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1.音乐教学论: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必修课程,也是我国在职音乐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进修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研究中小音乐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属于理论与应用相兼的学科.2.音乐课程价值的体现: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价值
3.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中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新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4.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教学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内容标准:1--2年级,3--6,7--9年级 5.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6.音乐课程的评价原则: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原则。
7.音乐课程评价的方式与方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远文化的多样性: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8.高中音乐模块: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
9.变声期一般在12.13岁至14.15岁。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审美教育观深入人心,创造教育观方兴未艾,主体教育观得到确立;
10.音乐审美心理:指学生在进行音乐审美活动中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能力,主要有音乐感知,情感,思维和音乐兴趣等内容;音乐审美心理特征:音乐感知,情感,音乐思维,兴趣。11.感知和知觉是指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的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12.音乐常用的教学法:视唱法,视奏,模仿,演示,讲授,练习,讨论,比较,欣赏,情境,发现法。
13.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体态律动;柯达伊音乐教育的基本观念:音乐属于每一个人,没有音乐就没有完全的人。柯达伊教学法: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首调);奥尔夫:嗓音训练活动,动作练习活动,乐器演奏活动
14.音乐教学原则:寓教于乐,参与活动,情感性,科学性原则。
15.音乐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音乐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组织音乐教学所建立起来的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形式。A.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示范模仿,自学辅导,启发诱导模式;B.探索中的模式:游戏教学,参与教学,情境陶冶,探究发现,引导创造教学模式
16.音乐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内容和对象的分析,教学的类型与目标确定,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与评价,教案编写。17.音乐教学计划的分类:学期教学计划,学年教学,课时教学(教案),单元教学计划。
18.唱歌教学的方法要点: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培养有感情的歌唱(欣赏歌曲,激发情感;分析歌曲,体验情感;歌唱歌曲,表现情感)应立足于为音乐审美体验服务;应注意指导学生正表达歌词。
19.唱游教学:采取音游戏,律动,歌曲表演,集体舞蹈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
20.唱游课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模拟游戏,竞赛表演,归纳总结
21.合唱教学:是具有丰富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是实施音乐审美教育没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合唱教学应遵循: 合唱练习应从轮唱开始,选择局部为合唱的音乐作品,选择不同节奏的二声部合唱作品。22.音乐欣赏的教学指导思想:整体感知,主题分析,整体感知
23.小型器乐教学的要点:把激发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放在首位;坚持为音乐审美体验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要注意控制音量。24.音乐知识教学在小学中包括:乐理知识,音乐审美要素,体裁,简史,类别及音乐相关的文化内容。
25.音乐知识教学的方法:是为音乐审美教育服务;应结合音乐进行;应在参与音乐活动之中展开。
26.音乐知识教学在一节音乐课中,所占时间和内容的比重比较少
27.音乐创作教学:一指作曲教学:二是指各种进行发展性,创造性音乐活动内容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28.音乐创作教学的方法:即兴性的音乐创作教学;指令性的音乐创作
29.组织教学艺术:体现在良好的教学环境的保持;体现在方法形式的多种多样;存在于教学过程的细节之中;体现在增加教学情感性,竞技性与表演性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起伏现象。30.课外音乐活动的基本原则:寓教于乐,自愿参与,计划开展,形式多样原则。
31.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原则: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原则。
32.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案设计: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过程,方法与手段,老师素质,教学效果,教学特色
第二篇:地理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1.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近代最早正式设置的中小学地理课程。是我国制定的在全国普遍实施的第一个课程设置方案。
2.1919年,陶行知先生基于“教学做合一”强调“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提出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
3.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活动、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 科。研究对象就是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4.地理教学活动诸要素及相互关系
地理教学活动一般说来包含以下八个主要因素:学生(是地理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根本要素,是地理学习活动的主体);地理教学目的(是~~~的基本因素,它是地理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地理课程(是~~最实质性的因素);地理教师(是~~的主导因素);地理教学方法(是~~比较活跃的一个因素);地理教学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地理教学管理(保障因素);地理教学环境(重要但易被忽视的因素)。
关系: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八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地理教学活动为学生而存在,所以学生占据着中心地位;地理教学活动的最终任务是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也是学生学习地里的根本结果;为达到地理教学目的,必须由起主导作用的地理教师来组织,并且只有通过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方法作为中介,运用教学管理手段,才能完成此任务;地理教学目的是否完成,或达到什么程度,还必须从学生身上得到体现,通过教学评价反馈的信息来判定;在整个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学目的、课程、方法、评价、管理都要不同程度地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同时,以上要素也可以对教学环境产生反作用。
5.学校的教育目的系统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6.教育目的的层次(52页)
书上有图(此处略)
7.地理教学目标的功能:动机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8.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一般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0.地理教学方法: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地理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11.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
地理教学方法的继承性;地理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地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地理教学方法的创造性;地理教学方法的“地理性” 12.讲授法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首先,讲授法能将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简洁、快速地传授给学生,短时间里能够讲授较多的知识。其次,讲授法适应性强,方便灵活。第三,教师进行讲解时的情感,语言的表达方式、逻辑顺序,甚至动作姿态,都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启迪学生智力。第四,讲授法还能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时事以及当地或学校的实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缺点:首先,教师讲授得完善,不等于学生理解的完整。教师的讲授化为学生的认识,两者并不完全是等量的。其次,教师的讲授假设全部为学生所领会,也并不等于学生就会应用。第三,过长的时间讲授也不易维持学生的注意。
13.发现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景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14.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指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15.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讨论而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
16.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从功能出发,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
关系:本体性知识的传递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教师为有效的传递本体性知识,就需要结合教育对象对学科知识做出符合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原则的解释,以便被教学对象很好地接受和理解,这就需要条件性知识,它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理论支撑作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一个实践性的指导作用,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师的文化知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7.地理教案设计流程(133页)
课题→设计教学目标→确定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方法→撰写教学过程→参考资料
→课后记
18.教学重点: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应着重指导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19.教学难点:指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教师难以讲清的教学内容。
20.说课:是一种新的教研形式,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教研人员或评委,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说课主要阐明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完毕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目的,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21.说课与讲课的区别(139页)
22.地理教学评价的类型按评价的功能分类,可分为以下三点:
诊断性评价:是在新的课程或某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的需要和背景以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地理教学方案实施、课程单元教学进程中进行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以此为依据修改、完善教学方案或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终结性评价:是指为了对已制定好的地理教学方案、计划、课程等的整体效益做全面鉴定所进行的评价。
23.地理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 24.地理教师扮演的角色
地理知识的传授者。“知识传授者”是地理教师的核心角色。教师在地理课堂进行知识传授的优势在于高效省时,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有利于教师控制学习进度。但是教师作为传授者也有弊端,例如过分重视知识传授,容易使师生间的教学信息不能即时互动等。
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作为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必须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与学生合作时,应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积极观察、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
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地理教师可在一定范围内对课程相关资源进行深入加工,参与选择、利用教材。结合本校情况,挑选教学资料,利用学校及周围的课程资源,更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开发新的资源。
地理教学的研究者。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发现的问题,是开展科研活动良好的基础。地理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和校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教育研究过程来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这使得教师拥有了研究的机会。
第三篇:电大邓论考试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B.和平与发展
2.我国在()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B.1956年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A.经济建设
4.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是在()。B。党的十五大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C.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是,C.党成立8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7.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A.人民的根本利益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为,加强()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9.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当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关键时期。C.1000
10.2004年9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的能力。C.领导发展
1l.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B.第一要务 12.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的集中体现。B.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13.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与重新确立是在 C.1978年 1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实事求是
15.思想路线的本质在于(),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探索中前进。D.创新 16.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C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
17.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有优越性,根本上决定于它能否C.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8.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B.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20.在党的十五大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基本纲领
21.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A.和谐
100.世界多极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哪些历史机遇?
1、世界多极化有利于中国在国际外交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有利一于我们团结和联合大多数国家的人民共同推动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发展;
3、有利于我们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有利于我们防范和击败各种“分化“和”西化“中国的图谋;
5、有利于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101.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哪些历史机遇?
1、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全球资本市场为弥补我国资金不中提供了便利;
3、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加快我国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科学技术在全球的交流与传播为我国吸引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提供了机会。10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我国领土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宪法的规定,国内和少数民族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享受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事务的、综合民族和地区为一体的自治制度。103.为什么要改善党的领导?
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形势变化对我们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法等提出相应改变的要求,为了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使们们的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2、改善党的领导是克服自身缺点的需要。
104.简述坚持党的领导与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对于党内外任何企图削弱、摆脱、取消、反对党的领导的倾向,必须进行批评、教育以至必要的斗争;另一方面,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又必须要努力改善党的领导,使党能真正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切实克服身身建设中的种种缺点和不足。这两个方面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105.简述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3、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4、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5、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6、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7、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8、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上的不正之风。22.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和谐”是指A.社会现代化
23.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B.2000年翻两番 24.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是A.农业 25.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6.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第一步是(),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27.在对外开放中坚持()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28.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上。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29.我国目前实行的分配制度是由()所决定的。B.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
30.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 A.注重公平31.人民通过()的政权组织形式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A.人民代表大会 32.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政治领导 33.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两大主题是A.团结,民主 3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B.培育“四有”新人 35.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C.集体主义
36.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7.以人为本的“本”,是指 A.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C.社会基础 3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B.坚持改革开放 40.“一国两制”构想首先用于解决的问题是B.香港问题 41.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2.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B.一国两制
43.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来处理,C.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44.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高准则是A.国家利益 45.建设和谐世界要通过B.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46.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赋予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它们是C.参政党
47.在党的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C思想建设
48.()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A.民主集中制 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基本命题的提出阶段
C.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的.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
D.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的科学体系形成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 2.我们党在新的世纪要带领人民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是
B.完成祖国统一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D、推进现代化建设3.科学发展观坚持
A.发展为了人民B.发展依靠人民C.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全面发展B.协调发展D.可持续发展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A.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B.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D.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D.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7.改革开放主要解决()的问题。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8.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设想是
A.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B.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 C.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D.实现共同富裕
9.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坚持()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A.“引进来”B.“走出去” 10.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 A.个体经济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11.建设政治文明涉及下列哪些方面,A.政治思想B.政治制度 C.行政管理D.法制建设
12.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是
A.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B.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C.形成学习型社会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 A.生产发展B.生活富裕C.生态良好
14.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和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还享有 A.行政管理权B.立法权C.独立的司法权D.终审权 15.当今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 A.霸权主义C.强权政治
16.()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
A.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艰苦奋斗B.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C.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D.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106.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07.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
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之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要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108.简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按照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109.简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总体目标。
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和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国,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永葆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简答题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是指什么?
答: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的伟大实践,并在这场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主要是指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的历史根据。主要是指:自19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期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获得的实践和理论经验,以及党的指导思想犯“左”的错误,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挫折和教训。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第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理论;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第七,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第八,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第九,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答:“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答: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第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第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记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5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
21、“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
1、民族的愿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
2、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22、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答:(1)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2)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3)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2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1)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24、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答: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论述题
一、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二、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答: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7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意义在于:(1)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3)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
8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答: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9如何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批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微型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0、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答:(1)对中国的国情缺乏全面的了解(2)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忽视发展力;(3)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1、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既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归根到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12、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
答:(1)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l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2)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4)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13、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答: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1)发展是目的。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
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4)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14、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15、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答: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着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16、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如何? 答:(1)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17、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答:(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3)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4)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18、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1)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2)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机遇,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20、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2)社会就业更加充分;(3)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4)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5)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6)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f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三、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答: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主要从两方面看:(1)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大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四、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
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种度上的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能否解决好发展总是,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国、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要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答: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陈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们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六、试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目标。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七、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答:(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
(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级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
八、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答: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了以下几点:
(1)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4)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九、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答:“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和支配作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九、试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答: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1)维护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维护公平和正义是我们党执政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3)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与不公平、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照,社会主义就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
十一、试述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优势。
答: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掌握着打击、遏制“台独”的战略优势。(1)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两岸民间经济文化交流持续发展,密切了两岸同胞的联系,培育和发展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要求改善两岸关系,反对“台独”。
(3)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这是任何力量也难以斩断的。
(4)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始终稳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奉行一个中国政策。
十二、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答:(1)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着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4)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简答题:
1、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程
答: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20年时间,三个发展阶段:第一,1978年---1982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到党的十二大,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命题从酝酿到提出的分阶段;第二,1985年—1987年,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第三,1987年-1997年,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到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形成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1992年9月,党的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纳为9条,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第一: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方针;第二,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第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工作方针政策。
一个政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2.党的思想路线为什么需要重新确立?
因为1958年以后,特别是1966-1976年待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1976-1978年间“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如果不重新确立党的“实是求是”思想路线,不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的个人崇拜等“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前进,党的微型机就会停止,最终就要亡党亡国。
23.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有什么意义?
真理标准总是的大讨论最终发展成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冲击了“左”倾错误和“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这场大讨论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24.邓小平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哪些贡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对党的思想路线从理论上作了重要的阐述和发挥,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面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他认为,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25.应该如何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提示客观存在的本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为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基础。
26.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不从心,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7.如何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应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首要任务、根本原则等方面着手。首先,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必须能够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因而社会主义,尤其是我们这样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次,社会主义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的社会形态,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则必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那种那经济附加在社会主义的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第一,世界开始了多极化格局的进程。维护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第二,发展问题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最为关注的问题。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第三,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4.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因为:
1、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种坚实的哲学思想感---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主题----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并形成了对其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
3、在邓小平理论中,在一系列内在联系的重要观点(3个方面,16条)。其中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论断,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奠定了这个理论体系中的一块块基石,是这个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5.党的十一届六中会讨论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总是的决议》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第一、坚决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客观公正地对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正确总结;第二,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深刻阐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第三,充分肯定了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而且概括了这条道路的10个主要点。6.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7,简述邓小平理论对我们的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二、它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8.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确立。
9.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可以导致哪两种发展前途。
一种是,推动它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促进有效而公正地配置世界资源,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共同发展,造福全国人民。另一种是,任凭它按照不合理的规则运行,进一步加剧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民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扩大南北发展差距,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恶化,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被边缘化,经济和金融风险增大,中国犯罪严重。我们应该团结世界和国人民努力争取第一个前途,避免第二种前途。
10.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概括中哪个思想体现得最明显?
承认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并充分估量到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真对待新技术革命给我们的挑战和机遇,顺应潮流,趁势而上,把我国的科学技术搞上去,把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搞得更好。这个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概括中体现得最明显。11.简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基本含义。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12.简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基本含义。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3.简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含义。
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14.简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三,它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第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5.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什么?它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16.简述如何统筹区域的发展。
统筹区域的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家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7.简述如何统筹经济社会的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8.简述如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即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19.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所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20.简述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第一,确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二,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1.为什么说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至关重要?
因为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对它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思想路线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新政策,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和确立经历的曲折过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正确思想路线的确立对本质规定中的错误认识必须澄清。
28.为什么在搞清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
因为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第一,在我们的观念中,存在着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造成了对社会主义的错误理解;第二,在 我们的实践中,受错误观念的影响,照抄照搬前苏联模式,没有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推进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首先解放思想,大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纠正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偏差,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29.如何理解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的问题?
长期“左“的思想影响严重束缚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时候,对社会主义进行在“再认识”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全党的面前。“现认识”一是要根据变化了的历史情况和中国的现实,更好地理解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二是要从中国的现实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这种理论研究要求:第二,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为我们正确地“再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所确定的思想路线。
30.如何理解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性。
第一,它是社会主义从空间想到科学转化中的根本理论问题;第二,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第三,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搞清楚的首要问题。3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
32.为什么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本质特征?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的首要任、本质特征是因为,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适合我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趋势。我国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面临着世界范围的越来越激烈的新技术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要坚持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自身的发展中体现出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特点。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加速发展生产力,早日实现现代化,摆脱贫穷落后,走向民族复兴。3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这两条原则是有机统一的,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不可能真正实行按劳分配,就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格分化,也就不可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没有共同富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难以确立。正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两点,从根本上体现着社会主主所特有的本质特征,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开来。34.简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的含义。
1、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5.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1、这一理论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原理。
2、这一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石,是我们党制定现行路线、方政策的根本依据。
3、这一理论是我们在实践中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有力思想武器。
36.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7.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38.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导意义。
1、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2、规定了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
3、强调了实现奋斗奋斗目标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4、指出了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39.简述四项基本原则的含义。
1、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坚持我们国体的无产阶级性质。
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统一。
4、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正确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
40.简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的含义。
1、“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发达的物质文明。
2、“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建设充满活力的民主政治制度
3、“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建设精神文明;
4、“和谐”是指社会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在这个目标设计中,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是不能动摇的。41.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的战略。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42.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我们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4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备对策。
主要有:
1、建设创新型国家;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4.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所谓创新弄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45.简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1、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重大举措;
2、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3、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学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46.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问题、家材问题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2、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认真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生活大局,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47、简述邓小平关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的战略设想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
48.国家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实施了哪些战略?
1、推进西部大开发;
2、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一系列大的政策;
4、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中东西地区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49.简述当代中国改革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1、旧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造成人民贫困、国家落后的事实,迫使我们必须改革。
2、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改革。
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内在要求。50.为什么说改革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
1、从改革所引起的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深度和广度看,可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因而成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各项工作的动力,2、通过改革达到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阻碍的目的,因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改革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4、改革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51.简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1、我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于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是严峻的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着增加.4、有机遇,也有挑战,总的说机遇大于挑战.52.怎么样正确理解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2、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的,两者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立起来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73.“四有新人”的内涵是什么?内在的关系如何?
“四有公民”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对国民素质的具体要求,其内涵是:第一,有理想;第二,有道德;第三,有文化;第四,有纪律。两者的关系:“四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其中理想是目标,道德是基础,文化是条件,纪律是保证。“四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建设对全体公民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法制纪律观念等全面发展的要求。
74.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其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包含着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1、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2、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
3、促进个人和集体的不断完善。
75.如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奠定基础。
2、大力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形成积极向上、力争上游的新局面。
3、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讲正气、讲道德、讲美丑、讲荣辱,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践行,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一个持之以恒的践行机制,主要包括要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机制、修养机制、示范机制和评价机制。
76.为什么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因为: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意识形态本身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同任何意识形态一樟具有统治功能的社会意识形态。
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地位所决定的。在文化领域党要贯彻自己的意识形态,要用马克思主义去指导文化建设。
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也是由思想文化建设的性质、目的、任务所决定的。
77.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主题,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此我们应该:
1、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因为发族文化是发族精神的母体和载体,民族精神则是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2、以开放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为民族精神注入新内容。
3、要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78.“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内涵是什么?
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
53.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为什么?
不会,因为从政治上讲,我们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能力保障社会主义制度.从经济上讲,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工业、农业、商业和其它方面已经建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在这样的前提下实行对外开放,只能是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冲击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开放会带来消极影响,但有办法解决.我们既要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的东西,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5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映现代化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性,具有以下几方面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1经济活动市场化;2企业行为自主化;3宏观调 控间接化;4经营管理法制化;5社会保障制度化.5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有的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56.如何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坚持公有制为主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57.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和核心是什么?是全体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数据,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以生产数据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他们共同的意志和需要;任何个人或少数人不能利用生产数据为自己牟取私利.58.简述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的概念.他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生产数据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数据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数据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诸方面的经济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 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本的组织形式和资本的经营方式.59.为什么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表现在:
1、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2、非公有制经济的灵活机制,较强的适应市场的经济能力,为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3、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60.什么是”按劳为配”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61.社會主義社會個人收入為什麼要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是由其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1、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條件.2、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條件.3、在社會主義社會,舊的分工還沒有消失,勞動還存在著重大差別,勞動還是謀生的手段,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62.為什麼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承認和允許人們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別?
有其客觀的必然性.1、這是貫徹按勞分配原則的必然結果;2這是實行多種所有制形式和多種分配方式的必然結果;
3、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
4、這是我國各地自然條件和歷史條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結果.63.什麼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是指社會主義國家在其政治實踐活動中構成的文明成果,其核心內容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64.什麼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它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政權組織形式,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原則,由人民選舉代表組成國家權力機關,統一領導國家事務的制度.65.我國實行怎麼樣的政黨制度,其政治基礎和基本方針是什麼?
我國實行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調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同和民主黨派合作的政治基礎.”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是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基本方针。66.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是?
1、努力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从多方面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依法治国,还必须从多方面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党的十七大报告主要从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法法制宣传教育、尊重和保障人权(参与权、平等权)、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六个方面加以强调。
67.政治体制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1、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2、从宪法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68.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尚需一个过程。
2、封建的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还长期存在。
3、我国尚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基础。
4、我国目前还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69.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为什么要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中国彩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解决民族问题,是根据本国的历史发展、文化特点、发族关系和民族分布等具体情况作出的历史安排。因为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2、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3、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距,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70.《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十七大报告对其作了哪些改进?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改进: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个人品德建设,这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个个品德建设。7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根本任务是要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培育“四有”公民。72.如何理解“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的辩证关系?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是统一的,二进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2、“二为”是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总目标和总方向,“双百”是实现“二为”目标和方向的必由之路。离开“二为”谈“双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会迷失方向;离开“双百”谈“二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就不可能落到实处。
3、我们应防止和反对把二者对79.现阶段我们党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党领导人民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是现阶段我们党的三大历史任务。
8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胡锦涛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81.如何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
表现在: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所必需的;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所必需的;
3、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的执政的历史任务所必需的。8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83、怎么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要从四个方面努力践行: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3、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4、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84.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要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
1、从多方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
2、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3、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4、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85.“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是什么?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86.“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一国”的原则,“一国”是“两制“的前提(2)在“一国两制”中,坚持两种制度都不变的思想。(3)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自治和稳定的局面。87.“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2)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时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88.如何理解“一国两制”中“两种制度都不变”的思想?
坚持两种制度都不变,讲不变要讲两个方面,不只是讲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不变,还要讲两种社会制度都不变,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变;在两种社会制度中,作为主体的大陆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有了这个主体,就可以允许在它的身边,在小地区、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就不怕资本主义吃掉社会主义,反而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89.“一边一国”的实质是什么?
“一边一国”是陈水扁推行“台湾独立”的政治本质的大暴露,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90.我国政府在解决和发展两岸关系问题上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2)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承认放弃使用武力。(3)促成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争取实现直接“三通”。91.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政府的对台方针政策主张是什么?
(1)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2)明确定义两岸关系的现状,提出“反独”、“遏独”是当前对台工作的主要任务。(3)建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与法律框架。(4)推动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为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92.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
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1、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
2、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增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3、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
4、南北矛盾突出。93.谈谈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认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最初是用来处理民族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起初的创始国是中国、印度、缅甸。目前,它在国际上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9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有何联系?
和平共处式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的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前提;
2、“互不侵犯”,就是在处理国家之间和国家关系中排除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3、“互不干扰内政”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
4、“平等互利”,是要求在国家之间的各种交往中,彼此以主权国家平等相待;
5、“和平共处”是前四项原则的目的和必然结果。
9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提出以来,作出了什么贡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了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
2、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解决途径。
3、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4、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96.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1、进一步推动同发达国家关系的发展,致力于全面建立稳定大国关系框架。
2、努力营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3、继续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把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推进到令人满意的新阶段。
4、积极开展首脑外交和多边外交,不断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5、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
6、加大涉台外交斗争力度,遏制台湾当局的“务实外交”。97.我们应该如何为现代建设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
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与发展旗帜,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发主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就能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98.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展开外交?
1、进一步推动同发达国家关系的发展,致力于全面建立稳定大国关系框架。
2、努力营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3、继续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把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推进到令人满意的新阶段。99.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是什么?
1、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正确选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的。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有利于维护盅自身的国家和民族利益。也只有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观目标。
3、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中。
第四篇: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地理教学活动的要素: 学生,地理教学目的,地理课程,地理教师,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学管理,地理教学环境。
2.地理教学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重点)。
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之下,一句地理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材料,通过整理、分析、综合、概括,是感性认识上升到教学理论高度,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在中学地理教学界应用广泛,尤其是一些具有多年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运用较多。运用经验总结法一般应注意地理教学经验的去伪存真,注意地理教学经验手机的广泛性,注意辩证地收集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注意将个别的教学经验生化为普遍性的教学理论。
3.影响地理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试分析一下,地理课程与地理教学方法之间有哪些联系。
1)因素:学生,地理教学目的,地理课程,地理教师,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学管理,地理教学环境。2)
第二章
1.地理课程的含义:地理课业及其课程,通常来说具体表现为地理课标准和地理教材等。
2.地理课程的功能:是学生掌握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生能力和生产能力。
3.我国地理课程发展的趋势:综合型、活动型、自主型。4.把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的主要原因。
a)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两个术语“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其中教学计划易与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相混淆,教学大纲易与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b)课程标准的内容更丰富,涉及领域更广泛。
5.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的区别。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而教学大纲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课程标准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二教学大纲是最高要资环08.4 徐欣怡 求。
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影视清晰地、可评估的,而教学大纲的描述相对笼统、模糊。
4)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成为地理课程的积极开发者、设计者,而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成为教科书的执行者。
5)课程标准的范围涉及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教学大纲侧重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求。6.新教材的特点。
1)重视选取材料的基础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重点的综合性学科,尤其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
2)编写者非常重视在教科书中体现学习过程,在教科书中设置如“阅读”、“活动”、“实验”、“研究”等学习栏目,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接受与理解知识。
3)教科书的内容和要求有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客户以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灵活教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4)教科书图文并茂,栏目多样。第三章
1.地理课程目标构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终极的课程目标;
过程与方法为课程的关键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课程的终极目标。
2.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层级:识记、理解、应用。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4.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学生。第四章
1.教材加工方法:精简,补充,调整。
2.教学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学生实践情况,教师素养,学科特点,学校环境,认识规律。
3.教学原则六大体系:发挥地理教育功能的原则,广泛应用感性材料,应用乡土地理,科学阐明人地关系,地理事实和原理结合,激发兴趣。
4.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资环08.4 徐欣怡 根据特定的地理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5.地理教学原则:完备性、独立性、简练性。
6.如何运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图”,讲解“大气的热力作用”个概念间的关系?试按讲解法的要求,设计讲解词。7.讲授法的优缺点。
优点:a.讲授法能将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简洁、快速的传授给学生,不需要经历地理学家探索地理事象那样曲折漫长的过程,因而在短时间里能够讲授较多的知识。
b.讲授法适应性强,方便、灵活,课堂内活在室内、野外都可运动,并能够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教学脚尖、教学对象修改讲授内容,也能够根据学听讲时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讲授内容的深浅度以及讲授的速度、节奏。
c.教师进行讲述、讲解时的情感,语言的表达方式、逻辑顺序,甚至动作、姿态、风度等,都能潜移默化的感染、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力。
d.讲授法还能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时事以及当地或学习的实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缺点:a.教师讲授得完善,不等于学生理解的完整,知识的传递“并不像传递物理东西那样直接简单。
b.教师的讲授假设全部为学生所领会,也并不等于学生就会应用。c.过长时间的讲授也不易维持学生的注意。8.主板书的种类:纲目式、表解式、图示式。
9.演示法: 是教师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试验,使学生获得对地理事物感性认识的方法。举例说明。演示法的注意事项:
1.和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密切联系; 2.演示的时间要及时;
3.对于重点内容进行演示,无关紧要的内容可以不演示; 4.演示应突出实物的主要特征; 5.演示的数量应该适量。
资环08.4 徐欣怡 10.地图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地图(包括地球仪)、剖面图和其他示意图,传授地理知识、培养读图用图技能、发展记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11.“纲要信号”图表,就是一种提纲挈领地概括教师所讲内容的图表,它以简单的符号、关键性的语言文字和简洁的示意图等各种形式,把教科书中大段大段需要记忆的内容概括成简明的“纲要信号”。
12.发现法是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13.运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
①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发现目的; ②作出假设,使学生明确思考方向; ③创设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
④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罗列证据,发现结论,归纳总结。⑤将发现的结论与事实材料相结合,加深理解; ⑥将发现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14.运用发现法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②善于引导,讲求实效;
③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师生和谐氛围 15.发现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般而言,一下几个方面的地理教学内容可采用发现法:
①在学习新的地理概念、概念性结论或解释地理知识间联系的教学内容时; ②在新旧地理知识联系密切、新学知识相对难度不大时; ③在学习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时。
16.情境教学法:提供学习资源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效率的一种教学方式。17.案例的呈现方式 1.先案后理型 2.先理后案型
3.案理同步型
18.分析一下,案例教学与一般意义上的举例说明有说明不同?
资环08.4 徐欣怡 19.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步骤。
发现问题或疑难
确定问题的所在和问题的性质 提出可能的解答或假设 选择一种合理的假设
对问题解决的总结评价
20.合作学习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第五章
1.地理教师的角色:地理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地理教学的研究者。
2.有人认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的结合固然完美,但这是理想化的甚至是矛盾的。因为,一位教师要做到二者兼顾,难度非常大。你认为该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3.学案: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编制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的学习方案。
4.地理学案的内容: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知识结构,学法指导,技能训练,学生反馈,新课预习。
5.运用学案进行教学,主要是安排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合作学习。这是否意味着完全排除了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为什么?
6.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教研人员或评委,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第六章
1.地理学习过程环节。
2.地理表象形式:单独地理表象、普通地理表象、想象地理表象。3.地理学习兴趣分类:直接兴趣、间接兴趣、相关兴趣。
4.图像教学教师应引导转变:从知识点识记到空间概念的落实;从图像信息归纳到地理规律的分析;从现实素材采集到地理图像的设计。
5.设计一节地理课的教学活动,从中体现“生活经验”、“科际联系”、“地域文化”、“全球视角”等要素。第七章
1.地理教学测量:对测评对象的特征、属性、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定量描述。
资环08.4 徐欣怡 2.相对性评价:以一个学生的地理成绩与同一群体的平均成绩或标准样组的成绩互相比较,从而确定该学生的地理成绩的水平或程度。
3.诊断性评价:是在新的课程或某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的需要和背景以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的评价。
4.地理学习评价信息的收集途径:观察,访谈,问卷,测验。5.地理学习过程的评价。(举例说明)
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现性评价;学生自评; 6.开展学生自评的关键内容。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的培养;给学生提供评价的参照标准;保存学生自我评价的记录;对学生自评进行评价。
7.试卷编制的步骤:确定测验目的,确定测验目标,标志双向细目表,编制试题,测验试卷的编辑,确定评分标准。
8.评课: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作的分析和评价,是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的解释。
9.评课的基本原则:促进提高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因人而异原则。10.书P220 第二题。第八章
1.地理教学计划管理:就是通过对地理教学工作和活动的按排,控制和指导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从而使地理教学活动处于良好状态,并取得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2.对地理教学实施管理的过程:指导、协调、组织、调节。第九章
1.地理教学硬环境是有学校内外各种物质的、物理要素所构成的一种有形的“环境”。它由地理教学设施、地理教学信息载体等构成。
2.地理教学软环境:有地理教学信息、地理教学组织、教学形式、课堂氛围、教学情境等构成。
3.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如何处理好可样教学环境和课外教学环境两方面的关系?
考试题型:填空(15’)名词解释(15’)简答(20’)综合设计+辨析(34’)论述(16’)
资环08.4 徐欣怡
第五篇:生物教学论复习资料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策略:统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其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之分。广义理解为一般教学上所考虑采用的教学取向。狭义理解为用于某种科目的教学方法。
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连线和连线上的词表示。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探究学习:
科学探究: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STS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结合的科学教育新概念。
直观教学: 就是利用教具作为感觉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教案:是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及其达成途径的设想,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导航图”和“剧本”。(课本)或就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也叫做课时工作计划。
教育评价:是指鉴别、获取和提供可供教育或教学决策之用的资料、意见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效度:
信度:是指评价的结果(分数)与其拟评测的学习成就的一致性。
[√]01、强调教师的授课技能,从根本上说,就是强调授课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
[√]02、科学探究通常包括如下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03、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是一个“全或无”的变化,而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04、教案只能反映出对实际教学的预测,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固守教案的程式不变,要根据课堂实际发生的教学事件灵活调整使用。
[√]05、生物课程标准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人员、生物老师、教育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则。
[√]06、中学生物学教学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就业指导课程。
[√]07、优质的教案能使教学活动更加系统、周密、细致,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08、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主要的保证。
[√]09、导入技能应用于上课之始、开设新课程或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之中。[√]
10、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1、中学生物教师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生物技术素养,使他们能够在生物科学技术占主导地位的21世纪中更加富有成果地、有效地生活。
[√]
12、生物学课程作为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
13、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所列举的有效事例和有意义的概念越多,说明绘制者对这一事物的理解越深。
[√]
14、课外及野外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的安全问题有:野生动物咬伤、摔伤、迷路、溺水、交通事故等。[√]
15、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
16、针对同一知识领域,不同的人绘制的概念图一定相同。
[√]
17、生物学课程在基础教育的科学教育领域中具有必修课程的性质和重要地位。[√]
18、教案没有统一规定的格式,具体写法和繁简程度因人而异。[√]
19、教学评价并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教学评价的方式之一。[√]20、生物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见的行为。[√ ]
21、在室内进行生物学教学,也可能有安全问题发生。[√ ]
22、生物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了解学生起点行为,适当配置学生;规划教学活动,调整教学进度;诊断学习困难,激发学习动机;评定学习成就,报告学业成绩。[√ ]01、中学生物学课程属于学科课程,同时也属于科学课程。
[√ ]0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被看作是外显行为改变的过程,学习者对原本不反应的刺激而表现出反应,即表示产生了学习。
[√ ]03、概念转变需要满足对现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四个条件。
[√ ]04、探究的形式分为发现式探究、推理性探究和实验式探究三种。[× ]05、对教具进行组合使用时,教具越多越好。[√ ]06、教师在演示实验前,自己要先进行预试。[ ]
29、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 ]30、直观教学就是利用教具作为感觉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30、直观教学就是利用教具作为感觉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 ]
21、“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它带来的变化是加大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 ]
22、新课程的到来对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教学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23、教师要学会创造,就要放弃权威思想。
[ ]
24、作为教师不要让考试阻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 ]
25、生物学校外活动的评价要在过程和动态中,进行全面评价。
[× ]
26、探究性实验一般难度大,花费时间多,学生事前不要求有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 ]
27、较常用的实作评价方法主要有:系统的观察、轶事记录、检核表、评定量表、作品量表、档案夹等。
[ ]
28、试卷分析是对整个测验的品质作出分析。试卷分析包含了基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9、教师编拟测验试题应重视重要概念或原理的了解与应用,还要重视需要硬背的知识考察。[ ]30、“模仿”这个词,它经常用作表述教学中技能目标的动词。[ ]
1、生物学课程的所有要求和生物教师在实验课程中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 ]
2、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出的生物科学素养的连续变化可以大致分为4个水平。[ ]
3、奥苏伯尔的发现学习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之一。
[× ]
4、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可作为一种反省的工具而不是一种教学模式。[ ]
5、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是探究教学的目标之一。
[ ]
6、教具使用应注意检查演示的条件环境、出示教具的程序、出示教具的时机等。[ ]
7、演示实验必须现象明显,可见度高。[ ]
8、备课是有目标、有依据、有内容的。[ ]
9、试卷的评阅也是教学评价的一个环节。[ ]
10、开展生物校外活动的目的也是达成教育目标。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 10 题。将正确答题序号填在题前)
[ D ]
21、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教师演示一个实验。从实验的现象、结果或实验现象、结果延伸的寓意出发导入新章节、新内容的方式,叫做
A 直观导入 B 经验导入 C 事例导入 D 实验导入 [ B ]
22、直接阐明学习目的要求、内容、程序的导入方式,叫做 A 直观导入 B 直接导入 C 事例导入 D经验导入
[ D ]
23、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或已知的生物学素材为出发点而设置的导入方式叫做 A 直观导入 B 事例导入 C 旧知识导入 D经验导入 [ A ]
24、先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体标本、模型、图表等的导入方式叫做 A 直观导入 B 直接导入 C 事例导入 D经验导入
[ C ]
25、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引入新章节、新内容的导入叫做 A直接导入 B旧知识导入 C 设疑导入 D悬念导入
[ D ]
26、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引导学生,引入新课的方式叫做 A旧知识导入 B 经验导入 C 设疑导入 D事例导入
[ D ]
27、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的导入方式叫做 A直接导入 B事例导入 C 设疑导入 D 悬念导入
[ D ]
28、以与新章节联系密切的故事片断为引子,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的导入叫做 A 直观导入 B 直接导入 C 事例导入 D 故事导入
[ B ]
29、具有真实、具体、有生命性,但常常受时空、个体大小、生态保护的限制的教具很可能是
A 标本 B 实物 C 模型 D 挂图
[ A ]30、是生物体或其器官组织经过加工处理而保存下来的完整的或部分的物体形态,它能真实反映生物体形态结构特征和部分过程性特征,不受时空限制,但容易失去真实色泽和生活动态特征,这样的教具很可能是
A 标本 B 实物 C 替代物 D 挂图 [ A ]
41、生物教师工作的依据和准绳是
A 生物课程标准 B 生物教材 C 生物课程 D 生物教案 [ A ]
42、下列能保证实验课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基本环节是
A 组织教学 B 指导性谈话 C 学生实验操作 D 检查实验效果 E实验小结及结束清理
一、实验导入:在学习某些章节的开始,教师演示一个实验。从实验的现象、结果或实验现象、结果延伸的寓意出发导入新章节、新内容的方式。
标本——是生物体或其器官组织经过加工处理而保存下来的完整的或部分的物体形态,它能真实反映生物体形态结构特征和部分过程性特征,不受时空限制,但容易失去真实色泽和生活动态特征,这样的教具。
直接导入——直接阐明学习目的要求、内容、程序的导入方式。
经验导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或已知的生物学素材为出发点而设置的导入方式。直观导入——先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体标本、模型、图表等的导入方式。
设疑导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引入新章节、新内容的导入方式。
事例导入——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引导学生,引入新课的方式。悬念导入——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的导入方式。故事导入——以与新章节联系密切的故事片断为引子,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的导入方式。实物——具有真实、具体、有生命性,但常常受时空、个体大小、生态保护的限制的教具。
三、问答题(每题5分,共4题)
1、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包括哪些内容?
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2)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
一、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下学习;
二、教师的角色由传播者转变为服务者或帮助者;
三、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
四、学生不仅要自己学会,还有责任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学会
2、列举国内有关生命科学的专业网站(中文名及域名)(5分)。
答:(1)中国植物保护网http://。
3、简述几种基本教学技能的应用原则和要点(5分)。
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变化技能、课堂组织技能。
4、简述概念图(10分)
概念图源自于美国康乃尔大学Joseph D.Novak等人的一个研究计划,其开发是以奥苏伯尔的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它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接线和连接线上的词表示。概念图有其教育心理学基础和认识论基础。概念图的特征有:概念图的概念是按分层的形式表现的、概念图中包含着交叉连接、概念图中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具体事例、针对同一知识领域,不同的人绘制的概念图可能有明显的不同。提出帮助学生制作概念图的六点建议。提出四点概念图的绘制规范。概念图可作为三种工具:教的工具、学的工具和评价的工具。
5、简述教学目标的“四要素”(5分)。
(1)行为主体;(2)行为动词;(3)行为条件;(4)表现程度。
6、简易教具的制作原则是什么?(5分)(1)科学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实用性原则;(4)简易性原则;(5)艺术性原则
7、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何不同,怎样合理地利用这两种学习方式?(10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他认为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对学生而言,学生不包括任何发现,只要求他们把教学内容内化,结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内。而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不是现成地给予学生,而是在学生内化之前,须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内容。所以,他认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除了一个发现之外,没有什么不同。他认为不管是何种学习,只要使学生获得有意义学习即可达到目标,只要老师讲授得法,接受学习也可变为有意义学习,讲授不得法,也可使发现学习变为无意义学习
四、简述题(每题10分,共2题)
1、简述探究教学的特征及目标。
1)探究教学的特征:
一、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求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上的知识;
二、为了研究自然而培养所需要的探求能力;
三、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
四、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
五、通过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
2)探究教学的目标:
一、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
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三、让学生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和技能的活动;
四、形成积极的对待科学的态度;
五、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
2、简述STS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概念学习领域的异同。1)异: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科学概念以求得在考试时有好的成绩,概念被看作是教学的结果,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概念知识,学生学习到的概念无法保持长久。STS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学会发现科学概念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是有用的,概念被看作是处理生产生活中问题的工具,概念的学习是活动的结果,它是重要的,但并不是教学重点所在,学生能记住在经验中习得的概念,并将它们关联到新的情境中。
2)同: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STS教学,都以概念知识的获取或记忆为目标。
3、简述直观教学的优势。直观教学优势:
一、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有助于相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等。
4、教师对学生了解得越充分、越细致、越有针对性,教学效果就会越好。请简述备课中应了解学生的哪些方面。
一、了解学生在接受新学习任务前的预备状态;
二、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
三、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
四、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
5、比较验证性实验教学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点和教法。
答:验证性实验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讲授知识,后组织学生实验,让学生用实验结论来验证已学过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一般步骤和方法是:(1)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和理论去分析实验原理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2)让学生了解为达到实验目的应采用哪些仪器、用具、材料、药品。(3)让学生学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4)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验证和巩固已学过的知识。(5)帮助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做出判断和纠正,达到实验的教学目标。
验证性实验对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基础知识,学习和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看,验证性实验还有其局限性。
探究性实验即教师在实验前不告诉学生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结论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识。
特点是教师通过一定的仪器、用具和药品,确定观察实验的方法等,严格控制学生的探究活动。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和方法:(1)教师根据教材或教学目的要求,从生产生活中提出与教材有关的探究课题,刚开始时应选一些观察容易、操作简单、结论浅显的实验内容,以后逐步提高探究要求。(2)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方法和步骤。(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验,掌握感性材料,结合讨论探究问题,得出结论。(4)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实验结果和结论概括出概念、规律和定理。
探究性实验教学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这种实验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但这类实验难度较大,花费时间较多,一般宜在学生掌握了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具备一定实验技能的基础上使用这类实验教学方法。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1题)
1、在编制教案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并表述。你认为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中如何表述才能准确。
答:
1、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了体现和在教学中实施课程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教学的行为主体要明确,特别是要明确主角者是学生,即明确行为主体首先是学生。
2、在教学具体的教学目标表述中要采用到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可见的行为动词,特别是要用到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行为动词。
3、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表述中,要给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可见的行为限定一个前提条件。如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某一行为动作等。
4、在教学目标表述中,要清楚学生在完成某一行为动作后所要达到的程度,即学生行为的表现程度。而且这个程度是可观察、可检验、可见的。
2、建构主义理论普遍影响着21世纪全世界范围的教育教学改革,其在知识、学习、教学等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理论观点。请你阐述该理论的学习观。
答: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在这种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通俗地说,在学习观方面,建构主义突出以下几点: 第一,强调学习者的经验;第二,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第三,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第四,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一、选择题(10分,每题1分。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写在题前的括号内)[ ]1.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
(1)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
(2)掌握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等
A、(1)+(2)B、(1)+(3)C、(2)+(3)D、(1)+(2)+(3)
[ ]2.把人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忽视人学习的社会性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学习理论很可能是: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概念转变理论
[ ]3.用口头说明某一生物的具体运动方式之后,教师又以自身的肢体动作展现这一生物的运动方式。这种教学技能很可能是:
A、语言技能 B、强调技能 C、变化技能 D、讲解技能 E、演示技能
[ ]4.板书要求:
A、整齐 B、工整 C、整洁 D、端正
[ ]5..绘制概念图的步骤:
(1)从熟悉的知识领域开始
(2)确定在这个领域中所要用到的概念(3)画出概念图的草图(4)完善草图(5)寻找交叉连接
A、(1)→(2)→(3)→(4)→(5)B、(1)→(2)→(3)→(5)→(4)C、(2)→(1)→(3)→(4)→(5)D、(2)→(1)→(3)→(5)→(4)[ ]6.这种教具的优点是可以反复使用,经济实惠,可将复杂结构简约化,其缺点是难以表现立体的、活动的事物。这种教具很可能是:
A、挂图 B、模型 C、标本 D、实物
[ ]7.实验课的课堂教学一般是由(1)组织教学,(2)指导性谈话,(3)学生实验操作和教师现场指导,(4)实验小结等四个环节构成。其先后顺序是:
A、(1)→(2)→(3)→(4)B、(1)→(3)→(2)→(4)C、(1)→(3)→(4)→(2)D、(2)→(1)→(3)→(4)
[ ]8.教具使用时应注意:
(1)检查演示的环境条件(2)出示教具的程序
(3)出示教具的时机(4)出示教具的高度
A、(1)+(2)+(4)B、(1)+(2)+(3)C、(1)+(2)+(3)+(4)D、(1)+(3)+(4)
[ ]9.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属于: A、配置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 ]10.反映试题能区别高低不同能力组群的指标,称之为试卷的: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二、判断题(20分,每题1分。判断命题对或错,并在题前括号内用“√”或“×”表示)[ ]1.实作评价可定义为:具相当评价专业素养的教师,编拟与学习成果应用情境相类似的仿真测验情境,或真实的测验情景,让学生表现所知、所能的学习成果的评价过程。[ ]2.试题难度值越大,表明该试题的难度越小。
[ ]3.开展生物学校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 ]4.听话的学生、服从的学生、依附于教师的学生、卷面成绩好的学生、老实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是一种偏执学生观。[ ]5.教案一般指课时工作计划。
[ ]6.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 ]7.针对同一知识领域,不同的人绘制的概念图可能有明显的不同。
[ ]8.探究教学的目标主要有:①使学生通过协作互助来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②保持学生的好奇心;③让学生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和技能的活动;④形成积极的对待科学的态度;⑤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
[ ]9.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在教育上不主张运用奖励和处罚。[ ]10.科学素养包括了两个不同的方面:①对科学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及科学技能的掌握情况;②在已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能力。[ ]1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地位是必修课程。
[ ]12.生物课程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见的行为。
[ ]13.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 ]14.当学生思考不充分或抓不住重点,对问题不能正确理解时,教师不要轻易代替学生回答。应从不同的侧面给予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教学策略从广义地理解是指一般教学上所考虑采用的教学取向,狭义的理解是指用于某种科目的教学方法。
[ ]16.演示实验必须现象明显,可见度高,让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得清楚。[ ]17.教师以教学目标为横轴,而以教材内容为纵轴,画出一个二维度的分类表,且平均分配好试题比重或题数于表中的每个细目里,这样的表称之为双向细目表。[ ]18.在评价学生的组织和综合科学知识时,以使用主观型试题为宜。
[ ]19.备课中备学生内容之一是了解学生在接受新学习任务前的预备状态。
[ ]20.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生物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之一。
三、简答题(30分)
1.导入技能的应用原则是什么(3分)?
2.科学探究通常包括哪些过程(3分)?
3.探究的形式有哪几种(3分)?
4、进行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3分)?
5.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什么(6分)?
6.生物实验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6分)?
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有哪些(6分)?
四、应用题(40分)
请你用5分钟时间,以你所编制的教案(学期中已经布置的作业)为内容,用说课的形式展示所编制的教案的“教学过程”环节(此题已经提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