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三地理复习阶段的分层教学
浅谈高三地理复习阶段的分层教学
四会市四会中学 林晓芳 2015年4月
【摘 要】进入高三,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以及自身的地理修养和对地理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教学方法,已经不符合高三地理复习阶段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这些差异进行有效的分层培养,做到因材施教。这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提升地理水平的欲望,而且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乐趣,并轻松、愉快的获取地理知识。本文以高三地理复习阶段的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分层教学在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分层教学、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呈现出一番新的景象,各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其中分层教学这种新的理念,改变了传统的笼统教育教学模式,它尊重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笔者在实施高三地理复习分层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进行分层设计。
一、对学生的地理水平全面把握,科学合理设置弹性分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实际的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只有对学生的情况全面了解,分层教学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在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对待地理的态度、地理学习能力等方面都会存在着差异。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教师可以通过精心准备一套题目进行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地理基础和地理学习能力,再观察课上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
综合考虑以上情况,再遵循高三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性格方面的特征,依据广东高考地理考点分布及近几年广东高考地理题型的特点,笔者对基本目标、中层目标以及发展目标三个方面进行分层,将学生分为A、B、C三个等级:A层次的学生属于拔尖的优等生;B层次的学生是成绩普通的中等生;C层次的学生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差生。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分组过程中应避免差生这些词语,所以笔者为这三个等级命名为:竞赛组、提高组、基础组。这个分组是有弹性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又重新分组,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进入更好的层次组,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做好分层教学还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目标是支配课堂教学的主线,也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如果教学目标实行“一刀切”,那么竞赛组的学生则觉得毫无挑战而激不起学习的兴趣,而基础组的学生则可能因为难度太大而受挫、灰心丧气。教师在研究高考地理考点和考题特点的前提下,结合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共同目标和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和筛选不同的创新训练题目。共同目标是紧扣高考考点和考题特点,在不降低要求、不增加难度的前提下,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层次目标则是根据不同小组的实际情况分别设定的目标。
例如,在复习“工业专题”时,共同目标是:
1、了解工业区位的含义及工业区位因素的类型。
2、了解部分典型工业生产的特点。
3、理解各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分布、生产的影响。
层次目标则是:基础组的成员要求能够读出题目中的工业分布的主导因素;提高组的成员则要求能对题目中的工业分布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竞赛组则要求能根据题目的要求重新给该工业选址或提出对应的整治措施,并能说明理由、依据。
三、巧妙设计不同层次问题,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考,让每一位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而在一节地理复习课上,课堂提问是最基本的双边互动环节,因此要落实好课堂提问的分层是保证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的一种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爱好、兴趣和特点,有计划、有目标的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挑战性且是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急于解决问题的愿望。课堂提问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尽量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及时参与教学。对综合分析、归纳概括、逻辑性强、具备一定灵活度的问题由竞赛组的学生回答,对基础的、容易理解的问题则由基础组的学生回答。
以“气候专题”的复习为例,教师可以结合题目让基础组的学生分析地带性分布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让提高组的学生分析地带性分布的气候类型的成因及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而对非地带性分布的气候类型相关问题的分析,则由反应灵敏、基础扎实的竞赛组去完成。
四、分层作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有效评价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直接反馈,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巩固和提高的必要手段。因此课后作业布置层次化更是分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教师既要体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也要顾及各个层次小组同学的实际水平,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作业要包括两类型的题目:基础型和创新提高型。基础组学生要求做基础型题目;提高组学生在做完基础型题目后,选做部分创新提高型题目;竞赛组学生则要完成所有题目。以“水体运动规律专题”的课后作业《南方凤凰台高考总复习》“课堂评价”中的题目为例:基础组只需要完成所有选择题,提高组还需要在非选择题中选做第一题,竞赛组的成员所有题都完成。
五、做好课后辅导分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后辅导是对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以及巩固掌握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大部分课堂时间只能照顾到中等层次的学生,这样就会冷落了两头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给基础组的学生讲解透基础知识,使他们能跟上大家的步伐。给竞赛组的学生增加些竞赛讲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班上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同时,提倡小组之间的帮助辅导,竞赛组辅导提高组,提高组辅导基础组。这样,将全部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培养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
总之,高三地理复习阶段的分层教学,照顾到了学生地理基础和地理学习能力的差异,为每位学生都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因为对学生进行了分层,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在课堂和课后都进行了分层教育,让每次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和进步。分层次教学的探索和研究还会不断的进行,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杨中秀.分层递进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J].科教导刊.2013,(08); [2]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二篇:高三地理教学阶段总结
本着基础厚实、主体发展的观念,开学至今高三地理复习全面展开,遵循计划,有序地开展复习。总结这段时间,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改进。
首先,注重在基础知识上下功夫,用好一本教材。基础知识是学生分析问题的基础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所以,在第一阶段的复习中,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复习,仔细研究大纲要求,竟量全面、仔细地帮学生复习到每一个细节。同时培养地理思维素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其次,迎合高考的需要精讲多练,定期测验,反复练习。教师备好课,讲好课,每课都有作业,每星期都有练习卷,并且进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提高学生解题能力。高三复习,练习测验是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只有反复操练,不断巩固知识点,使知识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当然,批改练习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再通过讲解题目加深他们的印象。第三,要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争取更大的进步。在今后的复习阶段中,我们会继续上阶段好的环节,不断改进,全心全意为学生提高成绩而努力。第三篇:高三地理教学阶段总结_教学工作总结
学习从分享开始
高三地理教学阶段总结
本着基础厚实、主体发展的观念,开学至今高三地理复习全面展开,遵循计划,有序地开展复习。总结这段时间,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改进。
首先,注重在基础知识上下功夫,用好一本教材。基础知识是学生分析问题的基础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所以,在第一阶段的复习中,非常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复习,仔细研究大纲要求,竟量全面、仔细地帮学生复习到每一个细节。同时培养地理思维素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其次,迎合高考的需要精讲多练,定期测验,反复练习。教师备好课,讲好课,每课都有作业,每星期都有练习卷,并且进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提高学生解题能力。高三复习,练习测验是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只有反复操练,不断巩固知识点,使知识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当然,批改练习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再通过讲解题目加深他们的印象。
第三,要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争取更大的进步。
在今后的复习阶段中,我们会继续上阶段好的环节,不断改进,全心全意为学生提高成绩而努力。
微果网人人都是好老师
第四篇:分层教学阶段总结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总结
张村驿中学
蒋兴艳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步骤:本学期是实验阶段
在广泛向教师、学生和家长宣传的基础上,经过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分层摸底,最后在部分班级进行了以数学学科分层教学尝试。并与部分教师进行了讨论,吸收了大家的意见,将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考试、分层管理等具体化。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学科教学实验来检验。
1.以本校作为课题实验研究基地,同时选择其中三个年级、部分班级作为参照班级进行对比研究,并定期进行检验。
实施实验前,分别对实验班级和参照班各个层次同学的情况进行多方位了解和调查摸底。
3.实施过程中,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检验方案的实施落实情况。其中采用调查法、对比法、专题讲座、专家检验等手段,由相关备课组组织进行调研。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4.对实验班实施研究,通过各种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及时反馈,通过论文等形式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围绕研究问题,利用各种渠道提供的信息与资源,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知识的特点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围绕研究的问题分析、处理信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协商和辩论,对当前的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从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个环节要达到两个目标:
(1)通过协作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态度,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培养学生协作的精神。(2)小组协作完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或小论文)
第五篇: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反思
[
我任教高三多年,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下面,结合高三地理复习课教学的实践,谈谈地理复习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虚心好学,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
高三地理教学任务繁重,时间很紧张。而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不一,如何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呢?
1、认真备课。认真参加高三教师培训、及市、区、校级教科研等活动;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试题”,使高三地理组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水平。了解学生。针对班级的学生实际,如学习地理的基础和兴趣;高三入学摸底考试、联考、摸底、文综考试的成绩及试卷分析;学生学习地理的心态和方法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认真做好反思工作。如反思每一次考试成绩的缘由(从自身和学生方面),并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可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上好每一节地理课的最基本的前提。
2、精选习题。首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好“地理改错本”,教会并督促学生自己做好地理知识的查漏补缺和地理解题方法的积累。从复习资料《三尺讲台》中,挑好课堂的同步训练题,当堂巩固每节课的地理知识点。其次,精选单元检测题。选题范围是《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中学地理教参》、《北京四中的地理题》中为学生挑选习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为“培优班”的学生选好练习题,做好“培优辅导”工作。可见,选好地理练习题,并训练学生,是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地理成绩的一个途径。
3、用专题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方法 首先,向学生讲明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重要意义。即,从文综的考核目标和要求看,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对历史、地理、政治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从高考试题的命题宗旨看,“能力立意”:重在“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重在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而结构性的知识易于迁移和重组。其次,用实例教学教会学生构建高质量知识结构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复习。
4、答题训练。在此环节,需要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和方法。避免不必要的丢分现象。如: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审题、做题、反思与总结);在答题技能与技巧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与技巧,训练学生熟练简答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形成答题的基本模式(思维、应用、语言);同时,要学会使用标准答案。
5、做好考前冲刺阶段的工作: 考前冲刺阶段,“文综”进行了有重要意义的几次测试。老师及时地从综合的角度、学法辅导等方面,进行查漏补缺的工作。另外,此时期,学生的学习状态极不稳定。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空或发现问题就要及时沟通,帮学生调节好状态,迎接高考。综上所述,只有学习,总结,地理教师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考要求,才能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才能使地理高考成绩逐步得到提高。
二、把学生对地理学习的需要转化为兴趣并上升为动机则是提高地理成绩的着眼点。
1、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心理上的相容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对象只有先接受你这个人,才能接受你的观点。”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式关系,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你指导的学习方法,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2、地理教学的困难和挑战。高三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状态差异很大,基础参差不齐。地理教师遇到了机遇和挑战。如何让学生爱学地理呢?本人只有不成熟的点滴做法,愿意与感兴趣的同行一起探讨。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课后反思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一课的引入,我采用问题引入法。我先问学生:“你们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主要关心什么要素?”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有的说最关心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有的说最关注是晴天还是阴雨天,是大雨还是小雨;有的则说最关心风大不大等等。我接着问:“你为什么最关心这项指标?你知道什么样的天气属于灾害性天气(或气象灾害)吗?”这时多数学生沉默了,有个男生说:“气温太高或太低,风力太大,降水太大或很长时间都不降水,这些都是灾害性天气。”我充分肯定了他的观点:他实际上是把天气要素出现异常极端值的现象概括为气象灾害,分析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之所以关注天气预报中的晴雨冷热,说明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如果它们出现异常,当然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是,我们还应从国民经济生产的角度去思考同样的问题,即这些天气要素异常极端值的出现会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对此,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呢?本节课就是让同学们一起共同探讨什么是气象灾害?它们有何危害?人们应如何防御?
开始学习台风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从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形式与形成的天气现象等方面比较气旋与台风,再结合99年14级台风下面袭击厦门时自己的所见所闻讨论台风的危害,并以列表的方式归纳出台风对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灾害及其应对措施。同学们兴趣盎然,讨论热烈。大约七八分钟后,开始小组汇报,各组对“台风从本质上讲就是气旋,它是一个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这个结论没有异议,但对台风的危害的归纳却有不同说法,多数小组汇报时即将课文中的相关叙述加以要点化,如,“拔树倒屋、掀翻巨轮、破坏建筑物和通信设施、淹没农田村镇、破坏海堤等”,也有的小组谈到“破坏网箱养殖和滩涂养殖,摧毁路桥,摧毁渔船,造成停水停电,海上航运被迫停止,刮倒广告牌伤人”等等。在谈到应对措施时,同学们谈到了许多当年厦门市政府指导市民采取的措施。我这样启发:我们能否将台风的危害先粗略地概括为风灾、洪灾及其引发的瘟疫等三个方面,再将三个方面的灾害加以细化,这样就有了一个思维的框架。接着我要求同学们在课后完成两项作业,一是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每位同学改写或补充教材中的相关文字;二是书面回答1。“台风能发源于赤道洋面吗?为什么?”2。“温带地区会受台风的影响吗?”
由于降水形成的原因在前面已经学过,这里我只是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一是除了台风外,还有哪些情况会引起暴雨?二是采取哪些措施可以减轻因暴雨而引发的洪涝灾害?这些措施对减缓旱灾和台风灾害有何作用?(用电子幻灯展示)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暴雨洪涝”和“干旱”。同学们很快看出“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等”工程措施和“加强土地管理、建立预警系统、拟定应急预案、实行防灾保险”等非工程措施对减轻台风灾害、暴雨洪涝灾害、旱灾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我问:“还有没有其他措施?”有学生回答:“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道淤塞,对于防涝防旱都很重要”。“非常好,这是一项重要的非工程措施,同学们可把它补充到课文中去”我兴奋地加以肯定。这时,我发表了自己对教材关于“如何应对干旱”的论述的“不満”:对于干旱,我认为应从水源的“供”与“求”两方面考虑。从“供”的方面看,由于长期不降水,表土干涸,土地龟裂,农作物严重抽水,因此必须植树造林、修建水利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行水源的季节性调配或跨流域调水,以解燃眉之急;从“求”的方面看,要在不降低农业生产效益的前提下,设法减少农业的需水量,即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选种耐旱作物,改进耕作制度,改善灌溉技术,以缓解水源的“供求矛盾”。此外,建立预警系统、拟定应急预案、实行防灾保险等也是重要措施。
我的这番分析旨在给学生一个分析问题的示范,即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辩证地去分析问题,而且头脑中一定要有一个知识结构,不能简单地“硬背”教科书上的结论。
关于寒潮,我先复习了冷锋系统,强调强冷锋之后往往形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雨雪和冻害现象。再要求学生仿照台风危害的归纳方法,边读教材边归类整理寒潮的危害,并思考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可分别采取哪些防寒措施。课后作业:
1、继续完成本节课内未完成的整理归纳工作。
2、上网查找还有哪些教材中未介绍的气象灾害。
3、上网查找气象灾害的应对措施。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来设计的,坚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从学生所熟悉的天气预报切入气象灾害的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地理问题,在明确讨论主题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由发言,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并设计了一个发动全体同学共同修善教科书的活动,以此激励学生树立自信、挑战权威,同时暗示学生教材不是不可逾越的真理,也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只是学习的媒介。通过讨论,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科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促进合作学习,通过自读教材,归类整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师富有逻辑性的分析讲解,向学生作了一个科学思维和规范表达的示范,以期使学生将这种思维方式和表述方法迁移到解决其他的地理问题上去。
本节课总体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小组讨论时虽然已经明确了讨论的主题,但在实际讨论中,仍有一些同学在谈到厦门那次强台风所造成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时,大谈自己亲身感受的细节,甚至跑题了。自由发言阶段,由于是不须举手的自由发言,有几个同学一直说,有些想说的同学没机会说。另外,尽管我已经强调后面发言的同学不要重复前面同学的观点,但却无济于事,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带着问题自读教材整理归类阶段,也有一些同学不会归类或不动手整理,只是在书上划线。问他为什么,回答是只要将来背住划线部分就可应付考试了。可见学生对学会学习是学习的重要目标没有清醒的认识。看来下次要结合考试来说明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为试题的答案是难以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答案的,而且为了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科学化和表述问题的规范化,在考试评分标准的制定中,除了知识点占分值外,知识要点的结构逻辑性也要占一定的分值。地理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反思
反思是一种自我评价, 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结果进行审视判断, 从而分析、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学习主体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它注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及进行反省、分析和总结, 找出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进行调控学习和改善学习的策略。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学习的体验、体会和收获, 分析利弊得失, 并及时概括、提高为新的体验与收获, 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反思
学习活动总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因此在学习某部分内容时, 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是否达到了活动所要求的程度, 包括对地理知识记忆的熟悉程度, 对知识本质属性的理解程度, 对知识的各种表达形式掌握的程度。在经历一些学习活动后, 要反思自己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这些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是如何联系的, 反思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有无欠缺, 若有, 这些欠缺是如何造成的, 如何尽快补救。如学习“俄罗斯”这一节后, 学生通过与“ 日本”所学内容的对比反思, 得出俄罗斯工业分布与原料、燃料产地有关。而日本工业分布与优良港口、海运相关。这越完善, 而且知识可迁移性越强。
二、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反思
在教师的引导下, 将学生带入知识再发现过程的教学, 让学生观察研究对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 经过深思熟虑对问题做出猜想, 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调查或实验方案;实施调查或进行实验验证假设;利用各种形式交流得出科学结论等, 是探究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探究活动结束之后, 教师应要求学生尽力回忆自己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步探究活动, 开始是怎样想的, 走过哪些弯路,碰到哪些钉子;为什么会走弯路, 有什么教训可以吸取;自己的思考与老师或同学的思考究竟谁对谁错, 哪种方案最优;自己在一些思考中能否做某些调节, 为什么当时不能做出这些调节;自己在思考中有没有做出某种预测, 这种预测对自己的思考是否起到了作用, 自己在预测和估计方面有没有带普遍意义的东西可以归纳等, 这样不仅使探究课题的方案、过程直接得到了改进, 而且在评估和改进方案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 提高了相关技能, 为今后对类似课题方案的优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要求学生对探究活动中相关的问题反思
若要避免“一知半解”式的学习, 必须将思维的触角伸展开, 在活动结束后我想应该..”等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学完“大洲和大洋”提出“关于地球名字我想应该..”在学完“美国”提出“对于乳畜带在五大湖附近我以为..”等拓展性的问题, 使学生带着问题, 带着探究的欲望离开课堂, 把对问题的研究延伸到课外, 既延长学生思维的时间, 扩大其思维的空间, 同时也暗示创新没有止境,探究没有尽头。
四、要求学生对学习中的认识、观点反思
“知识只有触及人的精神领域时,才会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 这一环节, 就是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将所学知识与个人经验结合起来, 触及学生的态度与情操, 发展智慧, 提升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并非是虚无缥缈的, 应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过程来体验、培养。如学完“中国气候”后,有的学生总结说:“冬季风在条件发生变化时, 可以形成寒潮。这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学习了“台风”后, 有的学生说:“台风有时对人们有益, 有时对人们有害, 因此我认为对待一个问题或一个人, 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要辩证地看问题, 要善于从不利中找出有利的方面, 还要从逆境中看到希望。”学生的语言虽然显得有些稚嫩, 对道理的感悟略显生硬, 但是它毕竟是有感而发, 说明使学生的思维有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