的结合。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了学生的兴趣,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较好地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图景,较顺利的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题的难度适当增加。

时的相互吸引力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一直困扰着广大初中教师。针对这一现状,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根据新课标理念,就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我从教了十大几年的初中物理,经历了新旧课程的不同教学。新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主张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但是如果控制不好就会使课堂变得很“乱”。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握分寸,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这就是新课程条件下希望出现的教学新面貌。

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师行为的转化。特别是对初中物理教师来讲更需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初中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窄,反应能力低,厌学情绪严重等特征。原因在于他们见识少,所学的知识多数是课本上的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熟视无睹,缺少分析和知晓。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家长,都是知识缺乏,大多数的家长在忙于改变自家的经济状况,无时间或不懂得顾及自己的子女教育。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积极性。下面本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的实践,按新课标理念,就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谈一些体会。

1、新的课程标课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正常的师生关系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对师生双方形成良好的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初中师生关系比较紧张,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的产生。新形势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鼓励性的评价语言,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会抢答了”、“你的想法也正是老师所想的”、“你的见解出乎意料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与众不同设想”。即使学生答错了也不要指责,应给予鼓励:“你再想想,一定会知道”。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渐渐地、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常常会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朋友式的关系,使学生体验平等、信任、自由、民主、同情、尊重、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新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需要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生不断的沟通、交流,彼此尊重,建立起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例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内容时,要求有乐器的学生自带乐器,并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来演奏乐曲和讲解他们对声音特性的理解,这样他们就能在这节课找回了自信。有些学生平时只对某些歌星感兴趣、因此在讲“音色”这一抽象概念时,我在录音机中先后播放周杰伦和欢子的歌曲,叫他们听是谁在唱,我问大家:“你们是怎样判断出来的?”“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就这样学生在很轻松的环境中,理解了音色这一抽象概念。2、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要求作出明确规定,除书本知识之外,还有另一方面的知识,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对于将来从事生产实践的人来讲才是最为根本的知识。《物理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描述物理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词语,意思是说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以及巩固过程,经历教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物理知识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物理情感与态度。

要掌握物理知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实质上就是将前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转化需要时间,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慢慢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某些物理规律的发现探索过程。例如,在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我先出示下列问题:(1)如果花样滑冰在草地上,能滑行吗?(2)如果花样滑冰是在水泥地上,可行吗?(3)如果花样滑冰在冰地上,可以吗?这样既符合了学生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生活”物理,是指物理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学习物理又为了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尽量用一些贴近生产生活的例子引入新课,尽可能与现实原型相联系。例如,用学生的近视眼镜作为凹透镜现实原型,儿童乐园中的翘翘板作为杠杆的现实原型等等。通过与现实原型的联系,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际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体会到物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渴求,让学生找到学习物理的信心。

3、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注重物理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过程的优化密切相关,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每一个环节尽可能地合理、科学。以新课的引入为例就可采取以下的方法和措施:⑴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导入新课;⑵由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导入新课;⑶由小实验导入新课;⑷由演示实验导入新课;⑸由提出疑问导入新课;⑹由介绍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导入新课。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只要广大教师细心琢磨,认真去想,善于实践,就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要掌握课堂教学结构、过程的新理论、新技术,必须把握好两个原则:第一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即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发现、想象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二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即确定每节课每一环节都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优化练习与作业:(1)作业布置要有层次性。例如:在学习了“摩擦力”后,除布置一些基础习题外,还可布置几道选做题:①学生自编一道与摩擦力现象有关的题目,题型不限。②写一篇“假如没有摩擦”的科幻小论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做其中的一题。(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例:进行班级篮球比赛,为了防止运动员打滑跌倒,下列哪些措施是错误的: A.在球场上撒些小沙子;B.运动员穿的鞋底带有凹凸不平的花纹;C.扫净水泥地上的小沙子; D.穿上平底的塑料鞋。由于作业的优化设计,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老师还要经常及时给予鼓励,作出评价,指出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多次反馈多次纠正,使练习真正起到应有的巩固知识的作用。

教学方法选择得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各种教学方法各具特色,各展身手。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要求有:(1)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2)使学生始终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3)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心理品质,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锻炼技能和能力,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在每一堂课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只要广大初中的物理教师广泛涉猎各种教学方法,吃透各个教学内容的特点,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教学对象的特征才能科学地、合理地应用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和产生理想的效果。

物理教师需要想方设法通过建立良好的正常的师生关系,让初中生找到“自我”,并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学习“生活”的物理,使他们找到“信

心”。教师通过优化物理教学过程,注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怎样去学,最终使学生由“学会”物理到“会学”物理。

杜小娟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这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物理教学,如何教会学生学好物理,如何进行初中物理的总复习,是我们备课组、教研组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现将我们的一点经验介绍如下:

一、注重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搞好实验教学,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我们是从以下几方向来做的:

1、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提高成功率。课本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排除干扰。例如:在“摩擦起电”一节的实验中空气的湿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例如碰到阴天、雨天,早上的前两节或是下午的后面两节课(此时的空气湿度较大),实验的现象很不明显甚至很可能失败。课前就要考虑好上课时,空气的湿度是否会影响实验现象。在实验前最好把毛皮、绸布、玻璃棒、橡胶棒、验电器等实验器材进行晾晒。如果天气不佳,就要考虑用强光照射或者用电炉烘烤。实验过程中最好不要直接用手去接触毛皮和绸布,尤其是在做毛皮与玻璃棒相互摩擦,毛皮也带了电荷这个实验中可以把它们绑在木棒上进行摩擦。排除了这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鲜明。容易使学生信服,对于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备的效果。

2、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例如“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我先是让学生思考设计一个电路来检测哪些物质是导体哪些物质是绝缘体,当检测到水、人体、铅笔芯(较长的)时,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先把它们归为绝缘体。之后,我指着那堆导体问:这些物体一定都是导体吗?(是)又指着那堆绝缘体问:这里面一定都不能导电吗?马上就有学生说:不一定,有可能是电流太小了,小灯泡不会发光而已。此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我自己去买的发光二极管的特点,发光二极管被作为各种用电器的指示灯,学生很容易理解只要很小的电流就可以使它发光。于是我又用发光二极管检测了一遍,学生自己得出了人体、水、石墨是导体。也体会到了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

3、利用课件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课件就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再比如:日食、月食的成因,分子的运动,导体容易导电与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等都可以通过课件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实验时,升高实验台,实物投影仪的利用,利用一些手段把微小的实验现象进行放大都是提高实验现象可见度的好办法。

二、注重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导入学习新知识。

多采用对比教学,归类教学,使学生即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又能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别事物间更加细微的差异的能力。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炉子效率和热机效率时,我先让学生去思考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接着让他们与机械效率进行比较,与班级考试中学生考试成绩的及格率和优秀率进行比较。与功率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讲解清楚功率、机械效率、炉子效率、热机效率的概念,物理含义。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几个率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就不会认为功率与机械效率之间有直接关系了,也不会认真有用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了。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会学生学习和总结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初中物体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但又可以说整本教科书都在讲述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教材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就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骤在进行。即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习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滴的进步,充分肯定他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大面积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五、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初中物理虽然需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但同时也要重视记忆,不要死记硬背绝对不是不要记,不要背,而是更加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的规律,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要求:每节课要认真听讲,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课后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记忆。上午的课,中午的课要重温一遍,下午的课傍晚要重温一遍,作业前要重温一遍。睡前再一遍,每周要对本周的知识进行一次回顾,再以后是一个月,三个月。这样学到的知识基本上在大脑里扎下了根,想忘记都很难。记忆时要注意找规律、找特点,要准确记住各种定义,定律的文字表达和各种物理量的单位,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计算公式与数学计算公式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式的每一项都有物理意义和单位,在记忆物理表达式时,一定要记住各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通过我们备课组老师的团结协作,相互分工,步调一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总结。

下载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思考与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万有引力定律”的教学思考与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余干县杨埠初中洪艺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源于创造性思维。创新性思维需要培养和激发,也是可以培养和激发的。在物理教学中,利......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物理课堂教学创设情景一议 桂阳二中陈春保 2013.12.28 课堂教学精心创设情景,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这不仅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习题课教法》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如今知识将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社会最重的生产要素。知识更新也日渐缩短,在岁月的流河中,人们的观念、思......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一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兴趣是学习的关键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点合理进行教学工作。教师要擅长运用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一、 基本教学经验 对于初中物理教学它具有实验性、现实性、归纳性和应用性,具体做法是: 1、实验性 每个物理规律,原理都是从观察和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利用“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活力 有人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才能使课堂......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一直困扰着广大初中教师。针对这一现状,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根据新课标理念,就建立新型的师生系,让学生经......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定稿)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两篇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范文两篇 篇一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兴趣是学习的关键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点合理进行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