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基本流程

时间:2019-05-12 23:1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物理教学基本流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物理教学基本流程》。

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物理教学基本流程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我市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创景激学——知能生成——应用内化——总结反思”四环教学流程,与各位同行商榷!创景激学

“学习始于问题”、“动力源于兴趣”!我们要结合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学生实际经验和学校实际,从物理与生活的结合点、物理与社会的结合点、物理实验、新旧知识的之间的矛盾等方面入手,创设真实的、主题鲜明的、具有发展性、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励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知能生成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能力、情感提升的过程,在知能构建中我们要以问题为中心,围绕科学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经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探究实践,学习科学的探究、思维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提高科学素养,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积极发挥我们促进、组织、引导的作用,让知能构建过程成为一个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亲历为载体、以思维推进螺旋上升为标志的生成性过程。下面提供两个学习生成途径,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讨论合作

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然后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形成由一系列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小问题组成的学习过程。

在问题提出后,在教师或学生的主持下,让几个同学为一小组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若能自己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再提交小组、全班进一步讨论解决,使学生始终处于独立思考——讨论——总结的循环过程。

(二)科学探究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探究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与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实践中,探究学习过程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各要素之间均可结合教材相互组合,从而形成新的思维程序。下面仅仅介绍一种“思维探究模式”:

在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中,可采取如下的程序:提出问题——搜寻事实——归纳分析——建立模型或假说——检验模型或假说。操作说明

⑴提出问题:师、生或师生一起提出本节课的主要研究问题。⑵搜寻实事:针对问题的内容,让学生寻找与之有关的大量实例。可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去寻找,如观察周围的现象、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回忆有关的事实经验或查阅有关的资料等等。⑶归纳分析:让学生分析他们所搜集到的大量的实例,找到它们的共性内容或特点。⑷建立模型或假说:根据这些共性的内容、特点,让学生提出假说或建立模型。

⑸检验模型或假说:让学生运用各种手段(设计实验、寻找其它实例等)去检验自己的假说、模型的科学合理性,并最终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应用内化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理解、再巩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习题设计和习题教学的意识。一要保证训练时间,一般学生独立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10分钟,要注意侧重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按时、独立、紧张、有序的思维活动。二要精心组题,选题要“小”、“精”、“活”,要注意梯度、变式,要突出应用,练习形式要多样化。三要重视评析,要多渠道收集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强化评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评出方法、评出思维、评出规律、评出士气,评析方式要多渠道发挥教师、学生的作用,并积极鼓励学生建立“错题档案”。四要把我们的要求要和示范有机结合起来,要做学生的楷模,要亲身示范,要引导、指导,确保方法、能力和规范同步提高。总结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小结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我们可以通过总结概括、分析比较、预习引导、首尾呼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小结、学会反思沉淀,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思维规律、情感态度等方面做好小结。并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反思,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薄弱环节,以及在以往学习中忽略的东西,促使学生沉淀积累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吸取失败的教训,改进学习。

流程、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就象探究七要素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实际进行有选择的渗透和有机的循环,以上四个环节在一堂课也可以形成多个相互渗透、融合地循环。再者,预习是学生高效学习的有力保障,我们教学中也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总之“教无定法”依然是我们遵循的原则,“有效高效”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

第二篇: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

初中物理课程基本理念

一、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四)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式,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五)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结合,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物理教学的改进。

二、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设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内容时,将科学探究纳人“课程内容”。本标准中的“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索。本标准对这些要素分别提出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根据物理学的内涵,本标准以“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为“课程内容”中“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对全体初中学生应掌握的物理内容提出了要求。每个一级主题含有若干二级主题,每个二级主题又含有若干三级主题。这些三级主题综合融进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为进一步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渗透到课程内容中,在科学内容中增设了样例和活动建议,它们不是硬性要求的内容,而是为了帮助教师理解科学内容中三级主题的具体含义。本标准还提出了实施建议,以便教师进一步参考。

第三篇:初中物理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难点”成因的调查研究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常挂在教师嘴上的一句话。那么,究竟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对于前者,各学科课程标准表述的十分清楚,而对于后者却没有明确的“标准”,物理教师常常把“难”归结于概念的抽象性、规律的复杂性和知识运用的多变性,强调知识本身“难被接受”的绝对性。为了弄清教学中的“难点”形成的原因,在教学中突破“难点”寻求更有效的突破方法,笔者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形成障碍的原因进行了小范围调查,并对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如何突破“难点”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笔者把本校469名八年级学生、520名九年级学生和邻近4所学校的41名物理教师(包括本校被试学生的任课教师)作为被试对象,调查材料采用苏科版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的章节为测试项目,结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将学习内容编号,编制成问卷,采用师生问卷调查方法,问卷中采用外显化认识层次描述,让师生直接在这些学习内容中选择自己认为是“难学”的项目。

以班级为统计单位,把每个章节认同为“难学”的人数除以班级被试总人数,再把得到的商折合成百分比,作为该章节学习内容难度的认同率。认同率低于20%,认定该学习内容比较容易;认同率在20%~40%之间,认定该学习内容为有一定难度;认同率在40%~60%之间,认定该学习内容为有较高难度;认同率超过60%的,认定该学习内容为有很高难度,即所谓的“难点”。物理教师认同率高于80%的章节,认定为“难点”(教师的认同率计算方法与学生相同)。本文讨论的就是有关“难点”的教学问题。

笔者配合问卷调查,还采用了相应的师生访谈和课堂随机观察的调查方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结合访谈和课堂随机观察的情况,逐一对学生学习“难点”的成因

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有以下特点:

1.学生认同的“难点”少于教师认同的“难点”

从调查中发现,教师认同的学习“难点”占初中总章节数的36.2%,而学生认同的学习“难点”只占初中总章节数的20.0%。落差16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在某些章节,师生的认同率落差较大,如下页表2所示。在九年级师生认同率落差较大的几项中,各项落差水平都在40个百分点以上。究其原因,问题出在师生对“难点”认同的标准不一致。教师看重的是教学内容本身的概括性、抽象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难易判断来自于学习过程中的直接感受。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认同的“难点”与笔者30年前刚人职时认同的基本相同,而且教师对“难点”的认同极为一致,在教师认为29个难学的章节中,有21个章节的认同率达到100%,认同率最低的章节也达到85%以上。也就是说,教师认同的“难点”,近30年(甚至在更长的时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现在的学生和30年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可同日而语,一些原来的学习“难点”,现在已不成其难。这就要求我们物理教师重新思考,在教学中究竟该突破哪些“难点”?说白了就是教师再也不能以知识本位去组织教学,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去引领学习,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真正有效。

2.对于学生的学习,没有“绝对”的难点

笔者以八年级学生调查统计情况为例分析学习内容的难度,认同率最高的学习内容也不超过85%。在学生认同的九个难点中,没有一个章节的内容被所有班级一致认为是难点。比如,九个章节中,难度相对较小的《光的折射》的难度认同率,最高的班级为73.2%,最低的班级为52.3%。再比如,传统意义上的难点——“压强”,最高认同率的班级为83.7%,最低认同率的班级也只有58.1%。所以对于学生的学习,没有“绝对”的难点,教师教学方法如果得当,搭建合适的台阶,完全可以化“难”为“易”。笔者对本校3班和4班《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堂课进行观察,发现教师突破教学常规,学生精确测定光源从远处逐渐靠近凸透镜过程中的几组

物距、像距、物高和像高,采用Excel工具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相应的柱状图,学生从图形中直观地发现像高、像距随物距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很容易地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样的方法,该教师在《物体的浮与沉》一节的教学中,通过自制学具组织学生进行定量探究来发现、归纳物体的浮沉条件,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效果极佳。一句话,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极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的教,而不是学习内容本身。

3.师生关系可能是影响学习“难点”形成的一个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化解学生学习“难点”的一个积极因素。反过来说,师生关系不良,也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从而对当前的学习会感到困难。从表3中我们看到,3班、10班与同类班级比较,“难点”相对少,究其原因在于物理任课老师就是该班的班主任,由于师生课内课外互动多,关系融洽,教师在学生中的威望高,深得学生的信任,使得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高、兴趣浓。

综上所述,不可否认,学生当前学习的知识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就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但是,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是否得当,往往成为学生能否顺利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关键。方法得当,即便是教师认为的“难点”也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相反,教学方法欠当,教学艺术运用不得法,原本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也会成为学生认知的学习“难点”。

三、“难点”突破的教学建议

鉴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形成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是否得当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笔者提出下列几条教学建议:

1.注重教学目标的合理分解

指望一堂课就能解决一个知识点教学的所有问题,是不切合实际的。将课程标准提出的“终极目标”合理地分为新授、单元、学期和学年等阶段性目标,在每个阶段控制教学难度,为学生设计小坡度、低台阶的教学进度,通过有序的反复”,不断地提升同一知识点教学的难度,是突破“难点”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简单地把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当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认知过程需要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像“浇注钢筋混凝土”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凝固”。

2.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常把突破“难点”的标准定位于学生是否能解决习题训练中的问题,能不能应付各级各类考试。于是,突破“难点”的过程就异化为题海战,“熟能生巧”成为教师“机械重复训练”的托词。学习,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件困难又枯燥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也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一项创造性教学活动。但是,这绝对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插科打诨来取悦学生,而是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来实施教学,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不仅是物理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组织学生尝试、体验、探究,让物理课堂充满好奇,学生才能情趣盎然地专注于物理学习。

3.注重课堂讲解

新课程实施以来,科学探究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课程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之一。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忽视教学最基本、最常态的方法——讲授法。物理概念的诠释、物理规律的归纳,离不开教师的讲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这对学生终身发展是必需的,也是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的最基本技能。但是,在校学生不可能像科学家一样,学习每一个知识都得去走探究之路,实际上大多知识的获得,还是来自于间接经验的传授,这就充分说明了教师讲解的重要性。教师讲解不等于“满堂灌”,问题是看教师怎么讲。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学生的言语系统里遣词造句,变学科专业人士的思维方式为学习者的思维方式,课堂用语既要体现启发性、生活性和激励性,但又不失科学性和规范性。生动活泼、正确精炼、机智幽默的语言是教师驾驭课堂的最基本功力之一。

4.注重真探究活动

预知了探究结果的探究活动是流于形式的假探究,这不但无益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而且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物理学科素养的提升会带来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会让学生的思维产生惰性。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顺利地突破“难点”,必须而且很有必要组织学生的真探究活动。有一定难度的定量探究,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逻辑推理,对刚接触物理学习的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一旦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主要学习活动时,那么学习上的“难点”就会在师生、生生多边互动活动中迎刃而解,因为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还从同伴那里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物理的策略。

5.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初中生由于身心发育不平衡,在这个年龄阶段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水平。学生面对一个教育威望不高、不被学生信任的教师时,学习积极性会低落。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往往因为喜欢老师而“爱屋及乌”,喜欢这门学科,所以物理教师不仅仅是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良师,而且应该在课内课外主动去做学生的朋友。为此,我们要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恰如其分地多讲他们喜闻乐见的话,创造性地多做他们爱做愿做的事,师生就有了沟通交流的平台,这样教师就能跨越师生间的“代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物理课堂才能真正地还给学生,教学才能真正地获得高效。可见,人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与学二力合成最大合力的因素之一。

四、调查给予的启示

通过这次调查,笔者有三点体会,一是要研究学生,才能真正突破教学难点。教师不能以知识本位去组织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初二物理组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新的任务,新的课题,它不仅仅是换了教材,还要求教师更新观念。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去改变,去实验。而有效教学就成为了新课标的显著特色。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它要求教师要高质量地传递各种信息,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实现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 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高效、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让更多的学生爱学物理、学好物理。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时感到很累,当看到学生那紧锁的眉头、疲倦的眼神,教师常常会陷入困惑之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做,才能让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课堂教学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它要求教师要高质量地传递各种信息,即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效甚至无效。现结合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课堂低效的几种表现以及他们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问题一:师生间缺乏情感的交流,缺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讲台上教师慷慨激昂、口若悬河,可学生却呆若木鸡,毫无兴趣,只是机械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题、看书,一堂课上完,收效甚微。

原因及解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法单一,信息载体单一,一讲到底,就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枯燥和乏味的感觉,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即使教师不停地传递信息,效果也不会理想。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陶行知先生曾经在武汉大学演讲。他拿出一只大公鸡,又掏出一把米,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他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行知松开手,自己向后退了几步,大公鸡就自己吃起米来。这个精彩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如果我们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食而不化。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的主观能动性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信息载体,如实验、多媒体课件、教具、板画等,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的教法也多种多样,如实验法、探索法、讨论法、发现法、讲授法,教无定法,灵活运用才是根本法。除此以外,生动形象的类比、幽默风趣的语言、挑战性的问题,都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使学习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

问题二:上课的节奏掌握不好,教师从头到尾不停地唠叨,语调没有轻重缓急,不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使学生接受不了这么多信息;或者开始上课时节奏很慢,简单概念反复讲,使学生昏昏欲睡,到结尾时越讲越快,完不成任务还要拖堂,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原因及解决方法:学生在一节课里能够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教师在上课时要少讲精讲,注意控制教学的节奏,不要拖沓冗长。相比之下,我们更提倡节奏较快的教学,因为它能培养学生快节奏的思维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来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一节好的物理课,教学过程要有高潮起伏,要有张有弛。教师围绕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一环扣一环,环环围绕重点、难点展开,每个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能够持续不断地集中。由于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会有一个短暂的疲劳波谷区,教师还可以想办法设计一个教学高潮,像物理课常用的制造悬念、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轻松幽默等方法,都可以给学生意外的惊喜,帮助他们渡过波谷区。只有控制好节奏,才会使信息更快地为学生所接受、所内化。

问题三: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和听课方法造成上课效率低下。由于物理课的开放性较强,造成一些学生只动手不动脑,只关注实验的趣味性,不注重知识点的落实。还有的学生由于没有预习,造成听课无重点、无准备,一旦遇到障碍,无法跨越,就不想听了,长此以往,成为了学习物理的困难户,丧失了学好物理的信心。

原因及解决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听课方法。比如做好课前预习,就是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只有学生预习了,才能知道将要学习的知识中,自己感到最困难处在哪里,从而可以带着问题听课。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让学生发问,然后依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学。而学生已经弄懂的内容,就少讲或不讲。这样上课,教师的讲解有的放矢,切中要害,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也会事倍功半。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听课能力的学法指导。在物理课上,除了听课,还有实验观察、动手操作、发问讨论等活动形式。无论学生参加什么活动,都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抓住观察的要点和关键,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科学习惯。在进行小组实验时,教师更要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学生分工合作、角色交换,避免一些学生只做旁观者却不动手去做或者操作不认真,实验草草收场,敷衍了事。总之,我们要努力追求一种活而不乱、活中有实的课堂氛围,做到开放性和实效性的最佳结合。问题四:复习课上,学生忙于应付大量的练习,题海无边,效率低下;而教师布置的习题,大同小异,不具有代表性,做完题后,教师又没有从解题方法的高度给学生以点拨指导,使学生反复地进行机械训练,解题的创造性得不到提高。

原因及解决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致使学生进行机械训练,再加上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让学生大海捞针一样去学习知识,点拨指导又没有到位,使学习物理成了单调乏味的事情。学习中进行适当的练习,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习题要精选精练,并及时反馈。教师应选择能起到揭示规律作用的例题,讲解时切忌面面俱到,要把解题的思路交给学生,培养他们解题的技能、技巧,引导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练习也应该精心选择,所选习题应联系实际,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能起到促进作用。

当然,课堂教学只一种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形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除了以上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外,还要遵循特定的教学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另外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不断探究和寻找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如: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从学生所经历的事务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这是物理教学中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生活中时时处处有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课堂伊始,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创设符合教学艺术特点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想象、思考,进而发现问题。

通过问题情境的渲染,学生会急切地想知道鉴别的方法,从而引入本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质的密度。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当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后,我们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例如,指导学生寻找、收集资料,让学生来实验、研究,组织学生讨论猜想、主题探究活动等,让学生满怀兴奋与激情,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迁移应用,再生问题

新知识点形成以后,它还可以发散、深化,使知识得以迁移、发展,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我们在认真研究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选定一两个迁移和发展点,设计开放性练习,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深层次的方法和思路,对适应这种较高的能力要求,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生问题。这样不断发现、不断解决问题,将不断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适应新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一、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课题(1)通过实验引出课题

例如:在《大气压强》一节教学开始时,教师先做一个实验:向盖子紧盖的热的薄铁皮桶淋冷水,原先形状规则的铁皮桶发出阵阵响声变扁了。实验有声有形,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期待,本节课要学什么自然也就明确了。

(2)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提出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以师生讨论的方式引入课题。例如:教授“电磁感应”时,可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电可以产生磁,那么磁是否也可以产生电呢?”由此引起思考和讨论,引入课题。

二、运用实验手段拓清误解,明晰概念和规律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教学也必然要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明晰概念和规律,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很有意义。

1.由于惯性思维的局限,学生在理解某些物理概念或规律时,对这些概念或规律有一些错误的认识,通过一些与学生的预期结果相左的实验,引发思维冲突,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结论,学生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不仅纠正了原来的错误认识,而且能使相关概念或规律的记忆保持更久的时间。运用实验手段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十分有趣”,引起和保持“学”的注意。例如:在学习《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前,学生通常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由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制成的物体放入水中一定会下沉”。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取一支挤光了牙膏的扁瘪的铝质牙膏管,要学生猜想:如果将这支扁瘪的铝质牙膏管放到水里会沉还是会浮?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一般都会认为牙膏管会沉到水底,教师把牙膏管放入水中,证实学生的猜想是对的,然后问:“牙膏管是铝制成的,那么能否下结论:铝制的物体放入水中一定会下沉呢?”多数学生会说“是的”,也可能会有少数学生认为“不一定下沉”,这时教师应请这些学生说出不一定沉的理由,再由他们自己利用牙膏管设计一个实验去证明自己的结论,接着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归纳结论;若没有学生能正确回答,教师可以自己将这支牙膏管展开成薄片,做成一只“铝片船”,放入水中就会浮在水面上。两个实验结果对比明显,学生不难知道“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不能仅看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可能还要考虑其他因素”,提高了学生探究“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这个问题的积极性。又如:在将装有水的纸制的锅放在酒精灯上烧,教师问学生:“纸锅里的水能烧开吗?”学生往往认为这样不可能将水烧开,他们以为加热时纸杯先烧坏了,当他们看到经过一段时间,锅内的水竟然会沸腾,惊奇不已,印象将非常深刻,甚至会达到终生难忘的程度,这样学生对“水沸腾会吸热”和“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条件下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100℃不会改变”的记忆将能永久保持。

2.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多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进而引起和保持“学”的注意。多数学生对永磁铁都很熟悉,但并不是每个学生家里都一定有磁铁,教师告诉学生,铁钉上绕上漆包线,漆包线通电后,原来没有磁性的铁钉就会有磁性,学生知道这样能使普通的铁钉变成磁铁,都会很兴奋,恨不得自己马上试一试,这个时候,教师让学生做“探究电磁铁的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学生兴趣盎然,即使是平时学习最没劲头的学生,也会很认真地做这个实验。

三、优化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因素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形成质量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流畅的教学语言,能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讲课的逻辑(包括语言逻辑和科学逻辑)性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榜样的长期的熏陶,能提高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规范性。“教学语言”除声音语言外,还包含身体语言。上课时教师表情,手势、动作、站位、运动等,都会对教学对象产生影响,知识丰富、姿态优雅,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象,对教师偶象的崇拜,容易转化成“粉丝”学习的动力,从而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四、调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如果教师忽视自身情感投入,缺乏激情,主导情绪状态平淡、低落,表现贫乏无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显得干涩、枯燥、表面化,教学内容中原有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得不到良好的展现。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能够感染学生的。

“让生活走进物理,让物理走进社会。”知识源于生活,要让我们的学生在物理课堂的学习中兴趣盎然,主动投入,就需要我们更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运用多种实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运用教师自身的魅力和情感充分感染学生,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活力及效果的有效教学。

第五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根据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市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特提出‚情境设疑,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关注生成,破疑解惑——典例引路,突出方法——巩固训练,拓展应用‛五环节问题探究教学法,其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1、情境设疑,问题导学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其基本方式有:用生活所见设疑,用实验设疑,用日常体验与普遍规律之间的矛盾设疑,用比较法设疑等。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设疑的基本思路,即‚感受问题——分析问题要害——用语言表达问题‛。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探究动力。问题的确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可以是教师预设,也可以是学生自学教材后自己发现的问题。呈现形式:下发文字材料、悬挂小黑板、黑板板书、教师或学生口述等等。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或自己确立的问题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做到边观察边思考,从中发现有用的地理信息。特别是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产生新问题。对于探究性问题或学习中不懂的问题,向小组内的同学展示,让大家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相互启发,共同探究,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3、关注生成,破疑解惑

学习是一个不断生疑、探究、解惑、再生疑、再探究、再解惑、再生疑的循环过程。教师在注重备课时‚预设‛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生成问题是学生存在的真问题、实问题,往往比预设问题更有探讨价值和研究意义。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充分运用相关的地理材料或图像、所学知识或亲身体验,采取观察、思索、联系、对比、综合等形式,多法并举,尝试着解决问题。学习效果要让学生进行展示,并且教师或学生要及时给予评价,提倡采用‚学生点评‛方式。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来,供全班交流或让教师点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好‚讲解‛的度,讲在当讲处,讲在当讲时,讲在点子上。

4、典例引路,突出方法

方法是能力形成的阶梯,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等于拥有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每节课都要尽量有方法指导。确立指导的方法可大可小,大的方面如‚读图析图用图的方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观察问题的方法,对比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探究问题的方法,区域联系的方法‛等等;小的方面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埃及把尼罗河称为‘母亲河’的原因分析‛等等。确定所指导的方法后,再精心选择典型例题或案例进行引导。案例是一个具体的事例,是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实例,是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提倡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如探讨‚荒漠化问题的产生及预防,全球变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判读,工业发展与原料分布,河流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等等问题时,可适时运用。其基本步骤包括:展示案例,阅读感知(教师导入主题后,通过发放文字材料、播放录音、生动描述、多媒体呈现、学生表演、利用现时的刺激或现有的环境制造等方式把案例展示给学生)——设置疑问指导,个体自主探究(教师设疑问难,学生剖析解惑)——小组讨论,群体探究(学生个人分析获得初步见解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班级交流,合作互补(所有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通有无,最后达成共识)——总结评价,能力提升(师生总结评价,提升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落实‚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已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

5、巩固训练,拓展应用

通过练习,学生巩固消化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技能,拓展能力,强化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三维目标。教师要精心设计题目,特别是重视应用题目的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实际问题、身边的问题或综合性问题,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用一双‚地理眼‛去观察生活与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提升学习能力。

以上环节为基本操作步骤,教师可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适当加以调整或简化,也可将学习内容划分成若干‚组块‛,采用‚大组块小环节‛的方法进行。

下载初中物理教学基本流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物理教学基本流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班化教学基本流程

    小班化教学流程及要求(试行) 根据《关于深入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夏教基[2013]17号)文件要求,认真落实五个优化的教学常规环节要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

    汉语拼音教学基本流程

    汉语拼音教学基本流程 一.讲一个小故事(绘本、自编故事……)【3分钟左右】 二.复习【2分钟左右】 三.导入(小故事或生动的情境)【1分钟左右】 四.读准音、记住形(教师范、领读、......

    高二物理教学流程

    高二物理教学规范 一、课前环节 1、需要学生提前预习的章节,提前下发预习学案,并明确预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思路,提出基本预习效果。对收缴的预习学案,教师全面或部分批阅,......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基本流程1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一、课堂操作基本流程 二、基本流程解读 (一)情境设置,启动思维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通过设置情景,建立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新知识在学......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接受式......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白道口二中李国生 初中物理教学中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范文合集

    教学反思 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索,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一课程理念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因此,在物理课程中,增强探求未知世......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张建茹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在初中物理的日常教学中,按照《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依照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步骤。(1)让学生产生好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