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幼儿园韵律活动
韵律教学讲座:浅谈幼儿园韵律活动
根据刘老师对课题组提出的要求,在计老师的带领下,音乐课题组中的各个幼儿园有计划地进行了有关韵律活动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新老师和一些老教师都有这样的疑惑。如:韵律活动与音乐欣赏有何不同?在韵律活动中是音乐在前还是动作在前?如何在韵律活动中把握幼儿模仿与创造的度?让孩子随便跳?老师该不该教?等许多问题。接下来,我就从基本概念、韵律活动教育教学的要点、韵律活动的基本教学模式这三方面讲讲我们探索的成果。
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韵律活动?
在80年代时韵律活动就是单纯的模仿,伴随着音乐身体有节奏地动作,主要模仿内容为:生活中的事与物。80年代末期随着国外一些音乐教育形式的引入(如:韵律操、奥尔夫音乐等)。汪爱丽老师就把所有伴随着音乐进行表达的艺术活动统称韵律活动。
2、韵律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有四类:
律动及律动组合★律动:是指在音乐伴奏下的韵律活动。包括:
1)基本动作(走、跑、跳拍手、点头、屈膝、晃手等等);
2)模仿动作(模仿动物的动作:鸟飞、鱼游、兔跳等;模仿自然界的现象:花开、下雨、风吹;模仿日常生活的动作:洗脸、梳头等;模仿成人的劳动或活动:摘果子、采茶等;模仿幼儿游戏中的动作:拍皮球、跷跷板)。
3)舞蹈动作:经过多年文化积淀、已经基本程式化的艺术表演性动作(如:碎步、小跑步、垫步、踏点步等等)
★律动组合:按照一首结构相对完整的乐曲组织起来的韵律动作组合。包括:
1)身体节奏动作的组合:组合中的这些动作本身没有特别的意义,注重的是动作的节奏。2)模仿动作组合:如:小树苗睡着了—醒来--生长成大树—开花结果。这些组合较注重模仿动作的组织结构,更注重对模仿对象的表现。
3)舞蹈动作组合:它比较注重动作的组织结构。可以有简单情节的表演组合舞,也可有结构较自由、松散的自娱舞组合,还可以是以队形变化、舞伴交流为主的集体舞组合。
舞蹈:是动作的艺术。是已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舞蹈形象、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表演艺术。包括:身体舞(问候舞)、邀请舞、双人舞、表演舞、独舞、自编舞五种主要形式。
音乐游戏
歌表演
由于韵律活动活动领域内容较多,在刘老师的建议下,我们音乐课题组将韵律活动分两次进行研究探讨,这样可以更深入、清楚地了解韵律活动的内容。本次活动主要研究律动与舞蹈,下次活动研究音乐游戏和歌表演,所以对于音乐游戏和歌表演我今天就不作详细介绍。
3、韵律活动的教育价值是什么?
韵律活动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相比而言,活动过程较难组织,所以在平常教学活动中很少有安排韵律活动。但是韵律活动能发展幼儿身体运动的能力,发展幼儿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以及能满足幼儿对身体活动的需要;参与音乐过程对音乐进行探究的需要;想象思维的需要和创造性表现的需要,以及交流合作的需要。可见韵律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幼儿在韵律活动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如何组织好一个韵律教学活动呢?
二、韵律活动教育教学的要点
1、韵律活动教学材料的选择;
A:音乐:
在托儿所阶段:以选择轻松、愉快、刺激性较柔和以及重复性较强的音乐为主,风格上可以比较随意,最好多选经典性的音乐作品。在小班阶段:可逐步加大儿童音乐和一般性中国风格音乐的比例,让幼儿有充分的机会熟悉和喜爱这些类型的音乐。在中班阶段:特别是在中班后期,可逐步加入具有明显民族个性的、不同风格的中国音乐。在大班阶段:具有明显地域、民族个性的异国风格的音乐,以及情绪健康向上、刺激适度的少量成人音乐都可以成为韵律活动的音乐选材对象。
在许卓娅老师的韵律活动研究中就采用了许多有代表性的音乐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如:中国成人舞蹈音乐《红绸舞》的片段,中国轻音乐《赶花会》,外国轻音乐《单簧管波尔卡》《特快列车波尔卡》《口哨与小狗》,外国芭蕾舞曲片段《拨弦》、《西班牙斗牛舞》,这类音乐结构清晰,便于根据教学的需要节选和重组,其中有些甚至可以直接拿来使用。还可以选择少儿或成人歌曲如:《男儿当自强》、经过改变后的《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成了《对面的兔子看过来》。
B:动作:
幼儿的动作发展能力是有限的,我们要遵循以下三条规律:
1、从大的整体动作到小的精细动作
2、从不移动动作到移动动作;
3、从单纯动作的复合动作。所以在托儿所和小班早期阶段,一般以生活动作为主,同时注意逐步增加律动模仿动作的比例。(最简单的舞蹈动作学习在小班中后期也应逐步开始。)在中班阶段,一方面应注意提高一般生活动作本身的难度,提高一般生活动作与音乐配合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应不断提高律动模仿动作的比例。同时,另一些难度稍高的基本舞蹈动作学习在总体学习内容中的比例也应开始逐步提高。到了大班阶段,律动模仿动作和舞蹈动作已逐步成为幼儿园韵律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一般生活性动作则会逐步退到更次要的地位。此外,在幼儿早期,舞蹈动作应该是更加儿童化的和更加“中性”的(即民族文化风格不太明确的);而在大班中晚期,可以考虑逐步地加入民族文化风格特性比较明显的中外舞蹈动作。
2、韵律活动中的空间处理:
如何处理空间是幼儿园韵律活动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许卓娅老师的讲座中空间处理的比重较重。大家也肯定都听过,下面我借用简单的文字在帮助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动作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因此,在动作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所有的空间状态都必须是精心设计的,能够保证动作与空间是充分协调的。精心设计的含义是:
1、教师为幼儿安排的空间状态以及此空间状态下做的特定动作应该可以充分地展开,幼儿之间不会产生互相干扰。
2、教师为幼儿选择的空间调整或动作调整策略应让幼儿能够主动避免干扰,又能保证自己和同伴能够有充分的自由。
★从教师教的方面看:
1.教师站位。
单圆圈---教师与幼儿同样站在圆圈上,不仅有利于形成师生平等的氛围,而且有利于幼儿能够无障碍地看清教师全部的姿态和运动方式。
双圆圈---教师一般站在内圈上。圆圈在顺时针或逆时针运动---
教师一般应该站在圆圈内,并与幼儿面对面,与幼儿做反方向运动,以便能够为幼儿提供正面示范的榜样和与幼儿进行目光交流。
如果要学习的动作比较复杂,要学习的队形又并非是圆圈状态,也可先从站圆圈开始。为了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或减缓疲劳进程,还可先从坐圆圈开始,再逐步过渡到站圆圈、走圆圈以及其他非圆圈状态的队形。
方阵或行列的状态---教师可与幼儿相向而立,做“镜面示范”。教师也可以与幼儿同向而立,做正常示范。
提示左右---教师还可以与幼儿面对相同方向,但站在排头或排尾。这时教师的指示语可以是老师这边的手或脚,向老师这边跨一步或移动等。
2.教师移动。
在韵律活动中教师移动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在 “散点”状态下,教师移动的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教师“撤出”活动区域(通常更强调面对全体幼儿),观察幼儿的创造性表现,了解幼儿的特殊需要,或避免幼儿过度依赖自己和模仿自己;如:
教师“插入”活动区域(通常更强调面对个别幼儿),向需要模仿的幼儿提供榜样,向需要思路的幼儿提供思路,向需要伙伴的幼儿提供伙伴,向胆怯或不够兴奋的幼儿提供鼓励,向过度兴奋的幼儿提供自我镇静的暗示,向发生矛盾或因其他缘故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幼儿提供返回活动、享受活动的引导等。如:
★从幼儿学的方面看
1.幼儿站位。
A在圆圈状态下,最基本的空间站位方式有两种:
一是面向圆心,即正面朝向圈内,所有人呈面对面的空间状态;适宜做向上、下、前、后方向的上肢运动,或做前进、后退的舞步。因为这些方向有更大的空间,且不容易发生空间混淆和互相干扰。二是面向圆上,即所有人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正面朝向前方另一人的后脑勺。在面向圆上状态下,适宜做向圈里、圈外方向的上肢运动,(左右方向)的动作,原因也是这些方向有更大的空间,且不容易发生空间混淆和互相干扰。在用语言对幼儿讲解时,一开始教师最好说圈里的手或脚,而不说右手或右脚;待幼儿经验稍丰富时,偶尔也可以这样补充说:“圈里的手,也就是──(待幼儿作出反应)右手,对了!”
B在自由空间状态下,幼儿应该学会建设两种有益空间,即个人独立空间和合作、交往空间。良好个人独立空间的含义是:做动作时不会使他人影响自己,也不会使自己影响他人。良好合作、交往空间的含义是:在合作、交往伙伴之间建立最为和谐的空间运动关系,既使自己能舒适地应和伙伴,又使伙伴能舒适地应和自己。
年龄较小的幼儿最初倾向于挤在一起,或挤在教师周围。一开始教师应对此予以理解和接纳,往往我们会提醒幼儿:“找个空一点的地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还是应该逐步鼓励幼儿去尝试一下独立的滋味,并逐步学习在更高的水平上尝试进行富于创造性的空间建设。2.幼儿移动。
由于韵律活动是运动性的活动,本身的稳定性就相对较低,所以,教师更应注意以下一般规律:坐着做上肢动作最稳定,坐着做下肢动作次之;坐着比站着稳定;站着比移动稳定;在规定空间状态下移动比在自由空间状态下移动稳定;在个人独立空间状态下移动比在合作交往空间状态下移动稳定。也就是说:活动刚开始适合采用坐的的方式,然后再站起来做动作,接着开始在规定范围移动,逐渐扩散幼儿活动范围,最后尝试合作。
许卓娅老师特别重视:在规定空间状态下,避让也需要专门学习。同样,无论是从态度方面还是从技能方面,教师都应该帮助幼儿逐步弄明白:共享有限的狭小空间会带来某种程度上的更大快乐,而空间争霸只会让大家都感受到伤害。
3、韵律活动中标记的运用
在我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孩子很难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保持一定距离的站位,所以我在小班就开始韵律活动教学中在地上贴一些标记,或是小动物头像、或是三角形、方块,让孩子找到一个点就行,长期下来,孩子们就能慢慢形成一种距离意识。到中班下学期一般就不需要借助标记来站位。一个简单的手势孩子就能站好自己位置。
在许卓娅的集体舞教学案例中会经常发现一只手上套朵小花、戴
只手套,有时所有幼儿的右脚上都贴一个小标记,这主要是帮助幼儿解决空间辨认困难。如张力老师的《挺着大肚子的小淘气》就是利用腕花解决幼儿辨认左右的困难,还利用衣服来帮助教师、孩子检验队形变化的准确性。
听过许卓娅老师研究教学活动的老师会发现,每次老师利用标记进行学习过程中都不忘在活动中增强利用标记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如:活动快结束时,老师会设计提问:“腕花在今天的学习中帮了我们什么忙?”引导孩子对老师组织的学习策略应用效果进行自我反省,加大该策略在以后被幼儿自觉运用的可能性。
4、韵律活动中的教师语言:
韵律活动中的教师语言包括:口头语言(运用语词表达的语言、运用音调表达的语言)、体态语(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语言)。
许卓娅老师通过男女老师的比较,提醒我们女性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时尽量做到:
1、语言精练、加强蒋介、示范、练习、反馈的机密结合;
2、分散讲解的内容,都采用边讲解、边示范、边练习、边反馈的小单位快节奏递进的教学方式;
3、多采用“幽默语言”,轻松愉快地组织活动。
在体态语言的应用上应注意:教师在讲解运动要求时都应同时配合体态语言的“注解”。往往老师们会出现以下情况:老师还没有让幼儿开始做动作,自己却先动起来了;老师要求幼儿停下,自己还在动个不停,这些体态语言和有声语言表达的意思互相干扰的情况,对幼儿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在《韵律活动》一书中第13-14页,有两个例子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5、韵律活动中的教师行动方式与幼儿情绪调整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因素往往是影响幼儿情绪和行动的主要因素。幼儿园的律活动一般情况下是一种情绪相对不太稳定的学习活动。幼儿比较容易产生情绪波动,让幼儿群体的情绪始终保持舒适的、适度兴奋的状态,对教师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
1)观察:关注幼儿反应,了解幼儿的困难与所需要的帮助;及时发现幼儿中的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反映范例,及时因势利导地利用幼儿的范例来培养幼儿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2)反馈:反馈的即时意义是让幼儿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做得怎样?(并非指好坏的情况,而是指具体的细节如何)或自己打算做什么?等等。反馈的具体方式是:对年龄小、发展水平低的幼儿,一般不反馈幼儿的失败与错误;对于年龄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独立或在老师的帮助下再现自己说过的话或动作。对于年龄大、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在行动前先向大家报告自己的计划,然后再鼓励他们按自己的计划行动。
3)鼓励:这大家都明白具体做法。值得提出来的是:韵律活动中老是可以用点头、微笑、空间接近、身体接触,以及眼神、体态来向幼儿表示:我在注意你了;我看见你了;这样不错,请继续下去„„
4)角色的进入与退出:退出,是现今音乐教育对教师行动方式的另一种新要求。不单单指角色上的退出,而且还包括心理的和空间上的退出。
5)督导:在韵律活动学习过程中,老师应该避免幼儿因个人的自由散漫行为对群体产生消极影响,要维护韵律活动的良好审美秩序,保证优先单位教学活动时间的高效利用。也以此帮助幼儿逐渐建立起对社会生活秩序的责任感,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律性社会人格品质。
《韵律活动》书中举了一个《包饺子》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避免涣散感、茫然感和兴奋扩散。
6、韵律活动的“创造性”培养
有关韵律活动中的“发散性”“集中性”“联想性”“结构性”“流畅性”“新颖性”等不同的思考途径的理论与实践,在《韵律活动》一书中有详细介绍。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是:如何在韵律活动中把握幼儿模仿与创造的度?让孩子随便跳?老师该不该教?受到“尊重幼儿”“以幼儿为学习主体”理念的影响,许多新老师总害怕:我教给孩子动作了是不是就理念太落伍了?所以,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就让孩子“随便跳”。其实在《纲要》的艺术块面中提出: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表达的同时,帮助幼儿提高技巧技能。所以,技能技巧和表现、创造是和谐统一的,两者不可偏颇。教师在不同类型的韵律活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孩子获得技能与创造两方面的共同提高。以刚才的活动为例:象方嫣老师的《五只大象》,通过引导孩子回忆、再现大象甩长鼻子、吃东西等已有生活经验,在幼儿自己表演动作的基础上,和幼儿一起整理、完善、学习,这些技能动作是从孩子中来,通过老师的帮助加工后再让孩子来学习,激发了孩子模仿、学习、想象、创造的欲望,也体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像张力老师的蒙古族集体舞教学,队形与一些动作基本由老师确定,孩子在这一活动中主要的收获就是:同伴合作表现,体验交换舞伴跳舞带来的快乐。这节活动中可能创造的成分相应少了,但这一活动为以后幼儿参加类似集体舞学习中的创造提供了技能与队列、空间等方面的经验积累。还有雷静老师的《海燕》,相比而言,本活动幼儿想象、创造的空间相应大了许多,但也不是完全脱离了老师的引导与一些动作技能的学习。
以上是我根据许卓娅老师的经验,把一些觉得对一线老师在韵律活动教学过程中比较实用的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韵律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韵律活动和音乐欣赏的不同
专家们都提出:没有大肌肉运动参与的音乐活动都是不成功的教学活动。所以现在音乐欣赏活动与韵律活动的界线不是很明确。在韵律活动中到底是音乐在前还是动作在前?我个人认为:没有绝对的标准模式。有的活动可以从“音乐”开始,也可以从“动作”“队形”开始。音乐是韵律活动主要的元素之一,无论是创造性的还是模仿性的韵律活动,都硬尽可能早地在幼儿心中建立艺术作品的整体审美形象,都应尽可能早地加入伴奏的音乐,让幼儿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动作的表现、表达。音乐欣赏是要大肌肉运动、用韵律活动的方法去感知音乐,音乐是难点,动作相应简单。相反,韵律活动音乐要求简单,动作学习难度提高。
2、韵律活动的伴奏
初学动作时一般首先由教师轻轻哼唱曲调来跟随幼儿的动作速度;在逐步熟练时,教师可以加快哼唱速度,以引导幼儿跟随自己的哼唱速度;进一步熟练时,可以跟随录音音乐来做动作。
3、韵律活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口令
在幼儿园应该通过有意义的形象、逻辑过程、以及音乐的形象和结构来帮助幼儿记忆动作的内容与结构。避免机械地喊1234,或要求幼儿记忆某个动作一共做几次。当幼儿学习中出现困难时,老师可以根据节奏含一些特殊的口令,如:“向前走走,拍拍拍”“走走走,背对背,退退退,面对面”等等。
4、韵律活动中的道具(标记)
韵律活动进行过程中是用道具的目的:
1、增加艺术情趣
2、减少分角色、左右、先后的困难。教师在设计道具时应该注意避免“画蛇添足”,否则既浪费金钱、教师的精力、幼儿的学习时间又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干扰幼儿的动作、影响队形和幼儿间的交往。
5、韵律活动中的动作与技巧
在日常韵律活动的教学过程中,应避免采用需要较大的力量、耐力、柔韧、平衡等的技巧性动作。因为这些不适合孩子年龄发展特点,也会增加大多数幼儿进入随乐动作的自我享受水平阶段的困难,降低整体审美效果。
四、韵律活动的常见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的程序合理与否是教育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保障因素,也是儿童能否在学习中较长时间地保持身心愉快的重要保障。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最根本的处理原则就是动静交替。当然,真实的韵律活动教学情境中的动静交替,不仅仅是运动和静止的交替,还包括大小运动量的交替,熟悉与变化的交替,思考与表现的交替,不同活动媒介的交替等等。只要教师能够努力在程序设计中注意安排节奏松紧合理的变化,舒适、愉快的学习就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下面就简单讲讲我们在探索韵律活动教学模式中的一些设计思路。
模式一:示范—模仿—练习模式
1、教师用容易引起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引出主题;
2、教师用容易让儿童清楚感知的方法反复示范新的动作或动作组合。
3、教师分析讲解动作要领、动作表现的形象、情绪或动作组合的结构;
4、教师用较慢的速度带领幼儿做动作或组合;
5、在必要时,如在动作或动作组合比较复杂的情况,教师可先将动作或组合分解成较好较单纯的部分,待幼儿掌握后,再带领幼儿连贯做动作或组合;
6、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练习组织形式,不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练习中逐步达到熟练掌握;
7、如果有一部分幼儿仍有困难,教师给予个别辅导。或重复5和6的程序。
举例:
模式二:引导—探索—创编模式
1、教师在引导幼儿回忆有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主题;
2、教师让幼儿自己用动作来表现教师提出的形象、清洁、情绪、节奏或结构。
3、教师组织幼儿倾听、分析、体验音乐,并组织幼儿用讨论的方法,将程序2中已准备好的动作与音乐的有关部分或要素相匹配;
4、幼儿按讨论结果随音乐做动作;
5、教师根据儿童表现的情况,组织幼儿互相观摩,并从中提炼出动作要领及动作表现要领;
6、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创编的动作或组合教给其他幼儿,或者由教师提出幼儿中产生的好范例,让全体幼儿在新一轮动作边线中自由借鉴吸收;
7、教师小结,指出活动中产生的好范例。
8、组织幼儿重复5、6、7的程序。
举例:
模式三:模仿—创造性发展模式
1、教师直接提出主题,或引导幼儿回忆有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主题;
2、教师用模式一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基本动作,或用模式二的方式让幼儿创造出某种动作,并以此作为基本动作。
3、教师引导幼儿学习某种变化基本动作的方法(如变化节奏或变化姿态等),并组织幼儿跟随音乐练习他们运用变化法创造出来的各种新动作;
4、教师给幼儿某种组织动作的方法(如按照情节组织或按照结构的重复变化规律组织等),并引导幼儿用集体讨论的方法根据音乐创编动作组合;
5、教师带领幼儿跟随音乐将编出的组合连贯起来表演;
6、幼儿独立连贯表演。
举例:
第二篇:幼儿园韵律活动教案范文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律动“小小帆船”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律动“小小帆船”(3/4拍节奏)活动目标:
1、感受和表现歌曲的3/4拍节奏和音乐的休止。
2、创编各种不同的帆船航行动作,表现乐曲的强弱规律。
3、体验与同伴合作活动的快乐。活动准备:
1、张贴小帆船的图片或照片。
2、请坐过小船的幼儿,谈谈船在水上面飘荡的感受。活动过程:
一、在《小白船》乐曲的伴奏下,做划小船动作引起活动兴趣。
二、学唱歌曲《小小帆船》。
1、听音乐,说出音乐是几拍子的。
2、和教师一起用拍手等动作表现3/4拍节奏。
3、注意掌握歌曲的句首重音。
4、教师范唱。幼儿说出歌曲内容。
5、轻声完整学唱。教师用表情,手势暗示幼儿,掌握休止时值。
三、体验歌曲的起伏与休止,探索《小帆船》的航行动作。
1、大家都来扮一只小帆船,在录音的伴奏下一面唱歌一面在水面上航行。如果歌声停了,“小帆船”就不动了。
2、在歌曲录音伴奏下,用不同的航行动作,表现小帆船,音乐休止时保持原姿势不动。
3、集体练习同伴的创编动作:如前进、摇晃、后退、就、转圈等。
四、合作律动
1、在录音伴唱下,自由结伴、合作做“小帆船”。
2、反馈幼儿创编的“小帆船”,并集体练习。如两人合作、多人合作等。
3、尝试边唱歌边做小帆船,停止是坚持不动。
4、全体幼儿做“小帆船”随音乐飘向远方,出教室。
第三篇:幼儿园 韵律 活动 教案
活动一:“拇指歌”
活动目标:认识大拇指、学唱儿歌 活动准备:音乐、手指偶 活动过程:
一、出示手指偶
1、宝宝看老师这是什么(大拇指上套上了手偶,宝宝说大拇指)
2、讲故事,大拇指藏起来,找不到了。
二、学唱儿歌(师幼互动式学习)
1、大拇指,大拇指,你在哪里。(宝宝的拇指藏起来)
2、教师提醒,“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吗?”
三、手指游戏
“一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两个手指头呀,变呀,变成小白兔~~~”
附儿歌:略
活动二:“拍手歌”
活动目标:愿意随意拍手,感受节奏鲜明的音乐节奏。活动准备:音乐、铃鼓 活动过程:
一、出示铃鼓
弹节奏鲜明的律动音乐,拍打铃鼓、示范。
二、幼儿模仿
分发给每位幼儿一个铃鼓,播放音乐,模仿拍打节奏。
三、游戏“小手在哪里” 音乐“拍手”
活动三“小动物,怎样叫”
活动目标:鼓励幼儿大胆张开嘴巴,模仿小动物 活动准备:音乐、小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头饰
1、我们可爱的小花猫要来和小朋友做朋友,喵喵```````,你们喜不喜欢我呀,2、小动物依次出场
二、音乐
1、我来问你来答“小猫怎样叫,喵喵~~~~~~”
2、反复练习儿歌略
活动四:“青蛙跳”
活动目标:鼓励幼儿主动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准备:音乐、青蛙头饰 活动过程:
一、故事
有一天,青蛙说“现在这里有这么多的青蛙,如果没有一个最大的哥哥领头,会很乱的,所以我们比比赛,看谁跳的最远,谁就是大哥哥。
二、大家都学青蛙跳
1、教师示范,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2、奖励跳的好的宝宝 活动五:“找朋友”
活动目标:乐意跟老师唱唱、跳跳。活动准备:音乐
活动过程:
一、听歌曲旋律,有节奏的拍手
二、游戏“找朋友”(教师引导幼儿积极互动,并作示范动作)
三、愉快表演 儿歌略
第四篇:幼儿园大班韵律活动
幼儿园大班韵律活动:敲敲乐
作者:颜瑶卿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胜利瑞丰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1-05-12 设计思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欣赏到由一群中学生表演的竹子民间舞蹈——《蕲竹舞》,既吸收了传统艺术元素,又整合了现代舞蹈、音乐、灯光等时尚元素,妙趣横生,我被这个舞蹈所深深吸引。让幼儿从小接触优秀的民间舞蹈作品,并由此领略其中蕴含的真、善、美和谐统一的核心思想,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追求的目标之一,于是我们有了设计这个音乐活动的想法。
我们对音乐作品《蕲竹舞》进行了一定的改编(见附后乐谱),将作品改编为AB结构,使AB两段乐曲具有鲜明的对比效果:A段旋律活泼欢快,表现敲击身体的动作;B段旋律强烈、富有震撼力,音乐的乐句为a+b结构.并以对答句的形式呈现,前半乐句a有旋律,此部分创编造型动作,后半乐句b仅由排鼓按|×××× ×××× ×× ×|的节奏型演奏,此部分创编敲击动作,随乐表演时让幼儿轮换选择a部分或b部分进行表演,使幼儿有比较充分的思考反应时间。整个活动设计为三个层次,循序渐进,让幼儿在每一次的音乐学习中都能获得快乐体验。
活动一 敲敲多变的鼓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的旋律和结构,并能用手敲击身体和敲击鼓面等相应动作表现A段的欢快与B段的强烈。
2.体验与同伴合作造型、敲击,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切好的音乐,观看过各种各样鼓的造型,幻灯片。活动过程 1.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玩敲鼓,我们要来敲各种各样有力量的鼓,敲鼓前我们先来敲敲身体做做热身运动。
2.感受A段乐曲,并随A段音乐敲击身体的某个部位做热身准备。
师:我们可以用手敲身体的哪里呢?(根据幼儿的回答,随A段音乐敲击身体的一个部位)3.感受B段乐曲,尝试用一只手掌当鼓面造型,另一只手敲击鼓面来表现B段乐曲应答的句式。
(1)出示一个鼓面的幻灯片,以够用为原则探索一个鼓面不同方位的造型动作。师:热身运动做好了,我们先来敲一个在上面的鼓,我们的手上没有鼓,怎么办呢?我们用一只手掌来变鼓面,仔细看我是怎么变的。(教师示范变鼓动作,幼儿模仿)师:鼓除了在上面还可以在哪里呢?(全体幼儿根据回答做出用手掌向下、向左、向右的造型动作)(2)欣赏教师随乐表演变一个鼓面的造型动作。
师:现在我来变鼓,看看我变了几次?(四次)每次变得一样吗?(不一样)(3)幼儿跟随教师表现一个鼓面的造型动作。
师:我们一起来变一变,注意在“准备、一二”的时候做好准备,在变的时候马上变出来。(幼儿模仿练习一遍)第四次和前面变的有什么不一样?第四次是变了很长时间才停住的,前三次是变出来马上停住的。(教师分别哼唱第四句和前三句,幼儿随乐表现变鼓动作)(4)跟随B段乐曲(慢速)进行一个鼓面的造型、敲击动作。(5)跟随B殴乐曲(原速)进行一个鼓面的造型、敲击动作。4.随乐表现A、B两段乐曲的敲击动作。师:现在我们将敲身体和敲鼓连起来玩一遍。
5.尝试用两只手掌表现鼓面的造型动作,两两合作敲击。
(1)出示两个鼓面的幻灯片,尝试用两只手掌表现两个鼓面的造型动作。师:除了可以敲一个鼓,还可以怎么敲?(敲两个鼓)这两个鼓怎么变?(幼儿表现幻灯上两个鼓面的造型动作)两个鼓除了这样变,还可以怎么变?(幼儿创编动作,教师积极模仿幼儿的动作)(2)幼儿表现两个鼓面的造型动作,教师用手敲击。师:你们的两只手都当鼓了,谁来敲呢? 我来当鼓手,你们一定要变出让我敲得到的鼓,注意这一次我不用动作提醒,你们可要自己变出各种各样有力量的鼓。(幼儿随乐变鼓,教师敲击鼓面,并发出“嘿嘿”的声音)(3)幼儿一边发出“嘿嘿”声,一边表现鼓手敲击动作。
师:你们变出了那么多有力量的鼓,我也想来变鼓,你们来当鼓手“嘿嘿”敲一敲。(幼儿随乐练习空手敲击一遍)(4)教师表现两个鼓面的造型动作,幼儿敲击。(5)幼儿两两合作表现两个鼓面的造型、敲击动作。
师:现在请你们和好朋友一起来合作敲一敲,先商量好谁来当鼓,谁当鼓手。(幼儿在位置上随乐两两合作造型、敲击第一遍)合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现在请你们交换角色,再来玩一遍。(幼儿在位置上随乐两两合作造型、敲击第二遍)师:现在请你们和好朋友找个空位置商量好谁来当鼓,谁当鼓手,这一次我们要连起来玩两遍,中间我们直接换角色。(幼儿找空位置,两两合作表现乐曲两遍)6.尝试合作表现一套鼓的造型、敲击动作。(1)出示并引导幼儿观察一套鼓的幻灯片。
师:这一次我们要来敲一套鼓,这套鼓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在前有的在后,有的在左有的在右„„
(2)请几位幼儿合作表现一套鼓的造型动作,教师进行敲击表演。
师:谁来挑战变一套鼓呢?现在我来做鼓手,你们在变鼓的时候,马上合作变出鼓来。(师幼随乐表现,教师要尽可能敲击到每一位幼儿变出的鼓面)(3)幼儿分成三组,与客人老师合作表现一套鼓的造型动作,客人老师表现即兴的敲击动作。
活动二 竹儿响咚咚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悉乐曲的旋律和结构,并能跟随乐曲表现竹棍敲击身体和敲击竹棍的动作。
2.在敲击竹棍的比赛情境中,尝试探索用一根竹棍进行造型、用竹棍敲击竹棍动作来表现B段乐曲的应答句式。
3.合作时能用眼神与同伴进行交流,体验使用竹棍进行游戏的乐趣。活动准备 1.每人一根竹棍。
2.幼儿学过竹棍操,并探索使用竹棍进行各种造型。活动过程
1.复习敲鼓动作。
(1)师幼随乐进行左右手互动敲鼓动作。(2)两两合作进行变鼓造型、敲击动作。
2.尝试探索用一根竹棍进行造型、敲击的动作表现B段乐曲应答的句式。(1)交代比赛内容。
师:今天在这里要举行一场敲击比赛,会是什么呢?变变变,变出了一根什么?(竹棍)今天在这里要举行一场用竹棍进行造型、敲击的比赛。
(2)探索用一根竹棍进行造型的各种动作。(3)创编用竹棍敲击竹棍的节奏型:①|×一×一|②|××××|③|××××××|。
(4)幼儿自选敲击节奏型,两两合作,跟随B段音乐进行竹棍的造型和敲击动作。3.两两合作随A、B两段乐曲进行竹棍敲击动作。
A段音乐,幼儿使用竹棍敲击身体部位;B段音乐,轮换进行使用竹棍造型、敲击动作。
4.将幼儿平均分成两组进行敲击比赛,每组中一位幼儿当敲击手用竹棍进行敲击,其余幼儿用竹棍合作造型。
活动三快乐竹棍舞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悉乐曲的旋律和结构,并能跟随乐曲表现两根竹棍敲击身体和敲击竹棍的动作。
2.创编用两根竹棍进行造型、竹棍和竹棍相互敲击的各种动作来表现B段乐曲的应答句式。
3.初步感受竹棍舞的特点,体验随乐跳舞的乐趣。活动准备
1.每人一对小竹棍,每人一顶竹叶头饰。
2.了解竹棍舞的特点,幼儿观看过舞蹈《竹棍舞》VCD。活动过程
1.复习使用一根竹棍进行造型、敲击动作。(1)幼儿随乐进行左、右手互动敲鼓动作。(2)两两合作进行一根竹棍造型、敲击动作。
2.尝试探索用两根竹棍进行造型,用竹棍敲击竹棍动作表现B段乐曲应答的句式。
(1)尝试探索两根竹棍的各种造型动作。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一根竹棍的造型敲击,现在我们要挑战两根竹棍的造型敲击,两根竹棍可以怎么造型呢?(启发幼儿创编各种使用两根竹棍进行造型的动作,并请几位幼儿上来展示,教师进行积极评价)(2)幼儿随乐创编两根竹棍造型动作,教师进行竹棍和竹棍的敲击动作。(3)尝试探索各种竹棍敲击竹棍动作。师:刚才我们创编出了各种各样用两根竹棍造型的动作,那竹棍和竹棍可以怎么敲呢?(启发幼儿根据他们的回答,摆弄竹棍做出不同的敲击动作)(4)教师随乐创编竹棍造型动作,幼儿随乐创编敲击动作。
(5)合着音乐轮换完整创编B段用两根竹棍造型和敲击的各种动作。
教师请喜欢进行造型和喜欢敲击的幼儿分别站成两排,随乐完整创编B段两根竹棍造型和敲击的各种动作。
(6)幼儿两两合作,跟随B段音乐进行两根竹棍造型和敲击的动作。3.两两合作,随A、B两段乐曲进行竹棍敲击动作。
A段音乐,幼儿使用两根竹棍敲击身体部位;B段音乐,两两合作进行使用两根竹棍造型、敲击的动作。
4.游戏:竹棍乐。
师幼戴上竹叶头饰。A段音乐,幼儿一边自由走动一边用两根竹棍敲击身体的不同部位,到句尾找到自己喜欢的队(造型队在左边,敲击队在右边);B段音乐,造型队和敲击队轮换进行两根竹棍的造型和敲击动作。
音乐重复第二遍。A段音乐,幼儿一边自由走动一边用两根竹棍敲击身体的不同部位,到句尾找到自己喜欢的朋友;B段音乐,两两合作进行两根竹棍的造型和敲击动作。
活动延伸
在日常活动中,当幼儿对音乐和敲击竹棍高度熟练后,尝试加长音乐,再编排队形,完成成品的竹棍舞。
活动反思 韵律活动((敲敲乐》的开展,使我深刻体会到,在幼儿韵律活动中,要激发幼儿学习韵律的内在动机,提高韵律活动的积极性,除了对幼儿进行积极正确的评价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音乐材料是教学成功的基础。韵律活动的设计首先是对音乐材料的选择,教师既要考虑作品是否符合教育的要求,又要考虑幼儿感知、理解音乐的实际水平。要为幼儿选择节奏清晰、结构工整、形象鲜明的音乐。如果材料是器乐曲,还要考虑结构单纯、长度适中。《敲敲乐》的音乐选自竹子民间舞蹈《蕲竹舞》,在对这个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原作无论在长度、速度还是结构上都不太适合幼儿,因此我们对原作品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这样的调整不仅能让幼儿非常明显地区分A、B两段乐曲,并且能够较明显地听出B段有旋律部分为造型,排鼓节奏型演奏为敲击。这样的音乐材料为幼儿的表达表现提供了自由空间和秩序的保证。
设计循序渐进的活动环节是活动成功的保证。《敲敲乐》活动设计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动作的设计符合幼儿身体发展的特征,遵循从上肢到下肢,同时兼顾动作的动静交替。并且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给幼儿适宜的认知挑战,让幼儿融验成长快乐,增强自信心。如在“敲敲多变鼓”活动中,首先请幼儿探索一个鼓面不同方位的造型动作,通过观察、模仿学习澄清动作模型,完成左右手的互动。接着让孩子迁移经验,创编两个鼓面的造型动作,并创设问题情境:“两只手当鼓面,谁来敲?”完成两两合作造型敲击。最后让孩子挑战合作变一套鼓。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到每进一步都会产生不同的美好经验,激发他们投入全部的热情。给予幼儿明确的任务是完成教学预设的保障。活动过程中我不断地澄清动作模型,让幼儿清楚动作的任务标准,很好地完成动作。如在“敲敲多变鼓”活动中,我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明确:教师一共造型四次;教师每次的造型都不一样;前三次动作变化的频率快,第四次慢。这样,在幼儿观察、模仿学习动作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抽象出动作的模型,并澄清动作的标准。
适时提供高级榜样将困难化解于无形之中。当幼儿认为他们有能力学习与执行榜样所示范的行为时,他们就会注意榜样,并认为“如果他们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如在“敲敲多变鼓”活动中,教师以“够用”为原则让幼儿探索一个鼓面不同方位的造型动作后,提取了上、下、左、右四个方位的动作进行合乐示范,为幼儿提供了高级榜样,让幼儿清楚如何合乐表现一个鼓的造型动作。在两两合作造型、敲击环节,教师请一位幼儿来当变形金刚鼓,自己当鼓手,进行合作敲击,为幼儿如何进行两两合作提供了高级榜样。探索合作表现一套鼓的造型动作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师请了几位幼儿合作表现一套鼓,教师表现鼓手,为幼儿提供了高级榜样,使幼儿相信自己能够接受挑战表现一套鼓。编辑:cicy
第五篇:幼儿园小班韵律活动教案
幼儿园小班韵律活动教案
——我有一双小小手
一、活动目标:
1、能够理解儿歌内容,并且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儿歌。
2、了解双手的作用,知道手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
3、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布置场景:小手图片展——小手做事的各种图片。
2、谜语、多媒体课件
三、活动重点:
能有感情朗读、背诵儿歌,并理解儿歌内容。
四、活动难点:
了解双手的作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五、活动内容
(一)开始活动
1、猜谜,说说小手。
(说谜语:十个小朋友,五个在左,五个在右,十个小朋友,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猜猜是什么?(手)
2、教师指导:
(1)我们一起来拍拍手
(2)找个小朋友一起拍一拍
(3)你用的是哪个手拍的啊
(4)我们一起把右手举起来再把左手举起来
(5)左手摇一摇右手摆一摆
3、手指歌
(小朋友们真聪明,看看今天老师带来的图片,这双手呀,本领很大的,让我们动起来,看看它有什么本领!)
教师和幼儿围坐成个圆圈坐,教师带幼儿一起做手指操《手指歌》。
4、今天老师请大家来夸夸自己的小手,说说你的这双小手能做什么?引导幼儿想想手的用处。(总结:你们的小手本领真大,能做这么多的事情,真了不起!你们的小手真能干,会用勺子,会穿裤子,会穿衣服,会穿鞋子,会梳头发,会画画,会用剪刀,还会做游戏。等我们小朋友再长大一些,小手会做更多的事情的。这双小小手,它会帮我们做许许多多的事,没有它可不行!)
(二)基本活动
1、引出歌曲
(咱们的小手都这么能干,用一首儿歌来夸夸我们的小手,好不好?)
2、放歌曲(竖起我们的小耳朵,听听儿歌里都说了什么了?)
3、教师示范动作
4、幼儿随学(小朋友一起跟老师做,好不好?老师说一句,小朋友说一句)
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共十个手指头。
有了一双小小手,能洗脸来能漱口,会穿衣,会梳头,自己事情自己做。
4、请个别小朋友大胆的表演做出歌曲里小手都会做什么事情
5、师生表演
六、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把今天学的这首儿歌回家唱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用你的双手帮你的爸爸妈妈做一件事。