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积的乘方评课记录
《积的乘方》评课记录
——卢秀玲
听了卢老师的 《积的乘方》 一课, 运用了生本教学模式, 以学生自学为主体,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一切为 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 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对本节的讲课进行评析。卢老师有很强的教学功底, 态度亲切自然、语言 简洁明了,有很强的感召力,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拨适时到位。整节 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大容量、快节奏、实效性 强。
本节课学习目标是理解并掌握积的乘方法则;会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培 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给出学习目标,布置学习内容,要求 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学案。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去学习, 不走 弯路, 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 有利于引领学生在各个环节主动地围绕目标进行自 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结束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解决自学中出 现的一些问题, 教师深入学生, 及时给予点拨, 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难以理解的问 题。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积的乘方法则, 而是让学生做一组练习题, 结合所作的 练习, 教师引导大家细心观察练习题和计算结果, 自己归纳概括出积的乘方法则, 蔡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并对 积的乘方的运算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的一组由浅入深的习题通过教师的讲解、点拨,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积的乘方的运算。通过本节的教学, 教学目标的达成 已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积的乘方法则,难点是符号的确定,教师设计 了一组竞赛题, 让学生在解题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归纳出积的乘方法 则,增强了他们对法则的理解和掌握,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三大亮点:
1、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蔡老师在教学中不但注重夯实基础知识, 巩固 学生的基本技能, 而且还注重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如学生在做第一轮练习时, 好多学生出现了符号的错误, 当老师发现学生的错误时, 不是简单地进行纠 正, 而是引导学生寻找错误原因, 进行组长纠正和自我纠正, 并多次强调这个学 生早已掌握的基础知识, 使学生不但牢牢掌握新的知识点, 还对旧的知识点进行 了复习巩固,并且逐渐养成“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的思维习惯。
2、关注全体学生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给予了及时的关照和帮助, 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 学学习活动。如在自学后的小组讨论这个环节, 蔡老师发现有的学生没有积极参 与到讨论中, 便耐心地引导他们发表自已的看法, 自己也带着笑脸主动参与到小 组的数学活动中去,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对于不愿发 言的同学,她用“勇敢点”鼓励其大胆发言并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增 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注重运用评价促进教学
数学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学科,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 的感觉, 在愉悦的心境下进行学习是一种很好方式。恰当地运用评价, 可以有效 地让学生感受成功。
卢老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进行了量化,本节课共有三次练习,第一次 是为了检测学生自学效果, 第二次是在小组交流、合作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巩固 练习,第三次为当堂检测。练习题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自我评价中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在前置学习这一环节,知识回顾显得重复,耽误了一点儿时间。
2、在例题教学中,要想体现先学后教的理念,最好让学生尝试完成,有困 难的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体现会的不讲。
3、规范解题格式,如:解,原式 =。
4、课堂加分激励要总结,有始有终才有效。
《积的乘方》评课记录
兆麟初级中学 卢秀玲
第二篇:《积的乘方》参考教案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积的乘方
教学目标: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及其应用;幂的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识
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幂的乘方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2×103cm,•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学生分析,并得出结论,该正方体的体积为V=(2×103)3cm提问:
体积V=(2×103)3cm3,结果是幂的乘方形式吗?底数是2和103的乘积,虽然103是幂,但总体来看,它是积的乘方。积的乘方如何运算呢?能不能找到一个运算法则?•有前两节课的探究经验,请同学们自己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秒.
三、自主探究,引出结论
1.填空,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从运算结果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①(ab)2=(ab)•(ab)=(a•a)•(b•b)=a()b()
②(ab)3=______=_______=a()b()
③(ab)n=______=______=a()b()(n是正整数)
2.分析过程:
①(ab)2=(ab)•(ab)=(a•a)•(b•b)=a2b2; 梯田文化 教辅专家 《课堂点睛》 《课堂内外》 《作业精编》
②(ab)3=(ab)•(ab)•(ab)=(a•a•a)•(b•b•b)=a3b3;
③(ab)n=
3.得到结论:
积的乘方:(ab)n=an•bn(n是正整数)
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也就是说积的乘方等于幂的乘积.
4.积的乘方法则可以进行逆运算.即:
an•bn=(ab)n(n为正整数)
an•bn=(=)•()──幂的意义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anbn
=(a•b)n ──乘方的意义
同指数幂相乘,底数相乘,指数不变.
四、小结:
1.总结积的乘方法则,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2.幂的三条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
第三篇:积的乘方教案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卢秀玲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的乘方的意义,学会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2.通过法则的推导过程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研究问题的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务实的学习态度.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教学重点: 掌握积的乘方法则;正确区分积的乘方、幂的乘方和同底数幂相乘等多种运算.教学难点: 用数学语言概括运算性质.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探究、讲和练相结合.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问题:你能心算出 吗?(引出课题]§9.9 积的乘方)
二、概念分析
1、实例1 已知一个立方体的棱长是2a,求这个立方体的体积。(请一位学生口述回答。)
解:体积= = =(根据乘方的意义)=(单项式的乘法法则)答:立方体的体积是。由实例1得到等式 =。
阐明:何为积的乘方?——从底数的运算关系入手——底数2a中,2与a的运算关系是乘法。
提问:由等式 =,你能发现积的乘方的结果有什么特别之处?(2与a都进行了3次方。)
师:对。2与a的积进行3次方就等于2的3次方与a的3次方的积。实例2 计算 ——推广到积里的因式是抽象的字母的情况。解: = =。
指明:字母可表示数、单项式或多项式。
2、继续推广到指数为n(n为正整数)时的情况,即推导积的乘方法则: =。如果n是正整数,那么 = = =。
师:这个公式表明的就是积的乘方法则。请一位学生用数学语言口述此公式: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3、研讨:
师:当3个或3个以上因式乘方时,是否也具有这一性质,即 =。生:有。师:对。而且推导过程是一样的。(推导省略)
师:这说明积里有3个因式时,积的乘方法则仍然成立。那么,积里有3个以上因式时法则也成立吗?
生:也成立。师:积的乘方法则对积里的因式的个数没有限制。给出一反例来强调积的乘方法则中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 对吗?
生:不对,因为3也要进行3次方。
三、例题讲解
【例1】计算:① ;
② ; ③ ;
④ ; 解:① = ; ② = ; ③ = = ;
④ = = ; 课本练习9.9 ex1;ex2 【例2】计算:(1);(2);(3)分析:混合运算时,运算顺序如何? 生: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对(2)题,说明对第一个因式进行符号变换,还是对第二个因式进行符号变换都是可行的。强调:①对于底数是负数、分数或单项式或多项式时,应给它添上括号;② 课本练习9.9 ex3;ex4;解决:计算;
课本练习9.9 ex5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2.运用积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应注意些什么?
(1、运用积的乘方法则时,先要弄清积是由哪些因式构成,然后每个因式再乘方,并注意公式可逆用;
2、一个式子中包含多种运算时,应区别对待,运算顺序是先乘方再相乘;
3、要注意积的乘方只适用于底数是积的形式,防止出现的错误,当底数的积的形式中含有“-”号时,可将“-”号看成“-1”作为一个因式,避免漏乘。)
五、作业:.课课练9.9;
《积的乘方》教学设计
兆麟初级中学 卢秀玲
第四篇:积的乘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准确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熟练应用这一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推导性质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完成例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4.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法、讲练法.
2.学生学法:本节主要学习幂的乘方性质和积的乘方性质,到现在为止,我们共学习了益的三个运算性质.幂的三个运算性质是整式乘法的基础,也是整式乘法的主要依据,进行幂的运算,关键是熟练掌握幂的三个运算性质,深刻理解每种运算的意义,避免互相混淆,有时逆用幂的三个运算性质,还可简化运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准确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二)难点
用数学语言概括运算性质.
(三)解决办法
增强对三种运算性质的理解,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强化训练以达到准确地区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一组绦习,以达到复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益的乘方这两个性质的目的,让学生互问互答.
2.推导积的乘方的公式,在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说出每一步的理由,以便于学生对公式的准确理解.
3.通过举例来说明积的乘方性质应如何正确使用,师生共练以达到熟练掌握.
4.多种题型的设计,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该性质.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较灵活地运用.
(二)整体感知
通过对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推导,加深对该性质的理解.掌握该性质的关键仍在于正确判断使用公式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这两个寨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通过完成一组练习,来回顾一下这两个性质:
填空:
(1)
(2)
(3)
(4)
学生活动:4个学生说出答案,同桌同学给予判断.
【教法说明】通过完成本练习,进一步巩固、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同时也为顺利完成本节例2做个铺垫.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我们知道 表示 个 相乘,那么
表示什么呢?(注意: 中 具有广泛性)
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
这又根据什么呢?(学生回答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也就是
请同学们回答、、、的结果怎样?那么如何计算呢?
;____________个
运用了________律和________律
________个
________个
是正整数)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填空.
(是正整数)
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什么运算?(答:乘方运算)什么的乘方?(积的乘方)
通过刚才的推导,我们已经得到了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请同学们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把它概括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总结,并要求同桌相互交流,互相纠正补充.达成一致后,举手回答,其他学生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自己概括总结,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训练了他们归纳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概括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
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运算形式
运算方法
运算结果
提出问题:这个性质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的积的乘方适用吗?如
学生活动:在运算的基础上给出答案.
(是正整数)
【教法说明】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是理解性质、推导性质的关键,教师在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后板书.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例1 计算:
(1)
(2)
(3)
(4)
学生活动:每一题目均由学生说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
【教法说明】对例1的处理,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生“说”,教师“写”的过程中,教师可随时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问题,如(1)(2)(4)小题中“-”号的处理,并强调解题程序以及幂的乘方性质的运用,同时提出把做一个数进行运算.
着
练习一
(1)计算:(回答)
①
②
③
④
(2)计算:
①
②
③
④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①
②
③
学生活动:第(1)题由4个学生口答,同桌或其他学生给予判断.
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同桌或前后桌互阅,教师抽查.
第(3)题由学生回答.
【教法说明】通过第(1)题可检查学生对性质掌握的熟练程度.第(2)题学生互阅主要是让学生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若出现问题由同学指出,有时比老师指出效果要好.第(3)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应用性质时易出现的,所以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对每个问题都应予以强调.
4.综合尝试,巩固知识
例2 计算:
(1)
(2)
学生活动: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各做一题,各派一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
学生已具备综合运用性质的能力,让学生尝试解题,目的是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分组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会更深刻.
5.反复练习,加深印象
练习二
计算:
(1)
(2)
学生活动: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找两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此时学生已能准确运用幂的三种运算性质进行计算,但在计算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在学生板演时,师生共同订正,可减少不必要的错误出现.
6.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练习三
填空:
(1)
(2)
(3)
(4)
(5)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研究,讨论得出结果,然后由小组代表说出答案.
【教法说明】此组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总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谈一下你对本节课学习的体会.
学生活动:谈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或注意问题等等.
【教法说明】课堂归纳总结由学生来说,可以使学生上课听讲精神集中,还可以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八、布置作业
P101 A组 4,5.
参考答案
4.(1)
(2)
(3)
(4)
(5)
(6)
5.解:(1)原式
(2)原式
第五篇:积的乘方教案
15.2.3 积的乘方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了解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积的乘方运算性质的推理过程;灵活运用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解决一些问题(性质的逆用)。[教法]
鼓励学生经历根据特例进行归纳、建立猜想、用符号表示、并给出证明这一重要的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为学生探索运算性质提供丰富的素材,关注学生对运算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让学生尝试说出每一步运算的道理,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学法指导]
1、在学习运算性质时,不应简单地记忆,要掌握性质的推理过程和对算理的理解。2、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利用运算性质(正用与逆用)。[课堂组织形式]
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索活动后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并从交流中获益。[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故而知新,不亦乐乎。
1、填空: =_____;=______
2、选择:结果为 的式子是____
a、b、c、d、同底数的幂的乘法,底数_______,指数________。幂的乘方,底数_______,指数________。
二、新课:登高望远,携手同行。议一议:(1)等于多少?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2)分别等于多少?(3)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换一个例子试试。做一做:(1)(2)(3)你能说明理由吗?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