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科教学论复习资料
学科教学论
第一章 语文生活
一、语文的构成
语文知识——语言(偏重工具性)语文产品——言语(偏重人文性)
二、语言和言语二分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索绪尔提出来的,对这一学说引进中国有贡献的是方光焘、陈望道和高名凯。陈望道是最早专文介绍语言和言语区分的中国学者。
三、语言和言语的界定
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言语,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及作品。△历来对言语的不同理解:
(1)指用语言手段表现一定思想的表达形式,即言语作品的形式;并认为语言和言语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方光焘、施文涛1959;方光焘1961;岑麒祥 1961;王希杰1984)。(2)指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的表达形式的总和(高名凯 1960;刘叔新1992)。(3)指言语活动和言语产物的统一体(戚雨村、吴在扬1961;岑运强1994)。(4)指言语活动的产物,即说出来的“话”(田茹 1961)。
四、语言和言语的区分
1.联系语言和言语的定义,它们的区别主要是以下几点:
(1)语言是社会性的,是社会成员共用的工具;言语是个人性的,是人们运用这个工具所写的过程和结果。
(2)语言是潜在性的,语言系统是稳定的,具有相对静止状态;言语是显在性的,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具有运动状态。
(3)语言是空间性的,语言系统的各种结构成分是有限的;言语是时间性的,每个人都可以运用这个工具说写出无限多的话来。2.关于语言与言语区分的一些例子
以下例子中,语言和言语是不能替换的。
①汉语、英语等都是历史地形成的民族语言。
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③你走的时候言语一声儿。
④太太说完这个,又看了祥子一眼,不言语了。
⑤赵三有什么事在心中似的,他什么也没言语。
五、语言和言语的统一
1. 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语言的言语,也不存在一个独立于言语的语言。2. 从历时的角度看,言语先于语言,即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言语是语言的历史前提;从共时的角度看,言语是语言存在的形态,即语言规则存在于具体的言语之中,语言是言语的逻辑前提。
3. 语言来源于言语,并潜在于言语中,但又反作用于言语;言语是语言的存在方式。言语推动了语言的发展,语言推动了言语的发展。
六、二分法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所谓语文是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是语言和言语的双向发展。语文教学在技术层面上,也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通过言语让学生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发展学生的言语。
七、几个概念
1. 语法:组词成句的规则。2. 语言和言语三要素:
(1)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结构部件,语法是语言的组合规律。
(2)言语三要素: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言语主体是言语的活动者,言语环境是言语的背景条件,言语作品是言语的物质成果。
3. 言语环境:指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根据这些条件因素与言语活动关系的远近的不同,可以分为情境语境和背景语境两大类。
(1)情境语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交际的场合。所谓场合,就是指交际事件发生时的情况,包括交际事件发生时的现场环境和人际环境。现场环境是指交际发生时的自然景象和事件情形;而人际环境是指“话语参与者之间的一套永久性或暂时性的相应的社会关系”。
(2)背景语境:是相对情境语境而言的,包括言语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背景。4. 语言内容和形式
(1)语言内容:指语言的意义,就是语言的所指。它有两个特征,一是概括性,二是客观性。
(2)语言形式:即语音,它是语言的物质载体。5. 言语内容和形式
(1)言语内容:是指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语言与言语环境结合在一起产生的意义。这种结合,是言语主体的创造。
(2)言语形式:是指言语活动的方式,或者说是语言与言语环境相结合的方式。
6. 语文生活:语文就其本真状态而言,它不是客观意义上的、有待我们去把握的存在物,而是人之为人的生活世界。我们不是用语文来生活,我们就生活在语文之中,语文就是我们生活之所在。我们把这种以语文为本体的生活存在称之为“语文生活”。
7. 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
八、两个思考
1. 在语文教学中采取“讲深讲透”方法好不好?为什么?
采取讲深讲透利少弊多。其理由如下:
(1)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其理由是任何作品都是由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构成的,阅读作品就是经由语言形式达对语言内容的理解,阅读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主观(读者)向客观(作品)靠拢的过程。
(2)这种方法忽略了言语主体的创造性,有违阅读与写作的基本规律,使教学变得僵化死板。这种方法导致了语文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和技术主义的痼疾。
(3)这种方法是“填鸭式”“满堂灌”的代名词,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只强调教师单方面的作用,只重视课堂教学的规范化、形式化,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不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讲究教学的民主性,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记,养成了以听代思的习惯,只知道对教师作简单的模仿,不知道如何去发挥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会失去吸收知识的兴趣,而且产生了厌学情绪。
2. 为什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与对话能力?
(1)语文的本质是人的一种生活,而对话是人的语文生活的实现方式。一方面语文是一种生活对话,与语文对话隐喻了与自然的对话,人际的对话也隐喻了与自我的对话;另一方面,生活也就是一种对话,人通过对话获取对象,在对象中确证自己。通过对话,人重新构建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话不仅仅是我们时代的哲学主题,也是我们时代的生活主题,也是我们时代的生活主题,又是我们时代的语文主题,即我们时代的人的主题。(2)对话过程与理解过程具有本质上的同一性,对话过程是对话主体双方的视界融合过程,视界融合的结果是主体双方认知结构的不断改组与重建。
(3)对话的原始意义是交谈,但交谈不一定是对话,真正的对话要求对话主体必须具有对话意识。有了对话意识,即使默默无言,也是一种对话。在对话中对方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自我的意义的获得和价值的实现,因此,不尊重对方就是不尊重自我,对方意义的缺损就是自我意义的牺牲。人必须在另一个人在场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自我。即主体间性(P28)的体现。
第二章 语文素质
一、素质与语文素质 1.素质
总结目前大家使用的“素质”一词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这么三种:一是生理意义上的,主要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主要指以生理层次素质为基础的神经系统活动功能特征;三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主要指在主体对外部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中逐渐确立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行为模式,与个体的人格特性融成一个统一体。2.语文素质
语文素质,是指借用“素质”的原始意义创造出来的语文学概念,它是指人最基本、最重要的语文修养。
语文素质不仅仅是一种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思维等方面的素养,还包括人的语文体验、语文直觉、语文感悟、语文想象、语文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它不仅包括语文方面的知识、能力、思维、体验、直觉、想象、情感等要素,还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要素。总之,是一个人语文生活所需要的修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素质包括两个层次,四个方面。所谓两个层次,就是直觉的层次和非直觉的层次;直觉层次是指语感,非直觉层次包括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三个方面。即语文素质的四个方面是指语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其中,语文素质的核心是语感,语文素质其他方面的内容都是从属于语感这个核心的。3.语文素质的要素构成。(P34~P35)
语感
直觉层次
语文思维
非直觉层次
双基 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本技能
语文素质要素构成层次图
二、语感的特征与地位 1.语感的特征
(1)语感的心理特征:
语感既是一种人的言语心理行为(语感过程),又是一种言语心理状态(语感结构)。语感作为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它的特征是迁移。(P38)语感作为一个静态的结构状态,它的特征是图式。(P39)△思考㈠:如何理解语感的迁移功能?
①语感能够使主体通过最少的言语激发来获得最大的信息,即超出言语向外延伸,这就是所谓的极值效应,这个动态的过程就是迁移。
②每个人都有一个词库(个人词典),其结构形式呈现为网状结构,网络中自然会有许多的节点,又称为信息聚焦点,提取或激活某个节点,思维和意识就沿着网络通道同时向所有方面扩展,直到涉及整个词典。
③语感迁移的关键就在语感结构中的节点的自动化程度和开放性程度。语感能力的高低,就是指节点的扩展激活能力的高低,语感能力的大小,就是指节点扩展激活所涉及的范围的大小。
△识记㈡:什么是言语表达式?
所谓言语表达式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多成分的综合概念。从它的内部构成来看,包括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从它的外部联系来看,则又包括言语本身和言语环境(语境)。言语表达式既体现着语言的规则,更体现着言语的规则。
(2)语感的言语特征:
言语对语感过程和语感表现的支配、制约作用,以及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上的相应表现。△思考1:在言语研究中,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哪一个更为重要,为什么?
如前所述,言语内容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具体含义,言语形式则是指言语表达式。因此在言语学研究中,言语形式更为重要。因为,言语形式是语感的直接心理界面,是语感的感应点。言语形式可以说是语感的中介,它一方面联系着言语对象,一方面联系着言语主体。总之,言语形式是语感的门,语感就是通过这道门达到对言语内容的直觉同化。
△思考2:为什么说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 1.语感是一个人的语文生活的主要途径
(1)先有语言,然后才有语言学;而不是相反,根据语言学来创造并使用语言。①汉语的语言现象极为微妙,许多有关规律尚在探讨之中。②即使确定的知识,如果依凭它们进行听说读写,效果将会很低。③课堂上习得的知识无论多么丰富完备高深都不可能完全解决认读中所碰到的所有问题。④任何人包括语言学家不可能在听说读写中理性地刻意地去使用语言规则。
(2)语感是人联系世界的主要通道。①语言本身就产生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感,而不是人们对语言所的对象的科学研究。②语言现象是一种生命现象,具有生命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并不完全符合形式逻辑的推理,也非实证科学所能完全测得准的。可以说,语文首先是一种艺术,它的规律是感觉的规律,这种“感觉的规律”就是语感。
2.语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智慧
(1)语文素质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语文智慧。这种语文智慧集中体现在语感上。语感的心理特征是直觉,直觉有三个特点:知情合一(顶峰体验);身心合一(物我两忘);理解和观照合一(凝聚为意象)。语感的这种直觉思维就是在实现感性到理性这一过程之后,又继续向前发展为感性形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以感性形式表达的理性内容。它把理性过程凝结在感性形式之中了。这就是语感的智慧性质的根本。
(2)从智慧理论的角度看,语感也是一种理解。理解有两种,一种是知性的理解,它靠逻辑、分析和思维达于事物的本质;一种是完形(格式塔)的理解,它靠直觉、顿悟和灵感达于事物的本质。前者是以“物”的方式展开,但言语作品是人的心灵的产物,它与人的心灵是同一种“力”的作用下成长起来的,它与人的心灵有着同一种“力的图式”,它天生与人的心灵“同构”“共振”。所以以“格物”为特征的知性分析方法由于它与对象的“隔”,其实是最难达到对言语作品本质内容的理解的,它不仅在效率上极差,最不经济,更主要的是,这种理解始终存在着一种止于表面、局部与个别的弊端,导致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后者的理解发生于主体内部的“完形功能”,即人内部的某种组织、结构、联系,这种存在于人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联系是在与对象同一种“力”的作用下完成的,二者在整体上、结构上“同质异构”,因此,发生于它的理解活动可以直达事物“力的图式”,直接从整体止、结构上把握该事物。由此可见,对言语作品的理解,真正可能达于其本质内涵的,还是这种直觉的感知,即我们所说的语感。语感的智慧性质,也就是由完形功能决定的顿悟。
3.语文素质的其他要素从属于语感素质。(1)四种素质不在同一层面上。
(2)语文知识与技能本身没有终极性目的意义。它们是为语感的形成服务的。
(3)语文思维相对于“双基”要高一层次,上的意义要大,但也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4)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语感(加上词感与文感)。
三、几个概念
1.语文思维(P48)
所谓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读写听说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与思维能力,包括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说写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语文思维是语文素质的四方面之一,属于非直觉层次。
2.语言知识和语文知识(P50、P52)
所谓语文知识,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还包括言语知识和语文文化知识。
语言知识的第一方面是语音知识,第二方面是词汇知识,第三方面是语法知识。
3.语文技能(P53)
语文技能是指通过反复实践在个体身上形成较稳固的语文动作方式和语文心智活动。关键是两个,一是自动化,二是巩固的。语文技能包括语文动作技能和语文心智技能两个方面,主要指语文心智操作技能。语文技能是语文素质的四方面之一,属于非直觉层次。
4.技能与能力的关系(P54-P55)
所谓技能,是指动作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的自动化;所谓能力,则是指作为成功地完成某些活动的条件的个性心理特征。一方面,能力是掌握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制约着掌握技能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另一方面,技能又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之一。
第三章 语文课程
一、课程: 课程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政策、教育方针,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为着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复杂的教学构架;在这个构架中各节点可以视作一门门具体的科目与一项项具体的活动,节点与节点的连线可视作经验通道与学习进程。课程的三个特点,即:基于教育,在教育中,为了教育。
二、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是在学校教育进程中,根据课程的特点、基本规律与要求,借助语言和言语产品,培养提高学生语感与文感能力,为实现此种教育目标而设计的一门学科课程。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眼里的“语文”是指以语言为根本,以听说读写为途径,以“文字”“文学”“文章”“文化”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旨归的综合体。(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三、语文课程目的
语文教学目的的特征:规定性、可行性、预期性。
四、语文课程内容、几个概念
一、什么是文章
文章就是言语产品。
文章的三个层面:第一,语言的层面,即词语和语法。第二,义理层面(核心层面),文章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形式指文章的结构,内容就是指文章的义理。第三,语用(交际)的层面。
二、语文教材
1.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2.语文教材三大特征:(1)文选的形式(2)模糊的序列(3)丰富的内容
三、对话型教学观念究竟新在哪里?
1.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学生,对话型教学重学生。对话型教学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精神个体,他应当而且可能成为言说说,成为他者的对话者,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则更多地把学生看成是“容器”,他只能而必须接受训诲,接受传授者所传授的一切。
2.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训练,对话型教学重的是实践。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人作为人的生活实践,在语文生活中就是对话实践。
3.相对于传统观念重听说读写的技能技巧,对话型教学更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纯真的动机、美好的意向、诚恳的态度是对话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言语作品生成和理解的积极力量,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对话型教学首先关心的是学生是不是守住了说真话、不撒谎这一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
4.相对于传统观念重结果轻过程,对话型教学既重结果更重过程。对话型教学由于它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目的体现于过程,因此重过程是必然的。由于并不指望得出完全一致的结果,许多分歧就不一定要加以消除。
四、学生作为对话者的特殊性
1.学生对对话的需求有其特殊的迫切性。2.学生前理解(前认知)的相对贫乏性。
3.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同化现象。同化形式:浅表同化、疏陋同化、片面同化、孤立同化、错失同化。
五、教师作为对话者的引导作用 1. 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
2. 培养良好的对话态度和习惯 3. 指点听说读写的门径
六、如何培养良好的对话态度和习惯 1.对话双方人格平等 2.对话总是真诚的
3.对话双方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追求进入一个新的精神境界。
七、语文教学方法的核心——师生合作
八、课型:是从一堂课的总体上认识的类型,比如我们常说的“讲读课”,就不能把它理解为“讲授法”或“朗读法”、“默读法”之类的。
九、朗读的性质
1.朗读时一种生命活动,而非纯物理、生理现象。2.朗读是与文本的“对话”、交流,而非有口无心式的“念经”。3.朗读时对文本意义的创造。
十、正确的朗读指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激发生命意识,设置对话情景,指点朗读方法。
十一、默读能力三要素:理解力、记忆力、速度。
十二、默读方法:
1.浏览法:检索式、跳跃式、框架式
2.精读法:逐字逐句式、多面选择式、适时重复式、议论评说式
十三、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快速性、持久性、正确性、条理性四个方面。通俗地说,就是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对,记得清。
十四、感受: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活动。
十五、联想的类型:
1. 接近联想:指由不同事物之间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联系而产生的联想。
2. 类似联想:或称相似联想,是指由不同事物之间形或质的相似或接近而产生的联系。3. 对比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与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
十六、1. 想像:就是由人类储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出发,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形象或结构的一种思维活动。2. 想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①构造言语形象 ②注入情感动力 ③创设相宜环境 ④营造民主气氛
十七、语文过程中激疑的基本要求 1. 激发主动探索的兴趣 2. 激发主体意识 3. 适时合度 4. 因材施教 5. 注意评价
十八、语文教学中比较方法的运用 1.词语选用的比较 2.句子结构的比较 3.不同体裁的比较 4.作者、作品风格比较 5.选材立意比较 6.谋篇布局比较 7.人物性格比较
十九、理解:是人们逐渐认识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关系、联系、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二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评价体系将学校里的教育测试与评定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总结)性评价”。
二十一、评定和选拔功能:“四度” 1.效度:也称“可据性”,是指通过测试有效地测出学生对某一学科掌握的真实水平,也就是根据测试分数所作的推断是否正确和适当的问题。
2.信度:也叫可靠性,是指测试的结果是否没有误差,是否可靠的问题。3.难度:表示题目的难易度。
4.区分度:也称鉴别度,表示试题对被试学生水平鉴别能力的指标。
二十二、1.语文试题的几种基本类型 ①标准化试题 ②客观型试题 ③主观型试题 ④口试
2.试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保证试题与教学目标一致。②试题的构造要保证能考出所要考核的目标,必须重视整体性。③试题题型的选择和使用要恰当。
④选用何种类型的试题还要切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发展的特点。
二十三、国内语文测评现状
①对各种测试类型不同功能的认识不够清楚。②各个学时段的测试划分不清。③由于将目光盯住校外统一测试,所以,从学校领导到语文教师都过分重视学生成绩的评定,重视学习结果的评定,而忽略了学习过程的评定。
④测试过于频繁,测试方式单一,造成教师与学生都处于高度焦虑状态。
二十四、语文测试改革的动态和趋向
①强调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发表有创新意识的见解。②减少题量,简化题型。
③语文高考的阅读试题以考课外材料为主,中考试题也有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外材料的趋势。④考试的方式和试题的编制酝酿着改革。
二十五、当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生学习的结果具有五种性能:智慧(心智)技能、言语信息、认知策略、运动技能和态度。
二十六、教师在进行“诊断性”“形成性”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应以积极的情感给学生以评价。②教师应当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③教师应注重“自我评价”。
二十七、视听媒体的教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能同时提供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刺激信息,加快对教育信息的接收速度。②能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展现实际过程,缩短感知和理解过程。
③能充分利用“蒙太奇”艺术手段,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像等能力。④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打破时空限制。
二十八、语文视听媒体的教学应用 ①主体式教学 ②补充式教学 ③复习教学 ④个别化教学
第二篇: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论复习资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论
一、名词解释 1.中学德育教学论
指如何促使中学德育课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国家对中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要求,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使其思想品德社会化的一门学问。2.德育
广义的德育,多指人类社会各级各类的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社会成员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要求转化为社会化道德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
狭义的德育,即指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和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其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社会化道德品质的教育实践活动。3.素质
以个人的先天秉赋为基础,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同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固的内在的人的整体质量水平。4.课程
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5.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艺术
指中学德育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动作、表情、音乐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将知识与审美综合起来,使学生在愉快中高效率地进行学习并达到育人目的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6.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评价
就是以一定的方法对中学德育的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7.教育实习
就是指师范专业学生或获得教师资格认证的非师范学生,乃至实习教师为获得教育的体验性知识和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和提高从事实际教育工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有所扩大,甚至能把注意力较长时间的集中在毫无兴趣的学习内容上。三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记忆和思维的特点,是记忆力处于人的一生中最佳的时期。高中生的记忆力已达到巅峰状态。高中生的理解记忆变为友一级乙逐渐占主导地位。学习时力求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记住教材的重点,掌握和领会教材的基本内容。高中生对抽象的逻辑概念记得更快。5.简述高中德育课的概念(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就是着眼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既要坚持基本观点教育,又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就是着眼于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处理好“坚持灌输”与“讲求实效”的关系‘
(3)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是课程整合的追求,即课程建构的方法论;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是课程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追求;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改进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追求。
6.如何理解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学生一般不可能自己理解或理解有困难的内容,主要受学生的只是水平和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的制约。确定教学难点也不是任意的。可从三方面考虑:
首先,教师备课时的难点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其次,通过指导学生预习,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难点; 最后,可以借鉴过去的教学经验确定教学难点。
找准难点,又能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就扫除了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
同时要明晰重点和难点的关系。重点是教学内容在整个内容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的关键环节;难点是教学中就接受,理解的难易程度而言的。重点和难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有密切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有时教学难点即重点,有时则不然。对于非重点的难点,要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有些难点如果不解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课堂教学最优的标准简言之就是用最小的精力,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经费,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结果。
(一)效果与质量标准。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按照每个学生最大的学习可能性的水平,实现每个学生自己的最好发展,要看教学结果既符合社会客观要求的水准,又要符合每个学生实际发挥最大可能性的程度,(二)时间和精力消耗标准。
从教学实践活动来说,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要求教师和学生都不得超过学校卫生标准及国家有关教学文件规定的时间标准。
衡量教学的实际效果,要综合考虑教学质量,教学时间因素,教学效果和时间精力消耗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它们的有机结合,为科学地衡量教学质量与效果的优劣提供了可靠地评价依据。
教学过程最优化可分为总体最优化和局部最优化。总体最优化要求以综合地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为目标,以效果和时间,精力,经费等的最低消耗作为衡量最优化的标准,要求学校领导,全体师生,家长共同解决最优化任务。局部最优化是根据总体目标的一部分或按照个别标准进行最优化。11.如何评价中学德育课教师的课堂效果的标准?(1)落实“准”字。对于教师职业的第一要求,是传播知识和传承技能要准、中学德育课教师要做到:第一就,传授政治理论要准;第二,把握时间地点要准;第三,阐述任务,事件要“准”。
(2)要求“熟”字。是指要求学生一定要熟悉滴掌握本课堂教学的各种要素。第一,要熟悉新一轮中学德育课的额教学理念,以及本课的指导思想;第二,要熟悉新教材特别是本框在教材以及本单元,本课、节中的地位,作用;第三,要熟悉本班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的状况。第四,要熟练地使用教法和学法,熟练使用教学技巧和教学手段,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要熟练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第六,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及其相关材料,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做到语言流畅,表达准确、(3)彰显“新”字。要求中学德育课教师,要把握新理念,新理论,熟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但由学生组织的思品活动,不仅学生自身会受到教育,而且参加活动的教师,同样会受到教育。这是,原来处于被教育对象的学生成了主题,教师成了客体,其活动内容成了此次活动物的对象的客体。由此可见,德育的主客体是会相互转变的。
(2)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角度
马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与作为客观世界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人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认识和适应它。
德育作为客观事物存在的一种物质要素,应该是德语的主体,人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精神要素的综合体,应视为德育的客体。
从社会德育的角度看,联合国组织主体的存在是由世界形成的社会德育的和平与发展两大德育内容决定的。
从我国中学德育教学课程设置的目标角度看,课程目标本身才是主体。课程设置作为客观事物的自身存在及其发展规律的要求,应是中学德育学科教学的主体,而作为认识中学德育学科教学的组织或教师意识应是中学德育学科教学的客体。
要求我们在德育活动中特别是中学德育活动中,应善于应用马义的哲学思想,去观察、认识、分析和确立不同场合,不同阶段买不同德育活动内容条件下,组织与个体,师生与课程的正确的主客体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2.试论德育首位是中外名家的共同心声?
(P20.提纲:孔、苏、西资、马恩、中共;各选一个答上就行。)
第三篇: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地理教学活动的要素: 学生,地理教学目的,地理课程,地理教师,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学管理,地理教学环境。
2.地理教学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重点)。
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之下,一句地理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材料,通过整理、分析、综合、概括,是感性认识上升到教学理论高度,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在中学地理教学界应用广泛,尤其是一些具有多年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运用较多。运用经验总结法一般应注意地理教学经验的去伪存真,注意地理教学经验手机的广泛性,注意辩证地收集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注意将个别的教学经验生化为普遍性的教学理论。
3.影响地理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试分析一下,地理课程与地理教学方法之间有哪些联系。
1)因素:学生,地理教学目的,地理课程,地理教师,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学管理,地理教学环境。2)
第二章
1.地理课程的含义:地理课业及其课程,通常来说具体表现为地理课标准和地理教材等。
2.地理课程的功能:是学生掌握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生能力和生产能力。
3.我国地理课程发展的趋势:综合型、活动型、自主型。4.把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的主要原因。
a)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两个术语“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其中教学计划易与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相混淆,教学大纲易与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b)课程标准的内容更丰富,涉及领域更广泛。
5.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的区别。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而教学大纲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课程标准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二教学大纲是最高要资环08.4 徐欣怡 求。
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影视清晰地、可评估的,而教学大纲的描述相对笼统、模糊。
4)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成为地理课程的积极开发者、设计者,而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成为教科书的执行者。
5)课程标准的范围涉及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教学大纲侧重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求。6.新教材的特点。
1)重视选取材料的基础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重点的综合性学科,尤其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
2)编写者非常重视在教科书中体现学习过程,在教科书中设置如“阅读”、“活动”、“实验”、“研究”等学习栏目,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接受与理解知识。
3)教科书的内容和要求有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客户以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灵活教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4)教科书图文并茂,栏目多样。第三章
1.地理课程目标构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终极的课程目标;
过程与方法为课程的关键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课程的终极目标。
2.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层级:识记、理解、应用。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4.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学生。第四章
1.教材加工方法:精简,补充,调整。
2.教学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学生实践情况,教师素养,学科特点,学校环境,认识规律。
3.教学原则六大体系:发挥地理教育功能的原则,广泛应用感性材料,应用乡土地理,科学阐明人地关系,地理事实和原理结合,激发兴趣。
4.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资环08.4 徐欣怡 根据特定的地理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5.地理教学原则:完备性、独立性、简练性。
6.如何运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图”,讲解“大气的热力作用”个概念间的关系?试按讲解法的要求,设计讲解词。7.讲授法的优缺点。
优点:a.讲授法能将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简洁、快速的传授给学生,不需要经历地理学家探索地理事象那样曲折漫长的过程,因而在短时间里能够讲授较多的知识。
b.讲授法适应性强,方便、灵活,课堂内活在室内、野外都可运动,并能够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教学脚尖、教学对象修改讲授内容,也能够根据学听讲时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讲授内容的深浅度以及讲授的速度、节奏。
c.教师进行讲述、讲解时的情感,语言的表达方式、逻辑顺序,甚至动作、姿态、风度等,都能潜移默化的感染、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力。
d.讲授法还能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时事以及当地或学习的实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缺点:a.教师讲授得完善,不等于学生理解的完整,知识的传递“并不像传递物理东西那样直接简单。
b.教师的讲授假设全部为学生所领会,也并不等于学生就会应用。c.过长时间的讲授也不易维持学生的注意。8.主板书的种类:纲目式、表解式、图示式。
9.演示法: 是教师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试验,使学生获得对地理事物感性认识的方法。举例说明。演示法的注意事项:
1.和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密切联系; 2.演示的时间要及时;
3.对于重点内容进行演示,无关紧要的内容可以不演示; 4.演示应突出实物的主要特征; 5.演示的数量应该适量。
资环08.4 徐欣怡 10.地图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地图(包括地球仪)、剖面图和其他示意图,传授地理知识、培养读图用图技能、发展记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11.“纲要信号”图表,就是一种提纲挈领地概括教师所讲内容的图表,它以简单的符号、关键性的语言文字和简洁的示意图等各种形式,把教科书中大段大段需要记忆的内容概括成简明的“纲要信号”。
12.发现法是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13.运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
①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发现目的; ②作出假设,使学生明确思考方向; ③创设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
④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罗列证据,发现结论,归纳总结。⑤将发现的结论与事实材料相结合,加深理解; ⑥将发现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14.运用发现法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②善于引导,讲求实效;
③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师生和谐氛围 15.发现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般而言,一下几个方面的地理教学内容可采用发现法:
①在学习新的地理概念、概念性结论或解释地理知识间联系的教学内容时; ②在新旧地理知识联系密切、新学知识相对难度不大时; ③在学习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时。
16.情境教学法:提供学习资源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效率的一种教学方式。17.案例的呈现方式 1.先案后理型 2.先理后案型
3.案理同步型
18.分析一下,案例教学与一般意义上的举例说明有说明不同?
资环08.4 徐欣怡 19.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步骤。
发现问题或疑难
确定问题的所在和问题的性质 提出可能的解答或假设 选择一种合理的假设
对问题解决的总结评价
20.合作学习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第五章
1.地理教师的角色:地理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地理教学的研究者。
2.有人认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的结合固然完美,但这是理想化的甚至是矛盾的。因为,一位教师要做到二者兼顾,难度非常大。你认为该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3.学案: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编制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的学习方案。
4.地理学案的内容: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知识结构,学法指导,技能训练,学生反馈,新课预习。
5.运用学案进行教学,主要是安排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合作学习。这是否意味着完全排除了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为什么?
6.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教研人员或评委,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第六章
1.地理学习过程环节。
2.地理表象形式:单独地理表象、普通地理表象、想象地理表象。3.地理学习兴趣分类:直接兴趣、间接兴趣、相关兴趣。
4.图像教学教师应引导转变:从知识点识记到空间概念的落实;从图像信息归纳到地理规律的分析;从现实素材采集到地理图像的设计。
5.设计一节地理课的教学活动,从中体现“生活经验”、“科际联系”、“地域文化”、“全球视角”等要素。第七章
1.地理教学测量:对测评对象的特征、属性、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定量描述。
资环08.4 徐欣怡 2.相对性评价:以一个学生的地理成绩与同一群体的平均成绩或标准样组的成绩互相比较,从而确定该学生的地理成绩的水平或程度。
3.诊断性评价:是在新的课程或某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的需要和背景以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的评价。
4.地理学习评价信息的收集途径:观察,访谈,问卷,测验。5.地理学习过程的评价。(举例说明)
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现性评价;学生自评; 6.开展学生自评的关键内容。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的培养;给学生提供评价的参照标准;保存学生自我评价的记录;对学生自评进行评价。
7.试卷编制的步骤:确定测验目的,确定测验目标,标志双向细目表,编制试题,测验试卷的编辑,确定评分标准。
8.评课: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作的分析和评价,是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的解释。
9.评课的基本原则:促进提高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因人而异原则。10.书P220 第二题。第八章
1.地理教学计划管理:就是通过对地理教学工作和活动的按排,控制和指导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从而使地理教学活动处于良好状态,并取得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2.对地理教学实施管理的过程:指导、协调、组织、调节。第九章
1.地理教学硬环境是有学校内外各种物质的、物理要素所构成的一种有形的“环境”。它由地理教学设施、地理教学信息载体等构成。
2.地理教学软环境:有地理教学信息、地理教学组织、教学形式、课堂氛围、教学情境等构成。
3.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如何处理好可样教学环境和课外教学环境两方面的关系?
考试题型:填空(15’)名词解释(15’)简答(20’)综合设计+辨析(34’)论述(16’)
资环08.4 徐欣怡
第四篇:生物教学论复习资料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策略:统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其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之分。广义理解为一般教学上所考虑采用的教学取向。狭义理解为用于某种科目的教学方法。
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连线和连线上的词表示。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探究学习:
科学探究: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STS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结合的科学教育新概念。
直观教学: 就是利用教具作为感觉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教案:是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及其达成途径的设想,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导航图”和“剧本”。(课本)或就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也叫做课时工作计划。
教育评价:是指鉴别、获取和提供可供教育或教学决策之用的资料、意见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效度:
信度:是指评价的结果(分数)与其拟评测的学习成就的一致性。
[√]01、强调教师的授课技能,从根本上说,就是强调授课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
[√]02、科学探究通常包括如下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03、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是一个“全或无”的变化,而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04、教案只能反映出对实际教学的预测,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固守教案的程式不变,要根据课堂实际发生的教学事件灵活调整使用。
[√]05、生物课程标准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人员、生物老师、教育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则。
[√]06、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就业指导课程。
[√]07、优质的教案能使教学活动更加系统、周密、细致,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08、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主要的保证。
[√]09、导入技能应用于上课之始、开设新课程或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之中。[√]
10、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1、中学生物教师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生物技术素养,使他们能够在生物科学技术占主导地位的21世纪中更加富有成果地、有效地生活。
[√]
12、生物学课程作为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
13、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所列举的有效事例和有意义的概念越多,说明绘制者对这一事物的理解越深。
[√]
14、课外及野外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的安全问题有:野生动物咬伤、摔伤、迷路、溺水、交通事故等。[√]
15、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
16、针对同一知识领域,不同的人绘制的概念图一定相同。
[√]
17、生物学课程在基础教育的科学教育领域中具有必修课程的性质和重要地位。[√]
18、教案没有统一规定的格式,具体写法和繁简程度因人而异。[√]
19、教学评价并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教学评价的方式之一。[√]20、生物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见的行为。[√ ]
21、在室内进行生物学教学,也可能有安全问题发生。[√ ]
22、生物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了解学生起点行为,适当配置学生;规划教学活动,调整教学进度;诊断学习困难,激发学习动机;评定学习成就,报告学业成绩。[√ ]01、中学生物学课程属于学科课程,同时也属于科学课程。
[√ ]0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被看作是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学习者对原本不反应的刺激而表现出反应,即表示产生了学习。
[√ ]03、概念转变需要满足对现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四个条件。
[√ ]04、探究的形式分为发现式探究、推理性探究和实验式探究三种。[× ]05、对教具进行组合使用时,教具越多越好。[√ ]06、教师在演示实验前,自己要先进行预试。[ ]
29、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 ]30、直观教学就是利用教具作为感觉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30、直观教学就是利用教具作为感觉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 ]
21、“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它带来的变化是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 ]
22、新课程的到来对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教学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23、教师要学会创造,就要放弃权威思想。
[ ]
24、作为教师不要让考试阻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 ]
25、生物学校外活动的评价要在过程和动态中,进行全面评价。
[× ]
26、探究性实验一般难度大,花费时间多,学生事前不要求有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 ]
27、较常用的实作评价方法主要有:系统的观察、轶事记录、检核表、评定量表、作品量表、档案夹等。
[ ]
28、试卷分析是对整个测验的品质作出分析。试卷分析包含了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9、教师编拟测验试题应重视重要概念或原理的了解与应用,还要重视需要硬背的知识考察。[ ]30、“模仿”这个词,它经常用作表述教学中技能目标的动词。[ ]
1、生物学课程的所有要求和生物教师在实验课程中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 ]
2、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的生物科学素养的连续变化可以大致分为4个水平。[ ]
3、奥苏伯尔的发现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之一。
[× ]
4、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可作为一种反省的工具而不是一种教学模式。[ ]
5、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是探究教学的目标之一。
[ ]
6、教具使用应注意检查演示的条件环境、出示教具的程序、出示教具的时机等。[ ]
7、演示实验必须现象明显,可见度高。[ ]
8、备课是有目标、有依据、有内容的。[ ]
9、试卷的评阅也是教学评价的一个环节。[ ]
10、开展生物校外活动的目的也是达成教育目标。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 10 题。将正确答题序号填在题前)
[ D ]
21、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教师演示一个实验。从实验的现象、结果或实验现象、结果延伸的寓意出发导入新章节、新内容的方式,叫做
A 直观导入 B 经验导入 C 事例导入 D 实验导入 [ B ]
22、直接阐明学习目的要求、内容、程序的导入方式,叫做 A 直观导入 B 直接导入 C 事例导入 D经验导入
[ D ]
23、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或已知的生物学素材为出发点而设置的导入方式叫做 A 直观导入 B 事例导入 C 旧知识导入 D经验导入 [ A ]
24、先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体标本、模型、图表等的导入方式叫做 A 直观导入 B 直接导入 C 事例导入 D经验导入
[ C ]
25、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引入新章节、新内容的导入叫做 A直接导入 B旧知识导入 C 设疑导入 D悬念导入
[ D ]
26、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引导学生,引入新课的方式叫做 A旧知识导入 B 经验导入 C 设疑导入 D事例导入
[ D ]
27、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的导入方式叫做 A直接导入 B事例导入 C 设疑导入 D 悬念导入
[ D ]
28、以与新章节联系密切的故事片断为引子,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的导入叫做 A 直观导入 B 直接导入 C 事例导入 D 故事导入
[ B ]
29、具有真实、具体、有生命性,但常常受时空、个体大小、生态保护的限制的教具很可能是
A 标本 B 实物 C 模型 D 挂图
[ A ]30、是生物体或其器官组织经过加工处理而保存下来的完整的或部分的物体形态,它能真实反映生物体形态结构特征和部分过程性特征,不受时空限制,但容易失去真实色泽和生活动态特征,这样的教具很可能是
A 标本 B 实物 C 替代物 D 挂图 [ A ]
41、生物教师工作的依据和准绳是
A 生物课程标准 B 生物教材 C 生物课程 D 生物教案 [ A ]
42、下列能保证实验课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基本环节是
A 组织教学 B 指导性谈话 C 学生实验操作 D 检查实验效果 E实验小结及结束清理
一、实验导入: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教师演示一个实验。从实验的现象、结果或实验现象、结果延伸的寓意出发导入新章节、新内容的方式。
标本——是生物体或其器官组织经过加工处理而保存下来的完整的或部分的物体形态,它能真实反映生物体形态结构特征和部分过程性特征,不受时空限制,但容易失去真实色泽和生活动态特征,这样的教具。
直接导入——直接阐明学习目的要求、内容、程序的导入方式。
经验导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或已知的生物学素材为出发点而设置的导入方式。直观导入——先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体标本、模型、图表等的导入方式。
设疑导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引入新章节、新内容的导入方式。
事例导入——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引导学生,引入新课的方式。悬念导入——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的导入方式。故事导入——以与新章节联系密切的故事片断为引子,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的导入方式。实物——具有真实、具体、有生命性,但常常受时空、个体大小、生态保护的限制的教具。
三、问答题(每题5分,共4题)
1、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包括哪些内容?
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2)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
一、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下学习;
二、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或帮助者;
三、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
四、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还有责任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学会
2、列举国内有关生命科学的专业网站(中文名及域名)(5分)。
答:(1)中国植物保护网http://。
3、简述几种基本教学技能的应用原则和要点(5分)。
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变化技能、课堂组织技能。
4、简述概念图(10分)
概念图源自于美国康乃尔大学Joseph D.Novak等人的一个研究计划,其开发是以奥苏伯尔的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它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接线和连接线上的词表示。概念图有其教育心理学基础和认识论基础。概念图的特征有:概念图的概念是按分层的形式表现的、概念图中包含着交叉连接、概念图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具体事例、针对同一知识领域,不同的人绘制的概念图可能有明显的不同。提出帮助学生制作概念图的六点建议。提出四点概念图的绘制规范。概念图可作为三种工具:教的工具、学的工具和评价的工具。
5、简述教学目标的“四要素”(5分)。
(1)行为主体;(2)行为动词;(3)行为条件;(4)表现程度。
6、简易教具的制作原则是什么?(5分)(1)科学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实用性原则;(4)简易性原则;(5)艺术性原则
7、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何不同,怎样合理地利用这两种学习方式?(10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他认为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对学生而言,学生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他们把教学内容内化,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内。而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不是现成地给予学生,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须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所以,他认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除了一个发现之外,没有什么不同。他认为不管是何种学习,只要使学生获得有意义学习即可达到目标,只要老师讲授得法,接受学习也可变为有意义学习,讲授不得法,也可使发现学习变为无意义学习
四、简述题(每题10分,共2题)
1、简述探究教学的特征及目标。
1)探究教学的特征:
一、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求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上的知识;
二、为了研究自然而培养所需要的探求能力;
三、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
四、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
五、通过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
2)探究教学的目标:
一、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
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三、让学生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和技能的活动;
四、形成积极的对待科学的态度;
五、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
2、简述STS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概念学习领域的异同。1)异: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科学概念以求得在考试时有好的成绩,概念被看作是教学的结果,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概念知识,学生学习到的概念无法保持长久。STS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会发现科学概念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是有用的,概念被看作是处理生产生活中问题的工具,概念的学习是活动的结果,它是重要的,但并不是教学重点所在,学生能记住在经验中习得的概念,并将它们关联到新的情境中。
2)同: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STS教学,都以概念知识的获取或记忆为目标。
3、简述直观教学的优势。直观教学优势:
一、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有助于相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等。
4、教师对学生了解得越充分、越细致、越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就会越好。请简述备课中应了解学生的哪些方面。
一、了解学生在接受新学习任务前的预备状态;
二、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
三、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
四、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
5、比较验证性实验教学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点和教法。
答:验证性实验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讲授知识,后组织学生实验,让学生用实验结论来验证已学过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一般步骤和方法是:(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理论去分析实验原理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2)让学生了解为达到实验目的应采用哪些仪器、用具、材料、药品。(3)让学生学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4)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验证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5)帮助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做出判断和纠正,达到实验的教学目标。
验证性实验对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学习和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看,验证性实验还有其局限性。
探究性实验即教师在实验前不告诉学生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结论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识。
特点是教师通过一定的仪器、用具和药品,确定观察实验的方法等,严格控制学生的探究活动。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教师根据教材或教学目的要求,从生产生活中提出与教材有关的探究课题,刚开始时应选一些观察容易、操作简单、结论浅显的实验内容,以后逐步提高探究要求。(2)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方法和步骤。(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验,掌握感性材料,结合讨论探究问题,得出结论。(4)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实验结果和结论概括出概念、规律和定理。
探究性实验教学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这种实验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但这类实验难度较大,花费时间较多,一般宜在学生掌握了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具备一定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使用这类实验教学方法。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1题)
1、在编制教案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并表述。你认为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中如何表述才能准确。
答:
1、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了体现和在教学中实施课程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教学的行为主体要明确,特别是要明确主角者是学生,即明确行为主体首先是学生。
2、在教学具体的教学目标表述中要采用到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可见的行为动词,特别是要用到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行为动词。
3、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表述中,要给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可见的行为限定一个前提条件。如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某一行为动作等。
4、在教学目标表述中,要清楚学生在完成某一行为动作后所要达到的程度,即学生行为的表现程度。而且这个程度是可观察、可检验、可见的。
2、建构主义理论普遍影响着21世纪全世界范围的教育教学改革,其在知识、学习、教学等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理论观点。请你阐述该理论的学习观。
答: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在这种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通俗地说,在学习观方面,建构主义突出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学习者的经验;第二,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第三,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第四,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一、选择题(10分,每题1分。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写在题前的括号内)[ ]1.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
(1)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
(2)掌握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等
A、(1)+(2)B、(1)+(3)C、(2)+(3)D、(1)+(2)+(3)
[ ]2.把人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忽视人学习的社会性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学习理论很可能是: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概念转变理论
[ ]3.用口头说明某一生物的具体运动方式之后,教师又以自身的肢体动作展现这一生物的运动方式。这种教学技能很可能是:
A、语言技能 B、强调技能 C、变化技能 D、讲解技能 E、演示技能
[ ]4.板书要求:
A、整齐 B、工整 C、整洁 D、端正
[ ]5..绘制概念图的步骤:
(1)从熟悉的知识领域开始
(2)确定在这个领域中所要用到的概念(3)画出概念图的草图(4)完善草图(5)寻找交叉连接
A、(1)→(2)→(3)→(4)→(5)B、(1)→(2)→(3)→(5)→(4)C、(2)→(1)→(3)→(4)→(5)D、(2)→(1)→(3)→(5)→(4)[ ]6.这种教具的优点是可以反复使用,经济实惠,可将复杂结构简约化,其缺点是难以表现立体的、活动的事物。这种教具很可能是:
A、挂图 B、模型 C、标本 D、实物
[ ]7.实验课的课堂教学一般是由(1)组织教学,(2)指导性谈话,(3)学生实验操作和教师现场指导,(4)实验小结等四个环节构成。其先后顺序是:
A、(1)→(2)→(3)→(4)B、(1)→(3)→(2)→(4)C、(1)→(3)→(4)→(2)D、(2)→(1)→(3)→(4)
[ ]8.教具使用时应注意:
(1)检查演示的环境条件(2)出示教具的程序
(3)出示教具的时机(4)出示教具的高度
A、(1)+(2)+(4)B、(1)+(2)+(3)C、(1)+(2)+(3)+(4)D、(1)+(3)+(4)
[ ]9.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属于: A、配置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 ]10.反映试题能区别高低不同能力组群的指标,称之为试卷的: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二、判断题(20分,每题1分。判断命题对或错,并在题前括号内用“√”或“×”表示)[ ]1.实作评价可定义为:具相当评价专业素养的教师,编拟与学习成果应用情境相类似的仿真测验情境,或真实的测验情景,让学生表现所知、所能的学习成果的评价过程。[ ]2.试题难度值越大,表明该试题的难度越小。
[ ]3.开展生物学校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 ]4.听话的学生、服从的学生、依附于教师的学生、卷面成绩好的学生、老实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是一种偏执学生观。[ ]5.教案一般指课时工作计划。
[ ]6.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 ]7.针对同一知识领域,不同的人绘制的概念图可能有明显的不同。
[ ]8.探究教学的目标主要有:①使学生通过协作互助来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②保持学生的好奇心;③让学生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和技能的活动;④形成积极的对待科学的态度;⑤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
[ ]9.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在教育上不主张运用奖励和处罚。[ ]10.科学素养包括了两个不同的方面:①对科学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及科学技能的掌握情况;②在已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能力。[ ]1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地位是必修课程。
[ ]12.生物课程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见的行为。
[ ]13.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 ]14.当学生思考不充分或抓不住重点,对问题不能正确理解时,教师不要轻易代替学生回答。应从不同的侧面给予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教学策略从广义地理解是指一般教学上所考虑采用的教学取向,狭义的理解是指用于某种科目的教学方法。
[ ]16.演示实验必须现象明显,可见度高,让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得清楚。[ ]17.教师以教学目标为横轴,而以教材内容为纵轴,画出一个二维度的分类表,且平均分配好试题比重或题数于表中的每个细目里,这样的表称之为双向细目表。[ ]18.在评价学生的组织和综合科学知识时,以使用主观型试题为宜。
[ ]19.备课中备学生内容之一是了解学生在接受新学习任务前的预备状态。
[ ]20.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生物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之一。
三、简答题(30分)
1.导入技能的应用原则是什么(3分)?
2.科学探究通常包括哪些过程(3分)?
3.探究的形式有哪几种(3分)?
4、进行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3分)?
5.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什么(6分)?
6.生物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6分)?
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有哪些(6分)?
四、应用题(40分)
请你用5分钟时间,以你所编制的教案(学期中已经布置的作业)为内容,用说课的形式展示所编制的教案的“教学过程”环节(此题已经提前进行)。
第五篇:小学教学论复习资料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统一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过程。
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并可观测的教学结果。是一种主观预期的结果。是可行的能达到的目标。可利用现有手段对达成度进行观测和评价。
教学机智:也称课堂应变能力,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要快而准,要做到掌握分寸,方法得当,适时、适情、适度。课程:简单的理解,课程就是学校为学习者设计的教育内容的序列。(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 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课程计划: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或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要求和本地区实际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课程标准: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课程计划的理念与总目标及其对课程设置的要求,明确规定一定学段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及标准的纲领性文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进程。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通过相互对话,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教学手段: 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教学组织形式: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围绕教育内容,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课堂教学: 指课堂内组织教学活动的形式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教学艺术:教师以富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方式和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教与学双边活动协调进行,使学生能积极地实践、大胆地创造、高效地学习,并感受教学美的教学技能技巧。
教学艺术风格:教学艺术风格,是指教师个体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具个性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技巧和教学风度的稳定性表现。小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研究小学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小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包括小学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条件及教与学的操作。
1.教学现象是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与联系,是教学外在的活动的和容易变化的方面。2.教学问题是反映到研究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学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小学教学论的意义:
1.首先,学习小学教育论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科学的教学理论,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2.其次,学习小学教育论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小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操作规范。
3.最后学习小学教学论可以促进师范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小学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为其今后不断的学习和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打下重要基础。教学论发展的历史:
(一)萌芽期(中国:先秦-清末,公元前6- 公元19世纪;西方:公元前5-17世纪)
主要著作: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发展特点:(1)教学论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2)对教学的阐述基本上处于经验描述水平。(3)教育家对教学的研究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4)教学技巧和学习方法朴素却不失价值。
(二)形成期(17—19世纪末)
教学论诞生的主要标志: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教学原则、技巧)
赫尔巴特(四阶段论、教育性教学)发展特点:(1)独立的教学理论体系初步构建;(2)寻求教学理论的科学基础;(3)研究方法日趋科学,从经验描述走向理论说明;(4)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论体系占主导,被称为传统教学论。
(三)成熟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代表人物: 杜威(现代教学三中心、思维五步法、做中学)
凯洛夫(开创了社会主义教学理论的新局面)这一时期,我国引进诸多西方国家的“新教学方法”,实验推广并形成本土特色。发展特点:(1)教学理论水平突破性提升。(2)出现对立的两种教学理论(3)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4)教学理论和方法开始多样化发展。
(四)繁荣期(二战后至今)
代表人物: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研究、教学五原则)
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发现法)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
罗杰斯(人本主义、非指导性教学)
这一时期我国学习先进,大胆探索,建构特色理论。发展特点:(1)教学理论多元化发展,探索性强(2)教学理论呈现相互渗透、融合的趋(3)教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度加大(4)为适应时代需要,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小学教学的任务(意义)
1.小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中心工作
2.小学教育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3.小学教育是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关系:
联系: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与教学目的方向、性质一致,受教学目的制约。区别:1.性质不同:教学目的是终极目标,教学目标是阶段目标;
2.指导作用不同:教学目的是总要求,教学目标是各科的具体要求; 3.灵活性不同:教学目的稳定,教学目标灵活。
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聚合功能4.评价功能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956年出版《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
总思想:复杂行为可以分解为比较简单的行为,教学目标能用可见的行为来表示,这样可以使教学效果清楚、可鉴别、可测量,从而便于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他与合作者把教学目标分解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分别细化成不同等级的目标。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 知识
领会
应用
分析
综合评价
(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学
1965年出版《学习的条件》学习的结果可分为五种习得的技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与布卢姆的理论有相似之处:都属于行为目标的分类,强调以可观察的外显行为的变化作为教学目标,均包含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且都对认知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新课程三维目标分类: 教育部2001年6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与技能。指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
2、过程与方法。是指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指教学不但应关注人的理性发展,更应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完善。简述现代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着的人,教学认识的主体和责权的主体。
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原则:1.发展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适度性原则4.可操作性原则
对小学生认知发展的指导:1.培养观察力2.发展记忆 3.培养创造性思维 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培养自学能力
对小学生非认知因素发展的指导:1.激发学习动机2.培养学习兴趣3.培养良好情绪情感4.锻炼意志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培养良好性格
美国学者古德来德将课程分为五个层次:1.理想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
按管理决策者的不同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统一课程,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通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课程标准、组织专家开发课程来实现。
地方课程是指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按课程呈现方式和影响学生方式之不同,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内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是学校情境中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则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从课程形态上看,现代教学如何分类: 106页。影响课程的外部因素(社会对课程的影响)政治决定着课程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方向;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效果; 文化状况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特色。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现行课程结构的特点
1.三级课程相结合,进一步增加地方课程比例,提倡校本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增加活动类课程的比例。3.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国现行小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1.着重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
2.突破学科局限,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及科技发展的联系。
3.改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拓展广阔空间。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1、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要素——教师、学生
2、教学活动的条件性要素—物质的、精神的
3、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要素——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过程的功能
1.传递功能——实现教学目标。
2.发展功能——促进个体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发展个性。3.教育功能——团体维持。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育人律
1.各科教学内容都渗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
2.学生的品德和个性养成有赖于教学过程中教育性的发挥。3.师生交往中蕴含着教育因素。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3.教学原则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教学方法的几种分类
1、依据信息来源渠道的不同分为:语言性教学方法、直观性教学方法、操作性教学方法。
2、依据师生相互作用关系的不同分为:以教师的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师生相互作用为主的教学方法。
3、依据学生认识活动的过程和特点不同分为:接受性教学方法、发现研究性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3.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4.依据学校的教学条件 5.依据学科的不同特点
6.依据教师的本身的素养条件
7.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8.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讲授法:
1.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2.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
要注意讲课的语言艺术 3.讲授要适时强调重点,讲授时间不宜太长 演示法:
1.保证全般学生都能感知演示物 2.演示要适时
3.突出应注意的部分 4.理论联系实际 谈话法:
1..谈话要有计划
2.提问的对象要普遍
3.问题要明确,难易适度,富有启发性 4.要做好归纳、小结 发现法教学法,暗示法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的提出者:215p 情景教学法的提出者及此方法的特点:223p 简述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特征:210p 现代教学手段的意义 1.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学习效率 3.扩大教学规模 4.促进教学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制约因素
1.社会生活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 2.教学技术进步和学校物质资源状况 3.教育价值取向 4.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5.师生数量比例
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 1.现场教学
这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等生产现场或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划分小组进行。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
2.班内个别教学 3.活动教学
课堂教学的特殊形式 1.复式教学
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年级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学材料,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2.全纳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
(一)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二)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三)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教师的备课主要是 :
1.钻研教材-----懂、透、化
2.了解学生
3.考虑教法
4.写出教学计划
课的类型
依据教学方法分为:观察课、讲授课、讨论课、实验课
依据需完成的教学任务分为:单一课(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综合课 上好一节课的要求: *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恰当 *结构紧凑 *效果良好 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教学模式理论基础趋向多元化
(二)教学模式的目标指向趋向情意化
(三)教学模式的运用趋向综合化
教学艺术的特点:创造性,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艺术性的课堂提问具有哪些共同特性:288p 教学艺术风格的特点1.独特性2.稳定性3.发展性4.规律性
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基本阶段:(1)模仿阶段(2)独立阶段(3)创造阶段(4)风格化阶段
1、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 一)知识结构 1.文化知识
科学技术前沿进展的知识、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特长爱好方面的知识等。2.专业知识
对所教学科的知识全面扎实的掌握 3.教育科学知识
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课程教材教法的知识 二)教学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独立理解与处理教材的能力 2.设计教学与管理教学的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
4.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
5.运用现代媒体教学的能力 6.评价教学和研究教学的能力 7.教学机智
2、小学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主要标志
1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2教师爱生,学生尊师 3教学相长,合作默契 4气氛融洽,思维活跃
(二)必备条件
1.转变观念,树立现代的正确的学生观,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思想前提。
2.了解学生,全面充分地掌握他们的个性特征,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性工作 3.努力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 4.综合利用多种交往途径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服务
(三)注意事项
1.第一印象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一定的作用 2.防止“月晕效应” 3.注意引导学生群体
4.注意克制和改正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其他因素 5.掌握好师生间的关系距离,适当阻隔
3、论述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结合小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深化和推进我国课程改革的进程
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社会背景 1.知识经济的出现
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竞争,取决于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要求基础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也要加快。3.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
为适应这种多元文化的需要,必须使课程改革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二)教育背景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这就要求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指 导思想的教育目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变革。而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只是这个变革的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和基础的一个环节。
(三)国际背景
课程改革是60年代世界性的教育思潮,80年代以后,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比较典型的有英国、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实行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关系。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目标一: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标二: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目标三:课程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目标四:课程实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目标五:课程评价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目标六: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小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规律简称教学规律,是教学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稳定的联系。
(一)教学认识过程的简约性规律 1.学生的认识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实现认识简约性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
1.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2.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三)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 1.教师及其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教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为前提和基础。
(1)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2)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各科教学内容都渗透着丰富的教育因素。
2.学生的品德和个性养成有赖于教学过程中教育性的发挥。3.师生交往中蕴含着教育因素
5、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各自的含义、依据及要求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一)含义
教师在教学中使思想品德教育与科学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依据
1.教学过程的教育性规律。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三)基本要求
1.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是科学的。
2.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内容的思想性。
3.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4.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形象性与概括性相结合原则
(一)含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等,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依据
1.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
2.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
3.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三)基本要求
1.恰当选择和运用直观形象手段。
2.引导学生在表象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达到抽象思维水平。
三、启发创造原则
(一)含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人格。
(二)依据
1.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
2.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三)基本要求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一)含义
教师在教学中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依据
1.我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2.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三)基本要求
1.加强理论知识教学。
2.根据学科特点恰当联系实际。
3.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知能统一原则
六、适应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七、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八、民主性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6、试析课堂教学的优缺点,国内外对此方面做了哪些改革尝试(书238页)堂教学的优缺点 优点:
*第一,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二,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第三,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
*第四,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第五,保障了教学的稳定有序,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第一,不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和创造
力的培养。
*第二,它以教室为主要教学场所,不利于
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
*第三,严格的课时要求,影响教师选用教学方法和处理教学内容的自由度。*第四,学生的主体性受到一定限制。
7、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应怎样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教学工作的基础环节 教师的备课主要是 :
1.钻研教材-----懂、透、化
2.了解学生
3.考虑教法
4.写出教学计划
(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
依据教学方法分为:观察课、讲授课、讨论课、实验课
依据需完成的教学任务分为:单一课(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综合课 2.课的结构;指课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安排。
构成课的基本部分有:组织教学、检验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知识、布置课外作业等。3.上好一节课的要求 :*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恰当 *结构紧凑 *效果良好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作业类型:*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活动作业 2.布置作业时应注意
*作业要有针对性和发展性
*作业的份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布置作业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四)课外辅导---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课外辅导包括:
1.给学生作答疑,指导学生做好课外作业
2.给学习基础差和缺课的学生补课
3.对成绩优异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个别指
导,扩大其知识领域,拓宽思路。4.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以及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检查与评定的方式有: 1.考查
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 2.考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结果:
①百分记分制
②等级制记分法——包括: 文字等级记分法,如甲、乙、丙、丁;优、中、及格、不及格;数字等级记分法,如5、4、3、2、1; 还有一种两极记分法,如及格和不及格。
③评语法
8、结合实例论述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1.导课的基本要求 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简洁明了,恰到好处 新颖有趣,引人注目
2.导课方法:开门见山导入,复习导入,悬念导入,操作或游戏导入,故事导入,演示导课 机变导课
9、影响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并分析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过程 1.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教学艺术风格形成既受客观因素影响,也受主观因素的制约。(1)客观因素
影响教学艺术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教学内容,学生状况等。(2)主观因素
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主动追求等。
10、评析讲授法,并结合实际谈谈在小学教学中如何更好的运用讲授法(书202页)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特点: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高效率的传递知识经验。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易被压抑。
要求: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
要注意讲课的语言艺术
讲授要适时强调重点
讲授时间不宜太长
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11、在小学教学中怎样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如何优化运用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2.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 3.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4.依据学校的教学条件 5.依据学科的不同特点
6.依据教师的本身的素养条件
7.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8.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二)小学教学方法的优化
1.无论选择或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都必须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2.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3.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