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含5篇)

时间:2019-05-12 23:35: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部发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部发布》。

第一篇:教育部发布

一、致欢迎词。

二、正确认识学龄前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

许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都十分在意幼儿园教什么。有些人愿意把孩子送进学习拼音、算数和认字的幼儿园,认为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对孩子将来上学有帮助,而孩子学龄前发展的基本规律却时常被忽视。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叫停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规定幼儿园严禁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和进行任何形式的测验和考试。而小学起始年级,各科教学必须从零起步,严禁压缩课程和加快课程进度。而现在的社会竞争是如此地激烈,每个人都不想自己的孩子就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幼儿家长们也是一样。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问孩子老师今天都教了什么,当他们得知的答案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时就开始抱怨,说什么的都有,来园后还要和老师理论,怎么不教孩子写字,不教算术等等,其实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这种焦虑是很正常的。但是,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我们一定要遵循3——6周岁幼儿的教育理念以及相关政策。为遏制超前教育,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教育部还特别强调,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内容。

《指南》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指南》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很多家长非常关注语言领域和科学领域。对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语言领域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口语交流能力,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以及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科学领域从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方面,强调幼儿的科学学习应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初步理解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指南》中明确提出,5-6岁学龄前儿童,“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即可。

三、关于够龄儿童升小学的问题。

教育部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孩子到了6岁左右的年龄,心理和身体等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所以,我们不能剥夺孩子正常入学的权利,扼杀他们美好的愿望,也不用担心孩子升入小学一年级跟上跟不

上的问题。

四、幼升小,家长为孩子做好衔接准备

还有不到四个月,幼升小的孩子就要进入心仪的小学读书了,可是有的家长到现在还在发愁,担心孩子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会有各方面的不适应,那么,就趁着这个暑假,为孩子的幼小衔接做准备吧。

1、调整孩子作息时间

一提到幼小衔接,很多家长想到的就是给孩子提前“加餐”补课,但事实上,教育部门一直在三令五申要做到零起点教育。各小学校长也一再表示,不会拔高教育教学内容,所以家长一定不要给孩子“加塞”学科上的内容。而在暑期间,家长要着重做的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提前给孩子灌输上小学的好处,帮助孩子慢慢消除心理恐惧。

在幼小衔接中,家长尤其要注意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因为小学和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完全不同。小朋友在幼儿园三年养成了一套生物钟,突然到小学,要形成一个新的生物钟,如果没有实现衔接的话,孩子上小学常会出现上学哭闹、体弱、多病等不适应的现象。建议家长提前按小学的上学时间来调整生物钟,比给孩子加补文化课更重要。

2、培养孩子自立能力

据有关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到了6岁左右的年龄,心理和身体等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就要以一个小学生的准则要求孩子,要让孩子养成独立收拾书包、文具的习惯,因为,上了小学后,学生都是要轮流值日的。家长可以在暑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安排孩子做做家务。除此以外,家长也不要忘了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虽然孩子上学的地方离家可能不远,但也要注意交通安全和出行安全。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要在平时教育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不要斤斤计较。因为小学同幼儿园不同,幼儿园小朋友是围成一圈坐在一起的,而小学是有同桌的,很多东西需要共用。

3、培养孩子注意力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人生的一大转折,而随着环境、角色、要求的改变,孩子往往会产生很多的不适应。具体表现为,很多孩子在上课时总是表现出“爱动”的天性。不只是课堂上东张西望,还会插嘴打断老师,当老师提问时,他却又是答非所问。很多家长都反映以下方面的烦恼:不是把铅笔给弄断了,就是把作业本给戳了个洞,当问他学什么的时候,更是一问三不知。

这其实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在听课时将无法完全理解知识内容。要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可以尝试口头布置一些任务让孩子完成,比如打扫卫生、收拾书包、浇花喂鱼等,让孩子独立准确地完成一件事,对培养他的专心、坚持和耐心,都很有好处。

4、小学一年级新生要注意读写姿势等行为习惯的培养。另外,在孩子独立完成任务时,环境很重要。在家里,家长一定要减少甚至排除那些能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事情,譬如电视机、电脑等易于吸引孩子的事物,要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

最后,祝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工作顺利、心想事成;愿你们可爱的孩子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翱翔、大有作为。

第二篇:教育部发布学校“禁烟令”2014.1.11

教育部发布学校“禁烟令”

新华社电教育部2014年1月29日发布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禁止在中小学幼儿园内吸烟”,“严格限制在高等学校内吸烟”,“建立禁烟工作长效机制”等一套禁令。通知指出,凡进入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一律不准吸烟。校长是学校禁烟第一责任人。要在校门口显眼处设立“无烟校园”或禁烟标志。学校不设置吸烟区,不摆放烟具,不出现烟草广告或以烟草品牌冠名学校、教学楼。学校小卖部不得销售烟草制品。要做好校外人员进入校园时的禁烟解释和劝导工作。所有高等学校建筑物内一律禁止吸烟,也不得设置吸烟室,在醒目位置要设置禁烟标识和学校禁烟监督电话。根据实际情况可在室外露天区域设置少量吸烟区,并要设置明显的引导标识和“吸烟有害健康”等提醒标识。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引导有吸烟习惯的师生戒烟。通知强调要加强吸烟有害宣传教育。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世界无烟日、新生入学等重要时间节点,利用课堂、讲座、党团活动等对学生开展禁烟教育。各地要结合实际广泛开展“无烟校园”创建活动,建立督导检查机制,对禁烟工作措施落实不力的学校要进行查处通报。

根据这项新规,学校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将履行禁烟职责纳入教职工考核和学生评价体系,并设立禁烟监督员,加强禁烟日常动态监督。

2014年2月11日

第三篇:教育部发布2015年教育工作要点

教育部发布2015年教育工作要点

2015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调整教育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前进,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奋斗。

一、深入学习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1.掀起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把学习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切实领会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讲话精神作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分专题、分领域举办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组织高校开展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专题研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

2.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落实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落实中办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切实推进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抓好院(系)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研究制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加强民办学校党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切实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党建工作考评办法。严格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切实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3.做好教育系统宣传思想工作。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健全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网络管理办法,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扎实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开展教材使用情况专项督查。研究制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制订实施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修订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启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试点,实施高校思政课择优项目。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和内容建设。组织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研制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办法。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

4.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落实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落实密切联系群众等作风建设制度,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问题。认真贯彻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文件精神和制度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抓紧推动“两方案一计划”落实。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持续深入抓好整改落实。

5.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部机关、直属高校、直属单位、驻外干部队伍建设统筹力度,突出正确用人导向,继续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配合研究制订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严肃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研究制订直属高校、直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指导意见。

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廉政纪律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出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细化责任内容,实行“一案双查”。开展“两个责任”执行情况检查。加强教育系统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加大巡视工作力度,紧紧围绕“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进一步推进直属机关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案件查处及问题线索审查处置力度,加强招生、基建、干部任用、校办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

7.加强政风行风学风建设。进一步减少会议、文件,提高工作质量。完善督查制度,强化重点工作过程监控,认真开展机关作风评议工作。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健全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受理工作机制。落实窗口服务单位首问负责制。制订《教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推进教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学风建设综合治理,发布学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推动厉行节约、节能环保工作,形成节约型校园建设新常态。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

二、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8.科学编制教育“十三五”规划。按照编制工作方案,研究起草教育“十三五”规划文本。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操作性,提升通过规划对教育进行宏观指导和统筹推进的能力。加强对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指导和监测,组织第三方机构研制教育现代化监测报告。

9.推动各省(区、市)和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组织开展《教育规划纲要》中期总结评估。继续跟踪指导上海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综合改革取得实质进展。指导各省(区、市)和高校制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并做好报备工作。加强综合改革典型经验总结和推广。研究制订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

10.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导督促各省(区、市)和有关高校研究制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指导上海、浙江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探索制订职业院校学生进入高层次学校学习的办法。研究出台《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和督促各地大幅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完善自主招生,做好全国统一高考后开展自主招生的组织工作。继续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11.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发布《关于推进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治理水平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入落实《教育部职能转变方案》。实行清单管理,依法明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教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动所有高校完成章程制定工作,实现一校一章程。推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章程建设。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章程建设试点。加强学校章程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深入落实《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制度,深化招生、财务、干部任用等信息公开,完善监督检查机制。推进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建设。启动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展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评估。扩大社会参与教育评价的领域,委托第三方参与教育评价。

12.推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优化东中西部高等学校布局。继续做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和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制订高校分类体系和设置标准,加快建立高等教育分类设置、评价、指导制度,促进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推动各地优化城市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

13.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政策文件,召开全国民办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订民办学校分类管理配套政策。推进独立学院规范发展。

14.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建设。推进高级别人文交流框架内的教育合作。贯彻全国留学工作会议精神,制订《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管理规定》。启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加快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和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监管。稳步推进境外办学。加大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建设。探索完善外籍教师服务和管理机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示范孔子学院和网络孔子学院建设。拓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

15.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力争基本实现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家教育决策服务系统建设和教育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推动高校仪器设备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系统建设。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深化教学应用。提高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水平。推动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继续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举办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加强信息技术安全工作和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

16.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保障与管理水平。督促各地落实法定增长,推动各地建立各级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依法保障财政教育投入。规范学校收费调整,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统计工作。健全监管体系,加强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强化内部审计。加强教育财务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总会计师委派工作,完善总会计师管理制度,开展全员培训。推进教育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学校实行“阳光财务”。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引领、保障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17.加强教育法治建设。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制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文件,全面推进教育法治化进程。推动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加快《职业教育法》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和《校园安全条例》《国家教育考试条例》立法进程,积极推动《学前教育法》起草和《学位条例》修订。制(修)订发布《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规定》《高等学校国际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教师申诉办法》等规章。设立依法治教示范区。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关于加强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意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全面开展教育系统法治教育培训。

18.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制订法治教育大纲,统筹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组织编写宪法教育读本。建设国家青少年法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推进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建设。开展青少年法律知识大赛、高校法治文化节等活动。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专任教师能力提高工程。

19.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方式。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法学教育和研究阵地,研究制订《高等法学教育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教学指导》。召开全国高等法学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高等法学教育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法学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力度。继续推进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积极推进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司法考试制度的有机衔接。

20.依法健全教育督导体系。深入实施《教育督导条例》,加快形成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开展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制订《督学管理办法》。健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开展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创新县(市、区)工作。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试点。做好专项督导。

21.推进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发布国家教育标准体系框架,制订教育标准制定审核办法,探索建立国家教育标准核准委员会。组织编制中小学学校建设标准。印发《义务教育学校安全规范》。制定关于规范中小学校服工作的意见,研制《中小学校服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加快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启动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发布部分职业教育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公布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探索建立有关专业认证标准。

22.依法保障校园和谐稳定。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积极培育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运用法治方式研究解决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加强学生安全法治教育,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学校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建立完善教育舆情处置和通报工作制度。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教育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发展

23.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续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和“圆梦蒲公英”农村学生看县城活动。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写、修订、审查工作。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制订《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继续支持校外教育,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指导家庭教育。

24.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印发《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探索推进体育考核制度改革,着力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和学生健康水平。推进落实高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报告制度。研究制订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办法。研究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及与社会场地、设施的共享机制和新型安全保险制度。推进国防教育。研究制订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意见,修订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25.改进美育教学。印发《关于全面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意见》,召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开齐开足艺术课,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建立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推进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试验县工作。开展好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等活动。

2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各地落实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国家教师荣誉制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深化教师培养培训改革。制订进一步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体系,统筹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计划。推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完善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27.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动各地实施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好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学前教育薄弱环节。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学前教育动态监管。推动各地建立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做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区建设。办好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

28.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绘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进展态势图,定期通报各地均衡发展情况。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进一步健全机制,做好留守儿童关爱和帮扶工作。指导各地科学规划学校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推动落实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政策,缓解城市大班额问题。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取得新进展。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研制《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基础教育装备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的意见》。研制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29.全面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推动各地普职招生大体相当,以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实施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改善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指导地方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研究制订普通高中工作规程。全面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开展高中创新实验室建设和创新活动平台建设。

30.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制订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制订行业企业办学指导意见,分类制订行业职业教育指导意见。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度试点。健全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研制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修订相关教材。审定公布“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职业院校规范管理行动计划。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开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诊断改进工作。出台《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完成第三批国家中职和高职示范校验收工作。推进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建设。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设立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推动各地办好相关活动。

31.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坚持中国特色、一流标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组织实施。继续推进医教、农教协同等协同育人,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探索推进医学教育分阶段考试改革试点,做好医学教育整体衔接。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建设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加强本科教学管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建立本科专业动态调整和专业预警机制。推进试点学院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继续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快产业行业急需人才培养。继续推进学位授权动态调整工作。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继续推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创业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面向自主创业学生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度”。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教师。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

32.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扎实推进“2011计划”,加快构建完善高校科研创新体系。全面落实《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深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改革,启动高端智库建设。深化高校科研评价改革,完善高校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政策。组织开展第七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制订《关于全面深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的意见》。充分发挥普通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33.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动出台国家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文件。办好开放大学,拓展推进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整体转型升级,推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试点。研究制订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推动各地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办好2015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遴选工作。

34.全面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研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外国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信息技术产品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做好《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宣传实施,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相关工作。实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进一步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加强语言文字监管体制机制和监测平台建设,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开展中华经典资源库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和“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第18届推普周活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15周年宣传活动。联合中央电视台办好“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完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体系。开展视障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加强手语主持人才培养。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做好语言国情调查。做好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培训工作。

五、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35.公平配置教育资源。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启动实施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国家教育经费向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倾斜。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研究扩大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动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持。继续做好定点联系滇西扶贫工作。实施《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编织保障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

36.继续大力推进入学机会公平。完善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秩序,指导重点大城市进一步落实就近免试入学方案。改进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管理,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缩小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37.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落实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继续实施特殊教育重大项目。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加强资源教室建设和无障碍设施改造。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部)。发布盲、聋和培智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启动起始年级教材编写。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制订残疾人参加普通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特殊保障办法。组织开展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工作。

38.推进民族教育科学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召开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制订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意见。推进双语教育,加强双语教材和资源建设。完善少数民族各类专项招生政策。加强内地民族班教育管理服务。建设合格教师队伍,继续实施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夯实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推进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教育科学发展。

39.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和选修课。实施好各类基层服务项目。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就业。鼓励更多学生参军入伍。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健全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的服务保障机制。推动实施“离校未就业促进计划”。完善学生就业信息和学籍信息沟通衔接,提高就业统计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0.落实和完善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国家助学政策,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和研究生资助政策体系。突出精准资助,坚决查处申请资助过程中的作假、冒领行为。落实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继续强化资助资金监管。推动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做好资助政策宣传。

责任编辑: 刘笑迪

第四篇:教育部发布特殊教育评估报告

教育部发布特殊教育评估报告

一、评估背景与评估方法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这是我国对新世纪教育改革做出的全面新部署,不仅明确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还特别强调了推动各项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及保障措施。《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对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改革和发展,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与人民群众新期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15年4月,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残联”)组建近30人的评估组,对《教育规划纲要》中特殊教育部分的实施情况进行第三方评估。评估组成员包括来自中国残联及下属教育就业部领导,中国盲人协会、中国聋人协会、中国肢残人协会、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5个专门协会主要负责人,部分高等院校特教专家以及部分特教学校校长等。调研评估的内容全面覆盖《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特殊教育发展任务。根据全国各地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选取了东中西部5个省(浙江、福建、河南、四川和陕西)进行取样。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实地考察以及深入访谈等方法全面了解了《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特殊教育的发展实际情况。

二、成绩与经验

评估组高度肯定了《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年来所取得的卓越成效。

(一)特殊教育政策保障显著加强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断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政策保障。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支持特殊教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

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七部门编制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国办发〔2014〕1号),要求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经费保障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确定了三年内将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从72%提高到90%以上,特教学校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从平均2000元提高到6000元以上的重要目标。同期,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出席会议并讲话,王勇国务委员主持会议并总结讲话,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特殊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

2010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阶段盲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备标准》等三个特殊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教基二〔2010〕2号);2012年,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2号),提出“到2015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专业水平较高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教师数量基本满足办学需要。到2020年,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爱心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与此相适应,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及教育规划纲要都将发展特殊教育列入任务要求,各地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及相关配套政策为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各地制定并实施的相关政策与措施,有力促进特殊教育事业有了一个大发展。

(二)特殊教育投入力度明显增加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国家及地方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明显增加。教育部、发展改革委、中国残联等部门从2008年开始,组织实施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项目。四年中,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54亿,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支持新建和改扩建1182所特殊教育学校; 2012年开始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项目,累计下达资金24.42亿元,重点支持了62所残疾人中高职院校和高等特殊师范院校,用于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及购置教学康复实验设备。1 从2014年起,各地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单列,年生均标准达4000元,预计2016年达到不低于6000元。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也逐步得到同标准落实。2 社会力量支持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也明显增加。交通银行筹资和6万名员工捐款1亿元,实施“通向明天—交通银行残疾青少年助学计划”资助残疾学生完成学业,并设立“特教园丁奖”。据中国残联统计,五年间仅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在特教方面筹款就有2亿多元,受益残疾儿童少年达28万人次。此外,各地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持特殊教育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

各地执行“两免一补”时,普遍将特殊教育单列,其补助项目、标准普遍高于普通教育,生活费基本由国家“全包”。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都享有国家相应的助学政策资助。

(三)特殊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截至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2000所,其中2009-2014年期间新增加328所(图1)。3基本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且残疾儿童较多的县都有1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

图1 2009-2014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数

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特殊教育改善办学条件项目,中央特教专项补助经费从2011年的2500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4.1亿元,四年里累计投入5.4亿元,4资助范围由中西部地区扩大到除京津沪以外的全国所有省份,基本实现全覆盖,支持的内容扩展至重点支持普通学校建立资源教室、特殊教育学校配备设备设施以及区域“医教结合”实验等,特殊教育学校少、破、旧、陋等状况正在加快改变,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四)特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3年,在特教学校学前班(部)就读的残疾儿童近1万人。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万名残疾幼儿在普通幼儿园随园就读。

截至2014年,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学生39.49万。未入学残疾儿童数从2010年的14.5万人减少至2013年的8.3万人。5视力、听力以及智力残疾学生入学率提升,自闭症、脑瘫、多重残疾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图2)。

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187个,在校生7227人;其中盲生1054人,聋生6173人(图3)。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197个,在校生11671人,毕业生7240人,其中5532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图4)。6

图2 2009-2013年未入学学龄残疾儿童少年人数7

图3 2009-2014年全国残疾人普通高中学校(班)数和在校生数

图4 2009-2014年全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数和在校生数

2014年全国共招收残疾大学生9542人,其中7864名残疾学生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678名残疾学生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图5)。8此外,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残疾学生有7000多人。2015年,教育部、中国残联联合印发《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对各级招生考试机构为残疾人参加高考(精品课)提供平等机会和合理便利做出明确规定,有望支持更多残疾学生到普通学校就学。

图5 2009-2014年全国高等院校录取残疾学生数

(五)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2012年,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就加强特教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条件准入、培养培训、教师管理、落实待遇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国培计划”从2012年增设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已培训特殊教育骨干教师近6000名。高校开办特殊教育师范专业数量明显增加,人才培养规模持续加大;2013年,教育部批准华东师范大学开办全国第一个“教育康复”专业,推动培养特殊教育相关服务人员;2014年,教育部启动“特殊教育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确定了华东师范大学等五所高等院校为实验学校;2015年6月南京特殊师范学院实现专升本;教育部、中国残联从2010年起设立了 “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每年评选200名优秀特教教师,已有1000人获奖;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等各类教师表彰奖励都有特教教师的身影。

2009-2014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48125人,比2009年增加10180人,增幅26.8%(图6)。9特殊教育学校师生比从2009年1:4.19上升到2014年的1:3.86。10 2009—2014年全国特殊教育教师参加特殊教育培训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14年有30802名特殊教育教师参加培训,较2009年增加了10088人,增幅48.7%。从参训人数的比例来看,参加特殊教育培训的教师比例由2009年的55%提高到2014年的64%(图7)。11

图6 2009-2014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数量

图7 2009-2014年全国特殊教育教师参加培训人数与比例 各地以提高特殊岗位津贴的方式把提高特教教师待遇问题落到实处。内蒙古、浙江、湖南、海南、陕西、宁夏等省、自治区提高特教津贴比例,最高达到当地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基准线的30%-50%。黑龙江、贵州规定随班就读教师享受特教津贴。陕西规定省、市、县三级特教专职教研员享受特殊教育岗位津贴。辽宁规定中高职特教学校教师享受特教津贴。浙江、福建、山东、湖北、海南、甘肃将特教教师津贴范围扩大到退休教师。

(六)部分地区创造特教改革发展新经验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案例】浙江——卫星班模式

浙江省的特殊教育卫星班是介于“特教学校与辅读班”之间的一种残障学生分类安置形式,是为满足特教学校教学发展需要和某个区域特殊学生的就学需求,根据“资源集中、就近辐射、双向协同”的原则,在周边镇街的普通学校内延伸设立的特殊教育教学班;主要招收智障、脑瘫、自闭症等适龄特殊学生,按照相关程度进行教育训练。卫星班特殊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按当地同级普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10倍以上拨付。每个卫星班实验点由省教育厅一次性拨付50万元建设经费。

【案例】四川——“1+5+N”模式

四川成都双流县特殊教育学校(含县级特殊教育中心)和彭镇中心小学的“1+5+N”融合教育模式,“1”是指设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县级资源中心,“5”是指建立在五个镇(街道)的中心小学的二级资源教室,“N”是指建立在乡村普通学校的资源教室。

【案例】福建——学前特殊教育

2011年,福建省出台了《特殊教育幼儿园管理办法(试行)》和《特殊教育幼儿园设置标准》,在各级残联的推动下先后设立了厦门市心欣幼儿园、福建省福乐幼儿园等5所公办特殊教育幼儿园;支持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举办学前班;推动和鼓励普通幼儿园、普通小学学前班招收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随园就读;鼓励社会力量开办残疾儿童康复教育机构。

【案例】上海——特教教师双证和职称考评单列

上海市教委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开展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随班就读资源教师岗位证书培训,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和“特殊教育岗位证书”双证制度。五年来,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审单列,与普通教育教师分开评审,突出特殊教育教师的独特要求,有效提升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案例】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2012年11月,广西自治区教育厅设立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中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落实编制25名。中心组织开展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培训工作,组建专家团队,开展调研、考察、指导,为出台特殊教育政策提供专业支持。

三、问题与不足

当然,《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首先,评估组发现各级地市、县乡等基层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部分地方对特殊教育的认识水平偏低,仍将其定位为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而非残疾儿童应享有的权利。部分地市基础教育管理部门尚无专人负责特殊教育工作;各有关部门没有形成共同谋划和管理特殊教育事业的良好协作机制。

其次,特殊教育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发展的不平衡。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农村、牧区特殊教育发展缓慢,水平较低。同一省不同地区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老少边穷地区对特殊教育关注不够。全国仍有589个30万人口以下的县没有特教学校,多分布在全国老少边穷地区。二是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发展不平衡。学前特殊教育刚刚起步,残疾幼儿入园率偏低,贫困地区基本为空白;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高等特殊教育整体规划与管理亟待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对残疾大学生支持保障的力度也需进一步加大。三是特殊教育所关注残疾儿童的障碍类别不均衡。除视力、听力和智力三类残疾儿童,自闭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堪忧。

第三,特殊教育质量不容乐观。调研发现,教材、教具、教法等诸多因素制约着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1983年为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编制的教材仍在一些特殊学校中使用。教师们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自主制作教材的必要技能相对较弱。评估组还发现作为我国特殊教育主体形式的随班就读呈萎缩态势,质量堪忧。送教上门服务普遍缺乏工作制度,对送教对象、人员、目标、内容、成效等重要问题尚未形成体系,服务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

第四,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我国目前特殊教育教师和康复等各类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不足。

特殊教师津贴59年维持未变,虽然有部分省份提高了比例,但大部分省份在等待国家层面政策。亟待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政策,真正发挥激励作用。

四、对策与建议

评估组建议,《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后五年,即“十三五”期间,要按照总书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维护残疾人教育权利为出发点,以全面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为目标,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落实好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抓手,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扩大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残疾人教育改革发展。第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督导检查。加快推动《残疾人教育法》立法工作,提高各级政府依法履职的意识。将残疾儿童入学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特殊教育保障水平等纳入到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现代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综合督政指标,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确保特殊教育政策法律落到实处。

第二,改革特殊教育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全口径残疾人教育发展。将残疾人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扫盲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的管理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内部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或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全口径残疾人教育,确保纳入教育发展全局,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保障投入,切实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

第三,继续加大特殊教育投入,保障正常运转。建立特殊教育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加特教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将残疾人学前、义务、高中阶段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实施15年免费教育。继续改善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启动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专项建设项目。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继续支持特殊教育发展。

第四,坚持普及提高并重,注重提升残疾人教育质量。在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同时,必须将提高教育质量摆上议事日程。在完成三类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研制和教材编写基础上,应开始研究非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建设,制定标准,加强内涵发展。探索普通高校如何为残疾大学生融合教育提供支持保障服务,出台随班就读相关政策,研制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师建设标准,建立随班就读质量监控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送教上门对象、人员、目标、内容、质量评估等多方面问题,保证残疾儿童获得适合的教育与康复服务。

第五,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推动各省出台特教教师编制标准。针对特教学校特点,提高编制标准。根据随班就读需要,提高普通学校资源教师配备标准。在编制结构中保证一定比例的康复等相关专业教师。

整体规划特教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体系。普通师范院校普遍开设特殊教育必修课。统筹规划高等特教师范院校布局,保证质量。特教教师培训全面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规划和项目,实施中西部地区特教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与培训力度,充实优化特教专业队伍结构。制定特教教师职业标准和特教职务(职称)评聘体系。切实提高特教教师岗位津贴标准。注:

2、同上。

3、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xiexiebang.com/sjzx/sjcx/ndsj/,2015-03-25

6、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4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xiexiebang.com/sjzx/sjcx/ndsj/,2015-03-25

7、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9年-2013年数据[EB/OL].http://www.xiexiebang.com/sjzx/sjcx/ndsj/,2015-03-25

8、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4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xiexiebang.com/sjzx/sjcx/ndsj/,2015-03-25

9、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xiexiebang.com/s78/A03/ghs_left/s182/,2015-09-11

10、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xiexiebang.com/s78/A03/ghs_left/s182/,2015-09-11

11、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xiexiebang.com/s78/A03/ghs_left/s182/,2015-09-11

第五篇:创业基础教学大纲(教育部发布)(范文)

“创业基础”教学大纲 2012-08-20 教育部 大

中字体大小:小 “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试行)课程是对高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根据《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现制定“创业基础”教学大纲,供参考使用。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创业基础”是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要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学分。

(二)教学目标。通过“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应该在教授创业知识、锻炼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等方面达到以下目标。——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知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业活动的特殊性,辨证地认识和分析创业者、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计划和创业项目。——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办和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二、课程要求与教学方法

“创业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运用模拟软件、现场教学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过程情境化,使学生更真实地学习知识、了解原理、掌握规律。

——提供完备的支持条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重点提供创业模拟实验室、模拟教学软件、创业信息资源等。

——拓展有效的实践途径。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创业项目设计、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创业社团活动,通过在校外组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业项目考察、企业创办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点

(一)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

通过本部分教学,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概念、创业与创业精神的关系、创业与人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创业和创业精神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正确认识并理性对待创业。

1.创业与创业精神。

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和类型,认识创业过程的特征,掌握创业与创业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强化学生对创业精神需要培育并可培育的理性认识。(1)课程内容。创业的定义与功能

创业的要素与类型

创业过程与阶段划分

创业精神的本质、来源、作用与培育

(2)教学要点。

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

创业的关键要素包括机会、团队和资源。

创业过程包括创业者从产生创业想法到创建新企业或开创新事业并获取回报,涉及到识别机会、组建团队、寻求融资等活动。可大致划分为机会识别、资源整合、创办新企业、新企业生存和成长四个主要阶段。

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行为特征的高度凝练,主要表现为勇于创新、敢当风险、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等。

创业精神将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知识经济发展与创业。通过对知识经济发展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创业热潮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认识经济转型与创业热潮的内在联系,明确创业活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1)课程内容。经济转型与创业热潮的关系 创业活动的功能属性 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创业的重要意义(2)教学要点。经济转型是创业热潮兴起的深层次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创业活动的特征。

创业具有增加就业、促进创新、创造价值等功能,同时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3.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使学生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认识创业能力提升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积极作用。(1)课程内容。广义和狭义的创业概念 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创业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和作用(2)教学要点。创业并不只是开办一家企业。创业能力具有普遍性与时代适应性。

创业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二)创业者与创业团队。

通过本部分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创业者的理性认识,纠正神化创业者的片面认识,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认识创业团队的重要性,掌握组建和管理创业团队的基本方法。1.创业者。使学生认识创业者的基本素质,了解创业者动机及其对创业的影响,注重识别创业活动的理性因素。(1)课程内容。创业者 创业者素质与能力 创业动机的含义与分类

产生创业动机的驱动因素(2)教学要点。创业者并不是特殊人群。具备一些独特技能和素质有助于成功创业。

大多数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习得。

创业者选择创业的动机受诸多直接和间接因素的影响。

创业者可以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和提高创业素质和能力。2.创业团队。使学生认识创业团队对创业成功的重要性,学习组建创业团队的思维方式及其对创业活动的影响,掌握管理创业团队的技巧和策略,认识创业团队领袖的角色与作用。(1)课程内容。创业团队及其对创业的重要性 创业团队的优劣势分析 组建创业团队的策略及其后续影响 创业团队的管理技巧和策略 领导创业者的角色与行为策略 创业团队的社会责任(2)教学要点。创业团队是团队而不是群体。团队中成员所作的贡献是互补的,而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互换的。

创业团队是由两个以上具有一定利益关系、共同承担创建新企业责任的人组建形成的工作团队。

与个体创业相比较,团队创业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对创业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依据不同逻辑组建创业团队既可能带来优势,也可能带来障碍,对后续创业活动会带来潜在影响。创业团队管理的重点是维持团队稳定的前提下发挥团队多样性优势。

创业团队领袖是创业团队的灵魂,是团队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

(三)创业机会与创业风险。通过本部分教学,使学生了解创业机会及其识别要素,了解创业风险类型以及如何防范风险,了解由创业机会开发商业模式的过程,掌握商业模式设计策略和技巧。1.创业机会识别。使学生认识创业机会的概念、来源和类型,了解创意与机会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识别创业机会的一般步骤与影响因素,习得有助于识别创业机会的行为方式。(1)课程内容。创意与机会 创业机会与商业机会 创业机会的特征与类型 创业机会的来源 影响机会识别的关键因素 识别创业机会的一般过程 识别创业机会的行为技巧(2)教学要点。创意是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想法或概念,其是否具有商业价值存在不确定性。

创业机会是具有商业价值的创意,表现为特定的组合关系。创业机会来自于一定的市场需求和变化。

识别创业机会受到历史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识别创业机会是思考和探索互动反复,并将创意进行转变的过程。2.创业机会评价。使学生认识有商业潜力和适合自己的创业机会,了解创业机会的评价,掌握创业机会评价的方法。(1)课程内容。有价值创业机会的基本特征 个人与创业机会的匹配 创业机会评价的特殊性 创业机会评价的技巧和策略(2)教学要点。有价值的创业机会具有价值性、时效性等基本特征。

判断创业机会是否适合自己的主要依据在于机会特征与个人特质的匹配。机会评价有利于应对并化解环境不确定性。

常规的市场研究方法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创业机会评价,尤其是原创性创业机会的评价。3.创业风险识别。使学生认识到创业有风险,但也有规避和防范的方法。增强学生对机会风险的理性认识,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1)课程内容。

机会风险的构成与分类 系统风险防范的可能途径 非系统风险防范的可能途径 创业者风险承担能力的估计 基于风险估计的创业收益预测(2)教学要点。有价值的创业机会也是有风险的。

机会风险分为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主要是创业环境中的风险,诸如商品市场风险、资本市场风险等;非系统风险是指创业者自身的风险,诸如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等。

机会风险中,一些是可以预测的,一些是不可预测的。

创业者需要结合对机会风险的估计,努力防范和降低风险。4.商业模式开发。使学生认识商业模式的本质,了解战略与商业模式之间的关系,掌握商业模式设计和开发的思路,明确开发商业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1)课程内容。商业模式的定义和本质 商业模式和商业战略的关系 商业模式因果关系链条的分解 设计商业模式的思路和方法 商业模式创新的逻辑与方法(2)教学要点。

商业模式本质上是若干因素构成的一组赢利逻辑关系的链条。

商业模式是商业战略生成的基础,商业战略是在商业模式基础上的行为选择。

商业模式的价值主张、价值网络和价值实现等要素之间的不同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设计是创业机会开发环节的一个不断试错、修正和反复的过程。

商业模式设计是分解企业价值链条和价值要素的过程,涉及到要素的新组合关系或新要素的增加。

(四)创业资源。

通过本部分教学,使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的资源需求和资源获取方法,特别是创造性整合资源的途径,认识创业资金筹募渠道和风险,掌握创业资源管理的技巧和策略。1.创业资源。使学生了解创业资源的类型,重点认识不同类型创业活动的资源需求差异,掌握创业资源获取的一般途径和方法,明确创业资源获取的技巧和策略。(1)课程内容。创业资源的内涵与种类 创业资源与一般商业资源的异同 社会资本、资金、技术及专业人才在创业中的作用

影响创业资源获取的因素

创业资源获取的途径与技能

(2)教学要点。不同的创业活动具有不同的创业资源需求。

创业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无形资源往往是撬动有形资源的重要杠杆。

创业资源获取途径包括市场途径和非市场途径。创业资源获取的关键往往取决于软实力。2.创业融资。使学生了解创业融资难的相关理论,掌握创业所需资金的测算、创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及差异,了解创业融资的一般过程。(1)课程内容。创业融资分析 创业所需资金的测算 创业融资渠道 创业融资的选择策略(2)教学要点。创业融资是创业管理的关键内容,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

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是创业融资难的影响因素。正确测算创业所需资金有利于确定筹资数额,降低资金成本。创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包括自我融资、亲朋好友融资、天使投资、商业银行贷款、担保机构融资和政府创业扶持基金融资等。创业融资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应从建立个人信用、积累社会资本、写作创业计划、测算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量等方面作好准备。3.创业资源管理。使学生了解创业资源整合和有效使用的方法,认识创业资源开发的技巧和策略。

(1)课程内容。不同类型资源的开发 有限资源的创造性利用 创业资源开发的推进方法(2)教学要点。大多数创业者难以整合到充足的创业所需的资源。

开发创业资源是有效利用创业资源的重要途径。

开发创业资源表现为一些独特的创业行为。

(五)创业计划。通过本部分教学,使学生认识创业计划的作用,了解创业计划的基本结构、编写过程和所需信息等,掌握创业计划书的撰写方法。1.创业计划。使学生了解创业计划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认识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准备创业计划的原因,了解做好商业计划所需要开展的准备工作。(1)课程内容。创业计划的作用 创业计划的内容 创业计划的基本结构 创业计划中的信息搜集 市场调查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要点。

创业计划是创业的行动导向和路线图,既为创业者行动提供指导和规划,也为创业者与外界沟通提供基本依据。

创业计划需要阐明新企业在未来要达成的目标,以及如何达成这些目标。创业计划要随着执行的情况而进行调整。

创业计划包括产品(服务)创意、创意价值合理性、顾客与市场、创意开发方案、竞争者分析、资金和资源需求、融资方式和规划以及如何收获回报等内容。

准备创业计划的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搜集过程,是分析并预测环境进而化解未来不确定性的过程。2.撰写与展示创业计划。

使学生了解撰写创业计划的方法,创业计划展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创业计划各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1)课程内容。研讨创业构想 分析创业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凝练创业计划的执行概要 把创业构想变成文字方案 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和展示技巧(2)教学要点。创业计划包括封面、目录、执行概要、主体内容和附件等。

撰写商业计划是创业者(团队)反复思考、推理并讨论的过程。展示创业计划的基本方法。

激情在创业计划展示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新企业的开办。

通过本部分教学,使学生对企业本质、建立企业流程、新企业成立相关的法律问题和新企业风险管理等有所了解,进而认识到创办企业所必须关注的问题。1.成立新企业。

使学生了解注册成立新企业的原因,新企业注册的程序与步骤和新企业选址的影响因素等。认识新企业获得社会认同的必要性和基本方式。(1)课程内容。企业组织形式选择 企业注册流程 企业注册相关文件的编写 注册企业必须考虑的法律与伦理问题 新企业选址策略和技巧 新企业的社会认同(2)教学要点。一家新创企业可以选择的组织形式有多种,主要有: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包括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创业者在创建和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必须了解和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受到非法侵害。与创业有关的法律主要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劳动法等。

创建新企业时应注意伦理问题,包括创业者与原雇主之间、创业团队成员之间、创业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伦理问题等。

新企业选址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技术、社会和自然等影响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对选址决策起基础作用。

企业注册成立后,除遵纪守法外,还需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才能获得社会认同。2.新企业生存管理。使学生了解创办新企业后可能遇到的风险类型及其应对策略,掌握新企业管理的独特性,了解针对新企业的管理重点与行为策略。(1)课程内容。新企业管理的特殊性 新企业成长的驱动因素 新企业成长管理的技巧和策略 新企业的风险控制和化解(2)教学要点。

新企业成立初期应以生存为首要目标,其特征是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创造自由现金流,实行充分调动“所有的人做所有的事”的群体管理,以及“创业者亲自深入运作细节”。

新企业成立初期易遭遇资金不足、制度不完善、因人设岗等问题。企业成长的推动力量包括创业者(团队)、市场和组织资源等。新企业成长的管理需要注重整合外部资源追求外部成长;管理好保持企业持续成长的人力资本;及时实现从创造资源到管好用好资源的转变;形成比较固定的企业价值观和文化氛围;注重用成长的方式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过分追求速度转到突出企业的价值增加。

下载教育部发布(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部发布(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