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及纹样特征[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23:3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及纹样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及纹样特征》。

第一篇: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及纹样特征

黄 萍1,2(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7;2.安徽三联学院 艺术系,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元代的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非常特别的一个篇章,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感。它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以及草原游牧民俗与中原汉民族传统文化交融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装饰纹样,加之数量的稀少,仅有一定数量的青花瓷器传世,使之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藏品与各种拍卖会上的抢手货。本文通过阐述元代青花瓷的特殊历史背景及其纹样特征,试图翻开这一特殊时期的瓷器不一样的一面。

关键词:元代青花瓷;历史背景;伊斯兰文化;纹样特征

中图分类号:TQ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42-02

一、青花瓷概况

青花瓷,是指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是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弥久犹新。“青花瓷”这一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成书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他记载了作者从1330年至1339年间数度到南洋诸国所看到的情况,其中在有关当时中国对外交易记述中就有多处列有“青白花碗”、“青白花器”、“青白花瓷器”等名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色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文化内涵。《荀子·劝学》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色(蓝色)也是其他民族普遍喜欢的颜色,如青色(蓝色)在蒙古族象征着兴旺、永恒、坚贞和忠诚,是最高贵、最神圣的颜色,蒙古人的地名、人名都喜欢用“青”(呼和)字,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就是“青城”的意思。在青花瓷的绘制过程中,将中国画的笔墨效果与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中国青花瓷艺术的一大特色。成熟青花瓷具有众多的优点,如色彩素雅大方、幽静明快、纹饰丰富、易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相结合、彩料不易磨损、无铅毒等等。清代龚轼《景德镇陶格》中赞誉青花瓷的诗句“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被人们广为传诵。

据专家考证,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此时河南巩县窑附近地区已有原始青花制作,遗存的青花瓷器及考古发现残片可以佐证。宋代青花瓷虽有生产,但仍属于初级阶段,发展缓慢,传世器物很少。元代的青花瓷制作工艺趋向成熟,尤以江西景德镇生产最为精致。本文主要是通过阐述元代青花瓷的特殊历史背景及纹样特色,来翻开这一特殊时期的瓷器不一样的一面。

二、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

元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发展史上的特殊时代,瓷器生产开始出现了新的发展特色。虽然元代以前,在唐代和宋代,已发现有青花瓷器的生产,但是,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到了元代才真正达到了烧制的成熟期。据记载,青花瓷并非为元朝皇室所使用。在明清两朝的皇宫收藏中没有元青花,在传统的瓷器收藏记录中也没有元青花,在早期的中国陶瓷艺术研究领域更没有元青花的位置。

元代青花瓷是在l4世纪中及稍后输往西亚、南非、欧洲和东南亚等地。这些地区的元青花现有传世藏品和出土物两类,其中传世藏品主要集中于西亚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珀博物馆和伊朗德黑兰的阿尔德比尔神庙,都是体形巨大,青花发色鲜艳、绘制精美的大型至正型青花。土耳其托普卡珀博物馆,位于首都伊斯坦布尔,作为欧、亚、非三州的交汇点,是连接东西方的枢纽,历史上曾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千百年来,土耳其王国的宫殿中收藏了数量惊人的中国瓷器,其中有数十件是大型元青花,是世界上收藏元青花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的博物馆。伊朗德黑兰的阿尔德比尔神庙是一个元青花的宝库。早在l7世纪初,阿巴斯王将l600多件中国瓷奉献给神庙,这些盖上印章的华瓷中,就有数十件是精美的元青花。在本世纪40年代之前,人们还不认识元青花瓷的真正面貌,常把它视为明青花。到50年代,美国一位学者波普以珍藏于英国达维特基金会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题记的青花云纹象耳瓶为蓝本,对比中东一带收藏的青花,把与此相同风格的器物定为“至正型”,从而揭开了研究元青花的序幕。随着国内元青花的被发现,才逐渐开始了对元青花的研究与认识。元青花瓷是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结晶,元青花瓷装饰有意味浓厚的构图方式和稳重的色彩,还有釉下绘画灵动的表现力。到元代中期,先进的白瓷生产技术、成熟的釉下彩绘技术和西亚优质的进口钻料终于在景德镇水到渠成地结合到一起,这就是景德镇窑在元代中后期能够创造出成熟青花瓷器的背景和原因。元代所产的青花瓷远没有明、清时代的规模大,产量及生产区域也很小,青花瓷多销往中亚、西亚国家,大罐、大盘、大碗适合那里人民的饮食生活习惯。

三、元代青花瓷的纹样特征

(一)元代青花瓷的纹样造型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元青花的造型及纹饰中的诸多因素,其形成都与元代的社会背景及生活习俗有关。由于元青花在当时主要是为了出口中亚和西亚而制作的,所以在纹饰及造型上,有多种因素是与西亚、中亚的审美习俗密不可分的。

元代青花瓷器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具有如下特点:构图严谨,繁复密集,层次多,画面满,留白少,一件器物往往多达七八层至十层左右。各装饰带之间的关系处理恰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整个画面并无繁缛、杂乱、堆砌和琐碎之感,而给人以和谐完美、富丽典雅之感。在元代青花瓷器的诸多辅助装饰纹样中,变形莲瓣纹的使用数量最多,应用范围最广,有些专家认为这种纹样是对伊斯兰教清真寺拱门形象的模仿。一般来看,这些变形莲瓣纹每瓣自成一个单元,瓣与瓣之间都留有空隙,里面勾单线或双线,外面涂有宽青料边。瓣尖转折生硬,近似长方。变形莲瓣纹内一般绘有图案,包括各种花卉、杂宝纹或云头纹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如意云纹。如意云纹的画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图案勾勒出,另一种是用青料将整个云纹涂满。变形莲瓣纹在元代青花瓷器上装饰范围很广,从盘碗类到瓶罐类器皿,无论用于肩、腹还是用于盘心,都显得协调自然。小件器其图案花纹装饰往往以简笔花草为主,除了某些器物绘单独的龙纹图案外,一般都具有茂密的特点。

(二)中国传统图案是青花瓷的主要装饰题材

元代青花瓷器的装饰形式虽然与伊斯兰文明有很近的亲缘,但毕竟产生于陶瓷传统深厚、历史悠久的中国,因而,外来文化的影响因素往往只占次要的地位,一般以辅助纹样的形式出现,主要纹样往往是中国题材。

典型元青花瓷的图案,纹饰基本上是中国的传统图案,以图案花纹进行装饰,大部分层次较多,在造型上以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密切结合构成整体,其主要方法是突出一组主题图案装饰,其余均为辅纹。主要以整幅图画为主题,如人物故事图案,鱼藻图案,莲池及莲池水禽图案,芭蕉、家禽花鸟、竹石图案。以动物纹饰为题材的有,龙纹绘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制,亦有凤凰、狮子、孔雀、麒麟、海马、草虫;禽鸟有凤、鹭鸶、鹤、鸳鸯等。以花为主要内容的有牡丹、缠枝及缠枝莲。此外,还有历史故事为题材,以人物故事纹盛行,辅助纹饰为缠枝花、波涛、莲瓣、云肩、卷草、蕉叶、锦纹、回纹等,缠枝菊与折枝菊则多用于小件瓷器。印花部分留白,以花朵为印花,青花和枝叶搭配描绘。青花瓷纹样的早期制作方法就是这种典型的青花和花的搭配运用,总结起来分为:首先,白地彩绘装饰形式,即图案花纹是用青花料描绘出来;其次,青花拔白装饰形式,以青料作地或辅助花纹,主题图案花纹是以露白瓷部分呈现;再次,附加装饰形式,少数元青花也有采用镂雕及堆贴图案装饰。

现在武汉博物馆收藏的四爱图梅瓶(图1),是元代青花瓷装饰人物故事图案比较典型的代表性器物。2006年钟祥市都靖王墓出土,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小口外撇,短颈丰肩,胎白体重,施白釉,上绘青花纹饰,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元代的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非常特别的一个篇章,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感,它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以及草原游牧民俗与中原汉民族传统文化交融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装饰纹样,加之数量的稀少,仅有一定数量的青花瓷器传世,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藏品与各种拍卖会上的抢手货。

第二篇:中国古代青花瓷纹样的发展

中国古代青花瓷纹样的发展

10161217孙赫珣 中国古代青花瓷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其纹饰也分门别类各具特色,类似于,花草,临江独钓、板桥归人、山庄屋宇、八仙、罗汉、吉象、牧童骑牛、双鹿、双狮戏球、人物仙鹤、白兔、葡萄、梅花、缠枝花卉、桃猿图、高僧图、仙人乘槎图等,还有一些是画诗相配。

纵观历史朝代,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中国使用钴蓝颜料作呈色剂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两晋之间,青瓷的烧造出现了有意识的釉下彩装饰,但没有发现使用钴料的情况。隋代出现了成熟的白瓷,使青花瓷的出现具备了必要条件。扬州唐城出土的白地蓝花青花瓷残片,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青花瓷实物,它将中国青花瓷出现的年代前推到9世纪前后。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在纹饰方面,宋青花的纹饰主要有菊花、牡丹、花草纹、树木、圆圈纹、波浪纹和文字等,纹饰简单,仅在少数器物上有比较复杂的纹饰。纹饰题材内容单一,远不及元明清时期的青花丰富,尚未发现有人物、动物、山水等题材的宋青花。

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中,植物类有:牡丹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等。除以上主花外,在组合图案中还出现牵牛花、山茶花、海棠花、月季花、枣花及萱草、灵芝、芭蕉或竹石、瓜果、草虫等作画面衬托。动物类有: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中元代龙纹极具特色,身躯细长如蛇,龙头呈扁长形,双角,张口露齿,细长颈,四腿细瘦,筋腱凹凸,爪生三指、四指或五指,分张有力,肘毛、尾鬃皆呈火焰状。元青花中的人物纹别出心裁,并与戏剧相结合,将著名的故事情节移植到瓷器画面上,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具极强的感染力这是其他时代无法比拟的。

在纹饰方面,明代的青花已表现出自身的某些时代特征,例如纹饰层次开始减少,茶花叶片和蕉叶中茎留白不填色,西番莲叶和牡丹叶片普遍缩小,明显细瘦,并产生变形,有的叶片有明显的出尖现象。菊纹多绘成扁椭圆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图案的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

而清代的青花在纹饰方面则更加的讲究,拿清代雍正时期的青花为例,青花纹饰风格高雅细腻,内容以翎毛花卉为主,山水次之,人物较少。用笔精细纤柔,构图清晰,色彩雅丽,层次分明,纹饰简洁清晰,强调主题突出,图案整体感强,规矩中富于变化。不少画面配有诗句、印章,使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完整地移植到瓷器纹饰中来。画面疏朗,留白较多,既不同于康熙的恢宏大度,又不同于乾隆的缛丽繁华,以清新淡雅为特征。

可见青花瓷的纹饰在我国自春秋依赖就有了悠久的发展历史了,而青花瓷的美格式其他所无法替代的。

第三篇:明青花瓷特征与鉴赏

明代青花瓷特征与鉴赏

现代意义上的青花瓷器,作为一种成熟的单独的瓷器艺术品种,只是元朝末期景德镇在引进波斯技术和青料的基础上烧出的。但真正占有突出地位的,是在明朝。以下分年代描述其特征。

一:洪武时期

元朝的统治时期并不长,不到一百年,便被雇农出身的朱元璋推翻了。朱元璋上台第二年,就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专门为宫廷和上层人物烧制青花瓷器。官窑垄断着生产青花的最优质青料与瓷土,并限制着民窑青花的品种与样式。洪武青花与元青花大致相似,即一般的清华色泽偏于暗黑,器型上大致相同,在图案装饰上,趋向于多留空白地,同时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的装饰也不如元代规矩。瓷器的底足较大而露胎,表现出明初的风格。

二:永乐、宣德年

永、宣时期,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尤其是七下西洋足迹远至南洋、西非、地中海、东非一带,带回了烧制青花所必需的苏麻离青色料。这时的青花瓷器,胎质和釉料都很精细。釉层晶莹肥厚,青花色泽浓艳,造型和纹饰丰富多彩,创造了青花生产的黄金时代。在永、宣青花中,有一类明显地带有伊斯兰特色。这类青花的造型和纹饰源自或摹拟西亚伊斯兰地区的陶、铜、金、银、玻璃等器,甚至某些器物本身就是为适应西亚地区的需要而特制的,也可能是阿拉伯商人直接来景德镇定的货。

在制作风格上,永、宣青花瓷器倾向于清新流丽,多精致的器物,如永乐青花压手杯,“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双狮滚球,球内篆大明永乐年制六字,1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造型上,除传统器型外,还有许多新颖奇特的造型,如抱月瓶、天球瓶等,一些器物明显地带有伊斯兰艺术风格。

永、宣瓷器在图案装饰上更显秀丽、典雅。“回回花”的装饰几乎无所不在。即使是传统的龙凤纹样,也总以西番莲为底衬。在纹样布局方式上,几何式的环带、开光、分段切割、多角对称的处理手法,加之普遍密集的花纹布局,完全是西亚美术装饰的传统形式。

永、宣瓷器的胎、釉技术较前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丰厚,是这一时期的特征之一。这一特点与前面所述的“苏麻离青”有关。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由于含锰量低,就可减少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在适当的火候下,能烧成像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但由于含铁量搞,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黒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却又相映成趣,被视为无法模仿的永、宣青花瓷器的“成功之作”。

明朝永乐年间,官窑瓷器上开始落年号款识。但真正大量书写并成为定制是在宣德朝。宣德官窑瓷器上的款识为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两种。字体都为晋唐小楷,工整、舒展,笔画圆润而遒劲,不会有侧峰劈尖的笔画。“德”字多不写中间的一横。款识的部位多样,有的“遍器身”,一般的多位于底足中心或圆器里心与口边。

三:成化、弘治年

宣德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由于瓦剌入侵,皇位争夺,加之景德镇灾荒频仍,给官窑瓷器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这一时期,以民窑瓷器为主,但这些瓷器一般质量不高,画法潦草,胎体多瑕疵。因此价值不高。

成化、弘治、正德是明朝的中期阶段,此期的青花瓷器以成化青花为代表进入了一个创新阶段。成化四年,景德镇官窑复烧。成化时期最重要的成就是斗彩的成功烧制。青花瓷器以青色淡雅著称,后世的仿作被称为“仿成化淡描青花器”。

成化官窑以玲珑、精巧的小型器物为特色,故有“成化无大器”之说。但在民窑中有

些形制稍大的罐、瓶等,这些瓷器最大的特征是多以长蕉叶为辅纹,以人物画为主题纹饰。

在颜色上,成化青花以淡雅柔和为主。由于改用国产青料,不再出现黑斑,所以可以精细地描绘写生画面。成化青花不但画工精细,而且风格上完全摆脱了异域情调,采取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题材。画法上,成化多为双线勾勒填色,笔法为双勾平涂,简洁朴拙。

成化民窑器或无款识或为“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年造”、“大明成化年造”、“成化年造”,字体较草,结构中宫紧,笔画劲健,顿挫分明。外圈或外框画得也不整齐。成化官窑器的款识只有一种字体,似为一人所写。

弘治皇帝尚节俭,多次下旨减少官窑烧制数量,因此弘治朝数量较少,并且在风格上与成化年完全一样,因此经常成、弘并提。

正德一朝只有十余年,且江西宁王叛乱给官窑烧瓷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数量不多,风格多仿前朝。青料采用江西上高县的石子青料,色泽蓝灰,与亮青釉相衬,洁净素雅。青花器以波斯文或阿拉伯文作为图案的主题,这些文字既有经文,也有阿拉伯谚语。

四:嘉靖、万历年

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时近百年,处于明朝的中晚期阶段。此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其工艺水平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阶段。与历代名瓷相比,还具有以下特点:1此期青花瓷器完全取代一色釉瓷器,成为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瓷器生产的主流品种;且生产数量巨大,流传较多。2大量出口,名扬天下。3官民竟制,水平相差无几。4花纹样式繁多,构图繁密饱满,风格热烈奔放。5大型器物大量出现

嘉靖青花以进口回青和国产石子青料配合使用,对青料的提炼特别讲究。由于回青料含铁量低,含锰量搞,故青花呈色幽青深翠,蓝中泛紫,既不同于明早期浓重深沉的色调,也有别于明中期柔和淡雅的蓝色。器型以大瓶、大罐、各式葫芦瓶和方形器最具特色。因嘉靖笃信道教,所以带有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出现。款识为“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

隆庆一朝较短,故传世青花相对较少。提梁壶是其典型物。此朝由于选炼和配料的技艺更加精湛,故呈色稳定,蓝中泛紫。纹饰流行团龙、团凤图案。款识一改前朝的“制“字为“造”字。字体中锋运笔,笔画工整挺拔。

万历一朝将近半个世纪,官窑烧造量十分可观,流传量也十分巨大。此期的呈色较复杂:前期使用回青,青花色调蓝中泛紫;后期改用浙料,青花色调深蓝明快;另外,还有一部分青花的色泽为蓝中显灰。万历朝的器型丰富,新出现了壁瓶、筒瓶等。装饰题材更是多样,主题庞杂是其最大特色。万历晚期出现了淡描青花,它以浙江青料淡描淡染,色调清雅,别具韵味。款识出现了私家款、堂名款等。

五:泰昌、天启、崇祯年

这三朝为明朝的“多事之秋”,内有阉党乱政、农民起义,外有满族犯边。官窑基本停烧,但民窑瓷器由于需求大,发展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势头,青花瓷器技术达到顶峰时期。明末青花的色调多种多样,既有淡描,也有纯正艳丽的色泽,还出现了青翠色调。纹饰上,有的直接源于万名版画题材,所画人物粗精皆有,已具有了向清代青花过度的特点。

明青花瓷器的简单鉴定

造型:造型师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的首要体现,是当时的生活习惯、审美风尚以及技术条件的产物。如永宣中的波斯式样,嘉万朝的道教风格。因此必须牢记其形象特点。对于仿制品,则要注意,真品器物线条圆润舒展,饱满自然;仿品的线条感觉生硬、局促、板滞。

除整体特征外,还应把握细如口、腹、底等细节。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特别是永乐,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相应地底心凸起。明中后期不注意修胎,瓶、罐等大件琢器多在腹部留有接痕。

纹饰、色彩、画法:纹样比造型更具时代特征,如永宣的牵牛花和海水江崖,正德的回文,嘉万的花卉捧寿字和道教图案。色彩与画法也有不同特征,永宣青花因使用进口料,色调不稳定,只适宜画图案。成化瓷器纹样简单疏朗,色彩淡雅,画法简捷,叶只有阳面,花只有正面,人只画单衣。嘉万的五彩用色很重,以至于今日五彩上会出现蛤蜊光泽。

材料、工艺、胎质:材料是鉴别的最重要因素。明代官窑用麻苍石,胎质优良。嘉靖中期后,改用其他石料,所以嘉靖后至万历胎质又显粗糙。直到明末采用祁门石,加之工艺提高,胎质逐渐显精细。检查胎质主演通过底足露胎处观察,还要以手体会颗粒的粗细,并可采用掂重量、听声音等方法。

款识:明代的款识,有“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一说,且多用楷书款,款题某某年制或某某年造,还有一些特例,如宣德的“德”字心上无一横,万历的“万”字有羊字头与草字头的不同情况。

底足:用来检查胎质,是断代的参考,明代官窑器的底足均为整齐的平切釉底圆足。永乐足内墙多向外稍撇,明末民窑瓷器盘、碗底部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

釉面、釉光:因调料的工匠不同,配料、上釉手法有别,所以釉层的厚度、白度、稠度、与胎体的结合程度就有不同。明瓷器釉子肥厚,他别是成化瓷器,釉面不但极为肥厚而且细腻滋润,给人以如同油脂般的感觉。釉色上,官窑瓷器上,如果其中的氧化铁淘洗不净,烧成后往往会呈现出青蓝色。永宣年间的瓷器就已经淘洗的较干净了。成化时,淘洗得非常干净细致,加上胎体白,因此不但不发青,还发粉白色。万历时,又发青灰了。天启后,由于技术提高,淘洗得十分干净,釉面虽还有发青,但已十分纯净滋润了。

明朝是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发展了元青花的技术,并不断加以改进,使其在明末清初达到巅峰,并在康雍乾时期继续发展。作为中国瓷器的代表,有关青花瓷器的研究方兴未艾,更多的人将从中了解到它的独特魅力。

第四篇: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的艺术特色及其对玉溪窑青花瓷工艺的影响

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的艺术特色及其对玉溪窑青花瓷工艺的影响

摘 要: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烧制成熟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就占据了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呈色优雅、工艺精细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对元末明初云南玉溪窑青花瓷的烧造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留下大量青花瓷精品。

关键词:景德镇;元青花;燕家梁遗址;玉溪窑;青花罐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而统一的时期,它结束了自五代以来我国内地和边疆几个民族政权同时并存的局面,也改变了自宋以来羸弱的政治面貌,这种社会背景,为元代的工艺美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宋代相比,如果说宋代是“崇文”,元代则是“尚武”,元代统治者长年征战,惯于游牧生活,追求奢华的享受,具有豪放不羁的生活作风,这一切在元代工艺美术制作上得到体现,形成了这一时期粗犷、豪放、刚劲的艺术风格。陶瓷是元代较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种,青花瓷的成功烧制是其最高成就,并从此成为了一个主要的瓷器品种。元代陶瓷工艺继续发展,以景德镇为制瓷中心,生产出大量多用于外销的青花瓷器,常见器型有罐、盘、碗、瓶、壶、尊等。青花虽只用一种色彩,但是由于颜料的浓淡,用色的层次,而能呈现出极其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所谓“同一色也,见深见浅。一瓶一缸,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者,娇翠欲滴。”青花如同民间蓝印花布一样,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艺术特色,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然而,元代统治者并没有大量使用瓷器,而是热衷于金银器皿,因此,景德镇大量烧造的青花瓷多用于外销。元青花瓷从器型、胎体、釉色及装饰技法来看,皆有着其独到之处。论器型:大器粗壮,小器玲珑,如盘碟类既有口径达40~50厘米的大件器物,也有极为精巧的小件器物;碗分花口、撇口、折腰、高足等多个种类;大罐有高罐、矮罐、八棱罐等样式,小罐有敛口四系方形、撇口双系瓜棱形、唇口溜肩圆腹双系式等;壶有凤流壶、四系扁壶、八棱执壶等很多样式。论胎体:洁白坚密,此时的窑工以瓷石加高岭土的配方,增加瓷胎内氧化铝的含量,既有利于提高烧成温度,还使瓷器不易变形;此外,从元青花瓷器身的接胎痕来看,虽为当时的技术缺陷,却也是鉴定元青花瓷的重要依据。论釉色:元青花瓷使用两种钴料,一种为进口青料,一种为国产青料。元代早中期,青花呈色蓝中透出暗灰,中晚期较浓艳,青花发色既有深沉的,也有鲜艳的,釉色白中泛青显透明,光润透亮。论装饰技法:若具备胎体极为洁白、釉面透明度较高、钴料绘画较成熟这三个要素,就能成功烧造出青花瓷器。元青花的装饰技法有绘画、模印、堆塑、剔花、镂空等,绘画则有粗犷与细腻之分,一种是绘画得极为繁密,纹饰流畅,常将一件器物划分为若干区域,在每个区域内绘上不同的纹饰;另一种则是以疏朗的笔法表现主题纹饰,只在器物口、颈、肩、胫等处绘以辅助纹饰,疏密得当。

上世纪70年代,内蒙古包头市燕家梁遗址出土了一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罐,现藏于包头博物馆,在国内博物馆里,除这一件绘有缠枝牡丹纹的元青花罐,上海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还各藏一件。包头燕家梁遗址出土元青花罐,器型饱满、工艺精湛、纹饰繁密、发色艳丽,不仅为包头博物馆镇馆之宝,在内蒙古自治区及整个中国也声名赫赫。元青花瓷除景德镇窑以外,还有云南玉溪窑和建水窑在烧制,时代略晚。与包头相隔2500公里的云南省玉溪市博物馆,收藏着一批元末明初玉溪窑青花罐,在工艺和装饰上与包头燕家梁青花罐不尽相同,却体现出与景德镇窑青花瓷非常相似的工艺特点,代表着元末明初云南青花瓷烧造的最高水平。

包头燕家梁遗址出土的元青花罐(图1),高29厘米,口径22厘米,腹径35厘米,底径19厘米。直口直颈,圆肩鼓腹,平底。颈部饰花叶纹,罐身被四组双弦纹分割为三个部分:肩部饰缠枝石榴花纹,腹部饰缠枝牡丹纹,胫部饰缠枝花纹,下部饰仰莲纹,内套如意云头纹饰。此罐硕大浑圆,造型规整,比例匀称,工艺精细,釉面匀净柔润,类冰似玉。胎釉青白,青花钴料系进口的苏勃尼青颜料,色如宝石蓝,青翠明丽。纹饰层次丰富,主次分明。笔法端庄严谨,主体纹饰缠枝牡丹具写实风格,花瓣及花蕊的勾勒细致入微,繁缛富丽。此罐为景德镇窑青花瓷器中的精品,堪称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燕家梁遗址位于包头市麻池镇燕家梁村,该遗址除出土元青花罐外,在地表还散布着大量的碎瓷片,分属磁州窑、钧窑、定窑、龙泉窑等窑口,器型为碗、罐、盘等日用器皿。2006年,包头文物工作者再次对燕家梁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又发现了上千件瓷器遗存,包括元青花瓷片及元青花残器。从这些出土青花器及瓷片来判断,这里在元代曾有过烧瓷作坊,包头博物馆馆藏铁锈花罐、钧窑碗等器物都出自这里。在地处塞外的包头,能够烧造与景德镇、中原和南方名窑品质相近的瓷器,实属难得。元朝时期,元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分陆站和水站,陆站用马、牛、车,水站用船,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置,不仅便于“通达边情,布宣号令”,还有利于全国的交通,史载当时“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元青花罐及中原和南方一些窑系瓷器、瓷片在燕家梁遗址的发现,说明燕家梁在元代时为北方重镇,是连接漠北地区与中原和南方的一处重要的水陆驿站,反映了元代北方草原地区与外地区频繁的商贸往来。此时繁盛的运输业,不仅为漠北草原运来了全国各地优质的瓷器产品,并使得景德镇与中原等地先进的制瓷工艺在包头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

横跨黄河与长江,从内蒙古草原到云南红土高原,玉溪也因拥有内涵丰富的陶瓷文化而响誉云南。元明时期,在景德镇瓷器生产欣欣向荣的时候,地处西南边陲的玉溪,也深受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影响,烧制出技艺独特的青花瓷器,并拥有能够成熟烧制青花瓷的瓷窑――玉溪窑。玉溪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正式发掘的云南青花瓷窑,其青花瓷器造型古朴敦厚,纹饰题材广泛,有着鲜明的民间特色,散发独特的艺术魅力。启于元,盛于明,在清代继续烧制并延续至今的玉溪窑青花瓷,与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器风格相似,在中国陶瓷史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玉溪市博物馆馆藏青花牡丹莲瓣纹罐(图2),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敛,平底,釉色白中泛灰,青花呈现灰蓝色调。罐身用弦纹分隔为四个区域,肩部饰双重覆莲纹,勾勒以莲瓣脉络,上腹饰萱草纹,中腹饰缠枝牡丹纹,胫部饰仰莲套水涡纹。构图疏密有致,绘画手法简练生动,牡丹纹娇艳柔弱,覆莲纹清雅坚挺。牡丹花瓣和枝叶基本采用一笔点画的方法,在某些部位加重笔力,重复上色,突出了牡丹和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整器敦厚粗犷,纹饰得当,颇具元代瓷器的风格和韵味。

这件青花罐不像包头燕家梁青花罐那样,有着令人称奇的故事,却也体现着玉溪久远的历史背景和浓厚的地域文化。元朝时期,大量汉、回和蒙古军队进入玉溪地区,不仅增加了新的民族成份,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发展,还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玉溪窑就是在这种社会基本安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的云南,因其复杂的地理环境、民族因素及文化氛围,使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都能在这里立足,互不影响,各自发展,因此云南青花瓷器的装饰风格也呈现出地域化、多元化的特征,装饰手法基本承袭景德镇青花瓷风格,充满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此罐具有元明时期云南青花的典型特征,器身钴料采自玉溪本地且淘洗不精,因而青花发色青中泛黑、泛灰,略具晕散,不像景德镇窑青花瓷器那样发色艳丽;且玉溪窑青花瓷器均为出土,器身或多或少皆呈土沁。

玉溪窑借鉴和学习景德镇窑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其内容也与景德镇窑一样,带有鲜明的民间民族色彩,主要描绘人们喜闻乐见的植物、动物、人物、文字、吉祥图案等,与人们追求吉祥寓意的审美风尚相符,反映着当时民间百姓的生活形态、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绘画技法表现出云南本地民间风格,粗率随意,质朴天真。

玉溪窑青花瓷器的装饰并非华美、绚丽,而讲究实用和技艺相结合,烧造工艺简单而笨拙,主要功能是满足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是一种古老、传统、大众化的艺术,散发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纯朴气息。从瓷器的造型和纹饰中,显示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对于死亡与安葬的极其重视和无比庄重,标志着元明时期玉溪、滇中南对于火葬、对于逝者的隆重关注和亲切祝福。

若拿包头燕家梁青花罐与玉溪窑青花罐相较,可看出景德镇窑与玉溪窑制瓷工艺的不同特色。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玉溪窑青花瓷虽然从器型、工艺、胎釉和纹饰等方面,都与景德镇窑青花瓷存在一定的差距,却体现着西南一隅瓷器生产不断前进的步伐。从那些丰富的瓷器器型、粗陋的制作手法、朴拙的纹饰绘画,反映出玉溪及滇中一带人民在秉承景德镇制瓷风格的同时,将多样化的宗教信仰、文化追求和艺术创造融入了本地烧瓷工艺中,使之具有西南民族文化特征和返朴归真的淳厚风格。包头燕家梁青花罐与玉溪窑青花罐,显示出精细与粗率的反差,两者工艺特征和艺术魅力并非完全相左,景德镇窑为整个中国树立了青花瓷烧制的典范,而玉溪窑则在学习和效仿景德镇窑的基础上,受地域环境和民风民俗的不同影响,对景德镇窑青花瓷器烧造工艺所作的继承和改变。

作者简介

叶永晟(1973-),男,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文博。

第五篇:浅谈清代青花瓷中过墙龙纹样的装饰美感

浅谈清代青花瓷中过墙龙纹样的装饰美感

摘要:过墙龙纹样是清代青花瓷装饰纹样的―种。本文分别从构图、色彩、用笔手法、不同年代举要的不同特点等几方面来分析过墙龙纹样的装饰美感。

关键词:过墙龙 青花 装饰

1、龙纹的发展

《本草纲目》记载:龙“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以鲤,爪似鹰,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古人认为龙使最高的祥瑞。

然而龙的形象并非自古就是如此,龙的图案在先秦以前,形象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如图1)。秦汉时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似马似虎,常作行走状。隋唐时,嘴角和腿部长,尾部类似蛇(如图2)。宋元时和唐代相近,下颚开始上翘。元代,龙首作斜角测试状,嘴巴微张,舌头从中吐露,圆形的双眼有如戴上眼镜一般,前额微微凸起,头部的毛发与腿上的关节毛都呈飘带状,体表以细线描绘鳞片纹或网格纹,四肢各有三爪或四爪,爪子尖长,如同鹰爪―般锐利。到了明代,头上毛发上冲,龙须外卷或内卷,并出现风车状五爪。清代,龙头毛发横生,爪子如鸡爪般张开,关节毛短少,都是清代龙纹的典型特征。此时的龙纹出现锯齿形腮,尾部有叶形装饰。

龙纹自诞生以来,不仅自身的形象得到了丰富和完善,还出现了很多的种类,如有鳞的蛟龙,有翼的应龙,以火慑势的火龙,有角的角龙和尚未升天的蟠龙等;从龙的形式上还可以分为坐龙、行龙、升龙、降龙、双龙戏珠、云龙、草龙、团龙、拐于龙等,其中正龙即龙首为正面的龙,头部左右对称,好似―条正面坐的龙,是龙文中最尊贵的一种纹饰,常用于帝王服饰和建筑装饰等。

2、对过墙龙装饰纹样的分析

2.1 对过墙龙名称的分析

过墙龙(如图3),是指在盘子的正面画上龙首龙身,而龙的尾部则画在盘子的背面,一条龙实际上是从盘的正面越过盘面到盘子的另一面,这样画出来的龙就是所谓的过墙龙。

过墙龙纹样始自雍正年间,是雍正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多数为圆形的大盘,至今民间还有很多过墙龙青花瓷盘;也有一些碗,但比较少见。过墙龙纹样与其它纹样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创新性设计一条龙从盘的正面越到盘的背面,虽然只从一面看不到完整的龙,但从整体来看,过墙龙瓷盘中整个龙的造型还是十分完整的:盘心绘一条利爪抓火球的巨龙,龙身体态饱满,龙角细长,龙须及发描绘细腻,背鳍排列规律,身上布满细密的鳞片,鳞片上填色均匀。龙尾蜿蜒盘外面,把盘子反过来才能看到龙的尾巴。龙周围用卷云纹装饰,云纹周边勾线,外用淡青色的颜料涂抹渲染。盘心威猛的龙首,盘外缠绕摆尾,让整个盘内外纹饰浑然一体,独具匠心,表现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感。

2.2 过墙龙纹样的装饰美感

过墙龙纹盘上青花发色纯正,龙纹是先勾勒轮廓,然后再用笔添色,青花呈现浓淡相间的效果,层次感很好。盘底施釉,圈足浑圆,整个大盘器形非常规整。

从纹样的特点上看,过墙龙纹样的装饰美感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是空间美,主题纹样以s形贯穿于盘中央,把空间分割成太极模式,产生均衡空间美。第二是色彩美,浓重强烈地色调,使整体响亮、明快。同时具有黑白灰层次:龙的鳞是以网纹和点构成的灰调,龙角和眼是在重色包围中的白,明亮而突出,这就把视线引向主题一一龙的头部。第三是影像美,把龙河云融合为整体形成以中轴向边缘放射的柔韧而有力的渐变形态,构成和谐的韵律美。第四绘画粗中有细,既有浓重的面,又有细致的线。龙爪既有掌,又有尖利的爪。龙口有长短不同的须,有白牙、深色的舌,还有口腔的灰调。可以说是细致入微。云中间用几个白色弧线表示,空白过大的地方用带着尾的点补充。龙前的两组小曲线既补充了空间,又与点共同加强了龙的动感。第五是构图新颖,把龙头放中间,通过扭转把尾甩到背面,不求形的完整,但求画面完美,新颖而大胆。

2.3 官窑与民窑中龙爪的区别

龙纹自产生之初,就带有强烈地政治垄断色彩,龙使我国历代人们心目中的一个威力无比、善于变化、能兴雷雨而利万物的神异动物,是英勇、权威和尊贵的象征。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权威,总是想要使龙成为他们专属的工具。宋代流行的龙纹多为三爪、四爪,五爪龙很少,但到了元代,蒙古族统治者到了中原更是急于把龙纹的使用权抓在自己手里以提高自己的身价,元统治者限定五爪龙为皇家专用,对于民间使用五爪二角龙纹者处罚相当严厉。有些学者因此把龙纹的爪数作为鉴定传世文物的依据,五爪龙者为官用,三、四爪为民用。但实际上,纵观元以后的陶瓷器皿,宫廷所用的龙纹也有三爪、四爪的;而民间所用到的也有五爪龙的,只是数量不多而已。民窑中的过墙龙纹样就只有四爪(如图4),可见龙爪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官窑纹样和民窑纹样的区分。

最后,想说的是“龙”作为中华民族从远古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图腾,其本身的精神价值和象征意义在历代人们的社会意识里都有着―种特殊的地位。而过墙龙纹样的装饰技法,以“过墙龙纹盘,见首不见尾”这一特点给现代的艺术增添更丰富的学习样本。虽然在历史上,有诸多对过墙龙纹样形成创作的揣测和推断,这也正好证明其在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历史价值,无论怎么看过墙龙纹样都可算是中国装饰样式的一块瑰宝。

下载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及纹样特征[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及纹样特征[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